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经营的会计要素

企业经营的会计要素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5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企业经营的会计要素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企业经营的会计要素

篇1

关键词会计控制要素结构财务风险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要素

企业的资金运动包含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和资金的退出三方面。资金投入分企业所有者投入和企业债权人投入两类。从一定日期相对静止的状态来看,资产总额减去负债的差额为所有者权益,由此划分出资金运动相对静止状态下的三项会计要素: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企业各项资产经过一定时期的营运,在获得一定收入的同时必将发生一定的耗费,收支相抵后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损益,由此分离出资金运动显著运动状态下的三项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及利润。

二、企业会计要素的结构。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六项会计要素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反映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是最基本的会计等式。资产来源于权益,两者相互依存,在数量上必然相等,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为:收入-费用=利润。利润是指企业一定时期所获得的收入扣减该时期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后的余额。

三、会计要素及其结构与企业财务风险的关系

企业一定期间内资产的形成来源于权益资本和负债资本的投入,两者之间的任何变化都会使得企业资本或资本结构发生变动。以企业一定时期内形成的资产为基础,收入或费用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企业利润的变化,根据企业这六种会计要素的联动传导关系,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可以得到这六种会计要素及其结构比例关系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一)资产与资产结构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资产的增加或减少将使企业的收益变得不确定。按照资产的流动性及周转快慢可将企业资产划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两类资产的比例构成企业的资产结构,所有不合理的资产结构都会削弱企业获得收益的能力,而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前兆之一就表现为企业收益能力的降低。

(二)负债与负债结构

负债指企业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企业负债的增加必将会增大其偿债风险。按照企业债务偿还期限的长短可将企业负债划分为流动性负债和非流动性负债,两者的比例构成了企业的负债结构。企业的资产结构一般将决定企业负债结构的比例范围,如果两者不相适应,那么必将会加大企业的偿债风险。

(三)所有者权益与所有者权益结构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所享有的经济利益,在数量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后的余额,企业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清偿债务的基础。按照投资者类型的不同,企业权益被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等,其各自拥有股份的份额结构便构成了企业的权益结构,企业不同的权益结构将会决定企业的治理结构,影响企业的管理结构和管理效率,进而有可能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创造价值的能力,使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增大。

(四)收入与收入结构

收入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或资本经营活动以及其他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收益,表现为企业一定时间内现金的流入、其他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偿还,获得收入是保证企业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企业收入结构是指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与从事资本经营活动获取的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企业收入结构的非预期变化预示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将会增大。

(五)费用与费用结构

费用是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或资本经营活动以及其他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表现为企业一定期间现金的流出、其他资产的减少或是负债的增加,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必然产生一定费用,作为企业经营成果的扣减因素,费用数额增减的不确定性必将会对企业收益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企业的费用结构包含能够予以对象化的制造成本和不能予以对象化的期间费用,企业的费用结构变动的不确定性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效率,进而能够影响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和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六)利润与利润结构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收入与费用相抵后的差额,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企业利润的不确定性会直接表现为财务风险。企业利润结构既可以指利润形成结构,又可以指利润分配结构,利润形成结构反映企业各类经营活动获取利益能力的高低情况,利润的分配结构反映企业各类经济利益主体对企业利润的占有和控制程度,企业利润结构的特征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动力和约束条件,其结构的不确定性势必会影响企业持续发展,增大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由企业各类会计要素及其结构的不确定性与财务风险之间的作用关系可知,内部会计控制可以从控制会计要素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在分析影响企业会计要素及其结构变动的所有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定量和定性预警分析,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可以灵敏地检测企业财务状况并传递给利益相关者,从而有效地防范和规避企业财务风险。

篇2

资产负债表是从一大堆表面上杂乱无章的原始数据提炼出来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报表。这些原始数据来自于企业过去发生的事项或交易。这些事项或交易被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记录下来,并组织成对企业某一特定时点财务状况的恰当描述,构成一幅企业过去商业交易结果的财务图像,是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静态状况的一张重要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在编制过程中必须按某些形式进行编制,以方便投资者、所有者、债权人、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他机构使用资产负债表。

一、恒等式特征

资产负债表包括三个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它们都是静态的、具有存量性质的会计要素,并且资产总额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和。用会计等式表示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种形式特征实质上体现了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责任与债权人和所有者之间的权益关系。资产是企业运营必不可少的物资条件,资产的状态反映了企业运营的效率和效果,反映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体现了经营者履行经营管理责任的效率和效果,是受托责任观的具体体现。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表示企业资产的资金来源,债权人和投资人因向企业出资而对企业资产享有要求权。因此,资产负债表通过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大要素将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责任与债权人和投资人的权益紧密结合,体现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每一个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债权人、投资人、中介机构及政府都应该能够阅读和理解资产负债表,是决策有用观的具体体现。

二、流动性特征

资产负债表的另一个形式特征表现在表内项目的排列顺序上。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资产负债表基本是按照流动性,或者说资产占用期限架构、循环周期来编排的。

在资产项目中,库存现金排在最上面,然后是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存货等能够很快转化成现金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被消耗掉的资产。在这些相对流动较快的资产下面是可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长期发挥效用的资产,如固定资产,包括厂房建筑、机器设备等等。这种排列顺序强调资产的流动性,资产只有循环利用才可能增值,所以说流动资产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项目中,负债排在所有者权益的前面,这是因为,负债代表债权人的权益,是第一要求权,所有者权益是剩余要求权,负债的偿还应优先于所有者权益。在负债项目中,按照偿还期限的长短进行排列,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等偿还期限较短的负债排在前面,偿还期限较长的负债排在靠后的位置,然后是负债合计。

所有者权益项目按永久性顺序排列,越具永久性越靠前。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表示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规模,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展示了企业潜在的发展能力。这种排列顺序本质上隐含着企业对股东投入资本的保全负有重要责任。

三、结构性特征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性特征是指资产负债表项目之间存有内在联系,表现为一定的比率关系。这些结构性性特征对投资者、所有者、债权人、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他机构进行投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种结构特征是负债占资产的比例即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表明企业的资产有多少来源于企业对外的举债,有多少来源于企业所有者的投入,是衡量企业负债水平及风险程度的重要标志。现代企业制度提倡负债经营,但企业负债多少、各种负债的期限匹配问题成为企业筹资决策的重要内容。

第二种结构特征是资产的内部结构,即货币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及固定资产之间的结构关系。资产的内部结构表明企业资产的存在状态,是衡量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及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其本质特征企业生成经营的能力和生产经营的安全。

第三种结构特征是负债的内部结构,即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结构关系。如果企业的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结构不合理,会给企业造成非常大的财务负担和筹资困难。如有的企业进行短债长投,就会发生短期负债和长期资产的错配,支付大量的利息,造成企业经营困难。因此,短期负债必须由流动资产加以保护,长期负债由长期资产保护,使企业资产和负债期限搭配合理,保证负债的内部结构合理,企业经营才有保障。

第四种结构特征是所有者权益的内部结构,即实收资本、资本公积与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之间的结构关系。实收资本、资本公积代表着投资者的投资力度和投资规模,表明投资者的经营决心;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代表企业的积累能力,表明企业未来发展能力。所有者权益内部结构特征的本质是企业经营既要兼顾投入与积累,又要兼顾发展与分配。

总之,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既要符合一定的形式要求,如衡等式特征、流动性特征和结构性特征,又要方便投资者、所有者、债权人、政府相关部门及其他机构使用,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反映企业经营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陈金龙,李四能.财务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江勋.三大财务家审视资产负债表内在逻辑和九大方法[N].理财周报:2008-03-31

篇3

辞海中给出“要素”的概念为:构成事务的必要因素。写作论文会计学中将会汁要素定义为: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内容的基本分类,即将会计内容分解而成若干个要素,统称为会计要素。据此会计要素可通俗理解为构成经济业务的要件因素。会计要素是按经济特征归类的会计对象,是构筑财务撤表的根本组件。由于各国会计对象是一致的,会计目的也大体相似,因此各国会计准则所确认和定义的会计要素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各国会计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制定准则时的考虑电各有侧重.会计耍索义不尽相同。我国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时根据经济特征将会汁对象归纳为尽可能少的几类,以便分别为它们制定确认、计量、报告的准则尽管中围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规定的会计要素存在差别,但所有这些会计要素均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企业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权益(所有者权益);一类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的要素,包括营业收入(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两类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勾稽关系:资产、负债和权益因另类型要素变动而发生变动,而且任何时候都足后者的累汁结果就每一类型要素而言,其各自内部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会计等式反映了这种联系。就第一类要素而言,“资产=负债+权益”这一恒等式表明了其内在联系,如果没有相应的其他资,的减少(增加)或相应的负债或权益的增加(减少),资产的增加(减少)就:会发生。就第二类要素而言,“综合收益(利润)=营业收入一费用+利得一损失”表明了其内在关系。

在我国,生产经营性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将构成经济业务内容的要件因素归纳划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上称为会计六大要索),为核算的进一步需要又对每一个要素具体划分出了相应的六类或五类会计科目并据此设立账户并形成严密的账户体系开展对业务的核算,这样一来会计要素其实就是对经济业务内容的一个高度概括反映。目前,会计核算采用科学的复式记账方法即每一经济业务发生后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反方向等额记录。为什么反方向又为什么要等额记录呢?因为会计能够核算的业务内容要求能以货币计量,否则会计对其无能为力而任何一个业务的发生都表现为业务的来龙击脉,来去本身就为反方向,为反映其自然要顺应其这种规律;再说等额,既然能用货币计量,来去金额必然相等故为等额记。一言蔽之即会计核算的记账规律: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据以上分析可知,经济业务自身所呈现的这种天然平衡状态我们用经济业务的要件因索来进行表示就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会计等式,所以会计等式是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数量关系的等式,又称为会计方程式或会计平衡公式。

当前,教学中接触到的教辅教材对于会计平衡关系式这一章节内容的编排存在很大的不统一,许多教材在对于平衡关系式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仅仅局限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要素的数量平衡关系理解上,并将其划为四类九种业务来进行解析说明,而对于其他要素间存在的平衡关系只字不提,易让人以为会计要素中只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问存在数量上的平衡关系。这种认识只是部分并不全面,只有将业务类型反映完整才能将复式记账的应用理解到位,相应的平衡关系式应该有三个: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此为基本等式。等式左边表明资产的存在与分布状态,写作毕业论文右方表明资产源于权益,表明了企业经营资金的占用形态和来源渠道。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可以从两种渠道筹集和取得,包括吸收投资人投资和向债权人举借债务。吸收投资人投资方式下按投资主体不同有:①国家投资,即由代表国家的部门或机构从财政预算中对企业拨款投资;(发行股票.即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⑧接受经营投资,即采用联营、合资经营、台作经营等形式,由参与经营一方投入资金;(用企业积累的公积金转增股木,即以企、止内部的资本公积金和从经营利润提取的盈余公积金中部分转增为资本金,以下几个方面会计核算称为所有者权益。向债权人举借债务方式有:①银行借款,即从银行取得的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②发行债券。即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筹集资金;⑧结算过程中的各种应付款,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应付款、应付票据和预收款,以上几个方面会计核算称为负债。所以负债表现为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表现为投资人权益,最终权益转化并形成资产。由等式可看出债权人权益为优先权益,所有者权益为剩余权益。资产与权益相依相存。有相应资产就有相应权益有相应权益就有相应资产,不存在尤权益的资产也不存在无资产的权益。三要素用来说明企业在某一个时点的财务状况,故又将其称为静态要素或财务状况要素。

2、收入一费用=利润

我国《准则》规定“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实际上,我国收入要素的内涵只包括营业收入,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营业收入概念还包括利得,是广义的收入,体现了更为广泛的适用性。我国《准则》规定的“费用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则认为“费用是指会计期间经济利益的减少。其形式表现为由资产流出、资产递耗或是发生负债而引起业主产权减少,但不包括与产权所有者分配有关的类似事项。”这样一来,费用要素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费用要素仅指经营活动中的营业费用。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我国所采用的是狭义的费用要素,不包括损失。广义的费用要素指企业经营活动中和非经营活动中净资产的减少,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就把损失也包括在费用之中,属广义的概念。因此我国会计要素中的收入和费用都为狭义。利润是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与利润要索发生联系的是收入与费用,因此只要对收入与费用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也就等于计算了利润,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没有规定该要素,这是与其对营业收入和费用的广义概念相联系的,我国采用的是狭义的收入和费用概念,营业利润只是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必须单独没利润要素。我国的利润包括三部分,即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由于利得和损失仍然是利润的构成内容,所以等式左方表明的是广义收入与广义费用间的数量关系,利润为这一关系的结果体现。利润的形成对企业而言是一个时期动态经营的结果,所以这三个要素又被称为动态要索或经营成果要素。

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一费用

因为企业形成的利润在未分配前属于所有者权益范畴故有上面等式成立。写作硕士论文该等式移项后还可表示为: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充分说明收入使所有者权益增加,而费用使所有者权益减少,会计期末结转损益并进行利润分配第3式又恢复为第1式或第2式。上述等式中第3式最为完整的体现出了六大会计要素间的平衡关系,也能更好说明经济业务发生后所引发的业务来去增减变化情况。所以,会计等式在会计核算中有着重要意义,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④明确了企业的产权关系,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和投资人的合法权益;②全面反映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便于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⑧它在会计实务中屉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时进行分类、复式记账和构筑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综上,会计要素的平衡关系式应为上述等式的分立或综台,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目标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境界的抽象范畴,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会计系统围绕会计目标发挥作用,会计目标引导会计系统运行。因而,会计目标理论研究是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目标的定义出发,分析了新准则下会计目标对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产生的影响。 

 

一、对有关会计目标观点的简要评析 

 

人们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曾出现过多种关于会计目标的提法,其中最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两种观点就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资源所有者如实反映资源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和履行情况,即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财务报告应主要反映企业历史的、客观的信息,即主要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在这种观念下,资产计量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这种观点的局限性表现在:受托责任学派强调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的整体完整性,认为只有完善的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才能确保会计实务的正确性,但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内容复杂,保证两者的完善性这一提法比较抽象,一旦实务中出现问题,则难以确定问题的根源,造成众说纷纭、难以统一的局面;在会计处理上,由于受托责任学派强调客观性胜于相关性,因此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会计信息方面,受托责任学派很少会顾及到资源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按照这一思想,会计人员往往难以体会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容易逐渐丧失完善会计信息的积极性,也难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它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从会计确认方面来看,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认人员在会计上不仅应确认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那些虽然尚未发生但对企业已有影响的经济事项,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从会计计量方面来看,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报表应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动态变化,在会计计量上主张以历史成本为主,并鼓励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多种计量属性的并行;在会计报表方面,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报表应尽量全面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因此,在会计报表上强调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一视同仁,不存在对某种会计报表的特殊偏好。这种观点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决策有用观产生和存在背景是存在比较发达的资本市场。二是财务报告反映的局限性。决策有用观下的财务报告只是反映企业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而忽视责任和环保收益等非财务信息。三是决策概念外延过窄。决策仅仅是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管理具体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检查、考核和等程序。一些外部信息使用者并没有履行决策职能,仅仅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如政府部门利用信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二、新准则下的会计目标定位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会计目标的概念,体现了其权威性。其所规定的会计目标是双重的,兼顾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这定义弥补了1992年制定的基本准则中有关规定的不足之处,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一致,体现了我国财务会计既重视决策有用又重视受托责任的双重目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企业)在全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并且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多数是国有企业,这就必然要求在进行财务会计目标的选择时,要考虑到对企业管理层受托经营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一目标对我国来讲必不可少;与国际趋同是此次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而国际上现在广泛采用“决策有用观”,所以我国新准则也同时采纳此观点。其优点在于:会计目标能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会计目标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会计目标关注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预估。

三、新准则下的会计目标对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影响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要素计量属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能够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信息,便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采用这一计量属性是由于当时的会计目标决定的,在企业利害关系人比较少,委托合约比较清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容易评价的时期,历史计量属性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篇5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106-02

20世纪后半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日趋恶化,使得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发展局面。于是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而环境会计也由此应运而生。环境会计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换言之,是以价值形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的研究。

一、环境会计目标与传统会计目标

在人们广泛采用以会计目标为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情况下,环境会计也必须以一定的目标作为系统运行的基本导向和最终归宿。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是在传统会计基础上的发展。因而,环境会计目标较之传统会计目标首先体现出这种继承性和发展性,具体表现在:

1.传统会计目标只强调提高经济效益的单目标决策,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忽视了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不但导致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下降,也危及经济效益的未来可实现性,不能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而环境会计目标则要求企业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企业对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最终使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关的生态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用的经济价值得到足额补偿,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

2.传统会计目标的受托经管责任观所强调的资源是指传统观念上的人造资源,事实上企业所控制的经济资源不仅是人造资源,生态资源也是一种宝贵的经济资源,理应成为会计中委托―受托关系的主要内容。另外,企业管理当局作为环境资源的使用者,经营的这部分资源已不仅仅是受出资人之托,而是受整个社会之托,有义务也有责任对受托运用管理的环境资源承担起良好的经管责任,并妥当地向负有直接或间接委托关系的委托人,包括社会的各个方面说明和报告职责的完成情况。

3.传统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目标就是向企业有利害关系的有关契约人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其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管理当局等,他们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赢利能力、偿债能力,注重企业经营效益。但随着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无形的企业利害关系者正在增加,那些被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影响到的个人、团体都可能是企业的利害关系者。

二、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冲突

环境会计目标超越了传统会计目标所涵盖的领域,拓宽了会计理论的研究空间。因此,与环境会计相比,传统会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没有把企业视为与环境共生的经济体,没有认识到经济运转和自然环境循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环境会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传统会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本文将从会计对象、要素、确认、计量、报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1.会计对象和要素

从理论上讲,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应取决于会计目标。传统会计目标是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有关经济信息和谋求企业经济效益,在此目标下的会计对象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即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一般只包括资金投入、资金周转与资金退出三个部分,不考虑生态环境。而会计要素也没有将环境资源方面的项目纳入其核算体系。可见传统会计对象和要素已经不能满足环境会计目标的需要,环境会计必须对会计对象和要素进行重新界定。

2.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是指把一个事项正式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了四条基本确认标准为: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一个经济事项在同时满足这四条基本确认标准且服从普遍适用的效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的约束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在可持续发展下的环境会计中,随着会计目标的变化,会计确认的对象要素也发生变化,而哪些会计事项将以何种标准进入会计处理系统,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3.会计计量

传统会计目标下,货币是会计核算中计量经济活动的最好单位,并假设其市值稳定不变。环境会计目标下的会计要素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等特征,有很多信息是无法单纯用货币来衡量的,比如,污染企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有多大;自觉进行污染型排放物的处理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有多大等。这些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是长期的、综合的,将传统会计中的单一货币计量应用于环境会计,就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使货币计量丧失了会计信息的某些质量特征。此外,历史成本计价的基础是最初的交换价值,然而,在环境会计中,人们无法衡量如空气、水、土地这些会计要素最初的交换价值;同时,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使按照历史成本计量的传统会计信息难以反映企业在物价变动条件下的真实盈亏水平,也不符合实物资本保全的观念,因此,无法确保企业生产能力的重置和持续经营的实现。

4.会计报告

在适应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会计中,以传统会计目标为导向的会计报告不能提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信息,不能满足有关各方对会计信息不断增长的要求。从其揭示的会计信息来看,被纳入通用报表的只是能以货币计量的数字信息,而在环境会计中的自然资本、资源等不能以货币进行计量的信息或非数量化信息则无法在表内揭示;从其格式而言,传统财务报表具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项目排列和固定的填列方法,而环境会计中的会计要素的划分,会计要素的定义特征以及会计要素中具体项目的构成已不同于传统会计;从传统财务报表的解释方式来看,传统会计比较重视表内揭示,而忽视表外揭示。由此可见,传统的财务报表无法适应环境会计的需要,必须根据环境会计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

三、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协调

环境会计是在传统会计的有机体上形成的一个新兴分支,并不是对传统会计的否定和替代,而是对它的继承、补充、延伸和突破。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的重新认识,在传统会计的理论基础上增添“环境特色”是对会计理论的拓展,也是一种必然。虽然从总体上看环境会计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在理论和实务方面还不十分成熟,但它对丰富会计理论体系和实务方面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会计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会计对象和要素

环境会计突破了传统的资金运动范畴,引入了自然环境内容,弥补了传统会计中会计对象不完整的缺陷。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活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不只限于资金运动,还包括资金循环之外的社会生产消费循环和生态循环。对于环境会计要素,理论界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有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和六要素论。本文同意六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和环境利润。

2.会计确认

环境会计的确认,主要是指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项目作为会计对象要素进行分别确定的过程,弥补传统会计确认没能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环境价值反映在会计信息上的缺陷。环境会计要素确认的一般标准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能够用货币计量。环境事项必须具有可计量性,才能够纳入会计核算系统。而对于一些非货币指标,则不必经过会计系统进行加工和处理,因此,不需要严格的会计确认。二是符合环境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特征。环境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不同于传统会计要素,是根据环境会计事项的具体特点提出来的。在进行环境会计要素确认时,应严格按照各个要素的定义和特征,将环境事项归集到相应的要素。三是相关性,是指所提供的环境信息对使用者决策有用。四是可靠性,是指确认会计要素时必须有真实可信的依据,其发生与否和金额都要经得起验证。

3.会计计量

环境会计的计量尺度仍然是以货币为主。但有些环境会计要素,如果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还不能清晰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活动状况,因此,需要借助于非货币量度,甚至是文字说明。非货币计量形式可以包括实物指标、劳动指标、技术指标、技术经济指标等。由于环境资源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具有稀缺性和替代性,对于环境会计对象的计量,应该采用多种计量属性的交叉运用方式,以使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环境会计对象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具有较客观的认识。劳动产物主要以历史成本为基础,非劳动产物根据则采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恢复成本、替代成本等为计价基础,或者以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计价基础。

4.会计报告

环境信息的披露可以在现有会计报表中增设环境会计信息项目,如增设环境污染减值准备、排污权、应付环境保护费,在损益表中营业利润后,增设环境支出和环境收益项目等;也可以单独编制环境会计报表,如编制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收支明细表、环境损益表、环境质量表、污染物排放和治理一览表等,作为会计报表的附表,以详细反映企业环境资产、负债的变动情况和环境活动的收支情况。此外,在伴随可持续发展观所产生的环境会计领域内,出现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其中,很多难以用传统的会计方法进行处理,也就无法作为正式项目在报表正文中披露,只能在报表附注中加以反映。因此,在现阶段,环境会计不应排斥或忽视非财务性信息,而应在一定程度上借重这类信息。

参考文献:

篇6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传统的会计要素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要高度重视知识的作用,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培养高技术的顶尖人才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知识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知识作为企业中的无形资产,其地位将得到明显的提高,企业中的无形资产比例也将会不断地加大。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并不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无形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比例非常小,一旦进行会计改革,企业的会计人员就不知道如何更加科学地进行会计要素核算,更加不清楚到底怎样才能通过优化会计要素来提升知识在企业会计中的重要性。

(二)会计报告的方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

传统的会计模式下,在会计期末企业需要提供的会计报告主要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有些情况下还需要提供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通过这些会计报告基本上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日常经营情况,让投资者和社会各界人士都能清晰地看到企业过去一个会计年度的经营业绩。对于不能通过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企业信息都会在报表附注中做出明确的标示。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会计报告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各界对企业财务信息的需求。人们不但要对企业过去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还要求企业公开一些非财务信息以及企业未来的规划与发展方向。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机会稍纵即逝,企业经营情况也是瞬息万变的,因此,企业的会计报告方式必须要变革。知识经济环境下,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使用者更加关心企业拥有的知识资源以及知识的更新速度,目前我国企业的会计报告中不能很好地体现企业这些方面的真实情况。

(三)获得会计信息的模式相对落后

传统的会计信息大多都是由企业的管理者负责收集、分析,然后利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的未来做出科学的决策。企业的会计人员只需要根据企业的日常经营情况,准确计算相关的数据信息就可以了。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知识资本越来越丰厚,企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但要对数据信息进行准确的计算,还要负责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信息获得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了,企业的全体员工都必须要紧跟时展,通过各种渠道最大限度地了解相关信息,不能只依靠管理者来充实企业的信息资源。尤其作为企业的会计人员要更加全方位地了解各种信息,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科学决策。

(四)会计管理方式不科学

传统的会计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对会计部门的需求。首先,传统的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人员缺乏重视,认为会计人员只是记记账、算算数,对企业的贡献不大,财务部门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部门。其次,会计部门对于无形资产缺乏管理意识,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一种不需要管理的资产,没有具体的实物形态,也就没有必要对其进行管理。再次,传统的会计管理过程中缺乏对风险的管理。企业会计的业务内容主要侧重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的核算,其本身的风险性比较小,因此,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不高。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会计管理的方式已经不能全面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才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例不断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不断扩大,如果依然沿用传统的会计管理方式,将会对企业的发展形成重大影响。

二、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改革策略

(一)创新会计理念与会计要素

面对知识经济环境给企业会计要素带来的诸多挑战,企业的会计人员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要不断地创新会计理念,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改变传统会计要素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地位,突出知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会计在企业中的职能非常重要,它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关系着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以及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更快的发展,必须要拥有超前的会计意识,提高对知识的重视,在进行会计计量的过程中合理地增加与知识相关的要素,增加企业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例,重视人才的培养,技术的革新,更新会计理念,树立科学的会计意识。

(二)变革财务报告方式

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信息需求者对于企业的会计报告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企业的会计报告中应该体现知识资本在企业中的占有比例。现阶段,知识技术在企业中占据的比例越大,那么企业的发展前景也就越广阔,因此,现阶段的信息需求者对于知识资本非常重视。其次,企业的财务报告中应该凸显企业中人才的素质,尤其是高精尖人才拥有的知识技术水平,企业中如果拥有很多在专业领域最尖端的人才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也拥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再次,企业的财务报告中应该体现企业的风险系数。知识经济环境虽然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经营风险也明显提高了,因此,在财务报表中企业的会计人员应该披露真实的风险情况,最大限度地保证信息需求者的经济利益。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财务报告应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全方位的披露企业各个方面的信息,保证信息需求者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得到全面的了解。

(三)创新会计信息的获取模式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想要更加全面地获得会计信息必须引进最先进的会计管理软件,强化会计的管理职能,帮助企业的管理者经营管理企业,为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企业的会计人员应该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做出精确的预算,有效控制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对已经完成的业务活动做出全面的整理和分析。企业的会计信息不能只是管理者的运用,企业的会计人员也要利用自己核算出来的会计数据对企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决策与分析。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但要了解企业的经营信息,对于社会中的大量知识技术信息也要做到全方位的了解,增加企业会计系统的信息量,对相关信息进行综合的整理分析,改变传统的会计信息获得与处理的方式,建立数据仓库,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管理。

(四)创新会计管理方式

篇7

2.我国会计理论创新体系的内容

2.1会计目标理论

新世纪经济的发展形势决定了当今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经营的内部压力和外部压力逐渐增大。这种环境下,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怎样具体地应用会计方法,成为一个难题。企业的管理必须要解决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哪些会计信息等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获得正确的回答需要关系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着企业的外部客户关系的维持以及企业内部各种关系的管理。因此,在新时期,会计目标理论的创新应该为:关心企业人力资本拥有量及其能力的增长,反映企业人力资源价值量的大小,体现人力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2.2会计准则理论

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为了确保各项会计活动能够有据可依,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够顺利完成。会计反映内容的变化会导致会计准则的变化,二者相互联系。在新世纪,企业的经营受到各种技术发展以及商业模式发展的影响。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智能知识要素在企业的经营中逐渐受到重视。我国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提高,员工流动性增加等因素使得人力资本要素也需要获得重视。因此,在新世纪我国会计理论创新体系中,会计准则的创新应该为人力资源价值如何确认、计量,如何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以及一些概念因素和技术因素,如专利等如何纳入财务会计核算体系等。

2.3会计权益理论

传统的企业会计权益理论使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片面地注重企业财务资本。企业主在经营过程中围绕财务目标进行管理,使得企业的发展出现偏差。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力资源、知识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的会计权益理论已经不再适合新时期企业的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企业需要进行会计权益理论创新,将其关注的焦点由财务资本转向人力资本。新世纪,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应该在相应的会计体系中加以体现。只有这样,企业主在经营中才能正确地制定决策。公司的财务管理也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够体现企业真实水平。

2.4会计要素理论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与企业的发展相关的要素也比较单一。因此,当时的企业会计要素一般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利润、所有者权益等。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企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人力资本等。这些变换需要在会计要素中加以体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本需要纳入会计要素体系。只有这样,我国的会计理论体系才能与时俱进,实现相应的社会功能。

2.5会计假设理论

会计假设是各项会计活动实现的基础和保证。传统的会计假设有会计主体、货币计量、持续经营、会计期间等。在新的发展阶段,这些会计假设已经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首先,计量方式应该逐渐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支付等业务更加方便地进行。单一的货币计量方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应该实现非货币信息会计假设。然后,会计期间应该更加具有灵活性。传统的会计活动基本上是纸上作业,进行一次会计期间的财务计算非常麻烦。在当今的财务管理多采用信息技术管理系统,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够及时地反映的财务信息,使财务报告能够随时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2.6会计核算理论

会计要素、会计准则、会计假设等的改变使得相应的会计核算理论也要发生改变。在新的会计理论体系中,各种会计活动都加入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重要的会计要素。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需要充分考虑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另外,对于经营成果的体现,新的会计核算需要更加看重增值因素。在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上应由全方位效益和社会资产替代财务效益的评价。最后,在企业职工利益分配上,会计核算应该将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改为按知识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重要性。

2.7会计平衡理论

在新的会计理论体系中,人力资源因素和知识因素受到特别重视。因此在会计平衡等式中这两方面的内容需要得到体现。首先,会计平衡等式需要反映知识产权的制度和特征;然后,充分重视知识等增值因素。因此,传统会计的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应该改为资产=负债+投资所有者权益+劳动所有者权益。

2.8会计资产计量理论

在新世纪,企业会计理论创新体系中,企业的资产包括财务资产和人力资源两部分。人力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和专有知识。采用传统的会计资产计量理论,不能明确人力资产的重要性。为了能够清晰地计量企业的人力资产,新的会计计量应该把人力资源的会计确认范围从传统的单一货币信息转换成非货币信息。如人力资源为企业增加的利润和效益可以采用货币计量方式计量,对于人力资源的增值计算采用非货币信息,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企业的人力资产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且其作用是越来越明显,理所当然应作为会计资产予以确认。

除了以上的内容,我国的会计理论创新体系还包括会计资产记录理论、会计资产效益理论以及会计资产报告理论等。从一定程度来说,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理论的创新,在这些方面的创新需要充分地考虑到人力资产以及知识等因素。它们与普通财务资产不同,具有一定的增值性。合理的企业会计核算方式能够充分反映其增值性,这对于企业经营和融资都具有一定益处。

3.推动我国会计理论体系创新的途径

3.1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我国的企业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纸上作业的会计方式,这为新的会计理论的实施带来了很多限制。新时期,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的业务逐渐拓展,产品线逐渐增多,每天都有海量的财务数据需要处理。如果仍然采用原来的财务管理方式,那么财务管理的效率将会大大下降。财务数据管理不善为企业经营带来了很多不便。新的会计理论需要打破原来的会计周期进行制作财务报告等活动,如果依然采用原来的记账方式会非常复杂。因此,企业要想落实新的会计理论体系,需要投资建设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计算机等相应的硬件和财务管理软件等。充分地采用这些技术能够使得会计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使得财务数据更加标准化。财务数据的标准化使得企业能更好地披露自身的财务数据。

3.2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

由于企业长期采用传统的会计体系,企业的财务管理人才出现脱节。很多年龄较大的财务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对先进理论的认识以及先关的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无法胜任新时期的会计工作。而年轻的会计,虽然熟悉计算机技术,然而缺乏实际的会计经验,工作效率比较低。为了落实新的会计理论体系,企业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首先,企业需要进行相关的培训,使得原有的财务人员能够在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充分考虑人力因素和知识因素。然后企业在雇用新的员工时,也要严格把关,尽量录用那些能够掌握先进信息管理技术的专业人才。另外,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人才予以优先考虑。此外,企业可以采用新员工与老员工相互合作的工作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经验以及新技术的操作能力,充分地扬长避短,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3.3企业组织创新

篇8

经济越发达,会计越重要。经济的发展推动会计的进步,会计的变革促进经济的发展。我们知道,90年代以来,In?鄄ternet网络开始应用于商业交易,并成为90年代初期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一种崭新的企业经营方式。而后,以其方便、快捷等优势而迅速扩展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并被诸多的经济主体所采用。可以说网络经济的到来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并且,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交易方式。也必将对传统的会计产生较大的冲击。本文主要探讨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变革。

1 网络经济条件下会计理论的变革

1.1 会计基本假设的变革

会计假设是根据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所作的合理推论。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原有的会计所依据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假设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1.1.1 会计主体的变化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规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这个特定组织是有形实体概念。网络公司作为一种虚拟公司,为了完成某一目标会在短时间内结合形成一个存在于计算机网络的临时结盟体,它没有固定的形态,没有确定的空间范围。这就使得对会计主体认定产生困难,使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如果会计主体不确定,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就没有空间的归属,那么,会计信息使用者就无法理解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因此,我们可以将会计主体看作一个相对的概念,以确定网络公司“虚”的会计主体:计算机网络上各独立法人企业组成的临时结盟体。这样,我们就要用相对的会计主体假设替代现行的会计主体假设,就可以确定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从而正确地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

1.1.2 持续经营的否定

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含义是: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因清算、解散、倒闭而不复存在。只有在这一假设下,企业的再生产过程才得以进行,企业资本才能正常循环,会计才可用历史成本而非生产价格来确认。而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网络公司只是一个临时结盟体,在完成目标后可能立即解散,持续经营假设将不再适用。同时,会计核算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我们就要借鉴破产清算会计中的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公允价值、收付实现制等确认、计量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这样才有利于加强对“网上实体”的风险管理。

1.1.3 会计分期的终结

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为各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其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据以结算账目、编制财务报告,提供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而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会计分期假设将会完全被否定,其原因:第一,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络上的一笔交易可在瞬间完成。网络公司可能在交易完成之后立即解散,在这种进行期间划分,不仅难度很大,而且实际意义也不大;第二,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由于财务报告采用实时报告系统,任何时候,会计信息使用者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由报告企业编制财务报告后才得到。在这种财务报告模式下,根本不需要对会计期间进行划分。

1.1.4 货币计量的扬弃

货币计量假设包括币值不变(一致性)假设和记账本位币(唯一性)假设两个附带假设:一方面,“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性,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从而加剧了会计主体所面临的货币风险,也冲击了币值不变(一致性)假设;另一方面,“网上银行”的兴起,“电子货币”的出现,则强化了记账本位币(唯一性)假设,使得货币真正成为观念的产物。因此,面对货币计量假设所受到的冲击与强化,完全有可能产生一种浮动的、全球一致的电子购买力单位。这样,货币计量假设会可能被人们扬弃,最终形成电子购买力单位计量假设。

1.2 会计要素的变化

会计要素是为实现会计目标,在会计假设的基础之上对会计对象进行的基本分类,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要素。现行财务会计一般从企业资金运动的“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将会计要素划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要素。这种划分模式使财务报告的结构简单、易懂,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较清晰地了解会计信息。但是,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导致经济信息的复杂性。经济信息在向会计要素转化时,现有的会计要素分类不一定能反映经济活动的全貌,即实际经济信息和会计信息之间发生偏差。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却在提高,所以,对会计要素进行更深层次的划分成为必然。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速处理器的出现,使信息加工的速度越来越快,也使对会计要素进行更深层次的划分成为可能。会计要素将会被划分得更有层次,从而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企业资金的运动状况。

2 网络经济条件下会计实务的变革

2.1 会计核算方式的变化

2.1.1 会计核算方法信息化

传统的会计方法逐渐由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取代,主要体现在无纸化交易方面。

2.1.2 会计核算内容多样化

在买方市场上,传统的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厂房、卡车等曾经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资产等不再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财务分析成为会计工作的主流,人人都将是会计信息的处理者,传统的会计核算不再是主要工作,会计信息管理、决策分析将占了主要部分。

2.1.3 企业会计信息公开化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将会计报表放在Web网上,缩短了企业报告的形成时间与使用时间,且透明度很高,既做到信息共享,又可有效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形成社会化监督。

2.2 会计核算原则的变化

2.2.1 历史成本原则不能满足计价的需要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将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其入账价值,在资产处置前保持资产价值不变。其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具体影响:

(1)历史成本原则是以持续经营假设为基础,然而网络经济条件下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因此历史成本原则将失去存在价值。

(2)网络公司的交易对象多是处于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其市场价格波动频繁,历史成本不能如实反映网络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关性极差。

(3)历史成本是一种静态的计量属性,它对网络公司的经营业绩的反映滞后,经营管理者无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会计参与决策的职能无法发挥。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资产按现时价值、可变现净值计价成为可能。通过在线访问,可以从网络上获得最新的资产成交价格信息,用现时价值对资产计价。如与美国芝加哥交易所联网的公司可以很容易地知道采用“盯市”制定的期货产品的当日价格。采用现时价值计价,将可以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2.2.2 权责发生制原则失去存在的基础

权责发生制是指在收入和费用实际发生时进行确认,不必等到实际收到或支付现金时才确认。凡在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凡不属于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负担的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已经收付,都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权责发生制是针对会计确认时间而产生的一项准则,它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基础。而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由于采用了实时报告系统,不再需要进行会计分期,因此权责发生制将失去存在基础。由于网络经济否定了会计分期,而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网络公司的经营所得和实际支出的款项直接作为其收入和费用,可以更好地反映公司的现金流量。

2.3 财务报告的创新

现行财务报告是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的书面文件,由财务报表和附表组成。提供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电子商务时代,财务报告受到的创新方向是:

2.3.1 财务报告的“个性化”

篇9

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任何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都必须要有资本,资本是什么?资本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本钱,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资源。什么是资源?资源从哪里来?这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既独立又统一的问题。在会计上,我们把资本的自然属性(即什么资源)定义为资产,把资本的社会属性(即谁的资源)称为权益。资产作为一种资源,是资本或权益的存在方式或状态,是一种生产力。生产力要素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运营,是资本所有者获得资产增值的载体和源泉,其本质体现的是一种使用价值。而权益显然体现的是一种资源归属关系即生产关系,是以产权为核心的资本控制和收益分配权,权益包括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或股东)权益。前者仅在约定期间成为企业投资者。期满要收回本金并获取相应利息收益。相对所有者来说,风险较小,所以要求的收益率比所有者要低,后者由于承担着不能收回本金的巨大风险,从而威为企业终极所有者,对企业净收益有必然要求权。无论是债权人还是所有者,他们所关心的都是企业资本的价值形式,而不问其具体存在的方式,这也是会计核算中对于权益我们只采用价值核算的原因。资本的这种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相互关系,正是对立统一的生动体现。因此,我们说资产与权益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资产=权益,或者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对立统一的具体体现。鉴于债权人与所有者的不同地位,我们还可以将这一会计等式改变为资产一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又表明,所有者权益的大小,不仅取决于资产的利用水平和效率,而且还取决于债务份额的大小。从财务角度讲,当企业负债存在正的杠杆效应时,所有者权益的增值将会更快。实践表明,所有者将资产委托给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运营。是所有者利益最大化的最优选择,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对独立,不仅催生出高效率,也使所有者从中获取更大收益。

二、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会计等式的存在,是由会计期间和及时性原则派生出来的,根据持续经营原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大多会无限期进行下去,企业是否盈利只有企业终止时才能知道,要满足企业利害关系人对企业经营状况和结果的及时性要求,必须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期间人为划分为不同时段并对不同时段经营状况和结果进行汇报,从而在设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要素的同时进一步设立分期间的收入、费用和利润,形成了会计核算的六要素,及会计等式收入一费用=利润。收入、费用、利润与资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借助商品和劳务,在取得收入的同时实现盈利,资产的存在和有效的运营,是收入、费用、利润产生的根源和结果。在制造业,没有资产的占有、使用和流转,就没有收入的形成和费用的发生,因此,收入和费用是资产的转化形式,收入带来资产的增加,费用引起资产的减少。只是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当商品资产或劳务的销售形成收入大干资产的消耗形成的费用时,盈利才会形成,否则将会亏损,资产将会因亏损不断被侵蚀掉,长期亏损形成资不抵债,企业将会破产清算。

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在任何会计期初(末)企业生产经营的状况和结果,最终体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账结方式下,各损益类账户余额为零。而随着新报告期的开始。平衡必然被打破,随之建立新的平衡,而新的平衡等式必然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非报告期末任何时点,必须将六要素全部考虑统筹起来,才能建立新的平衡,因为收入会随时发生,费用也会随时形成,在收入形成时,要么表现为资产的等额增加,或负债的等额减少,或者兼而有之。资产与收入的等额增加,等式两边增加相同的数额显然不影响会计等式的平衡,而负债的等额减少只是等式右边此增彼减,也不影响会计等式的平衡。而出现资产的增加和负债的减少二者兼而有之的情况也不会破坏这一等量关系。此时,资产的增加额显然等于收入减去负债后的数额,等式两边仍然平衡。而费用与资产的此增彼减,同样不会改变等式两边平衡关系。

总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一种静态平衡,出现在会计期末(初),收入-费用=利润,是一种差额平衡,是会计期间原则和及时性的要求和体现。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一费用)是非报告期末(初)时点的一种动态平衡。

此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还是企业资产负债表的雏形,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依据。而收入一费用=利润,则是利润表的架构。因此我们说,会计要素是会计学理论大厦的基石,而会计等式则是打开会计学之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篇10

(一)会计目标。会计目前主要明确了会计工作方向,明确了会计信息的原因以及向谁提供会计服务等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理论内容,它是一些理论的前提。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已经将会计信息看做是一个整体,并且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把它们分享给其他人。

(二)会计基本前提。会计前提又可以称之为会计核算前提,现代财务会计要想正常进行,就需要有一定的假设条件,来保证会计环境,目前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会计主体、货币计量、会计分期、持续经营。

(三)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基本对象,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现代财务会计理论主要将会计要素划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要素两大类,这两大类是针对会计对象的经济性质所作的最基本的分类。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又将会计要素细分为六大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四)会计主体。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这一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结合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应用,企业会计可以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财务会计工作,加强了会计的流动性,会计主体的内容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

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变化

(一)会计分期概念发生了变化。会计分期原本是指将企业的一个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连续并且时间长短相同的区间,并且基于会计信息并且采用相应的应对措施。但是在当今的新形势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许多企业的会计信息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交流和共享。在这种背景下会计分期的含义也相应发生了转变,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和专业性。

(二)货币含义发生了转变。在传统的会计理论中,货币的计量是以货币价值的恒定为前提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货币的价值就一直处在不断变动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货币量的含义必然也要相应的发生转变。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要求恒定不变的计量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经济形势,货币计量需要走向灵活多变。

(三)在持续经营概念上的变化。在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中,持续经营概念都是依据企业的持续经营时间为基础而制定的,但是当前时代,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各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的寿命相应的就会短很多。基于这种经济形势,企业的经营时间就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适应当前知识经济时代这一大的背景,现代财务会计理论需要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进行重新定义。

三、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

通过上面两章的分析,不难发现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会计理论也一定会有所发展变动,那些原有的理论框架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社会对会计的需要,所以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讨未来现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大致掌握它的发展方向。

(一)会计从行人员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会计从业人员本身是会计理论的重要学习和应用者,他们的会计理论知识需要随着会计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不断丰富,要根据未来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不断转变自己,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得自己成为一位多元化的会计人才,能够完成领导交代的所有会计任务。

(二)理财观念得到强化。在现代经济条件的驱动下,会计的理财理念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知识经济的趋势下,人还要善于利用理论知识进行理财,人作为经济和知识的载体,决定了会计理论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面对当今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人们需要强化风险理财观念,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

(三)会计基表假设的创新。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致使会计基表的假设朝着持续创新的方向进行转变,会计的主体的假设也同样因为一些概念原则问题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为了保证企业能够持续盈利,会计人员需要对会计基表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及时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让自己的竞争力更强大。

篇11

        0 引言 

        准确的会计要素定义,能更好地联系理论和实践,更好地使会计确认和计量具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葛家澍1996)。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公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要求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在新准则中对会计六大要素进行了新的定义,距今新会计准则已经实行了三年多,关于新会计准则的研究非常多,但是很少有人对新会计准则的中各要素的定义进行深入的研究。众所周知,会计基本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等式,也称为资产负债表等式。利润=收入-费用,它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等式,是由上一等式扩展而来,也称为利润表等式。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准则对会计要素的定义和利润表等式是矛盾的,引起了笔者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1 新准则对收入、费用和利润的界定 

        新准则中的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根据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收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1 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所谓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 

        1.2 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也就是说由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加所导致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应当确认为收入。 

        1.3 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这点是为了区分那些带来企业经济利益的收入但没有增加所有者权益的活动不应确认为收入,例如借款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同样根据费用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费用的几个特征:①费用是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这点和收入是对应的。②费用是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这就把企业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排除在了费用的定义之外。③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只有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营活动才能确认为费用。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这里又出现了利得和损失的概念。在新基本准则中,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损失则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等式:利润=收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 

        2 要素定义与会计等式的矛盾性分析 

        从上面对收入、费用的定义可以看出,收入和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流出。但是,企业的经营的活动不仅包括日常经营活动也包括非日常活动,例如固定资产的处理等。在新准则中,固定资产处理产生的收益和损失计入了“利得”和“损失”项目。  

        我们在前面提到利润表等式为:利润=收入-费用 

        根据新准则中利润的定义得:利润=收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 

        从这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关于利润的等式,但却是不同的表现形式,那么哪一个是正确的呢? 

        大家可以看出两个等式的差异在于利得和损失。“利得”和“损失”是我国为了在新准则中体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精神首次引入的概念。但并未将其作为单独的要素列示。通过对两者定义的分析可以得出利得和损失的内容包括:直接计入当期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那些不计入当期损益的、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这部分利得和损失以资本公积来核算,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其余的利得和损失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具体为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反映在利润表中。 

篇12

会计目标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境界的抽象范畴,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会计系统围绕会计目标发挥作用,会计目标引导会计系统运行。因而,会计目标理论研究是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目标的定义出发,分析了新准则下会计目标对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产生的影响。

一、对有关会计目标观点的简要评析

人们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曾出现过多种关于会计目标的提法,其中最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两种观点就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资源所有者如实反映资源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和履行情况,即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财务报告应主要反映企业历史的、客观的信息,即主要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在这种观念下,资产计量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这种观点的局限性表现在:受托责任学派强调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的整体完整性,认为只有完善的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才能确保会计实务的正确性,但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内容复杂,保证两者的完善性这一提法比较抽象,一旦实务中出现问题,则难以确定问题的根源,造成众说纷纭、难以统一的局面;在会计处理上,由于受托责任学派强调客观性胜于相关性,因此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会计信息方面,受托责任学派很少会顾及到资源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按照这一思想,会计人员往往难以体会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容易逐渐丧失完善会计信息的积极性,也难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它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从会计确认方面来看,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认人员在会计上不仅应确认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那些虽然尚未发生但对企业已有影响的经济事项,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从会计计量方面来看,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报表应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动态变化,在会计计量上主张以历史成本为主,并鼓励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多种计量属性的并行;在会计报表方面,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报表应尽量全面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因此,在会计报表上强调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一视同仁,不存在对某种会计报表的特殊偏好。这种观点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决策有用观产生和存在背景是存在比较发达的资本市场。二是财务报告反映的局限性。决策有用观下的财务报告只是反映企业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而忽视责任和环保收益等非财务信息。三是决策概念外延过窄。决策仅仅是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管理具体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检查、考核和等程序。一些外部信息使用者并没有履行决策职能,仅仅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如政府部门利用信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二、新准则下的会计目标定位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会计目标的概念,体现了其权威性。其所规定的会计目标是双重的,兼顾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这定义弥补了1992年制定的基本准则中有关规定的不足之处,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一致,体现了我国财务会计既重视决策有用又重视受托责任的双重目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企业)在全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并且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多数是国有企业,这就必然要求在进行财务会计目标的选择时,要考虑到对企业管理层受托经营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一目标对我国来讲必不可少;与国际趋同是此次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而国际上现在广泛采用“决策有用观”,所以我国新准则也同时采纳此观点。其优点在于:会计目标能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会计目标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会计目标关注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预估。

三、新准则下的会计目标对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影响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要素计量属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能够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信息,便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采用这一计量属性是由于当时的会计目标决定的,在企业利害关系人比较少,委托合约比较清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容易评价的时期,历史计量属性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而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从单一的历史成本到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多元化的计量属性,是因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股权日益分散,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具有多样性,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员工、顾客、供应商、行业协会、政府机构、公众利益团体、研究者和准则制定者、审计师、管理层以及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群体,正是复杂多样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使得委托关系难以明确,或者明确的成本太高,但是委托的实质关系仍然存在。这时确立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不仅适应了新的环境,而且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成本比较低,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在新的环境下做出正确的经济和生产经营决策,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在交易所挂牌上市,使得这类金融资产的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的条件,从而对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更加有用,也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但是考虑到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发展的不成熟,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在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允许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篇13

会计目标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境界的抽象范畴,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会计系统围绕会计目标发挥作用,会计目标引导会计系统运行。因而,会计目标理论研究是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实务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目标的定义出发,分析了新准则下会计目标对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产生的影响。

一、对有关会计目标观点的简要评析

人们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曾出现过多种关于会计目标的提法,其中最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两种观点就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资源所有者如实反映资源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和履行情况,即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财务报告应主要反映企业历史的、客观的信息,即主要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在这种观念下,资产计量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这种观点的局限性表现在:受托责任学派强调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的整体完整性,认为只有完善的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才能确保会计实务的正确性,但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内容复杂,保证两者的完善性这一提法比较抽象,一旦实务中出现问题,则难以确定问题的根源,造成众说纷纭、难以统一的局面;在会计处理上,由于受托责任学派强调客观性胜于相关性,因此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会计信息方面,受托责任学派很少会顾及到资源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按照这一思想,会计人员往往难以体会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容易逐渐丧失完善会计信息的积极性,也难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它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从会计确认方面来看,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认人员在会计上不仅应确认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那些虽然尚未发生但对企业已有影响的经济事项,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从会计计量方面来看,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报表应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动态变化,在会计计量上主张以历史成本为主,并鼓励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多种计量属性的并行;在会计报表方面,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报表应尽量全面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因此,在会计报表上强调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一视同仁,不存在对某种会计报表的特殊偏好。这种观点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决策有用观产生和存在背景是存在比较发达的资本市场。二是财务报告反映的局限性。决策有用观下的财务报告只是反映企业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而忽视责任和环保收益等非财务信息。三是决策概念外延过窄。决策仅仅是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管理具体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检查、考核和等程序。一些外部信息使用者并没有履行决策职能,仅仅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如政府部门利用信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二、新准则下的会计目标定位

2006年2月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会计目标的概念,体现了其权威性。其所规定的会计目标是双重的,兼顾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这定义弥补了1992年制定的基本准则中有关规定的不足之处,与国际会计准则中对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一致,体现了我国财务会计既重视决策有用又重视受托责任的双重目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企业)在全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并且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多数是国有企业,这就必然要求在进行财务会计目标的选择时,要考虑到对企业管理层受托经营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这一目标对我国来讲必不可少;与国际趋同是此次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而国际上现在广泛采用“决策有用观”,所以我国新准则也同时采纳此观点。其优点在于:会计目标能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要;会计目标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会计目标关注现金流量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预估。

三、新准则下的会计目标对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影响

会计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计量属性反映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要素计量属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能够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信息,便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督,采用这一计量属性是由于当时的会计目标决定的,在企业利害关系人比较少,委托合约比较清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容易评价的时期,历史计量属性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而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从单一的历史成本到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多元化的计量属性,是因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股权日益分散,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具有多样性,包括股东、债权人、企业员工、顾客、供应商、行业协会、政府机构、公众利益团体、研究者和准则制定者、审计师、管理层以及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群体,正是复杂多样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使得委托关系难以明确,或者明确的成本太高,但是委托的实质关系仍然存在。这时确立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不仅适应了新的环境,而且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成本比较低,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在新的环境下做出正确的经济和生产经营决策,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越来越多的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产品在交易所挂牌上市,使得这类金融资产的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市场,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的条件,从而对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更加有用,也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但是考虑到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发展的不成熟,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在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允许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