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茶文化的重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但是由于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差异,而文化差异正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主要障碍,人们对于这些差异的了解甚少或仅有一些成见,因此文化冲突在所难免。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了解中美文化差异体现在哪些主要方面及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促进中美间跨文化交际顺利、有效进行的助推器。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美国是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其主导文化为欧洲文化。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文化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一、美国文化的特点
文化开放、文化包容、文化进取是美国文化的三大特征,也是美国文化的优势。美国文化的开放性,有利于美国现代化的推进;美国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美国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美国文化的丰富多彩;美国文化的进取性,有利于美国人民战胜困难不断追求美好的生活。总之,美国文化的优势是美国发展的动力。
(一)美国文化开放的基本形式。
1.通过人员流动而实现的文化交流。
2.报刊、印刷品和音像制品是进行文化交流的最普遍形式。
3.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实现文化开放的基本方式。
4.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系统、电话的广泛运用,正成为文化开放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形式。
(二)美国文化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
1.各种政治思想可以在美国存在。
2.美国容纳了各国文化之精华,且各种文化互相渗透、彼此交融。在美国,常见的有欧洲文化、亚洲文化、拉美文化、非洲文化、印第安文化等。
3.美国文化具有宽容兼纳的一面,美国的宗教和难民政策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三)美国文化进取性的特征。
1.美国人敢于探险,体现为对地理考察、对企业的风险投资。
2.美国人对权利和优越的追求,体现为美国人对公民权利及美国梦的追求。
二、美国文化模式
美国文化是建立在“个人自由”和“人人平等”的基础上的,平等的概念贯穿美国的各种社会关系。美国人的平等观念以人性为基础,强调每个人生来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We are all human,after all.”在美国,“平等”是指机会平等,即所有人在生活中有同样的机会,无论其肤色、性别、国籍来源和如何,而不是在处境方面人人一样。在《独立宣言》中,杰斐逊提出要维护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模式的主要内容,这里的个人主义不是利己主义,美国人的个体观念根植于英国哲学家洛克为代表的哲学传统。个人主义在西方人那里是一个美丽的字眼。“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强调个人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和宗教势力的限制。
个人主义使美国人习惯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独立地求生存、求发展,而不依赖他人。跨文化交流学者拉里・A・萨姆瓦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美国可能是主导一切的。”
中国人看重的是群体意识,注重整体价值。个人应为社会做贡献,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做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体利益。
三、中国人对美国的误解
(一)中国人认为美国种族歧视严重,是一个充满歧视的国家。
确实,美国曾经有过黑奴及种族歧视的历史,这是美国历史上的耻辱。但是,这也是美国人的荣耀所在,因为美国人通过自己百年奋斗不但解决了黑奴问题,而且基本上解决了种族歧视,以及其他各种歧视的问题。
在美国,歧视是十分敏感的话题,而且是非常严重的罪行。在美国求职招聘,不能过问性别、不能过问年龄、不能过问籍贯、不能过问家庭情况(包括是否已婚,是否有孩子),更不可把肤色、种族、民族条件作为招聘的条件。否则,就有歧视嫌疑,除非你能够说明这份工作非某类人做不可,否则就要被告上法庭,以涉嫌歧视罪被。
(二)美国的教育收费很高,穷人的孩子读不起。
谈起美国的教育,许多中国人的误解也很深。其实,美国教育是很公平的,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条做得非常到位。在美国,严格执行K-12义务教育制度,即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美国均执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学生不用交学费,也不收其他费用。无论什么孩子,只要在美国,都可以就近入学。大学虽然收费,但是,并不会因此导致有才能而无经济能力辍学的现象发生。因为美国有四万多个基金会,还有许多大型公司企业,他们会提前在这些大学里物色那些有才能而家庭贫穷的学生给予资助。所以,在美国凡是被录取的学生,都是有办法读完书的。
(三)美国人不重视家庭。
美国人的家庭成员之间消费常常使用AA制,孩子一到成年就与父母无关,父母老了孩子也无赡养义务,这对事事讲究孝的中国人来说,实在是无法接受的。因此,给中国人造成美国人的家庭冷酷无情的误解。
其实美国人是很重视家庭的,美国人的家庭观念非常强,他们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都是属于家庭的,所有节日都是一家人安静地聚在一起。
在中国,因为赚钱和工作两地分居的人家不少,即使家在一地也可能为了工作夜以继日,把物质的东西看得超过一切,错过妻子生孩子、耽误给孩子看病、不能给老人送终等。
白岩松在他的《你想象的美国其实是中国》一文中,一语道破了一个很多国人不愿面对的现实:“提到美国,也许人们马上会想到,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生活节奏快,都市霓虹灯闪烁,酒吧餐馆歌舞升平。人们尔虞我诈钩心斗角,人情冷漠,家庭观念不强,性方面非常开放,各种消费欲望极强,钱才是上帝。到了美国你会发现,以上描述基本符合如今中国的状况,与美国关系不算太大。”
综上所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总是要求参与交际的双方相互间对自己的视野加以调节和改变。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视角的多样性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条件。因此,从多角度比较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可以因对他方文化有深入了解而做到既不“全盘西化”又不固守己方文化而完全拒绝他方文化,使人们在交往中正确应对、处理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冲突,从而促进不同文化(特别是中美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与和谐改变。
参考文献:
[1]李其荣.美国文化解读:美国文化的多样性.济南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H3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332-01
Abstract:Idioms is generated from the long. Long ago, people began to use some or humorous or ironic metaphor or method for example out their own idea, as time passes, having the idioms. Thus it fully reflects the other nations of the world cultural tradition, life custom, understanding, can understand idioms a history。
Key words: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differences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就其广义而言,它包括成语(idioms)、谚语(proverbs)、箴言(mottoes)、俗语(colloquialisms)、俚语(slang)以及典故(allusions)等。它是民族风格的提炼与升华,是语言实践的集中体现与结晶。英汉两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或庄严典雅,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一、习语的产生与特点
习语的产生亦如人类语言的产生一样,都是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是劳动人们语言智慧的结晶。任何一种语言的习语,都无一例外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和日常生活中,通过使用一些短小精悍的词句,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的比喻,来表达与他们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思想观念。以下我们来做简要的对比说明。
(一)语言的形象性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习语非常形象,用它们来比喻事物或说明事理,既生动,又达意。由于这些习语用词简练,言简意赅,常能引起丰富的联想。汉语中通常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来形容那些身强力大,头脑空空的人,而英语中就有ThereismoreofSampsonthanofSolomoninhim这个句子来表达此意。Sampson是基督教《圣经》中力大无穷的勇士;而Solomon则是古代以色列贤明的国王,以智慧著称。
(二)意义的整体性
习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因为很多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地构成整体意义。如汉语中的“开夜车”不可理解为“晚上开车”;“高山流水”不可能解释为“高高的山,流动的水”。同样,英语中的“theskeletoninthecloset”、“toputheadstogether”。不能将其对应地翻译成“壁橱里的骷髅”、“把头放在一起”,而要将它们分别理解为“家丑(shamefulfamilysecrete)”、“大家一起商量(thinkoutaplanwithotherpeople)”。
(三)搭配的稳固性
所谓稳固性,指的是组成习语的各个部分(即单词)是固定的,不可随意拆开和调换位置。汉语中的“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可改为“八上七下”;“雪中送炭”不可变为“雪中送煤”;同样,英语中的“atsixesandsevens(乱七八糟)”不可换为“atsevensandeights”;“fishintheair(海底捞月)”不可改为“fishmooninthewater”。
二、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一)文化背景差异
英汉两种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反映在语言上,就产生了许多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事件以及文学典故的习语。但由于两种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不同,这些习语均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蕴藏着特殊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比喻意义深远,非字面上所能理解的。
如汉语中常用“夜郎自大”来形容那些“妄自尊大”的人;用“南辕北辙”来比喻“办事不按事理,倒行逆施,结果必然与愿望相反”。同样,英语中也有许多习语来自希腊神话、《圣经》故事、《荷马史诗》和《伊索寓言》。如出自希腊神话中的“Sphinx'sriddle(比喻难题)”;出自《圣经》的“aJudas'kiss(喻可耻的背叛)”等。
(二)风俗习惯差异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有关动物形象之指称意义方面的习语。在这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汉语说“身壮如牛”,英语却说“asstrongasahorse”;汉语表示一个人大口大口地喝水,常说“像牛饮”,英语里却用“drinklikeafish”来表示。
(三)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有着各自的。因此,不同的宗教文化就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英汉两种语言中,于是就有了反映宗教文化的习语。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佛教(Buddhism)文化。佛教传入我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人世间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因此,汉语中有许多习语是和“佛”、“庙”、“和尚”有联系的。如“借花献佛”、“立地成佛”、等。而在西方文化里,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影响最大的要数基督教(Christianity)文化了。因此,英语中有不少与“God”,“Devil”,“Hell”,“Church”等单词有关的习语。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aspoorasachurchmouse(一贫如洗)”等等。
三、结语
本文探讨了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所具有的特点,并分析了英汉习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然而语言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交融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英汉习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教学中或学习时经常将二者进行对比,既可以加深我们对两种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提高我们对民族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敏感度。正因为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所以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我们就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思想,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一、电影简介
故事发生在美国圣路易斯,许大同和简宁已经移民美国八年,他们有个可爱的儿子,五岁的丹尼斯,一家人生活幸福甜美。在公司年会上,面对老父亲及家人,许大同说他爱美国,并且说自己已经实现了他的美国梦。然而,灾难降临到这个家庭。一天,丹尼斯胃疼,由于祖父不认识西药的说明,选择古中国传统疗法刮痧给孙子治病。祖父与朋友出行,迷路被送至警察局,许大同为接父亲得不留丹尼斯独自在家。在圣路易斯,大同留五岁的孩子独自在家已经违法。丹尼斯在黑暗中磕破了头,被送进医院。
治疗期间,医生发现孩子后背三道淤青发紫的刮痕。经过商讨,医生们一致认为可怜的孩子遭受了家庭虐待,于是拒绝父母接他回家。继而儿童保障协会接管了孩子,并将大同一家告上法庭。许大同为了保护不明白美国法律的父亲,承认是自己给儿子刮痧,并对父亲隐瞒了事实。后期父亲知晓后,带着无奈回国。在法庭上大同用尽浑身解数仍未打赢官司,反倒树立了因长期制作暴力电脑游戏、有虐待儿童倾向的形象。简宁无法忍受与儿子分离,无奈采取策略、与丈夫离婚接回孩子。最后大同的老板兼好友昆兰亲自赴中国,证实了刮痧确实是一种中医疗法。许大同一家最终在圣诞夜曲折的团聚。
二、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电影中展现了大量的中西文化差异与冲突。文化的不同具体反映在很多方面。下面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政治方面,家庭方面,医疗方面和教育方面。
(一)政治方面的差异
电影开始的背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群示威者在街上游行,他们强烈反对大同所在的公司制作暴力的电脑游戏。大同看到这一局面表示惊讶,而美国的老板却习以为常。这表现了言论自由的差异。记忆中,国内游行是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大使馆期间的事情。中国人深受中庸思想影响,大多数情况下习惯保持中立的态度。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态度,他们更愿意在电脑屏幕后面而非面对面的站出来指责或声讨发泄不满。但在西方国家,包括美国,人们擅于维护自己国家公民的权力和利益。一旦权益受到威胁,公民有勇气去联合抵制,即使是政府的政策。
电影中另一方面的政治差异是法律方面。中国大陆执行统一的法律,美国各州除遵守国家法律外,有其自己的法律条文。电影里,简宁在圣路易斯的法律中,没有找到任何关于刮痧合法的条目。因此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违法了。在美国,法律几乎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也就是说公民在各方面受到法律保护,特别是关于孩子。留孩子单独在家是违法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也是违法的,当然羞辱打孩子更是违法的。在中国,多数这些情况被视作个人行为,无关他人痛痒。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在集体主义视角下,家庭被视作一个整体。美国在个人主义的观点下将个人视作独立体,即使是孩子。
(二) 家庭方面的差异
除上文提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不同,家庭上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差异。电影里,祖父向大同提到“当面教子,背后教妻”。中国传统思维中面对孩子在他人面前提不合理的要求,父亲要以严厉的态度作出回应;对于妻子,应该在私下教导,公众场合只可暗示。这在潜意识中渗透了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表现了男人在家庭中的绝对优势地位。但在美国人意识中,在他人面前责骂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是强烈禁止的。当丈夫需要与妻子探讨时,两性关系处于平等的状态,他们会直接讲出来,而中国更倾向于间接表达。
电影中给丹尼斯刮痧的是祖父,但是为了保护父亲、履行孝道,许大同承认是自己给儿子刮痧。在中国人眼中,“父债子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美国老板昆兰得知实情后非常诧异,简宁解释,这就是中国的孝。西方人较中国人的自我独立意识强,他们认为在法律和公正面前,个人是单独的个体;而中国自古的传统以家为单位,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使得大同为父亲顶替刮痧的“罪名”。
(三)医疗方面的差异
刮痧是电影题目,同时也是事情的导火索。刮痧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却在美国产生误解。电影以小见大,以刮痧这一行为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尴尬境地。在法庭上,大同用“丹田”和“七经八脉”向法官解释刮痧,但美国人完全不知其所云。同时亦没有书籍或美国医生能解释刮痧的合理性。所以祖父知情后也困惑地说在中国有千百年历史的刮痧,怎么到了美国就解释不清了呢。
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即将自己的文化强加到其他文化上。美国人用他们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不同文化下的产物。虽然电影展示的是医疗方面的差异,但是深刻的反映了当中国传统文化遇到西方文化时的不被理解和接受。
(四)教育方面的差异
电影中出现两个孩子,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和昆兰的儿子保罗。他们在同一个幼儿园。电影中我们可以从两个孩子身上发现不同的教育方式。丹尼斯自小在美国出生,具有一定的美国式思维。他说打宝宝的不是好爸爸,但爷爷却告诉他打是亲、骂是爱。丹尼斯接受了爷爷的观点,去上学后他开始以此观点作为打保罗的借口。这体现了教育观点的不同。中国文化中,“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为人们所熟知;但在美国,大人更希望孩子自由发展;在中国,大人更希望孩子走大人们计划好的路。
另一个场景是在电影开始时,丹尼斯在年会上打了保罗,大同强迫儿子道歉,丹尼斯不肯,大同在老板昆兰面前打了儿子。丹尼斯哭着说是保罗骂了父亲在先,大同面对上司,竟无言以对。后来在法庭上昆兰证实大同在生活中有打孩子的倾向,大同生气的说当时打丹尼斯是给老板面子,但是昆兰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逻辑。当然,大多数中国人能够理解这种情况,因为面子理论在中国历史悠久。对于中国人来说,贬低自己、提高对方威信是给对方面子的常用手段。但有的西方人难以理解向他人表示尊重与降低自身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之一,我们不能评价孰是孰非,只能选择入乡随俗。
三、发展现状
在网络通讯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电影中的误解出现的越来越少。如中国对于保障人权、虐待儿童的法律条文逐步完善,家长逐渐重视孩子的自然发展,西医西药更是深入生活。在西方,中国古典文化,中医理疗都受到外国人的青睐,在交流中他们逐渐熟悉中国的面子理论和中国式的上下级思维。
四、总结
刮痧讲述了三代人横跨两个国家的故事。由于思维方式和处境的不同,电影中充满文化碰撞和冲突。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应该怎么做呢。胡壮麟给出了四点建议:
(一)入乡随俗
(二)换位思考
(三)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四)真诚和坦率是互相理解的关键
作者最喜欢第四条原则,如电影中,虽然产生了很多误会,但昆兰的中国之旅促使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坦率、真诚、信任、理解是促进跨文化交际、实现世界“大同”的良策。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张爱琳.跨文化交际[M]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4(1).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不相同。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收入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中国人见面则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No,my English is verypoor.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寒舍”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
西方文化鼓励人们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持现状,保持和谐。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教学研究
二、生存环境方面
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受气候影响很大,因此见面时天气成为他们谈论的首要话题;而汉民族在自己的生存繁衍中,生活时时受到挑战,温饱问题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但你若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 do you do!”“Nice day,isn’tit?。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l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
三、、节日以及词汇的文化内涵方面: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很多人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语言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help themselves.”“Go to hell.”这样的诅咒。
电影《刮痧》是一部以中美文化差异为主题,以刮痧为主线,演绎的一段段催人泪下的情节,令人时而悲伤心痛,时而感动不已,时而感慨万千。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电脑游戏设计师许大同与妻子简宁在美国奋斗了8年,终于事业有成,一家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行业的年度颁奖大会上,许大同获得最佳设计大奖,他激动而又骄傲地说:美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但是随后降临的一件意外却使许大同从美梦中惊醒。一天,5岁的丹尼斯闹肚发烧,大同父亲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丹尼斯后背刮痧留下的紫痕却成为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听证会上,大同无法用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向法官解释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无法证明“刮痧”是疗法而不是虐待。随后,许大同由于无法忍受控方律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全新解释”而情绪失控,最终被剥夺了对孩子的监护权,权宜之下又与妻子分了居,父亲也带着内疚感回国了。唐人街上,好友昆仑亲身体验了中国古老医术“刮痧”,随后找到福利院主任和法官,才破例取消了对大同的禁止令。圣诞之夜,许大同为了与孩子、老婆相聚,冒着生命危险从楼外排水管爬到九楼自己的家中。影片最后,大同在教丹尼斯中文的发音:“中国北京”。
就像简宁在影片中质问的那样:“为什么这一切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哪儿错了?”大同回答说:“不知道”。其实他们什么也没做错,这一切都是因为中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环境导致中美文化差异很大。影片中,刮痧是传统中医疗法,是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造成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容量和流量,有利于血液循环,重建人体自然生理循环。而在美国却无论如何也解释不明白了,大同在听证会上用七经八脉来解释,美国人完全不懂,因为美国没有这样的疗法,所以引起了这样一场悲剧。在中国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是到了美国就百口莫辩,成了违法的事情了。
文化差异也引起了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影片中,在听证会上,对方律师有一场精彩的演讲,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全新解释”。大同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英雄孙悟空设计了游戏主角的形象,因为在中国,孙悟空是个善良又有正义感的英雄,代表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而对方律师却把这说成是暴力文化,从孙悟空霸占桃园、毁掉桃树、吃光长生不老药的片面故事情节,把孙悟空说成是一只顽劣粗鲁的猴子。这深深激怒了大同,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无知才会做出这样的“全新的解释”。
中美文化差异渗透在方方面面。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与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中国人追求家庭团圆与美国人崇尚独立自主;中国人的感性与美国人的理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在任何国家,孩子教育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孩子不但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而教育方式和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历史背景紧密联系。就拿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孩子教育方式来说,也是千差万别。“一般而言,美国家庭以民主平等的教育为主,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权,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和平等的家庭成员对待,与孩子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而中国家庭民主平等的教育当时相对欠缺,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与父母平等的人来尊重。”在影片中,丹尼斯和保罗打架后,大同并没有追问什么原因,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丹尼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是通过父亲对孩子的威严和约束力来给对方面子,而在美国,美国人尊重人权,人人平等,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能打人,即使是自己的孩子,打人是违法的。当大同对昆仑说:“我为什么要打自己的儿子?我打他是出于对你的尊重,给你面子,懂吗?”而昆仑却说:“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你打孩子是出于对我的尊重?”于是两人产生了分歧。在这一点上两个人无法达成一致,彼此无法理解对方,而这并不是谁的错,是中美文化差异导致的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所引起的。中国有句俗话:“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也就是影片中大同父亲所说的话,所以大同对于打了丹尼斯不以为然。
此外,中国家长多是封闭式教育,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就像许大同说的那样,“丹尼斯是我的作品,我当然有版权。”中国家长认为自己有权管教孩子,孩子有出息是给父母争光,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甚至把自己一切的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因此往往过于溺爱孩子,什么事都帮助孩子做,以至于中国的孩子到二十几岁还在向父母要钱,不能独立。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的那样:“中国的教育制度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的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像爱因斯坦自称的‘离经叛道’,这种教育职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相反,美国家长多数是开放式教育,要求孩子独立,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做,用来培养自信心和责任心。这也是导致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方式不同、处事方式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对待父母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孝,乃人之根,性之本,德之源,教之所。”孝顺是衡量一个人人品的根本要素之一,也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观念。在中国,有中国孝顺网,有许多关于孝顺父母的故事和名言,如“父母在,不远游。”古代中国 ,孩子结婚后是要和老人住在一起,孝顺父母,甚至今天仍有很多家庭是这样。中国人追求儿孙绕膝,几代同堂。而美国人则不一样,由于他们从小就鼓励独立,所以孩子成人后就会出去住,而父母也不会和孩子一起住,更不期望孩子们照顾他们,因为在他们看来,接受别人的照顾从某方面意味着自己的无能。他们独立、自主,不依赖儿女,虽然有社会的良好照顾,有完善的医疗保障,但是没有儿女的照顾和陪伴。有句话说:“美国是儿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地狱。”这也是因为,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而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美国人追求自我,而中国人则要个人服从集体。
在影片中,大同将不懂英语的父亲接到美国一起生活,为了尽自己的孝心,让父亲过上更好的生活。而父亲也明知自己去美国会有沟通障碍,却义无反顾地去了美国,这都是因为他想和家人生活在一起。这正是中国人追求的晚年生活,享受天伦之乐,三代同堂。电影中,给丹尼斯刮痧的不是大同,而是大同的父亲,可是出于保护父亲,大同亲口承认是自己给丹尼斯刮痧的。当大同父亲知道这一切后,他不甘心儿子替自己承担,主动找到昆仑,向昆仑解释说给丹尼斯刮痧的是他而不是大同。昆仑向简宁确认事实后,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大同要这样做 ,简宁回答他说:“因为他是中国人。”这时昆仑看着正在搀扶父亲上楼梯的大同,望着他们的背影,他明白了,这就是中国人,中国的传统,中国的文化。由于事情解决不顺利,大同父亲虽然舍不得和家人分开,尤其是孙子丹尼斯,但还是带着愧疚感和无奈,决定离开美国回北京。临别时,大同想到父亲都没见到丹尼斯一眼,他便开车去将丹尼斯“偷”出来,及时在父亲走前见了面。而大同在美国的遭遇使他痛苦不堪,他甚至想带着孩子和父亲一起回北京,但是父亲却反问他:“你想逃跑吗?你这样回去,你还是一个在美国虐待了孩子回到中国的逃犯。”父亲还告诉他不要逃避现实。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就是这样含蓄的、内敛的,不会像美国人那样直接表达感情,不会亲吻、拥抱,不会说我爱你,但是却通过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人的父子情。
三、对待朋友
由于中美文化的不同,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朋友也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甚至可以为了朋友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中国古人就有关于朋友重要的名言诗句,例如:“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壮心剖出酬知己。”由此可见,朋友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而美国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朋友虽重要,但是不会高于自己的利益。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显得更感性,而美国人更理性,更尊重事实。正如影片中,当大同需要律师去辩护的时候,他找了自己的好朋友昆仑,一个版权法律师,而不是一个家庭法的专业律师。因为在他心里是出于感性,他相信朋友,相信昆仑了解他有多爱丹尼斯,即使是版权法律师,大同也相信他能赢这场家庭法方面的官司。相反,当昆仑看到丹尼斯后背的紫痕时,他没有像大同那样出于感情相信朋友,而是非常理智,相信眼前的事实,没有为大同辩护。另外,当反方律师找来昆仑当证人,询问昆仑大同是不是在公众场合打了丹尼斯,昆仑回答说“是”。因为这个,大同很懊恼、很生气,他和昆仑翻脸,说他不够朋友,于是辞职了,还说出“道不同,不相为谋。”可是昆仑却无法理解大同,他说大同不该打丹尼斯,而他只是说出了事实。就这样,大同认为昆仑不够朋友,而昆仑却认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就这样,两人的友情破裂了,可是两个人谁都没错,都是中美文化差异造成的结果。中国人相信“患难见真情”,朋友有苦难应该出手援助,应该站在自己这边,可是美国人注重事实,不能在法庭上说谎,不能违背法律法规,而不会感情用事。
四、结 语
随着世界的全球化,各国之间的交往越加频繁,包括贸易往来、商业合作等,因此文化的碰撞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的存在才能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但有时误解也是难免的,正如电影《刮痧》中,开始许大同认为美国是个充满机会和希望的地方,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成功,可以过上幸福的日子。于是带着他的“美国梦”来到了美国,他如愿地成功了,他高兴地说他终于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美国人,美国是个充满希望的地方。可是刮痧事件的发生,他从梦中惊醒,他的无奈和懊恼使他在听证会上这样说:“曾经很庆幸儿子出生在美国,而现在却不这么想。”直到影片最后,大同在教丹尼斯汉语发音:中国北京。这说明许大同意识到了文化差异对生活的影响有多大,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中国人,骨子里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道德观、价值观也是中国式的。由此可见,要想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就不能忽视文化差异。所以,当我们和外国人打交道时一定要先了解对方的文化,分析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不同,这样才能进行最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 徐行.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戴凡,Stephen L J Smith.文化碰撞[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郝薇薇.《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J].才智,2009(29).
摘要:作为每个民族长时间智慧的沉淀,文化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为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设置了一些障碍,如何引导当代学生尽可能地摆脱这个困境,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在这个文化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影成为了人们认识不同文化的重要方式,在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也必定能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电影;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教育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65
中图分类号:J94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140—02
收稿日期:2015—01—10
作者简介:丁文丽(1993— ),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王梦园(1992— ),女,山西运城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一、中外电影中的跨文化交际元素
(一)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1.功夫。《功夫熊猫》中涉及到了“中原五侠”,即蛇、虎、鹤、螳螂、猴,这主要是依据中国南方拳法里极为有名的“五形拳”所设计的角色。
2.旗袍。当年《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穿了23件旗袍,优雅的气质让欧美人看得陶醉,以至于四年后的《蜘蛛侠2》也安排克尔斯滕·邓斯特穿上了一件“中国红”旗袍,以博取眼球。妮可·基德曼在《澳大利亚》里的几身旗袍装也是该片的宣传利器。
此外,《花木兰》、《末代皇帝》、《面纱》则完全是采用了中国故事作为主线和情节选材或者对中国、中国人的生活进行描绘。
(二)中国电影中的好莱坞元素。1993年,中国的电影市场开始实施改革。从那个时候起,每一年有大约10部“代表世界电影艺术与技术最高成就”的影片被引进国内。而来自好莱坞的高成本、大制作以及全明星阵容的电影,使得国人被其耳目一新的故事情节和精美的画面深深地吸引。这使传统的国产片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电影界人士开始了又一次的探索尝试——向好莱坞借鉴学习。而2005年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界的转折点。自此,电影《无极》打破了
多年来
在年度电影排行榜中外国电影高居榜首的状况,使得古装大片一路走红,在使国人对国产片重生兴趣的同时,也使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
二、从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对比看文化差异
(一)好莱坞电影中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形象。关于英雄,英语词典上是这样定义的:a man distinguished by exceptional courage and nobility and strength(拥有卓越的勇气、高尚品质和能力的人)。
随着历史的变迁,美国文化艺术领域中涌现出了性格各异的英雄人物,其中一类英雄是在一战、二战后逐渐走向强大、在美国社会中诞生、以拯救世界为己任、拥有超能力或卓越科技装备的“超级英雄”人物形象,以超人、蝙蝠侠、蜘蛛侠为代表。
从独立战争前被殖民压迫和南北战争前社会充斥着剥削黑奴的不正之风的美国,到一战、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逐渐强大的美国,美国文化艺术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也在不断改变,从反压迫、反剥削的具有革命思想的普通民众到能够拯救世界、期望通过自身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安定的“超级英雄”,可以说,正是由于美国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其文化艺术领域才会涌现出如此多的英雄人物形象。
(二)中国电影中的英雄人物。中国电影中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如乔峰、叶问、陈真、黄飞鸿等普遍都是经过自己后天努力、坚持不懈才最终慢慢获得了个人能力。乔峰拥有丐帮绝学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自己习得了少林七十二绝技龙爪手、降魔掌;陈真凭实力在精武门创立之初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使精武日后发扬光大;黄飞鸿用尽心血整理洪拳,使其以飞铊入埕、采高青、五郎八卦棍、无影脚等绝技闻名;叶问7岁时,便拜师入陈华顺门下,16岁那年远离佛山,赴港求学,才开始自己打拼……这一系列的中国式英雄人物都是靠着自己的顽强斗志和坚韧毅力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为抗击敌人、保家卫国做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
三、电影所反映出的民族精神差异
(一)美国民族精神。辗转了200多年的美国文化,其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同时其所代表的美国英雄主义内在精神、美国性格却是永恒不变的。
什么是英雄主义?按照《辞海》的解释,就是“主动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和自我牺牲气概和行为”。美国人的英雄主义依靠他们具体的英雄人物形象来体现,但其价值内核显然是能够跨越历史、穿越时空的永恒。美国社会崇尚的英雄主义主要具有个人主义和霸权主义两个特性。
1.个人主义。在美国性格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论是汤姆、海丝特、斯嘉丽所代表的反抗压迫和剥削、勇于斗争的传统人物形象,还是近代不断涌现的超人、蝙蝠侠、蜘蛛侠等“超级英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独立的个人形象。美国文化十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甚至片面地夸大,认为个人超越一切,能够改变一切。
2.霸权主义。过度膨胀的个人主义势必导致霸权主义,美国人逐渐期望由他们拯救世界、引领世界,乃至操纵世界。以蝙蝠侠这一人物形象为例,从前他是面带微笑的正义朋友、轻松取胜的侠客,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现实性和局限性都加强了,他变得越来越彷徨和孤独,日益走向偏执和黑暗。他的性格变化就是美国社会发展的缩影,象征着美国从之前崇尚自由美好生活的光明积极的革命者、反抗者逐渐成长为被战争的胜利和自身的强大而冲昏头脑、想打击谁就打击谁的霸主。
(二)中国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古代武侠电影中抗金、抗倭寇的各种情节、近代关于为“不是东亚病夫”而振臂高呼的陈真、叶问等的一系列电影,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作出的许多以战争为题材的优秀电影,它们或是描述重大的历史性战役和革命历史事件,或是通过战争背景来反映普通人民的战斗精神,或者是用娱乐的方式来呈现战争中人民和敌人的斗争,无一例外地都传达出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而
当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的时候,
这些对社会和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得就越为突出,从而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动力。
四、将电影运用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中
电影将精美的画面与丰富的语言联系在一起,学生观赏电影时其视觉和听觉可以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可以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流语调、服装道具等,来加深不同文化中各种语言修辞概念, 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英语知识以及中外语言系统的不同。
语言的表达方式是受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单纯的语言传授并不足以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而通过英文电影,学生可以对西方国家的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从而消除中西文化的差异,减少理解上的分歧或误会。而且,学生还可以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取向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观看电影,学生可以最真切地体会到在真实情景中其语言、文化等的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宽容度,灵活地处理因文化差异而带来的各种问题。随着对各方面文化知识的积累,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英文电影也可以是很好的听说教学材料,生活化的听说场景使其听起来很真实、立体,学生就像身临其境似的进行着对话,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
参考文献]
[1]元青,潘崇.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段经历——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留英学生为中心的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2013(4).
[2]刘璇,张向前.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3(1).
如今,电影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利于实现各国的文化交流,而其中电影片名的翻译就是典型的一种文化交流方式。由于文化环境、民族文化特征、目的语言不同,因而从语言之间的转化就能看出中西文化间存在的差异。电影片名翻译看似简单,但其中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既要突出影片的主题又要符合受众的语言习惯,这样才有利于电影在异国的宣传。因电影艺术肩负着文化传播的重任,所以电影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地域风情、民族文化、人生价值观等),由此无论是电影内容还是片名的翻译,其实质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现在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外电影有了更多的交流渠道,因此电影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上占有重要地位。电影片名涵盖了整部影片的内容与主旨,好的电影片名能为电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吸引观众的一种方式。由此,电影片名的翻译并非是一件单纯的语言转换而已,需要翻译者拥有丰富的知识修养,包括了解影片所涵盖的时代、文化、社会的背景,熟识两国语言的差异性,从而利于文化间的交流与转换,确保电影片名翻译的质量。
一、从文化差异看电影片名翻译
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电影片名是观众首先接触的关于电影的信息,因而电影片名也被赋予文化特色,需要翻译者对此加以注意。如英语中的习惯组合First Blood(首战告捷),但在我国却一直以“第一滴血”为意,显然片名中的文化寓意没有被传达出来。由此可见,在翻译电影片名时要充分考虑到两国间的文化差异。如电影My Fair Lady(《窈窕淑女》),该部影片是由话剧《茶花女》(萧伯纳作品)改编而来,原名是Pygmalion(《匹格马利翁》)。Pygma-hon是塞浦路斯国王倾慕的古罗马女神,国王将其雕刻成塑像,最后国王的诚心感动了爱神维纳斯,便把雕像变成真人让其与Pygmalion成为夫妻。这里萧伯纳用剧名指代剧中的教授,将其翻译成“窈窕淑女”极具中国文化特色。又如另一部由玛丽莲?梦露主演的影片Some Like Hot(《热情似火》),片名中的Hot表示热情的、任性的、充满的,如今这个短语被普遍使用。这两部片名的翻译是成功的,遵循了中国的文化因素。两国的语言特征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是区别于两国文化差异的标志,中国文化讲究意境美和艺术气息,注重人文情怀,因而中国电影的片名大多是诗意的、富有韵味的,如《茉莉花开》《十七岁的单车》。而西方文化讲究精确概括、科学逻辑,极具张扬性,用语讲究简洁,因而西方电影的片名会大量出现具有概括性的词语,如Next、Taxi、All by myself等。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片名都是依据本国观众的用语习惯来设定的,因而电影片名在翻译时要考虑到两国的文化差异(包括用语习惯、社会环境、民族性格等),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译出新颖而富有吸引力的电影片名。
在中国最大的电影数据库豆瓣电影[1]的用户评分信息(中文)[2]和全球最大的电影数据库imdb[3]的用户评分信息(英文)[4]中,综合每部影片看过的人数以及该影片所得的评价等综合数据,产生最受欢迎的前250部(top250)电影。如下表所示:
中国大陆 美国 香港 台湾 日本 法国 英国
豆瓣 11 111 20 6 28 22 17
imdb 0 165 3 0 15 13 20
交集(共88部) 0 55 1 0 8 5 10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
1、中国人最喜欢看的电影的首要来源是美国,其次是日本,再次是法国和英国。
2、豆瓣最受欢迎的前250部电影(top250)中,中国大陆出产的电影只有11部,仅仅是美国出产电影(111部)的十分之一。这说明中国电影,虽然数量庞大,但少有高质量的内容,远远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从imdb的数据看,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出产的电影没有一部进入imdb的最受欢迎的前250部电影(top250)中。中国香港出产的电影仅有3部进入imdb的top250中,说明中国香港出产的电影虽容易被大陆地区所接受,但是并未取得国际观众的核心认同。这种现象可以反映出中国电影的劣与优。中国电影的劣处在于,从整体来说,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都甚弱;但福祸相依,中国电影的优处恰恰在于,其在国内和国际的影响力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提升潜力。
3、美国电影不仅在中国国内占据了绝对主流地位,在国际上也是如此。在豆瓣和imdb前250的交集中,共有88部相同的电影,其中55部为美国电影。
4、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的日本出产的电影远远高于中国,其出产的电影在豆瓣和imdb的top250中,与英国、法国出产的电影不相上下,他们在电影方面的文化国际影响力远高于中国。
为反映数量上的差异,进一步分析豆瓣电影数据库与imdb电影数据库中的交集[5],数据分别为:中国香港电影为2521部、中国台湾电影为379本文由收集整理部、中国大陆电影为1024部,中国电影共计为3924部,美国电影共计为9946部。中国大陆电影输出西方的数量只有约美国输入中国电影的10%,从数据可以看出中西方在输入到对方观众中的电影数量的明显不对等性。我们用几个图标来说明问题。
如figure 1所示,横坐标为每部电影的得分(0-100,为imdb实际加权评分的十倍),大陆的电影的得分在imdb数据库中的得分普遍低于美国电影,其中高于80的只有约2%。
figure 2不同国别电影在imdb的用户评价数的累计分布函数(cdf)
从每部电影的用户评论数角度。如figure 2所示,中国产电影的用户评论数远低于美国电影,不足10%的电影超过1000评论。相对的,美国电影中评论数大于1000评论的比例是74%。
如果在考虑绝对值只有1025部,也就是说中国大陆产电影在imdb上评论超过1000的只有100部左右。这说明中国电影在海外特别是美国观众中的不论是内容的数量和受欢迎程度都与中华文化应有的国际影响力是不相符合的。
而反观美国电影在大陆的受欢迎程度,如figure 3所示,评分高于80的比例甚至高于国产电影。
figure 3 每部电影在豆瓣评分的累计分布函数(cdf)
二、原因探讨
以上出现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造成这种现象是多方面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中国电影的审查制度和引入机制的原因,这些美国电影(9946部)多数没有通过合法渠道引进版权。
没有合法版权的电影,为何在中国如此风行?首要的原因应该是,这些电影在中国有市场,尽管政府监控的比较严格的时候,依然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市场。
虽然从2010年开始,国家版权局加强了对视频网站的监管力度,一些大的视频网站被列入了监管范围。在国内排名靠前的盗版bt网站被大量关闭,大型视频服务网站的盗版行为由于受到版权所有者的起诉和高额索赔要求,盗版率明显下降。2011年12月30日,国家版权局通报了视频网站主动监管的情况,优酷网、乐视网、酷6网、土豆网等18家重点视频网站影视节目正版率在70%左右[6]。然而,与之相应的,数以万计的中小型盗版影视网站却因此得到迅速发展。这些网站没有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甚至连基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也没有,网站的域名注册通常不通过国内的域名注册商,他们即使被发现,也不能够轻易地确定处罚对象。
其次,这些中小型网站由于自身的限制,没有足够的技术实力以实现内容的高效能、低成本的传播,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以提供视频的存储和带宽。他们往往通过与qvod、xunlei等合作的方式,中小型网站可以获得网站的广告收益,而qvod可以通过客户端获取客户端广告收益或如xunlei获取会员收益。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由于当前法律的空白,版权所有者根本无法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一些法院甚至将之称为“为保护软件开发商自主创新确立的司法范例”[7]。这些没有获得版权的影视网站为数众多,一些网站的alexa流量排名相当靠前,如人人影视(yyets.com的国内流量排名为221),分为片源、字幕翻译、转码、上传到bt/emule/迅雷快传/qvod的一系列分工明确的团队。
转贴于
由于中国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将英语作为主要的课程,客观上国内存在大量的优秀外语翻译人才,打击盗版的不力和政府对引进国外影视作品的限制。例如:中新网2月13日电 广电总局日前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境外影视剧引进和播出管理工作,境外影视剧不得在黄金时段(19:00-22:00)播出。各电视频道每天播出的境外影视剧,不得超过该频道当天影视剧总播出时间的百分之二十五。
这些反盗版的举措,在某些方面,反而促进了盗版网站的发展和壮大。中国电影市场“欲抑之,反而扬之”的现象,不能不引起重视和反思。
三、建议对策
中国电影的现状警策我们,中国电影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9]的电影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和践行电影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首先,中国电影要找寻电影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众电影文化兴趣的契合点。中国五千年的民族优秀文化,契合点不仅仅只是后宫,应该面向更广阔的空间,诸如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智慧与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等。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 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同时,基督教也在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教传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基督教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基督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教认为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教中是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基督教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就验证了“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强者拯救自己,伟人拯救他人。安迪给其他狱友带来希望,也拯救了他们。
一、中西文化起源
前221年,通过“商鞅变法”而强大的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大地。至此,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序幕。这次统一,为统一的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希望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生产环境以维持农耕经济的发展。因此,主张“仁爱、尚贤”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统治思想,因此,中国的文化里多了些“和谐”,少了些“争斗”。
整个社会的人群主体农民大都束缚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少有流动,他们世世代代、年复一年地从事简单的再生产,并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承担者和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赖以存在立足的根基。这就注定了中国文化的农耕性。长期的封建专制日益完善和加强,统治阶级满足于现状,仍然做着“天朝”的美梦。不屑也不想去了解世界,更不用说去“争”了。再者,由于封建思想、自然经济的自闭性,人们也安于现状,并不也不敢去“思变”。家庭是农业社会的细胞。以父家长为中心、以嫡长子继承制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之久,血缘关系是相当重视的。中国人亲属的称谓,就表明这种制度的鲜明特色。例如,在英语、俄语中,叔叔、伯伯与舅舅是同一个词汇,姑姑、姨和婶婶也是同一词汇,没有什么区别。但在中国的汉语中却有严格区别,径渭分明,这是农业社会格外重视血缘关系的一个表现。正是这种土壤滋养的农耕文化,又养育了中国人特定的社会心理,如务实精神,勤谨质朴、热爱和平、自足自乐、修身中庸、习惯稳定、尊重传统等,便是由农业社会导致的一种心理倾向。
西方文化发源于地中海沿岸,商业发达较早;又由于这些岛屿或半岛屿腹地比较狭窄,更促成了人们向海外开拓。因此,海洋民族的文化性格比较外向,文化系统也处于一种动态和开放的状况。地中海沿岸的居民,善于经商,经常处在流动之中,他们以商品交换为致富的手段,并在走南闯北的过程中,滋长了对外拓展的意识。古代的罗马、中世纪及近代的欧洲和日本,多次制订过征服全世界的计划,并实际上对外进行大肆的扩展和征服。因此,西方文化表现为勤奋节俭、精打细算、进取开拓、向外发展、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外在超越”的精神。西方人敢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敢于冒险,崇尚个性,他们喜欢制定从来未被人设想过的计划和政策,也愿意去从事未进行过的工作。
二、中西方文化的特点及差异
1.上的差异
中国人重祖先,普遍在乡镇建有祠堂家庙,每个宗族修有家书族谱,并注重传种接代,子孙绵延。“孝”、“涕”贞洁,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形成了一张网,严密地把整个家庭至社会模式化。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因果。而西方社会却很少在乡镇修建祠堂家庙。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的形成也与其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佛教的传入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形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而西方各国,大多是松散的城邦,各国的统治者都希望通过战争来获得土地和人口。因此,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他们迫切的希望。而宗教的信徒,为了发展本教,打击异教,于是与统治阶级相“勾结”,根据统治者的侵略欲望,对教义进行适当改动后成为了其统治工具,同时也使其本教得到了发展。
2.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个人主义”
中国人讲求团队精神和相互依赖,常常在群体中寻求认同和归属感。中国人从众倾向大,喜爱合作和共处,并且倾向于多人共同负担或逃避责任。中国人的语言中多用“我们”这样的说法,在实际生活中,个人的目标和利益也必须为团队而牺牲。中国人相信并依赖群体的力量。中国人倾向于合作、喜欢通过讨论和投票表决的方式来做出决定。他们认为少数应该服从多数,“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相应地,没有人愿意为群体的决定负责任,有时也会出现相互扯皮。中国人希望在人群中隐藏自己,不希望太落后,也不希望太招摇,中国有“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的古训,因为太突出会减少群体的认同感而无法再依赖群体。所以,中国人不喜欢竞争,认为大智若愚是处世的最佳方式。西方人注重个人的存在和个人的成就,文化中带有浓重的英雄传奇色彩,强调个体的独立自由,不认为应该强调自己的行为来配合群体的统一。自由可以说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事情。西方人习惯于单枪匹马地处理工作事务,独断地解决问题,他们信奉个人的效率和能力。他们认为这是自由的必须代价。西方人欢迎竞争,不害怕在群体中表现突出,更多时候他们勇于表现和推荐自己。西方人认为,公平竞争是激励的最好方式。
3.中西方的人际交流
中国人的人际交往可以以“关系式”概括,人与人之间主要靠情感维系,爱面子,讲情面。人与人之间交往无论是工作还是私人场合都是浓浓人情味,为了关系不惜牺牲物质利益。中国人优先考虑“仁慈、友情”,其次为“习惯、理性思考”,最后才是“规则和法律”。西方人与人之间却是一种“交易式”的交往,认为契约是维系的纽带,而契约的本质就应该公平合理。他们往往公私分明,重视交往的物质合理性甚于情感。西方人最先考虑“法则和法律”,然后是“习惯和传统”,最后才是“仁慈、人道和友善”。中国人含蓄内向,为了体谅对方,说话礼貌而模糊。中国人很少愿意当面提出反对意见,害怕得罪人,在表达立场的时候往往悟守中庸,模棱两可,即使心里认为肯定不行,也会用“让我想一想”委婉地搪塞。中国文字中多见“约”、“大概”、“基本上”这一类词,中国用约数词表达事实的复杂性、不测性和自我表述可能的不完备性,体现了中国人的谨慎谦虚和宽容,对人与事只是笼统地要求而无苛刻的标准。在绝大多数文化中,微笑都是友好、礼貌的表示,但在中国并不一定表示愉快。中国人在尴尬或哀戚、不知所措甚至愤怒和厌恶的时候都倾向于用笑容来掩饰心情。大多数中国人认为,当众流露情感是不礼貌和脆弱的表现。这是西方文化无法理解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中国文化注重的是伦理道德,铸成了中国人平和、忍耐、保守的民族文化观念。西方文化表现为进取开拓、征服自然,铸就了西方人敢于冒险、崇尚个性的文化特点。由于文化现象的复杂性,笔者不能也不可能把所有中西文化差异都拿来比较,只是试图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点进行一些适当的探索。
《刮痧》无疑是中国史上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最成功的电影之一,此电影主要围绕是否对儿童有虐待行为这一中心思想展开,本文讲述了的是由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的北京夫妇许大同和简宁及儿子丹尼斯在美国追梦的生活状况,他们一家很幸福,过得也很体面,许大同开发了一款游戏同时也获得了奖项,在颁奖时,许大同说道:“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来到美国经过八年的努力,拼搏,终于实现了美国梦”。
但是幸福随之被打破了,丹尼斯闹肚子,爷爷因为看不懂英文说明书,就采用中国传统的中医治疗刮痧,在一次事故中丹尼斯受伤了,随之送到医院,医生看见丹尼斯背后的伤痕,认为丹尼斯长期受到家人的虐待,随之告知儿童福利局对丹尼斯进行监护,最后在深刻的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刮痧,中西方文化得到融合。本片围绕是否对儿童虐待而展开一系列的分析,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本文从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法律,亲情,友情方面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 家庭教育观念
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尊崇传统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标准,中国人笃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的观点,直到现在还有一直被热议的棍棒底下的北大生,清华生,我们中国人认为严厉是成功的途径。其中“父为子纲”就是儿子必须听取父亲的话,同时父亲也为孩子起到榜样作用。记得电影中的一个片段,当丹尼斯打了约翰的儿子,许大同让丹尼斯道歉,丹尼斯不肯,他就打了丹尼斯一巴掌。当时约翰,作为一个美国人根本不能理解为什么许大同要打孩子,这在美国是一种虐待儿童的行为,而许大同的解释到是为了给约翰面子,中国人认为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是尊重别人的一种方式,而美国人则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因此约翰当时说道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
西方教育子女时注重他们个人能力的培养,思维方式的培养,美国小孩子如果在画板上胡乱涂鸦家长肯定不会训斥小孩子,因为那是他们培养思维方式,发散思维的一种表现,而如果放在中国,中国家长肯定会手把手教,让孩子画一些已经有的成型的,具体的东西。美国文化崇尚自由和独立,认为孩子是社会的财富,人人是平等的,西方人认为孩子有自己的隐私,有他们自己的圈子,而这种隐私神圣不可侵犯。
2.法律观念
法律是保障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任何国家都有自己明确的法律,中西方文化在法律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往往面对法律时掺杂了许多了个人情感,而与东方法律观念不同,美国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基础,柏拉图,西方文化一直坚持理性的正义,坚持对权力的保证和对自由的追求,西方古希腊文化的理性对西方法律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理性,公平,正义是西方法律的代名词,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力,而且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西方人重视客观事实,喜欢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事情。电影中许大同的父亲因为在美国的中国好友老霍的死亡而停留在警察局,许大同着急去接父亲而没有在晚上陪丹尼斯,这种现象在中国是很普遍的一个现象,而在美国则认为这种现象违返法律,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还有就是许大同为了他的父亲能顺利拿到美国绿卡,而撒谎说是他给丹尼斯刮痧的,在西方国家,如果一个人不诚实,说明他失去了诚信,他在社会上是不被认可的,当约翰发现许大同为其父亲“顶罪时”,他不能理解的看着简宁,简宁说道“因为他是中国人”,当然在我们中国顶罪也是一种不理智,违法的行为,但是我们会说这是一种亲情,而且说许大同是孝顺的。
3.亲情观念
中西方文化在亲情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人重视个人,个人的发展,老人一般与年轻人分开住,而且老年人也不太愿意打扰年轻人,而中国“百善孝为先”不孝顺的骂名一般人是承担不起的。在电影中许大同为了不让父亲单独一个人留在北京,而将父亲接到美国和他们住在一起,而父亲在中国住惯了,在美国不适应,文化,语言,礼仪,习俗各方面的不同导致父亲最后的归国。在西方人看来各自都有自己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融到一块,住在一起不一定就意味着孝顺。在西方,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个人主义,在美国人看来每个个体都是独立的。
4.友情观念
中西方文化中,友情呈现的含义是不同的,中国人重视友情,而将友情与其他许多感情,人情混在一起,与工作之类的相联系;而在美国,他们的友情建立在一种顺其自然的基础上,同时他们也将友情和其他事情分开,特别理性。在电影中,约翰指正许大同打过儿子,许大同认为约翰背叛了他,他们那么好的关系,约翰怎么能那么说,而约翰认为事实就是事实,而不能因为朋友而去作伪证,友情的破裂最终导致许大同的辞职,他们一般将“人”“事”分开,而我们中国则是人事永远在一起,倾向于把友情和权益合二为一。
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不同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我们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会产生碰撞,甚至会产生冲突,但是只要我们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不断了解目的语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礼仪风俗,这样才能很好的融入到对方的文化中,这样才会减少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才能避免因风俗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兼容并蓄、尊重、理解接纳,海纳百川才能更好的进行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一、引言
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影翻译工作者给中西方观众奉献出了许多优秀的译制片,观众从这些优秀的译制片中不仅领略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所带来的无穷魅力。近年来,欧美一些电影公司为节约成本,纷纷将影片拿到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国家进行后期翻译制作。由于翻译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一些精彩大片的质量滑坡,影响观众对影片的口碑,可谓得不偿失。如Hobson’s Choice 被译成《霍布逊的选择》,电影中主角名叫Hobson,表面上看也没有问题,可是大概的情节是:这位Hobson先生是一位鞋店老板,不愿意把大女儿嫁给店里的伙计,结果遭到三个女儿同盟反对,于是屈从了她们。在英语中Hobson’s Choice也是一个成语,同样据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它的意思是:An apparently free choice that offers no real alternative. 出典大约是这样:After Thomas Hobson (1544-1630), English keeper of a livery stable, from his requirement that customers take either the horse nearest the stable door or none。电影巧用这个名字正为了套用这个典故,而译名恰好颠倒了意思。Pumpkin Eater 曾经有人译成了《食南瓜的人》, 其实这也是来源于一首广为流传的童谣:“Peter, Peter, pumpkin eater, had a wife and couldn’t keep her.”根据故事情节,译做《太太的苦闷》更恰当些。在《金刚》影片中,丹纳姆在给杰克写支票时,为了拖延时间,他故意把支票的数目写成“two grand”而不是正规的“two thousand”。因为grand是非正规的用语,或者说是口语化的,不能作为支票上的书写格式化的用语。所以,他写的这张支票其实是废的。这样如果他重写就可以拖延一下时间。那么对于翻译来说,怎么表现这两个中文意思一样但用法上不同的单词,而且要保证观众能从他们的对话中听出来呢?只能尝试从他们对话的含义下手。因为丹纳姆的目的是想把支票写错,所以我们就从他想写错的角度考虑,而刚好的是,中文中写支票我们有“两”和“贰”这个有着与“grand”和“thousand”类似的使用上的不同,因为我们在支票上不可能写“两仟”而应该写“贰仟”。所以用这两个字来代替原英文,即能保留原片这个细节的用意所在,又可以让观众听得很明白。对于译制人员来说,他们的工作并不是直截了当地翻译,而是要在把握影片主题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工、处理,以高超的技巧把握影片的精髓,简明扼要地做出释义翻译。因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而其载体则是语言的转换。不同的语言承载不同的社会文化,在翻译中只要文化差异处理好了,语言差异只不过是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而已。
二、英汉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翻译手段
1. 异化――保留源语的文化色彩
在《傲慢与偏见》中有这样一句:“……and not lead you to reject the offered olive―branch”利用异化译成:“也不会导致你拒绝献上象征和平的橄榄枝”,这样普通的中国观众也会明白其含义。《红楼梦》中的“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可异化为“If the Dragon King wants a white jade bed, he applies to the Wangs of Jinling”,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英美读者来说,本来“龙”就是个怪物,再来一个“龙王”就更恐怖了,因此可在句后解释“龙王是中国神话中掌握百姓生计的海神”。汉语的许多成语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如“班门弄斧”异化为“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a Chinese master carpenter”,不知典故的英美读者对于Lu Ban是一无所知,如果加上“a Chinese master carpenter ”,效果迥然不同。异化的方法对英汉双关语的翻译也有解释力,尽管英汉双关语有时吻合,如在《恶有恶报》中,“sound”是双关语,具有“结实”和“空洞发响”双层含义:First Gentleman: Thou art always figuring disease in me, but thou art full of error, I am sound(绅士甲:你总以为我有那种病,其实你大错特错,我的身体响当当的)。Lucio: Nay, not as one would say, healthy; but so sound as things that are hollow; impiety has made a feast of thee(路奇奥:响当当的,可并不结实,就像空心的东西那样响当当的,你的骨头都空了,好色的毛病把你掏空了)。
2.归化――用目的语中文化色彩词语替换源语中文化色彩词语
这种方法可较多地运用于习语,如to laugh off one’s head(笑掉大牙);to shed crocodile tears(猫哭老鼠);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狗嘴里吐不出象牙);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3. 编译
在翻译过程中,将功能等值理论运用到电影片名的中文翻译中,就是不拘泥于英文片名形式上的对应,而是在充分理解原作的内容、风格及内涵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文的优势和特长,立足于观众的接受与审美力,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美国电影Sleepless in Seattle讲述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影片中男主人公Sam沉浸在丧妻之痛中不能自拔,他的儿子希望他能快乐些,因此在一个电台节目中说出了他的圣诞愿望:要一个新妈妈。电台主持人与Sam聊了一会儿,女主人公Annie在收听节目的过程中被Sam的深情所打动。于是通过书信的方式与Sam联系,整部影片中Sam和Annie一直都没能见面,直到结尾两人才在帝国大厦的顶层见面。大陆的翻译版本是《西雅图不眠夜》,很明显是直译了片名,而台湾的版本则是《缘分的天空》;后者将电影所传达的信息用“缘分”二字淋漓尽致地散发出来。类似的翻译在港台地区的翻译中比较常见:Gone with the Wind 《乱世佳人》;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浮生如梦》;Meet the Parent《门当户不对》等。
4. 解释
这种方法是不得已而采取的,主要针对英汉语言由于发音、结构不同而形成的带有各自不同文化色彩的特殊表达法,但这种方法又不同于归化(意译)。汉语中的歇后语有时是根据谐音而产生的具有与原含义截然不同的另一层含义的词语,而后者习惯上是汉语中交际者的意向意义,如:老太太不认识仙鹤―高级(鸡);河边洗黄连―何(河)苦;小鸡跳到坟上―恼(挠)死人;飞机上扔报纸―空头(投)理论;拉着下巴过河―假谦(牵)虚(须);黄鼠狼钻到鸡笼里―想投(偷)机(鸡);瞎子上楼梯―摩(摸)登。
歇后语的汉译英可采取文内解释方法,但笔者发现,无论如何解释,英美人对歇后语的谐音效果未必能晓得,如“小鸡跳到坟上――恼(挠)死人”可译成“A chicken jumps on a tomb―making somebody exasperated/scratching the dead(The words “exasperate ”and “scratch” in Chinese are homophonic, and the former meaning is the intended meaning.)”;再如“黄鼠狼钻到鸡笼里―想投(偷)机(鸡)”可译成“A weasel gets into the cage of chicken―trying to speculate in something/trying to steal the chicken(The words “speculate” and “ steal the chicken”in Chinese are homophonic, and the former meaning is the intended meaning)”。
三、 结语
电影中的语言表达必定受到各自所属社会文化的制约,从而使语言深深打上社会文化的烙印,显现出各自社会文化的特征。文化色彩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层面,其承载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等社会文化因素。电影文本翻译不能像文学作品翻译一样,译者应立足于本国观众,从观众欣赏译制片的艺术角度出发,选用本民族语言中与原片艺术最相似、最贴近的、为本国观众所熟悉的、易于接受的词语和文化意象来进行电影翻译。电影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译者要注意到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信仰及价值取向等都制约着翻译的优劣,不同水平的翻译影响着观众的理解和欣赏。
[参考文献]
[1] 柴梅萍.《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J]. 苏州大学学报, 2001.(4).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而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其差异和冲突更为显著。以下仅以影片《刮痧》(Gua Sha Treatment)为例,分析中西文化上的各种差异所导致的一系列的误会和冲突,通过对中美文化由矛盾、冲突,最后走向融合的过程的描述,揭示了中西文化冲突的现实性和全球文化大融合的时展趋势。
一、电影《刮痧》情节简介
故事的主人公许大同是移民到美国发展的华人知识分子,就职于美国密苏里州东部大城市圣路易斯一家电脑游戏软件设计公司。与妻子简宁经过八年的努力奋斗,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儿子丹尼斯聪明可爱,一口流利的英语暗示着其俨然已成长为了一个地道的“美国孩子”。在业内的年度颁奖大会上,大同兴奋地向世人宣称自己的美国梦终于得以实现,沉浸在幸福和胜利的喜悦当中!然而,随后的一场意外却令他如梦初醒:一天,他5岁的儿子丹尼斯肚痛难忍,从北京来探亲的老父由于看不懂药罐子上的英文说明而只好对丹尼斯采取了东方中医疗法——刮痧,而正是刮痧在丹尼斯背上留下的紫红刮痕恰恰成为许大同虐待孩子的铁证。在听证会上,一个个意想不到的证人及证词轮番轰炸,令大同有口难辩,东方传统的中医疗法在美国不被承认,又无法通过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来证明其合理性,作为父亲对孩子的爱甚至需要去靠寻找证据及法庭争辩这样的途径去证明,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自己最信任的朋友兼老板约翰·昆兰在法官面前竟然不为自己辩护(昆兰也无法理解大同打儿子与保全自己的面子有何关系,又为何要代替父亲顶罪谎称是自己为儿子刮痧等)……而控方律师一再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进行诽谤和侮辱,导致许大同失去理智攻击了控方律师,导致法官无情的剥夺了大同对儿子丹尼斯的监护权,并予以禁足。最后,为了要回儿子,他们不得不夫妻分居;为了父亲回国前能再见一面孙子,无奈偷带走丹尼斯被警察通缉直至被抓……一个原本美满幸福的家庭被这接二连三的悲剧转眼间敲打得支离破碎,一场近乎“荒谬”的官司也将大同的美国梦彻底的粉碎。直到大同的父亲找到昆兰,描述了是自己为孙子做的刮痧。终于,约翰来到中国城,在详细地了解并亲身体验了一把中医刮痧的治疗过程及疗效之后才恍然大悟,在圣诞之夜说动儿童福利局的官员一起找到大法官为其正名,最终撤销了对大同的禁足令,一家人抱头痛哭,终得团聚。主人公许大同从片头在业界的佼佼者到后来沦落到被迫租住在贫民窟;从获奖后宣称自己已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并已完美的融入了这个国家,到后面的近乎妻离子散和被禁足;从荣誉的天堂坠入不幸的谷底……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致。
二、电影《刮痧》中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一)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
中国的家庭式教育主要体现在孩子品德的教育上,遵从“长幼尊卑”和“仁爱、服从”的教育理念,父母在孩子面前享有对的权威,而在西方却恰恰相反。影片开始不久就有这样一个场景,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与其老板的儿子保罗无意间发生了肢体冲突,而作为家长的大同却不问缘由地要求丹尼斯像保罗道歉,这时候的大同完全体现出来的是一个中国式父亲。而在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甚至威严遭到挑衅的情况下便直截了当关闭了儿子的电玩,甚至当着众人的面猛击丹尼斯的后脑袋,这一系列的动作正是我们中国最常见的家庭教育方式,体现的是家长的至高权威。而这个场景却令他的老板兼朋友昆兰大为吃惊,疑惑不解。因为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上,重心趋向于个人本位的教育。注重个体的公正和自由,要将孩子视为家庭中重要的一分子,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尤其要注重父母与孩子间平等自由地相处,孩子对家庭中的大小事务享有与父母亲同等的发言权等。因此,昆兰对于大同不问青红皂白就对儿子进行严厉的“当众打骂式教育”的不理解自然也是情理之中了。
(二)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
思维模式是指人们在不同的情况下看待、观察各种外部事物的思考方式。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感知、认知世界,从而获得推理出基本的经验和文化知识,它也是形成一切文化特别是交际文化的最根本源泉。俗话说得好,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而不同的思维模式必将导致人们在态度、信仰及情感取向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乃至社会风俗。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推理实证,讲究理性与论证。而代表东方文化的中国则强调直觉与感悟,多依赖传统经验及形象的思维方式。
影片中对于刮痧究竟是“治病救人”还是“虐待儿童”的争论,就是中西两种不同思维模式冲突下的具体体现。刮痧属于中医传统自然疗法之一,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世代积累流传下来的经验总结。传统中医的独特之处便在于“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认为人体是“精、气、神、脉”的统一体。刮痧以中医皮肤理论为基础,讲究通过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拭,造成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达到疏通脉络、调节精气、活血化瘀,从而重建人体的自然生理循环之目的。由于刮痧需要刮到皮下组织出血并凝结成米粒般大小的红点为止(通过发汗使汗腺扩张,从而将痧毒(即病毒)排出体外,治愈疾病),这在美国儿童福利局的眼里却恰恰成为大同“虐待”儿童的铁证,因为这在美国的传统思维模式中是根本讲不通的。在美国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中,医生或代夫通常都是首先要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对患者准确地诊断,继而对症下药的,却从来没有哪一种治疗方式是要依赖传统经验将病人搞得“伤痕累累”的,更没有所谓的“精、气、神、脉”之说。因此,虽然大同在法庭上极力为刮痧做辩护,但是他所引用的“气”“神”“丹田”和“七经八脉”等中医传统术语却难以让美国儿童福利局和大法官所接受。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了中西医学理论及诊疗方法的极大差异,再加上长期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足,使得刮痧成为大同在法庭举证中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三)在法律人伦道德观上的差异
在法律面前,西方人讲究不带个人情感的陈述客观事实;在道德方面,西方人秉持公私分明,事实不会影响朋友之间的友谊,哪怕是对朋友不利的证言。因此,在听证会上,在控方律师的一再逼问下,大同的老板作为证人肯定了大同打了儿子的事实,促使法庭正式受理了这个案件。而在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上,法律也不外乎人情,朋友之间是有“义气”存在的。因此,作为自己最信任的朋友昆兰的“出卖”,这令大同非常失望和愤怒,并将其这种行为看作是朋友间“最可耻的背叛”,于是毅然决然地辞去工作,导致二人友情的最终破裂,用他的话说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西方的朋友观则是以共同的爱好兴趣和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友谊,与个人情感无关。因此,昆兰对大同的辞职很是不解也是情理之中的。
(四)在为人处世价值观上的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注重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谈话氛围,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共处,尽量避免人际间冲突的发生。而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中国人彼此间交流说话的语言和方式都比较委婉,尽量做到得体,尊重别人。在为人处世方面,要顾及大局,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极力维护上司或领导的面子。在大同的理解当中,当自己的儿子同老板昆兰的儿子发生争执的时候,他的“当面教子”完全是为了给足老板的面子,是增进彼此间友谊的一种方式。而西方人则认为无谓的贬损自己是极其愚蠢的行为,与尊重他人毫不相关。在西方人的行为规范里,他们崇尚事实,不喜虚礼,在原则上很少顾及人情,甚至是有些不讲情面。那么,对于中国文化中的“面子观”必然是无法理解了,也就更加无法捕捉到大同潜意识下这种人情世故的微妙之处。因此,当大同辞职时交代当初打孩子是为了给老板昆兰面子的时候,更是让对方极其费解甚至恼怒不已:“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简直不可理喻。”
三、结 语
影片《刮痧》以中国传统的民间中医疗法入手,通过一场官司向我们展示了华人许大同一家在美国由于法律制度和社会生活习惯等的种种不同而导致的一系列文化冲突,折射出了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思维模式、法律人伦道德观和为人处世价值观的巨大差异和强烈的冲突,可谓是为每个身处东西文化冲突中的人刮了一回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逐步发展,世界各国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这种文化间的相互差异和碰撞冲突必将越来越激烈。因此,在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交际双方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建立起互信就显得尤为重要。差异虽然是无法“刮”去,但却是可以互相包容的。影片中的转机就在于许大同的老板对中国传统文化“刮痧”的体验——去中国城了解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和亲身体验了一回中国的刮痧之后,极力为其正名,最终得到法官的认可。从而跨越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鸿沟,促成了许大同一家人的最终团圆。另外,主人公之所以“大同”来命名,更是体现了世界各族人民对“世界大同”寄予的无限期待,同时也希望影片中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官司所导致的家庭悲剧不再出现。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胡超.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饶纪红.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江西社会科学,2005(04).
[4] 高永晨.文化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5] 郑晓龙导演,梁家辉,蒋雯丽主演.刮痧[Z].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2001.
[6] 李维伟.《刮痧》中的跨文化交际冲突[J].青春岁月,2012(04).
[7] 许爱兵.浅谈电影《刮痧》中的跨文化冲突[J].魅力中国,2009(31).
[8] 苏丁.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研究论集[C].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01).
[9] 邵雪松.从电影《刮痧》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碰撞[J].美与时代(下),2011(04).
[10] 黄鸣.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