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4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智能制造工程技术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作者简介:王(1966-),女,河南郑州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张怀存(1956-),男,陕西延安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市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0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0JG0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87-03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课程作为高等学校培养计划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课程体系、内容的合适与否影响着培养目标实现。教育部在2003 年正式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国家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即精品课程应该具有体系的整体性、内容的先进性、资源的开放性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并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要求精品课程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实现手段,基于互联网,包括课程的历史沿革、网上教学资源如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材和课堂录像、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改革、学生和专家的评价考核等建设要素。[2]精品课程不单纯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更是一个包含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多种要素的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一般分为内容建设、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内容建设及机制建设等六个方面。[3]
1997年国家教委工科处委托制图与机械基础两课委员会组织全国重点工科高校就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召开会议,对原金工系列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进行了探讨,会议通过了《高等工科院校金工系列课程改革指南》。提出根据“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以CAD/CAM为主线,拓宽基础,重视实践”的总体改革思路;重新规划了机械制造系列课程的内容体系。按照其改革方案而设置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中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程。1998年配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拓宽专业口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专业改革,将原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和机械电子等专业合并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了适应扩宽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将“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和“机床夹具设计”四门课程按照重基础、少学时、新知识、宽面向的原则整合优化合并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4]“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不仅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工业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目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均设置该门课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计划80学时、工业工程专业计划72 学时,其中实验8学时;车辆工程专业计划40 学时,其中实验6学时。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需求,实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5]学生既要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又要具有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工程能力。2006年“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被列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重点建设课程、2007年被评为校精品建设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完善,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进行了深入思考,特别注重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了公益劳动、金工实习、课程内实验、生产实习、综合实验周、课程设计、制造综合能力学科竞赛的基于工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二、与时俱进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应学科最新发展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面宽、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与实际工程结合紧密,图多、层次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促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要实现与工业企业的无缝连接,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科发展,与时俱进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协调传统内容与先进性。
课程的内容围绕产品的加工制造,以机械加工工艺为主线,以优质、高效、低成本、节能减排为宗旨,将涉及到的机床设备、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工艺装备等有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这条主线的需求作为取舍的原则,强调以产品质量、生产率、经济性、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融入节约能源和绿色制造的理念。从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出发,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能够在理论上进行分析、在实践上具有解决一般技术问题能力。补充新知识,增加现代工业领域采用的新刀具材料、新加工方法、数控机床的基本介绍、数控加工工艺的特点、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绿色制造等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够充分反映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
目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在教学内容的讲授上既要加强基础,又要拓宽知识面;既要保持经典,又要体现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既要掌握基本理论,又要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以少、精、宽、新为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如减少车床进给和螺纹加工运动传动链的讲授,而将这部分内容放在实验课中,学生在现场对着实物进行感性观察,学得更快、记得更牢。对于机械加工工艺拟定、加工精度部分等重点内容仍进行重点讲解,但是更加注重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强化学生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水平教材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本,本课程选用韩秋实和王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3版)》作为教材。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该教材还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编写出版与之配套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习题集》,分为学习指导和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分析题、计算题和参考答案)。编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用于实验教学。编写《综合实验周大纲》和《综合实验周指导书》用于指导学生完成综合实验周的学习。建设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课程教学网络化平台。制作了网络课件、编写了多媒体教案,网上提供教学大纲、教案、电子讲义等资料,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开设网上答疑和交流通道。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巩固课本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增强理论学习的深入性,使课堂教学得到扩展。
三、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层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和创新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
深入企业调研,分析整合和提炼典型生产流程所需的知识、技能、核心能力和态度,构建专业认知与实践-金工实习-课程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周-制造综合能力-数控加工学科竞赛“多元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从模拟型向实战型转变,由限制性向自主性转变,由验证性向综合性转变,由理论性向应用性转变。注重让学生建立起工程的系统概念,了解工艺设计、制造、检验等过程。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先进制造技术—数控编程—实际加工操作,注重层次化、从设计、仿真到实际零件加工的动手能力培养,体现渐进性教学方式。
金工实习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机械制造知识和方法;生产实习使之了解机械产品加工与装配工艺过程和工艺装备,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课程实验教学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教师运用现代实验手段开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课程设计选自实际生产课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注意发挥团队作用。重点培养学生制订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分析工艺问题的能力;综合实验课使学生受到一次接近实际的工程训练,全面实践和了解产品从设计、分析、制造、装配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协同工作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制造综合能力-数控加工学科竞赛满足学生进行创新的需求,进一步融合理论与实践,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本校进一步强化和加强生产实习组织、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设立长春一汽生产实习基地,使生产实习取得实效。综合实验周通过学生对产品的设计建模,进行工艺设计、数控编程和在机床上加工出产品,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中只讲述实验中的难点、应注意的事项,而实验原理、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由学生自己在实验预习中完成。另外,安排学生生产实习,使学生对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有一个切身的感性认识,每年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和见习工程师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专业课程设计中融入现代计算机工程软件的应用,实现与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从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产品的建模分析,然后基于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进行零件的数控编程,通过DNC系统将程序传到数控机床上进行加工,得到零件。通过实验为学生建立起制造系统的概念。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讨论环节规范化,使学生的课程设计真正取得实效。
面向工程实际,为学生营造现代工业背景的工程大环境。利用北京市的相关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与机床协会密切合作,每年组织学生参观机床展览会并进行讨论和研讨。邀请相关企业的技术工程师到校讲座、联系北汽福田、现代等现代化企业组织学生进行参观,为学生创造机会接触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和行业发展趋势,增加对现代化企业实际的感性认识。学校购置了各种教学模型、高档加工中心、数控车床、FMS系统、机床静刚度测试仪、主轴动态特性测试试验台等实验设备,设有专门的制造实验室,为学生构建了实际的工程环境,使从未接触过工程实际的学生建立应用的整体概念,突出实验的演示性、设计性和综合性,追求实验手段的先进性。
为了适应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体系研究和实验环节的建设,学校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构建实验平台,编写实验指导书和任务书;编写相关的课程设计指导书。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初步设想设定加工某零件要求达到的精度目标,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利用综合实验周的时间开设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和先进制造技术实验等。主要安排反映制造工程领域技术先进性和技术发展动向的实验,包括数控机床加工操作、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等实验,使学生了解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发展和基本技术方法,建立现代制造工业先进技术的实际概念,完成先进技术设备实际操作的基础训练。
四、实施工程意识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的基于项目的教学改革
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工程应用为主线,研究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注重工程能力的培养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教学与科研相脱节,课堂教学内容缺乏现实感,学生缺乏对先进制造技术的认识和专业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与企业的实践操作彼此割裂,学生运用学科理论与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校园生活与工业实际彼此分离等问题,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实施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整个过程贯穿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
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第一节课,提出基于项目研究的学习。给每个同学发一份项目研究任务书,一个“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项目研究活动一览表。学生自愿组合,1~3人为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随着教学内容的开展,基于项目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下课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遇到问题请教教师,循序渐进地完成项目的研究。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通过讨论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积极的良性互动,相互交流想法、相互鼓励和沟通,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工程能力。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课堂讨论法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常注意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结合课程的重点、难点,设计课堂讨论题目,通过讨论、质疑和总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活力,使学生对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对于习题中的错误,教师设计题目,供同学们讨论。比如对于机械加工关键工序的工序尺寸的拟订,如何判断封闭环是关键,教师给出一个实例,给同学们讨论,然后通过正确和不正确方法的比较,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尺寸链很重要,基准转换用得着;先看封闭环,再判增和减,极值和概率法帮计算;多尺寸计算,图表法最有效” 等朗朗上口的口诀,便于学生记忆。注重结合生产实践,讲课过程中还经常结合科研项目中的问题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得出解决方案。
3.案例教学法
本课程主讲教师近年承担国家高档数控机床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和北京市自然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等多项科研项目,得到科研经费上千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在高端数控装备的研制和开发上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将科研成果作为案例介绍给学生,从实际需求、方案的构思、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方式,使学生较真实地接触工程实际,将其中的科学规律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科学思考问题的工程能力。比如在讲到提高生产效率的时候,将研制的复合机床作为实例,使学生深刻理解提高效率的各种不同途径。在讲到机床传动链时,介绍传动链的长短的优点和不足。在介绍数控机床时,以研究的电主轴为例,提出电主轴概念的来源,在于缩短传动链,揭示机械制造科学技术进步内在规律,开阔了学生的学术眼界。其次,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依托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凝练课程特色、持续完善课程体系和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不断探索实践改进,才能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建设成真正意义上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
[2]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机械制造业是为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科技和制造装备的工业部门,是我国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业的重要基础和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后备部门。而机械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各国间综合国力较量的重点。提高机械制造水平、从事的工程技术人员能力的水准也开始不断进入日程。因此,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显得极其重要。下面,我在分析目前机械制造业的现在出发,工程技术人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问题。
1.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国外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和国内科学技术的改造升级,我国机械制造业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现制造业已居世界先列。但是较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大差距,表现在这几个方面:①工艺装备陈旧落后,成套组装能力不强,很多从事机械制造业的企业依然采用落后的技术装备和制造工艺;②粗放型管理,协调能力不高,市场开拓能力较弱;③自动化生产和优化水平不高,资源利用率较低;④创新意识不够,产品大多没有创新感,开发利用周期过长;⑤虽然目前可以生产出较好的产品,但是核心与关键零件主要依靠国外,整体水品还是比较低的,这样在组成构件方面就处于劣势;⑥工程技术人员并没有较高的知识和科技水平,有的大多知识体系陈旧,难以跟上技术和工艺的更新换代。因此,尽量我国成为了制造大国,但是走进国际市场内,发现机械制造业占有世界总份额并不高,技术人员能力显然与世界先进技术不能同步。
2.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能力
机械制造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力是指人员所具备的工程技术知识、态度与技能水平,在从事机械制造活动中进行同类的迁移整合,最终形成的能够独立完成制造和工程技术处理的能力。一般来说,可以将这些工程技术制造人员能力分为基础能力、行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2.1基础能力
又称职业前教育,也就是工程技术人员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解决机械制造技术工程问题的水平,这是对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要掌握一定的机械制造理论和知识,掌握多学科的知识,能够解决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中会出现的问题,对机械制造工程领域的产品进行创新性研发。从这里可以看出,对机械制造的实践训练和知识的掌握是可以从事机械制造工程的基本保障。
2.2行业能力
也就是从事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工程技术人员要了解行业发展的状况,了解行业的生产、开发、设计及其有关规则,意识到机械制造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道德的同时,掌握知识产权保护和相关规则,使得工程技术人员在规章制度与职业道德两层次中,为技术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2.3组织管理的能力
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片面的,都是联系的。而机械制造工程行业,也不可以单凭个人的能力完成复杂的生产与设计,更需要集体和团队的合作。工程技术人员拥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在面对应急事务时及时团队集体沟通,把困难最小化,在比较和谐的状态氛围下,保证机械工程的顺利实现。
3.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能力的培养与选择
3.1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能力培养出现的问题
3.1.1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落后的教学内容
科学技术更新迅速的今天,机械制造行业也出现了多学科混合的形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工程人员能力的培养有重大意义。然而。在大多数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形式大大地制约了员工主体性的因素,总体上,这些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是在传统模式下接受的教育,大多数缺少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探索新知的能力,创新意识淡薄,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接受的教学内容陈旧,是人员能力的培养中出现的基础问题。
3.1.2缺乏与企业间的联系
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能力的培养就是为了更好的向行业和社会输送技术人才,如果人员没有与企业构建好这层关系,学校对制造行业人才的输送也会缺少对应性。所以,缺乏工程技术人员能力的培养与企业的联系是制造行业更新缓慢滞后的重要因素。
3.2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能力的培养与选择
3.2.1明确培养目标
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能力培养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时以工程型和实用型为主的人才,能力的培养注重创新意识的建立,这样才能被企业所选择、利用。
3.2.2转变培养观念
机械制造领域在社会越来越被重视,与其他社会学科和领域的联系也更为密切,那么在培养机械工程技术人员能力时,对技术人员个人素质的要求和对行业的贡献与发展都应当具有现实性,而不再是固守旧的观念和理念。打破传统学科和专业的束缚的同时,拓展对机械制造行业人员能力培养的视野,实现教学对实际操作的功效,利用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实现工程技术人员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4.总结
我国目前正处于综合国力提升,科学和经济水平提升的关键时期,制造行业是我国的薄弱链条。然而,机械制造是这个时代工业创新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也是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重要体现,更是我国工业的支柱和基础。我们必须将机械制造放在重要的位置,将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能力的培养与选择放到重要的位置,这样才能争取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缩小国家之间的差距,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走得更远,变得更强。
【参考文献】
[1]王世敬.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发展趋势[J].石油机械,2002,(11).
[2]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peed up the pace of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increased a lot of new railway transport capacity into existing lines renovation project, and existing transport capacity of the reconstruction project characteristic is a tight schedule, a heavy task, involve department, and must ensure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railway the premise of construction work.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construction vehicle, two not by accident,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so-and-so railway transport capacity improvement project examples, from the station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point of the importance of safety management, and the engineering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and hazard analysis, and adopt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This paper experience of similar existing hub station modification construction has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line hub station presents the modification construction 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某省会枢纽站原为单线未端车站,本次施工结合两条客运专线引入既有站进行扩能改造,过程中又增加第三条客运专线的引入变更。本站既有三个站台、5条到发线、1条通过正线,建成后为七个站台、12条到发线、4条通过正线;拆除既有站台柱雨棚,结合新建股道建无站台柱雨棚、北高架候车室;客车整备所、车辆段、供电段改造;新建动车整备库、动车存车场等。
2工程分析
2.1 工程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1)施工与运输矛盾突出:作为省会城市枢纽站,运输任务非常繁忙,既有车站只有6条到发线,改造施工影响车站的股道应用能力,对车站运输影响大。
(2)专业构成复杂:车站改造涉及专业部门多,主要有车站、车务、电务、工务、供电、供水等。
(3)改扩建旅客地道,框架在既有高架候车室基础梁下方及靠近高架候车室柱基础桩。改造既有旅客地道需拆除出口处会合大厅冷水机房及增设两座通道会合厅。
(4)施工中股道扩能、线路换边、咽喉改造等分阶段实施,须通过多次二级以上大型封锁,封锁一次要同时拆除多组既有道岔,插入复式交分道岔,工作量大、时间短,且封锁施工涉及专业多。
(5)高架候车室、无柱雨棚横跨线路、孔桩施工在既有线边,大型钢构吊装横跨接触网,对既有设备、车站运营影响大。
(6)新增三座立交桥基坑开挖深度9~13米,分两阶段施工,每个阶段均需停用相应股道拆除既有设备,有两个框架基础支护施工南北端都是既有线,夹在两线间。
2.2 重点危险源分析
2.2.1 地下管线路径不能明确,对施工安全十分不利。铁路枢纽站历经多次改造,电缆、光缆、水管几经迁改,路径错综复杂,设备管理部门不能确定电缆、光缆、水管的路径走向,甚至对有些探明的管、览、线无法判别是否有用,不少信号、通信电缆、客车给水管等无法改迁,须就地抬高保护,有些接触网无法迁改或停电,需带电作业。
2.2.2 拆除既有雨棚、房屋及搬迁影响既有铁路设备等拆除既有雨棚、房屋离运营线路及接触网非常近,拆除过程中对行车及既有设备安全威胁大。
2.2.3 施工过程中影响旅客乘降随着A线、B线引入铁路枢纽站,开行动车组密度较大,客流量剧增,部分施工项目未完全竣工,需要在邻近旅客乘降通道处施工,给旅客乘降安全留下潜在的风险。2.2.4 临近既有线深基坑施工新增三座立交桥深基坑施工,是风险较大的项目,基坑深达9~13米,基坑土质为流塑状淤泥。基坑均临近既有线路及接触网立柱;影响既有线路、路基及接触网立柱基础安全。
2.2.5 营业线封锁施工铁路枢纽站多线引入,分期开通,其间历经多次Ⅱ级及以上施工封锁,特别是拆除既有道岔、插入复式交分道岔形成东西咽喉区封锁施工,难度大,施工时间紧,对运营影响大。 2.2.6 无柱雨棚刚构吊装
无站台柱雨棚设计三跨,跨度为48~65米,柱高31.2米,雨棚主桁架采用整体吊装,吊装过程中离接触网很近以及临近既有高架候车室旅客通道。施工中存在失稳,碰撞既有铁路设备及危及旅客乘降等风险。2.2.7 高架候车室
高架候车室柱高31.2米,采用钢骨架外浇筑混凝土,有12根柱子在6~14道接触网上方及临近旅客通栏。钢骨吊装、脚手架搭设、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等均给接触网及旅客乘车安全带来危险。
3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3.1 管理措施
3.1.1 建立安全组织机构
为加强项目部工程建设的安全领导,项目部成立以项目经理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分部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全面负责本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的安全监督、检查、落实。
3.1.2 建立安全保证体系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建立健全安全保证体系,项目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质[2008]91号的要求,配齐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3.1.3 建立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搞好安全是项目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预防为主”的一项重要手段,可及时发现、消除事故隐患,对安全生产起着重要作用,为提高项目部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及安全管理水平,确保项目部的安全施工,加强安全管理,根据相关国家安全法律、法规、条例、行业标准及上级、局有关文件,加强全员施工安全教育培训。(1)以相关国家现行安全法规及行业安全操作规程为依据,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的安全培训。 (2) 施工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岗前培训并通过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 (3)定期轮训各级施工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每年至少一次),不断提高安全意识、技术素质,提高安全施工水平。 (4)安全教育从施工工艺方法、机械施工操作规程、危险区、危险部位及各类不安全因素和有关安全生产防护的基本知识入手,同时结合各种专业特点,实施安全操作、规范操作的技能培训,使其掌握本工种安全操作技术。
(5)开展好各项安全生产宣传活动,使安全生产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 (6)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初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2学时。每年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12学时。新上岗的从业人员,岗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
3.1.4 坚持安全检查制度
(1)定期检查。项目部每月组织一次安全管理全面检查,把检查结果作为综合考评主要内容。
(2)不定期检查。每项工程开工前,要检查施工组织设计是否有安全措施,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状况,安全技术交底情况以及各种工序的安全措施是否有效。 (3)专业性检查。对有安全规定的营业线、焊接、电气、爆破、吊装等特殊作业要进行专业安全检查,及时了解各种专业设备的安全性能,管理使用状况,岗位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和操作行为等情况,对检查出危及职工人身安全的,要及时采取措施。 (4)专项检查。对营业线设备、营业线施工、防护、施工区域与运营区域隔离、防台风、防洪、防暑等进行专项检查,检查现场安全设施,安全措施、防洪物资等是否到位。
(5)专职安监(检)的日常检查。专职安全人员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日常巡回检查,发现事故隐患要督促、指导限时整改,并做好日检记录。
3.1.5 坚持安全生产会议制度
(1)项目部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例会议,每季召开一次安委会,会议由项目经理或常务项目副经理主持。 (2)会议主要议程及内容: ① 学习、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文件精神。 ② 分析总结项目部的前一阶段的安全生产情况。 ③ 对存在的安全生产问题进行处理,不能立即进行处理的进行备案或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 ④ 对下一阶段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布置安排,对关键作业点进行重点防范,落实措施。
3.2 重点安全技术措施
施工中结合工程重、难点、危险源分析,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的重点、难点及危险性较大的作业项目进行指导性安全技术交底,并将安全技术交底中涉及的,给铁路既有设备、行车安全及作业人员带来潜在危害和存在问题进行详细说明,同时对危险性大的工程施工须制定切实可行的事故应急抢险方案。3.2.1 加强管、缆、线保护工作项目部分别与设备管理单位、行车组织单位签订安全协议。施工前,项目部、设备管理单位、行车组织单位共同到现场确认既有设备状况,不明管缆线在设备单位派人监护的情况下先行探明确认同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施工中应服从设备管理单位安全监督人员的指挥。3.2.2 做好营业线、临近营业线施工计划申报项目部每月月初将下个月涉及营业线、临近营业线的项目向建设单位、南昌铁路局申报,申报前,与设备管理单位签订安全协议,协议中明确配合事项,安全措施、责任范围等。项目部做到无计划不施工,不超范围施工,不违章施工。
3.2.3 强化车站与现场的联防联控措施施工前,项目部在车站运转室、客运车间分别派驻防护员,运转室防护员在车站详细登记,施工中,驻站联络员与现场防护员保持不间断联系,施工现场发生危及行车安全情况,现场防护员立即通知驻站联络员。同时设置停车防护,驻站联络员接到现场防护员通知后立即告知车站值班员。驻客运车间防护员提前10分钟告之现场防护员各车次车旅客检票放客具体时间,现场防护员立即报告现场施工负责,以便现场停止作业或采取相应措施。
3.2.4 做好二级以上施工封锁工作
施工封锁,时间紧任务重,牵涉部门专业多,对运营影响大。因此须编制详细施工封锁方案,合理组织劳力机具,建立安全防护体系并组织实施,确保施工封锁安全正点开通。
3.2.5编制深基坑施工专项方案
临近既有线三座立交桥深基坑施工,基坑深达9~13米,基坑土质为流塑状淤泥。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经专家评审通过方可实施 ,同时做好防坍塌专项应急抢险预案
3.2.6 无柱雨棚、高架施工严控大型机械设备作业的安全
对无柱雨棚、高架施工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经专家评审通过组织实施,项目部对所有进入施工现场大型机械设备进行梳理统计,项目部进行统一编号备案,并在机械醒目位置张贴。施工中一是现场防护员站在距离机械20米左右望条件好的位置进行防护,当旅客列车接近施工地点1600~2000m前、货物列车接近施工地点800~1000m前,驻站联络员按照距列车由近向远的顺序联控现场防护员,防护员责令大型机械停止作业,并停在距营业线钢轨头部外侧5m外的安全地点。二是使用大型机械在临近营业线作业或行走时,机械任何部位不得侵入营业线设备安全限界,特别是在接触网附近作业或行走,机械设备任何部位与接触网带电部分必须保持2m以上安全距离。结束语
枢纽站历经两年多施工现已建成投入使用,通过对重点危险源进行具体分析,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和控制,使整个施工过程从未发生行车、施工安全事故,对类似的既有线枢纽站改造施工提供了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1机械工程技术向自动化方向发展
1.1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概述
机械工程技术的自动化是指机械装置按照事先预定的程序方法来自动操作、运行的过程。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相对较小,自动化水平比较低,且各个领域的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发展不均衡[1]。而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相比发达国家较低,员工素质参差不齐,技术积累较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但是,这些现状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能向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根据当前国情,我国正处在劳动力短缺的发展阶段,并且企业具有强烈的产品更新换代需求,而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壮大。基于以上情况,我国完全有信心迎来一个由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所主导的新时代。
1.2促进机械工程技术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的建议
1)加强配套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配套机械设备对主要机械设备具有辅助作用,因此,要想形成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就应加强配套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具体而言,即应充分利用电子学、电子计算机技术、零件检查与机床装料自动化技术等,从而形成程序数据控制机床操作的局面,建立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控制系统及生产信息系统等。在配套机械自动化技术的辅助下,提高机械工程行业的生产效率及生产效益。
2)推动低成本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由于我国目前尚没有能力广泛投资高科技、高成本机械自动化技术,所以,最好的做法应是暂时将资金投入见效快、投资少、成本低、前景广的自动化技术[2]。如果投资成功,则我国具有坚实的自动化技术基础,以后就能据此向高科技自动化技术迈进。
3)重视人才培养。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归根结底是依靠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因此,要想促进机械工程技术向自动化方向发展,国家就要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体而言,即: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将其作为教学案例加以研究和探讨;在聘用机械工程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时,将具备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作为招聘的基本条件,在任用之后,定期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及考核,从而提升职业素养。
2机械工程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2.1机械工程的智能技术概述
智能技术是自动化技术的一股分流。在机械工程行业,智能操作、控制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误差的重要途径,也是技术水平高的表现。在智能技术的作用下,机械工程能够显示出以下几点特征:①品质、效率高。这是因为智能技术能够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耗能少,所以品质高;同时,生产链得到延长,机械生产、生产管理、产品销售、产品回收等几个方面连成一条线,所以生产效率高。②环保。采用传统机械工程技术,难免会造成一些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而采用智能技术,则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达到环保的效果[3]。
2.2推动机械工程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建议
1)将智能化产品作为机械企业未来发展的新产品。传统的机械工业部门的作用只限定在生产机械方面,然而,在未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与机械工程相关的企业应革新发展观,将智能化产品作为未来发展的新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不至于被市场淘汰。在确立这一生产目标之后,机械工程智能技术的发展则有了现实依据,所以技术方面的发展将向智能化靠拢。
2)在管理中推崇智能化理念。企业管理是主导产品生产及技术发展方向的关键,只有在企业管理中推崇智能化理念,才能将智能技术由设想变为现实。因此,与机械工程相关的企业应有全局观,在企业管理中推崇智能化理念,使智能化理念深入人心,鼓励一线员工及科研人员钻研技术,从而使机械工程实现智能化操作与控制[4]。
3)购置智能化设备。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备的支持,因此,要想推动机械工程技术向智能化发展,企业就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调集资金为员工配置智能化设备,供其使用。
4)充分利用前沿科技。科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智能化的中坚力量。因此,为了早日促成机械工程智能技术的成熟,企业应重视收集前沿科技资讯,吸收有用的信息,为智能技术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
3结语
机械工程技术是推动机械工程行业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尽管我国目前机械工程技术水平较低,但是在经济、人才等的支持下,未来终将形成成熟的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与智能技术。
作者;武玉理 单位:华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常凤麟.试论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3).
【中图分类号】TP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16)01-0193-01
前言
随着计算机控制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机械电子工程逐渐向智能化方向进行发展,控制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当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控制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新课题,将控制工程技术同计算机机械电子工程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机械工程行业的发展。
1控制工程与机械电子工程概述
控制工程是指结合了工程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理论为基础的核心概念,是一种处理各种自动化技术中出现的工程技术问题的工程技术,控制工程在各种机械电子工程技术实施中都得到了广泛性的应用,以多输入、多输出,改变参数和非线性等设计问题为主要研究问题,因此控制工程在机械制造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机械电子工程并不是一种独特的工程学科,它通常采用模块化的方式来完成系统操作,而机械电子工程系统有着构造简单的特性,减小了机械电子工程系统的总体积,提高了机械电子工程的性能,不过,随着机械电子工程系统的复杂性不断地增加,就必须要使机械工程与计算机技术统一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控制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
2控制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应用
2.1智能控制系统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应用
智能控制系统就是指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对机械电子工程当中的某一操作流程进行人工化的智能模拟和控制,使得智能的机器人可以像人一样进行操作工作,智能控制系统能够与人类的大脑思维模式相似,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做到自主收集相关信息等。因此,智能控制系统结合了人工智能的特性进行了机械化大生产,使其生产效率与人工生产模式相比,得到了质的飞跃,还可以对生产操作流程进行严格控制,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成本,提高了机械制造行业的经济收入[1]。
2.2鲁棒控制的应用
在控制系统中的鲁棒性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干扰下,控制系统某一方面的性能够保持不变的特性,因此,多变量型鲁棒控制系统在机械制造生产中得到了广泛性的应用。在柔性臂轨迹制造中,通常采用滑膜变的结构控制方法,控制并研究出慢变控制器,采用H∞的控制理论来研究出鲁棒控制器进而调整系统控制器的结构,所以,在操作轨迹的模拟研究中,利用补偿控制算法来进行补偿控制计算,从而保证滑膜变结构与H∞控制理论进行组合性控制,使得控制系统能够非常精确地对目标轨迹的运行过程进行控制。
2.3模糊控制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应用
机械工程的加工流程是十分复杂的,所以采用传统的控制方法建立起来的模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自动化控制的效果并不好,而模糊控制工程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加直观,模糊控制的算法比较简单灵活,从而将程序编制过程简单化,进行模糊化控制可以不用对机械制造工程进行精确化的数据研究,只要保证好输入量在合理的偏差范围内即可,所以,模糊控制系统在机械电子工程中应用效果十分明显[2]。
2.4神经网络控制的应用
神经网络控制是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的控制研究,将多个简单的网络神经元连接成一个网络,每个神经元都是十分简单的,但所有神经元连接在一起就能够变成高度复杂的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神经网络控制可以对数据进行大规模处理,因而这种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可以有着与人类相似的适应学习能力,神经网络控制系统越来越朝向人工智能化发展,在智能机械电子工程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而在对数控机床的控制当中,人们可以有效地改变数控机床切割过程中不确定的特点,通过神经网络控制工程系统在机械电子工程上的应用,使得了数控机床的加工效率大幅度得到了提升,提高了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安全性系数[3]。
3结论
由于控制工程在机械电子工程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不断向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因此,随着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不断发展,必须要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控制理念同机械电子工程行业不断融合发展,从而使得机械电子工程行业能够快速、稳定地发展,提高机械电子工程的生产效率,提升整个机械电子工程行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卫江,王胜.探究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J].科技资讯,2015,2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