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全球经济走势

全球经济走势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全球经济走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篇1

日本人和德国人一样严谨,因此厚生劳动省的“人口动态统计”恐怕是世界各国中做得最细致的。查阅日本跨国婚姻的数字,虽然枯燥,但也能发现许多有意思的趋势。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跨国婚姻比例一直在1%以下。1980年突破1%,1987年达2%,仅两年后的1989年就突破3%。但在1990年突破3.6%之后,因离婚率的迅速增加开始徘徊。到1995年,跨国婚姻终于又止跌回升,再度掀起。在世纪之交稍有滑落后,2003年再度上涨,2006年突破6%之后,紧接着又是一个长期滑坡。

从数量上看,1990年跨国婚姻约为2.5万对,2006年约为4.5万件。

仔细观察这组数字,会有一个奇怪的发现。那就是日本的跨国结婚势头总是先于经济形势两年左右变动。在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前两年,跨国结婚比率已经先行下落;在亚洲金融危机袭来的前2年,跨国结婚比率开始迅速增加;又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前2年,跨国婚姻比率已先行坠落。真应了那句话“春江水暖鸭先知”,超越国境的爱情结晶,竟似隐藏着经济走势未卜先知的魔手!

再看国际离婚占离婚总件数的比例,1992年才开始统计公布。当年约占4.3%,此后一度低回至4%左右,1997年再度上升,年年刷新,2005年突破6%。此后,由于日本人离婚基数的缩小,相比之下国际离婚所占比率如脱缰野马般跃升,本文由收集整理与国际结婚件数的减少呈现出一种巨大剪刀的形状。

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似乎也同样隐含着某种神秘的规律,1992年开始统计公布本身就非同寻常,那是日本泡沫经济开始崩溃之年,也是跨国离婚高发开始引人注目之年。同样,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跨国婚姻的主力军是东南亚、韩国等地的女性,这种联姻是逃出危机地区的手段之一。而且,每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伴随着一段跨国婚姻破裂的高发期,这意味着危机造成的家道变迁、财产纠葛是主因之一。

跨国婚姻预言了经济危机

如果要研究日本的跨国婚姻数据,首先要是“谁娶谁”,其次是“对象来自何方”。日本的跨国婚姻主要是日本男性与外国女性结婚。有一个统计数据叫做“外国妻子与外国丈夫之比”,1990年达3.5以上,这意味着7成以上的跨国婚姻是日本男性娶了外国女性。

此后,数据长期下滑,1999年再度上升,2000年超过4,这意味着上述比例达到8成。此后再经过较短期低回,2006年再破4,此后便一路滑落,2010年跌至约2.3。这幅图景看起来也与经济发展和各国实力对比暗合。在发展阶段,女性处于弱势地位,跨国婚姻是摆脱目前不利地位、提前进入现代化的手段之一。但随着亚洲各国经济成果的显现,发达国家一边倒的结婚模式也在变化。

再看“对象来自何方”.目前,日本男性所娶的外国女性中,按国籍人数排依次是中国、菲律宾、韩国和朝鲜,泰国尾随其后。

中国女子嫁到日本的人数,1983年达2000人后,一直到1987年基本持平。1988年以后再度劲升,1997年达近7000人,一跃而居各国之首。世纪之交是中国女性外嫁日本的高峰,其后几经波折,到2009年,数量开始呈现决定性的下滑,回到1万人左右水平。

这组曲线看起来很像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城乡人口流动的再现。当国门打开、流动限制放宽时,出现人口流动。之后,主要流动限制由行政限制让位给经济条件、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等其他要素。

再将中国与位居第二三位的朝韩和菲律宾相比较。韩国和朝鲜新娘的数量也是从1987年开始急速上升,到泡沫经济破灭开始下滑。在亚洲金融风暴和2004至2006年日本经济高扬时期,又出现两个小,但无不以过后的离婚率暴增为代价。

菲律宾的数据更有意思。其人数统计出现于1992年,但已近6000人。就是说,当日本人开始注目时,菲律宾新娘早已是庞大军团。同样,其人数从2006年后陡然下滑。一向被视为顺从老实的菲律宾女性,看来其慧剑之锋利决不亚于韩朝女性。

离婚后,外国女性成为日本经济的骨干力量

若将跨国婚姻比例视为成果、将离婚比例看作代价,会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那就是国际婚姻首先与国家开放程度相关,其次与经济形势好坏相关。因其与政治、经济因素关联太紧密,跨国婚姻过后的成本也是高昂的。

不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婚姻要素除情之外,永远无法抛离政治、经济等种种原因。一个重要的结论是,婚姻可以改变当事人及其所属集团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发达国家居民同发展中国家居民的婚姻,当不乏绝世爱情,但普遍观之,多数家庭的组织往往含有太多的其他考量。

数据显示,日本国际结婚大幅度增加始于1987年。此时,日本泡沫经济已经发生,日本政府政策开始向福利国家转变,日本人开始有了富裕的感觉。此后,日本政府为解决日本人婚育问题,为跨国婚姻大开绿灯;国际婚姻介绍业成为流行行业,办理国际婚姻所需手续也成为“司法书士”的赚钱业务;加上日本“残留孤儿”归国人数增加、中日间的经济合作增加等等,促成了日本“跨国婚姻”的到来。

但是,早在国际金融危机到来的前两年,日本的

国际结婚就开始出现大退潮。如菲律宾和韩朝数据所示,近半数以上跨国婚姻家庭破裂,中国女性的离婚率也高达近3成,如此高昂的代价,不能不令人考虑其原因。

首先,日本的跨国婚姻大多数是经国际婚介所介绍的。因为是营利行为,一般是以成果论费用。其费用不仅包括介绍、会面、还包括婚礼、结婚手续、办理新娘签证指导等,每个case都价格不菲。因国际旅行费用高昂,多数在一两次见面后就进入谈婚论嫁的程序。

其次,多数日本新郎和外国新娘的条件并不对等。日本新郎多在日本社会评价层面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常见的case是:家居农村、结婚对手无处可寻;离婚或老鳏夫;寡母相守、无人愿嫁;自小骄纵或放任,沟通不易;就职企业或职业难得女性欢心;其貌不扬、性格内向;为收取报酬而假结婚。而外国新娘也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普遍情况是无法通过留学或投资的方式达到出国的目的。

由于语言限制和日本出入境管理制度,外国新娘从开始交往阶段就在语言和保护自身权益方面处于弱者的地位。

商业运作和初期的弱势,已经蕴含着日后变故的重大原因。当外国新娘在语言、自我认知和签证问题上的弱势地位一旦改变,情况就大为不同。21世纪以来,日本经济社会几多动荡,解雇、中小企业破产、家族商业没落等造成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都构成婚姻破裂的原因。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和适应而掌握了生存诀窍的外国女性,远比日本丈夫们更能适应日本的社会生活,甚至更拥有创业精神,走出家门也成为她们伸张权利的选择。而面对丈夫及其家族的不公正待遇,觉醒的女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寻求法律的保护。打官司要花钱,法律咨询却可以免费获得,除个别特例之外,在跨国离婚导致的财产纠纷中,最大受益者实际上是外国女性。

当她们一旦脱离了婚姻的羁绊,往往成为中小企业的创业者,一面养育着孩子,一面为日本经济作着贡献,甚至成为日本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活力。

如果要研究日本的跨国婚姻数据,首先要是“谁娶谁”,其次是“对象来自何方”。日本的跨国婚姻主要是日本男性与外国女性结婚。有一个统计数据叫做“外国妻子与外国丈夫之比”,1990年达3.5以上,这意味着7成以上的跨国婚姻是日本男性娶了外国女性。

此后,数据长期下滑,1999年再度上升,2000年超过4,这意味着上述比例达到8成。此后再经过较短期低回,2006年再破4,此后便一路滑落,2010年跌至约2.3。这幅图景看起来也与经济发展和各国实力对比暗合。在发展阶段,女性处于弱势地位,跨国婚姻是摆脱目前不利地位、提前进入现代化的手段之一。但随着亚洲各国经济成果的显现,发达国家一边倒的结婚模式也在变化。

再看“对象来自何方”.目前,日本男性所娶的外国女性中,按国籍人数排依次是中国、菲律宾、韩国和朝鲜,泰国尾随其后。

中国女子嫁到日本的人数,1983年达2000人后,一直到1987年基本持平。1988年以后再度劲升,1997年达近7000人,一跃而居各国之首。世纪之交是中国女性外嫁日本的高峰,其后几经波折,到2009年,数量开始呈现决定性的下滑,回到1万人左右水平。

篇2

清晰界定美国债务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对美债危机的分析。首先,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为担保,向外国借来的债务。其次,债务危机是指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出了借款者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因此,我们分析美国债务危机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必须首先要探究美国债务问题的来龙去脉。

本文所说的美国债务,是指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联邦政府的负债几乎贯穿整个美国历史进程。美国宪法通过后,联邦政府承担了独立战争期间和联邦条例期间所发生的债务。之后,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占国家收入的比重不断变化,总的趋势是,在战争和衰退期间,政府赤字都会增加,联邦债务随之增加;但情况好转后联邦政府债务随即下降。近年来,为了应对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美国联邦政府赤字急剧增长,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国债余额突破了10万亿美元,而今年逼近了国会2010年制定的14.29万亿美元的上限(图1)。这使人们开始担忧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1.债务规模和结构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也称为总债务,是财政部及其他联邦机构发行的联邦政府未偿付债务总额。总债务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公众持有的债务,即由联邦政府以外的所有投资者,包括个人、企业、州和地方政府、美联储和外国政府持有的联邦债务;二是政府账户,如社保和医疗信托基金持有的债务。政府账户持有的联邦债务也被称之为政府内部债务。这些信托基金以及其他一些政府账户的累计盈余,包括利息收入,被投资于国债,并且基本都是不可流通国债。只要这类政府账户所需支出超过其从公众获取的收入,财政部就必须用现金赎回政府账户持有的联邦债务。

2010财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达到13.6万亿美元,其中,由公众持有的联邦债务额为9万亿美元,政府账户持有的联邦债务额为4.6万亿美元(图2)。2010财年末,在估算的公众持有联邦债务所有权构成中,美联储占比为9%,州和地方政府占比为8%,美国国内私人投资者占比为36%,国际投资者占比为47%。

从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很少,但完全可以驳斥一种观点,即美国有意造成了美元债务危机和信用评级下调,以便通过贬值的美元来降低其他国家的外汇资产价值。道理很简单,即使不考虑政府账户持有的债务,只看公众持有的联邦政府债务,美联储、州和地方政府、美国国内私人投资者占比53%,超过国际投资者47%的占比(图3),更不用说单一国家的占比水平了。为了侵吞诸如中国等外汇储备资产而让价值远大于此的美国资产作陪葬,这种情形很难想象。

政府账户持有的债务,主要是累计盈余的信托基金账户的余额。信托基金账户是由法律指定的联邦预算账户,通常有指定的或“专用的”收入来源,这些收入被授权用于信托基金支持的计划和活动的开支,如社保和医疗信托基金。信托基金是将专用收入和这些收入的支出情况联系起来的一种核算机制。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退伍军人、医疗保健、公务员退休和残疾信托基金几乎构成了政府账户持有总债务的全部。2010财年末,社会保障信托基金占政府账户持有债务总额之比为57%,公务员退休和残疾信托基金占比为17%,医疗统筹信托基金占比8%,退伍军人和医疗保健基金占比9%,其他计划和信托基金占比9%(图4)。

公众持有的债务本质上是联邦政府为累计的现金赤字融资的借款额,反映了当前经济的负担;而政府账户持有的债务,是这些账户投资于特别国债包括利息收入在内的累计盈余,由美国政府以政府的完全信用和保证承诺还本付息,反映了未来纳税人和经济的负担。只有公众持有的债务在美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中被作为负债反映;政府账户持有的债务对这些账户来说是资产,但对财政部是负债,它们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互相抵消。

2.联邦债务限额

债务限额是联邦总债务的法定金额上限。这一限额必须定期提出,以满足增加的联邦借款需求。通常,美国国会和总统通过立法,为某一时间待偿付的联邦债务设定限额。联邦债务限额并没有限制国会制定影响债务水平或在某方面对财政政策进行制约的支出和税收相关法令的能力,而是限制了财政部为国会和总统制定的决策筹资的权利。因此,当政府接近债务限额时,美国财政部通常会调整其正常的现金和债务管理操作。过去,在债务限额提高以前,财政部通常会采取某种特别行动,如暂时缩减投资于联邦雇员退休计划的证券投资,以满足政府债券的到期偿付,使之不超过债务限额。

在本次危机过程中,美国财政部进行了一系列的周转,延迟了债务上限的到达。1月6日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写信给国会,告知国会当触及债务余额上限时,财政部有一定的周转空间,大概能维持几周时间,随后如果仍然不能提升,那么美国政府承担的一些义务可能将得不到偿付。 4月4日,盖特纳再次致信国会,说明到5月16日可能触及债务余额上限,随后财政部的周转可能维持到7月8日。 5月,美国政府公债余额达到14.29万亿美元的债务余额上限,后由于美国政府的收入状况好于预期,政府不能维持正常偿付义务的时点被推后至8月2日以后。

3.信用评级①

信用评级是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的对一国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信用意愿与信用能力的评判。目前涉及信用评级业务的主要是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惠誉评级、标准普尔和穆迪。北京时间2011年8月6日上午,国际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标准普尔宣布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由AAA调降到AA+,评级展望为负面,这在近百年来尚属首次。

信用评级,除了要对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对外贸易、国际收支情况、外汇储备、外债总量及结构、财政收

支、政策实施等影响国家偿还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外,还要对金融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所造成的财政负担进行分析,最后作出系统评级。信用评级一般从高到低分为AAA,AA,A,BBB,BB,B,CCC,CC,C。AA级至CCC级可用“+”号和“-”号,分别表示强弱。

二、美国债务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债务危机及随之而来的美国信用评级的下调,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美债危机和信用评级的下调,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增加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程度,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日本经济疲于应对地震和核泄漏的情况下,全球市场对于稳定安全的资产追求更加急迫,而美国被认为是天然的避风港。此时,美国债务危机的爆发和信用评级的下降,无疑是给动荡的全球市场投下了又一颗重磅炸弹,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对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使他们重新审视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向,降低了他们的投资欲望,这不利于经济复苏。

其次,美国债务危机是以两党妥协、达成暂时的协议为结局的,根据协议,美国债务上限将被提高至2.1万亿美元,并且政府在未来十年内将削减赤字2万亿美元以上。这在短期内降低了美国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但削减赤字本身也会降低债务融资的总数额。长期来看,美国两党之间的政治博弈会达成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结果,那就是,增税政策和减少开支政策的结合体。增税无疑会对长期的经济增长起着约束的作用,而减少开支的政策则要区别来看。如果按照奥巴马政府的意愿,减少军费开支,那么会削弱美国在海外维护其利益的能力;如果不得不削减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开支等,则涉及到美国联邦债务的结构调整,政府账户总额下降、比重降低,而公众持有的债务比重会上升。

第三,美国信用评级的下调,本身是对美国债务风险上升的一次认定。美国国债的收益率,长期以来被视为无风险利率。现在,美国国债的风险上升,则其收益率有上升的趋势,但这会导致国债债券的价格下跌,持有这些债券资产的投资者会承受资本损失,美国也将不会像从前那样非常容易地为自己融资。从短期来看,尽管美国国债的风险上升,但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的日益严重和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目前美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仍然是全球最佳的(图5),在资本避险情绪的刺激下,短期美国国债的需求会上升,这会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下降。但从长期来看,美国国债的吸引力就下降了。

第四,美国融资成本的上升,融资能力的下降,可能会导致整个融资模式的根本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也许会因此而变化。长期以来,美国的储蓄率过低,但却拥有全世界最为发达的经济和科技。而实行出口导向政策的国家却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因为这些国家有很高的储蓄率,通过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大部分是以美元形式持有的,又被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即为联邦政府和美国的企业提供资金。

美国需要为这部分资金提供利息,而利息支出在美国联邦支出中数额巨大(图6)。美国债务危机和信用评级的下降,使得美国融资成本上升,由此美国的储蓄率可能会提高,内源性融资上升;而出口导向性国家和石油出口国将会提高内需在经济中的比重,走依靠内需来发展经济之路。世界经济所谓的“恐怖平衡”可能会被打破,世界金融格局面临调整,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五,为了应对美国债务危机和信用评级下降而产生的美联储维持长期的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从缓解市场恐慌、提高市场稳定性上来说是有效果的,它为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流动性,也暂时缓冲了美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但是,从长期来看,为一个流动性充裕的市场提供更多的流动性不会改变市场的基本态势,而且低利率会冲击银行、货币市场基金等利率敏感性部门,降低其盈利性和活力,人为推高资产价格,使经济复苏的前景更加黯淡。只有承认经济困难的现实,接受一定程度的紧缩,才会使经济重新振作起来,启动和迎接下一轮经济周期到来。

三、美国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美国债务危机对欧盟的影响

对于欧盟来说,美国债务危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欧洲经济复苏更加艰难,债务危机的解决会更加困难。

首先,欧元区国家正经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而美国债务危机又使得困难雪上加霜。七国集团除了要应对欧债危机外,还得为美国市场提供流动性。欧洲为维持欧元稳定设定的应急基金―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尚未得到所有成员国的认可,预计在9月之前该基金的资金难以到位。即使资金全部到位,EFSF 4400亿欧元的规模,仍不足以在向希腊、葡萄牙提供资金的同时,再向西班牙和意大利提供支持。因此,美国债务危机的出现进一步分散了西方的注意力,欧洲债务危机可能会在更长的时间得不到解决。欧洲核心国家德国和法国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挽救危机,其信用评级甚至面临被下调。

其次,受美国信用评级下调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性加大,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冲击,欧洲经济复苏更加步履维艰。此外,受投资者避险情绪影响,可能会导致对欧元的追捧。强势的欧元会打击欧洲经济,尤其是德国的出口,使得欧洲经济衰退的形势更加严峻。如果这种情形成为现实,则德国对于欧元区国家的援助力度将会大打折扣,在更大的程度上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分析欧洲经济复苏步伐放慢的成因,主要表现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高企抑制了国内的消费,以及宏观外部环境影响导致出口增速放慢等。由于德国、法国等欧元区核心经济体经济增速大幅放慢,预计欧盟在应对债务危机将面临更多的难题。③

第三,英国在经济面临高通胀、高失业、低增长的困难形势下,为了维护信用评级,提出财政紧缩政策。由于美国面临再次陷入衰退、欧元区债务危机从边缘向核心蔓延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若隐若现的风险,都可能使英国经济陷入更深的衰退之中。

2.美国债务危机对日本的影响

对于日本来说,其经济低迷的态势仍在持续,美债危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日本经济产生影响。

首先,受地震和核泄漏的影响,日本国内关闭了众多的核电站,由于企业的零部件生产基地遭受严重的破坏,使得日本经济的供给能力受到限制。与此同时,日本国内需求不振的态势依然持续,这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都导致了经济的低迷。美国债务危机可能会使日本对美元贬值的担忧加重,投资者会抬高日元汇率,使日本的出口面临进一步的冲击。

其次,受美债危机影响,亚洲出口导向型国家,巨额的外汇储备资产需要进行分散化安排。目前,美国国债市场仍占据全球债券市场的主导地位。资产分散化的这种投资趋势,必然会使部分美元资产转投日本债券市场。短期来看,由于日本经济主要是低利率和高资产价格导致的经济低迷,这些美元资产涌入日本债市的结果,将会进一步抬高日元资产的价格,压低日本的利率。长期来看,美债危机使得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更加渺茫。

3.美国债务危机对于资源和能源出口国家的影响①

对于资源和能源的生产和出口国家,如中东产油国、俄罗斯、南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非等国家,它们受到美债危机的影响在短期和长期来看是不一样的。

短期来看,由于对美国国债的避险需求,会使得投资者蜂拥大宗商品市场,以求资产的保值增值。资源和能源的价格会被抬高,生产会进一步扩大,这些资源和能源的出口国会从中受益。

长期来看,对于全球经济衰退的忧虑增长,会导致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减少,资源、能源的价格会随之下降,这些国家的经济将受到严重的冲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美国和欧洲继续出台新的量化宽松政策,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则利率会被压低,资产价格会维持在高位,则大宗商品的短期保值需求会受到抑制,这些国家将面临的是更严峻的出口下降和经济衰退。

4.美债危机对出口导向型国家的影响

首先,美债危机对出口导向型国家来说,面临的是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问题。由于这些国家通过鼓励出口产生贸易顺差,积累起来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些资产很大一部分投入到美国国债市场。美国信用评级下调,使这些国家更加担心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可在目前情况下,这些国家别无选择,只能继续买入,一方面继续支持了美国的国债市场,另一方面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渠道。考虑到资产的分散化配置,虽然欧洲、日本经济都有着自身的严重问题,但出口导向型国家可能也会增持其债券资产。

其次,全球经济的疲软使得这些国家的出口受到抑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一定程度下跌有利于进口,这些国家长期的贸易顺差问题会有所缓解,在诸如贸易、汇率等问题上与发达国家的摩擦会减少。同时,由于出口导向型国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经济增长下滑会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形成恶性循环:即全球经济疲软,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出口导向型国家出口下降,进口上升出口导向性国家经济增长减缓全球经济衰退,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下降。

5.美国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具有出口导向型国家的一般特征,在美国债务危机中自然会受到上述两个效应的影响。但中国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中国国内的消费受到居民收入的限制长期不振,国内投资受通货膨胀导致的政策调控和信贷控制也处于下行态势。与此同时,受欧美和日本经济不振的影响,中国的出口也将会呈现下滑态势。因此,从目前情况判断,中国经济将会进入一个经济增速下调、通货膨胀受控的特殊时期。②

从积极的意义上分析,美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可能会促使我们走上一条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之路。如果这种判断成立,要实现内需拉动目标,一定程度的信贷和经济紧缩就是必要的。中国不应再继续依靠“制度红利”的发展模式,而是依靠科技进步、改革创新等来实现新的产业和新的部门的增长。虽然经济紧缩会剔除一些不适应发展需要的企业,但从长远看是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的。

众所周知,经济紧缩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出现。一是银行坏账和不良资产率上升,二是社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对社会安全网络的构建和需求变得更加急迫。

篇3

笔者认为,下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下降的原因有五:其一,一系列支撑上半年全球经济超预期复苏的短期利好因素正大幅减弱,前期扩张性政策的刺激效果从高峰转向低谷,再库存力度也逐渐降低;其二,财政巩固计划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开始显现并将在短中期内逐渐加大,根据IMF的最新研究,每降低1%的财政赤字GDP占比,消费和投资需求将在两年内累计下降1%,失业率则可能上升约三分之一个百分点;其三,全球经济复苏的就业创造能力较危机前显著下降,进而限制了内需的恢复力度,根据笔者的测算,2010年发达经济体整体失业率同增长率之比为3.06,2011年则将上升为3.76,均大幅高于1980年以来2左右的正常水平;其四,不确定性上升导致全球范围内投资水平恢复趋缓,企业将流通现金转化为投资的动力不足,居民也相应减少固定投资和购买耐用品,截至第二季度,美国企业固定投资、库存投资和消费者耐用品支出之和在GDP中的占比仅为20%,远低于24.8%的历史平均水平;其五,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增强金融稳定性的同时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增长成本,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对17个经济体的研究,普通股权益资本比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导致未来几年GDP水平下降约0.2%。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下降的同时,复苏的差异性也进一步加大:一方面,区域差异性进一步加大且更趋复杂,在新兴市场领先发达市场的大背景下,不同市场内部的分化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周期差异性有所加大,重要表现是美国已率先遭遇复苏动能明显下降的挑战。

复苏动能下降和复苏差异性进一步加大共同导致全球范围内对复苏利益的争夺更趋激烈。笔者认为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如果将复苏利益比作蛋糕,那么各经济体发现,蛋糕并没有之前预期的那样大,而且实际上也正在缩小,获得更大更多的蛋糕是其从个体理性出发的目标,而饥饿感的差异决定了其争夺迫切性的不同,自身经济特征的差异则决定了其争夺蛋糕手段的不同。

从全球范围看,应对复苏动能下降的挑战,各经济体有三种政策工具可以应用: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三是汇率政策。鉴于欧洲债务危机刚刚企稳,即便不排除各经济体陆续出台以扩大政府支出为主要手段的“二次刺激政策”的可能性,其政策规模也将显著低于首次刺激政策。因此,为进一步夯实复苏基础,争夺复苏蛋糕,各经济体可以应用的政策工具主要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宽松政策基调得以确立,并通过“拓展剩余空间+延长持续时间+重启量化宽松”的混合方式进一步增强,全球货币政策博弈更趋复杂;在汇率政策方面,由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发达经济体则拥有较强的货币影响力,因此大部分经济体均有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对汇率走向施加一定影响,汇率干预时有发生,汇率争端不断加剧,竞争性贬值现象初步显现,保护主义渐趋泛滥。

篇4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發展經濟學系主任章政教授及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及經濟學家、著名金融市場專家左小蕾教授在演講及點評環節分別就「關於當前宏觀經濟的若干熱點問題分析和「金融市場新態度進行分享討論;中期期貨研究院院長王駿演講關於「中國期貨市場現狀和貴金屬未來走勢的相關話題,同時第一金董事長鞠祿龍結合自己行走歐美各地的所見所聞所感分享對「貴金屬交易的投資展望及理念。

左小蕾教授表示,大家應該關注中國經濟的長遠形勢,在瞭解宏觀經濟形勢後,投資者要更理性地判斷分析把握投資時機及投資技巧。

第一亞洲商人金銀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鞠祿龍說:「這兩年來全球經濟有很大的波動,歐美市場復蘇沒有預期好。量化寬鬆政策三出來以後,未來美國國債上限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解決前的不確定性對貴金屬行業絕對是一個利好消息,我們的行業也會很活躍。

他認為,過去十年,黃金市場一直很活躍,只是在近兩年很快到了一個歷史高位,超過1900美元/盎司的水平,之後在這兩年又很快回落下來。目前價格在1250美元~1350美元/盎司左右,未來黃金價格應該有一個上升的趨勢。

鞠祿龍表示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很看好,他說:「我發現,無論哪個地方,基本上每個當地的居民,做金融投資時都會覺得當地的經濟不夠好,永遠都是這樣。其實我們就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但從未來經濟講,世界絕大多數金融家來看,中國還是最好的。

大陸境外人民幣交易關注人民幣公斤條

提及台商也在關注中國未來經濟及市場發展和黃金走勢,鞠祿龍表示,目前大陸境外的人民幣產品相當匱乏,除了點心債之外,人民幣公斤條是另一項獲得中國政府特許香港經營的離岸人民幣交易商品,全球機構法人或投資人可以透過這項產品間接或直接持有人民幣,進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第一金在台灣就是及時抓住『台商在大陸經商但台灣人民幣兌換卻有上限的商機,發展得非常好。打個比方,台灣人本來每天只能換2萬人民幣,購買人民幣公斤條一條,就可以換25萬人民幣。另一方面,很多台商在大陸的各行各業發展都很不錯,有個有趣的事情,一個賣人民幣公斤條的台灣人會對台商太太們說:『老公賺那麼多人民幣,幹嘛不買公斤條,難道讓他包二奶嗎?再加上台幣對人民幣在貶值,從抗風險來說,黃金是個很好的必選產品。

鞠祿龍亦表示,台灣人只要到擁有香港金銀業貿易場行員執照的金商開戶,就可以透過電子交易平台買賣人民幣公斤條,並以實體黃金進行交割,賣出時,則透過金商賣回給香港金銀業貿易場。在香港買賣黃金是免稅的,投資人可選擇存放在香港機場金庫;如果帶回台灣,依法必須申報和課稅。

篇5

11Carl-Johan Skoeld (2012), Apple’s China App Store: 18% of global downloads, but only 3% of revenue, Stenvall-Skoeld and Company, 网址:http:///1998/china-apple-app-store-market-sizerevenue(访问时间:2013年6月21日)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