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2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全球经济走势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日本人和德国人一样严谨,因此厚生劳动省的“人口动态统计”恐怕是世界各国中做得最细致的。查阅日本跨国婚姻的数字,虽然枯燥,但也能发现许多有意思的趋势。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跨国婚姻比例一直在1%以下。1980年突破1%,1987年达2%,仅两年后的1989年就突破3%。但在1990年突破3.6%之后,因离婚率的迅速增加开始徘徊。到1995年,跨国婚姻终于又止跌回升,再度掀起。在世纪之交稍有滑落后,2003年再度上涨,2006年突破6%之后,紧接着又是一个长期滑坡。
从数量上看,1990年跨国婚姻约为2.5万对,2006年约为4.5万件。
仔细观察这组数字,会有一个奇怪的发现。那就是日本的跨国结婚势头总是先于经济形势两年左右变动。在日本泡沫经济崩溃的前两年,跨国结婚比率已经先行下落;在亚洲金融危机袭来的前2年,跨国结婚比率开始迅速增加;又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前2年,跨国婚姻比率已先行坠落。真应了那句话“春江水暖鸭先知”,超越国境的爱情结晶,竟似隐藏着经济走势未卜先知的魔手!
再看国际离婚占离婚总件数的比例,1992年才开始统计公布。当年约占4.3%,此后一度低回至4%左右,1997年再度上升,年年刷新,2005年突破6%。此后,由于日本人离婚基数的缩小,相比之下国际离婚所占比率如脱缰野马般跃升,本文由收集整理与国际结婚件数的减少呈现出一种巨大剪刀的形状。
跨国婚姻的离婚率,似乎也同样隐含着某种神秘的规律,1992年开始统计公布本身就非同寻常,那是日本泡沫经济开始崩溃之年,也是跨国离婚高发开始引人注目之年。同样,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跨国婚姻的主力军是东南亚、韩国等地的女性,这种联姻是逃出危机地区的手段之一。而且,每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伴随着一段跨国婚姻破裂的高发期,这意味着危机造成的家道变迁、财产纠葛是主因之一。
跨国婚姻预言了经济危机
如果要研究日本的跨国婚姻数据,首先要是“谁娶谁”,其次是“对象来自何方”。日本的跨国婚姻主要是日本男性与外国女性结婚。有一个统计数据叫做“外国妻子与外国丈夫之比”,1990年达3.5以上,这意味着7成以上的跨国婚姻是日本男性娶了外国女性。
此后,数据长期下滑,1999年再度上升,2000年超过4,这意味着上述比例达到8成。此后再经过较短期低回,2006年再破4,此后便一路滑落,2010年跌至约2.3。这幅图景看起来也与经济发展和各国实力对比暗合。在发展阶段,女性处于弱势地位,跨国婚姻是摆脱目前不利地位、提前进入现代化的手段之一。但随着亚洲各国经济成果的显现,发达国家一边倒的结婚模式也在变化。
再看“对象来自何方”.目前,日本男性所娶的外国女性中,按国籍人数排依次是中国、菲律宾、韩国和朝鲜,泰国尾随其后。
中国女子嫁到日本的人数,1983年达2000人后,一直到1987年基本持平。1988年以后再度劲升,1997年达近7000人,一跃而居各国之首。世纪之交是中国女性外嫁日本的高峰,其后几经波折,到2009年,数量开始呈现决定性的下滑,回到1万人左右水平。
这组曲线看起来很像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城乡人口流动的再现。当国门打开、流动限制放宽时,出现人口流动。之后,主要流动限制由行政限制让位给经济条件、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等其他要素。
再将中国与位居第二三位的朝韩和菲律宾相比较。韩国和朝鲜新娘的数量也是从1987年开始急速上升,到泡沫经济破灭开始下滑。在亚洲金融风暴和2004至2006年日本经济高扬时期,又出现两个小,但无不以过后的离婚率暴增为代价。
菲律宾的数据更有意思。其人数统计出现于1992年,但已近6000人。就是说,当日本人开始注目时,菲律宾新娘早已是庞大军团。同样,其人数从2006年后陡然下滑。一向被视为顺从老实的菲律宾女性,看来其慧剑之锋利决不亚于韩朝女性。
离婚后,外国女性成为日本经济的骨干力量
若将跨国婚姻比例视为成果、将离婚比例看作代价,会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那就是国际婚姻首先与国家开放程度相关,其次与经济形势好坏相关。因其与政治、经济因素关联太紧密,跨国婚姻过后的成本也是高昂的。
不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婚姻要素除情之外,永远无法抛离政治、经济等种种原因。一个重要的结论是,婚姻可以改变当事人及其所属集团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发达国家居民同发展中国家居民的婚姻,当不乏绝世爱情,但普遍观之,多数家庭的组织往往含有太多的其他考量。
数据显示,日本国际结婚大幅度增加始于1987年。此时,日本泡沫经济已经发生,日本政府政策开始向福利国家转变,日本人开始有了富裕的感觉。此后,日本政府为解决日本人婚育问题,为跨国婚姻大开绿灯;国际婚姻介绍业成为流行行业,办理国际婚姻所需手续也成为“司法书士”的赚钱业务;加上日本“残留孤儿”归国人数增加、中日间的经济合作增加等等,促成了日本“跨国婚姻”的到来。
但是,早在国际金融危机到来的前两年,日本的
国际结婚就开始出现大退潮。如菲律宾和韩朝数据所示,近半数以上跨国婚姻家庭破裂,中国女性的离婚率也高达近3成,如此高昂的代价,不能不令人考虑其原因。
首先,日本的跨国婚姻大多数是经国际婚介所介绍的。因为是营利行为,一般是以成果论费用。其费用不仅包括介绍、会面、还包括婚礼、结婚手续、办理新娘签证指导等,每个case都价格不菲。因国际旅行费用高昂,多数在一两次见面后就进入谈婚论嫁的程序。
其次,多数日本新郎和外国新娘的条件并不对等。日本新郎多在日本社会评价层面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常见的case是:家居农村、结婚对手无处可寻;离婚或老鳏夫;寡母相守、无人愿嫁;自小骄纵或放任,沟通不易;就职企业或职业难得女性欢心;其貌不扬、性格内向;为收取报酬而假结婚。而外国新娘也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普遍情况是无法通过留学或投资的方式达到出国的目的。
由于语言限制和日本出入境管理制度,外国新娘从开始交往阶段就在语言和保护自身权益方面处于弱者的地位。
商业运作和初期的弱势,已经蕴含着日后变故的重大原因。当外国新娘在语言、自我认知和签证问题上的弱势地位一旦改变,情况就大为不同。21世纪以来,日本经济社会几多动荡,解雇、中小企业破产、家族商业没落等造成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都构成婚姻破裂的原因。
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和适应而掌握了生存诀窍的外国女性,远比日本丈夫们更能适应日本的社会生活,甚至更拥有创业精神,走出家门也成为她们伸张权利的选择。而面对丈夫及其家族的不公正待遇,觉醒的女性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寻求法律的保护。打官司要花钱,法律咨询却可以免费获得,除个别特例之外,在跨国离婚导致的财产纠纷中,最大受益者实际上是外国女性。
当她们一旦脱离了婚姻的羁绊,往往成为中小企业的创业者,一面养育着孩子,一面为日本经济作着贡献,甚至成为日本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活力。
如果要研究日本的跨国婚姻数据,首先要是“谁娶谁”,其次是“对象来自何方”。日本的跨国婚姻主要是日本男性与外国女性结婚。有一个统计数据叫做“外国妻子与外国丈夫之比”,1990年达3.5以上,这意味着7成以上的跨国婚姻是日本男性娶了外国女性。
此后,数据长期下滑,1999年再度上升,2000年超过4,这意味着上述比例达到8成。此后再经过较短期低回,2006年再破4,此后便一路滑落,2010年跌至约2.3。这幅图景看起来也与经济发展和各国实力对比暗合。在发展阶段,女性处于弱势地位,跨国婚姻是摆脱目前不利地位、提前进入现代化的手段之一。但随着亚洲各国经济成果的显现,发达国家一边倒的结婚模式也在变化。
再看“对象来自何方”.目前,日本男性所娶的外国女性中,按国籍人数排依次是中国、菲律宾、韩国和朝鲜,泰国尾随其后。
中国女子嫁到日本的人数,1983年达2000人后,一直到1987年基本持平。1988年以后再度劲升,1997年达近7000人,一跃而居各国之首。世纪之交是中国女性外嫁日本的高峰,其后几经波折,到2009年,数量开始呈现决定性的下滑,回到1万人左右水平。
清晰界定美国债务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对美债危机的分析。首先,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为担保,向外国借来的债务。其次,债务危机是指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出了借款者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因此,我们分析美国债务危机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必须首先要探究美国债务问题的来龙去脉。
本文所说的美国债务,是指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联邦政府的负债几乎贯穿整个美国历史进程。美国宪法通过后,联邦政府承担了独立战争期间和联邦条例期间所发生的债务。之后,美国联邦政府债务占国家收入的比重不断变化,总的趋势是,在战争和衰退期间,政府赤字都会增加,联邦债务随之增加;但情况好转后联邦政府债务随即下降。近年来,为了应对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美国联邦政府赤字急剧增长,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国债余额突破了10万亿美元,而今年逼近了国会2010年制定的14.29万亿美元的上限(图1)。这使人们开始担忧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1.债务规模和结构
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也称为总债务,是财政部及其他联邦机构发行的联邦政府未偿付债务总额。总债务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公众持有的债务,即由联邦政府以外的所有投资者,包括个人、企业、州和地方政府、美联储和外国政府持有的联邦债务;二是政府账户,如社保和医疗信托基金持有的债务。政府账户持有的联邦债务也被称之为政府内部债务。这些信托基金以及其他一些政府账户的累计盈余,包括利息收入,被投资于国债,并且基本都是不可流通国债。只要这类政府账户所需支出超过其从公众获取的收入,财政部就必须用现金赎回政府账户持有的联邦债务。
2010财年,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达到13.6万亿美元,其中,由公众持有的联邦债务额为9万亿美元,政府账户持有的联邦债务额为4.6万亿美元(图2)。2010财年末,在估算的公众持有联邦债务所有权构成中,美联储占比为9%,州和地方政府占比为8%,美国国内私人投资者占比为36%,国际投资者占比为47%。
从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很少,但完全可以驳斥一种观点,即美国有意造成了美元债务危机和信用评级下调,以便通过贬值的美元来降低其他国家的外汇资产价值。道理很简单,即使不考虑政府账户持有的债务,只看公众持有的联邦政府债务,美联储、州和地方政府、美国国内私人投资者占比53%,超过国际投资者47%的占比(图3),更不用说单一国家的占比水平了。为了侵吞诸如中国等外汇储备资产而让价值远大于此的美国资产作陪葬,这种情形很难想象。
政府账户持有的债务,主要是累计盈余的信托基金账户的余额。信托基金账户是由法律指定的联邦预算账户,通常有指定的或“专用的”收入来源,这些收入被授权用于信托基金支持的计划和活动的开支,如社保和医疗信托基金。信托基金是将专用收入和这些收入的支出情况联系起来的一种核算机制。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退伍军人、医疗保健、公务员退休和残疾信托基金几乎构成了政府账户持有总债务的全部。2010财年末,社会保障信托基金占政府账户持有债务总额之比为57%,公务员退休和残疾信托基金占比为17%,医疗统筹信托基金占比8%,退伍军人和医疗保健基金占比9%,其他计划和信托基金占比9%(图4)。
公众持有的债务本质上是联邦政府为累计的现金赤字融资的借款额,反映了当前经济的负担;而政府账户持有的债务,是这些账户投资于特别国债包括利息收入在内的累计盈余,由美国政府以政府的完全信用和保证承诺还本付息,反映了未来纳税人和经济的负担。只有公众持有的债务在美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中被作为负债反映;政府账户持有的债务对这些账户来说是资产,但对财政部是负债,它们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互相抵消。
2.联邦债务限额
债务限额是联邦总债务的法定金额上限。这一限额必须定期提出,以满足增加的联邦借款需求。通常,美国国会和总统通过立法,为某一时间待偿付的联邦债务设定限额。联邦债务限额并没有限制国会制定影响债务水平或在某方面对财政政策进行制约的支出和税收相关法令的能力,而是限制了财政部为国会和总统制定的决策筹资的权利。因此,当政府接近债务限额时,美国财政部通常会调整其正常的现金和债务管理操作。过去,在债务限额提高以前,财政部通常会采取某种特别行动,如暂时缩减投资于联邦雇员退休计划的证券投资,以满足政府债券的到期偿付,使之不超过债务限额。
在本次危机过程中,美国财政部进行了一系列的周转,延迟了债务上限的到达。1月6日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写信给国会,告知国会当触及债务余额上限时,财政部有一定的周转空间,大概能维持几周时间,随后如果仍然不能提升,那么美国政府承担的一些义务可能将得不到偿付。 4月4日,盖特纳再次致信国会,说明到5月16日可能触及债务余额上限,随后财政部的周转可能维持到7月8日。 5月,美国政府公债余额达到14.29万亿美元的债务余额上限,后由于美国政府的收入状况好于预期,政府不能维持正常偿付义务的时点被推后至8月2日以后。
3.信用评级①
信用评级是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的对一国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信用意愿与信用能力的评判。目前涉及信用评级业务的主要是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惠誉评级、标准普尔和穆迪。北京时间2011年8月6日上午,国际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标准普尔宣布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由AAA调降到AA+,评级展望为负面,这在近百年来尚属首次。
信用评级,除了要对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对外贸易、国际收支情况、外汇储备、外债总量及结构、财政收
支、政策实施等影响国家偿还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外,还要对金融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所造成的财政负担进行分析,最后作出系统评级。信用评级一般从高到低分为AAA,AA,A,BBB,BB,B,CCC,CC,C。AA级至CCC级可用“+”号和“-”号,分别表示强弱。
二、美国债务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债务危机及随之而来的美国信用评级的下调,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美债危机和信用评级的下调,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增加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程度,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在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日本经济疲于应对地震和核泄漏的情况下,全球市场对于稳定安全的资产追求更加急迫,而美国被认为是天然的避风港。此时,美国债务危机的爆发和信用评级的下降,无疑是给动荡的全球市场投下了又一颗重磅炸弹,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对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使他们重新审视投资策略和投资方向,降低了他们的投资欲望,这不利于经济复苏。
其次,美国债务危机是以两党妥协、达成暂时的协议为结局的,根据协议,美国债务上限将被提高至2.1万亿美元,并且政府在未来十年内将削减赤字2万亿美元以上。这在短期内降低了美国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但削减赤字本身也会降低债务融资的总数额。长期来看,美国两党之间的政治博弈会达成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结果,那就是,增税政策和减少开支政策的结合体。增税无疑会对长期的经济增长起着约束的作用,而减少开支的政策则要区别来看。如果按照奥巴马政府的意愿,减少军费开支,那么会削弱美国在海外维护其利益的能力;如果不得不削减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开支等,则涉及到美国联邦债务的结构调整,政府账户总额下降、比重降低,而公众持有的债务比重会上升。
第三,美国信用评级的下调,本身是对美国债务风险上升的一次认定。美国国债的收益率,长期以来被视为无风险利率。现在,美国国债的风险上升,则其收益率有上升的趋势,但这会导致国债债券的价格下跌,持有这些债券资产的投资者会承受资本损失,美国也将不会像从前那样非常容易地为自己融资。从短期来看,尽管美国国债的风险上升,但由于欧洲债务危机的日益严重和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目前美国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仍然是全球最佳的(图5),在资本避险情绪的刺激下,短期美国国债的需求会上升,这会导致美国国债收益率的下降。但从长期来看,美国国债的吸引力就下降了。
第四,美国融资成本的上升,融资能力的下降,可能会导致整个融资模式的根本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也许会因此而变化。长期以来,美国的储蓄率过低,但却拥有全世界最为发达的经济和科技。而实行出口导向政策的国家却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因为这些国家有很高的储蓄率,通过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大部分是以美元形式持有的,又被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即为联邦政府和美国的企业提供资金。
美国需要为这部分资金提供利息,而利息支出在美国联邦支出中数额巨大(图6)。美国债务危机和信用评级的下降,使得美国融资成本上升,由此美国的储蓄率可能会提高,内源性融资上升;而出口导向性国家和石油出口国将会提高内需在经济中的比重,走依靠内需来发展经济之路。世界经济所谓的“恐怖平衡”可能会被打破,世界金融格局面临调整,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五,为了应对美国债务危机和信用评级下降而产生的美联储维持长期的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从缓解市场恐慌、提高市场稳定性上来说是有效果的,它为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流动性,也暂时缓冲了美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但是,从长期来看,为一个流动性充裕的市场提供更多的流动性不会改变市场的基本态势,而且低利率会冲击银行、货币市场基金等利率敏感性部门,降低其盈利性和活力,人为推高资产价格,使经济复苏的前景更加黯淡。只有承认经济困难的现实,接受一定程度的紧缩,才会使经济重新振作起来,启动和迎接下一轮经济周期到来。
三、美国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美国债务危机对欧盟的影响
对于欧盟来说,美国债务危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欧洲经济复苏更加艰难,债务危机的解决会更加困难。
首先,欧元区国家正经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而美国债务危机又使得困难雪上加霜。七国集团除了要应对欧债危机外,还得为美国市场提供流动性。欧洲为维持欧元稳定设定的应急基金―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尚未得到所有成员国的认可,预计在9月之前该基金的资金难以到位。即使资金全部到位,EFSF 4400亿欧元的规模,仍不足以在向希腊、葡萄牙提供资金的同时,再向西班牙和意大利提供支持。因此,美国债务危机的出现进一步分散了西方的注意力,欧洲债务危机可能会在更长的时间得不到解决。欧洲核心国家德国和法国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挽救危机,其信用评级甚至面临被下调。
其次,受美国信用评级下调的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性加大,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冲击,欧洲经济复苏更加步履维艰。此外,受投资者避险情绪影响,可能会导致对欧元的追捧。强势的欧元会打击欧洲经济,尤其是德国的出口,使得欧洲经济衰退的形势更加严峻。如果这种情形成为现实,则德国对于欧元区国家的援助力度将会大打折扣,在更大的程度上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分析欧洲经济复苏步伐放慢的成因,主要表现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高企抑制了国内的消费,以及宏观外部环境影响导致出口增速放慢等。由于德国、法国等欧元区核心经济体经济增速大幅放慢,预计欧盟在应对债务危机将面临更多的难题。③
第三,英国在经济面临高通胀、高失业、低增长的困难形势下,为了维护信用评级,提出财政紧缩政策。由于美国面临再次陷入衰退、欧元区债务危机从边缘向核心蔓延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若隐若现的风险,都可能使英国经济陷入更深的衰退之中。
2.美国债务危机对日本的影响
对于日本来说,其经济低迷的态势仍在持续,美债危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日本经济产生影响。
首先,受地震和核泄漏的影响,日本国内关闭了众多的核电站,由于企业的零部件生产基地遭受严重的破坏,使得日本经济的供给能力受到限制。与此同时,日本国内需求不振的态势依然持续,这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都导致了经济的低迷。美国债务危机可能会使日本对美元贬值的担忧加重,投资者会抬高日元汇率,使日本的出口面临进一步的冲击。
其次,受美债危机影响,亚洲出口导向型国家,巨额的外汇储备资产需要进行分散化安排。目前,美国国债市场仍占据全球债券市场的主导地位。资产分散化的这种投资趋势,必然会使部分美元资产转投日本债券市场。短期来看,由于日本经济主要是低利率和高资产价格导致的经济低迷,这些美元资产涌入日本债市的结果,将会进一步抬高日元资产的价格,压低日本的利率。长期来看,美债危机使得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更加渺茫。
3.美国债务危机对于资源和能源出口国家的影响①
对于资源和能源的生产和出口国家,如中东产油国、俄罗斯、南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南非等国家,它们受到美债危机的影响在短期和长期来看是不一样的。
短期来看,由于对美国国债的避险需求,会使得投资者蜂拥大宗商品市场,以求资产的保值增值。资源和能源的价格会被抬高,生产会进一步扩大,这些资源和能源的出口国会从中受益。
长期来看,对于全球经济衰退的忧虑增长,会导致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减少,资源、能源的价格会随之下降,这些国家的经济将受到严重的冲击。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美国和欧洲继续出台新的量化宽松政策,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则利率会被压低,资产价格会维持在高位,则大宗商品的短期保值需求会受到抑制,这些国家将面临的是更严峻的出口下降和经济衰退。
4.美债危机对出口导向型国家的影响
首先,美债危机对出口导向型国家来说,面临的是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问题。由于这些国家通过鼓励出口产生贸易顺差,积累起来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些资产很大一部分投入到美国国债市场。美国信用评级下调,使这些国家更加担心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可在目前情况下,这些国家别无选择,只能继续买入,一方面继续支持了美国的国债市场,另一方面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渠道。考虑到资产的分散化配置,虽然欧洲、日本经济都有着自身的严重问题,但出口导向型国家可能也会增持其债券资产。
其次,全球经济的疲软使得这些国家的出口受到抑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一定程度下跌有利于进口,这些国家长期的贸易顺差问题会有所缓解,在诸如贸易、汇率等问题上与发达国家的摩擦会减少。同时,由于出口导向型国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其经济增长下滑会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形成恶性循环:即全球经济疲软,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出口导向型国家出口下降,进口上升出口导向性国家经济增长减缓全球经济衰退,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下降。
5.美国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具有出口导向型国家的一般特征,在美国债务危机中自然会受到上述两个效应的影响。但中国还具有自身的特点。中国国内的消费受到居民收入的限制长期不振,国内投资受通货膨胀导致的政策调控和信贷控制也处于下行态势。与此同时,受欧美和日本经济不振的影响,中国的出口也将会呈现下滑态势。因此,从目前情况判断,中国经济将会进入一个经济增速下调、通货膨胀受控的特殊时期。②
从积极的意义上分析,美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可能会促使我们走上一条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之路。如果这种判断成立,要实现内需拉动目标,一定程度的信贷和经济紧缩就是必要的。中国不应再继续依靠“制度红利”的发展模式,而是依靠科技进步、改革创新等来实现新的产业和新的部门的增长。虽然经济紧缩会剔除一些不适应发展需要的企业,但从长远看是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的。
众所周知,经济紧缩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出现。一是银行坏账和不良资产率上升,二是社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对社会安全网络的构建和需求变得更加急迫。
笔者认为,下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下降的原因有五:其一,一系列支撑上半年全球经济超预期复苏的短期利好因素正大幅减弱,前期扩张性政策的刺激效果从高峰转向低谷,再库存力度也逐渐降低;其二,财政巩固计划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开始显现并将在短中期内逐渐加大,根据IMF的最新研究,每降低1%的财政赤字GDP占比,消费和投资需求将在两年内累计下降1%,失业率则可能上升约三分之一个百分点;其三,全球经济复苏的就业创造能力较危机前显著下降,进而限制了内需的恢复力度,根据笔者的测算,2010年发达经济体整体失业率同增长率之比为3.06,2011年则将上升为3.76,均大幅高于1980年以来2左右的正常水平;其四,不确定性上升导致全球范围内投资水平恢复趋缓,企业将流通现金转化为投资的动力不足,居民也相应减少固定投资和购买耐用品,截至第二季度,美国企业固定投资、库存投资和消费者耐用品支出之和在GDP中的占比仅为20%,远低于24.8%的历史平均水平;其五,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增强金融稳定性的同时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增长成本,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对17个经济体的研究,普通股权益资本比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将导致未来几年GDP水平下降约0.2%。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下降的同时,复苏的差异性也进一步加大:一方面,区域差异性进一步加大且更趋复杂,在新兴市场领先发达市场的大背景下,不同市场内部的分化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周期差异性有所加大,重要表现是美国已率先遭遇复苏动能明显下降的挑战。
复苏动能下降和复苏差异性进一步加大共同导致全球范围内对复苏利益的争夺更趋激烈。笔者认为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如果将复苏利益比作蛋糕,那么各经济体发现,蛋糕并没有之前预期的那样大,而且实际上也正在缩小,获得更大更多的蛋糕是其从个体理性出发的目标,而饥饿感的差异决定了其争夺迫切性的不同,自身经济特征的差异则决定了其争夺蛋糕手段的不同。
从全球范围看,应对复苏动能下降的挑战,各经济体有三种政策工具可以应用: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三是汇率政策。鉴于欧洲债务危机刚刚企稳,即便不排除各经济体陆续出台以扩大政府支出为主要手段的“二次刺激政策”的可能性,其政策规模也将显著低于首次刺激政策。因此,为进一步夯实复苏基础,争夺复苏蛋糕,各经济体可以应用的政策工具主要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在货币政策方面,宽松政策基调得以确立,并通过“拓展剩余空间+延长持续时间+重启量化宽松”的混合方式进一步增强,全球货币政策博弈更趋复杂;在汇率政策方面,由于新兴市场经济体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发达经济体则拥有较强的货币影响力,因此大部分经济体均有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对汇率走向施加一定影响,汇率干预时有发生,汇率争端不断加剧,竞争性贬值现象初步显现,保护主义渐趋泛滥。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發展經濟學系主任章政教授及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及經濟學家、著名金融市場專家左小蕾教授在演講及點評環節分別就「關於當前宏觀經濟的若干熱點問題分析和「金融市場新態度進行分享討論;中期期貨研究院院長王駿演講關於「中國期貨市場現狀和貴金屬未來走勢的相關話題,同時第一金董事長鞠祿龍結合自己行走歐美各地的所見所聞所感分享對「貴金屬交易的投資展望及理念。
左小蕾教授表示,大家應該關注中國經濟的長遠形勢,在瞭解宏觀經濟形勢後,投資者要更理性地判斷分析把握投資時機及投資技巧。
第一亞洲商人金銀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鞠祿龍說:「這兩年來全球經濟有很大的波動,歐美市場復蘇沒有預期好。量化寬鬆政策三出來以後,未來美國國債上限有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解決前的不確定性對貴金屬行業絕對是一個利好消息,我們的行業也會很活躍。
他認為,過去十年,黃金市場一直很活躍,只是在近兩年很快到了一個歷史高位,超過1900美元/盎司的水平,之後在這兩年又很快回落下來。目前價格在1250美元~1350美元/盎司左右,未來黃金價格應該有一個上升的趨勢。
鞠祿龍表示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很看好,他說:「我發現,無論哪個地方,基本上每個當地的居民,做金融投資時都會覺得當地的經濟不夠好,永遠都是這樣。其實我們就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但從未來經濟講,世界絕大多數金融家來看,中國還是最好的。
大陸境外人民幣交易關注人民幣公斤條
提及台商也在關注中國未來經濟及市場發展和黃金走勢,鞠祿龍表示,目前大陸境外的人民幣產品相當匱乏,除了點心債之外,人民幣公斤條是另一項獲得中國政府特許香港經營的離岸人民幣交易商品,全球機構法人或投資人可以透過這項產品間接或直接持有人民幣,進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第一金在台灣就是及時抓住『台商在大陸經商但台灣人民幣兌換卻有上限的商機,發展得非常好。打個比方,台灣人本來每天只能換2萬人民幣,購買人民幣公斤條一條,就可以換25萬人民幣。另一方面,很多台商在大陸的各行各業發展都很不錯,有個有趣的事情,一個賣人民幣公斤條的台灣人會對台商太太們說:『老公賺那麼多人民幣,幹嘛不買公斤條,難道讓他包二奶嗎?再加上台幣對人民幣在貶值,從抗風險來說,黃金是個很好的必選產品。
鞠祿龍亦表示,台灣人只要到擁有香港金銀業貿易場行員執照的金商開戶,就可以透過電子交易平台買賣人民幣公斤條,並以實體黃金進行交割,賣出時,則透過金商賣回給香港金銀業貿易場。在香港買賣黃金是免稅的,投資人可選擇存放在香港機場金庫;如果帶回台灣,依法必須申報和課稅。
11Carl-Johan Skoeld (2012), Apple’s China App Store: 18% of global downloads, but only 3% of revenue, Stenvall-Skoeld and Company, 网址:http:///1998/china-apple-app-store-market-sizerevenue(访问时间:2013年6月21日)
「参考文献
海外经济迷局撼动A股
对于全球经济而言,2008年也许是不确定因素最多的一年。美国次贷危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美元贬值等,都是影响今年世界经济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均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去年3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造成了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多家知名金融机构纷纷倒闭或出现流动性危机。虽然欧美的中央银行和监管部门采取了降息、注资等一系列补救措施,但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还未完全暴露,对周边市场和全球经济的波及程度也越来越大,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已成定局。然而,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究竟会造成多大损失、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会延续多长时间,至今仍没有得出大家共同认可的结论。
虽然我国资本市场目前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国际因素对我国A股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从我国A股市场本轮调整的实际情况看,去年三季度之前,当大洋彼岸美国出现次贷危机,美国股市出现震荡和调整的时候,我国A股市场走势依然强劲。然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加深或扩散,从去年三季度开始,我国的A股市场也开始出现了调整。此后,我国A股的走势与美股和香港H股走势之间体现出了很强的相关性。尤其是今年以来,在多数情况下,美股前一天的走势和香港H股指数的变化趋势和我国A股指数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趋同性。特别是A股的开盘指数,与美股和H股前一天的收盘情况非常一致。
有人曾经对最近一段时间的A股和美股及H股之间的联动性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这三者之间具有明显的趋同性,不仅运行的方向上相同,而且波峰和波谷出现的次数和时间也大体上相同。在上证指数与提前一天的恒生指数和提前一天的纽约道琼斯指数的相关性分析中,更呈现出了显著的相关性。通过SPSS软件对2006年5月至2月底道琼斯指数、恒生指数、上证综合指数等三个时间序列进行Person相关性分析程序检验,检验结果说明(见表1):
一、世界经济形势
1.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
2008年世界经济面临次贷危机、油价高企等因素的影响,最近各研究机构纷纷调低了预期经济增长指标。2008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从2007年7月时的5.2%下调到4.1%,下调了1.1个百分点;对美国和日本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均下调至1.5%;对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的预测降为1.6%;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降为10%。美国经济发生衰退的风险加大,但不会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主要经济体之间周期的非同步性决定了全球发生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很小。
2.美国次贷危机及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9.11”以后,为刺激经济,美联储一直实施低利率政策,导致不动产价格攀升,继而形成房地产市场泡沫。从2004年6月开始,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压力的上升,美联储连续17次提高基准利率,至2006年6月联邦基准利率最终被提高到5.25%,导致房地产需求下降,价格回落。同时,因为债务已经超过了房屋的实际价格,拖延还贷的现象显著增加,首先被拖欠的贷款就是所谓的次级贷款。美国住房市场的急剧降温,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激烈动荡。
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在学术界有这么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看法,认为美国经济将陷入严重衰退。有评论认为,美国这次经济衰退将比1991年、2001年的衰退历史更久,全球面临6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第二种看法,认为对美国经济的估计不必太悲观。从长期看,美国经济结构比较稳健,目前所面临的只是一些短期的不确定因素。第三种看法,认为世界经济正在步入一个拐点,全球主流经济政策正在由自由放任转向政府干预。第四种看法,认为以美国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开始瓦解,需要重新考虑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使命。第五种看法,认为短期内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对中长期经济走势会产生重大负面影响。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政府通过利率政策、注入流动性政策、财政政策、行政措施进行市场干预,这些政策会阻止次级贷危机的进一步扩散。但中期内大量注入流动性与降息使通货膨胀风险加大,长期内将影响金融市场的运行模式。
3.石油价格波动及走势分析
关于原油价格高企,油价已不单纯是石油供需关系的反映,而是世界地缘政治、外交关系的晴雨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的衍生物。近期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美国原油库存的变化;(2)石油产量的变化及产油国政局的影响;(3)石油市场的投机活动;(4)全球通胀与美元贬值;(5)对经济增长的预期;(6)经济结构变化与技术进步导致对原油的依赖程度大幅下降,等等。石油价的确定,既受供求关系影响,又受金融投资影响,还受预期影响。研究显示,石油市场是一个信息无效市场。这意味着,石油价格并非随机游走的。目前,金融投资是决定石油价格的主导因素。国际上的金融强国(美国、欧洲和日本)在石油价格的制定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关于油价走势,,持续6年的弱美元局面可能于年内改变,相应地,高油价、高金价状况也会改变,国际大宗资源和农产品价格的走势可能不会延续太久。这是因为尽管弱美元有助于提高其国家资产负债的质量,但从战略上说,强美元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长期实施弱美元政策,一是降低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和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二是使俄罗斯获益;三是激化了美、欧矛盾。投机与欧佩克(opec)理念的转变是此轮油价上升的主要动因,但全球经济减速短期内将不支持油价大幅攀升。油价走势在短期内不排除继续创出新高的可能,但需求面不支持油价上涨;中期看,新兴市场经济对石油需求的稳定增长与opec理念的转变,使油价仍然维持在高位;长期看,油价走势将取决于替代能源的开发进展。
二、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1)出口减少,经济增长下降。有关分析认为,外部环境“趋冷”,使中国内部经济自动“降温”。如果宏观调控过度紧缩,容易形成“超调”。(2)货币政策加息空间很小。中美货币政策具有不同取向。在美联储不断降息的情况下,中美利差的扩大将会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流入中国,加剧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中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加息空间被一再压缩。
(一)影响油价的战略因素分析
所谓战略性因素主要是指影响油价走势的大国战略意图。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加深了西方发达国家对石油这一战略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即石油不仅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之必需,也是产油国控制和影响全球经济和政治的重要手段和实现其战略意图的武器。
80年代,美国里根当政的8年,也是两伊持续战争的8年。两个主要产油国开战,对原油供应的影响程度可想而知,但当时的油价却一路低走。2003年,美国小布什当政后只打了“两伊”中的一个,对油价的影响应比里根时期小得多,但油价却飙升了50―60美元。国内有研究指出,油价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里根时期的低油价是针对当时的苏联,而目前的高油价则是针对中国。这一判断不无道理。
如果上述判断成立,那么当前的高油价就与遏制中国的战略性因素有关。据分析,战略性因素对油价的影响始于2004年。下半年国际舆论界则盛传油价会继续上涨,甚至预测油价会飙升至70美元一桶。还有舆论提出,中国发展不可能再享受低油价带来的益处,而要为发展付出更高的代价。油价涨至每桶70美元以前,美国政府未采取任何抑制油价的措施,相反在不断增加战略储备。直到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灾害造成了原油大幅减产,小布什政府才停歇。所以,不能说70美元一桶的高油价与美国能源战略的导向性因素毫无关系。
(二)影响油价的投机因素分析
国际油价投机的基础是原油双重定价机制中的第二重定价机制,即石油期货。回顾2004年以来的油价飙升过程中,确实出现过委内瑞拉罢工、伊拉克油管遭袭、尼日利亚部族冲突等影响原油供给的事件,但与上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对油价的影响相比,这些事件微不足道。然而,事件发生前后对石油期货价格的影响很奇特,表现在事件发生时冲高当时的期油价格,事件平息后被冲高的油价却不降。据分析,事件背后有战略导向的投机因素是主要原因。
通常情况下,单纯的投机性因素很难形成油价一路飙升的局面。“十五”期间,2004年的油价飙升幅度虽不如2005年,但受投机因素特别是有战略性导向的投机因素的影响最大,否则不会出现脱离原油供求状况的油价飙升。期货专业人士估算,由于原油期货市场的油价上涨预期充斥,近几年有数千亿美元的投机资本进入国际油市。石油投机商大量买进期油合同,推动了油价上涨。面对其油价上涨背后的战略性投机势力,连OPEC成员也叹息,即使增加百万桶原油供给也抑制不住油价的上升势头。而我们的国际经济环境研究对2004年原油期货交易中投机因素的影响也估计不足、准备不够。
(三)影响油价的供求因素分析
按国际能源署的估计,2002年以来,在OPEC成员国中,印尼、伊朗、委内瑞拉的原油产量都低于OPEC配额,其中印尼产量大大低于配额。印尼、伊朗、委内瑞拉和伊拉克的油产量呈下降趋势,而其他产油国的原油产量都呈上升趋势。在非OPEC产油国中,俄罗斯、哈萨克、中国、安哥拉、巴西、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国的石油产量是上升的;而除加拿大外,其他所有OPEC成员国石油产量都是下降的。有研究认为,欧美一些大石油公司在油价飙升过程中并未增加原油勘探和开发的投资。面对60―70美元一桶的“黄金”油价,一些国家的产油量不增反降,大石油公司又不愿增加投资。这种现象究竟是反常,还是信息来源有误,需要更详尽、更深入的研究。
从石油需求情况看,2002―2005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从7780万桶增加到8370万桶,增长7.6%。供求对比,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略高于同期的供给增长,供给增速比需求低1.8个百分点。石油需求受全球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经济低迷时油价一般显现跌势,而经济复苏和高涨时的油价一般显现涨势。如2002年以来的油价涨势,虽受较强的投机性因素影响,但全球经济复苏也对油价上涨起了一定拉动作用。
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当然会对全球油价上涨产生一定影响,但绝非油价飙升的始作俑者。按照国际能源署的估算,2002―2005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了32%,相应供给只增长了5.9%,供求缺口在不断扩大。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但2003―2005年的油价虽出现飙升,但全球石油在总体上仍是供过于求的。因此,这3年中国石油供求缺口的扩大并未导致全球石油的供不应求,中国经济发展显然不是油价飙升的主因。
(四)影响油价的美元因素分析
有分析认为,由于油价以美元表示,所以2002―2004年美元贬值影响了同期油价上涨。从理论上讲,用不同货币单位计量油价自然会牵扯到计量货币之间的汇率问题。货币走势强弱不同,所表示的油价水平也会有高低差异。但现实是中东地区主要产油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是固定的,全球石油交易和结算均以美元计价,其他货币的参与程度较低。所以从不同货币计量油价的角度来分析美元贬值对油价上涨的影响不是十分有利。倒是产油国为避其实际收入损失的内在驱动力,可能会推动国际油价上涨。美元贬值会造成产油国的实际减收,所以产油国要靠涨价来弥补减收的损失,而全球原油供给的垄断有可能使这类涨价实现。所以,美元弱势因素对油价上涨可能有影响,但影响力度不是很大。
二、“十一五”期间国际油价走势的基本判断
“十五”期间,国际油价和美元走势已经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十一五”时期二者走势如何,仍是国际环境判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综合各方面因素判断,“十一五”期间的国际油价走势不会再出现“十五”期间的加速上涨态势。考虑到油价的战略性影响因素,预计2009年以前国际油价变动的总体态势应是缓升,但2009年后的油价走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中美国能源战略的动向如何是判断油价走势的重要参数。
从影响油价的战略因素看,伊朗核问题是“十一五”时期油价走势的敏感因素。伊拉克战争后,美国的中东战略选择在地缘上有东西两个方向。美国优先选择了对油价影响较大的东边,但从目前情况看,由于该地区大国利益集中,美国似乎遇到了较大麻烦,不得不转向西边。2009年前,如果美国的中东战略重点无法转到西边,预计油价会呈波动和缓升态势;如果伊朗核问题矛盾激化,油价的再次飙升不可避免。
从投机因素看,由于投机因素在短期内有较强的对策性,对油价变动的战略导向具有放大功能,因而不确定性较大。“十一五”期间投机因素对油价的具体影响主要不是由投机本身所决定,而要看与油价相关的国际局势变化。但是,有战略导向的投机仍是油价稳定的主要威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只有3.3%,与此同时,世界贸易组织下调了2014年全球贸易增长量,2014年全球贸易增长只有3.1%,而过去20年间全球贸易年均增长率是5.2%,这样2014年全球贸易增长再次低于过去20年间全球贸易年均增长率。同时全球贸易增长也再次反常地低于全球经济的增长。
这反映出了一个严酷的事实:之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在影响着全球经济,全球经济复苏的缓慢、不平衡和脆弱性突出地表现出来。
关注亚洲的新合作形势
我们可以看到,2014年全球经济的实际的走势完全印证了一年前的判断。面对着这种复杂不确定形势,更意味着我们世界各个国家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要深化各自的经济结构调整,要强化在基础设施和贸易领域的合作,此外在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方面,重要性更加突出了。
一年前,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APEC峰会上,主席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极其重要的倡议,那就是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主席的倡议得到区域内各个国家的热烈欢迎,也受到了域外国家的高度重视。2014年10月24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批创始成员国备忘录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
主席在签字仪式上有三点非常重要的政策阐述。
第一,强调“人心齐,泰山移”,亚洲确实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区域,各个国家之间有着共同的诉求,但是也有具体的政策要求,我们能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提出倡议到建立签署备忘录,这确实反映了域内国家共同的心声、共同的努力和共同的奋斗目标。
第二,强调,“要想富,先修路”,这是的肺腑之言,也是中国发展过程别是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经验的积累,同时也是在亚洲域内国家互联互通过程中,我们必须克服的瓶颈,这是亚洲各国感同身受的问题。我们期待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亚洲区域的互联互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强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多边机制,它的宗旨是开放和包容,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域内国家能够加入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来,同时也欢迎域外的国家加入。
在稳定金融市场,应对各种突发的金融冲击方面,无论是APEC经济体还是G20成员国,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旦美联储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绝不是一次性地提高0.25%的基点,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稳中求进的中国经济基调
判断今年的经济走势,一定要考虑经济政策的影响。增长目标确定在什么区间,目前的情况下政策的配套措施或者力度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果我们的政策目标保持了相对的弹性,那么我们的政策也会有更大的灵活性。
基于这样一个判断,从宏观上看,从年初到现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一直维持在相对宽松的状态,货币投放相对宽松,财政政策也在进行刺激。今年,我们的财政赤字有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规模,也是比较有利的安排。
从政策的实际效果,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流动性在进一步宽松,资金成本也在呈现一种回落的态势。这对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回落具有正面意义。
针对后续宏观政策会不会开始收紧的问题,在我看来,这种宽松的状态还会延续,但是进一步扩张或者更大力度的政策刺激,可能性不大。最近几年,实体经济的回报水平一直在回落,如果从局部或者微观的角度看,甚至呈现一种与资金成本倒挂的现象。在实体经济仍然比较低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收紧政策,前面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经济下行压力的努力将化为零。因此我的判断是,宏观政策短期内继续宽松。
结合这种经济走势和政策走向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今年稳增长的重心主要依靠内需,外需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内需里面,投资与消费,主要靠投资,而投资里面比较靠得住的还是基建。
首先,出口今年明显改善的可能性不大,这是全球经济疲软的结果,并且现在大家对全球经济的判断也是越来越谨慎,预测数据也在不断下调。而且,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各种贸易纠纷就会比正常情况下更尖锐。再加上全球经济在危机后进行大调整,通过这种调整,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互补性实际上已经削弱,这意味着发达经济体相对复苏得好一点,对我们的正面影响实际上不如以前了。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短期来看,我们的经济增长还是主要依靠内需。
从内需的角度看,目前消费的增长情况是呈现趋势性回落的,经济持续放缓,收入增长随之放缓,因此从总量的角度看,靠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短期内也很困难。
内需的投资部分,主要由制造业、房地产和技术三大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加起来约占整个投资的80%左右。也就是说,整个投资的变化基本上是由这三部分的走势决定的。
通过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制造业和房地产的投资市场化程度相对比较高,基础设施的投资,政府政策调控的影响比较大。形势较好的时候,市场行为部分的投资增长比较灵敏,而经济相对低迷的时候,政府投资的部分则比较灵敏。
近期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有所改善,尤其是美国12月失业率出现明显下降,暗示美国经济复苏获得了更多动能,美联储继续推行大规模量化宽松计划的理由有所减少,这将为美元提供一定支撑。但是近期仍看不到美元坚挺的理由,非农数据不及预期,美联储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仍在,且其利率将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低位,全球经济复苏仍很缓慢。预计2011年6月量化宽松政策完后,如果美国经济复苏强劲,美元下半年会回弹,否则将持续走软。不过美元的特殊性、复杂性必须要引起高度关注:美元与大宗商品、黄金、能源、农产品、战争与动乱等息息相关,更何况美国惯于军事搅局,非常规措施等伎俩,都会给美元的走势带来不确定性。
仍将承压的钱――欧元
从近期欧元区国家状况来看,债务问题甚至出现了进一步恶化的迹象,加之欧元区经济数据疲软,这将给欧元带来更多下行压力。由于欧元区整体经济能否持续向好不明朗,复苏仍然面临严峻考验,债务危机能否得到有效控制也不明朗,相对于美联储,欧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处在较为被动位置等,欧元仍有可能延续2010年中的大幅波动走势,但整体可能会偏软。
腾挪不停的钱――日元
2010年日元是在升值中度过的。日元/美元、日元/欧元分别上涨了12.8%,22.7%。2011年,日本国内经济持续增长、海外投资的庞大收益、美元的疲软预示日元有进一步升值的可能。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复苏、风险偏好情绪回升,日元套息交易将再次活跃,推动日元走弱。同时日元持续走强将伤害日本出口主导型经济以及令日本继续面临通缩的压力,日本当局不排除再次干预汇市的可能。猴性十足的日元究竟走势如何,美元走势和风险偏好将是两大主要因素。
将反弹走高的钱――英镑
英镑自2008年以来对美元贬值20%,目前倾向于反弹。英国政府严格推出的最新预算计划,预算赤字日趋可控。2010年底公布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MPC)会议纪要显示,MPC以7对1的投票结果维持基准利率在0.50%的水平不变,委员会成员森泰斯在上届会议上投票加息,这是近两年第一次有MPC成员提出加息。通胀压力导致的加息预期将支撑英镑上行,但是经济前景低迷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羊群效应,导致的英镑下行预期也依然存在。
升值空间有限的钱――澳元
澳元作为高息商品货币,在发达经济体中最具吸引力,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受益者,2010年下半年澳元兑美元汇率上涨大约20%,并自1983年12月自由浮动以来首次触及评价水平。伴随商品价格的上扬,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煤炭和羊毛纺织的出口国,2009年澳大利亚经济提前复苏。澳储行于当年10月开始连续几个月加息。同时,其他国家经济要么陷入停滞,要么增长缓慢,欧洲更是发生债务危机。这令澳元走出一波不错的走势,澳元兑美元在11月5日触及历史高点1.0183。考虑到澳元兑美元已经涨势充分,且估值已经非常高,新兴经济体的紧缩货币政策也将对其上行带来一定的打压,预计2011年继续上升的空间将极其有限。而一旦开始下跌,速度和幅度一定出人意料。
盘整趋升的钱
――加元
温和强势是2010年加元行情的主基调,加元兑美元反复围绕平价进行争夺,但加元始终无法比美元更贵,这与加拿大经济过多依附于美国经济有关。预计2011年加元兑美元的纠结态势仍将持续,汇价仍将陷入相对狭窄的波动区间,大约维持在1.0000水平。2011年加拿大国内因素影响较为正面,2010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复苏势头仍得以延续。预计加拿大央行(Bank of Canada)将在2011年年中开启货币紧缩周期,加拿大相对美国的短期债种收益率优势将进一步放大。此外,加元也属商品货币,吸引力较澳元小,对全球市场变化敏感,而且与商品市场和股市动态休戚相关。此类货币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格局的变化。
稳定性较强的钱――瑞士法郎
瑞士经济在2011年将进一步增长。瑞士劳动力市场应该会显著改善,且消费将成为推动瑞士国内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动力,同时外部需求可能依旧保持完好,且瑞士经济所面临的通缩风险也许会消散,这些因素将促使瑞士央行采取更为激进的货币政策。加上欧元区债务问题的持续不确定性、欧盟以及其他地区财政监管的日趋严格以及瑞士法郎避险需求的持续增长,都将在2011年对瑞士法郎形成支撑。预计在全球经济复苏的环境下,美元兑瑞士法郎维持在平价位下方成常态。如果全球经济再次出现衰退,美元/瑞士法郎可能和2008年一样出现上涨,不过这种可能性小。
晋级新宠的钱――卢布
从2002年开始至2008年上半年期间,国际市场主要商品价格一路上行,并在2008年7月达到历史性高峰。2008年9月15日,美国投资银行莱曼兄弟公司(LehmanBrothersHoldings)宣告破产,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全面升级到世界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陷入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之中,国际市场主要商品价格一路暴跌,2008年12月跌至低谷。2009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主要商品价格持续性走高,尤其是期货价格上涨明显,2009年年底,现货、期货价格分别上升了约28%和58%,总体水平基本回升至2007年4月的水平。
一、2009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运行总体情况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在半年内跌去了过去四年多的持续上涨。从2009年开始,世界主要国家相继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经济复苏形势逐步明朗,加之全球经济刺激计划导致流动性过剩,无论是实体市场还是投机市场,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开始增加,影响全年初级产品价格逐步回升。尤其是第二季度以来,在石油、有色金属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回升幅度明显加大。
2009年年初,在主要经济体经济刺激计划预期的影响下,主要商品价格出现4%的上升,2月和3月持稳后,第二季度出现一轮连续上攻行情,8月达到阶段性高位后,9月小幅下跌,10月和11月连续两个月保持近2%的上涨,12月在原油价格回落的影响下,带动其他商品价格小幅下降。从全年来看,主要商品现货、期货价格水平分别累计上涨28.4%和58.4%,期货价格涨幅大大高于或领先于现货市场,但和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7月相比,仍下跌了35%和32%。
从不同类别商品来看,农产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小于工业品。从2009年全年来看,尽管原油、有色金属等生产资料价格走势领先于油脂油料类、食糖、纺织原料等类别商品,但后者走势表现得更为稳健,全年涨幅还高于生产资料。2009年农产品价格累计上涨了29%,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23%。这一年里,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均有五个月环比出现了下降,但其中农产品价格有三个月降幅微弱,比较而言,而生产资料价格仍体现为较大的涨跌。
2009年两大类商品均不乏亮点,部分品种走势出人意料。农产品类商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食糖类,2009年全年累计上涨约90%,比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价格高近60%。其次是纺织原料类价格,上涨36%,也高于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价格水平。2009年年底前,国际市场大豆、食用油价格出现一轮上涨行情,引发了市场极大的关注,全年油料油脂类价格累计上涨23%。2009年,除玉米价格受国际油价飙升而出现12%的上涨外,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总体呈较为稳定走势,全年累计上涨约4%,大大低于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价格水平。在生产资料市场中,原油、成品油价格持续上升一直是全年市场各方持续关注的热点。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从年初的每桶40美元最高涨到81.37美元,按月平均价格计算,全年累计上涨约83%,但和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价格水平相比,仍低40%左右。2009年汽油、柴油价格也分别上涨了103%和40%。在原油价格的带动下,贵金属价格屡次创造新高,全年黄金价格上涨约37%,白银价格上涨72%。2009年,天然橡胶价格累计上涨达到92%,化工产品价格上涨49%。在有色金属市场中,铜、铅、锌价格涨势突出,分别上涨了95%、138%和98%。而钢材类价格在产能过剩的影响下。2009年表现低迷,整体下降约23%。
二、2009年主要商品价格变化情况
2009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运行的主要特点是上涨面广,部分商品涨幅大,在统计的近50个商品中,除小麦、钢材类价格略有下降(比2008年12月,下同),铁矿石价格下跌近12%外,其余商品均出现明显上升。
(一)原油价格大幅上扬
2008年金融危机后,原油期价已经滑落到2004年的水平。2009年,尽管全球供略大于求,2009年前两个月基本围绕40美元窄幅波动。但3月中旬以来,美国实施多重刺激经济举措,经济复苏、美国金融市场逐渐恢复、投机资金也有所活跃,国际油价在6月初突破每桶70美元后,原油期价连续创出年内高点,最高时10月21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达到81.37美元/桶,11月基本在80美元范围内波动,12月波动中略有回落,降至每桶70美元水平。12月,原油现货、期货价格分别累计上涨了82%和73%。
在原油价格的带动下,2009年国际市场汽油、柴油价格也出现较大上涨,12月价格分别比上年12月累计上涨了103%和40%。
(二)有色金属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以铜、铅、锌为最
由于市场对全球经济信心持续恢复,投机资金大举进入市场,金属的需求步入高峰。2009年,除2月出现短暂下调外,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呈现持续大幅上升走势,尤其是4月和8月上涨突出,涨幅达到15%。全年,铜、铝、铅、锌、锡、镍期货价格分别上涨97%、27%、140%、98%、35%和74%。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最高时在12月初达到7094美元/吨,铅、锌价格也达到一年来的高点,均比金融危机爆发前高20%左右。
受需求增长持续不振影响,2009年钢材价格出现震荡下行走势,全年黑色金属价格水平累计下降25%,其中冷轧薄钢板、热镀锌薄板价格分别下降了5%和42%。
(三)大豆、食用油价格高位上升
2009年以来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呈波动上升态势,6月11日现货、期货价格一度涨至每吨436美元和466美元的当年最高价,此后价格大幅下降。10月和11月大豆价格再次出现明显上升,现货、期货价格分别从10月初的每吨304美元和325美元升至11月30日的367美元和390美元,涨幅分别为20.72%和20%。12月价格走势较为平稳,年底美国大豆现货、期货价格比年初分别上升7%和8%。豆油价格走势与大豆基本一致。年底美
国市场豆油现货、期货价格与年初相比分别上升12%、18%。
上一年度南美大豆减产,本年度期初结转库存下降是影响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2008/09年度阿根廷、巴西两国大豆产量分别比2007/08年度减少1420万吨和400万吨,降幅分别为30.74%和6.56%;本年度期初库存与上年度相比分别减少573万吨和723万吨,降幅分别为26.33%、38.25%。美国农业部预计2009/10年度世界大豆产量大幅增加18.68%,当年产量高于消费量1650万吨,期末库存大幅增加34.61%。
(四)粮食价格低位震荡
由于上年国际粮价大幅走高刺激了各国扩大粮食播种面积,致使上年度全球粮食产量快速增加,而2009年粮食市场实体需求仍未出现明显增长,且粮食品种金融投资属性较弱,导致2009年国际粮价走势远弱于原油、金属、油脂等商品。2009年国际粮食市场每月价格变化不大,在4、5月及年底分别出现了一轮小幅上升,但总体呈弱势运行。截至2009年底,粮食价格累计上涨了4%。其中,小麦价格下降5%,玉米、大米价格分别上涨了15.5%和7%。原油价格高位上升,美元延续下跌走势,市场对大宗商品价格维持乐观情绪,带动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上行。而泰国政府公布稻谷收购政策以及在印度、菲律宾出现天气灾害等因素的刺激下,稻谷市场出现较大上涨。由于天气干旱,本年度印度稻米和玉米等谷物减产严重,印度联邦政府预计2009/10年度夏播谷物总产量可能比上年减少18%,印度将由出口大米转为进口大米,推动大米价格上行。
(五)金银等贵金属价格创新高
2009年上半年,金价走势平稳,多数时间还一直在900-1000美元/盎司区间宽幅震荡。但进入下半年后,由于市场担心世界经济可能陷入高通胀、各央行购金增储、投资性需求激增以及美元长时间大幅贬值,因此行情明显加速,尤其是进入第四季度后涨势更加凌厉,不断刷新历史高点,最高时12月2日纽约市场黄金、白银期货价格分别达到1212美元/盎司和1929.5美分/盎司。12月黄金、白银价格比上年底分别上涨了37%和73%,创下了黄金自商品化以来的年度最大涨幅,而黄金价格比金融危机爆发前高了13%。
(六)棉花、食糖、天胶价格均出现大幅度上升
2009年全球棉花产量、期末库存下降,消费量增加,当年产量低于消费量。据估算,2009年全球棉花产量为2237万吨,比上年度减少4.5%;全球棉花消费量为2472万吨,比上年度增加2.18%;期末库存为117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13.37%。棉花价格在第一季度持续走低后,4月开始出现加速上涨态势。全年棉花累计涨幅达到42%。
食糖是2009年全球商品市场中最为突出的品种。截至2009年底,洲际交易所(ICE)的原糖3月合约价格已超出26美分/磅,刷新二十八年来历史最高。糖价的飙涨与巴西糖产出的缩减有一定关联。作为全球最大产糖国,巴西2009年的湿润天气延迟了甘蔗的收割,糖产量因而受到影响,并进一步限制了国际供应。同时,金融市场的回暖似乎也助推糖市,使得基金多头择机进入市场。
天胶价格主要受国际油价上升的带动,同时,全球天胶主产区东南亚的天胶生产旺季产量仍然没有放大,欧洲和日本的汽车销售仍然保持上年同期水平。美国汽车销量创一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中国车市在政策刺激和行业复苏的双重推动下,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超过40%,带动橡胶需求快速增加,全年天胶价格累计上涨近90%。
三、2009年国际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的原因
推动2009年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各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低利率释放的流动性、大宗产品的投机属性和美元贬值,而2008年下半年的恐慌性暴跌也为反弹提供了较大的空间。2009年,在世界各经济体持续采取经济刺激政策,拉动消费需求,世界经济逐渐摆脱衰退并出现复苏势头。3月美国金融市场逐渐恢复功能,金融市场开始了一波较大幅度的反弹。自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积极变化,主要经济体公布的一系列向好的经济数据也反映了全球经济开始走向复苏,市场预期衰退的幅度减少,这不仅拉动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也从心理预期上调整了对全球经济的预测判断。而在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下,流动性过剩等因素凸显,推动了期货市场价格的高涨。
此外,从一年来美元汇率走势来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者选择抛售欧元及其他货币,转而买进美元寻求避险,促使美元从2008年9月迅速攀升,2009年3月涨至高位,此后美国金融市场开始恢复,股市和期货市场从低位反弹,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抛售美元,美元汇率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走势。目前反映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美汇指数(DXY)比2009年3月初的高点下降了近15%。美元汇率持续贬值,也是推高2009年初级产品价格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后危机时代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发展方向
2010年,世界经济将步入后危机时代。2009年10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12月联合国报告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2.4%,而欧佩克(OPEC)预期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2.9%。因此,尽管复苏过程曲折,但是世界经济实现低速增长,世界贸易稳步回升,在2010年将逐步明朗。经济走好将为商品市场价格上升提供有利的经济环境。同时,美联储在2009年11月会议上决定仍坚持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超低利率,这也成为欧盟、日本等国的共同政策。不过,有分析认为,尽管2009年底美元出现小幅上升的势头,但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将迫使美元在2010年上半年前继续贬值,这些因素都为后期产品价格上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应该看到,2009年底,绝大部分商品均达到年内高点,部分商品价格甚至已经达到历史性高位,在全球经济尚未完全走稳的情况下,仅靠流动性、低利率、美元连续贬值及因此带来的通胀预期推动的上升行情并不能够持续,实体经济的回暖才是拉升价格的根本。综合各方面因素,上涨形式将主要表现为阶段性上攻。预计,2010年上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出现先降——后涨——再稳的走势,在实体需求提升后,商品价格将可能达到新的水平。从下半年开始,预计主要经济体将逐步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对国际商品价格产生下行影响。
五、2010年国际市场主要品种价格走势最近,主要发达国家相继表示将继续延续已经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目前各国经济货币政策虽有微调,但货币政策并未出现大幅紧缩。可以预计,2010年上半年以前,经济刺激政策并不会退出。而这一政策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将推动大宗商品进一步金融化,推动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上行,主要表现为石油、有色金属等投资属性较强的品种领涨,使得在2010年上半年全球通胀压力持续加大。
(一)粮食
从2010年全球粮食市场的产需变化来看,尽管粮食产量仍可能高于需求,但产量有减少趋势,需求量呈现增长态势,2010年将处于粮食市场产需关系改善的时期,对粮食价格产生提升作用。根据美国农业部最新的报告,2009/10年度世界谷物产量预计比上年度下降1.52%,达到21.97亿吨,需求量比上年度提高1.73%,达到21.84亿吨,当年谷物产量仅略比需求量高0.59%,而上年度产量比需求量高3.9%。
但高库存仍是粮食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将是抑制粮价上涨速度的主要因素。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最新预测,2009/10年度粮食期末库存量预计达到4.57亿吨,是八年以来的最高位,比上年度增加2.87%。从对粮价变化有重要参考作用的库存消费比看,目前全球粮食库存消费比为20.9%,大大高于17%的安全水平,不利于粮价大幅度上涨。
从粮食价格周期波动特性来看,国际粮价底部运行期即将完成,预计2010年前期将继续低位运行,后期有可能步入缓慢上升周期。
同时,2009年国际投机资金主要集中在能源、金属、油脂类商品中,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2010年有可能借机转投前期涨幅较小、目前价位较低的粮食品种,粮食产品的金融属性有可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推高粮价。
综合来看,2010年前期国际粮价将延续目前的低位小幅波动走势,后期借机回升的可能性较大,但在高库存、低贸易的影响下,价格涨幅受限。
(二)原油
2009年,纽约原油期货平均价格约62美元/桶,比2008年的平均100美元/桶下跌了38%,但从全年走势来看,油价已经处于稳步回升的通道之中。从2010年的供需情况看,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认为,2010年全球原油日需求将达到8610万桶,较2009年增加1.7%,全球原油市场基本面仍处于供大于求的格局,但原油供应受OPEC影响极大,而OPEC的油价心理价位在70-90美元,如果长期低于该水平,OPEC将减少低成本油田产量。但目前美国的馏分油库存仍然维持在五年来的较高水平,抑制价格上升速度。总体来看,2010年国际油价将呈现温和升值态势。预计第一季度将在每桶72美元上下波动,第四季度达到85美元,期间将突破百元大关,全年石油均价预计为每桶80至90美元。
(三)金属类
中国需求是世界金属消费的主要动力,2010年中国消费将保持稳定增长,而发达国家复苏也将带动需求,预计2010年金属消费需求会迅速回升。尽管2010年前期存在下调的可能,但预计第二季度国际铜价将达到每吨8000美元,年中有可能创造历史新高,但从第三季度开始,正常情况下的消费需求将出现季节性放缓,而且后期可能面临美联储升息及全球调息升温的情况,价格出现震荡。预计2010年铜均价约为7000至7500美元。
(四)纺织原料类
目前国际棉花的供需处在失衡状态,面临着库存下降,库存消费比走低的问题。据估算,2010年全球棉花产量比上年度减少4.5%,棉花消费量比上年度增加2.18%;期末库存大幅下降13%,在2010年9月新季棉花上市前,棉花的供需难有较大改观。而后期随着纺织服装的复苏,新季棉花的产量亦不容乐观,对价格构成持续拉升。
(五)食糖
一、2009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运行总体情况
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在半年内跌去了过去四年多的持续上涨。从2009年开始,世界主要国家相继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经济复苏形势逐步明朗,加之全球经济刺激计划导致流动性过剩,无论是实体市场还是投机市场,对初级产品的需求开始增加,影响全年初级产品价格逐步回升。尤其是第二季度以来,在石油、有色金属价格上涨的带动下,回升幅度明显加大。
2009年年初,在主要经济体经济刺激计划预期的影响下,主要商品价格出现4%的上升,2月和3月持稳后,第二季度出现一轮连续上攻行情,8月达到阶段性高位后,9月小幅下跌,10月和11月连续两个月保持近2%的上涨,12月在原油价格回落的影响下,带动其他商品价格小幅下降。从全年来看,主要商品现货、期货价格水平分别累计上涨28.4%和58.4%,期货价格涨幅大大高于或领先于现货市场,但和危机爆发前的2008年7月相比,仍下跌了35%和32%。
从不同类别商品来看,农产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小于工业品。从2009年全年来看,尽管原油、有色金属等生产资料价格走势领先于油脂油料类、食糖、纺织原料等类别商品,但后者走势表现得更为稳健,全年涨幅还高于生产资料。2009年农产品价格累计上涨了29%,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了23%。这一年里,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均有五个月环比出现了下降,但其中农产品价格有三个月降幅微弱,比较而言,而生产资料价格仍体现为较大的涨跌。
2009年两大类商品均不乏亮点,部分品种走势出人意料。农产品类商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食糖类,2009年全年累计上涨约90%,比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价格高近60%。其次是纺织原料类价格,上涨36%,也高于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价格水平。2009年年底前,国际市场大豆、食用油价格出现一轮上涨行情,引发了市场极大的关注,全年油料油脂类价格累计上涨23%。2009年,除玉米价格受国际油价飙升而出现12%的上涨外,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总体呈较为稳定走势,全年累计上涨约4%,大大低于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价格水平。在生产资料市场中,原油、成品油价格持续上升一直是全年市场各方持续关注的热点。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从年初的每桶40美元最高涨到81.37美元,按月平均价格计算,全年累计上涨约83%,但和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价格水平相比,仍低40%左右。2009年汽油、柴油价格也分别上涨了103%和40%。在原油价格的带动下,贵金属价格屡次创造新高,全年黄金价格上涨约37%,白银价格上涨72%。2009年,天然橡胶价格累计上涨达到92%,化工产品价格上涨49%。在有色金属市场中,铜、铅、锌价格涨势突出,分别上涨了95%、138%和98%。而钢材类价格在产能过剩的影响下。2009年表现低迷,整体下降约23%。
二、2009年主要商品价格变化情况
2009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运行的主要特点是上涨面广,部分商品涨幅大,在统计的近50个商品中,除小麦、钢材类价格略有下降(比2008年12月,下同),铁矿石价格下跌近12%外,其余商品均出现明显上升。
(一)原油价格大幅上扬
2008年金融危机后,原油期价已经滑落到2004年的水平。2009年,尽管全球供略大于求,2009年前两个月基本围绕40美元窄幅波动。但3月中旬以来,美国实施多重刺激经济举措,经济复苏、美国金融市场逐渐恢复、投机资金也有所活跃,国际油价在6月初突破每桶70美元后,原油期价连续创出年内高点,最高时10月21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达到81.37美元/桶,11月基本在80美元范围内波动,12月波动中略有回落,降至每桶70美元水平。12月,原油现货、期货价格分别累计上涨了82%和73%。
在原油价格的带动下,2009年国际市场汽油、柴油价格也出现较大上涨,12月价格分别比上年12月累计上涨了103%和40%。
(二)有色金属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以铜、铅、锌为最
由于市场对全球经济信心持续恢复,投机资金大举进入市场,金属的需求步入高峰。2009年,除2月出现短暂下调外,国际市场有色金属价格呈现持续大幅上升走势,尤其是4月和8月上涨突出,涨幅达到15%。全年,铜、铝、铅、锌、锡、镍期货价格分别上涨97%、27%、140%、98%、35%和74%。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最高时在12月初达到7094美元/吨,铅、锌价格也达到一年来的高点,均比金融危机爆发前高20%左右。
受需求增长持续不振影响,2009年钢材价格出现震荡下行走势,全年黑色金属价格水平累计下降25%,其中冷轧薄钢板、热镀锌薄板价格分别下降了5%和42%。
(三)大豆、食用油价格高位上升
2009年以来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呈波动上升态势,6月11日现货、期货价格一度涨至每吨436美元和466美元的当年最高价,此后价格大幅下降。10月和11月大豆价格再次出现明显上升,现货、期货价格分别从10月初的每吨304美元和325美元升至11月30日的367美元和390美元,涨幅分别为20.72%和20%。12月价格走势较为平稳,年底美国大豆现货、期货价格比年初分别上升7%和8%。豆油价格走势与大豆基本一致。年底美
国市场豆油现货、期货价格与年初相比分别上升12%、18%。
上一年度南美大豆减产,本年度期初结转库存下降是影响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2008/09年度阿根廷、巴西两国大豆产量分别比2007/08年度减少1420万吨和400万吨,降幅分别为30.74%和6.56%;本年度期初库存与上年度相比分别减少573万吨和723万吨,降幅分别为26.33%、38.25%。美国农业部预计2009/10年度世界大豆产量大幅增加18.68%,当年产量高于消费量1650万吨,期末库存大幅增加34.61%。
(四)粮食价格低位震荡
由于上年国际粮价大幅走高刺激了各国扩大粮食播种面积,致使上年度全球粮食产量快速增加,而2009年粮食市场实体需求仍未出现明显增长,且粮食品种金融投资属性较弱,导致2009年国际粮价走势远弱于原油、金属、油脂等商品。2009年国际粮食市场每月价格变化不大,在4、5月及年底分别出现了一轮小幅上升,但总体呈弱势运行。截至2009年底,粮食价格累计上涨了4%。其中,小麦价格下降5%,玉米、大米价格分别上涨了15.5%和7%。原油价格高位上升,美元延续下跌走势,市场对大宗商品价格维持乐观情绪,带动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上行。而泰国政府公布稻谷收购政策以及在印度、菲律宾出现天气灾害等因素的刺激下,稻谷市场出现较大上涨。由于天气干旱,本年度印度稻米和玉米等谷物减产严重,印度联邦政府预计2009/10年度夏播谷物总产量可能比上年减少18%,印度将由出口大米转为进口大米,推动大米价格上行。
(五)金银等贵金属价格创新高
2009年上半年,金价走势平稳,多数时间还一直在900-1000美元/盎司区间宽幅震荡。但进入下半年后,由于市场担心世界经济可能陷入高通胀、各央行购金增储、投资性需求激增以及美元长时间大幅贬值,因此行情明显加速,尤其是进入第四季度后涨势更加凌厉,不断刷新历史高点,最高时12月2日纽约市场黄金、白银期货价格分别达到1212美元/盎司和1929.5美分/盎司。12月黄金、白银价格比上年底分别上涨了37%和73%,创下了黄金自商品化以来的年度最大涨幅,而黄金价格比金融危机爆发前高了13%。
(六)棉花、食糖、天胶价格均出现大幅度上升
2009年全球棉花产量、期末库存下降,消费量增加,当年产量低于消费量。据估算,2009年全球棉花产量为2237万吨,比上年度减少4.5%;全球棉花消费量为2472万吨,比上年度增加2.18%;期末库存为1170万吨,比上年度减少13.37%。棉花价格在第一季度持续走低后,4月开始出现加速上涨态势。全年棉花累计涨幅达到42%。
食糖是2009年全球商品市场中最为突出的品种。截至2009年底,洲际交易所(ICE)的原糖3月合约价格已超出26美分/磅,刷新二十八年来历史最高。糖价的飙涨与巴西糖产出的缩减有一定关联。作为全球最大产糖国,巴西2009年的湿润天气延迟了甘蔗的收割,糖产量因而受到影响,并进一步限制了国际供应。同时,金融市场的回暖似乎也助推糖市,使得基金多头择机进入市场。
天胶价格主要受国际油价上升的带动,同时,全球天胶主产区东南亚的天胶生产旺季产量仍然没有放大,欧洲和日本的汽车销售仍然保持上年同期水平。美国汽车销量创一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中国车市在政策刺激和行业复苏的双重推动下,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超过40%,带动橡胶需求快速增加,全年天胶价格累计上涨近90%。
三、2009年国际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的原因
推动2009年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各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低利率释放的流动性、大宗产品的投机属性和美元贬值,而2008年下半年的恐慌性暴跌也为反弹提供了较大的空间。2009年,在世界各经济体持续采取经济刺激政策,拉动消费需求,世界经济逐渐摆脱衰退并出现复苏势头。3月美国金融市场逐渐恢复功能,金融市场开始了一波较大幅度的反弹。自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积极变化,主要经济体公布的一系列向好的经济数据也反映了全球经济开始走向复苏,市场预期衰退的幅度减少,这不仅拉动了实体经济的需求,也从心理预期上调整了对全球经济的预测判断。而在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下,流动性过剩等因素凸显,推动了期货市场价格的高涨。
此外,从一年来美元汇率走势来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投资者选择抛售欧元及其他货币,转而买进美元寻求避险,促使美元从2008年9月迅速攀升,2009年3月涨至高位,此后美国金融市场开始恢复,股市和期货市场从低位反弹,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抛售美元,美元汇率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走势。目前反映美元对一揽子货币的美汇指数(DXY)比2009年3月初的高点下降了近15%。美元汇率持续贬值,也是推高2009年初级产品价格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后危机时代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发展方向
2010年,世界经济将步入后危机时代。2009年10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1%,12月联合国报告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2.4%,而欧佩克(OPEC)预期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2.9%。因此,尽管复苏过程曲折,但是世界经济实现低速增长,世界贸易稳步回升,在2010年将逐步明朗。经济走好将为商品市场价格上升提供有利的经济环境。同时,美联储在2009年11月会议上决定仍坚持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超低利率,这也成为欧盟、日本等国的共同政策。不过,有分析认为,尽管2009年底美元出现小幅上升的势头,但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将迫使美元在2010年上半年前继续贬值,这些因素都为后期产品价格上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是应该看到,2009年底,绝大部分商品均达到年内高点,部分商品价格甚至已经达到历史性高位,在全球经济尚未完全走稳的情况下,仅靠流动性、低利率、美元连续贬值及因此带来的通胀预期推动的上升行情并不能够持续,实体经济的回暖才是拉升价格的根本。综合各方面因素,上涨形式将主要表现为阶段性上攻。预计,2010年上半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出现先降――后涨――再稳的走势,在实体需求提升后,商品价格将可能达到新的水平。从下半年开始,预计主要经济体将逐步退出经济刺激计划,对国际商品价格产生下行影响。
五、2010年国际市场主要品种价格走势
最近,主要发达国家相继表示将继续延续已经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目前各国经济货币政策虽有微调,但货币政策并未出现大幅紧缩。可以预计,2010年上半年以前,经济刺激政策并不会退出。而这一政策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将推动大宗商品进一步金融化,推动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上行,主要表现为石油、有色金属等投资属性较强的品种领涨,使得在2010年上半年全球通胀压力持续加大。
(一)粮食
从2010年全球粮食市场的产需变化来看,尽管粮食产量仍可能高于需求,但产量有减少趋势,需求量呈现增长态势,2010年将处于粮食市场产需关系改善的时期,对粮食价格产生提升作用。根据美国农业部最新的报告,2009/10年度世界谷物产量预计比上年度下降1.52%,达到21.97亿吨,需求量比上年度提高1.73%,达到21.84亿吨,当年谷物产量仅略比需求量高0.59%,而上年度产量比需求量高3.9%。
但高库存仍是粮食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将是抑制粮价上涨速度的主要因素。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最新预测,2009/10年度粮食期末库存量预计达到4.57亿吨,是八年以来的最高位,比上年度增加2.87%。从对粮价变化有重要参考作用的库存消费比看,目前全球粮食库存消费比为20.9%,大大高于17%的安全水平,不利于粮价大幅度上涨。
从粮食价格周期波动特性来看,国际粮价底部运行期即将完成,预计2010年前期将继续低位运行,后期有可能步入缓慢上升周期。
同时,2009年国际投机资金主要集中在能源、金属、油脂类商品中,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2010年有可能借机转投前期涨幅较小、目前价位较低的粮食品种,粮食产品的金融属性有可能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推高粮价。
综合来看,2010年前期国际粮价将延续目前的低位小幅波动走势,后期借机回升的可能性较大,但在高库存、低贸易的影响下,价格涨幅受限。
(二)原油
2009年,纽约原油期货平均价格约62美元/桶,比2008年的平均100美元/桶下跌了38%,但从全年走势来看,油价已经处于稳步回升的通道之中。从2010年的供需情况看,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认为,2010年全球原油日需求将达到8610万桶,较2009年增加1.7%,全球原油市场基本面仍处于供大于求的格局,但原油供应受OPEC影响极大,而OPEC的油价心理价位在70-90美元,如果长期低于该水平,OPEC将减少低成本油田产量。但目前美国的馏分油库存仍然维持在五年来的较高水平,抑制价格上升速度。总体来看,2010年国际油价将呈现温和升值态势。预计第一季度将在每桶72美元上下波动,第四季度达到85美元,期间将突破百元大关,全年石油均价预计为每桶80至90美元。
(三)金属类
中国需求是世界金属消费的主要动力,2010年中国消费将保持稳定增长,而发达国家复苏也将带动需求,预计2010年金属消费需求会迅速回升。尽管2010年前期存在下调的可能,但预计第二季度国际铜价将达到每吨8000美元,年中有可能创造历史新高,但从第三季度开始,正常情况下的消费需求将出现季节性放缓,而且后期可能面临美联储升息及全球调息升温的情况,价格出现震荡。预计2010年铜均价约为7000至7500美元。
(四)纺织原料类
目前国际棉花的供需处在失衡状态,面临着库存下降,库存消费比走低的问题。据估算,2010年全球棉花产量比上年度减少4.5%,棉花消费量比上年度增加2.18%;期末库存大幅下降13%,在2010年9月新季棉花上市前,棉花的供需难有较大改观。而后期随着纺织服装的复苏,新季棉花的产量亦不容乐观,对价格构成持续拉升。
(五)食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