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电力发展现状

电力发展现状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电力发展现状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电力发展现状

篇1

前言

配网调度工作是保证配网安全运行、稳定运行的核心,而就当今电力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分析,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因此,需要对电力调度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细致的分析,这样才能保证电力调度工作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电力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1.1 管理制度不完善

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电力调度信息系统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只有极力做好电力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才能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效率。但是,就当今电力调度信息系统的管理来说,在制度上却不够完善,造成这方面主要原因处在,管理运行经验不足,管理信息系统的维修工作更是缺乏可靠的依据,对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造成极大的影响。

1.2 缺乏专业化人才

电力调度作为电力系统运行的核心,必须加强管理信息系统人才的专业培训工作,全面提高电力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但是,当今电力企业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却面临着人才缺乏的现状,尤其是高技术水平的工作人员更是缺乏,严重影响到电力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的稳定发展,而且,在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上也会受到一定的威胁[1]。

1.3 电力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缺乏与使用的同步

电力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应与系统的使用同步,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出电力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的效率。然而,就当今电力调度管理信息系统来说,缺乏与系统使用的同步,不仅缺乏对技术人员、专业人员的培训,更存在依赖电力调度设备厂家的现象,不能及时对电力调度系统进行维护、管理,不能及时的对使用中的问题进行完善,从而影响到调度工作水平的提高。

2.电力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2.1 管理制度的完善

电力调度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在不完善的情况下,会影响信息系统功能的发挥,降低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电力调度信息系统的管理制度应不断的完善,要根据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以及电力调度工作的特征等进行不断的完善,不断的从以往管理制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另外,在管理经验方面,应积极的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电力调度信息系统的管理方式,丰富电力调度信息系统的管理经验,同时还可以引进发达国家的管理模式,但是,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引进信息系统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不能按部就班的全部应用到我国电力调度信息系统的管理中,要根据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适当的进行改进,这样才能提高电力调度信息系统运行的效率。

2.2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在电力调度信息系统管理中也是如此,如果在电力调度信息系统管理上人才缺乏的话,不仅会影响的系统的运行效率,甚至会造成电力系统运行效率低下的现象[3]。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因此,应不断的加强信息系统的专业人才培养,同时还要注重信息系统操作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全面提高电力调度信息系统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这样才能将电力调度信息系统的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可以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并加入相应的考核机制,确保在岗的工作人员都具有较高的技术操作水平。另外,可以选拔年轻有为、能力强、责任心强、思维灵活的优秀工作人员,为他们创造出国深造的机会,将国外的先进技术知识带回并应用到我国电力调度信息系统中,从而提高我国电力调度信息系统的运行水平。

2.3 信息系统与使用同步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调度工作中也引入了信息系统,而且信息系统的功能非常全面,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却存在与使用不符的现象。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下,电力调度信息系统应逐渐与使用进行同步进行,这样才能将信息系统的功能有效的应用到电力调度工作中[4]。另外,还要在专业技术人员上进行合理的分配,电力调度事关居民用电、工业用电等用电的安全性、稳定性,因此,应根据供电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适当的对地区用电系统的调度安置相应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一方面要提高电力调度信息系统的运行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用电的安全性宣传,提高居民用电的安全性,充分体现出电力调度信息系统的作用。

2.4 电力调度信息系统的扩展性

电力调度信息系统是综合了计算机系统、智能化监控系统为一体的多功能系统,但是,电力系统工程会随着发展逐渐的扩展,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电力调度信息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扩展性,根据电力系统的扩展来实现相应的功能,例如,通信接口的扩展、跨网调度的扩展、多系统整合数据传输的扩展、系统间切换速度的提升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系统在电力调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并有着扩展的使用功能,才能确保电力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总结

综上所述,电力调度管理信息系统为电力系统的核心,不仅拥有着对电力系统运行的指挥权,更与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应做好电力调度信息系统的管理工作。通过本文对电力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分析,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经验主要对电力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的现状进行剖析,并探讨信息系统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促进电力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伟松.浅谈电力调度系统数据整合总体目标和主要功能的实现[J].广东科技,2012(14)

篇2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7-0051-02

一般而言,电力系统是指电能生产、输送、分配和消费所需的发电机、变压器、电力线路、断路器、母线和用电设备等互相联结而成的系统。这是一个能量系统,也称为电工一次系统。电工一次系统中的电力设备常被称为一次设备。在电力系统中还存在一个由对电工一次系统进行监视、控制、保护、调度所需的自动监控设备、继电保护装置、远动和通信设备等组成的辅助系统。这是一个信息系统,也称为电工二次系统[1]。电力调度自动化是指电力系统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指对电力设备及系统的自动监视、控制和调度。

1 电力调度自动化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功能

1.1 主要任务

电力系统调度的任务可概括为:控制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使电力系统在正常状态下能满足安全、优质和经济地向用户供电的要求;在缺电状态下做好负荷管理;在事故状态下迅速消除故障的影响和恢复正常供电。因此,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任务就是综合利用电子计算机、远动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电力系统调度管理自动化,有效地帮助电力系统调度员完成调度任务。

1.2 基本功能

通常来说,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可以分为四大块:信息采集和控制执行子系统、信息传输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人机联系子系统。基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其运行的基本功能主要有:电力系统监视和控制、电力系统状态估计、电力系统安全分析和安全控制、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电力系统潮流优化、电力系统实时负荷预测、电力系统频率和有功功率自动控制、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功率自动控制、电力系统经济调度控制和电力系统负荷管理等。具体而言,涉及数据采集与分析、信息处理、事故报警、报表生成与打印等多种功能。由于调度自动化系统大都采用分层结构,因此,其对应的调度控制也一般有主调度中心、区域调度中心和地区调度中心三大块。

2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现状

由于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分层结构,其系统在硬件上也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主站系统——SCADA系统,子站系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和电力信息传输通道,除此外,各系统还包括相应的软件系统,如主站EMS软件,状态估计方法、潮流计算方法、AGC、AVC等。

早在1940年,通过引入了模拟盘而开始设置电力系统调度员,此时,将数据展现在模拟盘上能够让人更好地处理数据,随后,获取数据和远程控制得到发展,自动发电、交换功率和频率控制也采用了模拟技术。在1950-1970年期间,数字计算机发展迅速,被广泛地应用于离线的规划研究,特别是1965年的纽约大停电事件加速了SCADA/EMS的推广。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计算机直接用于电力系统调度,条件是有了相当的远动基础,同时系统规模很大,运行极其复杂,需要综合分析。以远动系统为基础,以计算机为核心,组成了调度自动化系统。自1970年以来,状态估计和最优潮流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1976年明尼苏达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DTS)的概念。20世纪90年代后,高速数据网技术的成熟和推广使得调度自动化系统有可能实现深度互联,逐渐发展成一个分层、分布的智能超级控制中心系统[2]。

从天津电网的实际看,天津早期的电网自动化起步是实现天津地区负荷总加管理的需要。随着电网的发展.天津电网调度自动化在线运行的计算机经历了SD-176、PDP-11/73、PSCS到功能齐全的CC-2000系统的发展历程[3]。

CC-2000系统硬件系统是由2台MOTOROLA前置机、2台网络通信服务器ALPHAServer800、4台数据库服务器ALPHAServer4000(2个实时数据库,2个历史数据库)、8台ALPHA600A工作站、5台3C16942型12口网络交换机及1台DECServer90M终端服务器组成的网络设备。采用双以太网结构,由4个100/10兆交换机组成,所有的服务器和工作站均连接到两个100兆网上,构成双机冗余热备用。前置处理机接人的信息量很大,采用第三网连接方式,即前置系统通过第三网(10MB)与实时服务器交换信息。该系统软件采用CC-2000开放式EMS系统。软件采用了90年代初在计算机界和计算机应用领域出现的开放式系统(Open System)概念CC-2000系统与PSCS系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系统容量大大增强。直接接收的厂站数量可达128个。与实时系统的计算机通信口为25个。分布式系统可连接的工作站不大于30台;2)具有强大的网络通信功能。以网络形式实现了天津调度与华北总调、与15个区(县)调二级调度所SCADA系统之间的计算机通信,并通过天津调度完成二级调度之间所需实时信息的交换。CC-2000系统的历史数据服务器作为一个节点接人调度局MIS系统网络上,调度局MIS网通过访问商用的SYBASE库实现CC-2000系统与MIS系统的信息交换,达到实时信息全电力公司共享;3)实现了GPS定位时钟系统,提高了事件顺序记录(SOE)的精度;4)开放式支撑平台是CC—2000优于PSCS的最重要的一点。它为最终用户提供了更好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有利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进一步发展。

3 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

其实,CC-2000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基本代表了整个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趋势。那就是基于先进的开放式分布应用环境,采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技术、中间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Web技术、JAVA技术和国际国内以及电力行业标准,利用开放性和分布式环境为电力调度用户的维护、扩容和升级提供越来越大的方便,为调度自动化系统安全、可靠、稳定运行提供有益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篇3

Abstract: China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after 20 years especially nearly 10 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 autom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level has reached a high level. In this, this paper on the one hand reviewed the electric power production and its integrated auto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egree and development level, the other side shows the its production development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efforts.

Key words: electric power production, integrated autom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trend,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M7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是基于电厂的安全、稳定、可靠要求,是保证电厂正常运行的重要技术力量。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通过对电厂电气系统的实时数据收集,对设备状态情况进行分析,在实时监视状态下实现电气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根据近年来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见该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向更为先进的控制技术、提高电气系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降低能耗、环保节能、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优化、协调电厂的设备技术等方面发展。

1.电厂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我国确定火电厂电气系统使用DCS 系统的计算机控制,由人工监控到计算机自动化的监控的过渡,这就是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开端。接入DCS 系统的电厂系统设备,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研究方案、成果也较多。其中分为集中式和分层式的两种不同技术实现方式。集中式是通过硬接线方式,模拟电气量和开关量信号,并通过硬接线电缆各自分别接入DCS 系统的输入、输出通道。分层式则是采用数字通信的总线技术,在 DCS 系统内接入各微机型智能保护测控装置来实现,这种方法是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总趋势,设备都采用分层式的实现方式,因为其真正实现了电气系统监控自动化的功能。具体如下:

1.1集中式的技术方式易于管理,设备运行环境好,且因其采用硬接线的方式,简便易行,响应速度较快。但同时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如方法相对传统、落后;电缆使用量较大;所占空间较大等。集中式的技术方法主要通过转化强电信号为弱电信号,在空接点和直流信号下,模拟电气量和开关量在硬接线电缆下,与 DSC 系统的输入、输出设备相连接,由此可发挥DCS 系统监控电气设备的功能。但在现阶段,各大电厂由于电气量的的采集集中组屏DCS 系统的费用、投资成本都比较高,限制了DCS 系统设备数量的接入,目前电厂中仅有几个重要的设备是连接 DCS 系统,而其他设备均未能实现自动化,实际上电厂内电气综合自动化的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再加上所有信息采集量都基于DCS 系统下进行处理,工作量大会影响系统的风险系数,系统使用的可靠程度也随之降低。

1.2电气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分层式技术使用,由 3 层组成,分别是站级监控层、通信层、间隔层。其中,站级监控层则是在通信技术,实现了对间隔层的数据管理及信息交换。一般而言,分层式技术采用就地安装间隔层测控终端的方式,此方法能在较少的占地面上,提高各装置的独立性、灵活性、可靠性,从而减少成本支出。且由于分层技术拥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使得采集数据的精确性上升。这样,有较广的空间采集更多数据,监测的分析数据较为完善,远距离修改保护定值和复归信号得以实现,检修维护工作就显得较为简单。

2.综合自动化技术在电厂应用中的新突破

第一、是电厂主机组的集中控制实现了多机一控。目前国内众多的电力生产企业,绝大多数是一个控制室控制两台机组,也有一个控制室控制一台机组的。随着电厂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近几年开始发展到三台机组一个控制室、四台机组一个控制室,甚至开始尝试更多台的机组一个控制室。

第二、电厂辅助车间系统实现了网络化集中控制。电厂除了主机即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及相关系统外,还有许多辅助系统,包括输煤系统,水处理系统,灰渣处理系统,燃油系统等,这些辅助系统往往需要一个单独的控制系统,需要单独的控制室来控制它。随着设计水平的提高和控制技术的进步,电厂逐步把地理位置相近和工艺性质相同的辅助系统来实施集中控制。

第三、是基于现场总线的控制系统已开始得到应用。现场总线在电厂的应用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开始是局部的零星小系统,后来发展到完整的辅助车间系统。

第四、是本土自动化企业自动控制技术的进步。近10年来,以新华、和利时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几家本土自动化企业发展很快,他们敢于创新,研发能力很强,持续投入力度大,后劲足,加上国家和一些国有电力公司的支持,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本土企业自身能够开发出电厂需要的自动化产品,这一切使得本土自动化企业的电厂业务进展很快。

3.今后电厂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国内企业的自动化发展水平看,尽管控制技术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但在自动控制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安全仪表等几方面仍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首先,数字化的发展空间较大。网络化应加强各系统的无缝链接,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使信息交流更加通畅。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优化控制软件方面,企业要开发出更加适应电力生产过程更为优化的运算模型来指导控制过程,以促进节能减排。如果从电厂安全方面来讲,安全仪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危及电厂安全的事故发生,安全仪表可以实施自动报警,使各种运转系统及时停止,保护设备免受损失,从而也把电厂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现阶段,以太网能快速传输数据、成本低廉、容量大、网络技术灵活等优势已逐渐成为电气综合自动化的网络通信技术的最佳选择。嵌入式技术实现工业化的以太网,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嵌入式以太网是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络通信的主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篇4

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我们需要对电力线上的电压、电流和功率等各种参数进行实时或频繁的测量和监控。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力系统也正在不断向自动化、无人化方向发展,因此,智能电力监控系统在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地发展,具有越来越高的可靠性和连续性。

一、智能电力监控系统发展历史及现状

电力系统监控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对电力系统的监控主要是模拟式监控,遥测装置与遥信、遥控分开。远动装置使用的元器件主要是电子管、电磁继电器和继续式步进选线器等,工作速度低、容量小、维护工作量大、可靠性差。20世纪60年代,我国研制了以半导体元器件为主的无触点式的远动装置,采用数字式技术将遥测、遥信、遥控和遥调综合于一体,称为数字式综合远动装置,其工作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这种装置按布线逻辑方式构成,电路一经确定难以更改,在功能和容量方面受到限制。70年代后期,工程人员在数字式综合远动装置的基础上研制成功可编程式的远动装置,具有适应性强、扩展方便等优点。

80年代末,微型计算机的发展为远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采用微机使远动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其主要优点是适应性强、功能和容量扩展方便、便于通信等优点。1987年,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山东威海望岛变电站投运。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曾为缓解我国90年代中期以前的电力供需矛盾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电力监控系统在电力行业及其他相关行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所谓智能电力监控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计量保护装置和总线技术,对配电系统的实时数据、开关状态及远程控制进行集中检测和集中管理的软、硬件设备。智能电力监控系统具有硬件、软件模块化,通信网路化,通信信道专用化和界面图形化等特点。如南瑞集团的ISA一1及DISA、北京哈德威四方的CSC2000、山东大学的ES60、和东方电子的DF3003系列在国内均具有较大影响。

这些智能电力监控系统一般由管理层(站控层)、通信层(中间层)、间隔层(现场监控层)三部分组成。

在数据采集处理方面,监控系统一般可实时和定时采集现场设备的各电参量及开关量状态(包括三相电压、电流、功率、功率因数、频率、电能、温度、开关位置、设备运行状态等),将采集到的数据或直接显示、或通过统计计算生成新的直观的数据信息再显示(总系统功率、负荷最大值、功率因数上下限等),并对重要的信息量进行数据库存储。

在用户管理和报表管理方面,监控系统一般可对不同级别的用户赋予不同权限,从而保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如对某重要回路的合/分闸操作,需操作员级用户输入操作口令外,还需工程师级用户输入确认口令后方可完成该操作。监控系统一般具有标准的电能报表格式,并可根据用户需求设计符合其需要的报表格式。系统可自动统计和自动生成各种类型的实时运行报表、历史报表、事件故障及告警记录报表、操作记录报表等,可以查询和打印系统记录的所有数据值,自动生成电能的日、月、季、年度报表,根据复费率的时段及费率的设定值生成电能的费率报表,查询打印的起点、间隔等参数可自行设置;系统设计还可根据用户需求量身定制满足不同要求的报表输出功能。

在事件记录和故障报警方面,监控系统一般对所有用户操作、开关变位、参量越限及其它用户实际需求的事件均具有详细的记录功能,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位置,当前值班人员事件是否确认等信息,对开关变位、参量越限等信息还具有声音报警功能,同时自动对运行设备发送控制指令或提示值班人员迅速排除故障。

二、智能电力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嵌入式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智能电力监控系统的数据采集系统将更加完善。传统的数据采集一般是基于微处理器的设计,用汇编语言编写。当系统受到干扰时(室外数据采集最易受干扰),程序就会跑飞,瞬时采集数据就会丢失,系统就会瘫痪。利用嵌入式操作系统作支持就可以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避免因“死机”引起的各种问题、开销和经济损失。同时还可以灵活的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扩展,而无需改动以前的程序,为系统的升级提供了方便。另外还可以引入嵌入式GUI技术改善人机接口,提高采集系统的可视性,同时提供数据网络上传功能等。

其次,智能电力监控系统将不仅能实现常规的遥信、遥控、遥测和遥调功能,还可以实现遥设功能。使用遥设功能可以远程修改分散继电保护装置的定值、控制字,以及调整各种仪表的工作状态。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遥设功能可以通过3G网络的数据通信来实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3G网络时代已经来临。在3G的网络平台下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形式,提供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等大流量的数据传输。系统能实现与监控子站双向通信,既能从各监控子站接收各种电气参数数据、又能为用户提供一个可视化界面,使用户足不出户即可了解远方子站实时运行状况,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向监控子站发送各种操作命令,控制监控子站的运行情况,并且当设备出现异常或被盗时能自动发出报警信号。

第三,电力监控系统要求要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必须能够避免黑客的破坏和病毒的侵入,防止系统崩溃。智能电力监控系统设计者和建设者在网络安全和数据库安全方面将给予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薛诚星,邓必红,余臻.基于两种平台开发的电力监控系统软件的设计闭[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6(7).

篇5

引言

在电力设施施工的过程中,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其技术成熟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电力工程的施工进度与最终施工质量,因此在强调电力使用安全性的今天,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项目。

1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的意义

配电网电力工程是借助多种电力设施来为人们提供电力的工程,其组成一般为从发电厂这个电力来源到配电网中间的各种设施。其中配电网就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其按照具体分配电压的不同会分为许多类型,因此在具体施工时需要根据施工要求设立不同的施工技术以满足建设需求。而且在资源有限的地球上,世界各国都开始倡导可持续发展原则。因此在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中也存在了许多节约经济的因素,合理的利用配电网电力工程能够使得每一份电力都合理分配到需求使用的用户家中,从而达到资源适度分配不浪费的目的。综上所述,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不仅是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合理分配电力资源的枢纽。

2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

2.1维护不足

在电力系统构建完毕后往往都会因为外力作用产生事故,比如在使用电的时候用户如果将家中的电线随意摆放,长年累月下就会让老化的电路出现故障从而引发各种危险。我国目前的配电网大多是采用架空线路,这种线路的特点是在建筑工程中能够加速电力系统的建设速度,但是在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逐渐增多的现状中,这种线路已经不能满足用户对于电力安全性的需求,因为架空线路的电路供应方式在构建成功后的维护工作中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必要的维护,大大加重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并且也为日后的使用过程埋下了安全隐患。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现有国情决定了在各个行业中的发展都不玩去哪成熟,建筑业也是其中之一,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大量使用了架空线路的构架模式,使得许多地方都会频发电路事故。而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在社会生产力提高带动建筑业发展的时候就会对于建筑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完善,而线路规划也会得到更好的改善,这也就可以总结为是外力因素引起的电力设施的缺陷,这种缺陷无论在后期维护工作中多严谨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善的方法就是随着科技进步的步伐将具体的制度不断完善。

2.2过电压

电路设备是需要长期经受电力流通的,因此在大多时候需要根据工作需求来增强电路对于电压的承受能力以防止事故的发生,而配电网中就存在有一些处于安全问题考虑置入的绝缘体,而这些绝缘的设备都是比较危险的,如果配电网被长期置于较为潮湿、阴冷等恶劣环境中,就会导致电路系统的精密设备出现故障,例如弧光接地过电电压就是一个例子,并且过电压还会进一步引起绝缘体的老化,在这种恶性循环的情况下就会使得整个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都逐步下降最终引发事故。建筑物在各种环境以及外力因素的影响下经常会另电路受到一些难以修复的损伤,而如果在前期的电路建设过程中有不完善的地方也就会在这一阶段一起显现出来,比如在建设设施较为简陋以及爬距无法达到标准长度的时候,配电网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安全事故。

2.3放电现象

闪络放电是一种大多出现在阴雨天气的现象,在供电系统中的主要表现为在各种供电设备表面的污垢等在雷暴天气中发生放电现象,并且可能会多次引发,这种现象的发生不仅会造成供电系统的损害,更可能威胁到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4故障难修复

电力系统的故障修复是较为困难的,首先在测量方面就受到了限制,因为电路一般都是不与建筑物外表的,如果发生故障需要测量就需要大量的准备工序;其次在发生电弧接地等问题后是不容易熄灭的,需要准备大量的前提措施才可以着手故障修复工作,而在准备期间又可能会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造成更大的损失。

3针对问题的有效改善措施

3.1制定完善的施工设计以及各项策略

配电网电力工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都可以针对性的做出决策上的改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其状况再次出现的可能,而建筑开始前的规划设计中也是如此,在对已经出现以及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详细严谨的分析后作出一定的改善策略。而这方面的具体实施措施包括了对于建筑施工地点的实地考察以及材料的检查选择还有周围建筑物可能会产生的影响以及当地的地理条件,甚至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连当地的风土人情都需要详细的收集调查。

3.2加强对于电路的维护工作

配电网的维护一般是根据前期的建设决定的,我国目前的国情现状决定了在大量施工建筑的同时并没办法保证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稳定性。所以在后期的维护工作中需要下更多的功夫,比如需要定期检修电路,查看其中是否有异常情况,电路检修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检修人员的安全问题还有需要提高效率以免影响用户居民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用电。在定期检修的同时也需要对线路进行必要的保养工作,以免线路老化而产生不必要的安全隐患,保养措施一般是针对全体电路的,因此需要大规模停电,每次必须高效快速完成,否则会影响市民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还可以利用各种专业的检测设备对施工过程中也进行定期的维护检查。

3.3避免人为的破坏

配电网电力工程的本身是相当脆弱的,很容易被人为破坏,因此往往都需要利用一些保护措施布置适合配电网,而这些保护措施组成了配电网周围的环境,因此避免人为的破坏其实就是对配电网周围的环境的保护。这些保护不仅是对外在,也需要定期的对环境内部进行清理,比如石头等障碍物还有树枝等等,讲这些东西都排除以后才可以对线路进行构架,否则在杂物过多的情况下可能在雷雨天气遭到电击。综上所述,对于配电网电力工程的架设以及后续维修工作,都需要多方面的策略和人力物力的支持,不仅是电路,在相关的电力设施处也需要及时做好保养和维护工作。保养工作具体指的是对于设备的防腐措施,还有绝缘处理,以及一定程度的抗压力抗污染额能力等。

3.4制定详细的安全施工计划方案

在有了施工方案以后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加上关于安全的策略。比如在配电网构建的开始阶段需要对于整个施工地区都做详细的考察,以免地下其他建筑物包埋的配电网与该施工地区发生冲突。如果有冲突情况的发生需要立即停止施工并启用预先设定好的安全施工计划方案。安全施工的范围还包括了在施工过程中停电范围以及停电时间的控制,需要最大程度上降低施工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

4结语

在认识到配电网电力工程技术的研究过程中主要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后加以策略性的改善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控制安全隐患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从而能够留出宝贵的时间来为技术做出更大程度的改革。此项技术的改革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要首先对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在后期维护工作中严谨执行才能加快进步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世春.配网电力工程的技术问题分析与施工安全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5:85-88.

篇6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35-0067-01

1 我国电力通信系统的发展经历以及现在的运营状态

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我国的电力通信系统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迅速的发展起来,这些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软件地位逐渐上升,代替硬件;第二,数字通信网络越来越普遍,模拟网逐渐被淘汰;第三,为了更加方便,移动通信逐渐取代定点通信;第四,随着科技的发达,同轴线缆和明线转化为光纤传输;第五,纵横交换转化为程控交换。

1.1 电力通信网的关键业务范围

我国非常注重电力通信网的专业技能,同时电力通信网在电网中是不可或缺的结构之一,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进步,同时带动了电力通信网的发展,让其业务范围不断拓宽,这里有电力通信网的4个关键业务范畴:

①电网向商业发展的经营方面。在电网向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少不了全国联网工程的辅助,为了让电力改革更加彻底,要建立更大的网络布局,那就需要与具有国际化网络的企业相互融合。由于电子商务系统具有很多优点,创立一个能够相互沟通的电子商务平台,在信息流通方面更加顺畅,业务领域得以拓宽。现在的电力通信网络已经不再是高风险,速度也很快,在保护电力网络环境以及解决在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安全性问题起到关键性作用。

②环保方面。由于污染日渐严重,国家大力提倡保护环境,因此有越来越严格规定各地的排放物以及排放量大小的标准,不管是核电站产生各种垃圾或是火电厂的排放物,电力通信系统都会仔细的监控和记载。为了更好的进行探测,引入了三种比较前卫的技术,即遥感技术(RS)和GPS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这三种技术主要研究的材料就是实地获取的样本和总结的数据,为了尽快的得到结果,会将这些材料经过网络运送到总部,由总部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使得环保方面取得巨大进步。

③安全可靠的监控电网方面。我国的许多城市都会遇到因为不堪负荷而造成电力系统无法正常运作的问题,不仅仅是因为过度使用,更大的缘故是电力网络结构过于松散。为了防止电力系统运作失常造成的损失,各大区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在安全可靠的控制电网方面。

④新能源和天气状况方面。电力通信系统越来越能够准确的探测到天气的状况,比如说户外的水电站,一年到头也许都没有人去看守,这时候电力通信系统就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根据水流的方向,在水电站的上游挑选一个最佳的地点建立一个监测台,可以记录一年下来的降水量,根据数据进行网络分析,其次,利用网络将这些信息发送出去,再将整理过的数据进行深入剖析。除此之外,电力通信系统对新能源的贡献也不容小觑,我国将重点研究如何利用潮汐、风能以及太阳能等新型能源进行发电,在这一发展前提下,电力通信系统也将走上挖掘新型发电能源的道路。

1.2 阻碍我国电力通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有以下两个方面问题:①有的地区发展快有的则很慢。由于在国内不同的地区,很多地方都存在较大的差别,比如说科技发达程度、人均收入以及政策实施程度,这些方面的不同造成了各地的电力通信发展有快有慢。有一部分地区因为地理环境较差以及人均收入不高,自然是赶不上经济优越的地区,在比较偏僻和交通不方便的地区,也许都没有办法提供基础的调度电话,足以体现每个地区差异很大;相反的,有的地区和单位进步就很神速了,早就已经走向了光纤和数字化,所以这些地区的通信业务非常的方便快捷,电网也逐渐稳定。②电力通信网络的管理标准还存在问题。无论是从体制方面还是标准程度上,国内的电力通信网络都向国际和国家看齐,虽然这些都符合规定,但实际上却没有响应电力系统的要求以及特点,电力通信网在发展过程中达不到应有的约定或规定的标准,在筹划新的方案以及更新时总是会一拖再拖。社会发展是如此的迅速,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在随时进行,如果电力通信网仍没有采取措施去建立完整的管理标准体系,这将是电力通信网发展过程中很大的绊脚石。

2 电力通信未来走向

2.1 重点建立更多的宽带多业务数字网络平台

将重点建立更多的宽带多业务数字网络平台纳入到电力通信未来走向的道路之一,为了让现在电力通信发展得更好,也为了将来拥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在数字媒体、新闻、图像语音等方面给予一致的多优先等级,让业务在服务质量上不会出现纰漏。

2.2 每个地区高标准建设电力通信电路

即使我国电力通信进步飞快,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更要采取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说要让监控系统更通畅、降低公务监控不力程度以及改善通信电路码的正确率比较低等现象,在实施电力通信网络工程时,务必要完成高品质的工程项目。各地现在还存在一些不良的观念,即要保护自己所在地又要满足门当户对的条件,这些严重误导了选择合适的工程项目以及会作错误的决定。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系统,就要大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项目主管,分配好每个人的职责所在以及责任范围,随时随地监控工作进度,为了让网络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每时每刻都要让工程达到规定指标。

2.3 及早设置好光纤传输网,让网络扩大化发展

国内仍然有一些电力通信系统不够完善,不仅设备的容量不大,而且也缺乏足够的纤芯容量。由于存在以上种种问题,必须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传输网的建立上面,以便传输网可以更快投入使用。为了更快更好建立和完善主干光纤传输网,不仅需要大量的精力,还需要足够的金钱,所以要获取很多的投资资金,懂得把建设的着力点放在具体的各个点上,通过各点的实施达到整个项目建设实施的目的。同时,在每个工作环节和电力通信过程中,要循序渐进、有步骤而且更广大的进行网络建设。这里有一些实际做法,比如要大力宣传通信网的非话业务,不断开发和提高网内IP技术,让电力通信网络被广泛的使用,努力做到不让各交换机制的组网工作出现纰漏,让信息交换网络在安全方面的风险逐渐降低,传输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

2.4 大力发展国内和国际市场

不仅要让核心层逐渐完善,也为了让业务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品质,可以不断进行用户层和接入层方面的工作。在符合市场运行机制规则的前提下,要令电力通信网络的作用范围更加广阔,就要调动一切通信网络的可用信息资源,努力规划业务,让业务增加新的价值,并且扩大业务服务的责任范围,为了提高在占据市场时的竞争能力,并且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能够加入竞争行列,就要设计并开发、完整的建立一系列电力通信系统,这些系统必须同时具有足够的大小以及良好的发展前景。

2.5 投入更多到科研和开发技术领域

要满足不改变现有传输模式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内的电力传输技术的发展,就要不断开发和改进技术,让业务在管理方面更加严格和规范,按部就班的完善电力通信系统的过程中,也要保证同时进行一定的创新突破,为了多方面扩大投入资金以及对新技术的开发利用,电力通信网络中可以引入宽带IP等新技术,并且合理使用这项新技术进行更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徐双江.分析新时期下的电力通信发展[J].通讯世界,2013,(14):83-84.

篇7

中图分类号: TM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自19世纪末人类研制成功了风力发电机组,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风力发电站后,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研制了各种类型的风力发电设备,风力发电的重要意义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高度重视,风力发电的学术研究和推广普及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并且由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存的需要,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全世界都在寻求更加高能效、低能耗的新型能源。

一、国外风力发电发展现状

作为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对风能的开发利用。在美国的50个州中,大约有30个州已经开始利用风能资源。在1998~2004年期间,美国风力发电的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6740MW,可以满足160万个中等家庭的日常用电需要。美国的GEWIND是世界主要的风电发电机供应商之一,于2002年进入风力发电领域。美国GEWIND风电产品装机容量为1.5MW~3.6MW,都具有变速变桨距运行的特征,配置独特的电子控制装置,不仅能够用于陆上风电场,还能用于海上风电场。

丹麦VESTAS已在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安装了4万多台风机,截至2009年末,丹麦VESTAS全球装机容量超过3.8万MW。在中国13个省区的风电场都有丹麦VESTAS的产品,丹麦VESTAS公司在天津建立了生产基地,携2MW、3MW风机进军中国海上风力发电市场。

当前国外风力发电市场的主力机型是1.3MW,2009年全世界新装机组的单机平均功率为1.6MW。2009年全世界MW级的风电机组当年装机容量占到了总装机容量的91.4%,单机容量逐步增大已成为国际风力发电发展的必然趋势。

表1.12010年12月全球累计装机容量前十名的国家

二、我国风力发电现状

我国风能资源开发利用较早,但早期主要是以分散、小规模试验和示范形式为主,规模化风力发电场的建设始于20 世纪 90年代。我国自1985年在海南东方风电场安装首台Vestas55kW风力发电机组以来,目前已经基本掌握了风力发电机组及主要部件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具备了200kW、 250kW、 600kW、 750kW风力发电机组批量生产能力。“十五”期间,我国完成MW级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制,为风电产业参与常规能源市场竞争奠定基础,这将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结构调整、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风电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单机容量大型化成为风电发展的必然趋势。

图2.1我国风力发电总容量发展趋势

“十五”期间,中国的并网风力发电得到迅速发展。自2007年以来,我国风力发电产业规模发展趋势呈暴发式增长态势。我国在2008年就已达到2010年10000MW的发展目标,而在2010年提前实现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中2020年30000MW的风电装机目标。2010年全国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已突破40000MW,海上风电大规模开发正式起步。中国风电2010年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8 928MW,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48%,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风电市场。而在风电开发领域,我国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2010年10月12日,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由其自主研发并拥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5MW风电机组正式出产,这是我国首台5MW风电机组。

三、风力发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世界风力发电技术已逐渐完善,随着风电的发展,风电场规模和单机容量越来越大,陆上风电场容易因环境因素 (占地、运输、吊装、噪声等)而受到制约。巨型风电机在陆上运输极为困难,并且在安装上也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噪声和庞大的体积,使风电场陆上选址及运输都存在很大困难。而这些问题在海上就相对比较容易解决。更重要的是,海上风电场的风能资源好,风速大且稳定,年平均利用小时可达3000小时以上,每年的发电量可比陆上高出50%。

随着海上风电的迅速发展,单机容量为3~6MW的风电机组已经开始进行商业化运行。美国7MW风电机组已经研制成功,正在研制10MW机组,英国10MW机组也正在进行设计,挪威正在研制14MW的机组,欧盟正在考虑研制20MW的风电机组,全球各主要风电机组制造厂家都在为未来更大规模的海上风电场建设做前期准备。就其发展趋势而言反映在小容量向大容量发展,结构设计向紧凑、柔性、轻盈化等方面发展。

四、风力塔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着全世界对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视,风力发电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在风能利用方面,越来越多的视线聚焦到如何能够更有效更充分地利用风能,而作为风力发电的重要构件,风力发电塔架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众所周知,为了能够更加行之有效的利用风能发电,风力塔架势必大型化,而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众所周知,风速随着塔高的增加而增加,更好的风力条件能够获得更高的平均功率和满载小时。因此更高的风力塔架更加适合于在内陆地区推广。随着风力塔架的大型化,塔身弯矩以塔高的高次方增加,使得塔筒底节半径急剧增加,用钢量随之大幅增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2MW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的叶片长度超过37m,塔筒底节直径和法兰直径超过3m,在运输中属于超长、超高、超宽和超重,而超载运输的成本是很高的。传统锥筒式塔架其自身的缺点,如变形大、刚度小、导致塔架设计一般由刚度而非强度控制所以不能发挥钢材高强的特点等。又由于目前多使用的大型圆筒式塔架对焊接要求很高,在塔架起吊安装上也存在问题,因此亟待提出一种在工作性能上更优,施工上更加便捷,运输成本更低,材料用量上更省的新型截面风力塔架。

对于风力发电机塔架的研究,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塔架研究的焦点基本上都集中在塔架的结构形式和制作材料方面。在纯钢结构塔架方面,如同济大学的郑瑞杰和马人乐探讨了变截面风电塔架的尺寸优化和形式优化,其结构形式见图5.1。

图4.1变截面风力塔架结构形式

而国外对于塔架结构形式的设计也十分关注,如芬兰的Ruukki公司已经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风力涡轮塔架,轮毂高度可达到100m~160m。如图4.2和表4.1介绍了Ruukki公司研制的2.5MW的风力发电机组。

表4.1芬兰Ruukki公司研制的2.5MW风力发电机塔

图4.2芬兰Ruukki公司2.5MW风力发电机塔

在钢管混凝土风力塔架方面,我国也有很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研究并且发表了一系列的相关论文,如张杨芳、易跨海等人发表的钢管混凝土格构式风力发电机塔架的设计与有限元研究,塔架的整体结构采用的是钢管混凝土格构式三肢柱,立面为多折线,平面为三角形截面,塔架腹杆由斜杆、横杆组成。

六、我国风力发电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具有良好的风力资源,为风力发电这种绿色能源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我国近年来风力发电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制约着我国风力发电产业的发展,而且也影响了我国在风电这个行业规范化商业化的发展。这些问题具体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的支持。虽然我国出台了《可再生资源法》,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仍然缺乏明确的法律指导,如电价的细致规范等。

2、在风电技术上,我国已经掌握绝大多数的核心技术,很多都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但是仍然有一些控制技术依赖进口,特别是桨叶和控制系统及总装等关键性技术上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机组质量普遍不高,易出现故障。

结束语

由于风力发电的绿色环保、零污染等优点,使其在未来有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我国因有着丰富的风能资源,因此风力发电在我国应被大力发展,风能的利用必将为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展望未来,随着我国风力发电的迅猛发展,风力发电技术的不断提高,风力发电的成本不断降低,风能发电必将在我国能源结构里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DL/ T 538322007 风力发电场设计技术规范[ S] .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2] 施鹏飞,从世界发展趋势展望我国风力发电前景[J].中国电力,2003,36(9):54256

[3] 关伟,卢岩.国内外风力发电概况及发展方向,吉林电力,2008,2(194)

[4] 熊锦民.我国风力发电产业发展现况及展望.科技创新导报.2008, NO.6

篇8

一、风能资源分布

我国面积广大,地形条件复杂,风能资源状况及分布特点随地形、地理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以及北部地区。内陆也有个别风能丰富点,海上风能资源也非常丰富。北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是风能丰富带。北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风能丰富带包括东北三省、河北、内蒙古、甘肃、青海、和新疆等省/自治区近200km宽的地带。三北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风电场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没有破坏性风速,是我国连成一片的最大风能资源区,有利于大规模的开发风电场,当地电网容量较小,限制了风电的规模,距离负荷中心远,需要长距离输电。

沿海及其岛屿地区是风能丰富带。沿海及其岛屿地区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市沿海近10km宽的地带,冬春季的冷空气、夏秋的台风,都能影响到沿海及其岛屿,加上台湾海峡狭管效应的影响,东南沿海及其岛屿是我国风能最佳丰富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沿海及其岛屿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风电场接入系统方便,与水电具有较好的季节互补性。沿海岸的土地大部份已开发成水产养殖场或建成防护林带,可以安装风电机组的土地面积有限。

二、海南风力发电发展现状

高排风电项目是落户东方的三个风电项目之一。而在高排风电项目等待确定微观选址方案之时,华能文昌风电厂一期工程、儋州峨蔓风电项目已进入施工高峰期。从东部到西部,海南风电项目建设正在全面推进。总投资5.5亿元的华能文昌风电厂一期工程,是海南省开建的首个风电项目,已完成投资1.6亿元,占工程投资量约30%。目前33台风力发电机组在2008年10月全部安装完毕,年底已投产发电。华能文昌风电厂一期工程装机容量为4.95万千瓦,可实现年上网电量约1.03亿千瓦时,与同等规模燃煤电厂相比,每年节约标煤3.51万多吨,每年减排二氧化硫约679吨,减排二氧化碳约7.65万吨。

儋州峨蔓风电项目是海南省兴建的第二个风电项目,2008年5月开工,由龙源集团海南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投资4.4亿元建设,项目装机总容量4.95万千瓦。9月份第一台机组将并网发电,年底前33台风电机组将全部建成投产发电。东方高排风电项目由海南东方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投资逾5亿元兴建,总装机容量达4.8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亿度,将并入海南电网使用。中海油(北京)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四更风电项目、广东水电二局出资建设的感城风电项目也在紧锣密鼓推进。这两个风电项目均位于东方市,每个风电项目投资额均为5亿元左右,装机总容量皆为4.8万千瓦左右。

海南属海岛性热带气候,常年一般3~5级风,风能资源相对丰富,尤以沿海地区最为丰富。加快发展风电,有利于促进海南省能源结构调整,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推动海南生态省的建设。

三、海南风力发电展望

(一)加快发展风电

加快发展风力发电,将促进海南省能源结构调整,减少环境污染,切合海南生态省建设目标。海南属绿色宝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风力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利用风力发电可减少环境污染,节约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目前风力发电技术成熟,在可再生能源中发电成本相对较低,尽管目前风电占全省装机总容量的比重很低,但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此外,海南省所辖海域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海域面积的三分之二,发展海风发电潜力很大。由中海油投资、设计、建造安装的海上风力发电站开始试运行,这是中国首座海上风力发电站。与陆地风电相比,海上风电的资源量多、品质好,且清洁环保,已成为国际风电发展的新方向。我国海上风能的量值是陆上风能的3倍,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海南岛四面环海,可引进具备建造海上风力发电站的企业,积极发展海上风电。

(二)依托政策扶持积极发展风电

《可再生能源法》的正式实施不但体现了政府对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重视,更重要的是给予了风电在法律上的保护,为风电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从长远看,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瓶颈得到打破,我国风电建设的前景令人振奋。随着华能、中海油、龙源集团(国电集团的全资企业)等知名企业的进驻和扎根,这些企业借助自身在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发利用海南的风能资源。目前海南省已初步确定13个区域作为候选风电场,其中4处风电场位于海南东部沿海,9处位于西部、西北部沿海。

参考文献

篇9

引言

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对电力企业主营业务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可以提高电力使用效率,还可以快速调控电网运行状态,以达到电网相对较高的运行效率。当前,在我国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时期,探索电力营销管理流程规范化、营销管理科学化,以实现监督工作的稳定运行,非常重要。本文在这方面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1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发展现状

电力企业运营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在电力产品进行生产期间,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与治理污染工作量大,对电力生产企业发展形成了较大制约性。二是在电力营销系统建设与发展中,国家大力倡导积极开发新能源战略,一些太阳能、风能发电企业快速成长,在清洁电力能源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何让电力能源发挥更大效率?这是电力营销系统建设的重要发展内容之一。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积极探索“实现业务到计算机系统的汇集”,也就是在对该系统进行使用期间,全方位应用计算机系统,扩大网络普及应用范畴,在实施自动化、标准化、系统化建设中,实现管理模式的变革发展。因此,应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方法,将其应用到计算机系统中,以实现电力企业中业务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应务实推进电力网络的集中性建设。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要提升电力企业的营销建设,就要实现系统的集中式联网,并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发展需求。其中,要对综合性业务进行处理,在能够满足当展需求形式的基础上,还要使客户能够在合适区域办理合适的业务,从而实现电力网络集中化建设的便捷性。

2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需要跨越的门槛

(1)服务界限划分不够

电力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大发展地位,就要与客户处理好关系。然而电力企业在实际服务工作中,对客户的优质化服务以及无偿服务保持的是一致水平。一些用户甚至没有认识到电力企业中的维修人员、抢修人员等的重要性,常常在他们工作中提出一些无理要求。该问题的产生不仅降低了电力营销企业在市场上的发展地位,也不利于形成具体、明确的服务界限。

(2)市场意识较为淡薄

传统的经济发展是以计划经济为主要方式,工作人员的发展观念以及营销管理形式都还只是利用传统的营销模式。而且还存在着电费拖欠现象,人们对电费的支付也没有形成一定的发展观念,人们的自主能力还没有形成。在这种发展形式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电力营销模式在发展中已经开始以市场为主体,并对市场的运行模式进行深度研究。但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市场的发展概念,导致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遇到较大阻碍。

3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目标

(1)培养综合性营销人才

电力企业中的营销工作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实践性,所以在实际工作期间,培养高水平的综合性人才成为当前发展的主要趋势。首先,营销人员不仅要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还要对营销市场进行合理规划,以保证在营销工作中合理运作。因此,电力企业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期间,要增加大量的资金投入来创建培训基地。此外,还要综合多种学科知识。在对人员进行培训期间,不仅要培训人员的管理方式,还要加强他们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实现综合性运用效果。其次,要在企业中建立人员奖励机制。其中,主要对表现优秀的人员予以奖励,对形成的意识浅、在工作中没有得到业绩的人员进行惩罚,从而整体上提高工作人员的营销积极性,实现营销队伍的专业化。最后,在培养过程中,要普及相关系统的维修知识,不仅能够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还能够提高人员自身的营销能力,从而在维护工作中保证电力企业系统的正常运行。

(2)实现营销工作创新发展

受传统营销模式的影响,现代化建设中的电力营销企业根本不能满足其实际的发展需要,使电力企业在市场激烈竞争中降低自身的发展地位。所以,电力企业中的相关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形成不同的营销定位,更新电力企业中的传统发展理念,以使营销人员的工作形式能够顺应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且,要将电力营销工作作为电力企业的核心任务,并以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为引导形式,建立新的电力营销观念。其次,要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的使用、通信技术的使用以及先进设备的使用等,较大程度上促进电力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现代化建设。最后,要以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为保证优质化服务模式,不仅要对其进行管理,还要最大限度提升电力企业的经济水平。

(3)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电力企业在市场积极发展中,服务工作为其中的基础工作,要将服务工作与市场竞争趋势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其积极进步。在对客户进行供电服务期间,如果电力质量出现问题,就会影响电力设备的使用,电力企业也要承担所有的责任。要扩大服务内容,符合客户的发展需求,实现服务工作与营销工作的统一性发展,并在营销工作中将市场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因此,为了增加市场经营形式,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在遇到电力故障期间,要对相关人员使用电力设备的正常操作方法进行培训,并将设备的使用方式以及维护方式等传授给用户。此外,为了实现服务工作的及时性、有效性发展,还要在电力企业中设立相关的服务窗口,并对一些客户实现专门服务,保证问题的有效解决。最后,还要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先进理念,实现网上咨询服务工作。在这种构建形式下,电力企业不仅能够促进工作人员与客户之间的有效沟通,方便用户的积极了解,还能够为用户提供免费维修服务工作,从而使电力企业为用户提供优质化服务。

4电力营销现代化建设前景

(1)营销数据仓库的构建营销数据仓库的建设主要是根据相关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包括自身业务运作、市场变化趋势等,然后基于此做出合理决策,使得电力企业在市场中获得较大优势。例如,可以为其中的一些大客户推出具有个性化、独特化的服务形式。若要体现出合理的决策形式,就要根据大量的业务数据、历史业务数据等进行分析,以求在实际操作中实现积极作用。

(2)营销管理决策系统的形成电力企业目前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具有个性化需求的客户服务层次以及营销层次等,并促进统一的营销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从而实现了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在这种发展形式上,企业还要利用先进的开发形式和软件设计进行积极管理,其中最为主要的设计层次为营销管理决策层次,它不仅要对客户实施服务,还要对现有的营销业务层次、工作流程以及实际的工作性质进行分析,以实现工作中的监督与控制。而且,还可以对营销业务层次的处理方式、业务处理的规范性以及服务客户的标准等进行考核,以求在执行中能够针对相关问题及时解决。

(3)信息管理系统的形成电力企业中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营销业务管理、客户服务管理以及营销决策管理,在对其进行统一管理的形式上,实现营销管理系统的积极利用。而且,该系统的建立还可以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整合、信息利用等形式,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化的服务,从而制定出合理的营销决策,促进市场的积极开发、效益的有效评估,保证电力企业中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利用。

篇10

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发展现状

1.1 机电式继电保护阶段

在建国之后我国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就达到了发达国家大半个世纪的研究水平,经历了继电保护设计与学科从无到有的过程。比较重要的时间段是20世纪50年代时,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以及借鉴国外先进的继电保护技术,形成了符合我国自身发展的继电保护理论,并且总结了十分丰富的继电保护经验,到那时为止已经建立了既有深厚的理论支撑又有丰富经验的继电保护技术队伍,为日后国内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20实际60年代时,我国已经具备完整的继电保护研究、设计以及教学等多方面的体系,迎来了继电保护的繁荣时代。

1.2 晶体管式继电保护阶段

晶体管继电保护的正式开始研究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晶体管大量应用于继电保护是在20世纪60代到80年之间,晶体管式继电保护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标志性的事件是葛洲坝500kv线路应用的晶体管高频闭锁距离保护技术,这种技术是由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理研究的,该项技术的应用标志着我国告别了500kv线路完全依靠国外进口的状态。

1.3 集成电路式继电保护阶段

随着上个世纪70年代基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集成电路研究起步,到200世纪80年代时我国的集成电路继电保护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晶体管式的继电保护也逐渐被取代,这一阶段属于集成电路保护的时代。

1.4 计算机式继电保护阶段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上个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继电保护方面,许多高等院校以及研究院都很重视计算机技术在继电保护方面的应用,并且都研制出了不同原理与样式的微机保护装置。华北电力学院在1984年研制的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在系统中获得了大范围的应用,为计算机式继电保护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到目前为止,微机线路的设备呈现原理多样化与机型多样化的趋势,它们各具特色,如今我国继电保护已经变为计算机保护时代。

2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展趋势

2.1 智能化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计算机技术在继电保护系统领域中应用的逐渐扩展,尤其是近年来许多新型的控制原理与方法不断被应用到计算机继电保护中来,类似于人工神经网络、模糊逻辑以及专家理论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很多领域中都有应用,尤其推动了继电保护的研究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继电保护注入了新的元素,将多种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可以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同时也为今后的继电保护发展指出了一个新方向。如今计算机以及通信等各种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继电保护技术的进步,可以预见出人工智能技术必将会广泛应用于继电保护领域之中,将常规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变得简单化。

2.2 计算机化发展

计算机硬件的性能可以根据摩尔定律算出,即芯片的集成度每隔18-24个月便会翻一番,因此硬件性能是成倍增加的,而当前的芯片的价格也是逐渐降低的。另外,单片化以及功能的不断强大是当前微处理机的主要发展趋势,所以一方面片内的硬件资源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充,另一方面,单片机与DSP芯片二者在技术上也得到了融合,所以在运算能力上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计算机保护的正确率也要远远高于其它模式,如今继电保护装置的计算机化已经成为了不可改变的趋势。

2.3 网络化发展

篇11

为了更好地保证我国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优质运行,从而产生了电力通信网。我国的通信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技术陈旧到如今先进技术的运用,从单一到多种通信手段共用覆盖的发展过程。

1.电力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电力通信系统,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发展非常迅速,经历了一个从明线和同轴电缆到光纤传输、从纵横交换到程控交换、从模拟网到数字通信网、从定点到移动通信以及从主要面向硬件到主要面向软件技术的发展阶段变化:

(1)四十至五六十年代:电力通信的发展始终与电网的发展相同步,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在我国,四十年代,主要以东北输电线为主,除城市外的其他地区都较为孤立。随着五六十年代我国用电量的明显剧增,东北电网又向华北地区扩散,建立了华北电网,但我国的公网通信仍然比较落后。

(2)七十年代:七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国的电力通信系统开始在一些信息需求量大和重要部门采用微波通信;到末期,我国的电力通信系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电力线载波通信占主导地位,其它有小容量(120路以下)FDM模拟微波、邮电多路载波、电缆及架空明线等,我国的电网已经扩大到拥有华北、东北和华东三大电网,部分地区开始形成自己的独立通信网络。

(3)八十年代:八十年代是我国电力通信的高速发展时期,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出现了数字微波、光纤通信和程控交换机等,大电站、大机组、超高压输电线路不断增加,电网规模越来越大。承接七十年代末的电力系统数字化网络的建设,所以在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建设电力专用通信网。

(4)九十年代:九十年代我国的电力通信系统发展较快,有了进一步提高,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更快更灵活。

2.我国电力通信的发展现状

2.1电力通信网常见的业务形式

在我国,电力通信网的专业性极强,它是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代,电力通信网的业务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其常见的主要的业务形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电网安全监视和稳定控制方面

在我国各个城市中经常出现电力系统崩溃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力网络结构过于薄弱,而且使用极不合理。对此,许多地区在电网的安全监视和稳定性控制方面给予了不少投入。

2.1.2环境保护方面

在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对各个领域的各种排放物的监控要求正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电力通信系统在对部分火电厂、核电站的废气、烟尘、放射线等的排放上已形成全面的监测系统。

2.1.3在气象与新能源方面

电力通信系统目前在气象监测方面正发挥着日益增大的作用。同时,它在新能源方面的作用也正不断突出,对太阳能、风能、潮汐等新能源的发电技术研究正是今后国家电力进程的一个长期方向,因此电力通信系统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也是今后电力通信网络的业务方向之一。

2.2我国电力通信面临的主要问题

2.2.1电力通信网络管理标准不完善

我国的电力通信网络,其标准和体制虽然符合国家和国际标准,但在电力系统的特点和要求下,其通信网发展的标准和规范都极不完善,规划等制定和更新也不及时。

2.2.2区域发展导致电网发展水平出现差距

在我国,各地受经济发展水平、政策贯彻落实程度和科技运用程度的差异,每个地区的电力通信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3.电力通信未来发展方向

3.1加快光纤传输网的建设方面必须加大投入

在全面网络建设我国部分地区的电力通信系统中,电力光纤通信网存在着纤芯容量不足、设备容量小的情况。因此很有必要加大投入在加快传输网的建设上。要对该地区主干光纤传输网加大改造和建设力度,吸引投资,以点带面,在工程建设上做好工作。而且,要在电力通信和动作流程中加大网络的全面、系统建设。

3.2加强技术性研究、加大科研力度

我国的电力传输技术有待提高,要在维护已有的传统传输模式的基础上,加强改造和新技术的研发,增加业务管理力度和方面,在研究和建设电力通信网络的同时,要鼓励科技创新,多角度加大经费投入和科研技术的研究。

3.3积极建设宽带等多业务数字网络

平台

在电力通信规划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地建设宽带多业务数字网络平台,在语音、图像、数据、媒体、新闻等各业务领域为现在和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确保业务

质量。

3.4严把电力通信电路的建设工程的质量关

在我国电力通信发展速度飞快的现状下,要努力减少和解决通信电路误码率高、公务监控不力、监控系统不通等系列问题,杜绝电力通信网络工程中的低质量工程项目的出现,严格把好质量关。各个地区应避免“地方保护”、“门户观念”对工程选择和决定的不良影响。

4.小结

电力通信处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做好电力通信行业的发展,必须有坚固的电网结构、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完善的金融、法制体系作支撑。我国的电力通信技术目前正处于稳步上升发展时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电力通信行业要积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在技术和装备上不断改进,将科技含量更高、技术更全面的成果广泛实施,使我国的电力通信行业更加发展

壮大。

参考文献:

篇12

中图分类号:TH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5-0093-02

电站压力容器属特种设备,有专门的法规进行管理,如美国、日本,都制定了自己的法规,从设计、制造、安装方面都有规可循,同时对在役电站压力容器实行定期检验,这主要是由在役电站压力容器的工作特点决定的。

1发展现状和常见问题

电站压力容器常处于高温、高压或二者皆有状态,如果一旦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在我国锅炉压力容器的管理有国家技术监督局,而电力系统比较特殊,全国主要均是自己管,全局来讲,省局由安监处管理,各厂均设压力容器专责人员。依据《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进行管理,按照《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检验规程》进行检验。检验分为;制造质量检验、安装质量检验、和在役定期检验。

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及DL612-1996《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的要求,火力发电厂压力容器必须进行定期检验。在DL647-2004《电站锅炉压力容器检验规程》中把压力容器定期检验分为外部检验、内外部检验和超压水压试验;而TSGR7001-2004《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则》中把压力容器检验分为年度检查和定期检验,其中定期检验包括全面检验和耐压试验。

目前,制造质量检验和安装质量检验基本是由施工单位完成,一部分制造质量检验由锅检中心完成,在役电站压力容器的定期检验。在役压力容器检验分为:外部检验、内部检验、超水压试验。外部检验每年至少检查一次,主要由各电厂完成。内外部检验结合机组大修进行, 间隔为;安全等级为1~2级的,每2个大修间隔进行一次;安全等级为3~4 级的,结合每次大修进行一次,主要由锅检中心完成。超水压试验每3个大修间隔进行一次,且每10年至少进行一次,由各电厂完成。每次内外部检验完成后,都将给每台压力容器评定一个安全等级并有下次检验周期。安全等级共分为5级,1级表示锅炉压力容器处于最佳安全状态,2级表示锅炉压力容器处于良好状态,3级表示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状况一般,4级表示锅炉压力容器处于限制条件下监督运行状态,5级表示锅炉压力容器停止使用或报废。

1.1压力容器用钢

在火电和核电站中,压力容器所使用的钢材都是安全保证的基础。以核电为例,目前,世界上运行和在建的核电站多是压水堆,其核岛中主要压力容器(包括反应堆压力容器、蒸发器和稳压器)壳体所用材料基本上统一为大厚度的Mn-Mo-Ni系调质钢(如美国ASME规范中的SA533B 1或SA533B 2级钢,法国RCC-M标准中16MND5、18MND5等)。

2005年3月, 宝钢股份公司5 m 厚板轧机投产,为宝钢产品由薄板向厚板方向发展提供了硬件保证;轧制最大板宽可达到5 m,成为国内当时首台投产的板幅最宽厚板产线;同年7月, 配套的热处理产线投产,加速了宝钢热处理厚板钢种(锅炉、容器、电力(尤其是核电)等用厚钢板)试制和批量生产。

①核电站容器用钢。宝钢已开发包括20HR、SA516Gr70、16MnHR、SA738B、SA533B(16MNDS、18MNDS)以及12CZrMolR等钢板,分别用于国内二代加、第三代和第四代核电站容器和堆内构件的建造。

②火电工程结构用钢。宝钢开发和生产了电站锅炉用碳钢和低合金钢、Cr-MO钢为主要的结构耐热钢,工业试制成功了厚度135 mm锅炉汽包用13 MnNIMoR钢板。

1.2焊接工艺常见问题

电站压力容器运行期间受高温、高压、高低温疲劳载荷作用,安全性能要求极高,历来是压力容器制造中的重点与难点。一般说来,裂纹是造成压力容器失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设备失效的重要隐患。

对于不锈钢材料与低合金高强钢材料异种金属焊接,主要会产生如下缺点:焊缝材料受到母材低合金钢高强钢的稀释,成分和组织会有很大差异;脆性过渡层产生;C的扩散迁移;焊接应力大;焊后热处理温度处于不锈钢敏化区间,易受敏化等;残余应力。

针对以上问题,对结构、焊材、焊接过程、检验工艺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可以有效缓解和解决所列问题。

1.3安全附件常见问题

由于安全附件的某些性能只有在运行状态下才能判断,因此,对安全附件的检验是压力容器年度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火力发电厂压力容器的安全附件主要有压力表、安全阀、液位计及温度表等。

①压力表。压力表是压力容器最基本的压力测量工具, 应该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在压力容器上安装就地压力表,并且定期进行就地压力表与远传压力测量装置的核对。经常发现的问题有:无校验标志,或超过有效期;无铅封或铅封损坏;无最高工作压力红线;量程或精度不能满足要求;表盘直径太小,不便于观察;表盘玻璃破裂,刻度模糊不清,或太脏;进水;指针松动、扭曲、断裂;外壳腐蚀;读数和压力测量装置读数不一致;介质为水蒸气的压力表引出管上没有存水弯管;压力表与容器之间无截止阀;安装不合理;没有采用国际单位MPa表。

②安全阀。安全阀常见问题有:选型错误;没有进行校验,无校验标志,或超过有效期;校验时整定压力错误;铅封损坏或不全;泄漏;安装方向错误,没有铅直安装;没有手柄,没有定期进行放汽试验;无铭牌,或不清楚;排气管没有引到安全的地方。

③液位计。液位计常见问题有:没有定期检修;指示模糊不清;选型错误;就地液位计和远传的读数不一致;玻璃板(管)有裂纹、破碎;水位指示错误;没有标注高低限位红线或标记;排水管堵死,或没有放水阀门;排水管未接到安全的地方;安装位置不合理,不便于观察。

④温度表。温度表常见问题:没有校验,无校验标志,或超过校验期;玻璃破损,或模糊不清,或损坏;选型错误;量程选择错误;没有标注最高工作温度红线;安装不合理,不便于观察。

1.4电站压力容器安全评定技术

针对电站压力容器,使用合理的评定技术对其进行缺陷安全性评定,主要步骤如下:选择缺陷评定标准,掌握评定的方法根据相关试验标准测试母材及焊缝拉伸性能和断裂韧性参数使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含缺陷的电站压力容器进行应力参量分析,得出缺陷所在部位的应力分布状况编制缺陷安全评定专家系统,并对缺陷进行安全评定,得出相应的结论。开展电站含缺陷压力容器安全评定工作,确定压力容器能否安全使用,对电厂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2技术发展

①表面无损监测。压力容器在制造时为保证焊接质量进行无损探伤时,均是采用射线探伤检查为主,而且压力容器上所有的字对接焊缝必须要做射线探伤。然而对在用压力容器而言,无损探伤只是怀疑抽查,针对较多的部位是字对接缝。为了能使抽查体现在用压力容器的现状,以准确评价其安全可靠性,在复查中应以采用超声波探伤为主较为合适。这是因为超声波探伤对危害性很大的裂纹、未焊透等缺陷的检出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而射线探伤有时对某些裂纹、未焊透会造成漏检。

②超声仿真技术。超声仿真研究可提高对最基本的超声波回波产生机理以及超声波成像的理解且更为经济。建立数学模型后,可以方便地改变各种参数进行研究,以设计或优化超声检查工艺。与实验相比,超声仿真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可提高对最基本的超声波回波产生机理以及超声波成像的理解,数值模拟更为经济。建立数学模型后,可以方便地改变各种参数进行研究,以设计或优化超声检查工艺。

③信息化管理。电站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涉及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管理工程,其特点是管理面广、过程漫长、相关的资料数据繁多。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站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督管理系统越来越多的被得到应用。电站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督管理的信息可以提升电力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督水平,具有现实的普遍适用性和长效性,以及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有助于实现全过程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相对于传统锅监技术档数据的管理,改变了不规范,难以做到连续记载和积累,以及纸载资料使用不方便、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大大提高了档案资料的使用效率。同时网络化的信息共享给垂直一体化监督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3结语

电站压力容器用钢的多样化和国产化,对电站压力容器的安全性提供了强大的保障。电站压力容器在焊接工艺、安全附件、安全评定技术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和解决方法,同时介绍了正在应用推广的新技术包括表面无损监测、超声仿真技术、信息化管理等新手段新方法,这些新方法都有效提高了电站压力容器的工作效率,加强了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晓平.云南电力集团公司锅炉压力容器现状[J].云南电

力技术,1999,(2):39.

[2] 张东文,李中伟,李巨峰,等.火力发电厂压力容器年度检查

探讨[J].河北电力技术,2007,(1):23-25.

[3] 刘慧斌.核电站压力容器用特厚钢板的生产技术[J].世界

钢铁,2010,(1):42-47.

[4] 张汉谦.宝钢锅炉容器和电力用厚钢板的开发和应用进展

[J].宝钢技术,2009,(5):58-61.

[5] 逄淑来.反应堆压力容器接管安全端焊接工艺研究[J].一

重技术,2010,(4):19-20.

[6] 陈睿.反应堆压力容器焊缝微裂纹问题的确认[J].大型铸

锻件,2011,(6):39-40.

[7] 姜运建,王庆,王志永.电站含缺陷压力容器的安全评定技

术[J].河北电力技术,2006,(1):1-2.

[8] 林彤.T字对接焊缝的超声波探伤[J].无损探伤,1994,(6)

8-10.

[9] 吕天明,李明,陈怀东,等.超声仿真技术在反应堆压力容器

超声检查中的应用[J].无损检测,2009,(11):855-858.

[10] 张伟志,刚铁,王军,超声波检测计算机模拟和仿真的研究

及应用现状[J].应用声学,2003,(3):39-44.

[11] 陈建忠,史耀武.超声检测过程的数值模拟[J].无损检测,

2001,(5):198-201.

[12] 他得安,黄瑞菊,刘镇清.数值分析法在超声检测中的应用

篇13

二、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

(一)计算机化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猛发展,微机保护硬件也在不断发展。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硬件已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8位单CPU结构的微机保护问世―多CPU结构―总线不出模块的大模块结构。华中理工大学研制的微机保护也是从8位CPU,发展到以工控机核心部分为基础的32位微机保护。

电力系统对微机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除了保护的基本功能外,还应具有大容量故障信息和数据的长期存放空间,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通信能力,与其它保护、控制装置和调度联网以共享全系统数据、信息和网络资源的能力,高级语言编程等。这就要求微机保护装置具有相当于一台PC机的功能。在计算机保护发展初期,曾设想过用一台小型计算机作成继电保护装置。由于当时小型机体积大、成本高、可靠性差,这个设想是不现实的。现在,同微机保护装置大小相似的工控机的功能、速度、存储容量大大超过了当年的小型机,因此,用成套工控机作成继电保护的时机已经成熟,这将是微机保护的发展方向之一。天津大学已研制成用同微机保护装置结构完全相同的一种工控机加以改造作成的继电保护装置。

继电保护装置的微机化、计算机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但对如何更好地满足电力系统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如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尚须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二)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和数据通信工具已成为信息时代的技术支柱,它深刻影响着各个工业领域,为各个工业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手段。到目前为止,除了差动保护和纵联保护外,所有继电保护装置都只能反应保护安装处的电气量。继电保护的作用也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缩小事故影响范围。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数据通信手段。在国外早已提出过系统保护的概念,这在当时主要指安全自动装置。但因继电保护的作用不只限于切除故障元件和限制事故影响范围(这是首要任务),还要保证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就要求每个保护单元都能共享全系统的运行和故障信息的数据,各个保护单元与重合闸装置在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协调动作,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而实现这种系统保护的基本条件是将全系统各主要设备的保护装置用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即实现微机保护装置的网络化。这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是完全可能的。微机保护装置网络化可大大提高保护性能和可靠性,这是微机保护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它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也可将它所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因此,每个微机保护装置不但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而且在无故障正常运行情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亦即实现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目前,为了测量、保护和控制的需要,室外变电站的所有设备,如变压器、线路等的二次电压、电流都必须用控制电缆引到主控室。所敷设的大量控制电缆不但要大量投资,而且使二次回路非常复杂。但是如果将上述的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的计算机装置,就地安装在室外变电站的被保护设备旁,将被保护设备的电压、电流量在此装置内转换成数字量后,通过计算机网络送到主控室,可免除大量的控制电缆。如果用光纤作为网络的传输介质,还可免除电磁干扰。现在光电流互感器(OTA)和光电压互感器(OTV)已在研究试验阶段,将来必然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应用。在采用OTA和OTV的情况下,保护装置应放在距OTA和OTV最近的地方,即放在被保护设备附近。OTA和OTV的光信号输入到一体化装置中并转换成电信号后,一方面用作保护的计算判断;另一方面作为测量量,通过网络送到主控室。主控室通过网络可将对被保护设备的操作控制命令送到一体化装置,由此一体化装置执行断路器的操作。1992年天津大学提出了保护、控制、测量、通信一体化问题,并研制了以TMS320C25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为基础的一个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装置。

(四)智能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