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3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企业信息化的内涵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篇1

关键词:医院文化(Hospital Culture,HC);医院文化管理(Hospital Culture Management,HCM );显性文化(Value Management, VM);系隐性文化(System Methodology,SM)

Key words: Hospital Culture Management (HC);Hospital Culture Management (HCM);Manifested Culture;Implicit Culture

中图分类号:F272.0;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001-03

0 引言

随着医改政策的全面推行和医疗领域的市场化推进,医院管理的改革和现代化管理的推行势在必行。这其中,医院文化(Hospital Culture Management, HC)和医院文化管理(Hospital Culture Management, HCM)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管理现代化离不开医院文化和管理,这已经在学术及实践领域取得共识(陈绍福,徐宝瑞,2002)。何为医院文化?医院文化的内涵包含哪些?医院文化的体系是什么?医院文化对医院开展现代化管理和创新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又如何开展医院文化的管理?从已发表的文献来看,我国学者尤其是来自医疗机构的学者探讨得比较多,如对医院文化开展了定义(杨青,1995;任文杰,2005;沈翔慧,2000),医院文化的内涵探讨(薛炜清,1995),医院文化的体系和层次结构(杨青,1995;陈绍福,徐宝瑞,2002;张运利,安健,尹爱田,等,2013;宗亚力,2014),又如对医院文化对促进医院管理创新和提升核心能力的机制和作用方面的探讨,周炜(2002)对医院的品牌建设促进进行了分析,韩蔚,吴益芬,樊慧红(2009)提到医院文化能够增进护理服务的创新能力等等。

在如何创建和维持医院的企业文化方面,因为研究视野的不同,提出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曹建文,薛迪,李军等(2004)从六西格玛管理的视野探讨了这一方法对医院文化建设的作用。宗亚力(2014)从制度、体制、机制对医院文化的影响方面探讨了医院文化建设的途径。符壮才(2009)从价值的角度对医院价值文化管理体系进行了分析。王玲(2013)进一步从价值工程角度分析了企业文化的体系,并以运输企业的文化体系为案例,初步提出了文化价值工程的方法。也有学者提出了基于服务价值链管理的医院文化构建与实践(任文杰,2005)。本文将基于上述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医院文化的内涵、层次和体系,对医院管理的作用和医院文化的构建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1 医院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1.1 医院文化的定义分析 何为医院文化?郭彪,陈任,胡志(2013)认为,医院文化是一种社会存在,始终与医院的存在结伴而行,有医院就有医院文化。医院文化建设是现代医院发展壮大的必然选择。任文杰(2005)认为,医院文化是医院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和思想精神活动的总和。朱佳(2011)认为,医院文化就是在一个单体医疗机构当中为广大干部职工普遍接受的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具有医院自身特点的行业文化。医院文化在内部具有共性化,对外则具备个性化。杨青(1995)认为,医院文化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卫生事业文化的主体部分,关于其内涵,主要有几种说法,一种是群体意识说,第二种是文化分层说,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同心圆,第三种是物质精神结合说,第四种是文化管理模式说,其核心是医院价值观。

从上面的四个定义看,由宽泛到具体,都揭示了医院文化的不同方面的内容。作者认为,医院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集,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有医院就有医院文化。并不是优秀的医院才有医院文化,只能说在特定的医院中,其医院文化是呈现怎样的生存状态。

如果将医院文化定义为医院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和思想精神活动的总和,则不利于把握医院文化的本质内容。毕竟医院文化并不等同于医院,医院的生存发展还有其他必要的内容。在这里,作者基本认同陈绍福,徐宝瑞(2002)的定义,认为医院文化是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部分组成的,但是范围过大,物质不应该包含在文化范畴。

1.2 医院文化的内涵解读 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个新的定义:所谓医院文化,是指由特定医院全体员工创造和培植、维持的,能够被医院员工和客户辨识的,反映医院经营精神、经营方式和经营面貌的理念、制度、行为、符号的体系,是特殊行业的企业文化。这个定义只反映了作者长期在医院管理实践中对医院文化的如下感知:

①医院文化,是指由特定医院全体员工创造、培植和维持的。没有抽象的医院文化,医院文化都是现实存在的,哪怕是劣质文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医院文化。②医院文化能够被辨识。在内部方面,能够被企业全体员工所感知、感受和认同(不认同),并由此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将自身融合到所在医院的企业文化系统中,或者排拆,游离于医院文化之外。从外部来说,医院文化被患者、社区、社会同行、主管部门所感知、感受和认同(不认同),从而获得不同的口碑,良好的医院文化造就和形成品牌。获得社会的认同。而劣质医院文化也经过感知、感受和认同(不认同),形成社会的不良印象和排拆。③医院文化反映了医院经营精神、经营方式和经营面貌的理念、制度、行为、符号的体系,医院文化只能与医院共生,或者形成依附关系,其本身的内容反映了医院的经营管理、生存发展的方方面面。如反映医院的经营精神、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经营理念和办院宗旨。如反映医院的经营方式,如何组织医疗护理、救死扶伤、医学科学研究、医学与卫生知识宣传普及开展的方式,反映了医院内部组织管理、医疗专业人员的培养和激励,反映了医院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模式,反映了医院的发展方式和为社区、为社会承担的责任和贡献等方面。如反映了医院的经营面貌,如反映了一家医院的医疗水平、医疗服务态度、医院所呈现给社区和社会面前的精神面貌、医院形象等。还有,医院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种,是特殊行业的企业文化。

2 医院文化的层次和体系

不同的学者对医院文化的层次和体系的看法是不同的。笔者认为,如果从狭义的内涵来看,物质层的内容应不属于医院文化。尽管人们经常提到物质文化的概念,医院文化的外显层也不独立存在,如制度层,既有外显的规章制度体系,也有制度执行能力的内在层,医院精神是一个宽泛概念,也有内在深层的理念和外在的形象呈现,因此内在和外在的划分也比较模糊。同心圆的观点比较实际。实际上这是医院文化从建设、培育到维持的一个较长时期内医院文化与医院其它领域的经营管理相互作用的程度、相互体现程度。这里,基于作者的医务工作实践,认为医院文化大致可分为显性文化、隐性文化二大类。

2.1 显性的医院文化 显性医院文化:是指一家医院的全部的规章制度体系,甚至包括医院的章程。主要包括医院的组织结构形态、岗位设置、岗位责任描述、员工任职说明书和医院的管理流程。这其中,既包含工作对象的管理规定,如各种病症的诊疗规范,重症病人的抢救流程,各类医疗设备、器具的维护、操作规范和流程,医疗技术、质量和安全管理等,也包括对工作主体的管理,如组织管理、行为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等方面。之所以说一家医院的全部的规章制度体系是显性文化,首先是因为规章制度体系是医院的镜像。是医院规范化经营管理的标准和要求。医疗工作不同于其他行业,涉及病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医疗过程是高度专业化的过程。如果一家医院不能够建立起成套、有效的经营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医院的组织管理松散、没有严格的组织管理方法,各类诊疗岗位设置不明确,医疗设备的维护、操作没有明确的流程可遵循,医疗质量没有保证体系,则即使有再好的医疗设备和人员,也难以确保高质量的医疗效率和效果,或者撇开规章制度体系而奢谈所谓的医院文化,则更是舍本求末。其次,规章制度体系是书面化的文化,凡医院工作员工都能接触到规章制度,都能从中了解到、学习到本院的技术、管理标准和要求,并以这些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来规范、衡量本岗位的工作。而作为患者和其它相关主体也可以通过接触公开部分的管理规章制度,了解和认识一家医院是如何开展经营的,有助于医院和患者、社区、政府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相互了解,增加医院经营管理的透明度。这样医院更容易被病人所接受。医院也以这些标准和要求对各岗位的员工工作进行评审和绩效考核,并能接受内部和外部的建议,将其不断改进,从而确保医院的经营管理规范化,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将医院的经营管理条理化、书面化、制度化,是一个知识挖掘、管理的过程,是将私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医院的共享的显性知识的过程。从整体上看,则是医院的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和维持。

2.2 隐性的医院文化 隐性文化:是指除管理桂枝制度之外的,涉及医院经营管理的价值观、经营道德伦理、企业宗旨、言行精神、品牌和口碑等方面的文化的综合。相对于显性文化而言,这部分文化更多的是根植于医院全体员工和外部主体的认知中,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篇2

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

目前关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有很多,但对于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概念还不是很多,本文旨在根据相关学者对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理解,总结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煤炭企业信息化是将煤炭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人力资源等各个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网络化信息系统加工生成企业所需的各项信息资源并提供给各层管理者。使管理者能够及时掌握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从而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更加合理配置,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煤炭企业信息化是指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研究开发、市场销售等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组织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煤炭企业信息化是煤炭企业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信息资源,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运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并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安全生产能力、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一个系统工程。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2、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信息化的前提。要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有选择、有步骤的实施信息化。煤炭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至始至终把握实施信息化的主动权。煤炭企业的管理方法、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信息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和资源基础。调动人力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必须重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尤其是开发信息化人力资源。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竞争力、安全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到组织结构调整、企业流程重组、管理方法创新等贯穿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要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明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主体,了解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手段,抓住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为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来实施企业信息化这一系统工程。煤炭企业信息化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断变化和持续发展才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内涵。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篇3

电子商务的问世,就体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不仅在全球呈现竞相发展的态势,而且对世界经济格局和贸易体制的变化产生了及其深刻影响,大力地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电子商务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商业模式而成为经济活动的杠杆。

一、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概念

1、电子商务内涵:电子商务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商务活动,它是将计算机硬件设备、软件和网络基础设施作为一种手段,通过一定的协议联系起来的电子网络环境进行各种各样商务活动的方式。电子商务一般就是指利用国际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的一种方式,具体来说,如网上营销、网上客户服务、以及网上做广告、网上调查等。电子商务是Internet的直接产物,是网络技术应用的全新发展趋向。Internet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也成为电子商务的内在特征,并使得电子商务大大超越了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具有的价值,它不仅会改变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且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与结构。

2、企业信息化内涵: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其实质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

二、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产物。企业信息化进程孕育了电子商务,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的深入进行和深层次开发。没有企业信息化,社会对电子商务不可能有强烈的追求,置身于电子商务中,人们才能感受到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1.从概念上而言, 企业信息化的范围比电子商务的范围更为广泛,就好比从社会上开始出现“服装”这一名词,随着人们观念以及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休闲服装”、“正装”等等。那么这两者单从概念上也可以这样理解,企业信息化在随着人们观念以及技术等的发展,出现了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是将企业的所有行为数字化,是一种过程,更注重的是技术,靠技术去实现数字化;而电子商务是一种商务活动,技术只能作为它的一个平台,相比技术而言其更注重的是商务活动。

2.从现状上来谈,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是要受市场环境、企业自身的限制,而是要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限制,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没有企业基础的信息化建设就不可能有完善的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建设为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的很好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化建设是一种手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才是最终目标。

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关系极为密切,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电子商务是企业信息化的保障。企业信息化进程孕育了电子商务,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促进了企业信息化的深入进行和深层次开发。没有企业信息化,社会对电子商务不可能有强烈的追求,置身于电子商务中,人们才能感受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三、电子商务条件下的企业信息化

1、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在电子商务条件下,企业组织单元间的传统边界被打破,生产组织形式将重新整合,开始建立一种直接服务顾客的工作组。电子商务模式将会使企业的信息传递方式由单向的“一对多式”向双向的“多对多式”转换。

2企业管理网络化。电子商务以数字化的网络和设备替代了传统纸介质,从而带来了一种新的贸易服务方式。电子商务对企业营销管理最为显著的影响是销售渠道和促销策略的变革。以往的批零方式将被网络代替,人们直接从网络上采购,传统的人员推销失去大部分市场。管理者对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定位将更加依赖于网上的资料以及对网络的充分利用。

电子商务以其显著的信息优势为企业奠定了激烈竞争中的生存之源,并且促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篇4

STUDY ON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PLANNING METHODOLOGY OF TELECOM OPERATORS

Tian Peng Luo Bangcai Guizhou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pac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was faster and faster. Information planning has becom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booster and engine of improving the economic benefit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However, an effective information planning methodology will help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elecom operators as the main body in this paper, an framework of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 process is proposed, the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s basic principle is expounded, several common methods of planning are carried on the analyses, the value of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 is summarized, providing an useful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other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planning.

Key words: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Planning Process Framework Planning Methodology

一、引言

企业信息化规划以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为指导,结合先进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企业业务的最佳实践,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制定企业未来信息化蓝图以及实施保障计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导,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依据[1]。

当下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成为了衡量一个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现代化企业的核心内容之一[2]。对电信运营商而言,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电信市场的开放,竞争的焦点从网络竞争、规模竞争向客户竞争和管理竞争转移,同时在电信企业内部进行了组织架构重组和业务流程重组,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环境、现状、战略、业务和市场,电信运营商应从企业信息化规划入手,寻找一种有效的信息化规划方法,提出适合企业3~5年长期发展战略需要的信息化规划,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支撑企业的发展战略,强化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与原则

在国务院“两化融合”思想的指引下,随着电信运营商业务发展,快速成长的业务需求对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服务标准,信息化规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使信息化建设能够敏捷地支撑电信运营商业务、服务、运营、管理以及创新发展,提出了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与基本原则。

2.1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

从电信运营商企业战略及业务发展需求出发,根据工作内容和时间先后顺序不同,可将整个信息化规划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前期规划回顾,第二阶段进行现状、需求及驱动力分析,第三阶段制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第四阶段提出具体建设项目,进行项目投资估算与设计实施,如图1所示。

在理解电信运营商发展战略和核心业务的前提下,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前期规划执行情况,找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差距与不足,评估上年度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分析电信行业发展环境,明确企业内部相关部门业务需求,利用关键成功因素法,对发展需求及驱动力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企业未来信息化改进方向;在全面调研,充分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规划期总体目标和实施原则,从技术架构演进规划、信息化组织和人员规划及信息化服务规划入手,勾画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结合企业规划思路和方法,提出必要的建设项目,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计划,分析项目投资预算,对项目投资进行权衡,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2.2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基本原则

在电信运营商进行企业信息规划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信息化规划就难以有效指导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坚持战略驱动和业务导向。目标牵引力和业务驱动力是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的源头,信息化规划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信息化架构,推进企业的整体发展;同时,围绕业务发展需求,制定出具有业务价值和业务促进力的规划,提高规划的可接受度。

坚持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要整体规划,分步骤、分重点实施。从建设逻辑上,要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先从IT基础设施及底层数据建设,再发展核心业务系统,优先解决最紧迫、最重要的需求,并在所需的人、财、物的投入上有所倾斜[2]。

坚持循序渐进和注重实效。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并贯穿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动态过程,要把握核心和重点,由急至缓,循序前进;基于成本去设计规划,规划不宜太大,规划期不宜过长,一般3~5年为宜,同时要考虑规划的扩展性和可用性,这样更能提现规划的实效与价值。

坚持全员参与和加强培训。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人,必须要让每位员工都清楚,每一个人都积极地做好准备;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是根本,实行培训与引进并举,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人才引进渠道,为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所需的适用人才。

三、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论探析

3.1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专家和企业界开始了对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并形成了一些比较典型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例如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价值链分析法等,经过对这些方法的学习和实践,提出了几种电信运营商常用的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

3.1.1 GMTD方法论

GMTD方法论具体指的是:Guideline,“一个指导思想”,即企业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Methodology,“一个分析方法”,即以关键成功因素法为主要分析方法;Time step,“三个时间步骤”,即以规划回顾、需求及战略分析、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三大时间步骤为规划流程;Dimension,“四个维度”,即以战略、资源、产品、客户四大竞争力的提升体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企业价值提升。

GMTD方法论是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总体思路,将企业信息化规划分为“一思想、一方法、三步骤、四维度”四个方面,为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合理、科学的支撑,有效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是目前电信运营商比较常用的规划方法。

3.1.2 问题追根溯源法

从电信运营商业务发展需求入手,聚焦客户业务要求,分析技术人员抱怨的原因、用户使用问题与客户感知以及端到端的业务流程,通过横向比较,找准企业管理、运营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以及业务需求与IT能力之间的矛盾。

对于业务部门来说,以业务为驱动,通过分析具体业务对应的具体IT功能实现,对IT规划提出要求。对信息化部门而言,业务驱动作为信息化的重要输入,信息化在能满足具体功能的同时,更需关注满足业务类及发展趋势的信息化能力是否具足、结构是否合理、需要哪些构成要素、是否可良性持续发展等,通过点上的汇集、分析和关联,进行自底向上、追根溯源,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明确IT能力,制定科学的IT规划,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3.1.3内涵变化分析法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建设面对的业务环境、战略要求相对过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电信业由“通信业”转向“信息服务业”,企业发展已由过去的“利润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通过分析全业务环境下企业战略和业务内涵,聚焦企业战略转型及信息化内涵的变化。从企业信息化角度来说,信息化以全流程为贯穿,针对业务发展策略和能力填充点,对新的变化和发展规律需要有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并对移动互联网业务和商业模式下IT内涵变化进行重新审视。

从规划层面来说,基于战略内涵和业务需求,聚焦IT内涵变化和IT能力映射,采用MATRIX(矩阵)框架,梳理企业信息化能力建设同企业战略与业务需求驱动、客户体验驱动、持续性发展驱动的关系,进行多角度二维分析,将信息化能力建设转换为业务和服务能力,推进IT的技术、管控、服务体系方面的工作开展,创造IT价值。

3.1.4价值区间权衡法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传统的通信业已经由单一的利润驱动向多元的价值驱动转变,而竞争焦点集中在企业掌握价值链过程中面向客户的运营能力、应用提供与管理能力、服务聚合能力三个方面。电信运营商企业核心竞争力区间应由信息流的传播者向能力提供的管理者、服务应用的集成者以及客户渠道的聚合者改变,通过对产业链的引领与价值链掌控,最终成为标准与模式的引领者。

在深入推进转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持续提升企业价值的背景下,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应围绕企业运营价值、股东价值、产业链价值、员工价值、客户价值和社会价值展开,构建一套相对具有客观性、全面性的基于企业价值贡献作用比重加权的二维模型来衡量信息化的作用和价值,全面提升整体化企业信息化能力,实现IT支撑和业务发展的“有机融合、创造价值”。

3.1.5企业战略解码法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工作应聚焦企业发展问题。电信运营商移动数据业务领域管道价值份额被进一步压缩,传统核心业务市场面临价值分流,流量增长与价值提升难以同步增长,抢占用户第一接触界面的竞争日趋激烈。

聚焦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本质。移动互联网业务与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吸引用户、聚合资源、价值链掌控,从上、下游客户角度,聚焦管道、平台、应用在商业模式中的作用,对IT内涵的进行重新审视,从新的角度去理解“新三者战略”:智能管道、综合平台和应用。管道是桥梁,是基于客户与电信、客户与客户之间发生关联或关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产生的作用角度。平台是容器,是基于面向内部运营与管理、面向外部合作接入与能力提供的实体系统和标准层面。应用是体验,是基于客户感知到的综合内容与体验层面。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除了IT支撑层面外,在其他方面应有更大的作为。

3.2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思考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展现的首先是内容,作为一个面向未来能力建设的可阅读物和传达思路思想的载体,应根据电信运营商自身具体情况,适当的将内容的思维模式过程有所体现,这种“做什么”、“为什么”有上下文的方式将有利于把问题和思路传达得更清晰和透彻。

规划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模式过程的体现方法经过总结、归纳和提炼后形成可模式化的形式,可以认为就是一种方法论。

所有的方法都是以内容为基石的,需要的只是把要阐述的内容和观点以合适的方式和逻辑结构展开,形式为内容服务,并成为内容重要的组成要素。方法论是基于内容的一种工具,可以选择工具、应用工具或创造工具,但不必为了方法论而方法论,法无定法,因时、因人、因事而定,量体裁衣,寻求一种适宜电信运营商自身发展,具有实效的信息化规划方法,将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四、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价值体现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工作的先导,对能力建设和工作重点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满足“二八法则”,即信息化规划花费20%的投资将为企业贡献80%的信息化成功率。

信息化规划是一项重要机制和组织形式,将信息化工作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业务、管理等紧密衔接起来,系统性的调动IT专业资源来协同解决问题、开展能力谋划、明确工作思路。规划不等同于工作计划,规划聚焦在企业级的战略、业务、价值同IT的连接,由此使得IT各级人员明确在战略地图中的坐标定位、方向、路径、内容及方法。

信息化规划是下年度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先导,是IT专业下一年度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的重要来源,是企业发展战略在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服务与支持等方面的细化,促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和IT从业人员以全局化和大局观的角度去看待、评估企业的信息化现状和信息化工作的未来,对企业IT建设工作形成长期性指导体系,促进企业对现有问题和IT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诊断与梳理,能够针对当前问题和改进方向进行IT系统实施。

五、结束语

信息化是生产力,要高瞻远瞩,超前规划,发挥出对企业创新变革、精确管理、高效运营的引领性作用。信息化规划要结合电信运营商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需求,从整体上进行规划,注重重点,循序渐进。然而信息化规划方法很多,必须结合电信运营商自身特点分析,从多种适配方式中创建符合企业实际和未来要求的信息化规划方法框架[3],推进信息化规划工作实施,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行,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 范玉顺,胡耀光.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基本框架与方法[J]. 新材料新工艺, 2004(9):2-7

[2] 蒋桂艳.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研究[J]. 微型电脑应用, 2012(10)

[3] 龚至晖,李.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探讨[J]. 移动通信, 2012(11):134-137

[4] Thomas H D. Putting the Enterprise Into the Enterprise System[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ugust,1998:3-5

篇5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