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大专语文教育专业

大专语文教育专业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5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大专语文教育专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大专语文教育专业

篇1

多元化文化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国很多学者的思想,面对当前的高校教育,大学生普遍反映出抵制的心理,认为在这个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语文学科的学习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不能与自己的利益产生直接关系,使得语文的教育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所以,高校在对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时展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结合大学生心理的变化,重新定位教育的对象,改善高校教育的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大学生都想通过高校的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自己在社会当中竞争的资本,为自己争取一个有发展的前程,这时,大学生的心态就会产生变化,高校要及时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积极的探索出可以提高语文教育的方法。

1.2重新设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派生出很多新鲜的事物,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高校安排的课时比较轻松,学习任务也比较少,使学生不断丰富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科技的发展,方便了人们之间的通信功能,学生之间也加强了沟通和了解,对于学习的态度比较松懈,所以,大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就要重新设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大学生的学习观念。

1.3完善大学语文教学的管理体系

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显示出专业的师范性、高教性,通过语文教育使大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未来的从业过程中,增加语文专业教学的实用性。与此同时,要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语文专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可以独立的分析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语文教学的管理体系要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实现体系的健全目标,以教学生学好语文为基本任务,学体系。通过教学体系的完善,使学生对语文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都可以扎实的掌握,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教育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基本素质,同时高校应该加强语文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际的应用来使学生体会知识的重要性,并且也会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多元化教学背景的影响下,大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要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也要朝着科学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不断优化现有的教育课程,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体现,完善教育改革的体系。

二、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数目非常多,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得大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各不相同。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以及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语文教育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设计的专业文案也不能很好的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大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改革就要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目标,设定合理的课程,来加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对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采取专门的专业训练,加强其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可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之间也要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关系,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在课下通过讨论的方式,使大家可以更充分的学习语文专业知识。

2.2高校忽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发展,人们追求利益的方法越来越多,在实际的生活中,语文专业教育的实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使得高校渐渐忽视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都不高,使得我国高校语文专业的教育模式始终没有改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保持消极的态度,对开设的教育课程没有足够的兴趣,学习的过程也不能很好的探索知识的重点和要点。所以,高校要加强对语文教育的重视,提供语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不断探索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借鉴其他高校优秀的教学典范,结合自身教育的实际情况,加强高校的教学水平。

2.3教材的选择不能很好的贴合实际

随着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发现了很多我国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中,高校语文教育教材的选择上面,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教材上体现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社会的发展不能很好的连接,使得学生在学习之后,不能应用到今后的从业工作当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效果。所以,大学教材的选择应以实用性为基本,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要结合现在时展的特点去选择。

三、多元化背景给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带来的影响

3.1使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意识到了教学的误区

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使大学语文教育专业发现了在教学过程中的误区,比如: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发展,锻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加大语文教育的实用性,使学生走入工作岗位之后,可以更好的利用语文专业知识,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这些教学的误区,都是导致高校语文教学水平低的重要原因,所以,大学语文教育专业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从学生基本的学习目标出发,探索最适合大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

3.2加快了教学改革的步伐

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很多领域的进步,同时人们也更加重视高校教育,希望自己的子女通过大学的学习经历,为自己谋取一个好的前程,使得高校的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各界也更加关注高校的教育情况以及专业知识的实用性,这些因素的影响都加快了高校教学改革的步伐,使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改善了教学方法。事实验证了高校改革措施的实行非常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通过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改革,对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教材选择方面的一系列改善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教育知识的效果,使语文知识可以更好的应用在学生从业的教育工作当中。

篇2

二、我校护理专业大专班品德教育方法

1.班主任以身作则

班主任是班级的一盏明灯,我们经常谈笑说,什么样的班主任带什么样的班,班里的学生都像班主任。没错,事实确实如此。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在全家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妈妈用一个破碗盛点饭让奶奶单独在角落里吃,有一天,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收拾破碗,问他在干什么,孩子回答说,我在收拾破碗将来给你盛饭用,自那以后,妈妈就把奶奶请到桌子上和大家一起吃饭了。如今家长的品性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已经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同理,班主任的品德也会深刻地影响到班级的每一位学生,所以,要想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首先班主任要具备高尚的品德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严格自律,我们希望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我们就要当表率先做这样的人。所以,抓班级品德的第一步是班主任要严格自律,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实际管理应用

(1)爱护公共卫生的品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理论教导,告诉学生怎样辨是非,君子有可为有不可为。比如说,我们经常在坐公交车时会看到有些人把垃圾随手扔到车窗外,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会使清洁工到马路中间捡垃圾时发生危险事件。而且若人人如此,地球将会变的肮脏,最终影响我们自己。孩子的思想缺乏远见性和理论性,班主任的职责就是把这个道理讲明白。教室是大环境的缩影,通过卫生品德的教育,我发现,班里的同学除了能够及时完成自己的卫生任务,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严格自律,保持环境卫生,给值日的同学减轻负担。

(2)维持纪律、提高学习成绩的品德教育。我校住校生占全校学生的90%左右,学校在晚间设置了3个小时左右的自习课程,由于这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他们晚自习的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走神、犯困、说话等几个方面。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学生在自习课上的表现与他们对学习的重视程度有密切关系,而对学习重视与否与品德认知有很大的关系。对此,我首先用品德理论继续强化学生思想意识,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省。我班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所以我特地在课堂上带领大家在黑板的左上角画了一颗麦穗,代表家庭的物质生活是父母辛苦创造的,父母的辛勤劳动,为社会和家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学生在课堂上想走神或睡觉的时候看一下这个麦穗,就能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而且努力学习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通过类似的品德教育不断鞭策学生,使之学会成长,学会担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品德教育结果

篇3

二、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和拓展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人才之间的竞争也愈来愈白热化,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势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社会越来越需要以创新能力为重点的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具体到大学教育中来,就是要转变传统教育中单纯重视知识化、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的高校教育模式。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大学教育除了关注专业教育以为,更应该贯彻“通识教育”的指导原则,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必要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广泛地认识和了解其它课程的知识,特别是艺术方面的知识。科学和艺术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互相配合、互相渗透,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认为,高校只有加强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同时提高二者的教育水平,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健全人格的、有着丰富创造力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实现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正是由于音乐与生俱来存在的特质,使得大学音乐教育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等方面表现出其他专业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新形势下,普通高等院校应强化创新创新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实现大学音乐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结合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大学音乐教育的创新改革以及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和拓展,都必须以转变教学思想和理念为前提。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音乐教育并不是简单设置一门音乐教程,而是要充分认识到其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普通高等院校不能用专业音乐教育的眼光和要求来看待音乐教育,而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再一方面,大学音乐教育应将学生的专业需求有效的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满足学生的专业诉求,充分发挥为专业教育服务的功能。

篇4

一、电大开放教育中英语专业学生的现状

随着英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社会在职人员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选择了英语作为他们继续教育的专业。在电大开放教育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中,包括了各个行业和领域的从业人员,既有外企和公司的职员,酒店,旅行社等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又有小学或幼儿园的老师。电大开放教育学生的构成特点决定了他们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这为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电大学生大多数都是在工作之余学习的,他们承担着比脱产学生更大的体力和精神上的压力,所以能够坚持读完电大的全部课程需要很大的毅力。从目前的情况看,电大的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流失量比较大,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刚进电大的时候,热情饱满,雄心壮志,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一些学生就因为基础差或缺乏兴趣等原因半途而废了。因此,如何够提高电大开放教育学生学习英语的质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每一位英语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从电大开放教育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障碍和困难分析入手。

二、电大开放教育中英语专业教学的囿限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自其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取得了可喜的经验和成果。目前在电大系列教育中,英语专业的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英语专业教学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的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和困难。

1.学生基础普遍比较差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听说读写译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英语专业课的教学也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教学得层面,应该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侧重语言所涉及的文化文学知识的讲解。这就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比较好的英语语言功底。但大多数电大学生的专业基础比较差,英语的综合能力比较弱,他们中的很多人入学时的英语水平还尚未达到一名高中毕业生的水平,更谈不上英语专业学生的要求了。这就为英语专业课教学的开展设置了极大的障碍,给英语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学习时间少而且分散

接受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社会身份复杂。在家里,他们是支撑家庭经济的栋梁,上至照料父母,下至抚养儿女;在单位,他们可能是普通职员,也有可能是主任或经理;在电大,他们又是接受开放教育的学生。电大学生的这种多重身份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像脱产学生那样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同时他们也无法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业上,他们只能用一些零散的工作、生活空余时间进行学习。

3.缺少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良好的语言环境对于英语的学习至关重要,然而很多英语学习者缺乏这种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对于电大的学生来说这一问题更为突出。电大教学采用的是一种面授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大多数学员由于身兼数职,接触英语的机会大部分都是在课堂上,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也为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4.没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英语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英语的学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积累,坚持不懈,逐渐进步的过程。因此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制定长期的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持之以恒坚持到底。然而对于电大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很多人在学习英语之初,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虎头蛇尾。这些都为他们学习英语设置了障碍。

三、提高电大开放教育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兴趣可以增强记忆。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教育家布卢姆也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兴趣、乐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无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也更加迅速。”如果学生一旦对英语发生兴趣,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成为他们坚持不懈的强大动力。因此要想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1)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只是简单的机械的知识传授,它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不要忽略了情感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只有师生配合默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贵情深”,教学艺术的魅力在于感情,有了感情就会增加教学魅力。积极的情感交流,能促使课堂气氛和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对于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质量至关重要。

(2)教学素材紧密联系现实生活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要与时代紧密地结合,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然而教材复杂的选材和编写过程使得它难以跟上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解教材的基础上,注意补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名人趣事、时事热点等丰富有趣的内容寓教学之中。当所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时候,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创建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由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不断循环的过程。然而现实中,学生没有良好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环境。因此老师要鼓励学习者充分利用现代化外语学习资源和条件,努力建构自然与真实的语言环境,在这些环境中发掘丰富多彩的学习渠道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弥补语言环境的不足,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1)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英语资源

在当今这个科技进步,资讯发达的时代,英语学习的途径广泛,手段众多。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英文书刊,观看英文原声影像,收听英文广播等渠道,来增加语言的输入,信息的摄取。这些英语资源不但可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还可以增加人文知识,开拓视野。虽然学生对于这些英语资源并不陌生,然而在实际学习中这些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老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得利用这些资源,使他们在一种轻松有趣的环境下学习语言,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2)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平台

篇5

2.地域文化通过大学语文来传播事半功倍。游客到各地旅游了解的正是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旅游地政府、居民、从业人员和当地企业,向外来游客推介本地本土文化、民俗风情、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不仅可以弘扬地域文化,还可以获取经济效益,将无形的文化财富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财富。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文化综合性,把它作为媒介来传播地域文化事半功倍。通过语文这个媒介平台来宣传弘扬地域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发展家乡的责任感,还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本土地域文化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本土地域文化的研究探索与深入发掘。通过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本土化,可以使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实现有效整合,实现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播。此外,地域文化的本土性和广泛性特征,决定了全国各地都蕴藏着各种乡土文化资源,而这正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素材之一。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借助地域文化补充和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突破自身的发展困境,拓展生命力,尽最大的可能发挥它的潜在作用。

二、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改革途径

就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应发挥的作用而言,就是要通过拓展专业语文的空间与生命力来传播地域文化,提升导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而其自身则要善于借助地域文化的平台,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专业化与本土化。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借助语文的力量增强导游的表现力。为了适应游客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和地方推介地域文化的需要,优秀的导游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社会知识,要涉猎广泛,知识全面,对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心理、生活保健、交通旅行、政治经济乃至国际形势都要有所知晓;要对所导景点涉及的自然人文知识多作积累和体验,增长本地域的文化知识。导游服务集语言、表演和综合艺术于一身,但其表现主要通过导游的讲解展示出来,实质上是一种语言艺术。这就要求优秀的导游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显然,在现代旅游中,四平八稳的介绍式导游讲解已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只有那些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与语言文字功底的导游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如果在讲解中善于借助文学的形象性赋予原本平凡的景物以不寻常的意义,善于借助语言的生动性增强讲解的趣味性,做到语言流畅,绘声绘色地对地方上的名胜古迹进行充分的艺术展现,自然能够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深度化的旅游需求,增强地方自然与历史人文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

2.利用当地文化素材创作出有地方元素的导游词。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专业化改革的方向就是以导游词作为教学内容,以提高导游语言水平为目的。高质量的导游语言是导游词和导游口头创作的高度统一。导游讲解服务的目的决定了在内容上的选择应该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相对正统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但抱着放松休闲目的而来的游客又不希望旅游过程太过正经,总希望导游在作讲解时不是简单地对当地名胜古迹的历史、规模、景观素材做堆砌,而是能突破平庸与常规,满足他们那种“猎奇”的心理诉求。导游词作为导游人员在旅游景区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解说词,是导游与游客交流思想和传播地域文化知识信息的工具。它既可引导游客观光游览,又是旅游景点的传播载体,在整个游览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游词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地域文化是导游词的重要来源和素材宝库。地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物生活、情感、秉性、爱好、逸闻趣事和民间风俗等,导游员应该善于借用野史资料和神话传说来丰富导游词的内容,塑造生动而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做到正史与野史结合,提升导游词的趣味性、可传播性和可接受性。在旅游实践中,导游是一门人际交往艺术。导游词不是各种资料的文字堆砌,而是历史、自然、人文社会知识的融合和再创作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具体景区和景点的讲解没有固定不变的权威版本,既有的导游词是素材和基础,可起辅助参考作用,但导游员必须根据所带团的具体情况对导游词进行调整和进行二次创作,并内化为自我的导游词。

篇6

2有效构建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措施与途径

2.1加强高等院校师生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惯切落实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是当代严峻的就业形势所需,是开展教育深化改造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增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中之重,也是当代大学生认识“适者生存、如何生存”的重要渠道。而开展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加深高等院校全体师生对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创业教学项目,让师生正确地了解到创业与学业、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在根本上消除创业误区。再者,高等院校应当制定与完善创业激励制度,让广大师生积极地投身到创业队伍中去,并且要对在创业教育实践项目落实的过程中表现突出、具备较强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大学生进行适当地奖励与表彰,在行动上支持创业,在认识上理解创业。值得各高等院校注意的一点是,为了全面构建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就务必要更进一步地提高教师对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至创业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工作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创业知识,并将自身所积累以及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能力素养有效地融入到创业课程教学课堂当中,不断地鼓动与感染学生,从而将创业教育、创业素养培养工作全面地落实到高等院校日常教学项目当中。

2.2制定具有体育专业特色的创业教学方法教育体制改革要求当代教师依据“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创业教学方法,并将创新元素有效地融入到教学方案当中,以新颖有趣、新奇创新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广大学生的关注力,有效提高他们参与创业课堂的积极性。首先创业课程教师应当依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规划各项创业课程的实际课时,从而确保部分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创业课程具有足够的实践时长,为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创业实践机会。其次,创业课程教师务必要精心制定创业课堂的落实流程与教学内容,绝不能够让创业课程充满随意性。再者,在开展创业教育实践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强调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坚决抵制无指导无组织的创业项目,此外教师还应当始终坚持“走出校门”的创业形式,让大学生接触到更多创业实践机会与落实渠道,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当代大学生对创业实践性、目的性、效益性、全面性的认识。

2.3努力打造良好的体育专业学生创业教育落实环境各高等院校能够通过定期举办具有体育专业特色的创业大赛、创业讲座、创业知识交流会等一系列创业教育实践项目,与此同时还能够定期邀请具有一定创业实践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前往学校给广大体育专业大学生亲身讲解自身的创业之路,分析可能导致创业项目失败或者成功的因素,为广大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有力的借鉴依据。而且高等院校还能够开设创业培训班,为更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与实践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与提高学生自主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除此以外,高等院校可以加大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投资力度,在行动上重视与支持创业教育,且加强与相关体育部门的沟通联系,尽可能地将学生创业活动和体育部门发展结合起来,从而让大学生的创业成果具备一定的产业化、适应化、经济化。

篇7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1.采用情景教学法。

情境教学就是通过设计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例,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这种情境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有助于学生把知识融于生动的情境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以往英语教学枯燥无味的局面。情境教学是21世纪外语教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学习篮球章节中的投篮方式、篮球规则和裁判员手势时,我们把学生带到篮球场进行实地演习教学,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几种投篮术语和犯规动作的英语表达方式。然后再请一些学生当裁判,一些学生当运动员进行比赛。这样,既增加了学习英语的趣味性,又能将学到的英语运用到实践中。

2.采用任务型教学法。

在学习Swimming章节时,课前老师要求学生去自主学习了解SwimmingVocabulary(游泳运动的基本词汇)、theOriginofSwimmingasaSport(游泳比赛的起源)、theFourKindsofCompetitiveSwimmingandtheirFeatures(四种竞技游泳技术的英语名称及特点)、theSwim-mingCompetitionArenaEtiquette(游泳比赛的赛事观赛礼仪)等内容。还要求学生PleaseSaySomethingaboutYourFavoriteswimmingStar(s)(请说说你最喜欢的游泳明星)。课堂上教师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这些话题开展讨论交流,然后邀请部分同学在全班做简单陈述,然后老师再进行概括和总结。本章还学习了两段关于游泳的情景会话,学生便两人一组模仿各种情景开展情景对话活动。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占了2/3,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不仅提供了精彩激烈的体育赛事,而且还营造了一个直观形象、加深学生理解记忆的英语学习环境。如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赛比赛之前,我们首先安排学习了足球的相关词汇和知识,然后再让学生观看上一届南非世界杯(2010FIFAWorldCupSouthAfrica)的相关视频,学生们对南非的一些主要城市和相关知识(如城市名称、气候、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人口、主要产业等)增加了了解,对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的32个国家的名称又有了一次复习和巩固的机会。大家还记得世界杯冠军西班牙队出师并不利,第一场比赛就爆冷输给了实力远不及自己的瑞士队,报道中是这么说的:AtthelastdayofthefirstroundofWorldCUP2010,SwitzerlandwonthegamewithSpaintoproduceanunexpectedwinner.(在2010年世界杯首轮小组赛的最后一天,瑞士队爆冷击败了西班牙队。)所谓“冷门”就是不受人关注,没料到会获胜,所以可以翻作anunexpectedwinner,出人意料之外的赢家。而“爆”就是制造的意思,所以是produce。对于爆冷门获胜的选手,我们往往会称他们为“黑马”,英语就是darkhorse。于是“爆冷门”又有另外一个说法:tobeadarkhorse,成为黑马。然后让学生翻译第16节亚运会的这条新闻:在50米蛙泳中,谢智爆冷击败了日本队在亚运会游泳项目中的最大焦点人物北岛康介。

三、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试是督促学生学习、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大学英语课程考试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因此,我们对实验班大学英语的考试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改革的总体原则是重视形成性考核,淡化终结性考试,学生的课程成绩100分=形成性考核成绩60%+终结性考试成绩40%。形成性考核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作业完成情况、上课听讲情况和参与课堂活动情况综合评定而成;终结性考试即期末考试不参加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只考查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专门用途英语。如:给学生提供一个情景,要求他们用英语表达,或给他们布置一个任务,如设计组织一次社区运动会,用英语写出组织方案。有些任务要求他们独立完成,有些任务则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四、教革特色

1.由重英语学科知识传授向专门用途英语转变,树立了满足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发展需要的意识。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改变,树立了个性教育、因材施教的意识。

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充分体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意识。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了训练意识。

5.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能力本位、综合素质的教育思想。

五、教改效果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高。

两年来该班英语课学生的出勤率为100%,所有学生都能按时完成课内外作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

2.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学生的口、笔头表达比较流畅。

通过学生对所提问题的回答、进行的对话表演模拟裁判的工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用英语简单交流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这样的口、笔头表达能力是难能可贵的。

六、存在的问题

1.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有待加强。

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确实差,词汇量太小,体育方面的专业词汇几乎为零,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教改试验的进程和效果。希望学生在中学阶段接受专业强化的同时,不能松懈或放弃英语学习。

篇8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225-03

学习语言的目的通常是用目的语言进行有效交际或运用该语言了解目的语言所在社会的文化,进而更好地理解或融入该语言所在的社会。外语学习者不仅要学习和掌握母语,还要学习和掌握至少一门外语。而学习外语,不仅应学习目的语言的语法、单词等基本语言学内容,还应了解目的语言所在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语言和文化彼此相依、不可分离。在学习目的语言及其相关文化的过程中,自然会对自我及他人的相关文化信息进行加工和塑造,这种对自我和他人的文化信息加工的过程,即为认知过程。处理这些信息的机制受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不同社会的人们会因其所处的情境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通常情况下,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和运用一门外语即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对跨文化交际所产生的文化差异,尤其是我国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一门西方语言的时候,这种东西方文化差异更为鲜明。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语言文化的认知能力及水平,缩小跨文化的差异,提高外语习得和跨文化交际的效率,是外语教学工作者在外语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认知、我国大学法语专业学习的特点及大学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法之间的关系。

一、跨文化交际与认知

(一)文化与认知

文化是什么?一直以来,各国的哲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等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准确地界定文化的概念,但是至今也未得出一个科学、准确而全面的定义。①通常,学者把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而英国文化人类学家Tylor在其《原始文化》中首次提出了关于文化的概念,即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及任何一名社会成员在社会上所能获得的能力和习惯。②

而基于文化的概念,“跨文化”通常指的是跨越两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更有学者认为,因每个个体的成长背景、思维方式、能力习惯等皆有差异而各自具有其自身的文化,凡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事物的接触和交流,都可以认为是一种“跨文化”现象。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信息的传播与储存的工具。一个民族的文化通常都是通过其语言及文字进行传承后人,传播向远方。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所以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只讲语言。反之亦然。因此,外语的习得不仅要系统地学习目的语的相关内容,还要充分地学习该语言的文化知识,只有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语言及其背景文化,从而运用该语言进行有效地沟通,抑或融入其社会。

认知(Congnition)也称认识,指的是人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行为或本领。认知是指人认识世界的过程。该过程包括了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言语、解决问题、概念形成等一系列的认识活动。认知是个体对外部信息的接收、检测、转换、合成、编码、储存、提取、判断等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对于认知进行研究的科学即为认知科学。

自20世纪中期以来,学术界对认知从心理学、社会学、认知功效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认知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探知世界、了解世界的认知过程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由此衍生了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等学科,还促进了与认知科学有关的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人类学、哲学等学科的发展。认知语言学是用人类认识世界本质的心理认知过程来分析包括语言的生成在内的文化、语言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方法。根据认知语言学家的研究观点,人类认知世界上的事物的方式和过程是没有分别的,都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过程,语言的习得的方式和过程也是如此。语言学家认为,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在文化影响下的语言系统。同理,文化的习得也是一种认知的过程。

如前文所述,语言与文化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晶,认知是人类思维的过程。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通过语言,人类可以表达自己的所感所知;通过记忆和判断等基本思维程序,语言也得以储存和传播。语言即为人类认识事物的工具。而人类的认知有其发生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因此无法脱离文化而进行认知的过程。反之,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亦须经人类大脑的思维,即认知的过程。语言、文化与认知三者是彼此互动、制约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两者不可分割。语言与文化的认知也是同步进行的。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差异,对于外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若只从表面或细微纷杂的现象去观察分析,则很难达到透彻的、系统的理解。所以,引导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及地区的人们的认知世界的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模式化的认知体系,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交际的过程既涉及语言也涉及文化。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地球村”趋势越来越显著。世界各国之间的往来与沟通日益密切,跨文化交际,不再像过去只存在国与国之间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层次交流中,可以说如今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随时都可能发生跨文化交际。由于交际双方拥有彼此不同的历史、社会、习俗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等,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差异、误解等不利于沟通的因素。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去拜访亲友习惯带水果、食品,而外国人去朋友家做客常常带鲜花,在中国人眼里鲜花算是华而不实的东西,也许还会引起男女主人之间的误会;再如,作为答谢,中国人会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带一份体面的礼品甚至礼金,而外国人则常送人一些看似轻小不贵重,但对他本人来讲往往具有某些特别意义的随身物品等,这样“小而轻”的礼品在中国人看来并不一定具有纪念价值或者经济价值,甚至有可能会产生对方并不注重情分的误解,这样的文化差异不胜枚举。如果在日常交际中,时常发生这样的误会,则会影响双方的沟通效果。

因此,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备受关注的新兴学科自美国兴起,并在世界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日益发展壮大。学者研究的范围通常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社会结构导致的角色关系、行为规范的差异,不同交际情境下的语言规则、交际方式的差异,等等。根据研究的角度不同,跨文化交际的表现形式也有不同。对以上差异的探究,就涉及了认知科学研究的内容。根据认知语言学家的研究观点,人类认知世界上的事物的方式和过程是没有分别的,都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过程,语言的习得方式和过程也是如此。语言学家认为,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在文化影响下的语言系统。同理,文化的习得也是一种认知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各自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当两种彼此不同的文化相遇,势必会产生一定的碰撞或差异。据此,跨文化交际要求交际双方对自我文化、他文化及共用语言都有足够的认知。交际双方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习惯风俗等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否准确地接收、判断、储存、加工信息,对于交际的效果来说至关重要。

作为我国的外语学习者,在母语是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东方语言的前提下,再去学习其他语言,尤其是学习西方语言,会遇到相当大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我国外语学习者面临不小的难题,也促使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一直努力探索如何缩小差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外语运用能力。

二、我国大学法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学习特点

从18世纪起,法语越来越多地作为外语被学习和使用。我国法语教学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末年,但是法语教学的真正普及和发展是随着20世纪改革开放后外语学习的热潮而开始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多种形式的交流愈发频繁,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扩大。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互动越来越密切,对法语人才的需求也突显出来,一直呈稳定增长的趋势。

关于我国大学法语教学,过去由于师资力量较为欠缺,流通使用的教学资料也少之又少,整体基础比较薄弱。近年来,随着法语人才市场的需求扩大,法语教学环境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法语专业。但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法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材还在使用1992年出版的《法语》(1―4册)教材,有些院校同时利用一些原版教材作为辅助教材。在20世纪之前法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教师是绝对主导,由教师根据教材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主要采取的是“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向学生讲授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方面内容。

过去之所以普遍采取传统的“语法翻译法”,也是由我国高校法语专业的学习特点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我国的高校法语专业学生大部分为零起点的学习者。换句话说,一般高校的法语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并未接受过系统学习,甚至大部分学生都是自专业课开始才第一次见到法语字母表。在此情况下,“教学安排一般都是从语音开始。法语语音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法语语言要素,也最容易在初学者的思维中产生这一语言的基本印象,是学习法语的根基。所以在学习的初期必须牢牢掌握语音知识。”③然而,汉语是有声调的分析语,属于汉藏语系,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既表意又有一定的表音功能,现代汉字还配有拼音④;法语却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是一种表音的文字,通过词根、词缀的组合等来表示词义。两种语言属于相隔甚远的语系,在语言的构成上有着极大差别。语言构成上的差异使得学生在法语语言与文化的认知过程中会感到困扰,甚至形成一定的阻力,所以语音的教与学必须加以重视。

词汇和语法的记忆对于初学者也是个难题。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的特点,大部分高校新生在入学前已形成了牢固的英语语言思维。加之英语与法语属于同一语系,所以在词汇和语法知识上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初学者往往容易混淆了两种语言的内容。虽说学生认知体系中的英语的固有印象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一部分语法结构,但是两种语言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尤其是记忆单词时,他们记忆中的英语单词往往会为法语单词的记忆“帮倒忙”。因为法语中有大量的词形与英语单词词形一致,但发音不同或用法有差异;有相当多的法语单词与英语单词词形接近,词义一致,但是有个别字母不同;还有一部分法语单词就是英语借来词,词形一样,但发音不同。并且法语名词有阴阳性之分,对于初学者也是头疼的难题。

另外,文化方面,由于学生之前接触的主要是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法语专业的学生在开始正式的法语学习之前对法语国家的文化了解有限。法语国家及地区的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教师如何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深入浅出地讲解和展现文化相关知识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综上,我国高校法语专业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学科教学整体基础较弱;学习从零起点开始;学习初期要克服与英语区别而学、快速补充大量的文化知识等种种困难,大学法语专业的学生还将在二年级后期迎接全国法语专业四级等级考试(TF4)的检验,考察学生是否达到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法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工作承担着一定的压力。这些难题同时也是教学工作者与学生努力学习和工作的源泉。

随着全球外语教学的不断发展及法国政府对外法语教学(FLE)的大力推广,我国法语教学法也经历了由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等不同的发展阶段,正在逐步地调整和完善,以求适应现实的需要,并使我国高校法语专业的教学能够得以与国际法语教学水平接轨,培养出优秀的法语人才。

三、跨文化认知与我国大学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两个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用能力(Linguistic performance)。其中,语言能力表现的是使用该语言的人对语言基本知识的掌握;语用能力要求使用该语言者除了了解该语言的词汇、语法等语言学知识外,还能够做到在恰当的场合正确而得体地使用该语言。对于外语学习者,要学习和掌握母语以外的其他语言,既要具备良好的目的语言的语言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语用能力,才能自如地运用这门外语。

根据前文阐释的认知与语言文化的概念及关系,笔者认为外语教与学应遵循和利用人类认知的基本原则,将其运用到语言与文化的学习中,是提高语言及语用能力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利用与认知相关的理性的、科学的原理,对外语教学中已存在的各种现象做出合理解释,理出相应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之前,先树立一个全面的文化认知理念,能有效地指导其实现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外语教学工作者自身也应该用理性的思维进行思考、教学,将外语教学看作是一个有序可循的认知过程。课堂内容应做到合理科学地安排,控制好每个教学环节,精心地设置教学情境,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料,准确、系统地讲解法语国家及地区的语言文化知识,并根据人类存储、记忆信息的规律,结合记忆规律,合理地设计练习和考核的内容。

对于高校法语教学工作,将认知与跨文化交际相结合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考虑到法语学部分是零起点及法语自身的特点,在语音学习阶段,以语法翻译法为主,学生必须牢记每一条读音规则并进行大量反复的练习。在教学开始概述法语的相关知识及语音阶段学习的规则时,可以让学生提前树立对法语的独立认知。当然,为了避免学生对语音被动学习产生倦怠或厌恶情绪,教师应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比如利用任务法,多给出一些典型例词鼓励学生自主拼读,教师纠正其中的错误;利用视听法,播放及教授简单歌曲;利用直接法,组织学生阅读简单的诗歌或做听写练习,等等。⑤可谓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夯实语音基础。语音的学习并不是与其他技能相脱离的,准确地发音是口语表达的基础,听、说不分家,语音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听力,以至于影响对词汇的学习。

对于词汇、语法内容的教学,如前文所述,在我国,在开始法语专业学习前,学生的外语学习思维方式已深受英语学习阶段的思维习惯影响,这对法语专业的学习来讲利弊共存。那么对此情况如何利用呢?比如,可以比较英、法两种外语单词及语法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同时词汇的教学同语音教学一样,都应采用兼收并蓄的教学法,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实物、图片、影音资料、动作表情的模仿等方式,激发学生认知方面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不管针对什么教学内容,选择哪种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都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摒弃单一片面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经典片段、典型例子等启发、引导学生发现特点和规律,使学生自主理解语法点,鼓励学生自行总结重点难点。另外,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优势,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因此,高校法语专业的教师除了向学生教授语音、语法、词汇、法语文学及法语国家及地区的文化特点等基本知识外,还应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智力、学习能力,以及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包容性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友好、热爱。

四、结语

人类的文化和语言的语法,如同人类的行为等,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会不知不觉形成一种“模式”。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经过整合会逐渐形成稳定的模式。了解目的语言国的人的认知世界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该语言及其文化背景,更可以促进学生进行高效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我国高校法语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基础阶段教学需克服不少难题,有些学生在单词、语法等笔语能力测试时成绩不错,却做不到顺畅、得体地交流;有的学生口语表达及听力不错,但是词汇和语法经常出错,以上这些问题即是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够全面的体现。为了使学生经过系统地学习后,既在语言知识上有扎实的基础功,又能够准确地运用法语进行交流,法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认知规律,结合法语学习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灵活、恰当地运用相关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认知水平,促进学生法语能力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何星亮,(1956―),文化人类学教授,著有《图腾与中国文化》《世界文明通论》等,在《世界文明通论》中较为科学和全面地阐释了文化的概念。

②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1871年,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是进化论的经典著作。

③孙欣欣.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法探索及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121.

④《新华字典》(第11版)[M].商务印书馆,2011.

⑤孙欣欣.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法探索及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121.

【参考文献】

[1]汪亚利.语言、认知与文化交融下的认知社会语言学新探索[J].外国语言文学,2012(03):145-150.

[2]韩世辉,张逸凡.社会认知、文化与大脑――文化神经科学研究[J].心理行为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2012:66-77.

[3]孙欣欣.法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法探索及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

[4]刘俊,傅荣.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Z].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5]代礼胜.论外语专业学生多元文化认知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外国语文,2009(10):116-120.

[6]高宝虹.交际化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3-35.

篇9

二、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探究

1.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为核心,改革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内容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我国非常重视人文科学的发展。书法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亲和性以及自身独特的艺术性。书法身兼文化与艺术的两重身份,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存在,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学问存在。在众多的文化现象中,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书法可以作为深入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切入口。书法艺术课程的传授中渗透了人文精神,在书写实践、展览等活动中渗透了思想内涵、道德情操、认识能力和文化修养的教育。非专业书法教育的对象均是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此,在设计书法教学时应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加强中国书法史、书法理论、大学语文、古代汉语、诗词欣赏等方面的教学,拓宽学生知识面。强调学科间的整合,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以中国文化的人文关怀为出发点,提高学生对书法在中国文化中所处地位的认识,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非专业书法教育必须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奠定基础。

2.治学与治艺相结合

书法艺术在中华文化的历史中不断传承、延续、发展。如今,将书法艺术推而广之,让更多的学生认识传统文化、走进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脉络、艺术特征有所把握,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的思考。将治学与治艺相结合,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学术修养的同时,注重治学方法的传授;在提高学生书写水平的过程中,兼顾其治艺理念的确立和提升。在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更注重审美方式与审美理念,使学生将对艺术的感知拓展到生活中,自觉地感知生活中的美。

3.改进非专业书法教育教学方式

教师在非专业书法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特殊的艺术情境,分析经典作品,展开多元的评价,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书法展览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能展开创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学生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当前,各类艺术作品展出场合不断增多,传播媒介日新月异,应该着力实现书法艺术信息多元化。改变以往书法课堂教学,适当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把握最前沿的书法艺术发展动态,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欣赏书法纪录片,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示的机会,鼓励学生互评,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自信,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

篇10

2在大学英语专业知识中建构的途径

2.1明确该教学方式的应用范围面对现阶段成果颇丰的大学英语教改实践,需要明确中美文化比较在专业知识建构上的应用范围。本文主要从阅读和听说两个方面进行了主题讨论,其中也表明在这两个板块的教学中可以使用该教学方式。那么对于作文写作而言,是否也可以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发现,理论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实践中感觉采取该方式有些多余,并可能增大学生在写作练习中的心理负担。因此,在写作训练范围还是以传统教学方式为宜。

2.2把握该教学方式的应用时段大学英语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且每周4课时。然而,大学生英语课程在许多高校中还扮演着提高学生英语过级率的重任。因此,中美文化比较下的专业知识建构也无可能贯穿于阅读和听说训练始终。因此,需要把握好该教学方式的应用时段。笔者建议,教师可以根据特定知识点进行发挥,如引导学生阅读美国人写的文章,可以事前向学生就两国文化所导致的思维方式的不同进行介绍,从而告诉学生在阅读时要紧扣文章逻辑而不要过分自我发挥。

2.3重视该教学方式的课前准备建立在中美文化比较下的专业知识建构,依赖于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以及对大量材料的查阅。前面也已提到,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深受移民文化和西方哲学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程准备阶段就应按照“美国社会文化特征——美国人的思维特点——美国人的行为偏好”的内在逻辑来进行资料准备。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在阐发这些知识时应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点拨学生的认识为基础。总之,努力改变现阶段在教学中枯燥、乏味的局面。

2.4构建该教学方式的控制机制为了更好地实施这种教学方式,我们还需要构建起该教学方式的控制机制。控制机制的内容包括:依托教学团队来不断深化对比较文化教学的认识;将学生的主观评价纳入到控制机制中来,具体来听听学生对该教学方式的体会。由此可见,借助中美文化比较下的专业知识建构模式,将能丰富学生的视野和拓展他们的英语专业能力。

3实证讨论

秦建华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初步调查(英文)》中对来自中国5所高校的216名英语专业,以及354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进行了测试,其实验结果表明,中国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都缺乏足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秦建华,2005)。《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性研究》对266名中国非英语专业和30名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SPSS数据分析。其实验数据显示,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在跨文化交流中采取恰当的行为的能力都很低(王莹,2007)。因此,教师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进行课前准备:(1)对中美文化中哲学内涵的专递。哲学作为上层建筑将影响着一国的文化特质的形成和走向,因此首先需要从中美不同的哲学内涵入手进行文化知识传递。之所以英美人具有理性思维和实证推理的优势和习惯,这深深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可见,教师可以就希腊哲学所蕴含的理性思维和实证推理元素进行提炼,并从总括层面来传递给学生。(2)对中美文化中民族特性的传递。为何英美人具有直线思维的特质,并反映在阅读材料上具有“是什么就是什么”的特征,这与国人的喜欢绕圈子不同。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在特定的哲学意识下,所逐渐形成的民族特性。如,在日常交往中的原则性极强,并尊重制度安排。由此,使学生明白这一点将有助于他们在涉外岗位上,能适应英美人士的行为习惯,而不至于陷入中国人臆断的尴尬之中。(3)对中美文化中价值观念的传递。价值观念的不同也充分体现在中美文化的差异中,而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又受到移民文化的深刻影响。众所周知,移民文化所推崇的竞争、自由、平等,深深影响着美国社会,并植入到了每一位美国人的意识形态中,这就使“自信”、“创新”、“冒险”的特质植根于美国人的行为习惯里。在语言逻辑上则表现在,如面对需要冒险的事宜,国人常常从消极的一面进行表达,而美国人则从积极的一面进行表达。

篇11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英语语言的文化是指英语国家中长久以来形成的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而且在学习和教授语言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不能忽视文化的重要性,要将语言文化融入英语的教学当中去。同时, 大专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 语言过程中,文化的学习也必不可少。

传统英语教学比较注重对语言形式的传授,认为只要掌握了一定量的单词和语法结构,就可以与讲英语的人无障碍沟通。对于大专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其目标是在毕业后能在商务工作环境下熟练地运用商务英语,所以英语专业的教学本着“适用为主, 够用为度”的原则,那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体系下尽可能地掌握英语本质,因此,就更不能忽视英语文化的注入。要明确融入了文化的语言教学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与语音有关的文化教学

一种语言的语音不仅能保证使用该语言的人能相互交际,而且能显示出说话人的文化特征。大专院校的英语专业生要能及时地辨析基本英美语言中读音的差异,在美式英语普及的大环境下,也能轻松辨识英国人的语音。如美国英语中没有英国英语中的双元音/ia/、/ua/、/ea/,相对应的是在前面的元音后加/r/音,例如:beard,hare,pour在美国分别读成/bird/、/her/、/pur/。这种发r音的语音特征就成为美国英语的语言特点,暗示出美国文化特征。

2 与语法有关的文化教学

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集合与总结。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在学到定语从句这一章的时候,不是让学生局限于对“that,which”该填哪个词的规律记忆,而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会存在定于从句,此种句型的意义是什么,可以运用到哪些方面,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从而体会英美人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这样既掌握了语法知识,增强了对语法的理解力,更让学生掌握了英语的本质,提高了英语学习的效率,也为以后专业英语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与词汇有关的文化内容

词汇是意义的载体,意义又体现文化的内涵和差异。词汇教学的难点是词语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介绍或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汉语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的表义都是一样的,但中国人常用“狼心狗肺”、“狗腿子”之类贬义词语,而英语中那个“a lucky dog”(幸运儿)习语却表明狗在英语国家的身价百倍。

在英语中有很多单词有相同的汉语意思,可是在使用这些词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词的应用环境。比如我们在课本上所学的“决定”这个词,相对应的英语单词有很多:decide,make up your mind,和resolve on doing,前面两个词就是指在一般的情况下“决定要做”,可是后一个单词就体现了“狠下决心”的意思。大专的英语专业生往往忽视了词的细微差别,用词不合理的现象比比皆是。

4 与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内容

交际环境主要包括不同文化在招呼与问候、道谢与答谢、敬语与谦语,恭维与称赞、禁言与委婉以及称谓等方面语言使用的差异。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交际环境讲授不同文化的语用差异,使学生在交际中避免语用失误,运用语言更加得体。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不断给学生设立商务场景,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犯尴尬的错误。

在英语教学中,要不断摸索将语言和文化交融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激发学生兴趣,主动扩张知识点,根据新视野课程的特点,介绍了以下的方法:

一是通过词汇和引进俗语或成语的教学介绍中西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如complicated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复杂,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很聪明。现行教材中编新视野的教材中编排了一些介绍中西文化的课文,这为我们在教学中介绍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供了充分的材料。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role play, pair work, games, drama, competition,创设各种交际情景,增强跨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是要进行多元化、多时间、全方位的英语学习。基础英语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课本,而应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通过唱英文歌,看英语原声电影,读英文原著、报纸和杂志等方法全方位地接触英语,让学生们的生活时常处于英语语言的熏陶中,自然地形成英语习得的环境。

让大专英语专业学生充分感受英语语言与文化结合的魅力,在学习基础英语过程中不断扩展知识面,提高认知能力,极大地增强学习兴趣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和资源条件下尽可能为以后专业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Long M.A Role for Instru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UP,1985:89.

[2] Richards,Platt & Weber.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Harlow:Longman,1985:289.

[3] Nunan 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Cambridge:CUP,1989(10):40-41.

篇12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为“双创”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随着一批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参与投入,“双创”教育的重心逐渐触及更深层次的学科建设,乃至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重构。新闻类专业作为与社会经济关联密切、实践应用导向较强的学科,处于高校“双创”教育的前沿阵地。然而,研究型大学新闻类专业“双创”教育应如何开展,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南京大学着力构建的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模式,可以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一、新闻类专业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高校新闻类专业作为传媒人才成长的摇篮和新闻媒体队伍建设的基础,关系到新闻舆论工作和文化传媒产业的长远发展。当前,在高校新闻类专业推进“双创”教育,既是顺应时代的必然之举,也是自身发展的应然之道。这种转型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回应国家层面的期待。这一“新”的格局,要求传统舆论引导方式的整体变革,呼唤新闻专业教育理念内容全面创新,引导学生养成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行为习惯。二是回应行业发展的大势。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文化传媒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对新闻类专业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一方面,媒介技术层出不穷,不同媒介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需要新闻类专业教育以充分的创新意识,超越技术本身去把握媒体融合产品生产的规律。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深度渗透,文化新业态迅速崛起,并不断凸显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的引擎作用”[2],这就使新闻类专业教育一定程度上还承载了社会整体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期待。三是回应人才输出的需求。近年来,新闻类专业教育的人才适配度急剧下降,大量毕业生走上非传媒领域岗位,与文化传媒产业的火热现状相比体现出较大反差,反映了新闻类专业人才培养与传媒产业转型需求之间的疏离。而自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生产模式,自媒体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它改变了传者、传播渠道以及议程的设置,对新闻传播方式进行了多元化创新”[3],也由此模糊了媒体从业者与用户之间的技术壁垒,专业人员的不可替代性亟待重塑。更有甚者,当今媒介技术超乎想象的更新速度,使新闻专业教育正在教授的媒介技术可能已是“明日黄花”。如何能使学生理性应对不断刷新的媒体市场,克服“颠覆性创新”带来的本领恐慌,适应乃至逐渐占据新媒体项目的主导地位,是新闻类专业教育转型的高端目标。

二、新闻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原因,目前国内外新闻教育已经开始寻求替代性思路,创新创业模式成为不少院校新闻教育改革的方向[4]。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和理念层面的误区,可能造成新闻专业“双创”教育改革偏离方向。第一,存在将“双创”教育与新闻类专业教育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把“双创”教育融入新闻专业教育,是国家之需、行业所盼,也是新闻专业教育转型的有效途径。但在现实中,“双创”教育常常被简化为几门名称中含有创新或创业的课程,只是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增设的选修课程,其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嫁接”而非“融合”。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教授的课程主要是传统媒介知识,与“双创”无关;有的教师认为“双创”教育就是组织一些活动或竞赛,只要学生工作方面积极动员学生参与,自己提供一些指导建议、学生竞赛获奖就可以了;在一些研究型大学中,更有教师认为“双创”教育主要体现在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阶段,而专业教育阶段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究其根本,这反映出不少高校教师没有正确看待专业教育与“双创”的关系,对新闻类专业教育转型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事实上,“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不矛盾的,两者不应该成为‘两张皮’”,而应该拧成“一股绳”,“实现‘水融’”[5]。第二,存在将“双创”教育片面曲解为“创业动员”的错误倾向。教育部官方文件指出,要“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6]。这就启示我们,“双创”教育的改革成果应凝结为人才培养理念的全面更新,而“双创”教育之于新闻专业教育的重要性,决定其更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然而在现实中,有的学校将“双创”教育等同于创业项目孵化,过分关注学生在校期间创业项目的“上马”数量,目光聚焦只限于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群体,而忽视全体学生“双创”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而纵观目前新闻类专业在校生创办的运营项目,基本上只能提供一些技术型或工具型的低端产品,如网页开发、新媒体运营、纪录片拍摄等,持续存活率也不高。参与者虽然能获得直接面对市场的宝贵经验,但却不足以成为新闻类专业“双创”教育的全部内涵。第三,存在将“双创”教育等同于技术学习和手艺磨炼的错误导向。由于新闻类专业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加上媒介融合时代市场对样样皆能的“超级记者”的渴求,致使一些学校将“双创”教育等同于实训教学,只注重学生媒体操作技能的提高,而将采、写、编、评、播等基础技能抛诸脑后。由此,学生参与“双创”实践被异化为对多媒体设备使用的依赖,他们对各种编辑软件、音视频制作器材如数家珍,但采写基本功却并不扎实,“内容为王”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受这种工具理性倾向的影响,不少研究型大学的新闻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更加壁垒分明。同时,这种对技术操作的重视,还在很大程度上侵蚀了学生对知识广度、思考深度的提升愿望,使他们不自觉追逐新产品的外观,而忽视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最终陷入比文笔不及中文专业、论视野不及历史专业、谈时局不及政治专业,甚至比作品不及艺术院校的尴尬境地。

三、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和经验启示

可见,研究型大学新闻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审视传统专业教育体系,探索构建“双创”教育融合专业教育的合理定位及有效路径。基于此,南京大学明确在融合专业教育基础上开展“双创”教育,尝试构建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本理念

首先,在目标定位上,明确要培养面向新时代媒体环境的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党的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为此,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下简称“南大新传院”)结合文化传媒市场需求,确立了“双创”教育的基本路径,即引导学生充分把握传统媒体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精神”的培养,努力成为复合型全媒型人才,进而通过“创业能力”的锻造,力争成为未来新媒体项目的发现者、创造者、主导者。其次,在人才特征上,描摹了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基本要求。传媒行业需要的全媒型人才,绝不只是各种媒体技术的“操盘手”,而更需要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文化修养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应该符合以下特征:通专兼备、知行合一,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过硬,胸襟开阔、富有创新能力,具备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基于此,学院确立了“双创”教育的原则导向,即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伦理教育与业务素质教育相结合。再次,在对象群体上,鲜明地提出要推进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基于培养未来传媒项目领导者的目标,学院没有将对象仅定义为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而是推动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创”教育,并充分融合专业教育,把“双创”教育理念贯穿于全部课程体系之中。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力求从人才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突出立足创新、孵化创业的培养理念,强调引导学生凝聚未来能够站在行业尖端的核心发展优势。

(二)实施路径

在明确理念的基础上,南大新传院充分调动全院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克服“双创”教育的几个误区,以“三多一开”为重点打造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打造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为避免“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割裂,学院积蓄了四种教师资源:一是“请进来”,引进媒体精英人才担任全职的实务教师,通过他们传递传媒行业最新的市场信息,以及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明确人才需求。二是“走出去”,利用共建学院的资源优势,聘请传媒行业一线翘楚担任学院兼职教师,以其“现身说法”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前沿信息。三是用好“双聘”,促进学院专业师资经历“创新”实战。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创新挑战前沿的传媒领域和机构挂职,在“创新”的实战体验中反思教学与现实存在的脱节问题。四是加大整合力度,凝聚一批创业导师,整合一批有经验、有资源的创业导师,为学院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支持和具体指导,形成融专业教师、业界师资、实务师资、创业导师于一体的多元师资队伍。其次,构建开放性的课程体系。要进一步糅合“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必须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凸显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培养。一是专业课程融通理论与实践。为与文化传媒市场接轨,学院专业课程保持着较快的更新速度,突出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关乎采、写、编、评、播等基本技能的课程都必须采风实践,鼓励学生课内学习、课外生产。如《读新闻》课除教授基本技能外,还鼓励学生自发组成编辑部,其音频产品“家书”成为全国首档大学生亲子关系栏目,登陆蜻蜓FM等新媒体平台。二是实验课程贯通课堂与市场。学院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验室资源,从新闻采编、影像新闻、广告设计、电视编辑等基础型实验室,到网络传播、非线性编辑、DV工作室、模拟广告公司、国际新闻采编等提高型实验室,再到舆情研究、危机传播、计算传播、视觉传播、广告测评等研究型实验室,形成了传媒实验教学研究的集群和现代化的“全媒体中心”。三是以共建链接学界与业界。学院整合业界师资,开设优秀记者讲授案例的《名记者进课堂》、一线编导讲授电视广播节目创作生产的《广电大讲坛》《演播室节目制作》等,让学生置身于新闻生产和节目制作实战之中。四是以特色讲堂实现体验与引导。学工条线教师主导开发特色讲堂,包括启蒙导航的“职业导学课程”、创业校友经验分享的“新袖讲坛”、文创专题的“文化创享系列讲座”以及系统辅导的“创业与就业”课程等,引导学生更为明确意识到“双创”教育的实质。再次,搭建多层次的学生实训平台。实训是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基础,需要结合学生群体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策划和建设。在这一方面,南大新传院推出了很多有开拓性的举措。比如:第一,促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无缝对接”,面向全体学生推出有必修学分保障的“项目包”,以整合的“未来编辑部”开展工作室式的仿真实训,形成融合新闻采写、视频编播、融媒生产于一体的全媒体矩阵。在运营方式上这些媒体以学生团队为主体,每个编辑部均设立主编、记者、责编、美工等岗位,并配备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及审稿,在新闻生产实践中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协作能力、业务素养和实战水平的培养。第二,扎根基层记录观察的社会实践。每年寒暑假,学院聚焦时代前沿、关注社会民生、配备指导教师,先后策划和组织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调查”“100人的抗战记忆”“丝路文化行记”“寻访百封家书,续写七十华章”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青年学子体验使命担当、传播文化自信。第三,面向不同兴趣学生群体推出各类“训练营计划”,使“双创”理念覆盖全体学生。通过“学术基地班”、创意设计训练营、微电影训练营、文创训练营,以及组建由专业教师牵头的影视戏剧中心、创意营销中心、数字媒体中心等,分别吸引学生参与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等不同层次的学习体验。2016年该院组织学生参与《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在生产一批优秀纪录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俯身大地的情怀。复次,开拓多维度的成果孵化途径。成果孵化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由于付诸实践的创业需要具备多重条件,因此必须开辟多种产品输出渠道,以防止“双创”教育被片面化为创业动员,而使大多数在校生望而却步。与多层次的实训平台相对应,南大新传院为学生的“双创”产品指向多种渠道。一是项目孵化,鼓励学生将学术创新成果如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学术基地班课题等,孵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二是竞赛孵化,鼓励学生携带其个人或团队创新作品参加有影响的学科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大学生记者节等。三是作品孵化,指导学生精心打磨深度报道、纪录片等毕业设计作品。近年来该院与腾讯等业内媒体平台合作,联合推出学生纪录片作品,引发了较强的社会反响。四是工作室孵化,支持有潜质的学生团队投入创业实战,并把握共建学院的优势推动校企协同,定向培养学生编导、主持人、出镜记者、纪录片策划等专门人才,为学生创业项目成长助力。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与实证可见,研究型大学新闻类专业推进“双创”教育,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双创”教育需与新闻类专业教育充分融合,应尽可能动员全体专业教师参与,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第二,应立足创新、孵化创业,引导学生放眼行业发展的前景,培养未来媒体项目的领导者,而不应让某些特定媒体技术束缚学生的视野和创造力;第三,需要开辟多种成果孵化途径,引导学生全方位提升综合素质,锻造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6).

[2]王林生.互联网文化新业态的产业特征与发展趋势[J].甘肃社会科学,2017(7):13.

[3]李南.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新闻专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6(6).

[4]牛亚琪.自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转变和重塑[J].记者摇篮,2020(4):37.

篇13

我班在上学期就开始进行实习动员,让学生熟悉自己手上的教材,撰写教案,请教材教法老师担任评委,进行班级微型课竞赛,同时安排部分学生到都匀一中听语文教师的课,使学生得到一定程度的训练,并充分感受到实习前的紧张感。在本学期开学时,就由周健自主任负责,组建了XX级本科(1)班实习队,拟订实习计划,把实习篇目分到每个学生手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以及实习学校班级的分布情况(高一年级11个班),注意高下结合、特长搭配,使学生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将学生分为11个组进行试讲。指导教师责任到人,负责监督、检查、指导学生编写教案,钻研教材教法,听学生试讲并提出修改意见。由于准备充分、安排合理,督促有力,前期试讲效果好,学生积极性高。为实习的顺利进行和~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内容 备课

前往实习学校前,所有实习生都在实习队指导教师下研究教材,编写教案并反复修改,写出了教为完整详细的教案,同时在试讲中不断改进。在正式上课之前,安排了半周的听课任务,实习生听原任课教师的课。利用这段时间,实习生虚心向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请教,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结合班级实际继续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备课精益求精,做到胸有成竹。

2、课堂教学

本次实习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实习班级为单位把任务落实到各组,由实习学校任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实习生的备课、上课的把关检查,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所有实习生必须经过指导教师批阅并签字同意其教案后方可上课。在课堂教学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努力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认真备课,独立写出了质量较好的教案,并在预讲和试讲中得到逐步提高。

在实习上课时,绝大多数实习生都能较好地遵循教育教学原则和规律,把握教学大纲,熟悉掌握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注意启发性和学生动态,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流畅,所有学生都能按照要求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板书清楚规整,讲授比较准确生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有近半数实习生上得较好,特别是左慧、杨静、陈娟、石冰燕、罗方亚、陈军、张贵南、莫如能等同学的课堂教学更是取得了明显的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实习学校的好评。

3、作业批改

为使学生的所学得到巩固,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我们要求课后布置一定作业,实习生以组为单位集体进行批改,尽量做到全批全改,增强了教学效果。

4、课外辅导

充分发挥实习生的积极性,凡早读和晚自习是语文科目的,实习生轮流值班进行辅导,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深受学生的欢迎。

5、听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