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由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自从爆发以来迅速蔓延到全世界,至今经济复苏缓慢。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巨大,理论界与实务界基本上都认同这次危机是1929年世界性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然而:为何在美国发生的“次债危机”会逐渐衍变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为何在美国本土发生的危机会如此迅速的蔓延至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无法避免?为何危机从影响虚拟经济到后来发展到对实体经济也造成巨大伤害?这当然不能简单的以经济全球化来一言以蔽之。其中,复杂与连续的传导机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作简单分析,以能更加清晰地理解整个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
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理论
从金融系统出现紊乱到实体经济全面衰退有一系列的过程与环节,所有这些过程和环节的集合即为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由于全球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24小时不间断交易,金融市场全球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其接受和释放金融危机信号越快。因此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很快就从一国金融市场传导到另一国金融市场,进而再向实体经济蔓延。一般认为,金融危机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传导的。
(一)季风效应(Monsoonal Effect)
季风效应最早是由Masson(1998)提出的,是指由于共同的冲击引起的危机传导。比如主要工业国家实施的经济政策会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相似的作用和影响。此次金融危机是在次债危机的共同冲击下而引发的全面的流动性危机,这也印证了季风效应是危机传导的途径之一。
(二)溢出效应(Spillovers)
溢出效应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金融溢出效应,另一种是贸易溢出效应。由于一国与他国的经济联系主要是通过贸易和金融,因此金融溢出和贸易溢出成为金融危机传导的两个重要途径。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时,该国出口、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入都会大幅减少。比如1997年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泰国就备受金融和贸易的双重打击。泰铢受到重挫后,与其有着贸易往来的各国也就相继卷入这场危机中。此次金融危机大大削减了美国的国内需求,而美国又是全球最大的进口国,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相关国家的出口无疑会大幅较少。因此,在金融溢出和贸易溢出的双重作用下,危机从金融市场传导到实体经济的速度更快,增加了危机感染的速度与强度。
(三)净传染效应(Pure Contagion)
所谓净传染传导是指金融危机是由宏观基本面数据不能解释的原因所引起的。其主要涉及的是自我实现(serf-fulfilling)和多重均衡理论(multiple equilibriums)。在这一框架下,一国陷入危机后会引致另一国经济走向“坏的均衡”,然而这种新均衡的特征却是货币贬值、资产价格下降、资本外流和坏账增加。此次当金融危机使得冰岛银行体系陷入全面崩溃时,其主要存款人所在国英国和德国立即查封了该国在两国的资产,以此避免冰岛金融危机通过净传染效应使得该两国金融业受到冲击。
(四)羊群效应(Herd Behavior)
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投资者一般认为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其他国家也会发生类似的危机。Calvo和Mendoza证明了信息不对称性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高额费用是导致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Agenor和Aizenman(1998)证明了大部分中小投资者是没有能力负担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费用的。因此小投资者更愿意根据其他投资者的决策来作出自己相应的决策。小投资者往往跟随大的投资者作出决策。当金融危机发生时,大投资人减持或卖出资产或投资组合时,小投资人会跟进减持和卖出,这就导致羊群效应,也即是下文所指心理预期渠道传导。
金融危机在美国国内传导分析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有其内在原因与机理。长期以来美国以过度消费支撑和刺激经济,在创造繁荣的同时,积聚了财政赤字、贸易逆差、资产价格飙升、过度借贷、投机资金泛滥等大量金融风险和经济泡沫,最终促使风险爆发和泡沫破灭。美国这场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信贷泛滥,即金融衍生产品特别是资产支持证券的膨胀式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本意在于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规避风险,然而当它无节制地发展并成为牟利性工具时,就产生了潜在的危机。
2002年以后,美国政府的低息政策即美联储的连续降息导致市场流动性泛滥,房价快速上涨,银行大量放出次级贷款。银行放贷之后将其卖给专业机构,专业机构以这些贷款为标的,经结构性打包发行按揭支持证券(MBS)。另一些金融机构参与购买MBS,又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担保债务凭证(CDOs),并且此过程一直持续下去,在CDOs的基础上不断衍生出新的CDOs。由于市场的过度投机气氛,在房价节节攀升的情况下,几乎意味着购买了这些债务凭证就会获得收益。到2007年初,这些衍生证券的价值达到了其基础资产的五倍以上。当美联储逐渐升息,房价随之回落,不良贷款率迅速上升,这些资产支持证券质量恶化,相关金融机构出现巨额亏损甚至倒闭,危机便从房地产市场传导到了信贷市场以致整个金融市场。而美国是消费大国,因此危机迅速从虚拟经济层面传导到实体经济。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分析
(一)贸易渠道的传导
贸易传导渠道是指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导致本币贬值或该国国民购买力下降,恶化了其他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经济基础,从而可能导致其他国家产生发生金融危机的压力,传播金融危机,即 “贸易溢出效应”。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元持续走低,也即其他国家的货币相对于美元持续升值,其中人民币表现最为明显。美国的外部需求减少,进口急剧下降,这使得与美国贸易关系密切的全世界各国对美国的出口都大幅下滑。此外,美国国内的流动性降低,资产价值缩水,于是各大金融机构都紧缩信贷,一直以借贷消费的美国人产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从而需求减少,通过收入效应作用于有直接贸易关系的国家,进口需求直接减少,由此造成出口国企业利润下降,经济受到冲击。世界是一个联系紧密的大经济体,各国之间相互影响。金融危机于是从美国通过贸易渠道传导到世界各国。
(二)金融渠道的传导
金融渠道传导以汇率和利率作为传导的媒介,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传导的途径。相对于贸易渠道的传导,金融渠道传导的速度更快,且影响更为猛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金融市场实际上处于一个系统中,各金融机构之间尤其是跨国银行之间相互持有大量的头寸,由此系统风险被扩大。这种系统风险是金融危机在区域间传导的重要内部市场机制之一。
美国拥有全世界较完善的金融系统,也被认为拥有最稳定的投资环境。美国国内的金融交易比较频繁,交易量较大,交易机制也相对完善。这也吸引了世界上很多的投资资金,不仅有私人投资者的资金,也有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更有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资金也进入美国金融市场。美国的股市、债市也有着稳定的收益率,良好的示范效应进一步鼓励了投资者持股的积极性。
在2007年之前,参与美国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不仅有美国国内的投资者,还有全球很多国家的机构投资者,这其中以西欧国家的机构投资者为甚,于是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便融入到美国的风险链条中。美国金融市场的出现的危机无疑也会使其他国家在美国市场上投资上遭受亏损,于是欧洲银行也出现大量不良资产,银行之间的互相拆借也几乎瘫痪。当各家银行收缩信贷时,危机又互相传开,逐步传导到全世界。
中国在此次危机的影响中,通过贸易渠道传导的份额可能相对较大,但通过金融渠道传导的部分也不可忽视,这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中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投资在美国的国债市场中,美元的贬值使得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大幅缩水,亏损严重。第二,美国在金融危机蔓延的同时也进行着投资组合的调整,由于国内资本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美国将大部分海外的资本撤回,加剧了全球短期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在中国表现为热钱撤回,中国的股价、房价波动剧烈,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严重的挑战,中国大量投身于股市、房地产市场的机构或私人投资者亏损严重。第三,美国及西欧各国股市的波动对亚太股市也有较大影响,中国的资本市场虽未完全开放,但通过香港股市间接地受到全球的股市走低的影响。
(三)心理渠道的传导
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重要的支撑因素之一是信心。外汇市场每天有2万亿美元的交易,投机性资本约占97%,这就为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因素。衍生工具等金融创新进一步增加了金融系统的风险,网络、通信技术使得资金投资在瞬间得以完成。这就使得金融市场变得波动异常,市场更为情绪化,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不确定因素增加,一旦出现利空消息,市场就会产生恐慌心理,使得投资者对所有市场重新进行评估。金融危机引发的心理恐慌,在本国乃至世界进行传递和扩散,导致人们行为盲目和过度反应,进一步增强金融市场的波动程度。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投资者对美国经济抱有较高的期望,信心盲目高涨,不断投入资金,增持美国资产;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又表现极度悲观,从资本市场上迅速撤出资金,对政府的政策举措也持怀疑态度,这种“羊群效应”进一步恶化了金融危机,甚至一些经济状况良好的边缘国家和地区由于资金流的翻转而陷入危机。
心理渠道传导的对象是与危机发生国经济类型相同、地理位置相近,金融体制、发展模式、经济结构社会文化传统类似,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例如这次金融危机中,在亚洲新兴国家里,韩国损失最为惨重,因为韩国在1997年金融危机以后按照美国模式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结论
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金融与经济部门的广泛联系使得一国金融经济部门所遭受的冲击足以在另一国体现,并且这种传导趋势日趋迅速。美国由于自身金融系统在监管制度层面较宽松,以及金融创新的牟利性动机和过度宽松的信贷制度,使得从内部产生的危机首先在房地产市场表现出来,然后传播到整个金融市场直至美国实体经济。通过贸易渠道、金融渠道以及心理渠道又把危机从美国到传导到全世界。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任何国家在危机中都不能独善其身,因此抵御金融危机,减少金融危机对各国的影响需要世界各国密切合作。中国成功抵御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但这并非因为中国的金融系统完善。而且由于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抵御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对中国应对危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金融和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诸如金融监管乏力、金融体系不健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平衡等缺陷。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的经济在各个层面上都受到了较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研究,以期为国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金融危机提供借鉴,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实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Kodres,L.,M.Pritsker.A Rational Expectations Model of Financial Contagion[J].Mimeo,IMF and Federal Reserve Board,1998
2.王鹏.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7
3.安辉.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它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出现了自二战后最严重的衰退。那么,金融危机是怎样一步步从由次贷危机演变到金融危机,又进一步由美国向世界蔓延,形成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呢?这中间的传导放大机制是什么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析。
一、金融危机的风险积累阶段
1.风险积累的自我加速机制。美国的金融业高度发达,同时,竞争也十分激烈。残酷的竞争迫使金融机构不断追求金融创新,以获取利润。由于信用等级较高、收入稳定的优质客户市场已经基本饱和了,在这种情况下,贷款机构把目光转向了次级贷款人。次级贷款人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因而其信用程度较低,风险较高。贷款机构之所以要向次级贷款人发放贷款,首先,在于此类贷款利率较高,收益较高;其次,美国金融市场中盛行的资产证券化又为贷款机构转移风险提供了途径。所谓资产证券化是指贷款机构将其住房抵押贷款的收益权打包出售给一个具有风险隔离功能的特定目的机构(SPV),并由这一机构公开发行以此为基础资产支持的证券,发售给各类投资者。募集的资金用于支付购买抵押贷款的价款,而投资者获得主要由住房抵押贷款利息构成的收益权。因此,虽然贷款机构向次级贷款人发放贷款的风险较大,但贷款机构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来分散风险。个别贷款的损失可以通过从其他人那里获得的高额利润予以冲销。
这种模式的发展就产生了风险积累的自我加速机制。一方面,贷款机构不断地扩大次级贷款的规模,以实现分散风险、获得利润的目的;另一方面,次级贷款人亦可以利用贷款机构资信要求不高的特征,合法地隐蔽自己高债务的状况,不断地从不同的贷款机构获得贷款。不断上涨的房价又使得次级贷款的违约率较低,从而评级机构为这些次级贷给出了较高的评级。这就进一步加速了次级贷款的发放。次级贷款的需求方和供给方都有不断贷款的冲动,于是次级贷款的规模不断扩大,泡沫越吹越大。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风险只是被分散了,并未被消除。一旦房价下跌、次级贷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泡沫就会有破裂的危险。各个贷款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分散风险、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却有可能为整个金融市场带来系统性风险。风险积累的具有自我加速的机制。这为后来的次贷危机埋下了隐患。
2.风险在金融机构间蔓延的捆绑机制。通过MBS、CDO、CDS等金融创新产品,使得抵押贷款公司、抵押贷款担保机构(主要指房地美、房利美等)、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国外金融机构联系在了一起。这些金融机构分享了由住房抵押贷款利息所带来的收益。在2006年以前,美国的房价一直是上涨的,因此,次级贷款人的违约率很低。同时,即使次级贷款人违约,贷款机构也可以收回房屋,重新出售。因此,利益链条上的各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相对较小,而收益相对较高,这吸引了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其中。众多的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产品被捆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资产证券化并没有使次贷的风险被消除,而是被众多的金融机构所分担。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极易导致系统性风险,使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深陷其中,不能幸免。另一方面,各金融机构之间也缺少有效的防火墙。正是由于次级贷款具有高风险性,因此,为了吸引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贷款机构在证券化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试图隔离风险。首先是成立了特定目的机构(SPV)来发行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其次,为次级抵押贷款通过抵押贷款担保机构(主要指房地美、房利美等)来提供担保,起到信用强化的作用。再次,投资银行设立了专门的对冲基金来购买CDO,起到与投资银行风险隔离的目的。最后,为了进一步增强信用,又开发出CDS,来为可能发生违约的次级贷款提供信用保险。应该说,这些措施如果得到彻底执行,在一定程度上风险是可以避免的。但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使这些隔离风险的措施并未真正发挥作用。在2006年以前,次级贷款抵押证券收益较高,因此许多金融机构不再通过SPV、对冲击基金来持有次级贷款抵押证券,而是自己持有这些证券,使得防火墙的功能失去了作用。另外,由于对冲基金可以以杠杆化的比率向商业银行抵押贷款,使得商业银行与对冲基金间的风险以几倍、十几倍被扩大了。
二、金融危机在金融市场传导放大阶段
1.损失加剧的集体行动悖论机制。2006年,由于美联储的连续加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开始从顶峰滑落,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风险开始显现。在这个过程中,评级机构下调了相关证券产品的评级,从而使这些产品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的山芋”。各金融机构竞相出售手中的次贷证券,产生了集体行动悖论机制。即个体的最优策略行为,由于存在相互博弈,导致了集体行动的最差结果。大家都在竞相出售手中的次级贷款证券,但很少有人购买,于是不得不降价出售,但这更减少购买意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些证券产品的价格一路暴跌,几乎所有参与其中的金融机构都损失惨重。集体行动悖论使得危机似乎是在一夜之间爆发了。
2.金融危机在美国国内金融市场和世界金融市场之间传导的去杠杆化机制。“去杠杆化”简单说就是指一个机构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即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回去的过程。美国的很多金融机构,尤其是对冲基金,都通过很高的金融杠杆来增加自己的盈利能力。这种盈利模式在经营状况好的时候,可以取得超额利润;但在出现亏损时,则会放大这种亏损。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对冲基金损失惨重,为了降低损失,各金融机构不得不从全球抽回资金,回去救火,去降低金融杠杆,这就产生了去杠杆化机制。由于这些资金的撤出,使得世界各地的股市、大宗商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对于虚拟经济来讲,资本的流入流出状况会使资产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基本面的状况而发生过度上涨或下跌。去杠杆化机制导致了世界各地的股市、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价格信号产生了扭曲,对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发生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向世界蔓延开来。
3.危机的心理预期超调机制。对于虚拟经济来说,心理预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使得虚拟经济的波动与实体经济的波动往往不同步,有很大的差异性。经济高涨时,由于心理预期的影响,虚拟经济的涨幅往往大于实体经济的增长,从而产生泡沫;当经济衰退时,同样由于心理预期的影响,跌幅往往大于实际的衰退,产生了心理预期超调机制。美国金融危机对于经济的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心理预期超调机制的存在,使得危机造成的损失几乎超出了所有经济学家的预料。应该说,正是人们的这种恐慌性预期,使得危机变得更加严重了。
三、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和世界各国扩散阶段
1.危机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传导的流动性紧缩机制。在现代经济中,金融被称为经济的血液。如果血液的流动受到了阻碍,必将会对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历史经验表明,在现代经济中发生的大多数经济危机,虽然起因各不相同,但直接的诱因往往来源于资金链的断裂,来自于流动性的紧缩。这次金融危机也是一样。次贷危机引起了持有这些资产的金融机构出现了大幅亏损,为了避免进一步的损失,这些金融机构在对其它金融机构和企业放款时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因为谁也不知道其它金融机构还持有多少这样的“有毒资产”,自己借出去的钱能否得到偿还。各个金融机构的这种谨慎无可厚非,但大家都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整个经济中的流动性出现了紧缩,许多原本并未受到次贷危机直接冲击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由于正常的资本循环受到阻碍,从而也被动地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由于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冲击给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这种损失首先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与金融密切相关的行业显现出来,又进一步向其它行业蔓延。
2.危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导的财富效应机制。根据弗朗科・莫迪利安的生命周期理论C=a WR+cYL,公式中C为消费,WR为财富,a为财富WR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工作收入,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也就是说,消费是由人们所拥有的财富和工作收入共同决定的。在美国,WR主要由房地产和股票等金融资产构成,WR大约是GDP的4倍,财富效应机制十分显著。因此,当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的房市和股市的大幅下跌后,相应的美国的消费也大幅减少。而消费又是构成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中最重要的部分。财富效应机制造成了美国实体经济的快速下滑。
3.危机在实体经济间传导的乘数机制。按照凯恩斯的理论,经济中存在乘数现象。即当消费、投资、出口、政府支出发生变化时,对于GDP的影响将扩大或缩小若干倍,这被称之为乘数。众所周知,乘数是一把“双刃剑”。当经济增长时,由于乘数效应,经济会进一步增长,反之,当经济出现衰退时,也由于乘数效应,经济则会进一步下滑。因此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直接冲击过后,由于乘数效应,实体经济本身还会进一步下滑,向经济危机演进。另外,从另一个角度讲,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冲击还有美国经济自身的特点。例如,按照消费乘数的公式,k=1/(1-MPC),k为乘数,MPC为边际消费倾向。即乘数的大小和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乘数就越大。在美国,由于人们崇尚高消费、超前消费的理念,因此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大,相应的消费乘数也大。因此,当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产生冲击时,由于财富效应带来的消费的减少,会以较大的乘数使美国实体经济产生衰退。美国经济崇尚高超前消费、很少储蓄的的理念,又使得美国经济面临系统性风险时,很难有缓冲的余地。因此,我们发现美国实体经济的衰退似乎也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
4.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损失回馈机制。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虚拟经济的危机导致实体经济出现危机,实体经济的危机又会反馈到虚拟经济,导致了对金融机构的第二波冲击。这使得刚刚经历了金融危机的金融机构,由面临着经营状况恶化的境地,可谓雪上加霜,元气大伤。
5.危机在国际间传导的债务危机机制。一些国家,例如冰岛、韩国等,在经济高涨时曾经借入了很多外债,购买了很多美国的次贷产品。但金融危机的出现使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无力偿还外债。另外,由于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扩散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受到了首当其冲的影响,造成了这些国家的国际贸易急剧下降,外汇储备急剧减少,外债更难以偿还,因此,产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这种债务危机的出现又反过来对国际贸易和本国国内经济造成了进一步的影响,使得使得本国经济陷入了泥潭之中,债务危机加重。
正是由于这些传导机制的存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一步一步扩散开来,最终导致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Dell’Ariccia,G.,D.Igan and L.Laeven.Credit Booms and Lending Standards:Evidence from the Subprime Mortgaga Market[R].IMF Working Paper April,2008.
[2]Ashcraft,A.B.and T.Schuermann.Understanding the Securitization of Sub-prime Mortgaga Credit[R].Federal Reserve Bank New York Staff Report,March,2008.
[3]Courchane,M..,Surette,B.and P.Zorn,Sub-prime Borrowers:Mortgage Transitions and Outcoms,[J].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April,2007.
[4]Atlaos,John and Dreier,Peter.The Conservative Oribins of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R].Presentation at National Housing Institute,December,2007.
[5]Schumer,Charles E.and Maloney,Carolyn B.The Subprime Lending Crisis[R].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 of the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October,2007.
[6]徐克恩,鄂志寰.美国金融动荡的新发展:从次贷危机到世纪性金融危机[J].国际金融研究,2008(10).
[7]孙立坚.收益和风险的“背离”―来自美国次级债风波的启示[J].世界经济导刊,2008(1).
[8]邱兆祥,栗勤.美国次贷危机初始原因的剖析及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8(8).
本文受到河北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支持(项目编号:S090428)。
一、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经济进入低迷阶段,其传导机制是:美国金融自由化过度,政府对金融风险监管不利,金融衍生产品出现损失,导致其他与之相连的金融产品出现损失,进而导致金融体系混乱,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相互依靠相互影响,顾金融危机很快从一国传导到另外一个国家,形成国与国之间的连锁反应,最终以加速效应或者乘数效应的方式从虚拟经济导向实体经济,最终形成多国多产业损失惨重。所以这次的金融危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危机,而非某一个因素能推动其传导的危机,爆发似乎不可避免。
(一)国际金融危机形成条件和传导机制
美国经济实力雄厚,美联储连续降息,刺激外来资金流入,外表一片繁荣,房地产经济泡沫越来越严重,再加上美国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疏于监管的行为,成了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一只推手。使得次贷危机发生后世界金融体系处在严重失衡的状态。危机形成的传导机制研究,美国民众的超前消费,贷款消费的方式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而金融自由化和衍生品的泛滥,把资产证券化推到了极端,为这次危机的发生创造了生存条件,并将风险逐步转向全世界。
(二)金融传导机制的深层次原因
美国是世界金融中心,美国财政账户赤字庞大,日本中国欧洲等国家对美国有大量的贸易盈余,美国通过向这些国家出售资产或借款,使这些国家成为美国的债权人,所以这些国家的投资收益非常容易受到美元汇率和经济波动的影响。顾全球经济结构失衡是当今美国不断积累的金融风险危机导致的。更具体更深层次的讲,美国金融危机是资金流动性过剩导致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处在总需求不足与总生产供给过剩的状态中,是低效无序的不良状态,大量的闲置资金找不到投资的项目,进而购买了没有实体经济支持的金融衍生产品,这样美国本地资产价格严重泡沫化,一旦美国泡沫破灭,必然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我国在这一轮美国次贷危机中也受到不小的影响,但是略小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国际金融危机在通过各种途径冲击我国的实体经济,主要表现在俩个方面:一个是我国在海外的投资严重缩水,一个是国内资本市场下跌,房地产等支柱企业不景气,外国热钱流出等。具体的说:
(一)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我国深层次矛盾凸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这次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引爆点的国际金融危机更加重了我国深层次矛盾凸显。首先,我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商品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样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本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就严重打击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致使很多中小型出口企业纷纷倒闭,主要集中在玩具和纺织等领域。另外,很多国家制定新的环境标准,使得我们国家的出口产品遇到了绿色贸易壁垒,威胁了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必须转变这种以依赖资源的消耗,以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经济模式,不然谈不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我国经济还缺乏有效的引导拉动消费增长的机制。一个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的资金从中国撤离,国内市场感到压力并且投资信心不足,导致民营资本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引导,另外,虽然经济不断发展,但是城乡差异依然很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提高不多,农村的消费市场没有很好的得到启动,而城市居民虽然收入提升,但是随着房价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开支不断的加大,城市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抑制。
(二)我国经济结构不平衡,金融发展滞后,致使经济危机发展迅速,没能很好的起到导向的作用
我国因为在外国有上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随着这次金融危机的缩水而缩水,此外我国国内找不到优质的投资项目使得外汇储备无法投资,而由国外直接引进的投资项目又要支付巨大资金给海外投资人,这就导致了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处于劣势,国内的商业银行因自身存在很大金融风险,在为非金融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也受到一定制约。国内金融市场在发展大方向上呈现滞后和不景气的现状。
三、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重点
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目前居民存在金融机构中的大量存款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资本充足,劳动力过剩,因此需要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建立良好的并适合中国市场的经济运行机制,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使我国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转变贸易模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变原有贸易增长模式,使其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调整贸易政策及发展思路,从全局出发,协调进出口关系,对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使贸易更具竞争力,实现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一批有竞争实力的在国际上能叫的响的大的民族品牌,增加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和付加值,提高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引进外资方面要调整引进政策,重视技术含量,优化外资服务,以此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整合优化。在加工贸易方面要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延伸其产业链,加速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同时实施绿色贸易增长战略,创新绿色产业发展战略,制定相关政策,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进产品的环境标志制度,实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并鼓励企业注重环保技术,研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环保的新市场。
(二)建立并完善我国经济体系中有效扩大内需的制度和相关配套政策
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点,因此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消费拉动和投资驱动是扩大内需的两个要素,二者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在国内经济增长上起到了重作用。实现有效的扩大内需一方面要扩大投资,要加大投资力度,实行积极、相应宽松的财政及倾向政策,制定有效的扩大内需措施,优化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尤其是要加强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如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的“民生领域”的投资以及如节能减排等的企业技术项目改造的投资。另一方面要刺激消费,重点是提高城镇居民、农民及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强化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农民各项负担,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的财政补贴和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村养老和医疗体制改革。
(三)加强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
国际金融危机是并不是全球经济化的终结,市场经济制度和金融自由化仍然是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认识到,国际社会经济要在国际货币体系重构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方面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我国做为国际社会中重要的一员,也要在经济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审视我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劣势,加大金融改革开放的力度,实现金融政策的主动性、预见性及可控性。同时要在交易机制、市场结构上加强对金融的监管,创新金融产品及金融衍生产品,扩展资本市场规模,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改善金融结构,化解金融风险。深入推进交易机制市场化改革,深化融资融券等制度的改革及有效创新。
(四)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应抓住美元因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做为国际货币核心地位有所动摇的契机,强力推进人民币国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的确立,使人民币国际化,从而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减少汇价风险。由于国际贸易“三无悖论”的影响,我国人民币汇率上升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因素,如对出口行业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调整相应的政策及相关制度,选 择长期对我国存在贸易顺差的国家为切入点,分步骤的稳步推进我国货币的国际化,提高人民币国际协议计价货币的作用和地位,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使人民币在国际上被认可的程度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51 1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近年来,很多国家都与我国建立起良性关系。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我国影响总的来说并不大,经济发展依然保持良好势头,正是如此使得我国备受世界各国瞩目。但我国不能将金融危机的破坏力忽视。我国作为国际重要组成部分,其金融体系难免会存在危机性。因此,需要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以便防范金融危机爆发,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1 国际金融危机与金融危机传导的概述
所谓的金融危机实际上主要是指在社会金融系统中所出现的危机,这种金融危机主要表现在金融系统运行中,金融指标将在短时间内出现重大变故的现象,而其中所指的金融指标不仅有货币汇率和证券价格,还包括倒闭的金融机构数量以及房地产价格等。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就会使整个金融系统进入重度混乱状态,甚至出现严重的资产配置问题,这样也会致使国际经济出现不良震动,形成经济危机[1]。
对于金融危机传导,由于研究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也就对其设定了不同的定义,一般情况下,都将金融危机传导认定为是在平稳期或危机期使传导方式受到冲击,进而发生了改变。随后有学者从狭义方面对传导进行概括,认为所谓金融危机传导就是在一定路径中传输危机,也有学者从广义方面对其进行概括,认为传导就是将各个国家及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运动路径[2]。但本文认为金融危机传导应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广义角度讲,金融危机传导就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的所发生的危机传输给另一国家或地区,从狭义角度讲,则是将金融危机从一国扩散到另一国,使被传导国家在毫无防备中受到金融危机影响。
2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理论
从金融危机的爆发到结束需要一定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集合在一起通常被称为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外汇市场还是股票市场都一直处于交易之中,一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全球化程度越高,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就越大,一旦金融危机爆发就会在很短时间内传入到其他国家。通常情况下,金融危机传导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2 1 季风效应传导
这种传导方式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主要是由于受到共同冲击所引起的金融危机传导。简单来说,也就是可能由于这些国家存在相同因素,导致这些国家先后受到投机性冲击,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季风效应。如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季风效应的典型代表,全球范围内很多国家都存在次贷危机,进而出现了全球流动性危机。
2 2 溢出效应传导
溢出效应主要分为两种,分别为金融溢出效应和贸易溢出效应。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效应是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实现经济联系常用的方式就是贸易与金融,这样一来就使它们成为传导金融危机的两种方式。如果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那么其直接投资率和资本流入也会大幅度缩减。如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就受到了金融与贸易的打击,导致泰铢严重贬值,使得与泰国有经济贸易来往的国家都陷入了这次经济危机中。同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因其国内所使用的很多产品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当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很多国家为了满足自己国家发展,相继减少了产品出口,这样就缩减了美国的进口量。一旦一个国家的经济受到金融溢出和贸易溢出的影响,其金融传导很快就会转变为实体经济,因此也就加大了危机感染的速度与概率[3]。
2 3 净传染效应传导
净传染效应通常是在金融危机在宏观基本面数据的影响下,不会继续被诠释而出现的。在净传染效应中,不仅有自我实现还有多重均衡理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也就使另一国家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一般被称为“坏均衡”,通常会引起国家货币贬值、总资产价格下跌,严重的还会出现资本外流等情况,致使坏账风险激增[4]。在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导致整个冰岛银行体系出现崩盘情况,因其主要存款地点为英德两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英德两国立即将冰岛在本国的账户冻结,以此来减少冰岛金融危机在净传染效应的作用下冲击英德两国金融业。
3 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导分析
3 1 在贸易交易中的传导
贸易传导通常是一个国家在爆发金融危机以后,会出现货币贬值,国民购买能力下降的情况,这样一来也会使其与其他贸易之间的经济联系弱化,这样一来也很容易时其他国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并将金融危机扩散,也就是说爆发“贸易溢出效应”[5]。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元不断贬值,但是其他国家货币却出现升值情况,尤其是人民币的升值表现最明显。自从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其对国外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缩减,年进口量下降极为显著,这样就使那些与美国在贸易上有来往的国家出口量严重下降。同时,对于美国内部来说,资金流动量也在减少,大部分资产价值出现缩水情况,导致不少金融机构不得不缩紧信贷,由于美国人具有超前消费意识,缩紧信贷以后很多美国人对于未来生活十分恐慌,随着美国进口量的减少,很多产品出口国的利润也受到了不小影响,经济受到重创。由于世界经济联系较为密切,已经成为一个整体,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通过贸易渠道将危机带给了全世界。
3 2 在金融渠道中的传导
金融渠道的传导主要是将汇率和利率作为主要传导方式,而外汇市场与资本市场则是其主要传导途径。金融渠道传导与贸易渠道相比更为迅速、影响更大。特别是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全球金融市场紧密连在一起,跨国银行众多,并占据多数头寸,极大地提升了系统风险,并成为金融危机区域传导的重要方式。美国经济发状况良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金融系统,因此很多人认为在此投资更为安全、可靠,再加上美国金融交易较为频繁,数额较大,相应的交易机制也较为完善,无论是个体投资还是机构投资都愿意参与其中,甚至一些国外资金也来此投资,尤其是欧盟各国在美国投资众多,为美国金融市场发展带来了良好势头。但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个金融机构为了挽回受损局面,只能互相拆借,逐渐将金融危机扩散到全球[6]。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主要是贸易渠道传导影响较大,当然其中也不乏金融渠道的影响。通过研究主要是由于我国有不少外汇储备存在于美国国债市场中,金融危机导致美元贬值,我国所持有的美国国债也就不断萎缩,从而产生了严重亏损。同时,由于美国现有资本不足,只能将海外资金撤回,我国受影响较大,尤其是股市与房价出现剧烈波动,致使中国金融市场备受挑战,很多企业因此出现严重亏损。
4 抑制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发生的主要对策
金融危机传导机制之所以会从一个国家传到另一国家,主要是由于被传导国的国家体制、经济政策以及制度等多方面存在很多漏洞,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弥补与改善,那该国被金融危机传导的概率就会上升,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会不断加大[7]。为了防止金融危机在我国爆发,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升防御能力。
4 1 适当调整出口市场,注重多元化发展
通过多次金融危机得知,贸易溢出效应是导致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的重要方式,两国在贸易交易上联系越密切,贸易溢出效应也就越显著,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产品出口,并且严重依赖于个别国家,一旦所依赖的国家爆发金融危机,那么产品出口国也会受到直接影响。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定要减少对出口市场的依赖,调整出口市场,同时实现多元化发展,促进国家全面发展。
4 2 构建完备的国际金融市场预警机制
尽管金融危机爆发以前毫无征兆,但在其出现前都会有一个酝酿过程,并在经济运行中逐渐显露出弊病[8]。因此,这就需要建立完备的国际金融市场风险预警机制,重点总结经济运行中的弊病,通过某种模型与体系预测金融危机发生时间与概率,同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进而减轻金融危机对国家危害。
4 3 重视对于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与合作
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就会涉及多个国家,不会只停留在一处,如果一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很快其他国家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那些跨国性金融机构受影响较大,很多金融危机都是通过跨国性金融机构才传递另一国家中,因此,国家政府部门应重视对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同时也要与其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创建被国际认可的监管机制,以便减少金融危机对本国的影响。
4 4 注重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各个国家都需要进行的,但其存在一定缺陷,主要是其监管机制与创新不一致,致使金融风险提升。因此,一定要确保金融系统稳定,降低金融风险,规范金融监管市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金融危机爆发。
5 结 论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以贸易溢出效益和金融溢出效应最为典型,一旦受到两者共同打击,其经济发展将受到重创,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带来有效参考,减少金融危机对本国影响。
参考文献:
[1]赵俊燕 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传导路径和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经济学院,2010
[2]王君 美国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3]谭蔚 金融危机生成及传导机制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0
[4]齐冬冬 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0
[5]李国疆 经济虚拟化背景下的金融危机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随着我国综合国际的不断增强,众多国家都相继与我国建立良好关系,并加强了经济贸易往来。虽然我国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下所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但是也不萌忽视其破坏力,必须加强对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研究,时刻防范危机的爆发,以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一、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概述
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各国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便会立即迅速传导至另一个国家,并产生一些列的连锁反应,造成多国多行业的经济损失,这便是国际金融危机。这一金融危机主要由多种因素所导致,其爆发具有难以避免的特征。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主要分为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季风效应传导,就是指一些具有相似因素的国家,在金融危机发生时,相继受到投机性冲击,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传导。这一传导机制的典型代表为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1]。第二种是净传染效应传导,这一传导方式的引发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无法被宏观基本面数据解释[2]。其中主要涉及了自我实现和多重均衡理论,一旦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就会使另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货币贬值、资本外流等情况,形成“环的均衡”。第三种是羊群效应传导,主要是由于小投资者相关信息缺乏,更愿意跟随大投资者作出决策,从而产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第四种是溢出效应传导,由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往往依靠金融和贸易,因而,金融及贸易溢出也成为了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的途径。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具体传导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的具体传导形式主要包括贸易交易、金融渠道等的传导。贸易交易中的金融传导,主要是在某一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出现了货币贬值、消费者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降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减少,从而使其他国家也受其影响的传导形式。在这种形势下,金融危机十分容易扩散,一国货币不断贬值,其他国家的货币却在不断的升值,与其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出口贸易额会大大降低,而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资金流动量也随之减少,双方都会出现经济受损的情况。例如美国在金融危机后,进口国外产品的数量不断减少,与其有经济联系的国家出口额降低,获取的经济利益不断减少,美国内部很多资产价值缩水,金融机构开始缩紧信贷,而对于具有超前消费意识的美国人民来说,这一措施对其正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经济受损的同时,也引发了民众的恐慌,并通过贸易交易的方式将金融危机传导向全世界。金融渠道传导,主要是以汇率和利率作为传导方式,以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传导途径[3]。这一传导方式与贸易交易传导相比,具有破坏力更大、传导速度更快的特征。尤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各国紧密相连,一旦一国发生金融危机,货币贬值,也就会引发持有其国债的其他国家债券缩水,出现经济亏损。该国从其他国家收回海外资金时,也会使相应的国家出现股市、房价波动等情况,导致他国企业经济受损。
三、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抑制措施
为抑制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提升本国防御能力,应首先对出口市场进行调整,实现多元化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尤其是在贸易方面,则所产生的贸易溢出效应也就更加明显。因而,在贸易交易上,不应完全依赖某一国家,而要适当调整出口市场,以多元化发展方式分散风险,有效减轻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其次,应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没有征兆,但是在爆发前也会使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足显现出来,通过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及时将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并对金融危机的发生时间、概率等进行预测,并便采取相应应措施,减轻其所造成的危害。最后,应加强跨国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会影响多个国家,尤其一些跨国金融机构,会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因而,国家应注重对这些机构的监管,并要求各机构间能够形成良好合作关系,在一家机构出现金融危机时,减弱其向其他机构的传导效果,避免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
四、结论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联系密切,一旦一国产生金融危机,将会快速传导至其他国家,并形成大规模国际金融危机。因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调整出口市场、建立相应预警机制、优化各国跨国金融机构合作关系等方式,避免或减轻金融危机影响,以促进本国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叶真卓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