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短期期货交易策略

短期期货交易策略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2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短期期货交易策略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短期期货交易策略

篇1

1.引言

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资本流动日益全球化,同时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金融市场上的主导力量,从而对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发达证券市场和新兴证券市场竞相开设股指期货交易,形成了世界性的股指期货交易热潮。2010年4月16日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在我国上市交易,这一新的金融衍生品的推出,开启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新篇章,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迈出了一大步,对于改善我国股票市场的运行机制,提高市场运行的质量,发育和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近阶段股市处于震荡整理中,股指期货的推出给中国股市以后的走向带来怎样的影响,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甚至是政府部门都在关注这个问题。因此,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就远近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的影响进行分析非常有意义。

2.文献综述

股指期货推出后,对于股指期货与股票现货市场的关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得出三种不同观点,即股票指数期货的引入导致现货市场的波动性减小、波动性不变以及波动性增大。

部分研究表明期货市场的引入使现货市场波动性减小。Bessembinder和Seguin(1992)分析了1978-1989年S&P500指数期货推出前后的情况,发现期货市场的引入使现货市场波动性减小。Robinson(1994)对1980年至1993年FT-SE100指数的期现货市场的研究表明,引入期货市场后现货市场波动性减小。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期货交易导致了现货市场波动性的降低,但这种波动性并非来源于投机者扰乱市场的消极效应,而是来自于信息的增加,期货市场的引入减低了现货市场信息流的速度与质量[1]。大多数实证研究表明,现货市场波动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Edwards对S&P500指数和价值线指数在推出期货市场前后的波动性进行的分析表明,股价指数的日波动增加不是由于股指期货引起的,期货市场使得现货市场更为稳定和完善。Baldauf和Santoni(1991)在研究S&P500指数时考虑了ARCH效果,认为指数期货上市对股票市场波动性影响并不显著。此外,有的研究认为期货市场导致了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增加。Damodaran(1990)研究了S&P500指数期货后发现,S&P500成份股的波动有增大的趋势。Lockwood和Linn(1990)对道琼工业指数的研究表明,现货市场收益变异系数上升,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加大了股价的波动性,改善了现货市场的信息反应速度与品质[2]。

国内对股指期货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程靖和刘志奇(2003)以香港恒生指数为研究对象,通过协整验证了股指期货与股票现货之间长期稳定的联动关系。徐旭初(2004)对美国S&P500指数期货、英国FT-SE100指数期货、韩国KOSPI200指数期货、台湾加权股价指数期货等样本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指数期货市场及相应现货市场的成熟程度和波动程度由相关标的指数的设计是否合理、市场组织是否有效等许多因素决定,股指期货产品的成熟度与股指期货的波动性存在负相关性。李强(2007)通过在整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股指期货的推出,可以增加股票现货市场的流动性;使机构投资者数量增加、抄盘策略改变;在股指期货合同到期日造成股价的巨大波动。以上关于股指期货的研究可以表明,股指期货短期内可能会影响现货市场的波动性,但是从长期来看,这样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当然,我国推出股指期货的时间也不长,再加上中国资本市场并不是很成熟,股指期货的推出对现货市场的波动性有多大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需要有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从我国股制期货与现货股票市场的实际出发,选择沪深300股指期货交易的近期、远期连月数据和沪深300指数数据,主要研究股指期货远期合约、近期合约与股票现货市场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VAR模型,然后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协整理论实证分析股指期货和现货指数价格的相互引导关系,并且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度量期货与现货相互影响的大小。

3.实证研究

3.1 数据选取

本文选择沪深300股指期货交易的近期、远期连月数据和沪深300指数数据,从2010年6月21日到2010年12月17日期货和现货市场的日收盘价,共124个样本。以xh代表沪深300指数日收盘价,qh代表股指期货近期合约收盘价,yqh代表股指期货远期合约收盘价,对序列取对数分别为,,。

3.2 平稳性检验及协整检验

由于,,显著不平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来刻画期货与现货价格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首先我们需要考察序列是否同阶单整,这就需要检验序列的平稳性。本文采用的就是ADF检验法对序列的进行平稳性检验。对三个序列进行差分并分别记为,,,将其定义为日收益率。通过Eviews6.0对序列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如表3-1所示。结果显示三个序列的ADF检验值都小于检验临界值,都通过了ADF检验。

由前面的分析得知,,,都是非平稳序列,而一阶差分后都平稳,所以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可以两两分别进行协整检验。我们选择使用E-G两步法来进行协整检验。首先分析,之间的协整关系,建立回归方程:

结果显示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所以序列,具有协整关系。我们再利用E-G检验方法来分别检验现货沪深300指数与股指期货指数远期和约、股指期货近期合约与远期合约之间的均衡关系,结果显示,它们之间也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其回归方程为。

3.3 Granger因果检验及VAR模型

我们通过前面的单位根检验已经得知日收益率序列,,都为平稳序列,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建立VAR模型来对其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首先利用AIC和SC准则确定最优的滞后阶数为1阶(见表3-3),然后建立1阶VAR模型,进一步做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3-4所示。

通过表3-4可知近期期货收益率是现货收益率的Granger原因的概率达到了60%多,而现货收益率是近期期货收益率的Granger原因的概率达到了99%,说明两者是相互影响的,而且现货市场对于近期期货市场的影响要大一些。远期期货收益率与现货收益率也是相互影响的,而且远期期货收益率是现货收益率的Granger原因的概率达到了90%多。同时远期期货市场对近期期货市场的影响同样很大,而且比对现货市场的影响要大一点。对,,建立VAR模型,得出以下结果:

3.4 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分析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3]。具体的说,它刻画的是在误差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我们用这种方法来描述现货收益率、近期期货收益率与远期期货收益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3-1所示。

从的脉冲响应函数(第一个图)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自身的冲击反应在第一期相当大,但是到第四期以后就比较小且很平稳。而对总体带来的冲击一直都不大。而对的冲击在第二期时达到最大而且冲击反应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脉冲响应函数(第二个图)可知,自身的正向冲击先强后弱,波动幅度相对较大。对的冲击第一期最大,之后开始减弱,但都比其自身带来的冲击大。而带来的冲击在第二期时达到最大,超过了对其带来的冲击影响。的脉冲响应函数(第三个图)可知,短期内,带来的冲击效应很大,但是减弱速度也很快。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现在我们对其进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如表3-5所示。

从现货收益率方差分解的结果来看,基本都来自于现货市场,但比较来看的话,远期期货所占比重还是大于近期期货。近期期货收益率的方差分解中,现货市场所引起的方差在总方差的部分一直在65.12%左右,而来源于其自身的部分却在33.37%左右,远期期货市场的贡献度很小。远期期货收益率来自现货市场的部分在总方差中达到90.64%左右,而近期期货市场与远期期货市场所占的百分比都比较小,来自其自身的部分相对来说大点,并且也是在逐步提高的。

通过对它们进行方差分解分析,我们发现不管是对于近期期货收益率还是远期期货收益率,来自于现货市场的方差都要大于来自期货市场的部分,即现货市场在价格发现功能上目前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4.结论

首先,我们利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沪深300股指期货与沪深300现货指数之间确实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而在期货与现货市场的价格引导关系中,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但在价格引导关系中,现货价格对近期期货价格具有很强的引导关系,相比之下,近期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引导关系却不明显,而真正对现货价格起到引导作用的是远期期货价格,这就说明以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来看,期货市场并没有很好的起到价格发现的作用。

其次,脉冲响应函数测量了它们之间影响关系的大小,而从冲击响应分析结果来看,在短时间内,不管是近期股指期货还是远期股指期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现货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在定价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总体来说受到现货市场的影响相对要大于来自期货市场的影响,而从长期来看的话,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还是有一定提高的,

最后,从方差分解的情况来看,现货市场对股指期货市场的冲击最初是相当大的,说明现货市场的运行对股指期货市场运行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也与脉冲响应结果一致,在短期内,现货市场在价格发现功能上是占主导地位的,从长远角度看的话,期货市场的影响会逐渐增大,而且比较来看的话,远期期货市场的影响会更大一些。

参考文献

[1]Antonius,Phil Holmes.Futures trading,information and spot price volatility evidence for the FTSE-100 stock index futures contract using GARCH[J].Th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5(19):117-129.

[2]Lockwood,Linn.An Examination of Stock Market Return Volatility During Overnight and Intraday Periods:1964-1989[J].Journal of Finance,1990(8).

[3]张世英,樊智.协整理论与波动模型―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2

首先,针对期货定价理论以及影响因素的探讨上,胡燕燕(2009)比较分析了中美原油期货市场上价差结构的影响,认为我国燃料油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未能有效发挥。郑大伟、于乃书(1998)通过对不同期货合约价差的分析探讨了套利策略的需求选取。张方杰(2005)分析了大豆期货价格的影响因素,其中显著影响因素包括现货产量、进口量、国内消费量、出口量、库存量、现货价格、期货交易规则、交易者心理行为、宏观政策变动和金融市场的波动等。

其次,针对中国期货市场的有效性检验的研究较多,针对不同品种,不同时间段的检验,用表1进行了总结。

最后,针对期货市场的国际比较方面的文献,多侧重对多个市场的有效性检验,期货与现货价格的引导关系检验。其中,杜见喧和王静(2009)分析了纽约,伦敦和上海期货市场中黄金期货价格的动态联系后发现,三个市场的黄金期货价格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由上述文献可知,无论是对完善我国黄金期货市场定价方面,还是对其有效性检验和国际比较上,目前学术界仍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对我国黄金期货市场的研究必然伴随着其发展完善而日趋增多。

二、实证分析

其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描述。本文选取了美国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COMEX)上市的黄金期货合约的每日收盘价。选取原则:离交割月最近月份的期货合约作为代表,在进入交割月后选取下一个最靠近交割月份的合约。同时因为国际金价的联动效应,现货价格选择的是伦敦黄金交易所的黄金现货每日收盘价,经过汇率折算成美元价格。中国黄金期货价格来源于上海黄金期货交易所,由于我国黄金期货从2008年1月9日起才正式挂牌成交,距离最近的合约要2008年6月才到期,而且在新兴的黄金期货市场,不同到期日的期货合约活跃度显著不同,故本文选取的是每日成交量最大的期货合约的收盘价格。黄金现货价格来源于上海黄金交易所网站公布Au9995品种的每日收盘价。这是因为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标准合约规定用于本合约实物交割的金锭,金含量不低于99.95%。不涉及跨国的期货现货价格比较,所以未将两种价格的单位统一。由于中美国情不同,为了使分析更加合理,本文直接将每个国家法定假日所在的日期删除,组成了两列新的时间序列,其中中国交易数据有485个,美国交易数据有523个,数据的统计性描述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中国黄金期现货价格均值相差0.3013,高于美国黄金期现货价格均值0.103,其比率差距更甚。其中,中国黄金期货价格波幅为114.55,高于现货价格波幅107。与中国的期现货价格波幅差距一致,美国的期货价格波幅为503.4,高于现货价格波幅505.6。欲分析两国期现货价格之间的关系,首先建立对应的时间序列,图1和图2直观显示了期现价格的波动趋势。图1和图2均显示,黄金的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表现出非平稳性,但黄金期货跟现货价格之间的变化特征极为相似,说明两者之间具有同趋势性。因此预期黄金期货现货价格之间具有协整关系。

其二,单位根检验。运用ADF检验法对黄金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进行检验,见表3和表4。比较表3和表4可知,中美期现货价格的时间序列数据是非平稳的,带有明显的时间趋势。通过一阶差分调整后,四个时间序列就成为不带长期趋势和滞后项的差分平稳时间序列,又称为一阶单整序列(integrated of order 1),记为I(1)。

其三,协整检验。在确定时间序列是相同单整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时间序列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由于EG两步法得到的协整参数估计量具有超一致性和强有效性,因此本文采用EG两步法。

第一步用OLS方法估计得到美国OLS估计方程:

对t进行单位根检验,美国与中国的残差序列的ADF检验值分别为-20.695,-4.847460,均在5%的显著水平上显著,则知回归方程为平稳的。比较式(1)和式(2),美国期货价格对现货的偏离为1.002369,要小于中国的期货价格对现货的偏离系数1.041673,说明美国黄金期货市场对现货价格的冲击反应更为理性一些。进一步分析图3和图4中的残差分布后发现,美国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反应更为迅速,很快回归理性,而中国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反应有一定的时滞,这从残差走势图中的时间趋势效应可以看出。并且中国期货价格对滞后几期的现货价格仍然有反应,说明期货价格的调整并非一步到位,受到较为明显的非理性因素干扰。

其四,误差修正模型。根据格兰杰定理,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用OSL方法得到回归方程。

运用误差修正模型检验黄金期货价格的影响因素后显示,黄金期货价格的变动受现货价格变动的影响最大,反映了期货投资者对现货投资者投资理念与操作方法的认同。其中,美国期货价格受到现货价格变动的影响系数为0.9667465,要比中国期货价格受到现货价格影响系数0.9041274大,说明美国期货市场更能产生反映市场对随后的现货价格变化的预期,并且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递至整个市场体系;两个期货市场中期货价格受其前一期期货价格变动的影响系数均为负值,反映了本期对上一期价量的超调出的回调,这体现了期货市场的投资理念和投资方法,但是两个市场的具体影响系数差别较大,分别为-0.6208393、-0.3633386,说明美国期货市场受到前一期期货价格的影响更大一些,回调幅度更深;美国市场上期货价格受前一期现货价格影响也比较大,系数为0.6348275,远大于中国黄金期货价格受前一期现货价格的影响系数0 .426555;前两期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对期货价格影响较小。最后,美国黄金期货价格的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0005867,中国黄金期货价格的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0313007,均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说明黄金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上一期期货价格高于均衡值时,本期期货价格的涨幅会上升。ECMt-1的系数表明美国期货价格0.5867%的偏离均衡部分会在一个交易日之内得到调整,而中国黄金期货价格3.13007%会在一个交易日之内得到调整,调整速度快于美国黄金期货价格的调整速度,黄金的期货价格不会偏离均值太远。回归结果还表明,黄金现货价格对期货价格的短期价格弹性大于长期弹性,说明黄金的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长期影响比短期影响大得多。

其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利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来研究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序列之间是否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引导关系。从表5中可以看出美国黄金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的引导关系和中国黄金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的引导关系截然相反。美国黄金现货价格对期货价格存在显著的引导关系,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引导关系不显著;而中国的黄金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存在显著的引导关系,现货价格对期货价格的引导关系不显著。

已知价格发现功能是指期货市场对随后的现货价格变化的预期,并且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递至整个市场体系。根据上述分析,得知美国黄金期货价格受到现货价格影响更大,现货价格对期货价格的引导关系明显,都说明了美国黄金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变化的反应更快。而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引导关系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全球黄金价格的联动效应造成的,即现货定价受全球市场影响,使得美国期货价格的预期能力减弱。中国黄金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引导关系显著,说明中国黄金期货价格的预期效应更强,这主要是因为在新兴市场中交易量尚不完全,期货产品作为衍生工具能更快反应市场信息的变化;另外,现货价格对期货价格的引导关系不显著,说明我国黄金期货价格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变化的反应有一定的时滞。

三、分析与结论

本文认为,由于我国商品期货市场发展时间短,尤其是黄金期货合约于2008年才上市交易,与美国成熟的期货市场相比,我国期货市场在监管,交易等各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从历史上讲,美国期货市场诞生于1848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波动剧烈而频繁,生产者、经销商为回避价格风险而逐渐形成并规范远期交易。然而由于远期合约本身所固有的缺陷使得标准化的期货合约应用更为广泛。即美国的黄金期货合约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发展到21世纪,几经波折并日臻完善。而我国现代期货市场是1988年,在政府主导和推进下进行的。中国政府创办期货市场的初衷是想把期货市场办成一个以套期保值交易为基础并具有“回避风险、发现价格、沟通产销、配置资源”等多功能的规范化商品期货市场。然而事与愿违,中国期货市场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到1994年上半年,出现了盲目发展、过度投机等严重问题。究其原因,是中国现代期货市场发展的各种错位所造成的。第一,政府主导开展期货交易,这让人们惯性思维成一种政策扶持,导致过多为获取投资收益的投资者蜂拥而至,造成过度投机,吓退了为回避风险而进行期货交易的生产者和经销商,这对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这在黄金期货交易上也可窥一二。第二,期货品种为行政干预制定,而非市场选择,造成交易量不大的品种容易被少数大户所操纵。第三,政府对期货市场监管的法律缺位,造成期货品种、期货交易所和会员三方面的管理仍然存在漏洞。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我国黄金期货交易仍较为清淡,投资者较为理性的选择交易量较大的品种,具体集中在每年6月和12月到期的黄金期货产品。而其他月份的黄金期货合约交易缺乏效率,导致黄金期货合约的价格发现功能仍不完全。

本文通过对比较中美两国黄金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协整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得出以下三个结论:(1)中国和美国黄金交易市场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在长期趋势中呈现出较为一致的走势,保持着某种长期均衡关系。这意味着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在长期来看,即使出现分歧,也会向着趋于一致的方向发展,符合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套期保值功能的有效性结论。(2)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结果是美国黄金现货价格变动对期货价格的影响比中国黄金现货价格变动对期货价格的影响更大,而且美国黄金期货价格对前一期现货价格变动的调整更快一些。(3)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是中国黄金期货价格引导现货价格,但现货价格不引导期货价格;美国黄金现货价格引导期货价格,但期货价格不引导现货价格。主要原因在于黄金现货交易在国内仍然受较多限制,一般投资者均以在期货市场中进行短期投机交易,从价格波动中获益,这也是黄金期货市场挂牌以来就取得突飞猛进发展的原因。综上所述,我国黄金期货市场在建立的两年多时间里,通过活跃的市场交易,已经基本具备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满足了政府主导发展期货市场的初衷。期货市场参与者可以运用相关金融分析方法对期货交易的操作做出判断。同时,由于我国黄金期货市场成立时间还较短,在价格形成、信息传导渠道、政府监管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成熟,需要进行更多更细致的研究来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胡燕燕:《价差结构对期货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发挥的意义》,复旦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2]徐剑刚:《我国期货市场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财贸经济》1995年第8期。

[3]严太华、刘昱洋:《我国商品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协整关系的实证研究》,《预测》1999年第3期。

[4]华仁海、仲伟俊:《对我国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分析》,《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5期。

篇3

过去几年中发生的石油狂热令人惊叹不已。石油价格自2003年初的30美元左右,一路飙升到2008年7月份的近147美元,5年间翻了几乎5倍。如此之高的油价在历史上并无前例,暴涨的油价以及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推动了全球物价水平的上涨,对各国宏观经济的稳定构成了愈来愈大的威胁。

从另一个视角来分析油价上涨的原因――商品衍生品市场中金融机构交易行为的影响。利用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公布的期货交易头寸数据,我们发现,自2003年以来日趋活跃的金融机构交易行为是推动油价上涨的系统性因素。

一、商品市场的金融化

今天的商品市场已经被“金融化”了。商品市场中的金融交易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实物交易量,而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参与者已经由厂商、买家变成了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

(一)商品现货市场和商品衍生品市场

经常被我们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对于任何一种商品,实际存在着“一组”市场。根据其基本特征,商品市场可以分为实物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两个部分。在衍生品市场中,根据交易、清算机制的不同,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交易所市场和场外市场(OTC)。

商品衍生品市场的交易规模远远大于实物现货市场。以石油和铜为例,2002年,仅仅在交易所交易的石油和铜的期货、期权合约规模就分别相当于它们世界产量的3.2倍和30.5倍。值得注意的是,从2003年开始,规模已经非常庞大的衍生品市场开始加快增长,并于2005年出现了爆炸式的膨胀。衍生品市场的快速膨胀进一步拉开了衍生品交易量与实物产量的差距。再以石油和铜为例,2005年,交易所交易的期货、期权规模达到了其世界产量的3.9倍和36.1倍。如果考虑OTC市场,这样的差异就更加巨大。

(二)商品衍生品市场的参与者

衍生品市场的参与机构可以分为两大类:套期保值者和金融机构。套期保值者就是商品的买家和卖家,他们参与市场的动机主要是利用衍生品来对冲其现货头寸的风险。例如,商品的买家/卖家会利用衍生品的多头/空头来对冲未来价格上涨/下降可能招致的损失。此外,在石油市场中还有一种称作“裂解价差对冲”的交易,在这种交易中,炼油厂会通过衍生品交易来锁定原油和成品油的价差。

金融机构的交易动机完全不同于套期保值者。根据其动机和功能,商品衍生品市场的金融机构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1、“购买并持有”类型的投资者,这类投资者有养老基金、共同基金等,他们通常采用完全抵押的多头投资策略。

2、对冲基金。与购买并持有类型的投资者相比,对冲基金要激进得多,尽管其资金规模不大,但通过高杠杆,其实际控制的衍生品头寸和交易量甚至可能要大于养老基金、共同基金。

3、市场中介,包括投资银行、互换交易商和场内经纪人等。这类机构扮演了联接各类投资者和各类市场的角色。

4、小额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参与市场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购买共同基金、交易所交易的基金(ETF)或者投资银行发行的结构化产品。

(三)交易所市场中各类投资者的交易行为

1、无论是商业类还是非商业类机构,其多头和空头头寸都自2003年初开始变得日趋活跃,由于商品互换交易商构成了商业类机构的主力,因此,2003年以来多、空头寸的上升主要是金融机构所为。

2、从2003年开始,非商业类机构的价差交易量增长更加迅猛,其增速远快于多头和空头头寸。如CFTC(2008)报告中所指出的,自2004年以来,石油期货的全部头寸翻了3倍,而价差交易头寸翻了6倍。

3、从2003年开始,非商业类机构的净头寸完全变成了净多头。换言之,以对冲基金、场内经纪人为主的非商业机构从2003年开始坚定地看涨油价。此外,非商业类机构的交易量与商业类机构的交易量之比已经由2002年底的不到30%上升到2007年底的53%左右。非商业类机构相对份额的上升几乎完全是价差交易膨胀的结果。

二、决定油价的金融机制

在分析决定油价的金融机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价差交易的利润来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价差交易与多头头寸一样,都是价格上涨的推动力。

(一)商品价格的期限结构和价差交易中的滚动收益

在石油市场中,价差交易不仅仅依赖于石油价格的期限结构,也依赖于石油价格的上涨。换言之,在CFTC统计中,非商业类机构的价差交易同样属于看涨价格的交易类型。至于油价上涨和价差交易的关系,在一个疯狂的市场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油价上涨刺激了价差交易,而价差交易的上升又反过来推动了油价的进一步上涨。

(二)现货价格和衍生品价格:谁是关键性的价格

如果现货价格决定了衍生品价格,那么,供求基本面的分析方法必然是对的;反之,我们至少可以说,在油价形成机制中,绝对不能忽视衍生品市场的作用。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期货价格不仅在短期内影响了现货价格的波动,还在长期决定了现货价格的走势。简言之,期货价格是关键性的价格。

(三)谁决定了关键性的价格

以两类机构的净头寸和非商业类机构的价差交易头寸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检验发现,不仅净头寸正向影响了期货价格,而且,价差交易同样如此。从不同时期看,价差交易头寸只是从2003年开始才显著地推动了当期期货价格的上升,此前并非显著变量。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商品市场的金融化趋势已经改变了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就石油市场而言,推动2003年以来油价上涨的系统性因素是金融机构在石油衍生品市场日益活跃的交易行为。如同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商品价格泡沫一样自2008年7月份以来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油价就跌去了一半还多。与此同时在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的石油期货和期权交易中非商业类机构交易量与商业类机构交易量之比由高峰时期的60%下降到10月底的50%左右。可以预期随着次贷危机的演化对冲基金投资者的赎回将会继续为对冲基金提供信用支持的机构将会更加谨慎。因此,所有投机者、尤其是对冲基金被迫的去杠杆化将会继续推动油价的下跌。

油价的回落固然很好,但是,这里依然需要思考一个问题:金融发展的目的何在?除了商品市场之外,在信用市场以及其他市场中,金融的力量正在显得无比强大。但是,金融的发展不能够脱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否则,近些年危害世界的油价泡沫乃至次贷泡沫或将再次重演。

参考文献:

篇4

一、多层次构建石油交易市场体系,搭建石油金融战略的依托平台

世界石油市场的格局决定了石油的定价机制。目前,全球主要的石油现货市场有西北欧市场、地中海市场、加勒比海市场、新加坡市场和美国市场;全球主要的石油期货市场有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而国际市场原油贸易大多以各主要地区的基准油为定价参考,以基准油在交货或提单日前后某一段时间的现货交易或期货交易价格加上升贴水作为原油贸易的最终结算价格。因此,期货市场价格在国际石油定价中扮演了主要角色。石油消费大国的地位,决定了石油金融市场的巨大潜力,必须建立相应的市场平台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现代石油市场是由现货市场、远期市场、期货市场等组成的多层次交易体系,其中,期货市场居于核心地位。作为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平台,发展期货市场不仅是争夺大宗商品定价权的必需,还有助于获取全球战略资源配置的主动权,有助于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对保障我国石油战略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石油消费占世界的比重不断提高,在世界石油价格体系中的定价权亟待提高。一方面,现有的国际石油定价体系并不能充分反映东亚的石油供需格局,导致我国进口石油的价格偏高;另一方面,波动剧烈的石油价格也使国内企业迫切需要更为便捷的国内价格避险渠道,发展石油期货迫在眉睫。我国虽然有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以及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四大期货交易所,但是和石油金融直接相关的期货品种还尚未推出,间接相关品种也仅仅是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的燃料油期货而已。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应将建立我国石油期货市场作为实施国家石油安全战略和建立石油金融战略体系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并尽快付诸实施。具体而言,第一步是现货市场、中远期市场的建立。从市场主体角度来看,我国石油市场的主体资格逐渐放开,市场主体多元化趋势明显,石油产业的大规模重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石油零售、批发经营的放开,带动了我国石油现货交易市场的活跃和交易量的扩大。目前,我国已有定位于现货中远期交易的上海石油交易所、大连石油交易所及北京石油交易所。但是,目前由于石油两巨头控制油品进口、炼制和市场供给,使现货市场上供需交易双方处于不对等的地位。在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我国现货、期货市场发育不完善,导致二者都没有很好发挥功能,现货期货市场间出现了巨大缝隙。我国上述四大期货交易所如果能在成品油及石化产品中远期交易方面推出更多石油品种,能够弥补我国石油市场的不足,将推动现货集中市场的发展。

第二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石油期货市场。期货交易原本是现货交易基础上的一种衍生产品,但在国内期市发育缓慢的背景下,现有期货交易产品没有很好发挥其应有的提升、指导、规范现货市场的功能。对我国这样的石油需求大国来说,参与以石油期货市场为主的国际风险市场的竞争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因此,当前应该把建立我国石油期货市场作为国家石油安全战略核心。而石油期货市场是建立在开放、竞争的石油市场基础之上的。一个健康运行的期货市场,需要在无垄断的情况下,供需完全靠市场来调节。目前,我国还不具备推出真正意义上的石油期货的条件。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国内的石油产业和市场很独特,管制太多,垄断也太多,基本是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和国家发改委来主导。石油市场中石油、石化寡头垄断的格局十分明显,市场缺乏主体多样性和利益多元化。在这种市场格局下,别的石油企业很难真正进入到石油市场中来,推出石油期货交易便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因此,要把市场组织起来,最基本就是比较少的行政干预;要打破石油市场的垄断,培育市场主体;尽快丰富现有几大交易所的上市交易品种,扩大交易量,形成几家交易所有效竞争的格局;尽快创造条件推出石油期货产品,逐步形成自己的报价系统,积极融入全球石油定价体系,争取在10—20年的时间里,改变伦敦、纽约等交易所垄断国际油价的格局,逐步增大国内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争取更多的国际定价发言权,达到规避风险、跟踪供求、调控市场的目的,正确快速引导石油生产、经营和消费。

第三步逐步推出石油衍生品场外交易(Over-the-Counter,OTC)。石油OTC交易多以现金交割,信用资质的建设是个关键。国内石油交易商必须要有较强的信用评级,才能推动此类交易的开展和扩大。而且交易主体中大型金融机构如银行、基金的参与必不可少,目前只有部分国内银行获准开展金融互换交易,制度上还未放开金融机构参与商品衍生品交易,内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等难以参与石油互换、期权等更复杂的衍生品交易。随着石油市场交易的开放,监管部门要鼓励金融集团投资石油衍生品市场,这将成为国内金融机构新的利润增长点。如果我国的石油市场能够提供足够的标准化金融产品,我国企业就不必或者减少到境外市场,特别是境外的场外交易市场上开展交易,其交易风险也将因此大大降低。总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规范、高效的多层次石油交易市场将是我国石油金融战略的依托平台。

二、多渠道营造石油银行系统,加大石油市场的金融支持力度

石油银行是当今国际油价日益成为举世瞩目焦点的市场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概念。目前,全世界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石油银行。所谓石油银行,是指具有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特征,按照银行业制度进行管理和运营的金融机构。同时,石油银行的市场操作会对石油货币的汇率产生影响,而且部分石油银行将以营利为目的,因此,石油银行兼有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本文提到的石油银行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某些专业银行或综合银行创新业务服务,像英国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一样向我国石油相关企业推销风险管理方案,设计石油场外衍生品给终端用户、炼油商。二是大型商业银行为石油石化企业海外发展的贷款担保政策。在油价行情出现波动,引起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出现大型项目融资及生产资金问题时,国家能源领导部门应协调大型金融机构对石油石化的贷款担保项目,向国内石油天然气企业增加贷款,解决资金问题。在融资方面,在适当放宽对大的国家石油公司境外融资、外汇担保的限制外,可考虑由国内一流银行,主要是政策性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或交通银行,为项目的境外融资(特别是其中的出口信贷)提供担保或转贷;如果项目带动国内石油设备、物资出口,则由中国进出口银行为项目提供出口卖方信贷。三是在某个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或中国进出口银行,建立专门从事境外投资保险业务的机构,并责令该行借鉴国际惯例制定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保险办法。国家应明确规定:凡海外石油投资项目,其国内母公司应根据出资情况和投资所在国或地区的风险情况向该机构申办保险。四是建立专门支持石油投资和石油储备的储备银行。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前,我国石油领域的投资需要2.3万亿美元。因此,仅靠一般的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或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很难从根本上满足资金的需求,必须建立专门支持石油产业的投资和能源储备银行。政府可以协调外汇储备机构、石油企业、银行、投资基金等,设计一系列约束与激励制度,鼓励和支持石油企业或金融机构出资建立石油战略储备银行,并允许它们在石油战略储备基础上发行证券,这些证券可以作为资本金,也可以作为质押贷款的标的物,甚至可以在市场上交易。这一机制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不经国家批准不得动用石油战略储备的现货,政府有权在特定条件下回购或征用石油战略储备现货。石油银行的建立是构建石油金融体系的重要一环,这对稳定油价,推动石油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石油银行实现了政策主导型机构的职责,直接贯彻国家的宏观政策;另一方面,又大大发挥了市场主导型机构的作用,稳定和开发了石油及金融市场。

三、多元激发石油金融创新的内生动力,增强石油金融“软实力”

石油金融产品的创新是建设石油金融体系的基础。在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基本面的背后活跃着各类金融资本,它们推动了石油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并使衍生品的定价和避险功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石油衍生金融产品交易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技术进步带来的电子化、全球化交易机制创新,清算所也开始允许场外衍生金融产品通过现有场内清算系统进行清算,场外交易和场内交易在产品、交易方式、清算等方面越来越趋于同化。场外石油衍生金融产品除了远期、互换、期权外,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产品,比如价差互换(Spread Swap)、分享互换(Participating Swap)、障碍期权(Barrier Option)、裂解价差期权(Crack Spread Option)、日历价差期权(Calendar Spread Option)等等。除了上述已经较为标准化的产品外,OTC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还可以设计和提供更加复杂的、结构化的石油衍生金融产品,满易者的个性化风险管理的需求,如混合型策略(hybrid strategies)就是将基本的互换与期权进行组合,创造高度结构化的金融产品和风险组合,来满足客户的特殊保值需要的风险对冲策略。石油金融衍生品是金融经济学家近年来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目前在自然资源开发、公司战略、企业兼并收购、风险投资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之,要完善石油金融体系,就必须贯彻金融创新理念,鼓励新思维、推出新产品。只有这样,石油金融产品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也只有将创新金融产品与传统金融产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石油金融体系健康有效地运转。

四、多途径形成石油基金组合,拓宽石油投融资渠道

石油基金是主要投资方向在石油行业方面的基金。石油基金在国际上已经很成熟,但在国内还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一直没有开放原油市场的关系。在国际上,石油基金不仅可以是个人投资者的重要投资工具,而且可以成为机构投资者投资组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组合资产。所以,石油基金具有非常得天独厚的运营价值。从现代金融角度看,石油基金是石油金融体系的核心和基础,设立石油基金是积极促进石油产业和金融资本对接的有效途径。一是由国家财政设立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基金。建立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基金,使我国国有石油公司获得一块比较稳定的资金来源,有助于其“走出去”。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基金的筹集渠道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从石油地质事业费和储量有偿使用费中划拨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海外石油投资;②从中央对外贸易发展基金和对外合资合作援助基金中划出部分资金;③全部的石油进口关税和增值税。在基金的使用上,对海外石油投资的风险勘探部分,可以部分或全部无偿资助;对项目的开发投资或操作费用部分,可申请无息贷款,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仅收取使用费(费率大大低于同期商业贷款利率)。二是建立国内石油金融投资基金。石油金融投资基金,以中短期盈利为目的,它主要是为石油基金的投资者带来高额的中短期投资收益和资本积累等;由专业投资机构利用各种手段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石油期货期权市场、国际货币市场以及与石油相关的证券市场上进行石油实物、期货、期货期权、债券、汇率、利率和股票等的投机操作,赚取价格波动差价,为“石油金融”操作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石油金融投资基金实质上还是属于一种期货交易方式,具有期货交易所具有的特点如使用杠杆、买空卖空、通过特定的交易策略从短期期货价格波动变化中获利等等;同时,石油投资基金又具有基金的特点如专家管理、组合投资、规模效应等,而又不同于一般期货交易。正因为石油金融投资基金具有期货交易与基金的双重特征,才使其具有更独特的功能:通常在期货市场为石油及石油制品现货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为油品现货价格进行保险。利用期货期权交易策略为期货套期保值再增加一道保险,减小期货市场的风险敞口;在金融期货市场上进行外汇、利率的套期保值和期权交易,确保交易中货币币值的相对稳定,锁定经营成本;进行股指期货、期货期权交易,优化投资组合,提高收益和安全性,降低整体石油及石油制品的交易风险,增加企业盈利的机会。三是财政设立国家石油平稳基金。我国确保石油安全主要为了保障供给安全,在目前的石油供给格局中,扩大来源的多样化和价格风险的控制是确保石油安全的重要内涵。而国家石油平稳基金的设立则是保障我国石油供给安全的最有效举措,具有以下用途:①为了达到石油进口来源的多样化,鼓励石油石化企业“走出去”战略;②为了储油,确保对石油资本的有效管理,通过理性投资使其升值;③对偏远地区供油补贴;④研发新能源;⑤鼓励石油探勘等用途。四是允许民间设立中国石油产业投资基金(石油类私募投资基金)。私募基金在国内处于起步期和成长期的过度阶段,虽然各方面条件尚待完善,但发展潜力巨大。产业投资基金(简称产业基金)是私募基金的一种,是按照投资基金运作方式,直接投资于实业项目的金融工具。它是指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即通过向多数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担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委托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资产,从事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实业投资。设立石油产业投资基金,可用于在国外投资外国股权和固定收入金融工具;或者投资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石油期货期权市场进行石油实物、期货、期货期权交易;通过股指期货、期货期权交易,优化投资组合,提高收益和安全性,降低整体石油及石油制品的交易风险,增加盈利的机会。

五、多方位灵活运用外汇储备,加速石油金融互换,增加石油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特别信用证,但外汇储备绝不是越多越好。国家应考虑外汇储备的边际生产率和增量机会成本来确定适度的外汇储备总量,并根据储备资产安全性、流动性与赢利性之间的替代关系确定合理的外汇储备结构。过多的储备意味着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但是,储备规模过低又不能满足货币当局执行其外汇管理职能的需要,我国外汇储备在这两难中不断地增加。截止2011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2017亿美元;截至2011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31811.48亿元,较2011年三季度末净减少206亿美元,这是我国外汇储备1998年以来的首次季度负增长,资金流出的迹象愈发明显。尽管如此,我国的外汇储备依然雄踞全球首位,规模巨大。这实际上也孕育着较大的市场风险,汇率的波动必然使外汇资产暴露在风险的敞口之中。因此,石油储备进入外汇储备,对于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组合来说也是有利的。通过把石油安全与金融安全联系起来考虑,把单纯的货币储备及外汇储备与更灵活的石油等资源的实物储备、期货储备密切结合起来,把石油期货仓单视为一种新的国际货币,参与外汇组合,建立“石油金融”体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战略。当然,外汇储备的调整措施需要考虑我国宏观经济需求和金融稳定状况,也要考虑世界经济和石油价格的波动趋势,但是放弃市场机会不是积极的行为。在专家论证合适的市场环境下可以采取积极的措施,政府将部分外汇储备转化成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不失为一种选择。目前,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不论对石油进口国还是石油出口国都是灾难。跌宕起伏的国际石油价格给我国经济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但也给了我们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把部分外汇储备直接转化为石油储备,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保障国内石油供应、稳定国际石油价格、提高外汇投资回报。

目前国际上有8000亿至10000亿“石油美元” 在流通,造成了极大的汇率风险和美元贬值风险。因此,我们不能不尽力寻求石油交易的货币多元化,寻求与交易国家之间货币的双边互换合作。为防止美元贬值和全球金融泡沫对我国外汇储备收益的影响,应该将庞大的外汇储备通过购买石油矿产资源或建立战略储备库的方式,把单纯的货币储备与更灵活的石油金融产品结合起来,即把石油金融合约如石油期货合约、石油债券合约等也视作一种新型的储备货币,将石油安全与金融安全联系起来考虑,用外汇储备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建立石油仓单,利用国际期货市场到期交割的交易制度,将外汇储备转化为原油资产,建立石油外汇储备。这样,既能使过多的外汇储备向实物资源转化,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市场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积极参与全球原油的定价。

近年来,石油战略储备的启动成为我国石油安全措施实施的焦点。虽然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是保障我国石油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的重要手段,但它远不是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全部。从石油战略储备着手,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同时分散购油风险,加大节能措施并多渠道建立能源供应等,都是我国石油安全战略所不能忽视的。目前,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地方石油储备、企业商业储备和中小型公司石油储备为主体构成的我国四级石油储备体系化建设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未来可根据需求发展趋势,酌情增加石油战略储备规模和类型如将庞大的外汇储备部分转为石油资产储备,积极发展石油资源储备。此举既能化解目前高额外汇储备的压力与风险,又能部分缓解我国日益面临着石油安全的威胁。

总之,多方位灵活运用外汇储备,加速石油金融互换,增加石油外汇储备,丰富我国石油储备的资源和手段是保障我国石油供给安全乃至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

篇5

1月8日,国务院对外,原则同意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和推出股指期货业务。四天之后,中国证券期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下称中金所)开展股指期货交易。筹备三年多的股指期货,终于将正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

溯及以往,股指期货并非首次出现在中国资本市场。1993年3月,海南证券交易中心推出深圳股指期货,并进行了半年多的短暂尝试,终因市场条件不成熟而被叫停。

进入新世纪,中国金融领域自我风险防范能力和意识不断增强,资本市场的规模及成熟度也远超16年前,对在国际市场被验证非常成熟的金融工具的再次尝试,符合市场多数参与者的愿望。

但因其属性不被广泛认知,也引起不少人的担忧与恐惧,认为股指期货的推出,会加剧市场波动,给市场带来更大的风险。

投资者相信,无论期待也好,担忧也罢,股指期货的推出,是股改之后近几年资本市场迎来的又一个变革性事件。它是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拓金融衍生产品、尤其是金融期货的开端,为一系列后续金融衍生品创新提供了制度性试探,也让一个只能单边运行的残缺市场变得更完整。

股指期货也将深刻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交易模式、投资理念、运行特征。其杠杆化投资特点,对投资者、尤其是证券金融投资机构的自我风险防范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海外大型金融机构因股指期货等衍生品投资倒闭的案例时有发生,可谓殷鉴。

不过,股指期货不是鬼魅。美国金融风暴的发生提示我们,不是金融衍生品本身存在问题,而是人们在驾驭自己的贪婪与恐惧上出了问题。

不断完善规则

1月15日,中国证监会了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并将陆续明确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审批股指期货合约以及培训证券公司中间介绍业务。中金所也将接受投资者开户。预计这些工作需要3个月的时间。

上海一位不愿具名的期货公司负责人表示,如果交易的一切工作准备就绪,意味着股指期货就会推出,当然,最后具体日期仍需要证券监管部门确定,但肯定不会发生之前数次“狼来了”的情况。

接近中金所的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中金所内部已经确定按照4月8日前后推出的时间表做准备,距国务院原则批复同意股指期货推出的时间正好三个月。

中金所正在加紧进行相关制度的最后修订,做深化投资者教育的准备工作。“现在中金所的人非常忙,甚至接电话的时间都很少。”上述人士表示。

中金所为了防范风险的考虑,可能把股指期货最低交易保证金标准从之前的10%提升至12%。实际上,中金所已经数次做出类似举措,先后将最低交易保证金标准从6%提升到8%,再到10%。上述接近中金所的人士对此也予以确认。

此外,非套期保值客户账号的交易合约,将会降低其持仓限额至100张,远较之前的600张低。不过套期保值客户的持仓限额,可以向中金所另行申请。持仓限额是期货交易所通行的防范风险手段之一,目的是防止大客户持仓过大,甚至操纵股指期货价格。

上海东证期货高级顾问方世圣表示,100张的持仓规模,通过计算,可以满足大部分股指期货投资者的日常投资额度。

此外,被认为防范股指期货波动过大的熔断机制也将取消。熔断机制是指在市场波动过大达到一定幅度时,交易所采取的临时限制波动幅度之外交易的措施。

接近监管机构的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这一制度在设计之初就有所争议,在国内资本市场具有涨跌停限制的情况下,熔断机制本身并不具有多大作用。“由于个股具有10%的涨跌幅限制,沪深300指数波动达到这个幅度几乎不可能。”

北京中期期货公司总经理母润昌表示,在去年底,证监会期货部和期货业协会对期货公司进行技术指引和检查,这也是批复股指期货前的重要步骤。这样的检查预计还将在准备过程中再次进行。

据了解,对IT系统的完善和抗压能力,是监管部门最近数次检查的重点,监管部门担忧各家公司系统对交易集中出现的问题准备不足。

上述人士表示,中金所有111家期货会员公司,只有准备充分,各项软硬件指标都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才能获得参与股指期货业务的资格。

东证期货总经理党剑表示,目前获得中间介绍业务资格的期货公司,都在为营业部通过验收做准备,只有获得监管部门通过的营业部才能参与股指期货业务。

辨识股指期货

股指期货就是交易双方达成的、在未来某一时点买卖股票价格指数的标准化协议。与商品期货的区别在于,商品期货的标的是现货商品,股指期货的标的是股票指数。

国际上最早的股指期货业务开始于1982年的美国。东亚的第一个股指期货是香港恒生股指期货,于1986年产生。此后,日经225指数期货、韩国KOSP1200指数期货、台湾加权指数期货陆续推出。

一般认为,股指期货具有套期保值、无风险套利及投机的功能。“股指期货更深层次的作用在于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的功能,有助于市场树立正确的价值投资理念。”上海一位长期从事股票投资的私募基金经理指出,“A股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市场的有效性不够,即做基本分析的价值投资者没有办法对冲系统性风险。”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刚刚结束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表示,股指期货推出,是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创新,对整个市场的投资理念、操作行为都将产生影响。

上述私募基金经理也认为,股指期货的推出,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非常巨大,它让一个残缺的市场变得更为完整,同时对市场的价格发现具有重要作用。

他解释说,如果投资者看涨手中持有的标的资产(股票),同时整个市场的风险累积比较高,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要对冲风险,他只能卖出一部分股票,对市场有参与需求的投资者并不愿意这样操作。

如果卖出部分股票,还会对市场产生压力,进而影响持有的股票价格。这些投资者的做法与真实想法是矛盾的,标的资产的价格被人为地压低了。

如果能把这个系统性风险分解出来,认为市场下跌,可以用股指期货作为工具避险,这个股票就不用着急卖出,股票的价格受短期供求关系的影响就会降低,整个市场也不会陷入恐慌抛售的局面。

“因此股指期货的推出将有助于标的资产的价格发现,同时也为投资人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工具。”上述基金经理表示。

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还体现在时效性上。东证期货高级顾问方世圣称,以沪深300指数期货为例,它是单一商品,其跟踪的沪深300指数受300只股票的价格影响,在对市场信息反应时,股指期货要快于沪深300指数。目前规定,股指期货的开盘,要比A股市场的开盘提早15分钟。

“去做股指期货的人,大多是比较‘会玩’的人,他们会及时对未来市场走势做出反应,使得期货市场具备领先的价格发现功能。”方世圣如是说。

不过,对于股指期货先导性作用现在还存在争议。

一位曾供职于海外基金公司的人士称,股指期货市场一般会先于现货市场开盘,期货价格的所谓先导性也只是时间差使然而已,就算没有期货的提前交易作为预警,重大事件的冲击也同样会即刻反映在现货市场的开盘价格中。

上交所一位研究人员指出,“股指期货本身是一个中性的金融工具,投资者关注它的风险是应该的,但也不要视之为洪水猛兽。”

股指期货由现货衍生而来,其价格必然受制于股市指数,即受到来自现货市场或股市指数的向心力作用;出于对股市未来趋势的研判和解读差异,股指期货价格又会受到期货市场中买卖双方博弈形成的离心力作用。

“从现货市场来讲,最终影响股票价格和股市走向的,还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与盈利状况的预期。股指期货的离心力拉扯效应充其量不过是在短期内形成的微弱的市场噪音。”前述海外基金人士称。

“月球引力只会引发潮汐的定期涨落(尤其在月圆时分),而不会使地球失序、脱轨。股指期货对于现货市场亦然。”一位资深投资人士如此比喻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的关系。

“股指期货市场发展成熟后,投资者平时都是虎视眈眈,谁也不敢随便就攻击对方,一旦价格形成扭曲了,投资者会一窝蜂地拥出来。”前述上海的基金经理介绍他的体验。

股指期货的推出对现有制度下的现货市场带来的改变,最重要的是使投资策略更加灵活。当持有的现货获利比较丰厚,继续持有的风险增大的时候,投资者可以卖空期货锁定风险,即套期保值。当期货价格明显高估时,投资者可以卖空期货,买进现货,即无风险套利。

因此,股指期货的推出受到机构人士的欢迎。“我们当然希望它早点推出来,这样对我们做投资更有利。”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说。

不过,也有人担心现货市场本身存在的问题会对期货市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股票指数的价格应该由市场决定,但在中国,政府对股市的干预太多,现货市场不能正常发展将致使大量交易者退出股指期货交易,流动性不足必然会给投资者带来很大风险。”天津的一位投研人员告诉记者。

艰难的推出

1993年中国资本市场曾短暂尝试股指期货。2006年9月,中金所在上海挂牌成立,被通常认为是近年股指期货真正准备的开始。

随后,中金所相继推出了交易规则、交易结算细则、风险控制办法等股指期货相关制度的征求意见稿。中金所还在2007年和2008年不断扩大会员单位,并在这期间组织开展仿真交易,进行股指期货的试运行模拟。

证监会也推出了相关管理办法,诸如《期货公司金融期货结算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证券公司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

从交易会员单位的批准扩大,到重要规则的推出,每一步准备工作的推进,都被各方解读为股指期货可能会很快推出的信号。

“每一次就像狼来了一样,结果都没有看见真正来。”一位期货从业者无奈地说,“不少转到期货公司专为做股指期货的人,等了一两年都不见出来,很多人又转回到商品期货市场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了。”

据《财经》记者了解,股指期货各方面做好制度准备及技术准备后,之所以未能推出,主要是担忧引起市场的波动。

此前,印度、韩国和中国台湾市场推出股指期货之后,现货市场均出现过一段时间的下跌,让不少投资者认为股指期货推出会对股指造成打压。

但通过对全球主要市场的股指期货推出前后抽取的46个样本统计看,股指期货的推出并不显著改变股票市场指数的走势。

总结股指期货在不同市场上推出后的反响,一共有先高后低(如印度)、先低后高(如法国)、先高后高(如德国)、先低后低(如韩国)四种类型。

从中长期看,股指期货的推出并不会明显加大现货市场波动。以香港市场为例,在股指期货推出后,香港市场以一周和一月为周期计算的波动率降低了,以一年为周期计算的波动率为持平或放大。

危险的游戏

股指期货作为一种金融衍生产品,本身也具有高风险的特征。

“它跟传统意义的股票交易不同,在引入了保证金制度后,投资者的盈利和亏损都会放大,一旦做不好会出现超额亏损。”北京中期总经理母润昌介绍。

母润昌提醒,投资者一定是要拿赔得起的钱才能进入这个市场,同时在资产配置的时候不能把所有的资金都放在这个市场,不然承受的风险太大。

按照中金所最新规定,投资者进入股指期货市场的最低门槛为50万元。考虑到需要留一部分资金追加保证金,以及在股指期货在投资者配置中所占比例,该规定对投资者实际资产要求将达数百万。

上海一位券商控股的期货公司总经理抱怨说:“在这样高的门槛下,初期参与股指期货的投资者不会很多,甚至非常少。”

东证期货高级顾问方世圣坦言,投资者对股指期货本身缺乏了解,这也是投资者将来要面临的风险之一。“以1月11日A股市场的开盘为例,投资者听说股指期货推出利好大盘股,就抢着买金融、石化等蓝筹,结果后来基本都是冲高回落。”

方世圣称,股指期货推出后,部分投机者会利用成分股跟股指期货做套利,所以它的交易性机会增加了,初期肯定要做一些布局,而不是大盘股本身变好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