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税收风险监控

税收风险监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5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税收风险监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税收风险监控

篇1

强化内控机制建设,是指内控实施部门在长期内控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被共同认可、遵循,带有价值取向、道德作风、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及其具体化的物质实体等因素的总和。良好的内控机制是政府部门内控机制持续有效运行的前提,是化解内部人员执法风险、道德风险的重要保障。通过构建内控环境文化、组织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营造出“内控先行、防范风险”的地税廉洁高效体系。

内控机制建设,应充分吸收现代控制论和管理学的先进理念,并紧密结合地税部门的业务特点,以人为本,以和谐发展为目的,实现地税事业前进、部门管理规范、个人全面发展的共赢。

二、税收风险隐患的现状及表现形式

通过不断努力,地税部门内控机制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逐步构建起了权责明晰的惩防体系,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干部的执法水平有所削弱

近年来,虽然各级税务机关采取多种形式加大了税法宣传力度,纳税人纳税意识有所增强,但总的来看,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还不高,部分纳税人千方百计偷逃税款的行为时有发生,他们有的通过拉关系,走后门,拉拢腐蚀税务干部来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致使干部执法风险加大。

(二)受利益驱使存在违法乱纪行为

有些地方不顾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有的甚至出于政绩和利益考虑,过高地下达税收计划,过分强调组织收入,对税务机关提出不适当的要求,致使税务机关和干部容易发生拉税引税等问题,从而带来执法风险。

(三)自由裁量权滥用时有发生

尽管各级税务机关对税收执法自由裁量权作了一些规范,但在征、管、查等权力节点上还没有作出模式化的规定,给赋有税收执法权的干部留下了空间,也易造成执法不公形成风险。

(四)干部业务能力不够强防范风险意识薄弱

随着征管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税收政策法规的不断更新,部分干部不注重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对税收会计知识、税收政策法规学习掌握不够,对企业情况不甚了解,业务能力不强,有可能导致税收执法风险,有的同志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不同程度地存在索、拿、卡、要的现象,依法行政、依率计征、依法办事的原则性没有更好的落实,有的存在收取“人情税”、有法不依的现象。

(五)监控机构单一化,还尚未形成全方位、全角度的监督控制机制

内控制度还不健全、不完整,尤其是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制度空白,使得内控机制未能覆盖到地税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对地税部门近几年开展的纳税评估工作,仍未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定机制;一些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过于原则宽泛,解决实际问题的适用性不强,这反映引起制度的制定先期没有很好的做基层调研,只是凭想当然,缺乏群众基础,导致失去了存在的空间。一些制度缺乏系统性和配套性,不能形成一个既互相补充又相互制约的整体,体现在制度的制定都是各自为政,没有做好协调沟通,如有些地方,征管部门、税政部门、稽查部门都是关起门来制定自己的一套方案,缺乏必要的沟通,导致具体制度在实行时互相冲突、重复,甚至抵制。

三、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构筑防范税收风险体系的建议

加强地税系统内控机制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构建责任明晰、分权制衡、流程制约、风险管理、信息化运行的权力制约机制,确保权力规范、透明、高效运行,从而有效保护干部。笔者就加强和推进地税部门内控机制建设谈几点认识。

(一)创新监控理念,突破部门利益局限

内控机制建设必须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在内控机制建设之初,有的地税干部也存在着一些理解和认识上的偏颇,片面认为加强监控是对地税干部的成见和不信任,甚至有抵触情绪。因此就要引导广大地税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权力监控意识,支持和参与内控机制建设。在制度设计上要破除部门利益至上、与民争利的做法,充分尊重和相信纳税人,最大限度地方便纳税人。内控机制建设涉及政府部门的职能定位和权力调整,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把理念创新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勇于突破部门利益,勇于突破传统,打破常规,勇于创新思路,大胆变革。

(二)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动机关职能转变

从当前机关部门情况看,内控机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进一步削减乃至取消行政审批权力,规范那些必须保留的行政审批管理权,特别是各种自由裁量权。要按照“弱化事前审批、强化事后监督”的原则,依托信息技术,全面推行机控运作流程,逐步取消行政审批权,以减少权力寻租的源头。

(三)突出权力制衡,推动权力公开规范运行

建立有效防范权力滥用的制衡机制是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最有效措施。领导班子要敢于向一线岗位放权,税务部门要力求向纳税人放权,在此基础上,实现决策权、执法权和监督权的分离。特别是对税收征管、选人用人、项目决策、大宗物品采购、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对资金调拨、财产处置、福利分配等方面,要充分体现科学分权、公开运行的要求,从而形成权力制衡内控机制,改变“花钱一支笔”、“用人一句话”、“决策一手拍”现象,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

(四)坚持制度创新,构建内控机制建设的长效机制

内控机制建立过程中,要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在彻底破除传统习惯和做法的同时,坚持“务实、管用”的要求,在提高制度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上下功夫,做到“以制度管干部,靠机制促落实,用制度来把关”,将工作重心放在对税收权力运作全过程、全方位监控管理上,将监督直接切入到在每个环节、每个岗位的税务干部上,健全和完善征收管理、人事管理、行政管理、纳税服务、学习培训等制度,使每个工作环节都有章可循,真正建立具有“预警”和“免疫”功能的税收监控管理体系,确保广大税务干部始终处在监督制约中,以有效预防腐败现象的滋生。

(五)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强化科学监控

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构建上下互动、专业分工明晰的税收遵从风险管理体系,防微杜渐,使税收执法风险意识警钟长鸣。明晰各级税务机关风险管理职责,健全风险管理组织协调机制。整合各级征管资源,明确各级风险管理职能,确立省市局在风险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在各部门之间,以风险管理联席会议为载体,整合征管、计统、税政、稽查等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能,在风险管理的主要环节上形成统一口径、分类牵头、有序整合、协同部署的横向协调机制。各级税务机关应对各类风险群体和风险程度进行集中分析,对跨部门和跨税种的风险管理进行统一安排,如将所得税汇算清缴审核、行业评估、专项检查等纳入风险管理总体规划,整合各部门的管理要求,明确分阶段风险管理工作重点。在科学设计风险目标规划的基础上,以风险识别排序和应对处理为重点,以减负增效为原则,创新税源税基管理方式方法,建立风险监控管理机制。

(六)以多方会诊为核心,增强风险管理推动力

篇2

实施税收筹划,本来就具有风险性,油气田企业的税收也不例外。油气田企业的税收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风险,其中,“一定时期”是指油气田在税收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例如 :油气田企业的经济活动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政府的税收政策法规等也可能会有新修订、新变化等,当然,一旦税收行为结束,这些因素带来的不确定也会随之消失。“一定条件”是指油气田企业在实施税收筹划时会有多个备选方案,这些备选方案的风险大小都不同,企业管理人员以及税收筹划人员对税收筹划的态度也会影响着税收方案的最终确定,决定着最终确定的税收筹划方案的风险大小。油气田企业的税收风险一般是指企业税收活动因为各种原因失败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稍有不慎,企业确定的税收方案就有可能被否定,税收成本无法收回,预期的筹划结果也将成为泡影。更有甚者还会变成偷税和逃税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这样不但不能降低企业的税负,还可能使油气田企业面临损失。

二、油气田企业税收风险的表现形式

油气田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外部环境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两个方面 :

(一)外部环境风险。在我国,油气田企业的生产经营涉及的外部环节较多,任何一项环境发生变化,都会给油气田企业带来税收风险。同时,企业税收行为的发生本身就是以政府的税收政策法规为基本依据的,税收法规和经济政策的变化必然会导致税收风险。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会实行积极的财税政策,制定相应的减税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和生产,这时,企业的税负就相对稳定或者减轻,反之,政府为了抑制某个产业的发展也会利用税收杠杆来对税收政策进行调整,油气田企业的税负就可能不稳定或者加重。政府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会运用税收杠杆等经济政策,针对不同的行业和产品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这种税收政策的不确定性会对油气田企业的税收行为,尤其是中长期的税收筹划工作造成较大的风险。因此,油气田企业的税收筹划会面临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另外,法律环境的变化也是税收外部风险的重要原因,法律风险主要是法律制定的风险和法律执行的风险。

(二)操作风险。企业的税收行为与经营决策紧紧联系在一起,实施税收筹划,将会对企业的决策产生影响,这种对决策的影响可能会使企业失去某种机会,增加机会成本。企业选择一种经营方案,可能会因为税收上的成本负担而考虑放弃最优方案选择其他方案,使企业丧失了更好的经营机会。我国油气田企业的实践证明,企业预期经济活动的变化对税收行为有着较大影响,有时还会导致税收筹划的失败。油气田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其自身的特性,经营决策涉及的部门多、领域多、指标多,所以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税收风险相对复杂。另外,税收活动与经济、管理、会计、财务等多个学科相联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企业要进行税收筹划行为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另外,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是在纳税义务产生之前的财务决策中进行的,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计划性,企业经济活动的变化和对经济活动判断的失误都会产生偏离事前筹划目标的风险。油气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复杂化和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都会对企业的税收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油气田企业加强税收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针对油气田企业在税收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

(一)树立风险意识,密切关注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趋势。油气田企业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并整理和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税收政策法规及其变动信息,及时掌握税收政策法规给企业涉税事件带来的影响。组织企业的相关人员积极学习相关税收法律政策,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应该通过报刊、网络、税务等多种信息渠道及时掌握税收有关的规定,了解本企业应该享有的权利,给企业合理纳税、规避税收风险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税收筹划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任何税收筹划方案都有其两面性 :一方面能够给纳税人带来一定的纳税收益,但是收益越大,面临的风险也越大 ;另一方面,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也会发生显性成本(为制定筹划方案支出的各项费用)和隐性成本(机会成本),油气田企业实施税收筹划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整体利益,并不是为了某一环节的部分利益。所以,油气田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该先制定出多种筹划方案,详细列出各种方案下可能发生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认真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出最适合企业的筹划方案。不能单纯的认为税负最小的方案就是企业最优的税收筹划方案,往往一味的追求降低税负会导致企业整体利益的下降。

(三)加强油气田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基础工作。控制税收风险对油气田企业来说应该做到会计核算完善、纳税申报及时准确、缴纳税款及时,避免发生任何关于税收方面的处罚。定期进行纳税检查,使企业做到涉税零风险。纳税检查的依据就是开具各种发票的记录、会计凭证、账簿以及纳税申报资料等。所以,合法取得原始凭证、保管好各种会计凭证和纳税申报资料、加强对发票的管理等工作都是控制税收风险的基础和前提。

篇3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075

[中图分类号] F81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133- 03

0 引 言

从2002年开始提出税收风险概念以来,我国各级税务机关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在风险管理程序、风险识别、风险指标等方面展开实践。但由于基础薄弱等各种原因,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税收风险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1 当前税收风险管理存的主要问题

1.1 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没有真正树立风险管理理念

税收风险管理是通过制定战略目标、税收风险识别、税收风险评价分析、税收风险管理应对,绩效考核等过程实施对税收征管的过程,目标是有效合理配置征管资源,最大限度促进纳税人遵从税法,减少税收流失,从而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税收风险管理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一种机制。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也没有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和内容的规定。部分税务机关在开展税收风险管理活动中,虽然建立了风险管理部门,在形式上开展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分析,风险应对等工作过程。但很多税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内涵、作用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基层税务机关职能科室只认为税收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与自身岗位业务工作关系不深,在风险管理活动中只从部门职责出发,沿用老思路老办法,使风险管理部门未能有效指导和统筹各部门工作。一些税收管理员对部分税收业务还是按照传统户管制方式进行操作,认为只有全部检查和管控,才能有效管理税源,没有有效利用“数据管税”“信息管税”。风险管理工作“穿新鞋,走老路”,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发挥风险管理的有效利用资源,防止税收流失的功能。

1.2 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第三方信息、外部信息获取应用难

当前,伴随着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基于位置的服务、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方式的不断涌现,以及云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互联网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地增长和累积。但税务机关没有建立相应的机制和使用数据管理技术获取外部有用的数据和信息,造成税务部门获取涉税信息的渠道比较窄。与工商、公安、银行之间的协作配合只局限于信息的传递,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共享,导致流失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三方信息,信息量还远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税收风险管理的要求。对于外部各种大数据信息,几乎无法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手段进行收集、分析和采集。一般只采用人工由税务人员通过阅读与分析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及政府网站公开信息,再根据工作经验与知识储备,进行判断和查找可能与纳税人征收管理有关的信息。并行手工下载、复制、整理数据。这获取方式获取外部数据的工作模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数据不完整,数据缺乏依然是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要短板。

1.3 税收风险管理运用方法和手段没有与时俱进

税务机关在税收风险识别分析所的运用方法和分析技术单一,风险识别程度不高。在风险识别方法上,多使用单一指标分析,指标没有整体统一性,造成评价指标重复,指向分散,说明的风险不明确,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纳税情况没有整体的评价。对指标分析的方法简单,通常只使指标比较的方法进行数据对比。指标预警值设置也缺乏合理科学的依据,主观因素比较大,对纳税人的风险评价的技术运用遇到瓶颈。并没有在拥有大量数据基础上,运用税收来源于经济的关系,以多种方法建立相应的经济税收指标模型,对纳税人纳税行为进行归类和预测。从而建立税收风险评价模型。因没有新的方法和手段,随着税务机关存储的数据越来越多,数据拥有者与利用者不能匹配,利用率不高。大量数据信息没有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各种业务数据质量仍待提高。

1.4 忽视税收风险管理活动的事中的监管

只重视对税收风险管理的绩效进行评价,只关注发现了多少纳税人存在的风险,不注重对税收风险管理过程事中的监管,造成税收风险管理结果不理想。现阶段对事中监控的运行制度和机制不完善,特别是事中监控制度的滞后和监管手段的落后。首先对事中监控的作用认识不足,部分税务部门认为绩效考核是结果,更重要,而对于事中过程,只要结果好,就可以忽略。其次,对于事中监控,没有相应的职责部门进行监控,缺乏实施主体。再次,对于事中监控,因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且频繁性高,各部门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业务的差异性,工作量大,如果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很难实施事中监控。最后,实现事中监控存在数据信息来源的复杂性。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大量非结构性数据的存在使得对其的处理异常困难,在实现事中监控方面有一定的难度。

2 税收风险管理完善改进的基础

2.1 税收风险管理完善改进需要丰富的信息数据

税收风险管理需要有足够量的数据,无法获取足够量所需数据造成的税收风险管理效果不理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税务机关对税收风险管理作用的认识。随着信息化水平提提,税务机关获取数据的能力越来越高。2015年,国税综合征管数据集中与处理涉及到综合征管软件(国税CTAIS1.1、CTAIS2.0)、综合征管软件(上海、版本)、全国集中版核心征管三个系统的数据。税综合征管数据处理平均每个月加载约6000多个过程,处理约1000多张基础表与事实表,共计集中约9800多张表。平均每个月集中数据量约占1.5T,平均每月集中大约60亿条数据,处理范围已基本包含以上各系统的税务登记类、发票管理类、税收会计类、稽查管理类、申报征收类、文书审批类、信息采集类、代码类、税收保全类、行政复议类、核定应纳税额类、强制执行类、认定管理类、违法违章类、行政应诉类、证件管理类、一般执行类等信息。只有数据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才能为税收风险管理提供了较好的分析识别评价的数据支持,缓解税收风险管理无米可炊的局面。

2.2 需要多种风险识别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单一的分析方法使税收风险识别效果有限。随着税务机关获取数据范围越广泛,管理数据的能力越强,税务风险识别分析需要更多的方法和技术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数据的广泛,如果能覆盖全部纳税范围注重,就可以开展整体数据分析,对全部纳税人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扫描,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对纳税人风险状况进行趋势分析时,需要确认风险因素的相关关系,这样,税务机关需要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整体数据运用多种算法建立多维税收数据挖掘算法模型,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税收风险信息和知识。通过相关分析,趋势分析,从多角度,运用多方法在税收征收管理活动中快速识别纳税人存在的税收风险点,提升税收风险管理的效率。

2.3 需要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思路的转变

税收风险管理必须拓展风险管理领域,参与到治理决策和战略管理等全过程之中,即对本身活动的监控。税收风险管理实施部门可以利用其自身的应对活动的专业性,对数据进行调查分析,获取全方位的信息,通过参与到战略制定和决策过程中,提出最客观、有力的建议,以增强决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对风险管理全过程的数据进行实时有效分析,使管理者掌握整个风险管理活动状况,对每一起风险任务所处在的情况可以实时了解,通过分析税收风险管理运行环境,运行状态,及时发现、调整、改正税收风险管理中的错误和风险,减少时间、资源的浪费,促进税收风险管理的合理化,效率化。

3 税收风险管理的完善改进

3.1 对税收风险管理活动实施全过程管理

税收风险管理包括了风险计划的制定,税收风险的识别、税收风险的分析和评价,风险任务的推送、风险应对等环节,构成了一个管理流程。各环节各阶段有自身的工作内容和时间耗费,同时也影响着下一环节的工作内容和时间耗费。要保证税收风险管理活动顺利运转,充分发挥其综合效能,需要合理、规范的税收风险管理运行机制。要树立大数据思维,充分利用风险管理活动产生的各种数据信息,对风险管理活动本身实施全过程管理,在事中,及时可以识别、评价、 控制、监督岗位风险,采取提醒,催办等措施,可以避免相关人员在在资料传递、工作交接过程中而可能出现的中断和失误。

3.2 提高税收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

建立互联网数据采集、第三方信息交换平台和机制,收集与纳税有关的数据信息,规范数据标准,促进税收数据的整合,使核心征管业务信息系统外部信息数据的综合管理,形成支撑税收风险识别分析的数据仓库。基础数据质量的高低决定了税收风险管理中识别、分析评价的准确性,全程监控的及时性、有效性。要提高税收基础数据质量,通过应用系统数据入口的校验逻辑和业务规则检测,对数据进入系统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控制。建立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数据质量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明确岗位职责,构建数据管理的保障体系。税收风险管理的价值开发高度依赖于深度数据分析能力。从运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帮助识别纳税人税收风险,也可以监控税收风险管理活动本身进展情况。

3.3 完善过程运行机制,健全岗责管理制度

分析税收风险管理相关环节和内容,找出税收风险管理的特点和重点环节,有依据、有目的地完善组织体系,明确各岗位职责分工,强化数据、基础管理,建立起跨层级、跨部门、跨岗位的税收风险管理全过程管理的运行机制,形成清晰规范的管理途径和制度,以满足风险全程管控的要求。完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在明确内容及路径,并针对常规性的风险管理工作基础上,制定具体的引导操作模板。促进业务处理规范化,做到监控工作有序进行。

3.4 加强岗位专业培训,提高风险管理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

培养和建立具有税收风险管理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是推进税收风险管理的前提。税收风险管理需要掌握税收政策、财务知识、数据信息管理、风险识别分析、风险应对、全程监控等内容的知识。建立对风险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树立其风险管理念,培养其进行风险识别分析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术,提高其风险识别技能,从而提高人机结合的水平。

篇4

一、税收风险管理概述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

所谓税收风险是指国家在组织税收收入的过程中,限于征税手段及税收制度本身的不足,再加上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造成的税收损失。这种状况下,税收风险管理就显得十分必要,税收风险管理实际上是指税务机关合理运用各种管理理念和方法,通过对税收风险进行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过程监督以及绩效评估等,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的必要方法。构成税收风险的主要方面包括三个:一是政策风险,即由于复杂经济活动和规范的税收政策之间存在矛盾,从而导致税收政策存在某些漏洞;二是执法风险,即由于税收执法人员执法能力不足、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或执法人员内外勾结等,造成执法混乱,带来执法层面的风险;三是纳税遵从风险,即纳税人由于工作失误或对税收认识不足,或通过不正当手段恶意不遵从税收政策带来的风险。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现状

税收风险管理秉承实现税收遵从最大化的原则,以有效方式进行风险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过程监督及绩效评估等过程,根据风险等级合理配置征管资源,从而达到减少风险损失的目的。风险识别作为整个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起点,它也是有效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因素,风险识别是以税收信息化建设为前提,以税收风险管理目标为导向,运用科学方法、模型,在合理分析各项涉税数据的基础上,发现规律并寻找存在税收风险的关键点,从而进行科学决策,高效完成指导税收征管的分析工作。目前,我国很多省市都建立了本地区的风险特征库,这些风险特征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以识别一般企业在生产经营及纳税申报等过程中存在的税收风险,对这些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并在风险应对方面卓有成效。

二、税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现阶段我国税收工作遵循的依旧是传统治税理念,无论税收风险是否实际发生一律视为有风险,并忽视风险等级差别而采取统一管理,这种征管方式偏重于对税收风险的无差异防范,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传统的优化对无风险纳税人的纳税服务及加强对高风险纳税人管理的理念并不合理,这不仅不能有效规避税收风险,相反却造成了征税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导致征管资源浪费严重,纳税人满意度普遍偏低,征管效率低下等问题。

(二)征管资源配置不合理

由于受征管模式、征管机构及人力资源结构的限制,税收征管人员未能科学合理地设置征管结构,各部门职责不明确,部门设置不合理,不能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许多优秀的管理人员没有被分配到合适的岗位,风险监控和风险评估等技术性要求比较强的岗位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税收征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税收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偏低。另外,税收征管机构将资源配置的重点放在业务审批部门和行政部门,从而造成行政管理人员过多而一线征税人员过少的不合理局面,特别是一些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不能担任一些实质性的有利于推进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职责,这样就造成了资源浪费,难以满足工作需要,大大降低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质量。

(三)税收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近年来,虽然我国税收风险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尚存在各种不完善因素难以实现税收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一方面,地方各级税务机关税务信息采集渠道有限,难以收集到广泛全面的涉税信息,比如难以获取资金流、物流方面的数据,未将交易第三方报送真实数据明确为法定义务,而且税收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体运行水平不高,各系统间之间信息共享度和信息集中度不高,难以实现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流动,这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质量偏低。另一方面,信息管理应对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应对缓解与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环节契合度不高;二是应对手段单一,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三、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进一步强化税收风险管理理念

要全面转变落后的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把税收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将全新的管理理念融入到整个征管过程,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来提高征税质效。改善传统税收风险管理理念中对不同等级风险的纳税人实行的纳税服务方式。应该对无风险纳税人实行优化税务服务;对低风险纳税人实行纳税辅导和风险提示等服务方法,并促进低风险纳税人自觉遵从;对较高风险纳税人实行集中评估;对高风险纳税人实施税务稽查,并对这类群体实行差别化管理和服务,努力提高纳税遵从度,进一步防范和控制税收流失风险。

(二)建立健全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传统的职能结构和岗位设置不能适应现代税收风险管理体系,不能满足现阶段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的需要,因此,必须对管理机构的各项布局做出调整。第一要依据税收风险管理的合理流程对各管理层进行明确分工,并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将税收风险管理进一步专业化、实体化;第二要对不同层级设立税收风险分析监控机构,极大地发挥税收风险管理指挥中心的战略作用;第三,整合相应部门职责,集中成立纳税服务部门及税收风险应对控制机构,组建不同层级的纳税服务、税源风险管理、风险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部门等,其主要职责是承接有风险分析监控部门推送的风险信息,并及时对税务服务进行合理优化,采取一定的税收风险应对措施对较高风险纳税人实行有效控制。

(三)明确把握税收风险管理的实施细则

第一,标准化、流程化的管理原则。我们可以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将税收风险管理的具体过程分为四个环节:(1)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风险管理的规划方案和管理制度;(2)拓宽信息获取途径以获得与风险识别、风险等级划分、风险监控和风险评估有关的有效数据;(3)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差别化应对;(4)进行税收风险管理的监督及后续完善工作,形成系统运行的良性循环。实际工作中应按照科学的流程进行,是整个风险管理工作合理有序的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的管理细则。

第二,差别化、递进式的管理原则。在正确划分不同风险等级纳税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差别化应对和控制,也就是说随着税收流失风险的加大,税收遵从度的逐渐降低,风险应对控制应从优化服务阶段转变到辅导阶段,从柔性管理过渡到监控管理最后到刚性执法,贯彻落实差别化、递进式管理原则,将管理和服务进行真正的有机结合。

第三,坚持防范原则。税收风险管理必须坚持防范胜于控制,及加强税收风险的前置管理,做好事前和事中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税收风险防范控制体系,加强对税收风险的防范,在风险发生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风险给税收征管带来损失。

第四,实行人工管理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信息技术是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展开的必要技术支持,但对于基础性的要素管理,包括税收风险管理方案的确定、风险特征的调查分析、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等,都是以科学的人工管理为基础实现的。因此,考虑到税收风险管理的各项工作,既要发挥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数据处理和风险监控方面的优势,又要发挥税务人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税收风险管理进行更有效监管,从而实现业务和技术的高效结合,提高税收风险管理的整体效能。

四、总结

要切实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新型税收征管体系,贯彻落实税收征管工作,必须要对目前我国税收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各地征税部门要积极探索出适应当前税务征管发展趋势的全新模式,在创新征收手段的同时,针对税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应对措施,进行不断完善和改善。本文就税收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的探讨,在寻找问题的同时笔者提出了加强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希望对我国税收部门解决税收风险管理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叶建芳,侯晓春,杨育.浅议税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涉外税务. 2012(01)

[2] 夏日红,于子胜.树立和运用税收风险管理理念 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J]. 中国税务. 2009(11)

篇5

1、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税收管理更具效率性和针对性。

税收风险管理通过科学规范的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应对和处理)等手段,对纳税人不能或不愿依法准确纳税而造成税款流失进行确认并实施有效控制。税收行业管理主要通过建立行业税收管理制度、行业税收分析、行业评估模型等管理措施,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归类和分析,揭示同行业、同一税种税负的弹性区间和行业税收管理特征规律,以期达到控制行业税负,防止偷骗税行为发生,防范税收风险的目的。因此,两者的目的是殊途同归,目标一致。将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有机结合,应用到实际税收征管实践中,可使税收管理目标更具针对性和效率性。

2、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税收管理更具透明性和公平性。

公平理论从心理学理论研究的角度主要着眼于公平感,而不是绝对的公平。公平感由三维构成: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分配公平指对资源结果的公平感受;程序公平则更强调分配资源时使用的程序、过程的公平性;互动公平关注的是执行程序中人际处理方式的重要性,即包括人际公平和信息公平。广大纳税人特别是跨国公司、集团公司、上市公司等骨干、重点企业,通常对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的程序、办税事项的流程、环节等希望税务机关在日常税收征管和服务中更加公平、透明、高效。除税收制度上的公平透明对待外,纳税人要求的公平、透明还包括对税法采取不同态度的纳税人,如对依法纳税的企业、操作性失误的企业、筹划性遵从的企业和恶意偷漏税企业进行分门别类的甄别,区划对待,税务机关采取相应的应对管理措施,进行必要的鼓励和纠正。这样更能创造一个公平、透明的税收执法环境和纳税人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3、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税收管理更具互补性和协作性。

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是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行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同行业同税种税负弹性区间。两者的共性特征是整合分析纳税人各种涉税申报数据指标,包括各项销售收入指标,各项财务分析指标、投入产出指标、物耗、能耗指标等动态、静态指标,利用税务机关构建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一定的数理模型来计算、分析、预测和评价一个企业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或背离正常的指标体系,判断和分析企业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并为纳税评估、检查、审计、反避税等提供案源和线索。为此,将税收风险管理和行业管理有机结合,更能体现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监控管理的互补性和协同性,同时,也符合“两个减负”的根本要求和税源管理联动运行机制的根本宗旨。

4、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使纳税人更具税法遵从性,纳税服务更具普惠性。

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一般可概括为自觉性遵从、筹划性遵从和对抗性遵从。从这几年的税收实际工作来看,广大纳税人随着纳税意识的不断提高,税收宣传和税收征管力度的不断增强,考虑到自身的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以及税收风险带来的税收成本等因素,往往选择自觉性遵从和筹划性遵从的纳税人越来越多。但采取对抗性遵从的纳税人还有一定的比例,偷、骗税等违法行为还时有发生。因此对于依法遵从度高的企业,授予a级信誉等级,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在办理有关优惠政策审批、发票增量扩版等方面,应给予更为便捷的鼓励和扶持。对于采取对抗性遵从的纳税人,则应给予强有力的监管和打击。但不管是对税法遵从度高的企业,还是遵从度低的企业,纳税服务的普惠性原则必须坚持,政策引导和查漏纠错必须并举。在日管中,更应体现对存在税收风险的企业,通过及时预警提醒,下达管理建议书、限期改正通知书等管理措施规范税收征管,提高税法遵从度,规避征纳双方税收风险。而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可促使纳税人增强纳税意识,提高对税法的遵从性,纳税服务的普惠性。

二、实现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1、建立税收风险管理和行业管理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

首先要从市局到分局到科建立起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目标要求下的专业化管理体制。根据不同的税种,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经济类型进行分门别类的监控和指导。基层税务部门根据上级的要求和工作目标,形成税收风险管理和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走势,对同类型、同税种、同行业的企业的全面纳税情况、税负状况和税收风

传奇小法师 绝世游戏 篮球,风云再起的岁月 高中篮球风云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险隐患特征特性进行归类、剖析、评价、整改,探索行业管理和风险管理相结合的新路子、新方法、新措施。其次,要在现有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上进行整合和创新。目前无锡市局在跨国公司税收风险管理、流转税行业分析、所得税行业管理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制度管理基础和管理实践,要将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有机整合再创新,形成符合无锡工作实际、基层工作实践的长效那* 穿越小说网 言情小说网 免费小说网管理制度体系。第三,要将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统筹安排,既能体现阶段性工作措施和成效,又能展示长远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引领工作方向。

2、构建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结合无锡国税现有的跨国公司税收管理信息系统、无锡国税行业管理系统(行业评估模型)、企业所得税管理平台、涉外企业所得税管理系统的应用情况,逐步构建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信息化管理统一平台。可分三步走来实现这一目标。第一步,充实、完善跨国公司税收风险管理信

息系统和无锡国税行业管理系统,设计科学、合理的符合无锡经济行业特点的预警监控指标和行业税负区间值,实施实时重点监控。第二步,随着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税制的统一,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管理平台进行归并整合成一个管理系统平台,这样既有利于管理的统一性,又能为明年的汇缴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为开展所得税行业管理铺平道路。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将现有的跨国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和无锡国税行业管理系统进行归并整合,优势互补,建立既体现风险管理特征又展示行业管理特性的行业风险管理模型,全面提升税收管理水平。第三步,在实践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管理平台,融入风险管理特征与行业管理特性的行业风险管理系统再进行大整合、大调整,全面形成对各税种、各行业、全方位、有重点的税源税基监控系统。

3、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实例分析、应用推广。

其实,无锡市国税系统在这几年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与行业管理的应用实践中,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实例,如江阴三分局的毛纺化纤、纺织行业评估模型、宜兴局铸钢用废行业风险模型管理、无锡市局的涉外税务审计行业指南、市局稽查局的行业检查指南、跨国公司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中税源监控与风险管理模块以及流转税行业分析系统等,基层税务机关在应用这些模型、指南、系统过程中,则是各侧重点反映的效果和程度不同,但最终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加强税源税基监控力度,减少和防范税收风险。因此,我们要在税收征管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练实施风险管理与行业相结合的、形成管理合力和效应的实例,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网上交流、演示剖析、点评讲解、推广应用,使整体税收管理水平得以提升。

篇6

一、营改增后现代中小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自2016年5月1日起,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等全部营业税纳税人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财务人员面临着税制、政策的变化,尤其是营改增还改变了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在诸多操作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产生税务风险。总的来说,造成税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财务核算不健全。准确地说,增值税的会计核算更为复杂、严格。如现有的税收法规指出如果企业无法提供准确税务资料,则要按照销售额和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缴纳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二是虚开发票。在新规定中,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抵扣税款,这无意中增加了发票管理的难度。如果企业不重视发票核查、管理,则很容发生发票管理风险。三是纳税时间差。在税收规定中,要求发生纳税义务后,经营者的行为就会被纳入税收征管范围内。如果税收义务时间不合规,则有可能发生罚款的风险。而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通过合同条款推迟纳税义务发生实践,从而获得一定的纳税期限。除上述的原因外,还存在非法避税、业务办理不规范等。企业若要真正做好税收风险的控制,就要重视深入研究税收风险的产生原因,然后才能提出合理的控制措施。

二、中小企业税收风险的控制措施

1.建立预警机制

为了将企业税收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尽量降低税收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企业应当重视建立起全面的税收风险预警机制,积极预防、控制税收风险。

首先,应当树立全面的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企业管理层人员要做出榜样,树立正确的税收风险预防理念。同时,还应当建立于企业风险较为一致的税收风险管理目标,并将税收风险深入到企业的各个管理环节部门中,从而实现税收风险控制的标准化、规范化。其次,应当建立全面的信息沟通平台。在营改增后,增值税的内容会更加复杂。从企业角度来说,应当及时加大营改增税法的培训,提高全员的认识。另外,还要重视的是企业要及时了解到当前营改增后,税收的政策变化以便于会计人员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税收风险。最后,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比如某企业运用风险管理平台、行业数据模型对大企业经营收入、成本费用、日常申报等各类事项的风险点进行综合评定,依据风险等级,下发红橙黄三级预警卡,分别实施约谈、组织企业自查、实地复核、反避税调查等措施,及时纠正失误和偏差,避免问题深化发展成偷税行为。对整改不力、错误继续蔓延构成偷税逃税行为的,移交稽查部门进行立案查处。

2.加强税收风险监控和评估

在实施营改增后,企业计税方法、缴税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企业要对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评估,尽量以积极预防为主,建立健全以查、防、控、评为主要内容的大企业税收风险防范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地控制税务风险。

首先,在税务风险监控方面企业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岗位。确保监控人员能够进行日常业务的检查,确认其是否满足营改增的要求,同时还应当重视及时监控各部门对营改增政策、税务风险预防政策是否理解到位,是否落实到实处。另外,监控人员还应当那跟踪与企业有关的大型税务风险,并进行深入分析,而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其次,在税务风险评估方面。营改增后,企业规避税收风险工作的难度更大。对此,企业要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来评估税务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有多大,从而将税务风险控制在可控制范围内。另外,企业还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结合企业基本状况、容易发生的税收风险等进行税务风向的评估测试、发生频率预测等,合理控制税务风险。同时,还可以建立风险会审机制,结合企业税务遵从管理年度报告评审工作,由风评、税政、征管、数据等部门就报告中的典型风险问题进行集中探讨,掌握企业在生产经营、所有权结构、纳税申报、内控机制架构等方面的高中低风险分布规律,扩大企业个性化风险识别的指标、模型范围,提升后期风险应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强化税务风险危机管理

篇7

一、税收风险管理一体化的现状

各级税务机关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架构,初步构建以提高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平台为依托,征管资源优化配置,专业分工清晰明确,纵向互动、横向联动、衔接有序、运行顺畅的税收遵从风险管理一体化机制。在一体化工作规程框架内,税务机关围绕“明确部门责任,确保良性互动,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征管质量”的工作目标,牢牢把握“征、管、评、查”四个关键节点,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程序要求,统一规划、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形成统一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工作格局。

二、深化税收风险管理一体化制约因素分析

综上所述,税收风险管理一体化进程已经开启,但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受制工主观认识水平和客观条件制约,实践中还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分析如下:

1.资源配置失衡

现阶段,税务机关资源整合不力,各职能部门未能统一步调,多个部门对同一风险点或相近风险点分别下发应对任务,多头部署、层层加码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基层部门疲工应付,也造成了基层一线征管力量的缺失,制约了税收风险管理一体化进程。

2.信息数据缺失

税务机关各部门间获取涉税信息渠道不同,基础数据不足、不实、不准、不及时的问题普遍存在,数据共享性差,政府部门第三方的信息获取难度大,直接影响了税收风险的分析识别,也影响着风险任务确定和实施的及时性。

3.团队效用薄弱

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和零乱冗杂的涉税数据,凭借单个部门的风险分析识别是远远不够的,导致涉税数据的利用不够充分,风险点的识别不够精准,阻碍了税收风险管理职能的发挥。

三、深化税收风险管理一体化的途径

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税收执法及管理中的潜在风险,成为推动深化税收风险管理一体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核心在工强凋统筹,增强协调,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能,要将统筹协凋的理念贯穿于税收风险管理全过程,重点通过抓“三个统筹”(统筹工作任务、统筹征管资源、统筹数据信息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税收风险管理一体化。为此,应从以下几个途径积极探索:

1.立足强化工作,推行以市局为平台的一体化任务管理

一是推行一体化管理切实转移市局工作重心,树立大基层的理念,市局作为征管主体,重点是淡化科(室)层级管理职能,强化其流程作业职能,使市局机关科(室)与县(区)局、税务所(分局)共同成为税收风险管理“流水线”上的不同节点,围绕风险管理在各自的工作环节履行职责。二是创新模式构建一体化管理新格局,着力创新税收风险管理于段,把项目管理的理念引入风险管理,各职能部门将风险任务进行有机整合,变模糊管理为项目管理,对项目的执行、监控、考核进行全程管理。三是落实税收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议事机制。市局和县(区)局每月通过税收风险管理委员会例会集中安排部署工作,实行任务统一下达,项目同步实施,绩效统一考核,成果共同分享。

2.着力加强过程监控,推行以市局为平台的一体化流程管理

篇8

2、是提升税源风险管理效能的需要。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对税收风险分布实时进行监督和评价,并结合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因素综合评价确定税源风险点,发现区域、行业、税种等方面税收风险严重程度和分布情况,明确管理方向,有针对性地制定差别措施,合理配置资源,实行重点管理,从而提升税收风险管理效能。

3、是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需要。税收风险绩效评价贯穿于税收风险管理全过程,实际上对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的合法性、规范性进行全方位督查、管理,在使相关工作人员保持高度责任感的同时,也能及时发现税收管理工作中的违规问题,使各层面税务人员自觉遵守工作纪律、制度,坚持依法办事、廉洁从税。

4、是提升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需要。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的结果能够全面反映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及时发现和指出在税收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把握下一步工作改进和努力的方向,从而能促进更紧密地结合工作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基本架构包括以下内容:

(一)组织机构建设。

组建专门的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机构作为评价主体,承担绩效评价行为的发动,在全系统建立省、市、县税务机关三级“绩效评价机构”,专司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工作,该专门机构直接向本级税收风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机构人员组成可以打破现行架构,以现行征管部门或法规部门为基础,集中具有对各税种和分税源管理经验、税收分析与规划能力、信息化处理和管理技能的专业人员。

(二)评价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有效开展评价、保证其结果公平公正公开的重要条件。评价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评价目标。评价目标是绩效评价体系运行的理由,是整个评价体系运行的指南,绩效评价实质上是税收风险管理的一部分,绩效评价目标应当和税务机关税收风险管理目标相协调,引导全体税务人员自觉为实现税收风险管理战略目标而努力。

2、明确评价对象。评价对象是绩效评价行为的受体,具体指对税收风险管理过程的监督控制和对单位部门税收风险管理综合水平的评价。风险管理过程指税收风险管理各环节事项的办理过程。评价对象不能仅限于单位部门和过程事项,还应包括处理过程事项的人。

3、明确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即考核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税收风险管理从计划管理到监控评价全过程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的考核;二是对全流程各事项的单项成效考核和税务机关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考核。

4、明确评价方式。评价工作主要通过考核的方式实现,对评价对象具体的评价内容,考核方式也有所差别,必须有针对性加以明确,一般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能定量考核的尽可能创建考核指标和算法,实现信息化自动考核。

5、明确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即考核标准,是评价工作的基本准绳,也是客观评判评价对象优劣的具体参照物和对比尺度,是实施绩效评价体系的前提。评价标准分为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可采取百分制等形式体现,一经明确必须相对稳定。

6、明确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是评价工作完成后,向领导小组提交的文本文件。内容要反映评价工作目的、评价程序、评价标准、依据和评价结果分析、运用等。

(三)评价方式实现

评价方式实现采用税收风险管理单项事项评价方式和税收风险管理水平评价方式。

税收风险管理单项事项评价是根据制定的考核标准对税收风险管理各环节相关事项的办理过程中,对制度、规范遵守情况进行监管和督察,以跟踪管理方式及时发现税收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税收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范,提高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税收风险管理水平评价包括对单位税收风险管理能力指数、税收风险指标,税收风险状况评价分析。能力指数是单项事项评价指标的集合,风险指标是以地域进行税收风险存在程度和分布分析,反映一个地区、一级税务机关的税收风险总体状况,税收风险状况评价分析是对一个地区、一级税务机关的税收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便于各级税务机关查找原因,明确一段时期内税收风险管理重点,实现整体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四)评价结果运用。

税收风险绩效评价结果直接反映了税务机关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结果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发现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存在的不足。通过运用评价结果查找制度规范、操作流程本身存在的缺失和不足,及时予以完善和修改,不断完善从计划管理到监控评价合理规范的良性互动的闭环运行系统,逐步形成健全的税收风险管理运行体系。

2、发现税务执法人员存在的执法风险。通过运用评价结果发现问题责任人并按照责任追究制度进行严格责任追究,以提高税收风险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同时消除执法风险,提高工作质效。

3、发现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通过运用评价结果发现税收风险存在较高的地区、税种、行业,发现税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以突出税收风险管理的重点,指导风险较大地区有效开展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实现各级税务机关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共同提高。

我局秉承“先试先行”的理念,依据绩效评价体系理论,对实现风险管理的无障碍运转与全过程评价进行了有效的摸索和尝试。

(一)明确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组织职能。一是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对税政征管等业务部门和风险监控部门的绩效评价。二是税政征管等业务部门和风险监控部门负责对高中低风险应对单位(稽

查局、管理分局、纳服局)的绩效评价。三是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统计汇总。(二)逐步完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制度。制定了《宜春市地方税务局建立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创新项目实施方案》、《宜春市地税系统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办法》等一系列的制度规范,明确了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制度体系。

(三)牢牢抓住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核心。一是抓住税源管理风险点。二是抓住税收执法风险点。严格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过程:一是完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方法,形成纵横交错、相互制约的绩效评价体系;二是评价到岗到人,以个人的风险管理绩效推进单位的风险管理绩效;三是严格奖惩,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结果要与荣誉相挂钩,成为促进税收工作的有力抓手。

(四)广泛营造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氛围。一是在评价指标建立过程中,充分听取广大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全体干部的共同奋斗目标。二是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科学设立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对纳税人的宣传,帮助他们知晓税源专业化改革的意义和风险管理中的做法,营造更为融洽的征纳关系。

(五)初步建立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建立过程中,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征求广大干部的意见和建议,使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更加科学、有效,完善风险管理绩效评价措施,促进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发挥更大作用。

在税收风险管理能力全流程关键绩效指标体系中,共设立二类评价指标18个,一类指标5个,均按标准分100分计算,指标最低得分为0分。一类指标根据其对应的二类指标得分加权计算确定。一类指标得分=∑二类评价指标得分×指标权重。

税收风险管理能力是对某地区税收风险管理水平的整体评价,

根据一类指标得分与一类指标权重加权计算确定。某地区税收风险管理能力 = ∑一类指标计算得分×一类指标权重。

我局针对计划管理、数据整备、风险分析、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和监控评价环节以及参与风险管理流程的实施主体,设计评价标准,着力构建风险管理能力评价模型,分别设置评价考核指标,科学配置权重,通过人机结合的分析方式进行公开评价,形成税收风险管理能力综合指数,从而实现对各级税务机关风险管理总体情况和各部门围绕风险管理开展的具体工作实时进行同步评价,取得了初步成效。1至6月全市共推送风险任务1907户,己采取应对措施1881户,风险应对率为98.63%,其中存在问题共1682户,入库税款6149.51万,风险分析识别率91.4%。逐步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运行流程和操作标准,有效提升了风险管理运行效能。

今年是全省地税系统全面规范有序、稳步推进税收风险管理的第一年。我们在探索和实践工作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同时也面临一些疑难和困惑。

(一)体系架构建设缺乏理论支撑。在我国,第一个税务风险管理指导性文件是2009年5月5日总局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至2014年9月12日,总局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下发了《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意见》,可见风险管理存在理念起步晚、理论尚不完善的现状,对于构建税源专业化模式下的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更是缺乏科学统一的评判标准和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规范评判。

(二)指标设计尚未做到科学规范

篇9

(1)新形势下“依法经营”理念是防范税收风险的思想保障。近年来电力企业出台了《关于强化依法经营确保经济活动合规合法的规定》,对企业完善公司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可见电力企业的重视程度和经营思路。因为依法经营和防范税收风险二者是统一的,即在依法经营的前提下,承担合法的税务责任,不承担不必要的税务责任,自然使企业避免了滥用税法及偷税行为导致的税收风险。

(2)多年来较为完善的管理基础是防范税收风险的制度保障。多年来,国家电网以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为战略目标,从各级组织体系、流程制度的设立和运行都比较健全,财务基础管理比较扎实,经济活动比较规范,特别2009年电网公司构建集中、统一、高效、精益的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以来,公司逐步加快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财务信息高度集中和共享,这为防范税收风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ERP管理是防范税收风险的重要手段。财务集约化管理是借助于ERP 软件来实现,ERP 软件则以公司一体化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持。借助一体化信息平台,供电公司制定财务稽核工作规范和稽核规则库,提高稽核规范化水平,财务在线稽核,实施风险在线监控,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建立风险预警体系,使税收风险监控重点由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转移。并形成电网公司总部、网省公司两级风险监控体系。

(二)竞争劣势是指某种公司缺少或做得不好的方面,或指某种会使公司处于劣势的条件。供电企业可能导致弱势的内部因素有:

(1)依赖思想过重,预见能力不足。许多电网公司下属的分公司,由于财务上非独立核算,大多数地方供电企业根据省级公司核定的金额在当地缴纳增值税销项税和附加,抵扣部分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的进项税,所得税清算由省级公司来完成,经济业务、税务处理简单,很少被外部检查。久而久之,在防范心理上过度依赖上级电网,按部就班、思维逐渐僵化,将不能适应愈来愈复杂的经济活动环境,缺乏对存在问题、风险的预见力和控制力。

(2)领导与财务人员税收风险意识淡薄。由于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对大多数供电企业而言还很陌生,普遍存在单位负责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财务人员忙于核算与监督,无暇研究的局面。事实上,税务问题已经成为公司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3)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制度缺失。表现在企业未形成一整套税务信息管理体系、防范措施沟通机制,缺乏对税收风险的判断,未能及时预测、发现问题,或对发现的问题未采取有效措施补救,形成税收风险。

(三)供电企业面临的潜在机会机会是影响公司战略的重大因素,也是其他企业不一定具备的。供电企业以其强大的国有企业和市场垄断的背景,在某些方面有着其他企业无法比拟或难以实现的机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财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防范税收风险的关键。近年来,供电企业严把财务人员入口关,新进人员必须是财会及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对原来的财务管理人员加大税法知识和ERP培训力度,整个财会队伍的业务处理能力和经济管理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初步形成了一支有经验和理论基础的财务队伍。

(2)充分利用电网公司税务的智力资源来防范风险。目前,很多电网公司聘请了律师顾问、税务,成立了会计协会进行理论研究,还有的专门引进法律、税收专业知识人才,抑或公司系统内开展专业培训,作为其下属的供电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智力资源,共享信息,加以借鉴,以正确理解税收政策。

(四)供电企业的外部威胁供电企业管理者应当及时确认危及公司未来利益的威胁,做出评价并采取相应的战略行动来抵消或减轻它们所产生的影响。供电企业的外部威胁可能是:

(1)企业外部环境新变化引起税收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强。从国内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行政调控已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税收作为杠杆符合市场规律、可灵活运用,能发挥更大作用。例如,当前社会对电力企业的职工收入微词颇多,这些可能增加企业在经营上面临的税收风险。

(2)企业中税务力量薄弱与偏颇。由于税收法规的浩繁和变更,办税人员对税法的对有关税法的精神把握不准,片面理解与运用,虽然主观上没有偷税的愿望,但在纳税行为上盲目纳税,形成事实上的偷税、逃税,导致企业税收风险的上升。另外有些纳税人重于处理与税务的关系,轻于税收政策的研究掌握,其实,这是极大的误区,靠人情而不是法律解决税收问题,结果只能使税务人员私欲膨胀和纳税人潜在风险增加。

二、供电企业税收风险防范与控制

(一)牢固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与风险意识,密切关注税收政策变化趋势供电企业上至管理者下至员工,必须改变过去的税收风险管控“与己无关”的思想,提高风险意识和依法纳税的经营理念,必须密切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趋势,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整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税收政策及其变动情况,及时学习和掌握国家和地方有关税收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定,正确理解税收政策和税法制定的原则,了解自己应享有的权利,为企业合理纳税、避免漏税,用足用活相关税收法律政策提供有利支持。

(二)认真及时分析企业税负情况与变化原因,建立良好的税企沟通关系供电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按应纳税种类、实际缴纳情况以及各项税额所占的比重等项分析,以便掌握企业的总体税负情况。通过横向与纵向对比分析,掌握企业应纳税额、税负的变化情况,找出企业税务会计核算、申报等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对主要税种和代扣代交的税款进行重点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税企关系。积极加强与税务机关的联系和沟通,争取在税法的理解上与税务机关取得一致,特别在某些模糊和新生事物的处理上需要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最大程度化解企业税收风险。

(三)建立健全企业税收管理组织机构,科学强化内部税收风险控制力度企业应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税收风险管理要求,设置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系统、有效、动态的税收风险识别和控制机构,以进行风险动态识别。该机构可由企业税务部门(包含内审、纪检部门)协同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实施,也可聘请具有相关资质和专业能力的中介机构协助实施。以上岗位的设立必须遵循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确保企业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四)积极引入纳税风险控制机制,优化供电企业税收管理体系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结合企业实际,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应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风险跟踪和改进等一系列管理过程。

(1)风险识别。应用计算机和数理技术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此吸纳海量的税收数据信息,建立各部门传递、交换、获取信息的平台,并及时汇编本企业适用的税法、法规,储备大量经验数据。 利用以下表格(表1)来列举影响税收风险的内外部因素:

分析内部因素,有利于从领导态度、员工素质、企业构架、内部制度等微观方面识别企业自身可能存在的税收风险;分析外部因素,有利于从宏观经济形势、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分析企业所处的大环境下可能遇到的税收风险。

(2)风险评估。建立一套风险指标体系,将企业经营活动及业务流程中收集到的内部和外部信息进行归集和系统分类、汇总、量化,对合理值与实际值之间存在的差异状况加以判断,对比经验数据库和储备相应的预案,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区分不同风险级别,计算风险分值,对比企业承受的风险指数,并按不同颜色进行预警,适时调整业务目标及实施过程,以便降低不确定因素给企业带来的税收风险。

(3)风险处理。选择应对策略和控制环节。一是规划税收风险应对策略。按照税收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企业造成影响的大小,可以将企业税收风险应对策略划分为规避、降低、分担或承受等。对于发生几率较大且影响程度较深的税收风险,企业应当尽量规避,以免危及生存;对于影响程度较低、发生可能性较大的风险,可以采取降低的策略;对于影响程度较高、发生的可能性较小的风险应当分担,力求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于影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都较低的风险,可以选择承受的策略。如图1所示。

二是从不同环节防控税收风险。在税务规划环节控制点为纳税筹划项目选择、方案确定、组织实施及对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把握和运用要全面,并区分不同税种进行纳税筹划,风险防范;在筹资、投资、营运、收益分配时的日常经营环节,控制点为企业组织形式、发票 、结算方式、时间、地点等;在涉税文书环节控制点为资料、档案、经济合同、税务批复的签订及保管,因为它们是纳税的依据、完成纳税义务的凭证、税务案件的证据。

(4)风险跟踪与改进。由内部审计部门作为数据采集中心,对经过风险评估和处理的一次信息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和二次利用,再进行符合性测试,发现依然有风险隐患的部门和环节,提交到税务管理部门,由他们进行警示、跟踪改进核实处理。

(五)密切关注经济业务流程,严格执行过程自主控制企业税收来自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流程,而涉及业务流程的一些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对税收风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除了制订科学的税收风险预警制度外,还应该密切关注经济业务流程,严格执行过程控制,企业要不断提高各级人员的税收风险防范意识,要增强依法治企意识。注重充实新税法、新知识、新技能,自觉注重在签订合同、物资采购、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方面按税法的要求履行,对各项经济活动能事先统筹安排,实际业务流程符合企业制定的税收管理目标。并实行税收风险责任制,依据业务流程追究税收风险发生的责任人。

(六)关注高风险事项,积极进行纳税策划供电企业应按“一般风险一般管理、较高风险重点管理”的原则重点监控企业高风险事项。高风险事项主要指企业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及重要合同或协议、关联交易价格的制定、基建工程和大宗物品的采购以及税务部门重点管理监控的税源、重点、企业内控薄弱之处。以上经营活动关乎企业的存亡与兴衰,具有复杂的复合风险,必须着重跟踪监控,积极进行纳税策划。同时要正确掌握税收筹划和避税的界限。因为税收筹划一旦越过了界限,即使不被认定为偷税,也可能招致执法机关调查。避免节税不成反而陷入避税泥坑,导致不必要的损失。针对纳税筹划存在的风险,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第一,企业要针对纳税筹划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建立纳税筹划预警及防范机制,在筹划事中、事后建立相关纳税筹划风险评估机制,在筹划实施过程中对筹划方案进行全程化监控,密切关注相关税收政策等环境的变化,针对新的法律法规变化及时调整或变化筹划方案。第二,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监督程序,加强对筹划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筹划能力。第三,遵循整体性和综合性原则。纳税筹划既要考虑某一税种的节税利益,也要考虑多税种之间的利益抵消因素,应在符合企业整体利益和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全面权衡筹划方案,不能为筹划而筹划。第四,遵循灵活性原则。由于外部环境的多变性,就要求筹划人员必须根据纳税人的实际经营情况,制定和实施税收筹划方案,并保持适当的灵活性,以便随着外部环境因素改变及纳税人预期经济活动的变化,对税收筹划方案进行重新审查和评估,适时调整筹划内容,保证税收筹划目标正确达到。

篇10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特殊性与社会管理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两者相互依存。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整体也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按一定联系或关系结合在一起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优化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一方面,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协调各部分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各个部分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整体,部分的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必须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着眼于整体,要求局部服从整体,反对片面强调局部、以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的分散主义和个体主义。在税收工作实践中,我们要把社会管理与税收风险管理结合起来,立足社会管理整体、统筹兼顾税收风险管理,才能使税收事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同时,从事物矛盾的存在看,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是每一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又各有其特点,即矛盾的特殊性。因为矛盾具有特殊性,所以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近些年来,税务机关在加强和创新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中不断运用社会管理中的理念和方法持续加强和改进税收风险管理工作。通过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全方位的联系,建立完善的税收风险管理立体交叉网络,实现治税信息的及时传递与交换。其目的是进一步加强税源监控,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实现税款征收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税收流失,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如对个体户的电子定税、社会监督等多种方式的核定征收管理、委托代征管理、网格化管理等;对大企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问卷调查、自查管理、审计和评估、税务稽查管理;搭建与第三方联动协作机制,加强对非居民企业税源管理等等,无不体现以社会资源,用社会力量加强对纳税人的服务与管理。体现出社会管理的普遍性与税收风险管理的特殊性的有机结合。现在,困扰税企双方多年的金税三期征管系统已在重庆国地税上线单轨运行,主要含有核心征管(含出口退税)、个人税收管理系统的综合征管功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统一数据集成平台、会计核算、数据查询、分析、监控等核算、分析功能;并成功实现了与金税二期保留的防伪税控、货运发票、财税库银TIPS(升级到全国集中模式)等系统,以及网络发票、自助办税终端、电子申报(含网络、IC卡)等重庆本地特色应用系统的集成衔接(新旧应用系统共33个)。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管税手段对来自征纳双方尤其是第三方涉税信息实行多角度、多维度、全方位税收监控。可以说,人们特别是征纳双方所期待的金税三期主要征管系统已初露端倪。它具有全国应用大集中、国地税统一版本、数据标准口径统一规范等特点,为实现全国统一执法、统一征管数据监控、统一纳税服务、统一管理决策奠定了坚实基础。当然,金税三期工程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国家级电子政务工程,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可以想像,此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推动税收风险管理融入社会管理的大格局。同时,为优化纳税服务,提高征管质效,构建现代化的税收征管体系,推动税收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保障。

二、税收风险管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管理创新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而创新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通过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手段,预测、识别和评估税收风险,根据不同的税收风险制定不同的管理战略,并通过合理的服务和管理措施规避或防范税收风险,以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其实质就是借鉴社会管理理论和一般风险管理理论,建立健全科学、严密、有效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对潜在的税收风险进行确认并实施有效的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事中的预警控制,科学地监测和有效地防范、化解税收风险,实现税收管理效能的最大化,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水平和质量。融整体于部分之中,集共性于个性之中。具体来说:

首先,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要积极参与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优化税务部门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努力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持续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紧密联系税务部门实际解决当前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税收风险管理部分融入社会管理整体的具体体现。

篇11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3-0371-01

1税收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1.1税制改革风险

任何改革都是有成本的,税制改革也一样。从理论上讲,当一项改革的成本远远大于其收益时,无论多么必要的改革都将变得不可能。作为上层建筑的税制,其改革的成本包括:新制度设计所付出的大量人力及相关的研究费用;税制变动需要征纳双方重新认识、理解税制所耗费的精力或相关的培训费用以及税制改革带来征纳双方调整征管技术、程序和更改财务核算等变迁成本。这其中既有经济成本,也有政治成本和社会成本,也有财政成本。另外,税制改革还总是伴随着多方面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各种风险,这种风险一旦变成现实,不仅将造成经济、社会损害,还会引起政治损害,降低政府威信。

1.2税源监管风险

税源监管风险表现为:由欠税、管户和非正常户、长期零申报和小额申报以及发票管理等因素引发的税源不清;由管理措施、执法程序以及监督检查等因素引发的重大漏征漏管事项、重特大偷骗税、退税案件和;由税额核定、涉税事项认定、税收优惠减免审核审批以及税务稽查中的选案、实施、审理、执行和移送、税收保全或强制执行等因素引起的税收流失风险。税源不等于税收,税源要变成税收需要通过税源监管(也称之为税源监控)。税源监管是指税务机关利用各种方法,尽可能了解税源的规模与分布并开展各项征管工作。

1.3税收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风险是指税务机关违反法律法规的执法行为所引起的不利的法律后果。税收执法风险具体指侵权和渎职带来的风险;包括对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理解偏差产生执法过错所带来的执法风险;不严格执行税收政策,对地方涉税违规文件不抵制、不报告所带来的执法风险;执法程序不严谨和执法随意性带来的执法风险和、、造成的执法风险。

2防范税收风险管理的举措

(1)明确税收风险管理基本流程。从分析、归集各类涉税信息着手,将风险管理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定、风险应对三个阶段。风险识别阶段,通过分年度、季度对各类信息收集和特征归纳,运用推理统计、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照税收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和特征库,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寻找税收风险点,对识别出的风险点进行定性分析。风险评定阶段,对识别出的风险点,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对纳税人的风险级别进行统一的、基础性的评定。税收风险大小以税收风险积分表示,以税收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发生造成税款流失的严重程度即强度为主要评价因素,通过设立风险评定项目分值和风险强度系数,计算风险积分,按季对纳税人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分为一至五个等级,一级最低,五级最高。风险应对阶段,对不同风险等级的纳税人,采取差别化的管理和服务。市局各业务科室、基层局各职能部门直接参与到具体的风险应对工作中,形成纵向各层级、横向各部门的联动互动、协调协同的风险应对工作机制,确保税收风险管理取得实效。

(2)优化纳税服务构建和谐税收。一是必须牢固树立纳税服务工作的基本理念。纳税人不仅仅是依法纳税的义务主体,也是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对象。税务机关要切实尊重纳税人的平等主体地位,注意保障纳税人的各项合法权益。要坚持公平、公正、文明、规范执法,坚决纠正执法不公和以税谋私等问题,为纳税人提供良好的税收环境。对纳税人的各种合理需求要高度重视,不仅要努力满足其多层次的共性需求,也要创造条件满足不同类型纳税人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必须全面遵循纳税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确定纳税服务目标、服务内容和服务措施,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依照法定内容及程序;充分考虑纳税人需求变化,适时完善税收征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动纳税人合理需求的合法化。要以纳税人合理需求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倾听纳税人的呼声,尊重纳税人的合理意愿,提供有价值的针对。要以信息化为依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纳税服务和制度创新的支持作用,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降低征纳成本,为纳税人提供操作简便、内容丰富的纳税服务。要以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的。始于纳税人需求、基于纳税人满意、终于纳税人遵从,通过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促进税收征纳关系和谐融洽,最终实现纳税人自愿遵从税法,进而提高税收征收率。

(3)深化教育,加强监督。针对税收风险管理的认识模糊和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措施不多的情况,要从防止税收流失、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高度,开展全面税收风险管理教育,牢固树立全面管理风险的意识;在形式上,可以把风险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作为业务知识的一部分内容,也可以聘请专家进行知识讲座,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风险管理学相关知识,掌握查找、分析、控管风险的程序和技巧,准确领会实施风险管理的意义和要求。监控是全面风险管理的要素之一,内控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直接决定到具体风险管理的效果。为此,对税源监管和税收执法风险要统一定期检查,重要风险情况及时报告。

篇12

1 引言

税收风险管理是指国家及其执法主体通过运用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防范与化解税收风险,以期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我国许多企业的纳税观念滞后。近些年来,由于漠视税收风险而致使企业关门倒闭的案例不胜枚举。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对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探讨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产生企业税收风险的原因,然后指出了建立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机制的必要性,最后就如何建立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机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有关同行提供参考。

2 产生企业税收风险的原因

2.1 源于税收的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政治、财产权力,以法律的形式对社会产品进行强制性分配。政治权力是与社会意识形态和国家性质紧密相联的。税收所得收入是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物质基础,国家作为征税人在征纳关系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纳税人往往是被管理者,在征纳关系中处于从属、被动地位。在民主尚不得到充分发扬的社会,征税人很有可能为了私利横征暴敛,此时,纳税人就会对强制性的征税表示反抗和抵触。

2.2 源于税收的固定性。所谓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前就已经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批准不得随意改变。税收的固定性不等同于税收永远一成不变,实际上,税收的内容、税收的比例是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而税制要素、税收政策的具体内容保持不变,则也会产生相应的税收风险。

2.3 源于税收的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通过征税所取得的税收收入,无需返还给纳税人,也无需对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从公共产品的角度来说,税收是有偿的。纳税人在今天无偿缴纳的税款,是会在明天或后天生活福利的改善上得到相应的回报。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纳税人所缴纳的税款与其得到的福利不对等,公民交税的欲望和预期都会受到影响。这即是源于税收无偿性的风险。

3 建立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机制的对策

3.1 建立企业税收风险预警制度。建立税收风险预警报告制度是企业做好税收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企业面临的税收风险包括定期风险和特殊风险两种,因此,企业既要有定期税收风险预警制度,又要有特殊税收风险预警机制。所谓定期税收风险预警是指企业对过去的一个时期和接下来的下一个时期存在的税收风险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预警报告。这样的一个时期可能是一个季度,也可能是半年,还有可能是一年。通常而言,时期的长短和报告的频率取决于企业风险偏好的类型和企业所面临的税收环境。特殊税收风险报告针对紧急的、特别的情况所做出的,例如政府突然颁布某项税收政策,使得企业的成本和费用大幅上升,这种情况的发生会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造成较大影响,此时,企业的税务人员就应该把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内容以及潜在的影响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企业的领导层。

3.2 完善企业税收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做好税收风险管理,必须有规范、系统、科学的方法。笔者认为,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应该具有全局性、一体化和前瞻性的管理视角。事实上,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税收风险不仅是可控的,而且随着计量软件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控制税收风险操作起来也越来越容易。第一个方面的原因是企业完全可以全方位对自身的涉税业务流程进行监控,即企业对自身涉税流程潜在的风险点是比较清楚的。相对于税务机关来说,企业对自身的税务状况更加了解。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内控制度为企业的税收风险评估提供了便利。事实上,控制税收风险已经开始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中,最主要的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其中,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又是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基础。如果企业有健全和完善的会计核算系统,其就能提供反映企业控制和管理状况的基本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企业就可以对税收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估并做出相应的决策。值得一提的是,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企业财税领域的风险,而是企业面临的所有的重要的风险。

3.3 加强办税人员队伍建设。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较多,变更的频率也较快,这给企业的办税人员带来了难度,很多企业的办税人员不能适应税收法律法规的变动,以致不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相应法律法规来处理企业的税收业务。从这个角度讲,企业要加强对企业办税人员的培训,提高办税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得企业的办税人员既了解企业的生产与经营状况,又精通所在行业的相关税收法律法规,要努力让企业的办税人员成为企业控制和管理税收风险的核心力量。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培训不应只是对办税人员的培训,也应该包括对企业领导层的培训。不同的是,对前者主要侧重具体的办税业务和相关技巧的培训,对后者的培训则要打破他们把税收业务看作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这一旧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纳税观念,让他们意识到税收工作是一项需要参员参与同时需要全员控制的工作,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他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动员全体企业员工理解并支持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企业应该努力让办税人员享有与其职务相匹配的权力和待遇,以此提高企业办税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 结论

篇13

二、税务稽查以查促管,强化风险管理

(一)稽查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

1.注重驾驶培训机构辅导检查,促进基层所规范管理,强化风险管理。掌握基础数据、辅导企业自查、重点筛选检查,通过对企业报送的自查申报表与我们掌握的第三方信息进行比较核对,确定重点检查户。分析问题根源,统一征管政策,降低执法风险。通过对发现的问题认真进行梳理,对征管部门加强管理起到了有效的促进。

2.开展事业单位发票专项抽查,促进基层所加强管理。抽查发现某事业单位取得的交易服务费未全额申报增值税及其附加,片面的认为:通过“非税收入一般缴款收据”和直接缴纳财政专户的款项不存在营利行为,就可以不交税,而在日常管理中,也没有对事业单位的此类问题予以重点关注。对本案产生的原因及时进行分析,并提出征管建议:一是要对辖区内行政事业有收费项目的单位集中进行清理辅导,达到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应纳税收费项目管理,切实防范此类执法风险的目的;二是要以此为鉴,集中税务干部加强税收政策的更新知识培训。

3.加强园区企业税务稽查,啃下“硬骨头”协助征管。针对难办案例,启动多项程序,规范步骤处置。面临经济下行大环境,小部分企业经营不散,没有效益可以没有增值税以及相应的附加,但是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却不是以企业经营好坏为前提的,对于一部分占地面积大的企业,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税款较大,常有拖欠习惯,税务所管理起来有难度,逐渐变成征管中的“硬骨头”。该局稽查局就税务所提交的几户企业征地后土地长期闲置或经营不正常而导致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征管难的企业进行了进户稽查。由于无法联系相关人员,通过到国土房管部门提取土地信息资料核定应补税款,经过重大案件审理委员会审理进行定性,在向该公司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等方式无果的情况下,通过报纸公告送达了相关税务文书。最后,通过税收约谈,讲清税收法律和税收政策的严肃性,已将拖欠的税款解缴入库。加强管查沟通,理顺协作机制,发挥稽查最后屏障作用。

(二)如何更好地发挥稽查“以查促管”作用,防止税收风险

1.完善征管建议制度。稽查部门的征管建议尽管能就某案、某事进行规范,少数也能积极影响到行业的征管,但是在部门配合、建议内容、建议形式和要求、文书格式、反馈方式和时限,传递程序、限改期限等方面缺少详细的规定,深度广度还不够,离“查一个案件、震慑类似企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应进一步完善征管建议制度,针对征管部门平常不易发现的一些深层次的潜在问题,及时反馈并建议改进。

2.进一步健全征、管、查协调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完善“征、管、查”信息资料传递制度,进一步沟通案件查处情况和存在的税收问题、征管的改进建议和措施等,以便充分利用稽查成果,及时调整有关工作思路,研究加强管理的措施,确保稽查、管理的协调一致,形成工作合力。

3.加强查后的跟踪管理。要求征管单位对征管建议及时回送《征管建议回复书》,实行建议回访制,到税务所回访听意见,广泛征求一线征管人员对征管建议的办理情况及建议、意见,及时总结归纳出规律性、典型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编写出《行业管理、检查指南》,增强稽查和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

三、税收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信息管理

1.提高获取信息的质量。要求纳税人在税务登记,变更环节准确、完整的填写相应的信息,并提供相应的资料。此外,税务登记环节应做好纳税人填写资料的审核,并准确、完整的录入税收征管系统。

2.扩大信息获取的渠道。税务部门应该加强于工商,国土等部门的沟通,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导入到税收征管系统,对税务机关获取信息的做有效的补充。

3.加强税务系统内部信息的纵向比对和与相关部门信息的横向比对,设置预警指标,落实分析制度,为征管工作提供指导依据和技术支持,避免国家税收流失,降低执法风险。

(二)强化税收分析

一是采取有针对性的税源监控措施,如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税源监管,合理地配置税收管理资源,提高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税务机关应该对不同风险级别的企业,结合纳税信誉等级管理,通过制定企业管理办法、建立行业管理模型进行监控。做到层层落实管理责任、监控目标和监控措施,实施动态跟踪、重点核查、行业评估。

三是不断完善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互动机制,实现由排除风险点到治理风险面、控制风险源的转化,发挥税收风险管理的最大作用,实现对税源的长效管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