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国内素质教育现状

国内素质教育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0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国内素质教育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国内素质教育现状

篇1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现状

(一)十年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总体情况

人文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界一个常说常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热情和实践兴趣仍然与日俱增,但就整体水平而言还需提高。

1995年9月原国家教委在武汉召开了第一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之后又在全国32所大学建立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并在52所高校开展了人文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十余年中,国内各大学努力构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为提高教育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概括地讲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对国内理工科大学生文化素质状况、百年来中国理工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社会对高等工程人才文化素质的要求、国外高校艺术教育情况等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定位、目标、规格、模式、特点、体系等问题提出了初步方案,并讨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难题和实践经验,分析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功能、人文素质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基础问题。第二阶段主要是立足于我国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分析,对不同类型高校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方法、效果与问题进行研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对素质、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内涵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通过多年人文素质教育,加深了我们对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认识,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付诸实践,为构建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念、模式和体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高等学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构建课程体系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唯知识、唯技术、唯功利的教育导向过度突出了人文类课程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削弱了其人文性和思想性。二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重形式、重娱乐,轻教育、轻文化,很难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三是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分道而行,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多半被忽略,二者相互促进的作用不被重视。四是对课程效果的评价缺乏研究与检验,大多停留在传统的唯分数评价方式上。人文素质教育中认识有待深化,课程体系急需规范,教师素养亟待提高,发展还相当不平衡等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成为下一步工作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各高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较多方案。

(1)对大学生文化素质课程设置原则的研究。张岂之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不同,具有人文性、相通性、可接受性、可感知性、引导性等特点,在大学的课程网络结构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起着连接和聚合其他课程的作用。(2)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内容与框架或途径的研究。杜方智等认为,整个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分为四大板块。一是传统优秀道德课程;二是中外优秀文化课程;三是思想法律类课程;四是基础自然科学课程。梁祝平认为,哲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应该突出哲学课的作用。郭春林等认为要充分利用活动课程对文化素质课堂教学的延伸作用;要充分重视隐性课程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这些提法基本上代表了目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方向。(3)个案研究。如李惠对西南农大、龙莉等对中山大学、刘晓明等对天津大学和石家庄铁道学院、王静对山西省本科院校等个别院校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情况进行了研究,但个案研究还是较少。(4)对不同类型的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较多,比较性研究很少,财经类院校的研究则没有。王琳琳针对东北师范大学理科学生人文素质问题的现状,从构建校园文化、课程设置等诸方面提出了强化东北师范大学理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黄婷婷则对理工类院校学生进行了研究,认为理工科大学生入学前后的人文素质欠缺问题呈累积性的延续状况,提出要科学地配置学科课程体系(必选)与活动课程体系两大板块,再通过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其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医学院校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比较少,尚缺乏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纳入教学计划和考核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探索,缺乏可操作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魏来敏等认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应分试点期、适应成长期和成熟期来进行。

篇2

1.1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当前,国内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高等教育,将文化素质教育引入高等教育领域进行重点发展并非对当前高校专业素质教育的否定,而是将其作为与专业素质教育相并列的教育类别并列存在。所以,就当前国内高等教育及素质教育的内涵而言,高等教育应该在进行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换言之,就是在开展专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文化素质教育,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这一教育理念明确指出了素质、知识和能力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因素,其实质是学生教育中做人与做事教育的统一,其中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而知识和能力则教会学生如何做事。这在根本上符合了党和国家提出的教育方针。1.2文化素质教育是开展专业素质教育的前提国内高等院校一直以来推行的专业素质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培养,这很显然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当前社会发展实际对人才的需要不仅仅是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还要求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一个人的知识与能力能否得以充分发挥和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所以说高等院校开展专业素质教育的前提便是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的三大因素中,素质教育既是核心,也是知识与能力不断完善的终点。

1.3文化素质教育是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结合当前社会对综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要求高等院校不断改变当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变革过程中,在专业素质教育中引入文化素质教育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研究和讨论围绕文化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而展开,得出开展符合当前社会实际专业教育离不开文化素质教育的支撑,文化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1.4两种教育的结合是客观事物相互关联性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初入职场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很多问题并非依赖学校所学理论与技能所有效解决。这就对高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限于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互不相连的知识和孤立的对待问题的思维都不能很好地辅助学生运用于实际,需要向学生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教育和培养。而长久以来高校所开展和推行的专业教育模式已不足以满足这些要求,这就要求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教给学生客观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

2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2.1现阶段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近十年来的教学实践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主要有:(1)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和优化,以学分制教育为前提,设置门类繁多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并向学生规定最低选修课学分;(2)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倡或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必要的社会调查和实践,并根据实践内容撰写报告;(3)创建校园文化。在高校内部借助于文化景观景点的构建,在校园内营造文化教育的氛围;(4)进行理论研究。通过专刊专著的编辑出版、进行专题学术讲座及研讨、创办学术论坛等方式对文化素质教育理论进行研究。

2.2面临的困难与不足虽然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国内高等院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水平的成功,但同时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首先,尽管很多高校都设有文化素质教育机构,但由于院方没有正确认识文化素质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重视力度不够,缺乏政策和资源的辅助支撑;其次是教师观念尚未完全转变,不愿将精力放在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之上。这主要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缺乏相关配套政策、专业素质教育老师没有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意识和动力、或自身文化素质能力不到位;第三,学生缺乏参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动力。受国内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未能正确认识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漠不关心,多数时候只是为了达到学校要求而选择必须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很少能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其中;第四,围绕文化素质教育所开展的课外活动质量不高,直接影响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往往出现学生中途退出的现象。

3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层次

3.1学校宏观指导层面的融合由于国内高校的办学层次及特点各有不同,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必然各有千秋。这就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设置符合学校专业素质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以天津大学为例,学科基础课、自然科学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等理工科类科目的教学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仍占据着主要地位。为从根本上进行变革,学校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素质教育之中,同时,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激励措施,充分调动起积极性,促使专业老师对文化素质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日常专业教育中将文化素质教育付诸实践,成效明显。另外,同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由于受到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和学制等因素的影响,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就不一定完全适用。在高职院校中,“就业”是其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和导向。其培养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课程设置不要求文化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侧重于对实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同时,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通常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全程学时较短,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始范围,因此,为在高职院校有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很有必要。故需要根据各大高校自身的层次特点以及教育现状和目标设置符合自身教育实际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最终实现文化素质教育同专业教育的相融合。

3.2专业课程层面的融合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还得结合专业课程特点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人文知识讲座、开设文化素质选修等方式进行,但又不得单纯局限于这几种形式,而是以学生专业为立足点,不断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形式进行丰富和完善,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实现两种教学类别的融合贯通。对教学内容的设计要通过挖掘学科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既达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又使得教学工作充满吸引力。同时,对教学形式还要不断进行革新,除了当前推行的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验教学以及人文讲座等教学形式外,还可以尝试顶岗实习、研究性学习等不同的教学形式。此外,还应该变革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将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融入其中,激励学生、教师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积极参与评价。

3.3文化环境层面的融合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还要充分考虑地方特色文化。通过与地方特色文化的相结合,能够达到教育内容丰富与教育特色彰显的双重目的,在弘扬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对文化的传承能力。以丽水学院为例,丽水学院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将华侨文化、青瓷文化以及畲族文化等极具当地特色的文化引入到学院文化素质教育之中,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4文化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路径

以文化素质教育总体要求为指导,不断开展在专业素质教育中贯穿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寻求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有效路径。

4.1认真落实文化素质选修课,确保文化素质教育能够实质性开展依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课程进行宏观设计。将学生文化素质提高作为总体目标贯穿其中,从根本上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学生要想顺利毕业,必须选修够6学分的文化素质选修课。同时,在学生选修文化素质选修课时,学校应提供合理化建议和指导,尽可能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

4.2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确保文化素质教育能够多方位开展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与文化素质教育相关的讲座、比赛及各种社团活动,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激发学生广泛参与社会调查与实践等等。

4.3提高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增强文化素质教育吸引力不断引导专业教师转变理念,借助于企业实践、教学研讨、课程进修以及教学技能培训等方式全面提升专业教师文化素质水平,促使专业教师既有意愿又有能力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实践中就有很多专业教师通过自身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素质教学经验。例如,借助于校园人文景观,引导学生进行校园人文景观短片的录制,完成“视频编辑与制作”课程的教学;在短片制作中引入对“苏裱技艺”的介绍,使学生既了解了“苏裱技艺”,又掌握了短片制作技艺;在“三维动画”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创作“数字吴文化园”,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又了解到“吴文化园”。因此说,学生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是对自身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

4.4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丰富文化素质教育形式当前的课程教学尚且以班级集中授课、笔试集中考试的形式为主。高校相关部门和单位应积极探索课程教学形式及考核办法的变革。可以通过成立课题小组进行分组教学来变革教学形式,而对于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考核则可以采用作品创作的方式进行,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全程、作品创作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考核,最终采用答辩的形式完成考核工作。对于综合考核及答辩结果优秀的学生,可以在确保其达到毕业设计要求及论文创作的前提下给予免答辩的政策。教学形式及考核方式的变革都是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素质教育。

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2-0037-01

素质教育在国内已是一个热门话题,素质教育改革在我国已提倡多年,改革中所获得的成就也不少,其中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处于教育各方面之首。如何将素质教育深入渗透到学生的非专业教育和生活之中,使其对素质教育的学习常态化、主动化、自然化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 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素质教育是从师从关系开始发展起来的。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原则,在教育对象方面指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品行善恶,不论聪明愚笨,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应重视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先于苏格拉底首创了启发式教学法,他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以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孔子的思想理论为我们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雏形。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教育工作者就开始提出“素质”这个概念,也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讲的“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现今素质教育在国内已是一个热门话题,但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一路坎坷,不容乐观。2008年4月24日,在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组的筹备大会,83岁高龄的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老先生的几句话,道破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和在社会、历史、人类方面的紧迫性。他说:“人类现在正在毁灭自然,我们要尽快改变这种现象,急需提高全人类的素质;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各位教职工作者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其素质的高低关乎国家的兴衰,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由于为了种种功利的或短期的利益,如为了应试,为了提高升学率,学生往往被剥夺了作为一个青春期孩子多方面的需求,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完整的人看待;他们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去做一些自我探索的事情,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别是现在中学阶段的教育,是一个窄化的过程:从身体、心智、情感的全面发展,窄化为智力的开发;从智力的开发,窄化为学习书本知识,再窄化为课堂学习和考试成绩。因此,很多孩子的心灵没有被点燃,聪明才智没有被开发出来,素质教育更无从谈起。从国家提出素质教育改革的20世纪80年代初,培养的学生从“80后”,到“90后”,以及逐渐成长起来的“00后”,如果都适用于一个教育模式发展,必然无法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目前学校教育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全盘一体化,缺乏个性教育。当前的教育方法是将学生放到同一个“筐”,不分类别地进行培养,这样直接导致学生没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大家都朝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发展。二是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如教育模式基本处于满堂灌式的教育方式。三是思想政治教育与联系实际的效果不显著。在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方法比较呆板,说教式教育占主体,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不够。学生对于这种被动的接受,效果自然不会理想。而且现在的学生大都从小开始接触网络,他们接受网络中的思想灌溉远远早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现在网络中充斥的各种不良思想也极易在早期就延伸到学生的思想体系当中。

二 素质教育改革的思路

1.制订系统的规划并切实落实到工作中

素质教育实施这么多年,一些改革措施在实际中仍没能彻底落实,改革的力度没有达到一定的要求,很多工作只是浮于表面,更谈不上系统的规划。学校开展的一些素质教育活动往住过于传统化和形式化,基本没有创新性。如学生社团往往是学生选择发展兴趣爱好的首选,但实际上,很多社团的工作是“虎头蛇尾”,学生怀着满腔的热情参与其中,但是社团本身根本没有什么实质性活动,对学生的素质提高作用有限。因此,应制订系统的素质教育规划并切实落实到工作的各个方面。

2.革新教育理念

如今的教育模式仍是满堂灌式的教育方式,且传统的师道尊严现象较严重,许多教师思想保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允许学生有和自己不同的见解,觉得是学生给自己难堪,这样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性。并且,教师作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主体,其自身的言谈举止以及传授给学生的教育理念、为人处世的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发挥好教师这盏“启明灯”的作用,学生才能朝着光明的方向积极且全面地发展。因此教育是学生和教师的同步接受教育和提高的过程,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的提高也刻不容缓。

3.注重学校间的资源共享

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但希望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还希望对自己兴趣所在的方面有所涉猎。如图书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但由于学校发展的不均衡,学校之间图书资源有一定的种类差异,应加强学校间的资源流通,切实地做到资源共享,让学生享受到便捷、畅通的知识信息。

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和第二教学基地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提高学生的活动组织、交流沟通、协作配合、指挥领导等能力素质,对培养学生健康个性与完善人格,对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如,高校大学生大都以自学为主,课余时间比较充分,很多学生从高中过渡到大学会感到不适应。高中的老师会将学生的学习时间事先安排好,但是到了大学,教师讲完课后剩余的时间需要学生自己安排、合理运用。因此一些自制力比较弱的学生会让自己放任自流,如,去网吧打游戏来打发时间。学校除了学生社团,积极与社会的公益事业多加强联系外,还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福利院或养老院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让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篇4

在全国都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那么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职业院校的学生现状如何呢?本文结合自身课堂实践来论述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有效途径。

一、 职业院校教育面临的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生源素质良莠不齐

职业院校生源大多来自农村,且多数为初中毕业,由于农村地区间教育质量存在很大差异,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所以必须狠抓学生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如果教师不能及时为他们进行思想品德和人生观的培养教育,只教他们专业技能,一些学生就很容易自暴自弃,更有甚者会中途选择辍学。另外,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而言,大部分是第一次进城市学习和生活,面对许多新鲜的事物及各种诱惑,很难辨别是非曲直。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很可能走上歧途,甚至犯罪。在生活习惯上城市与农村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不能在教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及职业道德习惯,他们毕业进入社会,也很难适应各种工作环境。

2.素质教育与职业院校发展密不可分

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职业教育有只重视职业技能培训的倾向,素质教育难以落实。职业教育素质化,是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所以在职业教育中学生素质教育比专业技能培养更重要。国内和国外许多企业的用人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对生产一线专业技术工人的要求,他们在招聘技术工人时不再把专业技能放在首位,而是把职业道德素质、个人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国内一家公司招聘时,在笔试中就有:请问你所在原公司的“成功秘诀”是什么?的问题。多数人都在奋笔疾书写答案,只有一个人早早交卷,最后只有这个人被录用。因为他的答案是:这涉及到原公司的商业机密,将其泄露违背我的职业道德。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就特别强调学生的个人品德修养及日常生活习惯,而把专业技能放在了第二位。三星电子某部门主管曾表示,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进入企业后可以继续培养,但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则是在企业无法培养的。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的重要途径之一。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已是大势所趋。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

语文素质则是人的综合素质中最基本要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在语文课文中,就应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修养。

坚持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是单纯地从事语文知识的传授,而是必须加强语文综合素质培养,充分发挥其形成学生健康心理的作用,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因而还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富有新颖性、启发性、直观性、创造性和兴趣性,渗透和体现素质教育。

1.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树立正确教学观与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保障: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是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和人的发展需要的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总称。素质教育着眼于发展,培养能力教育。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并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勇于实践。

(2)提高语文教师素质

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还在于教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人尚且懂得将传道作为教师的第一要任,身为当今语文教师,更要有超前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加强个人知识修养、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尊重学生,善于引导,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我们把握了正确的方向,便可让它成为现实。

2.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结合专业特点,强化学生实用写作能力

在信息时代,实用文体写作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重视,职业院校学生有必要提高这方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此,语文教学有强化学生实用写作能力培养。如文秘专业应强化应用文写作,财会专业应强化财经类应用文写作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就业中学以致用。

(2)加大语言教学力度,培养交流沟通能力

在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同时,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例如,在《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拓展训练中,结合说明方法的应用,开展课堂的语言实践。这样的“说话”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更能增加学生发言的自信和勇气。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抓住了语言训练的最终目标,也就提高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3)注重课堂细节教学,提高学生个性心理素质

个性心理素质,即个人的心理面貌。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可以利用细节培养学生个性心理素质。例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中,通过阅读海伦•凯勒凭借丰富想象所写下的光明世界,去感受精神的愉悦。让学生体会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乐观坚定,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同时还可利用鼓励表扬等激发学生奋进,从而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合格人才。

总之,在语文教学要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的良好个性,把语文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如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以及联想能力;在写作教学中,训练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在听说训练中,培养学生能言善辩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需要传授最基本的具有发展前途的知识和技能,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要在语文教学中注入能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境教育,使之成为整体性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催化剂,进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篇5

为了推进社会整体化经济发展进程,高等学校往往肩负着为社会输出综合性高素质人才,而在目前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对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相关部分的重视。学生在高等学校内不仅仅要掌握基本课程知识,还应学会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融入具有自身思想特色的创新环节,从而成为具有真正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的优秀学员。总的来说,目前高校提倡实施素质教育,包括了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而对于创新素质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推广。但是就目前科技发展为主导社会经济大环境下,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素质是迫在眉睫,急需提上案程的任务,本文将就从创新素质教育的概念出发,对高等学校开展创新素质教育的战略性问题进行研究。

一、阐述创新素质教育

1.何为创新素质教育。概括地说,所谓创新素质教育就是在注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之上,进行对于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教育培养。在经济学的概念阐释中,创新意味着对于知识的重新组合,是研发新事物的一个必经过程,而对于高校创新素质教育来说,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脱离受传统教育模式舒服的“填鸭式”教育,着重于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并寄希望于学生通过实践研究发明新兴技术,从而为推动社会总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在实施高校创新素质培养的过程当中,相关教师应当以创新理论为其主要的指导方向,使学生在整个创新素质的学习过程中体现规范化与科学性,而不是让学生觉得进行创新素质教育仅仅出于好奇而选择参与的一种娱乐性质的教学。

2.高校学生通过创新素质教育所应具备的创新要素。高校进行创新素质培养,目的在于令学生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创新素质基本要素:

首先,高校学生通过创新素质教育应当具备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也就是说,高校学生应当就旧事物产生一种超越欲望,对新事物具备一种探究热情,具体的精神面貌表征可体现于对于科学探索的冒险精神、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且拥有较为强烈的进取心。其次,在创新素质教育之下,学生还应当学会进行对于创新能力的训练。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之后,必须学会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性操作,而不是一味地纸上谈兵,因为所有具有实际应用型的科技成果都是通过无数次操作探索而形成的,学生要想将其创新思维得以表现,也必须得进行实际的动手环节。最后,高校学生在创新素质教育的整体氛围中,应当形成一种惯性的创新思维。

二、目前高校整体创新素质现状

在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对于创新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未彻底落实,部分高校在其实际教学过程中尚未正式引入对于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而在另外一部分已经实施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高校中,发展情况也没有达到预期的小学。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高校创新素质教育中的发展阻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方面:

1.各级教育相关部门尚未落实创新素质教育理念。以高效教育环节实际进行教育活动的教师队伍来说,目前国内高校教师队伍中对于创新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理解工作有待深入。要想打破学科界限,对高校学生切实进行创新素质教育,就必须要建设一支具备高素质的综合型教师队伍,使教师本身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从而能够在其施教工作中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国内重要教育机构也应从源头上落实创新素质教育理念的宣传工作,使国民整体提高对于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与认可。

2.过分偏重于理论知识学习,整体忽视素质教育。在目前各大高校的教育工作中,整体上是偏于重视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灌输学生素质教育则还有待提高。教师与学生双方必须明白,进行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在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如果高校教育环节中一味注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缺少进行例如创新素质教育等素质教育活动,那么学生就无法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进程要求的全方面人才,也无法在进入社会之后在其工作岗位上取得一定的竞争力。

3.缺少与国际范围内创新素质教育力量的沟通。我们必须明白,创新这一理念首先是在国外被提出的,因而对于创新素质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工作,国外相较国内具有更深刻的教育经验,我们应该通过借鉴与学习加快我国高校中对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高校之间如果只顾埋头苦干,而忽略当前国际舞台中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入时的创新技能,那么学生所接受吸收的也将是即将面临淘汰的技能。但是在整体沟通借鉴过程中,我们也应当意识到照搬照抄是没有用的,必须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内目前高校的实际教育背景。

三、关于高校创新素质培养的战略措施

1.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提高师生创新意识。学科课程是高校教师进行教育的基础与载体,因而为了切实落实对于高校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我们必须从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做起,使创新素质教育真正意义上的走入校园、走进课堂。为了构建合理优化的课程体系,我们首先要将创新素质教育列入必修课程,从根本上引起学生的学习重视程度。其次,在进行高校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让学生在进行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做好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协调,即要掌握好基础性的学科知识,也要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2.将实践教学切实落实到创新素质教育环节。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决不能仅仅在教材课本中形成,我们必须强调其教学环节的实践模式。在传统教学课堂上,学生能够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创新发展历史,但是如何通过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就需要通过实践操作。在高校进行创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增加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环节,并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资金等物质条件,从最大程度上支持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校方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参与实践性活动,将课堂内容与课余生活紧密联系,从生活细节中培养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渴求,从而培养起深刻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3.注重高校创新素质教育的效果评价工作。在进行高效创新素质教育效果评价工作时,我们应当同时对教师以及学生进行教学效果评估评价。首先,教师作为整个创新素质教育活动中的施教者,其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往往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而教师本身的创新素质也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对于这一学科的看法。其次,学生作为创新素质教育的受教者,他们在整个教育中所培养的实际创新能力将成为教学失败与否的关键性指标。对于评估评价工作人员来说,要通过对教师和学生一方进行考察,如果发现在现行的教育培养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未有明显提高,而教师本身的教学积极性也有所欠佳,那么高校校方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行为来改变现状。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创新素质教育的介绍,由浅及深地揭示了目前高等学校教育中,实施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要想在毕业之后迅速寻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并在其工作岗位中有所成就,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就必须注重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在科技兴国的今天,培养良好的创新素质教育则尤为重要。

但是在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的实际创新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看到实际教育效果是并不明显的,因而本文通过阐述三中措施为高校创新素质教育提供建议。但是对于高校来说,进行创新素质教育将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学校必须从教育体制中明确创新素质的重要教育意义,在教学工作中切实落实创新意识,为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校园氛围。而对于另一部分,尚未响应教育部门号召开展创新素质教育的高等学校,笔者认为,为了学校学生的发展前途与社会总体青年人才的综合素质考虑,必须尽早尽快地进行创新素质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123-02

大学艺术素质教育既要延续传统,又要面向未来。当代艺术正是传统艺术与未来艺术相交融会之处,继往开来,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正确欣赏分析理解评价当代艺术是大学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当代“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时代转换使当代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时代的艺术感同身受,兴趣浓厚。可遍观目前国内大学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当代艺术却处在疏离与缺失的状态。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艺术在大学艺术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走出目前的关系现状是从事艺术素质教育的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课题。

一、大学艺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大学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学生因专业划分导致知识结构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全面健康发展的能力,也是“宽口径、厚基础”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具体到大学艺术素质教育,根据现代高等教育的观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对艺术作品的批判性理解能力。

目前大学开设的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主要集中在中西方美术经典作品赏析。笔者所在的学院为全校学生开设了《西方美术名作欣赏》和《中国书画欣赏》的综合选修课,根据学院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两门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前者到西方现代艺术阶段终止,后者到清末民国初期,关于西方和中国的当代艺术均无讲授课时。笔者在课堂上曾经问过学生是否知道中国的几位当代艺术大家,学生大多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这些主修艺术设计的学生尚且如此,遑论其他专业的学生。究其原因学生在中小学阶段主要学习的是基础绘画技术,在大学阶段虽然有中西美术史论和作品赏析课程,但却很少涉及当代艺术,也很难获得一个关于当代艺术的比较系统客观的印象。巫鸿在《谁来承担我们的当代艺术教育》一文中谈到,国外研究西方艺术的有90%在研究西方当代艺术;而研究中国艺术的则倒过来,只有10%在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尽管国内这些年对当代艺术的创作、展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公众对当代艺术尤其是实验艺术部分仍然处于基本不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的状态中。

其次,目前的艺术素质教育方法仍停留在书本教育的层面,忽视了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展览的现场实践教育方式。条件好的大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播放图片影像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凝练了人类智慧情感的经典作品。这也是教育学生从视觉经验的角度来感受欣赏艺术作品的美,从而唤起学生心灵美及情感上的呼应,激发起学生对于理想的追求,在生活中追求美和感受美,这无疑是一种可采取的值得称赞的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确实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不过仍偏重于知识教育,学生与艺术的接触有限,与现实感受脱节,难以获得真实的经历和经验。而对于艺术的教育来说,这可能是一个致命的缺陷。美国艺术评论家丹托认为:“不管艺术是什么,它不再是被人观看的对象。或许,它们会令人目瞪口呆,但基本上不是让人看的。”[1]“艺术事实上就是关于经验了艺术的那些人。”[1]当代艺术的现状已经远离了人们在习惯思维中所理解的艺术,单纯的观看方式无益于学生认识当下生活中的艺术现象,从而理解自己的生活到底与艺术有何联系。艺术素质的教育模式正如当代艺术的多元性一样,也需要有其它的模式。在素质教育中适当地引入美术馆、博物馆、艺术展览的教育,带学生实地参观,现场直接感受艺术真品,与艺术家对话互动,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引导学生对当代艺术的批判性理解能力。

再次,主客观对立的理性主义认知教育方法仍然存在于艺术素质教育之中,艺术欣赏和教育过程中习惯侧重于艺术的消费和享受。艺术作为认知的对象到被消费和享受的对象仍然是陌生化的客体。康德以后的生命论哲学家,不满意理性主义的认知方式,提出生命本体论。苏珊朗格认为真正能够使我们直接感受到人类生命的方式便是艺术方式,艺术成了人追问终极价值而达到理想之境的绝对中介,艺术的言说使人的混沌存在转化为明朗的价值存在。宗白华先生倡导艺术的人生态度,视艺术为人生的本质生存方式。大学生在认识了解艺术到喜欢欣赏鉴别艺术的基础上,把艺术与自己的人生融会贯通,把艺术融入自己的生命与生活,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大学艺术素质教育扮演发挥着重要的启蒙意义。

二、中国当代艺术在大学艺术素质教育中的缺失及原因

中国当代艺术在艺术素质教育中的缺失与其自身的特征以及在社会文化结构中的格局和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社会改革,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艺术都在飞速发展,尤其是艺术,因为创作环境的相对自由,艺术的种类和对艺术的探索也非常多。首先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当代艺术“话语杂陈”,“呈现出各种不同历史形态的艺术对话和‘博弈’的多元化格局。其中既有传承了古典文化的中国传统艺术,也有从20世纪初开始接受的欧洲古典艺术和印象派艺术;既有从20世纪初叶开始接受并在80年代蔚为大观的现代主义艺术,还有90年代之后舶来的后现代诸种艺术。”[2]艺术形态也前所未有的复杂,有绘画、装置、表演影像、计算机、各种混合媒介及大地艺术、身体艺术、行为艺术等。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绘画不再居于艺术的中心地位,艺术的志向也不是审美。

篇7

[中图分类号]G251.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3)05-0027-04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s,OILI)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通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现代技术为依托,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来培育和提高用户的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1]。OILI既不受时空的限制,又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和个性化等特性,成为当前信息素质教育的趋势。本文以广东省80所高职馆为例,对广东高职馆的OILI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试图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广东省80所高职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

1.1 调查方式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调查方式,调查时间为2013年1—3月,以“中国教育在线”网站所列出的广东省80所院校为调查对象。在调查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中,有21所无网站或网页无法打开,最终调查样本为59所。主要调查内容有“在线用户培训”“在线教学课程”“在线参考咨询”“在线互动”“学术指南”“信息道德教育”以及“特色资源和个性化服务”7个方面,共计16项调查指标,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1.2 调查结果

由表1可知,广东省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OILI的形式多以FAQ、新生入馆教育、OPAC检索及数据库使用指南、在线参考咨询服务、网络及学科资源导航、信息检索课程教学课件和专题培训讲座等为主,这些也是图书馆开展OILI的基本形式。其实现的方法相对简单,一般通过文档、PPT、网页链接或视频完成,其中,有“本馆资源使用指南”的馆有16所,占27%;开展了网上新生入馆教育的馆有12所,占20%;提供“相关课件下载” 的馆有19所,占32%;有“网络资源导航” 的馆有28所,占47%,有学科导航的只有12所,占20%;在线参考咨询则以留言板和E-mail咨询开展得较为普遍,有28所,占47%,以QQ咨询为主体的实时咨询也较为普及,有18所,占31%。

广东省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最为重要的在线信息素质教学网站及在线教学平台方面的发展方面则相对落后,仅有2所馆建有OILI平台或网站;而在国内外大学较为看重的信息道德教育方面,所调查的高职院校图书馆为0;另一方面没有一所高职院校图书馆对不同层次读者或对不同学科专业读者提供分层的专题培训。这说明广东省高职院校OILI教育在平台开发、信息道德及分层教育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与高校图书馆相比有较大差距。

2 广东省高职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特点

2.1 网站建设力度不够,服务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

在调查的80所院校中, 59所院校图书馆主页链接内容稳定,但同时有21所高职馆的链接无法打开,占总数的26%,其中绝大部分是民办院校图书馆。可见,广东高职院校图书馆网站数量相对较少,明显低于高校馆。在已建成使用的网站中,有少数院校的网站更新较慢,信息的及时性和新颖性不够。

广东省高职院校图书馆OILI实现方式较为集中和单一,一般为新生教育、图书馆简介和FAQ等传统服务方式的网络化延伸。在调查中,有12所图书馆网站只有基本的馆情介绍, 有的只有主页上的链接服务,但往往不能打开,形同虚设;多数馆提供给用户的在线学习主要是静态文本格式的浏览或下载,缺乏音频、视频、动画等形象生动的动态课件,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或激发读者的兴趣;有的课件仅是简单的文本堆积,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教育内容无视用户个体差异,一概而同。

2.2 综合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建设缺乏

综合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是基于Web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本次调查将只简单提供PPT或PDF课件的教育形式不视作真正意义上的综合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广东省高职院校图书馆综合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建设相对比较缺乏,在所调查的59所图书馆中,仅有2所有自建综合OILI平台或学习网站: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建设的“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学生可通过网络教学平成学习、提交作业,是国内高职馆中建设较早且较完善的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图书馆的专题学习网站除了提供基本在线教学、在线作业及在线实训,还可以进行在线学习交流互动,可算是比较全面的综合在线信息素质教学网站。

2.3 忽视信息法律与道德的教育

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应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教育,因此,OILI内容应包括知识产权、学术规范、信息安全和信息道德教育,使读者尊重知识产权,合理并合法地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

篇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40-04

视频公开课是指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1]它是21世纪信息时代高校推动教学改革创新的新手段。高等学校通过开展视频公开课建设,可以实现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的社会责任,可以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因此,本文对当前国内外视频公开课的建设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地方高等院校应建设什么样的视频公开课,并结合笔者所在学校探讨地方本科院校构建自己特公开课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

1.国外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

国外的视频公开课建设、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做这个项目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2001年4月MIT宣布启动“MITOCW”项目,宣称计划斥资一亿美元将学院所有两千多门课程全部上网免费开放,允许任何人在非商业化目的的前提下使用、复制、发送、翻译和修改,这掀起了全世界开放课程资源建设的热潮。

目前最新的国外项目是2012年由哈佛大学和 MIT联合创建的一个在线免费开源大学课程项目――EdX。据报道,该项目中两所大学各自投入3000万美元。EdX平台上的课程主要是在线视频资源,同时在平台上还包括课程各个知识点的测试以及学习互动环节等。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并通过相应的测试后可获得一个不同于全日制大学的技能证书和成绩。

2.国内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

篇9

(一)农村教育观念落后,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产生偏差

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在地域上、经济上、文化上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使得教育观念落后,对素质教育改革缺乏全面完整的认识。多数学校只是形式上应付上级教育部门要求的改革方案,但实际上仍以应试教育为本,以学生的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为考核教师教学成果和水平的唯一标准,忽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创新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的思维模式的培养,阻碍了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软、硬件条件的不足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年龄老化,教学水平和知识水平落后,难以引进高水平的年轻教师,音、体、美、德育、英语、计算机等学科专业教师普遍缺乏等现象广泛存在。同时,在硬件方面,校园设施陈旧落后,缺乏基本的素质教育教学设施等问题依然突出,尽管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但是在硬件条件方面相比城市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软、硬件条件的不足阻碍了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

(三)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合理

在目前广大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大量存在,许多中小学生由爷爷奶奶照顾,且大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低,不懂得正确的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普遍存在溺爱、放任、严酷管教、体罚等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且大部分家长并未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把孩子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这种落后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思想认识,极大地阻碍了素质教育改革。2013年,在山东农村一所小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学生小明和小东在课余时间玩耍,小东不小心将小明的手夹到,经过医生检查后并无大碍,但小明的家长却经常去学校里闹,要求赔偿,最终事情以老师赔偿2000元告终。由于家长的溺爱和放任,本身道德知识水平有限,造成学生养成了大量的坏品质,老师之间也形成了不敢教,不敢管的气氛,当然这是少数,但这部分学生的成长更大程度上受家长教育和文化水平的制约,因此,应该在村里通过海报广播等途径宣传有意有利的道德观价值观。

(四)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的副作用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自身身心还未成熟,自制力低下,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下放任自流,造成了懒散、傲慢、以自我为中心、道德品质下降等问题,不认真学习,逃课,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等行为,这是目前农村素质教育改革主要出现的副作用。

二、我国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现状的反思和展望

目前,我国农村素质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正是改革带来的阵痛,面对困难,我们不能退缩,要积极寻求改进方法,来攻克当今农村素质教育改革带来的问题。

(一)改进农村素质教育改革方案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广泛征询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广泛考虑学生,家长的意见,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有益的改进和调整。

(二)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软硬件条件

国家需要大力提倡和引导杰出的青年教师和优秀的师范生到广大的农村去工作,缩小城乡教师薪酬待遇差距,并且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发展通道,提高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

(三)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水准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农村地区家庭教育落后,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开展大量的讲座、宣传杂志、广播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培训,并且进行后期跟踪交流等形式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家庭教育的水平。

篇10

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有机会去日本留学和工作。在日本近6年的时间里,作为留学生,接触了周围的日本同学们,并会情不自禁地与自己在国内大学的学习生活作了比较;又由于带着当时是小学生的女儿共同生活,又从家长角度观察到日本启蒙教育阶段的学校培养方式。

本文结合自身在日本多年的留学生活经历和目前在国内大学工作的感受,并以此作点滴思考。

1 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至今没有公认的定义,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经历、阅历、教育和环境等培养的。而真正的素质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品格,并不局限于学术上的才能。

2 中日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2.1 中国大学生的现状

有调查显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是进步向上的:但是,而今的大学生,正是1997年教委推进素质教育时,处于中小学生阶段的那批学生,在提倡了十多年的素质教育,但在各项指标上,有些还是显得不容乐观。

某高校在2009年对在校大学生自身评价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自评项目不良率有在45%以上,甚至高达58.7%(见表1①)。

此外,大学生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工作责任感、语言表达及文笔表述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人文知识和文体活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所欠缺,与教委的“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的要求作对照,还有差距,具体表现为:

做人方面:不少大学生存在价值观念混乱问题。例如缺少公德,有时为发泄个人情绪而损害公共利益和公共财物,不爱惜大学校园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举止不雅,乱扔垃圾、吐痰等不符合文明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诚信下降,考试作弊在大学校园内屡禁不止,学校为此费了不少心思,然而还是阻止不了大学生渴望作弊成果带来的利益。

求知方面:当今的大学生,从小接受应试教育,到了大学依旧将大把精力花在学习上,对他们来说,大学与中小学没什么不同,还是以听课为主。缺乏创新能力,知识面狭窄。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文化素质,文科生缺少科技素质的现象。

健体方面:身体素质方面,虽然大学将体育课列入必修课中,但仍有不少同学在混学分。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耐力、灵敏、柔软等素质都有明显下降。心理素质方面,近年来不少大学出现杀人以及自杀现象,反映出少数同学心理状况较为极端。

审美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懂得欣赏艺术,包括传统艺术或者现代艺术,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地方艺术缺乏观众、缺乏后继者,就是非常说明亟待提高审美素质。

劳动方面:大学生动手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人都只在中小学开设的劳技课上动手制作过,“高学历,低技能”的说法,也反映了一部分大学生的现状。

2.2 日本大学生的现状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学生素质教育问题,自二战以来进行了多次的改革,尤其是1990年后的改革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②直至今日已取得不错的成效。虽然日本大学生也存在无朝气、丧失进取目标、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少积极行动能力、忍耐力下降、“高学历、低学力”等现象,但是整体而言是乐观的。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发现课题、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主地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等。

在客观条件方面,日本文部省(相当于中国的教育部)以自身为媒介,联合大学和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大量的国际合作来提升日本教育水平等,从各个角度资助大学素质教育发展。

学校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努力。(1)在学分设置方面,学校一般安排必修课只占总学分的1/2左右,以便让学生们有较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来选修本专业以外的课程。③(2)在课程设置

[1] [2] [3] [4] 

方面,为了防止理工科大学生缺乏文化素质,日本高等院校普遍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人文、社会的一般基础知识,一些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已经占基础课的~.%。④()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会更多让学生参与到互动当中,而教师只进行总结和指导,学生们通过课堂发言和演习课来提高自己研究和报告的能力。长期受到这样训练的日本学生,在发言时一点都不感到拘束,每个人都坦然自若地发表自己的意见。⑤()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备受重视,具有时间充裕、活动范围大、内容多样化、组织规模化、经费来源多、学校管理完善等特征。⑥

对比分析

. 同样是应试教育,日本大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

与素质教育相对应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阻碍我国学生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然而应试教育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中仍处于主导地位,尤其是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不择手段,导致学生习惯了“填鸭式”的学习方式,除了会做题目外什么都不会,即使是考上了大学,这种习惯依旧伴随着整个大学生活。

日本的高考制度不同于国人所熟知的模式,并非由考试院统一出考卷,而是由每个大学各自出题的,考生则前往自己有意向报考的大学进行入学考试。日本的高中升学率在年就已超过%,然而日本的平均大学升学率仅为.%(年),对于日本高中生来说,高考的淘汰也是非常残酷的,因此在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的也不在少数。可以说,下决心上大学的日本高中生,从小也是上各种辅导班,来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争取将来考上好大学。

. 中日大学生素质差异原因探究

同样是从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中日大学生,在素质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笔者结合自身在日本的生活经历,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社会环节: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个社会风气呈现价值取向矛盾化、精神躁动、道德理念弱化、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与个人主义泛滥,有许多名人、官员,学术造假、文凭造假,政府对此而处罚力度很轻,有的只是撤销授予的奖项,有的仅仅是道德层面的谴责,造假者所得利益巨大而犯错成本低。当代大学生把这些都看在眼里,诚信教育显得虚幻无力。相对而言。无可否认,日本总体的国民素质要好于中国的平均值,日本的大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周围的风气要平和的多。即使有造假,如曾是日本考古界的翘楚藤村新一,但随着他通过自制、自埋、自挖、自我宣传,虚构的日本史前史骗局被揭穿以后,他本人也由于声誉尽失,只能在精神病院里度过余生了…在巨大的造假成本面前,胆敢以身试假的人少得多。

对做出过激行为的学生,社会舆论也为了吸引民众眼球,基本会选择站在学生一边,去指责批评过当事学生的教师,把学生采取过激行为的责任全部推给老师。殊不知,这如同南京法官对扶跌倒老人者判罚一样有示范效应,甚至有的学生在轻生前,为了给家里争取补偿,特意留下指责老师的文字材料…事实上当下很多老师不敢批评学生了,怕学生心理脆弱出什么事要自己担责任。“师道尊严”好像比别的国家好像更淡化了。舆论造成了一批不敢批评学生的老师,这样的教育能正常吗?

家庭环节:在当今中国,孩子几乎都是独身子女,因此生活上父母非常纵容。学习上又太过包办:挑选好学校、到处报班补习、周末前往少年宫、每日作业的检查等,剥夺了孩子自己锻炼能力、各展所长的机会。经过高考的奋战,考上大学后,父母认为万事大吉了,放手不管孩子了,而学生突然没有家长的管束,有部分就在放任中迷失了自己。

然而在日本,整个社会风气就是培养小孩子的生存能力,即随着社会的变化能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确立、自我实施,更好地积累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

笔者女儿从幼儿园至小学年级的年间,过着每天早上:到校,下午三点左右放学,之后想去操场玩耍就去玩耍、呆在图书馆看书就看书、回家就回家的惬意生活。

篇11

泛在知识环境下,网络遍及用户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通过泛在网络获取信息服务或知识服务。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图书馆需要变革服务理念与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泛在化的服务,嵌入到用户的学习和科研环境中。其中,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即: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馆员与院系专业教师合作,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到院系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是图书馆泛在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实际上,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大多是学科馆员,他们与教师合作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效果。本文以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拟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 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主要嵌入模式

学科馆员和教师合作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对用户(包括学生和院系教师)和图书馆都具有积极意义。对学生而言,将信息素质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素质教育,不仅局限于信息资源的检索方面,而且面向学生解决信息问题的全过程,力求真正提高学生分析、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对教师而言,学科馆员可以向教师提供一些课程建设方面的文献资源支撑,承担学生的某些问题的咨询与辅导,节省教师的工作时间,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对图书馆而言,通过提供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学科馆员能够直接参与专业课教学,加强了图书馆与院系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拓展了图书馆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在学校的影响和地位。

根据学科馆员嵌入课程教学的深度来划分,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嵌人式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分为两种嵌入模式:一种是学科馆员部分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简称为“部分参与式嵌入”;一种是学科馆员全程参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简称为“全程参与式嵌入”。

2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2.1 国内高校图书馆

根据文献调研,我们发现国内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开始尝试与院系教师合作,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到院系的专业课中。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嵌入媒体与设计学院的《传媒市场调查与分析》和《英文报刊导读》两门课程,分别采用一次介入式(即:部分参与式)和全程跟踪式(即:全程参与式)的嵌入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尝试_4]。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与土木交通学院合作,将信息素质教育嵌入到“船舶结构设计”课程中,学科馆员在三次单独的课程中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教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图书馆与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也与院系合作,分别参与到临床医学和莎士比亚作品研究的课程中,对学生利用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指导。

我们也在国内高校图书馆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一些学科馆员开展嵌入式教学的案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与历史系教师合作讲授“美国公民权史”,与信息管理系教师合作讲授“商业信息检索”,学科馆员参与这两门课的教学都是部分参与式嵌入。学科馆员与法学院教师合作讲授的“法律写作与法律检索”就属于全程参与式嵌入,学科馆员参加三分之一的课程教学,参与作业评分,而且被列为正式教师,在教务处备案。又如:湖南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和本校外国语学院教师合作讲授“网络资源与阅读”,学科馆员承担两次授课任务。

总之,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尚未全面普及,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学科馆员主要采用的是部分参与式的嵌入模式,采用全程参与式的嵌入模式很少。学科馆员和教师的合作程度还有待加强。

2.2 国外高校图书馆

目前国外高校图书馆开展了一些嵌入到院系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涉及的合作教学内容比较广泛,如:丹尼尔韦伯斯特学院(Daniel Webster College)的学科馆员为英语学院的学生共提供八次信息素质教学内容,包括:图书馆研究导言和课前测试、图书馆的纸本馆藏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参考引文的使用、特定作者的文献查找、新闻和录音稿的检索、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小组讨论和课后测试,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地改变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而纽约市立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在院系开设的“妇女研究导论”课程中嵌入了信息素质教育,采用了主动式的教学法,通过设计一些开放讨论的问题,如;美国妇女的定义是什么?由谁定义的?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网络信息源查找分析信息,并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

此外,还有少数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利用虚拟学习环境平台辅助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如:纽约城市大学学科馆员与史泰登岛学院护理专业的教师合作,嵌入到“文化探索”的课程中,并利用Blackboard开发了专门的图书馆指南。在这个虚拟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如下内容:课件、护理专业数据库、与跨文化护理有关的网站、关于某一种族的期刊论文参考目录和论文写作指导等。

目前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嵌入到院系的专业课程中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是:(1)学科馆员与院系教师合作程度深,两者建立了持久、稳定而密切的合作关系。(2)学科馆员和教师都非常重视对合作效果和教学效果的评估。(3)积极利用新型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素质教育。

2.3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比较分析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有很多共同之处。如:嵌入的学科范围都比较广泛;采取的教学形式都是以面授为主;教学内容都以专业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为主。

但相对我国而言,国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更为普及和成熟。在教学形式上,很多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都利用了网络平台协助教学,还有部分利用了虚拟学习环境Blackboard辅助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国外高校图书馆既有部分参与式嵌入,也有全程参与式嵌入,学科馆员和教师合作的程度比较深入。在教学效果上,国外高校教师和学科馆员都十分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估。

3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实践案例分析

3.1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2003年正式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从那时起,馆领导就积极鼓励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多层次的信息素质教育。目前全馆部分学科馆员已经尝试开展了嵌入院系专业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案例见表1。

如表1所示,目前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学科馆员根据具体院系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

从参与合作的院系来看,既有文科类的院系,如:美术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也有理科类的院系,如: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可见其覆盖的院系和学科范围都比较广泛,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具有学科普适性,完全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

从嵌入的课程来分析,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适合嵌入的课程有其特点,多数为研究方法导论、论文写作等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程。如:“社会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也有少数专业基础课的任课教师认为学生需要在课程中掌握信息检索能力,也适合学科馆员进行嵌入教学。如:生命科学学院为研究生开设的“昆虫生态”。

从授课次数和对象来看,学科馆员多数为一次性授课,当然也有少数学科馆员授课次数比较多,但从介入整个专业课程的程度分析,还没有达到全程参与式嵌入的强度和深度。在授课对象上,既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一般而言,学科馆员对本科生的授课主要是一次性授课。对研究生的授课则次数更多。

在授课内容上,主要侧重对学科专业需要的馆藏资源利用进行讲解,也有学科馆员根据院系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拓展授课内容,如: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免费学术资源利用、论文格式编辑等。相对而言,学科馆员面向研究生的授课内容更为丰富、深入。

在授课起因上,目前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多数是由教师主动提出要求,也有少数是学科馆员主动向教师自我推荐。学科馆员对教师主动提出的需要会很快做出积极反应,并主动跟教师沟通,了解具体的教学需求,尽量满足院系教师的需要。学科馆员主动提出授课需求之前,应做好详细的教学计划,才更容易被教师所认可和接纳。

3.2 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不足及对策

尽管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具体实践中还面临一些难题,需要积极探索,不断改进。

第一,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学科馆员从整体上是以部分参与式嵌入教学为主,主要体现在:学科馆员对学生的授课和指导主要集中在参与的一次或者几次课程中,之后的课程作业、考核等主要是由院系教师负责,学科馆员对专业课程的参与度以及与院系教师合作的密切程度还远远不够。

虽然学科馆员对院系课程的参与和介入是渐进的过程,需要从部分参与式嵌入教学开始,逐渐深入,逐步扩大影响。但学科馆员可通过建立虚拟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答疑、课后提供专门时间进行辅导等手段,提高和院系教师的合作深度和合作效果。

第二,学科馆员的工作时间难以保障。如果实施全程参与式嵌人教学,需要学科馆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教学计划及背课、参与批改作业和进行教学效果的调查与评估等。现在,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均为兼职,学科馆员除了承担学科服务外,还需承担信息咨询、资源建设等其他业务工作。在这种兼职模式下,学科馆员的工作时间有限,难以实施深入的、全程参与式的信息素质教育。

笔者认为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可以尝试对部分重点院系的学科馆员实行专职模式,这有利于提高学科馆员与教师合作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深度和质量。此外,也可通过招聘学生助管等方式,减轻学科馆员事务性工作的数量,有利于学科馆员更深地融入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好地开展嵌人式信息素质教育。

第三,学科馆员对学生的专业信息需求缺乏深入了解,导致学科馆员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容易找到信息素质教育与学科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学科馆员一般都具备专业学科背景,对相关的学科知识有大致了解,但任何专业知识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学生对专业信息的需求也呈现动态变化的趋势。相对于院系教师,学科馆员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还有相当差距,而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常常采用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学科馆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将直接影响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学科馆员可通过浏览专业核心学术期刊、关注专业领域学术活动以及直接旁听相关专业课程等途径不断更新、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随时了解相关专业的学术研究热点,了解学生的专业信息需要,进而在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中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4 推进我国高校图书馆实施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建议

4.1 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目前,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实施还远未普及,主动提出嵌入需求的院系教师并不多。因此,各馆在实施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之初,主要靠学科馆员主动联系合适的院系教师,商议如何进行合作并尽快开始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在实施之初,学科馆员不可能在全校各院系全面铺开,可采取抓典型的方法,首先开展与一个院系某门课程的合作,取得初步成效后,再逐步在其他学科和院系推广和实践。

作为抓典型的院系,在选取时可考虑如下因素:第一,有国家和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的院系,可为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人力和物力条件的院系。第二,对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较为认可的院系。由于学科馆员、教师等各方面的努力,有些院系目前的学科服务已取得明显成效,院系教师对学科馆员的工作较为信任和尊重,有利于学科馆员与教师开展多层面的深入合作。

相应地,院系合作教师的选择可从如下方面考虑:第一,在学科服务中表现比较积极、与学科馆员沟通比较多的教师。第二,其承担的课程适合嵌入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师。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嵌入信息素质教育,一般而言,专业基础课更强调对教材知识体系的介绍,与信息素养知识结合并不多。因此,可选择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々业选修课程进行嵌入。如:“学科前沿与发展”、“学科研究方法论”、“学科论文写作”等。

4.2 制定计划,积极宣传

学科馆员在与教师合作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所嵌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然后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尤其是对没有院系教师主动提出嵌入需求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更要精心考察和选择适合的课程与合作教师,制定有关合作教学计划,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说服院系教师进行合作教学。

制定教学计划时主要需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目标。需要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多体现为以培养学生的专业信息的获取、检索和利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学科馆员参与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检索算符及检索式的制定、学科有关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论文写作与投稿、参考文献管理等知识。(3)教学形式。一般以当面授课为主要教学形式,方便学科馆员与学生直接交流和沟通。同时也可利用网络学堂等软件辅助教学,方便学生自学。(4)教学时间。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排教学时间。

制定周详的计划后,还需对学科馆员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进行宣传,寻求合作机遇。由于图书馆在学校的影响力有限,很多院系教师还意识不到学科馆员对其教学的参与能力和支持作用。因此,学科馆员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十分重要。可通过发邮件、打电话、召开座谈会、全校教师大会等多种途径,对图书馆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进行广泛宣传。

4.3 巧用技术,优化教学

受诸多因素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的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以学科馆员部分参与的嵌入课程为主,多数是一次性的嵌人与合作。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质量,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虚拟学习环境平台延伸学科馆员的教学空间。虚拟学习环境具有时空开放性、资源丰富性、利用交互性等特点,在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中利用虚拟学习环境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发挥信息素质教育的效果。

国外很多高校在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时,引入了B1ackboard等虚拟学习环境平台,促进了学科馆员和教师的合作。利用虚拟学习环境,在专业课程中嵌入信息素质教育对学科馆员和教师都是新的挑战,需要双方及时有效地沟通,而且利用虚拟学习环境提供的诸多课程元素,如通知、讨论区、作业题库等,有利于拓展信息素质教育的范围。

篇12

作者简介:张磊(1981-),女,满族,天津人,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吉鹏亮(1991-),男,山西晋城人,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天津?300387)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TJ2211-0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077-02

环境素质教育是国内外普遍开展的能够转变传统观念、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和建立环境友好行为模式的重要途径。目前,欧美等西方国家已在大学、中小学、社区等层面普遍开展了环境素质教育活动,但我国环境素质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尚缺乏创新。自《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提出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建立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行动体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为此,本文选取天津市高校400余名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客观分析大学生环境素质现状,并对环境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建议。

一、高校环境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通过文献查阅与整理,参考联合国环境署调研报告、环保部宣教中心调研报告以及国内学者已开展的调查结果,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编写了“大学生环境素质现状调查问卷”,[1-4]该问卷包括三个维度:第一,从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来看,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普及情况;第二,从环境意识与行为来看,了解学生在实际行为当中对环境意识的践行;第三,从环境知识的获得及对环境素质教育的态度来看,了解学生获取环境知识的渠道以及他们的行为态度。

1.调查结果分析

本研究选取天津市高校400余名在校大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从环境问题的认知水平看,在对温室效应、荒漠化、酸雨、水体富营养化和食品安全等普遍存在环境问题的认识情况调查中,除2%被调查者不知道水体富营养化外,被调查者对上述环境问题都有所了解,但对各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和影响程度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差异,尤其对荒漠化和食品安全等问题的认识较为混乱。如调查食品安全问题时,被调查者认为有机食品最安全仅占7%,绿色食品最安全占49%,无公害食品最安全占42%,还有2%认为农家自产食品最安全,说明大学生缺少食品安全辨别的知识和能力。

在对垃圾分类回收调查中,85%以上的被调查者能将玻璃、旧报纸、塑料瓶和金属物、旧衣服、木制品和医疗废物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危险废物进行正确分类,但仅有约13%能将剩饭、电子产品、废电池和废日光灯管正确分类,能将陶瓷、纸巾正确分类的仅占4%。可见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的知识和能力,这也是垃圾分类制度不能有效推广的重要原因。

在消费意愿调查中,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将产品价格(94%)、品牌(77%)作为优先考虑因素,其次考虑最多的是产品的寿命(64%)和时尚性(38%),而将产品环境友好性作为最后考虑因素的超过67%,可见大学生的可持续消费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2)从环境意识与行为看,被调查者中能做到或愿意做到随时关闭水龙头和用换笔芯替换买新笔的超过80%以上,能做到或愿意做到用电子贺卡替换纸贺卡、听音乐时不将音响放很大声、在教室和宿舍回收关灯、关空调及用环境袋替代塑料袋超过70%,愿意双面打印和愿意使用手绢替代纸巾的占26%,当看到有人乱扔垃圾时会主动纠正别人行为的不足10%。根据结果可知,被调查者中绝大多数能做到或者愿意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但对于一次性用品的方便性还是很多人都难以抗拒,对于制止别人的环境违规行为的意识和动力更是不足。

篇13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147-02

大学生作为中国梦实现的主力军,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均衡发展的当下中国,国内部分高校过分追求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匮乏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忧虑。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必须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尤其是要构筑完整的、科学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帮助学生造就富有人文关怀意识的健全人格。

1 国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状况

二战以前,由于社会物质生产过度发展引起的人文精神缺失问题,并没有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然而,二战结束后,欧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20年黄金时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缺失引发的社会问题凸显。国外的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纷纷开始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这些高校在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理念、内容和组成等层面,都有非重点高校值得借鉴的地方。

首先,从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理念上,体现重全人格、重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地知识掌握。西方教育者们普遍认同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格的完善,而不仅仅是培养某种拥有专业技术的人。因此它们在培养的目标上将大学生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学校教育要尊重学生是学习主体地位的一般规律,教育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就应突出课堂与课外结合,讲课方法上注重讲授与研讨结合,所设置的人文素质课程既考虑到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又让学生学会思考和独立评价。

其次,从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体现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交融与和谐共生。人文素质课程内容广泛,包括文学、史学、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美学、艺术、伦理等,如何将这一系列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内容完整呈现而非分割、独立,国外的著名高校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以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例:国外一些著名高校将两者合二为一,开设法律道德教育课程。

最后,从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组成上,体现“通中有专”的设计理念。“通”指的是课程设置要覆盖几乎所有人文学科,“专”指的是要求学生选课在广博的基础上也要有所偏重。国外高校的人文素质课程设置不尽相同,笔者将常见的模式分为三大类:

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核心课程模式”,即将全部的人文课程分为七大类:外国文化课、历史研究课、文学与艺术课、道德课、科学课、社会分析课及定量推理课程。哈佛大学要求学生在整个大学四年期间,7个大类中都要求至少选择一门,总共修完8-10门课程,否则无法获得学位。哈佛的做法,既让学生知晓各个大类的一般知识,照顾到知识基础“广博”的要求,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多选择一到两门辅修,照顾到知识基础“专精”的要求。哈佛之所以为哈佛,在课程设置的高屋建瓴、文理交融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麻省理工大学为代表的“两层”模式。早在19世纪建校之初,麻省理工大学就将人文素质教育摆在了学校建设的突出位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建设,麻省理工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形成了规范化,具体体现为“两个层次、多门课程”。“两个层次”是为了满足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不同要求的:一类是对于人文学科的集中展示和全面介绍,另一类体现分布介绍和重点研究。前一类的课程包括文学和文本研究,这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包括语言、思维和价值,视觉与表现艺术,文化与社会研究,历史研究等。在这一类课程基础上,学生还可以选择一些分布介绍课程,如在地域的区分上有美国研究、欧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在学科的区分上有伦理学、经济学、人类学、考古学、音乐、哲学、政治研究、心理学等;在时间意义上有古代、中世纪研究和近代、现代研究。第二类层次的课程,进一步将整体研究当中的一些问题细化、专门化以供一些具有研究兴趣的学生选择,这样整体概览和局部研究的相互结合方式,既增加了学生选择的兴趣性,又可以让学生在专精方面有较大的选择余地。

以圣约翰学院为代表的“经典著作选读”模式。圣约翰学院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又较为精密的具体安排。按照历史沿革的时间顺序,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有不同历史阶段的经典著作让学生选读。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以学习古希腊名著为主,包括15位大思想家和一些著名科学家的40多篇传世之作。到了二年级则以学习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前后的经典著作为主,包括33位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的作品50多部。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主要研读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名著。到了大学四级年,学生侧重从18世纪和19世纪到当代的一些名著,包括26位思想家、科学家、作家、艺术家的作品30多部。国外这些著名大学的做法,都有其合理之处,这些思路、实践或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对国内非重点高校人文素质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2 国内高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不断向前推进,国内一些著名高校也开始对人文素质课程重视起来。上个世纪末,教育部设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使各高校将此类课程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国内高校纷纷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尝试,至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以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代表的“文理交融”模式。清华大学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人文素质课程的探索,学校提倡理工类大学生选修一系列人文素质课程,以此推动文科与理科之间的交融与互动,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并不作硬性规定。相比之下,复旦大学的人文素质课程分类设置则更为清晰、具体,但也体现着“文理交融”的特点。该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分为三大部分:综合教育课程、文理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综合教育课程是指大学德育课设置的一系列课程,和可以选修的美育、法学基础、计算机与艺术等教育课程。文理基础课程包括汉语基础和课程写作等,对文科、理科生能力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指的则是学生的专业课。其中前两类课程有利于培养的历史眼光、世界视野、文化素质、人生态度、核心素质和生活能力。

以华中科技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为代表的“文史哲”模式。复旦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分为“文”“史”“哲”三大类,并作为核心课程和必修课。文学类课程包含唐诗宋词赏析、中西音乐赏析,美学概论;史学类课程包括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哲学类课程包括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原著选读、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古典哲学等。学生必须按照较为严格的课程安排在规定的学期内选择这类课程进行学习。上海师范大学的人文素质课程设置与华中科技大学的大体类似,但特别突出语言类课程在师范生培养中的突出作用。因此,该校人文素质课程分为人文学科类(大学语文、现代西方哲学、古典诗词鉴赏、中外文学赏析、西方古典哲学、应用文写作、西方文化概论)、语言类(英语、日语、俄语、法语、德语)和艺术类(电影艺术、音乐赏析、书法、舞蹈欣赏)三部分。

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代表的“通识教育”模式。独特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使香港中文大学,一方面接受西方文化所提倡的通史教育,另一方面也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该校的通识课程按照不同标准又分为多个层次,如必修通识课程与选修通识课程、书院通识课程与大学通识课程,正式通识课程与非正式通识课程等。通识课程课程在该校总共开设有200多门,每学期都会开设100多门。学校要求选课学生在规定时间修完,合格后方可记入总学分。

3 启示

我国高校开始探索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时间较晚,但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较短时期内也积累丰富经验,尤其是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文理交融”模式,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代表的“文史哲”模式和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代表的“通识模式”,为国内其他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或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据权威部分的一份调查显示,国内的非重点高校(新成立的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堪忧。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缺乏文化积淀,缺乏国家补助资金,学校为了招生因而顶着热门专业上导致的专业结构单一,学校管理部门以经济效益来衡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学生成材意识较差等各方面原因,导致人文素质教育普遍不被重视。通过对国内外著名高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思路及实践的考察,以下几点启示值得深入思考。

一是高校应从顶层设计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国内外的著名高校早在二战后就开始注意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危害,着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要重视,但绝不是随意开设几门人文素质课程就能解决问题,学校管理者要从全人格培养、从学生全面发展角度,建立比较全面、系统的人文素质课程。

二是课程设置应体现文理交融、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洪流中,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充斥,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迫切。专业课使学生会“做事”,而人文学科让学生会“做人”,让他们活出人应有的尊严和价值。在理工科大学生的课程体系中有序地融入人文素质课程,不仅是文理交融的需要,更是万事万物和谐共生的客观要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