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实体经济如何发展

实体经济如何发展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5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实体经济如何发展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实体经济如何发展

篇1

关于如何运用现代金融手段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各项工作发展的思考

一是将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结合传统的信贷分析审核流程,降低实体小微企业融资对抵质押条件的依赖,在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融资效率的同时筛查、排除非正常经营的空壳公司、非实体企业等,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向真正缺乏资金的实体企业,并借助现代金融的产品创新,在供应链金融、海内外联动产品等方面多管齐下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依靠大数据分析对企业资质进行评级打分,以相应的风险对价对应融资成本,总体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是依靠互联网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操作系统与市场监督、公安、法院、税务、工信、外管、商务等部门数据打通,以便减少业务操作中的数据重复录入、重复审核等环节,提升操作环节的工作效率,同时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完善网络服务系统、开发更便捷的线上作业产品,以便节约企业办理业务的时间,降低企业人力成本。

三是进一步对传统的结算及资金管理产品进行创新、例如票据结算的整合产品、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整合产品等,以丰富企业的结算方式、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降低企业的管理及财务成本。

四是加快银行、证券、基金、担保机构、财务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及产品整合,拓宽实体企业的融资渠道,尤其是大型的综合性金融集团提升混业经营水平,以便对企业从初创期开始提供一揽子的金融扶持及财务管理方案来契合企业长期的发展策略,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篇2

自从2000年美国互联网政策失败之后,政府颁布了各种减税政策,导致几年间美联储出现大幅度的减息,这一现象也间接的刺激了房地产以及信贷消费,但是也间接的一番了一系列的通货膨胀压力,最终导致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环境之下,中国石油经济发展遭受明显的影响。对此,如何顺利的度过金融为,为综合性建设能源经济便成为首要任务之一。

1金融危机下中国石油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因为金融经济影响,当前我国石油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开采难度不断提高,开采的成本、风险以及投资不断提升。中国石油为了达到国家对于石油资源的需求,不仅仅是在勘探方面需要进行创新,还需要提高在投资方面的程度,并做好大批大油气田的开发,稳定我国每年的石油开采量以及储备量。但是,因为石油开采的进度不断深入,开采的难度以及开采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大,这也间接的提高了开采的成本和投资需求,同时见效也更不如从前。第二个方面是油气销量与价格相反。因为我国成品油与天然气的定价是由国家进行控制,虽然通过多次调整与改革之后,油气价格的变化和国际之间基本保持平衡,但是仍然存在油气价格倒挂的问题,尤其是在原油价格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炼油业务的经营利润会不断下降,这也间接的影响着石油勘探环节的经济效益。第三个方面是国际化的开发风险不断提高。近些年,伴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我国石油出口量不断提升,自从2008年开始,海外的原油产量就已经突破了6000多万吨,天然气已经达到67亿立方。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也间接的提高了我国对于国际石油的进口需求。但是,因为国际政局的波动,导致许多国际上的油气开发项目存在许多的风险,尤其是在人身安全方面,导致整体发展并不舒畅。

2金融危机下如中国石油经济发展改进措施

2.1坚持核心业务

石油企业中的油气业务是最为根本的业务,是确保企业经济价值的基本保障。中国石油应当是注重建设多个大规模油气生产基地为主,以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为例,应当将业务的重点、核心放在石油的开采方面,确保企业能够具备充足的经济基础。

2.2推动国际化发展战略

针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石油经济必须坚持国际化的战略发展方向,并通过经营的规模化促使金融危机所呈现的风险变的最低。我国石油已经在海外建设了多个油田,这也是我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一种直接体现。

2.3严格控制投资项目

自从2009年之后,我国石油领域就一直在坚持投资就是成本的理念,想要确保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坚持提高企业管理效果,提升投资源头的控制,同时做好投资过程和结果的管理。近两年,伴随着我国石油业务的不断扩张以及石油生产规模的不断增加,再加上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而导致的建设成本提升,我国石油投资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基本上每年的增长率可以达到4%。对此,就需要在不断的扩张过程中严格控制扩张的因素,从而确保金融危机不会影响到我国石油经济。

2.4坚持低成本发展战略

想要确保石油经济的稳定发展,在成本方面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必然的。对此,就需要在成本方面采用行之有效的控制制度,寻求最佳的节能减耗措施,真正做到全过程、全企业以及全方位的成本控制。与此同时,还需要做好成本的职能管理,需要做到周期性、安全性、稳定性、优质性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从根本上实现成本的节约,并完善责任的制度,提升投资的效率以及效益。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实现成本管理,可以借助激励、奖惩等方式对企业每一个层面进行成本管理,从而确保企业的低成本战略得以全面实现。

2.5注重并购重组发展战略

首先,需要注重重组整合的发展战略,做好国有经济的布局以及调整,促使国有企业的结构得以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提高中国石油企业的内部结构,推动我国石油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和谐。其次,需要做好国际性的购并,充分应用国际化的油价回落,大宗商品价格的下降以及资产价格的不断下降等机会,在世界范围内做好战略性的投资以及并购的可能,推动企业长远发展。再次,需要持续提高股权投资的发展管理,同时采用行之有效的股权投资优化企业在战略发展方面的协同性。最后,注重股价波动对于石油经济的影响,应用国家政策的支撑或者是回购上市企业的方式,做好当前股价的控制,借助市场化的方式,确保石油股价的稳定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石油必然会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这一环境之下,应当正确的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明确自身的战略发展定位,同时坚持核心的发展理念,确保核心业务的稳定发展,并且结合国际化战略发展目标,采取低成本、严格控制投资、注重并购重组、调整能源结构等途径,持续、稳定的推动我国石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娇.金融危机下石油企业如何应对油价风险[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21):247.

篇3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分析

《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则明确指出,河北省将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背景,发挥保定市在疏散北京功能和服务北京生态建设。《“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阐明了京津冀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构想,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共同的地域人缘优势,社会文化根基和文化发展理念,保定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畿辅节点城市,有着优厚的地缘优势,文化底蕴深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提高保定综合承载的能力,构建文化保定的定位,建设新型保定。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下,以文化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多主体,多层次,建立保定城市发展区域特色文化,引领城市建设的思想定位,为保定城市全面建设做出努力。

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提升保定文化软实力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第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提升保定市的文化软实力的优势:保定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1)保定在京津冀连接中的地域优势。首都是中国的行政文化核心,在环绕北京的京津冀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大都市圈文化,保定的地理位置加上便利的交通,使它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2)保定在京津冀连接中的文化底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保定市拥有能够促进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积累下来的彰显着独特个性的燕赵文化拉近了京津冀的文化距离。利用传统精神文化的魅力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3)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文化目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京津冀有共同的文化发展定位,理念是想通的。保定市在京津冀发展大背景中,依托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在意识观念上保持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念,积极构建相应的现代文化,加强文化建设基础设施,深化文化产业结构。第二,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提升保定市的文化软实力的劣势: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京津冀地区分属三个行政区域,三地的政治地位、经济发展、文化流向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探究各自文化特点的深层次之下,津冀文化在北京文化的凸显之下,逐渐形成了对北京文化的依附状态,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保定市作为其中的一个地级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劣势主要有三个方面:(1)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由于京津冀文化缺少文化一体的凝聚力,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相对薄弱,而河北文化大体边缘化的危险趋势是提升保定文化软实力的一大劣势。(2)京津冀发展过程之中形成的各自相对封闭的文化情结是提升保定市文化软实力的又一大困难。文化创造的魅力就在于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个城市的定位,打破文化保守,以开放的心态相互交流,才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明智之举。(3)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文化管理研究的不完善,致使保定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缺乏相对的竞争力。京津冀虽然由于地域的相接,有利于形成京津冀一体化,但是城市发展,文化先行,京津冀城市发展的各自独立性让各地文化发展各自分散,管理力度相对薄弱,对于文化的研究探索跟不上城市发展的历史需要,缺少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对于文化软实力占据城市发展的综合竞争力的分量越来越重,而这却相对脱节的现实情况。

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提升保定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方案

社会发展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社会资本,而区域社会文化资本是现代社会区域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发展意义。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社会背景,提升保定文化软实力,积极建构保定的新型城市模式,以思想为先导,以政府为主导,以地域优势,交通优势,历史文化优势为载体,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合作共赢、信用开放的现代社会建设模式。

第一、以创新思想为先导,依托保定地区的地域思想.还是推进都市圈由交通、经济领域的接轨,向文化产业群落、文化市场接轨进程中的核心力量,更是重塑都市圈形象,加速提升都市圈的凝聚力、传播力、影响力和渗透力的有力支撑。城市发展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思想的进步,关注人的发展,用先进的思想塑造人,必须要创新思想,建立城市的文化底蕴,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第二、以政府为主导,依托津冀三地协同发展优势,谋求保定文化软实力产业。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制度定位,建立三者之间的文化协调组织,以市场为手段,以政府引导为重点明确保定城市建设中,文化建设的定位,建立保定特色文化品牌。同时,对于文物遗产保护工作逐步加大重视力度。目前,按照古城区、过渡区和新城区分区域控制的城市规划,对于市区内文物古迹投保护、修缮投入政府支持,重现名城古街风貌,彰显古城历史之韵。涉及市内景点有:“莲池后三景”、光园、总督署西路、淮军公所和清河道、末代状元刘春霖墓等等,涉及街区有东西大街,此外还有旧城府河段、西大园和清真寺三大片区改造也涉及诸多文物点的保护。以裕华路、西大街、东大街为主线,在保留其特色的中西建筑风格的同时,积极打造具有古城特色的文化街区。第三、以历史文化优势为基点,依托保定历史文化优势,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建设现代城市文明。在保定城市建设过程之中,逐步加大投入力度,秉持整体化、特色化的理念指导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协调各区县独有品牌,明确定位,大力支持曲阳石雕、安新苇编、易水砚、定瓷等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引导文化产业规模化布局、集约化发展;重视保定体育特色,积极开展游泳、篮球、空竹等体育产业积极承办各类赛事,充分利用“冠军资源”;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如安新高跷、定州龙灯、顺平桃木剑等,充分挖掘多种艺术资源,借助保定深厚文化底蕴与地方实际,有规划的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和聚集区。第四、 以地域优势为载体,依托保定天然地域优势,构建新型城市理念,自然灾害少,气候适宜。保定天然的地理优势就是距离首都北京和天津比较近,保定和北京相距140公里,和天津相距145公里,距离河北省省会石家庄125公里。在地理优势方面,保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枢纽所在,因此保定的发展定位要在稳中求发展,自然和灾害少,就要加大力度,保护自然资源,比如水资源的保护和森林绿地的保护力度,具体到县域特色,各取所长,形成特色文化保定县区经济模式。

综上所述,在京津冀发展的背景下,全面利用京津冀优势文化资源互补,积极培育保定的文化创新力,加快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不断提高保定的文化竞争力,全面传播和展示保定文化、扩大保定的文化影响力,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凸显保定文化名城的表现力,形成保定文化产业优势,建立和谐保定、善美保定。

篇4

一、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的不足

目前的财政体制框架脱胎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新的经济社会情况的出现,原有的财政政策体制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显露出不足。

一是财政分权为主导的中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划分,对地方政府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是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分权的地方发展模式之下,地区经济的增长成为单一考虑的因素,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对其他地区的责任,环境问题产生的副外部性考虑不足,因此地区的经济发展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二是城市原有财税政策中,关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规定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存在规定不够细,范围不够广,内容不够全面的情况还有,城市涉及环境的财政政策缺乏统一的政策框架和实施规划。目前,城市尚无专门的环境税,环境收费的比例和征收范围每年的变动较大。财税决策部门与环保部门的沟通尚不充分,相关政策往往因为多部门的协调不力而难以达到政策设计的目标。

二、促进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构想

(一)优化城市资源开发利用的财税政策

1.完善资源税。城市税法规定,对矿产和盐等7种矿藏品征税,按资源自身条件和开采条件的差异设置不同税率,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等税种体现了对土地资源的保护。但当前资源税很难起到保护资源的作用。建议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将水、草原、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等资源列入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税税额,拉大各档税额之间的差额,调整计税依据为开采量;将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土地增值税等有关税种合并到资源税中,统一进行管理,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取消对外资企业和外籍人员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优惠。

2.开征燃油税。目前,城市在能源供需方面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针对这种“入不敷出”的局面,建议动用价格杠杆,利用税收手段进行调节。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燃油税对节油有明显作用。开征燃油税,同时取消公路养路费等其他收费,这一改革方向于1998年政府已经明确,并为此修订了《公路法》,但目前仍有一些相关问题有待于解决,如农业生产者使用的汽油、柴油如何免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等问题。

3.支持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对现有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鼓励开发干净型能源、新能源和生物能源,降低对煤炭和石油的依赖,是促进循环经济的重要着眼点。对新能源的研发给予财政贴息或低息贷款,所用设施给予加速折旧,对新能源和再生资源项目的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所得税方面,税前全额扣除企业的新能源研发支出,对企业研发人员的工资也给予税前全额扣除,取代按计税工资扣除的政策。

(二)引导资源节约消费模式的财税政策

1.增强流转税对消费模式的调节力度。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采取差别税率。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和难以降解的包装物和产品征收消费税;对是否装有排污处理装置的小汽车按不同税率征收消费税,适当拉大含铅汽油和不含铅汽油的税额之差。降低环保产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的增值税,对节能设备、环保设施等环保项目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对一些绿色服务企业实行营业税减免,从而降低服务成本,通过降低相对价格来引导消费。

2.充分发挥政府采购作用。政府采购也会对公众消费心理形成一定影响,引领消费者对环保友好型产品的消费,运用政府的绿色采购带动整个社会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绿色消费模式是一种适度、节俭、健康、安全和无污染的消费模式,它是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推动力量,进而提高循环经济进程。

3.支持废旧商品交易中心的建立和运营。建议抽出部分财政资金,建立废旧商品交易中心,定时交易物品信息,为公众提供旧货购销服务。产品在消费领域的循环利用,不仅大大减少废弃物品的产生,延长产品生命周期,避免过早报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价值,而且为公众带来许多便利服务。

(三)鼓励废弃物循环利用的财税政策

篇5

近些年来,相当部分实体经济经营者弃主业、弃实体转而投向虚拟经济,大量资金流向期市、楼市、煤炭、古玩、农副产品等领域投机炒作,沪深上市公司“不务主业”的现象也渐趋流行,投资收益大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公司不一而足。资金向虚拟经济过度流动并不是一个健康的状态,长此以往,这样的经济体积累着大量压力和风险。实体经济和主业“空心化”有着很现实的原因,其中成本走高、税费过重、产能过剩、投资受限、融资艰难、创新不足、产出周期长、比较利益偏低等是导致实体企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客观原因;当前实体经济领域自身亦存在虚假浮夸、骗贷骗补、虚假贸易等“不良虚拟化”现象,大量企业家并没有将精力集中于做出好产品和服务,而是寄望于投机暴富的捷径。而今,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发达国家在重新审视实体经济的意义,再度形成“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撑在于实业”的共识。

发展实体经济,要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领域聚集。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人们对做实业有兴趣、有信心。

发展实体经济,要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收入分配要更多地向劳动倾斜,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调节手段,让做实业的人感到有奔头、能致富,促进社会公平。同时,要改变个别领域一段时期以来非理性暴涨、轻易获取暴利的状况,为经济发展及时化解风险,遏制投机炒作。

篇6

(一)服务品质是现代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金融业在实质上是为社会提供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的行业,服务是其基本职能也是其创造价值的基本途径,金融业的竞争一般体现在规模竞争、价格竞争和服务竞争三个方面,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实践证明,规模竞争和价格竞争机制缺乏可持续性,很容易落入粗放经营或价格战的误区,不利于行业的稳健发展,而服务竞争则体现了金融业发展的内在本质,金融服务品质的优劣、服务效率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金融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是金融业赢得市场、创造价值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 二)“十二五”期间金融改革形势使金融业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面临更加严峻挑战。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将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欧债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境外金融机构将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国内金融市场将呈现主体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竞争白热化的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金融业只有不断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赢得主动、取得优势。

(三)服务实体经济对金融业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提出了更高期待。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互利共赢,金融业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而实体经济也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如果实体经济不能健康发展,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必将受到严重制约和冲击,这已为美国次贷危机和当前欧债危机的发生发展所证明。金融业只有不断强化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经营理念,才会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实际上是一个如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方向、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在操作层面则是如何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如何优化信贷结构,如何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经济领域聚集等一系列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这无不对金融业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提出了更多期待和要求。

(四)瞄准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有助于推动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不仅是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已成为金融业保持核心竞争力,在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中,着眼满足实体经济和市场主体的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通过调整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客户结构和渠道结构,优化组织架构、管理机制、业务流程,努力构建起集约化经营、内涵式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经营管理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化、差异化的金融改革道路已成为是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必然走向。

二、突出重点,充分把握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中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的基本方向和主要任务

(一)以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为推动力,打造服务实生体经济的交通枢纽。要围绕配合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工程,加强各金融机构之间信息沟通和资金配合,通过银团贷款、委托贷款、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开展个性化项目金融服务,确保在建续建项目、铁路公路、重大装备等项目资金需求,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打牢经济发展基础。

(二)以支持“三农”发展为着力点,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找准定位,以强化支持“三农”职能为着力点,以大力支持实体经济为目标,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出贡献。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超对接、专业市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积极探索对县域粮食龙头企业、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的信贷延伸服务,积极探索农业生产保险业务,重点支持农业综合开发、中长期项目,积极扶持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完善提升“三农”金融服务,加快推进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三)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为突破口,践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积极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为突破口,践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一是加大政策扶持。要对小微企业贷款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保证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贷款额度;二是完善服务管理平台,围绕区域核心企业、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等小微企业集聚度高的客户群体,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全部纳入目标客户库;实施项目管理,围绕“串串、结块、挖转、帮扶”四个环节,积极服务好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客户,加强省、市、县三级行联动,重点推动县域小企业发展。

篇7

一、引言

2013年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对经济和金融两个层面做出了相似的评价,即总体平稳、结构性矛盾突出,明示GDP总量尚在容忍区间但质量欠妥,金融体系无系统性风险但效率堪忧。惠誉调查发现中国信贷总量对GDP的比率在5年内由75%增加到200%,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比较低下。由此可见,当前我国金融发展呈现出量性增长过速、质性发展不足的特征。如何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质量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也是实现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应有之意。本文基于金融制度评价的视角,通过构建较为全面的指标体系,以期反应金融服务支撑和引导实体经济发展的效率,为观测金融问题、化解金融风险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

早期关于金融制度优化指标体系的探索可以追溯到Goldsmith(1969),他建立了以金融相关比率FIR为核心的金融发展指标体系,通过1860-1960年的数据对16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做出定量评价。另一位金融大师McKinnon(1975)提出了衡量一国金融深化的经济货币化指标---M2/GDP,即该指标反映了货币金融体系的支付中介和动员储蓄职能;但受限于数据可得性,货币总量总要以M1、M2为基础构造,因而更多的是代表交易职能,而难以反映金融体系联结储蓄与投资的功能;即便将货币的总量扩展至M3,仍未能很好的衡量金融体系发展,尤其是金融效率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Levine为代表的学者构建了以下金融发展指标:非货币金融深度指标、国内金融机构的相对地位指标、金融资产的配置状况指标等用以反应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应用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两个层面的数据研究表明:在不发达国家,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而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

以上学者所提出的指标侧重于银行等传统部门的发展,而对金融市场上日益庞大的股票和债券市场重视不足,这一特点在衡量发达国家金融发展水平时更为突出。为弥补这一缺憾,世界银行于1999年提出了一系列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指标:金融中介的规模与活跃性指标、商业银行的效率与市场结构指标、其它金融机构的规模和效率指标、股票与债券市场的发展指标等。

国内学者谢平(1992)、易纲(1996)等对中国整体金融发展状况作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胡鞍钢等(1999) 、樊纲等(2000)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考察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几乎不相关。而谈儒勇(2000)、周立等(2002)运用中国金融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指标、金融市场的变量指标等通过多元回归、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及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从上述研究成果来看,金融发展的量化指标从侧重于反映金融发展的深度,到重视金融结构、规模与效率等,体现了金融评价指标随着金融功能多样化发展的历史性演进,也说明金融市场复杂性、金融发展的层次性必然要求采用组合指标以全面衡量金融发展的程度、水平和层次。

三、我国金融制度优化指标体系构建

金融制度优化指标体系是对金融体系发展状态的描述,它以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第一推动力”为基本立足点,应用结构化和层次分解方法构建指标体系,使用状态比较方法予以评价。我们认为,基于金融的功能观视角,金融效率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金融对经济的支持效率;二是金融对经济的引导效率。

要构建金融市场制度优化的指标体系,首先必须给出判断金融制度优化的一般定性标准,而后要对金融制度优化程度进行具体分析,因此本部分内容由我国金融制度优化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构建两部分组成。

(一)我国金融制度优化的评价标准

金融制度优化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指金融体系对宏观经济的支撑和引导的一种帕累托改进。因此,金融制度优化的评价标准也须从金融对经济的支撑和引导两个方面入手。

(二)我国金融体系支撑效率的评价标准

金融对经济的支撑效率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重在强调金融是如何更好适应并且推动经济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作为被动主体的角色出现,各种金融工具的产生、金融结构的调整、金融政策的推行都附属于经济发展这一宏观目标,最终呈现出金融发展与宏观经济相协调的格局。其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三)金融体系各子市场协调发展水平

在金融体系发展过程中,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主体的需求层次,各子市场在资金配置期限、资金配置额度、资金配置工具复杂度等方面侧重不同,但为了完成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撑,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它们在一定时期内会形成并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均衡关系。然而从短期来看,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金融或者实体经济的反应迟缓,金融市场长期处于不均衡状态,如何衡量这种不均衡性就是我们评价体系考虑的首要内容。

(四)金融市场整体的规模大小和产品多样性

金融发展的大小是相对于实体经济发展而言的,过小则束缚经济增长;过大则容易激起经济泡沫。因而,合适的金融规模对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至为重要。金融产品是金融交易的客体,是否拥有满足不同金融期限、金融风险、金融成本等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产品决定着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能否起到有效的支撑。

(五)金融结构变迁、金融制度改革与实体经济的适应发展

金融体系要实现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撑,还应避免自身的畸形发展,必须以市场配置金融资源为主要导向,减少或者避免行政干预。因为政府干预造成的市场扭曲程度大于市场失灵本身。在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有两个侧重点:一是利率管制的逐步放开,二是打破垄断,放宽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增强金融市场竞争。

(六)我国金融体系引导效率的评价标准

金融对经济的引导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推动和牵引成效,重在强调如何发挥金融体系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实体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作为主体的角色出现,各种融资方式、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金融改革的深化都将成为带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其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七)金融与实体经济宏观调控

实体经济运行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时,需要政策协调配合,综合运用好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金融政策工具,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扭转经济发展呢的不利势头如通货膨胀等,较好地实现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引导功能。

(八)金融与实体经济结构优化

经济发展既是经济数量的增长,更是经济结构的优化,而结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金融市场的传导机制来实现的。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既可以很好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通过对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实现对实体经济的引导,从而使得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九)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成效

实体经济的发展成效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的效率上,即经济增长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根据金融发展理论,金融体系主要通过提供支付体系、动员储蓄和改善资源配置等方式增进经济效率。

(十)金融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封思贤等(2011)认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积极转变增长方式。我们一般将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加而获得经济增长方式称为粗放型,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增长方式称为集约型。金融发展可以通过为企业改进生产设备、引进先进工艺、改善管理水平等方式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集约型增长。因而,金融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推动亦是金融对实体经济引导功能的表现之一。

(十一)我国金融制度优化的指标体系构建

构建我国金融制度优化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优化我国金融制度为目标,以金融对经济的支撑和引导为主线,以一级目标、二级指标和操作指标构成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反应金融制度优化状态。具体思路为:以优化我国金融制度为总目标,将这一总目标分解为两个子目标,即金融对经济的支撑目标、金融对经济的引导目标。进一步分解两个子目标,即将金融对经济的支撑目标和金融对经济的引导目标进一步分解为8个二级指标,然后在基本目标之下分解为若干个三级指标。

1.金融对经济的支撑效率指标设定

(1)反映金融发展规模的指标

主要包含6个三级指标:金融总资产与GDP之比、参与主体的数量、企业贷款增加额与间接融资总额之比、非国有企业贷款与GDP之比、金融业职工人数占总就业人数之比、金融产品多样化。

(2)反映金融结构变迁的指标

主要包含3个三级指标:M2/GDP、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货币市场交易额/ 资本市场市价总值。

(3)反映金融资产配置状况的指标

主要包含5个三级指标:贷款总额/储蓄总额、股票市场融资总额与GDP之比、金融资源配置期限结构、基础金融资产规模与衍生资产规模之比、信贷结构比例。

(4)反映金融市场化程度的指标

主要包含5个三级指标:市场集中度、市场竞争力、民间金融资本占比、存贷利差收入占比、金融机构类型多元化。

2.金融对经济的引导效率指标设定

(1)反映金融与实体经济宏观调控的指标

主要包含2个三级指标:居民消费信贷余额/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M2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弹性系数。

(2)反映金融与经济结构优化的指标

主要包含2个三级指标:金融资源在产业间配比、各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

(3)反映金融与经济发展成效的指标

主要包含5个三级指标:资本形成总额/储蓄总额、GDP 的增量/资本形成总额、国企获款比例/国企GDP 贡献度、存款+贷款/GDP、企业自筹资金/固定资产投资。

(4)反映金融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

主要包含3个三级指标:人均贷款、全要素生产率、资本要素生产率。

3.我国金融制度优化指标体系指数模型

金融制度优化指数模型是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由一个总指数,即金融制度优化总指数,两个分项指数,即金融对经济的支撑效率指数和金融对经济的引导效率指数构成的评价指数体系。

指标权重的分配是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调整赋值来进行。具体做法是:选择xxxx年为基期,通过指数化的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各级指数。其中,一级指数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分层加权总和,总指数为一级指数的加权总和。模型框架见表1。

四、结语

当前,根据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何提高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和引导效率已成为中国经济金融改革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金融制度优化指标体系为分析中国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引导状态这一极具争论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视角,但其实证研究远未完善。本文尝试性构建了中国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引导效率的综合指标体系,是对金融与经济关系研究的新拓展。需要指出的是,该项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相关理论与方法仍需进一步的整合,这也是我们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美]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2][美]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Ross Levine :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 Views and Agenda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 Vol35 ( June 1997).

[4]谢平.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J].经济研究,1992(11).

[5]易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1996(12).

[6]胡鞍钢.我国通货紧缩的特点、成因及对策[J].管理世界,1999(03).

[7]谈儒勇.金融发展理论在90年代的发展[N].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02).

[8]周立,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10).

篇8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资产证券化是将原始权益人/发起人(卖方)不易流通的存量资产或可预见的未来收入“构造”和“转变”成为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即资产支持工具的过程,其目的主要在于实现表外融资、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产流动性等。

资产证券化提供的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一定有利于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么?一切还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方可。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实体企业(非房类)尤其是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共有6000多万户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对我国GDP贡献率超过60%,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机会,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实体中、小微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金融资源主要向大中型国有企业积聚、向房地产企业积聚,广大中、小实体企业在金融资源分配上处于明显弱势地位。每年有大量中、小实体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倒闭。

三、资产证券化对实体企业(非房类)融资的影响

有学者认为,资产证券化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扩张将有利于为金融市场,尤其是银行业提供更多的流动性,盘活现有资产存量,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融资支持,理论上讲存在这种可能性,但如果深层次分析,此阶段政府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的背景,以及真正实施资产证券化后盘活的存量资产与补充的市场流动性是否真正能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非房地产类实体企业的发展,我们必须打一个问号。

(一)资产证券化的市场背景。

经济发展滞缓,以往靠投资拉动的爆发性增长无以为继。银行等金融机构杠杆化比例居高不下,工业部门企业负债经营,财务成本居高不下,为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去杠杆化、盘活存量风险资产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此时,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是将银行业的风险分散给大众投资者而确保其不会发生大的系统性风险。也就是说,资产证券化的背景并非完全是金融业通过创新之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所主动推进的。

(二)资产证券化的本质是风险分散而非消灭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本质是风险分散而非消灭风险,故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寄居在资本市场的风险未得到消除,而是从一个部门转到了另一个部门。且社会资金会新一轮的进入市场。进而可能会推高资产价格,而不会在本质上改变实体经济融资难的问题。

(三)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标准和导向问题。

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实施证券化后资产流动性增加,资本压力得到缓解。但银行贷款的要求和导向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会重复历史,将资金更多的投入到虚拟经济或是泡沫已经十分严重的房地产领域。要彻底解决该问题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流动性,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如何改变自身业务结构标准在制度上进行完善,在技术上设计出更科学的服务产品,打通实体经济融资难得核心症结。

实体企业在未真正学会如何创新、如何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准确地调整自身业务之前,过多的资金供给对于他们来讲未必是件好事。

即便银行或监管机构将腾出的资金引入到实体经济也无法保证其结果也一定是正面的。在过去的快速发展若干年中,我国实体经济已经积聚了大量的低水平的产能,产能过剩已然是当下实体经济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如果单纯在资金流动性供给方面进行人为扩张则无异于第二个四万亿,整个实体经济部门将再次利用高的债务杠杆得到短暂而不可持续的增长。增加的流动性都无法得到较好的利用和释放,最终风险将再次积聚到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从这个角度讲,资产证券化对于实体经济来讲可能又将是一场灾难。如此一来,资产证券化只是解决了短期的银行业流动问题,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金融市场以及实体经济面临的各类风险。

四、结束语

任何一种政策都有两面性,任何一种金融工具都有优劣势。有人说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加了就会流入实体经济,流入非房地产实体领域。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金融机构首先是盈利性机构,输给企业血液的时候是想着将来吸回来更多的血,而实体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自身造血功能,或整体宏观经济市场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发展,过多的流动性自然又回流到虚拟经济。所以,资产证券化作为一个金融工具本身是没有好与坏的属性的,一切要决定于金融机构、实体企业乃至整体宏观经济协调发展,否则最终受累的还是实体经济。

(作者单位: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

篇9

工业在临桂实体经济和新区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毋庸置疑,而临桂通过加快工业发展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决策也是非常正确的。然而,临桂要真正实现工业的腾飞,还必须依靠金融的支持和支撑,因为金融的活跃程度,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繁荣能力的重要标志。

(一)转变观念,正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血脉,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产业要发展,金融必须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正如经济学家所论述的那样“:正是由于金融是高端服务业,是其他产业的支撑,所以对金融的地位必须高看一眼;正是由于金融是资源的资源,是城市间竞争的制高点,所以对金融的布局必须适度超前。”基于上述理论以及一些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临桂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必须高度重视金融业的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好金融的杠杆作用和放大效益。

(二)学会利用多种金融手段促进临桂实体经济的发展。

融资并非只有银行贷款这一种方式,它是直接、间接、多层次、多样化的业态。作为新区建设的主战场,临桂必须开阔视野,树立大金融观,尝试通过做实投融资平台、信托融资、资产证券化、债券融资、项目融资、上市融资、私募股权融资、引入保险资金以及融资租赁等多种途径,促使政府资源金融化。为此,临桂在“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金融协调服务,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投入,同时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保险业。

(三)深化金融业与工业的合作,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金融固然属于虚拟经济,工业固然属于实体经济,但二者却是“隔行不隔山”:一方面,工业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和平台,金融业的发展必须有实体经济的支撑;另一方面,金融是工业发展的催化剂,没有金融的支持,工业也发展不起来。因此,临桂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手抓工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不放松,一手抓金融业的发展不动摇,并建立起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使二者相连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服从并服务于加快新区建设这个主题。

二、切实增强做好金融工作的主动性,履行政府职能

在推动金融促进工业等实体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地方政府不仅要高度重视,而且要有所作为。因此,临桂县委、县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加强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配合,支持金融监管部门加强监管,依法管理好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并维护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切实履行好自己应尽的职责。

(一)切实加强和改进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金融办等服务、协调、办事机构,将金融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根据上级的有关精神,结合实际地制订出本地区的金融发展规划,并在年度工作报告中具体部署,明确任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学习与培训,提高对金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培养出一批专兼职的金融人才队伍。

(二)逐步完善政府管理金融的体制机制。

篇10

近半年来,我国房市、股市飙涨:房屋销售面积迅速增长,房价快速飙升;全球股市亦在美股带动下一路盘升,衰退所造成的阴霾一扫而空,经济前景也俨然光明起来。但这只是虚象不能算真的复苏,而可能是新泡沫的到来。美元金融泡沫后各国印钞纾困的庞大金钱造成通胀预期而出现的投机潮。当前经济体系、生产与消费不振,失业及低度就业普遍,但另方面则是国际热钱更加泛滥,具有资产意义的股市房市、具有投机意义的期市汇市也变动幅度扩大。究其原因应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

1.实体经济

所谓实体经济是指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如农业、工业、商业与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的稳定运行对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经济秩序非常重要,是财富的真正来源。

2.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是指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的持有和运动,既包括股票、债券、外汇等传统金融资产又包括由金融创新所派生和组合的各种衍生金融工具. 这时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

虚拟经济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高风险性。可分为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客观风险指从过去数据中不可能完全准确地预测未来。主观风险来自于人们对预期收益主观估计错误。此外,内部交易、庄家操纵、信息披露不真实等违法行为的存在,也会造成虚拟经济的高风险。二是寄生性。虚拟经济系统是由实体经济系统中产生,又依附于实体经济系统的。它的寄生性表现在其运行周期大体上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运行周期,但短期的背离是可能发生的。由于虚拟与实体两种经济系统之间联系紧密,在实体经济中产生的风险,例如产品积压、企业破产等,都会传递到虚拟经济系统中,导致其失稳。而虚拟经济系统中的风险,例如股票指数大落、房地产价格猛跌、银行呆账剧增、货币大幅贬值等,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在市场经济中,实体经济已不可能脱离虚拟经济系统而运行。三是周期性。虚拟经济的演化大体上呈现出周期性特征。一般包括实体经济加速增长、经济泡沫开始形成、货币与信用逐步膨胀、各种资产价格普遍上扬、股票与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外部扰动造成经济泡沫破灭、各种金融指标急剧下降、人们纷纷抛售实际资产和金融资产、实体经济减速或负增长。这种周期性并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而是螺旋式向前推进的。虚拟经济总是处于膨胀、泡沫生成、泡沫破灭、紧缩或者崩溃这样一种循环运动中。

3.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

3.1 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

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各类实体经济用于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

3.2 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

第一,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无论是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就成了空中楼阁。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也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其能够能够得到发展。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第三,实体经济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

3.3 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原则

既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必须对它们进行很好的处理,不然就会影响到它们的正常发展。一是均衡发展原则。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都对整个市场经济有促进作用。这就决定了在它们的速度发展上、规模形成上、比例确定上、计划安排上,都应统一谋划相互兼顾。二是协调一致原则。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并将还会告诉我们,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毕竟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形式或形态,它们各自的运行方式、经营特点、行为规范、内在要求、营销策略、服务对象等,都是不尽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两者之间就有极大的可能会出现或产生矛盾。其具体表现是,要么是实体经济脱离虚拟经济而独自发展,要么是虚拟经济超越实体经济而“突飞猛进”。事实证明,后者是主要现象,其结果就是所谓的“泡沫经济”。因此,为了防止和遏制泡沫经济的产生或出现,就必须要强调协调一致的原则。

4.目前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

4.1 虚拟经济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

虚火上升的表现: 第一,企业利润增长很快,但是企业的利润并不直接来自于主营业务或者说在利润增长的同时,企业的竞争力在下降。第二,资产价格膨胀速度远远高于实体经济增长速度,目前的重要指标在于股票指数与房地产的价格指数增速远高于工业企业生产增速。深沪两地市盈率平均高达50倍以上。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平均年经济增长率为3%左右,国际贸易年增长率在5%左右,国际资本流动的年增长率在25%左右,全球股票总价增加了2.5倍。北京房屋的租售比在200-300之间,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构成与国外相比,存在自有资金不足、过分依靠银行贷款的问题,房地产市场的绝大部分风险系在金融机构身上。目前全国房地产银行贷款依赖水平在50%左右,而部分大型城市开发商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已高于80%。银行风险同房价上涨成正比例增加,一旦房价较大幅度下降,地产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同时高房价成为制约居民消费的障碍。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的发展,虚拟经济的规模还会继续膨胀。

实体经济衰退的表现:一是就业减少,失业增加。二是居民预期收入减少,消费信心严重受挫,消费支出增长停滞,实际所得倒退,通缩日益严重。三是企业投资信心低沉,产业活动趋弱。

虚拟经济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会导致:一是社会两极化,也是富者越富,股市房市投机日盛;至于贫者越贫,所得倒退,就业情况恶化,通缩日益严重。二是企业会放弃实体,走向投机。热钱流入,虚拟经济持续升温,最后实体经济因缺乏技术创新而失去竞争力,虚拟经济泡沫破灭,人民币贬值。三是实体经济在利用金融资本深化来追求规模效益的同时,开始放弃或者忽视技术创新与管理改进对收益的贡献。

4.2 税收政策:目前的税收制度对于实体经济的激励是负效应的,而对于虚拟经济则是正效应

中国的税收以流转税为主,2007年1-9月,增值税、消费税收入占整体税收比重的达到51%。流转税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是直接的,特别是生产型的增值税对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起到了抵消的作用。

对于虚拟经济来讲,中国目前的税收制度是鼓励的。没有对资产增值征税,物业税没有出台,就不能对房产增值征税。对于股票转让所得,虽然个人所得税法中规定对此所得要征收20%的所得税,但是没有开征。

5.存在问题的对策

5.1 平衡虚实

国家推出防范风险新规控制房市股市泡沫,使其温和回升而非大幅波动,增强大家的信心,同时加快实体经济的复苏:增加信贷用于基础建设产业换代升级并购,刺激旅游餐饮汽车房产等消费。

5.2 调整税收结构

考虑开征房产物业税、资产增值税,提高股票印花税、烟酒税等。

5.3 “危”“机”并存

如果不是此次金融危机,人们也可能不会意识到虚拟经济不切实际发展带来的危险,更会迷信美国的金融体系、产品和美圆。而实体经济此时也可以冷静地进行反思调整。第一,并非所有行业都遇困,有些行业反而收益,如经济节能类市场:大娘水饺快餐、大润发超市、节能汽车电器、自助旅游省内旅游、淘宝网上消费等;第二,加快结构调整产业转型:这点深圳十年前就进行了,主动放弃污染大、附加值低的玩具制造、制衣行业,定位高端服务+现代制造+高新技术+深港一体化,拥有了华为、比亚迪、腾迅、深交所创业板等效益斐然的领先企业;第三,金融、汽车、石油等企业利用业内世界领先企业的困境,趁机并购,做大做强;第四,减持美元多元化外汇储备,探索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创立亚元、人民币自由流通等新方案。

总之,在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回升态势还不稳定的情况下,股市房价如此高涨,让人担忧,必须有所警惕。

参考文献

[1]笔锋.《全球两层经济暗藏新泡沫》.《亚洲周刊》,2009-8-9.

[2]潘妍妍.《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认识》.《经济师》,2008年第01期.

篇11

一、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主要循环依托的直接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依附性、周期性、增长性、无形性等。这样,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依托的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聚集资本功能。虚拟经济通过各种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形式,经由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分散在个人和单位手中的资金聚集起来,以进行较大规模、收益较高的经济活动。据统计,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

2.循环流通功能。所谓的虚拟经济,是指与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总而言之,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由此可知,虚拟经济的实质就是循环流通。倘若一旦停止了其循环流通活动,就无所谓虚拟经济了。据统计,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

3.引导资金功能。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前期存在形态是生息资本,而当生息资本一旦社会化以后,就可以引导资金从不能用于生产、流通等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转移到能将其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当各种有价证券进一步市场化以后,不仅能使人和单位手中的有价证券可以随时变现,而且大大提高了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的目的性和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4.扩张经济功能。国民经济要发展,各类企业要扩大,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须要有资金,而资金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另一个则是通过发行各类有价证券直接融资。企业通过各类有价证券直接筹措到的资金,除了用于原有的技术改造之外,其余大部分或绝大部分,都是用于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方面。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了,整个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张也就由此得到了实现。从现实和发展的趋势看,这一点将会越来越突出。

5.增值价值功能。一般而言,就价值增值来谈,有下面两种情况。其一是:某甲急需从事一项经营活动,但他本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某乙手头正好有一笔钱闲置未用,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数量的钱,许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一种雏形,它通过借款与还款的循环活动而取得增值。这时,某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另一种情况是:某甲将借来的钱投资于一项具体的经营活动从事经营,当该项经营活动结束之后,他获得了比原来投资时大若干数量的收益。这时,某甲从事了实际的经济活动,其前提仍然是虚拟经济的作用。当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会复杂得多,但基本原理却是相通的。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那么,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的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又是什么呢?

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看病、休闲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则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那么,这些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

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存,而且更要发展,亦即人们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保证人们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再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增强,亦即人们不仅要有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要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保证人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下面分别论述。

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各类实体经济用于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

2.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这也表现为三点:第一,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下。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第三,实体经济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样,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综合上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谁也离不开谁,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是这样的。

篇12

一、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主要循环依托的直接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依附性、周期性、增长性、无形性等。这样,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依托的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聚集资本功能。虚拟经济通过各种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形式,经由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分散在个人和单位手中的资金聚集起来,以进行较大规模、收益较高的经济活动。据统计,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

2.循环流通功能。所谓的虚拟经济,是指与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总而言之,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由此可知,虚拟经济的实质就是循环流通。倘若一旦停止了其循环流通活动,就无所谓虚拟经济了。据统计,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

3.引导资金功能。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前期存在形态是生息资本,而当生息资本一旦社会化以后,就可以引导资金从不能用于生产、流通等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转移到能将其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当各种有价证券进一步市场化以后,不仅能使人和单位手中的有价证券可以随时变现,而且大大提高了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的目的性和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4.扩张经济功能。国民经济要发展,各类企业要扩大,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须要有资金,而资金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另一个则是通过发行各类有价证券直接融资。企业通过各类有价证券直接筹措到的资金,除了用于原有的技术改造之外,其余大部分或绝大部分,都是用于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方面。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了,整个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张也就由此得到了实现。从现实和发展的趋势看,这一点将会越来越突出。

5.增值价值功能。一般而言,就价值增值来谈,有下面两种情况。其一是:某甲急需从事一项经营活动,但他本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某乙手头正好有一笔钱闲置未用,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数量的钱,许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一种雏形,它通过借款与还款的循环活动而取得增值。这时,某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另一种情况是:某甲将借来的钱投资于一项具体的经营活动从事经营,当该项经营活动结束之后,他获得了比原来投资时大若干数量的收益。这时,某甲从事了实际的经济活动,其前提仍然是虚拟经济的作用。当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会复杂得多,但基本原理却是相通的。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那么,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的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又是什么呢?

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看病、休闲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则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那么,这些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

2.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存,而且更要发展,亦即人们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保证人们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3.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再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增强,亦即人们不仅要有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要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保证人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下面分别论述。

1.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各类实体经济用于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

2.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这也表现为三点:第一,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下。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第三,实体经济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样,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综合上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谁也离不开谁,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会是这样的。

篇13

一、虚拟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主要循环依托的直接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依附性、周期性、增长性、无形性等。这样,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依托的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1. 聚集资本功能。虚拟经济通过各种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形式,经由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将分散在个人和单位手中的资金聚集起来,以进行较大规模、收益较高的经济活动。据统计,2000年底全球虚拟经济的总量已达,/. 万亿美元,而当年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只有30万亿美元,即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达实体经济的5倍。

2. 循环流通功能。所谓的虚拟经济,是指与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总而言之,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经济活动。由此可知,虚拟经济的实质就是循环流通。倘若一旦停止了其循环流通活动,就无所谓虚拟经济了。据统计,全世界虚拟资本日平均流动量高达1.5万亿美元以上,大约是世界日平均实际贸易额的50倍。

3. 引导资金功能。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前期存在形态是生息资本,而当生息资本一旦社会化以后,就可以引导资金从不能用于生产、流通等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转移到能将其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的人和单位手中。当各种有价证券进一步市场化以后,不仅能使人和单位手中的有价证券可以随时变现,而且大大提高了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的目的性和速度,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

4. 扩张经济功能。国民经济要发展,各类企业要扩大,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须要有资金,而资金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向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另一个则是通过发行各类有价证券直接融资。企业通过各类有价证券直接筹措到的资金,除了用于原有的技术改造之外,其余大部分或绝大部分,都是用于扩大其生产经营规模方面。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了,整个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张也就由此得到了实现。从现实和发展的趋势看,这一点将会越来越突出。

5. 增值价值功能。一般而言,就价值增值来谈,有下面两种情况。其一是:某甲急需从事一项经营活动,但他本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某乙手头正好有一笔钱闲置未用,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数量的钱,许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一种雏形,它通过借款与还款的循环活动而取得增值。这时,某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另一种情况是:某甲将借来的钱投资于一项具体的经营活动从事经营,当该项经营活动结束之后,他获得了比原来投资时大若干数量的收益。这时,某甲从事了实际的经济活动,其前提仍然是虚拟经济的作用。当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会复杂得多,但基本原理却是相通的。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与功能 传统的观点认为,实体经济就是指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最典型的有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安装、石化冶炼、种养采掘、交通运输等。实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那么,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内容的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功能又是什么呢?

其功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 提供基本生活资料功能。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总要吃饭、穿衣、行动、居住、看病、休闲等,而保证这些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则是各式各样的生活资料。那么,这些生活资料是由各式各样的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各式各样的消费活动也就得不到保障。

2. 提高人的生活水平的功能。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存,而且更要发展,亦即人们不仅要生活,而且还要生活得更好。保证人们生活得更好的物质条件,是由各式各样的更高水平的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如果实体经济的更高级的生产活动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

3. 增强人的综合素质的功能。再同样,古往今来,乃至永远,人们不仅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还要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增强,亦即人们不仅要有高层次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要有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保证人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物质前提同样是由各式各样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实体经济所提供的。如果实体经济的一些特殊活动形式一旦停止了,那么,人们也同样会从根本上失去增强综合素质的根基。

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下面分别论述。

1. 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这表现为三点: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各类实体经济用于发展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第三,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从历史上看,虚拟经济的发展过程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亦即虚拟经济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虚拟经济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反之,则会小一些。

2. 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这也表现为三点:第一,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虚拟经济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因此,它不是吊在天上,而是立足于地下。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无论是它的产生,还是它的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件。否则,它就成了既不着天也不着地的空中楼阁。第二,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否则,它将“消失”得更快。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对有价证券的市场化程度上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虚拟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所以才使得它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虚拟经济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第三,实体经济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虚拟经济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这样,实体经济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