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2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智慧课堂优秀课例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3-0109-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3.022
一.研究背景
时代呼唤智慧教育,智慧教育的基本单元是智慧课堂。智慧课堂由智慧教师和智慧教室这两个构成要素,并且以智慧教师为主要内容。历史已表明,智慧课堂可以不特定于智慧教室中,但不能没有教师的智慧,因此发展教师的智慧是智慧教育的逻辑需要。然而,智慧教室先行一步如雨后春笋,从工具性,教育容量等方面为智慧教育发展助力,使得智慧课堂标准和要求提高,智慧课堂变得更为复杂,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智慧性要求。具体到一线中小学教师,智慧发展的核心是实践性智慧的发展,很多国家将其作为新世纪各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之上的能力本位的发展”,还应是“基于情景认知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在诸多的教师专业发展细节性问题中,实践性智慧是“教师角色所拥有的独特范畴中的智慧,教师专业化成长任何方面都应当围绕着它来建构”,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成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基础点和生长点。专家学者对教师的实践性智慧进行的研究,多停留在生长、原则、路径等“应然”讨论,具有文献起点的“指导意义”。到头来,中小学教师实践性智慧到底怎么发展,没有一个可供借鉴和操作的有效方法。
嘉信西山小学近十年的研究,始终将理论落到实践,以技术促进教师发展为研究思路,在已形成的Wiki支持的校际课例研究模式和区域教研模式下卓有成效地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自始至终将教师的课堂表现力(教学能力)作为研究的重心。同时,随着实践研究的深化和研究经验的丰富,反观研究,既然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为目标,又何必过多在课前备课和课后总结进行“旁敲侧击”,大可直面课堂教学。延续一贯研究思路,我们利用技术尝试“实践价值”的关于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的解决方法。
二.智慧课堂实验室的提出与设计
实践性智慧是教师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其特点是生成性、缄默性和情境化。它渗透内化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因此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发展须以课堂作为基点。然而实际课堂过于个人化、情境性,教师的行为在时空上表现的单向和瞬时,不能有效支撑教师反思和实践性智慧的生成,这也成为制约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研究的重要难点。使用技术手段赋予课堂实践的“重复性”、“再生性”便是化解问题的一个思路。这个技术封装的课堂就是本文要着重阐释的智慧课堂实验室。
1.理论构基
智慧课堂实验室何以能够在促进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提高中发挥作用,也即其存在的根本理论基础和逻辑合法的理由。
(1)智慧说
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都对智慧进行过阐释,共同的观点是智慧为“人在活动过程中,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能力系统往往又表征为知识。怀特海说,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问题时知识的选择和运用。知识是客观事实,本身不具有价值倾向,而智慧指向实践,是主体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伴随有主体性的价值取向。冯契说,人就是在“转识成智”的过程中获得了身心、德性和人格等方面的自由发展。言下之意,人在获得知识并且在不断地应用过程中获得了智慧的发展。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主体知识的智慧化。
可见,智慧与知识经验有着内在的联系,同属一个范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既然智慧可以通过知识实现获得,那么理论上它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被他人获得。反过来说,要实现智慧“迁移”的目的,须将智慧进行知识化。即智慧抽离情境变为知识,知识在个体间迁移,在类似情境下知识附着主体的价值取向再以智慧表现出来。往往以一种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人的各种机智行为都是智慧的外在表现。可以想见,没有外在行为,智慧只是知识内部的状态,无形无影。实际生活情境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人行为的分析来判断其聪明与否。在教师教学情境中,也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分析实现对人的智慧的间接把握和评价。
“智慧说”在研究中的作用,第一,作为理论基础。智慧与知识关系辩证统一,智慧通过知识化的方式转移,智慧课堂实验室借助知识形态的相应动作在教师智慧生成,迁移和发展上有所作用。第二,具有方法性质的指导作用。智慧以外在行为的方式被表征,指导我们在研究时借助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来把握其实践性智慧,研究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
(2)概念转变理论
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质是对教学的更高层次的认知及相应概念的转变。多个概念转变理论从不同角度和背景对概念转变的过程和机制进行解释。就教育领域而言,具体概念的转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革命性替代,另一种进化性发展。无论是变革性替代还是进化性发展,概念转变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认知冲突的产生,对当前所掌握概念的适用性产生质疑,萌生不满,或受到新刺激,直接产生认知的冲突。然后是创建新概念,通过理解和顺应或者在新认知过程中创建。就教师教学层面能力发展来说,通过差异引起教师的认知冲突产生改变的内驱力,差异的来源既可以是教师自身也可以是外界,通过新信息或是概念的补充实现新概念和新知识的建构,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实践对教学认识进行“丰富”和“修订”。
(3)反思说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反思是一个人重要的内省认识活动。它的思维功能在于“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和实践联系起来,构成一种反思,实施,再反思一再实施的行动框架。人有效的反思行为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自我反思素质高和反思的刺激信号强。
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反思已成为教师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然而,教师自我反思能力参差不齐,个人反思存在力不从心。通过群体的参与,集群体的反思力量,屏蔽一己之力的单薄。反思是零散的、经验性的、不可重复的,借助多媒体影像技术让教师基于证据进行反思,证据反复重复,教师和同伴选择针对性事件进行强刺激的实用性反思。教师通过有效反思,概念认识发生转变,在实际的践行中智慧逐步得以提高。当然,反思不仅仅是针对“有问题”的部分,教学中有价值意义的信息同样是反思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同伴来说更有意义,启发作用明显。
2.设计思路
智慧课堂实验室是合理应用现代技术有效干预课堂实践,从课堂情境出发回归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应着重关注课堂情境的有效还原,教师反思的针对性资源和智慧发展的实践方案。因此,’它首先是一个技术化的硬件环境,其次是资源化的解决方案。
(1)实验室的环境设计
智慧课堂实验室整体上分为教学区和观察区。为避免教师教学和同伴评价相互干扰,达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提高教学评价的自由度,教学区和观察区通过特定技术隔开,两个区域之间的信息只是单向流动,即观察区可以获得教学区的信息,而身处教学区的人并不能察觉到观察区的存在。
教学区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场所,它是一间教师和学生非常熟悉的课室,配备有现代教学设备比如实物展台,电子白板等,智能录播设备,以及适配套的软件系统等。观察区与教学区紧连一起,供教师观课,实时评课。观察区配备有功放设备和闭路电视实时播放教学区录播视频,观课教师既可以透过玻璃实际观察教学区教学情况,还可以通过视频电视补充教学区实时教学信息。使得教师近距离近观感的接触教学情境,全面掌握教学信息,置身于课堂场域之中。观课教师对教学的评价不仅实时,还很真实,更切中问题。课堂实践的真实以及教研反馈的实时为后续研究的提供保障性的支持。
摄像的空间布局,分别设置四路摄像头,记录教学区学生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观察区教研共同体成员的讨论,并且这四个独立视频流构成一组记录节。教学区摄像有自动和手动两种调控,自动是特写的电脑桌面,全景的教师及讲台,重点选择的学生,优先级是电脑,学生,教师及讲台。此外,在输出设备的交互界面中全保留这四个视频内容的同时可以实现四个视频画面的任意切换。全面捕捉教师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学生的课堂状态和反馈行为。通过对课堂各种行为的捕捉,可以间接的获得关于授课教师智慧的信息和评价。通过全程录像,细节捕捉,形成一个可供全面反思的资源性“材料”。弥补实际教学中,教师反思实践时材料不足依据不强的缺点。
(2)实验室的资源设计
教学视频切片资源和评价记录资源。在教研过程中,根据需要对教师教学视频进行切片,可以按照视频逐帧流向的线性切片和依据不同内容的非线性切片,建立切片库。为达到目标视频的快速且准确定位,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切片进行逐一的详细标记,然后依据标记实现快捷检索。同时将教研共同体同伴的评价实时记录,与相应的教学行为视频相匹配。教学视频切片资源实现对课堂的精细化聚焦,教师可通过此细致地分析具体的教学行为和进行全面的反思,同伴互评的记录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有针对性的反思。此外,教研共同体同伴在分析教师教学进行实时评价时,大脑亦出现类似情境的连续性反思,引起原有认识的冲突产生新的认识,丰富自己关于该类问题的认知,促进自身反思和提高。
优质课例资源。通过智慧课堂实验室中课例研究的不断开展,丰富且富有特色的课例研究不仅直接产生有意义的结论,还会为实践性智慧课题的研究走向纵深提供资源的支持。进行优质课例资源的筛选,建立优质资源库。就个体教师自我发展而言,不断地课例研究,可以形成内部互动机制,在优质课例资源的开发中促进教师提高,在教师提高的过程中促成优质课例资源的产生,双向促进形成研究与教师发展良性互动,而在教师之间智慧发展方面,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优秀智慧通过课例资源实现知识化,客观化,以知识的形式在不同对象教师之间流动。教师借助优质课例资源实现知识的学习,反思自身课堂教学,发展自身教学认识,尝试在实践情境下的知识的智慧化。实现优质实践性智慧的再生成。
(3)实践性智慧发展方案设计
实践性智慧发展必定发生在实践性的课堂教学中,智慧课堂实验室以实际教学为抓手,它是实践性智慧发展的核心着力点。备课为了教学,反思为了更好的教学。智慧课堂实验室专门针对教学情境而设计,需要将wiki协作备课和课后反思黏合在一起,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各环节及资源的对接和贯穿(如图5所示)。通过串联,各环节的资源达到通式化无缝衔接,而课前课中课后关注的教学问题也达到高度一致,教学问题过程中的保真性,不会随教学情境,教研环境以及研究突况等的变化有所发酵。从而使得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的有效性和研究的针对性。
以智慧课堂实验室为核心的教研,有效提升同伴互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促进个体教师反思资源的生成,因为教研情境的高度一致,生成的反思性资源具有高度聚合性,针对性强。有力地影响教师的反思,深度促进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提高。另一方面,教研中各环节优质的教学设计、视频切片、研讨记录等资源生成资源库,是为其他教师反思和借鉴的资源,促进教师整体的发展。
三.实验室应用原则和方法
1.应用原则
凡事有原则,问题解决不够理想有时并不是工具的问题,而是对工具的使用不合理。为了有效使用智慧课堂实验室实现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也要遵循几点应用原则。
真实性课堂是前提。智慧课堂实验室结构设计的目的是在空间上保证课堂及教学的独立性完整性,课堂不受干扰保持原生态。教师实践性智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现和生成,课堂的真实性可以从源头确保实践性智慧的真实,从而使教研有意义。不是真实的课堂就不是真实的实践,实践性智慧也就不是真实的教学智慧,这种伪实践性智慧没有价值,对其的研究会干扰到教师的正常教学,因此研究更无必要。
研究对象和主题选择的合理性。一方面,教师的选择要有针对性。研究表明,新手教师到经验型教师是教师自我快速成长期,而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是困难期,瓶颈期。而有经验教师又是教师团队中最活跃的群体,学校的主力军,决定着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智慧课堂实验室将其作为对象更具有广泛性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案例选择的合理性,所选主题能反映教师当前发展的迫切需求,符合教师自身,学校以及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扩大受益面,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事实上,智慧课堂实验室资源有限理应关注较普遍和广泛的教师群和研究主题。
群体参与是保障。不论是课前备课,课中或课后的评议,教师是以一个成员角色存在而不是独立个体,在教研共同体成员共同参与下完成整个教学及其反思,有效改善同伴程式化事务性的听评课,换为理解式的时常换位思考来关注课堂及课堂事件,为组内每个人提高提供形式可能。群策群力不仅能屏蔽单人教学及反思过程中的诸多不足,比如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在场不充分,教学反思乏力等,还能够在“群体动力”的相互作用下有效提高群体内每个人的教学智慧。它是智慧课堂实验室中教学实施的效果和研究质量的保证。根据具体需要,教研共同体的人员构成课进行适度调整,但无论如何,整个过程都不能将群体的参与进行简化和简单化。
2.应用方法和策略:行动学习
顾泠沅等人在对国际上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结合课例的同事互助指导和案例教学方法的分析和批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较一般性的校本“行动教育”模式。模式的流程分为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三个阶段,可以有效解决理论向实践、向课堂的转移问题。
“磨课”运用的基本规范是“三次备课”。为了便于老师理解和把握“磨课”与数学教师发展的关系,浅显谈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是观察老师教育教学行为的细胞
在这里,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讲,为什么大家往往对“课”的研究情有独钟?首先,课堂教学是教师最熟悉的教育教学现象。教师生活的主要形式就是备课、上课、反思课,总结课。其次,教师们最最关心的,就是如何上好课。这是教师的看家本领。第三,课是观察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最直接、最客观的“直接源”。第四,课如其人。课最全面、集中地反映了授课教师的个性、能力、魅力、品德与知识素养。我们看到的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集中反映了教师素质。研究与反思课,就是研究与反思教师这个“个体的人”。正鉴于此,课堂的改进、完善与提高,必然促进教师整体素质与专业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二、课例是优秀教师教育创造性的集中体现
确立了课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之后,我们必须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课才具有研究价值?这里有两种课堂:一是常态课,就是发生在常规教师的课堂的课。二是优质课。这就是优秀教师创造的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课,我们称之为“课例”。“课例”往往体现了优秀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与教育风格,是优秀教师创造性的集中体现。一个优秀教师留下的教育财富,除了他培养的优秀学生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创造的优秀课例。这些“课例”对于广大教师来讲具有示范、引领与借鉴价值。正因为如此,广大教师对“课例”特别感兴趣。但是,必须强调指出的是:优秀教师创造的课例,并不能直接照搬于任何教师的课堂。这是因为“课如其人”,而人与人都是不同的。这就像任何一位卓越人物的优秀品质都可以供别人学习借鉴,但他所创造的优秀业绩并不能供别人复制一样。那么,在这里,优秀教师的“课例”对于一般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其价值到底意味着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研究、学习、体悟和借鉴优秀教师创造的优秀课例背后蕴藏的教育教学规律。
三、远程研修就是为教师提供一种研究课例的范式
远程研修可以为教师们提供一种学习、借鉴、实践优秀课例的范式。其过程大概包括三个部分:(一)一堂好课是如何形成的?(二)按照一堂好课产生的范式,教师在同伴引领和专家指导下,进行课的设计,即“磨课”;(三)运用“磨课”的办法,研究、设计、实施、反思自己的课。前两个步骤在集中研修期间完成,后一个步骤在开学后的校本研修中进行。
在这里,我想强调指出的是,“磨课”如何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就不能不谈到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三次备课”思想。第一次备课,就是教师个人的独立备课,成果是形成第一个教案;第二次备课,就是在教师个人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课例,成果是形成第二个教案;按照第二个教案上课后进行第三次备课,即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然后形成第三个教案……。于漪老师就是借助这样的教育智慧,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成为一位卓越的语文特级教师的。这就是我们进行“磨课”流程设计的经验模型。
按照这个“磨课”流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什么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里有以下三个关键环节:(1)独立“研课”。现在,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分工备课,搞所谓成果分享;二是不动脑筋,直接照搬别人的教案上课。这两种做法,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没有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必须坚持教师的独立备课,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与潜能,俗话说:要先知道自己有多大斤两。其价值在于,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潜能充分释放出来 ,激活自己的专业发展活力。只有如此,才能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2)与同行对话。包括与优秀教师的“课例”对话、与同伴对话。这个环节的要害在于寻找自己与优秀教师或同伴在课的设计上存在差距是什么?或者理念上,或者方法上,或者知识储备上……找到了这些差距,才能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找到自己专业发展的着力点。(3)实践反思。包括上课之后的自我反思和同伴研讨。这个环节的意义在于寻找自己的教学预设有哪些没有实现?为什么?寻找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有哪些意外的成功?为什么?寻找下一步教育教学改进的方向。
综上所述,“磨课”流程是形式,蕴含其中的价值对话是关键。可以说,第一个环节是对自我的“观照”,第二个环节是对同行的“观照”;第三个环节是对实践的“观照”。在这里,所谓“观照”,就是对自我和他人行为背后的价值的观察与省思。只有出现了这种自觉的观察与省思行为,才能有教师主体专业发展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在远程研修中,我们判断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最重要的并不是教师们的“磨课”成果――教学设计方案,而是对上述三次观察与省思的记录。透过这些记录,我们能看到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理念改进、方法借鉴、知识提高、能力发展……。
北京11中学校长李希贵曾这样描述校园里的一些“优秀教师”:“他们有专业深度,却缺乏职业宽度和教育高度,这必将使教书育人的目标走偏。”这种现象在初中校园也较为普遍,论专业知识,初中学校基本上没有专科以下学历的教师,但专业技能在专业态度的引领下则呈现出水平高低不一的差异。因此,专业品质中的关键要素是专业情意。
为了真正了解教师专业品质中关键要素的现状,笔者在一所县级优质初中学校选择了37位优秀教师,他们分别是教务主任、年级主管、年级主任、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就择业初衷、职业态度、职业理想、从业体验及未来愿景等方面做问卷调查,结果如右表。
从右表中不难看出,初中教师专业品质存在以下问题:
1.择业无奈,教育激情丧失。自愿选择教师职业的只占到16.2%,绝大部分教师走进教师的行列是不由自主或者说无可奈何,如果现在有重新选择的机会,89.2%的教师更愿意选择公务员。在无法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情况下做了教师,能够很喜欢这一职业的仅占到10.8%,78.4%的教师是不喜欢也不厌烦,还有10.8%的教师厌倦这一职业;70.3%的教师只把教师职业当作谋生的一种方式,只有13.5%的教师把它当作事业来对待,另有部分教师存在其他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不得不从事自己并不热爱的工作时,不仅没有工作的热情,同时创造力也会被遮蔽,在工作中表现出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的状态,主动性不够,负性情绪增加。而教师这一职业与其他职业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每天的工作都需要有创造性智慧与热情的参与才能够取得成效,否则很难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的发展。
2.职业理想缺位,工作无目标。关于职业理想的调查,16.2%的教师能够有具体的规划和设想,多数教师只有一个大致的目标,还有21.6%的教师从未有过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对未来愿景的调查中,37.8%的教师充满了期待,40.5%的教师感到很迷茫,21.6%的教师从未想过未来,过一天算一天。理想目标是人生的航标灯,缺少职业理想的引领,教师工作明显动力不足,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抱着这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往往难以主动研究教育教学问题,课前不认真钻研,课后不自觉反思,日复一日重复着昨天的故事,糊涂而又迷茫地走过每一天。
3.精神倦怠,职业生活幸福指数低。关于从业体验的调查,从自信心和幸福感两个维度来看,很自信的占到48.6%,自信的产生更多地来自于职业的技能和成绩,说明这部分教师教育技能水平处于上游,但不自信和没感觉的分别占到10.8%和40.5%,一半以上的教师对自己的能力没底气,工作效能感低;对教师职业有幸福感的教师仅占16.3%,感到痛苦的占18.9%,没感觉的占绝对多数,达到64.9%,即使是很有自信的教师也感觉不到教师职业的幸福,说明绝大多数教师职业生活质量不高,缺少职业幸福感是最明显的标志。
以上的数据来自于优质学校的优秀教师,如果是普通学校的普通教师,其专业品质处在一种怎样的状态可想而知。
二、初中教师专业品质现状的成因
初中学校教师专业品质中的专业情意之所以会呈现上述状态,原因固然很多,但从学校层面来看,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家长对教师责任的理解偏差,使得教师情绪低落。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逆反心理比任何一个学段都强烈,这给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提出了挑战,需要更富有智慧和耐心,有的老师戏称和学生之间是“斗智斗勇”,足见初中学生管理的难度。这种高难度的管理工作,激发起教师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如果能够取得成就,就会促进教师爆发出工作的热情,弥补教师职业并非自己择业初衷的不足。但教育的成功需要多方合力,尤其需要家长的理解、配合与支持。如果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甚至社会与教师站在对立面,教师的重心失衡,沮丧甚至伤心的情绪就会逐渐蔓延开来。当前的现实是,不少家长认为教师无所不能,孩子送到学校,教师就得为孩子的一切负责任,孩子出了问题就是教师的事情,尤其是一些难管教的学生出了问题(初中阶段是“事故”多发阶段),而且这些问题多数与家庭教育有关,但家长往往是不依不饶,不仅和教师当面吵闹,威胁恫吓,有的甚至大打出手,或者借助网络进行攻击。当部分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一推了之的时候,教师难以承担得起这种重责,长期在战战兢兢的压力情境下,就会形成一种情绪的低落。
2.唯分是上的集体意识,使得教师心理焦虑。初中教师相比其他学段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生管理,承受的压力已足够大,此外还要加上成绩的砝码,而且教师们工作的成效最终几乎都要划归到考分这条唯一的显性的衡量标准上来,从社会到教育主管部门,大多数人的眼睛只看到考试分数,而对于分数以外的学生行为习惯、意志品质、修养气质等方面的培养一概不论。当教师的工作只接受一个方面的检阅时,他们自然而然地就把精力全部集中到教学成绩上,仅仅以教学成绩特别是考分的好坏高低来衡量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样学生就会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教师面对学生时的常规心态是:你要好好学习,把成绩提上来,不然你就得接受惩罚。当教师们时刻处在担心自己的教学成绩不好的焦虑状态中,如何谈得上幸福感,更遑论创造性智慧了。
3.缺少目标的引领激励,消磨了教师的理想和信念。初中教育被称为“豆腐腰”,极言其薄弱,已成为整个基础教育的瓶颈,这与长期以来教师发展的现状相关。初中教师起始学历多为专科,评上中学高级的比例远远低于高中教师,评上特级教师的比例不仅远远低于高中,还远远低于小学,多数初中教师评上中学一级就止步不前,老师们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与高级、特级沾不上边,摘不到桃子的时候他们干脆就不跳了。当一个群体处在这种境况时,哪里还谈得上理想和信念?没有理想信念的引领,教师就只能处在一种松懈疲软的状态。
三、初中教师专业品质改善措施
初中教育到底需要教师具有怎样的专业品质?我们先从专家们对教师专业品质结构的分析中找答案,比较有代表性的见解见下表。
综合以上专家的分析,我们对教师专业品质的定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是比较恰当的,由此入手改善教师的专业品质,就有了着力点。我们认为三者中重点要改善的是专业情意和专业技能,思路是:愿景引领(确立理想)——文化熏染(阳光心态)——激活反思(提高技能)——课程开发(创造性智慧),通过这些举措的综合作用,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
1.利用愿景引领,勾勒生涯规划
只有在具体目标的引领下才能唤醒事业心,因此教育理想的确立是改善教师专业品质的首要工作。针对教师教育理想模糊甚至缺失的现实,我校首先规划学校发展的愿景,包括三到五年内和十年内两个时间段,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学校的发展,并将学校愿景的具体规划公布到每一位教师,激发教师们对学校未来的憧憬,并将这种憧憬渐渐内化为自己工作的动力。当教师能够清晰地看到学校的未来图景,集体荣誉感会让其自觉规约自己的行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懈怠感会逐渐消弭,此时,再不失时机地引领教师将学校愿景与自己的职业理想联系起来,明确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确立可以触摸得到的奋斗目标。个人的职业理想一旦与学校愿景联系起来,产生的工作动力将是巨大的,为了让绝大多数教师能在理想的烛照下满怀信心地工作,我们规定45岁以下的教师人人都要制定“个人成长规划书”,学校依据规划书建立教师个人成长袋,并定期考核评价,强化其教育理想的确立,增强工作自信心。
我们制定的教师个人成长规划书格式如下:
教师个人成长规划书
—、个人信息
二、现状分析
三、愿景规划
四、具体目标及实施途径
附:阅读书目
附:达标评价(目标达成、过程体验、成长感悟)
( )年度( )学期 规划书既有现状分析,又有前景规划和具体的目标措施,同时涉及到要阅读的书目,根据目标的阶段性完成情况,学校领导、同事甚至学生给予的中肯评价,教师自己也要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阶段目标完成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全方位的注视与督促,促使教师进一步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为其职业心态和职业行为的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还想方设法鼓励并帮助部分教师评上中学高级职称,还有两位成为了特级教师,这给全体教师以很大的激励,他们看到自己身边的教师已经成长起来,增强了自信心和行动力。一个人一旦确立了奋斗目标,思想、意识、情感与行为就有了聚焦点,内在的潜力就得以充分释放。因此,在学校与个人愿景的引领下,帮助教师制定生涯规划并实施生涯规划是改善教师专业品质的首要条件。
2.建设优秀文化,形成阳光心态
台湾学者蔡培村认为教师素质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个人志趣、教学回馈、行政管理和学校气氛。在学校层面,影响教师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行政管理和学校气氛,而这二者实际上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主要内涵。学校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品质,所以改善教师的专业品质,还要致力于学校优秀文化的构建,让教师在学校优秀文化的熏染下形成阳光的向上的心态。
教师只有确立了学校管理的主人翁意识,才能做到专业成长的自觉。在行政管理方面,要形成民主与科学的管理文化,就要充分尊重并赋权给教师,让教师有发表观点、表达自我的权力,使教师主动参与学校的规划和管理,不断增加正向能量,为教师实现专业自主提供机会和平台。我们在实践中努力创造教师参与学校规划与管理的机会,一切管理制度的构建都有教师参与,制度的实施都由教代会审议通过,学校制度规约的出发点在于满足师生发展的需要,由此而形成的管理制度便能够有效激发教师职业的自豪感,并在工作中形成职业自觉。
要以民主科学的管理文化为基础,引导教师形成和谐融洽、团结奋进的群体氛围,在管理中确立“教师第一”的理念,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帮助教师,发展教师,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注重团队建设而不仅仅是个体发展,让教师在感受到领导者关怀帮助的同时产生自尊、尊他的心态和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的动力,在和谐奋进的群体中形成阳光心态。
学校管理者只有充分解放教师的个性和创造力,促使教师的心理世界获得自由,在开放的心态环境中施以管理的能动作用进而形成资源优势,优秀的教师文化才能成为学校一切文化的根基和核心元素。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引领教师产生自我完善诉求的前提下,给教师创设足够的心理自由的时空,成为我们改善教师专业品质的重点。
3.培养反思意识,提高教学技能
教师专业态度的改善固然重要,但如果离开专业技能的提高,依然是一句空话。为了给教师提供合适的帮助,我们在教师中做了“最利于自己专业技能提高”的调查,比例最大的是专业阅读与教育反思,占到40.5%,这也和专家的研究不谋而合。臧书起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中说: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关键问题或关键情境,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指导下自身对专业发展的主观追求,外界力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任何形式的动力和机会全都取决于教师是否反思,反思的指向和反思的深度,取决于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针对这一关键点,我们就要想方设法给教师创造专业阅读与反思的机会。
专业阅读是一种内隐的行为,我们要通过外显化策略反馈教师的阅读效果并予以正确引领,才能保证教师专业阅读的有效性。建立教师博客、展评阅读摘记、主题性阅读交流、“阅读与成长”主题演讲等等,都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阅读。还要为教师专业阅读提供政策服务,例如为教师报销60%的专业杂志款,教师可以无条件为学校图书馆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凭发票报销,为教师布置温馨的专业阅读室,每月举办读书沙龙,每年举办一次读书节等等,这些都能够成为教师专业阅读的助推器,形成浓郁的阅读氛围。
通过阅读形成的理论还要在实践中验证,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自觉的反思意识。反思的最主要媒介是每天都在产生的课例,它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让教师形成自觉的反思意识,关键在学校要形成一个有效的课例观察与研讨制度。常规的听、评课活动,教师们常常碍于同事的面子,评课者泛泛而谈,空洞无物,上课者则惴惴不安,唯恐被批评贬责,这样的课例观察与研讨于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没有实质的意义。在实践中,我们借鉴了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的主题性课例研讨和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同僚性”校本研修,这两种课例观察与研讨的方式比较有利于教师反思意识的形成和专业成长。
主题性课例研讨。王荣生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在进行课例研究时,根据不同研究主题,确定是到教学现场进行课堂观察还是通过录像进行课堂观察,是先研究再上课还是先上课再研究,并且形成了不同的课例研究样式。借鉴这种课例研讨方式,我们在各个学科开展主题性课例观察与研讨活动,即确立课例观察的主题是基于学生学习为中心,还是基于教师教学内容设计为中心,或者基于教师课堂组织策略为中心等,如果主题是基于学生学习为中心,课堂观察就要让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找出学生的不同理解以及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主题性课例观察与研讨的出发点,基于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使上课者和观课者都能从中获益,提高教学技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专业技能培养方式。
“同僚性”校本研修。佐藤学教授认为,“同僚性”校本研修要遵循四条原则:一是研讨的对象是基于课堂的事实——“儿童学习的成功之处何在,失败之处何在”。二是观摩者不是“对执教者建言”,而是阐述自己在观摩了这节课之后“学到了什么”,通过交流心得来相互学习。三是人人必须发言,以实现不同教师的多元声音的交响。四是必须以儿童与教师的学习为中心。所以佐藤学教授说:“我听了一万多节课,只研究事实,而从不评判。我们的任务是抓住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借鉴佐藤学的做法,我们要求教师从课堂事实或者说课堂事件出发,抱着学习与研究的目的去听课,课后和上课者进行“基于课堂事实”的研讨,以“通过这堂课,我收获了……”的句式来表达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促进课堂“良好关系的创造”和“优质学习的实现”,这样就既帮助自己也帮助上课者改进了课堂教学。
还要加强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教师们只有形成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反思,才能主动改进课堂教学。对此,我们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写案例评析和教育叙事,并定期进行评选,以促进教师反思意识的形成。
4.进行课程开发,形成创造性智慧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岳欣云在《创造性智慧:教师专业素质应有之义》一文中说:“拥有创造性智慧的教师会有一种探索教育情景、完善教育活动的强烈意识和愿望,具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们把教育事业看作自己生命的内在组成部分,具有献身教育事业、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崇高动机。”由此可见教师创造性智慧于专业品质之重要。叶澜教授等人在《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中表述得更为明确:“教师的创造性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
在教师管理中,通过怎样的途径让教师拥有创造性智慧,让教育工作变成他们的“一种享受”?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课程建设是最直接而又有效的途径,因为课程是教师能够创造的产品,扎实开展课程建设工作,能够让教师迸发智慧的火花,享受教育工作,从而获得职业的幸福感。
课程建设的着眼点,一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即课堂教学研究,二是校本选修课的开发。这两类课程是发展学生、成就教师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了师生成长的现实需求,以此为着眼点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既合道德,又能起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一、Hiteach互动教学,教学相长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实验团队的成员将Hiteach互动教学系统与电子白板整合,将技术有效融入课堂,使课堂之花热烈绽放,深受学生的喜爱。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字词教学环节,第一组词语是“融化、涨满、淙淙”,我们出示了一段美丽的动态春景图,有渐渐融化的冰水,有涨满的小溪,有溪水淙淙流动的声音。教师配以声情并茂的讲解,三个词语随之出示。如此教学,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是单一的读读、认认、写写,而是景意相融,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欣赏中不知不觉地内化新知。在“赏”的书写指导中,利用碎片化的资源“贝”字的书写演变历史,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有效激发学生对中国汉字的兴趣。
此外,Hiteach计时器的使用,积分榜的应用,幕布遮罩等功能的使用,都使得这堂课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淋漓尽致地展现学生课堂学习的风采。
二、IRS遥控作答,及时反馈
在传统的大班化课堂教学中,老师很难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漠然无反应,课后测验也不理想等,这一系列问题在IRS遥控作答实施于课堂之后,有效地得以解决。
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化成小溪,淙淙地流着……”这一有关春景的文段赏析之后,为了检测学生对拟声词的掌握情况,笔者设置了几道选择题,学生当堂按遥控器作答。这样一种新型的作答方式,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小小遥控在手,动手按按按,他们不再漠然,而是专注地思考,谨慎地选择,然后神圣地做出选择。
文本补白、片段练笔一直是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实现“阅读为写作服务”这一教学理念的有效手段。《美丽的小兴安岭》有关春景的文段赏析之后,笔者设置了这样的练笔:小兴安岭的春天草木萌发,万物复苏,我仿佛看到了?摇 ?摇,我仿佛听到了?摇 ?摇。笔者当堂巡视,对于优秀的作品利用实物提示机上传到屏幕上,学生上台进行批注点评,在有效互动之后,利用IRS及时反馈系统,评选出最受欢迎的作品,避免了老师包办,使学生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凸显。
三、clouDAS云端诊断,及时补救
clouDAS云端诊断分析技术,回送诊断分析报告,有助于老师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同时做好及时的补救措施。也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反馈好家长,搭起家校沟通的便捷桥梁。在上文提到的IRS课堂检测之后,老师利用云端诊断服务,形成报告,客观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当正确率低于30%时精讲,高于80%时学生课下互学,尊重差异,个性化发展,让“因材施教”课堂成为现实。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
二、征集时间
2014年12月13日~2015年3月30日
三、征集内容
基于智能终端研究课的前沿理论研究
基于智能终端研究课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pad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变革
基于互动电子白板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变革
体现学校信息化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机器人、Scratch等)的实践探索
数字化学习平台融入数字化校园整体建设
对未来课堂教学模式和所用技术的前瞻性思考
电子教材、校本教材等数字化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共建共享
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等企业经典解决方案四、征集要求
1.优秀论文字数3500字以内,题目自拟,主题鲜明,避免空泛,文体不限。
2.所有作品均须为原创并未经发表,文章要观点鲜明、有新意,论述清晰,有理有据;教学案例要新颖、有创意,教学心得以及个人专业成长要写出真情实感。
3.须注明作者的姓名、单位、通信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和电子邮件等作者个人信息。
五、作品出版办法
本次作品征集活动将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专家评审委员会来审定,从参赛作品中选出60篇左右符合要求的优秀作品,将于2015年6月底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智慧教育专刊》的形式正式出版(增刊号),供所有参赛者交流学习。主办方还会给参赛者统一颁发专刊入选证书。入选作品将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itedu.org.cn)及时公布,专刊定价为每本30元,欢迎广大教师订购。
六、作品提交方式
参评作品一律在线征文投稿(itedu.org.cn/index/onlinesolicit.php),参赛作品须以附件的形式提交。提交参赛作品数量达到30件以上的组织单位将有机会获得优秀组织奖。
七、相关费用
本次活动免交评审费,作品符合专刊出版要求,本着自愿的原则,出版费用为每篇600元;入选作者每人赠送2本样刊,欢迎广大教师踊跃订购。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18号南楼411室(100053)收款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汇款时需注明“征文”两字)
联系方式
“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经过一折、一撕,创造出了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真了不起!看来,大家对轴对称图形并不陌生,请同学们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出示各种图形,让学生判断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师:练习之前,我想给同学们一些温馨提示:有时候,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眼睛,看上去像轴对称图形的也许不是,看上去不像的也许偏偏就是。
(老师鼓励学生先根据经验大胆猜想,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图形说一说,然后结合手中的学具,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进行交流时,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引起争论。)
生1: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沿着高把它剪下来,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
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它不是。
师:(特意走过去,跟生2握手)我跟你握手不是赞同你的说法,而是感谢你为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想想看,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那该多单调啊!
(在学生再次进行操作实践后,生1改变了自己的看法,知道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我觉得要感谢这两位同学,因为正是这两位同学的意见,才使我们更加关注平行四边形这个问题,经过讨论,进一步澄清了认识,从而使我们更加明白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两位同学!
(在愉悦的氛围中,教师引领学生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呀!数学讲究的是深究,针对这5个图形,同学们还能发现什么?这个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但是――)
(此时无声胜有声,充满智慧的评价一下子扣紧了学生的心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盯着那5个图形,继续寻找、辩论。教师精彩的旁白无疑成了学生思维的推进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人说,语言的舒展即是思想的流畅,语言的优美源于思想的精致,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智慧之花。上述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富有磁力,常常是“未成曲调先有情”,蕴含着无限的意趣。课堂上,常听到教师不失时机地赞美:“你真有一双慧眼呀!”“很不错!”“哎呀,同学们真了不起!”“太棒了!”这些及时的评价、真切的鼓励,或幽默,或深情,或睿智,总能将学生的学习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使之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心理倾向。教师流转自如的教学语言,亦诗亦歌的教学韵味,用渲染创设美好的意境,用真情激起心灵的震撼,用启迪拨开重重迷惑,用诱导启发深远的思考,使课堂弥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课例二
“认识小数”教学片段:
师:如果咱们用“1”作满分,表示你对这节课中自己的满意程度,你会给自己打多少分呢?
生:0.9分。
师:比较满意,继续努力,你会更优秀!
生:0.8分。
师:你的满意程度稍微差一点儿。没关系,只要努力,你会更棒的!
生:1分。
师:不错,你很有自信!
师:你觉得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很好?
生:……
师:认为本节课中,其他同学哪方面的出色表现,值得自己学习?
生:……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近三年来,联育小学的师生“擦新自我”、“重整行装”、“自励自华”,践行“立贤至萃、品学人生”,成效令人瞩目。
主题校园――以“立贤文化”为底色,让校园里的园、楼、场、路都凸显了“立贤至萃”的精神文化印记,学校“一训三风”产生教诲叮咛、耳濡目染、心灵摇撼、激励上进的育人效果。
特色德育――学校以“立贤四节”为核心,创新德育活动,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尚贤”书韵节,整合校内教育活动,深化学校师生的“天天练、天天读”的读书活动主题,进一步完善校本国学课程,发挥“立贤教育”特色课程的育人作用。“立贤”艺韵节,结合科学、艺术教学和小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科学艺术素质,在促进师生自我成长中形成科艺教育特色。“弘贤”体韵节,开展全校性的毽球运动项目,培训参赛队伍,创新花式表演,使其充满“艺术美和健美之韵味”,进一步提升学校毽球项目水平。“达贤”荟萃节,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供学习、交流、竞赛平台,评选“立贤”教育的成果。
课例研究正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教师的教学研究中。前些时期课例研究在我区开展实践,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与市区教研员及一线骨干教师组成19人的课例研究团队,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教研活动。三天的课例研究充实而有意义,艰苦而有成效,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语文同仁们对语文教学投入的热情和所做的可贵探索。联系目前的教学现状,深感课例研究基于教师专业成长将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教学目标的定位与重建
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作用,也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课例研究”基于学校课堂教学场域,教师必须思考一些重要的问题,例如:“在这本教材中这一节课的基本目标是什么?这一节课如何与学生的需求产生联系?这一节课与其他课程领域之间怎样产生联系?我希望学生从这一节课中学到什么?”这些问题对于教师非常有益。小李老师授课的目标就在第五个步骤中得到重建。教学内容的确定,化大为小,化多为少。如果教师不努力在日常教学中、教科书中思考这些问题,他们也必须在“研究课”中反思这些基本问题。正如有的教师所提出的:“以前我所思考的是这一节课讲什么,现在所思考的是我希望学生从这一节课中学到什么。”教师必须审视特定的“课”、单元与学科领域的目标,重建教学目标。
二、学生学习目标的认识与发展
“课例研究”致力于学生的真实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其“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构建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积极’的探索者。”这就意味着学生要主动参与教学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北京师范大学曹才翰指出:“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有主体的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由此可见,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积极进行自己的知识建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
“课例研究”的建构体现在教学质量的评判上,“课例研究”的长远目标在于形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思维习惯以及与其他同学合作的能力等,这点与现代教学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在“课例研究”活动中,一节课就像一条迅速流淌的河流。当教师执教的时候,必须迅速作出判断。当教师执行研究课的教学时,同事会记录下执教者的语言和学生的话语。“课例研究”活动中,教师搜索课堂,收集到学生的一切“表演”证据,包括学习动机、学习行为,甚至随着课堂节奏变化的思维水平。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教师发现了平时很少发现的学生真实的课堂生活原貌。学生学习什么?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本次课例中小李老师的教学方式正是这样改进的,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改变评价方式,改单一的评价方式为多元评价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
“课例研究”着眼于学生宽广长远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建立具有价值的友谊,发展学生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形成自己的学科兴趣。
三、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建构
教学研究需要教师集体努力,如果一个教师“单打独斗”,游离于集体之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达到“优质课堂”的境界。有人说,教师是一个“孤独的行者”,这种隐喻强调教师需要个人反思经验;教师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这种隐喻强调教师需要在合作中成长。“教师共同体”实质上分为两种:“合作的共同”和“自由的共同体”。在教师的“合作共同体”中,教师深信他们需要铸造共同的教学观;在教师的“自由的共同体”中,教师期望通过自己的意志构建个性化的教学。
成功的研究课例并不是指教师执教的“课例”本身成功与否。而是指执教者与同事一同努力,透过“课例”能够学习到什么,这才是“课例研究”的真谛。如果一个教师不想改进教学的话,他就不可能真正做好“课例研究”,甚至不能真正完成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或者教学计划。如果教师孤立自己,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甚至不可能完成一节好课。
课例研修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建构正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课例研修是建立“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研究教学,凝聚着众人智慧的课堂。这样的课例为施教老师指引了方向。同时,作为团队的参与者,深入探讨语文学术问题,既完善了别人,又提升了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其次,课例研修是对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中出现的问题“量身打造”了其改进的方法。这种改进方法不是共性问题的强加,也不是凭经验扣帽子,而是建立在科学数据统计基础上的合理化建议。基于此,作为施教者一般都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并改进。再次,课例研修提出的改进建议具体可操作,绝不是泛泛而谈。
“论坛+项目+课例”的校本培训模式是以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以教科研论坛为展示舞台,配合学校试点项目的推进,策划与组织教师的校本培训项目。上学期学校教科室策划与组织的“教研组主题论坛系列——基于学为中心的教材研读”就是属于这一培训模式。以周前会“教师智慧大讲台”为展示舞台,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校本教研活动为基础,开展了全员式、课例化的校本培训活动。
一、项目引领式教研活动,确定校本培训主题
以项目引领教研活动,是指学校每学期确定一个学校主导型教改项目,并以该项目为校本培训主题,推动各学科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改革,组织开展相应的主题式教研活动。学校主导教改项目是在学校最近三年来有影响力的各级课题成果修改的基础上产生的教改成果推广项目。负责教师由学校有能力策划和组织项目开展的校级领导、中层、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担任。除了负责人外,还有4~6名项目核心组成员,负责计划的细化和项目的具体实施。
“基于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是2012学年立项的区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学校以省重点教研课题《基于“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研究》为主导,进行了全校层面的普及与推广,推动全校各教研组进行“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以下是项目逐步推进的流程:
二、三级递进式理论培训,以理论引领教师
项目教研,是以项目为题,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教师在完成研究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也是全校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科研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研法的一种。
以项目带动教研,必须让理论学习先行,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开拓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具体分三步走:
1. “学为中心”总体理论学习,冲击与提升教师的思想意识
“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改善教师的教无可厚非,但教完=学会吗?做完练习=掌握吗?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的效果也应是师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动力、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科情感、同伴及师生关系等等。”这是夏雪梅博士《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的主要观点。以此为理论学习的挈领性材料,在全体教师层面进行解读与导读,提升全体教师的思想意识和教育教学观。
2. “学为中心”的学科操作理论学习,促进与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
一个好项目的全面推广,不但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作引领,更要有可供教师使用的具体的操作技术。“学为中心”的学科操作理论学习,是各教研组依据“学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寻找与本学科相关的较为成熟的课堂教学操作理论。并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研组讨论交流,梳理出适合本学科的操作模型和操作策略。
如语文教研组重点学习了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课型新艺术例谈》,梳理了以下一些语文新课型:
数学组重点学习了《徐利与杜郎口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型》,梳理出了两种可供学习和借鉴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型:导学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
3. “学为中心”的课例学习,提高与推动教师的课例解读能力
有了基本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型和策略之后,还需要有针对性的课例引领,才能为教师所真正接受并掌握。因此,在框架理论学习之后,进行课例学习就非常有必要了。这一理论的学习分教研组和备课组两个层面开展。从形式上具体又分两个方面:一是看网络视频。二是看书面课例分析。
三、课题微研式教材研读,开展小课例研究
课题微研式教材研读是指在一节课或一单元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以备课组为单位,以微课题研究的方式解读教材,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策略,采用针对性改进教学策略,并通过智慧讲坛进行介绍和推广。
例如,语文教研组在前期备课组主题论坛比赛的基础上,推荐三、四年级备课组作了题为《燃起段落教学的“太阳”——小学中年级“段落”教学的误区及策略》的主题论坛。先和大家分享了中段备课组在前期互相听评课活动中发现的段落教学的误区:①段落训练缺乏重点;②训练无序,缺乏层次;③读写不合,缺乏指导。又与老师们分享了中段备课组在实践中采取的一些针对性的改进段落教学的策略和措施。如结合具体课例分享的策略:循序渐进,目标应分级把握;突出重点,教学如层层剥笋;感悟段式,仿写应写之有道等。
数学教研组综合前期备课组教研活动,以大组为单位开展了《基于“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的主题论坛。指出基于“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前必先通过学前调查,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弄清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疑惑之处是什么,会了哪些方法,需要怎样的教学材料和情境支撑才能调动已有知识和方法等,再以教学前测结果为依据设计与展开教学。并结合具体的课例《三角形高的认识与画法》(四年级),讲解如何针对学生的错例开展教材研读,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教材:“教材定义的高距离学生有多远?”“学生生活中已积累的对高的认识是怎样的?”“如何将三角形的高与学生已建立的生活中的高度进行沟通?需要怎样的教学材料作支撑?”备课组通过对比实验教学,总结出“学为中心的三角形高”的有效教学路径。
科学教研组以《课堂转型,我们在路上……》为题,以《钟摆的研究》的对比教学设计为例,介绍了如何从“传统课堂”的课堂教学向“基于核心问题引领的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课堂教学转变。从“传统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活动的界定”;科学课堂改革的主要内容;课堂转型转什么?走向科学探究转型活动的观察标志;课例研究等6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科学课堂转型的策略。
四、记录单式实践反思,促进教师深度研修
面对知识的不断更新,“终生学习”成了未来社会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承担着育人任务的教师的自我发展就更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课堂常教常新,永远流淌着时代的活水。教师要走进书刊,研读一些教科专著,阅读一些教育刊物,浏览一些百科全书,在阅读中与大师对话,感受对话带来的心灵上的洗礼和灵魂的震撼。教师的阅读视野,直接决定了其理论高度与厚度。青年教师更要养成持之以恒地写读书笔记的行为习惯,与同行交流读书心得和学习体会,努力使读书学习成为自己内在的一种需要、一种习惯、一种品格。丰厚自己的积淀,形成鲜明的个性,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科研思想的人,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和生命的升华。
阶梯二:教学与课题研究――拥有个性化的实践智慧
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阵地。教学实施能力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核心要素。青年教师要不断吸收消化新课程理念,踏实求新,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开展课题研究,虚心向名师学习,揣摩教学思想的深邃,体悟教学设计的精妙,通过借鉴、内化,提升教学能力,使自己拥有个性化的实践智慧。
课例研讨,有效教学。课例研讨活动,不仅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提升了教师对教学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求真、求善、求美的青年教师应直接向同伴学习成功的教学经验,研究其中蕴涵的先进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逐步把他人的智慧和集体的智慧变成个人的智慧,在历练中慢慢成熟起来,为专业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题研究,共享成果。课题研究的过程在发现问题时需要敏锐的眼光、知识的积累,设计方案时需要资料的检索、可行性的论证、实施方案是需要根据教育反馈不断地调整。这些都迫使教师针对性地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他人经验,动心思、常琢磨。其专业成长的提升是不言而喻的。青年教师将学到的东西渗透于自身的科研实践,把握好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显得执着、认真与努力,沿着“学习――实践――收获”这一轨迹而成长。
名师引领,丰盈成长。通过观摩魅力四射的名师讲坛、名师课堂,迥异的教学风格、精湛的教学艺术、灵活的教学设计,名师的示范引领让青年教师领悟名师的积淀和教学的艺术,共享一份幸福洋溢的教学盛宴,激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阶梯三:反思和分析――考察自己的实践活动
学会反思,是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是一种手段、一种习惯、一种过程、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其真谛就在于敢于怀疑,善于突破和超越。对教育现象不断反思,当今的教育,新观点、新方法、可谓是百花齐放,要客观分析、理性思考,才能“拨开云雾见太阳”,少走弯路,走向成功的彼岸。遇到教育现象青年教师不要局限于简单思考,而要在脑中反复地思考和分析,有时还要会到书籍和网络中寻找答案,找出现象背后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整理记录的时候,再认真地回想一遍,然后进行具体、形象的描述,形成对教学事件比较细致且全面的认识。青年教师要从忙碌的事务中研究反思,勤于钻研,勤于笔耕,持之以恒地做好观察、记录、分析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从记录自己的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古语云:“吾日三省吾身。”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也说过:“作为老师,每天一反思,十年后必成大器。”学会反思,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灯之引领功效。教师要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反思自己的不足。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把在课堂上的意外收获和得心应手一吐为快,把失误记载成文,作为前车之鉴,又把课堂上智慧的闪光点升华成为理论性的经验,从而让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得到更深刻地历练。教学反思是自身进步的起点,没有反思就没有突破和发展。
阶梯四:特色和创新――构筑个性化的教育灵魂
个性是一个教师教学经验、教学特色和灵性的折射,有个性就显灵性,就有特色。创新是教师构筑独特自我个性的必经途径。教法是可借鉴的,但每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有其地域性与学生特殊性。在处理不同的教材内容上,教师也有明显的个性差异。生搬硬套、盲目模仿必然行不通。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从时代的高度定位教育,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在吸收各方长处的同时,不断整合个人经历,结合自身特长,创出一条符合教学规律、又有独特个性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的职业共性与教师本人特性的和谐统一,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构筑个性化的教育灵魂。优秀的教师不仅能“秀”出个人魅力,更能“秀”出课堂的精彩,用自己的智慧唤醒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点燃学生探究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思维智慧的闸门,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创造。
1.指导思想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为了提升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依据国家、省、市、县各级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2.0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按照“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含列的三十个微能力点,提升教师在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真正达成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破解教学难点问题,根据我校信息化教学条件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我校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的整校推进方案。
2.目标任务
(1)总目标
以继教网为主要平台,以课堂教学为实践基地,依托学校校本研修项目的建设,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采用整校推进的混合式研修新模式,以提升个人能力,更新教学方法为主要目的,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发展目标: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显著提升,推动学校由技术应用向创新发展演进,促进教师由技术应用向素质能力拓展,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2)具体目标
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能力点保质保量完成教师研修网上的学习。
②能结合教师研修网上所学习的能力点,与自己的教育教学有效融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③结合我校校本研修,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④结合我校的“同课异构”、“集体备课竞赛”、“课例分析课”、“诊课”、“议课”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深入的整合。
⑤结合我校实际,年轻教师与中老年教师结成互助团队,年轻教师懂技术,中老年教师有经验,强强联合,打造好多媒体学习环境,努力开发混合型学习环境,向智慧型学习环境迈进。
3.内容及时间安排
(1)启动工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2.0提升工程》2019年10月。
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全员培训: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28日。
(2)学习步骤
1)测评选点2019年10月14日至2019年10月24日
2)校本研修
①课程学习:2019年10月至2019年12月28日
②教学设计:2019年10月25日至2019年11月7日
③研课磨课:2019年11月8日至2019年11月18日。
(3)提交成果
2019年11月19日至2019年11月26日。
(4)应用考核
①学校审核:2019年11月27日至2019年11月30日。
②互学互评:2019年12月1日2019年12月15日
③专家认证:2019年12月
主要环节
主要环节描述
活动环节
线上研修
线下研修
环节1:技术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初案
1.教师上传自主备课的教学设计初案;
2.学科教研组内进行交流研讨,同伴互评;
3.学科组长线上指导。
教师在看课的基础上,选择一节本学期即将教授的课程,根据教学内容需求选取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完成自主备课。在本校学科教研组内,征求同伴意见,生成第一次基于个人经验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教学设计初案。
环节2:基于群体智慧的教学设计改进案
1.教师上传教学设计改进案,教研组内继续互学互评;
2.学科教研组长针对备课中的问题可以组织大家展开研讨,进行指导。
1.学科教研组选择一名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案例评析,共同打磨。
2.教师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教学设计改进案。
环节3:基于教学实践的课堂教学实施案
学科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对主上教师上传的课堂实录开展评课议课,进行指导。
1.主备教师根据修改后的教学设计,先行完成一节课堂实录。
2.其他教师学习观摩主上教师的课堂实录后,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教学实施案。
环节4:基于实践体验的课堂实录
1.学科教研组内开展课堂实录展评并进行优秀课例说课活动;
2.学科教研组推送优秀课例到学校
1.教师根据修改后的教学实施案,上一节课并完成课堂实录,学科教研组同伴观课议课;
2.教师将课堂实录传至平台。
环节5:技术创新课堂教学实践体验课例展评
学校汇聚各学科教研组推送的优秀课例,开展线下展评,优中选优,最后遴选出学校的精品课例。
活动要求
1.提交的作品应是根据教学设计所完成的课堂实录,一节完整的课;
2.课例设计符合培训主题,信息技术选用符合教学需求,资源应用合理恰当。
3.视频必须呈现出参训教师实时授课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内容;
4.学校领导检查和督促活动的开展,年级组长组织活动的开展。
成果
1.每位教师提交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课例设计和课堂实录;
2.学校精品课例
活动时长
12周
4.主要措施
(1)健全机制,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①组建学校信息化规划领导小组
由学校校长康健担任组长,全面领导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副校长刘建梅、张国敏及教导主任刘艳芳担任副组长,负责学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具体工作。政教主任、后勤主任、安全主任进入领导小组负责在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和保障工作。骨干教师负责全体教师及学生的调研工作。
②制定《学校信息技术应用2.0发展规划》和《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
(2)转变教师观念,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召开全校的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的落实会。贯彻落实《河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细则》和《河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转变教师观念,增强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
(3)划分层次,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按学校年龄结构比例选择学校教师能够达到的能力点。
(4)融合团队,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科特点及教师的年龄结构:1、2年级教师为一组;3、4年级教师为一组;5、6年级教师为一组;音体美综合科目教师为一组。在教研实践中,年轻教师在信息技术上多对中老教师进行指导,中老年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年轻教师以引领,实现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先根据我校现有的多媒体设备上各种应用、小程序、app进行学习,再逐步加深难度,期末组织进行一次信息技术的大比武,评选出优秀的团队。
(5)教研引领,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①成立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校本教研团队,发挥学校骨干教师引领示范作用,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主题示范课、观摩课活动。科研先行,让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带动全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提升。
②指派信息技术能力强的信息技术教师及年轻教师,组成我校的信息技术指导团队,积极参加县级的培训,并回校做再次的培训。
(6)资源共享,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①建立学校管理数据库。将纸质资源数据化处理,建立学校管理数据库,便于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检索应用。
②建立学校教学资源数据库。分学科、分年段将学校教学课件、学生信息等教学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类,便于教师备课使用和了解学生。
③借助百度云等工具,建立个人资源库,进行网络资源共享。
5.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管理
①对教师信息化发展进行精细化管理,按工作性质分学科、分学段、分部门管理,确保人人有领导负责,处处有团队指导。
②对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提升工作进行测评。分为不合格、合格、优秀、卓越几个等次,奖励信息化技术水平能力提升幅度比较大的卓越教师。
(2)明确主体责任
教师首先要进一步自我诊断,认清现有信息技术水平,明确达到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标准,参照能力维度,对照微能力测评规范选择个人研修的关键能力点,完成线上线下学习。
(3)建立应用机制
①学校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升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之中,成为评优选先的依据。
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将成为参加学校及以上部门组织教学竞赛活动的入门条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35-01
俗话说得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满园春。"教育教学领域亦是如此,一个人单兵作战的传统的教师个体备课模式,无论在备课质量还是备课效率上都很难适应课改要求,由此而产生了新的"备课瓶颈"。那么,如何有效发挥集体的智慧,既实现分工基础上的资源共享,又不至于束缚教师个性?于是,一种全新的备课形式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整合团队智慧与力量的集体备课就应运而生。而集体备课正是教师合作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它有利于取长补短,集所有成员智慧于一体,把集体智慧化为个人的教学行为。
政治组也积极准备起来,大家共商对策,将教师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进行整合,确定备课的基本程序为:个人钻研――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课堂落实――交流反思。通过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本组推出的两节竞赛课《远离不良诱惑》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均获得了一等奖。
在这次"群体研修课"竞赛活动中,再一次感受到了集体备课的力量,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集体备课的作用,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集体备课――教师们精诚合作、坦诚相待的桥梁
集体备课的主要目的是"备为教"。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教学组织的形式、教学手段的选择等具体环节都需要每位老师敞开心扉,坦诚抒发各自的观点,因为只有毫无保留的讨论、争辩才能在选择重组的过程中设计出最优秀的教案。这是集w备课最关键、最能体现人文色彩的一个环节,也就是说,集体备课要走向高效,关键取决于小组成员是否拥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如果教师们在这个过程中都能做到坦诚相待,那么,集体备课将会给枯燥的教学工作蒙上绚丽的光环。
2.集体备课――教师破疑解惑、开拓思路的利箭
过去,教师在"照教案宣科"的时候,会碰到许多使自己束手无策的问题,因为教案是死的,可课堂是活的,而且短短一两页纸的教案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包罗万象的。但是,集体备课后,经过充分交流,不仅解决了大家平日常感困惑的问题,发现和说明一些前所未知的问题,并且形成了一个具有典型性能反映教学活动客观事实的教学案例,还启发了教师自身的教学创造性思维,开拓了新的思路。
3.集体备课――教师八仙过海、见仁见智的平台
在新课程下,教材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每位教师都可能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如果能把这些意见综合起来,交流不同的解读思路,教师们就能深化对教材的理解,并且在对照中不断拓宽解读思路,丰富解读角度,充实解读方法。备课组成员中有精于挖掘教材的,有擅长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大家优势互补,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备课组成员的专业功底和素养。
同时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一项系统考虑各个教学要素、总体上择优的、富有创造性的设计工作。每个教师的教学策略都闪烁着个性的光彩,但个体的思考常常不够周全,经过备课组讨论、分析、完善的教学策略,往往操作性更强,教学效果也更好。在这次"群体研修课"竞赛活动中,本组教师群策群力,所有备课组成员在预案的指导下先在各自的班级上观摩课,全组成员进行对比研讨。在集体研讨时,主要以课例分析的方式进行,通过文字、录像和课堂观摩等形式选择出有一定代表性的课例,围绕课题进行研讨,重点分析教学和实践的结合情况;寻求理论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的差距。同时要求每位教师把平时收集到的有价值的教学信息补充到教案中去,如观摩课的优秀内容的摘录,教学杂志中的典故、习题的引入,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方法等。同时,还要补充完善对生活资源的关注、利用等等。在集体研讨分析的基础上由授课教师进行整理,最终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精案。这次"群体研修课"竞赛活动,虽然是由一位老师代表参赛,但实际上是全体老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赛出的不仅是教学水平,更是教师们精诚合作的风格。
4.集体备课――教师对照反思、提高效率的摇篮
一、对模仿的现实审视
那么模仿名师上课到底该模仿些什么呢?模仿的现实情况又是如何呢?笔者从学校管理、教师态度等几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对模仿课的认识现状如下:
1.不合理,管理力度低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校虽有听课后上汇报课的要求,却没有明确细致的具体细则规定。只是口头上的一些要求,没有具体的考核规则办法。有73.3%的老师觉得教导处应该对老师汇报课进行课前、课后的组织研讨,但是由于每学期听课的次数有时较多,这样的组织给教导处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些要求非常笼统,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
2.不理解,抵触心理强
通过调查有66.7%的老师认为听课后上汇报课是不合理的,老师们不能从心理上接受。认为这样挫伤了老师们外出听课的积极性,认为是一种负担。同时这样的规定,会成为部分老师的专利。许多教师有外出听课的想法,但是害怕回砗笊匣惚课,给自己找麻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是这样,对老师们也同样是这样。老师们的抵触心理决定了这样的课效果不会是很好。
3.不明确,理论知识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不知道或不理解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不知道该如何学,学什么。68.9%的老师不清楚模仿课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帮助,不能认识到上模仿课对教师的意义。因此,老师们对这种方法表示怀疑,被动的模仿只是依个葫芦画个瓢,没有自己的思考,成了一种模仿流程的课,当然效果也不会是很好。
4.不理想,现场掌控差
通过调查有68.9%的老师认为模仿课的效果不太理想,老师们将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和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上,没有从自身找原因。通过调查46.7%、44.4%的老师认为,模仿课主要是模仿听课老师的教学流程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对上课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设计关注不够,或是老师们没有这样一种关注设计理念的想法,即老师们欣赏课、评价课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很多老师为了应付学校的这一差事,常常是原课照搬,将听课的内容进行一次简单的模仿。这种不考虑学情的差异,而采取一味的“拿来主义”,不能充分发挥汇报课的示范作用。
二、模仿的途径
模仿课传递着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让青年教师在模仿中学会思考、内化,在模仿中得到锻炼,找到自信。同时,模仿课的分享也让观摩老师接受更多的教学信息与经验,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积累有效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我总结了模仿课的一些途径:
1.在阅读中提升理论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
“拯救语文教育,从拯救教师阅读开始。唯其艰难,方显意义。”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和生命状态。我想每一个成功者,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与书亲密接触的过程。我们应当模仿成功者的对于书的专注。读一本好书犹如沐浴智慧的洗礼,与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指引我们教育教学。当然我们不能为读书而读书.要把读书自觉地和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用读书指导实践,用实践深化读书,这样的读书才是最有用的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要不断深究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素养。素养的提高,才能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才能在学得皮毛后,见到包裹在皮毛里面的骨头,这样的模仿课才是成功的模仿课,才能变成真正的自己的课。
2.在研讨中推敲提高认识:宝剑锋从磨砺出
模仿课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一些优秀的课例。通过反复观看,将其还原成教学设计,经过共同研究思考,反复推敲后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仿上课实践。上课后再组织研讨,真正做到每上一节课,人人都能进步一大步。这种有组织、有明确的目的的“模仿课”,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活动的组织是灵动的,是适合教师的实际需要的。教师在享受“模仿课”所带来的独特的理念、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模仿课”对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的作用,由此会更加积极地对待“模仿课”,从内心提高对“模仿课”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