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4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商业模式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一、商业文化的现代特征
商业企业文化是从文化的角度对商业进行的一种深层发掘,体现了商业活动中的精神风貌、理想追求、生活情趣、行为习惯、伦理道德等,可以说是人类从事商业活动所积累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称。因为商业行为是受到商业文化支配的,商业文化的这种巨大的作用决定了商业文化的巨大价值。只有从商业文化的角度出发,才会深刻理解商业举措发生和发展的缘由和结果。事实上,商业目标的确立,生产、消费心理的形成等也都可以从商业文化得到解释。先生将商业文化的内涵界定为德、智、美、情四个字。德,即商业道德,就是要树立商德。智,是要发挥智力,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美,即完美,从商品的设计到商品的包装、广告都要让消费者有美的感觉。情,就是情谊,商家与顾客要有情感的交流。这种界定得到业内和学界的普遍认可。
现代商业企业文化,是在实施企业经营目标的过程中建立的,并形成由商业企业认同和遵守的道德标准、管理方式与规章制度。其核心是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最终目标是追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和造就优秀的商业人才。在构建现代商业企业文化体系中,要以商品文化为基础,以商品营销文化为手段,以商业环境文化为条件,以商业伦理文化为自律,以新商人文化为主体,以商业精神为核心,并在其相互的统一作用下,共同对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首先,商品文化是构建商业文化的基础,缺乏良好的商品文化基础作为保障,就断然不会有商业文化和商业经济的长期发展与持续繁荣。只有文化商品通过长久保持自己先进的专有技术、独特的工艺创新和超出普通商品质量标准等行业优势,有效地满足商品特定的社会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方能超越商品本身而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其次,商人是商业活动的主体,任何商业文化都必须由人来表现,人是创造一切商业文化的决定因素。因此要依靠优秀文化的力量来引导,培养出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一代有知识、有能力、有道德的新一代商人,成为推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经济能人”和“道德贤人”,这是关系到商业文化建设兴衰和成败的关键。第三,营销文化贯穿于商品流通、市场运行的全过程,并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品格,促进大市场、大商业、大流通。只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交流,获得域外消费者的接受和认同,才能不断为商品流通产业经济的发展增强动力。还有,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商业伦理文化,即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蕴、寻找支点,突破传统伦理维系封建秩序的历史局限性,提倡弘扬品德修养、强调群体关系的商业意识、突出社会道义责任的精神内核。
应该看到,现代商业文化早已突破传统的地域限制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由于商品经济本质所体现的金钱至上、人性自由和个性张扬等特点,在此环境下形成的商业文化除了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成分外,同样存在着一些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成分。这也是现代商业文化发展不可避免的特征之一。
二、商业文化的自身构建
商业文化建设从文化的角度对商业进行宏观把握,它链接的不仅是商品的供需,还交流着商品之外的大量文化、精神信息,对商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商业文化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构建商业精神文化。商业精神文化的巨大意义在于树立美好的社会形象,从而强化竞争能力,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创造智慧;构建品牌、商号、商标文化。品牌的确定、商号的命名、商标的设计均体现了商业企业独特的文化内涵;构建营销文化。营销是联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包括橱窗艺术、柜台艺术、广告艺术、展销艺术等;构建商业伦理文化,也叫公关文化。无论是传统商业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商业,都必须珍视对人的真诚、关心和尊重;构建商业环境文化。包括城市的商业建筑、商业设施,以及影响商业活动的环境氛围、店堂设计、配套服务达到的水平等。商业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服从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社会以及市场环境的发展,做出与企业相适应的文化决策。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服务特色,营造服务文化氛围,这是企业发展最活跃、最富于创造力的因素。如果没有人的准确而全力的投入,即便拥有再先进的技术、设备,或是再雄厚的资金实力等外在条件,企业的发展也形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企业的竞争,最终也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以人为本”的另一层重要含义是尊重顾客,坚持顾客利益至上的经营原则。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也归结为对顾客资源的争夺,谁拥有了顾客谁便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二是塑造优秀的现代商业精神。商业企业必须实现现代化管理,做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员工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伟大的整体力量,当他们把个人溶于企业之中的时候,就能形成统一协调、励精图治的自觉行为,在企业内部和外部,树立起以文化制胜为特征的精神风貌。三是建构完善的现代商业制度。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商业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不能不呼吁全社会共同建构起一个公平的竞争机制和环境。这一机制与环境的建构除了有赖于政府法律、法规外,另一个更具实践意义的就是商业企业“自我制约”的制度建设。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就是弘扬高尚的商业道德,正确处理好义利关系。不可否认,商人“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乃至“利令智昏”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社会主义商业道德建设中,毫无疑义地必须坚决消除唯利是图的腐朽的商业道德观的恶劣影响。同时坚持“义利一致”的原则,充分肯定经商获利,发财致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通过理性的引导和必要的规制,批判和革除传统商业文化中的糟粕,继承和保留那些以义取利、刻苦创业、节俭守业、富贵立德等优秀商业文化因素。
三、商业文化的创新模式
商业企业文化的创新关键是企业家基于知识和素质基础上的学习创新,不断在合作、竞争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模式。保持企业文化的时代性,符合企业和员工个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确保企业文化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使企业的发展时刻充满生机和活力。
商业文化反映出人类对商业活动的高品位精神追求,是先进的商业理念在商业领域的深层体现。从管理的角度看,商业文化带来的是文化管理。对商业企业内部来说,它将形成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从而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对企业外部而言,商业文化将为外部提供更多可依赖的商务路径,从而降低社会成本。商业要发展,必然走文化创新之路,商业本身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大众消费文化档次的不断、全面的提升也必然带来对商业文化的进一步需求,这种需求正由潜在变为现实、普遍的行动模式。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创新实施方案包括:建立企业文化的领导机制和实施机构;编写企业文化手册,依次对各层次员工进行培训;建立企业文化责任制度,责成各级管理层切实负责,实施严格考核,搞好企业文化的传播;建立企业文化的奖励与惩罚制度;制定完整的企业文化计划和预算,并付诸实施的配套措施。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存的世界瞬息万变,企业的环境、顾客的要求、竞争的对手、科技的进步等一系列因素的改变,都要求企业及时调整自身的运作。优秀的企业会把创新模式引入到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以应付各种不断出现的市场变化。
经济文化一体化与经商理念的新变化也要求商业竞争方式作出新选择,这就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商业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而且是一种文化行为,这种新的商业经营理念促使商业经营者改变商业运行的传统,选择“以文促商、以文兴商”的新模式,打造与时展同步的商业企业文化。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升级更在客观上要求企业提升商业文化品位,消费方式已逐渐从实用功能型转变为文化审美型,体现出消费的智能化、健美化、个性化和世界化倾向。对此,商业主体必须考察消费者深层文化心理和审美欲求,运用具有文化品格的营销观念和手段,才能打造商机,赢得消费者。
二十一世纪是文化经济的新世纪,体现文化融合的大趋势。发展商业文化品牌,强化商业文化经营,就是充分发挥我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铸造独具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名牌文化产品,并全力将其普及全国、推向世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各国贸易、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更好地发展商业经济,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形成现代商业精神和商业道德,不仅成为当今商业文化创造的新模式,而且成为当今世界文化追求的新潮流。
参考文献:
[1]贺名仑等主编:商业文化学概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年
一、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情况
(一)工商管理专业就业行业广泛
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求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一些理论知识,能够有企业管理的一些常用方法和实践能力,便于解决企业管理方面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这次参与到调查中的企业单位包括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从这些企业的调查中可以了解到,去年有12.3%的企业不需要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但有87.7%的企业却是需要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的。由此可以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就业行业还是很广泛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就业前景还是很好的。
(二)市场需要大量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2015年,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网统计的本年度第一季度部分省市的人才需求结果如下:第一,工商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在人才需求单位中排名第二;第二,就被统计的省市中的人力资源市场里,在华南、华中、西南和东北地区中,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最高的。
统计了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需求的有175家企业,其中,对工商管理专业的需求和其他专业相比占到1%以下的有21.2%,其中在1%~10%之间的有49.9%,在10%~20%之间的有18.5%,在20%~50%之间的有10.4%。由此不难看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的环境是可观的,有比较好的就业市场。
(三)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调查组就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专业本领、拼搏进取与乐于付出、协作与表达能力、团队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意识等九个难度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78%的企业对“协作与沟通能力”比较青睐,71%的企业重视人才的“团队精神”,68%的企业更看重“创新能力”,64%的企业则侧重于“专业知识”,51%的企业对“自学能力”更是重视。通过调查,根据重要性从高往低排,依次为:协作与表达能力、团队精神、专业本领、适应能力。企业更重视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特点
(一)重视理论与技能操作
工商管理专业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和实践能力上,能够处理在企业中遇到的管理方面的问题。学生理论的天平和实践天平要保持平衡。尽管这些年来,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呈上升趋势,但是,随之而来的,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的综合方面的素质能力也在提高。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扎实稳固的理论知识,也要具备比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才能在企业中有一席之地。
(二)应该具备一专多能的能力
目前,社会对人才需求方面的主要特点在于学科交叉和知识的贯通方面。很明显,仅有“一专”的能力应对当今复杂的企业工作,必然会困难重重,这就需要人才不仅具备“一专”的能力还要有“多能”的本领,这样才会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得心应手。据统计,企业分别对管理学、计算机基础等基础知识有很高的要求;企业还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其他方面知识有:个人与团队管理知识、电子商务知识、成功素质训练知识等。计算机基础和英语方在信息化和国际化的社会背景下也逐渐成为必备的技能。总之,企业越来越重视“一专”和“多能”兼备的人才。
(三)优秀的职业素质
人才的职业素质备受企业的重视,这也是人才走向职场成功的第一步。一般来说,一个人职业素质的高低与他今后的就业和职场生涯的高度有很密切的关系,甚至说,职业素质和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成正比。从调查的企业中可以看出,企业对人才的职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很重视。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和职业素质有很大关系。
(四)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发展永葆活力的催化剂。目前,社会各方面面临着各种竞争的压力,而竞争的核心是创新能力。从被调查的175家企业中得出结果,68%的企业要求人才的自主学习能力、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永葆活力的不竭动力。
三、据需求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一)保持理论和实践的平衡
由于现代市场的需要,这就要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以需求为根本,要掌握坚实的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处理遇到的企业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让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天平保持平衡。比如教学中要把模拟实训和企业经营情景模拟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引入ERP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演练,让学生分别扮演企业的不同角色,让学生能够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去真正体会企业的战略决策、营销策略等,在全真模拟的场景中,真正体会管理的经历,体悟管理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很好地和实践能力相结合。
(二)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学时量
1.以“基础饱满、特色突出”为教学体系目标。学校开设了一些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等,这些课程仍需要高度重视,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以保证教学质量,着重体现其重要性,另外,学校还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开设人际沟通、商业伦理等课程。
2.在实践课程中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也可以增开实践技能培训,以保持理论和实践处于大致平衡的状态。努力打造一个以综合能力为主体、以专业能力为特色、实用性较强的教学系统。
(三)注重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企业中的不同工作岗位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工商管理人才的职业素质对企业的生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自身职业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非常必要。学校定时举办一些职业素质培训,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培训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校要求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看清就业现状,实现就业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萌芽状态。学校是塑造人的性格和培养能力的重要场所,学校有义务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采用新奇灵活的教学方式来代替曾经比较固化的教学模式;第二,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健全评价和奖励制度,举办创新设计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创新。
四、结论
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需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同步进行,重新构建教学体系,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提高,还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便于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管理学院)
[DOI]10.13939/ki.zgsc.2017.02.179
当前,气候变暖、资源缺失是一个充斥着各大场合的热门话题。根据毕马威的调查显示,2006年,我国250个大公司中约52%的企业签署了环境共同责任报告,到2015年年底,这个数据已经增长到了93%。绿色商业模式具有难开发、前景不容易评估的复杂特征,它应由具备挑战性的管理者来建立商业模式,把企业的问题现状和新的绿色机会有效结合。实施绿色商业模式需要强大的改变能力,而且会有许多新的组织介入,所以说实施绿色商业模式的企业是复杂的自然所带来的动态性企业。
1 绿色商业模式的结构分析
1.1 绿色商业模式横向结构分析
横向结构主要有供应商组成、顾客组成、股东组成、政府政策。供应商组成:供应商关系是企业与生俱来的关系,本文所讨论的供应商是指与企业有共同目标指向,并向企业提品或服务的合作伙伴。顾客组成: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前提是基于顾客的某种需求,是从这种需求的出发来进行商业模式选择。股东组成:企业对商业模式的选择必须明确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政府政策:政府即虚拟人,政府的政策具有指导性的风向标作用,“绿色商业模式”概念提出源于此。
1.2 绿色商业模式纵向结构分析
纵向结构分析主要有技术、环境、经济产出、可持续性四点,这四点恰恰体现商业模式创新的动态性特征。
技术是一个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点,商业模式创新的着眼点在竞争对手忽视或难以模仿的资源或能力上。现阶段,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各个行业发展也已经逐渐成熟,对绿色商业模式纵向分析的基点落于技术这一层面上,是由“绿色商业模式”的概念与各行业发展现状决定的。伴随着一个商业模式的构建发展,环境问题在其发展中总会被不厌其烦地提出,例如,随着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破坏大气的碳平衡,引发全球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很多企业的发展被限制在环境这一因素中。在关于“绿色商业模式”概念的特征中,笔者提到的主要特点就有环保因素,企业在注重环保的大前提下所构建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其能够获得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持续性这一点包括两层含义:企业在运用绿色商业模式进行发展过程中,要能够在环境得到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其技术、产品、资金等环节均能够实现更好的价值创造,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2 企业绿色商业模式选择影响因素调研
针对在绿色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先行型企业的行业属性以及绿色商业模式的结构,本文设计出绿色商业模式选择影响因素调研问卷,以某大型连锁超市和汽车4S店为调研单位,进行有关企业绿色商业模式选择的调研。
为方便分析,此处我们挑选各方面均符合先行型绿色商业模式特点的某大型连锁超市和某汽车4S店来进行分析,首先设计筛选出了绿色商业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建立它们的递阶层次结构。该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共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A、准则层B和指标层C。其中目标层A表示绿色商业模式选择影响;准则层B包括企业因素B1、行业因素B2、社会因素B3、政府因素B4、产品因素B5;指标层C包括企业战略方向C1、企业管理者能力C2、企业关键能力C3、企业财务状况C4、竞争者策略C5、消费者购买习惯C6、销售人员素质C7、行业技术发展C8、社会绿色商业认知C9、基础设施建设C10、政府政策激励C11、政府大力宣传C12、产品价格C13、产品质量C14、产品回收难易度C15。其中C1-C4属于准则层B1、C5-C8属于准则层B2、C9-C10属于准则层B3、C11-C12属于准则层B4、C13-C15属于准则层B5。
运用AHP进行分析,对调研企业的绿色商业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的相对重要性评价及其权重的确定。各指标层次总排序权重及其位次如下表所示。
对层次总排序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公式CR=CI/RI,分别计算组合后的CI/CR,计算结果如下:CR=CI/RI=0.014267/0.316054=0.04514
3 绿色商业模式实践建议
3.1 全面推进商业零售企业节能减排
2010年年初,我国在发达地区展开了“零售业节能行动”,在2015年年底,零售I万元营业额能耗比2010年下降30%。大型超市和连锁超市耗能较大,政府应鼓励企业建立节能店。根据国外节能店面的测算,节能店比传统店节能20%~30%。另外,建议大型超市和连锁超市采用先进的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和国际顶尖水平的节能设备来减少店内每年的电耗。
3.2 加快建设废旧汽车、家电回收利用
目前我国的汽车销售量居全国首位,然而3年到5年之后我们将会进入报废汽车的高峰期。由于技术方面的显示,我们报废汽车、报废家电的拆解是低于全球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废旧汽车和家电的报废拆解模式,可以借鉴日本的绿色商业模式进一步跟进汽车和家电的拆解利用。当前采用的家电以旧换新措施推动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还进一步推广了节能新家电,淘汰耗能高的旧家电,这样可以降低家电能耗20%~30%。
3.3 加快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结合“绿色商业模式”的概念特征,建议在全国开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作。试点地区在回收体系建设中,对各类再生资源做到集中收集、封闭运输、环保处理,也可将再生资源的利用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70%左右。据外国相关资料显示,一个人口达五百万的城市建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后,每年可多回收废纸330万吨、废钢铁33万吨、废有色金属16.5万吨、废塑料33万吨,总值约137亿元人民币,可节能255.75万吨标准煤、减排废水6105万吨、减排固体废物891万吨、减排废气3.135万吨,这一举措将对节能减排做出重要贡献。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84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Successful Business Model or Entrepreneurial Play?
LI Jin[1], DONG Yinhong[2]
Abstract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reasons for the success in the end is a novel trait or business model entrepreneurs,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 Firstly,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content of the business model, and then by analyzing the case of sea fishing, noted the business model determines the way of corporate earnings, and because the business model decided to constantly updated technology, so to some extent, the success of the business model the success of the new venture. Finally,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college students to play entrepreneurial spirit.
Key words new ventures; business model; entrepreneurial spirit
1 企业家精神与商业模式
古典经济学家萨伊指出,企业家才能是最重要的一种生产要素,正是这种要素把生产者、消费者和产品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一提法也是对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土地、资本三种生产要素决定论的重要补充。企业家精神是企业能力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表现。斯蒂文森(Stevenson)强调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管理方式,是一种追求机会的特质。从行为上讲,企业家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需要承担战略制定、授信承诺、资源配置、沟通与激励等功能。企业家精神并不是作为一种身份的固有特征,也不是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特征,而是担负着对稀缺资源如资金、人力等方面进行合理化配置的作用,其最终的目的是让企业长期经营达到一定的效果。熊彼特在研究创新形态时指出,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最本质内涵,是企业家区别于其他盈利组织行为人的特征。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不断驱使着企业家提出新的想法,并基于这些新的想法对资源进行创造性的配置。从企业资源基础论的角度来看,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稀缺资源,这种资源有助于组织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寻求市场机会、合理利用资源、创造消费者价值得到创新租金,最终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
商业模式是一个企业关于生产流程、经营方式、营销手段的统称,是企业利用自身资源选择经营范围、组织生产或服务、甄别用户的全过程,是企业组织内部运营结构和外部要素相关联的统称。商业模式包含的实际内容与传统的运营管理模式与战略管理理论不同,有其更加广泛的内涵。商业模式的结构组成正是战略管理理论中有关战略结构的内容,而商业模式的创新则是一种战略变革。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创新更能得到创新租金,具体体现在缩减成本、扩大消费群、变革营销模式上。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的主要赢利点在于为用户提供溢价产品或服务。但是,在人工成本不断攀升、同类产品竞争加剧等不利因素下,企业利润下滑至平均利润率水平,造成整个行业的畸形发展。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拥有潜在用户,就是一种稀缺资源,就能带来企业的聚积发展。腾讯公司的用户上亿,但是真正产生经济交换的用户可能不到10%,就是这种用户接触平台的模式支撑了腾讯的快速发展。
2 商业模式决定了企业的盈利模式:以海底捞为例
自由竞争市场理论告诉我们,在完全同质化的市场中,每个企业都收获着非常低的利润率,只要这个行业和产品利润率达到一定程度,多数企业都会涌进来平摊这些利润。所以,在那些比较传统的行业里,新创企业的能力几乎完全相同,激烈的竞争使得所有企业都在极为相似而且较低的盈利水平勉强生存。同质化的生产流程、经营方式和营销手段在竞争市场下无法长期生存,只有创新的商业模式才能在竞争中获得核心竞争力。这其实说明商业模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新创企业能否盈利。
近年来的商业实践也说明了这一道理。例如,“海底捞”是最近非常有名的一个餐饮企业。这家从四川简阳靠卖麻辣烫起家的火锅店用15年的时间发展成为销售额达到近3亿人民币,近50家分店,晚餐平均翻台3-5次(一般行业的2倍),平均等待时间为2个小时。这在餐饮行业尤其是火锅界是非常罕见的现象。不少学者为了探究其中的原因,跑到海底捞去实习、学习。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海底捞的“变态服务”成就了他的业绩表现。海底捞给等待的客人擦皮鞋、美甲,给长发客人提供发圈、眼镜布,在海底捞等待区等待的时候,热心的服务人员会送上水果以及豆浆、柠檬水等饮料。此外,还提醒顾客在此打牌下棋和免费IPAD上网冲浪。正是这种服务,使得顾客愿意在海底捞等待消费。
表面上看,是服务带来了海底捞的盈利。但是问题是,表象的服务形式可以被其他公司复制,为什么其他的餐饮企业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海底捞的商业模式。海底捞的经营模式进行了三次成功剥离。(1)把后台能干的工作从前台剥离;(2)把机器能干的工作从人身上剥离;(3)把公司能干的事情从员工身上剥离。这三个剥离优化了餐饮行业的成本结构和服务效率。对于餐饮行业来说,产生价值的地方在营业面积而不是厨房,在一定的空间下,厨房面积相对越小,那么产生的利润就越大。海底捞为了提升利润率,将后台的工作从前台剥离,让海底捞的厨房面积变成营业面积,让员工从菜品的清洗与分拣中解脱出来专心服务,这样做的效果就是成本减少,并且让服务更加专业化。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海底捞通过三个剥离的商业模式带来了利润率的提升,将这些利润的增量部分反馈给顾客和员工,让员工、顾客、企业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才是最本质的原因。
所以说,商业模式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盈利模式。一个新创企业在资金缺乏、行业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如果不仅仅是想获得平均利润的话,必须要创新自己的商业模式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3 企业家精神应该包含商业模式选择的能力
传统的企业家精神具有宗教色彩。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那部分人被认为是带着罪恶来到这个世界,他们必须用一种虔诚的心态来赎罪,以便将来能够和上帝进行交流。赎罪的心态和行为就是企业家精神。所以这种认识下的企业家精神包含着冒险、执着、追求极致的特征。在这些特征的指引下,企业家猎寻市场机会,并整合有利资源,目的就是要给消费者提供超额价值,而这部分的超额价值就是所谓的创新租金。这种特征,在从苦日子中走出来的中国60后、70后企业家身上非常明显,但是显然不能很好的解释大学生创业活动。80后、90后的新生代,没有遭受饥饿、穷困,所以很难有那种为了吃饭所展现出来的创业欲望,相反,更多的是一种成就动机在驱动着他们的行为。
创新租金的获取是资源配置达到pareto改进的有力佐证。只有利用适合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才能使各种生产要素转化为获利的产品或服务。对于一个新创企业来说,其创始人的特征不可避免的在这个企业打上烙印,越是新锐行业的创始人,这种特征就越明显。熊彼特认为,企业家要想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率水平,必须对企业的经营行为实施破坏性创新。企业家在经济活动中通过创新活动获取利润。这种经济活动在技术扩散的情况下还能获得超额利润,其本身就说明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不需要更新技术,只需要用不同的形式组织生产和服务,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同时,很难短期内被竞争对手所效仿。新生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时代,对信息的抽取和利用有着独特的观察,对互联网时代的不对称需求非常敏感,所以极易识别创业机会。这种创业机会本身很多就包含着非传统意义下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的价值只有当企业家通过组织资源才能以产品或服务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利润,得到体现。企业家由于自身成长的环境不同,面对的资源禀赋客观条件不同,所以在创业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意识特点是不同的。这就是企业家本身的异质性。这些异质性的特点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异质性,因为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本身就具有载体不可分离性。异质性的企业家精神必然带来商业模式的异质性,从而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变革商业模式是非常困难的,初创企业家在进行市场探索、经营、研发的过程中,通过转换经营模式等方式获得 “熊彼特租金”。大学生由于掌握了相应的技术和知识,更容易和互联网时代进行结合,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所以也将会比一般创业者更容易成功。
4 结论与启发
综上所述,新创企业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它的盈利模式,也就决定了该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只有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和行业规律相吻合,才能取得初创企业异质性的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相互嵌套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不可能脱离企业家及其企业家行为而存在,是创新模式与资源整合的载体,通过它,企业家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新生代大学生面对的市场经济条件更加开放,也更具有不确定性,只有通过对商业模式的不断改变,才能适应行业的变化要求,才能从非理性、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 彼特・F・波特.创新与创业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 黄谦明.论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基于资源基础观的分析框架.改革与战略,2009.8.
[2] 胡盛强.商业模式的结构探索与创新研究[D].东南大学,2007.
[3] 周方.POTON连锁经营商业模式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2009.
[4] 王基深.ABC公司商业模式变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
[5] 王小华.透视中国铝业――从财务报表到商业模式创新[D].厦门大学,2008.
[6] 王伟毅,李乾文.创业视角下的商业模式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11):32-39.
[7] 赵安琦.中国食品工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动因与路径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8] 杨其静.企业家的企业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任何一国的经济增长都是遵循一定模式演进的,特别是工业化阶段的主导产业演进顺序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对于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国而言,很多产业的增长是不可跨越的。
从中国经济增长的总量出发,目前大致相当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日本以及当前的英国和德国。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经济体而言,上述国家在GDP总量相当阶段的产业增长格局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在类似经济总量下,美国和日本的产业增长格局的确体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电子产品、出版印刷、交通运输相关产业、大众消费品(家具、食品、皮革和房地产)和消费服务等产业处于领先增长地位。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讲,人均GDP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参照指标,目前中国大致相当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美国和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日本。美国当时的主导驱动产业形成与两大因素有关:一是新兴工业原料石油的出现;二是特殊的冷战大背景。而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黄金增长时期则来自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驱动。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以核能动力为核心,包括电子计算机、新合成材料、生物工程、空间技术和海洋工程等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在内的组合式技术创新。正是这一系列领先的技术变革和特殊的国际环境促使美国形成了以“飞机制造、石油开采及加工、原子能和宇航”产业为领先的产业增长格局。
日本的产业增长则以政府为原动力,选择了以重化学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并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做保障。有数据表明,在重化工业阶段,化学、金属及其制品和机械制造构成日本工业的三足鼎立格局,而作为保障的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从1955年到1973年扩大了48倍。
在以上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回到典型的工业化增长路径,即“工业化初期:纺织、食品;重化工业阶段:钢铁、能源、机械、化工;高技术密集时代:航空、航天、核工业、计算机;高加工和组装时代:家电、汽车;微电子时代:信息网络、生物工程、新型材料、航天技术、海洋开发”。应该说,重化工业阶段的诸多产业增长对后来的产业发展是具有不可跨越的基础性作用的。
由此判断,中国经济体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大国经济体,面对这样一个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其经济增长必然具有双重特征,即不可跨越的传统产业和日新月异的新兴产业都不可或缺。其中,如果就经济增长从工业化阶段向后推进的角度而言,以工艺技术为核心的机械制造和以材料合成为核心的化学工业对一个大国经济体而言显然是不可跨越的。
二、与国际潮流接轨的新兴产业
如何确定符合国际潮流的产业增长特征,这可能有很多逻辑和思路,但我们认为美国资本市场由于其具有优良的社会优质资产证券化机制,可以将引领产业增长潮流的产业中的典型公司迅速转变为公众公司。因此,我们立足于总结美国最近一年多IPO的产业结构特征,并推广到英国、日本和韩国等同样具有借鉴意义的国家。
就上述产业结构特征而言,除了控股公司和封闭式基金两种特殊的形式之外,IPO比较集中的产业分别是商业服务、药品及健康产业、零售、能源和Internet相关产业。其中商业服务是一种国内没有可比性的产业分类,其产业内涵更能反映引领产业潮流的增长特征。
在研究美国市场IPO产业特征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观察了英国、日本和韩国的情况,这些数据与美国市场的规律和特征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由此可见,当前能够代表国际产业增长潮流的产业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大领域:
第一,消费与服务领域,如商业服务、药品与健康服务、零售、房地产和金融;
第二,新技术领域,如网络、电信、计算机软件;
第三,能源约束领域,如能源和能源服务。
三、引领潮流的商业模式创新
在对传统的产业增长路径和新兴的产业潮流进行分析总结之后,我们进一步关注能够引领增长潮流的商业模式,这是新兴产业在企业层面的延伸,也是具体化到投资层面所必须思考和考察的问题。
1、什么是商业模式
关于商业模式,实际上还属于一个并不十分清晰的概念,因此我们首先对商业模式的内涵或特征做一个概括和归纳,以下四个特征是不可或缺的:
第一,创新,包括既有模式的重组、关键环节的改变,但通常可能会颠覆既定的游戏规则;
第二,盈利,可以创造收入或降低成本或控制风险,或者兼而有之。关键在于其一定会体现出收入或利润增长的商业价值;
第三,超越,突破行业界限和传统思维,可能是一种融合,也可能是一种完全的创新;
第四、可持续和不可轻易复制:不会被竞争者或潜在进入者轻易模仿,通常具有赢家通吃或垄断某一环节的特征。
2、来自麦肯锡的商业模式分类与界定
我们认为麦肯锡的商业模式分类能够较好的反映商业模式的大类特征,即鲸鱼、布谷鸟和益生菌三大类。
首先,鲸鱼模式,他们以规模致胜。典型代表如沃尔玛,其与中国贸易量超过了俄罗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同中国的贸易总和,规模优势十分明显;又如新浪,其无论在SP还是BLOG等新兴业务出现后都可以凭借规模取得后发优势。
其次,布谷鸟模式,他们不独立生存,而是依存于一些特定的产业或企业群体存在和成长,参与到其他产业链条的服务中去。典型代表如UPS,它为超过175个国家的无数顾客提供60种不同的供应链产品服务。
除运输包裹外,一项核心业务是向无法自行维系供应链的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服务。
最后,益生菌模式,他们是细分市场的小家伙,一旦遇到成长机遇便可能迅速膨胀,这是商业创意的主要来源地,商业模式的创新基本都在这一领域诞生的。
3、具有创新特征的商业模式
(1)美国市场的启示
我们同样从美国的IPO中寻求到了启示,特别是一些很难归入特定产业的企业,往往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集中营。
(2)来自中国的商业模式创新
中国的很多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正在不断和美国等具有创新活力的国家迅速接轨,并诞生了一系列具有商业创意且已经开始产生盈利的商业模式,其中还有相当多的企业模式已经获得了风险投资或美国资本市场的认可。
第一类,是与互联网完美结合的商业创意和商业模式。其典型代表如下:
ATA:通过计算机提供智能化考试服务平台;
阿拉丁:经营向客户开放的导航和三维地图,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设计在网络地图上标注自己企业的位置及特色标识;
价值中国;在没有盈利模式的博客网站群中独具特色,其采取作者实名制,并根据作者的贡献分配远期收益期权,一旦盈利可以凭此期权分享收益;
空中网:通过手机提供娱乐互联增值服务;
奇虎网:将搜索引擎和社区论坛结合,为社区论坛提供各种服务;
淘宝网:C2C的网络销售模式,其销售总额相当于67家沃尔玛国门店;
智买道:通过网络积分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消费折扣服务,并与商家分享佣金。
第二类,是满足新兴消费需求的服务提供商,他们以新兴消费需求为切入点,在满足这些需求的过程中获得高速成长。典型代表如:
慈济体检与佳美口腔:提供健康服务的医疗连锁机构;
天娱和太合麦田:前者打造了超级女声的全新产业链条,后者则从事数字音乐发行;
雅昌印刷;在丰富的艺术品专业印刷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建立了艺术品投资资料的数据库,成为艺术品投资者的权威数据来源,满足了奢侈消费群体的投资需求;
魅惑广告:以出租车为平台经营广告业务。
第三类,是具有布谷鸟特征的企业,他们的商业价值就是通过参与到另一个快速增长的产业中来实现的。典型代表如:
沃力森:提供月租型CRM服务,以B/S方式提供CRM软件和系统服务给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因此可以低廉费用享受信息化服务;
国通物流:以先进的熏蒸技术,现代化的仓储物流管理技术和配套的保税及海关服务,构建了全国首个专业农产品保税物流中心;
中星微电子:主要从事数字多媒体领域中的PC摄像头芯片设计,并将其制造和营销外包,成为无工厂的行业领导者,占据了全球细分市场60%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