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31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茶艺的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同义词是词汇意义相同的一组词,共同的词汇意义和共同的概念对应性是同义词的本质特征[1]。我国著名的汉语词汇学家孙常叙先生也认为,内容相同而形式各异的词就是同义词[2]。本质特征是判断两个或几个词是否为同义词的充要条件,词汇的个性特征对于同义词的确定不起决定意义,但是,有些同义词凭借个性特征的不同而显示出自身存在的价值。本文想从同义词的个性特征的不同方面对同义词比较分析,希望对同义词的识别、应用及研究有所帮助。
但是,依照北京师范大学杨润陆老师的观点 ,褒义词和贬义词不能构成同义词,他认为两词词义中有对立成分,且一般不能运用于同一语境,就不能构成同义词,比如“打仗”和“战争”;而复旦大学胡裕树教授在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认为褒贬的不同属于同义词的“细微差别”——感彩的不同,例如“成果”和“后果”。褒贬义对同义词的影响,另文阐述。
杨振兰教授将词的个性特征概括为词的色彩特征,“色彩意义是客观对象的种种性质特点、形态特点、地方特点及词的运用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和格调的总和。”色彩意义可以分“形象色彩、感彩、时代色彩、风格色彩、外来色彩、民族色彩、地方色彩”等[3]。我们将重点关注同义词的情感特征、时代特征、地域特征等方面。
一、同义词的情感特征
老头子 老大爷
“敌人排长捣出一把票子,说: ‘老头子,不能亏你。你说哪里有八路军,指一下 ... ’李老汉心里暗暗吃了一惊,但是他还是稳堰堰的,脸色凝然不动,说: ...”(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 51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56年)
“鲁立人激动地说:‘老大爷,这正是我想求您而不好意思开口的。这木筏有您掌舵,我就放心了。谁有酒?’勤务兵跑上来,递给鲁立人一个磕碰得凹凹凸凸的铁壶。...”(莫言《丰乳肥臀》第 260 页,作家出版社出版,1996年)
他们具有共同的内容“男性年长者”,但是各自带有的个性情感特征不一样,因此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意义,故而不能通用。
这类个性情感特征有别的同义词,有的在口气称呼上尊重轻重有别,有的在心态感情上亲疏有别,也有的在阶级爱憎上褒贬有别,例如:
丈人—岳父 妻子—老婆 老头子—老大爷
悲哀—悲伤 温和—温柔 失望—绝望
毁坏—破坏 消灭—歼灭 打算—企图
二、同义词的时代特征
火柴 洋火
“火柴”,是将氯酸钾蘸在火柴杆头上,红磷涂到纸条上贴到火柴盒两侧,制成的取火工具。一八八五年,经瑞典的伦塔斯脱路姆研究制造后,行销世界。
“洋火”,后,日本火柴大量涌入中国,许多商品当时被称为洋货,“洋火”之名就是由此而来。解放以后,我国火柴工业突飞猛进,“洋火”这一名称也被送进了历史的博物馆。
“洋火”一词,尽管已经不用,但是作为带有深深时代烙印的特征,依然保留在汉语词汇里,因个性时代特征而存在。
这类带有时代特征的同义词,有的已经不用,也有的依然在使用,例如:
洋灰—水泥 洋柿—西红柿 洋房—别墅
洋油—煤油 洋铁—不锈钢 戏子—演员
臭老九—教师 跟班—秘书 相好—情人
三、同义词的地域特征
玉米 苞米 棒子
“玉米”是共同语词汇系统本来就有的词,“苞米”、“棒子”是北方方言中的词汇。这类由来源于方言的带方言色彩的词跟共同语词汇系统的词形成的同义词,它们的差别表现为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中的地域色彩。再如:
肥皂—胰子 馒头—馍馍 游泳—凫水
知道—晓得 手段—把戏 脏—埋汰
什么—啥 结账—埋单 洗澡—冲凉
四、同义词的外来特征
苏打 纯碱
“苏打”是外来词,来源于外民族的语言里,“纯碱”是本民族语言自造的词。这类同义词里,带有明显的外来特征。再如:
氧化钙—生石灰 摩登—时髦 卡通—动画片
尼古丁—烟碱 比基尼—三点式 维他命—维生素
米—公尺 吉他—六弦琴 盘尼西林—青霉素
总之,概念对应性的相同(即内容相同)是同义词特征的内涵方面,情感特征、地域特征、时代特征等个性特征是同义词特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本质因素,但是对于同义词的个性特征的深入探讨,对于同义词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意义,对于同义词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155.
1 统计调查的概念
统计调查不仅要有明确的调查对象,而且调查对象是由具有某一或某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个体构成的总体,同时构成总体的个体数要足够地多,除此之外,还要求调查的个体单位数也要足够地多。统计调查对构成总体的许多独立个体的调查不是目的,综合与提炼许多独立个体信息资料才是统计调查的真正目的。因此,统计调查所获资料的真实、准确与否,直接取决于个体提供的信息资料是否真实、准确。
2 统计调查的种类
众所周知,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主体是统计信息,统计信息的获取建立在统计调查的基础之上。统计调查搜集到的个体信息资料的真实、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质量。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资料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种类的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资料质量的差异。
统计调查按是否对构成总体的全部个体进行调查,可以划分为全面统计调查与非全面统计调查两类。
全面统计调查指的是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进行的调查,即要搜集总体中所有个体的个体信息资料的一种调查。再按对总体中个体信息资料收集方式的不同,全面统计调查又可以划分为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两种。普查通常通过调查员借助普查表直接向个体搜集其信息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3 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及特征
3.1 统计调查误差的概念。通常人们把由统计调查获取个体信息并综合得到的总体规律性与总体实际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差异称之为统计误差。这种统计误差反映在统计调查指标上,就是由调查个体所得总体指标数值与总体实际指标数值之间的差别。
3.2 登记性统计调查误差、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 统计误差通常可以分为登记性统计误差和代表性误差两大类。所谓登记性误差就是指由于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主观原因而导致调查所得总体指标与总体实际指标之间的差异。
登记性统计误差具有如下两大基本特征:一是登记性统计误差从理论上而言是可以完全避免的,但是,在实际统计调查中,登记性统计误差又不可避免。二是登记性统计误差一旦产生,误差的大小又不可以计量。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被调查者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而且调查者能准确记录与整理分析这些个体信息资料,就可以避免登记性统计误差的产生。事实上,统计总体中的个体可能会基于各种考虑或顾虑不愿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
再者,即使调查总体中的个体主观想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但是由于被调查的个体缺少必要的数据记录,或没有相关数据,或个人信息资料记忆有误也可能无法提供真实、准确的个人信息资料。
另一方面,即使被调查的个体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个体信息资料,也可能因调查者数据记录不熟练、责任心不强造成记录错误,或者发生数据丢失以及分析、整理个体信息资料有误等,也会产生登记性统计误差。
最后,不论何种原因一旦导致了登记性误差的产生,登记性统计误差的大小是无法准确计量的。这是因为被调查者提供的个体信息资料中不真实、不准确的程度有多大、调查记录中有多少差错、个体信息资料整理、分析中又有多大差错等,在实际统计调查中均是不可测度的。
综上所述,由于统计调查区别于非统计调查的特征之一就是要对构成总体的个体进行独立地调查,因此不管是全面统计调查还是非全面统计调查、不管是抽样调查还是非抽样调查都会产生登记性统计调查误差。
3.3 代表性统计误差、特征及产生的原因。所谓代表性统计误差指仅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中部分个体进行调查,且仅仅根据这部分个体提供的信息资料综合提炼出关于这部分个体的一般数量特征(如部分个体的均值),并据此对总体实际均值做出判断所产生的一种差异。
代表性统计误差可以根据它是来自抽样调查还是非抽样调查区分为抽样误差(也称随机误差)和系统性误差两类。由抽样调查所产生的代表性误差称之为抽样误差,由非抽样调查所产生的代表性误差称为系统性统计误差。
抽样误差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从理论上来说抽样误差无法避免,但是,在实际抽样调查中,抽样误差不仅可以采取一定手段加以防范和控制而且其大小也可以计算。
数理统计关于抽样的原理已经表明:只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构成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先做适当的编排或分组,然后再遵循随机性原则抽选个体,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抽样误差的大小。即在样本容量一定的前提下,对同一现象总体分别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其抽样误差是有显著差异的。另外,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变重复抽样为不重复抽样也可以适当减小抽样误差。系统性代表误差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从理论上来说系统性代表误差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是,系统性代表误差一旦产生其大小又是不可计量的。系统性代表误差产生的根源在于:在从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中选取部分个体时没有遵循随机性原则,而是主观地、或部分主观地从总体中选取个体作为调查单位。
因此,人们在实际统计调查中,如果能有意识地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自觉地遵循随机性原则抽选部分个体,就可以避免系统性误差的产生。
4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各个阶层及个人对信息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统计调查作为各种信息的根本来源势必会越来越受到人们更多地关注,也势必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统计调查活动中来。通过分析不同调查现象总体的具体特征,根据统计调查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调查方式方法,分析各种统计调查误差产生的可能原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必要的手段防范某些统计调查误差的产生,从而实现在调查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统计调查的数据质量。
参考文献
[1] 骆耀祖.网络系统集成与工程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3
[2] 刘晓辉.杨卫东.构筑网络应用基础平台.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1
[3] 王振川. 网络系统集成一点通.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1
[4] 蒋丽.局域网/企业网实现.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12
[5] Tim Boyles. CCNA Security .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1
“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是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的教育,是积极正面的教育,是精心设计组织的教育,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办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也正是我们对辽宁省实验中学60多年办学特色的总结与发扬。我们通过梳理校史,通过对实验中学校友的访谈及问卷调查,分析提炼“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在教育者、教育措施和受教育者三个要素上的特征,最终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概括。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丰富“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的内涵,更重要的是为如何办“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提供抓手。
一、通过梳理校史,访谈调查,高度概括“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特征
在对校史进行科学梳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对“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的内涵有了适切的把握,对教育特征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纲挈领地把握特征的实质,我们约谈了老校长、教育专家及优秀校友,经过反复推敲,我们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价值维度上提出了“三个统一”,认为“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有如下三个特征:
(一)在时间维度上实现当前与长远的统一——既关注学生的三年,又关注学生的一生
高中阶段,学生在学校只停驻三年,但学校要力求既关注学生在校的三年的学习情况和生活质量,又关注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学习和事业;既关注学生在校三年身心方面的成长和发展,又关注在校三年为学生一生带来的深远影响。
首先,要确立分数和能力不使偏废的教育思想。对分数负责,是让学生的学习能力良性发展,也是我们在当今教育体制下必须履行的职责。高分,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同时,是学生得到更好发展平台的基础。对能力负责,是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不让学生留有“高分低能”的遗憾,不让学生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兼顾分数与能力,这是对学生的整个人生负责,更是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负责。
其次,要明了全面发展与学有所长的关系。全面发展要求加强通识教育,学有所长要求有自己的专长,对于学生发展来说,二者缺一不可。我们既要重视全面发展,又要重视学有所长;既要重视通识的教育,又要重视专业的拓展;既要重视学生的视野,又要重视学生的精专。
(二)在空间维度上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有社会责任感
高中时期是学生志向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学校教育要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形成良好的人生规划,成长为志存高远的青年人。同时,高中时期又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学生在青年时代就树立起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和人民的高远理想。学校教育要使学生将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的发展、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三)在价值维度上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既重科学精神,又重人文关怀
科学求真,利在成长,人文求善、求美,利在成人,二者不可偏废。如今的社会,“术业有专攻”者不乏其人,可社会各界都在抱怨人情的淡漠与疏离。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功利之心过盛,只重科学精神而忽视了人文关怀。因此,学有所成之人必须不仅要具有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更要具备有益于学生个人成长、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有益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人文情怀。
二、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分析提炼“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
访谈对象确定为实验中学毕业的历届校友,我们依据学校发展的四大阶段(1949年建校到1961年;1962年到1978年时期;1979年到1999年改革开放前期;2000年到现在),从每个时期的毕业校友中选取10人为访谈对象。在选取受访者时,我们尽量兼顾到受访者的学历层次和职业地位。
访谈导入为“致校友的一封信”。第一部分,请受访者谈谈在实验园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哪个人(或哪些人)对自己一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请受访者谈谈这些人身上具有哪些特质。第二部分,请受访者谈谈在实验园生活的日子里,对自己一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的教育事件有哪些,并谈谈这些教育事件具有哪些特别值得肯定的地方。第三部分,请受访者谈谈在实验园成长的岁月中,自己是怎样做的,才使其受到的教育内化成了影响自己一生的积极力量。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育者特征
1.思想观念的超前性。“超前的教育理念、思想开明,对教育事业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一项的频次最高。科学而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是实验中学多年来成功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2.注重对学生人生发展的引领,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学生发展,注重因材施教”一项频次数与“超前的教育理念”一项并列第一。能够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一定是真正立足于学生本位,真正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的教育。正是因为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挚爱,才使得他们所实施的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育真正走进了学生心里,真正使教育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积极力量。
“教师对学生宽容、尊重、支持”、“教师注重引领学生认识人生意义”分别排在第二、三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更注重对学生人生发展规划的引领。在青春期这一人生转折的关键期,学生得到了老师及时、深刻而有效的教育,必定会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3.教育教学能力的卓越性。“授课生动、深入浅出、揭示本质、透彻非凡、课堂气氛活跃”和“经验丰富、学术功底深厚”两项也获得了较高的频次。校友们对实验园不同时期的名师记忆犹新,这些老师“课堂设计严谨、教学语言优雅、思维敏锐、对问题犀利地分析解读”,“以辩证的思想将理论诠释得透彻非凡,深刻的逻辑思维的引领与推导,从本质的推演到联系实际的阐述,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和总结”。
“教师具有独到的思维方式”、“教师在班级内有感召力”、“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思考,教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等项目都得到了校友们的肯定。
4.个性鲜明,品德高尚。“敢作敢为、正直”、“刻苦、勤奋、勇于奉献”、“严谨求知、专注、务实”、“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等几项频次也很高。教师个性品质中正直勤勉、奉献务实、公平正直、严谨坦诚的特征,往往能够激发起学生对老师由衷的钦佩和信服,具有这些品质的教师往往凭借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教育措施特征
1.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一项频次数遥遥领先。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实验园开展的课外活动内容迥异,但宗旨却从未改变,那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文化课成绩曾帮助他们顺利走进知名大学,但在工作岗位上,帮助他们成就一番事业的却是出众的个性品质和骄人的能力才华。
2.联系实际、注重能力的实践课程。“学科活动课、创新课”频次数也很高。校友们列举的特色活动课、创新课包括汽车的构造与驾驶、滑冰课、游泳课、军事课、阅读课以及一直到高三仍坚持安排的系统正规的体、音、美及综合技术课。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体验空间,大大缩短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也从实用的层面激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受益匪浅,为日后在专业上的成长打下了难能可贵的基础。
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实验中学一直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学生上讲台做小先生”的教学方法,到“课前即兴演讲、课堂课本短剧表演”的教学手段,再到“全班上阵、全员参与”的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园的每一堂课都在激发每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勇于质疑、积极讨论、充分表达、动手实践、科学论证。
4.“名人引领的”德育教育模式与“自我管理为主”的班级教育模式。“名人引领”的德育教育模式是实验中学的优秀传统,校友们提到1961年在学校礼堂聆听雷锋同志的报告,当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雷锋同志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思想和精神,曾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座右铭,长期鞭策着我们后来的成长和进步”。用英雄模范人物教育学生,是实验中学在政治思想教育中的宝贵经验,可以作为特别值得肯定、值得借鉴的德育理念和教育特色之一。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实验中学始终秉承着“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发展,自主管理”的办学特色。从实验园走出去的学生,到了大学和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突显出实验学子的优势,不仅成绩好,更主要的是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展后劲十足,适应力强,有创新精神,能积极主动地、创造地开展各项工作。
(三)受教育者的特征
1.人生目标明确,积极、乐观、自信,对美好事物抱有积极追求的坚定信念。“明确的人生目标、学会取舍”一项的频次数最高。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并不缺乏上进的活力,却很容易迷失前进的方向,所以他们最容易彷徨、迷茫。而那些走出实验园,并最终在自己的人生事业中获得成功的佼佼者们,都最大限度地缩短了这一过程。他们在实验园里最先学会了取舍,最先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这使得他们随后的努力和付出都更加专一而有实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20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685-02
新生儿的抗感染免疫系统与成年人的免疫系统相比,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因为新生儿刚出生不久,机体未接触过外界的病原微生物,未能及时产生对应的抗体,但母体内的免疫物质,可以有效保护新生儿的安全[1]。因此,新生儿感染时,单个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检测值会明显升高。我院对119例新生儿患者进行了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1月――2011年11月间收入的119例新生儿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早产儿86例,足月儿33例,其中败血症患儿16例,细菌性肺炎患儿59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15例,尿路感染患儿29例。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烧、体温偏低等。无呼吸、吃奶量减少等症状,血氧饱和度、血小板数目、高胆红素血症等指标正常[2]。新生儿出生25-42周,平均33.5周。
1.2治疗方法测定119例患儿的mRNA、MyD88、MD-2、TLR2,TLR4的数值并对外周血含有的单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中的蛋白以及阳性百分比进行分析。对比分析感染的新生儿与非感染的新生儿中性粒细胞的数目等各项数据。以此判定新生儿的抗感染免疫特征。
1.3统计学分析记录新生儿患儿的各项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卡方、t对所得数据检验,若P
2结果
16例败血症患儿的血培养结果全部为阳性,致病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对59例细菌性肺炎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培养,结果呈阳性的有29例,主要致病菌为克雷伯菌。对29例尿路感染患儿的中段尿液进行培养,结果呈阳性的有12例,主要致病菌为克雷伯菌。15例细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检测结果显示,呈阳性的有3例,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检测指标,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发生感染时,各免疫细胞的检测数据值都会出现明显上升,感染败血症的患儿的表现尤其明显。G+菌感染的患儿的主要表现为TLR2数值显著增高,G-菌感染的患儿主要表现为TLR4数值显著增高。表明这两组免疫细胞均在新生儿的抗感染免疫机制中发挥了作用。在临床上,新生儿感染时,中性粒细胞CD64的检测表现出明显的增高趋势,此现象对新生儿的感染的诊断有积极的作用。新生儿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中绝大部分是通过胎盘从母体中获得的IgG。妊娠期间母体的免疫状态、胎盘状况、孕母妊高征、糖尿病等情况均可对胎盘运转IgG的过程造成影响,使新生儿对感染性疾病的耐受力下降。故而孕妇本身应该注意自身身体状况,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况能使新生儿感染的机率降到最低[3]。
总而言之,我院研究的119例新生的抗感染免疫特征今后治疗新生儿感染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实验基础。掌握新生儿的抗感染免疫特征,有助于临床上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对感染的防治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
Abstract: the article based on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and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factors, on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comparison, differentiates itself of the pros and cons. Only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al culture organic synthesis, and constant innovation,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
Key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difference; Chaos thinking; Architectur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思维的混沌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混沌式的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它不仅关注人的理性要求,而且重视人情感的寄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混沌有三个基本属性:整体性、本原性、模糊性。
①整体性:强调混沌的整体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这一中国哲学认为混沌是非线性的立体态,所以注重自然事物的整体性,在具体处事原则上, 表现重“合”轻“分”;重“和”轻“争”,追求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强调“天人合一”,建筑空间强调“虚实相生”。非线性的有序,是混沌的基本状态。
② 本原性:混沌是一种“原”。从庄子回归自然的观点看,“混沌”可以理解成自然世界的本质状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这种本原性就是强调从事物本身的体验中去认识其本质。
③ 模糊性:指其模糊的外在形象的内部包含着有规律的内在本质。混沌的模糊性正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含蓄美的原动力。
混沌思维的特征在于重直觉与体验;注重对认识对象的“意会”、“领悟”和直观把握, 强调非理性的“体验”和“直觉”。不太关心概念的确定性和明晰性。
逻辑思维是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定量精确思维,已由牛顿、 拉普拉斯等西方先哲们奠定了雄厚的数理基础。被当代人认为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来源于西方文化中的宇宙是一个实体世界。西方人的宇宙观是重视实体,在认识上将“实”与“虚”截然分开,实体与虚空的分离既是物质与空间的分离,也含有己知和未知的对立统一,在对未知的不断探索中,就导致了西方文化在对立统一中不断前进,其宇宙认知图式始终处于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运动中,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和精确化就是抽象为形式,因此,以形式为研究的对象, 并走向科学化的逻辑性和实验性。
二、中方建筑文化特征及要素
从传统文化的研究,可以获知,无论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受古代哲学观、自然观、宇宙观、美学观影响甚大,这种影响也波及建筑文化。“天圆地方”是影响中国建筑的特殊因素,尤其以礼制、玄学、中心论影响最甚,使建筑成了官府意志的图解,或建造者审美情趣的体现,只有少量的私家苑囿或民居,设计手法显得比较轻松、随意、灵巧。从古代都城的建筑、宗教寺庙及民居的创意、构思、选址、设计布局、轴线关系及型制、体量上都可以看出这一点,甚至施彩用色都有严格规定,大一统的集权统制,抗变排外的思想意识,一直在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这是中国建筑文化重传统轻变革的主要原因。传统主义和抗变保守是儒家思想中消极的一面,而儒家的经典说教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主要思想武器,在意识形态方面具有很高的地位,鄙视建筑创作的观念也一直延续了数千年。“天不变、地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这种“恪守祖制”的建筑思想不可能对先前的建筑形式有很大的触动,也就不会发生西方那种风格特变和流派纷呈的局面。
封闭的古典轴线关系、院落形制和较为明确的空间界定,注重自然环境“天人合一”,建筑融于环境并强调人与景观的转换等等,所以中国古建空间层次较为含蓄,且多为纵横向展开,以奇、巧、智在有限创作空间内创造光辉的建筑艺术。
三、西方建筑文化特征及要素
西方建筑文化史,同时也是西方的哲学、伦理、宗教、艺术等学科的发展史,在西方人看来,建筑是思想智慧的凝集,是美的化身,是重要的艺术门类,在中国制订《考工记》、《营造法式》及《工程做法则例》的时候,西方则早已开始建筑理论的研究,从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完成《建筑十书》提出适用、坚固和美观到大建筑师斐地设计雅典卫城,创造影响世界的“希腊古典柱式”,从15世纪阿尔伯蒂的《论建筑》到20世纪柯布西埃的《走向新建筑》等反映了西方心理——文化机制中不满足于现状,勇于变革的探索精神。
应该指出西方哲学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民主、自由、平等和博爱,超脱自然的观念对建筑思想和文化体系的建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成了美的化身,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与建筑艺术结合更为紧密,甚至许多建筑构件也被拟人化或情感化,以展示对人性美和神的意志的歌颂,这种意念也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创意、构思和设计。
西方的建筑艺术含有较多的理性、浪漫和情感色彩,特别是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及至后来的拜占庭建筑、中世纪建筑、巴洛克、哥特式等,建筑艺术被赋予较多的宗教或伦理意念,有着深刻的涵义,即便建筑的空间也因理念的需要而设计成虚无、梦幻或超脱,并形成了完整的形式美法则和古典柱式,技术、艺术、观念几乎同步的发展进程,是西方善于学习、比较,并创造的文化心态的最好注脚,在建筑上,它兼收并蓄,不拘泥于某一形式,从而形成多变的风格。
四、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
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来探讨形式的本体内涵,我们发现形式背后必有反映相应文化理想的事实。西方从实体出发,通过逻辑和分析极大地发展了建筑的形式范畴;中国从 “ 气”的宇宙观出发,用整体思维,以 “ 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建筑的永恒之道。西方长于思辨、分析科学;中国长于兼容、包含、善汲取他人之长的人文价值。
1 中西方城市空间之差异
中国古代城市特色:①城市整体性强,以南北轴线定位,主次分明,对称排列,道路呈方格网状,布局较规整。②市中心突出位置设王城、衙署或钟鼓楼,十字街口,无公共广场,呈封闭式布局。③建筑呈平面展开,不仅实体的个性突出,而且以庭院与建筑组群的出现,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市中心无高耸建筑物,高塔多建在郊区和山丘上。
西方古代城市特色:①无一定的轴线,道路结构呈环形辐射状,布局较自由。②市中心为宗教式市政建筑,有公共广场,呈形式开放式格局。③高耸建筑常在市中心,逐步向周围降低高度,市中心常有不高的山丘。④城市建筑具有尺度雄伟、体量宏巨,呈外张感,与自然对立的外观形式。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见于《周礼》“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种规划思想一直是后人建造都城所遵循基本模式,并且随着历史礼制的强化,皇权一统地位的升高,祭祀的繁复,使得规划设计必须按主次布置,礼制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于复杂,于是形成了与之相应的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与中国统治阶级推崇的“王权至高无上”相反,西方认为“神权至高无上”,神人同形的使宗教建筑在城市中始终占据显著位置。如中世纪的欧洲城市, 有统一而强大的教权,教堂位于城市的中心。其庞大的体积和超出一切高度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教堂广场是市民集会、狂欢、从事各种文娱活动的中心场所。城市道路网常以教堂为中心呈放射状,并形成如同蛛网的放射环状道路系统,这符合城市向外扩张和发展的要求。
2. 中西建筑之差异
西方的建筑原形——古希腊神庙,不强调内部空间,却以外部空间为主。四周开敞的柱廊形成心理上的外向社会离心空间,人们的活动主要在户外广场上,西方人把广场称为城市客厅,表明了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是一种开放的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四合院,外部有界限分明的围墙,入口以照壁和影壁屏障,呈现出内向保守的心态,反映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与外无涉的封闭特点。
五、结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中国现代建筑理论的探索,应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的基础上,透过形式的现象看到西方建筑师们在建筑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中的求真的理想的本质。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正确地认识中国建筑文化的价值所在,找到结合点,吸收西方建筑文化的思想精华,为我所用,在中西文化融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徐岩,王少飞.混沌思维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青岛建筑工程学报,199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