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5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论文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初中语文学科教学论文

篇1

重视学生习惯性习惯性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习惯性,可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育课的常规教学方式,大多由集合、报数、实践上课内容组成,当集合、报数这些步骤结束后,再进行上课内容的实践,这就会浪费了不少的课堂时间。然而,让学生养成在体育课时,习惯性的集合、报数,这样便可以节省课堂时间。另外,教师还可以以身作则,带领学生不迟到、及时整队等,通过这些细节的改进,以此来节省时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手段的实效性

采取实效性的教学手段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选择上面,教师应该讲究其实效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帮助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体育课中跳远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直强调学生的姿势,向前上方腾空跳起,充分展体,落地时,收复,举腿,小腿往前伸,同时双臂用力往后摆动,落地缓冲。但是教师这样只是一味的强调标准,学生只存在概念上的认知,并没有完全的动作印象,以至于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手段上面,教师可以将跳远的动作,进行分解,并作出示范,利用这样实效性的教学手段,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在初中的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想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就需要加强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学。体育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这样才能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羽毛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进行一场小型的比赛,在比赛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教授学生羽毛球的运动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和学生互动,通过这样的互动性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还能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体育教学的理念中,教师们应该明确互动性的重要性,充分将互动性教学融入到在教学过程中。互动性是初中体育教学理念的重要概念,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创造出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这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关键。

篇2

具体到一节课立教什么,如何提高课堂效果,其实课标已明确界定。新课标认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新时期中学语文教育的任务,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应该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根本出发点。

1.以课标为准、学生为本,确定目标

1.1吃透课标,做到心中有标。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规定了学生发展目标,对不同学段都做了具体的要求。这些目标的实现学要在一节节课中去落实。课标的界定比较宽泛,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和文本的实际,把一个个的总目标细化为一个个的单项目标。学段内的语文教师要通力协作,规划处每一年级应达到的目标,在备课与授课中逐一落实。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去落实每一个目标,只要突出1——3个目标即可,这样就克服了语文课堂的随意性和无小型的弊端。

1.2因学生实际选择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受体又是主体,要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语文课堂的时效性,就必须研究学生,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学习目标。一个班的学生比较多,要一个一个去确定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可能的,那样的课堂也很难提高时效性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班的群体学习特点去定下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如这个班的学生普遍接受能力较强,那么我们可以在基础知识这一块加快速度,而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如果接受能力较弱,那么我们在基础知识这一块就得多花点时间了。一个班少数学生接受能力强或者差,不在教学目标的考虑之例。毕竟教师要考虑的是绝大多数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但那是终极目标,在教学目标的选定时,教师主要侧重的还是基本面。

2.灵活的课堂形式,激发兴趣,提高实效

无论哪一种教学方法,其根本目的都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突显出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可以说是一堂真正有效的语文课。而且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突出学生的参与体验,审美愉悦又是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用什么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学有所得,又能够得到美的享受呢?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死板硬套,从一而终。我觉得在短短的四十五钟之内与其面面俱到,不如突出其某一个方面。课型的确定与选择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如果为了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可以开设找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歇后语对答比赛,文学常识抢答,古诗词背诵比赛等等课型。

如果为了训练学生表达与听说的角度来看,可以开设诗歌朗诵课,演讲课,辩论会,绕口令,对口相声,课本剧表演等等课型。

如果为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可以开设作文课,改作文,仿写,扩写缩写,用指定的修辞手法造句等等课型。

有人会说:课型多样化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去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能力是否下降了呢?俗话说兴趣是第一老师,只要学生的兴趣上去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其它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事实证明,语文教师要能从课型的选择上去多下功夫,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法的运用,将使学生极大地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一走到教室门口,学生们就坐得端端正正,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你时,你就会明白这节课会是怎样的效果了。

3.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实效性

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在获取到知识的营养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起到了潜移墨化的教育效果。语文教学,由于它的形象性与直观性的特点,决定了它比别的科目更加需要多媒体教学。有了多媒体教学,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如虎添翼。

篇3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要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

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篇4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

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我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首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20多个问题,然后,从字词、情节、背景、人物、主题、写法上分类组织讨论,对那些角度独特、见解新颖的问题与发言及时表扬与肯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有时候,课堂上会“一片大乱”,可是这也正是学生创造能力集中迸发的时候。当达成一致意见后,问题在讨论中得到了解决。

三、培育学生提出新见解的能力

目前中学生的求知欲强,对社会、人生、自然都有积极的探究兴趣,对什么事都喜欢问为什么,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老化的、不活跃的信息比较少,头脑里没有条条框框,因而敢于说出不同的见解,容易创新。也许他们的见解,如同对待初春的花蕾,需要教师倍加爱护,积极引导,久而久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是十分有价值的。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是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先交到学生手中,让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上去思考,有时学生所想到的,连教师和编者也未必想到,对于这些新颖的见解,我如同对待初春的新芽一样重视,倍加珍惜,因为这些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的,标志着他们在思维和语言上上升到一个成熟的新阶段。

四、创设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手法陈旧,就会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学生慢慢地就会变成被教师“报大的一代”。因此,教师在教法设计上,也应有所创新。

例如,我在讲《勇气》一文时,就安排学生进行课堂剧的表演——当美国士兵脱险后,他会与因为救他而失去丈夫的法国女人有怎样的对话?这一设计一下子打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闸门,也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五、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比重

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塑造有很大作用。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就要在教学评价中,要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重视这种学生方式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针对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的表现设置一定的积分,当这些积分达到一定量时,可按一定的比例记入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

篇5

二、网络环境有利于教师正确的评价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评价的实施理念:“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网络课堂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学校或班级建立学习交流的平台,学生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交流平台中提出来由老师和其他同学共同回答,或者将自己不同的见解说出来,大家展开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提问与不同见解对学生的学习及思想动态有一个及时正确的了解,从而给教师根据学生学情制定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例如,在初二下册中关于《惯性》的一课,在课堂上老师面对的是三四十个学生,只能采用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对个别学生则不可能照顾的十分周到。在解释惯性定义,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是不依外界(作用力)条件而改变,它始终伴随物体而存在的时候老师所采用的解释方法可能有的同学并不能及时接受,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无法通过有效地途径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接受状况,无法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评价。在现今的网络教学时代只需要建立一个互动交流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学校的BBS论坛也可以是老师与同学建立的自己的网站,教师要鼓励同学们在这个平台上积极交流沟通,将自己模糊的、不懂的、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大胆的说出来,由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同时,教师将课堂中讲授的内容上传到论坛或网站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享受享受资源库中资源,资源库对访问者及其访问内容进行记录,有老师统一管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的目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及到访资源库的情况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通过点拨指导学生使之得到提高。整个教学过程中,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小组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也不再是仅仅面对一个学生的评价,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诊断性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优化、优化教学管理、评价学习效果、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等。

三、网络教学的资源共享,有助于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