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的特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1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生态农业的特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生态农业的特点

篇1

200年前,现代农业在各国普及,人们在享受了现代农业带来的高效生产率和丰富农作物的优势,同时也看到了它的致命短板:化肥、农药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空气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农产品农药残留大,食品安全隐患大。基于此,各国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模式,生态农业应运而生。

唐山市是河北省率先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工作的市区之一,工作之初,唐山市政府在生态农业上走了很多弯路,后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终于摸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本文主要以唐山市为蓝本,剖析了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明确了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导向、以社会效应为目标,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的基础性、目标性和导向性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只有先理解了生态农业的特点,才能理解它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唐山市生态农业的特点

唐山市生态农业的特点是:综合性、多样性和高效性。1. 综合性。生态系统的综合性,主要是坚持以农业整体为中心,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效益,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能源的再生,以达到调节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2. 多样性。生态农业的核心是科学技术,通过生态模型的技术方式来实现特定经济作物的增值生产,以生态工程的技术手段来平衡各地区的区域优势,将技术与社会需要、当地实际协调,形成区域农业多样性发展。3. 高效性。生态农业凭借其循环、再生的综合性,通过对物质的深加工和能量的循环再利用,提高了农民的增值收益,加快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改变了局部农业产业结构。

(二)唐山市生态农业的作用

唐山市生态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实现唐山市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综合作用。唐山市自身耕地面积少但农业资源丰富,生态农业利用其综合性的特点,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地区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济作物交叉经营和交替管理的模式,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有效转换。第二,多样性作用。生态农业利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在唐山市不同区域设立不同生态模式和生态工程,按照地区经济的增长需要,发展多样性的区域农业经济。第三,高效作用。生态农业继承发扬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点,摒弃了传统农业效率低产量少的弊端。同时弥补了现代农业高污染、高投入、低回报的缺陷,将现代农业提升至生产密集化、资源循环化、技术科学化、发展持续化的高效率高收益生产经营模式。

二、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

唐山市在生态农业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中,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让人诟病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唐山市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理论、技术不足

生态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农业学科,它还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学等多门交叉学科。对这样复杂的农业学科,要从系统综合角度,分析设计生态农业的结构,科学划分各种学科的类别体系,将经济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合理交叉,综合运用。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往往是单学科深研究,或者多学科浅研究,这些片面的研究对于生态农业理论系统的构建和完善,远远不够。理论是技术发展的前提,因此理论体系不够健全,导致生态农业的技术发展不成熟。

(二)政府支持力度有限

发展生态农业与政府的支持力度分不开。首先,在技术研发上,需要政府联合各大院校和科研部门联合研发,这就需要巨额研发经费;其次,在技术推广上,政府要花巨资和派遣相关技术人员为农民提供优质幼苗、肥料和技术支持;最后,在生态农业长期发展上,政府要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金融信息机制,为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信贷服务支持和信息服务支持。唐山市政府为了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在资源配置、政府财政和人员培训上,下足了工夫。政府对生态农业做出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同时因自身财务和人手的不足,支持力度仍旧有限。

(三)推广普及难度大

造成生态农业推广普及难度大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农村人口科技素质低,需要大量科研人员下乡进行现场培训,而政府机构内的科研人员却严重匮乏。二是生态农业配套的农业技术设备不足,或者部分设备价格昂贵,农民负担不起。三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均,有的地方经济作物发展好,农民收益高,另外一些部分,因为地域、气候的限制,经济作物发展困难,造成整体产业化结构发展不均衡。四是市场结构不完善,土地市场、技术市场、批发市场、区域经济市场等各部分市场都只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还远远不够完善。五是信息传递不通畅。唐山市农村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各项信息设施不完善,导致农民无法更快、更好、更全面地接收生态农业的第一手信息。

三、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虽然生态农业有很多问题,但唐山市政府经过多年的经验摸索和实践总结,制定了一套生态农业问题解决方案。

(一)理论讲合作,技术求创新

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以强大的科学技术为动力的,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理论研究,理论基础的厚度决定了生态农业的高度。因此,必须把理论研究放在发展生态农业工作的首位。生态农业在理论研究上要以合作为原则,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农、教、科为标准,以产、学、研为动力,以少投资、高收益为指标。在理论研究层次上,政府要加大对科研部门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奖励,鼓励部门间通力合作,攻克难关。

在技术层面上,要继承传统农业的技术优点,同时结合现代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生态技术,形成最优化的农业技术配套体系。技术的推广与创新,一定要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导向,通过技术将农业的生态发 展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连接在一起。唐山市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大致有以下六个方向:(1)节肥式高产农业技术;(2)节水高能式农业技术;(3)无药低耗式农业技术;(4)中低产良田改良式农业技术;(5)资源循环利用式农业技术;(6)生物生态式农业技术。

(二)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体系

生态农业的发展与政府政策的支持息息相关,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态农业政策体系,可以使生态农业最快速度走上正规化、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从农业的角度来看,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政策体系:一是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方面。建立自上而下的环境、资源网络监测系统,进行定位监测,对监测到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行为,将以法律和经济的手段进行双重制裁。二是农业科技方面。科技研发经费上,政府设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和专项筹款小组,保证研发上的经费支持;技术推广上,设立技术推广基金,帮助农民解决技术方面的资金难题,同时提高下乡技术人员薪资待遇,用高薪的方式鼓励他们深入农村,发展农村。三是农业市场方面。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市场体制,规范市场价格。同时,设立市场危机保障体系,保证农民在减产时,收益损失降至最低。此外,政府要为农民提供良好的信贷服务体制和信息服务支持,最大限度的解决农民的资金难题和农村信息不对称、不及时的弊端。

(三)政府、企业共同推广

生态农业的推广,一方面要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靠当地企业的积极推动。政府方面:(1)增加对农民生态农业的教育和培训,在村里定期办理培训班和讲座;(2)提高科研人员薪资待遇,鼓励他们下乡进行科研指导;(3)对农业技术设备进行政府资金补贴,让农民用得起设备;(4)建立健全市场结构体系,最大限度保障农民权益;(5)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让农民在家里就能接收到生态农业的第一手信息。政企联合方面:一是培养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起到示范极带头的作用;二是鼓励公司多种经营模式,如订单农业、定制农业、公司农业、工厂农业等。

唐山市通过近几年的艰辛努力,在生态农业上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不少成就。不过现在的成就还只是阶段性的,未来唐山市的生态农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困难要解决。因此,把握好沉稳心态,稳扎稳打,循环推进,才是实现唐山市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

参考文献:

张丽梅.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科技先锋,2013(05).

陈水水.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对策.中国经济观察, 2012(05).

王绍恒.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的作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篇2

中图分类号:S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089-1

生态农业,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建成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集约化农业发展方式,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进行其他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基础,研究生态农业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当前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的农技推广体制不适合生态农业的推广

当前我国进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既是由政府来作为主导,以农业推广机构等政府部门作为推广的主力。这一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可以实现由政府对人、财、物进行统一的管理,对从科研到推广的各个环节进行协调统一,对新产品进行立项重点推广等特点。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管理不善和缺乏灵活性,农业技术科研与推广两部分产生分离,作为一线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大多条件很差,推广工作变成卖种子和肥料,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收效甚微。生态农业对技术的要求较高,科研和实际生产之间的转化更为困难,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显然不能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

1.2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缺乏

生态农业作为先进的农业技术,是以生态学和现代生物科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就要求推广人员不但要熟悉推广工作,重要的是真正了解生态农业技术,可以将生态农业技术明白、准确的传达给老百姓。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农技推广站的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对新技术难以掌握,专业的设备也不会操作,制约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

1.3 资金投入不足

生态农业的推广,在短时期内难以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但长期来说,在经济、生态、社会方面会有很大的收益。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市场力量,对生态农业认识不足或者不够重视,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科研和推广等一系列工作的进度缓慢。

1.4 推广形式单一

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来进行推动,通过实验区、示范区和推广站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将新的农业技术推广实施。生态农业作为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且较传统的农业技术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这就要求其推广方式要多样结合,如采用企业带动制、合作社、示范区、先进农户等一主多元的推广体系,将社会资本和力量引入到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来,解决传统推广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

2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

2.1 建设生态农业推广新机制

在农业大发展的形式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该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为直接目标,以增强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方向,围绕着农业产业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中心,采取因地制宜技术和推广的方法,来实现生态技术推广部门的价值意义。一是要建立以政府为龙头的管理部门,其作用是制定国家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政策,指导科研单位进行科研,指导推广部门进行推广,实现各个环节全面统筹;第二要建立以科研单位和院校为依托的生态农业研发机构,特别是加强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生态农业研究技术的转化工作,将最先进的农业技术走出实验室。第三是建立以政府扶持、民间主导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传统的带有计划经济的推广体系难以满足生态农业推广工作的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和农民的作用,利用农业科技企业和合作社等民间组织建立一个生态农业技术的多元推广体系。

2.2 建立生态农业推广多渠道融资机制

资金是制约当前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根据生态农业效益回收周期长的特点,需要建立以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以多渠道的融资作为合作的推广资金融资模式。首先,政府要加大对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前期费用的投入,让社会看到生态农业的效益;其次,要完善相关的管理政策,运行社会资金进入生态农业技术推广领域,使民间资金成为另一重要推广资金来源;最后,鼓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进行自主经营和创收。自主经营不但可以对生态农业技术起到示范的作用,增强人们的信心,还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增加部门推广资金来源。

2.3 建立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培训机制

对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首先进行生态农业技术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对新技术的掌握和推广能力。培训的形式以在岗培训、进修、继续教育等,同时加强推广队伍建设,提高学历水平。其次要做好对农民的培训,生态农业技术专业性较强,对农民要多多宣传和培训,使其逐渐了解。主要的形式有建立农民培训班定期培训、通过广播、宣传栏进行宣传、专家和技术人员下乡技术咨询等。

3 总结

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好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在制度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以实现对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第一、开发者和政府应充分认识生态农业旅游与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内涵,宏观规划,合理开发利用。生态农业旅游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都应该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深入调查、记录并研究现代旅游者消费需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结合现代管理技术,优化其产业结构,扩大生态农业旅游经济市场,推动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开发者和政府充分认识生态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内涵、规律,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宏观规划、科学合理开发与利用,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风土人情和农业特点等因素,研究及符合当地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又能满足旅游者消费要求的创新型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使该产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资源最大利用化、产业结构优化,产品新颖的发展目标,提升生态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篇4

2、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一,生态农业是农业现代化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遏制现代农业生产对于生态资源的破坏,保护生态资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农村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农业生态资源与农业生产的矛盾不断突出,部分地区农业污染较为严重,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难以实现持续发展的目的。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就必须要对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改进,大力的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率为目的的农业生产体系。与此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也可以更好的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

生态农业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可以适应市场对农业产品的多样化需求。与此同时,生态农业可以与当地特色产业进行结合,并且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产业,更好的培育龙头企业,达到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目标。生态农业的发展从经济角度来看,可以更好的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经济体系,建立良好的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局面。生态农业的发展既可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同时又可以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达到农业发展战略性调整的目的。

第二,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是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生态农业的宗旨是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并且重视对农业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不以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生态型农业很好将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与现代农业先进技术进行结合,并且以生态环境发展规律为基础,形成一个经济效益高、生态合理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将农业环境改善与经济增长进行了良好的结合,达到了农业发展的长期追求目标。

第三,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确定合理的发展思路,并且对于生态农业的区域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针对于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要结合我国国情的实际特点,并且针对于自然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措施,最终达到遏制环境恶化,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首先,在思路上,要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首要目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发展,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依托。对于农业地区生产改进上,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的提高农民的收入。

对于农产品生产中的污染问题,需要注重改进,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其次,在生态农业布局上,要按照重点突破与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有规划的生态农业试点,推进生态农业试点工作。无污染、无公害的农产品是生态农业中的重要发展内容,只有从生态的角度,对于我国畜牧业、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多个产业进行发展,才能保证我国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建立以生态资源高效利用为主体的生态农业技术型的保障体系。最后,在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的创新机制,针对生态农业的特点,强化相关技术支持,并且对于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真正的使相关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

篇5

生态农业,就是“生态合理的现代化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而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新兴产业。

1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性的农业,是一种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一种综合性的农业。

生态农业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是一种优化了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当前国外的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各国正在全力探索有效替代模式和技术,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 000多个,其中有160多个县级规模、10多个地(市)级规模,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为生态农业省。1994年国家7部委(局)联合启动的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顺利实施,均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于1999年6~7月全部通过国家级验收。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国际组织对我国这一创新给予高度评价,我国已走在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列。

3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业旅游发展多局限在“农家乐”项目上,多数规模不大,设施简陋,环境较差,娱乐的方式也单一。而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发展前景的是佛建生态农业旅游园,该园位于兴义镇水天坪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主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观光旅游农业。规划发展面积250hm2。2006年,园区实现经营收入2 100万元,其中观光旅游收入800万元,园区实现税利300万元,安置就业人口120人。

随着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园区根据生态农业旅游和科技农业发展要求已投入1 0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但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薄弱,特别是观光旅游道路、水、电、气、绿化、排污管网等建设已不适应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需要。二是接待设施已不适应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需要。园区生态农业旅游因资金制约,无法满足接待需要和达到景区规划要求。三是缺乏改造园区的资金。四是县里未将生态旅游园纳入全县旅游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五是管理机构不健全。园区涉及多个业主发展、多个部门指导、多个单位协调,导致管理力度不大,协调指挥能力不强。

4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产业的出路

4.1各级领导重视,部门支持

我县的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有国家级牌子,区位较好、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打造为全县重要旅游景区和重庆市著名农业旅游景区条件适宜,应考虑将其纳入全县旅游发展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

4.2搞好园区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具备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一些功能;但与全国其他农业旅游示范点相比仍有差距,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通过进一步规划、改造、完善其基础设施和接待功能,改造环境,打造精品,挖掘整理农业文化、农村文化、农村移民文化,丰富深化农业旅游内涵,带动我县其他“农家乐”的上档升级,真正起到全国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的作用,促进我县农业旅游产业化发展。

4.3加大投入力度

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库区产业发展、移民后期扶持、旅游发展等基金倾斜园区发展,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改善。

4.4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重要旅游景区规划打造

篇6

我国《农业法》中涉及生态农业的规定仅是原则性要求而已,而《环境保护法》等单项资源法及一些农业法规中涉及的农业环境保护限制,仅是与生态农业发展有一定关联,并没有针对生态农业的特点与发展做出相关具体的规定。1.2 缺乏具体可操作性从现有涉及生态农业的相关法律规定看,对生态农业的保障都只作原则性的规定,并没有明确生态农业的内涵,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更没有具体可行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实施细则,在法的适用上明显缺乏具体可操作性。

1.3“以政代法”现象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强调以行政管理为主导,政策起决定性作用。生态农业建设及管理主要还是以各级政府的红头文件、工作报告和会议文件作为宏观政策的引导。比如2006年颁布的《全国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是指导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依据。

2国外生态农业法律制度保障的特点和经验

20世纪70年代国外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并在法律法规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取得重大成效。本研究探究了生态农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瑞典、以严谨生态农业著称的德国、与我国农业发展条件有许多相似的日本等3个国家生态农业法律体系建设的特点和经验。瑞典、德国、日本这3个国家在发展生态农业上的同时都建立起了相对健全和完善的生态农业法律保障体系。瑞典于1999年1月1日出台了《农业环保法》,对农药、肥料、水的使用进行了规定,明确了污染者补偿原则、节省原材料和能源的“生态环境原则”,被许多国家视为农业环境保护领域最为完善的法律之一。德国农业有一套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一般农产品种植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有《种子法》、《物种保护法》、《肥料使用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土地资源保护法》、《植物保护法》、《垃圾处理法》和《水资源管理条例》。除此之外,德国根据欧盟规定分别于1991年和1994年公布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态农业管理规定。2001年12月15日德国的《生态标识法》正式生效,实行生态标识制度对于生态农业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步。2002年的《生态农业法》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肥料使用,土壤松土的深度、轮作、休耕等方式、期限都有严格规定,避免不良的耕作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把清洁生产模式从工业领域扩展到农业生产领域,还规定了已注册的生态农业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产品的监测、检查或检测,以及对违反法律经营者的处罚,确保法律能够得到充分的实施。日本生态农业立法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除《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可持续农业法》、《堆肥品质管理法》、《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等4部法律外,围绕生态农业的法规还有《农药管理法》、《家畜排泄物法》及《肥料管理法(修订)》等。其中,1999年7月28日颁布实施的《可持续农业法》针对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明确规定了农业生产者使用堆肥和其他有机质生产肥料,使用农林水产省规定的高效减量的农药化肥,各都道府县根据《可持续农业法》规定,酌情制定实施细则,包括生产方针、实施措施、其他必要事项。

3完善我国生态农业法律制度保障的思考

3.1确立生态农业的法律地位,明确相关制度及法律责任

《农业法》作为我国农业领域的根本大法,是其他涉农法律的依据和指导。因此,要想建立起一个完备的生态农业法律保障体系,首先要在《农业法》中确立生态农业的法律地位。建议对《农业法》进行修订,明确规定生态农业的内涵、相关制度及法律责任。一是对生态农业的内涵予以明确,继而与生态农业有关的一切活动所产生的有关资源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关系均列为法的调整对象。二是对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制度予以明确,如生态农业补贴制度、生态环境税收制度、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等。三是对破坏生态农业发展行为的法律责任予以明确。如果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缺少法律责任的规定,就会造成执法中“无法可依”的局面,因此,应对破坏生态农业发展的违法行为所产生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包括各类从重处罚的情节)做出详细和明确的处罚规定。

3.2完善配套立法,出台《生态农业规范实施细则》

在《农业法》明确生态农业的内涵、相关制度及法律责任的前提下,需要对现有的涉及生态农业的法律进行相应补充完善,强化立法配套性,填补法律漏洞,消除重叠冲突。同时,为了增强法的可操作性,在《农业法》及相关单行法的基础上,建议制定《生态农业规范实施细则》,详细规定具体的实施办法与措施,明确生态农业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和具体技术标准。要尤其注重同类生产产业的代表性、具体操作方法的规范化、监测评估操作的可行性、限制行为的权威性、鼓励方向的有效性。

篇7

生态优先,兼顾效益,是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我国农业逐渐朝集约化、现代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近年来,许多地区尝试推广生态农业,并探索出了多种新型产业模式,如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劳动农民收入增加,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客观认识生态农业积极作用的前提下,还应立足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将本地资源利用起来,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道路。

1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之所以能够得到重视和推广,取决于其自身具有的特点。

1.1实现资源集约化利用

传统农业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成本上涨,降低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相比之下,生态农业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压缩了生产成本,减少了资源消耗,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效果明显。

1.2杜绝农村环境污染

生态农业强调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同时积极推进产业模式的多元化,如依托农村地区的自然景色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在挖掘农业经济发展潜力的同时,还起到了保护农村生态的效果。

1.3重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生态农业的出现与发展,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之上的,如无土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膜下滴灌技术等[1]。因此,重视先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技术推广打好基础。

2生态农业发展优势

2.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传统农村产业以种植、养殖为主,具有生产周期长、经济附加值低且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等特点。而倡导生态农业则有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如建立农产品冷藏与深加工企业。将初级农产品加工成各种商品,然后利用电商远销省内甚至全国各地。构建“生产-储藏-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既可以吸引农民就业,帮助农民拓展增收渠道,又能够丰富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向好发展。另外,发展生态农业还可以变废为宝。农作物收获之后,可将秸秆收集起来用于沤肥、制作沼气、加工成牲畜饲料等,既可以解决就地焚烧导致的污染问题,又创造了新的经济价值。

2.2保障农村生态稳定

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或是以资源换发展,或是以环境换发展,无论哪一种模式都会使农村生态失衡,导致农村经济失去活力和潜力,甚至会加速农民的逃离。生态农业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维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以环保求发展,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寻找平衡点。如休闲观光农业就是生态农业的一种典型模式,利用农村地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城市人群前来观光、游玩。随着生态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区的生态也会变得更加稳定。

2.3吸引更多资金投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互联网等新兴行业,而对于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创新发展动力。生态农业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增加了农业经济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吸引了更多资本。有了资金保障以后,农业技术、装备的创新研发速度将会加快,农业人才的规模将会扩大,农产品附加值将会得到提升,农业经济实现健康与持续发展。目前国家对于生态农业提供了政策扶持,在“三农”领域的投入资金呈现出持续上涨趋势,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3生态农业视域下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3.1始终坚持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思路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政策、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并且从产业初期发展到成熟需要较长的过程,期间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阻力。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连同农技部门、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群众,始终坚持走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2]。地方政府应出台鼓励措施或优惠政策,支持涉农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淘汰落后的发展方式,支持生态农业发展;地方农技部门也要做好宣传和推广,让广大农民养成生态种植、养殖的习惯,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利用沼气池将禽畜粪污变废为宝,以实际行动支持生态农业真正落地和稳步发展。

3.2着力培养新型农业产业项目

篇8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在进行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需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和谐发展。通过不断总结农业种植经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当前,我国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仅依靠劳动力和资源投入的方式刺激经济的增长,在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够深入,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保护未实现有效的统一。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也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对生态农业的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1生态农业的发展特点

首先,我国的生态农业具有开放性和局限性的双重特点,为实现农业生产较好较快发展,需不断改进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找到最符合国情的发展模式,使其满足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需求。其次,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完善的产业结构模式,生态农业的发展利用自然规律,形成科学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技术,在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同时又保护环境,实现了生态农业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具有有机性的特点,发展生态农业需各类资源技术的协调统一,保证经济系统的和谐。生态农业的发展重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共存,因此在依靠自然资源和人力技术的基础上,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避免资源浪费,保证农业产品的质量。

2生态农业在可持续发展观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可持续发展观对生态农业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是将保护生态环境和可再生资源作为前提,再发展农业经济。生态农业的发展也会保护当地的环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终实现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我国的农业发展受到广泛的重视,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料属于可再生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和破坏导致污染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而农村中现有的劳动力无法解决此类问题。因此,需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将环境保护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前提条件,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3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3.1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通过深入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地处理好农业生产和资源环境间的关系,避免通过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发生。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减少化工产品的使用频率,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生产技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保证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发展,选择适合生态农业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能耗,减少对化工产品的依赖,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有效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3.2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从生态的角度出发,了解农业生产规律,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依据因地制宜的理念,调整和优化当前的农业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部门需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经济活动,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地进行。在农村地区有效发展环保产业,并且带动其他的产业,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开发出更具有生态效益的高附加值产品,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政府出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3.3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保证生态农业市场的平衡,政府需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生产绿色产品,并且指导农民将绿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开展规模化的农产品经营试点,转变农业生产结构,放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在此基础上,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严禁乱砍乱伐的行为。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我国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4结语

深刻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意识,积极探索适合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方式。通过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等措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前提,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建设要求。

参考文献

篇9

农业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产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石油农业)漫长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农业,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且发展势头很快,大有不可阻挡之势。许多专家指出,生态农业不仅高度地涵盖了各种先进农业的理论和模式,而且使各种先进的理论和模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可以说这是农业理论和农业生产上的一大突破,是人类长期追求的一种最为理想的农业。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点

“生态农业”是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来的,1981年美国农学家M.WoIthington将其定义为,生态上能够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在随后的发展中,世界各国关于生态农业的名称不尽相同,有的称为有机农业或自然农业,有的称为生物农业或无公害农业,还有的称为持续农业等。虽然名称各异,但内涵却是一样的。都是主张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或基因工程技术的生产体系,施用有机肥或长效肥,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更强调建立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 根据基本的生态学和经济学特质,笔者认为,生态农业就是在洁净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生产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生态农业既继承了传统农业中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和“机械农业”高产高效的双重特点,同时又摒弃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石油农业”、“机械农业”资源消耗量大、污染环境的缺点,是一种避免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宜、经济上可行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捷径,代表了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

我国的生态农业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生态农业,与其他类型的替代农业也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追求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

农业发展目标有三个阶段的演变:第一阶段:满足温饱需求为核心(数量安全);第二阶段是满足相对富裕(质量安全);第三阶段是满足高质量生活的生态环境、食品质量与未来繁荣(环境资源安全、产品高质高效)。中国农业处于第二阶段。它产生的背景、出发点和目标不同,发达国家的生态农业等替代农业是针对石油业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而兴起的,其重点是要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实物产出数量少,而可获得的价格较高)。而我国的生态农业是根据中国人多地少和经济不发达的国情而提出的,其目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矛盾,它既要求有高产出(包括食物、原料、饲料等),又要兼顾合理地利用、保护资源(包括土地、空间、水、肥、气、热、光、生物、劳力等资源)和改善农业环境,使农业持续增产和稳定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

(二)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一方面要注重总结与推广我国传统农业中适于生态农业的经验和做法,如合理轮作、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横坡打优、修建水平横田等等。这些都是广大农民十分熟悉并且愿意接受的措施。另一方面,要加紧研究与大力推广先进的生态农业新技术。如为了减少白色污染而研制的光解膜、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等。实践表明,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只有这两个方面的措施结合起来了,效果才能更好。

(三)强调物质的适当投入

长期以来,人们有各种误解,以为生态农业就是不施农药、化肥,甚至不用机械电力,以为只有这样才是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实际上这只是单纯地倒退到传统农业阶段,而不是真正的生态农业。这种倾向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尤为明显。我们不反对化肥、农药的使用,合理的投入对于生态农业来说包括两方面:适度的投入量、适当的投人物。适度的投入量就是要保证使生态农业的生产过程要有相应的足够的物质循环强度和能量流动通量,这是由于生态农业的开放度大及要求高效生产所决定的。

篇10

关键词:

绿色生态;农业新模式

在农业发展新时期和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一种既能保证农产品产量,又能维护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并且具有科学标准体系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来推动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既十分迫切,又十分艰巨。

1我国绿色生态农业观念提出的背景

我国绿色生态农业理念之所以被提出,其社会背景有以下两方面:

1.1我国农业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时期。

我国人多地少,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显得非常迫切。改革开放以来,使得农业生产环境受到工业发展的影响,为了增加农业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农业资源的利用也非常的不合理,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应注重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发展方向,开辟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1.2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传统农业由于受到化肥农药的污染,使得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新提出的绿色生态农业,可以生产出安全可靠的绿色食品,有效的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让绿色生态农业这一崭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迅速地落地生根,积极的推广、传播,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全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

2绿色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

绿色生态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以下两个特点:

2.1注重资源的节约,提倡循环利用。

绿色生态农业积极倡导使用生产和生活上的废弃物,不提倡使用化学物质,但并不是完全不使用化学物质,这就要求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用品进行合理的划分,从而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利用,不浪费有效的资源。

2.2注重以人为本,确保产品绿色安全。

绿色生态农业要求最终产品绿色、安全、营养。虽然根据健康调查,我国现阶段居民的营养良好,但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很大。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营养水平,由于其生产工艺的严谨,从而也从根本上保证了食品质量的安全。

3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3.1改变目前农业发展的不利局面。

我国自实施“三农”政策以来,全面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不可否认,在实际发展进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的耕地面积虽然相对广泛,但人均耕地少,农业配套设施不完善;第二,农业耕地中,中高产田较少,很多土地因为工业中的“三废”等有害物质污染,致使其性质发生改变,不能产粮;第三,大多为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在短期难以奏效。

3.2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在实施绿色农业的过程中,可以确保农产品的整体质量,以此保证提供的产品是绿色的、无害的。现阶段,我国的农产品生产速度极快,但由于施用有机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剂,容易对人们产生诸多潜在威胁。因此,农业发展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中国的人口数量庞大,这就需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来确保产品的质量。建设绿色生态农业,依据严格科学的程序,改变了原有的农业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可以解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新模式是现阶段农业发展模式中的最高形式,绿色农业观念的提出促使农业发展逐渐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但是,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专家和研究学者们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发展需求进行不断的改进,从而实施系统、完备的绿色生态农业,使我国绿色生态农业走上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作者:赵建中 单位:苏州健雄职业技术职业学院

篇11

汉中是陕西省的一个农业大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存在着诸如水土流失、土层含氧量降低、植被破坏、土地资源不能合理利用等生态环境问题。据统计,全市水土流失面积曾达19000多平方公里,目前尚有近半数亟待治理。由于工业“三废”污染和不科学种植,使得土壤所含的各种养分量程下降趋势。植被、森林资源及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大大降低了防风固沙、蓄水保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全市林地面积只有165万hm2,林草覆盖率仅为60.9%。并且,原始森林仅在高海拔地区稍有残留,现有林地绝大部分是次生林和人工林。疏幼林地比重较大,郁闭度低,防护性能很差。正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昔日是山清水秀,被誉为“小江南”的汉中,如今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据1986年遥感普查资料和近几年的治理情况,分析测定并换算到1998年汉中水土流失面积为1.88万km2(其中汉江流域为0.97万km2),占流域面积的一半之多。汉江源头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之每年向汉江、嘉陵江流失的泥沙高达5700万吨,致使汉江河床平均年淤高约2cm,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贫困问题不断加剧。时至今日,汉中仍有西乡、宁强、略阳、镇巴四县属国家贫困县,佛坪县为省级贫困县,1098个乡镇农民人均收入在300元以下。为解决温饱问题,人们便大量垦荒,甚至在陡坡地上毁林开荒,使植被破坏,生态更加恶化,最终导致“越穷越垦、越垦越流、越流越穷”的恶性循环。加之有些地方治理保护政策执行不力,盗伐、滥伐林木现象时有发生。目前,全市仍有15.88万公顷25度以上陡坡地在耕种。本文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选择生态农业这条道路。

二、汉中发展生态农业优势分析

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的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提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号召。这不仅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同时也指明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可以说是对我们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宣传。因此,我们更要有信心,更要加倍努力地把汉中的生态农业建设搞上去。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与巴山之间,全市辖10县1区,总人口36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5.16%),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内有汉江横贯其中,从而形成平川、丘陵、山地三大地貌结构,其面积所占比重分别为6%、36%和58%。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比较充沛,特别适应于农作物生长,珍稀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

在贯彻省委“陕北煤油气,关中高科技,陕南林特水”的战略部署中,汉中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平川粮油花卉菜,中山茶桑水果与药材,高山干果生态林带”的战略布局为指导,促使各县区农业特色化格局初步形成。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汉中农业结构调整也见成效,农业经济全面发展。这些都为汉中全面建设生态农业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汉中发展生态农业策略性分析

生态农业的建设,不仅要战略优化、系统思考,更要策略配套、模式优选。只有制定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战略与策略,只有选择适宜汉中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模式,才能促进汉中生态农业良性发展。通过对汉中生态农业建设战略构想的分析,并结合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现提出具体措施如下:

(一)积极扶持,实施生态农业建设倾斜政策。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产业中风险最大的弱质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在汉中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部署下,各部门、各环节应予以热情的支持和鼓励,以本市的自然资源为依托,积极稳妥地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压粮扩经,以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完善各种服务机制、加快科技投入、强化农业技术人员培训,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抓好畜产品、蔬菜、水果、中药材、优质米、花卉等工程建设。各级财政、银行、税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乡镇企业,农村小城镇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及生态环境建设予以大力支持,努力培育“公司+农户”和“订单农业”的新体制。政府还要制定更多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坚决杜绝农村乱收费、乱摊派现象,鼓励农业生产,保证农业发展。

(二)依法建设,拓宽生态农业建设筹资渠道。资金短缺是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另一困难。现今,很多生态农业建设仍处在建设初期,财政未能独立,只有依赖国家补贴来支持。然而,单靠国家补贴来完成生态农业建设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长期的补贴给国家造成负担。解决方法有两个:节流和开源。

1、节流方面。首先是要避免“假、大、空”项目,防止资源的浪费。其次是要设计出资源的优化分配方案,把该用到农业的资金确保及时到位,选准投向,让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2、开源方面。有几个可行的方法:一是借着发展乡镇企业,扩大收入渠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使农村集体经济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回馈于农业;二是引进其他产业与生态农业互相结合,例如: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借着旅游的收益让生态农业在一定的生态基础和水平上发展;三是建立较完善的融资系统,让农业建设项目透过银行发行股票、债券或以发展基金的形式筹集资金,通过制定条例和规定,激活资金流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与此同时,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政府拨一部分,集体筹一部分,个人掏一部分,向外借一部分,认真落实资金对口到位问题。

(三)因地制宜,确定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和布局。根据汉中的地理和气候特点,我认为可以将以下十种技术作为汉中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模式:①在25度以上的山地“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的“立体农业”技术;②在25度以下的坡地实施“坡改梯”农林牧结合的“旱作农业”技术;③在农田实施农、副、渔、菜结合的“观赏农业”技术;④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一体化,生物链良性循环为主的“农业产业化”技术;⑤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综合配套技术;⑥发展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能源、生物防治病虫害以及安全饲料添加剂技术;⑦利用中草药发展保健食品和药品的“生化农业”技术;⑧农村各种废弃物综合利用和资源化技术;⑨实施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防治对地下水污染的技术;⑩不同类型地区和不同种养方式的农业机械化技术。

篇1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正成为人们的消费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4年泾县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经过几年的建设,泾县生态农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还有待解决,需进一步完善措施,加快发展。

1 泾县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泾县县委、县政府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目标,2005年11月,《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省农委组织的专家组论证,2006年4月泾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批准实施,从制度上保证了泾县生态农业建设的实施,使泾县在生态农业建设工作中呈现出了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良好局面。

1.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等环节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等一系列措施的使用,化肥使用强度由2004年的325kg/hm2降为2006年的295 kg/hm2,病虫综合防治率由2004年的45%提高到2006年的60%,农膜回收率由2004年的20%提高到2006年的2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38.8%提高到2006年的49%,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由2004年的74%提高到2006年的80%。至2006年,全县建成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5个,面积1.7万公顷,其中2 666.7hm2茶园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生产基地达标县,有16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质量认证。2006年在全市率先推行农产品产地编码卡试点,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操作规程9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年均抽检样品500份,合格率97%。

1.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国家公益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4.2万公顷,有林地总面积12.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 800hm2;制定实施了《泾县土地资源利用发展规划》《泾县矿产资源利用规划》,对无证开采矿企业实行了关停并转,泾县的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加快

畜牧业作为我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泾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5%,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日新月异,至2005年底全县共建沼气池586口。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6个,其中查济(星吾公)村被列为农业部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示范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在全市处领先地位,综合利用率达到49%,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和提高。

1.4龙头企业成为引领生态农业建设的典范

一批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建设,为生态农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以种、养、加为一体的安徽祥泰公司,开发荒山荒坡种植青梅67hm2,建起了集林、果生产加工、生猪养殖、沼气建设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园。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泾县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二是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三是生态建设投入不足,虽然县财政在生态农业建设上投入逐年加大,但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

3 对策与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建设要求和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泾县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己批准实施,要严格按照规划目标组织实施,减少随意性,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发展。要建立生态农业建设专门机构,明确职能部门的责任,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生态农业建设的强大合力。

3.2拓宽融资渠道

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保证财政预算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贴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建设投入新机制。

3.3抓好示范点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要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结合泾县的环境特点,重点做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建设,开发观光农业,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推进提供经验。

3.4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篇13

摘要:本文对生态农业的概念、特点进行了简要阐述,通过分析十师北屯市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该区域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1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以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通过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新型综合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生态农业使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保护环境及高效利用资源等融为一体,是遏制当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综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持续、协调、稳定”农业发展战略的最好体现[1]。

2生态农业的特点

2.1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进行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产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2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2.3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2.4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3十师北屯市生态农业面临的问题

从发展的要求来看,十师北屯市(以下简称“师市“)农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速度还很缓慢,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特别是地域土壤条件和气候的制约,农业生产的任务日益加重,农业生态问题也更加尖锐[1]。从当前看,师市农业生态还存在五大问题:(1)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壤质量日益退化。目前,师市由于种植模式单一,掠夺性种植现象日趋严重,土壤的质量也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土壤盐碱化和肥力下降。(2)草原退化日益加剧。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放牧、盲目开垦和管理上的重用轻养,使草原生态不断恶化,虽然有退牧还草等项目的实施,但相对于已经形成的草原损坏,加之地域气候的影响,使牧业生产和师市、团场经济建设受到极大影响。(3)农田污染日益加重,农田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团场工业的兴起,现行的节能减排措施依旧缓解不了工业“三废”、城镇化发展及日常生活的废弃物、污水排放量日益增长,农田被迫作为消纳污染物的场所,受到严重污染;加上农业生产本身化学农药和化肥用量剧增,给农田生态系统造成很大影响,师市远销到内地的瓜果农残检测超标,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及安全。(4)师市生态农业产、供、销一体化的模式还不完善,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的认知还不十分全面,生态农业系统还不和谐。生态农业产业化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促进人与生态的和谐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品为中心,构建成“生产 - 加工 - 销售”相连接、“农业 - 工业 - 贸易”一体化的多层面链式复合农业产业体系。一个和谐的生态农业系统必须具备一个或若干个核心产业,以及由此辐射的产业群,各产业之间可以通过产品加工程序形成鲜明的产业链,将上下游产业的生产剩余物构成产业的“食物链”这种产业之间的连接可通过一种以上的物质或能源消减,由此实现各产业间的持续、稳态的物质能量的循环,最终形成若干农副产品,将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剩余物在系统内部生态处理,不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解决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污染。(5)师市广大职工群众缺乏对生态农业的认知和相关技术知识的了解,对师市生态农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大力发展师市生态农业的建议和措施

4.1制定规划使生态农业进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由于师市生态农业发展还在起步阶段,相关单位及领导的重视力度还不够,总体规划还不完善,各部门在制定实施专项规划时还缺少依据,难以做到资源整合、统筹安排。为此,应尽快研究制定师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引领师市生态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4.2抓好示范,带动师市生态农业的大发展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点上求突破,在理论探讨上求提高,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逐步推进。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团场或基层连队设立生态农业示范区,使其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样板,为师市生态农业建设提供实践经验和基础。

4.3做强畜牧业,推进师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把畜牧养殖业作为调整优化团场产业结构的重点,通过实施畜禽良种补贴,对饲养大户和畜牧小区实行奖励扶持等政策,引导、发展以食草家畜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殖,废液用于土壤施肥改良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广大职工群众在生态链条中受益。

4.4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广先进的种植配套技术

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推广先进的引种栽培、植保、施肥等综合配套技术,千方百计增加职工收入。

4.5加强生态农业产、供、销模式运作

进一步加强生态农业产、供、销模式运作,提高生态农业在生产中的效率和质量,特别是在产品的安全和品质监督上要进行严格监管;有针对性的根据订单安排生产优质产品,减少盲目性和降低市场风险,从而进一步提高职工收入。

4.6重视生态与环境质量的改善

要重视生态与环境质量的改善,不断加强农业生态试验站和推广队伍的建设,同时,继续组织盐碱土壤的科技攻关,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立项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小虎.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考[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07(4):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