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管理理论知识

健康管理理论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3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健康管理理论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健康管理理论知识

篇1

2数据导入

我们用SQLServer2005作为系统的数据库,来做一些测试管理中的一些需求,还可以用表格来做一些学生的基本信息项目等。有需要的一些项目就可以直接录入。

3客户端总体设计

客户端主要是控制操作的,它主要是负责系统的管理、和一些数据的设置、还有查询等功能。如果测试员要进入到这个系统中去,他只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了,他就乐意进入到这个测试的系统中组完成他想要了解的内容,对于你想要的信息你就可以向服务器提出请求。

3.1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一共包含有三个部分,有新学年管理、用户管理和密码修改。这是整个系统运行的控制和管理部分所有的一些初始设置如进行数据添加、修改或者删除等都要在新学年初设置。修改用户界面进入管理系统的密码要在密码修改功能中修改。

3.2基础数据设置

项目设置、标准设置、免测人员设置是基础数据设置的三个子目录。包括项目类型设置和测试项目设置,项目类型设置是指《标准》里规定的六种测试类型及其各类型编号的设置。测试项目设置是指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的,无论什么都要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范围内进行修改。

3.3查询统计系统

查询统计系统包括学生成绩查询、学生成绩统计、毕业成绩统计三个子目录。它主要的功能就是测试管理员在不同的需要下查询不同的内容,当中学生成绩的查询又可以分为两种方法来查询,可以按学生信息查询、也乐意按测试项目查询。根据所要查询数据的需求选择相应的关键词。按测试项目查询对话框除了有上一个查询对话框的检索内容外,增加了项目类型、项目名称、该项成绩范围与该项是否测试检索词,便于查询某一单项的具体测试情况。

3.4程序管理

现在我们的这个程序管理比起以前的真的是简单方便了很多,比如,我们以前都是用手写的然后录入到电脑中去,而现在我们可以直接输入到电脑中去就可以了,这样是不是很简便了,而且还能避免了很多输入上的问题,学生测试完了之后,剩下的一系列步骤就由测试管理员去把数据输入系统当中。

3.5与国家软件对比

与国家的软件相比,我们这个软件的优点就是可以设置年级,可以看到同一个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体质健康的信息,而且这个软件是很人性化的,它可以让不适合参加体检的学生免去体检,而且该软件对于查询也是特别的方便,给体育老师们带来很大的方便。根据了解,学生可以登陆学院的相关网页,看到自己的体质信息,而且他们的家长也可以看到他们孩子们的体质健康水平。每年要上报一些数据,我们要把这些数据用表格的形式完成然后交给上级领导,而且我们这个软件的输入也是特别的方便,只需要用纸写一些数据然后腾入到表格中就可以了,效率也提高了好多。如今,我们《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执行当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现在的人口扩大,招生也是在逐渐的扩大,特别是在如今校园的学生人数成千上万的高校,大量的测试数据的记录管理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推行受到阻碍。我们现在要开发出更实用的高校学生健康测试管理系统已经是势在必行了。也是我国高校体质测试管理网络实现的首要任务。我国现在必须更新观念,认识到体质健康测试仅仅是个开始,我们要根据测试结果做一些改变,根据那些检测数据发现学生们所存在的问题,这个数据是一个很好地表现孩子们的健康的证明,也可以让家长们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加以重视,不再只对孩子们的学习成绩看得很重要,而是把他们的健康也列入到重要的内容之中了。

篇2

 

关键词 治未病 老年人 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2-0012-03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prevention of

disease” in development of elderly health management in the community

GU Yiqin, GU Jinchun

(Zhijiangxil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Zhabei District, Shanghai 200070,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experience of health manag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Zhijiangxilu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Zhabei district combin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cept of “prevention of disease” with the method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of modern medicine organically to beneficially explore the grading health management of the elderly in the community and gives a new meaning to “prevention of diseases”.

 

KEY WORDS prevention of disease; elderly people; health management

全国老龄委《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到2020年是我国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10年底,上海市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331.02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3.4%,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1]。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渐被社会所关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问题。因此,必须转变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将中医治未病思想和健康管理的理念结合起来,引入到医疗卫生工作当中[2]。

 

1 社区老年人需要健康管理

老年人实施健康管理对于充分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健康管理最早出现在美国,是一种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美国的健康管理经验证明,通过健康管理计划,美国人的胆固醇、血压水平和冠心病发病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3]。张海侠等[4]通过对305名社区居民的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认为加强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预防慢性疾病的产生和发展。陈艳华等[5]对社区100名中老年人进行规范化健康管理1年,通过与对照组的比较,老年人健康管理有助于改善社区居民的不良生活习惯,改善慢性病的控制现状。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健康管理由全科医师和健康保险业以及健康体检发展共同衍生而来,特别是由于健康保险的推动从根本上解决了健康管理的付费问题以及健康信息技术的支持而得以快速发展和壮大。目前健康管理已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和有效途径[6]。

 

在中国,健康管理对绝大多数居民来说是个新名词。一项对齐齐哈尔市500名老年人健康管理需求的调查表明,80.0%的群众对健康管理不了解;90.0%的群众认为自己很健康,没必要参加健康管理;19.0%的群众认为健康管理没有效果。当向被调查者解释健康管理的概念和具体内容之后,59.8%的老年人表示希望社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7]。因此,老年人对于自身健康状况的认识不足,不代表他们不需要健康管理,恰恰表明了老年人群对健康管理的需求程度高。

 

2 用“治未病”理论探索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

在国外,健康管理在保险机构被广泛应用,有专门的健康及疾病评估模型和疾病改善资源库,并采用了处方化的健康信息调用模式。作为最早实行健康管理的国家,美国的“健康人民”计划已经进入第二个十年,管理费用主要是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集团共同承担。以德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通过将健康医疗保险和预防性医疗等其他内容结合起来,以达到健康管理的目的。但医疗保险费用仅解决人们看病的问题,缺乏整体的健康管理计划使得德国的健康管理面临高投入、低回报的问题[8]。英国的全民免费福利型医疗体制模式的优点是能合理利用卫生资源,覆盖面广和基本免费的特性保障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公平性,同时降低了卫生总费用,然而维持资金庞大,经济效益和医护人员积极性低下等缺点也很突出[9]。

篇3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251-01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运用一定的思想政治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符合一定社会要求及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主要解决的是思想领域、政治领域和道德生活中的是非、善恶以及如如何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运用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的多学科的教育理论和技术,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的一种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是以理论为基础的纯社会学科,一个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虽然二者在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以及工作方法上有很多不同,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作为育人的工作,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体现在研究内容、目标职能等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着重于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而这种能力的体现,又恰恰是以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前提的。所以说,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对象都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问题,它致力于使大学生认同高尚的道德规范、正确的政治态度、良好的思想意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则是大学生成长问题,它关心怎样帮助学生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适应问题。两者协同作用使得两者在职能上是保持一致的。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操作中是互为条件并相互影响和制约。良好的思想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健康的心理又能够有效地促进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良好的情绪和坚强的一致本身就是优秀的品德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要素。所以说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需要不可分割的。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中去,弥补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学生成长生活问题中的关注不足。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两者的结合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加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关注,完善和补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两者的结合能够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改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权威者角色为平等地位和协助者。这种角色变换,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分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如果我们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因素,一味地强制性地规范管理他们,这样的教育很难达到目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大学公共政治课堂上很少有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听课,这就是学生从心理上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外在表现。

如何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已迫在眉睫。第一,从大的方面来说,国家应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问题,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文件,指导高校教育实践。第二,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对学校有足够的归属感、认同感,这样学生们才能更为自然地接受学校对其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健康教育两支教师队伍在教育过程中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网络结构。另外,教师个人一方面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加强自身的知识网络结构,能做到深入浅出。另一方面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热情,平等地对待学生,积极引导,帮他们排忧解难。除此之外,对于心理咨询的宣传工作要着力加强,许多同学表示不愿意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一方面是不好意思讲出自己的隐私,另一方面是怕同学误以为自己有精神疾病,还有就是对心理咨询老师存在畏惧。这就要求学校做好对心理咨询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以亲切和谐的面貌面向老师和同学。总之,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理解二者相互结合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促进二者相互健康发展,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将两者相结合。

篇4

中图分类号:D035.3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4-(页码)-页数

1.消防和治安保卫措施

1.1消防措施

主要是:(1)进入施工现场后,按照“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和“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建立健全工地消防领导组织和专设机构,切实做好消防安全工作,明确责任,使各项防护措施落到实处。(2)建立消防安全体系,做到统一指挥,快速反应,要求快速、简洁、明了、准确。现场消防小组经常进行消防器材的检查、定期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和消防演习,确保现场消防安全。(3)严格执行主管部门施工现场消防安全要求,在施工现场、生活区按规定设置消防栏,针对不同的危险源配不同的消防器材。施工现场设专用消防水管,配置消火栓、灭火机、灭火器、灭火砂和消防水龙带。(4)如发生火灾,施工现场的任何一名施工人员都应迅速呼喊周围作业人员投入火灾扑救,同时立即向领导组汇报并报警。(5)若发生电焊或气焊所引起的火灾,立即切断电源或气源,组织人员疏散,将氧气、乙炔瓶等易燃易爆物品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同时组织人员利用现场灭火设施和器材灭火,并拔打火警电话,组织好消防车的进出场工作。(6)消防队到达现场后,由现场指挥人员报告火势和扑救情况,以及周围电气管线、油料、易燃易爆物品的安全情况,并服从公安消防队统一指挥调配。(7)在火灾原因调查清楚后,方可处理火灾现场,恢复施工生产。(8)严格执行“三级动火审批制度”,加强对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管理。

1.2治安保卫措施

主要是:(1)建立健全创建治安合格工地领导组织和专设机构以及群防群治的综治网络,从领导和制度上确保创建工作各项指标落到实处;同时,抽调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切实做好创建合格工地活动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2)排除一切不安定因素,维护工地政治稳定。项目部各级领导要增强忧患意识,深入细致地做好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抓住热点、难点问题,搞好教育疏导,及时化解矛盾,千方百计把问题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激化引发群众性闹事事件。(3)积极参加、配合业主和地方公安机关组织的统一行动,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净化施工现场和周边治安环境。(4)开展治安专项整治活动,主要检查发现治安隐患漏洞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改。依靠当地政府、单位、治保组织,开展“共建”、“共治”活动,落实以巡逻为主要内容的治安联防联治预案,减少工地不安全因素。并制定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措施,牢牢掌握维护治安稳定的主动权。(5)加强外部劳务治安管理,按照严格审查、严格登记、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清退的“五严”要求,切实落实防范、管理措施,促进外部劳务管理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6)对赌博、、传看黄色影像等丑恶现象进行综合治理,同时认真抓好工地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遏制各种丑恶现象在内部和工地的蔓延,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7)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宣传法律知识、提高职工群众政治素质、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依法管理企业,依法管理队伍,依法维护企业和个人的正当权益。(8)加强危险品治安管理,按照确保安全、服务生产的要求,严密购买、运输、贮存、保管、使用等各个环节的安全防范管理,确保安全,万无一失。强化门卫值班制度,在重点部位安装防盗报警设施,对施工现场的工程材料和重要机械设备固定专人值班看管,责任到人。(9)根据维护工地治安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治安防范队伍建设。建立和充实治安巡逻队、联防队等组织机构队伍,完善制度,搞好培训,严格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发挥组织作用,增强群防群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10)加强交通安全和消防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治安灾害事故发生。交通安全管理要以防事故、保安全、促生产为目标,加强对车勤人员的安全教育,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制,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消防工作要严格执行有关安全消防规范,加强防火宣传,切实落实逐级防火责任制,努力消除各类火灾隐患。(11)做好内部各项安全防范工作。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搞好治安综合治理,推行治安承包责任制,建立值班、守卫和巡守人员岗位责任制,定期检查评比,兑现奖罚,调动各部门及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围绕深入开展创建活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确保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跨上新台阶。(12)建立考评机制,把做好创建治安合格工地活动列入项目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评,奖优罚劣,确保创建质量。

2.健康保证措施

主要是:(1)依照GB/T28001标准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面的制度和措施,建立现场各区域的卫生责任人制度,责任人名单上墙。定期搞好环境卫生,清理垃圾,施药除“四害”,保持现场清洁、无臭味。(2)施工现场坚持工完料清,建筑及生活垃圾必须集中堆放、集中袋装、及时清运,并运往指定地点弃置。不用的料具和机械设备及时清退出场,保持场内整洁。(3)施工现场在大门处设冲洗槽,保证离开施工现场的车辆不带泥上路。(4)装运建筑材料、土石方、建筑垃圾及工程渣土的车辆,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不污染道路和环境。(5)宿舍随时保持清洁、干爽、整洁有序,桌床、衣柜尺寸统一。(6)生活区食堂要有卫生许可证,食堂工作人员须有健康证,食堂生、熟食操作分开,熟食设置防蝇罩,禁止使用非食用塑料袋制品作食容器。(7)聘用专业的卫生防疫部门定期对工程现场和驻地进行防疫和卫生的专业检查和处理,包括消灭白蚁、鼠害、蚊蝇和其它害虫,以防对施工人员、现场和永久工程造成任何危害。

相信经过以上的综合治理,施工现场的消防治安保卫及健康管理工作,一定会有大的积极的改观。

参考文献

[1] 张旭东. 城市建筑施工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控制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6):31-34.

[2]廖明新.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论述[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年02期

篇5

一、引言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要求,进行企业制度改革,首先需要开展标准化建设,健全企业标准体系、建立技术先进、协调配套、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即三大体系)认证,不仅是企业打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同时也是提升产品质量、完善企业管理、预防污染、促进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从三大体系与企业标准体系的出发点来看,二者有着一致性。所以,在企业标准体系建设中,全面认识其与三大体系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三大体系与企业标准体系的异同点分析

(一)二者的共同点

第一,科学性相同。广大企业对三大体系的标准与企业标准体系的广泛应用,正视二者科学性的具体体现。三大体系、标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都是在有效汲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思想方法的基础上,融技术科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自然学等于一体的理论与方法。二者在管理原理上具有相似性,都是通过实施标准体系,以构建有效、完整的管理体系。

第二,方法和运行模式相同。标准化体系的运行模式,是一个从标准制定、标准实施到合格评定、分析改进,再到标准修订的动态过程,其在持续改进中不断实现企业标准化。为实现企业标准化这一目标,在企业标准体系中应用了先进的PDCA管理模式,即“策划、实施、检查、处置、再策划”的循环管理模式。三大体系的管理方法、运行模式也同样运用了PDCA管理模式,以不断改进管理体系。

第三,最终目的相同。构建、实施三大体系的目的是提升企业对产品质量、生产环境、职业健康风险的管理能力。实施企业标准体系的目的是维持管理系统中产供销、人财物的最佳秩序,从而使企业获得最优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从表面上看,二者有着不同的建立目的,但是究其本质,不难发现三大体系与标准体系的建立,都是为了使企业在内部管理、质量管理、环境及职业健康风险管理方面获得良好的秩序,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所以二者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

(二)二者的不同点

第一,含义不同。企业标准体系包含的是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而三大体系包含的是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第二,标准依据不同。企业标准体系主要依据企业所贯彻和采用的上层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本企业制定的企业标准,而构建三大体系的标准依据则分别采用了管理型的国际标准,或参考了管理型的国际上的先进标准和技术文件。第三,适用对象不同。企业标准体系适用的对象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适用的对象是产品的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涉及到的对象有社会员工、社区居民、顾客、股东、国际社会、相关团体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适用对象包括组织内的员工、合同方人员及其他人员。所以,三大体系的适用对象既包括了企业内部又包括了企业外部。

三、三大体系与企业标准体系的关系探析

(一)标准体系是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

在《企业标准体系要求》(简称《要求》)中,明确指出了:企业标准体系应当是其他管理体系(包括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环境管理、财务管理、职业健康风险管理等)的重要基础。标准体系的建立,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在满足相关管理体系要求的前提下,促成企业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自我完善的、协调配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

(二)三大体系与技术标准体系的关系

在《要求》中,明确规定了:技术标准体系的技术标准主要与质量相关,其包含了安全、能源、环境、职业健康等技术标准。同时,在GB/T1549-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中,也规定了:与质量相关的技术标准,应当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关于技术性的相关要求;与环境、安全、职业健康管理相关的技术标准,应当符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技术性要求。由此可见,质量体系的构建必须的建立在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的,在技术标准体系中,涵盖了三大体系所有的技术要素,三大体系可以视为对技术标准体系的补充,而技术标准反过来又是三大体系的技术文件。

(三)三大体系与管理标准体系的关系

管理标准体系,是标准体系的管理标准,其是实施技术标准体系的重要保证。在GB/T 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中,其层次结构由第1层管理基础标准、第2层管理标准(包括设计、经营、开发,生产、采购、质量管理、基础设施、测量、包装、搬运、贮存、安全、职业健康、环境等)所构成。在这些管理标准中,即宝库了质量体系的要素的全部,也包括了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相关要素。

(四)三大体系与工作标准体系的关系

工作标准体系,是按企业标准体系的内在联系,而形成的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有机整体。工作标准体系的建立,是实施管理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的重要保障。工作标准是企业职工工作质量的基本依据,也是三大体系的运行基础,其可作为三大体系的支撑性标准文件。通过完善工作标准体系,对员工行为加以规范,对岗位操作程序加以优化,以提升工作质量,保障三大体系的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志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整合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02:112-114.

[2]王丽君.试论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关系[J].核标准计量与质量,2009,03:14-18.

篇6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标准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宣言中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1989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内容。但实质上,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都可归于心理健康的范畴。因此,我们将健康归结为生理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身体、心理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

具有心理健康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且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信任。心理健康的人,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并能切合实际地不断进取,有理想和事业的追求。

目前,有关心理健康的标准尚无定论。有人认为心理健康应是一种积极、丰富而持续的心理状态。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地说,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能积极调解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二)图书馆馆员心理健康的标准

1.奋发向上的精神。高职图书馆员的职责是向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必须树立奋发向上的理想,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图书馆员奋发向上,能激起读者的敬佩之情,

2.执著追求事业的热情。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图书馆工作,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图书馆事业有神圣的追求,谙熟图书馆的业务技能,身体力行,把本质工作作好。

3.较高的专业素养。现代图书馆的发展,馆员必须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尤其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以及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一定的外语水平。

4.热爱和尊重读者。要热情主动、耐心细致地为读者做好服务。以诚待人,给读者以真挚的爱。把服务读者放在第一位,不盛气凌人,以势压人,要与人为善,热心助人,做到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个读者。

5.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心理健康的图书馆员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图书馆员经常以愉快、乐观的情绪、状态潜移默化地感染读者,使读者也能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并以这种心境为背景,投入到工作、学习、生活之中。

6.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图书馆是一个群体性合作的职业活动。能否协调并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馆员心理健康的指标之一。

(三)高职图书馆馆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社会适应不良。高职图书馆中相当一部分馆员对自身的角色、学校人际关系、工作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从而产生压抑、偏激或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

2.人际关系紧张。图书馆内的人际关系包括馆员与馆员之间,馆员与馆领导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等。受不良心理的影响,一些馆员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对他人缺少耐心,态度恶劣,致使图书馆员与读者关系恶化,形成孤独、无助、郁闷、焦虑、自卑等不良心态。

3.情绪不稳定。由于种种主观原因,一些馆员常处于情绪低落、心境不佳的状态,不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甚至恣意发泄,借题发挥,造成人际关系恶化。这种恶化反过来又刺激不良情绪的滋生与蔓延,以致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和忧郁状态。

4.心理失衡。一些馆员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不能正确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遇到挫折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并诱发不良情绪,乃至形成失落情绪,如嫉妒、自卑、妄想、愤懑、抑郁等。有的还会出现思维不灵活、反应迟钝、自我封闭、过于敏感等现象。

5.不良个性特征。某些不良的个性特征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如心胸狭窄、意志脆弱、过于争强好胜、自我封闭、过于敏感等。

高职图书馆馆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往往是由诸多原因引起的。一方面,积淀下来的许多传统管理模式难以改变,造成馆员的思想矛盾与困惑,压抑了馆员个性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对馆员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而不少馆员由于年龄、知识、技术等的欠缺和素质发展的滞后,难以适应,因而心理的焦虑、困惑日渐增多,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按劳取酬等新制度也让馆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保持健康心理,促进图书馆馆员职业道德修养的自我内化

(一)图书馆馆员健康心理的维护

篇7

一、新时期中学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一)班主任的管理观念守旧落后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我们中学班主任开展管理和教育的工作目标,但是仍有不少老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才是判断学生的标准,他们一味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这样的思想观念表明了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思想的保守和落后,不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班主任的管理理知识薄弱

中学期间一个班级往往是由几十个个性不同的学生组成,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必须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来制定合适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但是现阶段部分中学班主任的管理理论知识水平不高,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来学习优秀班主任的管理模式或者好的班级管理理论知识,仍是运用老一套的教育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来管理班级。

(三)班主任的心理压力繁重

新时期中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主要面临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问题。现在基本上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在校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各方面都非常重视,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方面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导致家长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的要求也比较苛刻。二是职场方面。很多学校将班主任工作开展的情况作为班主任评职称、评优或者晋升的一个标准,所以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自身利益问题,没法全心全意投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严重影响到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新时期中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全面加强中学班主任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

中学班主任应该加强班级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深入学习新时期的管理理论知识和思想。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分析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管理理论知识的水平。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学校和教育局组织的系列班主任管理技术的培训活动,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

(二)注重缓解中学班主任的心理压力

班主任过大的心理压力对其自身的身心健康也是不利的,而且也会影响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其所管理的班级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也是不利的。所以有效地舒缓中学班主任的心理压力可以有助于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培育出优秀的青年人才。如何有效缓解中学班主任的心理压力呢?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开展:一 是班主任要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班主任要及时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和学习状况反映给家长,家长也要及时将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和学习状况告诉班主任,通过双方的沟通,有助于班主任更加全面的掌握学生的发展状况,也能让家长更加信任班主任,从而更好地配合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上游刃有余。二是学校要给班主任制定一些奖励激励政策,如给班主任设置一些奖学奖项,给班主任提高一定的班主任补贴,减少班主任的课时任务,开展一些班主任学习培训的机会等等。通过这些奖励激励政策,让班主任能够感受到学校对其的重视和关心,让他们能够更加愉快地工作,从而能更用心在班级管理上。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中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已经慢慢加强,他们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相比小学生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所以中学班主任应该认识到学生的身心特点,满足他们自我管理的渴望,让他们规划和掌控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班主任可以根据平时的观察,发现一些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队伍,让他们做班级的学生干部,通过班主任的指导,让学生自主管理班务和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同时还要要求这批班干部及时地向班主任汇报班级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以便班主任及时地把控班级的动态,以此来调整班级的管理方向,从而慢慢地构建长期有效的班级自主管理模式。

(四)积极打造学生的集体团队意识

积极打造学生的集体团队意识有助于中学班主任更好地管理班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今后走上社会能够更好地与人相处。所以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注意集体观念的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课来告诉学生集体团队的重要性;开展一些团队合作的户外体育活动,让同学在活动中互帮互助,感受团队的温暖和力量;通过合理分组和换位,加强同学之间的了解,培养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同学之间的归属感。

总之,中学班主任做为班级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在面临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一定要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制定和实施各种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缓解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重视学生自身管理,培养学生的集体团队精神,来加强班级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实现中学班主任的教育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广发.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读与写杂志,2015,(05):163-164

[2]张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5,(06):212-213

篇8

二、和谐管理理论的具体内容

在我们通常熟知的管理学理论当中,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和谐管理理论。从和谐管理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看出,主要是将其内部组成的各个部分内容,努力在一定条件下保持在较为和谐的状态,从而最终实现整体性的功能。对于人事档案管理单位来说,随着现代社会激烈竞争压力的增大,通过一定的和谐管理理论手段,并不断的将其消化吸收,在日常管理中将和谐管理理论融会贯通在自己工作当中,使人力资源在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上得到较快发展和提升,对于有效解决突出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讲,和谐管理理论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所谓和谐管理,需要将各个要素进行不断优化升级,才能够促进整体和谐的充分实现。在具体的人事档案管理中不断融入和谐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前期的理论改善,从而为后期成效输出提供准备。在和谐理论管理中,其所谓的系统输出,简单来讲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在还没有对原先的自身精神状态进行改变的前提下,减少其资源的有效输出,从而将最大化服务状态表现出来的过程。其次,在和谐管理理论知识构成中,其具体内容包含的利益价值,实际上是一种精神内在体现和效果的外在表现。人事档案管理单位在其具体的工作职责中,对其单位的组成成员进行管理,在一定条件下不仅要将一部分的物质手段和相关的生存手段提供给员工使用,与此同时还需要其自身的不断努力,从而充分体现其自身价值。员工以这样一种工作精神参与日常工作,不仅能够在工作中得到一种集体的归属感,而且在对其精神境界的提高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人事档案管理中和谐管理理论的应用

在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中,通过对管理学中和谐管理理论的以及其所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后可以看出,为了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最大效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对和谐管理理论的重视和应用。

(1)进一步提高人事档案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提高对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工作的要求,并不断完善人事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能。在人事档案管理岗位分工过程中,做到合理和准确,并将和谐管理理论知识运用到人事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中来,对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组织进行有效保障,降低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情感因素在人事档案管理中所占的比重,从而使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健康的开展。通过这种途径可以有效的将外界准确及有效的信息提供给相关的领导,从而帮助他们较好的开展人事任免工作和奖惩措施。

(2)进一步加大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化进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和谐理论知识,在工作过程中可以构建电子档案的数据库,充分发挥人在主观能动性上的先天优势,在一定条件下降低其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人事档案管理领域出现的一种较为简便的档案管理方式就是电子式档案,但是电子式档案受到计算机硬件的影响较大。因此,在日常工作管理当中,要不断的合理的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从而在具体的工作中能够和现代化办公设备相协调。通过运用这种措施,在人事档案的查阅以及管理上就会更加方便和快捷,从而能够较好的帮助单位领导层对员工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分析。

(3)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的加强在人事管理中的程序交接流程的规范,在人事档案管理的交接过程中,具体内容需要更加的严谨,自身也存在着一种巨大的责任感。在人事档案管理的和谐化融合中,需要在交接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程序来进行,从而更好地实现档案的完美交接。

(4)在和谐管理理论的推动下,要不断的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日常保存工作。在人事档案管理的保存工作中,需要将其具体的原则内容充分贯彻进来。保存工作中=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从而做到与其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制定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通过以往的实践我们就能看出,通过科学准确的人事档案管理保存工作,对单位职工以及领导能够起到重要的监督作用,从而引导他们更好地开展人事档案管理日常工作,更好地发挥好人力资源的优势。

篇9

1.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工程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要求管理人员能够与各系统紧密结合,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能够充分结合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及工具等,并在规定的时间与预算内完成相应的任务目标,从而实现项目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各项要求。但是,从目前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情况来看,还存在着各种问题,笔者将其总结为如下几点:一是在管理者,尤其是高级管理者理念方面,未能认识到现代项目管理在提升其管理水平上的重要作用,认为现代项目管理只可应用于一般工程;二是在现代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方面,依旧以领导的主观臆断为主,并未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三是在管理手段方面,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与普及不到位,影响了企业资源配置与优化,进而影响项目实现过程的有效控制;四是在企业人员素质方面,企业管理人员并未正确认识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学习与应用的积极性不高。由此可见,针对于目前的工程管理现状十分有必要加强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工程管理中应用能够将企业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有机结合,以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资源浪费,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增强项目实施的环保效益。同时,还可以在充分尊重员工个人发展意愿的基础上,为其创造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总之,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工程管理中的运用,在提升工程质量、节约成本、保障工期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并能够为工程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2.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1为工程管理提供科学规划

工程管理规划是工程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根据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制定科学的工程管理规划,并据此指导工程项目实施过程的各阶段、各环节工作,提升工程管理效率,协调工程项目中的各种关系,能够保障工程管理工作在工程实施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2.2为工程管理工作培养专业性人才

项目管理者作为项目管理工作开展的关键性因素,项目管理者及管理团队建设至关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现代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也在逐渐加强,要求处理好设计、资金及设备等多方面因素,项目管理承担着比以往更大的风险。因此,对工程管理人才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够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具备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知识与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2.3监督各阶段工程项目任务的顺利完成

工程管理采取分阶段管理方式,以此来保障工程项目目标能够在预期的时间内完成。当发现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以提高工程实施的可行性,推动工程项目顺利完成。此外,现代项目管理理论还要求在项目管理中做好交底工作,保障项目文件的公开透明化,以帮助工程管理人员更加全面、准确的掌握工程各环节进展情况,尽可能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返工,以节约成本,保障工期,提升质量。因此,现代项目管理理论能够对各阶段工程项目任务进行监督。

2.4通过目标控制降低工程实施风险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进行目标控制。从工程项目角度来看,项目风险管理非常重要,通过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风险计划来进行项目实施整个过程的风险管理。通过目标控制,提升风险管理意识,提升风险预见性,可以及时掌握工程实施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判断出造成风险的各种因素,以便于相关工作人员采取措施降低工程实施风险。

3.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工程管理中应用的建议

3.1更新管理理念

领导者是企业发展与进步的核心人物,领导层对工程管理的重视程度及对现代项目管理理念的认识,将直接影响着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因此,要想让现代项目管理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工程管理,就要更新领导层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企业发展理念的更新主要在于领导层理念的更新,这一方面是由领导层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领导层的远见卓识决定的,领导称只有实时更新管理理念,才能够站在市场和企业的高度去认识问题,以便更好地指导企业发展。

3.2加强现代项目管理培训

教育是弥补工程管理人员管理理念匮乏、管理方式落后的有效方式,通过定期培训可以帮助企业、工程管理团队及员工个体等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与认识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以使其在工程管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从目前情况来看,尽管有些企业开展了现代项目管理培训,但是培训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些培训被看成是一种工作之余的休闲。对此,企业应注重培训的实效性,进一步加强现代项目管理培训,拓宽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范围。

3.3培养优秀的工程管理队伍

工程管理队伍中主要包括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以及操作人员等,他们不仅是相应工程管理的执行者,同时也是某一层次上的决策者,其决策水平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应培养出优秀的项目管理队伍,全面提升工程管理队伍中管理者及操作人员的技能与素质,培养优秀的工程管理队伍,深入探索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以便于更好地发挥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工程管理中的作用,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推动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加速企业成长与发展。

篇10

doi:10.14033/ki.cfmr.2017.7.0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064-02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flexible management theory on emergency nursing management.Method: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4,20 nurs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were select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adopted the routine emergency nursing management mode.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5,20 nurs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were select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used flexible management theory to optimize the emergency nursing pared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skill assessment,nursing staff satisfaction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Result:The comparison of theory and skills assessment,the excellent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70%),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

【Key words】 Emergency; Nursing management; Flexible management;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Chongqing the Thirteenth People’s Hospital,Chongqing 400053,China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场所,由于临床护理工作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性,相比于其他科室,急诊科医疗事故较多,工作强度大,对护理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一旦在护理工作效率与质量方面产生问题,就会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和健康[1]。因此,加强护理管理,维持护理秩序,转变护理观念,对急诊护理管理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医院逐渐运用柔性管理理念优化急诊护理管理,其以人性化理念为基础,通过心理与行为规律的运用,采用非强制性管理模式开展护理管理工作[2]。笔者所在医院于2015年1-12月应用柔性管理理论对急诊护理管理进行优化,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12月(柔性管理理论应用前,设为对照组)和2015年1-12月(柔性管理理论应用后,设为观察组)急诊科护理人员各20名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对照组:年龄22~38岁,平均(32.5±4.2)岁;其中护士10名,护师6名,主管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2名。观察组:年龄22~39岁,平均(32.2±4.6)岁;其中护士11名,护师5名,主管护师3名,副主任护师1名。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护理管理方式,所有成员按照护理规章制度开展护理工作,熟练掌握护理相关技能,并根据患者需求进行调整。观察组用柔性管理优化急诊护理管理,措施如下:(1)认识柔性管理。组织护理人员通过培训、讲座、交谈等方式对柔性管理理论进行学习,使其能够区别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不同和差异,从而认识到柔性管理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同时基于管理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及文化实施管理。(2)加强沟通能力。通过交流和沟通能够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充分理解双方的不同需求和想法,交流、沟通之后,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握一定尺度进行各项事务的处理;具体通过熏陶、心理暗示等促使管理者与护理人员产生共鸣,由此使护理人员的外部行为转变为内在自我行为,从而进一步增强管理成效化。(3)提供决策参与机会。柔性管理是自主管理,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通过制定计划,实现护理人员的自我完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目标。具体工作中,以“人尽其才、各显其能”为原则构架平台,鼓励护理人员主动参与各项管理工作,应用“以人为本”理论将阶层化组织结构转变为扁平化结构,从而增强护理人员对管理决策的认可度。(4)个性化管理。以轮换岗位的方式增强急诊护理管理的个性化,给予护理人员富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工作,使其在工作中逐渐挖掘自己的潜能。急诊科室的工作内容比较丰富,根据护理人员自身特点、工作时间、个人专长等安排工作,一方面可以让护理人员熟悉急诊科所有工作,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实践帮助护理人员提升专业技能。(5)运用激励机制。科学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对护理人员进行奖励,一方面满足护理人员对基础性奖励的需求,另一方面满足其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6)提高个人素质。通过进修、专业培训等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以此提高急诊科室的整体护理水平。(7)提升管理者的素质。柔性管理相关人员除具备相关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发挥柔性管理的优势。

1.3 观察指标

(1)采用自制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考核表对两组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分值各50分,总分100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一般,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理论和技能知识考核情况对比

比较两组理论和技能知识考核情况,对照组和观察组优良率分别为70.0%和95.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人员和患者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人员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诊科护理工作十分复杂,护理人员的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和负担较大;与此同时,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护理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5]。但多数年轻的护理人员缺乏足够经验,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存在欠缺,在处理护理问题时缺少冷静态度,容易慌张而不知所措。中年护理人员虽然积累了足够的工作经验,但工作压力和家庭压力使其工作积极性逐渐下降,导致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急诊科管理人员必须采取措施开展管理工作,通过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从而促使临床护理质量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柔性管理理念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一定进展和成效[6]。柔性管理从心理和行为层面上进行研究,利用其规律借助非强制手段进行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组织意识将转变为个人自觉行动。其本质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与刚性管理模式相比,它不依靠权利产生影响力,而是凭借人内心深处的创造性、主动性及潜力产生影响力[7]。可以说,柔性管理是刚性管理的基础上开展的一种新的护理管理,柔性管理可以实现刚性管理所不具备的特定功能,两者相互融合可以产生较好的管理效果。根据柔性管理模式的特点,对急诊护理管理进行优化,具体结合护理人员的心理和行为特点,采取人性化、非强制性的手段开展管理工作,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途径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和专业素养,使其在繁重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热情,同时还能挖掘潜能,激发护理和自主管理能力,从而有助于护理整体质量的有效提升。相关研究结果显示:运用柔性管理模式对急诊护理管理进行优化后,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护理态度、自我满意度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50.0%、45.0%、40.0%、55.0%提升至90.0%、95.0%、85.0%、100.0%,实施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柔性管理理论对护理工作进行优化,可以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满意度和患者的满意度。因此,柔性管理的优化效果突出,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王芝,姜梅.应用柔性管理理论优化急诊护理管理的探[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313-314.

[2]张聪介,王群英,陈朝霞,等.探讨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优化急诊护理管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9):2116-2118.

[3]董永丽,王孝良,李光杰,等.应用柔性管理理论优化急诊护理管理探讨[J].河北医学,2015,11(10):1730-1732.

[4]马志敏,李建荣.应用柔性管理理论优化急诊护理管理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5(6):816-818.

[5]彭莉,李小华.应用柔性管理理论优化急诊护理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6):237-238.

[6]邓玉婵.应用柔性管理理论优化急诊护理管理的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9):122-123.

篇11

一、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坚持依法治校,让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度可查,规范办学行为。有人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这一说法主要强调的是校长的办学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特色。校长要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学校管理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校长才能有对教育政策的敏锐解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因地制宜地制订决策并及时调整,以求执行的高效。校长不仅要学理论,还要善于实践,深入思考,不断创新,并在实践中有所突破,这样才能使决策的制订更符合实际需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具体做法如下:

1.确立分级管理的模式

分级管理是学校有效管理的前提,学校的各项工作纷繁复杂,所以要分工明确,职责明晰,各司其职,建立校长全面负责、分级管理制度能使领导班子工作具有更高的效率。

2.制度化管理与人文化管理相结合

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要在相信、尊重、依靠教职工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在充分保证制度的强制性和严肃性的前提下,渗透人文情感,刚柔结合,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这是校长做好工作的基础。

二、深入落实教学的中心地位

学校工作要切切实实以教学为中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课堂教学都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排除干扰,自始至终,突出教学工作的地位。课堂教学时,坚决反对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形式化,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漫无边际,使教学抓不住教材重难点,要求教师平时课堂教学要有新意,不要总是老一套。在课堂教学上,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彼此相互讨论交流,重视合作方式的学习。为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教学授课水平和教学效率,我们对教学常规检查、质量检测、校本研究、骨干及课改典型教师的培养、教师的基本功、各种教学活动及竞赛活动等常规性的内容进行有效实施。

校长要走进教师、走进学生、走进课堂,要经常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指导性评课必须一课一评,要有指导性意见,经常翻阅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作业,在备课上提倡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与自身的知识经验以及学生实际相结合,教案设计与讲课要尽最大努力相符,经常召开不同形式的师生座谈会,利用适当场合与教师个别谈话,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要倾听教师对教学管理的意见或建议以及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总之,身为校长,要遵循教育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从本校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扎扎实实做好基础教育,为学校特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篇12

人事档案管理从本质上来将就是讲人事档案进行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活动。而在当前市场形势不断变化的前提下,人事档案管理也需要根据企业管理不断变化的内容和要求以及社会治理的实情发生相应的变化,需要及时进行更新升级。而和谐管理就是当前出现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一个新型理论,下面就探析下和谐管理是如何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应用实施的。

1人事档案管理当前存在的问题

对于人力资源来说,人事档案管理不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帮助企业人力资源更好的开展工作。但是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人事档案管理水平一直停滞不前。其一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地对工作的认识严重缺乏认识;企业单位部分人也认为人事档案工作仅仅就是对档案的抄写、保管,不要将档案丢了即可,没有什么可以进行的工作,疏忽这项工作的也是颇多。其二是当前存在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记录并不详细,也没有得到及时更新,使得人事档案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作用。其三是当前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落后,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然得到了全面发展,但是人事档案管理并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脚步,无法和计算机相结合应用,导致工作效率慢,工作水平低下。以上三点都是当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解析和谐管理理论

作为和谐管理理论来讲,其基本思想主要是在每一个子系统中都形成一个种比较和谐的状态,从而可以使得整体的大系统达到和谐整体的目的。而当和谐管理理论在企事业单位中被应用,又将企事业单位中的人力资源发展推进了一大步,不光可以提高其工作水平,还提升了工作效率。和谐管理理论作为当前企业单位中竞争的主体核心,其主要的价值内涵有两种技术价值和精神利得意义价值。对于第一种技术价值而言,主要是将一些要素、组织甚至结构上进行协调,从而达到使得整体出现协调的特性。而如果将和谐管理理论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应用,就是在有一定的输入条件下,将最大化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技术要求进行输出。而相对于和谐管理理论而言,系统输出就是一个没有发生改变的系统自身精神状态,是狭义的产出,与此同时,将资源支出进行一定的减少,可以把服务的最大化进行提供。对于第二种精神利得意义而言,就是在单位对员工进行管理的时候,不要只是在物质上满足员工,也不要只是对员工教授一些必要生存手段就认为可以了,还需要帮助员工进行自我努力,从而可以实现员工的自身价值,这样员工才会产生自豪感,也因为积极参入,使得有一种单位集体的归属。所以说在运用和谐管理理论进行人事档案管理中,要做的是可以从精神方面寻找和谐,帮助企业提升工作效率。

3和谐管理在人事档案管理中实施要点

在企业进行人事档案管理中,将和谐管理理论和管理学进行相互综合分析,从而使得人事管理工作得到最大的能效性,而具体的实施要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1)将和谐管理理论知识运用到人事档案管理日常工作中,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在企业分岗中达到一定合理性和准确性,进而使得人事管理组织得到一定的保障,在一个大环境中降低个人情感因素对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影响,保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健康有序地进行。而且经过以上的工作,可以为相关部分领导提供有效的外界准确信息,使得人事工作中一些奖惩措施可以更好的实施。(2)通过和谐管理理论使得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加快。在对企事业单位进行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中,要将和谐管理理论得到充分应用,可以先从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出发,建立一个电子档案数据库,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人的作用影响降到最低,将其主管能动性发挥到最大。近年来,科技在不断发展,已汇总较为简便的档案管理方式也在这种背景条件下诞生了,而这种较为简洁的电子式档案也有一定的使用限制,就是对计算机的硬件要求比较高,硬件设施低的计算机并无法将其进行运行,所以就需要进行合理应用,将其与现代科技办公互相结合,使得在以后的人事档案工作中可以更为简单的查阅档案,管理模式也变得极为简便,可以更好的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准确信息,从而提高领导对员工的判断和决策分析。(3)运用和谐管理理论使人事档案管理中日常保存工作得到更好的完善。在人事管理日常工作中,要做到的就是对不同的内容分别进行贯彻实施,遇到具体情况,做到具体分析,从而使得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都得到了合理和准确的保障。而根据过往经验而得出,对人事档案管理进行科学准确的保存工作,可以达到监督领导和员工的作用,使得人事档案工作可以得到更好的开展,发挥更大极限的优势。

4总结

综上所述,和谐管理理论其中心思想就是在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和谐的要求,使得和谐从个人升华到了整体。而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将和谐管理理论与管理学相结合,使得其有了一个科学的有力保障,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可以朝着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向发展,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志烨.探讨和谐管理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运用[J].财经界,2015(26).

篇13

根据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与之相适应的高职生社会实践应当更加注重实践性、技能性和实效性。高职生的社会实践是在高等教育目标指引下,发挥高职生主体性、积极性,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高职生感知社会、深入社会,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高职生综合素质的一项教育活动。在以创新为时代核心精神的今天,如何创新性地通过管理学手段推进高职生社会实践活动进程,提高社会实践实效性,是时代、市场的竞争与选择,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使命。

一、欧美高校社会实践管理机制借鉴

欧美高校在21世纪就开始尝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管理方式。经过查找文献,发现欧美各高校主要研究方向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项目管理的理论认识。华威大学(UniversityofWarwick)与本特利学院(BentleyCollege)的研究学者在《项目环境中的社会实践与知识管理》一文中对项目管理和社会实践进行了如下的联系性解读,知识体系的外化常常以某个项目的形式来实现,并内嵌于某个特定团队的活动中;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伴随着理论知识的不断传播和转换,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团队参与的社会实践正是对知识和团队进行管理的过程。EdwardNorrieS认为,学生在项目管理和社会实践的环境中可以获得创新的动力和团队运作的能力。LynchKathy等人在《高等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团队项目》一文中指出学生只有在校期间从事过项目管理的相关实践,毕业后才能在工作岗位上有所成就。同时强调要注重项目方案设计中的学生团队的建立、教师的指导、项目的意义、项目的多样性和项目评价体系等内容。第二,社会实践中项目化保障措施。项目都是有风险的,因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很多的不确定因子,项目管理的过程也是风险管理的过程。国外研究者认为项目完成风险包含了资金、社会政策、道德舆论等层面,对于天灾人祸等不可抗力,大多数高校为学生购买商业保险,将风险转嫁给了保险公司。在技术层面的保障上,微软公司开发了Mi-crosoftProject和网络服务工具ProjectServer为高校和企业提供了项目和资源信息的集中化和标准化的项目管理平台。BurdElizabethL.等人以上述两项技术撰写了《建立项目管理社会:探索Web2.0模式技术支持下的贡献》一文,为低年级学生介绍了通过Web2.0寻找具有某方面技术和特长的高年级学长,此项技术为学生团队的组成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生社会实践的模式

(一)项目管理的要义

人类社会活动往往是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的。任何项目想要取得预期成果就要进行必要的管理活动。项目管理在系统论的指导下,为了有效完成项目目标,采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具有特色的组织形式来实现项目过程的动态管理。参与项目的多方主体都希望项目结果可以利益最大化,因此项目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将参与项目的有关各方的需求和期望进行有机整合,均衡各方利益,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或超越多方主体的预期。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生社会实践不单单作为一种管理模式,也能够体现这种模式对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过程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项目管理理论中项目化理论、绩效管理理论、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生社会实践的管理机制研究。

(二)项目化管理理论

社会实践的项目化管理,就是将高职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按照科学研究申报立项的方式进行统筹管理的一种模式。这是将项目管理的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技术性系统管理方法。这种方法为高职生社会实践打造了一个由政府、高校、企业聚合力量的项目活动平台,在宏观政策的指导、支持下,通过方案设计、项目申报、项目规划、项目实施、验收评估等一系列的系统管理方法,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各方能量,引导高职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增强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同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高校办学特色的深化、企业人才需求的优化配置做出贡献。项目化管理的社会实践为政府、社会、高校、企业搭建更可靠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可以使高校的科研项目、人才、活动等资源进行合理的流动和优化的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项目化管理的社会实践能够完善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就业、创业的竞争力。社会实践的项目化管理注重项目方案的设计,要求实践内容要与理论学习相结合,能够切实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因此,项目化管理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高职生的专业优势,加速研究成果向实物转化的进程,培养了学生乐于竞争、敢于竞争的团队协作能力。将项目管理理论运用到高职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工作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政府、社会、高校、企业多方的资源,实现规范行为、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的高效管理宗旨,达到增强高职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项目管理的过程由“起始过程”“计划过程”“组织过程”“控制过程”和“结束过程”五个项目管理的子过程共同构成。

“起始过程”主要是指方案的设计,主要内容为项目征集,包括信息采集、资料收集、团队召集、调研分析等,这是社会实践的主要组织者团中央或是高校相关部门在前期进行的重要步骤,是对实践主题的设计和主要内容的安排。然后通过信息平台向打算参与社会实践的高职生项目方向,征集可行的方案。有意愿参与的高职生通过召集完成团队的组建,这是社会实践项目的开端。“计划过程”是高职生通过项目申报的形式,撰写标书,类似课题申报,包括项目研究范围、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专家评审、团队答辩、立项审批等。申报团队上交立项申请书并进行可行性汇报,社会实践的组织者根据征集到的方案进行删选,确定立项项目。“组织过程”指获许立项的团队成员通过讨论研究对项目进行优化和完善,编制计划、制定阶段性计划,进行任务分解、分配任务、经费预算、资源分配等工作。“控制过程”实际上就是项目的实践开展过程。实践过程中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学会风险和成本控制,进行全程跟踪指导。除了关注项目进展情况,指导老师还需密切关注团队成员的安全、健康和心理变化。“结束过程”是对整个实践项目的总结和收尾。社会实践组织部门对实践团队上交的项目总结报告、阶段性报告、媒体报道等材料进行鉴定,分析和评价实践项目的实效性。通过评价和鉴定评选出优秀项目、团队和个人,并对可转化的优秀成果进行技术拓展和应用推广,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和资金的支持,最终形成长期的品牌项目。通过项目化的过程管理,使得高职生的社会实践有意义、有目的、有计划、有成效,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的组织、合作、奉献、服务、人际交往等综合素养的同时,为高职生社会实践奠定理论研究基础和实践基础。因此,在制定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指标时,必须要设计能够符合项目化管理标准的指标和观察点,以体现某项社会实践过程在项目管理下的实效性程度。

(三)绩效管理理论

绩效管理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一种辅助手段,通过有效的目标分解和逐步逐层落实,引导其余人实现预定的战略。采取项目化管理的高职生社会实践也适用于此理论。绩效考核是组织的各级管理者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对下属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过程。实施绩效评价要建立在目标管理的基础上,而高职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就是以其实践活动的目标为主要评价内容和指标,因此,绩效评价理论可以应用于高职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的构建。对参与社会实践的高职生进行管理,引入绩效理论,这在学术界尚未引起注意,但是王世伟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绩效控制问题研究》一文中指出,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引入绩效考核,将不断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引导社会实践长期有效地开展,向着更加宏伟的蓝图迈进。对高职生社会实践进行绩效管理,就要结合社会实践的内容、活动方式等对其实效性进行绩效评定,需要制定完整的控制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客观的标准,对一个社会实践项目的多次评价,并对多数评价进行对比,观察指标变化和偏差方向,获得第一手资料,以利于提高高职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研究。

(四)质量管理理论

质量管理是企业或者组织为了保证自己出品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开展的管理行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和组织急需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职院校作为非企业法人,也是社会组织的一类,生产的产品就是具有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也适用于质量管理的理论。高职生的社会实践作为高职院校的一个教学项目,可以采用项目质量管理的方法来进行操作,这对于社会实践的组织部门各级团委或是高校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尝试。社会实践的组织部门可以通过项目质量计划、质量保障和质量监控三个方面来管理项目化的高职生社会实践,以达到政府、社会、学生、家长、高校、接受单位等多层面的满意效果。

三、项目管理是高职生社会实践管理机制的必然模式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严峻的招生形势、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的新特点都给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国内外理论和实践经验证明,项目管理理论的有效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同时也能提高高职院校社会实践管理机制的完善。可见项目管理是高职生社会实践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项目化管理理论、绩效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的深入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效率观念,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进而从管理机制上提高高职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惠琼.新时期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8(10):162-165.

[2]刘兰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3]王树田,毛勇,陈蕾.欧美高校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比较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19-24.

[4]戚安邦.项目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王涛.实施项目化运作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3(22):51-5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