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篇1

由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自从爆发以来迅速蔓延到全世界,至今经济复苏缓慢。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巨大,理论界与实务界基本上都认同这次危机是1929年世界性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然而:为何在美国发生的“次债危机”会逐渐衍变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为何在美国本土发生的危机会如此迅速的蔓延至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无法避免?为何危机从影响虚拟经济到后来发展到对实体经济也造成巨大伤害?这当然不能简单的以经济全球化来一言以蔽之。其中,复杂与连续的传导机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试图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作简单分析,以能更加清晰地理解整个金融危机的发展过程。

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理论

从金融系统出现紊乱到实体经济全面衰退有一系列的过程与环节,所有这些过程和环节的集合即为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由于全球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24小时不间断交易,金融市场全球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其接受和释放金融危机信号越快。因此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很快就从一国金融市场传导到另一国金融市场,进而再向实体经济蔓延。一般认为,金融危机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传导的。

(一)季风效应(Monsoonal Effect)

季风效应最早是由Masson(1998)提出的,是指由于共同的冲击引起的危机传导。比如主要工业国家实施的经济政策会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相似的作用和影响。此次金融危机是在次债危机的共同冲击下而引发的全面的流动性危机,这也印证了季风效应是危机传导的途径之一。

(二)溢出效应(Spillovers)

溢出效应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金融溢出效应,另一种是贸易溢出效应。由于一国与他国的经济联系主要是通过贸易和金融,因此金融溢出和贸易溢出成为金融危机传导的两个重要途径。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时,该国出口、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资本流入都会大幅减少。比如1997年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泰国就备受金融和贸易的双重打击。泰铢受到重挫后,与其有着贸易往来的各国也就相继卷入这场危机中。此次金融危机大大削减了美国的国内需求,而美国又是全球最大的进口国,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相关国家的出口无疑会大幅较少。因此,在金融溢出和贸易溢出的双重作用下,危机从金融市场传导到实体经济的速度更快,增加了危机感染的速度与强度。

(三)净传染效应(Pure Contagion)

所谓净传染传导是指金融危机是由宏观基本面数据不能解释的原因所引起的。其主要涉及的是自我实现(serf-fulfilling)和多重均衡理论(multiple equilibriums)。在这一框架下,一国陷入危机后会引致另一国经济走向“坏的均衡”,然而这种新均衡的特征却是货币贬值、资产价格下降、资本外流和坏账增加。此次当金融危机使得冰岛银行体系陷入全面崩溃时,其主要存款人所在国英国和德国立即查封了该国在两国的资产,以此避免冰岛金融危机通过净传染效应使得该两国金融业受到冲击。

(四)羊群效应(Herd Behavior)

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投资者一般认为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其他国家也会发生类似的危机。Calvo和Mendoza证明了信息不对称性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高额费用是导致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Agenor和Aizenman(1998)证明了大部分中小投资者是没有能力负担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费用的。因此小投资者更愿意根据其他投资者的决策来作出自己相应的决策。小投资者往往跟随大的投资者作出决策。当金融危机发生时,大投资人减持或卖出资产或投资组合时,小投资人会跟进减持和卖出,这就导致羊群效应,也即是下文所指心理预期渠道传导。

金融危机在美国国内传导分析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不是偶然的,有其内在原因与机理。长期以来美国以过度消费支撑和刺激经济,在创造繁荣的同时,积聚了财政赤字、贸易逆差、资产价格飙升、过度借贷、投机资金泛滥等大量金融风险和经济泡沫,最终促使风险爆发和泡沫破灭。美国这场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信贷泛滥,即金融衍生产品特别是资产支持证券的膨胀式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本意在于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规避风险,然而当它无节制地发展并成为牟利性工具时,就产生了潜在的危机。

2002年以后,美国政府的低息政策即美联储的连续降息导致市场流动性泛滥,房价快速上涨,银行大量放出次级贷款。银行放贷之后将其卖给专业机构,专业机构以这些贷款为标的,经结构性打包发行按揭支持证券(MBS)。另一些金融机构参与购买MBS,又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担保债务凭证(CDOs),并且此过程一直持续下去,在CDOs的基础上不断衍生出新的CDOs。由于市场的过度投机气氛,在房价节节攀升的情况下,几乎意味着购买了这些债务凭证就会获得收益。到2007年初,这些衍生证券的价值达到了其基础资产的五倍以上。当美联储逐渐升息,房价随之回落,不良贷款率迅速上升,这些资产支持证券质量恶化,相关金融机构出现巨额亏损甚至倒闭,危机便从房地产市场传导到了信贷市场以致整个金融市场。而美国是消费大国,因此危机迅速从虚拟经济层面传导到实体经济。

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分析

(一)贸易渠道的传导

贸易传导渠道是指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导致本币贬值或该国国民购买力下降,恶化了其他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经济基础,从而可能导致其他国家产生发生金融危机的压力,传播金融危机,即 “贸易溢出效应”。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元持续走低,也即其他国家的货币相对于美元持续升值,其中人民币表现最为明显。美国的外部需求减少,进口急剧下降,这使得与美国贸易关系密切的全世界各国对美国的出口都大幅下滑。此外,美国国内的流动性降低,资产价值缩水,于是各大金融机构都紧缩信贷,一直以借贷消费的美国人产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从而需求减少,通过收入效应作用于有直接贸易关系的国家,进口需求直接减少,由此造成出口国企业利润下降,经济受到冲击。世界是一个联系紧密的大经济体,各国之间相互影响。金融危机于是从美国通过贸易渠道传导到世界各国。

(二)金融渠道的传导

金融渠道传导以汇率和利率作为传导的媒介,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传导的途径。相对于贸易渠道的传导,金融渠道传导的速度更快,且影响更为猛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金融市场实际上处于一个系统中,各金融机构之间尤其是跨国银行之间相互持有大量的头寸,由此系统风险被扩大。这种系统风险是金融危机在区域间传导的重要内部市场机制之一。

美国拥有全世界较完善的金融系统,也被认为拥有最稳定的投资环境。美国国内的金融交易比较频繁,交易量较大,交易机制也相对完善。这也吸引了世界上很多的投资资金,不仅有私人投资者的资金,也有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更有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资金也进入美国金融市场。美国的股市、债市也有着稳定的收益率,良好的示范效应进一步鼓励了投资者持股的积极性。

在2007年之前,参与美国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不仅有美国国内的投资者,还有全球很多国家的机构投资者,这其中以西欧国家的机构投资者为甚,于是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便融入到美国的风险链条中。美国金融市场的出现的危机无疑也会使其他国家在美国市场上投资上遭受亏损,于是欧洲银行也出现大量不良资产,银行之间的互相拆借也几乎瘫痪。当各家银行收缩信贷时,危机又互相传开,逐步传导到全世界。

中国在此次危机的影响中,通过贸易渠道传导的份额可能相对较大,但通过金融渠道传导的部分也不可忽视,这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中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投资在美国的国债市场中,美元的贬值使得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大幅缩水,亏损严重。第二,美国在金融危机蔓延的同时也进行着投资组合的调整,由于国内资本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美国将大部分海外的资本撤回,加剧了全球短期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在中国表现为热钱撤回,中国的股价、房价波动剧烈,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严重的挑战,中国大量投身于股市、房地产市场的机构或私人投资者亏损严重。第三,美国及西欧各国股市的波动对亚太股市也有较大影响,中国的资本市场虽未完全开放,但通过香港股市间接地受到全球的股市走低的影响。

(三)心理渠道的传导

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重要的支撑因素之一是信心。外汇市场每天有2万亿美元的交易,投机性资本约占97%,这就为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因素。衍生工具等金融创新进一步增加了金融系统的风险,网络、通信技术使得资金投资在瞬间得以完成。这就使得金融市场变得波动异常,市场更为情绪化,投资者的心理预期不确定因素增加,一旦出现利空消息,市场就会产生恐慌心理,使得投资者对所有市场重新进行评估。金融危机引发的心理恐慌,在本国乃至世界进行传递和扩散,导致人们行为盲目和过度反应,进一步增强金融市场的波动程度。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投资者对美国经济抱有较高的期望,信心盲目高涨,不断投入资金,增持美国资产;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又表现极度悲观,从资本市场上迅速撤出资金,对政府的政策举措也持怀疑态度,这种“羊群效应”进一步恶化了金融危机,甚至一些经济状况良好的边缘国家和地区由于资金流的翻转而陷入危机。

心理渠道传导的对象是与危机发生国经济类型相同、地理位置相近,金融体制、发展模式、经济结构社会文化传统类似,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例如这次金融危机中,在亚洲新兴国家里,韩国损失最为惨重,因为韩国在1997年金融危机以后按照美国模式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结论

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金融与经济部门的广泛联系使得一国金融经济部门所遭受的冲击足以在另一国体现,并且这种传导趋势日趋迅速。美国由于自身金融系统在监管制度层面较宽松,以及金融创新的牟利性动机和过度宽松的信贷制度,使得从内部产生的危机首先在房地产市场表现出来,然后传播到整个金融市场直至美国实体经济。通过贸易渠道、金融渠道以及心理渠道又把危机从美国到传导到全世界。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任何国家在危机中都不能独善其身,因此抵御金融危机,减少金融危机对各国的影响需要世界各国密切合作。中国成功抵御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但这并非因为中国的金融系统完善。而且由于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抵御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这对中国应对危机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金融和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诸如金融监管乏力、金融体系不健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平衡等缺陷。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的经济在各个层面上都受到了较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研究,以期为国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金融危机提供借鉴,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实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Kodres,L.,M.Pritsker.A Rational Expectations Model of Financial Contagion[J].Mimeo,IMF and Federal Reserve Board,1998

2.王鹏.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7

3.安辉.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篇2

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它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出现了自二战后最严重的衰退。那么,金融危机是怎样一步步从由次贷危机演变到金融危机,又进一步由美国向世界蔓延,形成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呢?这中间的传导放大机制是什么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析。

一、金融危机的风险积累阶段

1.风险积累的自我加速机制。美国的金融业高度发达,同时,竞争也十分激烈。残酷的竞争迫使金融机构不断追求金融创新,以获取利润。由于信用等级较高、收入稳定的优质客户市场已经基本饱和了,在这种情况下,贷款机构把目光转向了次级贷款人。次级贷款人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因而其信用程度较低,风险较高。贷款机构之所以要向次级贷款人发放贷款,首先,在于此类贷款利率较高,收益较高;其次,美国金融市场中盛行的资产证券化又为贷款机构转移风险提供了途径。所谓资产证券化是指贷款机构将其住房抵押贷款的收益权打包出售给一个具有风险隔离功能的特定目的机构(SPV),并由这一机构公开发行以此为基础资产支持的证券,发售给各类投资者。募集的资金用于支付购买抵押贷款的价款,而投资者获得主要由住房抵押贷款利息构成的收益权。因此,虽然贷款机构向次级贷款人发放贷款的风险较大,但贷款机构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来分散风险。个别贷款的损失可以通过从其他人那里获得的高额利润予以冲销。

这种模式的发展就产生了风险积累的自我加速机制。一方面,贷款机构不断地扩大次级贷款的规模,以实现分散风险、获得利润的目的;另一方面,次级贷款人亦可以利用贷款机构资信要求不高的特征,合法地隐蔽自己高债务的状况,不断地从不同的贷款机构获得贷款。不断上涨的房价又使得次级贷款的违约率较低,从而评级机构为这些次级贷给出了较高的评级。这就进一步加速了次级贷款的发放。次级贷款的需求方和供给方都有不断贷款的冲动,于是次级贷款的规模不断扩大,泡沫越吹越大。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风险只是被分散了,并未被消除。一旦房价下跌、次级贷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泡沫就会有破裂的危险。各个贷款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分散风险、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却有可能为整个金融市场带来系统性风险。风险积累的具有自我加速的机制。这为后来的次贷危机埋下了隐患。

2.风险在金融机构间蔓延的捆绑机制。通过MBS、CDO、CDS等金融创新产品,使得抵押贷款公司、抵押贷款担保机构(主要指房地美、房利美等)、对冲基金、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国外金融机构联系在了一起。这些金融机构分享了由住房抵押贷款利息所带来的收益。在2006年以前,美国的房价一直是上涨的,因此,次级贷款人的违约率很低。同时,即使次级贷款人违约,贷款机构也可以收回房屋,重新出售。因此,利益链条上的各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相对较小,而收益相对较高,这吸引了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其中。众多的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产品被捆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资产证券化并没有使次贷的风险被消除,而是被众多的金融机构所分担。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极易导致系统性风险,使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深陷其中,不能幸免。另一方面,各金融机构之间也缺少有效的防火墙。正是由于次级贷款具有高风险性,因此,为了吸引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贷款机构在证券化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试图隔离风险。首先是成立了特定目的机构(SPV)来发行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其次,为次级抵押贷款通过抵押贷款担保机构(主要指房地美、房利美等)来提供担保,起到信用强化的作用。再次,投资银行设立了专门的对冲基金来购买CDO,起到与投资银行风险隔离的目的。最后,为了进一步增强信用,又开发出CDS,来为可能发生违约的次级贷款提供信用保险。应该说,这些措施如果得到彻底执行,在一定程度上风险是可以避免的。但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使这些隔离风险的措施并未真正发挥作用。在2006年以前,次级贷款抵押证券收益较高,因此许多金融机构不再通过SPV、对冲击基金来持有次级贷款抵押证券,而是自己持有这些证券,使得防火墙的功能失去了作用。另外,由于对冲基金可以以杠杆化的比率向商业银行抵押贷款,使得商业银行与对冲基金间的风险以几倍、十几倍被扩大了。

二、金融危机在金融市场传导放大阶段

1.损失加剧的集体行动悖论机制。2006年,由于美联储的连续加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开始从顶峰滑落,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风险开始显现。在这个过程中,评级机构下调了相关证券产品的评级,从而使这些产品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的山芋”。各金融机构竞相出售手中的次贷证券,产生了集体行动悖论机制。即个体的最优策略行为,由于存在相互博弈,导致了集体行动的最差结果。大家都在竞相出售手中的次级贷款证券,但很少有人购买,于是不得不降价出售,但这更减少购买意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些证券产品的价格一路暴跌,几乎所有参与其中的金融机构都损失惨重。集体行动悖论使得危机似乎是在一夜之间爆发了。

2.金融危机在美国国内金融市场和世界金融市场之间传导的去杠杆化机制。“去杠杆化”简单说就是指一个机构减少使用金融杠杆的过程,即把原先通过各种方式(或工具)“借”到的钱退还回去的过程。美国的很多金融机构,尤其是对冲基金,都通过很高的金融杠杆来增加自己的盈利能力。这种盈利模式在经营状况好的时候,可以取得超额利润;但在出现亏损时,则会放大这种亏损。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对冲基金损失惨重,为了降低损失,各金融机构不得不从全球抽回资金,回去救火,去降低金融杠杆,这就产生了去杠杆化机制。由于这些资金的撤出,使得世界各地的股市、大宗商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对于虚拟经济来讲,资本的流入流出状况会使资产价格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基本面的状况而发生过度上涨或下跌。去杠杆化机制导致了世界各地的股市、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价格信号产生了扭曲,对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发生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向世界蔓延开来。

3.危机的心理预期超调机制。对于虚拟经济来说,心理预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使得虚拟经济的波动与实体经济的波动往往不同步,有很大的差异性。经济高涨时,由于心理预期的影响,虚拟经济的涨幅往往大于实体经济的增长,从而产生泡沫;当经济衰退时,同样由于心理预期的影响,跌幅往往大于实际的衰退,产生了心理预期超调机制。美国金融危机对于经济的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心理预期超调机制的存在,使得危机造成的损失几乎超出了所有经济学家的预料。应该说,正是人们的这种恐慌性预期,使得危机变得更加严重了。

三、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和世界各国扩散阶段

1.危机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传导的流动性紧缩机制。在现代经济中,金融被称为经济的血液。如果血液的流动受到了阻碍,必将会对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历史经验表明,在现代经济中发生的大多数经济危机,虽然起因各不相同,但直接的诱因往往来源于资金链的断裂,来自于流动性的紧缩。这次金融危机也是一样。次贷危机引起了持有这些资产的金融机构出现了大幅亏损,为了避免进一步的损失,这些金融机构在对其它金融机构和企业放款时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因为谁也不知道其它金融机构还持有多少这样的“有毒资产”,自己借出去的钱能否得到偿还。各个金融机构的这种谨慎无可厚非,但大家都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整个经济中的流动性出现了紧缩,许多原本并未受到次贷危机直接冲击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由于正常的资本循环受到阻碍,从而也被动地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由于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冲击给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这种损失首先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与金融密切相关的行业显现出来,又进一步向其它行业蔓延。

2.危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传导的财富效应机制。根据弗朗科・莫迪利安的生命周期理论C=a WR+cYL,公式中C为消费,WR为财富,a为财富WR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工作收入,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也就是说,消费是由人们所拥有的财富和工作收入共同决定的。在美国,WR主要由房地产和股票等金融资产构成,WR大约是GDP的4倍,财富效应机制十分显著。因此,当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的房市和股市的大幅下跌后,相应的美国的消费也大幅减少。而消费又是构成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中最重要的部分。财富效应机制造成了美国实体经济的快速下滑。

3.危机在实体经济间传导的乘数机制。按照凯恩斯的理论,经济中存在乘数现象。即当消费、投资、出口、政府支出发生变化时,对于GDP的影响将扩大或缩小若干倍,这被称之为乘数。众所周知,乘数是一把“双刃剑”。当经济增长时,由于乘数效应,经济会进一步增长,反之,当经济出现衰退时,也由于乘数效应,经济则会进一步下滑。因此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直接冲击过后,由于乘数效应,实体经济本身还会进一步下滑,向经济危机演进。另外,从另一个角度讲,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冲击还有美国经济自身的特点。例如,按照消费乘数的公式,k=1/(1-MPC),k为乘数,MPC为边际消费倾向。即乘数的大小和边际消费倾向有关。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则乘数就越大。在美国,由于人们崇尚高消费、超前消费的理念,因此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大,相应的消费乘数也大。因此,当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产生冲击时,由于财富效应带来的消费的减少,会以较大的乘数使美国实体经济产生衰退。美国经济崇尚高超前消费、很少储蓄的的理念,又使得美国经济面临系统性风险时,很难有缓冲的余地。因此,我们发现美国实体经济的衰退似乎也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

4.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损失回馈机制。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虚拟经济的危机导致实体经济出现危机,实体经济的危机又会反馈到虚拟经济,导致了对金融机构的第二波冲击。这使得刚刚经历了金融危机的金融机构,由面临着经营状况恶化的境地,可谓雪上加霜,元气大伤。

5.危机在国际间传导的债务危机机制。一些国家,例如冰岛、韩国等,在经济高涨时曾经借入了很多外债,购买了很多美国的次贷产品。但金融危机的出现使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无力偿还外债。另外,由于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扩散时,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受到了首当其冲的影响,造成了这些国家的国际贸易急剧下降,外汇储备急剧减少,外债更难以偿还,因此,产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这种债务危机的出现又反过来对国际贸易和本国国内经济造成了进一步的影响,使得使得本国经济陷入了泥潭之中,债务危机加重。

正是由于这些传导机制的存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一步一步扩散开来,最终导致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Dell’Ariccia,G.,D.Igan and L.Laeven.Credit Booms and Lending Standards:Evidence from the Subprime Mortgaga Market[R].IMF Working Paper April,2008.

[2]Ashcraft,A.B.and T.Schuermann.Understanding the Securitization of Sub-prime Mortgaga Credit[R].Federal Reserve Bank New York Staff Report,March,2008.

[3]Courchane,M..,Surette,B.and P.Zorn,Sub-prime Borrowers:Mortgage Transitions and Outcoms,[J].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April,2007.

[4]Atlaos,John and Dreier,Peter.The Conservative Oribins of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R].Presentation at National Housing Institute,December,2007.

[5]Schumer,Charles E.and Maloney,Carolyn B.The Subprime Lending Crisis[R].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 of the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October,2007.

[6]徐克恩,鄂志寰.美国金融动荡的新发展:从次贷危机到世纪性金融危机[J].国际金融研究,2008(10).

[7]孙立坚.收益和风险的“背离”―来自美国次级债风波的启示[J].世界经济导刊,2008(1).

[8]邱兆祥,栗勤.美国次贷危机初始原因的剖析及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8(8).

本文受到河北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支持(项目编号:S090428)。

篇3

一、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全球经济进入低迷阶段,其传导机制是:美国金融自由化过度,政府对金融风险监管不利,金融衍生产品出现损失,导致其他与之相连的金融产品出现损失,进而导致金融体系混乱,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相互依靠相互影响,顾金融危机很快从一国传导到另外一个国家,形成国与国之间的连锁反应,最终以加速效应或者乘数效应的方式从虚拟经济导向实体经济,最终形成多国多产业损失惨重。所以这次的金融危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危机,而非某一个因素能推动其传导的危机,爆发似乎不可避免。

(一)国际金融危机形成条件和传导机制

美国经济实力雄厚,美联储连续降息,刺激外来资金流入,外表一片繁荣,房地产经济泡沫越来越严重,再加上美国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疏于监管的行为,成了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一只推手。使得次贷危机发生后世界金融体系处在严重失衡的状态。危机形成的传导机制研究,美国民众的超前消费,贷款消费的方式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而金融自由化和衍生品的泛滥,把资产证券化推到了极端,为这次危机的发生创造了生存条件,并将风险逐步转向全世界。

(二)金融传导机制的深层次原因

美国是世界金融中心,美国财政账户赤字庞大,日本中国欧洲等国家对美国有大量的贸易盈余,美国通过向这些国家出售资产或借款,使这些国家成为美国的债权人,所以这些国家的投资收益非常容易受到美元汇率和经济波动的影响。顾全球经济结构失衡是当今美国不断积累的金融风险危机导致的。更具体更深层次的讲,美国金融危机是资金流动性过剩导致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经济处在总需求不足与总生产供给过剩的状态中,是低效无序的不良状态,大量的闲置资金找不到投资的项目,进而购买了没有实体经济支持的金融衍生产品,这样美国本地资产价格严重泡沫化,一旦美国泡沫破灭,必然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我国在这一轮美国次贷危机中也受到不小的影响,但是略小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国际金融危机在通过各种途径冲击我国的实体经济,主要表现在俩个方面:一个是我国在海外的投资严重缩水,一个是国内资本市场下跌,房地产等支柱企业不景气,外国热钱流出等。具体的说:

(一)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我国深层次矛盾凸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这次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引爆点的国际金融危机更加重了我国深层次矛盾凸显。首先,我国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商品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样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本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就严重打击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致使很多中小型出口企业纷纷倒闭,主要集中在玩具和纺织等领域。另外,很多国家制定新的环境标准,使得我们国家的出口产品遇到了绿色贸易壁垒,威胁了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必须转变这种以依赖资源的消耗,以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经济模式,不然谈不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我国经济还缺乏有效的引导拉动消费增长的机制。一个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市场的资金从中国撤离,国内市场感到压力并且投资信心不足,导致民营资本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引导,另外,虽然经济不断发展,但是城乡差异依然很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提高不多,农村的消费市场没有很好的得到启动,而城市居民虽然收入提升,但是随着房价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开支不断的加大,城市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抑制。

(二)我国经济结构不平衡,金融发展滞后,致使经济危机发展迅速,没能很好的起到导向的作用

我国因为在外国有上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随着这次金融危机的缩水而缩水,此外我国国内找不到优质的投资项目使得外汇储备无法投资,而由国外直接引进的投资项目又要支付巨大资金给海外投资人,这就导致了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处于劣势,国内的商业银行因自身存在很大金融风险,在为非金融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也受到一定制约。国内金融市场在发展大方向上呈现滞后和不景气的现状。

三、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重点

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目前居民存在金融机构中的大量存款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资本充足,劳动力过剩,因此需要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及时调整和完善,建立良好的并适合中国市场的经济运行机制,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使我国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转变贸易模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变原有贸易增长模式,使其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调整贸易政策及发展思路,从全局出发,协调进出口关系,对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使贸易更具竞争力,实现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一批有竞争实力的在国际上能叫的响的大的民族品牌,增加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和付加值,提高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引进外资方面要调整引进政策,重视技术含量,优化外资服务,以此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整合优化。在加工贸易方面要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延伸其产业链,加速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同时实施绿色贸易增长战略,创新绿色产业发展战略,制定相关政策,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推进产品的环境标志制度,实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并鼓励企业注重环保技术,研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环保的新市场。

(二)建立并完善我国经济体系中有效扩大内需的制度和相关配套政策

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点,因此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消费拉动和投资驱动是扩大内需的两个要素,二者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在国内经济增长上起到了重作用。实现有效的扩大内需一方面要扩大投资,要加大投资力度,实行积极、相应宽松的财政及倾向政策,制定有效的扩大内需措施,优化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尤其是要加强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如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的“民生领域”的投资以及如节能减排等的企业技术项目改造的投资。另一方面要刺激消费,重点是提高城镇居民、农民及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强化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农民各项负担,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的财政补贴和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村养老和医疗体制改革。

(三)加强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

国际金融危机是并不是全球经济化的终结,市场经济制度和金融自由化仍然是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认识到,国际社会经济要在国际货币体系重构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方面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我国做为国际社会中重要的一员,也要在经济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审视我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劣势,加大金融改革开放的力度,实现金融政策的主动性、预见性及可控性。同时要在交易机制、市场结构上加强对金融的监管,创新金融产品及金融衍生产品,扩展资本市场规模,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改善金融结构,化解金融风险。深入推进交易机制市场化改革,深化融资融券等制度的改革及有效创新。

(四)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中国应抓住美元因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做为国际货币核心地位有所动摇的契机,强力推进人民币国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的确立,使人民币国际化,从而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减少汇价风险。由于国际贸易“三无悖论”的影响,我国人民币汇率上升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因素,如对出口行业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调整相应的政策及相关制度,选 择长期对我国存在贸易顺差的国家为切入点,分步骤的稳步推进我国货币的国际化,提高人民币国际协议计价货币的作用和地位,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使人民币在国际上被认可的程度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51 1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近年来,很多国家都与我国建立起良性关系。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我国影响总的来说并不大,经济发展依然保持良好势头,正是如此使得我国备受世界各国瞩目。但我国不能将金融危机的破坏力忽视。我国作为国际重要组成部分,其金融体系难免会存在危机性。因此,需要研究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以便防范金融危机爆发,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1 国际金融危机与金融危机传导的概述

所谓的金融危机实际上主要是指在社会金融系统中所出现的危机,这种金融危机主要表现在金融系统运行中,金融指标将在短时间内出现重大变故的现象,而其中所指的金融指标不仅有货币汇率和证券价格,还包括倒闭的金融机构数量以及房地产价格等。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就会使整个金融系统进入重度混乱状态,甚至出现严重的资产配置问题,这样也会致使国际经济出现不良震动,形成经济危机[1]。

对于金融危机传导,由于研究学者的研究角度不同也就对其设定了不同的定义,一般情况下,都将金融危机传导认定为是在平稳期或危机期使传导方式受到冲击,进而发生了改变。随后有学者从狭义方面对传导进行概括,认为所谓金融危机传导就是在一定路径中传输危机,也有学者从广义方面对其进行概括,认为传导就是将各个国家及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运动路径[2]。但本文认为金融危机传导应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进行分析,从广义角度讲,金融危机传导就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的所发生的危机传输给另一国家或地区,从狭义角度讲,则是将金融危机从一国扩散到另一国,使被传导国家在毫无防备中受到金融危机影响。

2 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理论

从金融危机的爆发到结束需要一定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集合在一起通常被称为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外汇市场还是股票市场都一直处于交易之中,一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全球化程度越高,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就越大,一旦金融危机爆发就会在很短时间内传入到其他国家。通常情况下,金融危机传导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2 1 季风效应传导

这种传导方式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主要是由于受到共同冲击所引起的金融危机传导。简单来说,也就是可能由于这些国家存在相同因素,导致这些国家先后受到投机性冲击,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季风效应。如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季风效应的典型代表,全球范围内很多国家都存在次贷危机,进而出现了全球流动性危机。

2 2 溢出效应传导

溢出效应主要分为两种,分别为金融溢出效应和贸易溢出效应。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效应是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实现经济联系常用的方式就是贸易与金融,这样一来就使它们成为传导金融危机的两种方式。如果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那么其直接投资率和资本流入也会大幅度缩减。如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就受到了金融与贸易的打击,导致泰铢严重贬值,使得与泰国有经济贸易来往的国家都陷入了这次经济危机中。同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国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因其国内所使用的很多产品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当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很多国家为了满足自己国家发展,相继减少了产品出口,这样就缩减了美国的进口量。一旦一个国家的经济受到金融溢出和贸易溢出的影响,其金融传导很快就会转变为实体经济,因此也就加大了危机感染的速度与概率[3]。

2 3 净传染效应传导

净传染效应通常是在金融危机在宏观基本面数据的影响下,不会继续被诠释而出现的。在净传染效应中,不仅有自我实现还有多重均衡理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也就使另一国家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一般被称为“坏均衡”,通常会引起国家货币贬值、总资产价格下跌,严重的还会出现资本外流等情况,致使坏账风险激增[4]。在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导致整个冰岛银行体系出现崩盘情况,因其主要存款地点为英德两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英德两国立即将冰岛在本国的账户冻结,以此来减少冰岛金融危机在净传染效应的作用下冲击英德两国金融业。

3 国际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导分析

3 1 在贸易交易中的传导

贸易传导通常是一个国家在爆发金融危机以后,会出现货币贬值,国民购买能力下降的情况,这样一来也会使其与其他贸易之间的经济联系弱化,这样一来也很容易时其他国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并将金融危机扩散,也就是说爆发“贸易溢出效应”[5]。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元不断贬值,但是其他国家货币却出现升值情况,尤其是人民币的升值表现最明显。自从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其对国外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缩减,年进口量下降极为显著,这样就使那些与美国在贸易上有来往的国家出口量严重下降。同时,对于美国内部来说,资金流动量也在减少,大部分资产价值出现缩水情况,导致不少金融机构不得不缩紧信贷,由于美国人具有超前消费意识,缩紧信贷以后很多美国人对于未来生活十分恐慌,随着美国进口量的减少,很多产品出口国的利润也受到了不小影响,经济受到重创。由于世界经济联系较为密切,已经成为一个整体,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通过贸易渠道将危机带给了全世界。

3 2 在金融渠道中的传导

金融渠道的传导主要是将汇率和利率作为主要传导方式,而外汇市场与资本市场则是其主要传导途径。金融渠道传导与贸易渠道相比更为迅速、影响更大。特别是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全球金融市场紧密连在一起,跨国银行众多,并占据多数头寸,极大地提升了系统风险,并成为金融危机区域传导的重要方式。美国经济发状况良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金融系统,因此很多人认为在此投资更为安全、可靠,再加上美国金融交易较为频繁,数额较大,相应的交易机制也较为完善,无论是个体投资还是机构投资都愿意参与其中,甚至一些国外资金也来此投资,尤其是欧盟各国在美国投资众多,为美国金融市场发展带来了良好势头。但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个金融机构为了挽回受损局面,只能互相拆借,逐渐将金融危机扩散到全球[6]。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主要是贸易渠道传导影响较大,当然其中也不乏金融渠道的影响。通过研究主要是由于我国有不少外汇储备存在于美国国债市场中,金融危机导致美元贬值,我国所持有的美国国债也就不断萎缩,从而产生了严重亏损。同时,由于美国现有资本不足,只能将海外资金撤回,我国受影响较大,尤其是股市与房价出现剧烈波动,致使中国金融市场备受挑战,很多企业因此出现严重亏损。

4 抑制金融危机传导机制发生的主要对策

金融危机传导机制之所以会从一个国家传到另一国家,主要是由于被传导国的国家体制、经济政策以及制度等多方面存在很多漏洞,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弥补与改善,那该国被金融危机传导的概率就会上升,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会不断加大[7]。为了防止金融危机在我国爆发,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升防御能力。

4 1 适当调整出口市场,注重多元化发展

通过多次金融危机得知,贸易溢出效应是导致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的重要方式,两国在贸易交易上联系越密切,贸易溢出效应也就越显著,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产品出口,并且严重依赖于个别国家,一旦所依赖的国家爆发金融危机,那么产品出口国也会受到直接影响。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一定要减少对出口市场的依赖,调整出口市场,同时实现多元化发展,促进国家全面发展。

4 2 构建完备的国际金融市场预警机制

尽管金融危机爆发以前毫无征兆,但在其出现前都会有一个酝酿过程,并在经济运行中逐渐显露出弊病[8]。因此,这就需要建立完备的国际金融市场风险预警机制,重点总结经济运行中的弊病,通过某种模型与体系预测金融危机发生时间与概率,同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应对,进而减轻金融危机对国家危害。

4 3 重视对于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与合作

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就会涉及多个国家,不会只停留在一处,如果一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很快其他国家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那些跨国性金融机构受影响较大,很多金融危机都是通过跨国性金融机构才传递另一国家中,因此,国家政府部门应重视对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同时也要与其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创建被国际认可的监管机制,以便减少金融危机对本国的影响。

4 4 注重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各个国家都需要进行的,但其存在一定缺陷,主要是其监管机制与创新不一致,致使金融风险提升。因此,一定要确保金融系统稳定,降低金融风险,规范金融监管市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金融危机爆发。

5 结 论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导致金融危机爆发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以贸易溢出效益和金融溢出效应最为典型,一旦受到两者共同打击,其经济发展将受到重创,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带来有效参考,减少金融危机对本国影响。

参考文献:

[1]赵俊燕 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传导路径和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经济学院,2010

[2]王君 美国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3]谭蔚 金融危机生成及传导机制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0

[4]齐冬冬 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0

[5]李国疆 经济虚拟化背景下的金融危机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篇5

随着我国综合国际的不断增强,众多国家都相继与我国建立良好关系,并加强了经济贸易往来。虽然我国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下所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但是也不萌忽视其破坏力,必须加强对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研究,时刻防范危机的爆发,以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一、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概述

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各国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便会立即迅速传导至另一个国家,并产生一些列的连锁反应,造成多国多行业的经济损失,这便是国际金融危机。这一金融危机主要由多种因素所导致,其爆发具有难以避免的特征。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主要分为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季风效应传导,就是指一些具有相似因素的国家,在金融危机发生时,相继受到投机性冲击,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传导。这一传导机制的典型代表为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1]。第二种是净传染效应传导,这一传导方式的引发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无法被宏观基本面数据解释[2]。其中主要涉及了自我实现和多重均衡理论,一旦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就会使另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货币贬值、资本外流等情况,形成“环的均衡”。第三种是羊群效应传导,主要是由于小投资者相关信息缺乏,更愿意跟随大投资者作出决策,从而产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第四种是溢出效应传导,由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往往依靠金融和贸易,因而,金融及贸易溢出也成为了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的途径。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具体传导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的具体传导形式主要包括贸易交易、金融渠道等的传导。贸易交易中的金融传导,主要是在某一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出现了货币贬值、消费者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降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减少,从而使其他国家也受其影响的传导形式。在这种形势下,金融危机十分容易扩散,一国货币不断贬值,其他国家的货币却在不断的升值,与其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出口贸易额会大大降低,而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资金流动量也随之减少,双方都会出现经济受损的情况。例如美国在金融危机后,进口国外产品的数量不断减少,与其有经济联系的国家出口额降低,获取的经济利益不断减少,美国内部很多资产价值缩水,金融机构开始缩紧信贷,而对于具有超前消费意识的美国人民来说,这一措施对其正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经济受损的同时,也引发了民众的恐慌,并通过贸易交易的方式将金融危机传导向全世界。金融渠道传导,主要是以汇率和利率作为传导方式,以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传导途径[3]。这一传导方式与贸易交易传导相比,具有破坏力更大、传导速度更快的特征。尤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各国紧密相连,一旦一国发生金融危机,货币贬值,也就会引发持有其国债的其他国家债券缩水,出现经济亏损。该国从其他国家收回海外资金时,也会使相应的国家出现股市、房价波动等情况,导致他国企业经济受损。

三、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抑制措施

为抑制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提升本国防御能力,应首先对出口市场进行调整,实现多元化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紧密,尤其是在贸易方面,则所产生的贸易溢出效应也就更加明显。因而,在贸易交易上,不应完全依赖某一国家,而要适当调整出口市场,以多元化发展方式分散风险,有效减轻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其次,应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没有征兆,但是在爆发前也会使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足显现出来,通过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及时将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来,并对金融危机的发生时间、概率等进行预测,并便采取相应应措施,减轻其所造成的危害。最后,应加强跨国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会影响多个国家,尤其一些跨国金融机构,会出现较大的经济损失,因而,国家应注重对这些机构的监管,并要求各机构间能够形成良好合作关系,在一家机构出现金融危机时,减弱其向其他机构的传导效果,避免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

四、结论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联系密切,一旦一国产生金融危机,将会快速传导至其他国家,并形成大规模国际金融危机。因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调整出口市场、建立相应预警机制、优化各国跨国金融机构合作关系等方式,避免或减轻金融危机影响,以促进本国经济健康发展。

作者:叶真卓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传导机制 实体工业路径研究 对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54(2010)06-063-0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经贸往来日益密切的国际大环境下,2007年下半年逐渐显现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国内的经济环境变得日益严峻。同样,北京实体工业经济面临着外部市场持续低迷、内部市场需求不振、企业产能利用不足、流动资金趋紧、利润下滑加剧、部分行业从业人员减少等压力和困难,工业下行态势自2008年年中开始显现。

鉴于此,本文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通过路径研究以及统计建模分析,梳理危机对北京实体工业经济的影响,探究危机中北京实体工业的生产运行特点,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一、金融危机传导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姚国庆(2003)在《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一个综合解释》一文中指出:金融危机是金融系统发生紊乱导致的全面经济衰退。从金融系统出现紊乱到经济全面衰退存在一系列的过程与环节,所有这些过程和环节的集合即为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李小牧(2001)在《论金融危机的传导性问题》一文中认为:金融危机的传导可以分为国内传导和国际传导。

国外有关金融危机传导的研究非常庞杂,其系统研究始于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之后。目前,被广泛认可的主要传导途径包括,贸易传导、金融传导以及净传导。国内对金融危机传导的研究始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危机的传导基础、传导路径以及影响程度等方面。

总的来看,国内外关于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研究已达到初步共识的是:传导机制是一个动态的逐步扩散的过程,通过贸易、金融和心理预期共同作用于实体经济。但也应该看到,之前的研究更多地局限于理论层面,对于如何客观、科学地描述及判定这一动态深化过程所做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结合北京这种大都市的实际情况所做的分析更是少之又少。

二、金融危机传导至北京实体工业经济的路径研究

本次金融危机在国际层面的传导过程是由于美国金融业发展存在货币流动性缺乏、金融衍生产品风险加剧以及金融监管不利等问题,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最终引发美国次贷危机,并迅速蔓延至全球,演变成为国际性的金融危机。

从北京的情况来看,见图1所示的路径分析,除受到经济周期下行因素的影响之外,北京市实体工业正经受着从实体贸易渠道、金融投资渠道以及心理预期渠道的共同影响,并最终通过实体工业在出口、内销、投资、价格、信心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表现出来。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北京实体工业影响的特点及过程的判定

(一)研究思路

为了更好地描述和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在实体经济中的延伸过程,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危机对主要行业造成影响的程度,探究工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特点;之后进一步深化,描述三大传导机制所表现出来的传导因素与各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聚类分析揭示危机影响的行业特点

为了量化分析行业特点,选择了聚类分析方法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主要行业进行分类。

鉴于北京工业体系的特点:采掘业所占比重较低且多为总部经济_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不仅受总部经济影响,而且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包括保障奥运需求),在金融危机期间生产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因此本文综合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以来北京10大制造行业月度增加值的标准化数据(进行了季节因素调整),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离差平方和法以及皮尔逊测度方法进行R型聚类分析,结果见下表:

综合来看,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根据主要行业的自身情况,将其分成4类是比较合适的,可以总结出以下的共同特点:

第一类:电子和黑色行业,特点:受危机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最深。主要原因在于北京电子和黑色行业对外依存度较高,共同表现为,受国外市场需求低迷影响较早、持续时间较长,影响程度较深。

第二类:交通和医药行业,特点:受政策扶持影响,在危机中保持了生产的平稳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受燃油税、汽车购置税改革、汽车下乡、黄标车置换等一系列政策的鼓励,北京市汽车市场虽有小幅波动,但依然活跃。而医药市场在促进民生等政策影响下需求稳定。

第三类:化学及石油行业,特点受价格因素影响较大。在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启动后,2008年国内成品油价格在小幅震荡中,渐渐与国际油价走势趋同。在2009年前半年历经了三次上调和两次下调之后,成品油价格小幅上升。

第四类:专用、通用、电气和仪器仪表等装备制造行业,存在产品价值含量高、生产周期长以及危机影响滞后的特点。

(三)对应分析探究传导因素与行业发展的密切关系

1 方法的选择及改进

为描述国际金融危机传导机制所表现的传导因素与各行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一步验证上述聚类分析的结果,拟选用对应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而相比较因子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对应分析重在考察类别间差异的特点,结果直观、简单,生成的对应分析图易于理解。

而传统的对应分析方法侧重研究分类变量之间的联系,其基本原理是假设行、列变量间无关联,将原始的频数阵进行标准化,再测度数据偏离无关联假设的程度,并绘制相应的散点图。本研究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对传统对应分析的改进,即使用欧氏距离来表示数据偏离无关联假设的程度,同时选择了消除各指标均数和量纲的标准化方法,使对应分析可应用于连续性资料的分析。

2 指标及时间段的选择

本文在第二部分路径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工业出货值”、“工业内销产值”、“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工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五个指标,作为贸易传导、金融传导以及净传导所表现的传导因素。

篇7

一、汇率传导机制

M. Allen, C. Rosenberg, C. Keller, B. Setser和 N. Roubini建立了一个标准的因子模型来重新考虑关于金融传染的研究。文中将传染定义为金融冲击线性传播机制的结构性变化,得到的结果是“只存在相依关系,不存在传染”。Dobromi Serwa和Martin Bohl对欧洲股票市场1997年~2002年之间的七次大的金融冲击进行了危机扩散的研究,文中用异方差调整的相关系数来区分危机扩散、相依关系以及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出中东欧发展中股票市场相对西欧发达的股票市场更容易发生金融危机传播。Francesco Caramazza,Luca Ricci 和Ranil Salgado 研究了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新兴市场金融危机的扩散问题,检验了金融关联关系在危机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文章中应用截面probit回归模型对41个新兴市场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墨西哥危机、亚洲危机以及俄罗斯危机中,关联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Buiteretal构造了一个“中心-周边”模型来解释1995年发生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当中心国发生危机后,某些周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单独放弃了与中心国的汇率平价,就产生了金融危机的局部扩散。同时,产生的产业联动效应,即“存货的加速原理”和产业的“结构性震荡”发生作用,又对金融危机的扩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市场传导机制

Kodres和Pritsker则指出,如果两国资产运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则金融危机会通过跨市场的套期保值迅速地传播。投资者在某个市场受到冲击时,会重新调整他们的证券组合,从而把冲击扩散到其它市场。Kaminsky和Reinhart提出了共同贷款人效应,认为当某国发生金融危机后,共同贷款人(某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 往往会大幅收缩与此国经济结构相似的其他国的贷款,拒绝展期或延长任何已到期限的贷款,并撤回高风险项目的资金,导致这些国家同时发生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Dasgup- ta应用均衡选择技术研究了银行同业存款交叉持有如何导致金融危机。在一些银行经营不善时,这些银行将面临超额流动性需求的冲击,如果整个市场的超额流动性供给小于超额流动性需求的差额较大,通过“外溢效应”将可能引发整个市场的危机,危机的传导是通过相互存款的提出引发整个市场的短期流动性不足而进行扩散的。Calvo,Guitlermo和Enrique G. Mendoza提出一个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内生流动性模型。在该模型中,在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性,消息灵通的投资者接到一国经济基本状况变动的信号,受流动性冲击的影响,被迫出售他们的资产。消息不灵通者的反应速度较慢,但最终会依据信号显示机制作出反应。流动性冲击的结果是两国的资产价格变动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Dasgup ta运用carlsson和van-Damme的方法论证了金融危机传导与不同金融机构间的资本关联机制。Kiyotaki&Moore也提出了扩散通过贷款人与企业家之间的信贷链传递,而资本关联是扩散的渠道的观点。张志波、齐中英运用VAR系统方法,提出了通过分析危机前后各国市场波动性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变化、以及被传染国家对危机发源国的冲击响应的变化,来检验金融危机传染效应的新方法。并运用此方法,实证分析了亚洲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

三、金融中介传导机制

Goldfjan&Valdes从给国外提供流动资产的金融中介入手解释金融危机的扩散问题。当金融危机发生后,投资者对存款的提取,减少了金融中介的流动性,迫使金融中介机构收回给其它国家的贷款或没有能力给其它国家提供新的贷款,从而导致其它国家的危机。而Itay Goldstein&Ady Pauzner则在一个两国模型中论述了危机的扩散是由于投资组合在不同的国家间被分散化而引起的。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时,投资者会对其他与该国邻近或贸易联系密切国的资产进行调整,从而影响这些国家资产的稳定性。Kyle&Xiong把扩散作为财富效应的结果来描述,Schinasi&Smith在此基础上对危机扩散和投资组合分散化、杠杆等特定渠道进行分析,认为投资组合分散化和杠杆可以有效的解释危机扩散机制。Goldstein&Pauzner提出即使两国的基本面是相互独立的,每一个国家也可能遭遇自促成危机,这种危机是由人担心其他国家的人抽逃投资,而抽逃其在该国的投资所引起的,从而引起市场预期更为悲观。Calvo&Mendoza指出单个国家中收集信息的高成本可以导致理性传导。出自成本收益考虑,理性投资者也会跟随市场,使传染可能性增加。Kaminsky, Lyons&Schmukler提出了一些统计资料表明国际共同基金是金融危机扩散的主要渠道之一。Forsbes&Rigobvn提出了扩散机制区分为危机随动机制和非危机随动机制。范爱军强调了国际游资的冲击,强调游资在金融危机扩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一国为抑制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国际游资就会大量涌入,迫使该国被动增加货币量,加重通货膨胀,从而引发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而且会通过金融市场中的投机运作把危机扩散到其他国家。

参考文献:

篇8

一般而言,银行危机是指现实或潜在的银行挤兑或银行经营失败引致银行停止支付或迫使政府通过提供大量援助进行干预的情形。银行危机传导是指一家银行发生的危机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某种途径影响其他银行,并导致其他银行随之也发生危机的过程。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成立,中国与东盟结成了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中国与东盟国家将迎来更快的发展期。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必须警惕银行可能发生的危机及其国际传导。因为理论和历史经验都告诉我们,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银行危机容易在国际传导。为此,我们有必要弄清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银行危机的传导机制,以便更好地加强金融监管。

一、中国—东盟银行间危机传导风险

下列几方面的原因,增加了中国-东盟银行间危机传导的风险。

(一)中国-东盟银行间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当事人双方中,一方拥有信息,但另一方参与者不拥有信息;或者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一些,而另一方掌握的信息少一些。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事前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和事后的道德风险(Moral Hazard)。中国和东盟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和不同、经济实力不同,加上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以及各银行出于保护商业机密和保持竞争优势,各国银行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使得当一国某银行发生危机时,其他国家的银行并不能充分掌握该银行的真实信息,这可能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使得健康银行错过了防范危机传导的最佳时机,导致危机的传导实现;二是过度反应,产生银行恐慌,本来某银行的危机可能并不严重,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健康银行误判形势,并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二)中国-东盟经济上的紧密联系。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中国与东盟各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自由贸易市场,各国经济毫无疑问将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中国与东盟形成自由贸易市场,一方面能够促进各国贸易及各国经济的良好发展,进而增进各国的社会福利,但另一方面,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客观上反而增强了危机传导的风险,因为大家相互结合在一起,当一国发生某种程度的危机,将会迅速地透过各种渠道,将危机传导至其他地区、其他国家。

(三)中国-东盟金融监管合作程度低,难以及时控制危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才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形成的时间短,各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这其中包括有效的金融合作机制还没有形成,各国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和效力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当一国金融体系内出现危机,整个自贸区的金融体系很容易被传导。

(四)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土争端可能会引发银行危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虽然已经正式全面启动,但由于中国与东盟某些国家存在领土争端,特别是2012年菲律宾、越南在上更加疯狂地挑恤中国,可能会引发地区政治关系紧张,甚至可能爆发战争,进而损害各国的经济合作。当经济出现问题,作为经济核心的金融业自然不能独善其身。

二、中国-东盟银行间危机传导渠道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加强了各国经济的联系,却增强了银行危机传导的机率。危机传导的具体渠道,大致可以分为接触式传导渠道和非接触式渠道两类。

(一)接触式传导渠道。接触式传导渠道是指危机通过实质性的经济联系从一国传导至另一国家,具体包括贸易渠道和金融渠道两种。

1、贸易渠道。贸易渠道是指一国的金融风险或危机通过对外贸易渠道恶化与其联系密切的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导致金融风险或危机向他国的扩散。这一危机传导机制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直接的双边贸易机制,其作用原理是:在两个贸易联系紧密的国家间,危机导致本币贬值和国内消费与投资下降,这会造成该危机发生国对贸易伙伴国出口的增加和进口的减少,从而使该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条件恶化,进而使其国内经济基本面受到恶化,引发危机。二是间接的多边贸易机制,它作用于多个出口结构类似的国家之间,当其中一国爆发金融危机并导致货币贬值时,其他出口结构相似的国家面临两难选择:货币若不贬值,其出口商品将丧失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结果便是该国贸易收入下降,经济状况恶化,诱发经济危机;若这些国家选择主动性的货币贬值来保持出口竞争能力,则会引发竞争性货币贬值的恶性循环。东盟国家与我国经济结构高度相似,若某个国家在危机面前选择货币贬值,那么其他国家的出口产业将面临货币贬值国的严峻挑战,进而可能导致其他国家整体经济的恶化,该国银行也会陷入危机。

2、金融渠道。金融渠道的影响是指一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其国际资金流动发生突变,从而对他国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诱发他国也出现金融危机。金融渠道的危机传导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1)当一国发生危机时,其国内金融机构被迫向退出市场的投资者提供货币,结果这些金融机构将面临流动性困难。为了缓解这一局面,这些金融机构会从其他国家调回资金,此举会导致其他市场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2)如果两国资产运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则跨市场的套期保值行为会迅速地将一国发生的金融危机传导至他国;(3)如果一些国家从相同的贷款者处借贷,若其中一个国家发生危机,则贷款者出于重新分配和调整资产组合的风险水平的考虑,可能会重新安排其资产,即收回对其他国家的贷款,从而导致其他国家也出现金融危机。(4)银行间的相互投资。中国与东盟建成自贸区以后,不同国家银行可能会结成战略联盟,比如成立合资银行。当甲国银行发生危机后,必然会通过合资银行影响到乙国银行的正常经营,严重的话可能引起乙国居民对本国银行失去信心,从而导致乙国银行也发生危机。

(二)非接触式传导渠道。与接触式渠道不同的是,非接触式渠道的影响是非接触性的,换言之,危机对他国的影响并非是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实际经济联系,而是公众的预期,也即金融市场上的“羊群效应”。Calvo&Mendoza(2000)分析了金融市场上的这一行为。由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区域内经济相互渗透和融合,在此背景下,区内任何一个国家发生银行危机时,几乎所有投资者都会相信其他国家银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程度不同的影响。而这种预期一旦形成,就意味着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持谨慎态度,其结果是投资者的投资收缩。投资收缩往往伴随着大规模裁员和降薪,因此,居民开始谨慎消费。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二者的萎缩必然沉重地打击经济的增长,进而导致银行业陷入困难。这是预期通过作用于实体经济引发银行危机。预期也可能直接透过银行引发危机,即国内居民对本国银行系统的担心,引发“银行挤兑”,从而引发本国银行危机。

三、中国-东盟银行间危机传导的防范策略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建成及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 中国-东盟各国金融市场会互相渗透,金融市场运行环境将更加复杂,金融危机极容易在各国之间相互“传导”。在这一背景下,任何国家要想在危机面前独善其身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各国央行和监管当局应充分认识到国际金融合作的重要性,通过协调政策和联手操作干预市场,才能有效地缓解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

(一)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合作的法律框架。这是从制度上保障金融监管合作的有效性和长久性。当然,金融立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健全金融监管合作的法律框架也需要各国长期努力,但各国应当为此作出不懈努力,最终实现欧盟式的一体化监管框架,即最终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统一监管的组织机构、超国家的执法权限以及危机防范和救助的具体行动机制。[HJ1.45mm]

(二)加强信息交流。各国银行监管当局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搭建信息交流平台。短期来看,这是最现实的选择。在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银行国际化战略加紧推进,创新步伐加快,产品的复杂程度加深,同时银行大力拓展了表外业务,并日益渗透到保险、证券行业,混业经营的趋势非常明显,使得一国银行业的监管者单凭一已之力难以全面跟踪本国银行的经营情况,因此各国监管主体之间要加强沟通和协作,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共同应对危机的能力。

(三)完善共同的危机处理机制。应对危机传导的防范策略,必然包括危机处理机制,即当危机不可避免地来袭之时,各国如何控制危机的进一步漫延,以便把危机成本降到最低水平。可喜的是,中国-东盟金融危机救助机制建设已经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在《清迈倡议》框架下,至2008年底,中国与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签署了6份总额为235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以来,为共同抵御危机,亚洲各国央行建立本币互换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又先后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的货币管理当局签署了总额为3300亿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同年12月,中国与东盟共同参与设立了总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这些措施大力提升了中国-东盟应对银行危机的能力。此外,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EMEAP)框架下推动成立货币与金融稳定委员会,标志着亚洲区域监督进程以及货币与金融稳定建设进入机制化阶段。

结论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背景下,银行危机在区内通过接触式渠道和非接触式渠道进行国际传导的机率将会大大增加,其危害的程度和范围有可能是超预期的,因此各国应及早引起高度重视,并应从短期和长期同时着手,积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HS1][HT8.5H]参考文献:[HTF]

[1][ZK(#]Kaminnsky, G·L·, and C·M·Reinhart. On Crises,Contagion, and Confusion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al. 2000, (51).

[2]Kodres, L., and M. Pritsker. “A Rational Expectations Model of FinancialContagion,”mimeo,IMF and Federal Reserve Board. 1998.

[3]Masson, Paul. “Contagion: Monsoonal Effects, Spillovers and Jumps betweenMultiple Equilibri-a,”mimeo, IMF. 1998.

篇9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149-03

1 引言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目标后,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它是影响货币政策信号在金融经济系统的传导效率和作用效果的关键因素。银行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一条重要渠道,其作用机制为:货币供应存款贷款投资总产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随着危机深化和蔓延,2008年下半年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开始显现,我国货币政策的重点逐渐从对付上半年的通货膨胀转向对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本文从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渠道出发,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的效应,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效率提供对策建议。

2 文献回顾

国外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理论研究历史较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分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前者认为,金融资产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形式,银行贷款是债券的一种;后者认为金融资产包括货币、债券和银行贷款,债券与贷款之间不能替代,货币政策能够影响信用可得性,从而影响投资,进而影响产出。Bernanke和Blinder(1988)开创了银行贷款渠道的研究,建立了CC-LM模型,正式探讨货币政策如何通过信贷渠道传导的问题。Bernanke和Gertler(1995)将信贷渠道分为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前者分析货币政策如何通过影响资产抵押净值作用实体经济,后者分析货币政策如何通过影响银行向厂商提供贷款的数量和价格作用实体经济。

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效应研究主流观点认为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蒋英琨、刘艳武等(2005)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实证研究了我国1992-2004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结论为,从对物价和产出最终目标影响的显著性看,贷款的影响最为显著,M2次之,M1最差。冀爱华(2007)采用E-G两步法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阶段分析了商业银行贷款对货币政策传导的作用,表明1998年以后贷款对GDP的作用在减弱。唐雷、赵卫东(2008)从理论上论证了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结构决定了我国的货币传导机制应以信贷传导机制为主,并建立计量模型刻画出了传导途径。李志辉,王连军(2010)采用贝叶斯方法来估计模型中各参数的后验均值和具有时变参数的向量自回归方法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在两次金融危机期间的货币传导效果。

3 指标选取与样本数据说明

参考大部分学者选用的变量和鉴于月度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信贷渠道的变量,基本建设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中间传导变量。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往往存在矛盾,不可能同时达到,又由于研究的时间跨度短,采用了月度数据,基于此,选择工业增加值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这样就形成贷款、投资、工业增加值、物价以及贷款、消费、工业增加值、物价两组变量。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显现,所以以2008年6月为基期,利用我国公布的消费物价月环比指数构造月定基指数,再用各变量名义值分别除以月定基指数得到实际工业增加值(RINV)、基本建设投资(RI)和实际社会消费品总额(RSC)。样本区间为2008年7月-2010年12月,对季节性较强的数据采用Census X12方法进行调整,并作对数处理。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统计月报》、中国人民银行网和RESSET财经金融研究数据库。

4 模型构建与测算

4.1 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ADF法对LNLOAN、LNRINV、LNRI、LNRSC、LNCPI进行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各序列的平稳性。利用软件Eviews5.0分别对各变量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值进行检验,其中,检验过程中滞后项的确定采用AIC准则,检验结果见表。从表1看出,经过一阶差分后,这些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为I(1),其一阶差分构成平稳的时间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4.2 协整检验

从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上述变量的水平值是非平稳序列,其一阶差分是平稳的时间序列,这表明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因此,分别对LNLOAN、LNRI、LNRINV、LNCPI序列和LNLOAN、LNRSC、LNRINV、LNCPI序列两组变量进行Johansen-Juselius(JJ)检验。由表2可知,在5%的显著性下,第一组变量LNLOAN、LNRI、LNRINV、LNCPI存在两个协整向量,第二组变量LNLOAN、LNRSC、LNRINV、LNCPI存在一个协整向量,这表明两组变量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4.3 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进一步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法进行检验。根据FPE(Final Predication Error)准则确定滞后阶数。从表3和4中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贷款是实际投资、实际社会消费品和居民消费物价水平的格兰杰原因,实际投资是实际工业增加值的格兰杰原因,实际社会消费是实际工业增加值的格兰杰原因。从这两组变量的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表明,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对实际工业增加值和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4.4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对商业银行贷款的脉冲响应分析

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只验证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之一,为更具体的确定货币政策传导的反应时滞,本文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进行检验。

4.4.1 变量顺序

脉冲响应的结果依赖于各变量进入模型的顺序,本文依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确定两组变量的顺序分别为:LNLOAN、LNRI、LNRINV、LNCPI和LNLOAN、LNRSC、LNRINV、LNCPI。

4.4.2 脉冲响应分析

(1)LNLOAN、LNRI、LNRINV、LNCPI构成的VAR脉冲响应分析。

采用AIC和SC标准,确定变量的滞后长度为3,冲击响应期为12个月。

在图1中,金融危机下LNRI对LNLOAN的响应在前3个月是负的,在以后的月份产生正的响应,第七个月达到最大,为2.5173%,十二个月累计的响应值为16.2608%。可见在金融危机下,投资对贷款的反映很强烈,贷款对投资有很大的拉动效应,且该效应作用持久。在图2中,金融危机下LNRINV对LNRI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响应波动较大,但仍为收敛的,在第五个月达到最大值,为0.6614%,第四个月也较高,达到0.4280%,从第十个月开始转为负值,前九个月累计响应为1.2643%。由此看出,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投资同样对于促进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具有明显效果。

在图3中,金融危机下LNCPI对LNLOAN的脉冲响应函数则表现为持续的正效应,并趋向于0,其中,在第四个月达到最大值,为0.7527%,之后缓慢下降趋于0。在国际金融危机后,贷款的增加对于物价水平的上升作用比较明显。

图3 LNCPI对LNLOAN冲击的响应

(2)LNLOAN、LNRINV、LNRSC、LNCPI构成的VAR脉冲响应分析。

采用AIC和SC标准,确定滞后长度为2,冲击响应期为12个月。

在实际社会消费品零售额(LNRSC)对贷款(LNLOAN)的脉冲响应函数中(见图4),在金融危机下,LNRSC表现出持续的正响应,并且从长期看趋于稳定。具体的,在第四个月达到最大,为0.5109%,此后缓慢下降,前四个月的累积响应值1.2307%,从五月开始该响应值一直在0.32%处徘徊。和别的响应值趋于0不同,消费对贷款的响应值趋于0.32%。这说明,贷款对于消费的效应明显且持久。

在图5中,金融危机下,LNRINV对LNRSC的响应全部为正效应,且长期趋于0,在第二个月至第五个月效果明显,累计达到1.899%,以后各月相应值都在0以上,十二个月累计效应为2.3798%。可见在金融危机下,投资对消费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且效果持久。

LNCPI对LNLOAN冲击的响应比较类似。LNCPI对LNLOAN的脉冲响应函数呈现先负响应后正响应的形式,第二个月为-00696%,从四月份以后都是正效应。十二个月的累积效应达到0.6569%,因此,在金融危机下,贷款对于物价的拉动起一定作用,作用力也比较持久。

5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在国际金融危机下,虽然企业和居民对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存在不确定性,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渠道传导机制仍是有效的。

(1)贷款、投资、工业增加值、物价以及贷款、消费、工业增加值、物价两组变量都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根据格兰杰因果检验,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对实际工业增加值和物价水平产生影响。

(2)从脉冲响应函数来看,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贷款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投资与消费,投资和消费的增加均可促进实际工业增加值,因而可以通过扩大贷款来带动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再促进实际工业增加值的增加,实现经济发展。

(3)从实际居民物价指数对贷款的脉冲响应来看,金融危机下基本表现为持续的正效应,表明贷款的增加会促进物价上涨。2010年全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7.95万亿元,超出年初制定的7.5万亿元信贷规模4500亿元,宽松的货币政策引起了我国通胀问题,2010年12月我国CPI达到4.6%,2011年1月和2月我国CPI均高达4.9%。

因此,为使货币政策信贷渠道健康高效的运行,提出以下建议:实行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金融机构的贷款冲动。继续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构建竞争性银行体系,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灵活经营机制。加强信贷资金的结构性调控,加快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创新,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来源;优化消费信贷环境,促进消费信贷的良性发展,以此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加强信贷监管力度,最大限度避免道德风险,加强银行的审慎监管。

参考文献

[1]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5,(5)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11-043-02

当面对全球次贷危机的巨大冲击时,金融风潮的连锁反应对我国香港模式发起了巨大的挑战。而这样的冲击在10年之前就曾登陆过香港。后的11年内,经济大起大落,如“W”般的发展轨迹也牵动着大陆经济的震荡和变化。那这两次金融风潮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呢?经济跌宕的事实给我们调整香港模式带来怎样的启发?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

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在理论上讲“通常涉及到金融系统、投资和消费、实体经济部门、社会信用等各个层次,是一种综合效应,它包含着凯恩斯效应、威克塞尔效应、财富效应和资产负债表效应。”

从金融危机对投资渠道的影响来看,当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下降,债券市场首先会出现失衡,接着货币市场出现失衡,在凯恩斯效应中,冲击发生后,利率和债券价格发生变动,会导致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改变。当市场利率上升,间接融资减少,而债券价格的下降又将导致直接融资的减少,通过投资乘数,会成倍地放大为GDP的减少,形成金融危机。

从金融危机对生产结构的影响来看,当出现经济衰退和消费需求下降时,生产企业由于库存大量增加,短期内会大幅度减少生产,解雇工人,减少对供应商的原料采购。对供应商来说,意味着存货超过正常水平,需要缩减生产,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减少消费需求。如此循环反复,把更多的产业和行业卷入危机,并由此引发社会上信贷链条的断裂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与蔓延。由于各国产业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外贸依存度普遍较高,一旦某国的某一产业因产生非效率,就会影响国际上与该产业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出现大量公司的倒闭,从而使与之有密切联系的金融机构坏账骤增、经营困难,最终引发国际性金融危机。

从金融危机对消费的影响来看,当金融市场出现不利冲击,例如股市崩溃、国际投机冲击、社会化风险恶化等,首先影响到是市场信心。一些评论家认为,经济危机最大的影响,不是经济总量的锐减,而在于市场信心的丧失。市场信心一旦衰退或丧失,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发展陷入滞缓,使得经济萧条期延长,造成更大规模的衰退。

二、两次金融危机在香港传导原因的比较

(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在的第二天,亚洲金融危机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以及我国香港,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地区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1.从直接触发因素来看。香港是一个细小的开放经济体系,内部市场很小,易受的周期性因素影响而产生较大的经济波动。1997年,当面对大量国际金融市场游资的剧烈冲击时,东亚各国或是货币贬值,或是要素价格下跌,造成金融动荡。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炒家多次狙击港元,造成利率扯高,资产价格大幅下降,金融机构破产,连带实体经济发生滑坡,甚至崩塌。

2.从内在基础性因素来看。香港是一个高度开放的金融中心,在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炒家沽空港元、扯高利率时,香港为维持稳定,不得不在货币贬值,降低成本或者资产贬值,要素价格下调两者间作出艰难选择。由于政府力图确保联系汇率稳定不变,因而选择资产大幅贬值,使得利率高企,银根短绌,价格下调,因而连带产生股市大跌,消费投资萎靡等负面影响。加上香港实体经济结构不平衡,以股市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和以楼市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严重背离价值和购买力,逐渐形成泡沫。泡沫经济成为香港受到金融风潮侵袭的内在重要因素。

3.从世界经济因素来看。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也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各个经济体之间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如当亚洲金融危机引发印尼、日本的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时,作为印尼的第四大投资来源区,香港投资萎缩,损失巨大;同样,我国香港也是日本重要的贸易伙伴,在港日资坏账高达6000亿美元,在港分行被迫关闭,也使香港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其他地区的经济危机也直接导致香港的旅游业收益大幅下降。

另有一些观点认为,亚洲金融危机是西方国家对亚洲模式,尤其是对新生香港的一次蓄谋已久的“政经双赢的经济侵略”,因而认为以国际炒家为主角的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财富掠夺更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国际因素。

4.从政策性因素来看。1997年祖国,“回归”因素就像酵母一样刺激着香港经济的发展,也激励着国际资本在香港的投资,经济信心直线走高,“中国概念”被成倍放大。红筹股、H股以及引发股价飙升的“染红效应”,使得港股市盈率高至2000以上,要知道80年代初的日本,当股票市盈率达到60~70时,股市几近崩溃,因而2000多的市盈率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泡沫之盛,令人瞠目。因而回归效应一定程度上也造成香港经济自身过热的弊端,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股灾在所难免。

(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金德伯格研究发现,危机每隔十年轮回一次。危机是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风险会寻找经济中最薄弱的部位释放出来。市场一体化使得资本市场正在成为危机的突破口和传导渠道。因此,谈及这次金融危机对香港的影响,首先要从世界因素入手。

1.从世界经济因素来看。尽管这次危机爆发不是由西方国家“蓄意制造”的,源头也没有直接针对香港本土,但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格局下,作为世界经济“霸主”的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如蝴蝶效应般,也将传染给其他各个地区,香港自然无法幸免。

2.从触发因素来看。对于香港而言,其坚守联系汇率制,港元与美元相挂钩,因此香港汇率稳定依赖美元稳定,而当美国经济发生波动时,香港经济自然会产生同步的影响。如今的美国经济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很快传染到了香港,渗透到香港的各个行业领域。

3.从内在基础性因素来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汇集着世界各大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虚拟经济繁盛异常,与世界金融联系极为密切。而香港的债务市场也已发展为亚太区内其中一个流通量最高的市场。同时,香港还是世界活跃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心。当美国金融出现剧烈震荡,华尔街一片萧条之时,各个金融机构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在香港被逐个推到。这一点有别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另一方面,香港持续多年的高通胀率也是促发经济危机的内在基础性因素之一。尽管在亚洲金融危机过后长达68个月的时间里,香港经历了持续的通货紧缩状况,但从2003年后期经济恢复以来,高通胀率又见端倪,高通胀与低利率产生的实际负利率导致香港银行“脱媒”现象严重,大量资金流入证券和房地产市场寻求价值增值。这些市场在过度需求拉动下虚拟泡沫不断增大,反过来进一步恶化通货膨胀,形成恶性循环。

三、两次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产生的影响

正如前文传导机制的分析,金融危机往往是由金融行业逐步扩散着整个经济实体的,两次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大体有相似性。所以在探究影响时,本文将偏重于2008年金融危机对香港的影响。

1.失业问题。全球金融危机触发香港连串裁员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8月至10月香港的失业率为3.5%,较7月至9月微升0.1个百分点,但已是过去一年新高。零售、运输及进出口贸易业成为失业重灾区。有人力资源顾问指出,农历新年后的就业市场将会非常严峻,预期失业率在明年中上升至5%。

2.楼市问题。香港地域面积仅为1096平方公里,但平均滞留人口却高达1120万,土地和楼宇的供求矛盾非常突出。房地产业的高额利润诱使几乎所有资金雄厚的港内大企业集团涉足该行业,许多投机商利用市场供求失衡大肆炒作哄抬楼价。在这些因素刺激下,香港房地产市场维持了多年的持续兴旺,同时楼市超买严重,积聚了相当的投机泡沫,调整在所难免。

3.财政赤字。自以来,连续出现六年的财政赤字。在收入方面,由于楼市持续低迷,土地收益、来自地产公司的利得率税、物业交易印花税等相关收入出现结构性下调。支出方面,在通货紧缩的影响下,政府名义开支增长率高于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从而加剧了财政赤字的扩大。

4.旅游与消费。金融危机引起该区域内各国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客观上降低了境外游客在这些国家旅游的费用。而在联系汇率制下,香港旅游业在价格竞争上处于劣势。

消费方面,在香港,居民财产的相当比例以股票和楼房保值形态存在,它们的升跌直接影响居民现有财富水平及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港股大幅下跌及楼市调整令居民财产损失严重,由此产生的负面财富效应将促使个人削减消费支出,连带物业行情也出现的调整,加上就业前景不明朗,消费者的欲望大大降低。

5.贸易表现。香港属于外向型经济,出口对经济发展极其重要,在金融海啸下,以美国为主的经济环境转差,大大降低对商品的需求,香港出口业首当其冲。

综上所述,两次金融危机在传导机制的作用下,虽起因各有不同,但都对香港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解决问题,化解危机,以及如何稳定长期经济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范爱军.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探析[J].世纪经济,2001(6)

2.姚国庆.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一个综合解释[J].南开经济研究,2003(4)

3.郭国灿.回归十年的香港经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2007

4.约翰.卡尔弗利(美).泡沫――从股市到楼市的繁荣幻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11

金融危机第一步传导机制被相关学者划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金融危机的“季风效应”、金融危机的“溢出效应”和金融危机的“净传染效应”。下面针对互联网技术对金融危机第一步传导的影响进行分析和介绍。

1.1互联网技术在金融危机的“季风效应”中的影响

“季风效应”主要指的是因为共同的冲击产生的传导,由于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商品价格的变化和经济政策的变化等原因,导致新兴市场经济中的资本的流入流出和货币危机等就属于“季风效应”。比如美元的坚挺在1995―1996 年间使得东亚国家的出口被削弱,并且引发了之后的金融困境。而1992―1993 年德国利率的上升也与欧洲货币体系危机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一个国家只有在将真实的危机情况准确地掌握住之后,才能够决定或者判断是否采用合作的方式加以应对,随着时间的变化危机的具体情况也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因此及时传递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危机的传导会由于信息传递受到的互联网技术的影响而受到影响[1]。

1.2互联网技术在金融危机的“溢出效应”中的影响

通常来讲,溢出效应的传播渠道主要包括两种,也就是金融溢出渠道和贸易溢出渠道。与贸易溢出渠道相比,金融溢出渠道具有更大的作用。资金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流动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而得以极大加快,同时,资金还受到了衍生交易工具杠杆作用的影响,这样金融危机在国家间传递时金融市场变成了最重要、最迅速的渠道。金融市场会由于某个国家的金融危机而出现流动性不足的问题,这时候金融中介需要对该国家在其他国家市场中的资产进行清算,这样通过资本市场渠道、直接投资和银行借贷等方式造成与危机国家联系密切的另一个国家的市场缺乏流动性,使得另外一个国家出现资本大规模抽逃的行为,“溢出国家”资产价格会由于信息传递过程而出现大规模的联合运动。

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危机的传导会受到互联网技术信息传递的较大影响。不拥有信息者和拥有信息者在遭受流动性冲击时,面对异国投资会出现各种反应,比如一国经济的基本面信号被拥有信息者了解之后,其就会因为流动性冲击而将该国资产卖出,而不拥有信息者通过间接方式获得信息之后,会由于在该国下降的资产报酬率而将在该国的投资撤出[2]。

1.3互联网技术在金融危机的“净传染效应”中的影响

投资者在某一国家出现金融危机之后会由于对其他类似国家的信心危机和心理预期变化导致自身出现情绪的改变,这样就会出现“净传染效应”,而“羊群效应”则是净传染效应”的典型代表。在市场中投资者经常以其他投资者的行为作为参考将自己的选择走下来,这就表明投资者具有从众心理。在产生羊群效应的时候,投资者个体就会出现趋向一致行动的情况,因此人们的行为会由于社会整体的一个较小冲击而出现巨大的偏移,个人在特殊情况下甚至还会将自己掌握的信息放弃掉,对其他人的行为进行附和。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通过对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进行收集,从而对真伪进行辨别的成本会不断的加大,在信息缺失的时候投资者会对其他投资者的资产组合进行模仿,因此会出现“羊群效应”。

2. 互联网技术对金融危机第二步传导的影响

2.1金融机构间危机传导受到的互联网技术的影响

现在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比如,所有的银行由于银行同业支付清算系统而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由于支付清算系统具有多边清算差额的特点,因此一旦出现微小的支付困难,就会导致出现全面的流动危机。目前,各大银行开始广泛的网上服务,而且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支付也实现了较快发展,这样就使得金融机构间危机的传导受到了较大影响。

2.2金融市场间危机传导受到的互联网技术的影响

金融市场包括期货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计量等,国际游资在全面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出现了非常频繁的流动,从而使得这四个市场具有更加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建立网上电子金融市场之后,金融市场具有更大的互动性,这样就使得金融市场间危机的传导受到了较大影响[3]。

2.3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间危机传导受到的互联网技术的影响

篇12

(一)贸易传染机制

贸易传染机制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恶化了另一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导致另一国发生金融危机。贸易传染机制一般分为贸易伙伴型传染与贸易竞争对手型传染,一国爆发金融危机往往表现为货币大幅度贬值,从而导致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赤字增加,外汇储备减少,使得其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情况恶化,产生金融危机;对于其贸易对手而言,也可能会引发竞相贬值的货币政策,导致危机的蔓延。

(二)金融传染机制

金融传染机制是指,一国由于危机所致的金融市场非流动性,进而导致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的另一国金融市场的非流动性,从而导致另一国爆发金融危机。金融传染一般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的高联动性等特征所导致的危机通过金融系统关联向其它国家(或地区)的传染模式,其传染路径主要通过资本市场及货币市场等核心金融渠道。

(三)净传染机制

传染主要是由市场预期所导致的,即两个经济关系薄弱的国家,一国发生的金融经济危机并没有恶化另一国的经济基础,但如果投资者的预期发生了变化,也会导致危机的发生。净传染的传导无法从宏观基本面的基础变量来解释,净传染机制是通过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发生作用的。净传染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净传染、政治净传染和文化净传染。

(四)季风效应传染机制

季风效应的传染机制是由全球化这一传导渠道和共同的外部冲击形成的,当今全球经济格局由发达国家主导, 许多发展中国家严重依赖于对发达国家的产品出口和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和金融往来不断加强,互相投资也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增长迅速。

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一)保持国内经济健康运行,持续推进经济改革

宏观经济基础不是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根本性因素,但是经济结构的失衡,包括金融结构的脆弱是诱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

(二)把握适度的金融自由化和对外开放步伐

对于金融市场的开放应当采取渐进式的道路,建立有效的制度体系和完善的金融环境,把握适度的金融对外开放步伐。我国必须循序渐进,是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与国内改革步伐协调一致,并且有必要对资本流入总量、结构和国内投资规模加以控制和引导,使得经济能够平稳发展,避免金融危机的传染。

(三)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信息不完全是金融危机传染的一个主要原因,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不能获得全面可信的信息,投资者无法将经济基本面健康的国家与有问题的国家区别开来,出于避险考虑,往往采取相同的逃离策略。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减少预期的负面影响,以避免羊群效应和示范效应的发生。

(四)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在危机爆发前,一国经济金融形势会表现出一些不正常的迹象,我国应加强各经济管理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的信息联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危机预警监测机制,通过设立一系列的预警指标对可能遭受的危机传染进行预警,以便及时采取各种防范措施。

篇13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007-02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次贷危机导致的美国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在其影响下,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金融业遇到了空前的危机,一些实力雄厚的银行顷刻间倒塌,各国汇率大幅度波动,企业减产甚至停产。

一、金融危机的形成机理

(一)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是由于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而引起的,通过大量金融衍生产品把其他金融机构卷入了这次危机,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到整个世界。美国房地产贷款市场大致可分为三类:优质贷款市场、次优级的贷款市场、次级贷款市场。“次级”及“优质级”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为划分界限的。次级按揭贷款是面向信用程度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3个百分点,贷款机构的收益也比较高,所以次级贷款对放贷机构来说是一项高回报的业务。但由于次级贷款对借款人的信用要求较优质级贷款低,借款者信用记录较差,逾期还款比例较高,因此次级房贷机构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为了转移次级按揭贷款的巨大风险,美国金融界采用了次级贷款证券化的方法,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出售给了其他国家。如此多的次级贷款收不回来导致国内投资银行的证券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相互交织、风险交叉传递,不断出现逐级放大的连锁危机。

(二)金融危机的根源

仅仅次贷危机还不足以造成美国此前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它的根源更深更广。

1.美联储降息与房地产降温。美国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在利益的刺激下,衍生金融产品泛滥。美联储降息后,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违约现象频现,直接造成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不足。

2.金融衍生品催化作用。由于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创新,银行发放房屋贷款给还款能力差的个人,这样就把风险层层打包转移给其他金融机构。

3.金融信息披露不充分。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由于激烈的竞争,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中,贷款经纪商为增加业务量,获取更大的利润,有意或无意地放松对借款人的调查,并且降低贷款的标准。一些贷款机构或其人有意不向借款申请人披露有关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甚至提供虚假借贷信息诱骗申请人借款。当情况发生变化即房价下跌时,这些低收入借款人将无法还清贷款,贷款机构也因此陷入风险之中。

4.政府监管不力。由于政府忽视信贷风险的控制,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超越了金融监管的范围。监管机构对金融衍生品的评估与监督责任完全放手给私人证券评级机构,给其留下了太多的操作空间,这对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5.全球经济失衡。美国在金融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引起全球流动性约束不对称,其资本市场泡沫产生的财富效应而导致了美国的过度消费造成全球经济失衡。当经济失衡超出了各国经济的承受范围,全球性危机不可避免。

二、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

由于世界金融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创新不断产生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一国发生金融危机会引起他国和地区金融市场不稳定乃至危机,直至全球的金融安全、金融稳定。

(一)国际贸易传导

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可以通过国际贸易途径,导致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贸易关系的国家面临经济状况恶化,进而引发他国的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首先,美元的贬值降低了其他国家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特别是与美国出口商品构成同质性竞争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其次,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经济衰退直接降低其进口需求,其他国家出口放缓。

(二)金融机构传导

在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迅速和金融机构全球化趋势下,金融机构间复杂的资金联系也会导致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导。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与美国金融联系最为紧密的欧洲更是首当其冲。英国、荷兰、瑞士等国的大型金融机构频频告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提出破产申请以后,法国巴黎银行、德国工业银行以及瑞联银行等多家欧洲银行由于参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投资而遭到巨大财务损失。其中,次贷衍生产品本身带来的金融机构间的资金联系,增大了金融危机通过金融机构传导的几率。

(三)预期传导

预期传导机制指的是,即使国家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贸易、金融联系,金融危机也会产生传导效应。因为一个国家发生危机,会影响到另一些类似国家的市场预期,进而影响到投机者的信心与预期,导致投机者行为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冲击,最终形成金融危机的蔓延与扩散。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后,投资者会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重估所投资该国的风险,据此会改变自己的资产组合,导致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导。

(四)国际资本流动传导

金融危机会导致国际资本流动性加大。如果流动性冲击过大,一国发生的危机使投资者在尚未受到危机影响的国家出售他们持有的资产,从而引发该国金融市场的动荡。这一过程也将导致金融危机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传导。一国的危机还会减少市场参与者的流动性,迫使投资者重新安排他们的资产组合,以满足利润、监管和流动性方面的要求。

现代信息传输方式及金融的自由化加快了全球金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直接影响国际金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使得各类金融交易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信号不稳定性增强。这一传导过程主要通过机构投资者调整其资产组合实现。投资者一般都会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证券组合。就新兴经济体国家而言,由于新兴市场的金融资产的风险性和收益性相类似,一个新兴市场国家有价证券收益率的变化导致跨国机构投资者对其证券组合中其他发展中国家,或相邻近及贸易联系紧密国家的资产进行调整,从而引发危机在不同国家之间传导。

三、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传导路径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各国投资信心受挫,消费支出萎缩,失业率攀升。按照金融危机的传导机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主要通过贸易渠道、投资渠道、汇率渠道以及预期渠道四个传导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

(一) 贸易渠道传导

国际金融危机的贸易渠道传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进口需求减少,影响各国出口。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主要依靠进口来维持国内消费。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美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居民消费支出减少,通过收入效应作用于有直接贸易关系的国家,进口需求直接减少,由此造成出口国企业利润下降,经济受到冲击。

2.美国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也影响着欧日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对欧日等国家的出口。中国东部地区外贸依存度较大,许多企业面临停产或倒闭威胁,用工需求减少。

3.金融危机导致贸易保护加剧。受金融危机冲击最为直接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出于对本国经济的保护,可能会实行贸易保护,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壁垒的限制,也将中国的贸易企业带来新的挑战。

(二)投资渠道传导

1.美国金融机构遭受巨额损失,为了达到最低资本金充足率和保证金要求,亏损的金融机构大幅收缩对另一个国家的贷款,将危机传导至下一个国家。由于国内资本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美国可能将部分海外资本撤回以确保国内市场的稳定,从而加剧了全球短期资本流动的波动性。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各国也开始将国外投资撤回国内。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投资渠道传导效应也逐步显现。

2.美国被认为是世界上金融系统最完善和最安全的投资市场,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持有美国债券、股票及其他金融资产。在国际资本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国际投资也将受到较大影响。

(三)汇率渠道传导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欧盟、日本等国不断调整利率,使得主要货币的汇率波动幅度加剧,最终导致上游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对生产企业造成了剧烈的冲击。河北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上游,受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不少中小企业缺乏应对危机的能力,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四) 预期渠道传导

美国爆发金融危机,金融市场大幅调整,加之其“消费过剩”矛盾凸显,使得企业和消费者形成对未来经济过于悲观的预期。在这种预期的推动下,河北大多企业采取防御策略,大幅度减少生产,解雇工人,减少对供应商的原料采购,收缩投资,而居民减少消费,持币观望。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多为国外加工生产,在外部需求锐减的环境中,出现订单急剧下降、企业投资减少,大多数企业对未来预期较低。

本次金融危机是近百年来最大的一次危机,是长期以来矛盾积累的总爆发,被形象地比喻为金融海啸,说明了危机后果的严重性。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但是,在次贷危机的背后却存在着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说明了美国虚拟经济的脆弱性,也说明了当今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和内在矛盾的存在。

参考文献:

[1]董国娟.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与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12):134-155.

[2]邹贤启,等.对当前美国金融危机的思考:演化、成因与效应[J].武汉金融,2008,(12):12-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