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文化的重要性

中医文化的重要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医文化的重要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医文化的重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60-01

群众文化活动指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各种精文化活动。包括参加文艺创作、阅读、展览、演唱、编印报刊,听讲演、报告、广播、看戏剧、电影、录像、幻灯,参加学习科技、文化、卫生保健:时事政策,参加游艺、体育、旅游、养花鸟等等精神生活:群众文化事业即为了适应群众文化生活的开展建立的设施和组织机构,是带有特定的社会福利性质,普及文艺知识技能,培养文艺人才,为专业艺术打基础的事业。其水平标志着我们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群众文化工作是指群众文化部门和工作人员所从事的组织、辅导和研究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活动:文化市场是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市场。具体表现在:参加市场活动的部门和个人及商品性质,必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有引导和培育人民科学的文化消费意识和文明的文化消费行为的功能。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达到小康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广大群众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相应提高和不断拓展。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发生变化,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和欣赏,在需要更多的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产品的同时,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要求日益强烈,参与文化活动的范围不断拓宽,参与文化活动的品位也在逐步提高。他们渴望社会能够提供更多的舞台和机会,以抒怀,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而且,这种参与、选择还因年龄、职业、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的不同而表现出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

面对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尤其是文化参与的需要,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呢?在抓好专业文化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同时,必须进一步搞好群众文化。因为群众文化活动是以广大群众自我娱乐、自我参与、自我开发为主要形式进行的,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活动方式灵活,具有很大的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联系着千家万户,伸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覆盖面广,社会性强,而且投入少,见效快,影响大。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要,尤其是日益高涨的自我选择、主动参与的需要,群众文化无疑是一条重要渠道。

我们还要看到,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口多,能够经常欣赏到专业文艺演出的人数相当有限,解决县以下尤其是“老、少、边、山、穷”地区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群众用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来活跃和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文化事业的发展应重基层、多样化、不断提高质量。所以,不大力发展群众文化,群众文化在整个文化事业中没有相当的比例和规模,是难以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真正繁荣文化事业的。

篇2

文化建设使文化理念正在影响世界

全球化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关键词,经济的全球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迅速地拉近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在这样的世界里面,如果你想关起门来把自己和世界隔开是行不通的,因为在世界一个小角落发生的一件事情都可能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全球化的浪潮应该说已经渗透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国际竞争已经演化成以经济为先导、以军事实力为后盾、以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和渗透贯穿全局的全方位的竞争。在这样的时代,单凭军事、经济这样的硬实力很难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而文化的积淀、人文的魅力这样的东西越来越受到普遍性的关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主要是指通过软性的影响力而不是通过硬性的方式,或者国际交流中实力的概念。我们看到在当今的国际上,权力之争很大程度上是对思想的争夺。如果说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被其他国家所吸收或者融合到其他国家文化当中去,那么这个国家和其他国家之间就多几分理解,少几分敌意。我们看到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前年超过了日本成为了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试着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来看,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着世界人口总量四分之一,再加上最近几十年经济的迅速增长,其他国家很容易会产生庞然大物的威胁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通过文化的交流来减少摩擦,来消除误解是最直接也是最可行的方式。面对当前各种行行的“中国”,如果说我们要树立大国形象,要实现和平崛起,必须有跟大国地位相称的文化方面的内核,必须用文化的理念去影响这个世界,所以,大发展大繁荣应该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真正崛起的标志。

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十报告把目前的中国发展布局定位成五位一体,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这样一种新的架构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发展布局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国家的发展理念,从原本的注重相对单一的经济效率转向社会的整体繁荣,文化在实现这个过程当中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文化是一个战略问题,它不是以往的对文化的理解,认为它只是韵母,今天它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问题。

其实我们党对文化问题历来非常重视,在革命战争时期提出的“两大法宝”是笔杆子加枪杆子,这里的笔杆子其实指的就是文化宣传方式。最近的几次党代会当中对文化问题的强调可以看到党对文化认识的转变。十五大的时候,我们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十六大的时候提出先进文化的概念,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十七大报告当中把文化单列一章,提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并且有了很多新的提法,理论上的闪光点,比如说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谐文化的概念、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概念等,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看得出来,我们党对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对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也是在不断深化。我们看到,在当今的世界,文化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如果说文化只是作为隐性的基因在起作用,现在已经成长为现行的力量。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更加复杂,文化因素将会在新的世纪当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陆长军 单位:通榆县文化馆)

篇3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越来越重视,在大众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中舞蹈是不可或缺和无可替代的。舞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仅能够增进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还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上的需求。本文通过对舞蹈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的联系研究,概述了舞蹈艺术的类型,并详细论述了大众文化生活中舞蹈艺术的重要性。

关键词 :大众文化;生活;舞蹈艺术

中图分类号:J7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260-0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多,舞蹈艺术作为大众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形式,满足和丰富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舞蹈是人们通过肢体来表达言语和情感的艺术形式,感染力和表现力极强且不受文字、民族、地域的限制,从古至今都受到大众的喜爱,遍及各地,成为大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舞蹈艺术与大众文化生活的联系

舞蹈艺术的创作来源于大众文化生活,多数舞蹈作品都是创作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仔细观察后通过实践把生活和工作中的细节转化成舞蹈动作,创作出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1]。如舞蹈《敦煌彩塑》,没有对英雄人物直接歌颂,也没有对崇高的思想进行赞美,而是借鉴了敦隍石窟里面的“飞天”,塑造了一群少女的舞蹈形象。创作者抓住了女性的端庄、温柔、安静、委婉,刻画出中国青春少女鲜活动人的群像,让人欣赏后无法忘怀。《敦煌彩塑》通过优美的音乐、舞蹈的姿势、造型以及与意境相融洽的舞美灯光,反映了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以此激发大众的爱国情怀,激起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二、大众文化生活中舞蹈艺术的类型

1.自娱舞蹈

自娱舞蹈是大众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创造的舞蹈,用舞蹈来宣泄和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西方的“霹雳舞”,深受大众喜爱。霹雳舞在摇滚的音乐中扭动身体尽情舞蹈,动作粗犷而不缺细腻,野性中不乏潇洒,全身收放自如,在波澜起伏中飘飘逸逸。霹雳舞不仅表达了舞蹈人员冲动的内心,还解放了舞蹈人员的个性,所以大众在跳霹雳舞的过程中会感受到疯狂。此外,霹雳舞打破舞蹈的传统风格,是当代年轻人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现代霹雳舞又被称为街舞,更加大众化和自由化,在原来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新元素,比如伴奏、音乐元素、混音、故事情节等,使舞蹈的表现更具有独特性,将个人表演和团队合作展现得更加完美。

2.教育舞蹈

教育舞蹈是指幼儿园、学校等对审美进行教育的舞蹈,用舞蹈课程来美化和陶怡人的道德情操和思想感情,培养人的礼仪习惯、团结友爱。教育舞蹈是提高大众素质,培养大众人品的舞蹈。

3.社交舞蹈

社交舞蹈是大众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进行社会沟通的舞蹈,一般是指舞会中的交际舞。社交舞蹈也可以称为各民族的社交舞蹈,因为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大多少数民族都会在节日里一起舞蹈,社交舞蹈是年轻男女选择配偶的社交性活动。如苗族“芦笙节”、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布依族“六月六”等节日中所进行的舞蹈活动[2]。

三、大众文化生活中舞蹈艺术的重要性

1.舞蹈艺术是大众文化生活的先导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舞蹈艺术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先导,例如三国时期的《白纻舞》、唐代的《惊鸿舞》等。而由于舞蹈又是来源于大众文化生活,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通过舞蹈,大众可以抒发自己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2.舞蹈艺术促进大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公共场合出现了许多文化活动,其中,舞蹈成为大众最为喜爱的一种,是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的关键。当前,集体舞蹈已成为了多数地区广场文化中的开场舞,能让人们更加积极参与其中,增加人与人的沟通,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广场舞已遍布整个中国,在大众文化生活发展的过程中掀起高峰。

3.舞蹈艺术是对大众文化生活的传承和延续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有的舞蹈,由于地域差异,同类型的歌舞因民族的不同导致演绎风格不同,演绎形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舞蹈在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在传承古老的演绎形式并吸收当代的精华,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而在舞蹈传承的过程中,大众文化仍然保留了自己的特色,不管形式怎样改变,内涵始终不变,这就是舞蹈艺术对大众文化的传承与延续[3]。

4.大众文化生活中舞蹈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的首选

在我国的大众文化生活中,舞蹈成为人们强身健体的首选,受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的喜爱。小朋友柔韧性好比较喜欢芭蕾舞;青年人喜欢快节奏的街舞,可以释放生活压力;而老年人大多喜欢健美操、扭秧歌这类舒缓的舞蹈。人们都因为长期坚持舞蹈训练,使压力得到释放,身体得到锻炼,生活品质得到提高。

总之,在大众文化生活中,舞蹈艺术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使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舞蹈艺术在大众文化生活中不断普及和推广,让人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相互沟通,拉近彼此关系。舞蹈在发展的同时,不断的与时代和社会相结合,更好的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推动了社会建设,提升了大众文化生活水平。此外,还能通过舞蹈增进地区之间、少数民族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而促进社会的团结。

篇4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的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声乐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本意。 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

篇5

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留学生在接受一种语言现象的时候,很多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障碍,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对这种语言所形成的文化因素缺少理解。例如:“我最近在准备新房。”很多时候我们中国人会马上问:“看来快要吃你的喜糖了?”可是留学生可能就会云里雾里:“新房?”“喜糖?”新的房子与糖有什么关系呢?究竟他们在谈什么呢?很明显他们只停留于对词语表面意义的理解,而缺乏对于汉民族婚姻文化的了解。

一、语言与文化

上文的事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枚不胜举,看来,语言表现为言语不仅仅体现的是本身,还体现一种文化,即语言还承载文化并积淀文化;同时,语言受文化影响并反映文化。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特征不可避免的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上反映出来。语言体现了思维的方式、思维的范围、思维的深度;而思维的直接产物是精神文化,思维的间接产物是物质文化,所以人类构建起来的文化世界基本上储存在语言之中。所以说语言几乎包含了所有文化积累信息,它成为文化整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因此,语言研究,语言教学,除了语言本身的问题外,又需要文化的诠释,这已经成为语言学界的共识,特别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由于是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文化因素的渗透就尤为重要。

而在语言文化的渗透中,词汇因蕴涵着大量文化信息显得尤为突出,这是由于词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反映,不同语言的词义由于地位、历史、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心理素质以及联想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民族特点。词汇中的“表层所指义”即是词义的核心,也是掌握一个语词的基础,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些,而“深层隐含义”对外国留学生来说则要困难得多。

二、汉语中的词汇文化义

关于词的文化义,有多种界定,吕必松先生认为:“一个词语总会具有某种文化义。词的文化义就是通过词的意义和词的形式所反映出来的汉民族文化的种种要素。”汲传波先生提出:“词的文化义是词义中隐含的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等诸多文化因素的意义。”我认为这个定义充分挖掘了对外汉语教学词汇文化义的内涵和特征。例如;动词“打”,汉语中的主要意义是“敲击”和“殴打”,经过讲解外国人不难理解,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略加思考就会弄懂。但当遇到“打毛衣”这样的句子时,外国人就会出现疑问:“打”怎么会有“编织”义?这就必须从产生的背景义去加以阐释。《孟子・滕文公上》:“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玉篇》“捆,织也。”汉・赵岐注:“捆,犹叩也,织履欲使坚,故叩之也。”看来,“捆”是编草鞋中的一道特殊工序,即“敲打”,目的是使草密结,使草鞋耐穿。从中可以看出,“打”与“编”有关,“打”有“编织”义由此产生。如果我们在讲解中国服饰文化时不妨说说“打”的草鞋,他们对于“打毛衣”也会一目了然了。

汉语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史,且词源错综复杂,其词义的隐含义之丰富自不待言。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不妨把一些直接反映中国独特文化的典型的词汇先作为教学重点。如:表现中国独有物质文化的词语有:华表、四合院、粽子、太师椅、花轿、旗袍、中山装、乌纱帽等等;表现中国独特精神文化的词语有:社稷、文景之治、赤壁之战、道、八卦、小康、风骨、伤痕文学等等;表现中国独特社会经济制度的词语有:尚书、丞相、举人、状元、殿试、榜眼、探花、八股文等等;反映中国独特自然地理的词语有:梅雨、乾坤、梯田、戈壁等等;反映中国独特风俗习惯的词语有:元宵、中秋、清明、万福、长跪、踏青、乞巧、拜月等等;反映中国杰出历史名人的专有名词有:李白、秦始皇、武则天等等。在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词语,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是不能从字面上推知其意义的。比如,“李白”这个专有名词对于一个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往往只是一个符号。至于成语俗语,更是为汉文化所独有,它从表层意义到到深层内涵都是无法用另一种语言对译的。而要学好汉语,掌握汉语,必须掌握各种文化词语。这不仅是因为这类词数量巨大,而且是因为它们记录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是中国独有文化的符号象征。了解中国文化,掌握这些词语可以说是一条必经之路。

三、中西词汇附加义的差异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仅仅注重汉语本身的词汇文化义是不够的,同时应该了解中西方词汇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性。

由于各民族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具有相同概念意义的词可能具有不同的隐含意义,对于那些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了解汉语词汇的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就显得非常必要。词的隐含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而在西方古论中似乎不存在对应的概念,李约瑟译为vitalenergies,虽较合中医的解释,仍难尽其意,后来干脆音译成qi。对于同一种动物,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着截然不同的隐含义。如汉语贬“鼠”,有“鼠辈、鼠目寸光、鼠窃狗盗、鼠肚鸡肠”等。而英语mouse却可喻指姑娘、女人;rat在美国俚语中可指大学新生;mouse and man 可指众生;as quiet as a mouse 喻文静如鼠。可见,“鼠”在英语的比喻中则显得比较可爱。再如英国的east wind (东风)是一股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风,类似于我过的西北风。英国由于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因此,在理解唐德宗的诗“东风变梅柳,万江生春色”时,就要向欧美的学生讲清这种因特定的地理环境所造成的隐含义的差异。同样,“天有不测风云”中的“风云”一 词,对欧美的学生来说常会不知所云,因为汉语中的“风云”的隐含义一般的西方人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义告诉学生,就会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

有时候,两种语言中指称义相同的词语, (下转第56页)

(上接第54页)两者都有文化附加义,但是文化附加义的内容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例如,一些颜色词为不同语言或文化所共有,然而他们的文化内涵却截然不同,在西方,人们习惯用“blue”表示沮丧、消沉或者猥、下流,但在中国文化中,蓝色却用来表示肃穆、严肃;猥、下流的意思则用黄色表示。红色(red)一词在西方文化中是用来表示愤怒、气愤的意思,但在中国文化中却被用来代表革命。又如,在汉语中,“龙”(dragon)及与其相关的词语明显具有至尊无上的色彩。古代皇帝被称之为“真龙天子”,其后代为“龙子龙孙”;人们希望自己的后代有出息,就叫做“望子成龙”;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然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龙”则是指古代硕大、凶残的古怪野兽,不仅无端吞食人类和动物,而且制造水火灾害,危害人类生存,因而,西方人对于“龙”绝无好感,对中国人的龙的图腾信仰颇感不可思议。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当语言作为学习的目的时,语言就变成了一种文化,所以在语言的教学中必定要进行文化导入。文化导入有“文化内导入”和“文化外导入”两种,前者是在教授语言时让学习者感知目的语文化,在文化的内导入中,语言处于上位,文化因素处于下位;语言学习为主,文化接触为辅;语言学习是显性的,文化的接触是隐性的;‘导入’应是排障为主,输入为辅,决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学习者此时是接触文化而不是学习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以语言学习为主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汉语的学习使母语非汉语学习者尽快地学会使用汉语进行不同层次的交际与交流,所以文化导入的方式以“文化内导入”为主。由于语言的文化首先是通过最为活跃的词语显示出来的。因而利用词汇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文化导入的方式有对比法、情境法、阅读法、交际法等等。

我们在初级阶段进行文化教学时,可以通过词汇利用各种导入法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如:介绍“姑妈”、“姨妈”这些亲属称谓时,可以采用对比法用汉英亲属称谓的不对称性,来介绍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解释 “聘礼”、“迎亲”等词汇时,可以采用情境法介绍中国的礼俗文化;解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词时,可以采用阅读法介绍与之相关的风俗和节日来历;解释“京剧”、“唐诗”等词汇时,可以用表演法介绍文学艺术文化;解释“龙井”、“旗袍”等词汇时可以采用交际法介绍中国的饮食、服饰文化等等。这样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又了解了中国文化,既有利于了解中国,又能增加学习汉语的兴趣。而到了中高级阶段,当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具备一定的词汇文化基础后,对语言富含的文化因素的需求量增加时,可以加强文化导入的比重,向“外导入”的方向倾斜。再介绍深层的精神文化。

总之,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对外汉语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文化特性是渗透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的,尤其是体现在词汇教学中,进行词汇教学时应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要时时通过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来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言语技能的训练;外国人要真正掌握汉语,不是肤浅地、单一地掌握词义,必须认真地探索和研究汉语词汇的文化义才能提高汉语的理解能力和进行交际的实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詹人凤.现代汉语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许威汉.汉语词汇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苏宝荣.词的表层“所指义”与深层“隐含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2).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友情链接
在线客服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