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银行业的发展

银行业的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5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银行业的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银行业的发展

篇1

2.业务结构比较。从业务结构来看,五大投行形成了包括证券、银行和保险等业务在内的综合经营模式。美国华尔街知名投行,无论是资本规模、创新能力、市场地位还是客户基础,都处于全球顶端。同时各大投行也拥有自己擅长的领域:美林证券公司擅长资产管理;高盛公司则长于担任被购买方的财务顾问。相对而言中国的投资银行业务结构相对单一,缺乏核心竞争力使得中国投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3.业务收入比较。金融危机对华尔街的金融巨擘们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可是据汤森路透数据显示,华尔街金融公司仍占据了2011年亚太投行市场(不包括日本)收入前十位,平安证券紧随其后,位列十一。收购与兼并、风险管理等策略性业务是否属于投行的主要业务是区分一个国家的投行是否进入现资银行的主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投行和知名投行之间的巨大差距。

4.业务创新比较。美国投行的业务创新主要表现以下几个特点:(1)创新方式以衍生性为主,原发性为辅。金融工程的广泛应用,使得基础性金融工具,如基金、各类期权、互换等被大量挖掘;(2)信用类金融衍生产品大量出现,成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十年间,新的信用衍生产品不断涌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中重要组成部分;(3)产品复杂性大幅增加,不确定性因素加大,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金融创新过度疯狂的力证。虽然不比西方,但中国投行在金融创新方面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2003年至今,随着银行业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监管和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激发了中国投行业的金融创新需求,金融创新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业不断发展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特别是近几年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一类被称为“本土新型投行”的投资公司,在美国又被称为“精品投行”,是一批具有全新功能定位和价值取向的中介机构。他们的出现实际上与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资本的日渐渴求,对投资银行业务的多样化需求趋势有极大的关系。

5.风险管理比较。通过对五大投行的资产负债项目的分析我们看出五大投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当市场向好时,投行有能力将其持有的证券资产及时变现用于债务偿付,但是当市场出现波动,市场信心动摇,其所持有的证券资产无法迅速变现,必将导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相对于西方投资银行源于内部压力而采取的风险控制管理,中国证券公司往往是基于外部的压力,如监管部门在政策法规上对防范风险作了最新规定,或为应付人民银行或证监会的检查,即便成立了风险控制部,却难以真正起到风险控制的作用。

二、启示与建议

1.拓展业务盈利渠道多样性,建立中国本土的竞争新模式。在金融改革大环境下敢为人先,不断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证券公司应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开拓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业务,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增加创新业务的拓展,促进中国投行业务新发展。本土财务公司要想在金融市场存活并且有很好的发展,除了不断掌握公司重大投资项目的同时应加强与他们的更全面的联系,分析企业的优劣势,为企业设计资本扩张计划,为企业寻求潜在的投资者,并把企业的股票推销给这些投资者,在企业需要资金时,利用与商业银行、保险等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的密切关系,还可以为企业设计出各种筹资方案,如进行项目融资、发行可转股债券、发行公司债券等。

2.提高金融创新能力,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约束机制。从未来的竞争形势来看,金融创新是必要的,投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金融工具的创新,如支付方式、期限性、安全性等方面具有新特征的有价证券、汇票和金融期货交易对象。(2)金融市场的创新,随着证券交易的国际化和不断进步,金融业不仅可以从事跨越国境的股票交易和债券与股票,基本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金融市场。(3)金融制度的创新,这也是当今中国资本市场最迫切需要的,通过调整金融政策、一定程度地放松金融监管,如建立新的组织机构、实行新的管理办法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3.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中国的投资银行应该建立“风险管理摆在第一位,发展摆在第二位,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拓展业务”的发展战略,树立“风险管理高于一切”的经营理念,在借鉴国外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完善体系提高技能。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是控制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健全法律法规,确保披露信息及时、真实和完整。监管部门应当以日常信息披露监管为主线,打击虚假披露为重点,结合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制定不同的披露标准,加大处罚力度,落实监管责任制度,增加金融监管决策的透明度和保障公众知情权,提倡“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防止市场欺诈行为。

篇2

关键词:

新常态;银行业;发展策略

一、基于宏观经济视角的新常态概况和基本特征

在第40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首次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主要是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及政治状态的总体描述与推测。针对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趋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换档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经济刺激政策消化期等“三期叠加”的客观形势,在2014年提出了我们要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从宏观经济视角而言,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及国内原有经济模式难以持续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常态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我国GDP首破60万亿元,但是增速仅为7.4%,增速滑落至1990年以来的新低,我国经济增速开始从10%以上的高速增长转变为7.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详见图1)。在前期累积的巨大经济总量的基础上,我国经济进入平稳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纵观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史,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速度均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比如在确定外向型经济模式后,韩国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1.2%。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韩国经济深受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影响,外向型经济所带动的高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韩国进而进入经济结构调整阶段。在遭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经济一直呈现低速增长态势。由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及经济生产要素(劳动力及经济资源)的供给约束,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二)经济产业结构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伴随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阶段,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产业主体,我国经济正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2014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到48.2%,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7%(详见图2)。虽然说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增长较快,但是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经济比重一般达到70%以上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就业弹性较高的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尚需进一步发挥。在服务业持续增长的同时,工业经济内部结构正在不断优化,截至2014年底,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2个百分点,整个工业经济向中高端发展的趋势显著。

(三)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改革创新驱动转变在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趋势下,过去30年得益于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强力投入带来的高速增长难以持续,同时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同步出现。由于劳动力人口结构悄然变化导致长期以来的人口红利逐步减少,过去廉价劳动力及资源粗放型模式难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将经济发展的动力由要素、投资驱动逐步向改革创新驱动转移,通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坚持市场取向,全面释放改革红利。通过简政放权、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充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化为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常态经济对银行业的主要影响分析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经济的新常态对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我国,作为金融业主体的银行业受此影响更大。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速趋缓导致银行业高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实体经济是银行业等金融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新常态下经济转为中高速增长,相应带来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原先的高速增长模式回归适度增长。金融业的顺周期性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背景下表现的尤为明显,信贷增速放缓、不良贷款增加及不良贷款率上升成为当下银行业的新常态。根据银监会2014年度监管统计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8426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25%,较年初上升0.2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创2009年来新高,2013年、2014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逐步攀升(详见图3)。由于经济下行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利润增速下滑引发银行业难以及时收回贷款,海量信贷投放规模及利润高速增长的模式逐步回归常态。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将推动银行业业务结构优化升级。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产业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工业主导经济模式正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所面对的服务群体将发生重大变化。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将推动居民收入结构不断变化以及居民消费需求的日益丰富,从而成为银行业新的信贷业务增长点。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国家层面推出《中国制造2025》,中国版工业4.0将促使银行业更加关注物联网、高新技术以及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银行业传统的业务增长模式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不断优化升级。三是经济驱动变化将促使银行业内生动力向改革创新转变。在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向改革创新驱动转变的经济新常态下,通过全面改革与不断创新来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已成为必然。新常态下创新型经济产业的发展将推动银行业更加注重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使得具有更大成长空间的新兴产业及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及资金需求成为银行业新的关注点。对银行业内部而言,经济驱动变化将促使银行业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经营管理理念,运用科技手段,注重资本节约,贴近市场开发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通过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断提升银行业经营效率与服务水平。

三、新常态经济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策略选择

经济新常态给银行业整体的发展带来了显著变化。为实现与经济新常态的匹配,面对高速增长模式的难以持续、业务结构的不断调整、增长动力的重新转换,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积极适应新常态,不断完善发展模式,转变风险管理理念,调整丰富业务结构,借力互联网技术,推动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积极调整适应经济新常态,转换确立规范化与集约化发展模式银行业金融机构所具有的顺周期性特性决定其受经济发展周期性影响明显。银行业金融机构传统的粗放型业务扩张模式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去杠杆化的背景下将面临流动性不足、经营成本上升等一系列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总量扩张的传统模式急需向资本节约、精细管理为特征的规范化与集约化模式转变。通过资金管控集中、信贷审核集中、财务收支集中、票证处理集中及人力资源管理集中等为主要内容的集约化管理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同类同质业务的整合,实现经营与管理的规范化。同时,强化资本约束意识,通过资产结构优化来降低资本占用,盘活资金存量,从而合理配置资金要素资源,提高经营回报率,最终确立注重质量与效益平衡的规范化与集约化发展模式。

(二)推广全面主动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全新的风险管控体制机制风险管控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永恒的主题。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趋缓,目前处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高速增长中的隐性风险逐步暴露。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信贷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前期高杠杆产生的部分行业与领域(如产能过剩行业、地方隐性债务方面及房地产行业等)的风险将逐步显现。银行业金融机构传统的被动式风险管理理念亟需向全面主动风险管理转变。通过建立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实际相适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全面风险管理流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金融工程对各类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记录与管理,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素养;全面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不断优化金融风险的管理水平。

(三)强化改革创新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新常态经济所带来的改革创新驱动决定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必然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不断创新以及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助推自身的转型升级。经济新常态下社会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进一步提升,丰富的金融产品与投资组合以及多元化金融服务拥有广泛的市场,这就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拓展综合化经营,开展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探索与开发复合型金融产品。目前我国登记注册的中小微企业已过千万,快速成长的中小微企业应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的重要支撑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抓住中小微企业在业务扩张、产业升级中蕴含的资金需求,创新构建符合中小微企业经营特点的业务管理模式。通过市场化运营有效整合与创新各种业务模式,不断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四)依托互联网技术,助推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应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关注与拓展的领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坚守实体网点经营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整合客户资源,拓展中小微金融客户,丰富信贷模式。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水泥+鼠标+拇指”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通过有针对性与差异化金融服务推动普惠金融的不断发展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的转型升级。比如通过细化客户分类,注重客户体验与参与,重新构造业务流程,满足广大客户的多样化个性需求,不断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与依存度。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强化大数据运用,通过已有存量金融数据的归集与综合开发,提高综合金融信息的处理能力,推动银行业务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新常态”主要描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增长乏力、失业率持续高企、私人部门去杠杆化、公共财政增长放缓等变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历经漫长、痛苦的恢复过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金融呈现增速换档、结构调整、驱动转换等特点。面对经济金融新常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为我国金融业主体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积极适应新常态,不断完善发展模式,转变风险管理理念,调整丰富业务结构,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全面改革与不断创新推动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全球经济金融研究课题组:《全球经济步入“新常态”》[J],国际金融,2015.4。

[2]谢平:《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4.22。

[3]李翰阳:《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问题》[J],国际金融研究,2009.2。

[4]连平:《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解析》[J],科学发展,2014.8。

篇3

在过渡期里,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数量及其业务范围、经营规模都得到了增加或扩大。截至2006年6月底,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71家银行在我国24个城市设立了240家营业性机构,其中外国银行分行183家,占我国引入外资金融机构总数的80%。外资银行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重要业务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如在上海,外资银行总资产占比已达12.4%,外汇贷款占比已达54.8%,开放人民币业务的短短几年里,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已突破1000亿元,市场影响日益扩大。2006年3月末,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为909亿美元,资产、存款和贷款的增长速度近年来均在30%以上。国内商业银行也在WTO过渡期内加速发展。据我国银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3月末,我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26.87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4%;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负债总额为25.7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银行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正在转变,我国银行业向国际金融市场融合的进程也在加快。

2006年底,我国取消了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对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的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向我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给予外国银行国民待遇。国内银行业在过渡期内享受保护性安排也逐渐结束,这一变化将对我国银行业形成严峻的挑战。

二、新形势下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从银行制度和运行机制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产权制度不明晰,缺乏合理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内部制衡机制,经营体制和经营目标也不是很明确。尽管近年来一些国有银行通过上市,综合竞争力得到提高,但与外资股份制银行相比,其制度和机制还存在较大的缺陷。

2.市场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目前,我国内地银行的自助服务还处在初级阶段,服务品种、层次、手段尚待提高。电话银行系统在各商业银行应用较为普遍,ATM和POS的建设已得到高度重视,自助银行已在发达城市得到使用,而企业银行、家庭银行、流动银行、网络银行则刚刚起步。

3.风险管理水平与外资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发达国家将于2007年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新协议提出的内部评级法体现了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目前外资银行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我国的一些商业银行虽然也在积极开发内部评级体系,但总体而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还不健全、风险管理手段还相对落后、银行信息管理系统也无法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持,专业人才缺乏,信用环境不完善,使得近期我国银行建设内部评级体系条件还不成熟,这导致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面临风险管理的挑战。内部风险管理能力低下,制约了国内银行对风险的抵御和化解能力。

三、政策建议

篇4

关键词:

银行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

一、引言

全球银行创新之父布莱特•金(BrettKing)于2013年10月出版《Bank3.0——银行转型未来式》指出,银行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传达未来银行业务不限于发生在实体银行,而是随处均可进行,银行与客户的互动方式也将出现巨大的变化,银行须更从客户角度去思考产品的价值、交付的方法,以及与客户接触的情境。根据爱立信(Ericsson)在2014年7月移动趋势报告指出,2019年全球移动用户将达到92亿,届时移动宽带用户达76亿。根据IBM公司估计,移动银行将于2016年成为大多数客户的首要通路,未来十年内美国将减少30~50%分行数。由此可见,通过手机平台,金融服务出现质与量的重大转变,移动银行、移动支付成为主流,造成金融角色重新定位。由于移动通讯、社群媒体、大数据、云端科技等资通讯技术的进步,消费者愈来愈依赖在线交易需求,随之造成银行业第二次创新转型的需求。金融服务势必顺应时代潮流、配合信息发展,以提升消费者便利性。

二、互联网金融与银行Bank3.0

新兴科技潮流带来银行服务型态转变,从Bank1.0、2.0持续进化到3.0阶段。严格来说,Bank1.0时代是从13世纪意大利诞生的第一家银行“巴尔迪银行”(BardiBank)开始,营运模式是以实体分行布点为基础,此模式平稳运行数百年,即便1960年代出现全球第一台ATM,仍不至影响此营运模式。而Bank2.0时代则是指20世纪出现“网络银行”,短短数年期间,网络银行成为客户与银行间的主要通路,智能型手机出现的趋势更加催生“移动银行”的出现,在网络发达与移动装置盛行的年代,金融交易电子化,从线下服务转移到线上服务。该时期的转变使得银行必须正视实体分行的转型需求,从“较优质的实体银行通路”的认知,移转到完全以客户为中心的通路规划。

Bank3.0时代则宣告了银行业务不再依赖实体设施,而是转向成为虚拟金融(virtualbanking)或互联网金融(digitalbanking)的概念。在网络化、社群化、移动化的持续驱动下,被迫不断减少金融交易的中间环节,将金融服务的选择权直接交给客户的一种商业模式。由于Bank3.0更为重视实时客户互动,未来客户对于银行“功能”的重视将甚于实体营业据点,而银行服务本身将延展到Google、PayPal、支付宝、电信营运商、手机制造商、零售连锁业等各行各业,客户不会只单独使用特定银行的特定产品,而是以多种方式与银行互动。

当人们已经无法再回到没有因特网、移动装置、社群网站,以及网络银行的生活时,布莱特•金提出的Bank3.0概念恰能反映现今银行服务型态的改变。在未来银行3.0的时代,将是让客户可使用手机APP、芯片卡、NFC、RFID、二维条形码等多种工具进行支付的新型金融服务,让拥有广大通路的企业,包括电信业、零售业、电子商务、甚至咖啡店都有机会提供提款、缴费与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务,使得银行服务因移动网络的连结,将面临更多跨业的竞争者。未来银行的营运模式如果无法赶上全新的消费模式与习惯,就注定要遭到潮流的淘汰。此外,他更建议了未来银行3.0的时代,传统银行应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能吸引并留住客户。也就是能与客户进行深度互动,提供整合的跨通路体验,并且掌握关键时刻,提供客户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2)增加弹性与简化营运,能快速反应市场需求,创造客制化商品,并弹性订立适合价格。(3)管理成本同时驱动创新,使支付或交易的方式更为简便,并掌握资金流状况,过程中简化流程、增加弹性与强化规范。(4)遵循法规与降低风险,创造股东最大的利益,减少银行经营风险,也能掌握经营决策,使银行成为以客为尊的服务典范。(5)银行要通过科技让消费者获得主控权,而且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运模式。使消费者利用网络、移动装置、社群网站等不同的接触点与银行做互动时,能时时感受银行提供贴心、实时、迅速、简便、安全的服务,这样才能在客户心中永远保持领先的地位。

三、互联网金融3.0对银行业的挑战

在面对互联网金融3.0时代,传统银行面对以下挑战:

1.数字能力的挑战。数字化是未来银行的核心能力,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将原本无关联的资料,串成对客户有价值、对银行营运有帮助的信息,如预测购买行为,进而贴近客户需求,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提高经营效率。因此,金融业如何强化数字能力,攫取大数据金融商机,是一大课题。

2.分行功能萎缩。呼应布莱特•金所主张的“实体分行消失论”,分行将转化为支持性的功能,很多业务通过网络、移动装置就可处理,不需要到分行临柜办理,尤其是年轻人临柜办理业务的情况将愈来愈少,金融业面临实体据点转型与调整的挑战。

3网络社群的精准营销。网络与社群营销成为主要营销管道与策略重点,消费者选择银行时也会考虑银行的形象、品牌与网络社群口碑,进而影响选择意愿。因此,传统银行如何利用社群网站与在线实时互动掌握年轻族群,并且满足到消费新势力如学生族群的需求,是需要克服的重点。

4.异业竞争者争食支付业务。由于电子商务带动庞大支付商机,非金融机构的第三方支付服务业者出现,银行竞争者可能来自电商、信息处理服务业、游戏业者。另外,国内移动支付的环境逐渐成熟,金融业也将面临来自电信商与手机制造商与OS软件系统厂商涉足支付业务的竞争。

四、互联网金融3.0潮流下银行业的发展对策

未来银行的营运模式如果无法赶上全新的消费模式与习惯,未来就注定要遭到潮流的淘汰。因此,银行业必须了解如何运用数字科技作为服务的媒介,不断更新与强化网络银行与移动银行的功能及设计,并重新省思通路的定位。针对国内银行业在转型之际的整体策略方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跨领域合作。在金融3.0时代,银行业面临同业与异业潜在竞争者的威胁竞争,特别是网络金融与移动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愈来愈多来自网络、电商、电信、手机制造商与系统软件厂商的竞争者。金融业者必须与异业合作,共同开发新兴技术、金融大数据挖掘、进行服务应用创新。

2.虚实整合。数字时代来临,应打造更有效率的虚拟银行。可通过专人辅导,将实体银行的顾客逐步导向网络及移动装置,不但节省顾客至分行办理业务的等待时间,也能节省银行的成本。另外,在线支付线下消费或是在线扫描、在线支付的O2O模式日趋盛行,银行应积极推出更多元移动支付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如电子钱包、QRCode、红利兑换等服务。

3.持续创新。科技的创新愈来愈快,逐渐模糊产业、产品、服务的界线,银行业应积极进行研发创新,引用数字与移动科技,推出金融服务创新,特别是与消费者生活食衣住行、娱乐、教育、理财、缴费等应用,提供更佳的电子金融体验。

4.安全是成功的保障。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提升客户对安全的信任度。此外,长期培养信息安全人员,持续加强其专业,以实时因应大环境更新与提升安控机制更是不可或缺,只有拥有专业的人才与完善的安控机制,才能帮助业务拓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业务 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着与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同时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形成了挑战。面临来自国内外、金融市场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传统银行业不得不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和盈利增长点,以提高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多年来,我国一直实行着“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管理体制,随着我国金融监管政策对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限制逐步松动,2001年以后,允许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政策陆续出台,商业银行逐步出现向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交叉融合的动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数都设立了投资银行部门或专业投行机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利用规模优势在投资银行业务探索上先试先行并取得显著进展,其他中小型商业银行也大力拓展投行业务,商业银行向资本市场拓展已成为必然选择。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现状

从政策面看,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监管法律短时期不会改变,然而,2001年6月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暂行管理规定》明确规定,经批准,商业银行可办理证券业务、金融衍生业务、投资基金托管、财务顾问业务等投资银行业务,除股票发行、经纪业务外,投资银行的其他业务均纳入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规定’的出台,给金融业在分业框架下业务交叉融合提供了政策依据。目前我国银行业实行的就是传统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交叉融合发展的路子,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均设立了投资银行部,把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今后的主要业务拓展领域之一,国内部分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如光大、浦发、中兴等银行也都进入了国内证券市场。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金融脱媒化趋势不可逆转,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体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空间越来越小,企业越来越多的倾向于直接融资,很多大型优质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不断降低,传统银行业务利润进一步压缩;同时,这些优质企业对资金管理、价值链管理、资产管理、融资安排等金融服务需求不断上升。但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受其规模小、有效资产少、总体信用水平低、风险管理成本高的特点,一定程度抑制了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银行为规避风险,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条件也较高,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随之增加。社会财富的不断累积,民间闲散资金对高回报的投资诉求增加,投资理财需求日益强烈,传统存款业务很难满足客户需要,但理财产品总量很小,根据惠誉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第三季末,中国各大银行的理财产品余额为7.7万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存款总量的10%;与此同时,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又分流了部分居民储蓄,银行资金来源受到影响。

面临来自金融市场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传统银行业不得不以发展表外业务的方式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同时银行业掀起的金融创新浪潮,也使得传统银行的功能也随之发生改变,从开始的“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型。总体来讲,国内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方面已有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在拓展投行业方面已取得突破,投资银行业务品种不断丰富,投行业务收入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逐步增加。在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过程中,也出现了经营理念的差异、产品同质化严重、金融创新能力有限、投行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投行业务还难以满足客户日趋个性化、多元化的要求,非经济因素给投资银行市场带来的无序竞争问题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消除。

二、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首先,产业与金融的融合不断加深,资本市场上融资融券、创业板市场、产业基金、风险投资等新的资本模式不断涌现,成为资本市场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如果固守传统业务,就会丧失发展机遇。

其次,资本市场的专业化不断延伸,传统银行业务以外的金融需求不断上升,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断壮大,资本市场取代银行成为金融系统的核心。无论在零售业务还是在批发业务方面,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争夺着已为数不多的传统银行客户和市场份额。同时全球化又加剧了复杂性,产生了金融服务的外包需求,并推动了金融价值链的裂变。

最后,传统银行业务专业化分工不断加剧,孕育了新的金融服务,传统的银行定位逐步空心化;专业化的分工使银行经营能力不断上升,而业务分化的本质就是战略转型,因此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既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商业银行本身的内在需求。国内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后,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但与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相比,在产品结构和服务水平上仍存在差距,这直接表现在收入结构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收入仍以利息差收入为主,通过发展投资银行等创新业务,优化收入结构,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是商业银行调整收入结构、加快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

三、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对策

(一)增强综合经营能力。未来国内直接融资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规模将迅速扩大,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空间必然遭受挤压,信用中介职能也将随之弱化。同时从长远看来,混业经营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最终方向,为了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应把握投行业务全能化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资金实力、客户资源、机构网络、对外声誉以及“集成式”服务等优势,积极开展理财、融资、并购、顾问等业务,抢占市场份额,不断增强综合经营竞争能力,走综合化经营的全能银行道路。

(二)发挥集团优势。上下联动,实施品牌化和多元化战略。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刚刚起步,无论在人才、资金、经营手段和策略等方面都还存在不足和短板,通过集中管理,既可以汇集优势资源,上下联动,又可以有效地实行监督和规避风险,同时在市场发展初期,竞争较为混乱,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就需要树立自身特色的品牌,针对不同客户,开发个性化、系统化的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方案。

(三)完善风险管理。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制定投行业务风险管理的整体战略,建立全面的投行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业务拓展,风险控制先行,通过独立的风险评估,明晰投行业务和产品风险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策略,完善审批机制运用充足的资本和相关的授信来加以护持,将风险水平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根据业务和市场的变化对战略进行定期风险评估,通过事中、事后的业务检查,有效控制投行业务和产品的风险。

(四)打造专家型团队。投行业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项目制管理,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团队的水平和努力程度,优秀的人才和有效的机制对业务发展至关重要,有市场竞争力的激励机制是吸引人才和推动业务又好又快发展的保证。商业银行应加快投行专业人才引进工作,建立有竞争力的管理团队。对于优秀的投行人员,要借鉴国外先进投行和国内证券公司等机构的经验,结合商业银行实际,实行有别于传统业务部门的薪酬和激励机制,真正实现收入与项目业绩挂钩的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发挥人才在竞争中的核心作用。

(五)加快创新步伐。投行业务的优势就是不断满足客户日益变化的金融需求,客户需求在变化,产品也在变化。只有持续创新,投行业务才有活力。从当前主要的几家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看,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在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拥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推出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的产品,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才有出路,商业银行应在发展发债、并购、上市、理财等传统投行业务基础上,拓展证券化市场,积极开发证券市场结构性产品,营销证券投资基金、QFII投资、社保资金等金融资产的托管业务;探索投贷联动的发展模式,与风险投资合作创建孵化创新型企业的独特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卞希国.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研究.硕士论文,新疆财经大学.2007.

篇6

经过最近一百年的发展,现资银行已经突破了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交易经纪、证券私募发行等传统业务框架,企业并购、战略配售业务、项目融资、风险投资、公司理财、财务顾问、投资咨询、创业投资运作、资产及基金管理、资产证券化、金融创新等都已成为投资银行的核心业务组成。当前世界的投资银行主要有四种类型:独立的专业性投资银行、商业银行拥有的投资银行、全能性银行直接经营投资银行业务和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兴办的财务公司。

而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应该通过对所处区域行业研究、产业集群研究、企业研究等方式,结合适宜的金融产品,推出与专业投资银行有竞争力的重点产品。在我国目前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除了不能开展交易所市场的证券承销、经纪和交易业务之外,仍然可开展大多数投资银行业务,包括银行间市场承销经纪与交易、重组并购、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与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衍生品交易等。此外。随着金融创新和综合化经营改革的推进,股权直接投资等新兴业务也有望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可涉猎的投资银行业务。

一、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一)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需要

投资银行业务可以在传统业务与新业务发展中取得“协同效应”。以投资银行等业务为代表的高附加值新兴业务,通过先发战略确立市场地位后形成商业银行在企业金融服务领域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创造直接效益的同时也将大大促进传统业务的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可以优化收入结构,降低经济资本占有,扩大收入来源。通过对企业提供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使商业银行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行为,有助于商业银行有针对性地制定贷款进入和退出策略,有效控制贷款风险。

(二)主动适应优良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变化

目前,随着优良客户的成熟度越来越高,在对银行金融服务的要求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公司类客户由过去的贷款业务向投资业务转变:公司、个人负债业务向理财业务转变:个人客户存、贷款业务转向综合私人银行转变。随着金融“脱媒”现象日趋严重,单一的贷款已不能满足客户需求,优良客户需要银行帮助解决融资渠道、现金管理、发债担保、银团贷款、兼并重组、利率和汇率掉期规避风险、财务顾问等综合服务。在融资渠道上,客户还要求银行通过债券、股权投资、短期融资券等成本更低的方式解决流动资金问题。这些都需要银行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

(三)适应与外资银行竞争的需要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主要是贷款、清算等传统业务,而外资银行则能够通过其混业经营的母公司,获得综合化的业务支持,客户资源和信息共享,在为高端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竞争中形成明显优势。为了更好地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必须全面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加大跨市场综合产品创新,由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部门为客户提供重组并购、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资产证券化、结构性融资、资产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通过适时收购证券公司,获取证券市场业务牌照,为高端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四)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化的要求

目前,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达40%以上,优良客户经营行为的国际化大趋势不可逆转,从而要求银行提供国际化的服务。国内企业向海外拓展业务,其原材料和产品的进出口要求银行提供国际结算、进出口贸易融资等服务:为扩大资金来源,要求银行为其提供本外币信贷资金或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为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要求银行提供各种衍生金融产品及其他投资理财服务:为在境外上市或并购境外公司,要求银行提供投资银行服务;在境外开设子公司,要求母国银行提供跟踪服务等等。总之,今后随着现有客户在生产、贸易、投资等领域的活动的国际化,对银行服务的要求也将向国际化方向不断发展,从而对国内银行传统的服务功能、技术手段、营销方式、人员素质等带来全新的挑战。

二、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策略

篇7

作者简介:1、袁宏泉(1968-),男,云南大理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中国民生银行联合培养博士后,主要从事证券和资本运营方面的研究;2、赵燕(1972-),女,安徽人,北京大学与中国民生银行联合培养博士后,主要从事法律职业伦理与规则和金融学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84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4-0121-03 收稿日期:2007-06-22

一、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加速改革。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进展顺利;利率市场化进程将不断加快,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走向消亡,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格局将打破原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市场集中度将呈下降趋势;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一步连接,外汇衍生市场逐步开展,发展金融期货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市场品种不断增加;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当前国际金融业的一大发展趋势,银行、证券、保险相互渗透的局面已经出现,业务经营自由化势不可挡。

1、金融业对外开放对国内银行业的竞争挑战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扩展,中国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金融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对外开放银行业市场,而在完全开放之前,觊觎中国庞大金融市场的外资金融机构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参股中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不断扩大经营的业务品种,以各种方式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逐步完成其战略部署。其在投资银行、资产管理、银团贷款、贸易融资、零售业务、资金管理和衍生产品等业务方面服务的优势进一步显现,吸引了大批国内的高端客户。

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虽然在经营网点、本土投资选择、本土经营及技术选择上具有优势,但外资银行在后台混业经营、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客户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以及离岸投资工具的选择上具有较大优势,创新能力强。可以预期,随着外资银行机构网点的扩张、投资和经营本土化的发展,外资银行将携其成熟的理财产品系列、长期专业化的市场运作经验、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充分发挥其后台混业经营和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的优势,不仅在外汇存贷款业务、在个人理财业务和银行卡业务等领域,而且还会在公司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方面与中资银行展开全方位的激烈竞争,将给中资银行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2、我国银行业的脱媒效应明显增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入,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银行业的脱媒效应开始显现。

银行业的脱媒效应主要表现为:部分贷款被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票据市场工具、股票融资等替代;而部分存款则被货币市场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和居民股票投资所替代。

首先,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股票融资快速增加。2006年以来,短期融资券和企业债券的发行不断加大,特别是自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以来,股票市场开始恢复融资功能,股权融资逐步扩大规模,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银行的贷款,脱媒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据渣打银行统计,2006年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和企业短期融资票据的融资金额达到8060亿元人民币(不包括私募股本和风险资本);同时,尽管银行贷款仍保持主导地位,但近期这种主导地位正在减弱,如相比2005年有85%的企业外部融资来自银行贷款,而2006年只有79%。

其次,居民储蓄向证券市场投资转化。2006年5月份以来,股指不断上升,股票市场交易持续活跃,储蓄存款的一部分被分流到股票市场,直接表现为证券投资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不断扩大,证券开户数不断增加,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据央行的金融运行数据显示,2006年全年,居民户存款增加2.09万亿元,同比少增1125亿元,而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余额则同比大幅增长。

此外,2007年1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可以预计,随着今后金融创新发展、票据市场工具的丰富、企业的融资工具更加多样化,银行业的脱媒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3、中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考验

银行业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其服务特性更多地是体现在其中间业务领域。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银行主要是依靠利息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各银行来自中间业务的收入比重都很小。

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之比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经历了高-低-高的轮回,这与美国混业-分业-混业的历程有很大关系。美国商业银行1934年的非利息收入与总收入之比为24.57%,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非利息收入占比达到最低点,在1981年仅为7.09%;1990年后,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逐步增加,特别是1999年以后,占比上升到40%以上,2005年的占比为43%。其中,在2005年美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中,手续费收入占比不到20%,并且有下降趋势,大量的是其他非利息收入。其他非利息收入较多,与美国金融市场发达从而商业银行投资工具多、以及混业经营有很大关系。

与美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明显偏低(表1),而且来源单一,主要来自于手续费收入。这充分反映了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特点,银行基本上没有来自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证券化业务等方面的收入,只能依靠网点优势赚取结算、等收入;另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银行也没有来自存款账户管理的收入。

目前,国际一流银行的业务结构中,投行业务基本上占总收入的30%以上。2005年全球十大投行业务排名中,以花旗集团、摩根大通等为代表的“银行系”金融机构占据了半壁江山,资本市场及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和潜力如何,正日益成为国际投资者对上市银行估值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市场结构、竞争格局和经营环境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实力强大的外资金融机构银行不断进入市场,使国内银行在规模与业务创新方面具有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对资本约束、利率市场化、融资结构失衡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国外混业经营的强烈冲击和严峻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向更广阔的资本市场拓展成为必然选择。

二、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业

务创新

虽然国内商业银行具有客户资源、信息、资金、网络等优势,但由于长期处于分业经营,没有投资银行业务牌照,缺乏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业务平台和创新产品,难以系统地开展业务;同时,还面临着国内外专业投资银行以及国外综合性商业银行的有力竞争。因此,应通过进行组织创新、业务创新、人才发展、战略联盟等多种方式,迅速弥补劣势,建立有效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模式,大力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并通过业务和产品的创新,培养人才,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逐步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从我国情况看,根据现有法规,除证券承销与经纪等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外,其他投资银行业务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可从事或以财务顾问的形式参与,包括:企业短期融资券承销、银团贷款、公司理财、兼并收购、项目融资、资产及基金管理、投资咨询、资产证券化等。

为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资金、客户源、网点、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快速有效地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具有的优劣势建立投资银行各业务运营平台,采取相应的策略,与商业银行当前开展的业务形成较强的互补性,有效地整合内外部资源,准确地细分客户并提供优质的、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目前,商业银行可以搭建的投行业务创新平台主要有:

1、企业短期融资券承销平台

发行企业短期融资券是当前商业银行主要垄断的业务牌照,是企业进行低成本直接融资的重要手段,是增强为大型优质企业服务的重要方式。通过该平台可以与企业建立新的银企关系,并带动其他业务开展的重要渠道,如财务顾问、贷款、并购、企业结算等。如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以短期融资券为主要业务重点。

2、银团贷款平台

通过牵头组织银团贷款,商业银行可以增强为大型优质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能力,拓宽与企业的合作空间,为企业提供多方位的金融服务。如工行在这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3、资产管理业务平台

随着监管逐步放松,多家银行已经开展了综合经营试点,工行、建行、交行已经设立了基金公司。通过基金公司为富裕个人客户提供的各类理财服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票据投资、委托贷款等业务。

4、并购业务平台

国外许多产业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该行业R并购整合发展史,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通过购并重组,将企业规模不断做大。因此,可以结合商业银行贷款的客户行业分布和特点,为企业进行并购策划,进行行业

整合。如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将为后者在重组央企房地产资源中提供财务顾问服务。

5、与外部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平台

通过与外部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合作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规避利率市场化和资金脱媒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解决商业银行贷款行业集中度和资金来源问题;同时,还可以开展杠杆融资业务,为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满足企业股权激励、股权融资、收购、兼并等资本经营活动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获得良好的收益。

6、房地产金融平台

通过发展房地产开发贷款,形成自己的业务特色,专门为房地产行业提供融资平台,进行专业化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以及管理服务。民生银行投资银行在房地产金融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创出自己的业务特色。

7、股权投资平台

通过投资参股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间接将资金进行股权投资,获得更多收益。

此外,投资银行部还需要与行外金融机构建立策略联盟,并借助其他金融机构的渠道和交易资格使客户能够间接参与各类金融市场的交易,以满足客户对综合性投资银行业务的需求。

三、商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任重而道远

篇8

一、引言

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个人金融服务主要可分为三个层次:零售产品服务、理财产品服务、私人银行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个人客户的零售业务和理财服务发展迅速,而私人银行业务起步晚,发展有限,这与我国迅速增长的私人银行业务需求严重不符。所谓私人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财富管理为核心,以拥有高净资产的私人客户为目标,根据这些客户的需求提供的一种量身定制的高端金融服务。这种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涵盖了资产管理、信托、投资、遗产安排、拍卖等内容。现今,私人银行业务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利润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美国私人银行业务每年的平均利润率高达35%。在欧洲,私人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已经达到零售产品业务平均水平的10倍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银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SWOT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潜在机遇和外部挑战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SWOT分析

从现阶段来看(如图1所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既存在私人银行业务需求巨大、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具有本土化优势等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的竞争劣势也很明显,诸如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种类数量少且专业化水平低、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缺乏品牌号召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缺乏高端人才等,目前形势相当严峻。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只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也能制定出正确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大发展。

图1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SWOT分析结构图

(一)竞争优势(S)

1.国内市场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巨大。我国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私人银行的目标客户群和人们对财富保值增值的内在需求。一方面,我国经济的持续迅速发展造就了包括企业家、私营业主、企业高管、明星在内的庞大的私人银行目标客户群。根据《世界财富报告2012》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拥有可支配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人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达到41.5万人,而且每年大约保持10%以上速度增长。另一方面,个人金融投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使得人们对财富保值增值的有了新的认识,也逐渐接受了先进的理念,产生了各种个性化的私人银行业务需求,这就造成人们对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就更为迫切。

2.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具有本土化优势。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本土化优势主要表现为本土市场优势和本土文化优势。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客户群体和网络资源上具有绝对明显的优势,我国的商业银行,拥有分布全国的营业网点,可以提供便利的服务,已经积累了众多的高端客户。由于多年来优势客户和高端客户在我国商业银行办理融资、结算等多种业务,彼此间易于沟通且值得信赖,只要能获得同样的服务,这些客户一般会选择我国的商业银行。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内高端客户的文化和价值观更为接近,可以更好地把握客户的理财偏好和需求,其所推出的产品也容易满足客户个性化、区域化的需求,客户也更容易接受。从这点来看,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优势。此外,我国商业银行根植于我国文化,其经营模式、企业文化、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其所开展的私人银行业务更易于被客户信任和接受。

(二)竞争劣势(W)

1.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种类数量少且专业化水平低。私人银行业务是以提供私密性、专属性、尊贵性、专业性的高端金融服务而著称,其中专业性是指商业银行要为客户提高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然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起步晚,金融政策不完善以及自身开发设计能力不足,使得所开发的产品种类数量少没有实现差异化,而且存在单一性和同质化的趋势,不能够满足私人银行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丢失大批客户。

2.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缺乏品牌号召力。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均为高端客户,其十分看重品牌,无论是瑞士银行集团、JP摩根私人银行还是花旗私人银行、汇丰私人银行,无不历史悠久,制度完善,盈利模式合理,与刚刚起步的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相比,其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全球性的品牌,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而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3.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缺乏高端人才。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经理不仅要精通个人财富管理、企业财务管理,而且要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及衍生金融产品,主要国家的税收政策和移民政策,信托计划的规则以及资本市场运作的一般规则。由此可知,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不仅专业知识渊博,而且要有足够的从业经验。从目前来看,几乎所有私人银行业务的中坚力量都是在投资银行、公司银行、零售银行工作10年以上的资深从业人员,他们不仅具备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亲历一个经济或金融周期的实战经验。然而,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起步晚,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合格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导致私人银行的客户经验极度缺乏,特别是高品质的人才,更是一才难求。

(三)潜在机遇(O)

1.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实施经营转型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过于单一,以传统存贷款为主;利润来源主要是利息收入,而非利息收入平均约在15%左右。这种过分依赖于存贷差的盈利模式,已经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在与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中,我国的商业银行往往处于既要降低经营风险,又要实现利润的困境中。如何将盈利模式从交易型转向顾问咨询型模式,这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业务结构转型,提升非利息收入的比重,实现收入来源的均衡发展。从目前来看,私人银行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创新和拓展中间业务的基础和平台,其服务于高端客户,利润稳定、风险性小,是商业银行增加非利息收入的一个较佳的新渠道。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一个现实战略选择,是改变我国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

2.发展私人银行有利于金融创新。随着我国对金融业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参与竞争,使得本已竞争激烈的商业银行业的形势更为严峻。然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趋于单一性和同质化,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往往稍逊一筹。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进行目标客户群的细分以便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由此可见,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服务于高端客户,本身就以专业性为其特点之一,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的服务更为其本质体现,因此,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金融创新和业务整合的契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有利于金融创新。

3.私人银行市场份额高度分散。从私人银行业务本身来看,其市场状况非常分散,即使世界最大的私人银行巨头也仅分享了1.5%~2%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在抢占我国市场时,往往首先注重目标客户较为集中的大城市,只发展盈利水平较高的业务品种,这就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流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我国居民储蓄和外汇储备规模巨大并且增长速度快,这表明我国财富管理市场潜力巨大,这就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众多的目标客户。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只要立足于客户资源的基础上,为高端客户群提供更为广泛和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必将在私人银行业务上大有可为。

(四)外部威胁(T)

1.外资银行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趋于白热化。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外资银行全面进入我国市场,我国商业银行业由此步入了与外资银行全方位竞争的新阶段。面对我国巨大的财富管理市场,进入的外资银行无一例外地将其经营战略定位于适合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高端客户。外资银行由于在私人银行业务方面历史悠久,制度完善,人才齐全以及强大的开发设计能力,使得外资银行相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拥有的产品种类多,各种投资方案丰富。这就造成我国商业银行高端客户的流失。例如,花旗集团仅在亚洲就为6000多位富豪管理近600亿美元资产。从目前来看,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代表处和业务部均派驻具有深厚从业经验和背景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客户经理。我国商业银行将与外资银行在高端客户方面进行激烈地争夺,这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原先垄断高端客户服务市场和财务管理等业务领域受到严重威胁。

2.我国关于私人银行业务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从目前来看,我国没有非常明确的关于私人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制度和监管规章,主要适用于《个人理财业务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也许是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刚刚起步,私人银行业务相关监管规定正在制定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外资银行正是利用我国私人银行业务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空挡,在与我国商业银行竞争中,扰乱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市场。因此,为确保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维护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市场,我国监管部门应注意一下几点:第一,私人银行业务市场准入,必须严格执行私人银行市场准入标准;第二,私人银行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对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人员,要从严要求,制定适时可行的认证制度;第三,私人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私人银行业务产品丰富,财富管理方案多,而我国客户对境外金融市场了解有限,为充分保护我国客户的利益,有必要要求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银行制定出风险管理的详细措施与规定。

三、小结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存在市场规模巨大,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本土化的市场优势和本土化的文化优势明显,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发的产品容易被我国客户所接受与认可,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不可否认地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方面存在产品、品牌、人才等方面的诸多劣势。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只要抓住私人银行客户分散、银行转型升级的潜在机遇,迎接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克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法律法规不完善的弊病,制定确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来增强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必定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陈宏臻.中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策略研究[M].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年.

篇9

1.2 影子银行的特征 影子银行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具有信用中介功能,通过与银行或银行控股公司相联系形成信用中介链;影子银行游离于对传统银行的监管之外;影子银行从事银行的业务活动,容易引发“挤兑效应”等系统性风险共四个本质特征(王胜邦、俞靓,2012)。蒋冠和霍强(2013)还认为中国影子银行与欧美影子银行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并有许多相似点,如都具有流动性转换、采用监管套利模式、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金融信用风险等特点。

2 影子银行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

自2012年以来,我国的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币贷款在社会总融资额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与2002年相比,其比重由92%逐渐下降至55%左右,影子银行的发展规模进一步拓展,信用增量显著,仅在2012年就高达3.87万亿元,占总额的29.2%。就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家庭和企业在影子银行的存款比例约占普通银行总存款金额的33%①。另外,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也给社会融资结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2012年为例,影子银行在当年的总规模为28万亿元,其中银行承兑汇票、民间借贷、委托贷款、融资类信托产品是最主要的四类中介活动,其所占比例高达84%。而创投基金、典当、小额贷款公司等主体参与的信用活动规模较小,其所占比例仅为16%(纪汉霖、李曙,2013)。张佳坚(2013)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传统信贷难以满足经济体需求,迫使资本需求方转向影子银行;银行实际负利率以及投资渠道少,迫使资本供给方转向影子银行;不发达的资本市场以及转贷业务,加剧了资本供求的不平衡等。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影子银行正在逐渐发展壮大,因此,需要探析其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并从中总结出影子银行的利与弊。

3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3.1 正面影响 ①极大地拓展了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范围,进一步提高了中间收入所占比例。一般地,金融创新必然会带动金融管理和金融制度的创新升级,这对推动商业银行的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管制的日益严格,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程度地影响,主要表现为,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提升迫使银行进一步加强贷款业务管理,采用信用等级评价的方式以降低金融风险,保证其资金安全。影子银行,顾名思义就是采用看不见的金融监管手段,在不采用相关金融部门监督方式的前提下,通过拓展商业银行的业务市场和规模的方式,提升其盈利空间,提高经济效益。另外,影子银行还积极与信托、典当、证券公司等机构合作,加强金融资产业务的联系度,以满足当前金融市场环境下不同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提高业务的针对性和目的性。②有效地补充了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缓解融资矛盾。随着我国利率自由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以及货币紧缩政策的推出和实行,商业银行融资矛盾也日益激化,一方面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融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一些商业银行设置多重借贷限制,人为加大融资难度,这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也不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而影子银行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针对一些融资需求较大的中小企业制定了一系列个性化融资战略,保证了其资金供给。另外,影子银行还极大的补充了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的不足,完善了其功能结构(杨卉,2013)。

3.2 负面影响 ①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总量和结构产生冲击。目前,从整体来看,我国的影子银行虽然筹款和放款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存贷款作用并无明显区别。同时,影子银行的筹资利率普遍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且放宽限制较少,这就使得引资银行代替传统银行存贷款业务存在一定的可能性。此外,自2010年以来,我国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我国政府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以遏制其过快增长,保证楼市安全,开发商的融资难度逐步增加。而资金短缺问题势必会影响房地产开放商的开发规模和力度。但影子银行的出现给开发商们提供了新的融资方向,不利于我国房地产开发结构的优化升级,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①。②限制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议价能力,影响其经济效益。对商业银行而言,随着其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拓展,其融资渠道也进一步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一方面补充了银行的业务空白,增加了其存量贷款;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议价能力,不利于其盈利增长空间的进一步提升,影响其经济效益。另外,影子银行的出现还进一步加快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分流趋势,增加了经营负担,不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③不利于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日趋发展完善,金融体系改革势在必行。对影子银行而言,其发展壮大是我国市场利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造成一定的冲击。④加速商业银行贷款分流趋势。对我国的中小企业以及微企业而言,其理想的融资方式为民间融资,它以其方便快捷、灵活多样、风险控制机制健全等优势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有效地解决了其发展资金不足、融资周期长、融资难度大等问题,是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另外,随着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创业板以及中小板等的发展成熟进一步丰富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企业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些渠道获得发展资金,但与此同时这也进一步加快了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分流趋势。⑤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环境的变化,其管理对象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进一步提高了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管理中所面对的情况更为复杂,加大了管理难度。影子银行要想适应当前的管理需求,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其风险应对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并完善风险应急机制。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比,影子银行采用无形的手段和方式直接套取银行资金,而不显示资金的具体来源和去向,给其监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同时也不利于对其信贷资金使用情况作出科学的评价,也无法预测信贷资金回流的时间和金额,客观上难以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收回。

4 结论

篇10

(二)加强公司治理,减员增效。针对国有或者国有股份制银行25%~50%的冗员,印度政府1999年提出老年社会与收入保障报告,提出建立个人退休金账户与养老体系。并于当年年11月开始推行自愿退休计划。根据此计划,上述银行中届满45岁的员工,可以申请自愿退休。届时银行、政府将会根据退休者工作时间长短予以补偿,并允诺逐步将其纳入即将建立的社会养老体系。据估计,约有5.7万名员工在一定补偿下离开了工作岗位,占12家国有化银行员工总数的19%。此外,根据银行业改革委员会的提议,还成立了“迅速纠错行动机构”,对存在问题的银行进行早期干预与指导。

二、印度银行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印度银行改革的经验

1.深化银行体制改革,鼓励发展私有制、外资银行,以增强竞争性。我国的银行体系仍然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在此条件下谈银行的体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首当其冲。长期以来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命题一直被披上了某些意识形态的色彩。因此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步伐经常步履维艰,甚至曾出现进一退二的情况。这种情况一直到2001年左右才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其标志是2001年11月,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向龙宣称,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按每年2-3%的速度减少,并且为了避免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也不再将不良资产转移给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在国有经济的羽翼下生长的,是建立在国有企业的基础上的。因此与国有企业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前我国银行改革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下滑,这不仅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资产质量的迅速下滑,而且由于国有企业占据了超过75%的银行贷款,所以还使非国有企业难以获得贷款,从而阻碍非国有企业的投资和产量增长。与中国情况不同的是,印度有关国有企业的问题不是那么突出,这使得印度政府在进行银行改革的时候相对容易些。印度的国有银行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逐渐的私有化了。其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就是配合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分步分阶段实施的。对于国有银行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改革对理顺银行内部产权关系、明确责任义务,对银行经营管理层造成压力,从而改善银行效率。关于所有制与银行效率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印度国有、私营银行的平均效率得分低于印度外资银行的平均效率得分,研究报告建议印度银行应继续实施减少不良资产,人员和分支机构合理化等现有的政策,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银行效率。以及RajeshChakrabarti也运用DEA方法对改革以来(1992~2002)印度银行的相对效率做了考察,其结果发现从价值角度来看,外资银行的效率最高,其次是私人银行;而从数量上看,私人银行效率最高,而外资银行效率最差。这表明外资银行更愿意介入那些营利性更好的精华性业务,而不愿意为广大普通消费者提供最普通但盈利性稍差的普通型金融服务。这些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印证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从各个方面都远逊于外资和私人银行,效率排名均为最后。对于我国以上研究的成果也一样适用,要想有效的提高本国银行的效率,降低银行准入门槛,鼓励发展私有制、外资银行已经势在必行。印度自1993以来允许私营银行进入银行业,同时允许外资银行在印开办分支机构。这些改革措施使得银行市场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格局,打破了国家垄断的银行局面。随着改革的深入,印度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竞争格局,活跃了市场,提搞了效率。截止到2006年底印度的银行体系中有27家国有银行(含国有控股)、25家私人银行、46家外资银行。2005年标准普尔公司的全球银行系统评级报告中指出,印度银行系统比中国银行系统更加稳健。

2.以市场导向为原则,兼顾政策调节,完善银行公司治理,提高银行的运营效率。银行完善公司治理,建立起高效的运营机制,不仅对于银行是一种效率,对于社会经济来讲也是一种效率。我国银行体系中,按照银行所起到的作用不同,可以将银行分为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两种。但由于政策性银行的特殊性,本文暂不涉及,以下仅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方面谈起。我国商业银行现存的主要问题有: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转轨进展缓慢,公司治理机制尚未真正的建立起来。由此导致的不良贷款率偏高,有些贷款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由于政银关系、银企关系没有理顺,商业银行往往很难仅通过市场来决定自己的经营取向,还要承担部分政策性职能。在特殊时期商业银行必然抛弃商业利益取向转而支持政府指定、导向、扶植的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资产比率不断上升以及经济效益持续下降,最终增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可以说没有国有银行的市场化、商以及国有商业银行不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银行的改革就不能停歇。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中国与印度两国银行业的问题的症结之所在都集中到“对于银行的调节究竟是市场好还是政策好”的问题上。这是因为中印历史的相似性,又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援。因此,两国在发展的前期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政策调节”这个法宝。根据印度的经验,我国的银行改革也应逐渐减少政府对于银行业的干预,引入市场机制来调节银行的发展。减少行政干预,增加商业银行独立性。商业银行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进行金融创新;同时,进一步改善运行效率、提高竞争实力,打破所有制偏见,在资金投放上做到国有民营一视同仁。

3.规范银行监管制度,保障金融安全。印度自1991年开始的银行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其中之一规范了金融制度,有效保障了本国金融安全。根据标准普尔公司公布的评级报告,至少在目前印度银行业比中国银行业更加稳健。自印度金融改革以来,实行了一系列的针对银行的监管措施。如资本充足率、资产分类、会计准则、信息披露等要求。而我国银行在此方面尚显不足。如关于会计准则方面,印度早在1994年以前就建立了相对完备的符合国际规范的会计准则,而我国直到1998年才开始引进国际会计标准。在银行风险评级方面,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印度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包涵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和银行内部监控在内的银行风险评级制度,以实施对银行的有效监管。而我国尚无此制度。

(二)印度银行改革的教训

1.信贷技术还不完善、待提高空间较大。落后的信贷技术常常为人所抱怨,其最为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印度与中国也都同时存在。在本次的印度金融改革中,对此却未有涉及,不失为一种遗憾。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商业环境调查数据(WBES)显示:银行手续、在抵押品要求、高利率三个方面,印度银行表现差强人意。其中被调查企业认为对抵押品要求是其融资的主要障碍的占50.5%,抱怨银行手续费的占50.5%,抱怨借款利息过高的占81.2%。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了印度银行信贷技术尚不完善。上述问题我国也存在,其影响了我国银行也得整体形象,这也将是我们改进的方向。

2.政府对银行的干预亟待规范在减少政府对银行干预的条件下,对现有政府对于银行的干预措施进行必要的规范。这也是印度银行所未涉及的领域。

篇11

一、大力发展电子银行客户

客户是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基础,只有成为了电子银行客户才能为其提供最大限度的电子金融服务,从而占据有利市场格局。

1.对于到银行开户的客户要同步签约电子银行。客户第一次到柜面办理开户业务的同时也是营销办理客户电子渠道的最好时机,商业银行要为客户提供无缝的金融服务,一方面在柜面办理业务同时也将客户想电子渠道引导,使其对银行的服务多一个了解的渠道。

2.对于商业银行的存量客户要在其到柜面办理业务时签约电子渠道。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没有实现100%的客户签约电子渠道,也就是说每家银行都有大量的存量客户是非电子银行客户,这需要柜面人员抓住客户到柜面办理业务的有效时机对客户进行营销和指引,尽量将其引导至电子银行渠道办理业务。

二、推进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

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4.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面对如此巨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不能对其置之不理,必须要全面推进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

1.继续为商户提供结算服务。一直以来商业银行都是为电子商务客户提供最基本的资金结算服务的,对于这部分服务来说,可能银行获取的收入并不是很可观的,但是要通过与商户的良好服务来带动客户的应用,从而间接促进电子银行服务的扩张。

2.为电子商务客户提供融资服务。商业银行可以在现实世界中为企业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也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为电子商务客户提供融资服务,只要电子商务客户具备了银行的要求条件、能够提供一定的抵押或者担保,商业银行是完全可以为其提供融资服务的,不仅产生利息收入也可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3.直接参与到电子商务运营当中。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且多家商业银行已经在网站上开办了电子商城服务,利用银行的良好信用以及便捷的支付结算手段使银行本身就成了的电子商务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三、电子银行产品要不断进行创新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电子渠道几乎就是柜面业务的翻版而没有真正体现电子银行所特有的产品和特色,这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产品创新上加大投入,不断开发出更加适应客户和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1.时刻体现以客户为中心。商业银行进行电子银行产品创新的时候,习惯性的是从银行管理和核算的角度出发,没有非常好的体现以客户为中心,而事实上良好的客户体验是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首要条件。电子银行的交易都是由客户自助完成的,客户不是训练有素的银行员工,更需要的是人性化的界面和操作流程,在进行产品创新时必须要以此为前提。

2.产品创新要与客户价值相匹配。商业银行的客户如果按照对银行的贡献度来划分的话可以简单地分为高价值客户和低价值客户,对于高价值客户商业银行需要通过电子银行渠道为其提供更加广阔和完善的金融服务;对于低价值客户要将其可能发生的交易尽量保持在电子渠道以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

四、有效迁移柜面交易

美国银行电子银行与柜面交易量之比2009就达到了4.3倍,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量是柜面交易的 6到7倍,要将柜面的非现金类交易全面向电子渠道迁移。

1.减轻柜面压力。柜面每天进行着大量的客户交易,这些交易一方面为操作人员的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为银行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将柜面的非现金类交易都迁移至电子渠道,将柜面的人力资源解放,用于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理财服务才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业务的首选。

2.渠道分流在一定时期需要使用强制手段。目前绝大部分客户是更加喜欢和习惯于在柜面办理业务的,对于这些客户需要使用一些强制手段,比如限定柜面交易的金额、种类等等方式强制一部分客户必须到电子渠道办理业务。

3.加强渠道分流的宣传。目前还有很多客户对电子银行不了解,不知道电子银行到底是做什么的,这需要商业银行加大在电子银行方面的宣传和引导,让客户对电子银行业务有所了解,包括基本的业务功能、可以办理的业务种类、可以享受的优惠等等。

五、通过电子银行提供金融信息服务

篇12

从衡水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看,呈现“大、小、高、低”四个特点。

“大”是指产业群体覆盖面大。截至2010年末,衡水市23个产业集群共有企业34120户,约占全市企业总户数的76%;从业人员41万人,约占全市就业人口的38%;完成销售收入约1042亿元,实现利税112亿元,全市特色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0%以上。如丝网基地――安平县,每万人就拥有丝网企业54个,每23人就有一个企业摊点或门店。企业群体密度高、覆盖面大。安平丝网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5%,占全国出口量的80%以上;景县的汽车零部件中车用胶管等橡塑制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衡水市桃城区工程橡胶制品及其相关产品占据了全国45%以上的市场份额;冀州采暖铸造业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8并批量出口。

“小”是指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群以小企业为主,其中民营企业占90%,小企业素有“三分天下有其二”之说。其中,投资规模在100万~500万元的企业占59%,500万~1000万元的占21%,1000万~1亿元的占18.7%,亿元以上企业仅占0.9%。安平丝网90%以上为小个体私营企业,除龙头企业外,多以加工型为主,很多小个体企业投资一般在5万~10万元不等,规模很小。

“高”是指产业知名度高。衡水市一些产业集群已成为特色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如安平县是中国丝网产销基地,被国家五金协会命名为“中国丝网之乡”;枣强县玻璃钢是国内三大玻璃钢生产基地之一;景县是全国最大的液压胶管生产基地,也是国内有名的铁塔之乡;河北衡水橡胶城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橡胶、化工原辅材料集散地;冀州采暖铸造产业集群拥有国内唯一一个散热器技术研究所,国内市场50%以上的采暖新技术由该市开发,80%以上的新产品由该市研发并推向市场。

“低”是指产品附加值低。集群企业总体科技含量较低,多数产品技术门槛较低,产品雷同,企业相似,多数处于初级加工阶段,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偏低。桃城区工程橡胶、枣强玻璃钢制品、安平丝网等多以初、中级产品和粗加工为主,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低,适合在农村大量发展。

银行业对产业集群的支持情况

在衡水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除了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外,银行业积极跟进,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信贷投入快速增长。衡水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在国际国内均是行业龙头,对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较强,近几年全市银行性金融机构对产业集群的信贷投入呈快速增长态势。以衡水市安平丝网、景县汽车零部件、枣强玻璃钢、冀州采暖铸造4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为例,到2011年4月末,银行业对这4个集群贷款余额达到31.81亿元,比2006年增加17.7亿元,5年间贷款增长125.44%,超出所在县域全部贷款增速32个百分点。

信贷产品不断创新。各银行业机构针对不同产业集群企业特点,推出了新的信贷产品。农行衡水分行根据集群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推出了简式贷、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等产品,2010年以来,累计投放贷款余额2.9亿元。建行衡水分行将产业集群企业分为初创型、成长型、成熟型三类企业,分别制定了综合服务优惠方案,推出了速贷通、成长之路、供应链融资产品等系列产品,一年来向产业集群累计投放11.8亿元。衡水市商业银行针对集群小企业贷款需求特点,开发了“诚信通”业务品种,至2011年5月末,产业集群企业贷款余额12.15亿元。该行还专门为景县通讯器材制造业推出了“讯联达”服务品种,目前已发放贷款6640万元。农村信用社推出了小企业联保贷款、循环贷款、货权及货物质押贷款等信贷品种,较好地满足了企业信贷需求。

金融服务日趋多元。各银行机构针对产业集群特点,不断创新和改进服务方式。工行衡水分行以安平丝网产业集群营销为主,把安平支行打造为小企业专营支行。2010年该行对安平丝网等4个产业集群内的小企业,推出了“联保贷款”。到2011年4月末,已发放产业集群联保贷款1.2亿元。中行景县支行根据产业集群金融需求,增加了国内远期、国际远期、即期信用证以及保函、进出口押汇等业务,为企业提供了适合的金融服务产品。衡水市商业银行在产业集群密集的安平、景县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致力打造“中小微企业伙伴银行”,其中,安平支行提出以丝网行业为主打,打造特色“丝网银行”,成立仅一年就发展客户达2800多户,建立业务联系的丝网企业100余家,累计发放贷款1.34亿元,占全部贷款的98%。

银企双方协同发展。银行业支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同时,也为金融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集群化发展的产业已经成为银行机构重要的客户群。安平丝网业产值从2005年的63亿元攀升到2010年的160亿元,5年增长了1.54倍;同期银行业信贷余额从10.32亿元增长到22.67亿元,增长了120%。枣强玻璃钢产业集群五年来年发展速度保持在15%以上,据预测,其中约有5个百分点来源于信贷投入的拉动。从景县农村信用社重点支持的9家有代表性的汽车零部件集群企业发展情况看,2008年末,这9家企业总资产9.54亿元、年产值6.83亿元、利税0.84亿元,到2010年末,其总资产达到14.13亿元、年产值12.26亿元、利税1.45亿元,其中欧亚锻造、合力管业等4家企业以上指标增长率均超过100%;这9家企业在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也由2008年末的1.54亿元达到2010年末的2.96亿元,近乎翻番。

银行业信贷支持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衡水市银行业为支持地方产业集群化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但一些问题的存在,也制约着金融服务的深入跟进。

信贷支持集中,制约了产业集群整体发展。从银行业信贷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看,主要呈现“两个集中”的特点,制约了产业集群升级转型和整体发展。一是信贷投放集中于规模较大企业。从4个样本产业集群获取信贷支持情况看,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是各银行机构争夺的焦点,在银行融资相对便利,这类企业约占10%左右,但获得了80%以上的贷款。如景县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中,欧亚锻造、合力管业等9家规模较大龙头企业,到2010年末,贷款余额为3.84亿元,占该县汽车零部件产业贷款余额的84%;相对而言,85%以上的注册资金在50万~100万元的企业,正处在初步完成原始积累,急于扩大企业规模阶段,信贷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二是信贷用途集中于流动资金。从信贷资金类型看,银行业支持产品单一,多为流动资金贷款。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支持力度较小。从调查的产业集群企业信贷用途看,90%以上为流动资金贷款。

融资渠道狭窄,不能满足产业集群资金需求。调查显示,衡水市产业集群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贷款、民间融资、贷款公司借贷等,融资渠道狭窄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发展。由于银行融资的局限性,大量小企业解决资金缺口依赖于民间借贷。调查的企业中,约有60%的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不能满足其经营需求时,会选择以民间借贷做为补充。民间借贷的利率一般在10%~15%之间,个别借款利率达到20%以上。民间融资的主要途径是亲朋好友借贷、企业内部集资入股、企业与企业之间借贷、通过中介借贷等。民间借贷手续简便,信用良好。在安平丝网企业中,民间借贷的增长速度远高于银行信贷。贷款公司贷款利率较高,在15%至20%左右,由于手续简便,多用于企业贷款还旧借新或经营中临时周转“应急”。

银企体制不配,难以拓展产业集群信贷空间。随着银行业风险管理意识的强化,信贷管理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相对而言,衡水市产业集群企业管理一直低水平徘徊,二者之间的矛盾,限制了银行信贷拓展空间。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对新增贷款企业从信用等级、担保方式、行业政策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衡水市产业集群多为家族式管理,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低,达不到向国有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的门槛,一般只能在农村信用社贷款,贷款融资成本较高。从信贷市场份额看,农村信用社分到了最大的“蛋糕”。到2011年4月末,安平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对丝网业信贷贷款余额4.97亿元,信贷市场份额仅为22%;安平县农村信用联社对丝网业贷款余额15.64亿元,信贷市场份额占70%;城商行和邮储银行介入较晚,贷款余额1.83亿元,信贷市场份额占8%。2010年末,枣强县农村信用联社支持玻璃钢产业集群贷款余额为2.05亿元,占全县玻璃钢产业贷款总量的82%。

同时,产业集群内小企业具有资金周转快的特点,银行贷款由于手续繁琐,审批环节多而存在资金到位慢的特点,制约了企业信贷资金的需求。如安平丝网企业资金周转一般在30天左右。而商业银行贷款平均审批时间在20天左右,安平县某银行一笔金额500万元的贷款从申请到审批发放竟然用了5个月的时间。单纯依赖银行贷款容易使企业错过商机。

融资担保缺位,不能配套产业集群申贷需求。企业资产抵押难,并且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烦琐,收费重复。据调查,衡水市办理抵押的综合费用为2.5%左右,相当于贷款利率的一半,企业贷款成本很高。衡水市集群企业由于可提供抵押物少,土地、厂房多为租赁或集体性质,不符合抵押条件,而本地符合银行要求的融资担保机构少,抵押担保服务不到位,这也是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问题。衡水市先后成立过16家信用担保公司,目前仍在正常运作的仅剩6家,与银行有合作关系的只有5家,信贷担保余额仅为2.02亿元。另外,担保公司收费过高,一般为贷款金额的2.5%左右,企业不堪重负。融资担保体系的缺位,造成信贷风险无法有效分散,加大了商业银行信贷投放难度。

政策建议

产业集群化发展与银行业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产业集群化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多元;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化为银行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银行机构支持当地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银企良性互动,实现信贷政策与需求对接。一方面,银行机构要调整“抓大放小”的经营思想,在支持龙头企业的同时,依托核心企业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产业集群本地配套率,形成大中小结合的优质客户梯队。另一方面,集群企业要主动创造信贷获得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及时向银行提供完整、准确、真实的会计资料和相关信息,以此赢得银行的信赖。加强自身公司治理机制建设,加快品牌建设,主动适应信贷政策和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需要,增强吸引信贷资金的能力。

结合产业集群实际,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根据产业集群企业特点和规律,量体裁衣,创新服务品种,以“短、平、快”的信贷服务适应集群企业需求。适当增加授信额度,简化审批流程,更好地满足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继续创新对骨干企业的金融服务,增强核心企业对配套企业的凝聚力和辐射带动力。充分发挥产业集群融资的优势,由龙头核心企业担保,为其上下游企业,以及众多加工户发放贷款,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使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有机结合起来。加大科技开发贷款的投放力度,鼓励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大力发展“精、尖、特、优”产品,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篇13

中图分类号: F8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银行业近十年的发展

1、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使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作用减弱

传统银行以低利率吸收公众存款、高利率发放贷款而赚取利差。公众的可支配收入缺乏再投资的渠道,或者说没有适当的金融产品可购买。随着金融电子化的发展,金融服务的手段日益现代化,新的金融产品不断被开发,特别是与证券市场相联系的一些金融产品———银行中间业务得到了迅速发展。资料表明,近10 年来,公众在银行的存款已越来越多地转向了流动性和收益率更具吸引力的有价证券和其他金融资产。这种趋势主要表现为银行规模与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银行与非银行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超级金融企业应运而生。居民在银行的存款几乎零增长,大量资金被投入到了各类共同基金、股票以及非存款产品中,个人金融服务已经成为银行业务竞争的焦点。

2、金融资产的证券化迫使银行提供全能性金融服务

金融资产的证券化包括社会融资形式的证券化和银行贷款资产的证券化。证券化把数额巨大、沉睡在原始债权人和投资者手中的资产进行组合,找到了再包装、再发售和上市交易的出路。同时也把不同类型的金融中介机构拖入了证券市场,使金融资产的价值日益与证券市场加强了联系,同时也使投资的风险组合带有更大的不确定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产生的主要影响,首先,使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上沉睡的资产项目成了可交易资产,有了自己的供求价格和交易市场。其次,证券化工具放大了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幅度,为巨额金融资产打开了通向前途难测的市场的大门。长期以来,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银行和保险公司总是按原始的价值对非市场化的金融资产计价,丝毫不考虑利率变动的影响,实际上,许多这类资产已经具备了市场化的形态,相应地,他们的价格也是由市场决定的;资产的市场化使证券的定价成了至关重要的因素,有效的交易价格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再次,证券化使金融机构简化了信贷程序、减低了信贷标准、扩张了信贷市场,也为单纯依赖贷款的投资者提供了进入市场的机会。

3、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使银行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经营和竞争局势,特别是不得不面对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的最新发展与变化

金融全球化是在资产证券化的基础上形成的,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使世界主要的证券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形成了共升共降的同步行动,使证券价格、汇率、利率水平趋于一致,银行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竞争局势,纷纷建立自己的研发队伍,网罗人才。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国内、国外的金融市场日益融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国际银行业设施不断完善,这些银行业设施可以不受国内银行法的约束,如不缴纳存款准备金,不受官方规定的最高利率的限制,国际银行设施之间不论是美国的还是外国的可以互相存贷款,也可以自由进行外汇交易。如美国和外国的跨国银行可以在美国境内从事欧洲货币市场的借贷业务等。各主要金融中心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实现了不同地理位置的时区衔接,形成了二十四小时连续不断的金融服务。一个统一的、无国界的国际金融市场已经形成。国际大银行直接面对更加复杂的金融形势,银行管理者不仅要分析和管理银行业务经营的风险,而且要对分支机构所在国的政治、经济、行业发展、人文传统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定位,从而制定经营管理策略。电子化的发展加速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对银行业来说,不仅要满足客户的即时金融服务要求,而且还要满足客户伙伴的要求。因此,要求银行必须适应金融全球化的过程。特别是在WTO框架下,成员国必须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关于金融服务承诺的谅解”行事,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最严峻的挑战,它涉及许多金融制度和金融管理手段的革新。

未来要做些什么

1、积极探索银行业务经营新格局

按照“开放、竞争、分工”的发展方针,今后银行业务经营格局要从完全一样转向有差别发展方略上。一是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要办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世界级大银行,跻身世界500 强。其目标是领导国内银行业潮流,抵御国际竞争风潮,支撑金融经济;其业务主要是以批发为主其经营区域主要在海外和国内中心城市;其经营战线要适当收缩,人员要精减,机构要撤并。二是综合性商业银行要按照商业银行法的要求积极开拓发展,打破全国性、区域性限制,鼓励其积极开拓市场,发展网点,但要避免重走国有商业银行的老路。其业务方针是在中心城市与国有商业银行形成一定竞争,在中等城市与城市商业银行竞争,要探索特色发展道路。三是城市商业银行要立足城市,积极发展,成为中等城市银行业的“领头羊”,根据市管县体制的要求,应允许其吸收县(市)城市信用社参加,成为城市商业银行的异地分支机构,这将有利于既增大城市商业银行的实力,也有利于增强县级城市信用社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农村信用社实施差别改革战略。在沿海发达地区,允许其向农村商业银行(或合作银行)方向转轨,在落后地区或欠发达地区应办成群众性、灵活性、民主性的“三性”合作金融组织。或者说,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不必搞“一刀切”一个地区可以两种体制并行发展,各司其职,在业务上适当交叉,形成一定的竞争。

2、重视业务创新,不断拓宽经营渠道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的金融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如何抓住机遇,开拓发展,必须认真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生活货币化、信用化程度日益提高,城市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对金融需求增多状况,重视新业务的开发。具体地说:第一,要认真研究讨论银行业务的优势和劣势,开展金融服务,努力使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经营规模和经营状况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争取新的经营效益; 第二, 要切实开展好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国外实践已经证明,当银行经营发展到一定阶,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将达到10% 甚至更多,而我国目前不足10%,必须根据中国国情,做好开拓中间业务的大文章,并注意表外业务研究开发,逐步与国际银行业接轨;第三,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和法律空间,在现行法律框架范围内做好银行与证券、银行与保险等领域的合作,为走向混业经营创造条件, 积累经验,并根据我国高等院校发展状况,积极拓展与高等院校的全面合作。

3、、重视和加强银行员工队伍建设

现代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银行的竞争也不例外,在中国银行业,一方面是银行冗员过多,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另一方面又是优秀人才缺乏,整体经营能力不佳。面对新经济和中国入世的挑,如何从员工队伍建设上下功夫,致力于建立一种新机制来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第一,要努力探索建立员工管理新机制,形成能进能出、进退自如的员工录用淘汰机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选拔淘汰机制,打破大锅饭、终身制, 激活人的能量,调动人的潜能;第二,要拉开收入分配差距,根据经营绩效,承担风险和责任大小来分配奖金、支付报酬,要向从事第一经营业绩优异的骨干倾斜,向高素质开发人员倾斜,对从事一般性业务操作和行政管理的职员要降低收入水平,以鼓励创新,鼓励创业;第三,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业务人员,使这些员工能既懂法律和金融业务,又娴熟计算机应用,成为复合型、综合性实用人才,同时通过综合柜员制,客户经理制等途径,解决好银行经营机制再造问题,以提高银行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赵霜茁,刘积余。现代银行业发展若干问题的理论思考[J]. 广西金融研究. 2003(01)

[2] 刘莎。在中国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探索[J]. 经济师. 2009(03)

[3] 吴承运。关于完善客户经理管理制度的思考[J]. 广西金融研究. 2006(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