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茶文化的重点

茶文化的重点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茶文化的重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茶文化的重点

篇1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但是由于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差异,而文化差异正是影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主要障碍,人们对于这些差异的了解甚少或仅有一些成见,因此文化冲突在所难免。中美两国作为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了解中美文化差异体现在哪些主要方面及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促进中美间跨文化交际顺利、有效进行的助推器。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美国是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其主导文化为欧洲文化。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文化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一、美国文化的特点

文化开放、文化包容、文化进取是美国文化的三大特征,也是美国文化的优势。美国文化的开放性,有利于美国现代化的推进;美国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美国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美国文化的丰富多彩;美国文化的进取性,有利于美国人民战胜困难不断追求美好的生活。总之,美国文化的优势是美国发展的动力。

(一)美国文化开放的基本形式。

1.通过人员流动而实现的文化交流。

2.报刊、印刷品和音像制品是进行文化交流的最普遍形式。

3.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实现文化开放的基本方式。

4.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系统、电话的广泛运用,正成为文化开放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形式。

(二)美国文化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

1.各种政治思想可以在美国存在。

2.美国容纳了各国文化之精华,且各种文化互相渗透、彼此交融。在美国,常见的有欧洲文化、亚洲文化、拉美文化、非洲文化、印第安文化等。

3.美国文化具有宽容兼纳的一面,美国的宗教和难民政策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三)美国文化进取性的特征。

1.美国人敢于探险,体现为对地理考察、对企业的风险投资。

2.美国人对权利和优越的追求,体现为美国人对公民权利及美国梦的追求。

二、美国文化模式

美国文化是建立在“个人自由”和“人人平等”的基础上的,平等的概念贯穿美国的各种社会关系。美国人的平等观念以人性为基础,强调每个人生来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We are all human,after all.”在美国,“平等”是指机会平等,即所有人在生活中有同样的机会,无论其肤色、性别、国籍来源和如何,而不是在处境方面人人一样。在《独立宣言》中,杰斐逊提出要维护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模式的主要内容,这里的个人主义不是利己主义,美国人的个体观念根植于英国哲学家洛克为代表的哲学传统。个人主义在西方人那里是一个美丽的字眼。“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强调个人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和宗教势力的限制。

个人主义使美国人习惯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独立地求生存、求发展,而不依赖他人。跨文化交流学者拉里・A・萨姆瓦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在美国可能是主导一切的。”

中国人看重的是群体意识,注重整体价值。个人应为社会做贡献,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做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体利益。

三、中国人对美国的误解

(一)中国人认为美国种族歧视严重,是一个充满歧视的国家。

确实,美国曾经有过黑奴及种族歧视的历史,这是美国历史上的耻辱。但是,这也是美国人的荣耀所在,因为美国人通过自己百年奋斗不但解决了黑奴问题,而且基本上解决了种族歧视,以及其他各种歧视的问题。

在美国,歧视是十分敏感的话题,而且是非常严重的罪行。在美国求职招聘,不能过问性别、不能过问年龄、不能过问籍贯、不能过问家庭情况(包括是否已婚,是否有孩子),更不可把肤色、种族、民族条件作为招聘的条件。否则,就有歧视嫌疑,除非你能够说明这份工作非某类人做不可,否则就要被告上法庭,以涉嫌歧视罪被。

(二)美国的教育收费很高,穷人的孩子读不起。

谈起美国的教育,许多中国人的误解也很深。其实,美国教育是很公平的,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条做得非常到位。在美国,严格执行K-12义务教育制度,即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美国均执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学生不用交学费,也不收其他费用。无论什么孩子,只要在美国,都可以就近入学。大学虽然收费,但是,并不会因此导致有才能而无经济能力辍学的现象发生。因为美国有四万多个基金会,还有许多大型公司企业,他们会提前在这些大学里物色那些有才能而家庭贫穷的学生给予资助。所以,在美国凡是被录取的学生,都是有办法读完书的。

(三)美国人不重视家庭。

美国人的家庭成员之间消费常常使用AA制,孩子一到成年就与父母无关,父母老了孩子也无赡养义务,这对事事讲究孝的中国人来说,实在是无法接受的。因此,给中国人造成美国人的家庭冷酷无情的误解。

其实美国人是很重视家庭的,美国人的家庭观念非常强,他们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都是属于家庭的,所有节日都是一家人安静地聚在一起。

在中国,因为赚钱和工作两地分居的人家不少,即使家在一地也可能为了工作夜以继日,把物质的东西看得超过一切,错过妻子生孩子、耽误给孩子看病、不能给老人送终等。

白岩松在他的《你想象的美国其实是中国》一文中,一语道破了一个很多国人不愿面对的现实:“提到美国,也许人们马上会想到,这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生活节奏快,都市霓虹灯闪烁,酒吧餐馆歌舞升平。人们尔虞我诈钩心斗角,人情冷漠,家庭观念不强,性方面非常开放,各种消费欲望极强,钱才是上帝。到了美国你会发现,以上描述基本符合如今中国的状况,与美国关系不算太大。”

综上所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总是要求参与交际的双方相互间对自己的视野加以调节和改变。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视角的多样性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条件。因此,从多角度比较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可以因对他方文化有深入了解而做到既不“全盘西化”又不固守己方文化而完全拒绝他方文化,使人们在交往中正确应对、处理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冲突,从而促进不同文化(特别是中美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与和谐改变。

参考文献:

[1]李其荣.美国文化解读:美国文化的多样性.济南出版社,2005.

篇2

中图分类号:H3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332-01

Abstract:Idioms is generated from the long. Long ago, people began to use some or humorous or ironic metaphor or method for example out their own idea, as time passes, having the idioms. Thus it fully reflects the other nations of the world cultural tradition, life custom, understanding, can understand idioms a history。

Key words: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differences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就其广义而言,它包括成语(idioms)、谚语(proverbs)、箴言(mottoes)、俗语(colloquialisms)、俚语(slang)以及典故(allusions)等。它是民族风格的提炼与升华,是语言实践的集中体现与结晶。英汉两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或庄严典雅,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一、习语的产生与特点

习语的产生亦如人类语言的产生一样,都是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是劳动人们语言智慧的结晶。任何一种语言的习语,都无一例外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和日常生活中,通过使用一些短小精悍的词句,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的比喻,来表达与他们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思想观念。以下我们来做简要的对比说明。

(一)语言的形象性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许多习语非常形象,用它们来比喻事物或说明事理,既生动,又达意。由于这些习语用词简练,言简意赅,常能引起丰富的联想。汉语中通常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来形容那些身强力大,头脑空空的人,而英语中就有ThereismoreofSampsonthanofSolomoninhim这个句子来表达此意。Sampson是基督教《圣经》中力大无穷的勇士;而Solomon则是古代以色列贤明的国王,以智慧著称。

(二)意义的整体性

习语的意义具有整体性,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因为很多习语的意义往往借助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典故而形成,约定俗成地构成整体意义。如汉语中的“开夜车”不可理解为“晚上开车”;“高山流水”不可能解释为“高高的山,流动的水”。同样,英语中的“theskeletoninthecloset”、“toputheadstogether”。不能将其对应地翻译成“壁橱里的骷髅”、“把头放在一起”,而要将它们分别理解为“家丑(shamefulfamilysecrete)”、“大家一起商量(thinkoutaplanwithotherpeople)”。

(三)搭配的稳固性

所谓稳固性,指的是组成习语的各个部分(即单词)是固定的,不可随意拆开和调换位置。汉语中的“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不可改为“八上七下”;“雪中送炭”不可变为“雪中送煤”;同样,英语中的“atsixesandsevens(乱七八糟)”不可换为“atsevensandeights”;“fishintheair(海底捞月)”不可改为“fishmooninthewater”。

二、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一)文化背景差异

英汉两种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反映在语言上,就产生了许多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事件以及文学典故的习语。但由于两种文化渊源和发展轨迹不同,这些习语均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蕴藏着特殊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比喻意义深远,非字面上所能理解的。

如汉语中常用“夜郎自大”来形容那些“妄自尊大”的人;用“南辕北辙”来比喻“办事不按事理,倒行逆施,结果必然与愿望相反”。同样,英语中也有许多习语来自希腊神话、《圣经》故事、《荷马史诗》和《伊索寓言》。如出自希腊神话中的“Sphinx'sriddle(比喻难题)”;出自《圣经》的“aJudas'kiss(喻可耻的背叛)”等。

(二)风俗习惯差异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有关动物形象之指称意义方面的习语。在这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汉语说“身壮如牛”,英语却说“asstrongasahorse”;汉语表示一个人大口大口地喝水,常说“像牛饮”,英语里却用“drinklikeafish”来表示。

(三)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有着各自的。因此,不同的宗教文化就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英汉两种语言中,于是就有了反映宗教文化的习语。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佛教(Buddhism)文化。佛教传入我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人世间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因此,汉语中有许多习语是和“佛”、“庙”、“和尚”有联系的。如“借花献佛”、“立地成佛”、等。而在西方文化里,特别是在英美等国,影响最大的要数基督教(Christianity)文化了。因此,英语中有不少与“God”,“Devil”,“Hell”,“Church”等单词有关的习语。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也)”;“aspoorasachurchmouse(一贫如洗)”等等。

三、结语

本文探讨了英汉习语的产生及其所具有的特点,并分析了英汉习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然而语言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交融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英汉习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教学中或学习时经常将二者进行对比,既可以加深我们对两种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提高我们对民族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敏感度。正因为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所以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我们就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思想,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篇3

一、电影简介

故事发生在美国圣路易斯,许大同和简宁已经移民美国八年,他们有个可爱的儿子,五岁的丹尼斯,一家人生活幸福甜美。在公司年会上,面对老父亲及家人,许大同说他爱美国,并且说自己已经实现了他的美国梦。然而,灾难降临到这个家庭。一天,丹尼斯胃疼,由于祖父不认识西药的说明,选择古中国传统疗法刮痧给孙子治病。祖父与朋友出行,迷路被送至警察局,许大同为接父亲得不留丹尼斯独自在家。在圣路易斯,大同留五岁的孩子独自在家已经违法。丹尼斯在黑暗中磕破了头,被送进医院。

治疗期间,医生发现孩子后背三道淤青发紫的刮痕。经过商讨,医生们一致认为可怜的孩子遭受了家庭虐待,于是拒绝父母接他回家。继而儿童保障协会接管了孩子,并将大同一家告上法庭。许大同为了保护不明白美国法律的父亲,承认是自己给儿子刮痧,并对父亲隐瞒了事实。后期父亲知晓后,带着无奈回国。在法庭上大同用尽浑身解数仍未打赢官司,反倒树立了因长期制作暴力电脑游戏、有虐待儿童倾向的形象。简宁无法忍受与儿子分离,无奈采取策略、与丈夫离婚接回孩子。最后大同的老板兼好友昆兰亲自赴中国,证实了刮痧确实是一种中医疗法。许大同一家最终在圣诞夜曲折的团聚。

二、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电影中展现了大量的中西文化差异与冲突。文化的不同具体反映在很多方面。下面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政治方面,家庭方面,医疗方面和教育方面。

(一)政治方面的差异

电影开始的背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群示威者在街上游行,他们强烈反对大同所在的公司制作暴力的电脑游戏。大同看到这一局面表示惊讶,而美国的老板却习以为常。这表现了言论自由的差异。记忆中,国内游行是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大使馆期间的事情。中国人深受中庸思想影响,大多数情况下习惯保持中立的态度。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态度,他们更愿意在电脑屏幕后面而非面对面的站出来指责或声讨发泄不满。但在西方国家,包括美国,人们擅于维护自己国家公民的权力和利益。一旦权益受到威胁,公民有勇气去联合抵制,即使是政府的政策。

电影中另一方面的政治差异是法律方面。中国大陆执行统一的法律,美国各州除遵守国家法律外,有其自己的法律条文。电影里,简宁在圣路易斯的法律中,没有找到任何关于刮痧合法的条目。因此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违法了。在美国,法律几乎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也就是说公民在各方面受到法律保护,特别是关于孩子。留孩子单独在家是违法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也是违法的,当然羞辱打孩子更是违法的。在中国,多数这些情况被视作个人行为,无关他人痛痒。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在集体主义视角下,家庭被视作一个整体。美国在个人主义的观点下将个人视作独立体,即使是孩子。

(二) 家庭方面的差异

除上文提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不同,家庭上还存在其他方面的差异。电影里,祖父向大同提到“当面教子,背后教妻”。中国传统思维中面对孩子在他人面前提不合理的要求,父亲要以严厉的态度作出回应;对于妻子,应该在私下教导,公众场合只可暗示。这在潜意识中渗透了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表现了男人在家庭中的绝对优势地位。但在美国人意识中,在他人面前责骂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是强烈禁止的。当丈夫需要与妻子探讨时,两性关系处于平等的状态,他们会直接讲出来,而中国更倾向于间接表达。

电影中给丹尼斯刮痧的是祖父,但是为了保护父亲、履行孝道,许大同承认是自己给儿子刮痧。在中国人眼中,“父债子还”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美国老板昆兰得知实情后非常诧异,简宁解释,这就是中国的孝。西方人较中国人的自我独立意识强,他们认为在法律和公正面前,个人是单独的个体;而中国自古的传统以家为单位,道德观念和文化传统使得大同为父亲顶替刮痧的“罪名”。

(三)医疗方面的差异

刮痧是电影题目,同时也是事情的导火索。刮痧作为传统中医疗法,却在美国产生误解。电影以小见大,以刮痧这一行为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尴尬境地。在法庭上,大同用“丹田”和“七经八脉”向法官解释刮痧,但美国人完全不知其所云。同时亦没有书籍或美国医生能解释刮痧的合理性。所以祖父知情后也困惑地说在中国有千百年历史的刮痧,怎么到了美国就解释不清了呢。

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即将自己的文化强加到其他文化上。美国人用他们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不同文化下的产物。虽然电影展示的是医疗方面的差异,但是深刻的反映了当中国传统文化遇到西方文化时的不被理解和接受。

(四)教育方面的差异

电影中出现两个孩子,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和昆兰的儿子保罗。他们在同一个幼儿园。电影中我们可以从两个孩子身上发现不同的教育方式。丹尼斯自小在美国出生,具有一定的美国式思维。他说打宝宝的不是好爸爸,但爷爷却告诉他打是亲、骂是爱。丹尼斯接受了爷爷的观点,去上学后他开始以此观点作为打保罗的借口。这体现了教育观点的不同。中国文化中,“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为人们所熟知;但在美国,大人更希望孩子自由发展;在中国,大人更希望孩子走大人们计划好的路。

另一个场景是在电影开始时,丹尼斯在年会上打了保罗,大同强迫儿子道歉,丹尼斯不肯,大同在老板昆兰面前打了儿子。丹尼斯哭着说是保罗骂了父亲在先,大同面对上司,竟无言以对。后来在法庭上昆兰证实大同在生活中有打孩子的倾向,大同生气的说当时打丹尼斯是给老板面子,但是昆兰完全不明白这是什么逻辑。当然,大多数中国人能够理解这种情况,因为面子理论在中国历史悠久。对于中国人来说,贬低自己、提高对方威信是给对方面子的常用手段。但有的西方人难以理解向他人表示尊重与降低自身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之一,我们不能评价孰是孰非,只能选择入乡随俗。

三、发展现状

在网络通讯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电影中的误解出现的越来越少。如中国对于保障人权、虐待儿童的法律条文逐步完善,家长逐渐重视孩子的自然发展,西医西药更是深入生活。在西方,中国古典文化,中医理疗都受到外国人的青睐,在交流中他们逐渐熟悉中国的面子理论和中国式的上下级思维。

四、总结

刮痧讲述了三代人横跨两个国家的故事。由于思维方式和处境的不同,电影中充满文化碰撞和冲突。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应该怎么做呢。胡壮麟给出了四点建议:

(一)入乡随俗

(二)换位思考

(三)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四)真诚和坦率是互相理解的关键

作者最喜欢第四条原则,如电影中,虽然产生了很多误会,但昆兰的中国之旅促使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坦率、真诚、信任、理解是促进跨文化交际、实现世界“大同”的良策。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张爱琳.跨文化交际[M]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哲学版,2004(1).

篇4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不相同。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收入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中国人见面则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No,my English is verypoor.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寒舍”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

西方文化鼓励人们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持现状,保持和谐。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会被视为“多管闲事”。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教学研究

二、生存环境方面

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受气候影响很大,因此见面时天气成为他们谈论的首要话题;而汉民族在自己的生存繁衍中,生活时时受到挑战,温饱问题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但你若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 had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 do you do!”“Nice day,isn’tit?。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l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

三、、节日以及词汇的文化内涵方面: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很多人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语言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help themselves.”“Go to hell.”这样的诅咒。

篇5

电影《刮痧》是一部以中美文化差异为主题,以刮痧为主线,演绎的一段段催人泪下的情节,令人时而悲伤心痛,时而感动不已,时而感慨万千。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电脑游戏设计师许大同与妻子简宁在美国奋斗了8年,终于事业有成,一家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行业的年度颁奖大会上,许大同获得最佳设计大奖,他激动而又骄傲地说:美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但是随后降临的一件意外却使许大同从美梦中惊醒。一天,5岁的丹尼斯闹肚发烧,大同父亲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丹尼斯后背刮痧留下的紫痕却成为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听证会上,大同无法用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向法官解释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无法证明“刮痧”是疗法而不是虐待。随后,许大同由于无法忍受控方律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全新解释”而情绪失控,最终被剥夺了对孩子的监护权,权宜之下又与妻子分了居,父亲也带着内疚感回国了。唐人街上,好友昆仑亲身体验了中国古老医术“刮痧”,随后找到福利院主任和法官,才破例取消了对大同的禁止令。圣诞之夜,许大同为了与孩子、老婆相聚,冒着生命危险从楼外排水管爬到九楼自己的家中。影片最后,大同在教丹尼斯中文的发音:“中国北京”。

就像简宁在影片中质问的那样:“为什么这一切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哪儿错了?”大同回答说:“不知道”。其实他们什么也没做错,这一切都是因为中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环境导致中美文化差异很大。影片中,刮痧是传统中医疗法,是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造成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容量和流量,有利于血液循环,重建人体自然生理循环。而在美国却无论如何也解释不明白了,大同在听证会上用七经八脉来解释,美国人完全不懂,因为美国没有这样的疗法,所以引起了这样一场悲剧。在中国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是到了美国就百口莫辩,成了违法的事情了。

文化差异也引起了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影片中,在听证会上,对方律师有一场精彩的演讲,即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全新解释”。大同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英雄孙悟空设计了游戏主角的形象,因为在中国,孙悟空是个善良又有正义感的英雄,代表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而对方律师却把这说成是暴力文化,从孙悟空霸占桃园、毁掉桃树、吃光长生不老药的片面故事情节,把孙悟空说成是一只顽劣粗鲁的猴子。这深深激怒了大同,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无知才会做出这样的“全新的解释”。

中美文化差异渗透在方方面面。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与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中国人追求家庭团圆与美国人崇尚独立自主;中国人的感性与美国人的理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在任何国家,孩子教育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孩子不但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而教育方式和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历史背景紧密联系。就拿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孩子教育方式来说,也是千差万别。“一般而言,美国家庭以民主平等的教育为主,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人权,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和平等的家庭成员对待,与孩子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而中国家庭民主平等的教育当时相对欠缺,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与父母平等的人来尊重。”在影片中,丹尼斯和保罗打架后,大同并没有追问什么原因,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丹尼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是通过父亲对孩子的威严和约束力来给对方面子,而在美国,美国人尊重人权,人人平等,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能打人,即使是自己的孩子,打人是违法的。当大同对昆仑说:“我为什么要打自己的儿子?我打他是出于对你的尊重,给你面子,懂吗?”而昆仑却说:“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你打孩子是出于对我的尊重?”于是两人产生了分歧。在这一点上两个人无法达成一致,彼此无法理解对方,而这并不是谁的错,是中美文化差异导致的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所引起的。中国有句俗话:“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也就是影片中大同父亲所说的话,所以大同对于打了丹尼斯不以为然。

此外,中国家长多是封闭式教育,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就像许大同说的那样,“丹尼斯是我的作品,我当然有版权。”中国家长认为自己有权管教孩子,孩子有出息是给父母争光,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甚至把自己一切的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因此往往过于溺爱孩子,什么事都帮助孩子做,以至于中国的孩子到二十几岁还在向父母要钱,不能独立。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的那样:“中国的教育制度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从小灌输要听大人的话的思想,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像爱因斯坦自称的‘离经叛道’,这种教育职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相反,美国家长多数是开放式教育,要求孩子独立,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做,用来培养自信心和责任心。这也是导致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方式不同、处事方式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对待父母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孝,乃人之根,性之本,德之源,教之所。”孝顺是衡量一个人人品的根本要素之一,也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观念。在中国,有中国孝顺网,有许多关于孝顺父母的故事和名言,如“父母在,不远游。”古代中国 ,孩子结婚后是要和老人住在一起,孝顺父母,甚至今天仍有很多家庭是这样。中国人追求儿孙绕膝,几代同堂。而美国人则不一样,由于他们从小就鼓励独立,所以孩子成人后就会出去住,而父母也不会和孩子一起住,更不期望孩子们照顾他们,因为在他们看来,接受别人的照顾从某方面意味着自己的无能。他们独立、自主,不依赖儿女,虽然有社会的良好照顾,有完善的医疗保障,但是没有儿女的照顾和陪伴。有句话说:“美国是儿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地狱。”这也是因为,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而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美国人追求自我,而中国人则要个人服从集体。

在影片中,大同将不懂英语的父亲接到美国一起生活,为了尽自己的孝心,让父亲过上更好的生活。而父亲也明知自己去美国会有沟通障碍,却义无反顾地去了美国,这都是因为他想和家人生活在一起。这正是中国人追求的晚年生活,享受天伦之乐,三代同堂。电影中,给丹尼斯刮痧的不是大同,而是大同的父亲,可是出于保护父亲,大同亲口承认是自己给丹尼斯刮痧的。当大同父亲知道这一切后,他不甘心儿子替自己承担,主动找到昆仑,向昆仑解释说给丹尼斯刮痧的是他而不是大同。昆仑向简宁确认事实后,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大同要这样做 ,简宁回答他说:“因为他是中国人。”这时昆仑看着正在搀扶父亲上楼梯的大同,望着他们的背影,他明白了,这就是中国人,中国的传统,中国的文化。由于事情解决不顺利,大同父亲虽然舍不得和家人分开,尤其是孙子丹尼斯,但还是带着愧疚感和无奈,决定离开美国回北京。临别时,大同想到父亲都没见到丹尼斯一眼,他便开车去将丹尼斯“偷”出来,及时在父亲走前见了面。而大同在美国的遭遇使他痛苦不堪,他甚至想带着孩子和父亲一起回北京,但是父亲却反问他:“你想逃跑吗?你这样回去,你还是一个在美国虐待了孩子回到中国的逃犯。”父亲还告诉他不要逃避现实。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就是这样含蓄的、内敛的,不会像美国人那样直接表达感情,不会亲吻、拥抱,不会说我爱你,但是却通过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人的父子情。

三、对待朋友

由于中美文化的不同,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朋友也是不一样的。中国人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甚至可以为了朋友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中国古人就有关于朋友重要的名言诗句,例如:“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壮心剖出酬知己。”由此可见,朋友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而美国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朋友虽重要,但是不会高于自己的利益。在这一点上,中国人显得更感性,而美国人更理性,更尊重事实。正如影片中,当大同需要律师去辩护的时候,他找了自己的好朋友昆仑,一个版权法律师,而不是一个家庭法的专业律师。因为在他心里是出于感性,他相信朋友,相信昆仑了解他有多爱丹尼斯,即使是版权法律师,大同也相信他能赢这场家庭法方面的官司。相反,当昆仑看到丹尼斯后背的紫痕时,他没有像大同那样出于感情相信朋友,而是非常理智,相信眼前的事实,没有为大同辩护。另外,当反方律师找来昆仑当证人,询问昆仑大同是不是在公众场合打了丹尼斯,昆仑回答说“是”。因为这个,大同很懊恼、很生气,他和昆仑翻脸,说他不够朋友,于是辞职了,还说出“道不同,不相为谋。”可是昆仑却无法理解大同,他说大同不该打丹尼斯,而他只是说出了事实。就这样,大同认为昆仑不够朋友,而昆仑却认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就这样,两人的友情破裂了,可是两个人谁都没错,都是中美文化差异造成的结果。中国人相信“患难见真情”,朋友有苦难应该出手援助,应该站在自己这边,可是美国人注重事实,不能在法庭上说谎,不能违背法律法规,而不会感情用事。

四、结 语

随着世界的全球化,各国之间的交往越加频繁,包括贸易往来、商业合作等,因此文化的碰撞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的存在才能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但有时误解也是难免的,正如电影《刮痧》中,开始许大同认为美国是个充满机会和希望的地方,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成功,可以过上幸福的日子。于是带着他的“美国梦”来到了美国,他如愿地成功了,他高兴地说他终于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美国人,美国是个充满希望的地方。可是刮痧事件的发生,他从梦中惊醒,他的无奈和懊恼使他在听证会上这样说:“曾经很庆幸儿子出生在美国,而现在却不这么想。”直到影片最后,大同在教丹尼斯汉语发音:中国北京。这说明许大同意识到了文化差异对生活的影响有多大,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是中国人,骨子里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道德观、价值观也是中国式的。由此可见,要想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就不能忽视文化差异。所以,当我们和外国人打交道时一定要先了解对方的文化,分析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不同,这样才能进行最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参考文献]

[1] 徐行.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戴凡,Stephen L J Smith.文化碰撞[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郝薇薇.《刮痧》电影体现出的中美文化差异[J].才智,2009(2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