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10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冷链物流业务模式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25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冷冻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冷冻产品加工成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行业之一。冷冻产品加工行业的快速发展给冷冻产品加工企业(以下简称“加工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于加工企业来说,物流模式决策的正确与否是其能否降低成本、提高食品质量、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关键。
1 冷冻产品加工企业“自营+外包”物流模式分析
“自营+外包”的混合物流模式,是指加工企业在自身的物流资源难以满足生产经营活动需要时,与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联合起来为有效解决物流需要而开展的物流混合运作模式。“自营+外包”的物流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加工企业的产品迅速进入市场,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使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有稳定的资源。这种混合物流模式主要适用于中小型加工企业。
由于“自营+外包”的混合物流模式能整合物流外包的规模优势与物流自营的管理价值,最大限度地利用冷冻产品加工企业和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的资源,为企业带来利润[1],更多的加工企业将采用“自营+外包”的混合物流模式。
2 冷冻产品加工企业物流成本和外包比例的关系
在采用“自营+外包”的混合物流模式时,通常情况下,随着加工企业外包比例的增加,企业的物流总成本(在不考虑交易费用和组织费用的情况下,物流运作成本+风险成本)会随之降低,但在社会物流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加工企业的外包比例过大,反而会引起企业成本的上升(见图1)。
2.1 外包比例较小时企业物流总成本逐渐下降
设加工企业外包的物流业务量在物流业务总量中所占比例为λ。一方面,通常情况下,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同时为多个加工企业服务,较大物流业务量使得冷链物流公司的业务运作具备规模经济效应,这样,在加工企业的外包比例较小时,外包能降低加工企业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加工企业可通过物流业务的外包,在一定程度上精简企业的组织结构,节约管理费用和监督成本;再者,加工企业将物流外包,自身不用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立冷库、购买冷藏车辆和招聘专业管理操作人员,能减少固定资产的投资,加快资金运转。
2.2 外包比例较大时企业物流总成本逐渐上升
随着物流外包比例λ的继续增大,加工企业物流总成本上升主要有以下原因:
(1)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
根据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随着加工企业将更多的物流业务量外包给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若此时外包物流业务量在加工企业总物流业务量所占比例较大,而在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总业务量中所占比例较小,此种情况下,加工企业对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的依赖大于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对加工企业的依赖。因此,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可能利用这种有利的地位欺诈对方,在必要时会抬高价格,甚至在双方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转向能满足他们经济利益的客户,产生种种机会主义行为[2]。
(2)物流设备和技术的落后导致的服务水平低下
在冷链物流技术相对不发达的情况下,一方面,由于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的设施设备以及管理人员的素质没达到标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高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加工企业与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之间会因为缺乏沟通而导致库存结构的不合理和运力的浪费或不足。如果此时冷冻产品加工企业将过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不但不会降低物流成本,反而会导致企业成本随外包比例的增加而增加。
(3)加工企业的业务失控
外包的物流业务量过多,将会使加工企业失去对冷链物流业务流程的控制,导致质量监控和管理难度加大,进而增加了冷冻产品加工企业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并影响其整体业务的发展。
(4)企业机密泄露[3]
当冷冻产品加工企业将过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时,为了达到及时沟通的目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将会掌握更多加工企业的信息,如采购信息、加工信息、产品结构调整信息等,而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又同时在为其他同类型的加工企业服务,如果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缺乏严格的商业机密保密机制,很容易造成加工企业信息泄露,导致加工企业被竞争对手模仿甚至赶超,使得加工企业的成本上升。
所以,当外包比例较大时,加工企业因为物流外包而产生的总成本会随着外包比例的增加而增大,我们将加工企业将所面临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物流设备和技术落后导致的服务水平低下、业务失控、冷冻产品加工企业机密泄露的风险称之为加工企业将物流外包所面临的其他成本。因此,在不考虑企业的交易费用和组织费用的情况下,在“自营+外包”的物流模式中,存在合适的外包比例λ■,使得加工企业总成本最低(如图1)。
3 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为建立模型,做如下定义:
Q:加工企业的物流总量;
λ:加工企业的物流外包比例;
1-λ:加工企业的物流自营比例;
C■:加工企业支付给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的单位物流费用。当外包比例增加时,冷冻产品加工企业的议价能力增加,使得外包的单位物流费用减少,设外包的单位物流费用随外包比例的增加线性减少,即
C■:加工企业将物流外包时所面临的其他成本(第三方冷链物流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物流设备和技术的落后导致的服务水平低下、加工企业的业务失控以及企业机密泄露的风险)。随着外包比例的增加,冷冻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的其他成本随之增加,设其他成本随外包比例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即
C■:加工企业自营的单位物流成本。随着外包比例λ的增加,企业自营的部分1-λ逐渐减少,由于缺乏自营的规模经济效应,加工企业自营的单位物流成本随之上升,设自营的单位物流成本随着外包比例的增加呈线性增加,设
则加工企业的总成本为:
即在“自营+外包”的物流模式中,当(1)冷冻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的其他成本的增长速度大于自身支付给第三方的单位物流费用的减少速度与企业自营的单位物流成本的增加速度之和;(2)外包与自营的单位物流固定成本之差大于冷冻产品加工企业外包的单位物流费用的增长速度与其他成本的增长速度之差的二倍与自营单位物流成本的增长速度之和;(3)外包与自营的单位物流固定成本之差小于自营的单位物流费用的相反数时,冷冻产品加工企业的总成本达到最小值,且最小值为λ■=■。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物流模式的比较分析,得出“自营+外包”的混合物流模式是未来较长时期内最具发展潜力的物流模式。当加工企业采用“自营+外包”的混合物流模式时,在不考虑企业物流外包组织费用和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存在一个适宜的外包比例使得加工企业的总成本最小。本文通过数学方法得出加工企业采用“自营+外包”物流模式时适宜的外包比例,并通过算例验证了此外包比例的存在,为冷冻产品加工企业的物流外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曹娟. 企业物流模式探讨[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8,23(6):68-70.
[2] 李华. 农产品物流外包的优势与风险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866-13867,13884.
[3] 佚名. 基础设施落后标准缺失 农产品冷链物流寻求突围[EB/OL]. (2011-04-06)[2013-03-15]. Http:///roll/20110406/3821440.shtml.
[4] 刘彦平. 物流外包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9):13-17.
[5] 韩翔. 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物流外包决策研究[J]. 管理探索,2005(8):11,14-15.
[6] 谢庆红,胡汉辉,马云高. 基于成本分析的物流自营/外包决策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2):149.
[7] 王淑云. 物流外包的效益及外包区域分析[J]. 公路交通科技,2004(21):129-133.
[8] 张华芹. 论商业企业物流模式的选择[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6):26-30.
武汉良中行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专注于中国冷冻及冷藏食品供应链服务的专业公司。致力于连锁餐饮酒店食材供应链服务,并整合全球冷冻及冷藏食品供应链(冷链)资源,提供采购分销执行、物流加工服务、供应链营销推广服务、供应商库存管理服务、供应链结算融资服务、信息增值服务等一系列冷冻冷藏食品生产企业和餐饮客户所需的冷链配套服务。良中行公司总部设在享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省武汉市,在北京、上海、辽宁等省市设有7大分支机构。旗下良之隆冻品连锁机构经过十余年积累,已经发展60多家良之隆直营及加盟店,100多家鲜之隆会员店,成为国内冻品连锁典范。
此外,良中行公司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进行了长期实践,已建立了B2C门户网——美食速递网,实现了线上付款、线下取货的020模式。为实现良中行集团的战略发展,良中行董事长朱长良先生提出了建设良中行冷链B2B电子商务与供应链协同平台的战略构想,目标是建立中国冷链行业领先的B2B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食材供需双方的在线交易和长期的供应链协作,并由良中行负责进行物流配送和交易担保等金融服务。为此,良中行总部于2013年度成立独立的供应链事业部物流部,致力于整合全国物流网点及线下良之隆门店累积的资源,为全国30000多家酒店客户及零售个人客户提供优质、快速、精准的物流服务。良中行物流定点班车以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实现支线物流的“打通流通最后一公里”。首创的物流定点班车,以每周1配、每周2配、每周3配的定点定时发车流程保证了物流时效及送达的准确度。
未来三年,良中行的目标是以冷链班车为供应链业务龙头先行,实施“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打造二级市场及城市配送自运核心优势,拓展十个重点省级市场物流集配中心、十个省级物流站点业务,在物流网点较好的基础上拓展B2B和大客户磋合业务,从而拉动年50万吨物流运输总目标。发展网上商铺达3万家,通过网络服务,实现年10万吨物流运量,并代收代付资金达总运量10%,资金存量达1%。以现合作供应商为基础,承接200家生产商部份市场物流业务,达到年物流总量10万吨。现阶段公司物流业务重点在于打造华中华东二级城市冷链配送自营车辆运营模型,依托华中、华东区域城市冷链自营配送网络资源承接合作工厂、连锁餐厅等冷链物流业务。
产品的流通离不开物流的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在高速发展、高效运行的时代,良中行有理由相信现代物流的力量,良中行更相信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力量,做客户贴心、满意、高效的物流是全体三良人一致追求的目标!
中图分类号:F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3-0163-02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生活的追求也逐渐从数量转变为质量。作为关系民生的食品冷链物流也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食品冷链物流是指冷鲜肉、速冻米面、乳制品等易腐食品和鲜活农产品在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机械装备技术和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以冷冻冷藏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作业过程;是需要特殊设备、注重储存和运输等物流作业过程的温度和形态控制、投资和费用均巨大的物流作业成本占总成本比例非常高的特殊物流形式。
据相关机构测算,2012年中国人均冷冻食品消费量为8.69千克,比2002年提高90%。但还远远低于美国人均80千克、日本人均35千克的水平。据科尔尼预测,未来10年中国冷藏车与冷库平均增长量为38%和40%]。因此,目前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 我国食品冷链物流模式探析
目前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运作方式多样,总体上看主要有以批发零售商、食品加工商、连锁经营企业等为主体的自营物流、物流战略联盟和第三方物流等三种
模式。
2.1 自营物流模式
目前自营物流模式包括以食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的第一方物流和以批发、零售、连锁经营企业为主导的第二方物流两种模式。此模式是企业自主投资购置冷链设施设备,自建冷藏库自购冷藏车,运用自有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完成各项物流作业。目前我国食品冷链物流运用最为广泛。具有代表性的如大型乳制品、冷鲜肉制品生产企业以及大型连锁超市的自营冷链物流体系。如处于冷链供应链上游的双汇作为食品加工企业、中游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下游的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均有自身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自营冷链物流模式在我国具有广泛的发展空间,主要是基于两方面:一是冷链物流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第三方冷链物流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第三方物流企业受到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的限制,无法提供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冷链物流服务。这就迫使工商企业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冷链物流体系。二是当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的产量(销量)达到一定水平,企业达到一定规模,自营物流的规模经济效益就能实现。实际上部分企业的冷链物流已初具规模,在行业也颇有影响力。因此,为了实现对整条冷链供应链的控制,企业必然选择自营物流模式。
自营物流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企业可以更好地控制冷链价值链各环节,确保食品在生产加工和销售全程的低温,保证产品质量。二是企业可以直接支配物流资产,控制物流职能,保证货物顺畅和及时交付,保持一定的服务水平。三是企业直接与客户接触,能有效控制营销渠道、获知客户的需求和期望,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但此模式也使企业前期投资大,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对企业在资金、人才和管理方面要求较高。因此,自营物流模式对于规模大、经济实力强、拥有专业物流管理团队的企业较适合。
2.2 物流战略联盟模式
联盟模式也是目前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一种常见运作方式。企业为集中有限资源发展其核心业务而与其他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深层次合作。联盟由一个处于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将不同类型的企业联结在一起。如不同企业同类冷藏食品的共同配送。食品加工企业和下游的批发商、连锁零售店进行合作,组织共同配送,提高了车辆实载率,有效降低了配送成本。此外,食品加工企业结成联盟,按地区提供冷藏运输环节的冷藏链分割功能服务也属于此模式。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战略联盟的优势不断显现。这种模式能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施设备利用率,在不影响客户服务水平的前提下有效降低物流运作成本;且能实现企业间优势互补,有利于企业发挥特长、提升核心竞争力。但该模式在实际运作中往往要求联盟企业有共同的目标和经营理念,费用分担和商业秘密可能泄露等问题也需要周密的规划,这都给该模式的应用带来了挑战。
2.3 第三方物流模式
第三方物流模式是指工商企业为集中精力做好主业,将原本应由自己运作的物流业务以合同外包的方式交给专业物流公司而形成的独立于供方和需方之外的第三方运作的方式。在外包过程中,工商企业通过信息技术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以实现对物流全程的监督和控制。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不仅提供专业化的冷藏运输、冷藏仓储、冷藏加工等,而且能为冷链物流需求方提供高效的冷链物流解决方案,实现冷链物流的全程监控,具备整合冷链供应链的能力。
第三方物流相较前两种运作模式,其专业、高效、降低成本的优势十分突出:一是面向社会提供物流服务,打破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化运作,设施设备利用率显著提高,物流成本大大降低。二是专业提供物流服务,不占用大量固定资产,使企业能将有限资源集中于生产,更自由地协调生产运作,加强了柔性管理,提高了业务集中度,有利于打造核心竞争力。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企业不再直接和客户联系,削弱了和客户的关系;企业不再直接管理和控制物流运作,不能保证及时交付和高品质的客户服务,还要承担低效率物流公司的风险。
从美日等食品冷链物流较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自营冷链物流将逐渐转为社会化的第三方冷链物流模式。食品冷链物流只有实现专业化、社会化和集约化才能获得长足发展,创造价值。而且其运作不同普通货物,对物流运作过程的温度控制、作业质量等要求更高。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冷冻物流链系统,严格各环节的作业质量才能实现高效运作,保证货物质量和物流服务最佳。以生鲜食品运输为例。生鲜食品的运送必须保证全程不暴露在空气中,温度不剧烈变化。这不仅要求有装备精良的冷藏运输设备且还需要专业的运输管理体制。这些是工商企业难以达到的。因此,越来越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将逐渐承担起冷链物流的重任。
3 结语
目前我国食品冷链物流业整体上第三方物流比重不高,自营物流普遍。一方面是因为工商企业自营冷链物流已初具规模,并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我国第三方冷链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服务质量和内容上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但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长期发展及市场的需求导向来看,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冷链物流市场的主要运营模式。
工商企业自营食品冷链物流,必然带来作为非核心业务的高投入的基础设施设备、实体网络和庞大的人才成本,严重影响企业核心业务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且企业规模庞大带来的经营风险也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因此,随着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企业必然会选择冷链物流业务外包,市场规律必将催生第三方冷链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252.8 文献标识码:A
冷链物流也称低温物流,泛指温度敏感性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物品质量,减少物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冷链物流广泛应用于初级农产品(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产品)、加工食品(速冻食品、禽、肉、水产等包装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快餐原料)及其他特殊商品(如药品)等的储存运输过程中。河南作为一个资源大省、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又具有承东启西、传承南北的地理优势,发展专业的冷链物流,对于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障消费安全、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SWOT分析能够更为清晰地反映出河南省冷链物流业发展的真实状况,主要包括优势(Strength)、弱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四个方面。
1 优势(Strength)分析
1.1 区位和交通优势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北接京津冀,南连两湖直至珠三角,西牵关中千里沃野,东接长三角经济龙头,是东西交会、南北沟通的中枢地区,也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北部经济开发地区过渡的中间地带。突出的区位优势使河南成为全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和集散中心。河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无可替代的全国交通枢纽地位,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中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中的国道107、106和207纵贯南北,国道310横贯东西,京珠、阿深和连霍三大高速公路干线交会于河南,还有多条高速公路覆盖全省并与外省相连,已形成放射状的高速公路网络;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省会郑州位于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的交汇处,是亚欧大陆桥东端最大的客货转运站;郑州新郑机场是全国五大航空门站之一,其国际航空出口货运量在中国国内机场中位列第七名,属一类航空口岸。河南省发达的公路、铁路和民航交通运输网络初具规模,为河南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1.2 市场需求优势
河南是全国的农业大省,农产品资源极为丰富,肉制品行业集中度高,食品加工业发展迅猛。河南省是全国粮食生产大省,全省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3亿亩左右,2011年全省粮食达到1 108.5亿斤,连续六年超过1 000亿斤;河南的饲料饲草资源非常丰富,畜禽品种多,养殖传统悠久,形成了一批肉制品加工企业,全省畜牧业龙头企业有400多家,畜牧业产量占全国的10%,全国较大的企业肉制品加工企业有众品集团、双汇集团等;河南省的食品加工业极为发达,拥有着众品、双汇、思念、三全、科迪、华英、天冰、大用等60余家速冻冷藏食品龙头企业,其中包括3家全国速冻食品名牌企业,这60多家成规模化经营的产销集群,其产品种类达300多种,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近百亿元,占据了全国速冻食品行业70%的市场份额,仅三全和思念两家企业的产品就占有国内市场的30%左右,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90%的主要半成品原料来自河南。农产品和畜牧产品生产加工的快速增长,激发了对冷链物流的巨大需求。同时,河南也是全国的人口大省,拥有上亿人的消费市场,全省易腐食品的总消费量约为8 000万吨/年,而目前已应用的冷链消费仅为700万吨左右,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未来,随着农副产品的产销量、流通率和运输率的不断提高,冷链物流的需求也将随之增大。
1.3 产业基础优势
河南省的冷链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不仅拥有具备较高冷链物流服务能力的各类企业,还形成了较强的冷链物流装备制造能力。首先,河南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据估测,河南省现有冷库230万立方米,其中冷藏库约74万立方米,冷冻库约156万立方米;冷藏车辆约2 700辆,总承载量约2万吨,果蔬和肉类冷链应用率约为6%和22%,损腐率分别为30%和15%。其次,已经出现了一批专业的冷链物流服务商,如众荣物流、双汇物流、众品生鲜物流等。河南省有各类物流企业上万家,其中,专业从事冷链物流的企业有300多家,分布在全省不同区域,一些冷链物流企业已经具备了供应链整合管理的理念和能力,与本地区上下游产业相结合,探索建设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冷链物流体系。这其中,河南众品生鲜物流有限公司是省内冷链物流行业的佼佼者,拥有超过500台冷藏运输车辆、80万立方米的冷库容量,在全国规划建设了15个销地生鲜物流配送中心、10个产地生鲜加工配送中心以及3个连接产销两地的综合物流基地,构成了以200~300公里为半径、以8小时为时效,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的全程冷链物流配送网络,能够为各类食品加工企业、连锁店和餐饮企业提供集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为一体的完整的网络化、综合性的冷链物流服务。再次,冷链物流节点建设初具规模。全省共有各类已运营或在建的物流园区40多个,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87个,其中31家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这些物流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河南省冷链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节点。最后,河南省冷链物流设备制造产业发达,拥有冰熊、红宇等一批冷链装备制造企业,其中,冰熊冷藏车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这些企业所具备的资源和服务为河南省发展冷链物流业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基础。
2 劣势(Weakness)分析
2.1 技术劣势
冷链物流是具有较高技术要求的行业,在整个冷链物流过程中,为保持产品的品质,需要使用冷库和冷藏保温车对产品进行预冷、冷却冷冻贮藏和运输,在低温环境下完成分拣、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使用低温贮藏和运输物流特殊设备是冷链物流的一个重要特性,这个特性导致冷链物流技术含量较高,作业难度较大,预冷、制冷系统也需要更多的能源消耗,运输和仓储成本是一般货品的2~3倍,且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据统计,河南的冷库安装库容量居全国中等地位,建10 000平方米冷库,在硬件设备上需投入经费1 000多万元;建设一个能检测生物9项、理化20多项指标的检测中心需投资400多万元,这样的成本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承担的。因此,冷链物流的高投资成本也成为制约河南省冷链物流企业开展大规模、高水平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一方面,省内开展冷链物流业务的企业几乎都面临着自动化仓库少、冷藏车辆缺乏的状况。全省现有冷冻冷藏设施陈旧,大约有90%冷库为平堆冷库,立体货架冷库不到10%,冷库能力严重不足;全省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平均冷藏运输率仅为10%~20%,无法满足生鲜农产品的快速检测和低温储存的要求,更难以普及预冷技术和低温环境下的分等分级、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手段;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设备的欠缺,冷链物流上下游节点企业间的配合与协调不同步,采购、加工与销售各环节无法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导致冷链物流的完整性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冷链“断链”情况时有发生。
2.2 专业化劣势
目前,河南省开展冷链物业业务的企业虽然不少,但大多都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设的物流部门,真正独立运营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屈指可数。尽管已经出现了具备一定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但其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从服务业务领域、服务范围的覆盖率,还是服务的时效性和质量上都无法很好地满足河南省各类企业对冷链物流的需求。一方面,高投资成本制约了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扩张和发展;另一方面,对冷链物流有较高要求的企业出于质量监控等原因,不得不采取自营方式开展冷链物流业务,但是仅以本企业为服务对象开展冷链物流业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河南省冷链物流市场资源的整合利用。因此,面对河南省冷链物流市场存在的稳定且巨大的市场需求,大部分自营冷链物流企业和能够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其应有的专业性、规模性及成本优势明显不足,业务规模和服务水平无法充分满足河南省冷链物流市场的需求。
2.3 人才劣势
冷链物流相比于常温物流,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更高的技术要求,需要冷链物流人员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首先,冷链物流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熟悉冷库常涉及一些化学物品,如制冷剂用到的氨、氟利昂和四氟乙烷等;其次,冷链物流人员还必须掌握冷库里的压缩机等设备的使用;除此之外,冷冻技术与产品特点等也是冷链物流人员人才必须要了解和熟悉的。由于冷链物流涉及的学科门类和领域很多,这就要求从事冷链物流业务的专业人员对包括物流管理、系统工程、制冷与低温工程和食品工程等知识都有系统的掌握。然而,尽管目前河南省有数十所高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但是却没有一所高校开设冷链物流专业;有些高校开设有相关课程,但是所涉及的知识仅限理论,实践技能训练极少。由于缺少直接对口的人才培养,使得河南省冷链物流人才储备严重短缺,严重制约了河南省冷链物流的发展。
3 机遇(Opportunity)分析
3.1 良好的政策支持
无论是国务院制定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陆续出台的物流“国八条”、“国九条”,还是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6月出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商务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2011年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或是《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都为河南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提供了极佳的政策环境。
2010年4月,河南省出台了《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0—2015)》,明确指出要重点打造以食品冷链为首的十大物流行业,立足国家对中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地区物流通道的基本布局,构建京广、陇海“十”字型国际冷链物流密集带,充分利用省内冷链产业龙头企业优势,在完善本省冷链网络的基础上,支持本省龙头冷链物流企业向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拓展、加密冷链物流网络,实现与国内、国际冷链物流网络的高效对接,逐步强化郑州国际冷链物流中心地位。这一系列冷链物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为河南冷链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
3.2 潜在的市场
河南省是冷链相关产品的主要输出地之一,发展冷链物流有着强大的产业支撑。河南省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果蔬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肉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奶类产量居全国第四位,粮食、肉类、果蔬、乳制品等产业发展的原料基础雄厚;速冻食品、鲜肉及肉制品分别占全国产量的72%和13%,向省外输出量比例约达到60%和50%以上。同时,据测算,全省易腐食品的总消费量约7 730万吨/年,目前已应用冷链的消费量690万吨/年,需要冷链服务的消费量约3 480万吨/年,约占全国的7.9%。华英、大用、三全、思念、科迪等食品行业龙头企业为增强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外包冷链业务。因此,河南发展冷链物流的市场缺口巨大、前景广阔。
3.3 食品安全备受重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我国,物流安全是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食品腐烂变质是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正因如此,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成为确保食品的卫生与安全的重要步骤之一。我国平均食物年产值约为3 000亿美元,其中超过20%的食物在采摘、运输、储存环节由于没有很好地冷藏而被浪费,损失率达25%~30%,经济损失达到约1 000亿元,损耗量居世界首位,而冷链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按专家的估算,目前国内各类易腐食品总产量近7亿吨,年易腐类食品消费量约2.4亿吨,城镇居民易腐食品的消费更是占到总消费的51%,但目前国内已有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的20%~30%。另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以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先导,包括速冻食品行业、肉食品加工企业、冰淇淋和奶制品企业和大型快餐连锁企业以及食品类外贸出口企业等,已经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以自身产品为核心的食品冷链体系,但除此以外,大多数食品的分销渠道都没有严格的冷链控制要求,79%的易腐食品在运输中没有温度监控,超过60%的零售商在接收到物品时不进行温度测量。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居民对于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社会对高价值的易变质、需冷冻食品的生产和消费都在增加,这更加大了冷链市场的缺口。
4 威胁(Threat)分析
4.1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河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物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一方面,本省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冷链物流业务,众品、双汇等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已经成立了专业冷链物流公司,为特定的客户提供专业冷链物流服务,同时积极构建冷链物流体系并向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方向迈进;另一方面,传统物流企业开始涉足冷链物流业务,如中外运等,凭借已有的物流网络,通过加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投入,逐步完善冷库网络,拓展冷链物流服务;同时,以众荣物流为代表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快速成长,全国各大节点城市积极布局,实现专业化、一体化运作;国外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商如夏晖集团、招商美冷等,凭借其拥有的技术、资金、人才、经验及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开始在河南不断扩展业务范围。河南省冷链物流的多元化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4.2 行业标准不规范
在国外,冷链标准是冷链物流运作过程中积累出的流程规范,是企业共同推动的,通过行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而在我国,目前冷链物流行业标准既不健全也不规范。第一,针对冷链物流行业的标准众多,除了商业联合会的《速冻食品物流规范(征求意见稿)》之外,还有《畜禽肉冷链运输管理技术规范》、《药品冷链物流运作规范》、《冷链物流企业服务条件评估》、《水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规范》、《药品冷链物流安全监控技术服务规范》、《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条码技术在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的应用规范》,以及将于2012年6月底公布、10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冷链物流分类与基本要求》等一系列冷链物流标准,然而这些标准并没有形成体系,这就造成了很多技术参数有矛盾、重合的现象。第二,一些冷链物流行业出台的标准与企业实际运作脱节,大量的标准涉及的都是技术问题,却忽略了对一般水平的规定,不仅不适用于企业的实际运作,反而对企业的经营形成障碍。比如对不同产品的储藏及运输温度制定了具体限制,但是温度标准应当是根据客户要求、食品种类所确定的,对温度限制得过于严格反而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第三,标准众多却无约束力,国内目前类似的农产品流通标准不下200个,包括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可是大多数都是停留在纸质化阶段,并没有人监督实行。名目繁多、相互交叉且无实际约束力的冷链物流标准,对冷链物流的发展几乎没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4.3 成本控制难度增大
冷链物流是一个高能耗的行业,成本是制约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初始投资来看,冷链硬件设施是冷链运行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冷库和冷藏运输设备两方面。建设10 000平方米的冷库,需投入1 000多万元购置硬件设备,同时,进口冷储专用高架叉车价格为26万元/台,货架为1 700元/组,按每万平方米冷库需要叉车4台、近900组货架计算,附加设施需投资250万元;冷藏运输车价格约为30~40万元/辆,为一般车辆价格的2~3倍。因此,一个中等规模的冷链物流企业,其固定成本投资至少也需要几千万元,远高于一般物流企业。从运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来看,在冷链物流企业应当为客户提供的整套物流解决方案的三大板块中,仅冷链运输服务部分,就包括车辆折旧费、养路费、保险费、验车费、办公费等各项固定成本,以及人工费、燃油费、维修费等可变成本;同样的,冷链仓储也存在仓库设备折旧、水费电费等固定成本以及维修、配货人员工资(计件工资)等可变成本;唯一特殊的是其他增值服务一项,无固定、可变成本之分,而是按实际投入成本计算。同时,由于不同的冷链物流企业的服务范围、运输线路各有不同,很难整合客户资源来开展一体化的冷链物流服务,因此,对各冷链物流企业来说,冷库闲置、车辆空置空驶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这又在客观上提高了企业的机会成本。此外,国际油价的变动、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等,都会进一步加大冷链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的难度。
5 结 论
借助良好的区位和交通状况、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雄厚的产业基础,河南省冷链物流已经步入高速发展期,但是,外部的压力和威胁以及其种种内在问题也使河南省发展冷链物流面临多重困难。基于此,首先必须在河南省冷链物流行业树立供应链管理思想,加强市场对整个冷链链条的控制;其次,通过资源整合、多方联动实现冷链链条无缝对接和各利益主体共赢,使河南的冷链产业集群优势得以发挥;再次,要努力推进冷链和冷链企业的规模化、信息化、集约化、标准化、体系化、产业化建设,突出河南省冷链物流的专业优势,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全国领先的冷链物流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孙宏岭,周行. 河南省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0-72.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目前商业银行对物流行业的介入还很不够,主要局限对处于冷链物流节点的重点企业开展传统的信贷业务及类的低风险业务,所占比重很低且市场竞争力不强,不能满足冷链物流业企业核心需求。如何进行供应链融资的再创新,深度介入冷链物流行业,创新拓展物流金融业务,对商业银行具有战略意义。
一、冷链物流市场前景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生鲜农产品的产量和流通量逐年增加,全社会对生鲜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国家发改委在2010年6月出台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提出了发展冷链物流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十二”五发展目标,明确了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冷链物流装备与技术升级、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化等具体发展任务。河南省是个农业大省,在去年出台的《河南省现代物流规划》中,冷链物流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以郑州冷链物流中心和洛阳、漯河、许昌、商丘、鹤壁等冷链物流节点城市为重点,构建京广、陇海十字型食品冷链物流密集带的发展目标非常明确,重点构建肉类及速冻食品、果蔬及特色农产品两个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壮大冷链物流企业,支持双汇、众品等冷链物流领军企业集团的发展。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广阔,金融需求庞大。
二、物流公司物流金融服务需求
1、基本建设方面的投融资需求。
此需求对银行的服务需求无疑是中长期的信贷需求。银团贷款、兼并重组贷款、与金融中介公司共同开展的融资租赁等业务,应是其需要的。
2、物流金融服务需求。
物流业未来的决胜点在于金融服务,谁能掌握金融服务,谁就能成为市场竞争的最终胜利者,这已成为行业内共识。世界上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已经将物流金融作为新的服务产品推向市场并且不断拓展其业务内容而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如何帮助物流公司为其客户提供最佳的温控供应链解决方案,降低其客户的物流成本,涉及到物流公司的核心市场竞争力。对物流公司开展物流金融服务,满足其核心需求,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涉及到商业银行的核心市场竞争力,并由此带动商业银行其他业务的渗透,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三、物流公司的特色需求及商业银行特色金融服务
1、物流公司的特殊需求
为其仓储客户提供融资服务是物流公司的一项特殊需求。在其冷库中储存的生鲜农产品客户由于资金占压,急需一笔资金进行经营周转,但因规模较小,资质较低,难以达到银行的融资门槛。如果存货抵押方式,因非标准仓单,所有银行尚未开展相应业务,且融资过程中的评估、登记等手续繁琐,成本也高。物流公司为提供一体化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又急需为此提供相应融资服务。
2、商业银行应为之提供的特色服务
商业银行为之设计的融资方案如下:融资主体为物流公司。物流公司为其客户提供担保。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侧重点在于物流公司的整体实力和经营能力;物流公司的风险控制点为质押物价值及对质押物市场的掌控。具体操作流程分两步:
第一步,物流公司与其仓储客户签订购销协议,以卖出形式向物流公司融资。商业银行为物流公司开具国内信用证或银行承兑汇票。此举不增加物流公司的资金压力;
第二步,物流仓储客户以拿到商业银行开出的国内信用证或银行承兑汇票,进行议付或贴现,取得低成本资金进行经营周转。
3、商业银行特色金融服务侧重点及合作前景
该方案不是一般的银行——企业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而是银行——物流公司——中小企业的物流金融模式,它是在供应链融资模式基础上的再创新,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服务含量。
该方案由于是多方共赢的方案,如果顺利实施,首先必将因该商业银行对物流背后的资金流流转渠道的设计,而使资金流在该商业银行进行封闭流转,直接带动围绕物流公司的一大批中小涉农企业在该商业银行其他分支机构开立账户,较好地实现存款、授信、中间业务的稳定增长,这个量无疑是很庞大的;其次,因满足物流公司核心需求,无疑将增加该商业银行与物流公司在其他方面合作的话语权,改善该商业银行与同业在竞争中的战略态势。
四、物流金融的几种主要业务模式
物流金融主要运作模式为资产流通模式、资本流通模式、综合运作模式,主要产品有替代采购、信用证担保、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反向担保、保兑仓、融通仓等多种产品和银企合作模式。这是一个融物流、供应链融资等金融创新的前沿领域,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五、积极拓展冷链物流领域物流金融业务的思考
1.冷链物流的概述
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是一种特殊物流形式,所谓冷链物流,是指易腐产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直到消费者手中,各个环节产品始终必需处于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品质和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冷链包括低温加工、低温运输与配送、低温储存、低温销售四个方面。目前,冷链物流适用的范围包括:1)初级农产品:水果、蔬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产品。2)加工食品:速冻食品;禽、肉、水产等包装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快餐原料。3)特殊商品:药品,试剂等。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权威资料披露,目前我国仅10%的肉类、20%的水产品和少量的牛奶、豆制品通过规范的冷链系统流通,远低于发达国家85%左右的比例。由此导致易腐商品在物流渠道中大量变质、腐烂,物流损失率高达25%- 30%,折合金额750亿元人民币/年,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给人们食品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由此,尽快建设和发展好我国的冷链物流系统,确保食品安全,成为我国流通经济中的头等大事。
2.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2.1 第三方物流服务不能到位
我国易腐食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业务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的。特别是在奶业界当中,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的发展比较缓慢,目前利用第三方物流的乳品企业为数不多,蒙牛、三元、广东四明燕塘乳业等已在运用和拓展这方面的业务,看来还有待积极培育。但就总体的第三方物流来说,能提供综合性、全过程、集成化的现代物流服务的专业企业不多,目前的状况主要是以货物、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定向性运输为主。冷链物流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冷链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率很高。
2.2 完整独立的冷链体系尚未形成
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我国的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冷链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食品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套能监控保障食品从生产、包装、储存、运输和销售(即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状况的完整体系,缺乏相关的温度立法,食品卫生法规执行不力,致使食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质量状况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和保障。我国食品物流供应链被定位为“昂贵,易耗食品,无利可图,容易造成食物中毒”,这给我国食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造成了不利因素,也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缺乏信心和忠诚度。
2.3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严重落后
食品冷冻的硬件设施滞后,现代化的冷冻冷藏车严重不足。目前运营中的冷冻、冷链运输设施陈旧,大多是机械式的速冻车皮,制冷技术和工艺落后,缺乏规范式的保鲜冷链运输车厢和温度控制设施,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造成运输过程中损耗极高,物流费用占到易腐食品成本的 70%,每年的低温物流所造成的损失达 750 亿元。
2.4 冷链运输成本过大
冷链物流业不能快速高标准发展起来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冷链物流的成本过大所致。冷链运输业受国际能源(石油、汽油、柴油)价格的影响因素很大。其次是须留下的“买路钱”所造成的成本压力也很大。据冷链运输从业人员反映,仅油费、路桥费以及易腐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这 3 项的经济成本折算,约占所运易腐食品总成本的 70%,在正常情况应不超总成本的50%为宜。无疑,这是给产品增加成本的最大压力和来源。
2.5 技术标准缺位
涉及冷藏食品运输的产品有几百种,且在不同的温度存放它们的易腐程度也不一样,每种产品所要求的低温储藏所控制的时间与条件等各项技术指标都不尽相同。例如鲜、酸牛奶 4 ℃~7 ℃,水果蔬菜 10 ℃~15 ℃,速冻食品 0 ℃以下等。但目前此类的细化的系统性的技术标准、冷链能损耗与效率标准、冷链最佳作业操作标准、冷运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冷库环境温度与冷链运输温度控制标准、易腐食品运输车辆制冷配置要求、冷链物流行业管理要求与规范等都尚未见出台。截至目前,国家在冷链物流上尚无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标准可供参考执行,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己制定了一些标准,因此在监管上也是空白。尤其是在冷链运输的过程中,由于其特殊性,国内还没有与此相适应的跟踪监控体系。
3.发展我国冷链物流的对策
3.1 创造良好的现代物流发展环境
建立与物流发展相适应的监管体系逐步加强物流及相关行业的综合管理,完善物流市场机制,建立市场准入机制,规范和整顿物流市场秩序,打破行业和地区的分割和垄断,为各类企业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2 加快我国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
制定我国冷链物流标准,规范我国冷链物流企业的业务操作,冷链物流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推动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一方面,完善冷链物流的技术标准,在技术上向冷链物流企业提供一个统一、科学的指标体系,明确如肉类、冷饮、蔬菜等各大类具体产品的温度和湿度指标及储存期限。另一方面,在管理上应制定统一的作业标准,如规范作业流程、检验验货制度以及规定运输、仓储、配送、销售各环节低温对接要求。
3.3 冷链专业人才的培训
要维持冷链物流的正常发展,适应冷链市场的需要,必须重视冷链物流领域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积极采取各种方式开展人才培养,包括在岗人员以职业培训、短期学习班、进修等方式,冷链等特种物流专业方向学生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特种物流实习基地和编制特种品的实训手册,重视学生的物流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冷链物流领域高技能人才。
3.4 鼓励开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业务
冷链物流在物流业务中,其基础设施、技术含量和操作要求都很高,是一种高端物流,往往是企业的薄弱环节。冷链物流的专业化、高难度以及基础设施的高投入,使得一般企业很难进入该领域。冷链食品企业的物流外包是一个发展趋势。因此,从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的需求导向以及企业长期发展来看,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是未来参与冷链物流市场竞争的主体。
3.5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冷链设施装备不足,基础设施滞后,是造成食品大量损耗和安全的巨大隐患。要加大科技开发和投入,对冷链本身提出发展规划,推进冷链设备完善和提高。积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铁路系统要利用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资源,对各种冷藏车的使用进行动态监控,简化冷藏运输的计划审批手续和空车调配环节,真正做到对冷藏货物运输优先组织,建立冷藏食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此外,要积极建立与公路、水路以及海关、、堆场等相关部门配套的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沟通,为食品安全核查提供可溯源性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斌.基于食品安全的冷链物流管理策略研究 [J].生产力研究,2008,(5):94-96.
[2] 文晓巍 ,达庆利.共同配送 :我国冷链物流配送模式的优化选择[J].现代管理科学,2008,(3):13-14.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4日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产品质量,减少产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是需要特别装置,需要注意运送过程、时间掌控、运输形态、物流成本所占成本比例非常高的特殊物流形式。冷链物流企业是指由供应方和需求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冷链服务的业务模式。冷链物流企业在构建冷链物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现状
(一)冷链物流企业整体水平不高。目前,正规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的物流公司规模大的不多,现有的冷链服务提供商大多为小企业,其资金、设施、运作经验以及管理运作水平都有待提高,一些企业以价格来竞争,无利润地来进行投资和扩大规模。优质优价的机制仍没有形成,冷链物流的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
(二)各自为政,缺乏资源的有效整合。冷链物流服务价格相对较高,多数企业各自为政,物流设施重复建设,浪费严重;并没有使用整体成本的概念,比较注重单价成本,而没有考虑如何通过使用合格和优质的物流服务来减少货物的损失。现有冷链物流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实力弱,经销规模小,服务标准不统一,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刚刚起步。
(三)违规操作,市场不规范。由于冷链物流缺乏服务标准,政策法规不够健全、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使得物流企业违规有了可乘之机。有些物流企业并不能保证冷链物流的全程温度控制,商品质量难以保障。冷藏车制冷达不到要求,普通车运输冷藏商品,超载或同行间恶意竞争相互压价,一些冷藏车生产厂做出的冷藏车在技术上并不符合冷藏车的要求,或者有些运输只是做个保温箱,里面放一些冰块,这种运输的温度控制、卫生等条件都很难得到保证。
(四)人才相对缺乏。由于冷链的复杂性,懂得冷链技术和管理,冷藏物流操作的专业人才更是严重不足。但是,他们在各自成长的过程中,大多积累了一定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资源,尤其是现有很多小型的冷链物流企业是由原有的小型冷藏产品的制造企业剥离出来的,因此都或多或少拥有了一定的冷链资源和特定的客户群。
二、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机遇
(一)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冷链物流目前在国内几乎尚未建立。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冷藏保温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铁路冷藏运输车辆仅占铁路运输车辆总量的2%,而我国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在这些生鲜农产品中,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为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为15%、30%、40%。现有冷冻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且区域分布不平衡,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与之对应的是,国外蔬菜冷运链覆盖在90%以上,肉类、活禽类的冷运链覆盖则达100%。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冷链食品的消费需求也逐年提高,初级农产品、各类水产品、速冻食品、包装熟食、奶制品、花卉等物品的仓储和配送过程都需要冷藏或冷冻,相关的冷链物流运作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消费者对冷链的旺盛需求与我国落后的冷链物流现状之间的矛盾亟待建立科学合理的冷链物流体系,而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政策的扶持。2009年2月25日,《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将物流业作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强调要重点发展农产品和食品的冷链物流体系;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确定了农产品冷链建设的七大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中也提出了工程,是国家在冷链物流方面鼓励的重点投资领域,其中之一就是冷链物流企业培育工程,根据我国生鲜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格局,重点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经营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力争到2015年在中央及地方企业中形成30~50家大型冷链物流企业集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冷链物流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冷链物流企业发展策略
(一)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是物流供应链的基础。物流系统要做到准时交货、降低库存费用,运输环节的货车、装卸环节的起重机、仓储环节的传送带以及土地、厂房等硬件设施是保证作业流程顺利进行的基础。由于维持冷链物流的低温环境需要冷藏车、冷冻车等硬件设备,因此在冷链物流供应链环节,冷藏车、冷冻车等基础设施成为冷链物流企业的立身之本,在奶制品、肉制品等产品物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整合资源,实现规模经济。位于供应链中间的冷链物流企业,要想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就必须要进行资源的整合。比如,对销售商的业务进行整合,利用冷链中生鲜食品季节性强的特点,有意识地选择季节上互补的销售商,让运输工具的配备和调动与之相适应,有效降低成本;为实现冷链物流业务的规模化,利用地域互补性,采用联盟的整合方式拓展冷链物流业务,达到规模效应;由于冷链物流的低温特点,物流企业单独建立冷链物流中心,投资成本高,而且回收期较长。而因为冷链食品的特点相同,社会整个冷链物流业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建立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链物流业的共同配送。
(三)制定合适的客户服务目标。冷链物流在实施过程中的条件特殊,使得物流成本相对于普通物流来说要高出许多。冷链物流企业要想生存壮大,就需要通过合理的物流规划来获取最大的利润,而决定向客户提供的服务水平是企业获取利润的关键,因此制定合适的客户服务目标至关重要。首先,订单的处理效率要高。冷藏品保质时间较短,所以对时间的控制是整个冷链物流运营中决定物流服务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订单处理的速度越快,冷链产品的价值期就越长,给客户创造的利润就越大;其次,冷藏产品在运输及仓储过程中极易发生损失,所以专业化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要注意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提高物流服务的可靠性;再次,柔性的冷链服务。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要使物流服务具有柔性化和个性化,根据需要对客户企业的产品、市场策略等采取个性化的服务。
(四)发展科技创新,建立完善系统。由于冷链物流实施过程中,时间是关键因素,而且冷链储运对象对湿度及温度的要求较高,因此对冷链进行信息系统规划对于减少企业运营风险、优化运营绩效来说显得至关重要。在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方面,要建立一套适合冷链物流且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优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物流设备的信息化方面,要大力发展条码、RFID(射频识别技术)、温度湿度的红外遥感控制等信息技术及自动化设备的应用。
(五)培养专业人才,加强企业管理。当前,国内冷链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对冷链发展的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认识不足的员工甚至管理人员,要维持冷链的正常发展,适应国际冷链市场竞争的需要,就必须重视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其中,对高级物流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毕竟先进的冷链物流运作是需要高级物流人才做后盾的。只有人的素质提升了,整个企业的竞争力才有望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企业自身的管理及物流专业教育的努力。
(六)政府的作为。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技术标准,从技术上规范市场。冷链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以生鲜猪肉为例,从屠宰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的各个环节的温度都有要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最后消费者买到的猪肉可能就达不到卫生标准。同时,如果没有采用严格的技术标准,那设备采购和运输成本会低很多,中间的差价就是企业的巨额利润,这也容易造成恶性竞争,不利于整个市场的长远发展。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从技术上规范市场;其次,政策上的支持。由于我国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硬件设施多数停留在传统水平,所以行业对于高成本的新型冷链设备又望尘莫及,这就需要政府支持,加大对冷链物流硬件设施的投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如建立自动化冷藏库、冷藏集装箱,建设铁路冷链运输网络等。政府可以以租赁的形式运营,既可以为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免去高额成本,又可以加快冷链物流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40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一、食品冷链物流的基本概念
食品是人们食用的物品,是一类特殊商品,具有易腐性、鲜活性、保质性等特点,其质的量高低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品消费观念逐渐从传统单一性向现代的多元化、快捷化变化。人们不但要求食品种类丰富多样,配送要及时迅速,还对产品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新鲜、安全、无污染。为了缓解食品行业的众多压力,提高食品行业竞争力,保证食品的高度新鲜、营养和安全,满足顾客的需求,食品冷链物流应运而生。食品冷链是指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直到转入消费者手中,将食品始终保持在应用的温度条件之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供应链系统。近年来,冷食品的大量增长,食品流通过程越来越复杂性和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认识的逐步提高,食品冷链管理作为物流产业的一个特殊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始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现状分析
按照国家相关部门所提供的真实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中国内地各类生鲜物品的年总产量已达七亿吨,冷冻食品的年产量在3000万吨以上,总产值600亿元以上。另一方面,截至目前,我国共拥有2500多家规模以上的肉类食品厂,年产肉类6000万吨[3],且产量以每年5%的速度在逐年递增;规模以上的速冻食品厂2765家,年产量超过一千万吨,并以每年20%的幅度逐年递增;规模以上冷饮业4000多家,年产量150多万吨,并以每年6.9%左右的速度逐年递增;规模以上乳品业2000多家,产量1000万吨,且每年以30%的速度在逐年递增;水产品产量4400万吨,且每年以4%的速度逐年递增[4]。另外2012年下半年,中粮集团大步进军了冷链行业,与国外企业成立了,中粮世通冷链物流着力打造中国冷链物流领先企业。
此外,从消费需求来看,国内的消费者对速冻食品、乳制品、冷饮的需求正在呈现快速增长。其中,速冻食品德销售额已经连续多年在全国连锁超市的所售食品日用品中排名前列,乳制品消费的年平均增长率已达15%~25%之间,并居世界首位,而冷饮市场的需费需求总量也达到了260万吨,人均消费量2公斤/年。
面对如此等量齐观的数据,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食品、农产品企业开始关注冷链物流,而众多第三方物流企业也都开始转战冷链物流领域。
三、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前景
1.产业地位受到重视。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增速放缓时期,物流业“第三利润源”的战略地位将得到凸显。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继续通过投资、劳动力投入实现增长的机会大大降低,企业继续通过产能扩大、工艺改造实现利润的空间也大大缩小。物流成本平均占企业总成本的30%,物流时间平均占生产和销售过程的90%,向物流要效益潜力巨大,成为企业在增长困境压力下,挖潜增效、提升利润的重要源泉。
2.外包需求加速释放。受经济增速趋缓影响,客户企业集中主业压力明显加大,将逐步加快物流业务和资源外包的发展进程。实施物流外包符合社会分工细化要求,能够明显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减少资产投入、提高物流效率。实施物流外包也将有效带动客户企业生产方式变革和流通方式转变,促进客户企业转型升级。物流需求层次的逐步提升对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3.发展模式实现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物流业依靠数量扩张、资源投入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对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带来较大负担。经济增速趋缓和要素成本提高倒逼物流企业发展模式转变。低成本、粗放式的传统经营模式将让位于高效率、精益化的现代服务模式。大规模、扩张式的资源投入方式将被功能性、集约化的资源整合模式取代,从而推动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4.组织方式深入变革。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竞争已经进入供应链竞争阶段,企业间的竞争将发展为供应链的竞争。上下游企业将打破封锁,渗透融合走向深入,强调合作共赢的供应链组织方式日趋普遍。物流企业更加关注最终客户的服务需求,与客户企业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物流外包的深度和广度的日益拓展为整个供应链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提供了重要支撑。
5.产业格局加快调整。当前,我国区域产业格局加快调整,产业转移呈现新的变化。沿海地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内陆转移,对区域物流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将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制造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带动物流业跟随“走出去”,对物流业的跨国投资购并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6.技术手段不断创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必将提高物流业的标准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拓展物流业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关注,以低碳、绿色、环保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将加速推动物流产业变革。
总之,我国冷藏食品物流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但冷链物流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行业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这一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桂春.蔬菜保鲜储藏的现状,趋势和对策[J].吉林农业科学,2007(04):37.
[2]间永立.我国冷藏物流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J].第三届全国物流学术会议论文集,2005.
[3]仝新顺.基于过程控制的食品冷链管理探索.商品储运与养护·供应链管理,2007(05):61-63.
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从田间到餐桌”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这也正体现了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农产品独有的鲜活性、易腐性等特性确定了农产品对物流过程的时效性、安全性等方面的严格标准。但由于冷链的问题,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已经达到20%~30%、12%、15%,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1,000亿元以上,因此加快建设冷链物流体系迫在眉睫。。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概述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体系。农产品冷链物流与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相比,具有高投入、高要求的特点。第一,农产品冷链物流各环节的管理与运作都需要专门的设备和设施,建设投资较大、回报期较长;第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生产和消费较分散,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化较大,天气、交通等各种不确定的影响因素较多,其运作和能耗成本较高、较不稳定;第三,农产品冷链物流要求冷链的各环节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性,保障物流环节和物流交易次数较少,保证易变质农产品的时效性强;第四,农产品冷链物流要求较高的信息技术对农产品进行安全性的质量监控或实时跟踪。
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现状
1、冷链物流市场初步形成。目前,我国年产禽蛋近2,000万吨,水果6,100万吨,蔬菜近3.5万吨;肉类食品厂有2,500多家,年产肉类6,000万吨,产量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递增;速冻食品厂2,000多家,年产量超过850万吨;冷饮业4,000多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有194家;年产量150多万吨,产量以每年7%左右的速度递增;乳品业1,500多家,产量800万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水产品产量4,400万吨,每年以4%的速度递增,这就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产生了较大的需求,尤其是以水产品和反季节果蔬为代表的高价值农产品对冷链物流的要求更高。广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了冷链物流市场的形成,加之我国人民生活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冷链物流市场的发展。
2、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有所改善。随着农产品物流需求的提升,政府和农产品流通主体积极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施,为实现农产品物流专业化运作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目前,我国有冷藏库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880万吨;机械()冷藏列车1,910辆,机械冷藏汽车2万辆,冷藏船吨位10万吨,年集装箱生产能力100万标准箱。
3、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兴起。在业务外包等新型管理理念的影响下,各农产品经营企业为增强市场竞争力,将企业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到其核心业务上去,寻求社会化分工协作带来的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导致许多非核心业务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分离出来,其中包括冷链物流业务。
三、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1、冷链物流市场有待细分。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对物流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的要求存在差异,而我国冷库库温一般为0℃~4℃和-18℃~-22℃两种,少数冷库库温为-28℃以下。这种库温适合大多数农产品的储存温度要求,但是对有些农产品来说并不是最佳温度。因此,从提高农产品储存质量、延长保质期的角度出发,应对冷链物流市场进行细分,对不同的农产品设定其最佳储存温度。
2、我国农产品冷藏配套设施建设不足。我国现有冷冻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发展和分布不均衡,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导致我国冷链物流落后。目前,我国农产品运输主要采用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两种方式。在公路运输中约有80%的生鲜农产品采用开蓬设计的普通卡车运输;铁路运输中有6,970辆冷藏车,但60%以上为加冰冷藏车。在储存环节,我国冷库储存量只占其库容总量的20%~30%,有的甚至不到20%,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在销售环节,大部分企业没有专业的冷藏冷冻设备,使生鲜农产品的保鲜效果大大降低。
3、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我国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大多由供应商或自身完成,较多的分散了企业的精力,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而现有的冷链物流企业主要为中小企业,实力弱,辐射范围小,服务标准不统一,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刚刚起步,仅有极少数物流供应商技术和设备能达到国际冷链标准要求,一般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冷藏运输,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冷链物流服务。
4、缺乏冷链物流专业人才。要维持农产品冷链的正常运营和顺利发展,需要有对物流发展有全局认识和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而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物流体系,也缺乏对我国本土物流理论与实际的研究。在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上,缺乏理论的引导和实践的教学。因而,大多数物流人员不能达到冷链物流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5、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不健全。规范冷链物流各环节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使得政府在对农产品物流的疏导监控环节缺乏理论与制度依据,许多不良商家因此有机可乘。加上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同时,我国冷链物流技术指标也不完善,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而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老百姓的食品安全。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加快法律法规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完善冷链物流行业标准。
四、改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建议
1、加快冷链物流设施的改进。根据《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投资领域中包括冷库建设工程、低温配送处理中心建设工程、冷链运输车辆及制冷设备工程。借助国家的大力支持,我国应尽快淘汰陈旧的冷库车与保温车型,研制出能全程控制温度、降低农产品物流损耗、保证其品质及安全性的速冻机及冷库;引进、推广自动化冷库技术和库房管理系统、真空遇冷技术、无损检测与商品化处理技术、运输车温度自动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改进能力和技术更新能力;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大型低温物流中心。
2、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处于冷链物流供应链中,它应该同上下游企业拥有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如果供应链上的成员经常变动,会降低此供应链的竞争力,所以合作各方应以多边共赢为原则,建立稳定的战略联盟关系。此外,着力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并推动其向以综合物流为主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转变。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开展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
3、鼓励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开展岗位培训、抓好物流人才的基础教育等措施来培养市场急需的物流应用人才,尤其是要引导和推动高等学校设置冷链物流相关学科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发展产品冷链物流职业教育,鼓励相关单位开展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人才激励和柔性机制,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4、推动冷链物流信息化。博科资讯武兴兵在进行了大量有关冷链物流信息化市场调查后指出,目前冷链物流信息化缺乏统一的平台,90%的冷链物流信息化仅承担企业自身在冷链运输过程中的温度、保鲜控制等职责,一旦()产品交付给下家,就不会再进行跟踪。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区域性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优化配置冷链物流资源。鼓励3S、自动识别技术等技术的应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系统平台。促进冷链运输管理的透明化、科技化、一体化,从而真正有效提高冷链运输的效率,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和物流网产业发展建设。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加拿大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得益于其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健全的检查与监督机构,同时其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相互合作”的管理模式也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应尽快完善冷链物流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大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力度,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及全程质量检查与监督机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冷链物流指导准则和相关标准,包括整个冷链物流节点良好的操作规范,如原料基地生产标准与规范、预冷与贮藏标准、加工标准、运输标准(特别是农产品运输温度标准)、销售标准、标签标准以及检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服务标准等。
五、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意义
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消费安全意义重大。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既保护了农产品的品质,减少营养流失,保证食品安全,又可以减少农产品的产后损失,带动农产品跨季节均衡销售,促进农民稳定增收,还有助于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突破贸易壁垒,增强国际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1)03-0094-05
[收稿日期] 2011-03-06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加快山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创新战略研究》(06AJJ002)。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物流市场随之不断扩大,传统物流业若要跟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就必须优化升级、引入先进的一体化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向现代物流业转化。在“全国现代物流工作座谈会”上,相关专家曾指出:“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流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流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1]山东省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提升经济素质、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经济竞争力以及服务民生的迫切需要。山东省政府已经把现代物流业作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并且近年来山东省现代物流业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仍面临一些障碍,如何突破困境、寻求创新发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由于山东省交通基础设施良好,也源于体制上的进入门槛很低,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商品流动快速。《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指出:山东省已有不少上规模的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水运业更是在全国名列前茅,鲁中、鲁南和鲁东三大物流板块已初具规模,同时工业品物流园区、汽车物流园区、农资物流园区等专业物流园区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物流与交易信息和商贸紧密结合。但需要看到的是,山东省物流业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总体物流成本依然过高
按照我国的标准物流术语,物流成本(Logistics Cost)是指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地讲,物流成本除了进口港费用和仓储费用等直接成本以外,还包括产品价格变动和流动资本成本等间接费用。[3]尽管省内物流行业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也较为充分,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山东省物流成本总的看来还是过高。当前,山东省物流成本与GDP的比例约为20%①,比国际发达地区高出一倍,直接影响到山东产品在国际和国内的价格竞争力。
(二)物流服务效率还有待提升
李艳丽[4]比较了苏、浙、粤、鲁四省物流业的竞争力,认为目前山东省在交通运输方面与其他三省相比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山东省仍存在运力瓶颈并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部分产品需要转移到京沪等运力更大的地区,再进行转运。另外,由于航空和海运公司服务效率不稳定、部分企业存在资金短缺及工作中缺少规范化的操作流程等问题,导致服务效率良莠不齐,而客户一时无法有效鉴别这些物流企业服务效率的高低,致使部分客户直接选择服务效率高的国外公司,所以山东省现代物流业的服务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物流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
许多地区物流基础设施薄弱。尽管近些年物流业投入不断增加,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显著,但从经济发展需求来看,物流服务设施仍有待改善,除了散货运输、短途运输和货代业务基本能够满足企业需求,仓储设施尤其是专业仓储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如贺兴东[5]等人在2009年对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状况进行的调查显示,山东省的物流企业拥有较多的普通平房、普通楼房及货场等仓储设施,而像保温、冷藏、冷冻、气调、危险品等专业的仓储设施拥有量较少。此外,货物动态查询业务满足不了需求,很多企业提供的物流跟踪服务准确性和及时性都不高。
(四)物流管理体制问题仍较为突出
物流业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大量的规划和协调工作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但物流业在发展过程中部门分割和条块分割的问题仍然突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企业的发展。《山东省物流业发展报告》[6]就曾指出:“山东省物流行业多头管理和条块分割不适应发展要求。有的没有明确主管部门,缺乏组织引导;有的虽然明确了管理部门,但由于部门职责所限,组织协调力度不够,牵头作用不突出;相关行业都在进行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建设,各搞各的,缺乏统一规划,重复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物流的发展要求多项业务整合,部门与行业分割影响业务开展。” 物流管理体制上的问题造成了部门和地方等利益主体之间权力和责任的交叉重复,有些地方还出现了管理空白,妨碍了物流大市场的形成。
(五)物流业务增值服务少,附加值低
根据潘建[7]调查,山东省物流企业收益中的85%来自基础性物流服务,如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而增值率较高的物流信息服务与支持物流运行的财务服务,只占总收益15%。与先进地区相比,山东省物流活动还处于低水平粗放阶段,对多品种、少批次的个性化流通方式变化还没有很快地适应;物流发展缺乏统一协调的引导支持体系,营销流通效率低加大了流通损耗。如现有农产品物流主要以自然物流形式为主,没有形成连贯成型的冷链物流,存在不合理的包装、存储和运输现象,使农产品在物流环节损失较大。
(六)高层次物流人才供应不足
尽管物流人才教育已形成规模,2009年之前,山东省已有15所本科院校设立了物流专业,51所高职高专院校设立了物流专业。[8]但整体看仍缺少掌握有系统物流服务知识、能够进行物流系统设计规划的高级物流开发及管理人才,物流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山东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瓶颈。[9]而且从事物流操作人员也大多观念陈旧,管理水平不高,离现代物流业发展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七)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低
省内大部分物流企业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山东省物流企业主要采用的信息技术有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和GPS技术;而GIS、条码技术、射频技术则应用得较少。[7]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不高,直接影响了物流企业与用户的协作,阻碍了物流服务质量的提升。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尽快得到有效改善,必然制约山东省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此外山东省物流行业在第三方物流建设、农产品物流以及自组织的物流协会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蒂是由于宏观体制问题和微观企业竞争力不足造成的。
三、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选择
解决山东省物流业存在的种种问题,提高现代物流水平,需要按照国家和省政府一系列规划纲要中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部署,为推动物流业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一)科学统筹,规范物流行业管理
物流行业是跨地区、跨部门和跨行业的综合型产业,涉及各种运输方式和诸多部门,因此物流行业管理具有复杂性和关联性。目前应着力解决物流行业管理中出现的政出多门的问题,克服政府主管部门多头管理造成的效率低下问题,统一由商务厅管理;其次应着力解决物流行业管理中的协调问题,明确规定对行业运营各个环节涉及的货主、仓储、货代和承运商等各方的责任和权利,依靠完善立法明确界定物流业务涉及环节参与者的权责,对各方行为的约束要有法可依;此外,还应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克服部分行业和区域物流市场存在的国有企业一定程度的垄断现象,让物流市场面向内资特别是民营资本开放。
(二)发展流通协会,提高物流业自组织能力
协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无须多述,从国家宏观来看,流通领域内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等流通类行业协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流通行业市场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均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并且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在2011年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10]上的讲话指出:“回顾‘十一五’期间,全国物流行业协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省区市协会普遍建立并开展工作,部分地州市也开始建立协会,物流协会工作网络逐步形成。”但是,各地的流通行业协会仍然存在受行政权力过分干扰、协会与成员服务关系倒置和流于形式等一系列问题。根据现有情况,大力发展流通行业协会组织的关键,一是提升物流企业和行业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负责精神,培养自我保护和自我约束能力。二是弱化行政权力对协会组织的过多干预,使之拥有更大的自主活动空间。三是提高流通协会自身素质,强化协会组织建设,整合原来由各个行政机关翻牌而来的流通行业协会和商会。四是民间协会向民间开放,扩大成员来源和经费来源,增加协会集体活动的动力。
(三)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改善流通产业结构
零售行业是流通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山东省零售业行业组织的突出问题是商业网点集中于老城区,节点布局不合理,传统百货资源过剩,新型业态发展快速但规模较小,本土大型零售集团过少,国际零售巨头广泛进入等。因此迫切需要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提升零售企业规模。为此,政府科学制定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将其列入城市发展整体规划和用地规划的组成部分。在商业网点规划中,充分考虑本事的经济结构特点和城市发展格局,并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优化城区商业网点的布局。在旧城发展和改造中,注意增加商业网点元素,一方面方便群众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活跃产品销售业态;同时,鼓励规模过小的零售商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进行强强联合和资本重组,共享某些产品供给和销售渠道。
优化流通产业结构一方面需要大型流通企业充当引领作用,优化产业组织和布局,应鼓励运输企业集团化发展、连锁化经营,整合现有物流设施,优化重组各行业、各系统配送中心。提高运输规模效应。同时,根据流通产业特点,在政策上依法保护和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小流通企业生存与发展直接影响对国有企业冗员的吸纳能力,也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同时山东省各地市发展不均衡也使得大型流通企业无法广泛布点,因此迫切需要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农村和城镇中小流通企业发展。
(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物流配送中心建设
发展第三方物流需要立足市场需求和市场运作,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改变传统运输、仓储、装卸、配送各个环节分割运作的观念,促进现有运输、仓储、外贸、邮政、批发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推动有条件的运输、仓储和等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逐步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专业物流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引导制造企业改变经营管理理念,打破以往自设物流和小而全的运作模式,将一部分物流活动从生产和营销过程中分离出来,交给特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完成。例如,立晨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为多家客户提供专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已成为合作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企业为富士康集团提供除原材料订单和成品销售以外的全部物流服务,涵盖了包括海陆运输、人工和机械装卸、仓储等等。[11]所以,政府应加强统筹和协调,大力推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建立专业物流公司,大力发展制、配送中心、直达供货、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企业,培育多式联运、货运中转站、散货集中配送、快递等新型物流业态,使批发交易与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相结合,扩大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及其他物流企业合作,促进现代物流产业链的完整发展,实现生产、交易、仓储配送一体化。总之,应努力营造物流节点优势,建成集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节点体系。形成物流园区,建成区内物流和区外物流、自营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并存、且比例合理的物流行业集聚基地。
(五)运用现代科技提升物流行业服务效率
“十一五”期间,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得到推广。仓储保管、运输配送、装卸搬运、分拣包装、自动拣选等专用物流装备广泛应用;条码技术、智能标签技术、配载配送和路径优化技术得到推广;冷藏、配送等专用车辆需求旺盛,叉车、托盘、货架、自动拣选、自动化装备等专用设备加快更新换代。[10]我国物流业“十二五”期间将延续上述发展,并且进一步普及现代科技的运用,物流运作将出现新模式。因此,山东省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手段,帮助企业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连通,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和工业企业积极发展网上商店、网上交易,利用物流商品信息网络实现电子商务和网络交易,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制、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走以信息化带动物流基地发展的道路,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多功能的服务业中心,形成点面结合、纵横交错、各种行业相互交融的网络型经济发展格局。
(六)以农业大省为依托,着力培育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是指生鲜产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生产、储藏、运输、销售直至消费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低温环境下的特殊的供应线系统。[12]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是需要特别装置,需要注意运送过程、时间掌控、运输型态、物流成本非常高的特殊物流形式。
冷链物流的适用范围包括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药品等。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山东省冷链物流发展层次较低,主要表现在起步迟、冷链网络与信息不够完善、冷藏运输设施与冷库容量规模不足、运营欠科学管理与引导等方面。冷链物流是农产品与现代流通体系接轨的重要环节,它的发展带旺了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条路径和市场对接。针对冷链物流在运作中尚存许多困难与问题,例如技术标准缺失与滞后、管理不到位、冷链物流运行成本重等,而这些问题还有待政府或业界很好地去作认真的分析和研究解决。
(七)引导和推动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方式创新
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业态,推进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向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为农民提供便捷、安全、优质、高效的农资服务。加快农业生产资料现代流通设施建设。整合供销合作社农资系统和其他集体、民营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服务网点等资源,推进农资流通网络化。重点引导和推进发展具有品牌效应的农资连锁经营。加快完善省、市、县三级农资连锁配送服务网络,推进农资连锁超市、连锁店向乡镇和重点中心村发展,逐步形成省、市、县纵向的农资配送体系和县、乡(镇)、村的横向连锁经营体系,建立起覆盖全省的农资现代流通服务网络,降低农资流通成本。深化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农资流通企业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更好地发挥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整顿和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秩序,加快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资市场监督体系。
(八)完善物流通道,大力推动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山东省公路、铁路和航空航海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完善物流通道建设。积极发挥山东省位于京沪中间位置的地理优势,形成沟通南北的物流网络,提升大宗散货运输的物流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山东省公路网络和作为全国交通枢纽节点的区域优势,积极建设物流快速通道,实现与周边地区物资的快速流通,建立畅通有序、方便快捷的物流配送网络。
大力强化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以物流通道网络资源为基础,扩大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高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程度,逐步实现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推动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加大行业物流信息平台和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力度,构建连通全国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
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将各行业信息平台和物流业务信息平台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统一存储。逐步实现与各企业物流信息系统、行业物流信息平台、政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提供物流供需信息、网上电子物流订单和电子结算、物流在线跟踪、物流政策法规、物流投资项目等物流公共信息的网上查询与共享,为社会各界提供物流公共信息服务。政府与物流有关的部门要进一步开放物流信息资源,实现网上报关、联网核查与监管、电子退税、运输工具网上身份核查、网上年检、网上审批核准。
以企业为主导建设行业物流信息平台。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鼓励行业龙头企建立行业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工程、产品电子交易中心、供应链管理平台、农副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物流信息平台等重点行业物流信息平台,实现行业供应链管理及物流电子交易,并推动其与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及其他行业物流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
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企业物流信息系统。鼓励各类企业建立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进一步推动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以及电子商务(EC)等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积极推动条形码(BC)、无线射频技术(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智能运输系统(IT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GPS)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注意吸取同行业在物流信息系统经营方面的经验,提升高科技手段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石万鹏.国家经贸委副主任石万鹏全国现代物流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稿[EB/OL].省略/cflp/newss/content/200108.
[2]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07)[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国家四部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M].2001:97.
[4]李艳丽.山东省现代物流业竞争力评价――与苏、浙、粤比较[J].商业研究,2007,(8):200-203.
[5]贺兴东,刘凯,邵伟如.山东省物流企业发展状况调查分析[J].经济物流,2009,(10):52-55.
[6]山东物流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
[7]潘建.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问题与解决对策[J].物流经济,2007,(4):28-29.
[8]罗彦芳.山东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及就业前景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3):147-148.
[9]李丽.山东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7):4-6.
[10]何黎明.我国物流业“十一五”发展回顾与“十二五”展望[EB/OL]. [2011-01-25]省略/zxzx/newscontent.
[DOI]10.13939/ki.zgsc.2015.15.078
1 引 言
我国作为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国、消费大国和贸易大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升级、农业生产与现代化大流通及城市大市场的有效衔接,是实现我国食品安全及全面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居民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冷冻生鲜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这样扩大了我国冷链物流市场的规模。从1990年至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购买食品数量和价值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一趋势也反映出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物流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消费者对于保鲜、保温的要求的提高,客观上提升了对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和数量上的要求。
因此研究本专题的意义在于,为了保证食品安全,我们需要冷链物流提高冷链物流水平,并为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提供保障。
2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概述
2.1 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定义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水果、蔬菜、肉、禽、鱼、蛋等农产品在采购、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直至消费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生理需要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减少农产品的消耗的一系列供应管理措施和方法。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包括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四个环节。
2.2 我国冷链物流模式
我国冷链物流模式包括以下三种:企业自建、原国有冷库由于业务拓展而形成的冷链物流企业以及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企业自建包括双汇、雨润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其主要是通过自己建立自己的冷链物流团队来是吸纳自己产品的冷链运输。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华夏易通、荣庆物流等。不同的发展模式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对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其优点是专注于物流运输,可以做到精细化管理;缺点为企业规模较小、运输半径小,受制于上下游客户。
3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有了新的发展,发展现状如下。
3.1 农产品冷链物流初具规模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目前蔬菜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水果和肉类产量占30%,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占40%。近年来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冷链建设能使农户、商家、消费者多方受益,但我国建设现代化的冷链物流仍然任重道远。目前,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冷链物流存在诸多问题,与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
3.1.1 冷藏车
中国的冷藏车保有量在世界占有率来说是处于比较低的地位,如下表所示。但是从我国本身的冷藏车购买量和保有量来说,由于电商进军生鲜食材的运输行业所以使得其对冷藏车的投入大规模的增长,2013年是我国冷藏车保有量飞速增长的一年。2013年新增14348台,总量约为75000台。
3.1.2 冷库
2012年冷库总量超过6100万立方米,世界总体排名第三位。2013年全国冷库总容量达到7603万立方米。全国新建成投入运行的冷库储存能力总计达到287.8万吨。但与发达国家比,中国的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还有差距,说明我国冷链物流还处于发展阶段。在政策支持下,农产品产地冷库加紧建设。
3.1.3 预冷保鲜率
在预冷保鲜率方面,美欧达到80%以上,我国约30%。原因为缺乏有效的冷链管理和技术支撑。
3.1.4 冷链运输率
在冷链运输率方面,发达国家达到80%~90%,我国不到50%。原因为运输形式陈旧,缺乏专业运输设备。
3.1.5 冷链管理
欧美国家已基本建立高效冷链,而我国冷链不规范,环节较多,应用不广泛,技术较低。原因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冷链管理体系。
3.2 冷链物流技术逐步推广
生鲜农产品出口企业率先引进国际先进的HACCP(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认证、GMP(良好操作规范)等管理技术,普遍实现了全程低温控制。适应我国国情的低能耗、低成本的冷链处理技术广泛推广,推动水产品和反季节果蔬为代表的高价值量农产品冷链迅速兴起。
3.3 冷链物流企业不断涌现
近些年来,中外运、中粮等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化与上下游战略合作与资源整合建立国际先进的冷链设施和管理体系,积极拓展冷链物流业务;双汇、众品、光明乳业等食品生产企业,加快物流业务与资产重组,组建独立核算的冷链物流公司,积极完善冷链网络,我国冷链物流企业呈现出网络化、标准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态势。
3.4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逐步完善
国家高度重视冷链物流发展,在近几年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中均强调要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一些冷链物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先后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等重要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性进一步被消费者认识,全社会对“优质优价”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4 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冷链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确实还存在以下问题。
4.1 行业发展混乱,市场无序竞争
我国冷链行业集中度低,小、散、乱现象严重,小企业大多以不规范手段进行运作,以低价竞争,对严格遵照冷链运作流程发展的大众型企业造成了较大冲击,严重影响了市场的规范发展。
4.2 成本高
普通货运车一吨菜的运费是100元,冷运蔬菜成本基本会翻倍,上涨到200多元。目前冷链物流公司要盈利很难,一些线路扣除各项成本后,利润率还不到4%,再加上冷藏车的折旧费,几乎赔钱,航空冷链运输也是如此。
4.3 信息共享差,排队、等待时间长
在生鲜农产品进行配送的时候,由于交通堵塞、信息共享性差,从而导致车辆需要排队,等待时间过长。
4.4 订单不稳定,车辆空驶严重
由于缺乏有效的行业信息平台,冷链运输企业的信息共享较差,冷链车辆的空驶率居高不下,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为了保证生鲜农产品稳定的供给,在淡季的时候车辆出现严重的空载现象。
4.5 行业门槛较低,标准不健全
作为物流领域的重要分支,冷链物流发展较晚,但规模与速度较快,行业标准为能同步完善,造成标准,规范缺失,行业门槛较低的局面,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的不规范性。
4.6 冷链全程性不够,断裂的冷链
断链可能出现在从田地到餐桌的各个过程。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断链,都会影响食品的品质与质量,危及人身安全。
4.7 冷链运输综合性不足
首先,我国冷链物流硬件运输设备和基础设施缺乏、陈旧,并且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是制约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原因。与发达国家比较,冷链物流硬件运输设备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并且原有设施陈旧老化、分布不均,无法为冷链运输食品流通提供温度保障。
4.8 国内对冷链认识度不高
国内对于冷链物流的认识对不高不仅体现在企业中还存在于消费者之中,我国专业冷链物流公司不足5%,国内大多数进行冷链的公司形成小、散、乱的特点,企业缺乏对于冷链正确的认识,也没有建立一定的规范机制来进行约束和管理。同样,消费者漠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对品质要求不高的今天,人们对于冷链的认识度相对于国外来说还是偏低的。
5 解决的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几项解决措施。
5.1 建设真正的冷链
真正的冷链运输必须满足如下图所示的条件。
5.2 建立冷链监控系统
建立全程冷链的监控系统来对冷链进行全程的监控,并设计先进的技术对冷链运输过程的温度进行全程监控,保障产品的质量。
5.3 标准化
制定一定的冷链物流标准,实行标准化,约束企业的行为。达成高质量的标准。
5.4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通过建立信息交流平台,约定单独的交货方式,也可以不仅降低等待交货时产生的打冷成本,而且还能提高交货的效率。
建设真正冷链
5.5 共同配送
这里所提到的共同配送即在区域间大流通环节用专用冷藏车大批量运输单品温的鲜活农产品,在“最后一公里”的城市内配送环节通过多温共配模式对不同温层的鲜活农产品进行共同配送。该物流系统既可以满足产、销两地之间流通的大批量、少品种、点对点的物流需求,又可以满足城市内部小批量、多品种、多配送点的配送需求,提高社会冷链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减少鲜活农产品在途耗损率、缓解城市内交通与污染状况、有利于促进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高速发展。
6 国外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状况
为了借鉴与学习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本文选取了荷兰和美国两个国家作为例子。
6.1 荷兰农产品冷链物流
欧洲国家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典型之一是荷兰。作为全球著名的奶牛、蔬菜和花卉主产国,荷兰农产品的出口量居当今世界的第三位。据相关资料证实,荷兰国内的农产品产值与其加工产值之比平均为1∶4,而中国却只有1∶1;另外,荷兰的果蔬类产品的物流损耗率约为5%,而中国却高达25%,年损耗量在8000万吨左右。荷兰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经验如下:运输网络四通八达、精简的冷链物流环节、电子化平台、重视冷冻储藏行业的发展。
6.2 美国农产品冷链物流
美国的农产品生产量与贸易量都居世界前列,该国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则集中反映了这一特点。美国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经验如下:拥有先进的技术体系、拥有健全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拥有完备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
7 结 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的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以及冷链物流的技术都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相对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来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鉴于此,我国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来支持冷链物流的发展,如国家发改委近日《蔬菜市场预测及2014年工作重点》。《重点》提出,2014年将继续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北方大城市蔬菜流通设施的扶持力度,改善蔬菜存储流通条件。另据《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将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核心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冷链物流企业,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经过国家、企业以及消费者对于冷链物流关注程度的提高,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将出现新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
[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14).
[3]方凯.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4]贾会棉,曹印革,路剑.美日农产品物流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物流科技,2006,29(7):78-81.
[5]陈通,李思聪.中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比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3,28(2):73-75.
[6]王志刚,王启魁,钟倩琳.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展望[J].农业展望,2012(4):55-59.
[7]吕俊杰,孙双双.城市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构建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7):233-236.
由于冷链的问题,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已经达到20%~30%、12%、15%,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1,000亿元以上,因此加快建设冷链物流体系迫在眉睫。
国家发改委近日公布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从田间到餐桌”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这也正体现了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农产品独有的鲜活性、易腐性等特性确定了农产品对物流过程的时效性、安全性等方面的严格标准。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概述
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体系。农产品冷链物流与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相比,具有高投入、高要求的特点。第一,农产品冷链物流各环节的管理与运作都需要专门的设备和设施,建设投资较大、回报期较长;第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生产和消费较分散,市场供求及价格变化较大,天气、交通等各种不确定的影响因素较多,其运作和能耗成本较高、较不稳定;第三,农产品冷链物流要求冷链的各环节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性,保障物流环节和物流交易次数较少,保证易变质农产品的时效性强;第四,农产品冷链物流要求较高的信息技术对农产品进行安全性的质量监控或实时跟踪。
二、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现状
1、冷链物流市场初步形成。目前,我国年产禽蛋近2,000万吨,水果6,100万吨,蔬菜近3.5万吨;肉类食品厂有2,500多家,年产肉类6,000万吨,产量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递增;速冻食品厂2,000多家,年产量超过850万吨;冷饮业4,000多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有194家;年产量150多万吨,产量以每年7%左右的速度递增;乳品业1,500多家,产量800万吨,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水产品产量4,400万吨,每年以4%的速度递增,这就对农产品冷链物流产生了较大的需求,尤其是以水产品和反季节果蔬为代表的高价值农产品对冷链物流的要求更高。广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了冷链物流市场的形成,加之我国人民生活的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冷链物流市场的发展。
2、冷链物流基础设施有所改善。随着农产品物流需求的提升,政府和农产品流通主体积极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设施,为实现农产品物流专业化运作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目前,我国有冷藏库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880万吨;机械冷藏列车1,910辆,机械冷藏汽车2万辆,冷藏船吨位10万吨,年集装箱生产能力100万标准箱。
3、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兴起。在业务外包等新型管理理念的影响下,各农产品经营企业为增强市场竞争力,将企业的资金、人力、物力投入到其核心业务上去,寻求社会化分工协作带来的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导致许多非核心业务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分离出来,其中包括冷链物流业务。
三、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1、冷链物流市场有待细分。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对物流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的要求存在差异,而我国冷库库温一般为0℃~4℃和-18℃~-22℃两种,少数冷库库温为-28℃以下。这种库温适合大多数农产品的储存温度要求,但是对有些农产品来说并不是最佳温度。因此,从提高农产品储存质量、延长保质期的角度出发,应对冷链物流市场进行细分,对不同的农产品设定其最佳储存温度。
2、我国农产品冷藏配套设施建设不足。我国现有冷冻冷藏设施普遍陈旧老化,发展和分布不均衡,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导致我国冷链物流落后。目前,我国农产品运输主要采用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两种方式。在公路运输中约有80%的生鲜农产品采用开蓬设计的普通卡车运输;铁路运输中有6,970辆冷藏车,但60%以上为加冰冷藏车。在储存环节,我国冷库储存量只占其库容总量的20%~30%,有的甚至不到20%,人均冷库容量仅7公斤。在销售环节,大部分企业没有专业的冷藏冷冻设备,使生鲜农产品的保鲜效果大大降低。
3、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我国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大多由供应商或自身完成,较多的分散了企业的精力,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而现有的冷链物流企业主要为中小企业,实力弱,辐射范围小,服务标准不统一,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刚刚起步,仅有极少数物流供应商技术和设备能达到国际冷链标准要求,一般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冷藏运输,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冷链物流服务。
4、缺乏冷链物流专业人才。要维持农产品冷链的正常运营和顺利发展,需要有对物流发展有全局认识和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而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物流体系,也缺乏对我国本土物流理论与实际的研究。在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上,缺乏理论的引导和实践的教学。因而,大多数物流人员不能达到冷链物流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5、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不健全。规范冷链物流各环节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使得政府在对农产品物流的疏导监控环节缺乏理论与制度依据,许多不良商家因此有机可乘。加上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同时,我国冷链物流技术指标也不完善,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证,而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老百姓的食品安全。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加快法律法规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完善冷链物流行业标准。
四、改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建议
1、加快冷链物流设施的改进。根据《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国家鼓励发展的重点投资领域中包括冷库建设工程、低温配送处理中心建设工程、冷链运输车辆及制冷设备工程。借助国家的大力支持,我国应尽快淘汰陈旧的冷库车与保温车型,研制出能全程控制温度、降低农产品物流损耗、保证其品质及安全性的速冻机及冷库;引进、推广自动化冷库技术和库房管理系统、真空遇冷技术、无损检测与商品化处理技术、运输车温度自动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改进能力和技术更新能力;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大型低温物流中心。
2、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处于冷链物流供应链中,它应该同上下游企业拥有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如果供应链上的成员经常变动,会降低此供应链的竞争力,所以合作各方应以多边共赢为原则,建立稳定的战略联盟关系。此外,着力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并推动其向以综合物流为主的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转变。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开展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186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消费需求从温饱型向营养调剂型转变。国内消费的肉、蛋、奶、鱼、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需求量迅速增加,小批量、多品种、高保鲜成为鲜活易腐货物运输的主导趋势。而冷链物流是我国当前的一个新兴产业,发展很快,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国家大力鼓励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2广东省及珠海港冷链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冷链物流运输货物主要为易腐鲜货,包括蔬菜、肉禽蛋类物流、乳制品物流、速冻食品物流、冷饮物流和鲜花物流等。这些产品的特点是在常温条件下运输与储存容易发生腐败、变质或产品品质减损。因此,易腐鲜活物流需要采用冷藏冷冻的储存和运输方式,以确保从产品的生产到消费终端的流通过程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此种物流称为“冷链物流”。
21广东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是广东省冷链物流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广东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冷链物流作为农产品与现代流通体系接轨的重要环节,面临着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
根据中冷联盟《2016年度中国冷库十年发展报告》,我国冷库库容量排名前5位的省份分别为江苏、山东、上海、广东和北京,其中江苏和山东两大食品产地的冷库容量遥遥领先。同时广东省拥有专业化的冷链物流园区18个,这些园区均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等多家外资冷链物流企业的入驻。广东省冷链物流的发展水平在全国虽位居前列,但仍存在冷链企业服务模式单一、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标准化程度低、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行业恶性竞争严重等问题。
22珠海港高栏港区冷链物流现状分析
珠海高栏港经济区总面积380平方公里,是珠江口西岸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广东海洋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更是珠海经济发展的引擎和龙头。高栏港是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是华南沿海主枢纽港,是西江及南中国海走向世界的门户。在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前提下,近年来高栏港经济总量持续高速增长,迸发出强劲的发展动力。
然而,如此快速发展的优质港口目前还没有冷链物流设施的配套,成为了高栏港最重要的配套缺失之一,导致绝大部分国际中转集装箱和珠三角地区集装箱冻品货源流向香港及深圳盐田,不利于高栏港集装箱货源聚集以及国际航线的开辟。因此,冷库是珠海港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珠海港急需完善冷链物流的建设。
3珠海港发展冷链物流的必要性
一是促进珠海市生鲜食品的进出口,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契机。
二是珠海港完善配套服务,提高货源聚集力的重要举措。
三是珠海港拓展新型货种,开通国际航线的有效途径。
四是进一步促进珠海港港航物流资源的统筹与协调,提升港口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4珠海港发展冷链物流的可行性分析
41丰富的土地岸线为冷链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
珠海高栏港作为西江流域出海口,拥有深水岸线资源长达80余公里,可建万吨级至30万吨级深水泊位150多,并拥有丰富的物流用地资源。珠海港可利用自身岸线及用地的资源优势条件,完善冷链专业码头及冷库的建设,对拓展珠三角冷链专业物流业务奠定了资源基础。
42完善的集疏运条件为冷链物流的拓展提供了保障
随着高栏港区高速公路的建成和港珠澳大桥及其西延线建设的推进,珠海港与西部沿海高速、江珠高速、广珠西线高速、太澳高速、京珠高速、京港澳高速等全国主要高速公路网连通。广珠铁路将珠海港直接连入京广铁路大动脉及全国铁路网,打通珠三角西翼海铁联运北上南下通道,形成珠海地区货物对外运输主通道。随着航线网络的完善,珠海机场亦将在珠三角地区航空货运合作框架中担当重要角色。日益完善的集疏运条件为珠海港拓展冷链物流业务提供了一定保障。
43口岸环境的改善为冷链物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4年12月,珠海港高栏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提交了进境水果指定口岸申请,2015年2月得到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批准立项批复,并于2016年8月完成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初步验收,同时向国家总局递交验收申请,现珠海高栏港已具备进境水果指定口岸的各项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的高栏港设立成为进境水果指定口岸,可有效降低综合物流成本,节省物流时间,增加珠江西岸地区低价、新鲜水果的供应,满足消费者对新鲜水果的需求,同时为珠海港打造冷链物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珠海港冷链物流发展策略探讨
51兴建冷库,弥补冷链物流发展的空白
冷库作为冷链物流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节点,珠海港可利用自身港口投资与运营商经营的经验优势,在主港区高栏港区内兴建专业冷库,弥补珠海港冷链物流发展的空白。
52引入冷链物流运营商,共同建设运营冷链物流业务
鉴于冷链物流的运营需要申请冻品经营资质及保税仓储资质,而珠海港作为码头投资运营商,具备丰富港口硬件设施条件及港口物流运营经验,但目前缺乏冷链物流经营的经验,因此通过引入冷链物流运营参与珠海港冷链物流的投资、建设及运营,可以充分利用珠海港及冷链物流运营商双方的资源及经验优势,确保冷链物流的顺利建设运营。
53逐步拓展物流功能,完善冷链物流体系
检测作为冷链物流进出的重要环节,珠海港可引入食品监测中心,完善冷链物流的第三方食品检测服务。
54充分发挥集疏运优势,开展冷链海铁联运
广珠铁路已于2015年年底成功建成通车,铁路线直达高栏港码头前沿,并以货运为主,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直接“建到港区”的货运铁路,目的是“下火车装轮船、下轮船装火车”。广珠铁路可以通过广州这个铁路枢纽,方便地通达全国。珠海港打造冷链物流,可充分发挥海铁联运的优势,直接开展冷链物流“海铁联运”业务,使冷冻保存的货物可以方便地通达全国,能吸引更多的冷冻物品从珠海港中转。
55拓展“互联网+”技术,打造冷链物流新模式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成为一种新颖的冷链物流发展方式。冷链物流的完善体系的建立以及发展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信息化的融入建设,而且新型冷链物流的发展需要新型科学技术的全面支持。科学技术不仅能够为冷链物流提供先进的应用技术设施,进而降低物流的成本,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冷链物流的品质,从而达到促进冷链物流的快速进步发展的目的。
6结论
珠海港冷链物流发展目前处于前期的拓展阶段,作为珠海的主要深水码头,高栏国际货柜码头目前已完成进境水果指定口岸的验收,且日益完善的港口软件及硬件条件为珠海港冷链物流的发展奠定了较完善的条件,珠海港在此日益完善的港口环境条件下,可通过兴建冷库、引入冷链物流运营商、拓展冷链物流功能、开展冷链海铁联运、拓展冷链“互联网+”技术,从而打造珠三角区域专业冷链物流技术服务,提升珠海港在珠三角区域的战略地位。
参考文献:
[1]陈汉明互联网背景下的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研究[J].科技创业,2015,28(22):28-30.
[2]祁雁凌我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市场,2015(33):38-39.
[3]罗朝霞广东省水产品冷链物流现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