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民间传统文化艺术

篇1

中国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所蕴藏的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主要包括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以及民俗风情等,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着不同地域的环境、文化和审美,且传统民间艺术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过去,传统民间艺术以生动、有趣、接地气的表现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随着我国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日益崇尚简单、快捷、高科技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关注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人越来越少。因此,促进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成为民间艺术研究者考虑的重要问题。

1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

传统民间艺术作为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其所蕴含文化和发展,与地域特征、风俗人情、社会风貌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传统民间艺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关于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实地勘察,并对具有传播价值的个案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展开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内容等进行理论分析。但由于研究者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了解不够全面,无法充分了解当地传统民间艺术的来源和发展,因此研究者大多只能从外观、形象的塑造,创造出与当地民间文化相似的另类艺术,而无法真实还原出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艺术。

2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特色

不同地方都有着当地最出名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民间艺术。传统民间艺术是从民间发展而来,具有大众的统一审美,即使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传统民间艺术依然代表着当地大众的审美情趣。传统民间艺术最主要的特色是质朴、率真等,并体现着当地人们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征。

2.1传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

2.1.1凤翔泥塑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同地方所演变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也各不相同。如凤翔民间美术,凤翔处于关中西部,凤翔的木板年画被称为我国五大木板年画之一。凤翔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年画、泥塑和脸谱等,其受到当地文学、宗教的影响,在一些传统节日中,表达出幸福、健康、美满等具有美好祝愿的意义。泥塑被凤翔人称为“泥货”,是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美术工艺,有着数千年的传统。泥塑是由民间艺人手工制作,再经过绘制毛稿、翻坯、打磨、绘图、上色等十几道工序加工完成。凤翔泥塑的形状、花色多种多样,在过去,泥塑是在热闹的节假日用来相互送礼的礼品,因此凤翔泥塑多以夸张的造型和艳丽的色彩为主。凤翔泥塑的样式主要包括十二属相、神话人物和英雄人物等,并各自有不同的意义,如坐虎样式的泥塑则表达着健康和勇敢的寓意。凤翔泥塑不仅在当地传播较广,还在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外都享有盛名。

2.1.2宿州剪纸

地域环境是影响传统民间艺术发展的因素之一,它影响着当地的文化、建筑风格以及人们的审美。宿州剪纸艺人们在进行剪纸创作时,最擅长的便是根据当地的神话传说、特色建筑和著名历史等进行创作,创作出的剪纸艺术品具有鲜明的宿州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如尤彩侠的剪纸作品《五柳风光》具有典型的地域性,该作品将宿州埇桥区夹沟镇五柳村的自然风光和风貌特色完美地表达出来,并对五柳村的风景进行了宣传。由于地势和饮食文化的影响,宿州人的性格直接、豪迈,刘晓川的剪纸风格就如同当地人的性格,不拘小节、大刀阔斧。

2.2传统民间艺术的乡土情感

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相对于正统艺术文化,更具有粗糙感和自由感,它并不追求形式上的美,而是更加注重人物情感的表达。传统民间艺术主要是从生活中、从劳动中应运而生,它是基层民众追求艺术的需求。如剪纸艺人刘晓川根据宿州及周边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而创作出反映了宿州农村变化及农村文化的剪纸作品。这些剪纸作品通过率真、自然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宿州农村的乡土气息和乡土情感。

3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

如今还能保存下来的传统民间艺术,必定有其存在的价值,其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化演变,最终发展到今天,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不可限量。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虽然简单鲜明,但它的内涵却非常厚重。

3.1传统民间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有了人类,才有了人类所知道的社会,人类不断促进着社会的发展,并在社会发展中创造出相应的文化,然后再用这些文化影响下一代人,帮助下一代人适应社会。传统民间艺术经过长年的演化和积累,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不同地域也保存着不同的艺术文化。如敦煌石窟的壁画,壁画内容包含着佛经故事、古代神话等,它始建于前秦二年,经历了近十个朝代的凿建,形成庞大的石窟群。在这些壁画中,可以看到不同朝代的发展特点和艺术特点。

3.2传统民间艺术的属性

不同地域的民间艺术因地理环境、社会价值、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发展出各自的特色。如陕西皮影就可以分为两个流派:一种是东路皮影,东路皮影的人物体型比较壮硕,设计风格简单明了;另一种则是西路皮影,西路皮影的人物体型比较高大,设计风格精巧细腻。表演者在进行皮影戏表演时,要用具有陕西特色的碗碗腔或弦板腔唱述故事。根据传说,皮影戏起源于汉代皇宫之中,而汉代的皇宫如今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境内,因此皮影戏从汉展至今,成为了陕特的艺术。

3.3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价值

皮影、剪纸、泥塑、壁画等都具有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它们的艺术特点鲜明,内涵价值深厚,并包含着一个地方几千年演变的精髓。人们必须以正确的态度,研究和挖掘传统民间艺术,以确保这些艺术不会因为人们的忽视而逐渐消失。如皮影的图案装饰和色彩运用都非常具有艺术性,艺人在进行皮影制作时,能够通过巧妙和夸张的手法创造出形象各异的皮影人物。艺人制作皮影的绘画手法、画作风格和形象设计都值得人们进行研究。

4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方便,地域文化的差别也越来越小,不同地域和国家的文化不断进行碰撞和融合,从而导致一些文化消失,一些文化不再传统。传统民间艺术虽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人们在迎接和学习其他文化和艺术的同时,则可能忘记或改变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因此如何保存纯粹的传统民间艺术,并扩大其影响力,成为人们考虑的重要问题。传统民间艺术是基层民众的艺术创作,然而在过去,基层民众基本都不会识字写字,因此他们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或实际切磋的方式,传达创作方法和经验。甚至有一些艺人,将这些方式和经验以口诀或歌谣的方式表达出来,供后人学习。虽然目前我国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力度逐渐加大,但仍然无法挖掘出传统民间艺术的深入内涵。

5传统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的融合

5.1贵州民间美术与现代装饰画

贵州民间美术受各少数民族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贵州因为地理地势的原因,其传统文化并未受到外界较多的冲击,依然保存着原始性和纯粹性。而现代装饰画更加倾向于实用性,缺少艺术的随意性,它需要图案的协调性和规则性。装饰画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频繁,其造型夸张且抽象,表达的寓意纯真、朴素。在贵州,人们可以发现许多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装饰画,这些装饰画仿佛拥有全新的生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当地居民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传统民间艺术必然会遭受冲击,并发生动摇。

5.2传统美术文化与动画

随着科技的发展,动漫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在全球动漫范围内走出属于中国特色的一条路,成为人们思考的重要问题。从字面意义上讲,动画就是动态的图画,因此动画对美术的要求非常高。我国传统民间美术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许多动漫工作者将传统美术与动画融为一体,打造出具有浓郁中国色彩的动画作品。

6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与地域环境、社会价值、民间风情等有很大的联系,它起源于基层民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提升和影响了基层民众的审美情趣。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传统民间艺术虽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但在如今开放式的社会中,传统文化遭受到了开放式文化的冲击,因此,传统民间艺术需要政府和群众的研究和保护,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佳.凤翔民间美术在新时期背景下的发展途径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3.

[2]袁磊.贵州民间美术与现代装饰画的融合[D].贵州师范大学,2014.

[3]胡悦.艺术设计对民间美术元素的吸收与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4.

篇2

地域文化与历史传统共同催生了特色的地域性艺术形式。东北文化的野性之美是其公认的特点。可以说,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滋生了属于东北特有的文化,一种充满关东风情、北国豪气的地域文化。就像细腻的沪上江浙选择了委婉柔丽的越剧,黄土高原的汉子们选择了高腔大嗓的梆子,草原上的蒙古民族选择了燎亮高远的草原民歌……这些艺术形态的存在,说明了群体性格对艺术形式的选择,东北二人转也同样是东北人民的选择。

一、海伦二人转的发展脉络

(一)建国前的“跟班卖段”

海伦二人转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那一时期的二人转由两个男性表演,通常称为“双玩意”,较为著名的艺人有海伦镇北疆:朱万山;绥化大彩霞:吕红章;北安金不换:福等。民国以后,开始有许多艺人活跃在海伦市文艺舞台上。他们为后来的海伦二人转乃至于整个北派二人转的发展与传承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著名歌唱家郭颂的师父艺名“金蝴蝶”的付海清、黑龙江省海伦市东北二人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桂琴的师父任刚、当年海伦会戏最多艺名“四季花”的韩德祥,以及海伦市第一位女演员,大鼓书演员程小芳等。他们都将自己的艺术在海伦大地开枝散叶,形成了早期海伦二人转的雏形。

(二)建国后“盛开的民间之花”

1958年海伦县民间艺术团归国家所有,艺人们摆脱了跟班卖段,每段才五毛钱的尴尬局面,摆脱了大车店表演的局限。这一时期出现了“四季花”老先生的徒孙,“小蒙古”马春荣的传人张晓东和窦义;王洪奎传人李凤玉和李宝忠;赵大芝的传人张乐和张鑫等;任刚的徒孙,郭秀荣的传人张雪艳和夏秀敏;夏淑云的传人连二、连三、连四、连营、高浩等。在跟师父“走穴”的时候,年轻一代的艺人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切磋,这个时候开始有了互赠唱本。这些唱本有的是师父赠给下山的徒弟的,也有的是艺人之间互相赠送的,这些互赠的唱本在一定意义上给现代海伦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滚地包”或者“走穴”的时候,许多艺人都是偷着学艺的。据黑龙江省海伦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传承人赵晓波讲述,她本人就曾经偷学过“小蒙古”马春荣的唱腔,再通过自己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唱腔。改革开放之后,社会转型使大众审美趣味倾向于大众化、世俗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长期被压抑的欲望被唤醒,娱乐至上和享受主义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而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和娱乐性刚好契合了这种世俗化的审美需求,为大众文化的迅速兴起提供了主观上的可能性。2012年10月18日,经国家批准,“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正式成立,它的前身为“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是国家承认的中国第一家专门保护、研究、传承北派二人转的机构。传承中华曲艺、保护北派二人转。

二、海伦二人转的发展现状

艺术需要市场才能生存。各类艺术都有其生存环境和现实意义,时代有时代的特质,文艺也是如此,在文化体制和艺术体制不断革新,多元文化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民间文艺已经完成了其主要的历史使命,不可能再占据艺术舞台的中心。在传媒技术推波助澜的形势下,休闲文化、消费市场的浪潮必将颠覆传统文化,文艺和中国传统戏曲等艺术的发展前景都将受到制约。

(一)传统传承方式的掣肘

据黑龙江省海伦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传承人赵晓波讲述,在她早期的学艺生涯中,都是靠着师父的耐心口授,自己则白天跟着师父学习唱腔,晚上研究唱腔。事实上海伦早期的二人转艺人在教学或者寻找自己传人时,都是没有手本的。他们完全靠着口传心授,师父一句一句地教,学生一句一句地学。用老艺人的话讲就是“宁赏十垧地,不教一出戏”,许多老二人转艺人的绝活不是谁想学就能学的。直到2002年,海伦市第一艺术学校成立,校长李威请出了很多当时海伦的著名唱将,比如邓晓坤、李广文,以及受过父亲孙汉学、母亲王化荣两位艺人家传的孙淑华等等一大批海伦转坛名将,从此,海伦二人转开始了办班教学的模式。201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传承人赵晓波将“黑龙江赵晓波二人转艺术传承基地”从延寿县迁至黑龙江省“二人转之乡”海伦。从此海伦二人转的发展与传承开始了双足鼎力的局面。

(二)“非遗”保护下的缓慢发展

对民间文化生态的保护,不仅是为了保留古老的民族文化,留住古老的艺术瑰宝,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需要[1]。2007年至2009年,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1488名,并专门举行了颁证仪式。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文艺正逐渐失去其往日的魅力,有些剧目想借助高科技制造声光完美的虚拟舞台来挽救文艺,其结果似乎也不理想,视觉刺激毕竟不是文艺的灵魂。思想深度和贴近生活的艺术精神才是文艺的精髓。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文艺不断被边缘化,文艺观众的相对数量逐渐减少,经典剧目凤毛麟角。为了文艺的生存与发展,文艺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都在尝试突围,但是最可怕的还是文艺人放弃自己的艺术。

三、海伦二人转发展对策分析

(一)商业化与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借鉴

传统民间文艺的商业化、产业化发展并不是空谈,有着有力的历史依据与现实条件。“京剧”的“国粹之路”就是借助商业化与产业化的。200多年前,徽班在吹吹打打的唢呐声中走进京城,靠的就是“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赢得了高票房,逐渐称雄京华剧坛,最终成了大气候。谁能说商业化与产业化就不是二人转发扬光大的可取之路?海伦二人转具有浓重的北派二人转风格,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文化品牌,宣传海伦二人转,以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为基地,着力打造“纯绿色二人转”,提高海伦文化软实力建设,为海伦文化产业建设创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来,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们也正在向着这方面迈进,像邓晓坤、李国兰、赵晓波、单桂清、李凤玉等海伦市著名唱将都在近几年与沈阳市莎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有过合作,录制传统正戏的光盘。早在1997年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就开始录制VCD光盘,至今共录制近600套发行量超100万盘,含二人转节目189个,由黑龙江省音像出版社、吉林长白山音像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既创造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又很好地宣传了海伦市的北派二人转。在招商引资与地方文化产业结合方面,黑龙江省各界已经做出了努力,由海伦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牵头,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与沈阳莎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拍摄26集具有典型北派二人转风格的大型二人转系列短剧《戏说关东趣事》,从侧面很好地拓展了二人转文化产业价值。[2]沈阳莎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霍燃亲自参加了在拍摄地海伦市联发乡百兴村举行的开机仪式。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赵晓波、魏三与吉林省著名二人转演员郭旺、郝大勇等著名演员参加了此次拍摄。北派二人转是海伦的一张特色名片,有利于推进海伦的文化产业发展。这不仅可以提升海伦北派二人转的知名度,而且还可以促进两个省份演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开辟了海伦二人转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实现了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的有效融合,对于促进海伦地方经济发展必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大众传媒手段的借鉴

进入21世纪,大众传媒在中国迅猛发展。伴随着书籍、报纸、杂志、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二人转的发展开始全方位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近些年来,北派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开始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其中,大众传媒就扮演了一个很好的角色。影视媒体为二人转传播带来了更为有效和快捷的方式,消费者习惯了通过电子传媒来了解和接收信息,当然也习惯了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来接受媒体的信息灌输,二人转出色地完成了由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由民间文化过渡到大众文化的过程,利用影视媒介对自身进行全新的包装,为自身的发展传播获取更大的推动力,由一个地方曲种演化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说唱音乐艺术。如今在许多媒体和网站上,我们都能看到以海伦二人转为代表的北派二人转的身影。早在1998年,央视《曲苑杂坛》节目来海伦录制二人转《西厢下书》、《南派送情郎》及《北派送情郎》,中央电视台、黑龙江省电视台、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对海伦市二人转的产业发展情况都进行了相关的报导。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专题部还于2004年专程赴海伦拍摄了专题片《永不停歇的二人转》,在央视三套节目展播。新华网曾以题为“海伦二人转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海伦北派二人转进行专题报导。黑龙江日报曾以“赵晓波:打开梦想之门”为题目,对海伦市赵晓波二人转传承基地进行专题报导。中国戏剧网曾以题为“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努力推进传统二人转艺术”,表达了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全体演员对弘扬传统海伦北派二人转的决心。中国文化报则以“到海伦去看绿色二人转”为题对海伦二人转进行了深度报导。在时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大众传媒为海伦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一份无形的力量,同时也为弘扬海伦市北派二人转打开方便之门。有人说档案是“铁皮柜中解放出来的生产力”,这正是档案经济价值的体现,也说明档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二人转的发展也应该由此得到一些启示。

四、结论

电视、电影和网络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文艺的传播可以凭借现代传播手段变得迅捷而广泛。这些光影交错的传播方式充实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和精神世界,也挤占了包括地方戏——东北二人转在内的传统民间文艺演出发展的空间。人人都可以自娱自乐,甚至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说法也并非耸人听闻。娱乐性将成为群众选择艺术的重要因素,而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间文艺演出,娱乐性是欠缺的,几乎世界各国的民间文艺演出都经历过功利性的时代,成为教化的工具,负载政治教育的功能。在海伦二人转的演出中,许多传统剧目都对东北民俗有所体现,承载了大量东北民俗文化,海伦二人转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东北地区的民俗生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传承和保存作用[4]。民间文艺演出要生存,就必须重新回到群众中去,重新定位自己的市场价值。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用户有了非常大的参与和交流空间[5]。

作者:徐洁 单位: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由婧涵,徐洁,荆丽娜,等.民间传统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6,(5):41-43.

[2]海伦市委宣传部.26集电视剧《戏说关东趣事》开机仪式在海伦市联发乡百兴村隆重举行[EB/OL]./wq/hl/2013-08/08/c_132614169_2.htm.

篇3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161-01

一、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

自2004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多个省市把动漫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建成了若干规模较大的动漫产业基地,推出了众多成功的作品。虽然中国动漫产业在最近几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动漫大国间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相比之下,国产原创动漫作品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困难,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国产原创动漫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难以吸引国内受众的关注。文化是动漫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国产动漫应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吸取经验,寻求帮助。

客观地说,一些取材于传统文化的动漫作品之所以没有获得受众的认可,在于作品流于形式,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借鉴。然而,当下西方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众的生活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对我国人民的影响是深远而又全面的,不但主导着国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还制约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单纯模仿甚至照搬美、日动漫风格创作的中国动漫作品,与国人的文化特征实不相宜,也无法真正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

二、我国原创动漫与传统文化的互动

在文化传播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动漫艺术,从出现起就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作用参与推动着文化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必然会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中国原创动漫应当具有自己鲜明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价值取向。文化是原创动漫的根基,动漫作品则为文化的发展及传播提供了媒介,原创动漫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共生共赢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是原创动漫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原创动漫曾经并不逊色于欧、美、日等动漫强国,并有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除了文学作品以外,服装、器物、饮食、礼俗、民乐等各种文化形态,都能很好地运用于原创动漫作品中。早期的《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为中国赢得了广大声誉的作品,就借鉴过水墨画、木偶剧、剪纸、皮影、泥塑等传统艺术形式。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并能成为原创动漫作品的核心竞争力。

(二)原创动漫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动漫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动漫产业在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动漫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的延伸。融会了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原创动漫,必将成为新时期文化传播的有力助推。动漫作品的观众群普遍为青少年,作品中宣扬的文化立场与精神内涵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原创动漫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三)原创动漫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借鉴

民族传统文化决定了国人的行为观念、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借鉴以及创新的表现方式,观众对传统文化会有更形象的了解,也更容易产生共鸣,作品的成功也就显而易见了。原创动漫应该创造性地借鉴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加强互动。原创动漫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应该从文化的更深层面进行分析,并从表现形式等方面推陈出新。只有创造性地借鉴传统文化,原创动漫才会赢得观众的认同,才能符合市场的需求,并带动中国动漫持续发展。

三、民间传统文化对动漫艺术创作的影响

创意性是当今动漫艺术的显著特征,而深厚的文化积淀则是创意产生的源泉。成熟的动漫创作应该运用本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元素,并对其加以改造和创新。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有机结合,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本地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才可能使当今动漫艺术实现产业化与人文特色之间的相融共生,并在动漫形象塑造、动漫产品研发、动漫品牌树立、动漫企业崛起中展现出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动漫产业走上生生不息的创新之路。

(一)民间传统文化对动漫美术风格的影响

优秀的民间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同时也呈现出极其鲜明的个性化和地域性特征,从创作手法到美术风格都是如此。有朴素的、华丽的、含蓄的、豪放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如此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为当今动漫在形象塑造、表现手法等艺术创作上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从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中可以看出,民间艺术丰富的表现形式已经在早期动漫创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哪叱闹海》借鉴了民间年画的风格,《猪八戒吃西瓜》运用了民间剪纸的形式,《九色鹿》则取自于敦煌壁画的造型,《小蝌蚪找妈妈》更是开创了中国动画水墨淡彩绘画风格的先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除此之外,诸如刺绣、陶瓷、木刻、石雕等表现形式多样,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和可塑性的民间艺术形式,还有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空间。如果能将优秀民间艺术中的传统元素融入到当今动漫的形象设计上,一定会使观众在获得新颖视觉体验的同时,还能体会到民间传统文化在动漫艺术创作中呈现出的形式多样的美术风格之魅力所在。

(二)民间传统文化对动漫审美价值的影响

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培育了原创动漫的美学风格,形成了意境美、道德美的审美风格和寓教于乐、内敛含蓄的中和之美与朴素之美的审美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艺术思维,崇尚神似、神韵和意会的艺术形象。

经典动画作品《大闹天官》就集中体现了中国早期原创动漫的美学气质与风格。其中人物造型古雅神奇,艺术风格灵动飘逸、超凡脱俗,综合运用了戏曲表演、脸谱艺术、壁画年画、民间彩塑等艺术元素,广泛汲取了先秦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六朝造像以及皮影、木刻等多方面艺术形式。虚实简练而富于变化,有着很强的写意性和装饰性,表现出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在民间传统文化与动漫创作形式的结合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

(三)民间传统文化对动漫创作思维的影响

丰富的民间艺术题材,浓厚的地域民族色彩是当今动漫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藏。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获取灵感、发掘原型,用现代艺术手法创作出具有民间传统风格气质与时代精神的动漫形象,是当今原创动漫创新的必经之路,也是专业动漫创作者应承担的责任。

当今动漫艺术和民间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早期动漫作品的取材就直接来源于民间,多是在采集整理民歌、故事、野史、传说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创新而成的,如《渔童》、《人参娃娃》、《阿凡提的故事》等。然而,由于民间文化具有传承性、娱乐性、民俗化和程式化等特征,这种渊源关系还表现为对民间叙事的借鉴与升华上,同一类型、同一主题的故事会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里流传,构成故事的各种元素在保持原有基本形态的同时,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当今动漫创作中,来源于民间传统故事的情节、人物在对原有元素进行整合演绎的基础上,以现代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让观众感受到民间文化的永恒魅力,引起超越时空、超越现实的心理共鸣。

(四)民间传统文化对动漫艺术发展方向的影响

动漫是一种把复杂的内容、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简洁概括、准确深刻地表达其文化本质的艺术媒介。动漫文化是通过动漫形象来表现的,动漫形象以各种传播形式,使观众在感官上获得体验的同时,心理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审美过程中,一系列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融入其间,并通过动漫艺术完美地呈现出来,成为当今动漫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结合当今动漫艺术发展的特点,对优秀民间文化进行创新,使民间习俗和民间艺术中的经典保存与流传,无疑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动漫传播的大众性也使动漫艺术具有了平民化的民间文化特色。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今后传播技术的成熟和终端设备的普及应用,原创动漫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将更为显著。在这样背景下,找准民族文化特色,保留并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便成为当今动漫创作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原创动漫也必定会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获得蓬勃而长久的生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国际化的发展背景下,在我们自己的原创动漫作品中,保留我们的民族价值观和文化思维,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动漫艺术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齐骥.动画文化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篇4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82-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践行培育与构建是我国思想政治领域内相当长时期的重要的时代课题和任务,也是一个牵涉到很多因素和层面的系统性工程,其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其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就是这些众多影响因素之一,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思想文化大背景和土壤 。因此,研究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紧要的思想意义和现实紧迫的文化价值。

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实践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已经成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头羊,在各行各业政治思想工作成为热门话题和重要的时代任务。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每一个民族共同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基础、思想世界、风俗习惯与信仰理念,这些多样化的民族文化资源包含了诸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相通的因子,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诸多的有益成分,但是不排除这些多元化的文化也存在很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不一致的地方,甚至有些是矛盾和冲突。面对这种情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将如何取舍、如何将之作为发展的平台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文化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单纯是一项思想文化领域的事情,更多的需要良好的法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来支撑和保障,但是当前我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与国际环境的发展现状,存在一些不利于社会核心价值观构建工作顺利运行的因素。由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工作将面对各种复杂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多重关系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体系特点,一方面是具有一些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包括诸少数民族本身独特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培育践行就是植根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行进的,这种文化大背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了内容、模式方式、机制和制度、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思想资源,同时也包含一些不利的思想文化成分。

(一)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和背景

一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阐释有很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通的。比如,当今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提倡的和谐相处、仁爱、自然的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构建和拓展具有诸多的启发意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所提倡的;爱国优良的政治文化、民本的治国理念、务实创新的人生进取理念等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含有非常多的关于如何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一些方法资源,比如重视价值观的教育模式,科举制度的推行将国民价值观的构建与国民的教育和学习、工作挂钩;重视家庭教育在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少数民族还将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培育与日常的信仰活动、日常礼仪活动相结合,这些价值观构建的方式和模式都是值得我国当前核心价值构建学习的。

(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带来的挑战与不利的影响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面临着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等多种文化的挑战。从纵向来说,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的东西。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属于传统时代的东西,难免会有一些糟粕的东西,存在一些不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消极因素,比如中国的家文化、男尊女卑、男性文化、等级文化等等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各个不入。

二是中国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国家,传统文化还包含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很多处于非现代化的状态,包含很多不文明的因素和成分。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含的这些不利因素,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还面临着如何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扬长避短的时代课题和挑战。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面临诸多的机遇、挑战与问题,结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我们应该积极学习新加坡在多种文化背景下构建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做法,重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性、思想和文化性的价值取向;科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当代阐释力;多渠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教育与践行,将灌输与引导相结合,推动生活化和大众化的道德建设模式;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所需的制度和机制的顶层设计,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制度保障。

(一)吸收传统文化的思想性和文化性们,建构以文化性和思想性为主的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工作健康发展。

一是构建文化性和思想性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务必要抓住当前各种文化和思潮发展的趋势和动态,力求各个环节突出文化性的价值走向,突出其思想的教育性。

二是构建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务必要遵循文化思想发展的规律、遵循国民价值观养成的规律、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力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工作科学化;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包含构建主体、客体、环体、载体等等要素,对这些要素要进行需要系统化统筹安排。

(二)加大理论研究,凝练和整合传统文化精华,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价值。

一是全方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构建的理论研究,要打破常规,对核心价值观构建进行纵向考察。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能将之仅仅当做一个逻辑命题来处理,更应该当做一个历史命题和现实命题来思考,努力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过程中的规律性东西,关照当下中国的历史定位。

二是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不断吸收其有益成分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内容体系。

三是抓好三个维度的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操作性[4]。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过程中要建设好国家层面的主导价值观,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好社会主体的共同价值观,增强其认同力和生命活力;建设好公民主体的基本价值观,增强其现实性和实用性。

四是面对多样的文化思想发展态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构建务必要处理好分化与整合、继承与创新、开拓与实践等关系,真正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保持吐故纳新的态势。

(三)吸收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建构显形与隐形相结合的模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工作立体化运行

一是通过各种形式和媒介,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认同教育,做好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认知性基础。鉴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形教育过多,我们应该积极开展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相结合[5],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网络化模式发展,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

二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发展,努力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生活世界的各种困境和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过程主要有理论的长远性和现实生活的短期性、理论体系的抽象性和现实生活的经验习惯性、理论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与现实生活的场景性等三大困境和冲突需要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圈子中,才能够真正让国民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因此,针对这三个困境,充分发挥利用好家庭、社会和学校和网络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要结合国民的日常诉求来进行,从现实生活诉求角度来解读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还要遵循国民日常生活的认知图谱和认知图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系统郭国民化大众化,从形式到内容尽量实现从哲理学术性向日常生活性的转换;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还有融入到国民日常生活的情感世界中,提高大众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融入到国民日常生活每一件事情的参与过程,从大的国家大事到小范围的私人圈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从这里开始展现和落实,

三是加大文化的引领教育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融入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尤其是发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此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四)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制度与机制,设计和建设好符合当今实际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从而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工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运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现代社会的价值观,需要现代性社会制度为其提供刚性保障,提供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平台。正是由于这样,所以我们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工作开展的同时,务必要作好与之相配套的经济机制、政治法律机制和社会机制的完善工作,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注重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的一致性、同步性与互动互补性,以便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做好各项制度保障。

总之,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环境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力量供给和动力支撑。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建构一套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并用到实践中去,注重文化引领对构建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季文,欧凯.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文史杂志,2012(3):4-6.

[2]胡刚.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之探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5):62-65.

篇5

【关键词】

民间舞蹈文化;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保护;传承

舞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在人类文明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慰藉心灵、传递知识、愉悦精神和传承文化,并且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语言、民俗、礼仪等。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方面建设新农村的同时,更应当注重文化艺术建设,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民间舞蹈具有原汁原味的艺术风格,既贴近人们的生活,又能够传承历史文化,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在当前具有实践意义。

一、民间舞蹈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也越来越大,民间舞蹈的传承和保护成为当代舞蹈发展的重要课题。随着海南打柴舞、安徽花鼓灯、宁夏回族踏脚、贡庆铜梁龙舞等民间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民间舞蹈的魅力。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在国家大力的支持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中传承舞蹈的人的保护两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是指最大限度地保护民间舞蹈的原有生产生活方式,使民间舞蹈可以保持原有的风格整体灵活地保护起来;环境中传承舞蹈的人的保护是保护的关键,人作为传承民间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因素,保护好人就是保护好民间舞蹈。民间舞蹈反映了各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等环境下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情感,而人作为重要的传承载体,以言传身教、家庭式或师徒式的形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作为传承民间舞蹈的重要元素,一个人很可能代表了一种风格、一种样式、一种绝技,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接班人,那么当老艺人逝去,这种风格、样式与绝技就会永远消失。民间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保护好民间舞蹈的传承人,并为民间文化遗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了解民间舞蹈,参与到传承中,并发扬光大。

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意义

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开展,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广大农村迫切需要加快文化艺术建设,提高当前新农村的精神文明面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集中体现了农民的道德、民俗、风俗等,反映了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体现出勤劳、勇敢、善良的民族精神,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文化艺术建设能够丰富农村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激发农民热爱家乡的激情和精神,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包括舞蹈、音乐、剪纸、戏曲、皮影、刺绣等,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丰富农民业余生活,提升农民的审美意识,培养艺术情操。加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不仅能够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需求,还能够促进我国精神文化建设,带动农村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快速稳定发展的目的。

三、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促进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

发展生态环境是保护民间舞蹈文化的关键因素,生态环境是民间舞蹈得以鲜活地保存下来的重要外部环境。保护民间舞蹈文化应当注重发展生态环境,使民间舞蹈可以在原本的生存生活方式中得以发展,生态环境是民间舞蹈文化的根本,也是源泉。建设新农村文化艺术,不可避免地将从外部环境入手,营造出适宜文化艺术发展的氛围,滋养文化艺术的发展。现代化进程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富饶的物产,但是也破坏了原有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存活的生态环境。原生态民间舞蹈环境被人为地破坏、改变或加工,那么民间舞蹈就不能表现出最原始、最本质的内涵,失去了历史文化价值,也就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因此,民间舞蹈文化保护要求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着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既为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提供给养,又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促进新农村文化艺术的建设。

(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提供了支撑

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最突出的特点是创新,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变化。从表面上看,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创新与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有着明显的冲突,因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首先是要保护原生态的舞蹈,看似矛盾,其实不然。民间舞蹈是群众中最普及的舞蹈艺术,反映生产生活与精神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随之改变,反映不同时期人们的心理变化,这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是相符的。新农村文化艺术在建设过程中,会融入现代文化与西方文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碰撞与冲突中得到转型和提升,反映出时代的特征,这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保护民间舞蹈文化的生态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以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提供了支撑,使民间舞蹈文化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反映当代生产生活与精神面貌。

四、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协同发展

(一)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保护和继承民间舞蹈文化

正如西西里藏羚羊生态保护区为藏羚羊、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生态保护区为大熊猫提供了安全的生存环境,藏羚羊和大熊猫才得以免遭灭绝,繁衍生息。民间舞蹈也是如此,保护文化生态环境成为保护民间舞蹈的重中之重,可以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联系起来,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民间舞蹈,如拍摄记录下民间舞蹈的举行和民间艺人的表演;成立民间舞蹈博物馆与工作室,向群众宣传民间舞蹈,重点培养民间舞蹈传承人;保留民间舞蹈生态空间;组织开展艺术节等。文化生态保护应当尽可能保留民间舞蹈根植的原生态环境,使其浸润其中保持活性,可将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村寨保护起来,建设成文化生态村,实现民间舞蹈就地保护与传承。民间舞蹈的发展与衍变,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变化的时代精神息息相关。保护民间舞蹈,应当在保持其传统的原生态的本质内涵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和元素,通过变化求发展,在现代洪流中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因此,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过程中应当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成立民间舞蹈博物馆,使人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民间舞蹈的发展,更好地保护民间舞蹈;而且各地还应当保留与还原各种民族节日,使那些已经失传的民间舞蹈可以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复原、存活,并代代相传。民间舞蹈文化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存活与发展,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使民间舞蹈有意识地被保护起来,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以实现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二)民间舞蹈文化丰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内容

民间舞蹈是农村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之余表达情感、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舞蹈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着人类学、社会学、美学、民俗学、建筑学、文学、音乐学等多学科与知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56个民族有着不同的舞蹈形式,这极大丰富了民间舞蹈种类与形式,也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内容。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内容不仅包括当代文化,更应当包括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民间舞蹈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如海南、云南、贵州、等省份,每年前往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游客在欣赏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同时感受着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民间舞蹈文化在其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不能只以展示和宣传的手段去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而是应当同时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古老的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在这种方式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生机,并倡导爱民族、爱家乡、爱文化的行动指南,推动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可以将民间舞蹈引入各个乡村,借助民间传统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新农村和社会的联系,不仅将民间舞蹈的各种传统艺术形式融入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当中,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也增加了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内容。

结语

民间舞蹈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蕴涵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舞蹈发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具有浓厚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因此,民间舞蹈作为传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间传统文化历经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凝聚的文化和精神反映出当代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重要内涵。因此,应当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舞蹈文化,充分体现民间舞蹈文化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丽霞.舞蹈艺术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音乐大观,2013(10).

[2]李鑫.群众舞蹈对新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的影响[J].艺海,2008(6).

[3]胡献锦.试论民间舞蹈“花鼓子”与土家人的现代生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4]刘伟.民间艺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功能探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3(4).

[5]邢海玲.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艺术传承路径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6]胡爱祥.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优秀民间文化建设现状研究——以镇江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例[J].科技资讯,2011(36).

篇6

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实现从法律层面来保护好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成果,更好利于民间艺术活动的开展。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与传承的法制化建设标准。在《文物保护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等框架下,参照当地农村民间文化传承及保护实际,制定出适宜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具体条例,做到有的放矢,确定好具体之策,拟定好相关的措施、计划和方法,确定在保护农村民间文化上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还需要创建好的农村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开展分级保护制度。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源进行准确评估。特别是对农村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名录经专家论证后,及时对外公布。再者,成立农村民间文艺协会、研究会等,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为整理、挖掘、保护与利用等文化遗产提供保障工作。要全面吸纳社会力量,全面筹集资金,做好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工作,并需要将保护资金都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中。

二、培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队伍

传承及保护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关键是做到后继有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对实现文化价值传承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文化艺术因为多种因素渐渐失传,这实际上会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必须全面发挥民间艺人在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培养并鼓励乡土民间艺术家,激发民间文化艺术活力,建立好的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基础。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对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给予必要的扶持。通过培养农村的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名人,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特别通过农村的民间艺人,用艺术表演效果去感染并影响农民,提升农民改变自我意识。同时,也需要造就并培育农民身边的多样文艺能人,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创办文化艺术的积极性。二是,全面挖掘文化艺术传承人的潜能,通过民间文艺队伍工作当成切入点。乡村文化广场是文化艺术传承人的主要活动场地,为彰显地方特点,要让文化艺术传承人主动担当民间文艺队伍组队、管理和培训方面的工作,比如成立秧歌队、小剧团等,同时,还需要对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民间队伍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发挥好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组织领导作用。三是,发挥组织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倡导作用。积极鼓励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广泛参与到各类比赛中。通过展示地方特色文化,来激发广大群众的自我提高机能,并以此作为示范,进行积极推广,培育民间文化建设先进个人。此外,乡村歌曲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起到净化民风的作用。通过编排一些广大村民喜闻乐见的表演节目,广泛宣传民间艺人在保护民俗方面的积极作用,让群众能感受到身边的优秀文化,以此来影响广大群众,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

篇7

关键词:

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发展;群众文化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是促进社会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群众的精神文化也可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尤其其中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本身具有明显的民族历史文化气息,通过与现代群众文化建设的结合,可使我国文化特色得到进一步发展,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因此,对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群众文化建设中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功能分析

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已逐渐取得群众的广泛认可与重视,原因在于群众文化在性质上本身作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无论在文化艺术内容或形式上,都可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得以承递并创新。从我国当前许多以固定形式传承的传统文化活动便可发现,即使经过漫长的岁月,但文化活动在特征上仍维持原有的风貌,如我国许多地区所沿袭的赛龙舟便为典型的文化承递例证。也有其他许多民族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已成为一种为人民所喜爱的文化传统,其不仅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展现出来,更向世界各民族展示我国丰富且悠久的文化艺术。以举世闻名的户县农民画为典型代表,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通过将传统美术形式如剪纸或雕刻等的结合,使农民画独具艺术风格,被国内外许多艺术家高度赞扬。所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将传统文化艺术中涵盖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充分体现出来,在传承与保护的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以此使其成为复兴中华民族的重要内容。从群众文化特点分析,具有明显的独特性、民族特征、地域特征以及共同性等,其在不断建设发展过程中表现极为强烈。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群众文化本需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制度文化以及物质与精神文化等内容。其中物质文化为群众活动建设的基础,而制度文化则具有中介的作用,能够将群众的行为规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同古人所说“大江流日夜,波澜动远空。”在历史文化的不断推进过程中,群众文化建设活动只有注重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结合,才能如同江河一样奔流不息,传承的同时做到与时俱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永远绚烂。

二、民族文化的传承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必然途径

提及传统民族文化艺术,需对文化的概念进行分析,其具体可理解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将社会经济形态与政治形态充分反映出来,因此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应注重发挥文化的功能。而具有明显时代烙印的民族文化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其体现的时代特征与民族特征极为鲜明,如传统的民族习俗、服饰特色、忠孝观念以及民间传唱等。许多民族文化在历史不断推进过程中,可能昙花一现,或固化为明日黄花,也可能在内容与形式上被不断革新。但其存在仍具有一定的价值,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其中能够传承至今的历史文化传统都能够影响现今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之所以绚丽多彩,文化底蕴之所以深厚,主要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换言之,精神财富的创造无法脱离广大群众。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多元文化背景的冲击下,单纯依靠传承与保护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远远不够,应注重对我国各民族间的多样文化进行整合并不断创新,使其满足时展要求。而能够推动传统民族文化艺术进步的途径便需利用群众文化活动,从我国目前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提倡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观念便能说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可使群众文化建设中能够融入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促进我国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篇8

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提高了群众文化的要求,丰富了艺术文化的生活内容,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和支持。这不仅有效贯彻了科学发展观,而且体现了文化娱乐与经济建设的良好结合,保障了群众的生活质量,确保了群众的幸福指数,符合当代文化的发展要求。

2 文化馆在开展群众艺术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1 指导作用

随着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化和多元化。文化馆在提高群众艺术工作方面的指导性日益明显,打造了更多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娱乐方式,为群众艺术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指导,不仅为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娱乐形式,而且提供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指导,促进了文化艺术形式的蓬勃发展和层出不穷的创新性的艺术作品。

2.2 服务作用

群众艺术文化越来越丰富,但是还缺少统一的文化形式和娱乐方式,文化馆将群众充分集中和调动起来。针对群众的不同娱乐要求、不同层次的艺术水平形成了多样化、多元性、层次各异的文化艺术形式和艺术活动,满足了群众的对艺术文化的个性化要求。

2.3 监督作用

信息化社会,文化馆在群众文化艺术工作方面充分发挥了监督作用,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良好开展提供了积极的引导和监督,避免了陈旧迂腐文化的干扰和影响,净化了文化娱乐环境,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序开展。

3 文化馆改善群众艺术工作的方法和措施

3.1 重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培养出更多群众艺术人才

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培养出更多的群众艺术人才才能更好地开展群众艺术工作,从而强化文化艺术工作的作用和质量。培养更多的群众艺术人才就要从文化馆的建设出发,提高整个文化馆人才队伍的专业性和专业技能,优质、高效地培养群众艺术人才。人才的培养要深入贯彻到每项群众艺术活动中去,及时发现有才能、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并加以培养和提高,真正做好群众艺术培训工作,挖掘出更多有才能的艺术人才,进一步提高群众艺术人才对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艺术的专业性。文化馆艺术人才队伍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群众艺术人才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跟踪,使群众艺术人才对时事和当代艺术的发展有更为敏锐的洞察力和适应性。对文化馆的艺术工作者要举行定期的培训,不仅要提高他们的艺术专业性,而且要提高他们培养人才的能力和策略,对群众艺术人才进行有策略、有方法的艺术指导。此外,要及时传承和保护民间艺术,及时培养传统的民间艺人,可以从经济层面、文化艺术层面、精神建设层面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以促进民间传统艺术的发扬光大。此外,还要鼓励传统民间艺人多参加文化馆的艺术文化活动,促进艺术人才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完善艺术娱乐的工作和环境,促进群众艺术工作的有序展开。

3.2 采取更为灵活的方法和措施,促进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对群众艺术工作而言,民间传统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与其息息相关,联系更为紧密,更易产生共鸣。因此,促进民间传统文化和艺术的迭代更新和持续传承极为必要。文化馆要在政府的号召下,提高群众对民间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的重视和关注,并开展有效的保护措施,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化馆艺术工作者要切身实地去搜集和整理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确保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完整性以及具备传承的基础。通过传统民间艺术,感悟前人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并将其灌输到群众艺术工作中,丰富群众艺术工作的形式和内容,有效提高群众的艺术实践能力。在开展群众艺术工作的过程中,要以群众实际的文化需求为基础,重点传达艺术,艺术工作要注意表现方式和多样性的活动类型,以提高艺术工作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更好地激发群众对艺术的接受力和感受力,进而提高艺术表现力,达到传承民间艺术的目的。与此同时,文化馆工作人员要注意广场文化对群众艺术的影响,要结合广场文化的积极元素与文化馆特有的艺术表现,提高艺术的时代性和与时俱进,让群众更易接受,表现力更丰富,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富性和时代性。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艺术培养的方式和技巧,向群众传达民间艺术时要注意取其精华,避免迂腐、陈旧的传统民间艺术的干扰和影响,使传达的艺术文化健康、优质、与时俱进。

篇9

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最先需要变革的是以地方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教材编订和课程设置。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途径的乡土教材及乡土教育,通过对地方乡土文化社会的实践调查,以当地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主要内容,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相贴合,让学生从自身生活的人文、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中建构自己的地方性知识,使其产生浓厚的乡土意识、乡土情感和乡土责任。但在当前,大量乡村社会人口向城镇快速流动,乡土社会凋敝,乡土教材逐步退出基础教育,乡土意识培植的场域不断被压缩,导致人们对自身的传统文化环境缺乏应有的自觉意识,乡土记忆、族群记忆相对模糊,具体表现在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日益陌生化、对地方文化发展传承的责任感、义务感及主体意识缺失。因此,结合乡土教育的近百年经验,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可设置相关地方文化的系列课程,其教材至少应有两种以上编订形式,先编撰文本教材,然后收集整理与文本教材相应的影像资料。其内容应包括自然与人文两方面要素:一是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生态环境;二是聚落建筑、经济活动、饮食服饰等显性文化及语言、习俗、文艺等隐性文化。以地方传统的优秀文化艺术为主体内容的教材编订,能使学生的乡土知识与文化自觉得以回归与重塑,从而实现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高校可借助本地优势,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以广西为例,壮族织锦与山歌、苗族蜡染、侗族芦笙等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均可成为地方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

(二)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层级化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模式强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引导,创设师生、生生之间彼此交换、分享视觉影像及艺术作品的情境,实现师生共同讨论、双向互动。视觉影像的欣赏与剖析应先将影像的意义层级化,第一层是影像显性意义(包括是谁、什么、怎么被呈现在作品中),第二层是影像由表象传达何种意义与价值等隐含意义。[3]因此,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也应相应层级化,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选择学生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来源的地方文化视觉影像或艺术作品,并对其艺术形态、风格和创作表现手法等学科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影像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显性意义进行初步考察、理解与分享,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形成积极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情趣。第二,教师介绍各理论流派分析视觉文化的不同视角,引导学生进入具体情境,剖析影像作品的表达方式,审视作品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隐喻意义,讨论艺术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联。将文化艺术视为复杂系统,要重视其审美价值,更要引导学生对文化艺术作品及影像做出批判性的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欣赏与认知,形成对本土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是以文化艺术形式为载体的,教师的教学步骤应该为:先解读艺术的审美特性和审美价值,继而引导学生以批判的视角深入了解文化艺术符号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作品所蕴含或表达的价值观、权力关系、信仰等社会意义进行剖析,由此达到对社会的理解和批判,并实现自我意义的建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进行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并在创作过程中思考、理解、厘清和表达自己的价值、观点与信仰,最后通过创作和作品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实践教学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中,应推广双向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文化名人、文化传承人或民间艺人等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动态模式。与课堂层级化教学相结合,由校内教师完成传统文化艺术多样化形态的理论讲授,形成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形态的初始印象,完成初步的审美体验。然后,重点选取最具地方性、民族性的文化艺术形态,筛选相应的文化名人或民间艺人进行现场展演和体验,从而把民间艺人的展演实践与学校的文化学术传承相融合,通过演出展示、技艺培训、实践参与等环节构成动态模式。其具体操作步骤是:先在学校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获知当地学生对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了解程度和学习意愿。再安排课程教学、艺人展演、参与演出、学术讨论等,并进行课堂观察与课后访谈,获得这一文化实践活动的一手资料。最后,进行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探寻该模式的实践效果,并形成新的改良方案。这一动态模式弥补了以往艺术教育单一模式的缺陷。一方面,通过民间艺人或文化传承人对地方民间文化的文化展演让学生获得直观的地方文化常识;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的相关学术梳理深化学生前期的浅层记忆,培养学习、守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兴趣热情,从而培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氛围,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性。这一模式的推广也有利于降低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成本,并形成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长效机制。

(四)推广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周边社区常态化展演的模式

篇10

要想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应用我国民间文化元素,首先要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审美特点和形态概念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负责现代舞台美术设计的相关工作人员只有对我国民间文化有所了解以后,才能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将我国民间文化元素应用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其实民间文化艺术主要是一种由我国最淳朴、普通的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和环境所创造出来的简单易懂的文化艺术,在民间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和弘扬。同时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种民间文化艺术与大众眼中较为优雅高贵的文化艺术有所区别,民间文化艺术具备更鲜明的人文色彩和民族特点。现如今,民间文化艺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因此,深层次地探究了解我国民间文化艺术十分有必要。

民间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既是相同的,又具有自身与众不同的审美特点,全面了解和掌握民间文化的审美特点,有助于将民间文化元素更好地应用于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就一般情况而言,民间文化的审美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一是自发性,自发性是民间文化尤为典型的审美特点。主要是由于民间文化具有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创作和调整的特点,因此概括出自发性的特点。在一些比较高贵优雅的文化艺术中,将艺术性作为精神追求,其表现形式较为系统化,规范体系更是严谨,但在民间文化中与之相反,不受规章制度、条条框框的约束和限制。我国劳动人民创造民间文化的主要目的是消磨无聊时光,使得自己的业余生活更具趣味性、娱乐性,所以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体制对其进行规范约束,从而将民间文化自发性的审美特点完美地展现了出来。其二是传承性。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流传至今,足见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极强的传承性。人们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传承和弘扬我国的民间文化,分别是“言传身教”以及“口口相传”。其三是趣味性和实用性。我国民间文化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民间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实际劳作的过程中为了愉悦自身所创造出来的。与此同时,劳动人民将自身的思想感情也融入民间文化中,民间文化能够将劳动人民的情感完美诠释出来,所以其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其四是程式化。民间文化的程式化审美特点主要是指劳动人民在创作民间文化时采用的是极为常见且简单易懂的形式,因此社会大众很容易接受和认可这种文化审美形态。

二、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各个民族的思想感情、精神信仰以及审美品位是我国民间文化的灵感来源,民间文化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所以能够传承到现在。现阶段,在我国舞台美术设计中将多种民间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包括皮影、刺绣、剪纸、杂技、蜡染、雕刻等。在新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审美品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基于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我国民间文化元素与众不同的魅力。

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将民间文化元素应用其中,对于提升现代舞台表演效果有极大的帮助,能使现代舞台美术更具我国民族特点,美术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有助于陶冶观看舞台表演的人们的艺术情操。负责设计现代舞台美术的相关工作人员将民间文化元素融入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方案中,充分展现出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态度,从中探寻符合自身设计需求的文化艺术形式。除此之外,负责设计现代舞台美术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布置舞台时将现代化科学技术、材料资源与舞台美术相结合,营造出简洁、淳朴、自然的表演氛围,使得观看者在观看现代舞台表演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气势磅礴的美感。将民间文化元素运用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能够有效地激发人们对于大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为远离自然环境生活于城市中的现代都市人民带来与自然近距离接触的体验与机会。现代舞台美术设计师在实际设计现代舞台美术的过程中,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用心去感受和发现其中需要调整的地方,突破惯性思维的约束,充分展现出主观意识和感受,进而在实际表演过程中激发观看者的想象力,为观众提供无限想象的机会和空间。在现代舞台美术设计中应用民间文化元素的经典案例有:舞剧《霸王别姬》、歌舞剧《云南映象》、歌剧《苍原》等。

篇11

1.动画作品的剧本创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传承下来很多优秀的神话、民间故事以及文学作品,这些故事很多都被取材为剧本,是整部动画作品的灵魂。著名动画作品《铁扇公主》就是取材于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这部动画作品也成为中国动画史上的典型代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国人的骄傲,同时也被世界所认可。美国迪士尼动画作品《花木兰》也是改编自民间传奇故事《木兰从军》。这部动画作品的成功,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将东方艺术展现的活灵活现,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逐渐的走向世界舞台。

2.动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的动画产业中,传统艺术剪纸、戏剧、水墨画等都作为表现手法被大量的应用在动画作品之中,在笔者看来,这是中国动画最精彩绝妙之处。1958年推出的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就是一部具有鲜明美术风格的动画作品。这部动画作品融入了剪纸与皮影戏的艺术形式,不仅造型简洁,色彩也明亮鲜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动画史上一次成功的创新。之后出现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更是打破了绘画只能静止观赏的传统观念,将水墨画的“静”与动画的“动”完美结合。将动画艺术带入水墨画的意境审美中,别具一番风味。

3.动画作品的音乐元素虽说剧本是动画作品的“灵魂”,但是一部好的动画作品不仅仅是要有一个好的剧本。动画作为一种视听的艺术,是离不开音乐的配合的,优秀的动画作品总少不了耐人回味的配音配乐,好的配乐在适当的时候更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气氛,更直观的让观众体会到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作品在不同时段所营造的不同氛围。在中国动画配乐中,多以琴、萧、以及戏曲中的锣、鼓为主,琴声的悠扬悦耳,箫声的悲凉如水,戏曲的恢弘大气,都让动画作品更为生动。在动画作品《大闹天宫》中,更是将戏曲作为配乐运用的淋漓尽致。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动画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动画创作的精髓,在当今网络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下,利用动画产业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更好的向世界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在教学当中更要注重于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传播。

1.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与取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丰富多样,但并不是所有都适用于动画作品之中,在教学当中,应当更多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辩证的否定,决不能片面的全部套用,对于某些传统的方面必须要进行必要的扬弃。

篇12

我们想通过“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 ,明确高校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学习园地,以青年为主体的大学,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传承、创造、发展的主体。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族民间艺术也随之悄悄的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一个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是建立在民族文化基因发展基础上的,其实也是要靠青年群体参与的。所以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审美教育引入高校是至关重要的。

一、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研究目标: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和最初形态,作为我国美术传统的主流,作为今天应该重点研究的,主要是指那些“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那些“自然形态”的东西,而不是经过专业工作者“取之”、“用之”后再创作的东西。作为大学教育――一个智能、知识、信息集合的现代基地,不了解本民族的现实、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存在,而只去学习西方文化,那么大学教育为社会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在能力实现上将受到怀疑。不是西方的月亮就比东方的月亮圆。文化既要多元化,更要本土化。只有保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精神上独立、成熟起来。

二、研究视角、途径

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具有持久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魅力,在时间、空间上的一种独一无二的存在,在复制品、批量产品泛滥的今天保持着神圣性、权威性、不可复制性,从而更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研究价值、收藏价值。民间工艺美术的作者(生产者),往往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等条件,陶冶不同地域居住者的气质。地产的资源,提供了在那个地区产生特定作品的物质基础。各民族的风格习惯和文化传统,有着各自特殊的爱好方式和心理因素。

1)“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保护与调研”――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象一个大海,每个人来到乡间田野,都会发现许多令人激动的民族民间艺术。随着老一辈艺人无声的故去,许多民间艺术也随之悄然消失。活态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消失是永远的,是不可再生的。然而我国的民族民间艺术的现状并不乐观,整个社会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认识不够,缺乏抢救与保护资金,民族民间艺术原生态传承受现代社会冲击大。随着乌江流域民族原生态民俗旅游市场对民族民间艺术遗产无止境、廉价的滥开发,由于对民族民间原生态艺术价值认知肤浅,缺乏文化规划,对原生态文化艺术造成文化误导和原生态破坏。近期形式有所改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科院也在积极准备民族民间艺术方面的普查抢救工作。我们希望通过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传统特色的村庄和民间工艺、民间艺人进行有计划的考察和采访,文字记录、拍摄照片、录音采访、收集实物资料等同步进行,积累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考察调研、采风的基础上,分门别类的加以整理、研究,进行个案分析,并写出考察报告。民间工艺文化生态保护的具体内容和措施:举办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民艺藏品展,目的也是在唤起年轻一代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认识和兴趣。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意识到民艺在民众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借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项工作中,表明传统文化的生态建设是需要全社会的重视才能完成的,如同自然生态保护一样,它是全社会的义务。如果能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唤起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重视。应该说比仅仅完成一项科研课题更有意义。

2)“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引入高校审美教育――在国家大范围推行基础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院有幸承担了“重庆市中学美术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实施以及在基础美术教育教学的应用与实践进行了探索,根据重庆市大农村的现状,在“新课标”的精神下,结合地域特色,开发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资源,建设特色教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中央美术学院在国内高校率先将民族民间艺术正式、系统引入高等教育。标志着建国以来,真正开始了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把本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预示着更多与文化遗产相关新学科的延伸。目前中国民间美术史上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几乎是片空白,地方志上有零星记载。随着电脑广泛应用,许多画家用电脑喷绘取代画笔,我们的学生一上装饰图案、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等课程,只会想到用电脑做。提到外出写生只想到广西、陕西、云南丽江,而不想到乌江流域最具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龚滩、龙潭等地。说明我们以往的教育忽略了对学生宣传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教育,本文想通过“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应用性研究”,如苗族服饰审美功能研究、乌江流域传统建筑审美意识、乌江流域民俗文物审美情趣、乌江流域民族服饰文化符号与文化内涵、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色彩的“情感”特征、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色彩的现代特征、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蜡染艺术装饰图案美学特征等应用性研究,将乌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引入高等教育,非美术专业学生可以选修,美术专业学生必修课。我们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让学生了解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辉煌的历史,继承、发扬优良传统,今后他们走到哪里,就可以将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带到哪里。唤起更多的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关注,

三、研究价值

一个民族的发展,基因是不能丢掉的。只有守住自己的根,才能向上发展。我们相信本项研究形成的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应用性成果将会唤起人们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关注,我们应在继承对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加强对民族民间艺术的探索,从民族精神、民族艺术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使自己的艺术创作、艺术研究更扎实,更富于中国民族特色!乌江流域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也是民风民俗的产物,不仅蕴涵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经验、知识,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真正的艺术魅力。也体现雅拙、粗诳的审美意向只有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才能真正自立于中华民族艺术之林,并对世界艺术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晓勇.《乌江流域民族文化与色彩崇尚研究》.中国美

术出版总社,2004.5

[2]李晓勇.《土家族神秘的图腾崇拜》.四川美术出版社

篇13

传统文化传承与动漫创意产业是当今社会中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因为发展动漫产业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传承的问题。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弘扬传统民间美术、保护文化艺术遗产是我国发展动画产业的重要前提和创意基础。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源泉,铸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辉煌,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优秀文化既要传承,也要作为文化产品进行创意和开发,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动画产业上,要运用科学发展观,大胆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进行创意和创新,不丢失传统的优秀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艺术渗透到动画创意产业现代化的进程之中。本文分析了传统文化传承与中国动画片发展的内在联系,研究了民间艺术传承与动漫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文化现象,以及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与动画产业发展上的原创性与民族性问题,强调和阐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民间美术遗产在中国动画影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树立本民族的艺术表现风格和创作观念

近几年,随着数码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和信息传递方式的多元化,动画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创意产业融合,更是以惊人的步伐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不可否认,技术为艺术创意提供了最好的服务,动画片的制作由原来的手绘转变为三维电脑制作,由此引发了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与期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艺术创作的规律,技术发明的应用及两者间的关系是相对不变的,因为动画片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艺术创意。动画片是动漫产业的主体,它是一门集策划、文学、美术、音乐、影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当前,在我国动漫产业中以模仿国外动漫为荣,创作平庸,画面粗糙,定位不对,毫无创意和文化内涵,甚至是某些国外片的翻版,也因此中国动漫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十分低,市场状态非常严峻。由此看来,文化传承与动漫创意产业的发展,是遵循着一定的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进行的。如果违背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就会出现曲折,因为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要协调进行的,只有坚持本民族文化遗产与创作观念,才能实现动漫创意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动画片创作中,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在观念上是同时汲取了纯绘画的精致艺术及通俗文化的漫画卡通而成,很多动画题材多来自本国民间故事、神话、童话,这种包含前卫精神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两极特性,一直都是动画吸引人的地方。在英国偶类动画《小鸡快跑》、黏土动画《神奇海盗团》中,其角色形体自然逼真,构思细致,画面纯美,表情动作也相当丰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日本动画片在本民族题材上的创作做得很到位,这也使它在国际动画领域里能够独树一帜。动画片《千与千寻》是从日本民俗与神话传说中汲取养分,把神仙鬼怪的活动场所变成了影片的舞台,营造出一个极具东方色彩并充满日本风情的

神秘世界,带有鲜明的日本本民族的特点。[1]在动画片中具有鲜明的本民族风格及精湛的动画片制作艺术技巧,是形成日本动画艺术风格的关键。而在好莱坞影片中,随处闪现着的是美国这个移民国家的创新氛围。一部美国史,就是各民族的融合史,是不同思想交汇、冲撞和取长补短的历史,也给动画片的创新提供了土壤。在题材创作上,《狮子王》中可以找到英国喜剧《哈姆雷特》的影子,在《功夫熊猫》中能看着中国的国宝熊猫被搬上银幕。这些动画片是美国人在挖掘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典范,美国影视文化产业之所以发达,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创新,创新使它的影片在全世界一下子占领市场,占据霸主地位,影响了全世界的好几代人。[2]

二、中国传统动画片中创新的途径

动画片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影视文化娱乐形式之一。动画产业属于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文化产业。然而,中国动画片多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没有在世界动画片市场形成产品优势和品牌影响力。究其根源,一是国内大众对动画片的认知度仍不高,被视为少儿玩意儿。它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具有振兴本土文化的社会效益尚未被确认,甚至或被视为幼稚。二是在动画创作中刻意营造出的“孩子腔”不免脱离现实,让人觉得假。三是国内大多数动画片要么是“寓教于乐”“主题先行”的产物,要么则要看投资者的脸色,“钱”成了影片的上帝。四是现在国内动画影片缺少创新和文化底蕴,题材创作构思上缺少想象力,这样的作品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同。国内许多动画片,从框架到创意,从人物造型到场景构成,往往拿山寨别人当家常便饭。有些动画片甚至从国外动画影片里稍改动几笔便挪为己用,有些影片虽非“小抄”却粗制滥造。片面追求产业化、商业利润和模仿国外动画片而忽视本民族传统文化因素,使其失去原有的文化艺术价值,糟蹋了刚刚发展起来的动画创意文化产业。其后果是很严重的,因此要警惕在发展动画创意文化产业上背离文化传承的现象。

中国动画片发展最根本还是在于文化的输出,打造本土自主文化品牌是动画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中国动画片发展历程中,中国动画的知名度也是由传统民族文化题材的创作打响的,《猪八戒吃西瓜》《人参娃娃》《葫芦娃》等片中角色是动画片对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最佳诠释,其人物形象通过刀刻、剪、撕的语言,塑造出一个个轮廓刚劲有力、形式感强、整体效果特别突出的鲜活形象。《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造型设计吸收了漫画、戏剧脸谱、民间版画、年画的精髓,线条、色彩上借鉴了民间绘画和木刻的特点。[3]《小蝌蚪找妈妈》是由中国动画大师钱家骏创作的动画片,角色来自于我国著名大师齐白石的写意花鸟形象,运用中国传统国画中的墨底晕染方法绘制创作的,影片成功地反映了中国特有的传统古典美学意境,这部动画影片在国际动画界引起的巨大震动,证明了中国民族动画片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现在国产动画片在挖掘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化对接,传播中华文明价值理念方面有待提高。比如,美国迪斯尼公司创作的动漫影片《花木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把她塑造成好莱坞语境中的“女英雄”推向全球,当世界认识“花木兰”时,这本属于东方文化资源的女性形象已经成为传播西方文化观念的使者。借鉴中国传统元素拍摄的《花木兰》《功夫熊猫》说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魅力,但通过外国的演绎,其本质是美国个性淋漓尽致的呈现,把中国元素安了一颗“美国心”,再回过来影响中国的观众,我们的文化传统也就被无形地吞噬了。因此,中国文化的传播更重要的是依托各种手段,呈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观,展现独有的中国人文风采。

三、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将本土表现语言融入时代感创作中 国产动画片要突围,必须鼓励有特色的原创作品,应汲取本民族、民间文化的精髓,“盘活”原有的动画资源。我们应该提倡中国动画的本土化,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动画元素,充分利用那些具有民族风格鲜明、造型独特、文化品位较高,而又适合动画艺术表现的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在大量的动画作品中有机地植入中国元素,从而体现出中国核心精神和主流价值观。文化传承可以转化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文化生产要素,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和一条文化经济规律。因此,发展中国动画创意产业就是要把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转化成为文化生产力。动画创意产业,创意很重要,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当成熟的表现形式,很多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精华乃至国粹,是全世界公认的具有独特魅力的瑰宝。比如中国杂技、武术、戏曲、民俗等。这些形式多样的人文文化遗产灿若星辰,可供挖掘、弘扬的方面目不暇接,在动画影片创作上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一品牌,提高原创动画编剧、策划水平,提升我国动画产品文化内涵,形成核心竞争力,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更可尝试发掘利用文物遗存、民间传说等文化资源优势,将中国传统文学名著改编成动画片故事脚本进行创作,这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中国动画片创作上,可利用的传统造型艺术样式有很多,缤纷多姿的中国传统艺术展示了人们的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可以借鉴用于居室环境装饰的国画、年画、农民画、剪纸以及服饰的花样、绣品;游艺娱乐活动中的木偶、皮影、泥塑玩具;宅居的各种亭桥牌楼、砖木石雕等艺术造型语言形式;从中国龙、凤、麒麟等祥禽瑞兽中汲取传统文化元素,继承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审美文化和民间艺术传统,从而丰富动画片创作的题材、形式、色彩和造型语言,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形象。在动画创作中,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借鉴的元素不胜枚举,这需要我们要更多地接触学习借鉴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门类,本着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寻找传统文化中切合点,将动画创意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通过传统文化内涵来提升动画片的价值,利用中国文化的强辐射力来拓展现代动画产业的市场。通过精心创意设计,推陈出新,展现我们民族自己的原创动画影片。中国动画片必然会走出低谷,成为老少皆宜的娱乐需求。

四、结 语

动画片集文学、艺术、科技于一体,动画产业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性的文化实力,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显著标志。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着多民族创造的辉煌文化。这是一笔宝贵文化资源,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中国新兴的动画创意产业来说,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的动画产品出击国际市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走向全球,才可生产出中国特色的原创动画作品,锻造出世界一流的中国动画文化娱乐企业。动画创意产业继承传统文化,关键是在传承中创新,并将传统文化转化为话语权。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如果一味缠绵于不合时宜的旧习和保守,则注定是一种不幸和灾难;但如果丢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则是一种耻辱,开拓创新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本土动画片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邹勇,胡晓琳.以动画明星分析影视动画中个性角色的塑造[J].美术大观,2010(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