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4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

篇1

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从古至今武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武术作为现代体育和全民健身的重要内容、终身体育的重要手段,以其丰富的肢体语言、深厚的文化内涵、昂扬奋发的武德要求,对当代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培养都会产生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提高武术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找出武术教学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原因,从而克服学生厌学心理,找出相应的对策。

一、武术教学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产生原因

1.缺乏吃苦精神。现在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不够。由于武术课大多在室外,又经常使用器械,不少学生怕脏、怕累而不愿参加体育锻炼。

2.学生的个体差异。伴随着中学生生理发育的不断成熟,他们性格上变得更为敏感,更加关注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在做难度较大的动作时,怕自己做不好,怕同学笑话,产生害羞怕丑心理。同时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从而使部分身体素质差、体育能力弱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最终影响了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学生对武术认识不清。许多学生看到影视作品中的各种打斗动作,刀枪棍棒和硬功气功的运用自如,把对手降服余地这就是他们心中的武术。而我们学习的武术是武术中一些最基本的动作,也就是一些简单的动作,这与学生心目中的武术大相径庭。

4.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在中华文化中,武术以其显著的声明和深远的影响,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神秘感和崇高感,对武术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学生在开始上课时兴趣很浓,可是随着课程的进展失望的心态就逐渐增加,产生厌学心理。再者就是随着运动和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很多学生比较喜欢篮球、足球、排球还有艺术类的美术、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影响到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二、消除厌学心理的措施及对策

中学武术课多年来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教、学生学”,自始至终采用学习――复习――再学习的单一方法,很少采用娱乐性、对抗性和电化等教学手段,教法老化,形式枯燥,使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压抑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因此要不断深化学校武术教学的改革,在继承优良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习武兴趣入手,采用启发式、开发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武术特点,技击方法,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1.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动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自主性,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要进一步加大学校武术课的教学,建立武术兴趣班。充分利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武术教学。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爱好、兴趣不同,性别不同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武术教学内容也要根据这些需求有所变化。如对女生开设太极拳、绵拳等拳种课程,对男生开设刀、棍、长拳等。根据武术具有功防含义的特点,在学习动作的时候让学生体会动作本质含义,结合动作的攻防意义进行武术的练习,从中领悟中华武术的精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

2.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应注重教法的研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特有的电化教学优势条件,对传统体育、养生与保健理论等进行声像技术、多媒体等形式的教学,通过形象生动,直观性强,易于接受和掌握的现代化技术的教学,促进武术运动的普及与提高,使学生在教学中亲身感受到武术运动带给自己的活力。

3.增加对武术场地、器材建设的投资。学校也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体育这一块的资金投入,扩建体育场馆,增添运动器材,给学生营造优良的体育锻炼环境,从而推动武术以及其他体育项目的全面发展。

总之,要解决学生对武术课厌学心理,教师就要和学生多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并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尽量将一些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对武术的浓厚兴趣。

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心理及其相关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关于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 主要体现在定义、表现及特征、影响因素及预防矫正等方面。从以往研究中可得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厌学现象在中职学校尤其常见,对中职学生厌学心理的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学生目前的厌学现状, 进一步推进学生厌学心理预防矫正的研究。

1 中职学生厌学心理分析

中职学生厌学现象相当普遍,学生来源复杂,除了初中毕业生,辍学后又重新上学的学生,还有许多社会青年,他们的共同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就动机低下,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遇到困难时又缺少勇气和决心,甚至自暴自弃,常以 “我不行” 作为推辞,害怕失败,从心理上不指望自己能成功。其次,自我评价低下,缺乏必要的自我认同感,认为自己不能学好,因而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困难面前不去思考、努力,逃避困难。再次,效能感低下,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想的更多的是失败,不去努力便放弃,因而经常体验到失败,厌倦甚至厌恶的情绪,身心健康也受到损害。最后,消极归因,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失败多于成功,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从而更加以固执、消极的方式对待学习,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而把这一切问题都归因为 “自己笨”。

2 厌学心理的危害

厌学心理是一个社会、学校、家长都担忧和关心的问题。厌学心理的危害性首先在于它的普遍性、易流传性, 这对我国的教育是一个严重的威胁。由于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模仿要大于对成人的模仿。因此,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学生存在的这一问题,其厌学症将继续流传和扩大。其次, 厌学心理将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并将对我们的民族素质产生不良影响。中职学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能掌握熟练的技能,并能在社会中胜任某种技能型工作,如卫生类中职学校主要培养护士。如果学生不愿意学习, 就不可能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更不可能掌握熟练的技能, 又何谈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呢?再次, 厌学心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不乐学, 不愿意学无法取得优秀的成绩, 达不倒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无法融入社会和得到社会的认同,进一步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厌学是阻碍学生发展的绊脚石。因此, 中职学生的厌学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真正关注。

3 厌学问题研究现状

我国对学生厌学心理的研究大多还是停留在经验理论性的层面上, 实证性的研究偏少, 文章的共同特点是理论分析少, 多集中于教学经验的总结和主观感受,而在国外的研究中多采用实证性研究。已有的实证性研究多采用问卷法对厌学的影响因素及厌学状况等方面进行考察, 问卷多为自编调查问卷, 现在仍没有统一的问卷全面地反映出厌学的影响因素,对厌学状况的考查情况也不统一。在现有的研究当中,关注人群主要是中小学生,而对中职学生的研究少之又少,研究方法也不统一规范。中职学生离开学校后就会进入社会,若在校期间厌学心理严重,将不利于他们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因此,我们应该选择适宜的针对性强的研究方法,加强实证性研究, 以得出更有说服力和信效度较高的研究成果。

4 研究的意义

厌学是学生对正面和负面学业负担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尤其是中职学生,在经历中小学阶段,很可能已经被贴上“坏学生”的标签,而家庭和学校把这都归咎于学生主观原因的做法对成长中的少年极不公正,也是成人和教育者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学生之中的确存在主观厌学的倾向并且需要承担相应的个人责任,但是,也和他们的成长环境,所受的待遇和教育质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教育者和社会必需寻求理性的解释替代粗暴的对学生的责怨态度,勇于承认、担当道义责任,帮助学生从学业倦怠和厌学的阴影中走出来,走向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全面和谐。只有对中职学生的厌学心理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才能得到可信而又有价值的结果,才能指引我们达到最终目的。

5 结语

学生厌学心理是一个心理问题, 也是一个教育问题, 心理专业与教育专业的学者应共同参与研究, 通过研究探索去 “拯救一批人(包括诲人而倦的教师和学而生厌的学生)、一代人(当前社会现代化急剧转型背景下的未成年人)和一批学校(薄弱学校、教育Y源分配中的弱势学校)”,履行和实现教育工作者在当前国情条件下的沉重的社会责任和光荣的历史使命,使影响厌学心理的内外部因素都能有效地改变, 达到预防及改善中职学生厌学心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格格.中学生厌学文言文现象的教育心理学分析[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篇3

一、案例基本资料

潘某,女,14岁,某艺术学校一年级美术班学生。外形条件一般,有腰伤。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人,父母双全,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潘某的爷爷原为当地政府官员。父亲在政府机关工作,颇有发展前途,因为超生后弃政从商。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二、主述

我觉得自己好像是多余的,在学校得不到班主任的关心,一有问题就认为是我造成的,我说的话她也不相信,专业教师看不起我,觉得我条件差。我家里有一个弟弟,爸爸妈妈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经常忽视我的存在,我提的要求他们也不满足,我讨厌他们。

三、教师观察与他人反应

该生由于参与打架,情绪反应大,由班主任带过来,刚来时恕气冲冲。但其思维敏捷,个性很强,自我中心倾向较明显。从和她的交谈可知,她虽然表面上强硬,但内心脆弱,之所以把自己武装成一个“刺猬”,是害怕受伤害,是一个渴望关爱,渴望被认可被理解的人。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该生个性极强,好斗,敢与班主任及家长犟嘴。经常与其他专业的差生来往,合伙欺负本班同学,在本班没有朋友。无组织无纪律,经常无故旷课,迟到,经常夜不归宿。厌学情绪严重,对学习没有兴趣,怕苦、怕累、怕难。

五、原因分析

1.家庭原因。父母与孩子缺少沟通,教育方式欠妥当。潘某与弟弟的年龄相差十岁,在弟弟出生之前父母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她身上。当有了弟弟之后,父母的精力转移到弟弟身上,她无法适应这个变化,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她便想方设法弄出一些事来,但并没有因此得到更多的关注。父母觉得她给家人丢脸,添麻烦,反而更加责备讨厌她。爸爸当着同学教师的面还打了她耳光,致使她的逆反厌学心理更加严重。

2.个人原因。思想上,学习目的不明确,无远大理想,无具体的奋斗目标。来学校就读,只是为了逃离父母,为了离开原来让自己丢了面子的学校。生活上,组织纪律性差,自控能力差。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善于为自己找借口,苛求他人,事事讲求公平。客观条件:该生文化底子薄,身体素质一般,有腰伤,确实不太适合舞蹈专业学习。

六、辅导方式与过程

根据潘某的具体情况,她厌学的形成与家庭有关,与自己也有关,因此我们采取对其本人进行辅导和与其家长联系双结合的方法。对潘某的辅导采取个别心理辅导的方式,辅导约7次,每次70分钟。

1.对潘某的辅导

第一次辅导

目的:让其明白什么是爱,爱的角度和方式。

过程:针对“父母爱,教师爱,同学爱”的话题,与之交流并引导。通过实例深入分析,让她明白爱的角度及爱的方式,明白爱是相互的,爱更多的是给予而不是索求这个道理。让其正确认识父母爱和教师爱的内含。

作业布置:让潘某回想自己入学以来做了哪几件值得骄傲的事?做了哪些丢面子的事?来到这个学校交了几个好朋友?是不是真想留在这个学校。

第二次辅导

目的:让求助者明确其专业发展方向。

过程:与潘某讨论上次布置的作业。潘某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专业方向也并不明确。与之探讨是否真的想留在这个学校,她的回答是想,列举反面事例说明,引导其思考就目前的状况,如何度过三年的中专生活,潘某略有所思。用生活中的实例告诉她守纪的益处和无视纪律的害处,让她真正明白无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自觉自愿地成为守纪好学的学生。这次谈话,潘某不再像上次那样着急着辩解,而是默默地听,时不时还掉泪。对自己的表现表示出后悔,希望得到教师的原谅。

布置作业:“这个学校是不是适合我?我如何去适应这个学校,如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哪个专业更适合我?我如何去克服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努力学好这个专业?

第三次辅导

目的:明确潘某专业定位的问题。

过程:(1)与其讨论家庭作业的情况。带着上次辅导布置的作业,潘某客观地陈述了留校的理由:第一,不想回家,家里很压抑。第二,不想再回原来的学校,因为出来了又回去,丢脸。第三,在这里交了几个新朋友,跟她们关系不错,舍不得。第四,希望能转到美术专业,因为自己还是比较喜欢画画的,学舞蹈太苦,而且自己的腰上的确有伤不适合练舞蹈。她的理由不堂皇,但很真实。(2)与之探讨转专业,将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让其思考并做决定。说明目标和坚持的重要性,与之探讨对未来的一些思考和具体的学习计划,引导其对未来职业生涯进行思考。(3)协助其办理转专业的相关手续。同潘某的妈妈及班主任就她的辅导问题做了长谈。并且将潘某写的新专业学习计划转交给班主任,嘱咐班主任要多给这个学生关心,多给她机会,让她感受到新集体的温暖和教师的爱心。

第四次辅导

目的:适应新环境,新班同学的问题。

过程:潘某喜欢和原来的班级同学玩,和新同学相处不够融洽,感觉没有归属感。她承认,新班的同学并不是不好,而是没有找到和他们的共同语言。我让她试着去接近同学,同时试着打开自己的心扉让同学走进来。学会换位思考,角色互换,并和她一起探讨了与人交往的技巧,她答应试着多了解同学,适应新的环境。通过谈话,潘某从心里理解了班主任的良苦用心,同时表示愿意试着去接触本班同学。

布置作业:让其主动和同学交往,并记下交往的具体感受。

第五次辅导

目的:学会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

过程:让潘某思考自己如何把专业学好,在学习上遇到什么问题,引导其学会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计划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的,目标的设定要是自己努力能够达到的高度,有坚持性。

布置作业:让潘某试着制定学期计划、月度计划和周计划,养成做事有计划的习惯。

第六次辅导

目的:学会合理地利用时间。

过程:让潘某回顾自己原来时间的利用情况,找出浪费时间的因素。潘某之前用于娱乐的时间过多,导致自己制订的计划经常完不成。让其通过画时间馅饼图,分析时间利用的情况,学会制定时间管理表,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列出,并计划好具体的时间段,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安排优先顺序,重要的事情先做,学会给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打分。

布置作业:让潘某回去后学着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好时间管理规划,并记录下来。

第七次辅导

跟踪潘某的学习情况,了解其时间利用情况及学习计划的执行情况,对辅导效果进行评估,结束咨询。

2.与潘某班主任、父母、及科任教师、同学的沟通

(1)与班主任沟通,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和掌握潘某最新表现的第一手资料。要求班主任督促和关心她,记录她平时的表现并及时反馈。

(2)与潘某父母联系,要求他们平时多关心孩子,不能只是单纯的经济补给,而应该多些精神上的关爱和指点。

(3)与潘某班上的科任教师联系,让他们从专业上多帮助她,及时肯定潘某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在同学面前树立她的自我效能感。

(4)与潘某班上的班干沟通,要求班干们主动关心潘某,帮助她一起进步。

七、结果与反思

1.结果

师生反映:潘某的纪律观念加强了,学习自觉性提高了,偶尔还有迟到,但再没有旷课和外宿现象,作业均能完成。各科成绩良好。集体活动都能参加,跟同学关系也融洽了。

父母反映:潘某比以前懂事了,过节知道主动打电话问候父母,回家有时候还能主动做些家务事。

潘某自己:现在我很喜欢这个班,学美术设计挺有意思的。班主任是蛮凶的,不过,我不再讨厌她,我知道,她其实是关心我的。

2.思考

从结果来看,对潘某的辅导是成功的。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家庭,班级,学校、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要教育好一个学生,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不行的。要提高家长的素质,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是要提高班主任的素质。不要轻易地对厌学的学生说“NO”。不要试图去强迫他们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要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关爱他们,用真诚去解开他们的心结,用智慧去解开他们心中的困惑,让厌学的孩子心甘情愿地走回课堂,不能单靠规章制度,心理引导应该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篇4

造成学生心理负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直接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老师和家长要求过高,导致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其二是教不得法,课内损失课外补,使学生疲于应付,产生了厌学情绪;其三是评价手段不当,学生往往对学习,特别是学习成绩好坏产生紧张心理。因此,要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 学校、教师多和家长联系,减轻家庭对学生的压力

大凡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愿望,希望子女考上高一级重点学校,将来能有一份好的工作。而重点学校的招生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得激烈的竞争不可避免。尽管教育部曾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各种宣传媒体也竞相报道了全国各地教育部门采取的一些措施和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但忧心忡忡的家长却对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表现出极大的宽容、理解和支持。学校要经常与家长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老师要帮助家长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家庭关系,走出重才轻德,“按分付爱”的家教误区。

1.2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减轻学校教育给学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一些教师观念陈旧,业务素质偏低,对教材挖得不透,只能是课上“满堂灌”、“满堂问”;课下搞“题海战”,致使学生厌学情绪有增无减。由此可见,教师只靠旧有的知识很难雄踞讲台,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修养。特别是在教学方面,要研究教材、教法,不能把学生当成“加工”的对象或“复印机”。更重要的是要潜心研究学生,赋予学生活的思想和思维空间,力求创造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气氛。要经常地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如情绪、性格、兴趣、能力、意志等各方面的心理特征。只有了解得清,才能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从而达到一种乐于学习的最佳精神境界。

1.3 改革评价标准,减轻不良社会成才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心理压力

由于升学竞争异常激烈,升学率几乎成为社会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将升学人数下达到学校,学校又与教师的奖金和职称挂钩,于是升学率、平均分就成了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那些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更是围着考试的指挥棒疲于奔命,考什么就教什么,怎样考就怎样教。只有学生考了高分才说明自己有能力,学校才承认有成绩,考试排名愈演愈烈,导致学生视分数为宝贝,视考场为战场。这样教师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却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认识测试的目的,克服惊慌、紧张、焦虑、厌烦等情绪;另一方面要注意检测的方式。测试只应成为老师掌握信息进行反馈的一种手段,而不应把测试或公开学生的分数作为对学生施加压力的工具。另外,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评价时要富有激励和亲切感,让学生有一种愉快和谐的情感体验,以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2 实施挫折教育

在我国,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人心,大部分中学生属独生子女,他们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生活一般也一帆风顺,无忧无虑。因而经受挫折,尤其是严重挫折的能力比较差,稍有挫折和不顺,便会一蹶不起,甚至滋生轻生念头。因此对中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进行承受挫折的心理教育

在挫折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事例引导,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是短暂但又是漫长的,每个人的生活历程都是不平坦的,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有连遭挫折的境遇。虽然人人希冀时时幸运、事事顺利,可是难免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只不过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而已。社会上的万事万物,无不在曲折中前进。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花,人世间没有无曲折的路。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

2.2 不畏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就人们的愿望来说,自己的努力与事情的结果最好能“同步”。可是实际生活中有些时候却往往事与愿违。我们要做成一件事情,不仅需要付出努力,而且还会遇到困难,经受挫折。所以,要注意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不畏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增强承受挫折的韧劲。让他们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迎接困难的勇气,遇到了困难挫折便会退缩,甚至一蹶不振,那么成功和胜利怎会跟他有缘呢?如果没有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勇气,不能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顽强地学习,即使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外部条件再好,也不能保证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历经坎坷、战胜挫折方面,小平同志堪称青少年学生的楷模。他一生三次被打倒又三次复出,且每次复出后肩负的担子更重,做出的贡献更大。除了雄才大略外,更重要的是他那种坚定的生活态度和不畏挫折的非凡勇气,才使其成为了“打不倒的一代伟人”。

篇5

1.问题的提出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课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发现,确有一些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特别是女生较为突出,有的甚至找出种种理由请假或逃课。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全面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就必须了解并掌握女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女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他们既增强了体质,又能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根据女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呢?

为此,我们针对女生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改进体育课教学方法。笔者对广西百色民族高中女学生采取了问卷式调查和随机访谈。了解到现在的高中女生大部分都比较喜欢体育,只有少数的一部分不喜欢,但是在问到他们是否喜欢上体育课时却出现了相反的回答。为什么他们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呢?笔者在经过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后了解到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

2.调查对象与方法

2.1调查对象

广西百色民族高中2010、2011级女学生。

2.2调查方法

2012年3月,我们对广西百色民族高中在校的2010、2011两个年级39个班中,随机对17个班的374名女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设计了14个问题。发出的问卷374份,收回的问卷356份,回收率95.19%,经过检验有效问卷341份,有效率91.18%。同时辅以随机谈访问等方式。

3.调查结果

3.1影响中职女生上体育课原因调查

3.1.1主观原因

3.1.2客观原因

4.调查结果分析

4.1主观原因

4.1.1认为体育课不重要这部分学生占9.1%,主要是对体育课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4.1.2上体育课怕苦、怕累这部分学生占26.1%。主要是现阶段在我国的学校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家庭的特殊地位,长期处于家庭的宠爱,养成娇生惯养的毛病,即使是农村的小孩也因为父辈的期望走出农村,家庭劳动、家务等也极少参加,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缺乏艰苦的锻炼和磨砺,怕吃苦是他们的通病。而体育教学与文化课的区别就在于体育课是在室外进行的身体练习,就要与苦、累、脏打交道,身体就要承受一定的负荷量,在无形中就使这些学生从心理上不喜欢体育课了。

4.1.3心情不好这部分学生占8.5%。从初中毕业进入高中后,面对全新的环境有许多的需要适应:文化课程比预想的难度大;还有青春期种种“成长的烦恼”等诸多因素,这些或多或少会在他们的心理上有所反映。他们的内心感到困惑,忧郁的时候最希望得到别人真诚的理解和帮助。但是这个时候大人、老师往往不能理解他们的心情,缺乏平等的交流和帮助,导致他们心情不好,无心上课。

4.1.4自身身体素质差这部分学生占17.9%。进入青春期以后女生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她们的工作和运动能力。在生理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皮下脂肪增厚,体重增加,肌肉力量减弱,完成动作比较困难,在心理方面,自尊心较强,且有自卑感,对难度较大的体育项目往往显得信心不足,甚至产生厌倦感。最终对体育课产生厌学心理,渐渐地不在喜欢体育课。

4.1.5对体育不感兴趣这部分学生占24.6%。学生对学校开设体育课的目的任务、对体育锻炼价值不了解,她们认为体育课无非就是蹦蹦跳跳、玩玩而已。并且在这部分学生中不曾有过体育锻炼带来的愉快的情感体验。这些多方面的因素严重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思想认识,对体育更加不重视,认为学习体育没有太多的意义,太浪费时间等,被动、消极地参与体育课学习。

4.2客观原因

4.2.1有9.96%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陈旧、枯燥、单调。学生认为体育教材乏味,缺乏新鲜感,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材安排变化不大;讲解、示范、练习单调,每节课上是打打球、跑跑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缺乏吸引力,学生感到简单枯燥。因而导致部分学生由此不喜欢上体育课。

4.2.2有34.31%的学生认为感觉运动量和强度过大。由于这一原因造成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女生比较多,主要是身体素质较差,教师对课的运动量、练习密度和强度安排不周,学生一堂课下来感到特别累,造成不适应,慢慢地对体育课产生反感,不愿上体育课。。

篇6

1.引言

近年来在体操课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数不少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而产生厌学的现象,很不利于培养其体操教学能力。因此,分析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避免与消除心理障碍,确保体操教学顺利进行,就成为体操教师共同关心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的体操考核结果显示,女生达到优秀的几乎没有,有的只是处于合格边缘,甚至出现补考的现象。根据初步调查显示,不少女生在体操教学中都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更有女生“谈虎色变”,甚至怀疑体操课存在的必要性,对之恨之入骨。这些表现都是心理障碍产生的后遗症,对我校开展体操教学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对女生在体操教学中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2.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调查对象

100名中学女生。

2.2研究方法

2.2.1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所抽取的学生样本。

2.2.2文献资料法

查找有关体操课程教学和学生运动心理的相关资料,再通过相关文献以做参考。

2.2.3数理统计法

根据所学体育统计知识进行数据统计。

3.研究结果与分析

所谓心理障碍,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反应,是由于过强的刺激作用于大脑皮质,引起超限抑制,降低机体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机体的工作效果与工作积极性。体操技术动作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复杂的运动,它对练习者来说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而且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体操动作多是日常生活中不常遇见的反常动作,具有难度高、惊险、动作衔接快,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则不仅使存在畏惧心理的学生难以掌握规定的教学内容,而且会产生消极的辐射作用,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严重地影响到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次调查发放100份问卷,回收100份,调查的100名女生中有19名女生表示对体操没有产生过心理障碍,而剩下的81名女生都有过不同时间段对体操不同项目的心理障碍,其中有超过64.2%的女生是对单杠、双杠、跳马产生心理障碍,30.9%的女生对技巧产生心理障碍,由此可见,女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项目主要是竞技类的体操。

3.1中学体操教学中女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3.1.1中学生生物规律对女生心理的影响。

同其他生物一样,人体各器官机能是有规律的,有周而复始的变化,不同的时期,人的情绪表现也不一样。相关资料显示,女生在月经期间情绪波动较大,即使对所喜欢的事情也可能产生厌烦心理,不愿意多参与活动,有6 5%的女中学生在月经期间会产情绪波动,在课中表现为不认真,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否产生过心理障碍女生月经期间虽然都有情绪波动,却都是一般,而没有心理障碍的在没有影响中占的比例比有心理障碍的大。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所研究的女生在月经期间对于体操的心理影响虽然存在但是并不是很大一部分。

3.1.2来自中学教学方面的原因

从表3可以看出,有59.2%的女生对体操没有产生兴趣,58.3%的女生认为产生不了兴趣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体操动作技术要求太高,让很多女生望而却步。虽然大部分女生表示会积极面对困难,但是在不断的失败中也逐渐形成无形的压力,不断地责问自己,自信心不断被打击,渐渐形成心理障碍。其次,35.4%的女生认为体操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队列队形,虽然没有学过队列队形的口令与指挥,但是从小学开始就在体育课上听老师的指挥,久而久之对其有比较多的了解。所以,在学习队列队形的时候会觉得很枯燥。因此,中学体操教材内容与中学生练习时的心理障碍有着密切的联系。

3.1.3教师的讲解示范对女生心理的影响

体操动作的讲解示范要求较高。讲解简明扼要、条理清楚、示范准确优美,才能使中学生从教师的讲解示范中得到启发,受到感染,才能激发他们学习体操的兴趣,反之就会使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根据调查,在女生心里体操教师的讲解与示范都是很好、很到位的,但是也有人表示是出于自身的原因才无法理解动作的要点,所以教师在已有的坚实基础上要更进一步突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动作技术要点。

3.1.4帮助与保护对女生心理的影响

女生由于来源不同,虽然都是体育女生,但是基础不同,水平参差不齐,故学习能力和学习结果也存在显著差异。从表6以看出,中学体操教师对保护与帮助的技术是非常重视的。所以,在体操教学中,教师会采用帮助与保护的技术使学生更好地学会动作。在学习与应用帮助与保护技术时,不同的人实行帮助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可以看出中学女生由于得到充分的保护与帮助产生心理障碍的几率并不是很高,但同时也可以看出,保护与帮助技术对于学习体操时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影响。

3.2中学体操教学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对策分析

3.2.1激发中学生学习体操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在中学体操教学中,教师要以生动简明的讲授,准确优美的示范,辅之以优美的音乐,激发中学女生对体操的参与意识。还要在体操教学中为中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2.2优化体操教学方法

教师的体操教学方法应注意以学生感到快乐的形式进行,且能在一堂课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整堂课都处于兴奋状态。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课的结构、内容,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实施体操教学。在体操教学中一定要区别对待,多鼓励较差的学生,使他们增强信心。

3.2.3加强保护与帮助

教师在体操教学中的保护与帮助,是克服中学生心理障碍很有效的方法。教师在保护与帮助时手法要熟练,方法要恰当,并不时给予中学生鼓励,使中学生安全感倍增,从而放开胆子练习;但帮助一定要掌握度,不影响中学生单独完成动作为前提,由全力以赴到安全放手。

3.2.4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体操的教材内容是从各个方面体现并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不同项目都有它特定的功能,是学生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要增加学生练习的时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理解并应用各种技术。从学生方面出发,自身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巩固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4.结语

中学女生产生心理障碍在自身方面表现在对体操知识的认知程度低,对体操功能的不了解,缺乏学习体操的兴趣与探讨体操健身价值的动力;体能上虽然大部分女生都有所不足,不会对她们的心理造成过多的压力,但是从客观上可以看出体力不足会形成无形压力;在心理素质上情绪控制不稳定,动作完成容易受情绪影响,遇到困难表现出没有自信;在生物规律上,月经期间的情绪波动较能影响女生的心理。随着时展,教师应面对实际,采取有效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彭鹰,宋春林.论体操教学中学生的畏惧心理[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04).

[2]原晓春.关于体操动作技术教学中消除和避免心理障碍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15,(01).

[3]荣干,于志涛.师范院校体操教学中学生恐惧心理的产生与消除[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21,(03).

[4]黄燊.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篇7

1.选题的意义、价值

进行《贫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课题探讨,既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讲,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虽已开展了十余年,但至今未能在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这个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我们这一课题的研究若能顺利开展下去,将起到填补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的空白的作用。从现实意义上讲,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不可否认,在没有实现共同富裕之前,因地区和家庭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我国各类学校都存在着部分经济窘困,勉力求学的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广大农村和山区学校,贫困学生还占据着一定比例。我们这一课题研究的成功,无疑可让我们广大贫困学生以正常心理学习和生活,从事实上解决许多学校面对贫困学生心理困惑与障碍不知所以的问题,使本课题具有在广大农村和山区学校具有推广的价值。

2.选题的理论支持

弗洛伊德最早从心理学角度重视并探讨焦虑问题,他把焦虑分成客观性焦虑和神经症性焦虑。精神分析学家根据精神动力学的观点认为,焦虑是潜意识中矛盾斗争的结果,其原因和过程不为本人所认识。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著作中确信,焦虑是受压抑的里比多的一种发泄方式。

行为主义学说,认为人类的行为多是后天形成的,不良行为是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不适当的学习结果。社会学习论者强调强化和惩罚对学习者再现模仿行为的影响,模仿得到奖励,行为即内化,模仿到不适当的行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改变,有人主张用“行为主义方法纠正学生的厌学行为”。

与行为主义理论相对立,以布鲁纳、奥苏伯尔为代表的认知理论学说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景,在内心经过积极地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用积极态度来思考的人心理是健康的,而倾向于用消极的态度来解释生活中事件和思考问题的人,会出现消极情感,严重的就会引发心理问题。学生厌学与知识类型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风格密切相关。

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学说把人看成动物或机器,不重视人类本身的特征;另一方面也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但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人本主义学习论的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认为,学习者发现学习材料不符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或威胁到自己的价值观时,就难以产生意义学习。嘲笑、羞辱、轻视等都会威胁到学生的自我,威胁到学生对自己的看法,从而严重干扰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将探明我校高中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并探究产生的问题症结,探索帮助他们消除经济紧张、学业困难、心理负担等行为的心理疏导与干预的具体方法、基本途径,为高中贫困学生消除经济紧张、学业困难、心理负担,身心获得和谐发展提供规律性的策略。

2.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立足学校,对高中中贫困学生的心理状况如经济状况、学业状况、心理负担等进行调查研究统计。

(2)沟通家庭,延伸社会,由为学生服务扩展到相关人群,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3)从个体因素、民族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多渠道、全方位地去探寻我校高中贫困学生焦虑厌学产生的深层原因。

(4)探索对我校高中贫困学生经济紧张、学业困难、心理负担现象进行心理疏导、心理障碍治疗,建立健康心理的具体方法、基本途径、有效疏导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选择与研究的过程(步骤、时间安排、组织分工、活动安排等)安排

1.研究的方法选择

本课题的研究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应用为主,以实验为主。具体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

(1)文献资料研究法 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和参考书籍。

(2)借助于学校网络和学校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测试的机会得到贫困生库,结合测试数据得到贫困生心理健康测试数据库。

(3)采用“调查总结研究实践改革”的方式制定出一套化解贫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4)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在高一年级进行试点,每一个月在新生班级进行各种形式的理健康教育如看电影、组织学生参加学院的各种心理咨询辅导。

(5)在具体工作中采用“定点跟踪”方法对我校个别贫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

(6)实验研究法

本课题以我校的教师为主,以本校学生为实验对象,按照课题设计和实施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化解贫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有效拓展一般规律和相应的教育对策。

2.研究的过程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2月至2012年10月)。进行两次调研,分析和研究贫困高中生产生目前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包括贫困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心理误区等。调查我校现有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新生进行调研;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类;总结每类心理问题的特点;分析每类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误区。

篇8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心理学及支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如教育学、生理学和社会学)为基础,以运用心理技术了解教育对象为前提,以普及心理科学知识和运用心理调节技术为手段,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协助学生发展自我个性、防止心理偏差、调节心理技能、开发心理潜能、增强心理素质,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热点、焦点。在当今全面实施新课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年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已引起教育界同仁的重视,但仍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什么是中学生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具备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志;连续统一的人格及对己、对人、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适应。

二、中学生心理的特点

A、渴望独立、渴望其行为得到大人认可,但自我评价与调节能力不高。

B、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并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认知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C、能较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控制情绪、自我监督的能力还不高。

D、有了稳固的学习兴趣,观察富有目的性、模仿性,想象富有创造性和多样性。

E、开始意识两性关系,萌发、和恋爱需求,人际关系逐渐频繁,渴望找到朋友。

F、逐步形成比较自觉稳定的道德信念,但带有冲动性和感彩,不大切合实际,不善于把感情与理智结合起来。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中可以看出,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的稳定程度、自我价值体系的建立水平、人际关系是决定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另外,对学习的适应性也仍然是左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鉴于此,在参照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基础上,我们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适应性、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自我认知与现实感、个性发展的良好性四个方面。

(一)学习适应性 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通常有比较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具体、切合实际;学习的自觉性强;善于制定学习计划,并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表现出意志力强、学习信心足的特点。在对待考试问题上,他们沉着冷静,灵活应对。

(二)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 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直接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一个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一般与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关系处理得比较融洽,而很少发生冲突。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具有同情心,待人热情、宽容、真诚,而不是胆小、怕羞、不和群、表情冷淡或忸怩作态。

(三)自我认知与现实感 自我认知指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与特征及其表现的认知,而现实感则指个人对自己同现实之间关系的认知。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恰当。在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上,他们能够客观地认识现实,并根据对现实的认识来给自己作出恰当的人生发展定位,有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自我价值体系。

(四)个性发展的良好性 个性是指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人的个性结构主要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其中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个性发展上,应表现出良好的态势,即作为心理动力系统的个性倾向性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谐,个性心理特征上的一些成分则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如情绪控制能力强、善良、自律等。

四、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学习类问题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问题有:

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导致学习压力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考试成绩不够理想,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2)学习落后于其他同学;(3)能否考上大学;(4)考试要争取好名次;(5)有学习天赋,成绩却不能名列前茅;(6)学习成绩忽上忽下;(7)试卷面前脑子一片空白;(8)努力了,但还是学不好;(9)一到考试出现躯体症状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以上问题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方法的影响而形成的。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我国的教育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学,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

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

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中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民主和谐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五、针对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应对中学生心理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1.学生自身的应对策略

对于中学生自身来讲,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注意培养锻炼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要自觉学习,确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其二要培养挫折承受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凡事从大局出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再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形成健康的情绪和情感,懂得生活知识,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另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科学地对待心理疾病,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

学生由于水平、基础的实际差异,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会不断增大,所以很难坚持学习,容易产生厌倦感、自卑感、无助感,而这种感觉又会进一步影响学习成绩,导致更多的学习缺陷和困难,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有必要加强认知训练,同时加强情感和意志教育,并注意将知、情、意、行四者结合起来,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忍耐挫折的教育,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校方面的应对策略

学校可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及组织,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咨询等做到切实有效的服务。一是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力度。学校要给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增强学生心理上自我修养、自我保健、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咨询强调疏导,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心理障碍咨询,对于正常的心理反映和一般性心理问题,要靠心理咨询和教育来疏导,帮助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挖掘病原,找出对策,消除痛苦;第二,心理适应咨询,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要通过心理咨询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干预并提供帮助;第三,心理发展咨询,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挖掘自身潜力,促进全面发展。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心理咨询的内容应以教育的、发展的咨询内容为核心,要遵循教育的规律,遵循人的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这样有利于学生把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把自己融入国家、民族的共同理想与奋斗目标之中,使其精神世界更为充实。

3.社会和家庭的应对策略

社会有关部门应大力抵制大众传播媒介中一些格调低下、观念错误、腐化堕落的东西,以免对中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侵蚀带来消极影响阻碍他们健康成长,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上的不良因素也深刻影响了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网络成瘾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成长。所以对于网络或网吧的管理要切实加强。

社会舆论应该积极发挥其导向作用,对中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培养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情感。另外还须注意,舆论宣传不应一哄而上,大肆炒作造势,使其产生强大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从而影响其心理的正常发展。舆论也应同社会各界一样为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为社会的重要细胞,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发展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石。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和榜样。作为家长,应该时刻关心子女的身心成长状况,要科学合理地解决家庭出现的任何问题,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既不能溺爱子女,也不要对子女提出不合理的期望,要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

在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滞后,多数学校未形成规模,尚在初步探索之中,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总结。随着我国改革的发展,教育改革也必将逐步深入,中学生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认真总结,找出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经验,使其不断提高和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日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的情况下,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但又不时出现新的倾向和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探索和研究,需要家长、学校、社会三方联合起来,共同帮助中学生,使他们心理状况朝着健康的方向快速发展,为今后他们各自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六、探讨、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当前,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常常发生碰撞,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步履艰难的背景下,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竞争,随着父母离异的、父母外出打工的增多,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纲要》明确了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维护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有利于直接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

注释:

[1]胡军生,王登峰,李泉.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4期.第35页

参考文献:

[1]《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华文出版社。

[2]胡军生,王登峰,李泉;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年04期

[3]张岗英;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6年03期

篇9

2010年新闻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富士康跳楼事件,不仅吸引了全世界人民的眼球,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揪起中国人民的心,一跳、二跳、三跳……十二跳,直到十三跳,伤亡者的亲人在流泪,中国人民心里在流血,世界人民在谴责。一时间富士康成了众矢之的,薪酬、管理、企业文化、工作环境……所有的一切,在世界人民的指责声中和我国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富士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改革,但这样就会绝对避免跳楼事件的发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纵观国内企业员工的自杀事件,不仅仅只是富士康有过,其他企业如华为等也有过,而且自杀的员工绝大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没多长时间的新员工,这都说明一个问题:员工自杀,企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员工自身也有问题,那就是自身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着员工的工作状态,甚至威胁到了员工的生命。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再次提醒我们的社会:心理健康是个社会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足够重视;一个个为生命画上句号的尸体所形成的巨大感叹号再次警示我们的学校:心理教育不能缺失,不能忽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二、中职学校心理教育的现状

1.学生的思想状况

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怕学、厌学情况严重

不少中职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教师讲的一些知识有的听不懂,课余时间又不好意思请教教师或同学,自己也不肯下工夫补习功课,形成了恶性循环,不懂的知识越来越多;其次就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知道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来提高学习效率,一切都随心所欲,教师催紧了或想起来了就学会儿,教师不催或想不起来就不学,这样日积月累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多,越听越听不懂,越听不懂越不听,最后干脆不听,一提上课学习就害怕、就厌烦。

(2)心里焦躁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一是来自学业的焦虑。不少学生对专业课程不感兴趣,也不思进取,不能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对自己的学业没有信心。二是来自就业的焦虑。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由于自身学历低,所学专业就业范围比较窄,加之自己专业技术水平一般,所以对自己没有信心,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感到渺茫。

(3)自卑心理严重

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差,上不起高中尤其将来上不起大学,一部分初中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被迫无奈选择了中职,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学业上都感觉低人一等,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另一类学生是家庭条件不差有些家庭条件还比较好,初中学习成绩比较差,感觉自己的智力不如别人,对自己的未来不抱希望。

(4)心里空虚

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自然缺乏动力,整天混日子,谈恋爱、抽烟、喝酒、上网聊天玩游戏、打架斗殴成了每天生活的内容,个别学生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学校心理教育状况

大部分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生就业和专业知识教育上,而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却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健康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学生个人素质的重要标志。一些学校领导认为只要学生在学校别出事就行了,学生一毕业就与学校没关系了,学校没必要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有的学校更错误地认为心理教育是个别教育,是专门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的,如果学校大规模地开展心理教育,一些用人单位反倒认为这所学校的所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都不好,进而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招生。一些学校虽然设立了心理教育机构,也有专兼职心理学教师,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没能有效改变学生颓靡不振的精神状态,没能去除学生的自卑焦虑心理,所以学生对心理教育的认同度不高。

三、改进措施

1.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心理教育

学校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有危机感、紧迫感,要清醒地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把心理教育放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来抓。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针对全体中职学生定期设置心理学课程

学校应把心理教育与招生就业放在同一个高度上进行管理,提高重视程度,针对全体学生定期设置心理学课程,并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

(2)结合实际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

心理教育课属于活动课程,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掌握实用的心理知识和心理调节技术,来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有声有色地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自信心,进行职业规划、人生规划,使学生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彻底走出心底阴影。

(3)定期举办心理知识讲座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学校根据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具体需求,针对一些热点、难点、敏感问题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演讲和座谈,积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反映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看法,并对困扰自身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和探讨。

(4)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中职学校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大都是由相关人员兼任,缺乏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首先学校应该招聘一些专业教师任教,也可聘请一些专家任兼职教师或顾问。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兼任教师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培养,可鼓励兼任教师上心理学教育培训班或让兼任教师去相应学校进修。最后,学校应该定期对所有教师进行心理学理论知识培训,并定期针对学生的一些实际情况或典型案例开会进行讨论。

2.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心理水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心理教育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首先,发挥职业学校的特色,结合各种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各种技能竞赛、心理测试、文体表演、职业规划讲座、校企联谊、拓展训练、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鼓励学生去一些企业参观学习,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和户外拓展活动,使学生拥有爱心,懂得感恩,不怕吃苦,意志坚强,能够承受压力,学会合作、拥有团队精神。其次,营造良好的心理学教育氛围。多出反映以心理教育为主题的校报、黑板报,充分利用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等宣传工具,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

3.建立网络心理教育平台

由于网络具有隐蔽、虚拟性,学生处在一个宽松无需戒备的交流环境中,便于把自己的压抑、苦闷、困惑倾诉出来,也便于学生就一些敏感的问题与教师和同学沟通。如利用学校已有网络资源,开设资源共享的心理网站,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缓解或调适心理压力的技巧以及提供心理健康测试等;开通网络咨询热线实现师生心灵互动。学生不用担心和害怕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会暴露在大家面前,能真实地表述自己的问题和期望,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4.实现学校心理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心理教育作为系统工程,它有赖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网络中,学校与家庭对中职生的教育与影响极为深远。所以,学校在对中职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心理教育合力。学校在积极开展心理教育的同时,应主动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家长全面了解其子女在校表现情况,针对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动与家长协商沟通。通过校讯通等网络管理平台与家长及时保持沟通,主动向家长介绍一些心理学知识、教育知识和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使家长清楚地知道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要保持一个适当的度,爱不能发展成溺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自理、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总之,提高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要靠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采取各种措施,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这样才能使我们职业学校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身心健康、专业合格、献身社会的职业技能人才,保证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溧阳市旅游学校.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与对策研究[EB/OL].省略/E_ReadNews.asp?NewsID=123

篇10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13,China)

摘要: 体操教学训练中,由于体操动作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器械动作的危险性等对学生要求较高,特别在学习较高难度动作时常易出现心理障碍,本研究通过对体操教学训练中引起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加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性对策以供同仁参考。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gymnastics, due to the high demand brought by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gymnastics movement and the risk of equipment movement, when learning the gymnastics movement, particularly more difficult movement, the students often prone to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ause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gymnastics, and on this basis proposed scientific measures for peer reference.

关键词: 体操教学训练心理障碍成因分析对策

Key words: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gymnastics;psychological problems;cause analysis;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190-02

0引言

体操教学训练中,心理障碍就是说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如在动作练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不同程度的胆怯、精神紧张、犹豫退缩、畏惧而不知所措等现象。学生的心理障碍一旦产生不仅会影响其运动技能的形成,而且对其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着消极的负面作用,更甚者可能会发生运动伤害事故。因此,本研究就体操教学训练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有效地克服学生心理障碍提出了科学性对策。

1体操教学训练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成因分析

1.1 客观方面①受体操技术动作本身难度大的影响。由于体操技术动作难度大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特别在体操器械上学生身体经常处于支撑、腾空、腾越等有障碍的条件下,且完成动作具有一定的时空变化,倘若技术动作掌握不当或心理状态欠佳,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畏惧心理引导和改善不及时,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心理障碍。②体育部门领导或学校主管领导不够重视以及教学条件的影响。场地、器材以及相应配套设施不齐全、不完善,加之体育部门领导或学校主管领导不够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态,学生一旦对所在学习环境产生厌恶感,便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进而会弱化其学习的求知欲以及对运动技术、技能掌握的进步幅度,这一点应引起体育部门领导和学校主管领导的足够重视,及时积极的配备和改善体操课程教学设施,优化体操教学训练环境和氛围,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体操课的学习和训练中。

1.2 主观方面

1.2.1 学生方面:①课前生理和心理准备不足。倘若学生在课前准备活动中不充分,那么肌肉的粘滞性就会较大,在肢体压拉柔韧时难免会对韧带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再者倘若学生的神经系统得不到激活和兴奋,在做体操动作时便有心境不佳和力不从心的感觉,学生在练习动作时不由自己便会加重心理负担,特别在练习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时很容易产生心理恐惧,而学生的恐惧心理若不能及时得到改善,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心理障碍,从而势必将影响教学训练的质量与效果,并在所难免的累及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②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差。体操教学训练与其他体育运动科目不同,它的运动特点和技术规格要求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倘若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在掌握技术动作中将会直接受到影响,最为直接的表现便是很难顺利的完成技术动作,特别是难度较大、规格要求较高的技术动作。再者学生之间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当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不能顺利掌握技术动作或赶不上其他同学技术动作时,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和悲观失望的情绪,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心理障碍。③受他人影响或自身失败经历的情景再现。由于体操运动项目本身技术动作的难美性和危险性,其伤害事故会时有发生。学生在以往器械训练和动作练习过程中出现过危险及受伤情景,或亲身目睹过其他同学经历的危险和运动伤害事故,在自己练习中碰到与以前目睹或亲身经历相类似的运动场景时,当时的情景便会不由浮现于眼前,即使是此时难度不大的技术动作可能就会夸大其危险性,从而引发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1.2.2 教师方面:①教师自身的讲解与示范以及组织教法不当。体操技术动作不同于其它运动项目,其动作示范和讲解要求较高,教师在讲解技术动作时要言简意赅、条理要清楚,示范动作须准确优美、舒展大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师的讲解示范中得以感染和启发,才能激发起他们学习体操的浓郁兴趣。反之教师的示范动作水平低,且语言讲解不清晰,调理不够清楚,讲解不切中技术要点和技术关键,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退缩或厌学心态,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形成心理障碍。②教师的保护与帮助方法运用不当。学生在体操技术动作练习过程中,倘若教师的保护与帮助不及时,方法运用不恰当,帮助的手法不正确,便不能得到被保护者即学生们的足够信赖,进而会使其学习和练习技术动作的心态受到影响,练习的欲望受到阻滞,练习的积极性受挫,更不敢放开胆子去练习新的技术动作。教师的保护与帮助方法运用不当,特别是在学生没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练习新动作,就会使其有一种如同从单杠、平衡木上掉下以及从马上翻倒过去的心理感受,会使其心理上产生恐惧,继而形成心理障碍。

2体操教学中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探讨

2.1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活动,可以利用音乐来调节学生的心理

课前准备活动的任务和目的,首先是通过做准备活动使学生的肌体得到动员,为上课做好准备。其次是促使学生对上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运动技能,增强其身体素质。第三就是培养学生的体操学习兴趣,提高其身体协调性。在课前准备活动部分的组织教法中,建议教师可利用现代流行的拉丁舞、健身街舞、爵士舞、健美操等流行元素来进行课前准备活动,必将起到新的收益和很好的教学效果。

2.2 教师正确的动作示范、形象的语言讲解,能够启发和熏陶学生的学习欲望示范是体操教学训练中一种最直观的教学手法,通过教师的动作示范和讲解可使学生初步形成完整的动作表象,以便后面更好地进行模仿学习,教师的示范动作做的轻松、自信、自然、协调、优美并且富有鼓动性,不仅能够获得学生们的崇拜感和向往欲,而且能够很大程度的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在学习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时,教师可灵活调度,先做一个高标准的技术动作,之后再做一个低标准的技术动作,使学生在没有难度压力的学习情景中练习并逐步掌握技术动作。

2.3 课前检查器材,做好保护帮助,使学生以成功的动作体验树立其自信心在体操教学训练中,课前教师检查器材做好保护与帮助的安全准备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不但可以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避免学生产生恐惧心理,而且对克服障碍心理也有很大作用。在学练新难动作时,教师的亲自帮助与保护,使学生体验一两次成功的动作,使其体验正确的肌肉感觉,体验身体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从而使其鼓起勇气能够大胆的去做动作。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欲和进取精神,更重要的是还可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具体的技术动作上来,在具体的动作练习中学生的恐惧心理、心理障碍会渐渐消失,这样一来其自信心便可以得到树立和培养。

2.4 深入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学生自身素质以及体操项目运动基础等差异的客观存在,体操教师在选择组织教法、制定教学训练任务和安排运动量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实际可接受性加以区别对待和因材施教。每次体操课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和要求,这样既可以避免条件好的学生“吃不饱”,又可使条件差的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和拼搏逐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从而激发和调动全体学生练习体操技术动作的兴趣。

2.5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激发其参与运动的情趣传统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中教师处于教学支配地位,学生仅是任课教师的尾随者,从而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和主人翁的角色作用。教师传播知识技能是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技能指导,其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让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学生在讲师的智力开发和技能指导下,通过自身不断的思索思考、不断的努力实践和再实践,将教师的智力开发和技能指导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运动操作能力,从而在练习中理解技术动作,累积技术动作元素和提高动作水平。

2.6 利用游戏和比赛诱导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游戏和比赛的共同点都有其竞争性,激烈的竞争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在体操运动技术教学各环节中,适时灵活的采用各种游戏和比赛对培养学生的意念和注意力具有很好的作用和效果,同时对于技术动作的纠错和提高技术动作的质量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学生在练习单杠正撑腹回环动作中易出现分腿现象,为了从根本上纠正这一技术错误,教师可适时灵活的采用游戏比赛法,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观摩性比赛,完成动作中并腿多的一组视为胜组,否则为输组。再如在跳马或山羊分腿腾跃动作学习中,教师可预先设置 “跳人马接力赛”趣味性游戏,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积极性被调动,必将争先恐后的跃跃欲试。

2.7 强化专项素质训练,注重技术指导体操技术动作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很高,特别是对协调、灵敏、柔韧、上肢力量等身体素质的要求,这些身体素质是学生掌握并学好体操技术动作的前提基础。在体操教学训练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各种身体素质训练,并适时灵活的与技能练习相融合、相渗透。如 “俯卧两头起”、“手倒立”、双杠“支撑摆动”这些技术动作都要求有很好的身体协调性和腰腹力量,倘若学生没有好的身体素质是很难做到的,建议在每次教学训练课上适量安排这些素质的“渗透”练习,并布置课后作业,时常考评学生的素质进展情况,从而逐渐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1]王海英.体育院系体操课女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0,(29):22-23.

篇11

一、问题行为情境(案例)

小范16岁,智力中等,是重庆某校高一的一名普通学生。他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较好,父母比较宠爱他,加上小时候有心脏病,做过手术,所以父母几乎没让他做过家务,凡事都顺着他,使得他比较娇气。小范很喜欢家里养的宠物,一次家里养的宠物意外摔死了,他哭了整整一夜。小范小学时成绩比较优秀,有一次,爸爸许诺他如果期末考试能考班里的前三名就买一台电脑奖励,他努力学习,期末果然考了班里的前三名。初中时学习成绩有所下降,位于班级的中等水平,中考考得不好,进入了一所普通中学继续高中的学习。高一上半学期,小范表现出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反映缓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逐渐变差。但是他能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很少有迟到等现象,对老师的态度也很好,从未和老师发生过冲突。高一下半学期开学没多久,该生就不想继续高中学习,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二、对案例进行的分析

小范只是一部分厌学情绪学生的代表而已,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一部分高中生厌学、逃学呢?在一些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约占总体学生的1/3或更多)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频繁的考试、艰苦紧张的学习生活都给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学习心理状态。而对学生的厌学心理和厌学行为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学校环境、家庭环

境等。

三、对厌学学生的矫正

中学是成长的关键时期,厌学现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和克服,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教师、家长、学生都应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障碍。

1.教师要主动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要更多地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找出厌学心理的原因,并且要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使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远大的理想。教师要教会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要启发他们正确地对待失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从失败中走向成功,不断地鼓励和激励他们勤奋学习,与时俱进,奋发努力,开拓创新。

篇12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着力于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化学心理的研究,教师从化学学科中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消除学习化学存在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一)研究的理论支持和意义:

1.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学说强调,学生的认知过程首先是产生学习需要,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产生学习动机,而兴趣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经常最活跃的因素。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从而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基本化学科学素养。”(化学新课程标准)

3.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也就是学生对学习的迷恋程度。认知首先要产生需要,产生学习动机,而兴趣是实现学习动机最重要的因素,情感是支持学习的动力,意志是学习的稳定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使人开阔视野,学习轻松,积极向上。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4.美国学者赫尔伯格在企业管理学领域中曾提出了一个由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构成的“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是可以直接激发起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来自于工作本身,如工作性质、职位晋升等。“双因素理论”同样适用于教学工作,同样适用于学生的学习,“激励因素”能令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教师能够分析化学学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消除学习化学存在的心理障碍,使学习能够行之有效。兴趣总是和成功连在一起的,由于经常性地获得成功,就可以使人的需要得到不断满足,心情愉悦、精神振奋,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贺湘善:《化学学科教育学》

本课题研究符合化学学科对学生的要求,在理论指导下付诸实施,为丰富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理论做实践层面的尝试,具有研究价值。

(二)现实意义:

这个研究课题是县级一般课题,在“十五”课题别突出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成功感,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通过研究,改变过去旧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广泛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训练,到主动的探索,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在多元评价体系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使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兴趣中获得成功,从而使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1.促进学生发展

通过这种了解学生心理为依托,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研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以下发展:

(1)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2)养成探究问题,执着追求的习惯;

(3)消除学习心理障碍,使学习行之有效。

(4)培养创新精神。

2.促进教师的成长

通过参与教科研,使实施者本人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得到发展与提高。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所以教师要通过参与教科研,提高理论水平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会发挥出更大的潜能,从而获得成功。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初三开学一段时间,根据对中学生学习实际所做的了解,参考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著,编写了一份问卷。问卷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习中的一些基本心理问题;第二部分是学习的行为习惯;第三部分是学习的一些心理习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把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存在积极性心理和学习障碍及消极性心理。积极性心理:对化学实验感兴趣,有好奇心理、实用心理、模仿心理等。消极心理: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新异有趣等特点,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但是也存在着学生潜在的、妨碍实验教学效果的恐惧心理、难于自控的紧张心理、焦虑心理、厌学心理等等。

(二)学生学习心理应对的策略

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我们对积极心理采取因势利导,发挥其积极因素,对消极心理采取克服、抑制、疏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措施,效果良好。

1.好奇心理——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青少年特别容易被新异,不平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是学生质疑之源。在教学中应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好奇心理。抓住这一心理特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其学习兴趣,更要加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讲盐的性质“金属与盐发生反应的条件”时,我们增加实验了钠与水、钠与硫酸铜的演示实验,提出问题:钠放入水中会有何现象?把钠投入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面对一系列声、色、形并举的反应现象,学生感到惊奇不已,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此时,我们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启发,引导分析,揭示产生现象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其后向学生提出:钠投入到CuSO4溶液中会产生哪些现象?钠能否把铜置换出来?在学生分析,预测后,再做演示实验,验证其思维方法的正确性。再如:讲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我们要求学生用日常生活中可乐罐、矿泉水瓶等材料设计出能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的制取装置。实验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

2.恐惧心理——淡化外部刺激,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恐惧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的基本心绪之一,而且,往往是比较单纯的一种情绪,它由客观造成而且伴随着认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不同的人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同一事物,作用于不同个体,反映是大不一样的,如:在做氢气具有可燃性演示爆炸实验时,有的同学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有的同学却胆战心惊,堵住耳朵,不敢睁眼。间接的感知也同样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如老师强调要注意化学实验的安全,社会舆论和报刊宣传化工产品有毒和某些药品的致癌作用,这些都可能造成某些同学在化学实验中的畏惧心理。特别是本人或别人由于操作失误产生一些危险时,更是如此,例如燃着的酒精灯倾倒、浓硫酸溅到衣服上或由于通风不良造成实验室气味难闻等等,这些直接的感受更强化了那些间接的感知而促使恐惧心理增强。

恐惧心理属心因,是外部刺激作用于脑和植物神经系统产生的结果,它不是一种器质性疾病,一旦外部刺激弱化或消除,这种心理也将随之淡化而消失。我们想,首先从教师本身找原因,在演示实验时,教师要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实验操作要规范、熟练、灵巧、现象鲜明,给人以美感。有危险的实验,操作要准确,保证万无一失,即使偶尔出现问题也要处之泰然、果断处理,而不要造成人为的紧张。第二是恰当激励,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以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感觉。使他们形成“我们也能做好实验”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悦。如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时,在气体实验室制取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下,自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制取等内容后,提出能否用碳酸钠代替大理石,用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让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出答案:不能。然后诱导学生用吸滤瓶、小试管、浓碳酸钠溶液、浓盐酸溶液等仪器及试剂设计实验熄灭酒精灯火焰,由此得出,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激励,步步深入,步步点拨,使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克服了各种困难,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成功的喜乐。使学生情绪倍增,效果良好。第三是对待化学中可能产生的危险,我们认为不应过度渲染,要实事求是地讲明利害,要着重讲清防止发生危险的方法和道理,只要能正确操作是不会发生危险的。可以向学生介绍,谁家也不会因为煤气能使人中毒就不点火做饭,不生炉火,首先是敢做,同时要慎为,不能因噎废食。

恐惧心理来源于外界但影响了自身,消除方法是:淡化外部刺激,加强自身承受力,用科学态度去对待,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

3.紧张心理——消除内部压力,培养学生树立自信。

学生在实验室独立操作或当众实验时,很容易产生紧张心理,尤其在技能考核时,紧张情绪很难避免。当操作尚不熟练或刚刚接触独立实验的学生几乎人人都会体验到这一点,只不过表现有轻有重而已。

学生独自操作时,他们既希望有人帮助指点,又怕老师总站在旁边“监视”,监视会增加外部压力导致精神不集中,怕因操作错误受到老师批评,因而更强化了紧张心理。紧张心理是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的统一,是由紧张条件的刺激物所引起大脑机能状态的反射性改变,一旦紧张刺激物消失,则紧张心理也就随之缓解或消除。首先,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加强训练,是消除紧张心理的主要措施。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自我们表现、增强信心提供机会,消除内部压力是解决紧张心理的关键。其次,在演示实验时,教师自身的心理紧张完全会直接感染给学生,学生视教师为楷模,老师的一举一动在学生心目中都是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用教师的榜样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是外因转化为内因,进而消除紧张心理的重要条件。

4.焦虑心理——创造成功的机会,多元评价,培养学生成功感。

焦虑是学习者在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的情境下产生的一种忧虑心理倾向,是一种一般的不安、担忧和紧张感。其原因在于害怕失败,担心不能完成任务以致随之而来的自尊的丧失。焦虑对学习的影响与学习的性质有关。简单、练习性任务,一定的焦虑水平具有促进作用,一定的焦虑会使学习者有完成任务的心向。对复杂、新颖、需要付出心智努力的任务,高焦虑就会产生妨碍作用。高焦虑会使学生注意力分散,影响信息的掌握,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能很好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会解决具体的问题,对于难度较大的材料的理解受到干扰,结果是影响学习的有效性。为了使学生避免高焦虑,教师要尽可能创造学生成功的机会,由于经常性地获得成功,就可以使学生的需要得到不断满足,心情愉悦、精神振奋,就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消除焦虑。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创造各种条件,依据学生的水平,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们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欢乐。课堂提问中我们设计了许多问题,简单的题目让学困生回答,并给与鼓励和表扬。

根据反馈原则,将及时反馈与延时反馈相结合,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规律,我们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即:在学习某项知识的过程中,采用学习——复习——再学习——再复习的方法。因此我们在课上设计了随堂检测或下节课前检测上一节的五分钟的小检测,内容都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我们的口号是“不怕你知个道,就怕你不会”,强化复习必须及时的重要性,学生在小测验中成绩很好,获得了成功体验,对于优等生我们还设计了较难要求的题目,使他们在克服困难下获得成功产生更大的满足感。

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关键。教学中采取分层要求,分层检测,分层进行评价,对学生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都能够有所收获。这样做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自我们实现的需要。学生在知道考什么、如何复习、多元评价标准的情况下,焦虑的心理大大降低了有了更多的成功的体验,学生的成功感就增强了,从而能够激发和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5.厌学心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每一名学生都有求知的欲望,但是学习的欲望随着学习内容难易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学习内容变难,同时每一名学生的意志品质、学习基础和思维力也有一定的差异,随之相当一部分学生便产生了厌学的心理。若能形成持久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就会不断的提高。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时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

(1)发挥“表扬”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获得老师的赞扬和肯定是学生心理的需要。这种需要一旦满足,人的潜能就会被奇迹般地激发出来。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心理上表现为半成熟状态。他们喜欢探索,好奇心强,正是学习的黄金时代,他们追求进步喜争上游,但遇到困难容易灰心丧气。他们做出了成绩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夸奖。若得不到满足就挫伤了其积极性。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千方百计地使用“表扬”,赞美好的学习习惯,以强化其积极因素,鼓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以纠正其不良行为。满足不同层次的心理需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调动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就会把学习当成快乐的事情,会自觉地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就会有效地保证课堂质量

(2)补充趣味试验,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可适当补充一些演示实验,补充和改进一些实验,使其在知识化的前提下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氢气的性质”时教材中用导管吹肥皂泡,我们改为利用小孩吹泡的玩具,使氢气吹出许多又大又美丽的肥皂泡,徐徐升空,蔚为可观,空中点燃肥皂泡更是火花成簇,飘然空中。在讲初中“绪言”时,真的有“鬼火”吗,水为什么能灭火?......等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这样设疑激趣,求知欲倍增。还可用化学实验,如用“小猫捉迷藏”、蔗糖做“黑面包”,“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等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些简单的实验,我们安排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操作,使学生体验演示实验的感觉,感受当小老师的快乐。还组织了化学兴趣小组,家庭实验,开展竞赛等或用新的内容、新的观点、新的教具、新的板书等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促使学生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入学习。

(3)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创设教学情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导入的方式举不胜举,也各具特色。但无论那一种都要体现“精”、“快”、“趣”还要做到因材施教,不能为硬凑教学环节而机械设计。如学氧化碳性质一节时,采取“故事导入法”,氧气性质采取“谜语导入法”、一氧化碳性质采取“实验导入法”、等等。每一节课导入、教学情景的创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学生适时适度的表扬、补充紧扣教学内容的趣味实验、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等做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学生的厌学心理得到了有效的克服,求知欲逐渐增强。

6.模仿心理——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与非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对自己的化学实验操作的示范性,绘制实验仪器装置的规范性,板书的工整性,语言的生动性和解题的标准化等都应严格要求。例如,学生在学习氧气制取实验时,实验装置的连接、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会经常出现等错误,若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能注意提示,规范操作,则可防止学生出现违反操作规程的错误。学生实验的基本技能来源对教师的模仿,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规范操作,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精神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

7.实用心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本领。

学习化学知识,学生非常关心的一点就是所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现象,学习化学之后,我们会让学生去解释、去应用,学生会很感兴趣,例如:解释家中菜刀生锈、鬼火现象、燃烧及灭火、鸡蛋保鲜、霓虹灯、溶洞等等。讲灭火方法时向学生介绍了安全救护知识、逃生方法。结合具体事例认识到水污染的严重性,带领学生参观密云水库,使学生了解生活的环境,了解国有资源,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参与环境治理,科技的发展就在于消除污染,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爱惜资源,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

学习化学知识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思想,破除迷信,应用化学知识批判“”能使“铝变金子”的歪理学说、批判伪科学,使学生感觉生活处处有化学,这样能极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本领。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做到了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地心理因素,克服消极心理因素,注重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经常研究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调动并爱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针对性地解除他们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五、研究的效果

(一)学生的收获:

1.学生克服了紧张、恐惧、焦虑、厌学的心理,学生具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了解了自己的学习心理状态,及时的消除了学习化学存在的心理障碍,对化学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化学的方法,使学习能够行之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2.在考试中学生的成绩初步表现出了优势。学生各年中考的化学的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均超过全县的平均水平,多次名列前茅。2005年中考及格率全县第二,平均分全县第四,优秀率全县第六。

3.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方面有明显进步,学生通过实验,养成了探索的习惯,主动的参与信息的收集、整理,在学习的诸多方面体现出了优势。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学生进入高中后,对化学仍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一直保持着较好的优势。

4.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强,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勇于质疑,动手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合作意识强,并能发挥个体作用,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

5.学生能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上网查找学习资料,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并能够写出调查报告,能够积极参加化学竞赛,每次都能够获奖。

(二)教师的收获

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通过做课,写论文,参加课题培训提高了自身素质,收获很大。李大轩、赵佩学老师研究生主要课程2002年结业,赵佩学老师2004年参加了绿色耕耘行动的培训,吕士满老师2004年参加了教育学院组织的计算机培训,现在正在学习研究生主要课程。

李大轩老师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四次被聘为化学学科评优活动评委。他参加了“九五”市级重点课题《提高农村初中学生整体素质途径》研究的子课题,《提高课堂实效的研究》,取得良好效果。他参加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研究,通过国家级验收。

六、总结与反思

课题研究的呈现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宽松的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了,有了探索的科学意识,但有一部分同学也会趁机把议题拉远,甚至和老师的初衷不沾边,这更需要老师把握课堂的宽松程度;再比如: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下,学生对自己的要求降低了,觉得怎么做都能得到肯定。这需要教师把评价体系做得更完善,使评价有针对性、有梯度。教师在研究中感觉理论基础太薄弱,可参考的针对化学学科的前沿理论接触太少等等。总之教科研会带来新的活力,也会带来新的问题,这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完善、不断总结。

参考资料: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贺湘善:《化学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朱嘉泰:《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评价丛书》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

【4】刘玉华:《心理调控能力》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

【5】刘知新:《化学教育》化学教育编辑委员会

【6】《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王磊.《教育心理学与化学教学心理学习讲义》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教研室,1997

篇13

大学数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数学学科是一门对人们生产、生活起到重要作用的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更是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方式,缜密周详的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对训练和提高人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教育过程中没有专门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所以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失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如何在大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广大高校教师们都在认真研究的课题。以下从作者自身教学实践出发,谈谈对大学数学教育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建议。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老师们革新教学方法

《高等数学》是重要的大学基础课程,为了适应当代大学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有所为,有所不为。

比如对极限的概念就要比较充分地介绍,虽然以前也在想尽量讲好,但从来都没有将语言组织好,并给学生讲清楚,经过乐教授的讲解让我们茅塞顿开。同时经过培训和讨论,我们认为,可把现行教材中一些过于繁琐的推理和论述删掉,压缩一些对非数学专业学生不需要深刻理解的概念和方法,比如用语言证明极限的例子在教学中只需给出一两个了解一下即可。

数学教学的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应尽量避免千“课”一律,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鼓励和引导他们进行逆向思维和直觉思维,让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流畅、独特,具有创造性的重要和关键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自己在长期数学教学和科学实践中所积累起来的对数学思想和研究方法的体会,抓住数学中的各种矛盾做文章。比如,通过对比数与形、定量与定性、局部与整体、有限与无限、特殊与一般、微分与积分等进行整体教学,让学生得“意”不要忘“形”,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乐教授讲了几个很具体、生动的例子,尽管数学形式抽象,但是如果先画出几何图形观察,就很形象,就会给解题一个清晰的思路,引导你向正确的方向前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师要善于创设创新的气氛和环境

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新创,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中,提出问题,分小组进行解答,让他们讨论中得出结果,这是其中一种做法,又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先放手让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推想,把要学的先解答出来,然后各自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发表,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具体方面又要做到以下几点:

3.1应极力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心理压力。制造和谐宽松的气氛,自由的环境,害怕会阻碍学生通向新的思维,不利于发

现和创新。

3.2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行、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若教师的创设意识淡薄,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则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3跨世纪的大学生,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知困然后能自强,如果大学生不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则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4、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后,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吸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正确认识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学生,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又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于灵活变通,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除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并经常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5、数学教学实践要进行创新创新

学生创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数学的应用来体现的,这就要在教材中或者讲课过程中增加一定量的实际案例与综合应用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