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企业信息化的内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篇1

关键词:医院文化(Hospital Culture,HC);医院文化管理(Hospital Culture Management,HCM );显性文化(Value Management, VM);系隐性文化(System Methodology,SM)

Key words: Hospital Culture Management (HC);Hospital Culture Management (HCM);Manifested Culture;Implicit Culture

中图分类号:F272.0;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001-03

0 引言

随着医改政策的全面推行和医疗领域的市场化推进,医院管理的改革和现代化管理的推行势在必行。这其中,医院文化(Hospital Culture Management, HC)和医院文化管理(Hospital Culture Management, HCM)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管理现代化离不开医院文化和管理,这已经在学术及实践领域取得共识(陈绍福,徐宝瑞,2002)。何为医院文化?医院文化的内涵包含哪些?医院文化的体系是什么?医院文化对医院开展现代化管理和创新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又如何开展医院文化的管理?从已发表的文献来看,我国学者尤其是来自医疗机构的学者探讨得比较多,如对医院文化开展了定义(杨青,1995;任文杰,2005;沈翔慧,2000),医院文化的内涵探讨(薛炜清,1995),医院文化的体系和层次结构(杨青,1995;陈绍福,徐宝瑞,2002;张运利,安健,尹爱田,等,2013;宗亚力,2014),又如对医院文化对促进医院管理创新和提升核心能力的机制和作用方面的探讨,周炜(2002)对医院的品牌建设促进进行了分析,韩蔚,吴益芬,樊慧红(2009)提到医院文化能够增进护理服务的创新能力等等。

在如何创建和维持医院的企业文化方面,因为研究视野的不同,提出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曹建文,薛迪,李军等(2004)从六西格玛管理的视野探讨了这一方法对医院文化建设的作用。宗亚力(2014)从制度、体制、机制对医院文化的影响方面探讨了医院文化建设的途径。符壮才(2009)从价值的角度对医院价值文化管理体系进行了分析。王玲(2013)进一步从价值工程角度分析了企业文化的体系,并以运输企业的文化体系为案例,初步提出了文化价值工程的方法。也有学者提出了基于服务价值链管理的医院文化构建与实践(任文杰,2005)。本文将基于上述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医院文化的内涵、层次和体系,对医院管理的作用和医院文化的构建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1 医院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1.1 医院文化的定义分析 何为医院文化?郭彪,陈任,胡志(2013)认为,医院文化是一种社会存在,始终与医院的存在结伴而行,有医院就有医院文化。医院文化建设是现代医院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任文杰(2005)认为,医院文化是医院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和思想精神活动的总和。朱佳(2011)认为,医院文化就是在一个单体医疗机构当中为广大干部职工普遍接受的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具有医院自身特点的行业文化。医院文化在内部具有共性化,对外则具备个性化。杨青(1995)认为,医院文化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卫生事业文化的主体部分,关于其内涵,主要有几种说法,一种是群体意识说,第二种是文化分层说,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同心圆,第三种是物质精神结合说,第四种是文化管理模式说,其核心是医院价值观。

从上面的四个定义看,由宽泛到具体,都揭示了医院文化的不同方面的内容。作者认为,医院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集,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有医院就有医院文化。并不是优秀的医院才有医院文化,只能说在特定的医院中,其医院文化是呈现怎样的生存状态。

如果将医院文化定义为医院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和思想精神活动的总和,则不利于把握医院文化的本质内容。毕竟医院文化并不等同于医院,医院的生存发展还有其他必要的内容。在这里,作者基本认同陈绍福,徐宝瑞(2002)的定义,认为医院文化是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部分组成的,但是范围过大,物质不应该包含在文化范畴。

1.2 医院文化的内涵解读 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个新的定义:所谓医院文化,是指由特定医院全体员工创造和培植、维持的,能够被医院员工和客户辨识的,反映医院经营精神、经营方式和经营面貌的理念、制度、行为、符号的体系,是特殊行业的企业文化。这个定义只反映了作者长期在医院管理实践中对医院文化的如下感知:

①医院文化,是指由特定医院全体员工创造、培植和维持的。没有抽象的医院文化,医院文化都是现实存在的,哪怕是劣质文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医院文化。②医院文化能够被辨识。在内部方面,能够被企业全体员工所感知、感受和认同(不认同),并由此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将自身融合到所在医院的企业文化系统中,或者排拆,游离于医院文化之外。从外部来说,医院文化被患者、社区、社会同行、主管部门所感知、感受和认同(不认同),从而获得不同的口碑,良好的医院文化造就和形成品牌。获得社会的认同。而劣质医院文化也经过感知、感受和认同(不认同),形成社会的不良印象和排拆。③医院文化反映了医院经营精神、经营方式和经营面貌的理念、制度、行为、符号的体系,医院文化只能与医院共生,或者形成依附关系,其本身的内容反映了医院的经营管理、生存发展的方方面面。如反映医院的经营精神、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经营理念和办院宗旨。如反映医院的经营方式,如何组织医疗护理、救死扶伤、医学科学研究、医学与卫生知识宣传普及开展的方式,反映了医院内部组织管理、医疗专业人员的培养和激励,反映了医院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模式,反映了医院的发展方式和为社区、为社会承担的责任和贡献等方面。如反映了医院的经营面貌,如反映了一家医院的医疗水平、医疗服务态度、医院所呈现给社区和社会面前的精神面貌、医院形象等。还有,医院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种,是特殊行业的企业文化。

2 医院文化的层次和体系

不同的学者对医院文化的层次和体系的看法是不同的。笔者认为,如果从狭义的内涵来看,物质层的内容应不属于医院文化。尽管人们经常提到物质文化的概念,医院文化的外显层也不独立存在,如制度层,既有外显的规章制度体系,也有制度执行能力的内在层,医院精神是一个宽泛概念,也有内在深层的理念和外在的形象呈现,因此内在和外在的划分也比较模糊。同心圆的观点比较实际。实际上这是医院文化从建设、培育到维持的一个较长时期内医院文化与医院其它领域的经营管理相互作用的程度、相互体现程度。这里,基于作者的医务工作实践,认为医院文化大致可分为显性文化、隐性文化二大类。

2.1 显性的医院文化 显性医院文化:是指一家医院的全部的规章制度体系,甚至包括医院的章程。主要包括医院的组织结构形态、岗位设置、岗位责任描述、员工任职说明书和医院的管理流程。这其中,既包含工作对象的管理规定,如各种病症的诊疗规范,重症病人的抢救流程,各类医疗设备、器具的维护、操作规范和流程,医疗技术、质量和安全管理等,也包括对工作主体的管理,如组织管理、行为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等方面。之所以说一家医院的全部的规章制度体系是显性文化,首先是因为规章制度体系是医院的镜像。是医院规范化经营管理的标准和要求。医疗工作不同于其他行业,涉及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医疗过程是高度专业化的过程。如果一家医院不能够建立起成套、有效的经营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医院的组织管理松散、没有严格的组织管理方法,各类诊疗岗位设置不明确,医疗设备的维护、操作没有明确的流程可遵循,医疗质量没有保证体系,则即使有再好的医疗设备和人员,也难以确保高质量的医疗效率和效果,或者撇开规章制度体系而奢谈所谓的医院文化,则更是舍本求末。其次,规章制度体系是书面化的文化,凡医院工作员工都能接触到规章制度,都能从中了解到、学习到本院的技术、管理标准和要求,并以这些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来规范、衡量本岗位的工作。而作为患者和其它相关主体也可以通过接触公开部分的管理规章制度,了解和认识一家医院是如何开展经营的,有助于医院和患者、社区、政府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相互了解,增加医院经营管理的透明度。这样医院更容易被病人所接受。医院也以这些标准和要求对各岗位的员工工作进行评审和绩效考核,并能接受内部和外部的建议,将其不断改进,从而确保医院的经营管理规范化,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将医院的经营管理条理化、书面化、制度化,是一个知识挖掘、管理的过程,是将私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医院的共享的显性知识的过程。从整体上看,则是医院的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和维持。

2.2 隐性的医院文化 隐性文化:是指除管理桂枝制度之外的,涉及医院经营管理的价值观、经营道德伦理、企业宗旨、言行精神、品牌和口碑等方面的文化的综合。相对于显性文化而言,这部分文化更多的是根植于医院全体员工和外部主体的认知中,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篇2

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

目前关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有很多,但对于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概念还不是很多,本文旨在根据相关学者对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理解,总结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煤炭企业信息化是将煤炭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人力资源等各个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网络化信息系统加工生成企业所需的各项信息资源并提供给各层管理者。使管理者能够及时掌握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从而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更加合理配置,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煤炭企业信息化是指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研究开发、市场销售等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组织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煤炭企业信息化是煤炭企业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信息资源,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运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并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安全生产能力、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一个系统工程。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2、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信息化的前提。要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有选择、有步骤的实施信息化。煤炭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至始至终把握实施信息化的主动权。煤炭企业的管理方法、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信息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和资源基础。调动人力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必须重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尤其是开发信息化人力资源。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竞争力、安全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到组织结构调整、企业流程重组、管理方法创新等贯穿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要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明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主体,了解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手段,抓住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为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来实施企业信息化这一系统工程。煤炭企业信息化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断变化和持续发展才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内涵。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篇3

电子商务的问世,就体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不仅在全球呈现竞相发展的态势,而且对世界经济格局和贸易体制的变化产生了及其深刻影响,大力地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电子商务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商业模式而成为经济活动的杠杆。

一、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概念

1、电子商务内涵:电子商务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商务活动,它是将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手段,通过一定的协议联系起来的电子网络环境进行各种各样商务活动的方式。电子商务一般就是指利用国际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的一种方式,具体来说,如网上营销、网上客户服务、以及网上做广告、网上调查等。电子商务是Internet的直接产物,是网络技术应用的全新发展趋向。Internet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也成为电子商务的内在特征,并使得电子商务大大超越了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具有的价值,它不仅会改变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且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与结构。

2、企业信息化内涵: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其实质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

二、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产物。企业信息化进程孕育了电子商务,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的深入进行和深层次开发。没有企业信息化,社会对电子商务不可能有强烈的追求,置身于电子商务中,人们才能感受到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1.从概念上而言, 企业信息化的范围比电子商务的范围更为广泛,就好比从社会上开始出现“服装”这一名词,随着人们观念以及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休闲服装”、“正装”等等。那么这两者单从概念上也可以这样理解,企业信息化在随着人们观念以及技术等的发展,出现了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是将企业的所有行为数字化,是一种过程,更注重的是技术,靠技术去实现数字化;而电子商务是一种商务活动,技术只能作为它的一个平台,相比技术而言其更注重的是商务活动。

2.从现状上来谈,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是要受市场环境、企业自身的限制,而是要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限制,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没有企业基础的信息化建设就不可能有完善的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建设为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的很好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化建设是一种手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才是最终目标。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关系极为密切,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保障。企业信息化进程孕育了电子商务,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的深入进行和深层次开发。没有企业信息化,社会对电子商务不可能有强烈的追求,置身于电子商务中,人们才能感受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三、电子商务条件下的企业信息化

1、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组织单元间的传统边界被打破,生产组织形式将重新整合,开始建立一种直接服务顾客的工作组。电子商务模式将会使企业的信息传递方式由单向的“一对多式”向双向的“多对多式”转换。

2企业管理网络化。电子商务以数字化的网络和设备替代了传统纸介质,从而带来了一种新的贸易服务方式。电子商务对企业营销管理最为显著的影响是销售渠道和促销策略的变革。以往的批零方式将被网络代替,人们直接从网络上采购,传统的人员推销失去大部分市场。管理者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定位将更加依赖于网上的资料以及对网络的充分利用。

电子商务以其显著的信息优势为企业奠定了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之源,并且促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篇4

STUDY ON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PLANNING METHODOLOGY OF TELECOM OPERATORS

Tian Peng Luo Bangcai Guizhou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pac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was faster and faster. Information planning has becom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booster and engine of improving the economic benefit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However, an effective information planning methodology will help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elecom operators as the main body in this paper, an framework of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 process is proposed, the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s basic principle is expounded, several common methods of planning are carried on the analyses, the value of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 is summarized, providing an useful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other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planning.

Key words: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Planning Process Framework Planning Methodology

一、引言

企业信息化规划以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为指导,结合先进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企业业务的最佳实践,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制定企业未来信息化蓝图以及实施保障计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导,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依据[1]。

当下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成为了衡量一个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现代化企业的核心内容之一[2]。对电信运营商而言,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电信市场的开放,竞争的焦点从网络竞争、规模竞争向客户竞争和管理竞争转移,同时在电信企业内部进行了组织架构重组和业务流程重组,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环境、现状、战略、业务和市场,电信运营商应从企业信息化规划入手,寻找一种有效的信息化规划方法,提出适合企业3~5年长期发展战略需要的信息化规划,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支撑企业的发展战略,强化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与原则

在国务院“两化融合”思想的指引下,随着电信运营商业务发展,快速成长的业务需求对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服务标准,信息化规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使信息化建设能够敏捷地支撑电信运营商业务、服务、运营、管理以及创新发展,提出了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与基本原则。

2.1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

从电信运营商企业战略及业务发展需求出发,根据工作内容和时间先后顺序不同,可将整个信息化规划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前期规划回顾,第二阶段进行现状、需求及驱动力分析,第三阶段制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第四阶段提出具体建设项目,进行项目投资估算与设计实施,如图1所示。

在理解电信运营商发展战略和核心业务的前提下,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前期规划执行情况,找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差距与不足,评估上年度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分析电信行业发展环境,明确企业内部相关部门业务需求,利用关键成功因素法,对发展需求及驱动力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企业未来信息化改进方向;在全面调研,充分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规划期总体目标和实施原则,从技术架构演进规划、信息化组织和人员规划及信息化服务规划入手,勾画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结合企业规划思路和方法,提出必要的建设项目,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计划,分析项目投资预算,对项目投资进行权衡,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2.2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基本原则

在电信运营商进行企业信息规划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信息化规划就难以有效指导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坚持战略驱动和业务导向。目标牵引力和业务驱动力是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的源头,信息化规划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信息化架构,推进企业的整体发展;同时,围绕业务发展需求,制定出具有业务价值和业务促进力的规划,提高规划的可接受度。

坚持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要整体规划,分步骤、分重点实施。从建设逻辑上,要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先从IT基础设施及底层数据建设,再发展核心业务系统,优先解决最紧迫、最重要的需求,并在所需的人、财、物的投入上有所倾斜[2]。

坚持循序渐进和注重实效。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并贯穿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动态过程,要把握核心和重点,由急至缓,循序前进;基于成本去设计规划,规划不宜太大,规划期不宜过长,一般3~5年为宜,同时要考虑规划的扩展性和可用性,这样更能提现规划的实效与价值。

坚持全员参与和加强培训。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人,必须要让每位员工都清楚,每一个人都积极地做好准备;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是根本,实行培训与引进并举,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人才引进渠道,为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所需的适用人才。

三、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论探析

3.1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专家和企业界开始了对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并形成了一些比较典型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例如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价值链分析法等,经过对这些方法的学习和实践,提出了几种电信运营商常用的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

3.1.1 GMTD方法论

GMTD方法论具体指的是:Guideline,“一个指导思想”,即企业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Methodology,“一个分析方法”,即以关键成功因素法为主要分析方法;Time step,“三个时间步骤”,即以规划回顾、需求及战略分析、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三大时间步骤为规划流程;Dimension,“四个维度”,即以战略、资源、产品、客户四大竞争力的提升体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企业价值提升。

GMTD方法论是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总体思路,将企业信息化规划分为“一思想、一方法、三步骤、四维度”四个方面,为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合理、科学的支撑,有效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是目前电信运营商比较常用的规划方法。

3.1.2 问题追根溯源法

从电信运营商业务发展需求入手,聚焦客户业务要求,分析技术人员抱怨的原因、用户使用问题与客户感知以及端到端的业务流程,通过横向比较,找准企业管理、运营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以及业务需求与IT能力之间的矛盾。

对于业务部门来说,以业务为驱动,通过分析具体业务对应的具体IT功能实现,对IT规划提出要求。对信息化部门而言,业务驱动作为信息化的重要输入,信息化在能满足具体功能的同时,更需关注满足业务类及发展趋势的信息化能力是否具足、结构是否合理、需要哪些构成要素、是否可良性持续发展等,通过点上的汇集、分析和关联,进行自底向上、追根溯源,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明确IT能力,制定科学的IT规划,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3.1.3内涵变化分析法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建设面对的业务环境、战略要求相对过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电信业由“通信业”转向“信息服务业”,企业发展已由过去的“利润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通过分析全业务环境下企业战略和业务内涵,聚焦企业战略转型及信息化内涵的变化。从企业信息化角度来说,信息化以全流程为贯穿,针对业务发展策略和能力填充点,对新的变化和发展规律需要有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并对移动互联网业务和商业模式下IT内涵变化进行重新审视。

从规划层面来说,基于战略内涵和业务需求,聚焦IT内涵变化和IT能力映射,采用MATRIX(矩阵)框架,梳理企业信息化能力建设同企业战略与业务需求驱动、客户体验驱动、持续性发展驱动的关系,进行多角度二维分析,将信息化能力建设转换为业务和服务能力,推进IT的技术、管控、服务体系方面的工作开展,创造IT价值。

3.1.4价值区间权衡法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传统的通信业已经由单一的利润驱动向多元的价值驱动转变,而竞争焦点集中在企业掌握价值链过程中面向客户的运营能力、应用提供与管理能力、服务聚合能力三个方面。电信运营商企业核心竞争力区间应由信息流的传播者向能力提供的管理者、服务应用的集成者以及客户渠道的聚合者改变,通过对产业链的引领与价值链掌控,最终成为标准与模式的引领者。

在深入推进转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持续提升企业价值的背景下,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应围绕企业运营价值、股东价值、产业链价值、员工价值、客户价值和社会价值展开,构建一套相对具有客观性、全面性的基于企业价值贡献作用比重加权的二维模型来衡量信息化的作用和价值,全面提升整体化企业信息化能力,实现IT支撑和业务发展的“有机融合、创造价值”。

3.1.5企业战略解码法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工作应聚焦企业发展问题。电信运营商移动数据业务领域管道价值份额被进一步压缩,传统核心业务市场面临价值分流,流量增长与价值提升难以同步增长,抢占用户第一接触界面的竞争日趋激烈。

聚焦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本质。移动互联网业务与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吸引用户、聚合资源、价值链掌控,从上、下游客户角度,聚焦管道、平台、应用在商业模式中的作用,对IT内涵的进行重新审视,从新的角度去理解“新三者战略”:智能管道、综合平台和应用。管道是桥梁,是基于客户与电信、客户与客户之间发生关联或关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产生的作用角度。平台是容器,是基于面向内部运营与管理、面向外部合作接入与能力提供的实体系统和标准层面。应用是体验,是基于客户感知到的综合内容与体验层面。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除了IT支撑层面外,在其他方面应有更大的作为。

3.2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思考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展现的首先是内容,作为一个面向未来能力建设的可阅读物和传达思路思想的载体,应根据电信运营商自身具体情况,适当的将内容的思维模式过程有所体现,这种“做什么”、“为什么”有上下文的方式将有利于把问题和思路传达得更清晰和透彻。

规划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模式过程的体现方法经过总结、归纳和提炼后形成可模式化的形式,可以认为就是一种方法论。

所有的方法都是以内容为基石的,需要的只是把要阐述的内容和观点以合适的方式和逻辑结构展开,形式为内容服务,并成为内容重要的组成要素。方法论是基于内容的一种工具,可以选择工具、应用工具或创造工具,但不必为了方法论而方法论,法无定法,因时、因人、因事而定,量体裁衣,寻求一种适宜电信运营商自身发展,具有实效的信息化规划方法,将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四、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价值体现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工作的先导,对能力建设和工作重点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满足“二八法则”,即信息化规划花费20%的投资将为企业贡献80%的信息化成功率。

信息化规划是一项重要机制和组织形式,将信息化工作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业务、管理等紧密衔接起来,系统性的调动IT专业资源来协同解决问题、开展能力谋划、明确工作思路。规划不等同于工作计划,规划聚焦在企业级的战略、业务、价值同IT的连接,由此使得IT各级人员明确在战略地图中的坐标定位、方向、路径、内容及方法。

信息化规划是下年度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先导,是IT专业下一年度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的重要来源,是企业发展战略在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服务与支持等方面的细化,促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和IT从业人员以全局化和大局观的角度去看待、评估企业的信息化现状和信息化工作的未来,对企业IT建设工作形成长期性指导体系,促进企业对现有问题和IT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诊断与梳理,能够针对当前问题和改进方向进行IT系统实施。

五、结束语

信息化是生产力,要高瞻远瞩,超前规划,发挥出对企业创新变革、精确管理、高效运营的引领性作用。信息化规划要结合电信运营商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需求,从整体上进行规划,注重重点,循序渐进。然而信息化规划方法很多,必须结合电信运营商自身特点分析,从多种适配方式中创建符合企业实际和未来要求的信息化规划方法框架[3],推进信息化规划工作实施,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行,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 范玉顺,胡耀光.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基本框架与方法[J]. 新材料新工艺, 2004(9):2-7

[2] 蒋桂艳.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研究[J]. 微型电脑应用, 2012(10)

[3] 龚至晖,李.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探讨[J]. 移动通信, 2012(11):134-137

[4] Thomas H D. Putting the Enterprise Into the Enterprise System[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ugust,1998:3-5

篇5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 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 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篇6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篇7

1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是指房地产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房地产企业决策、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目前,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获取信息的途径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正确的决策要依赖于广泛的信息收集和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2 信息化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房地产业是一个时刻与资金流、物流、人流发生错综复杂关系的行业,在这一行业中信息在企业、行业之间的流通就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因此,信息化在房地产企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有利于房地产企业进行科学决策。房地产开发项目涉及面大,实践广泛,从项目立项到物业管理,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收集到企业决策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和资料。

(2)有利于房地产企业降低营业成本。通过信息化建设,构建房屋产企业经营数据链,不仅使房地产企业各种信息传递更加通畅,而且能够大幅降低其各种营业成本,从物料调度、仓储管理、房产设计、物业管理,甚至是可视会议、网上交流、电子信息传递等,都能使营业成本获得较大削减。

(3)有利于房地产企业实现办公自动化和科学化。信息化在中国企业发展的比较晚,尤其是中国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往往忽视了信息化建设,使企业的办公处在手工阶段,通过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办公手段,提高办公质量,还可以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和科学化。

(4)有利于形成新的营销模式。进行信息化建设,可以改变房地产企业传统的营销模式,摆脱过去那种小范围、服务不到位的缺陷,可以扩大企业的营销范围,提高服力质量,提升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品牌,将企业的未来发展建立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之上。

(5)能为企业提供更好、更快捷的服务。房地产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不仅能够使本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络和运营更加顺畅,而且能够给客户提供更好、更快捷的服务,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迅速反馈和解决客户的问题,提高了企业的服务质量。

3 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的途径

房地产企业要进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必须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具体特点进行改造,其信息化管理模式要进行创新,必需按下列途径来着手:

(1)面向职能的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管理。面向职能的房地产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等方面。按着系统观和过程论的要求,对这些方面按照职能的特点进行全过程管理,使不同的职能部门和职能分工互相合作、协调发展,为整个房地产企业的利益进行运作。

(2)面向过程的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管理。由于房地产企业是进行房地产投资的企业,其项目运作过程包括房地产的规划、设计、建造、系统管理、维护与物业管理等,项目的运作过程体现了全生命周期的特点,因此,要求房地产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也应该是全生命周期的,按照全生命周期的要求进行信息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对计算机硬、软件选型、物理系统的实施、编码、测试、数据准备与录入等要进行全过程管理,其任务是保证系统安全、正常、可靠地运行,同时,还要对系统进行评价,不断完善和提高系统性能,以充分发挥构建的信息化系统的作用。

(3)房地产企业信息化协同商务模式。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联系紧密:企业信息化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础,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产物。电子商务是由企业信息化孕育产生的,并由此推动着向前电子商务的发展反过来对企业信息化的深入进行和深层次开发起到促进作用。存在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的意义才更显著。瞬息万变、激烈竞争的时代对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时展的要求,就必须改进企业信息收集、加工、管理和传递方式,就需要实施企业商务协同模式,帮助优化和改造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工作流程,提高企业整体工作的有效性和效率。

(4)房地产企业信息化集成管理模式。在集成管理模式下要求房地产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增加自动化设备的应用的比重,通过采用智能化生产制造设备,有效地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使企业设计生产过程实现标准化、数字化,并且同时在企业经营、决策层面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房地产企业信息化促进了房地产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可以看出,房地产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后,企业内部数据比较散乱得到很大的改观,以前很多地方出现了数据不一致的地方不再存在。总体而言,房地产企业进行科学的信息化集成管理模式后,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4 结语

我国的房地产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尤其是那些中小房地企业信息化建设更是举步维艰,这种状况给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总体而言,房地产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长期的工程,它涉及到房地产企业运 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只有对房地产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才能不断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现代化管理,全面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赵峰.基于多层次灰色理论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效果测评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2,20(6): 67-69.

[2]赵峰,张娅萍. 企业人力资源长效培训研究[J].知识经济.2013,(6):17.

[3]张杰,孙曰瑶.基于AdaBoost组合算法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预测[J].统计与决策.2012, 7(7):41-44.

[4]赵峰,张娅萍.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3,(7):13-14.

[5]张杰,赵峰.流数据概念漂移的检测算法[J].控制与决策.2013,28(1):30-35.

篇8

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也成为各个企业与消费者关注的热门话题,企业究竟该如何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如何利用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以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和自身市场竞争能力,并不断发展企业和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明确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之间的关系,并正确处理这种关系。

一、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概述

1.电子商务的内涵

电子商务是综合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贸易伙伴间商业运作效率为目标,将一次交易全过程中的数据和资料用电子方式实现,在商业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实现交易无纸化、直接化。电子商务可以使贸易环节中各个商家和厂家更紧密地联系,更快地满足需求,在全球范围内选择贸易伙伴,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

电子商务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商务活动,再具体一点,它是将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作为手段,通过一定的协议连接起来的电子网络环境进行各种各样商务活动的方式。说得通俗一点,电子商务一般就是指利用国际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的一种方式,例如:网上营销、网上客户服务、以及网上做广告、网上调查等。

电子商务是Internet的直接产物,是网络技术应用的全新发展方向。Internet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也成为电子商务的内在特征,并使得电子商务大大超越了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具有的价值,它不仅会改变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且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与结构。

2.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其实质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电子商务有着巨大的生命力,无论社会、国家还是企业对其都有着广泛的需求,并有着直接的利益体现,在企业开展并推广电子商务必须了解电子商务系统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是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

企业要促进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问题。要想使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正常工作和高效率运行,真正实现网上交易。就必须在硬件、软件上加大投入,搞好系统的规划和计划工作,提高系统的标准化程度。同时加大信息基础建设的力度,提高投资效益,改变网络通讯方面的落后面貌,促进电子商务的普及应用。企业要真正实现自身的信息化,才能有能力介入到电子商务市场环境中。因此,我们说企业信息化是实现电子商务的基础。发展电子商务一定要与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水平相结合,统一规划。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本身就是企业信息化在企业与企业外部关系方面的一种应用。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是基础,供应链是纽带,企业信息化的更高阶段,必定是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与内部ERP等管理系统相集成,同时支撑企业对外的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商务运作、商务需求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电子商务系统的特征是以网络为基础的。网络是电子商务的硬件基础设施,是信息传输系统,是电子商务的平台,包括因特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外部网(Extranet)和商业增殖网(VAN)等。将企业内联网(Intranet)与企业外联网(Extranet)相连,并与Internet互连互通,共同构成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环境,这既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商务活动信息与企业信息系统相互融合沟通的需要。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实际上就是从事商务活动的各方利用计算机系统在企业内连网、外连网和Internet环境下,实现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企业商务活动的信息化建设包括从销售、市场到商业信息管理的全过程,它需要企业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信息资源共享,整合企业信息系统与各个商用服务资源的应用,实现企业各个系统的一体融合,最终实现真正意义的企业电子商务。

综上所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电子商务的基本思路是:在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引导电子商务的发展,逐步实现企业内的应用集成;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逐步整合,再建立起企业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进而实现区域内和行业内的信息共享和集成。电子商务其实就是企业商务活动的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它取决于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和家庭信息化的发展程度。特别是企业内联网、外联网、网际网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利用网络环境开发各类应用软件系统,是实现技术(设计、制造)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办公信息化、企业商务活动信息化(电子商务)统等各项信息化的过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通过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整合,可以把信息化建设与工业化建设紧密结合,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工业化建设,实现产业结构与产业素质的整体提高,这也正是电子商务能够大力推广的原因所在。也是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真谛所在。

参考文献

篇9

1.新的经营环境已经改变了企业竞争的基础、内容和形式。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的种种变革,包括企业信息化、业务流程重组、组织扁平化、虚拟企业、学习型组织、电子商务等,正在改变着企业竞争的内涵和形式,是企业面对信息化环境的压力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自我调整。

2.当代管理实践的发展与企业信息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工作需要信息技术的帮助,而企业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又必将融合全面质量等管理工作的理念与内涵。信息技术是促使组织结构变革的催化剂。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的企业业务重组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市场反应能力和各部门间协作的要求不断提高,组织结构的变革势在必行,而信息技术正好为新型组织中的沟通和协调提供了高效的工具,使这种变革顺理成章。纵观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变,包括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高效的业务小组、虚拟企业、知识联盟等等,无不打上了信息技术的烙印。同时,组织结构变革又是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的前提,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以一定的组织结构为载体的。

3.商务的电子化促进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产率和产品产量在竞争中已不再占绝对优势,供应链管理的价值作用越来越凸显,它能够跨越企业边界,建立一种跨企业协作,以追求和分享市场机会。企业开始集成自身内部的资源,企业的运营模式也从以自我为原动力的“推式”运作转变为以客户需求为原动力的“拉式”运作。这是因为供应链管理覆盖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过程,包括外购、制造分销、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客户服务等。所有这些涉及的资源和环节,使供应链的管理就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信息技术的先进性恰恰为其提供了有效运作的重要条件。

二、企业信息化需要面向企业管理

企业信息化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而信息技术的商业应用价值也在于促进企业管理的科学化。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管理层面的应用和渗透,其影响必然波及企业的战略发展、组织结构、规划策划、管理制度、协调控制、企业文化等等。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应该与企业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结合起来。

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从而促进企业管理的优化。然而不少企业对这点认识不足。面对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抵制与阻碍,他们往往是用现代化的手段去重复、模仿传统的业务处理流程,而没有或者不敢去触动所有的管理方式、管理模式,更不用说变革组织结构了。一些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只是从加强数据处理能力、减少差错或节省成本等表面的作用去理解和认识。必须明白,企业信息化应致力于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业。从实质上看,信息技术的挑战是如何认识信息技术对开发普及知识并使之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潜在能力。企业高层管理者面临的主要挑战不在于设计一种更高效的数据处理系统,而在于创造一种能使人们能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的管理环境。

一般来说,为了充分释放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中的价值,顺利地实现管理变革,企业需要经历以下三个转型过程,即重新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为企业引进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构建信息技术结构,为信息技术应用建立良好的框架;将信息系统的功能与整个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结合起来,达到管理出效益的目的。

三、企业信息化进程的基本步骤

1.解决企业基础管理问题。我国企业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是信息基础建设,而不是电子商务等内容。在这一阶段企业首先要进行的是企业信息化准备工作,也就是说企业所有的资源是不是已经被信息化或是数字化了。企业信息化不只在于引进系统,而应重在应用,致力于企业资源的数字化处理。有的企业没有建立起标准化的制度和体制,每个部门对同一的资源根据自己的理解数字化,结果出现了同一产品在不同部门中的编码和命名不一致,从而造成了混乱。

2.实现企业一体化的集成管理。企业应确认内部的基础管理是否规范化,基本管理的流程是不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法来实现的,诸如产、供、销的业务是否连贯,财务处理是否规范,与业务处理是否实现一体化,是否具备实时有效的计划和预算等。特别要注意的是电算化和信息化的区别,仅仅用计算机来代替手工工作只能是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最初级的阶段,不应认为电算化就是对企业资源最有效的利用。在企业流程信息化过程中,改革传统的业务结构,以业务流为导向优化业务方式,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才是集成化管理的目标。信息化的结果是加速业务的运作,如果不对不合理的流程、规范、标准进行变革,其结果是加剧了不合理,造成投资的浪费。

3.实现对外部资源的利用。通过对外部资源的利用,实现对企业间的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的有效管理。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在有效管理内部资源的同时,必须更注重外部的工作,跟踪客户的情况,开发市场,密切与供应商的联系,迅速作出对市场变化的第一反应,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从而获得领先的地位。

四、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企业信息化的需求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它需要企业认真思考自身的使命、任务和具体的业务。利用信息系统的目的是获取业务上的竞争优势,需要企业严肃审查自身的机构、人员和管理模式,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选择信息系统。企业信息化不是片面地追求自动化,企业需要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曾经是人们热衷追求的事物,但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自动化已不再像工业时代那样辉煌了。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需要提高对变化的反应能力,即提高企业的“智商”。企业的“智商”水平取决于企业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供应问题就是研究如何满足需求的问题,并把需求转化为科学技术的解决方案。供应问题也不是简单地购买硬件或管理软件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管理软件商业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引进一些管理软件,但要把握“度”,切不可把企业信息化与引进企业管理软件等同起来。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整体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个性化、敏捷化成为企业基本生存战略的今天,企业不应满世界地寻找和购买那些管理软件,以致企业管理屈从于管理软件的膨胀而浪费资源。信息化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工作,企业应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应用信息技术。

篇10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赖以生存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质变,传统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应对动态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十六大作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目标,只有依靠信息化才能够达到”的思想。所以,正确把握企业信息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对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保持竞争优势意义重大。

1.企业信息化

1.1企业信息化内涵

基于研究方法,认识角度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企业信息化内涵理解也有所不同。主流观点有:企业信息化“即企业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并将各种资源加以整合利用,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效率,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从而实现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企业信息化“指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加工、传递、运用知识和信息等资源, 把企业的竞争力加以提升并得到更多效益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的本质是实现企业的生产活动、材料运输、事务处理、资金运作、客户沟通等业务过程的数字化,运用相对应的信息系统将其加工成新的资源,以作出有利的决策,合理配置资源,使企业能适应动态的市场经济环境,得到更大的经济效益”……

综合上述观点,加以概括得出,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设备在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经营销售、管理决策等各个运作环节充分而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合理安排企业组织结构及业务流程,以达到提高企业绩效和企业竞争力目的的过程。

1.2 企业信息化层次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实就是普及信息技术,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实现数字化。具体来说有三个层次。

1.2.1 电子信息

企业在生产和运营中普及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生产的自动化。例如生产设计自动化(CAD)、智能仪表、自动化控制等等,所有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都是企业信息化的组成部分。

1.2.2 数据集成

企业数据的信息化、自动化,用信息技术对生产、营销、财会等数据进行加工,属于最简单的、大量数据信息化活动。

1.2.3 人的集成

更高层次的辅助管理、Intranet、Extranet、辅助决策系统、制造资源计划(MRPII)、办公自动化(OA)、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都是用来帮助管理、提供决策的,这是较高层次的信息化。

2.企业核心竞争力

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 Hamel) (1990) 在杂志《哈弗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中首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有些国内学者认为: “企业为了得到长期并且稳定的竞争优势,就是加强科技、资本和运作机制有效整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并在企业内部实行管理性战略,外部施行交易性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构成,它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能力”……

总之,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蕴育于企业文化中,是企业特有的,用以保持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得到稳定的核心能力。

2.2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

2.2.1创新竞争力

企业必须能敏锐地识别市场的变化,合理协调和整合企业的资源,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关键之处在于能否通过创新来维持和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2.2.2营销竞争力

营销竞争力是企业开拓市场、营销产品的能力, 它依赖于企业在开拓市场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和不断创新。

2.2.3决策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是企业辨别发展陷阱和市场机会,能够帮助企业对环境变化作出及时有效反应的能力,获得一种规避风险的能力,并在同行业竞争者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2.2.4管理竞争力

企业市场竞争,必须通过企业管理层来指导实施,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企业的决策力和执行力都是以它为基础的,这种能力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了可靠保证。

3.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包含企业数字的信息化、生产运营的信息化、决策管理的信息化、资金流程的信息化,在企业的各项运作环节中充分实现信息化,最终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中得到体现。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已经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3.1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丰富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信息技术、信息人才和信息设备的广泛利用,使得企业的传统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实现了以物流为载体、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的三流合一的模式,使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得以体现。

3.2 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影响

企业创新竞争力培育的重点是信息化,企业创新与信息化相辅相成,在生产流程创新、开发技术创新、商务决策创新中实现信息化,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技术人才的实施,才能实现企业各种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信息化是培育企业创新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开拓市场、营销产品的实现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将大大减少组织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在市场营销领域获得竞争优势;在企业的管理决策方面,利用辅助决策系统,Intranet、Extranet、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计划(MRPII)、办公自动化(OA)等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对企业的决策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信息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各要素的发展和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结语

企业信息化的出现和兴起,标志着由信息经济而引发的企业经营、竞争环境进入新的阶段,而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信息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媒介,对数据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并赋予其一定的意义,就成为信息;对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就转变成知识。信息化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信息管理,它是生产自动化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一体化,通过先进的信息人才、技术、管理理念、为企业的战略层、决策层、操作层、业务层提供实时有效的信息,提高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得到更多的收益。所以,企业信息化将成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培育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化,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以至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素媛.基于信息化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J]. 科技资讯,2007(33):192-193.

篇11

企业信息化范围是如此之大,而且各企业经营特色不同,实施的侧重点也就不同。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一步到位。每个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来规划企业信息化进程,并在总体规划下分步实施。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企业信息化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技术和实践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模式也在发展变化,由此决定了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企业信息化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不断地创新发展才是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内涵。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管理创新。

一、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企业资源问题是制约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瓶颈,根据研究与实践分析表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对自身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缺乏研究

如没有判断企业的类型是集团企业还是单体企业,是创业型企业还是依托型企业,是流程类企业还是离散型企业,不同的企业矛盾点完全不同。只有正确认识自身的问题,才能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是管理改进还是由系统解决),进而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2、信息化目标不明确

对是否搞信息化持观望态度,不了解管理上的问题正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不了解信息化能够解决的正是管理上的问题,不了解过去的优势正在消失,不了解竞争的焦点是什么。

3、对信息化的理解有偏差

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对信息化概念认识不清,对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抱以过高的期望,把信息化等同于技术改造等等。

4、人员支持存在阻碍

如缺乏企业管理高层的支持,中层管理者消极实施管理,企业员工面临着裁员恐慌而不积极配合,管理部门不认真,大量的协调问题使进度一拖再拖。

5、资金短缺问题

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的普遍困难,在有限资金的合理使用方面,中小企业尚处于摸索阶段。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已经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当中小企业发展进入资本与技术密集的产业提升阶段后,这种融资状况与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融资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不少企业因为融资难而丧失市场和发展机遇。

二、信息化管理模式分析

传统的管理模式,企业领导和管理部门主要依靠规章制度来管理约束,人治色彩较严重,难免出现管理失误和漏洞。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将企业的全部生产要素信息高度集成文互,在企业内部快速流动,形成动态管理,时时在线监控,提高了管理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客观公正性。利用企业内网和互联网,企业的管理既增加了内涵,也扩展了外延。过去企业内部管不到的“盲区”、“死角”,现在可以及时有效地管到管好;过去鞭长莫及的下属分公司、子公司、营销、采购网点,企业领导和管理部门突破了时空限制而“一网打尽”。企业上下了如指掌,国内国外尽收眼底。企业运策帐帽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化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

三、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措施

1、制订信息化的目标

通过这一目标将信息管理活动统一起来。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提高管理效率。通过计算机的应用,缩短处理各项事务工作的时间。随时向经营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保证其决策和管理的有效性。将因工作效率提高而节约下来的人力转向其他事务部门,从事具有创造性的、高附加价值的管理工作。

2、选好突破口

实现办公自动化的前提是建立企业的内联网和系统平台,使之有助于企业内部完善地实现交流与协作。选择办公管理系统作为突破口的情况主要针对于那些硬件设施比较完善,办公系统已初步建立,通过深入发挥其功能,促进企业的知识管理和办公管理水平的提升。要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选好突破口,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在恰当的时机做恰当的事,信息化才能成功。利用内部网络推动办公管理自动化。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在于增进信息交流,包括公司内的信息交流,这是通过内部网络连通实现的。现在的企业购买计算机后主要的目的是进行办公,在办公过程中如何实现办公自动化成为企业最先考虑的问题。只有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层掌握了先进的信息化理念,才能顺利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

3、合理使用有限资金

作为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肯定不会太多,因此要考虑怎样“少花钱、多办事”。 中国的中小企业普遍具有规模偏小和成长迅速两个特点。这样就使得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投入资金较少,抗风险能力较弱,对投资回报率、实施周期以及效果明显程度极为看重;同时对信息系统能否适应企业高速发展,使信息化投资得到长期保障也非常关心。中小企业就一定要摆脱以硬件设备为主的投资方式,要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以及网络产品同时并重。由于中小企业涉及行业广泛、企业内部管理方式以及业务流程多变,在系统选型时要坚持“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由于企业涉及行业广泛、企业内部管理方式以及业务流程多变,在系统选型时要坚持“好用、够用、实用”的原则。

4、要以外包方式进行信息化建设

IT外包是指企业将公司。中小企业的现实条件决定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必须依靠IT外包服务。由于外包企业有IT厂商所提供 的社会化与专业化通畅的软硬件渠道,中小企业可以得到更低价格的硬软件,这比IT部门成本低,而且企业可以专注自身业务;由企业自己设立于外包企业有专职的咨询和方案论证人员,他们对企业信息化研究比较深入,可以保证信息化投资能够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外包企业能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化培训,可以提高中小企业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5、建设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规模经营,取得规模效益,说到底还要依靠科技进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迅速跟上信息革命的步伐,提高经营管理中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程度,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

总之,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最佳的企业管理,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一地,将企业管理水平推向一个新的。

参考文献

篇12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的管理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密切联系,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内涵,简要地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覆盖整个企业的庞大系统工程,从材料的采购到生产、销售,从研究开发到高层决策,无一不是企业信息化所涉及的领域,即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大型系统工程。

    2.企业信息化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①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②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③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企业信息化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以至调整业务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的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企业信息化的目标非常明确: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服务。企业信息化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也不是新技术的实验场。它是企业整体战略中的一部分,与企业所有的目标结合为一体。

    二、企业信息化的结构分析

    1.在企业信息化的三个构成内容中,信息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自计算机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主要包括:网络设施、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自动控制技术、自动存储技术、自动运输设备、自动输入设备以及各种辅助设备和大量软件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给我们实施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丰富的手段。合理地采用信息技术,为企业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的信息平台,让企业的各种信息得到及时的反映和正确的处理,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先决条件和有力保证。

    2.信息是基础。曾认为,采用信息技术越先进的企业,其企业信息化也越好,现在看来这个观点过于片面。对企业的各项战略目标和未来发展直接产生影响的其实是信息,因此,能否为各个信息使用者提供完整、正确、及时、适用的信息,是企业能够正确处理生产经营中的各项问题,以及能否正确估计形势和判断未来的基础。而信息能否满足完整性、正确性、及时性、适用性(以下简称“四性”)也成为企业建设信息化成果的主要评价标准。

    3.企业信息化能否取得成功,还取决于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根据一些实施案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因为某项技术的先进,而实施企业信息化,其成功的几率将非常小;因为管理出现了问题或瓶颈,需要采用信息化来解决问题,其成功的几率将比较大。两种不同的出发点,代表了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决心有多大。以管理作为出发点,企业进行改革的力度将比较大,遇到困难时,也不会轻易退缩。同时,也表示企业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采用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而是必须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所以,管理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动力,又是其归宿。

    三、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世界经济的接轨,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展本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使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根据1999年对我国100家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调查显示,这100家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累计投入了300亿元,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比较也许还很少,但与我国1999年以前的情况比较,还是有了较大的改善。进入21世纪,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从大型企业走向中型企业,甚至是一些小型企业。通过各个省市的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可以看出,目前实施企业信息化的企业数量以及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伴随着竞争的加剧,提高企业竞争力,建设企业信息化,显得越来越迫切和必要。

    四、企业信息化赋予会计电算化新的使命

    会计电算化是对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通俗名称,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的代名词。另外,也将会计电算化称为“电算会计”、“电子数据处理会计”等。

    实际上,会计电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作为运算工具,融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会计理论和方法于一体,实现会计数据的记录、计算、分析、预测,为核算、考核、控制和规划再生产过程提供经济信息。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以下新的要求:

    1.会计电算化必须实现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而仅仅对会计实施电算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会计电算化必须覆盖整个企业的财务流,成为企业的财务信息处理的中心。

    2.会计电算化必须服务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与企业信息化系统有机结合。企业信息化涉及诸多的信息系统,为了取得全面的财务信息和财务相关信息,要求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保持一致,实现财务信息与企业的其他信息无缝连接,融为一体,构成企业的信息基础。

    3.会计电算化必须加强信息的处理,使财务信息全面满足“四性”。作为企业信息化成果的主要评价标准,“四性”也是对财务信息的要求。所以,强化会计电算化对财务信息的处理、加工能力,使财务信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也就成为了会计电算化所追求的目标。

    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电算化保持了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究其原因在于会计电算化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会计工作是一个企业日常经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会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二是国家对会计软件市场进行了规范,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得会计软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三是会计电算化需要的投入较低,其硬件方面主要需要的是计算机、网络设施以及一些辅助设备。投资基本保持在几十万元左右,绝大多数企业都能承受。

    在这些有利的条件下,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具体地说,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篇13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我国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的发展现状探究

在我国,计算机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在今天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国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自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融入到企业发展中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进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21世纪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3、我国企业进行企业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在21世纪,信息与人才是最重要的企业发展因素,信息的流动与总结有利于企业应对市场现况及时做出正确的企业管理决策,有利于企业在信息时代的同步性,因此必须要进行企业的信息化改革。另外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了企业的劳动时间,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劳动有效性,为我国企业模式改革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4、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4.1提高企业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1)缩短企业空间距离,拉近了企业领导层和员工的距离。这种管理令公司氛围更加和谐,也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加快了公司管理结构优化,另外也促成管理层次升级,实现企业扁平化管理。举例说明,网络会议和视屏会议的出现,节约了参与者时间,大大加快了企业运行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通讯软件更新换代很快,这些软件使得企业各部门的沟通更加顺畅。

(2)计算机技术帮助管理者准确高效的分析企业信息准确把握和分析市场信息是管理层做出正确决策的可靠依据。企业内部信息量正比于企业规模,大量的信息处理依赖于专门人员的分析归纳。但人力分析效率低下,错误率高,难免出现信息丢失和信息延误,影响企业管理层的正确决策。计算技术准确率极高,存储量大,很好的弥补了 工的不足。将信息技术同企业管理有效结合,能帮助企业节约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同时信息技术处理过的信息可信度高,能够帮助管理者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4.2 有助于企业工作效率的提升

由于企业的信息来源十分广泛,所以信息数量和构成也比较庞大和复杂,这也使得信息的管理需求变得急切。

如果将一些计算机技术应用和融合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加快信息资源的传输,有效地整合和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使企业办公室实现自动化和无纸化,使企业的办公灵活性得到增强,也能为后续电子商务服务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有助于消除以往不平衡和不合理的业务环节,减少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一系列工作问题和失误,使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够得到优化,办公质量和办公效率能够得到提升,在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4.3 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企业综合实力的强弱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地位,所以,通过不断提升企业实力,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能够不断的发展。

将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合理地纳入企业的信息化过程当中,可以不断地改善企业内部信息的共享性问题,使员工责任感和岗位意识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不断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的经验和技术能够通过企业信息化合理地转化为企业内部资源,从而使企业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加强,在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

5、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建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