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健康教育相关论文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性病艾滋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目前控制性病艾滋病流行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加强对广大人群尤其是青少年进行健康教育[1]。世界各国防治艾滋病的经验表明,在尚无完全有效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和免疫疫苗问世的情况下,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该疾病的认识,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大范围的健康教育被公认为是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2]。为更有效地对在校青少年开展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现对我国学校对青少年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关现状作一综述。
1. 学校开展对青少年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的性病艾滋病正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青少年对婚前性行为的认同和发生率逐年升高,国内近年来多次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表明,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生殖健康知识严重匮乏,意外妊娠和非婚生育者明显增加,性病生殖道感染发病人数上升等问题,使青少年成为潜在的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1999年全国性病流行病学分析已发现的艾滋病感染人群中15~29岁的青少年感染者占77.60%[3]。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表明,到2007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人,全人群感染率为0.05%。其中艾滋病病人约8.5万人;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5万人教育管理论文,因艾滋病死亡约2万人;而新增加的艾滋病感染者中50%是10-24岁的青少年。因此,处于性活跃阶段的青少年已经成为了预防性病艾滋病的重点人群[4]。
随着青春期性发育的开始,青少年性机能也逐步趋于成熟,心理状态也发生较大的变化。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很有可能感染性病艾滋病。原因主要是由于:(1)青少年缺乏必要的性与生殖健康的科学知识、正确态度和相应的防御技能怎么写论文。(2)中国人的性成熟年龄普遍提前,从而出现性行为开端的低龄化、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增多的趋势。(3)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使其性行为多为随意性,容易遭受性病艾滋病感染的侵袭。以上原因证实,青春期容易遭受健康危险因素影响生命阶段,特别是不安全的性行为和相关生殖健康的结局。因此,开展并加强对青少年人群的性健康教育,预防性病和艾滋病已成为当务之急。
2.学校对青少年开展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概况
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试行预防性病艾滋病的学校教育。在原国家教委体卫艺司和卫生部疾控司及国际组织的联合支持下,在全国建立了预防性病艾滋病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的有关网络,建立了“预防性病艾滋病学校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教育部门要将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纳入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教学计划,落实教学课时,每年有2h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并对高校新生发放《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卡》,深入持久地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活动。马迎华等[5]等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924名大学学生的调查显示,有93.10%大学生赞成在学校开展预防性病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与其他国家的实践证明,学校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青少年的性和生殖健康知识水平[6],经教育和生殖健康服务可有效地降低年轻人性相关的健康危险[7]一致。认为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健康教育的最佳场所,青少年学生则是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总之,健康教育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预防性病艾滋病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学校对青少年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方式及效果
3.1学校教育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近四分之三的发达国家和60%的发展中国家就已经实施了以学校为基础的艾滋病干预计划。将学校健康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手段和有效策略,并把学校作为国家预防艾滋病的重点。我国在1998年印发的《中国预防艾滋病中长期规划》提出把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纳入我国大、中学生的健康教育课,认为在学校预防STD/AIDS健康教育中,校医肩负着重要责任。学校能确保学生通过正规渠道学习有关性健康、预防性病、艾滋病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年轻人避免HIV/AIDS感染,减少他们的过分恐惧和偏见,并将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传播给家庭、社区及他们的同伴教育管理论文,值得推广和普及[8,9]。
3.2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彼此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和技能,并决定自己行为,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目前,同伴教育在青少年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中正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广泛地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方法。国外研究显示,青少年乐意与同伴教育者讨论与性病艾滋病相关的话题,寻求有关预防性病艾滋病的相关信息。通过同伴教育后,青少年普遍提高了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和安全性行为的知识水平;对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态度变得比较同情;初次性行为的发生有延迟,安全套的使用率增加[10,11]。同伴教育者起到了榜样作用。国内研究也显示,同伴教育是一种青少年乐于接受而又有确切效果的健康教育方式,在提高青少年对艾滋病的认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在自我保护及安全性行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2,13]。如叶利贞[14]等研究还表明,同伴教育对提高大学生防治性病艾滋病的知识水平效果显著,对树立大学生防治性病艾滋病正确态度具有重要影响,对大学生防治艾滋病相关行为的正向转变具有一定作用。
3.3网络或录像教育 网络或录像在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信息传播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宣传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在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网络易于检索、信息易于保存、个性化和私密性的优点,网络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扩展了社会信息的传播,并为健康教育改善传播效果提供了极好的渠道怎么写论文。徐钟谓[15]等利用网络(论坛)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的实践研究发现,网站的开设与网络宣传和咨询在防治艾滋病宣传中可以起到独特而显著的效果。王左卿等研究结果提示,艾滋病健康教育讲座对提高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水平相当有效。讲座后大学生相关健康观念形成率提高,尤其是在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上有所改善[16]。
3.4其它健康教育 其它健康教育如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师生互动的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模式[17]。在掌握知识、转变态度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为形成健康的行为,从根本上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打下基础。其中家庭教育、社会参与、电视、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出版社、专业咨询组织和机构等建立健全,使青少年掌握性病艾滋病性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等知识,对性病艾滋病的预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学校开展青少年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建议
学校在开展青少年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育管理论文,但也存在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采取:(1)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国家及教育部有关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工作要求,不断推动青少年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有关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合理化。(3)加强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力度如师资培训活动等;增加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方式如网络教育、家庭教育等。(4)根据有关部门和教育部要求,制定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检查评估办法和检查的量化指标,通过科学评估、加强督促指导、加大奖惩力度等,以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促使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各项措施的落实。
综上所述,学校加强对青少年性病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等一系列宣传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面临性病艾滋病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日益增多的趋势下,对广大人群特别是青少年如何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如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Gao Y, Lu ZZ, Shi R, et al. AIDS and sex educationfor young people in China[J]. Repord Fertil Dev,2001,13:729-737.
[2]尹得军,樊红光,尹晓静.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好的疫苗[J].中国健康教育,2000,16(1):47-48.
[3]全国性病监测协作组,1999年全国性病流行病学分析,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0,3:129[4]UN AIDS and WHO. AIDS Epidemic Update[C].December 2003,Geneva:UNAIDSand WHO, 2003.
[5]马迎华,王超,张冰等,全国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与方式需求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4):300-302
[6]Mccauley AP,SalterC,Klragu K et al.Meeting the needsof young a-dults. Populaton Rep J,1995,41:1
[7]Lou CH,Ding YG & Gao ES.Inpact of sex ang rep 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among highm iddle school students China public Health (in Chinese),2002,18(6) :645
[8]陈虹,孙江平,斯颀,等.深圳市中学生预防性病艾滋病干预措施评价[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0,6(4):242
[9]何小静,尹铁芳.某大学新生预防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知识来源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06,12(4):401-404
[10]Ozcebe H, Akin L, Aslan D. A peer educationexample on HIV/AIDS at a high school in Ankara [J]. Turk J Pediatr,2004,46(1):54-9.
[11]Caron F, Godin G, Otis J, Lambert LD.Evaluation of a theoretically based AIDS/STD peer education program on postponingsexual inter course and on condom use among adolescents attending high school[J].Health EducRes,2004,19(2):185-97.
[12]梁升禄,陆春,龙少康,等.艾滋病预防青年同伴教育及其效果[J].现代预防医学 2007,34 (20):3920-3924
[13]黄红,叶秀霞,蔡泳.福建省三明市高中生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评价[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 15(2):128-130
[14]叶利贞,徐秀芝.师范类大学生性病/艾滋病同伴教育近期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50-452.
[15]徐钟谓,项珍,利用网络(论坛)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和VCT宣传的实践研究,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8,14(5):76-77
[16]王左卿,王树山,王秀岩.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现状与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5):345-348
为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与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将共同举办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培训与研讨活动,现诚邀各学校相关人员参加,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加人员
中小学校长、学校德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音乐教师、美术教师等。
二、研讨内容
模块一:理论篇
心理剧的原理及其治疗技术
校园心理剧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技术
模块二:实践篇
校园心理剧实践操作流程及技术运用
模块三:观摩篇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校园心理剧现场观摩
三、研讨专家组成
国内心理剧资深导演、心理学博士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德育心理研究室校园心理剧团队
四、研讨时间、地点
1.报到时间:2013年6月9日
研讨时间:2013年6月10日~11日
2.报到地点: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
会议地点: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东虹路(三环路东四段内侧十陵立交——成渝立交之间)。学校附近的火车站是成都东客站,汽车站是五桂桥公交总站。乘车路线:5、66、80、85、94、97、98、108、120、122、136、137、200、223、537、854、855、856路。
五、研讨费用
1.会务费:980元/人(含授课费、午餐费、资料费)。
2.外地参训人员可协助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
六、考核与证书
学员完成研讨内容并经考核合格者,将颁发由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具章的结业证书。
欢迎学员围绕校园心理剧提交论文,题目自拟。论文要求:(1)符合本次会议相关主题要求,且未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2)论文内容应包括: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及参考文献,作者及其单位、邮编、电子邮件地址;(3)论文提交邮箱。会议将在了解学员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提交论文的质量决定是否结集出版,优秀论文可推荐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发表;(3)会议将根据提交的论文质量评选出优秀论文,并颁发由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具章的获奖证书。
如愿参加2013年6月5日会议研讨的学校和个人,可以提前将研讨的主题、相关内容和联系方式发到组委会邮箱。经组委会讨论后通知学校或个人作会议发言。
七、其他事宜
凡参加研讨的学员,均可提交学校在校园心理剧方面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与会专家将择选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解答,现场交流。
凡参加研讨的学员,每人须携带免冠照片2张(注明单位、姓名及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复印件1份。
八、付款方式
账号:3100028909024906284
账户: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
开户行:工行北碚胜利分理处
九、报名及联系方式
报名电话:010-8881083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培训部 王老师
咨询电话:18623548686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刘老师
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为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与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将共同举办首期“积极心理与学校文化建设高级研修班”,现诚邀各单位相关人员参加,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加人员
中小学校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以及班主任、心理教师等。
二、研修内容
模块一:理论篇
积极心理学原理及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基于积极心理的学校文化建设新思路;
学校文化建设及其心理动力;
学校文化对学生心理健康及积极品质形成的影响……
模块二:案例篇
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引领师生幸福成长;
积极心理运用于学校文化建设案例剖析;
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学校解析……
模块三:考察篇
北京知名中学考察。
三、授课专家组成
教育部相关部门领导;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学校文化的资深教授;
国内外积极心理研究专家;
一线知名校长(参会校长可在报名回执表中提出主题演讲申请)。
四、研修时间、地点
1.报到时间:2012年7月17日
研修时间:2012年7月18日~21日
2.报到地点:另行通知
研修地点:北京师范大学
五、研修费用
1.学费:1980元/人(含授课费、午餐费、资料费)。
2.外地参训人员可协助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
六、考核与证书
学员完成研修内容并经考核合格的,将获颁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具章的结业证书;并可在北师大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网页(scett.bnu.省略/)上查验证书。
欢迎学员围绕研修内容提交论文,题目自拟。论文要求:(1)符合本次会议相关主题要求,且未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2)论文内容应包括: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及参考文献,作者及其单位、邮编、电子邮件地址;(3)论文提交邮箱xljkzz@vip.省略。会议将在了解学员需求的基础上,根据提交论文的质量决定是否结集出版,优秀论文可推荐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发表,相关事宜将在会后另行沟通。
七、其他事宜
凡参加研修的学员,均可提交学校在文化建设方面遇到的问题与困惑,与会专家将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解答、分析,现场进行交流互动。
凡参加研修的学员,每人须携带电子版免冠照片1张(注明单位、姓名及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复印件1份。
八、付款方式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苏州桥支行
户 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账 号:1100 1079 8000 5600 9860
联行号(京外汇款填写):105100012091
九、报名及联系方式
报名电话:010-88810835 传真:010-88817526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培训部 王老师
咨询电话:010-58802881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余老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4-0004-03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1]。它是影响人们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然而,据美国卫生局报告,我国精神疾病目前占所有疾病的14.3%,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到17.4%[2],这表明我国心理健康问题形势严峻。小学生情绪能力和认知能力处于迅速发展的关键期,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其幸福感,更对其健康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此,有学者就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中有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16.4%,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4.2%[3]。这反映了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堪忧。
越来越多的研究认识到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学术议题,更是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基础,因此大量的研究先后探究了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了把握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具体情况,本文对源自中国期刊网的453篇相关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以深入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具体开展情况,为今后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1.统计方法
文献计量法,以频次、百分比为主。
2.文献取样
以中国期刊网为平台,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所发表的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所有文献进行统计,发现有453篇包含“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题录。
3.分析类目与单元
在对代表性论文进行参考的基础上,对以下6个单元作统计分析:年代分布、受资助状况、合作者人数、内容分布、作者机构及作者所在地区。
二、结果与分析
1.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
对2003~2012年发表的453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进行年代分布统计分析,如下页表1所示。除2005年(4.4%)和2009年(10.2%)出现稍大的波动外,我国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论文数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003~2007年的论文数为159篇,2008~2012年的论文数为294篇,分别占总数的35.1%和64.9%,后者较前者增长了29.8个百分点,这说明近十年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2.研究论文的受资助情况
对近十年来的453篇论文的受资助情况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结果发现有84.1%不受任何项目资助,仅有15.9%的论文受资助。在受资助的文章中,最多的是省部级项目(9.5%),来自“相关协会”(1.1%)及“国家级”(1.3%)资助的项目相对较少。整体而言,受资助的研究数比例低且不同级别间数额差异很大。这给未来的研究以启示: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全面开展需更多资助,尤其是国家级项目及相关协会项目的支持。
3.研究论文的内容
对453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见表3),结果发现“现状调查”(18.9%)、“相关研究”(21.9%)及“对策研究”(19.4%)这三项研究内容所占比例相当,但都低于“其他”内容类别(37.1%)的研究论文,而这部分论文是作者基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某角度而提出的一般性看法或陈述,缺乏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综述研究”及“测量方法研究”则分别只占总体的0.9%、1.8%,这提示着综述性与测量方法类研究目前呈现出一定困境,亟待突破。
4.研究论文的形式及其研究力量
对研究论文的合作形式和研究力量进行分析(见
表4),结果发现,独著论文数占论文总数的67.8%,合著论文仅占32.2%,且论文合著以两人合作形式(17.2%)为主,课题组合作形式仅占0.7%。这表明研究者需加强各种形式的合作力度,组建课题组形式的专业研究团队,增强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以第一作者的单位作为研究力量机构分析的基础,“其他(小学教师及协会等)”占研究力量的55.8%,其次为“师范类院校”(17.7%),而来自其他单位的研究相对缺乏,见表5。这表明,小学教师及协会是最主要的者,这些发表者的研究内容基本上是一般陈述性的研究,这与表3中关于研究内容的数据结果(“其他”类别即一般性看法或陈述性研究占最大比重)契合。由此可以看出,专业研究团队参与力度的薄弱可能影响到研究内容的的专业性与系统性,研究需更多专业力量的
投入。
为了进一步了解研究力量的分布,本研究对研究力量的省份分布情况作了分析,分布总体来说呈不平衡状。研究力量位列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江苏(11.0%)、山东(7.5%)、甘肃(7.5%)、浙江(7.1%)与吉林(5.1%),表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较发达地区已经普遍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位列后五位的省份分别为:青海(1.1%)、内蒙古(1.1%)、(0.9%)、宁夏(0.5%)及新疆(0.5%),即我国偏远贫困地区的相关研究极度缺乏。
三、讨论
1.拓展测量方法
本研究发现,近十年来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数量较多,同时内容涵盖面较广,包括现状调查、相关研究、对策研究、综述研究、测量方法研究及其他研究等,但关于测量方法的研究却相对匮乏。目前国内研究仍较多引进国外的测量方法,易出现跨文化问题;此外,现有量表内容多侧重负面心理特质,与小学生发展的实际有所偏离[4]。我国研究者也意识到这些问题,心理健康的评估工具已经从单纯引进发展到自编问卷,量表内容在向多领域延伸,也编制出了一些信效度较好的量表。但总体来看,我国心理健康量表的信效度普遍较低,自编量表有低水平重复现象,测量积极心理的量表少[5]。即我国仍需本土化的较为统一的科学测查工具和标准。广大研究者需加强对研究方法的探索,改善测量工具,以便为更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2.研究者的全面调动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需要研究者的积极参与。首先,对研究者合作积极性的调动。研究形式合作化已经是当今科研形式的主流,合作带来的团队资源整合有助于促进研究途径多样化以及研究本身的完整性、全面性与创新性。但上述数据显示,独立研究形式仍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主流。独立性研究在一方面保留了研究纵向的独特性及系统性,但另一方面独立性研究缺少横向文化间的合作交流。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6,7],即跨文化、跨地区式大样本研究缺乏。为此研究者应当积极寻找合作切入点,突破束缚,加强各种形式的合作以逐步完善研究维度。
其次,对经济落后地区研究者的调动。有研究者在关于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现状的研究中发现,8.4%的中小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或很差,其中有28.7%为小学生[8],这说明西部落后地区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非常强烈。但本文数据显示,我国一些落后的偏远地区,如青海、内蒙古、、宁夏及新疆等地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极少,发展极慢,这也反映了落后地区小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远远得不到满足,客观经济条件的相对落后直接影响到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开展。同时研究工具的不完善、研究人力的不足等因素都妨碍了相关研究的发展。政府需增强支持,帮助其改善研究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呼吁更多其他地区的研究者多进行跨地域研究合作,提升研究意识,改善研究方法,加大研究力度。
最后,对各个单位研究力量的调动。本研究数据显示,群体主要集中在小学教育者及有关协会方面,他们多以见解性、描述性的研究为主。这些研究与其自身教育实践直接联系,更具现实意义,且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启发与思考,但这类研究缺乏专业性、科学性与系统性。由此,对来自不同研究单位的研究力量的全面调动可以融合多种研究优势,实现不同单位研究力量之间的互补,以便研究成果能更高效地应用于
实践。
3.展望
心理健康问题的低龄化趋势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总体上正在不断地深入和拓展。针对目前研究呈现的不足,未来的研究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加强研究的问题解决指向性,增加对策研究,将理论积极运用于实践;(2)实证研究有待强化,研究方法需不断改进,尤其是测量工具的改进;(3)研究要迈向全面化合作,突破孤立局限,尝试跨单位、跨地域、跨文化研究;(4)研究可多围绕具体、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增加个案研究并综合群体研究以增强研究的临床应用性。
参考文献:
[1]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9.
[2] 肖旻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1-2.
[3] 沃建中,马红中,刘军.走向心理健康(发展篇)[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9-10.
[4] 郑日昌,张颖,刘视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和量表编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8,(2):30-34.
[5] 廖全明,苏丹,黄希庭.目前国内常用心理健康量表的回顾与反思[J].心理学探新,2007,27(4):74-77.
[6] 杨宏飞.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9-290.
一、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及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和学习知识阶段,更是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逐步形成的阶段,因而小学生具有比较显著的心理特点,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心理十分简单但又十分矛盾。一是基本上都有美好的愿望,很多小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却不够努力,特别是对现实荣誉十分看重。二是基本上都缺乏理智,感性往往往都会“战胜”理性,很多时候都非常感情用事,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因而其自我意识更强。三是基本上都具有较强的进取心,争强好胜的心理比较强,但很多时候都停留在“口头上”,付诸行动的时候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于一些困难普遍都有畏难情绪。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有针对性的解决小学生普遍存在的情绪不稳、学习困难、缺乏毅力以及抗打击、抗挫折能力不强等问题,能够使小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小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适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能够改变小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团队精神不足的问题,让小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班主任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而,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加强“学情”分析,特别是要通过与小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让小学生愿意与班主任交流,深入了解每一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心理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二)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导者,特别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与小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因而必须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把创造“和谐班级”作为重中重,鼓励、支持、引导小学生树立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注重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小学生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谅解,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种花须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小学生感性思维都比较强,因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必须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常常会表现为外在的变化。比如有的小学生会莫名的出现不爱说话,有的小学生也会莫名的出现脾气暴躁,还有的小学生会莫名的出现成绩下降,等等。这些都需要班主任细心的去观察,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四)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应用于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