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中医学基础辩证

中医学基础辩证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中医学基础辩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医学基础辩证

篇1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10-0946-03

高脂血症家兔动物模型以往多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领域的研究,近年来,由于该模型同时存在高血脂和血循环障碍这两种病理机制,也被用于中医痰浊和血瘀证候的研究。中医学认为,证候是对人体运动状态和方式的概括和描述,随时间而动态变化,即其“动态时空”的特征。在以往的报道中,只有关于该模型造模末期家兔血脂、血液流变学变化,尚缺少在造模过程中对家兔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动态的观察。研究表明。血液流变学异常是血瘀证的重要生物学表现,血脂异常与中医痰浊也有密切的关系。本实验拟通过观察高脂血症家兔血脂、血液流变学随高脂饲料喂养时间的延长而发生的动态变化及其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痰浊、血瘀证候的动态演化规律的生物学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 健康新西兰家兔21只,雌雄不拘,体重(2.0~3.5)k8,由北京开源兔业养殖场提供,许可证编号:Scxk(京)2006~0005,动物于安静环境下单独分笼饲养,室温控制在(23±1)℃的范围内,相对湿度60%,光线自动控制12 h明暗交替变换,给予充足清洁饮水。

1.1.2 试剂 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试剂盒,由首都医科大学临床科技中心提供;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试剂盒,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试剂盒,凝血酶时间(TT)测定试剂盒,由美德太平洋科学集团提供。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glpyrrolidone,PVP),配制红细胞变形液,Sigma公司产品。

1.1.3 仪器 BeckmanCoulterCX4 Pro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Beckman公司生产。LBY-N6B全自动清洗血流变仪及微量血浆测试装置,LBY-BX3红细胞变形仪,C2000-2高性能血凝仪,由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生产。DL-4000B冷冻离心机,由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生产。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将21只家兔随机分为普通饮食组6只,高脂饲料喂养2周、4周、8周组5只。高脂饮食组每只每天早、晚分别给予高脂饲料30 g,待高脂饲料喂完后加普通饲料及少量青菜喂养。高脂饮食饲料配方为1%胆固醇、15%蛋黄粉、5%猪油、79%普通兔饲料。分组及喂养方法见表1。高脂饮食2周组有1只家兔在第2周时意外死亡。8周后自家兔耳中央动脉取血进行指标检测。

1.2.2 血脂检测 家兔空腹取血,待血液自凝后,取血清,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TC,TG,HDL-C,LDL-C。

1.2.3 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 取血后分别加入肝素抗凝试管,3.8%枸橼酸钠抗凝试管。取肝素抗凝血0.8 mL用LBY-N6B全自动清洗血流变仪测定全血黏度;肝素抗凝血离心3000r/min,10 min,取0.2 mL上层液用微量血浆测试装置测血浆黏度;取肝素抗凝血0.8 mL用LBY-BX3红细胞变形仪测定红细胞变形能力;取枸橼酸钠抗凝血离心3 000 r/min,15 min,取上层液,按试剂盒说明书用C2000-2高性能血凝仪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FIB)、PT、APTT、TT等各项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Pearson法分析相关关系。

2 结 果

2.1 高脂饮食对各组家兔血脂水平的影响 与普通饮食组比较,高脂饮食2周组、4周、8周家兔的TC水平显著增高,达(15~17)倍;高脂饮食2周组家兔的血清LDL-C升高达40倍,8周组升高54倍,说明高脂饮食使家兔血清TC水平、LDL-C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到很高水平。高脂饮食2周和4周组家兔血清HDL-C水平显著升高,8周组HDL-C水平进一步增高。高脂饮食2周、4周组家兔血清TG升高40%左右,与普通饮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周组家兔TG水平升高4倍,表明高脂饮食对家兔血清TG影响比较缓慢。详见表2。

2.2 高脂饮食对家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与普通饮食组比较,高脂饮食2周、4周、8周组家兔血浆黏度显著升高,表明高脂饮食在短期内可影响家兔血浆黏度,并随喂养时间增长持续升高。全血黏度的变化有波动,在低切、高切变率状态下,高脂饮食2周组全血黏度呈升高趋势,随后又有降低趋势,但各组与普通饮食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普通饮食组比较,高脂饮食2周、4周、8周组家兔高、中、低切变率下红细胞变形指数均显著降低,表明高脂饮食对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较大。与普通饮食组比较,高脂饮食2周、4周、8周组家兔TT显著降低,APTT在高脂饮食4周组明显降低,PT随高脂饲料喂养时间延长有降低趋势。

2.3 高脂饮食家兔血脂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用Pearson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TC和LDL-C与血浆黏度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变形性及TT呈显著负相关。TG与血浆黏度呈

正相关,与红细胞变形性呈负相关。HDL-C与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呈正相关,与红细胞变形性APTT呈负相关。提示TC,LDL-C,7G和FIDL-C的升高均可导致血浆黏度增高,红细胞变形性降低;TC,LDL-C,HDL-C可能导致血液纤溶活性降低。

3 讨 论

以往的高脂血症家兔动物模型研究中,大多只关注造模末期家兔血脂、血液流变学变化,尚缺少在造模过程中对家兔血脂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动态观察。本实验通过对2周、4周、8周高脂血症家兔造模过程中的血脂、血液流变学的动态观察发现其各指标都有不同的变化特点,并且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这些发现对探讨中医的痰浊与血瘀证的相关关系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有意义的资料。

篇2

1 从中医学的发展史,看辩病证治的重要性

1.1 中医学虽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但临床上从来就存在着“辩病施治”的方法。特别是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之初,证候的概念尚未从疾病中分化出来,就是以“病”作为辩析目标的,治疗也就依据病来施行。如《内经》13方基本上是以病作为治疗靶点的;《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等著作也多以具体疾病作为治疗目标,如以“常山截疟”、“黄连治痢”等。即便在近代,中医学在注重“辩证论治”的同时,也仍在运用辩病思维。如对肺痨、肺痈、肠痈、湿疹、疟疾、麻疹、水痘、天花、蛔虫、绦虫病等的防治,主要是基于辩病的思维。因此,中医学的辩病思维与辩证思维是同时存在的,交织在一起而综合运用的[1]。

1.2 中医学从诞生便开始了辨病与辩证的结合。早在《黄帝内经》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它往往是先定病,然后再辩证。比如《咳论篇》、《痿论篇》等章,都是先说这种病,然后再去辩证。之后,在《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等书,无不先言某病,再言某症,病、症、脉、证合参而治。以《金匮要略》各篇之题最能说明,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都是病名。

1.3 中医辨病论治在之后的发展过程当中从未终止。兹举俩例最能说明。其一,清初温病大家余师愚在其《疫疹一得》书中,仅论及清瘟败毒饮一个方子,以一方治一病,药即中病,鲜有罔效,典型辨病而治,其重复性不言而喻。其二,清初临床大家程国彭,在其《医学心悟》一书中,运用大量篇幅讲述如何辩证伤寒。在太阳经症条下,直言麻黄汤与桂枝汤辩证之繁琐,疗效之有限,辩证少有失误则灾害险生。乃自创加味香苏散一方,说:今以此方代前二方(指麻黄汤、桂枝汤)之用,药稳而效,亦医门之良法也。不论冬月正伤寒,及春、夏、秋三时感冒,皆可取效。其也是实现了从辩证论治到辨病论治的一次飞跃。这是中医走循证医学道路的肇始。

1.4 又如中医在与疾病“非典”的抗争中,充分发挥了辩证论治的优势,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了辩证论治的优越,而在于对“非典”疾病的认知随着辩证论治的进程而不断深化,这同时也是“辩病”的认知过程。我们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我们的认知就愈趋深刻,我们的治疗就更趋完善。

2 辩病用药的优势

2.1 在辩病用药方面,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病理特点。因此,每一种疾病也意味其基本的治疗原则或治疗大法。除证选用不同的药物外,头痛可适当地配合应用川芎、白芷等止痛药物;癃闭病按照“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应着于通利为主;遗尿应按照“固摄止遗”的原则去配伍组方。如肠痈一般可用大黄牡丹汤治之;如肺痨虽有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损等不同病证,但感染痨虫是其共同病因,补虚杀虫是治疗肺痨的根本原则,在抗痨杀虫的基础上再结合辩证,分别予以滋阴润肺、滋阴降火、益气养阴诸法,辩病与辩证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2 在脏腑辩证中:肺系病证主要按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肺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肺主气、司呼吸的生理功能。脾系病证主要按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肺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脾主运化、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心系病证应按血脉运行障碍和神明失司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论治,还要结合心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肝系病证主要按肝气疏泄不畅、肝阳升发太过、肝风内动等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肝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肝主疏泄、臧血濡筋等生理功能。肾系病证主要按肾阴、肾阳不足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肾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骨、生髓等生理功能。

3 辩病论治与辩证论治的关系

3.1 关于辩证论治与辩病论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笔者以为,辩证论治的主要着眼点是放在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病理层次的本质的认识上的。一个病理层次就是一个证候,一个汤证是一个证候辩证论治的结果。辩病是对疾病的辩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诊疾病。辩病论治则是着眼于对疾病全方位的考察,从而抓住疾病中最具本质的联系,把这个疾病和其他疾病区别开来,进而针对各种病的特殊性,采取相应的治疗。一般说来,辩病论治从对疾病的初期考察,到确定“这一个”而非“另一个”,从一般性对症治疗到确立针对性极强的治疗,是对疾病的认知阶段。只有经历了这个阶段后,辩病论治才有了基础,换句话说,辩病论治是建立在对疾病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知基础之上的。

3.2 辩证论治和辩病论治,没有层次上的高低之分。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其局限性。辩证论治虽然不能达到对疾病的特殊性具有深刻认知的层面上,因而缺乏特殊治疗的方药。然而,辩证论治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病理层次本质联系的认识却远比辩病论治要深刻。从而,在针对疾病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具体治疗上,更能抓住主要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比辩病论治“优越”。辩证论治的又一个优势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包括对人类尚未认识的疾病,这在人类认识和战胜疾病的过程中,其意义不言而喻。

3.3 由此可知,“中医内科临证时既要辩证,亦要辩病。其中辩病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基本矛盾的手段,[2]”…“是对中医辩证的必要和有益补充,有利于进一步对疾病性质的认识,有助于掌握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及发展、转归[2]”。

总之,辩证论治和辩病论治只有相互为用,相互结合,才能不断深化中医对疾病的认知和提高治疗疾病的能力。中医学是辨病论治和辩证论治的完美结合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

因此要发扬中医学的辩证论治的诊疗特色,要提高中医的诊疗水平,提高辩证的准确率,必须坚持辩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诊疗思路。运用辩病思维来确定疾病,对某一病的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再运用辩证思维,根据该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辩析目前处于病变的哪一阶段或是哪一类型,从而确立其当时的“证候”,然后根据“证候”来确定治则治法和处理遣药。此即通常所说的“以辩病为先,以辩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对某些难以确诊的病证,可发挥辩证思维的优势,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辩出证候,随证施治[1]。

篇3

【关键词】 思维方式;差异;中医学;发展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历经岁月更迭而生生不息,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它有过辉煌的过去,为祖国的卫生健康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在西学东进的劲风中,世人的眼光一起移向西方文明,代表东方智慧的中医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窘境[1]。“中医西医化”的思潮几乎将中医淹没,眼下有必要通过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理清中西医的本质、特点、优势及缺陷,探讨中医发展方向。

1 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

“任何一种医学都是文化,与其特定的思维相联系”[2]。中西医分属不同的思想体系,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医的思维框架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注重整体、功能、直觉的思维;西医的思维主要建立在西方哲学、科学的基础上,注重分析、结构、实证的思维。

中医是整体-类比思维,西医是个体-分析思维。中医不但将人本身各部分之间看成一个整体,而且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在这个基础上采用类比、类推的方法将人体各部分与外界事物融为一体,即“人体小宇宙,宇宙大人体”。西医的分析还原论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高级运动是由低级运动组成的,可一直追溯到细胞、分子水平,借助于精密仪器对原子、分子、基因等离子进行微观的分析。

中医是动态-功能思维,西医是实体-结构思维。“中医类比之象是动态、功能之象”[3]。中医很多概念只代表功能,不一定具有实体结构。“左肝右肺”绝非指肝在左边、肺在右边,而是指“肝”与“左”具有上升的阳性功能,“右”与“肺”具有下降的阴性功能。西医认为,一切现象、表现都是某个实体的存在,对于病情的解释一定要找到一个什么“体”(支原体,抗体,线粒体)、什么“子”(分子,原子,粒子)或什么“性”(阴性,阳性)并结合结构作为诊断的依据 [1]。同时借助于人体解剖学,对人体的病变部位做精准的结构把握。

中医是直觉-体悟思维,西医是实证-量化思维。中医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的认识是通过直觉体悟获得的,脏象、经络学说体现了这一点,脏腑的生理结构与人体实际解剖部位并不相同。西医则运用现代仪器,直接从病变部位摄取质方面的材料进行病变机理的实证,并测定定性、定量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

中医的整体、辩证的思维虽是宏观、系统的,但与现代医学相比,已显得粗糙、笼统和模糊;其动态功能的思维使体系封闭成一体,难以证伪,正确性高,准确性低;其直觉思维不是严密、理性的公理系统,重体悟不重论证。西医重个体、分析的思维,忽视整体以及个体间相互关联,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实体-结构思维是客观、科学的,却割裂了人体原有的横向联系,显得呆板、机械;其实证-量化思维带有程式化的倾向,以统一标准看待有差异的个体,结论往往有偏差。通过对照可知,思维方式决定下的中西医是大异其趣,各有利弊。这从理论上辨明:用西医的价值体系、思维方法来评判、怀疑甚至否定中医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2 中医学发展的思考

中医从诞生之日起就凸显其思维的优势,为中华民族的养生、保健、预防、治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自明朝西医传入以来,中医学出现了衰退迹象。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主观方面,缺乏对中医精髓的继承、深挖;客观方面,西方科学思维渗透、销蚀的结果。这使得中医学在发展道路上步履维艰。目前,最大的危机是中医西医化[4]。当务之急,中医学研究的目的是找回中医自己表达的“语言”,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给中医学的发展提供适合的土壤[1]。

理论研究方面,构建现代中医思维。传统中医从整体、宏观、动态、辩证、联系上认知生命,是中医的强项。但也应看到中医不重量化、分析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生理病理上细节不清、结构不明、定量不够、诊断辩证上带有较大的模糊性,理论框架的万能化甚至僵化,造成中医学发展的缓慢[2]。中医学应该在坚持其传统思维方式的前提下,借鉴西医学的思维方式,强化微观性、分析性、逻辑性来弥补先天不足的问题。即在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的主导下,科学纳入分析还原思维,将中医朴素的系统论思维改造为现代系统科学思维。这有利于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宏观与微观及宏微观结合上进一步发展中医[5]。

教育方面,培养中医思维。中医学思维的培养靠教育。首先,完善知识结构,科学设置中医课程。中医学是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者相互交融的体系[4],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中医学文化、哲学思想和医疗技能。其次,调整中医课程比重。中医院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应以中医课程为主,把中医知识结构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其余可安排选修课,这样学生的思维方式才可能由西医思维定势转变为中医思维。再次,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除讲授传统中医基础知识外,还应将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及认识论、方法论等贯穿其中;最后,实现中医经典理论的“现代化”,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全面领悟中医学的精神实质,自觉形成中医学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中医人应有相当的中医文化底蕴,如果中医人自身学养有了问题,比什么都可怕[1]。

临床方面,践行中医学思维,进行理论创新。现今,中医临床采用的是西医思维方式,运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这种方法,表面上用的是中医治疗,实际上已偏离中医的传统思维,最终导致临床治疗的西医化[5],这从原点就掉进西医思维和方法的陷阱[4],是很危险的。中西医是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文明,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切入点,强硬拉在一起,结果只能是两张皮。我们倡导,在临床上,诊断、治疗运用中医思维,积累经验,创新中医学理论。当然,中医学理论创新必须按自身的发展规律,坚持自身研究的取向、思维特点、学术价值主体,这样方可卓然自立,否则将异化它类。如近30年临床研究所创立的中医体质学,升华了中医学对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认识,促进了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医学的发展。具体体现为:使病与诊在人体交叉关系上得到阐明,推动中医病因病机、辩证论治与方法干预的深入研究,拓宽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范围 [1]。同时,其“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不仅实现了中医诊断手段的多样化,而且向精准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琦.中医理论的特质与路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4-13.

[2] 刑玉瑞.中医思维研究与中医思维方法学[J].中医药学刊,2003,21(11):1832.

[3] 张其成.论中医思维及其走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4):10-12.

篇4

    以大一新生第一学期开设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人体解剖学”课程为例。同样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研究对象,西医学强调的是物质概念的实体性,这种建立在近代生物学基础之上的,以实验、分析、归纳逻辑为主的思维方式与学生从小建立的思维模式接近,易于被接受和理解。而中医学的五脏并非解剖实体,在中医学的脏象学说中蕴含了“取象比类”、“整体观念”等思维方式,这些从未接触过的理论不易被学生所理解和认可。两门课程同时开设,学生一学期对比下来,只能对中医理论、概念更加的彷徨、难以接受。中医思维的缺失势必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临证时缺乏“圆机活法”的灵感,处方用药只能停留在死板的复制上,面对疾病找不到较好地解决办法。

    在中医理论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好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事半功倍。方法论则是对具体的科学方法的概括和总结,从更抽象的层面上来把握方法的性质、发展规律及其价值。[6]通过对《中医学方法论》课程内容的调整与更新,可以加深对中医学理论的研究和哲学反思,激发学生对中医学习的感悟性,使学生建立起中医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指导临床实践。以下从五个方面论述《中医学方法论》课程对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剖析气、阴阳、五行等核心方法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和方法论的直接影响,诸如气、阴阳、五行等,既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命题。因其与儒家、道家等思想有着割不断的文化渊源,故《中医学方法论》课程从《易经》、《庄子》、《老子》等古代典籍中探求气、阴阳、五行这一核心方法论产生的根源,并与《内经》等历代医籍相联系,层层深入探寻其中奥秘。

    了解中西文化上的根本差异中西医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起来的,他们在观念形态、致知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医学方法论》这门课程将从中西医产生的历史背景、地域因素、文化内涵、科学范式、认知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各个不同层面上揭示中西医的异同之处,让学生们更深层次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及医学的差异,以便更好的理解中医的特色所在。建立正确的中医思维方式中医的思维方式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几千年,是一种整体的联系的普遍的思维方式。在《中医学方法论》课程设置上将提炼出“取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经验思维”等多种中医的思维方式,从概念、特点到临床应用,与学生共同探讨并建立中医特有的思维方式。增强对辨证论治的理解与运用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中医治疗的一大优势。在课程设置上将辩证思维从各种中医思维方式中提取出来,作为专题重点讲授。首先分析探讨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其次重点讲授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所形成的辨证论治方法,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等,了解每一种辨证方法的源流、内容和意义;最后将中医的辩证思维与具体辨证论治方法相结合分步骤、分层次进行论述。在增强学生对辨证论治方法认识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中医辩证思维的领会与运用。

    讨论中医临床从望、闻、问、切四诊资料的搜集到分析判断进行辨证及最后做出决策处方用药,这一过程中的相关思维方法。努力挖掘、整理出中医对疑难病症诊治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医案的兴趣,使学生建立起中医临床思维。培养正确的中医思维,是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和从事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基础。中医未来的发展寄希望于中医的教育,因此,在中医的高等教育中应遵循中医学发展的固有规律,更加重视大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中医学方法论》课程可帮助学生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中医学博大精深的理论知识,提升中医理论水平,并为学生建立中医思维以及在中医思维指导下进行中医临床实践和科研活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篇5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10-01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从西医的角度来看,具有理论上客观、精密、量化的优势,且研究成果通常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操作性;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具有能够对个体实施辩证医治,重视个体差异问题的优势,二者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关系。基于此种情况,中西医结合就可以取长补短将二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中西医结合是必然的。同时也可以促进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发展,所以中西医结合将会成为我国医学发展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西医教学中,将中医学的内涵特质充分的体现出来。

1 中医学天人相应的自然观

我国古代文明突出任人和自然的相应关系主张“道法自然”,由此可见,我国传统的哲学问题也即是人和天之间的问题。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学说正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这也是中医学和西医学的最大区别。在中医学中,无处不渗透着天人相应的观念。比如,“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大恐”。人想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四时而适寒暑”,这些都体现了人的自然、生物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而西方文明却注重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并演化成人们的追求,从中可以看出,西医学认为人和自然是相对独立的,由此可见在医学领域当中应用了人们在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科学进而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

2 中医学形神统一的整体观念

在中医学中,强调通过体验、灵感以及直观等非理性的方法,将事物整体之间通过的规律找出来,即就是注重查同,充分显示任何自然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同时把人也看成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突出形神统一的观念。在对疾病的认识、预防和治疗等方面非常注重形神统一和身心和谐。而在西方文化中,突出了差异的存在,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注重对事物之间本质区别的寻找,原子论和还原论作为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而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为分析法和归纳法。将人看做是一个普通的实体,这时人体的细胞、器官等就是作为西医学的核心和关键。所以在西医学中查同和差异各有侧重。

3 中医学治未病的预防观念

我国文化强调顺应自然,“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预防观念。“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了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而西方却注重对世界本质以及变化的探索和研究,西医则步入了实验医学中,轻预防而重治疗。

4 中医学辩证论治的治疗观念

一直以来我国文化都是注重感觉、表象和动态。因此在中医学中,是从整体、动态、宏观、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来对病情进行了解,并灵活处治。中医学突出一因多果、多果多因、多因多果,这集中体现在了采用辩证的方法找到病因,内外兼修、标本兼治、同病治异、异病同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等辩证论治的观念。而西方文化却比较注重概念、静态和理性。所以西方医学对概念比较注重,多逻辑和分析比较重视。西方医学的精髓就是分门别类以及追根究底,这也作为西方医学的优势所在。

5 中医学思外揣内的功能观念

我国传统文化轻视“形而下”重视“形而上”,因此在中医学中,重神轻形,重道轻器,重功能轻结构,重视规律轻视实体。而西方文化却强调物质性探究的实体中心论,所以在西方医学中,大到肌肉小到细胞对所有可以被认知的结构都进行解剖,而共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结构所决定的,对结构进行了了解,才能对功能进行准确的把握,但是死的结构不一定显示出活的功能。由此可见,中医学和西医学对结构和功能方面的认识有自己不同的特色。

6 中医学阴阳自和的调理管

我国文化主张顺应,侧重主观。所以在中医学中突出辩证论证的基础上,重视对人正确的扶持来实现对邪气的战胜,尤其注重在治疗过程中的自我调节。西方文化恰恰相反,主张抗争,侧重征服,所以西方医学在治疗的过程中,是以对抗为基本原则的,通过理化作用来对病理进行改变,治疗比较直接。

7 中医学哲学意蕴的语言观念

我国文化强调整体、感觉、功能、动态以及查同,所以其语言具有明显的类比以及哲学特征。通常情况下,中医学的语言不但蕴藏这文学意境,同时还蕴藏着丰富的哲学。西方文化则强调实体、概念、理性、逻辑、分析和查异,显而易见西方文化具有概念化、客观化、规范化以及具体化的特征。从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西方医学和中医学相比,其语言更加直接准确,传递和交流起来更加方便,人们也更容易接受。

8 结语

总之,中医学和西医学是相对独立存在的,东西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应设法实现互补。而中西医结合这门新型学科的出现为中西文化的互补交融提供了条件,中医学只有在二者的互补交融中,才能将其本身的意义充分的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王炜,朱虹,钱静.境外医学教育对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9(5):92-9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