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民办学校管理体制

民办学校管理体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3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民办学校管理体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民办学校管理体制

篇1

总体上来说,我国民办学校的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仍处于探索和提高阶段,教育部和国家体委对于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管理尚未给出一个统一的模式,虽然具体列出了很多规定,但各个学校在操作的过程中受到自身实际情况的限制,难以有效执行规定中的各项措施,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严重限制了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一)学与训难以合理安排

运动队与职业运动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运动队的队员要面对大量的课业压力。“学训矛盾”是目前运动队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在校运动员的全面成长与参与训练的积极性。竞技体育发展到今天,没有大量的训练作支撑很难取得优异的成绩,而运动员的学习没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完成学业也是妄谈。在校运动员原有的文化基础普遍偏差,沉重的学习压力将直接影响教练员训练计划的落实,也影响着运动员体力的恢复。解决学训矛盾成为摆在提高我国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水平面前的一块顽石。

(二)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情况不容乐观

目前,我国学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各地高中应届毕业生中的体育特长生;二是专业运动队退役队员;三是在学校挂学籍的在训运动员。笔者认为,发展高水平运动队主要是为了提高学校的体育运动水平,为国家培养更高层次的运动员和体育人才。如果单纯为了在全运会或省运会中取得优异成绩而招收“挂名”运动员,则与这个初衷背道而驰。在招生时,应以地方高中的应届毕业生为主,建立系统的培养计划,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

(三)教练员队伍建设未能跟上体育发展的步伐

我国民办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普遍缺乏高水平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未能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而在管理方面对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和考核力度不足、缺少相应的任用激励机制,则恶化了这种情况。

(四)运动与校园文化未能实现良好结合

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因其竞技水平较高而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能够带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亦可以在学校举办体育文化节与普通热爱体育锻炼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体育文化节为契机带动整个学校建立一种良好的校园风尚。而现在的状况却是体育与学校生活“各自为政”,并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体育活动失去了根基,难以真正提高学校的体育运动水平。

二、提高民办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质量的措施

(一)合理安排,解决“学训矛盾”

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与学习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建立有效的措施是完全可以调和的。每位运动员的时间有限,而且根据课程安排,各自的课余时间会有多样的差异,如何做到学习和运动时间之间的合理分配是高水平运动队管理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建议,将运动员的选课与一般学生课程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学习文化课程、思想教育课程;对运动员的学分实行弹性的管理办法,将运动员完成学分的时间要求比一般学生相对宽裕,个别情况下可以将时间适当延长,给予学生运动员更多完成学业的时间;也可以将运动员的训练成绩与课业完成情况相挂钩,对于训练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学分计算时给予适当的比例加成;或者根据赛事的安排,将大量的训练安排在寒暑假期间,而平时则以学习为主。

(二)构建系统的培训体制,解决生源问题

在目前的研究中,较为主流的观点是:系统的培训体制更有利于学生体育事业的发展,也能有效地解决学校高水平运动队所面临的生源问题。这种“一条龙式”的体育生培养模式是将小学、中学和大学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三级训练网络,最终走出一条小学时期打基础、中学时期崭露头角、大学时期拔尖出彩的系统培训体系。在具体实行时,可以尝试建立一种“挂钩”式的层级关系,明确彼此间的权利与义务。例如,某大学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方面成绩较为突出,便可以与一些具有优秀体育生培养条件的中学建立一种对口输送的合作关系,这些中学则可以专门招收或培养具有某一运动项目特长的体育生;同样,中学也可以与小学之间建立类似的对口合作关系。

这样一来,学生从小到大能够获得一个系统的体育训练环境,更利于体育人才的培养,学校也在这种“一条龙”的培养模式中收获了优质的生源。

(三)增加体育教育投入,提高教练员水平

针对目前民办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带队教练员教学水平不高、难以适应体育教育教学要求的情况,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民办学校应当重视对教练员的培养,教练员一样需要不断地进修和锻炼来提高自身的体育教学水平,重视选拔和培养学校内部具有优秀教练员潜质的年轻教师送到专业的运动队进行锻炼学习与交流,学习最新、最科学的训练方法,大力提拔和重用有水平、有能力的教练员;第二,加快学校内部教练员的更新换代步伐,将具有优秀任教能力的教练员及时派到教学一线,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业务素质高、敬业精神强的教练员,提高学校内部教练员的竞争力度,重点改革体育教练员的考核制度,将训练成绩与绩效相挂钩;第三,灵活采取合同聘任的形式引进短期执教的高水平专业教练员,在大赛前夕对运动员进行更加专业的训练,帮助运动员完成参赛任务。

对于民办学校而言,要有效提高教练员水平,还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资金短缺,采取多渠道的筹资办法是目前主流的观点。积极主动地申请省市一级教育行政部门、体育局在政策和财力上给予更多的支持;申请与专业运动队进行联合训练,实现部分训练资源的共享;利用举办各种体育赛事的机会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由学校负责运动员的住宿、训练和管理,企业负责各种经费开销,通过赛事为企业进行宣传,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四)校内各部门通力合作,积极打造学校文化

利用竞技体育特有的参与性和观赏性,带动整个学校形成一种能吃苦忍耐、刻苦勤奋的良好风尚。校团委、学工处和体育部等相关的学校行政部门要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通过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综上,我国民办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措施有待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作为一线教练员,我们需要及时掌握最新的教学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辅助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霍琳.陕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

篇2

一、民办学校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1.1民办学校内学生的管理理念陈旧在民办学校内,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和成长是重视的应当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全面成长和素质提高,但是在实际的民办学校办学的过程中,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忽视了学生自身全面的发展以及能力的提高。多数的民办学校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时候仅仅是依照成绩单上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品德结构、智能结构、身心结构忽视了基础的评价,使得民办学校的学生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特长,个性也得不到自由的发展。在民办学校内,采用的是住校制的管理结构,但是多数的民办教师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管理,也就是在行政管理方面力度比较薄弱,存在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民办学生的行政管理缺少既定的目标以及管理宗旨,在学生行政管理的时候缺少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的指导,使得民办学校的过往行政管理案例无法发挥示范作用,也无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约束学生的行为以及习惯,长此以往,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有消极的影响,民办学校教授的实际教学模式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完善。

1.2民办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缺少健全的体制

为了强化民办学校的教育设施水平,民办学校都确立了自己的严格的学生管理制度,但是从实施的角度看,民办学校的实施管理制度缺少健全的体制,管理条例实施的效率也无法达到既定的标准,例如: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奖惩制度、考勤请假制度以及寝室管理制度等等,这些管理制度仅仅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了基本的规定,缺少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也使得民办学校的管理制度在新形势下缺少切实的执行力度,并且,在管理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民办学校的管理体系内缺少有效的监督体制,使得多数的学生管理条例无法落实到实处,降低了民办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效率。

1.3民办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呈现出了两极化的趋势

在民办学校管理体制内,学校内会给学生设置辅导员的角色,兼顾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但是辅导员制的学生管理模式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呈现出了两极化的管理模式,一类型的辅导员认为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对于学生的管理疏于关注,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民办学校内的学生一旦遇到问题,不会主动与辅导员进行沟通,使得学生的问题无法得到学校的切实的关心以及高效率的解决。而另一类的辅导员在日常工作的时候对于学生的管控过度,发达自己看到的学生的缺点,对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及生活干涉较多,使得民办学校的学生缺少独立自主性,学生个人的创造性也无法得到极大的发挥,在多数情况下,多数学生的学校学习和生活感到了压抑和无法理解辅导员的行为,使得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足。

二、完善民办学校管理模式的措施

2.1民办学校的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根本的管理理念

在民办学校内,应当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学生的个性化以及创造性发展,在日常的教学中,民办学校的教师应当将自身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思想、行为以及情感结合成为一体,用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影响学生的成长,而不仅仅是将学生当做管理者,强化民办学校学生的自主性,使用恰当的激励手段,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充分的吸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要的时候鼓励学生参与到及民办学校的自主管理体系之中,借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以及规则意识。

2.2提升民办学校教师的管理素质

在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内,学生管理设有辅导员以及班主任,每一个不同的管理主体应当发挥不同的管理作用,首先要求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的权责明晰,对于自己负责的工作有清楚的认识以及强大的热情,在学生的生活中,辅导员发挥引导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中,班主任发挥指导的作用,二者都要强化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用发展的眼观看待学生的成长,更好的关心学生的成长,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形成正确的思想动态。

2.3在民办学校内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民办学校应当加强对于日常制度的建设,用激励和约束来实现学生的管理,从而使得学生在入学之初就树立整体意识和归属感,在学习方面,通过日常的学习教育来就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态,树立远大的理想,促进民办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作用的人才。

三、总结

在民办学校管理体系内,存在着诸多的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存在的时间较久,且出现问题的原因无法得到根治,使得民办学校的教师无法高效率的实现管理,为此,本文对当下民办学校存在的管理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解决和完善的措施,促进民办学校的管理制度完善以及管理效率的提高,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促进民办学校的长远发展。

作者:金巧良 曹力峰 单位:昆山文峰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篇3

2、期望因素的设置

公办学校教师在“大锅饭”体制下,完成了本职工作,拿到当月的财政工资已经高兴了,没有更多的人去理会他的效价和期望值,更没有多少管理者去经营激励机制。民办学校则不同,他是有企业管理性质的,应采用期望理论去激励教师,使教师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都必须得到最大的满足。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激励力量(M)=效价(V)×期望值(E)

效价是指个人对他所要达到目标的估价,有正值、零值、负值之分,但其含意仅指大小、高低的不同。期望值是指一个人对某个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的估价,期望值在0(最小)—1(最大)之间。

效价和期望值的不同结合,便会产生不同的激励力量。其情况大致如下:

M高=V高×E高

M中=V中×E中

M低=V低×E低

M低=V低×E高

M低=V高×E低

从上可见,只有当效价和期望值均高时,产生的激励力量会最大。给民办学校管理者的启示是:第一、制定适当的目标。适当的目标给人以期望,使人产生心理动力。如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率、升学率、就业率、招生数量等目标的确定与奖励挂钩,这样给人以成就期望和物质的期望;第二、提高目的的效价,如对教师进行能岗合理匹对,不让效价错位,对教师进行资源分享,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第三、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增强教师信心、提高期望值。

3、不可忽视的公平公正因素

美国的亚当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公平理论”,它主要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职工积极性影响。公平理论认为职工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绝对工资报酬影响,而且也受相对工资报酬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而且关心自己收入的期望值。每个人会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进行社会比较,把自己现在所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进行历史比较,认为人们需要保持一种分配上的公正感。

公平理论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Op/Ip=Oo/Io

Op代表一个人对所得报酬的感觉

Ip代表一个人所付出劳动的感觉

O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得报酬的感觉

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付出劳动的感觉

这个等式表明:当感到比值相等时,就有了公平公正感,产生激励作用,如果二者比值不等时,就会产生不对称的感觉,失去公平感,降低积极性。

公平理论对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积极性有一定的作用。在公办学校里往往忽视了公平公正的分配理念,如在同等条件下,一个中级教师的教学效果比一个高级教师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结果这个中级教师的工资待遇却比这个高级教师要低得多,这就是不公平。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为公平理论的应用创造了条件。因此民办学校管理者在经营激励艺术时一定做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优质优酬。

4、科学的评价体系

激励机制的长效性还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予以保证。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在心理倾向上有很大的区别,他们的心理需求是争取物质利益的最大化、人格与自尊的最优化。但由于民办学校与教师存在“雇佣性”、生源不足与质量差的劣根性、教师教学的成功感的弱化性以及人事关系的松散性等因素制约了激励作用的长效发挥。因此建立一套适合民办学校办学特点的评价体系既是现代学校管理的特征也是民办学校求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

建立民办学校教师管理中的评价体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的内容上要讲究全面性。通过对教师的全面评价来体现学校工作的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使教师们感受到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主体性。对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师的职业道德、思想追求、教学能力、德育方法、科研水平、协作精神、工作成效等方面确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权重。

(2)、评价方法上要讲究艺术性。在评价方法上要充分考虑到教师的个性与共性和教师职业的特点,要体现人本性、民主性、客观性和公开性。将“必行性”评价和“可行性”评价结合起来,将“硬性”评价和“软性”评价结合起来,比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评价,不但要看教师所教的学生考试成绩、升学率等显性指标,也要通过每堂课学生对该教师的认可程度和考察该教师平时精神投入的多少等隐性指标。

(3)、评价结果上要有发展性。民办学校评价结果往往注重与教师的工资、奖金、福利等物质利益挂钩,这本无可非议,但这远远不够,评价的结果还要体现对教师的再激励作用以及评价结果的导向性和规范性,特别是评价结果是否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比如有的民办学校将优秀教师送到名牌大学学习、培训,实行学校资源分享制,为优秀教师构建自我实现的平台,这些做法都不失为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好方法。

(4)、考核指标要做到精确性。任何评价都必须以准确的考核为前提。因此,考核要准要细。考核不准不细,奖惩就难以公平,管理者就难下决心。若主观臆断进行奖惩,必然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因此要让每个教师明确考核标准,职能部门做好日常原始记录、计量和档案管理,同时应将评价结果根据需要通知本人或公诸于众。

5、情感激励是激励艺术的最高境界

与公办学校相比,民办学校教师更需要情感激励。第一,民办学校的管理体制中的等级壁垒与举办者主观要求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矛盾,解决矛盾的主要方式是打破壁垒,实现与教师的情感沟通;第二,民办学校要增强竞争力的愿望与竞争力的主体—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管理要加大对教师的情感投入;第三,民办学校教师队伍构成的成份特殊,他们既自卑又自矜,他们内心深处有这样或那样的“伤口”,他们更需要情感关怀,更需要尊重和信任。情感激励的主要途径是沟通。一般来说,公办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经济地位平等,学校体制决定着他们之间的人格也趋向平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沟通就较为容易。民办学校则不同,从事的事业是公益的,经济基础是“民”有的,民办学校教师的生活依靠不再是人民政府,他们与董事长、校长签协约,然后就凭一纸协约与“民”有者建立了“雇佣关系”,且不说经济地位不可能平等,就人格来说就造成客观上的很多不平等。人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外,最重要的就是赢得自尊和人格的平等了。因此,情感的沟通也就非常必要了。

正因为这样,民办学校管理者在运用情感激励时要把握下面几种艺术方式:

(1)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沟通。尊重人格是民办学校现代管理中极为宝贵、极为丰富、急需高度重视、亟待强化开发的情感“资源”,国务委员吴仪说:“协调、融合的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真是一语中的。就民办学校而言,管理者与教师如果情感融合,则可以提升学校发展力。民办学校尊重教师的人格具体表现在领导者始终尊重、信任、关心、爱护每一位教师,达到“相识满天下,到处是知已”的境界,这也是激励艺术的最高境界。

(2)沟通方式的垂直性。一些民办学校实行企业化管理,在沟通上最常见的是书面报告及口头传达,但前者最容易掉进层层报表、文山文海,层级壁垒里而失去沟通的时效性;后者则易为个人主观意识所左右或是信息失真,无法客观地传达沟通内容。这样很难将领导者的决策转化为教师的行动。沟通方式应是垂直的,领导者尽可能直接与教师沟通,比如茶余饭后、家庭探访、同室办公、共同教研、假日郊游、个别交流、圆桌座谈会等等都是垂直沟通的方式。

(3)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学校与教师的诸方面存在认同感的差异,只有善于运用沟通的力量,及时调整双方利益,才能够使双方更好地发展,互为推动。如果沟通只是单向的,即只是领导者向教师传达要求和指令,教师只是象征性地反馈意见,或领导者只是垂直询问,教师只是一问一答,这样的沟通不仅无助于决策层的监督与管理,也无助于领导者与教师们的情感融合,时间长了,必然挫伤教师们的积极性及归属感。所以单向的沟通必须变为双向沟通。双向沟通的方式有许多种,其中关键的是领导者要尊重教师的意见表达,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切忌公开批评,即使不能采纳甚至要纠正错误,也要肯定其主动性,如果建议是正确的,可行的,则要公开表扬、奖励以示鼓劲。

篇4

先进的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只有拥有了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将学校管理好,才能使学校健康、和谐地发展。

1.1以人为本的观念。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只有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才能使学校的工作处于良性循环。因而在管理上要摆脱传统的家长式管理,将管理的重点放在“理”上,理顺学校的各种关系;建立科学的、规范的、人性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成长平台,促使教师成才。要把握好管理的“度”,做到“三宽”(宽松、宽容、宽厚),“三严”(严格、严密、严明),使管理者严而不失机械,宽而不失散漫。在作风上领导要以身作则,树立“领导就是实干,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使制度成为被管理者的自觉行为,真正从内心接受学校的管理,从而达到“不治”而“自律”的境界。同时也要充分发扬民主,使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

1.2“全校一盘棋”的观念。学校的工作如同一盘棋,教师就是这盘棋上的棋子,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而管理者就要从全局出发,从每个教师的特点考虑,做到知人善任,让每一个人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优点,同时还要努力协调好教师之间的关系,形成合力,为学校的发展尽一份力,共同推进学校的工作。

1.3竞争出效益的观念。古人云:“逐曰竞,辨曰争。”竞争作为人的生命本质的具体体现,其内容是对同一目标的追求,力量和素质的较量。竞争给人以勇往直前、奋力进取的动力,可以调动和激发个人或集体的积极性。所以在学校的管理中要建立竞争机制,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整合人力资源,优化人员结构,让人才在岗位上活起来,从而激活学校的管理,使竞争出效益。

2.独特的教育文化观

教育是事业,教育更应形成文化。只有实现教育文化的精品化、特色化、系统化发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提升办学品味,才能实现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飞跃。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创设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领导必须具有强烈的特色文化意识和观念,把学校中的每一项工作,每一种活动都看成是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和积累,都作为一种创造特色文化的手段和举措。

3.全面的教育质量观

学生的发展不单纯是学生成绩的提高,还包括道德素质、智育素质、生存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要让学生学会关心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创造、学会劳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生活、学会健体。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把教育质量狭义地定义在学生成绩这一量化指标上,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综合素养的提高,使学生不能得到全面发展,使学校成了培养考试机器的工厂,使教师成了培养考试机器的工人,影响了学校办学理念的进步和学生的终身发展,使教育走入误区。而新时期的管理者,则应该彻底摒弃这一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学校先进、规范管理提供决策上的支持。

4.动态的教育评价观

学生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潜质。这就决定了教育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的发展也不能用统一的标

尺来衡量。因而管理者要有动态的教育评价观,用一种动态的眼光去建立一种由多种评价体制和标准组成的教育评价体制和标准去引导教育的多纬度发展。为教师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从而也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充分发挥潜质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适合自身条件的前提下得到全面发展。

5.管理的革新理念观

篇5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教育部历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2007年,全国民办高校615所(其中:民办普通学校297所,独立学院318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32.23%。民办高校在校生349.69万人(其中:民办普通高校为163.07万人,独立学院为186.62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18.6%。民办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探讨民办高校内部管理问题,对深化民办高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促进民办高校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校的定义

民办高校是我国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主要利用非财政性的自筹资金,面向社会独立兴办、以股份制形式合资举办、与政府部门或公办学校联合举办的并由上述有关组织或公民个人经营的具有颁发高等学历文凭教育资格的教育形式。

二、民办高校的发展模式

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模式有以学养学滚动发展的模式、以产养学注入式发展模式、国有民办改制运作模式、一校两制附属再生的模式等四种。硕士论文,内部管理。

1、以学养学——滚动发展的模式。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创办的民办学校都是通过以学养学——滚动发展起来的,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校没有初始投入或是只有少量投入,主要依靠学费,走低成本扩张的发展道路,其办学主体一般是不具备雄厚经济实力的民间组织,如派、学术组织、教授会及其他社会团体或个人。

2、以产养学——注入式发展模式。由国内外资金雄厚的公司、企业集团或海内外华人凭借其产业群的丰厚收益和充足的资金流量进行规模化投资办学,打造一流的教学环境,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形成高投入、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高效益的办学特点。此类高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

3、国有民办——改制运作模式。此种模式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指由国家、地方政府或行业部门主办并承担教育经费的学校,在学校原所属关系不变的基础上,以一定的方式转给独立法人承办,从而按民办管理机制,自筹资金、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运作模式。

4、一校两制——附属再生的模式。以公办院校为母体,按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是一种新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又被称为“一校两制附属运行模式”。独立学院属于这模式。

三、我国民办高校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问题。

管理体制问题是决定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完善,学校校产的管理权和所有权不分。我国民办高校作为法人实体,其产权属于学校法人所有,学校管理者只是依法行使对校产的管理权和使用权而非享有所有权。从领导体制来看,举办者和经营管理者职、责、权模糊不清。学校内部运作缺乏合理的规章制度来保证、约束各方面的行动,学校管理者和举办者没有独立,这样无法保证学校承担社会公共职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和稳定。硕士论文,内部管理。从机构设置来看,机构设置不规范,职、责、权分配不合理,未能实现有效结合。各校虽然都设置了一定的机构.但是机构的设置并未实现优化.机构间职、责、权分配不尽合理。硕士论文,内部管理。学校内部运作缺乏合理的规章制度来保证、约束各方面的行动。

2、管理队伍问题。

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管理层中大多数是由退休干部构成的。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由于体制的原因,在“官本位”依然盛行的环境里,民办高校校长的发展前途受到限制,民办高校难以吸引高等教育界的“CEO”;二是民办高校由于经费紧张的原因,没有足够的能力吸引真正的年富力强的管理者,而退休干部的住房、保险均是由原单位解决了的,出资人聘请这样的管理者成本较低;三是公办大学的管理者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加之具有较为成熟的管理经验,对民办高校的初创期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如果其管理层长期、大多数由退休人员构成,那这样的组织注定是缺乏活力、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的。因为这样的管理者大多是将民办高校作为发挥余热的地方而不是作为自己毕生事业的舞台,如此心态的管理层是很难发挥出民办高校的体制优势的。

3、师资队伍问题。

师资队伍问题是困扰民办高校发展的重大问题,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保障。民办学校的师资存在“两多两少”现象:即兼职教师多,离退休教师多,专职教师少,中、青年骨干教师少。师资队伍老化、兼职教师过多、水平参差不齐、队伍稳定性差等,直接影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也给教师管理带来困难。

3、学生管理问题。

从管理的角度,学生是学校管理的客体,学生管理的目标是为培养学生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保证学校正常教学,达到学校的培养目标。民办高校学生素质偏低,管理难度较大。民办学校的学生实行“宽进严出”的办法,与公办学校招收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学习的积极性也相差很大,为此,多数民办高校实行“大学式教育,中学式管理”模式,即在课堂上传授大学知识,在学生管理上采用封闭式管理。个别学校的管理章程过分严厉,把学生的一般错误严重化,有近十条开除学生学籍的规定,造成学生流失率高,不仅违反了教育规律,而且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和创造性。硕士论文,内部管理。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多围绕着教学来进行,在强调教学质量的同时,部分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硕士论文,内部管理。

四、如何解决民办高校内部管理问题

1、建立科学的民办高校内部管理制度。

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内部管理,设置精干机构,在内部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理顺各方面关系,加强自身建设,通过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提高办学质量。在民办高校中,要避免设置重叠的机构,各部门都要有自己明确的职责,有较为严格的岗位责任制。根据当前《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民办高校应设立学校董事会、理事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对学校工作宏观调控,要建立一个责、权、利相统一的工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使之形成合力。

2、加强民办高校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学校内部管理水平。

民办高校的管理队伍是组织和配置学校教育资源,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组织、领导、决策、指挥、控制、协调、管理的一个群体,是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运行的一个组织。由于民办高等学校建校时间都不长,短期聘任人员多,如何建立起能担负一所大学管理事业的管理队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对此,要放开选拔渠道,实行绩效管理,开展专题培训。第一,拓宽招聘领域,实行管理人员竞聘上岗。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在严格定编、定岗、定职责的基础上,对全体管理人员进行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第二,建立科学的绩效分配制度。绩效分配制度是完善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位工资和岗位津贴为主要内容的民办高校内部管理分配制度。将管理者的工资收入与其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直接挂钩,适当拉开档次,真正体现公正平等、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强化分配的激励功能。第三,对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

3、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高素质专职教师队伍。硕士论文,内部管理。

教师直接关系到民办高校办学质量和发展前景。没有一支结构合理、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民办高校教育的质量就无法保证,民办高校教育的发展也就没有后劲。当前,民办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与民办学校教师切身利益有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制订有关的法律、法规,民办高校的教师应享受与公办高校教师同样的待遇,为民办高校教师提供晋职升级、评优、业务进修的机会,提供住房、医疗、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解除民办高校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乐于到民办高校任教。建立和完善民办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和福利制度,保障教师的各项待遇。

4、加强学生管理,健全教育教学秩序。

学生是高校管理的客体之一,又是高校直接服务的对象。学生管理是一种控制活动,控制的目的在于服务,学生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控制和服务的关系。首先,学生管理要服务于学校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保证学校正常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其次,学生管理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按照教育方针和办学方向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学生管理服务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蔡宝田.论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1).

[2]王俊刚.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内部管理问题探讨及对策.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廉世民.我国民办高校内部管理问题及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

[4]我国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办学体制比较研究课题组.我国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探析.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6).

篇6

一、引言

教学管理工作是民办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其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培养技术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通过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来完成的。民办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加上现代教育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民办高校不仅要有教育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还要有素质高的教学管理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民办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运转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教学管理是民办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以知识传授转向以提高人素质为中心转变。由此可见,拥有了高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基础条件,教学管理人员是这支队伍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当前,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如下问题。

1.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深入

在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虽被大家认可和接受,但由于长期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教学管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主观上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实际上还是沿用过旧的管理模式,行政干预大。

2.教学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

当前,大部分民办高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大纲的修改、教学改革的方案的实施,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环节,仍然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或直接效仿公办大学的,加上大多仍是行政化管理,普遍存在民主性、透明度低,缺乏合理的科学的管理制度。

3.教学管理队伍稳定性差

民办高校由于配备严重不足,一个4万人的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只是个位数,这么少的人要应付每天的日常教学管理,教学计划落实,教材、教师、教室三到位,实践教学,学籍管理等等,需要承担公办高校高好几倍的工作量。加上存在“重招生、轻教学”的现象,工资待遇低,造成心理失衡而流失。

4.管理手段落后,工作效率低

民办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上的经费投入不足,教学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设备陈旧,管理系统过时或缺乏时代性,而现代教学管理人员掌握的技术和水平越来越高,导致教学管理整体水平和效率低下。

5.课程体系没有反映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目标定位在“应用性”,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凸显,校内实验实训室缺乏,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更是少之又少,且在时间和经费上得不到保障,大多有名无实。

三、提高教学管理人员能力和素质的理论思考

作为民办高校教学的管理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和管理业务素质,以适应今后知识和社会发展对民办高等教育教学的要求。

1.具备敬业的思想政治素质

人才培养德育为首。民办高校是8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群体,随着管理的不断规范,现今已经成为了人才和知识密集的地方,肩负着培养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灵活运用方针政策的能力,还要具有以身作则、爱校敬业、文明守纪、以人文本、敬业奉献,并且在工作中不断地加强学习,把握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者应用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只有具备这些要求才能把握时代的脉络,才能够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要有勤学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作为民办高校教学一线的管理人员,一方面,要有勤奋学习又要善于学习,既要学习管理学科中不断更替的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又要积极吸收国内外高等院校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活学活用。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针对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学校本身实际出发,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

3.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

在社会快速进入信息化的过程中,新的信息表现、获取、处理和形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为此,作为教育教学管理者也应当学习并补充一些相关知识,甚至也应当掌握一些相关技能以提升自身的管理和处理工作的信息能力和懂得一些计算机网络的知识。

4.掌握能文善言的文化素质

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和较高的文化素养,是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所谓“能文”就是要把管理的正确指令通过文字传达到各个环节,传达到师生,确保教学过程始终保持在最优的状态下运行。所谓“善言”就是要善于口头表达,一方面要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各项管理决策,保证自上而下言行一致,向下而上及时反馈。三是,要好师生及各级管理人员的思想工作,达到协调各方,共同做好教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目的。

5.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个优秀的教学管理队伍,需要具备许多要素,其中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名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教学管理科、学籍科、考试科等工作人员不仅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和修养,锤炼自己的意志和品质,不断提高在新形势下驾驭科室全局工作的能力,还要不断提高在各种压力、困难和考验面前自我调适的能力。

由于民办高校教学管理具有多岗性以及层次不同、结构复杂、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在工作中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应对竞争、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助推民办教育的事业发展的动力,可以密切与教师、学生的联系,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以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

6.要有团结诚信友善的人格素质

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从校、院(系)、部、处、馆到教研室、学生班级,教学管理人员承担着上传下达、左调右协、沟通的重要职责,因此,具备遇工作讲奉献,遇荣誉讲风格的良好品德,用巨大的人格魅力来塑造一名教学管理者的良好形象。

总之,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是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核心。只有拥有了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教学管理队伍,才会不断地推动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萍.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谈[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篇7

民办教师的同等地位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

2006年,全省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共有专任教师17.89万人,其中民办幼儿园专任教师6.52万人(占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的66.24%),民办小学专任教师6.86万人(占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16.82%),民办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2.52万人(占普通中学专任教师总数的7.76%),民办普通中等职业学专任教师4586人(占中职学校教师总数的13.03%),民办普通高校专任教师1.08万人(占普通高校教师总数的17.73%),独立学院专任教师4517人(占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7.4%)。在我省,民办学校及教师是解决3000多万外来工家庭的近300万子女的教育难题、保障社会更加稳定大问题的不可缺少的社会机制和机构群体。没有民办教育的大发展,也不可能有和谐的广东。

但是,《民办教育促进法》自2003年9月1日起实施,转眼已五年了,可现在对民办教育的政策扶持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民办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还得不到切实保障。虽然法律规定了民办教育的学校、教师、职员、受教育者,与同类公办教育的学校、教师、职员、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但是这些目前还仅处于法律文本的解读阶段,导致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风险依然存在。

(一)民办学校教师生存的政策环境亟须改善,这一全国普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瓶颈

1. 民办学校也应是一个“公益事业”单位,但是其教师、干部却是人事局、劳动局、教育局三不管的非编制内的,只能等同于在私营企业中的流动人员或农民工。

2. 民办学校的教师、干部不管干了多少年,政策上都极难真正成为当地人,即解决不了教职工的户口和职称问题。以深圳为例,民营企业转户口有二个途径:一是通过人事局,必须有学士学位;二是通过劳动局,所在企业必须有纳税。而广东85%以上的中小学民办学校都是中低收费的,其教职工大多数是大专和自学函授本科学历,且民办学校又无需缴纳营业税。因此,在小企业能解决的问题,在民办学校反而变成了棘手问题。

3.他们不能拥有国家资助的社保、医保、房贴(公积金)、家属福利、业务进修等平等权益;就是按照国家规定交足社保金,因为不属于“事业单位”人员,退休时领取的退休金不够同等资历资格的公办教师的一半或更少。

4.他们不能等同公办学校教师那样,获得政府资助的研究课题,不能正常报评奖励和职称;不管你在任职属地工作了多少年,想要获得教师资格证或报评职称大都必须回原户籍(单位)报评。

5.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有奖励和奖金的评比,往往与民办学校擦肩而过,就连不花钱的评先评优,民办学校及其教师也不能与公办学校和教师有平等的待遇,从而大大伤害了举办者和教师的办学积极性;等等。

(二)大部分民办学校教师工作超负荷

“没日没夜,日复一日地超负荷运转,我们都快成一台机器了。”这是民办学校教师工作的真实写照。国内有研究表明,教师的工作条件差、周课时多、非教学任务重(如看自习、补课、招生、勤工俭学、劝说辍学生返校等)等,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主要压力源。笔者经过多年来对民办教育的调查研究发现,民办学校教师的情况更是如此,在很多方面压力要比其他类型学校教师大好几倍。例如,在很多外来工子弟学校和国有民办学校,由于学校收费低廉,办学条件差,师生比例悬殊,为节约开支学校师资队伍过于精简,导致每位教师往往要担负起教学、管理、服务、甚至于后勤等多样工作,工作量远远超过公办学校教师;即使是学校收费较高、工资待遇稍好的“贵族”民办学校教师,也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工作负荷。

(三)经济待遇偏低,生活环境艰苦,生存状况堪忧

首先,除“贵族”民办学校教师平均月收入能达到2000-3000元以上,收入水平基本合适外,经济待遇低问题,是其他类型民办学校教师面临的普遍难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民办学校教师的基本工资待遇低。广东省民办小学正式聘用的教师的平均基本工资仅有1100-2000元/月,中学教师的平均基本工资为1400-2000元/月(深圳稍高)。此外,在很多学校还有为数不少的代课教师和实习教师,这些教师的工资就更加低。另一方面,民办学校教师要获得额外奖金福利也困难重重。这是因为由于民办学校办学经费的有限性,用于教师奖励的金额原本就少;民办学校教师的奖金福利往往与其所招生源的数量、巩固率、教学质量、个人具体工作量相挂钩,其评价体制异常繁琐,所以教师难以在规定范围内获得应有的奖励。

其次,学校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让教师产生沉重的压抑感。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是取得较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在众多类型的民办学校中,除了 “贵族” 民办学校拥有宽广的校园面积、优美的绿化环境、一座座现代化的教学楼和办公楼以及温馨的家庭式教工宿舍外,其他类型不少民办学校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可谓苦不堪言。尤其是那些利用厂房、民宅改造而成、收费较低的简易民办学校和部分中低收费的外来工子弟学校,工作、生活环境远不如“贵族”学校。如某外来工子弟学校有中、小学两个校区,中学占地面积约2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多平方米, 60多个教学班,学生3500多人,教师近130名;小学占地30000平方米,现有校舍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80多个教学班,学生3500多人,教师125名。面对校园面积小,师生规模庞大的情况,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只能共用一个办公室,且条件简陋;五六个教师共住一个宿舍;学校后勤服务也不尽人意,影响到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再者,学校的绿化面积尤其小,在拥挤的的空间中,教师工作时间久了很容易产生压迫感。

(四)同时承受社会偏见、家长期望和学校严格管理的很大压力

社会公众依然对民办学校教师存在很大的偏见。虽然目前我们民办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民办学校教师的社会认同度依然不能与公办学校教师相提并论。社会公众在观念上似乎仍一成不变,打心眼里“瞧不起”民办学校教师,认为民办学校教师的能力水平就必定不如公办学校教师的还比比皆是,这种偏见给民办学校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家长的高期望让教师心理产生高度紧张感。在中高收费的民办学校,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都是比较高的,家长以高额的学费把孩子送入民办学校就读,就希望能在短期内获得与其学费相匹配的学生成绩或其他方面的改变或提高,这一点在“贵族”民办学校表现得尤为明显。然而,教师并不是上帝,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就能达到的,往往还需要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和学校、家长的全力配合。同样地,很多外来工子弟学校和中低收费民办学校教师也承受着家长的高期望。过多、过高的教育期望,必然给教师造成很大的紧张感和压力感。

严格的学校管理体制压制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无论是贵族民办学校又或是普通民办学校,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严格管理体制的压制。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民办学校领导的管理观念不够科学。民办学校无论是不是企业家投资兴办的,大都是搬用企业的管理方式,主张按工作业绩来发放工资和奖金,管理过程中民主色彩较少,导致学校管理缺乏系统的教育管理机制,在学校管理中 “凡是董事会、行政会所做的决定就是最高决定,不重视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民利,没有给教职工声辩的空间,工会形同虚设”。另一方面,民办学校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给教师奖评时,对工作业绩过于细化量化,且程序繁琐复杂,尤其注重做过程细节的考核与管理,如教师的早晚签到签退,备课情况、参加公开课的次数、学生作业的批改、参加各种会议讲座的总结报告,学生的课堂纪律、本班学生的卫生习惯,特别是学生的巩固流失率等等各个方面,都与教师的考评紧密相连。评价机制的过于繁琐,很难让教师获得心理平衡和成就感。民办学校严格而违反教育规律的管理体制,自然就压制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五)由于制度原因始终被排斥在地域文化之外,而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

民办学校不能拥有国家资助的社保、医保、房贴、家属福利、业务进修等平等权益,他们的退休金也只能是同等资历资格的公办教师的一半。民办学校的教师不能同公办学校教师那样获得政府资助的研究课题,不能正常申报职称评审。不管在任职属地工作了多少年,想要获得教师资格证或报评职称都必须回原户籍(单位)。就算是在政策较合理的地区,很大部分的民办学校也没依照一般劳动者标准按国家规定交足社保金,更不要说医保、房贴、家属福利等平等权益。

这些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由于教师的户口、人事档案管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继续教育、合理流动等缺乏统一明确的政策规定,使得民办学校教师有着强烈的后顾之忧或始终被排斥在地域文化之外的不安全感,不少教师对在民办学校任教和谋求发展缺乏信心,学校教师年流动率少则10-20%,高可达30%-40%,因而民办学校难以引进和稳定高素质的教师;留下的也难于安心,而且大大增加了职业倦怠情绪,削弱了工作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误人子弟;同时也客观上削弱了民办学校的竞争力,强化了社会的不认同感和排斥歧视情绪;增加了民办学校的人力成本,打击了民间资本投入教育的积极性;从体制上促使了与“建设和谐社会”不一致的社会动荡因素的生长等。若干年后,在广东将会有1/4或以上的新一代就是在这种机制和水平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人!

改善民办学校教师生存环境的政策建议

建构“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即将导致国家公共教育政策建构的基本准则的改变。尽管我们完全有理由乐观地坚信国家要把民办教育作为战略决策来实施的绝对性和可靠性;民办教育一定会得到大发展,其法律政策环境也一定会得到改善。但是,如果现在不直面这一发展瓶颈,国家为此将付出巨大代价。

(一)各地政府应当将“公益性事业”的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之有权利享有社会公共资源(含体制内资源)的扶持和支撑的权利

民办教育的发展扩大了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规模,是我国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把民办教育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当中,国家有义务对其发展提供公平政策支撑,并从现有财政中给予资源扶持和帮助。

(二)进一步明确民办学校教师身份地位,并给予其相应的政策权利待遇

民办教育应当属于“公益性事业”,民办学校应是“民办事业法人”,对民办学校的教师应给予“经费自筹”的事业编制,其应享有与公办教师一样的人事档案挂靠行政管理机构,以及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政策待遇;其达到相应要求的应与公办教师一样享有户口调入的权利。

(三)对教师购买社会退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实行“三三制”

公办学校教师其保障经费应由政府或学校支付,但大部分民办学校,事实上都还没能按规定给教师购买社会退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也未发放住房公积金,给民办学校教师的生存发展带来很大后顾之忧。要改善民办教师的生存境况,就必须按规定要求给教师办理必要的福利补贴。“三三制”就是政府应给予适当比例的补贴,与个人、学校各个分担相应比例,强制要求民办学校必须统一按事业单位的教师标准足额购买实施。

(四)合资格的民办教师的职称及教师资格认证由任职所在地考核办理

为确保民办教育的发展就要有一支素质高而稳定性强的教师队伍,就应该给予合格称职教师资格认可,给优秀教师予相应的职称评定,并在评聘时做到与公办学校教师统一条件、统一标准,由同一评审委员会在同一时间运用统一程序进行。此外,对民办学校教师职称和资格认证的考核办理,也应该从教师的利益出发,让其在任职所在地办理,尽可能给教师方便,消除回原单位办理的复杂程序,这样也更能让教师更快融入任职所在地的地域文化之中,并具有更多的安全感。

(五)享有与公办教师相同的继续教育、合理流动等权利

目前,我国民办学校教师所享受的继续教育培训待遇明显要低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很少给教师提供专业培训的机会和相应的经费,教师要获得专业成长只能自费。国家和学校应该给予民办教师同等的教育培训待遇,让其充分享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教师的流动一直被视为民办学校发展的一大瓶颈。允许教师的流动能带动学校教师队伍质量的不断提升以及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六)规定民办学校教师的区域最低薪金制

篇8

不断加快教育市场化、民营化的进程,促进民办教育的大力发展,是解决当前教育困境的现实选择。这些年,由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进,社会各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努力,我市的民办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市民办学校已发展到682所,在校学生达到12万多人,占全市在校学生总数的14.66%,办学规模上千人的学校有20多所,民办教育总资产达到7.69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教育总量。民办教育的大发展,有效地部分解决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弥补了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足,弥补了办学体制单一所造成的缺陷……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市的民办教育仍处于低水平、“原生态”状态,表现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发展不快,步履维艰。主要问题:一是比例失调。我市现在民办教育的主体是学前教育,全市682所民办学校中,属幼儿教育的办学机构达542所;二是学校规模普遍偏小。全市民办学校校均在校学生仅180人,校均占地面积仅3亩;三是应重点发展、突破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发展缓慢。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仅27所,在校学生16000人,仅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2.3%。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我认为,除了民办学校自身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起点低、缺乏严格管理、个别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等问题外,市委、政府对民办教育重视还不够,研究少、支持不足、引导不力是制约我市民办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社会办大教育”、“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新观念

利用非国家财政教育经费发展民办教育,既可以缓解国办教育经费紧缺的矛盾,又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同时,民办教育具有市场经济特点的运行机制,对我国传统教育是一种冲击,也是一种推动,这有利于深化国办教育体制的改革。政府应该将民办教育的发展纳入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逐步建立起基本满足社会需求的民办教育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必须从思想上真正解放思想,以适应民办教育大发展的形势,理顺民办教育的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和管理。在政府的领导下,尽快建立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具体指导的工作机制,为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适宜的条件。要广泛宣传,大力营造鼓励、支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舆论氛围。社会各界、政府各部门要象支持国办教育一样支持民办教育。要全面树立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典型,重奖发展民办教育有功的人士,不仅要树民办教育的典型,还要树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典型,在全市形成一个“人人都来关心、支持民办教育”的良好环境。

篇9

一、九月八日行程:

9月8号上午,学院xx副院长和我接到任务后,于10:30安排好手头上的工作,带上xx顾问交给我们联系工作的信函,匆匆赶赴xx,于1:30到达xx市。

9月8号下午4:00在xx市xx区xx路100号xx宾馆六楼606室,约见xx市教与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对外合作部总监高级顾问、xx市民办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xx(校长)。x校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介绍了xx市民办学校的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xx市的民办学校共有290多所,生源是十分充足的,几乎办得好的学校有90%,学生爆满,所有办学者应该不着急生源问题。这些民办学校就是凭借自身过硬的教学质量取胜。总结起来有四条规律:

(1)守法: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认真贯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2)实力:硬件和软件过硬,学校按照省级要求进行配套和完善教育教学设施,老板有经济实力,校长有办学能力,教师有过硬的教学水平,整个学校的综合实力较高。

(3)管理:学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育教学的管理,管理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就在于校长的管理理念,校长要有远大的办学思想,学校要有严密的行政管理组织框架,整个学校实行“三级”监控。

(4)特色:以上三点只是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学校首先是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创出自己的特色,特色可以是教学特色,也可以是管理特色,也可以是校长自身的特色。树品牌、创特色才是发展的关键,在社会上才会被人家认可,才有底气与人竞争,才能得到发展。

2.特区生源:xx民办学校呈现一个这样的生源现象:学生家长不惜重金为子女择校。对一般民办学校是不感兴趣的,可能问都不问,对办学有特色的民办名校,是很向往的,好学校生源要不了,差学校拘不着。现在xx有许多学生就在家里没有书读,好学校进不去,但差学校就是不去读。目前50%的学生就停留在这种现状下。

3.个人看法:如果你们要了解xx学校,就要从它的规模,有无发展空间,看一看学校占地面积怎么样,能否达到1000人的容量,按照国家对高中学生的活动面积4㎡/人的标准,没有达到30,000㎡的校园,要想把学校办出名气,那几乎是不可能的,看一看学校的红线图,还有没有空间吧。这个标准达到了,至于说怎么办好学校,需要我个人帮忙的,我都会尽力帮助你们,应该没有问题。

晚上我们宴请x校长,x区x宾馆,并且认真总结和分析了x校长看法,安排好9号、10号的调查行程。十点钟由王院长向董事长作电话汇报。

二、九月九日行程:

9月9号上午,我们按照计划进行。八点左右,我们驱车来到xx实验学校,xx副校长接待了我们。

x校长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学校的占地面积大约11,000㎡;现有在校学生230多名,教职工57人。

1.场所:

(1)教学楼内的科、课室:目前有6个功能室(生、化、物理实验室、电脑室、语音室、舞蹈室),1间校长办公室,1间副校长办公室,1间教务处办公室,1间招生办公室,1间会议室,三间仓库和1间体育器材室,2间教师办公室,26间可用的教室(其中6间堆放无可用的课桌椅教室)。

(2)实验楼两层,共6间,暂未启用。

(3)室外活动场地:1个小学生篮球场,2个中学生篮球场,半场篮球场2个;200米环形跑道。宿舍楼前面有1个500㎡的操场。教学楼前面400㎡空间。在跑道旁边建有100㎡升旗台。

(4)三栋宿舍楼:可容纳800人住宿、500人食堂。

(5)其他:1间小卖部、1间门卫值班室;教学楼和宿舍楼有男女公厕(有待维修)。

2.收费:

(1)走读生 5600元/期(含教育成本费、课本资料费、证书手册费等;不含校服费。)

(2)寄宿生 6400元/期(含教育成本费、课本资料费、证书手册费、住宿费等;不含校服费、餐费。)

3.地理环境:

(1)学校附近:学校座落在xx市x区x街道x社区。但已经偏离繁华地段。东面是x大道,西面是107国道和广深高速,学校背面有小区。南面200米处有xx医院。在xx街道区域拥有12所民办学校(其中一所待办),最好的一所有6000余名学生。其中11所生源爆满。两所完中,办学情况良好。

(2)区级:在整个x区有近97所民办学校,其中三所已经退出。2007年97家民办学校在区教育局考评中见后附表1.2.

听完x校长的介绍,我们也在下课期间,找个别教师了解学校的情况得知:学校管理纷乱,行政干部有短期行为。学校没有激励机制,如:教师招生奖励少等,学校教师不稳定。

为了更全面了解学校情况,中午我们宴请个别领导。学校之所以不景气,学校本身地理环境差,教师流动大,最主要的是国有体制和办学机制不稳定,如:xx总部领导换得太多,校长年年换,教师好的留不住,自然学生就留不住。学校又没有特色。近年来,不断引进合作办学伙伴,开始意向还是不错的,最后就不欢而散了。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决定下午前往xx市教育局了解市政府的态度。下午3:30到达xx市政府办公大楼,约见xx市国际合作与民办学校管理处xx处长(女)。

市政府的态度:欢迎真诚合作办学者,适当时候,可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市教育局负责办理验收资质。不插手合作注资等情况,但可以协助学校法人过户办理手续。

市教育根据学校现状对招生进行限额核定标准,市教育局核定标准:招生11个班,平均每班47人,全校要求总学生数是517人。学校一直就达不到市级要求。学校长期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x处长建议我们听取宝安区教育局的意见。这样我们决定返回宝安,夜宿x区x宾馆。当晚我向x院长和董事长作电话汇报。

九月十号行程:

上午9:00我们到达宝安区教育局面见民办学校管理处的xx处长(女),上午王处长参加市政府会议,约见我们已经是11:00左右,她明确告诉我们,区政府的态度就是要收回,政府自己办公立学校,政府再投入,一定办好这所学校,收回国有资产。这一点,区政府态度十分明朗。

原因有二:其一,前期也有办学者前来合作,结果有还闹到法院,打官司,区教育局多次前往现场调解。社会影响极坏。

其二,学校和xx综合开发部的管理体制,已经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上层领导动辄就换,校长也是经常换,教师和学生都看不到希望,大量流失,管理一直很混乱,学校自开办以来,一直就处于低迷状态。

篇10

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流程,实际上指的就是民办髙校体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流程,其食括了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到学校毕业的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其中.教学过程是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流程中的核心环节,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而课堂教学则是贯彻落实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因此.要促进基干TQM的民办髙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成效的提高,就必须要作体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体育教学效果的检验以及师德建设等多个环节设置质量管理点。

基干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歎管理体系包括了实施民办高校全面质ft管理所需要的组织结构.程序以及过程和资源,在充分了解和掌握r基干TQM的民办髙校体育教学质R管理的相关理念之后,将这些相关的理念转化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就可以得到基于TQM的民办髙校教学全面质ft管理的基本流程。

2.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管理模式

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主要有全员质量管理、全程质量管理以及全因素质量管理3种基本的管理模式,以下就对这3种基本的管理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2.1全员质量管理

在基于TQM的民办髙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人不但是管理工作的主体,同时也是管理工作的课题,具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从人的角度来看,基于TQM的民办髙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实际上就是一条以人为中心构建起来的教学质量管理链。在这个管理链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直观的呈现,B被管理,同时义管理C,或者说是B是A的客体,同时B又是C的主体。民办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全员管理模式,就是根据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规律,以“消费者”满意为导向,将学校各级各类人员,作为教学管理链中的一环,进行管理和控制,并通过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完善来不断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消费者服务模式。

2.2全程质量管理

髙校体育教学质量的管理实际上是一个过程,一个上升的、阶梯式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因此,从过程的角度来看全程质*管理 也是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管理模式。由上文所分析的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流程可知,髙校教学的全程质量管理,需要囊括从学生入学之前的社会需求调查、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设计、教学质量标准的确定以及招生准备、学生入学等具体的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的学习、学生毕业、就业指导、工作单位走访等整个的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因此,从一定的角度来说,高校体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教育经营性的管理。

要分析基于TQM的民办髙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全程质量管理模式,可以采用学年、学期为标准将教学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划分为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质量跟踪3个主要的阶段,从这3个阶段入手构建教学质量全程管理的一般模型。

学生是高校的最终产品,要确保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全程质量管理工作的科学、高效开展,民办高校首先要对自己的“产品”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因此,全程质量管理中,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研来收集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对自己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的水平和毕业生的质量进行追踪调查。在完成了上述工作的基础之上,就可以根据调研的情况来确定合适的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和体育教学质量创造标准,并据此来开展后续的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在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其主要包括了课程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活动的质量评价等工作。在对教学成果进行了内外部评价之后,就可以根据评价的情况来开展体育教学质量的分析工作,制定后续的改进措施,促进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由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全面教学质量观可知,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的统一,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又会受到民办高校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实际上来说,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形成是学校各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开展民办髙校体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分析和控制这些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虽然说,对影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都一一?进行控制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不可行的,但是如果能够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素,并对这些关键要素进行控制,通常就能够控制事物的发展方向,相应地也就实现了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科学、高效开展。因此,全因素质量管理也是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一个基本管理模式。

篇11

【摘要】本文运用模糊数学中的多级综合评价方法,对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建立评价体系,通过调查及访问和查阅资料的方法确定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各项因数,并确定各因数的权重,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出评价结果。

关键词 模糊数学;高校管理;评价

对于高校的管理工作而言,所涉及到的是方方面面的,如何对管理工作进行一个合理的评价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特殊要求,它可以给将来的管理工作一定的指导作用。常规的数学打分法很容易引起争议,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模糊数学成为研究现实生活中不明确、多因数现象的有力工具。在研究高校管理工作的优越性过程中,由于主观的不确定性和客观的复杂性,采用满足互补律的非此即彼的传统数学工具是行不通的,而模糊数学作为研究模糊现象的定量处理方法,可将传统数学研究空间的应用范围从清晰现象扩大到模糊现象领域。[1]

1综合评价方法

1.1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的管理因数众多,要确定学校管理工作的对象及内容,就必须从学校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对学校管理的资源性因数作出科学的、合乎逻辑的分解,从而进一步探究。本次探究过程选择“人、财、物”三个常规因数和“时间、空间、信息”三个特殊因数,运用模糊数学多元决策法,采用问卷和访问的方法,先后对省内多所同类院校的高层管理人员就建立研究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系数的分配进行了访问和问卷调查,确立了评价体系和权重,并进行了检验。其中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8项,三级指标64项。[2-6]

1.2确定权重

通过访问和问卷的方法确定一级、二级和三级各因数的权重。因为三级指标众多就不一一列出,只将“人”的管理工作中的三级指标列出。

1.3确定评价矩阵

以Y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各项管理工作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者都是连续在该院校工作10年时间以上,有着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对高校的管理工作也有着自己独到看法的教职工。表3列出的是对“人”的管理方面的评价情况,共有20人参与调查,数据投票人数所占比重。

2综合评价

4总结

(1)模糊数学作为一门研究模糊现象的学科,其科学性和可靠性已经得到广泛的共识。由于高校管理的评价因数太多,从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一样的评价因数,不一样的权重,得到不一样的结果。但应用综合评价方法对具体的高校管理工作的评价是可行的。

(2)综合评价方法具有两种应用模式:一是对已实施的管理工作进行评价,确定评价等级;二是对未实施的管理工作进行可行性分析,期望所能获得什么样的效果。

(3)综合评价的重难点是各评价因素及其权重的确定,因此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考虑到所有的影响因素,同时要求每项因素都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

(4)本次的评价体系采用了三级评价体系,在整个过程中计算量较大,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模型建好后,通过计算机进行计算,省时、省力、精确度高。

参考文献

[1]刘普寅,吴孟达,编.模糊理论及其应用[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2]王薇.应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模型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42-46.

[3]董学军.民办高校管理现状分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03:19-21.

[4]王岸.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9:28.

篇1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办学的积极性急剧膨胀,一些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华侨华人捐资助学,积极为我国的教育发展贡献力量。特别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以后,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取得较快发展。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其办学层次分为专科和本科,预计在未来几年内,部分民办高校还会进一步申报硕士点等,进一步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

1.法律法规不完善

近年来,尽管国家已经颁布了若干规定和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对民办高校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社会力量办学的暂行规定》、《民办高等学校设置管理暂行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来帮助规范和管理民办高校,但从整体而言,这些规定还远远不能满足民办高校发展的需要,截至目前,全国还没有一部完善的法律或条例来规范民办高校的正常发展,这就使得很多民办高校未能得到有效、充分、健康地发展,与公立高校比起来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管理体制不健全

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是采取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的校长和教师的职责与义务并不是很明确,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管理;有的学校甚至存在校长追求办学质量和校董事会追求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有的学校董事会、理事会,董事长、理事长,校长的职责不够明确,家族式管理现象较明显,重大决定都是一个人决定,这易使学校在很多方面出现问题。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校舍建设、设备添置、校长资格等问题上要求宽严不一;对吸收社会资金办学的政策不够明确,未能充分调动投资者、捐资者的积极性,不少学校因投资不到位而使得办学经费严重短缺,只好实行“游击”战术,无法形成长远规划。

3.价值取向不端正

教育事业本身是一种公益事业。但在部分举办者眼里,对公益性的原则和社会主义的价值方向上是存在偏差的。他们将投资办学作为谋取个人和组织利益的途径,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比如:投资者将学校的经费挪为他用,把本身是学校的资金转投到效益比较明显的房地产等其他行业,致使学校的资金周转困难,学校运营不佳,管理混乱,教师的工资拖欠或是滞留奖金,这都大大削弱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办学质量。

4.招生行为不规范

部分民办高校在招生宣传时,过分夸大学校的办学效果,模糊毕业证书类别,甚至有的民办高校在某些专业没有得到明确许可的情况下,大批量的招收学生就读,等学生毕业时毕业证和学位证并不能如期发放给学生,使得很多学生出现拿不到双证的尴尬局面,这对民办高校的毕业生造成更大的就业压力;或者是借用其他知名学校的校园进行虚假宣传,夸大办学实力,误导考生,利用中介机构违规招生,滥发录取通知书,这些行为在办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严重危害学生的切身利益。

5.教师队伍不稳定

首先,民办高校的教职员工都不属于国家编制队伍。由于当前的社会就业压力大,很多教师都希望在公立学校就职,民办学校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因此经常出现“公立学校挤破头,私立学校招不到教师”的尴尬局面。其次,部分民办高校未能依法保障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未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教师的“五险一金”,甚至有部分民办高校把学校的周转资金、教师的工资挪为他用,严重拖欠教师的工资,导致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稳定性,影响他们教学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办学质量。此外,由于招不到教师,很多民办高校只能去聘请一些已经退休的老教师或是刚刚从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已经退休的老教师,他们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在一些思想及授课方式上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导致教学过程的脱钩。刚从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他们不但缺乏有效的教学经验,而且很多把就职于民办高校作为一个跳板,一边在民办高校工作,一边另谋出路,等时机成熟就直接转行,或是在其他单位也有工作,身兼数职,导致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教学工作,这就使得民办高校出现教师队伍不稳定和师资力量不强的情况。

我国民办高校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其生存与发展。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综上所述,民办学校无论在学校内部,还是在外部环境,都存在不少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遵循“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

1.端正办学方向,加强自身建设。

(1)提高教育质量,办出特色。民办教育能否在社会主体教育园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关键在于其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应着眼于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培养,着眼于基本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各类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迈出教育的误区,才能使教育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坚持办学的公益性原则。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任何学校和教育机构都不能以营利为目的,私立学校也必须坚持办学的公益性原则。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基础上,我们也不能对举办者期望收回办学本金,希望收回教育投资并获得一定的回报予以完全的否定。他们的付出,社会给予一定的回报,法律应该给予支持。

(3)规范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首先,建立学校董事会,健全和完善学校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大部分民办学校是由若干办学人员所组成的校务委员会任命校长,并主持校内日常工作,这种管理体制是不健全的。因为民办学校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缺乏直接的隶属关系,自主权过大,常常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而造成重大失误。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学校的重大决策可以有校务委员会委员和教师代表参与讨论,最后做出相关决定。

2.促进教育立法,创造外部环境。

同“依法治国”一样,民办高校要想健康顺利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做保障。因此,制定民办教育法律首先要有以下明确的价值取向:首先必须是一部振兴民办教育的法律,能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其次是一部能保障民办高校教师、学生的权益,一般人都将其教育法视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师、学生的管理法,如通过法律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则往往被忽视;再次立法应当规范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管理行为。法律是一种规范,对民办教育法律来说,它既要规范政府对民办学校的管理行为,同时也要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

3.加大政府对民办高校的资助

这一点在国外比较明显。在美国,政府会对私立高等学校进行资助,保证学校资金的正常周转,包括直接拨款和税收减免等各种形式。在日本,《私立学校法》规定了尊重私立学校的自主性、实现私立学校的公共性和政府资助私立学校的三条原则,为政府资助私立学校提供了法律依据。目前,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正逐渐改变对民办高校的资助方式,把“资助”改为“奖助”。政府不再给私立院校平均资助,而是根据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以及承担的社会责任来确定经费补助的多寡,即政府资助体现效益优先的原则。我国民办高校的学费收入占很大比重,社会捐赠微乎其微,政府拨款捐赠的例子很少见,办学经费捉襟见肘,使得民办高校无力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学科建设等方面下工夫,民办高校只能在低层次徘徊。由此可见,政府对民办高校给予一定的资助和扶持是很有必要的。

篇13

一、教学管理必须重视素质教育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是培养人的场所。学生的素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人,学生有完善的人格,是社会的可用之人,对社会起到推动作用;二是成器,即学生有一技之长或多才多艺,是社会的有用之人,在社会中找得到位置、派得上用场,能用自己或大或小的“技艺”推动社会进步。这应是学生是否“成才”的客观标准,也应是衡量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学校要达到育人目标,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确立素质教育的大方向。

要让素质教育有成效,还得有先进的管理办法,只有先进的管理办法才可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先进的教学管理是适应社会要求、教育培养多规格人才的需要。社会是多姿多彩的群体,它需要各种类型、多样规格、各个层次、各具特色的人才。社会越进步、越发达,这种需求就越具多样性。知识经济的到来,更对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教育既是全面教育,要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培养人才的统一,实现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的协调,在注重培养教育者的创造性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与周围世界的协调能力和合作意识;而且要求教育具有创造性、多样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的特征。知识经济要求教育者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上,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个性特点上,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智能提高;要求按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多种层次、多种规格、高素质的人才。

良好的教学管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着眼于21世纪,深入分析学校所处的环境,正确评估自己所处的水平,做出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勾画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具有生命力的发展策略和基本目标,使教育行为完成理性的飞跃,形成正确的教学管理思想,为素质教育走上更高的台阶奠定基础。

二、教学管理必须注重理性创新

理性是智慧的结晶,是理性体现。教学管理必须注重理性的创新,管理要善于主动学习,带领出一个善于学习的教师群体。管理者要在不断学习经验中掌握先进的理念,在学习中改变教育理念,在借鉴各级各类学校的经验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与教师一起的培训、教研、教学中获取鲜活的教学观。管理只有坚持在长期的学习中才能把实践的经验和理论的智慧精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新鲜办法、新鲜语言、新鲜思维和新鲜经验。

管理要梳理学校的工作思路,理通学校出现的难题,理透教师的思想情绪。要把管理放在教育改革的理论大背景下去论证,看教学管理是否符合时代的潮流、科学的规律;把教学管理溶于学校工作的具体情况中去论证,看教学管理是否符合学校的客观实际;把教学管理置于工作中去验证,看教学管理是否切实可行。教学管理要有情感性,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理与情的巧妙结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常规谈心是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经常性找各岗位给各类型教工谈心,交流思想,增进感情。谈心的面要广,尽可能每人每年谈一次。谈心的内容要广,这样能让教师敞开心扉。谈心的过程中应与对方置于平等的位置,双方平等交流。谈心的方式要灵活,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变通语言表达方式,多从对方的利益出发,做深入交谈。常规谈心是一种情感投资,得到的将是情感与智慧的双重回报。

三、教学管理必须执行革新观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