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12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

篇1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适应时代科技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趋势而产生的,它实现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打破了职业教育培养定位的局限,与传统大学相比,它更侧重于对学生基本素质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因其实用性强,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故更适合这类院校开设,其中男生由于其性别和性格的差异,因而在对其进行培养时不应完全照搬应用于女生的模式和方法,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适宜的培养环境

传统的社会偏见和幼儿教师待遇不佳是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男生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对男性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传统偏见,使许多优秀男生对该专业“望而却步”。

要吸引更多的男生加入学前教育专业,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应采取多种形式,尤其要加强电视、报纸等热门媒体的宣传,使人们看到幼儿教师性别单一带来的不良后果,认识到男性参与到幼教行列中的重要性、紧迫性与可行性,尽快转变传统观念,吸引更多的男性来和女性一同承担起这项事业。其次,应制定一定的政策和法规吸引更多的男性加入学前教育队伍。比如男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在政策方面给予减免学费、推荐工作等优惠;幼教机构对接收的优秀男性教师,要尽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保证他们的工资及福利待遇。

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再加上优厚的待遇,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男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从事学前教育工作。

二、革新现有的培养方式

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该考虑到男生的性别特点和特殊的职业发展目标,设立适合于男生的专业方向,使得他们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针对男生的培养目标,可强调男生具备从事幼儿园课程开发和教学能力,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也可鼓励他们今后继续深造成为幼教研究人员、幼儿用品开发人员、幼儿园管理人员等。

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学校也要考虑到性别差异,让男生在完成专业必修的课程外,适当选修器乐、书法及体育类等课程,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和体态自然、心胸开阔、意志刚强的阳刚之美,使他们胜任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其他教育活动。要突破单一的学科设置模式,实行开放的课程,适时增设“早期教育”“学前保育”“幼教管理”“学前特色教育”、“婴儿教养”、“卫生保健”、“营养配餐”、“家政服务”等课程,并以此为职业功能模块,相应地开设“文化课”“专业理论基础课”“专业技能实训课”等多样课程。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发挥男生思维敏捷、动作灵活、富有创造性的特点,尊重他们“打破常规”的做法,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粗心大意,鼓励他们使用自然、直率、温和、精炼的教学用语,不要苛求他们做违背性格或性别的事。

三、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

幼儿教师是一个特定的专业技术岗位,由于幼儿特殊的生命特征和生命规律,决定了幼儿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教师专业技能,才能成功地对幼儿实施教育影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在校期间就应得到良好的专业技能培养。

首先,学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示范教学法、项目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进行现场示范,也可以模拟幼儿园活动情景,组织男生扮演教师、幼儿,完成指定的活动任务。这些活动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男生实践智慧与能力的形成。如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中,进行幼儿园模拟教学训练,可使男生在体验教师角色的过程中掌握教学技能。另外,教学方法改革还要利用音像反馈,使学生通过音像记录直接、清晰地观察体验自己的教育行为,并能进行讨论反馈,提高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交流能力。这种融感知练习、模仿练习和评价练习于一体的技能训练,可以突出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做、思的有机结合,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教育技能。

其次,学校要加强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并创造机会让男生每学年到幼儿园或社区见习,参与幼儿园的班级管理、教学、保育、心理咨询与家长访谈等活动。毕业实习也是重要的实践机会,教师要指导男生选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活动方向,是科学活动、美术教育,还是综合活动,然后和幼儿园带教老师配合,指导其进行所选主题的教学设计,写出教案或者讲稿,进行说课并在班内试讲,指导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听课,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到幼儿园进行实地教学,双方教师共同指导,并进行点评,促进其实践技能的提高。

再次,学校要开展广泛的课外实践活动,使男生获得多方面的技能。例如,围棋、象棋与跳棋大赛可锻炼综合思维能力,羽毛球、篮球、足球、排球等比赛能增加对球类体验,踢毽子、跳绳等可增加对体育趣味游戏的认识,科普知识竞赛可提升科学素养,主持人大赛、演讲比赛可锻炼语言表达及驾驭现场的能力,等等。还可以组织毕业班技能汇报演出、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从而使技能在活动中不断得到锤炼。

最后,学校要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为了使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更好地进行专业能力训练,学校应该在政策、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可以有意识地让男同学担任院、系及班级学生干部,使其积累管理经验;系内办公用电脑无偿向男生开放,提高他们的电脑水平;学院教务处允许学前专业的男生选修外语系的专业课,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对他们举办的各种活动提供必要场地和资金支持,使其能顺利开展,等等。

四、促进人文素质的提高

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不仅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而且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因为他们将来的工作是幼儿教师,从事的是启蒙教育,是幼儿人格的塑造者、幼儿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幼儿教育科学的研究者和国民素质教育的奠基人,对幼儿、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未来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教师人文素质的缺失必然会对孩子们产生不良影响,影响他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人文素质,学校首先要通过思维方式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榜样示范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意志力和爱心等。其次,应该着力培养学前教育男生的自我人格的塑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摒弃性别压力,虽置身女生群中而不被女性同化,保持自身的性别优势,全身心投入专业知识学习、轻松面对挑战;毕业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理想与现实发生严重矛盾冲突的情况下,在得不到社会充分理解、尊重的情况下,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随机应变、找准定位、不卑不亢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五、培养幼教研究的能力

科研能力也是幼教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尝试科研实践,如要求学生写作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进行毕业设计创作,等等,在科研实践中依据理论知识对自身和他人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技能进行观察、比较、判断、评价,从而训练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教师要在实践中教会学生记录和分析现场保育和教育工作的方法,不要停留于“做什么?”“怎么做?”,而要进一步引发他们思考“为什么这样做?”“采用什么方式做会更好?”的深层理由,由此一步步走向科学研究。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开展应用性研究活动,使研究与学习内容、实践锻炼紧密结合,使研究成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对教育技能的全面掌握。学生可结合小课题、毕业论文和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等途径,进一步掌握在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例如,如何寻找实际问题,提出研究问题,开展实践研究,收集实践资料和归纳总结实践经验等,尝试运用专业理论开展实践研究,验证他人先进的教育技能,并尝试创新教育技能、研发教育玩具与教育软件,大胆提出和设计独创性的教育技能和教育产品,经过研究使之规范化和科学化,直接为学前教育机构所运用等。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完善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培养,实现其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是一项新课题,也是一项实用型课题,需要学前教育界同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史丽君.从建设应用型大学的视角透视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J].梧州学院学报,2007,(10):92.

[2]王萍.教学型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9,(11):57.

篇2

一 研究概述

本研究参照国内外关于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的问卷,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了《大学生教育服务质量调查问卷》,问卷共由57个题目构成,包括课程教学、学术支持、非学术支持、学生发展结果等四个维度及评价。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5”表示“非常满意”,“1”表示非常不满意。调查以某地方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读本科生为总体,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共回收问卷348份,其中有效问卷342份,有效率98.3%,数据处理与分析均使用SPSS16.0。经T检验表明,除去“对所读专业的课程设置”一题之外,问卷中其余的题项决断值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并可用于统计与分析,经过对问卷的内在一致性检验,α=0.927。

二 学前教育培养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评价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无论在总评价,还是在学术支持、非学术支持、课程教学、学生发展结果等四个维度的满意度均比较满意,仅有11.4%的学生在总体评价中表示“不满意”“很不满意”,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质量得到较多数学生的认可。

在各维度评价上,将四个维度做差异比较,随后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经多重比较检验,任何两个维度之间的差异均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P<0.05)。该结果说明学生对自我发展结果满意度最高,对课程教学、非学术支持次之,学术支持满意度最低。

表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满意度基本情况

将四个维度与学生总体评价作相关性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不难看出,与总评价的相互影响最显著的是学术支持服务。

表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满意度相关性

三 学术交流和专业实践机会不足

进一步对有关学术支持服务的诸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设施情况”“信息资源与服务”等两个方面的满意度较高,尤其是对“多媒体教室”“学习或自由讨论的场所”“学习与教学条件”等几个方面达到“比较满意”的水平,这说明在学术支持服务维度,硬件设施达到了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得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遍认可。不过,学生对于 “学术交流机会”“专业实践”的满意度很低。

“学术交流机会”维度中,对于“听取学术报告会、讲座等的机会”评价最低。这一问题与学生所在学校的地理位置不无关系,地理位置常常会决定可利用的校外优秀师资和其他资源。同时,该项满意度低也与学生的学习目的有很大关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类似,未来有许多就业的方向和可能,如果只把视野局限于为未来幼儿教师做准备,必然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许多困惑,比如忽视许多跨专业的学习机会、获取其他学科信息的机会,等等。

“专业实践”维度中,对“专业实习基地”满意度最低,这与学生对专业实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不明确有关系。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年来各界都十分关注专业实习,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候专业实习更像一个假期,他们还未较好的理解专业实习的意义和目的,对于专业实习的任务和要求则是一知半解,因此有必要使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实习基地及其实习任务。

四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结果有待提高

学生发展结果在学生满意度中获得评价较高,即知识、技能、社会角色、品质、动机和身心状况等六个方面。从学生满意度评价结果看,学生在品质、社会角色、动机等方面的发展比较满意,这与教育类的专业学习不无关系,教育是一种影响人的活动,因此较多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较严格要求自己,逐步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相较而言,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满意度较低,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仍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仍旧强调理论的学习,尤其是书本理论的学习,所以学生掌握了很多“古老”的知识,缺乏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更是难以满足解决实际问题时技能的需要。

此外,在“非学术支持服务”中,学生对学生宿舍及设施的评价最低,而对学业适应咨询与辅导的评价最高,这一结果也符合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即学校投入比较多的注意力在学生的学业发展上,而由于地域的原因,难以满足所有学生对于宿舍等条件的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学管理制度、任课教师、教学内容、课程考核等满意度都较高,唯独对课程设置评价较低,这一问题与前文中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满意度略低原因相同,学生的需求与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致,即均需要有较强的实用性。

五 对策建议

从利益相关人学生的视角来看,目前地方性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重视。

1 开发资源,增加学术交流机会

培养单位有必要广泛聘请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为学生讲学,所选择的主题可以是对学前教育相关文件的解读,也可以是介绍从教经验,更可以是成长经历的分享,当然也可以是方法的训练和观念的革新等内容,总之讲座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学前教育。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省内外的各种交流活动,开拓眼界。

2 转变思想,拓展实习实践基地

对于专业实践则需要培养单位拓展地方资源,选取质量合格的园所作为实习实训基地,以保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专业实践机会。作为专业实践基地,可以是符合实践要求的幼儿园,也可以是近几年比较受欢迎的早教机构、亲子教育机构,等等,还可以是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其他行业,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更多就业机会与可能。此外,也应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走入社会,甚至也可以为培养单位和实践单位搭建一个交往的平台。[4]

3 改变要求,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对于地方院校的学前教育学生而言,升学的是少部分,绝大部分会在毕业后走入社会,而且学前教育本身也是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因此,有必要强调学生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因此,培养单位需要改变课程要求,除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丰富课程教学的形式,将幼儿园中的实践需要与课程教学的内容相结合,注重形成性评价等。

4 整合资源,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

学前教育专业的各门课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之间也有很大的关联,因此培养单位需要整合资源,加强课程之间、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比如,教研室可以组织课程研讨、同课异构等活动,使任课教师深入了解相关课程,实现同类课程之间的联系;教师自己也可以与其他教师交流,借鉴或共享个人经验,使课程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总之,根据本研究中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可知,学术交流机会、实践机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课程设置等均是影响学生评价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质量的有效因素。因此,基于这些结果,研究者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另外,限于本研究的方法和样本来源的局限性,本文仍需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深入。

参考文献

[1]王迎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55-58.

篇3

学前教育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一环。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考核是以检查为手段,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考核内容及要求

(一)舞蹈

1.考核内容

(1)自选环节――舞蹈表演(4分钟内)。在教师所教授舞蹈中选择任意一个综合表演组合,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自选舞种、题材,自备音乐、道具、服装。如手臂动作《对不起,没关系》、《我和老师学舞蹈》、《小花猫上学校》、《小青蛙找家》等;(2)必选项目――即兴舞蹈创编。抽签选题,在音乐的伴奏下表演。即兴创编主题:小娃娃跌倒了、小鱼、学做、快乐的小鸟、小松树、小孔雀、小猫、蝴蝶花、印度幼儿舞、藏族舞蹈等。

2.考核要求

舞蹈动作到位,动作与动作衔接自然、舒展;符合该舞蹈组合的基本韵律和特点;动作合拍,节奏感强;表情符合舞蹈表达的思想,有一定的舞蹈感染力。

(二)视唱

1.考核内容

(1)自选环节――选择任意一首儿歌进行视唱(5分钟内);(2)必选项目――即兴视唱。抽签选题,在规定时间内识谱视唱。即兴视唱项目:《小红帽》、《火车开啦》、《两只老虎》、《小雨沙沙》、《粉刷匠》、《打电话》、《欢乐颂》、《玛丽有只小羊羔》、《上学歌》、《新年好》等。

2.考核要求

能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歌;音准、节奏正确;音色圆润流畅,吐字清晰;演唱作品完整且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演唱风格,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三)琴法

1.考核内容

(1)自选环节――选择任意一首曲子进行弹唱(5分钟内);(2)必选环节――即兴伴奏。规定时间内抽签选一首儿歌即兴伴奏。即兴伴奏项目:《粉刷匠》、《新年好》、《要做好学生》、《小星星》、《交通警察》、《国旗国旗真美丽》、《铃儿响叮当》、《雪绒花》、《老麦克唐纳》、《湖上天鹅》、《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等。

2.考核要求

弹奏连贯流畅,姿势正确;弹唱配合协调统一,技术熟练;富有艺术表现力且能完整演奏一首幼儿歌曲。

(四)绘画

1.考核内容

作品题目自拟,表现主题不限,但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如可以选择动物、植物、人和其他一切事物表现爱、人性、希望、幸福、悲伤等主题。主要考核绘画的构图、色彩、技法等绘画元素。作品说明部分主要从作品创作的思路或者来源,以及想要表达的某种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刻描述。

2.考核要求

熟练运用简笔画技法塑造物体形象;造型准确,线条流畅;构图均衡、饱满,富有童趣;能够深刻描述作品的构图、思想、色彩、寓意和创新点。

(五)幼儿故事讲述

1.考核内容

(1)自选环节――任意讲述一个完整的幼儿故事(5分钟内);(2)必选环节――即兴创编。在规定时间内抽签选三个词项,以此为主题进行故事创编(不少于3分钟)。即兴创编词项:苹果、香蕉、猕猴桃、芒果、碰碰车、火车、飞机、轮船、小花猫、小松树、小兔子、大黑熊、长颈鹿、大森林、天空、草原、小河、农场、村庄、田野、电话、电视机、冰箱、幼儿园、老师、好朋友、拖鞋、睡衣、洗澡、洗衣服、书包、图画书、铅笔。

2.考核要求

能使用准确、流畅的普通话脱稿讲述;能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节奏;能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技巧表现人物的对话、性格和思想感情;体态语要自然得体。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地对故事进行续编、改编、扩编或者缩编,但任何改变必须得当,主题不得改变。

二、成绩评定方式

每项考核项目至少由两位以上评委负责给出等级分。每项技能考核总分为100分,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分~69分为合格,70分~79分为中等,80分~89分为良好,90分及以上为优秀,考核项目的平均值为学生技能考核综合成绩。下面以“舞蹈”环节的评分标准为例,其他各项技能考核都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三)考核方案实施细则

篇4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采取两种语言教学,即在教材使用、课程讲授、课后辅导、考试等教学环节中同时使用外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部分或全部的教学活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大,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既精通英语又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此,教育部高教司在2001年4号文件中提出推动“双语教学”,即,今后本科教育20%以上的课程必须进行双语教学,同时强调率先在金融、法律、生物工程、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及其他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开展“双语教学”。

我国现有新建本科院校208所,约占普通本科院校的1/3。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在生源、师资、办学条件、社会影响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距[1]。如何在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最现实和最关键的问题。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是否适合开展双语教学,以及如何开展双语教学,是摆在教师面前重要的实际问题。

一、双语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英语教学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花的精力和时间比较多,很多高校学生为了应付四级、六级、考研等英语考试在英语学习上花费的时间甚至超过了专业学习所花费的时间。即便如此,仍有大部分学生在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后,出现了大量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现象。为了改革传统英语教育的弊端,寻求一条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途径,我国开始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希望探索出一种全新的、高效优质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懂专业、懂外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从长远看,双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提高终身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本科毕业后能够自如地继续学习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本学科,以及相近学科领域的前沿与最新进展。所以,普通高校乃至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双语教学对学生的成才十分重要,意义深远。

二、双语教学的模式

自从双语教学在我国开展以来,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总体来说,双语教学可分为单语授课和混语授课两种形式[2]。单语授课即要求教师自始至终应用外语(目前主要是英语)授课,不渗入母语,此种模式称为浸入式教学模式[3]。混语授课是指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可同时混用两种语言,它又包括多种形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灵活选择授课方法,此种模式在我国应用较多。

1.过渡式教学模式

它是指课堂师生交流主要使用英语,遇到学生不理解的可用中文解释,此种模式要求大比例的英文授课,但对授课比例没有具体的确定。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目前师资还不能达到大比例英语授课的水平,多数学生也不能接受英语比重过高的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穿插中文,并运用各种非语言行为、多媒体等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

2.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

孙建东[4]提出了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这种双语教学模式采用外文教材,教师用外文与汉语交错进行讲授。

3.阶梯式双语教学模式

徐晗[5]提到了阶梯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将双语教学分为四个阶段:初步适应期(英语比例<10%)、相互磨合期(英语比例10%―30%)、较为成熟期(英语比例30%―50%)和成熟期(英语比例>50%)。

4.多元化双语教学模式

闫宇翔等[6]提出多元化双语教学模式,即营造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认真严谨的学术风气和教学双方的有机互动,突破以往中文授课中常见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实行“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设问式和演绎式的英语教学方法,辅以恰当的中文解释和讲授,并结合经典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科研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5.其他教学模式

龙喜带[7]按授课语种方式分为3种教学模式,即全英文课件全中文授课模式(模式1)、中英文对照课件全中文授课模式(模式2)和中英对照课件中英文(各占50%)混合授课模式(模式3),并比较三种模式的教学效果。发现模式3可显著增强双语教学效果。

三、新建本科院校双语教学的实施

1.教材的选用

教材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利器,必须仔细而恰当地选择。在我国普通高校,双语教学一般均使用英文原版的各类学科教材,并且教师的授课语言和课件也全部用英语来进行,这样在视觉冲击和听觉冲击上可达到语言和思维的统一与和谐,最大限度地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但针对不同的英文原版教材,其内容的难易程度很难把握,并且涉及版权及价格昂贵等问题。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贸然采用英文原版的教材,尤其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很抽象的学科来讲,学生接受起来会有很大的难度。我认为,对新建本科院校可选用国外优秀教材的中译本作为教材,对照的英文原版学生可选择性购买,这样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合理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灵魂,其合理的制定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双语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首先应当考虑学生的英语基础和专业基础;只有综合考虑这两方面,才能制定出符合授课对象的教学大纲。

3.高素质的双语教师

用英语来教授专业知识,对于双语教师来说,要探求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适当的互动,双语教师最好能遵循渐进的原则,授课时做到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慢到速度适中地逐步解释专业知识。对于专业知识中的难点、重点,可以采用汉语进行讲解。使学生主动采用双语学习知识,这需要双语教师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研究更好的双语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及时总结经验。因此,学校必须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培训,培养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目前,普遍的方法是对外语基础较好的专业课教师进行外语语言培训,同时,引进和聘请双语教师也是一条直接有效的方法,最终增强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

4.适当的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对自身的挑战。如果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就更难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授课内容,采用适当的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另外,还可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开展教学,采用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应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制作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Flas等,使教学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我国双语教学开展至今,已在很多老牌本科院校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就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双语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面对学生素质相对有一定差距,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等现实性问题。无论基础如何,我们都希望能逐步开展部分课程的双语教学,通过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有效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从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中获得提高。

参考文献:

[1]白丽荣,时丽冉,郭晓丽等.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以衡水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1,13(3):90-93.

[2]杨明山,顾璜.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829.

[3]车晓宁,杨瑞,冯小智.双语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75-76.

[4]孙建东.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及其教学质量保证[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66.

[5]徐晗.中职会计专业“阶梯式”双语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5(1):45.

篇5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英语在社会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英语教学中一些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应该以实用为主,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方向。这就需要改变新建本科院校沿用传统本科英语教材的状况,探索编写和选用比较实用的、注重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适用于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的教材。

一、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及教材建设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缺乏新意和特色

新建本科院校经过大规模扩招,教学师资不足,投入不够,班级规模过大,不利于听说能力的训练。大学英语的班级人数普遍达到80人左右,一名专职教师往往负责24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任务繁重,工作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教学观念,以及教学内容上较多地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传统的课堂灌输方式,对“分层次、自主式、个性化、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理念理解不够,轻视能力培养。

(二)教材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出版市场上,群雄逐鹿,有最权威的三家大出版社——外研社、高教社、上外社,也有一些一流大学的出版社,像复旦大学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等等。各自都出版了一些比较优秀的大学英语本科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大多都是根据一流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来编写的,不是很符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要求,不利于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另外,由于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学英语教材的使用和建设方面缺乏规划,在选择教材时往往比较片面,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不太到位,没有考虑到本校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来拟定教材编写规划,或者考虑不够深入周全,导致课程难易度不一、内容重复等问题。

二、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材使用情况分析

(一)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分析

尽管目前权威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水平的确比较高,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师对于这一点普遍也比较认可,但也有教师认为目前所使用的英语教材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教师认为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偏难。目前,各新建本科院校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教材中应适当增加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内容、词汇量等应当适中,要适合现在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水平。除此之外,在所使用的英语教材中,大都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以及实用写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够。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除使用现成的英语教材以外,往往还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在各种资源中查找有关材料,但有时这些资源中也并不一定有教师所需要的东西。此外,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深入,英语教材选用的素材也越来越新,涉及面非常广泛,但相当多的英语教师原来的专业以语言文学方向为主,对某些领域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这些都会影响到具体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材中补充比较充足的、适当的有关资料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分析

从各个渠道的信息来看,和老的本科院校或者“一本”院校的学生相比较而言,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英语学习能力要差很多。这些院校的学生普遍单词量较小,语法基础大多也比较薄弱,一般只能进行非常简单的日常会话和交流,对英语国家的有关文化知识了解甚少,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也比较低。

但与此同时,学生们对于提高英语水平的愿望非常迫切,希望学到与自己专业关联度大、实用性较强、难易度适中、内容丰富有趣的英语。对于目前使用的教材他们的不满意度较高:听力、口语练习较少;词汇量偏大;课文中的注释不够详尽,有些单词、语言点和内容不甚理解;内容比较陈旧,不太适用,涉及面比较窄等等。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基本上是跟随着传统本科院校的模式。对于英语教学来说,不同的教学条件和基础决定了简单重复传统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是没有出路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有着自己的具体特点和需求,应该根据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或者编写出适合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并且有自己特色的英语教材。

三、关于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材建设的建议

根据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其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为了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教育教学水平,培养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实用型人才,在选用和编写适合各校具体要求的大学英语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符合大学英语改革方向及课程教学要求

教材建设要与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相一致,同时,必须符合教育部关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要求。既要重视基础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情感因素、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培养。要体现出“分层次、自主式、个性化、信息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新理念,以及“人与计算机高度结合”的教学模式,要体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二)符合各校的实际情况

因为各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学校管理水平和学生的英语水平等方面都有着一些差异。选用或者编写的教材难度应当适中,并且必须要有一定的弹性,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本地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教材建设必须考虑不同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注重其潜力和个性的发展。要有助于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克服大班教学的不利之处,同时有助于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以及文化意识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有系统性及可操作性

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应当符合学生学习外语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建构学生的知识系统和能力。英语各方面语言知识的学习以及各项语言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包括听说读写译),应当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教材中的活动和练习应该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实践、参与和合作,实现任务的目标,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英语语言的魅力。在使用教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此外,教材的编排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在设计各种语境的交际任务活动时,要有可操作性。

(五)兼顾趣味性和创新

教材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组织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在内容方面,要尽量生动、真实,有可读性;在表现形式方面,力求手段活泼,形式多样,应充分考虑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

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有新意,要有助于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建立适合自身学习特点的自主学习机制,成为自己进行学习的活动组织者和管理者,将原有的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篇6

 

1.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地位很低,这从指导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就可以看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进程中主要有四部教学大纲:即1985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86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在上述四部教学大纲中,1985年版《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和译的能力,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基础阶段和专业阅读两个阶段的差异,对学生在翻译能力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规定。然而,1986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则只是强调语言基础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听的能力,而对学生在翻译方面的能力却没有提出任何要求。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其教学目的中重新提及了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其重点仍然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在翻译能力方面它要求兼顾到学生英译汉和汉译英两方面的能力。其中一个突出点是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的要求。2004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教学目标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方面。它与1999年版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的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三个层次的不同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围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的。目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中,翻译只占了五个小题,即要求对五句话中每句话的一部分进行翻译。而且对近几年的翻译考题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翻译题型的目的只是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句子结构、常用的词及短语。以四六级考试为指向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就可想而知了。翻译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精读文章的重要词句进行英翻汉及汉翻英的练习,老师一般也不专门进行翻译理论和技能的讲解及练习,很多时候是老师直接将翻译过来的句子写出来或念出来,学生抄下来就算完成翻译练习。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是翻译教学。 

 与此同时,在笔者所进行的有关翻译的调查中,有66.8%的学生认为翻译是重要的,他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开设翻译课程。许多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想学翻译,但是苦于无门,只能到社会上花高价去学习翻译,特别是在毕业之后。 

2.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2.1 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在中国加人世贸组织后,对外交流已经扩大到社会各个层面,深入到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如今,外国人直接到中国来办公司、开银行以及进行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英语不仅在对外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国外科技和研究成果等方面,而且在日常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能够直接用英语进行交际、用英语开展工作。就翻译涉及说和写的综合交际能力来说,越来越被社会看重。目前参加各种等级翻译考试的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其中很多是非英语专业的在校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既然社会需要具有翻译能力的学生,同时又有这么多在校大学生到社会上学习翻译、参加翻译考试,那就说明我们的大学英语课程,没有在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上满足他们的需要。笔者所在学校的约30名08届英语专业毕业生到灯塔软件(成都)公司从事科技翻译。据毕业生和该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英语专业毕业生极度缺乏其他专业知识,用人单位非常需要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虽然后来曾在笔者所在学校举行专场招聘会,却没有招到一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才。而新建本科院校在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方面几乎没有作为。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翻译人才就不足为怪了。 

2.2 英语学习规律的要求 

现在的社会要求大学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翻译是外语综合能力的组成部分,是衡量外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有效方法。由于翻译要求准确、透彻的理解,学生做翻译时的理解率就应该比一般阅读要求高,通过译文,教师就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效果远比一般阅读的多项选择题好。另外,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考虑,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翻译都是他们最实用的外语技能之一,尤其是专业翻译和应用文的翻译。笔者在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以前,曾从事过建筑工程翻译,旅游及商贸工作,对此深有体会。然而,做好翻译工作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没有扎实的中英文基础及丰富的背景知识,不经过理论学习和大量的翻译实践根本无法胜任。 

在英语界一直存在这样一种观点,那就是只要词汇量足够大,阅读能力会随之提高,翻译自然就不成问题了。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看下面学生作业的例子: 

strange things happen to time when you travel,because the earth is divided into twenty-four time zones,one hour apart. 

学生将之翻译为: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在你旅游的时候。因为地球被分为24个时区,一个小时一个时区。 

 出现上面这种翻译的原因是学生缺乏英汉语言对比方面的基本知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常常不知道如何转化句子结构,他们往往遵从原文的词序与结构,把单词一个个填上去。这句话可以改译为:你乘船旅行时,时间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因为地球分为24个时区,一个小时为一个时区。 

 当然,除了英汉语言对比,还有翻译技巧,中西方文化差异等都直接影响着翻译的准确性。而学习这些知识,对提高翻译水平无疑有着巨大的帮助。而这些知识和技巧决不是在精读课堂上能够一带而过的,学生也不可能在精读课堂上掌握这些知识和技巧的。必须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有计划、有目标而系统地学习。 

3.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可行性 

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一般,学习翻译是勉为其难。据了解,在08年四川省大学英语年会上,外研社社长说,进入08年全国cctv杯前三名的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这样的事实面前,谁还敢说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好,谁还敢说他们就没有学好翻译的基本条件?近几年,中小学的英语教育改革力度很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学毕业时的英语水平已经达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要求。在进入大学后,经过1年左右时间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他们就能够达到翻译课程学习的要求。虽然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的基础较一些重点院校的学生略低,但经过两年左右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他们一样可以开始翻译课程的学习。 

4. 措施 

尽管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很落后,但却可以奋起直追。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促进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 

首先,要从理念上摒弃传统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之区别对待,摒弃传统的大学翻译教学模式。正确认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因为非外语专业学生经过适当的训练,不但可以具有较高的翻译能力,而且在某些领域,如科技翻译和专业翻译,比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具优势。另外,就文化基础知识(包括英语基础)而言,非外语专业的学生也不亚于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潜力方面甚至更强。这从近几年进入cctv杯最后决赛的选手大多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例子中就能看出来。因此,不要认为只有英语专业才能开设翻译课程,大学英语当然也可以开设翻译课程。 

其次,在高年级开设翻译选修课程。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可以先在高年级开设翻译选修课程。既然要开设翻译选修课程,就必须要先编写适当的翻译教学大纲。适当的翻译教学大纲,就是要考虑到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然后是编写适当的翻译教材。翻译教材应当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反应时代的特征。另外,翻译选修课程的每个班的人数要有限制,最好是不超过40人。因为翻译课程需要多练,老师需要掌握每个学生在翻译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互动练习中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特别是如今社会急需的科技翻译实践能力。在积累一定的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考虑缩短部分学生大学英语基础教育的时间,在大二下学期开设翻译课程。 

 第三,师资的培训。目前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质和量都还存在严重不足。新建本科院校尤为突出。为数不多的翻译专业毕业的研究生绝大多数在英语专业任教。现有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翻译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及教学水平都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希望学校创造条件,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参加假期开设的翻译培训班,如《中国翻译》杂志社举办的“暑期高级翻译研讨学习班”。也可以选拔英汉语基础好,对翻译感兴趣的教师,鼓励他们到其他院校去进行在职进修或专门学习,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开展和提高进行师资的储备。 

结语: 

要改善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必须对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国传统翻译教学局限在外语专业这个狭小的圈子里,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被排除在外。但是,90% 以上的中国大学生都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且,翻译是一门需要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学科和技能,如果没有学习某一专业领域里的一组基本课程,就不可能达到既懂专业又会翻译的目标;而我国学翻译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什么专业知识,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翻译中往往感到缺乏科技知识。这在笔者所在学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在灯塔软件(成都)有限公司的实例中就得到了证明。事实上,任何处在学术前沿的科学家往往也是翻译家,他们在做研究的同时,还在翻译引介西方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在中国,80% 以上的西方经典著作(不包括文学著作)都是由科学、经济、历史、哲学等领域的学者翻译的"(罗选名,2002)。因此,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本身起步晚,可以考虑把翻译教学纳入大学英语教学范畴,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高质量的教科书,让广大的非外语专业学生有机会学习翻译,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未来的翻译人才。这不仅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游戏教学;小学英语;基本原则

1 游戏的开展应有一定的目的性

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密切相关。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重难点和其它教学要求。如:在学习表示颜色的英语单词时,我设计了幸运大转盘的游戏:做一个活动的转盘,上面有十种颜色,教师问:What colour is itl Canvo“guessl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猜红色,有的猜绿色,有的猜黑色,有的猜蓝色;最后教师转动转盘,猜对的学生可以加分或者得到小贴纸。这种游戏目的性很强,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又如:在复习四会单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游戏:让两个学生用手搭起一座“伦敦桥”,让一组学生戴着四会单词的头饰通过,全班学生一起唱:“Our school will shine today…”唱到某句时,音乐一停,“颉笨缌耍谁卡在“桥”里,谁就要把自己的单词拼出来,并说一句话或者让全班学生一起拼读。这种游戏参与的人多,可以很好地复习单词;同时,优美的音乐愉悦了身心,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得以激发,这比单纯拼读的效果好得多。

2 游戏应有一定的启发性

开展游戏是为了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但也应该在游戏中注意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游戏。如:在黑板上画出几个抽象的图形让学生猜。T:What's this in English?学生有的把圆形猜成一个球,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钟等;有的把方形猜成一本书,一幅地图,一扇窗户等。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所学的词语来表达。这样的游戏学生喜欢玩,而且可以常玩常新。

3 游戏应有一定的层次性

层次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目标的定位要有层次,既包括为掌握语言形式而设计的、具有机械和意义操练性质的游戏,又包括着眼于语言内容的、具有交际意义的游戏,这些游戏操练活动在一节课中要从低级向高级有序安排;层次性的另一个方面是指同一个游戏或同一节课中不同游戏内容难度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参与。对那些后进生,游戏时可从适当给他们提示,启发并鼓励他们在游戏中获胜,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则要让游戏有一定的难度。

4 游戏的形式应多样化

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的游戏,玩过几次之后,小学生就没有兴趣了,这便需要教师不断地积累游戏的方法,不断地设计新的游戏,不断地翻新游戏的做法,以满足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检查学生对词汇的掌握程度时,我采用多种趣味游戏或竞赛,如:单词接龙,利用所给的字母或字母组合尽可能多地组成单词或短语等。其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把传统的听写单词改为Bingo游戏,具体操作如下:学生事先准备好有3×3或4×4方格的纸(学生可以自制)。念单词的可以是老师或学生,学生们把所听到的单词或词组任意写在方格中,念词的人再任意念其中的三个或四个,让学生们在这些词上打×。如果所叉去的词在同一条直线上,可以是横线、竖线或斜线,并且拼写正确,就是Bingo成功,成功的学生自豪地大声说Bingo,作为幸运儿将获得一份小礼物,并将成为下一轮的小老师,给同学们念单词,体验一下做老师的感觉。这激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有时Bingo成功的学生不止一个,我就让大家从中评选出一个最乐于助人的同学来当小老师。这样有助于激励同学之间在学习上、生活上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这种融洽的气氛中,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中,听写成了学生渴望做的一件事。当然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得很好,词汇的巩固才比较有效。游戏的种类多种多样,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中穿插各种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篇8

论文摘要:教学档案服务于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档案的主体和重心。分析了教学档案在高校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目前教学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等工作,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加强和优化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许多高校纷纷合并升格,学生人数剧增,档案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如何优化教学档案的管理,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笔者就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谈些看法。

一、优化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意义

教学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教学档案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学术水平、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教学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载体,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学档案是教学工作的真实记录和参考依据

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业务部门在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育研究活动等各个环节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教学文档资料,它是高校教学活动的直接的原始记录,如教师的业务材料包括学生各科成绩分析、试卷分析、科研课题、教案检查、以及其他在教学活动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声像档案材料,如教学实习录像等,这些以影像为表现形式并辅以简要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具有纪实性、直观性、典型性等特点,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力的辅助手段,在学校档案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是知识和信息储存的一种形式,详细、真实地反映了高校的教学历史全貌[1]。通过抽调审阅教学档案如教师教案、实验报告、科研论文、毕业设计(论文)、试卷等,能很快了解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同时还可作为教学管理考核的基本参照依据。

(二)教学档案是进行教学科研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工作离不开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可以客观地反映学校每个院系的实际教学水平。对历年学生的测试成绩及教师教学检查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否;对历年试题的检查,学生违纪情况分析,能直观地反映出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或下降,从而为今后的教改指明方向。因此,我们应增强教学工作中的档案意识,引起教师和教辅人员的高度重视[2],以此来促进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水平。

(三)教学档案有助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业务档案是教学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的进行,教师业务档案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它在个体上,反映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学术水平和工作业绩;在整体上,体现了学校的师资素质、队伍结构和办学水平。因此,认真搞好教师业务档案的建立、保管和利用工作,将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业务档案中客观真实地记载着学历、考核成绩、业务水平,使校领导对教师的综合评价有了可信的参考依据,这样就能公正有序地进行教师的职称评定、工资晋级、人事调整等相关事宜,进而对教师的切身利益进行决策,并有效激励每位教师的事业心、进取心,提高教师群体的稳定性,激发教师队伍的创造力。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档案馆虽然已购置了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基本实现了收集、整理、编目、检索等主要服务功能的计算机管理,但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还任重道远,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档案不全、不实,漏洞甚多,即便是档案整理工作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档案规章制度滞后,管理体制陈旧

一般高校的档案馆已基本形成自成体系且成熟的档案管理系统,本身已有准确的定位。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学校级别提升了,但档案工作的层次却没有随之提升,人员的配置仅能应付日常的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利用等工作,基本无暇顾及高层次方面工作的开展,有少数新建本科院校甚至还没配置专职的档案人员,仍由文书人员兼任。虽然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制定了教学档案规章制度,但有些规章制度没有及时修改和补充,已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同时,这些新建本科院校的档案室又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需执行本科院校的新规定,档案工作的开展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

(二)档案管理不规范,多缺漏、遗失现象

教学档案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严格的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教学档案的产生、收集、整理、利用等运转过程,应当依据档案法规和标准实施科学化的管理。由于高校教学档案涉及范围广、工作量大,加之人们的档案管理意识较为薄弱,致使相当部分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存在着一定的漏洞,造成大量的档案缺漏、遗失现象。而已有的档案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归档不及时、分类不规范或者收集不完整等,其共性特征表现为:重收存,轻整理;重共性材料,轻个性材料;多头归档,重复设档。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档案效用的发挥,并给日后档案的鉴定、保管及库房的承载空间带来压力,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

(三)档案信息化程度偏低,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当今电子化档案信息已日益成为信息服务的重要载体,档案信息化程度偏低将会直接导致教学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教学档案管理由于涉及的专业多、课程杂、范围广、内容繁,各教学部门若缺乏整体规划,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则会给全校在档案管理、数据查找、资源共享等诸多方面造成极大的不便。如果收存的档案不积极地开发利用而束之高阁,就会失去档案自身的价值。同时,教学档案利用的好与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

三、如何优化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的管理

教学档案是高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十分重大。优化和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是新建本科院校档案建设工作重要的一环。

(一)高度重视,建立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教学档案是高校教学工作情况的真实具体反映,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由于档案工作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档案部门常处于被公众所忽视的位置,新建本科院校各个部门应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在人员和经费上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档案工作的宣传,把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化建设纳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和整体发展规划,使档案工作的发展与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发展同步前进,使档案机构设置、库房建设、技术人员配备以及档案现代化必需的经费和技术装备等真正落到实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在高校管理中得到重视,达到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才能更好地为教学、科研以及各项工作服务。

(二)清理补充,作好现有教学档案的分类整理

高等学校教学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统计、分析等工作是个连续性的动态管理过程,其管理的效能直接影响着档案材料的质量[3]。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档案尽管存在着材料缺失和管理混乱的情况,但仍然储藏着大量的本校教学方面的原始资料,需要我们去挖掘、清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分类和必要的补充。教学档案的分类必须遵循教学档案形成的规律,尽量保持教学档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时间分类法,以年代来区分、排列、管理档案,强调档案的时间特征;另一种是性质分类法,即按照材料内容所反映问题的性质来分类。最常用的方法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即在体现一定的时间性的基础上按教学档案的性质分类,既展示历史与时序交替的过程,又保持档案资料内在特征的有机联系,使整个案卷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各部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建立一个“完整、准确、系统、安全、有效”的档案体系。

(三)重视培养,加快档案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现阶段不少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档案资料管理方式陈旧,多处于手工管理阶段,院系档案人员大多由秘书兼任,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对滞后,工作效率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势必难以适应教育发展和高校教学工作检查的要求,这就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升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因为网络化管理要求档案员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管理等基本技能;新的档案载体的出现,需要档案员具有较高的专业保护意识和特殊技术保护水平;档案开放和信息剧增,需要档案员具备较高的鉴别档案、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反馈信息的鉴别能力和编研能力。新建本科院校档案馆要通过采取向外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组织培训和参观交流相结合等方法来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知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专业技术覆盖面广的高素质复合型档案人才队伍,以满足高校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的需要。

(四)利用网络,提高教学档案资源利用率

当今,档案资源信息化、档案信息网络化、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成为当代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校、院、系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缩微、光盘等先进技术与手段,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将“死档案”变成“活档案”,将文字档案变成电子档案。同时,加强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建本科院校档案部门要围绕教育教学中心,努力更新思想观念,加强档案信息的需求研究,把重要的教学档案信息编制成专题材料,一方面通过档案网页、校园网及其相关网络丰富档案信息量;另一方面扩大信息编研的范围,加大开发档案信息的深度。高校档案部门要积极与其他职能部门协作,合理调配与充分整合分散的信息资源,建立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库。比如:科研部门负责科研论著数据库的构建,教务部门承担试题库、电子课件、学籍异动等教学专题库的建设任务。通过档案文献资源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网络辐射作用,扩大档案文献资源交流渠道,实现新建本科院校档案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使档案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达到新的水平。

结语

传统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和手工操作方法已经无法跟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新建本科院校着手组建一套完整的校、院、系电子档案系统已势在必行。我们要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上认真扎实地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优化档案管理,强化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档案工作与其他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金莲.关于提高新建本科院校评估档案质量的思考[J].档案,2006,(4):42-43.

篇9

梧州学院地处广西梧州,于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广西大学梧州分校的基础上建立,是一所新建的地方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院的法律系同年成立并于9月开始招生,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该系发展迅速,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同时在教育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还有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梧州学院法学本科教育的现状在众多的新建地方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以梧州学院为例来分析,希望能探寻新建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式方法。

一、教育目标应合理定位

法学教育的目标是整个法学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法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法学教育目标能否准确定位,将直接影响到新建地方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是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

关于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性质定位,有多种不同的观点,主要包括精英教育说、通识教育说、职业教育说等等。这些不同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因为国家和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从而导致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多元的。各级各类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传统的法律专业院校以及实力强大的综合性大学应将教学目标定位为研究型人才、精英人才的培养。新建地方高校的法学院系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能简单照搬政法院校和重点大学法学院系的现成方案,而应该充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考虑院校自身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学生状况、师资力量、本校的其他学科资源等等),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基础型、复合型和应用型法律人才,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以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性会址落户广西首府南宁,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对法律服务人才需求量递增的同时,也对其综合素质要求提高。作为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人才,需要符合以下基本条件:既要熟知国内的法律法规,又要熟练掌握东盟一国甚至多国的法律知识;既要有良好的沟通、谈判能力,又要有解决经济纠纷的能力;还应熟练掌握一门甚至多门东盟国家的官方语言。梧州学院法管系可以利用本校与东盟国家相关高校联合办学的条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开设国内法律基础课程的同时也开设东盟法律课程、东盟国家语言课程。在实践中探索法律人才培养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发挥与东盟国家相毗邻的地区优势,突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法学专业办学特色,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层应用型法律人才。

二、课程设置应该科学与合理

法学学科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次序的设置应具有较高的综合性与较强的科学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从而实现新建地方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课程内容的设置

教育部规定了16门法学核心课程作为法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并不是法学教学课程的全部,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还可以结合本校优势、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特色来设置其他的课程。

首先,强调的是16门法学核心课程的设置,这是开办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的最低要求。这些课程包括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能使学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及了解国家的几大部门法,同时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

其次,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教育目标是要培养面向基层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因此应该注意开设实践性、技术性强的法律运用课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与法学理论的应用能力,如法律文书写作、律师诉讼技巧、庭审艺术学、公司企业法律实务、非讼处理、谈判技巧、公共关系学等课程。

再次,课程内容的教学应当适当的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结合。当前,在我国要从事法律职业工作,必须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在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的大背景下,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想要谋求发展,就必须积极探索一些与司法考试良性对接的方式方法,尽其所能帮助学生通过司法考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在司法考试中占有较大分值的科目,适当增加授课课时,加强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对于第四卷所考核的主观题部分,采用案例题、材料分析题进行针对性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文书撰写能力。

最后,新建地方院校的法学专业应根据地方特色,开设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色选修课。这样,能使学生掌握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为以后服务于地方奠定坚实的法学基础。

(二)课程次序的设置

课程次序的设置应注重课程体系的循序性,即按照基础理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等循序渐进的方式。

具体而言,第一学年的课程全部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如法制史、法理学、宪法学等等。第二、三学年开设法学专业方向课及选修课,并按照先实体后程序、先国内后国际、先综合后具体、先主干后支脉的原则,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对法学学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学生法学理念的形成和法律思维的培养。第四学年则主要开设培养职业技能的课程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色选修课,以培养学生法学理论的运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满足地方特色经济的法律服务需求。

梧州学院法律系的课程设置,原来存在着较多的不合理与不科学的地方。如盲目的照搬其他学校的教学计划,开设了一些在实践中用得很少的部门法课程选修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都达不到预期目标。另外,也出现有将实体法置于程序法之后,将国内法置于国际法之后等等课程次序安排混乱的问题。近年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经验的总结和对教训的吸取,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逐渐科学合理。笔者建议多开设一些能形成的专业特色的课程,以及利用学院与越南、泰国等多个国家进行合作办学的条件,开设越南语、泰国语、东盟国家法律制度等选修课程。

三、引入互动教学模式,确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互动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以老师如何教为关注重点,是一种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互动教学模式,则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在课堂上,由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然后再通过归纳和总结找出较好的方案,使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学生建立密切联系,并使学生本人的经验得到肯定和充实。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方法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法学理论知识教学不能忽视,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更好的在实践中进行运用。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本,也不仅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教师可以推荐、引导学生阅读法学经典名著,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和自主分析。

2.实践教学方法

由于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法学教育必须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模拟法庭等。

第一,进行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的典型性、时效性,由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去发现和理解案例中的法律观点和法律规范。

第二,设立模拟法庭等教学场所,进行案件审理的模拟训练。模拟法庭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学生通过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原告、被告等各种诉讼角色,可以模拟参与诉讼活动的整个过程,增强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法庭辩论能力。

第三、引入“诊所式”教学方法。诊所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办理案件的过程中,接触司法机关和当事人,体会和掌握办案的具体操作步骤。在法律适用的真实环境中进行技能学习,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相关的配套设施,如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模拟法庭的场景布置、组建相关实验室等等,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新建地方院校要实现法学教育的目标,提高法律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要把好教师引进关

首先,引进教师的数量要适中。要开设教育部规定的16门核心课程及一些选修课程,一般来说需要20名左右的专业教师,以一名教师担任一至两门课的教学任务为宜。其次,提高引进教师的质量。一方面,要引进具有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的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提高法学教师的学历学位结构,尽量避免近亲繁殖现象。另一方面,学历学位不应成为师资选择的唯一标准,要更多引进理论和实践水平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甚至要敢于引进法律实务娴熟而理论功底不很突出的人才,如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可以允许兼职形式。

(二)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在职教师应注意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法学知识的视野,了解最新前沿理论和立法趋势,学习最先进的教学方法。例如到著名高校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位或者是一段时间的进修、访学或者是参加各种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教学研讨会等等。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要理解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涵,首先要认识“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合成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可以理解为“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而高等教育是指高等专科以上程度的大学教育,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因此,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指专科层次以上的本科学历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等教育层次,是高等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类型。其概念可理解为:首先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次作为高等教育的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应该达到与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哟我谎的学业标准;最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达到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对人才的规格要求。

1.2人才培养模式

1998年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同志曾对这一概念作出过阐释,他认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简单的公式化表述即目标+过程与方法。在我国教育界首次正式的写入文件是在1998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 中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队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2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2.1坚持校园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由此课堂教学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式要体现和强调实践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堂教学中应积极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即将课堂与情景创设、角色扮演、仿真模拟、讲座辩论、协作会话、案例分析、项目教学、微格教学等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这也是体验式教学的特色所在。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与幼儿园的合作,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职业教育需要企业的参与,其职业性决定了培养方式和环境的开放性和多容性,“校园”合作模式,也就是以学校和社会用人单位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打破传统职教的封闭状态。

2.2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高职学前教育的特色是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人才,这也是它的优势所在,其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与普通师范教育有所区别,即它不仅是培养学前教育的师资,而且是为整个学前教育事业培养优秀的从业人员。 这些从业人员的职业岗位群应该是学前教育中的各个方面,包括保育人员、后勤管理人员、幼儿用品开发人员、玩教具设计制作人员、儿童家庭教育咨询辅导人员等等。这种定位改变了过去认为高职学前教育主要培养幼儿教师的认识倾向,拓宽了高职学前教育的培养领域。在课程设置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也应该相应地增强其针对性和实用性,专业理论课程不必一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在调查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将针对性强的实际有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校可适当增加专题讲座、见习、实习课程的时数,还可结合当前幼儿教育的实际问题,如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双语教学、特色教学、创造性培养、蒙氏教学等进行专题教学和实训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还应当建立起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新动态在内的四大类课程的新体系。此外,实习的时间和内容也要有所创新,使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效果。

2.3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完善评价系统

评价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部分,应该摆脱传统评价不全面、不灵活、不合理的缺陷。一方面,必须强化培养评价管理部门的引导和服务职能。加强科学规划评价指标。应该确立评价某一课程所要求达到的具体项目及其标准,组织制定各部分考核方式及其评价分值结构,并提前通知学生;严格执行过程评价。将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坚持专业知识单元测试、艺术技能周期检查、岗位训练定时总结报告环节。同时学业考核增加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个人评价,校外实践在学业考核的基础上再增加幼儿园管理评价,有助于规范管理评价制度及成效显著;将职业鉴定结果纳入考评体系。鼓励学生获得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或者相关学前教育的技能等级证书等。既使得学业评价具有职业导向性,更能够提高学生职业岗位竞争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加大评价投入,夯实评价基础保障。建立多样化激励与淘汰措施。对于成绩较高的设立奖学分、奖学金和实施评优评先政策。对于成绩不合格的设立合理惩罚措施,如减学分、补考、跟读或者点批等;建立评价监督机制。

篇11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7/08-0061-04

学前教育目前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广泛重视,远程教育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也因此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结合远程教育的特点,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保证专业课程设计的质量,使“重视”落到实处?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视角。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较为流行,随后,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也相继推广这种教学理念。近年来,香港教育资助委员会在政府资助的8所高等教育机构中也开始推广基于成效为本教学理念的教学改革,以期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效为本教学理念的推广,为2012年香港高等院校学习年制由三年转向四年提供了一定的准备条件,高等教育力求在延长年限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目前,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内地高等教育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一、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课程设计的要求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Outcome-basedteaching and learning)是一种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学习成果的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并非强调教师要求学生学习什么,而是强调学生应该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什么。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以预先设计的学习目标或成果作为指南,通过教学过程,最终达到预期目标。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它对教育质量的重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项目的策划、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教与学的评估。运用成效为本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设计预期的学习成果,这些学习成果不但要可以测量,便于运用恰当、标准的测量方法进行评估,还要有助于学习者未来的持续学习。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强调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要设计课程的学习目标和成果,包括知识、技能或者其他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这些教学成果需要便于测量和评估,因而还需要设计出相应的评估方法。在设计学习目标时,要注意这些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各种“证据”(evidence)来体现,这些证据可以是学习者的作业、实践报告或者试卷成绩,等等。

其次,要设计主要的教与学活动,包括利用哪些资源(如教科书、参考书目等),通过哪些活动来实现预期的教学成果,并且对每项课程活动进行简要的解释。这些解释要简单明确,让学习者一目了然,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

最后,要针对每项教学成果设计评估方式,如作业、测验、论文、案例报告、考试等,以保证每项预期的教学成果能够获得标准化的评估。这些评估方式要易于操作,且不随个人意志而改变,不因评估的人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二、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远程教育中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启示

1.从教学目标上看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明确提出要设计教学目标,并要求将这些教学目标信息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使教与学的过程更加透明,这种透明化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促使双方都能准确理解教与学的方向。远程教育更要考虑这个特点,因为在远程教育中,教学者与学习者是时空分离的,如果课程目标模棱两可或者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学习者会不知所措,导致学习没有效率,也不易进行考核和评估。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大多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多为女性学习者。女性承担的社会角色比较多样,家庭、工作往往导致女性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较为分散,注意力较难集中,如果学习目标和要求不够明确,她们往往会抓不住学习的重点,甚或游离于学习重点之外。二是学习者多样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者既有工作经验丰富,已经成为骨干的幼儿园教师;也有无任何幼教工作经验,刚刚高中毕业的学习者;还有从事其他行业,但是对学前教育比较感兴趣,希望从事幼教工作或是提高自己育儿能力的学习者。如果课程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容易导致没有相关工作经验或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学习者偏离学习轨道,造成对学前教育的误解,甚至形成不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因此,在设计远程教育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清楚明确,尽量用一些可观察的外显来描述,让无论是处于何种层次的学习者都能明白。传统的课程目标常常用“理解学前教育的各个概念”“掌握学前教育各项技能”这类较为模糊的语言来表示。当前的远程教育中,由于面授课程较少,难以像传统的授课模式那样,教师对学习者有较严格的监控。因此,设定的目标需要非常明确和具体,诸如“能够指出并分析学前教育领域发生的日常现象及抽象的专业问题,并能作出有理论支撑的回应”“能够在各种资源的支持下,对儿童的行为作出正确判断,并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表述明晰的教学目标,考察其实现程度,以便更好地监控和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2.从教学过程上看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课程实施过程要遵循已确立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原则来设计教学活动、评估内容及评估方式,促使教学和评估过程更有针对性。教和学的过程需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活动要能准确地传递课程内容,并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目前,远程教育中的学前教育专业大多基于原有电大系统的教学模式,即采取面授、网络辅导、录像或视频教学等形式展开。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面授课程由于教学活动设计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导致学习者到课率较低;网络课程的目的性不明确,界面设计不够友好;录像或视频教学、文本教学等活动由于对学习者的需求不甚了解,导致学习者参与性不高。这些问题进而让学习者感到学习困难,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即便是一开始抱有很大学习期待的人,最后也可能会无奈地成为应付学习的人。

因此,就远程教育而言,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一门理论和实践联系相对紧密的专业,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量考虑让学习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学前教育现象、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的分析以及对幼儿行为的观察等来实现课程目标。这样的教学活动就不会只是使用单纯的教师授课方式,也不能仅仅依靠一个教案维持,而需要教师准备大量的教学素材,例如各年龄段幼儿的行为表现、一线教师的教学视频、幼儿园活动材料、学习者未来可能的工作环境,等等。这样的教学活动,更强调的是教师对学习者的引导,激发学习者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事实上,学习者进行远程学习从而获得文凭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动力,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学习者的这种动力,将其转化为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从而帮助学习者克服应付了事的惰性。

3.从评估方法上看

成效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评估要看学习者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这种评估更能准确地体现教学质量。以往对学习者成绩的评估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成绩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而群体成绩的分布则要遵循正态分布原则。因而,在这种评估体系下,学习者的个体成绩可能会受其所在的群体成绩的影响,难以完全准确地反映学习者个体对知识和学习目标的掌握程度。成效为本的评估方法注重的是学习者对预定目标的掌握程度,这样更突出学习者个体的能力,避免了学习者的个体成绩受所在群体的影响。这种方法也将学习者之间的竞争关系转化为共同进步的同伴关系,为学习者开展团体或小组学习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沟通,提高了群体学习的效果。此外,成效为本的教学评估强调“证据”(evidence),即学习者是否达到了某个课程目标.一定要有“证据”。

篇12

《西方经济学》被西方国家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对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好这门课程才能更加容易地学习其它的经济学知识。但从笔者目前在池州学院经贸系《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来看,很不理想。尽管学生熟知《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重要性,并对于其兴趣浓厚,但是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系列误区导致了学生学习普遍的障碍性。

1 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现状及问题:

1.1 教学对象的针对性不强

要想把《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教好,首先必须对所授课学生的特点加以研究和把握。地方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文科生,学生数学功底普遍较弱,思考能力不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普遍强于理性认识,学生更愿意对课程做定性分析而不是定量分析。对于教材中的案例兴趣浓厚,但对于图表以及数学模型的分析兴趣索然,这样就必然导致学生认识问题流于表面,深入度严重不足,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1.2 教学方法的创新度不足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分析与模型建设相结合的课程,很显然,这样的一门课程单靠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不能够达到既定教学目的的。但目前由于惯性使然很多教师还是采用这种老套的方法来教学,在这种教学方法之下,教师成了倾吐知识的“工具”,学生也扮演了一种被动的无条件接受教师所讲知识的角色。双方不能得到很好的沟通和互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果不加以创新和改进,就必然会导致教师厌讲、学生厌听这样的一种恶性循环当中。

1.3 教学过程的引导性与实践性不够

在具体教学当中,虽然很多教师备课很充分,讲解也很卖力,但是教师往往严格按照课本内容和顺序来备课,讲解的时候照本宣科,通常是讲解一大堆理论后得出一个结论。尽管下了很多功夫,但课程结束学生也经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就在于这种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作为客体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教学过程不能做到互动,学生的“兴奋点”在这样的一种教学过程当中被逐渐“钝化”,同时也丧失了对问题的思考与辩解能力,教学效果自然无从谈起。经济学本身并不是单纯的概念与结论的结合,而是一门与现实经济活动高度相关的“活”的学科,是一种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系统的方法论,结论固然重要,但是结论形成过程的思考与分析更加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教学的引导性,学会抛问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与自我总结,但这一点恰恰是老师所最为欠缺的。

2 把握教材特点,理解教学规律,积极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要想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就必须努力把握教材特点,深刻理解教学规律,并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实际要求和当前学生的个性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更新传统教学内容,改进并创新教学方法。基于笔者在池州学院多年对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拟提出如下的改革与创新的方法:

2.1 把握学生特点,注重案例教学的有机性

《西方经济学》作为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必修基础课,内容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部分,包含大量的图形与数理实证分析,只有在图形与数理实证分析的基础之上,用经济学特有的概念去理解这些案例,才能深刻理解案例背后所隐藏的西方经济学原理。由于学生很难将所学西方经济学知识与当前中国经济实践联系起来,很多时候沦为了“纸上谈兵”。案例是连接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当前实践的桥梁。在实际的案例教学当中,必须让案例本身紧密结合当下的中国经济实践,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实用性。要想让案例本身紧密结合当下的中国经济实践,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当中就必须用当下的实际案例引出问题,通过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对当下的案例学会思考与解读,并正确的对这种经济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必须做到浅入深出,形象生动。在这样的一个过程里,枯燥和不易理解的经济理论便转化为一目了然的实际知识。例如在讲到“价格理论”时,通过分析同学们很喜欢的体育明星,比如姚明、刘翔等人高收入的合理性,来达到对“价格理论”这个概念的透彻理解。在讲到“通货膨胀”时,通过对身边熟悉物品的价格涨幅来揭示“通货膨胀”发生的内在机理。

2.2 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革新

篇13

[作者简介]马贵俊(1970- ),男,宁夏固原人,宁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基础教育。(宁夏 固原 75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宁夏师范学院科研项目“教师教育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11-159)、2012年度宁夏高校科学研究项目“民族贫困地区民办幼儿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宁南山区为例”(项目编号:2012-336)和2013年度宁夏师范学院科研项目“新升格师范学院本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实践培养模式研究――以宁夏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项目编号:YB2013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10-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在这一背景下,不同层次的学校都抢抓机遇,申办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本科层次的幼儿教师。由于新升格师范学院主要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招生,学生普遍艺术技能技巧较差,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加之学前教育本科专业重理论、重观念、轻实践、轻能力的传统,使得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高质量幼儿园对学前教育人才基本技能的要求。为此,新升格师范学院要顺应学前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新升格师范学院要摒弃学前教育的专业意识,加强与社会(幼教机构)的联系,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在国家政策导向下,社会不仅对幼儿教师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而且对幼儿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幼儿园调研了解到,大多数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认为,优秀的幼儿教师应有爱心、专业技能全面、性格开朗;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一定的艺术素养和科研能力。幼儿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即优良的道德素质(热爱幼教事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实践智慧、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在我国,专业知识技能主要是在职前培养中获取的。因此,新升格师范学院在定位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差异,根据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学校实际条件和资源,制定富有特色的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目标。

为顺应时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先后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如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幼儿教育师资培训和儿童传媒工作者、儿童早期社会服务、管理和研究人员等,并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优质的生源”。蚌埠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调整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学前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及管理能力,能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事保教、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已将培养幼师、中师的专业课教师转变为主要培养幼儿园专业化教师和幼教机构的管理和科研人员。

随着《纲要》的颁布实施,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快了学前教育的发展速度,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增大。为此新升格院校增设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期望培养出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师资。必须准确定位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可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学前教育教学及保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学前教育教学及保育的基本能力,能够在学前教育机构及相关部门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及管理、在社区从事学前教育及社会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1.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的基本结构及存在的问题。当前,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的构成主要包括公共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教育实践。公共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广泛的文化素养;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专业核心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教学和组织活动的科学方法,形成专业能力;教育实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课程设置看似合理,实际上却存在着各类课程比例失调、分布不均、教育资源浪费、学生的实践缺乏等问题。一是各类课程比例失调。分析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会发现,通识课程的比例大且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专业课程中理论课程学时过多且内容上有交叉、重复;选修课程过少,不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技能课程比例偏低,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利于学生形成实践智慧。二是技能课程比例偏低。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主要是为学前教育机构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在对学前教育机构的调研中发现,与原幼儿师范学校的毕业生相比,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艺术技能技巧普遍较差。究其原因,与艺术课程开设不足和学生技能训练的质量有很大关系。三是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在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学时少、学分比例低,缺少对第二课堂技能训练的安排,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课内与课外相脱节,学生难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艺术技能技巧。

2.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依据。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整体规划课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整合,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实践环节,突出专业特色,着力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第一,要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出发点。学生的专业发展是课程设置的着眼点,在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顺应时展,体现终身教育的思想,为学生提供宽厚而坚实的专业基础教育,使他们具有后继发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根据笔者对各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调研发现,各高校学前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或与教育专业近似,或与心理学专业近似,或与艺术专业近似,难以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学前教育专业要注重能力、突出实践,课程设置要体现教育性、艺术性、综合性、广泛性,具有鲜明的特色,这是由学前教育的特定对象和方法决定的。第三,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教育实践贯穿于学生培养期和教育的全过程。

3.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新的课程体系应立足发展性,体现教育性、艺术性、综合性、广泛性,重视实践教学,重视艺术技能训练。第一,优化课程结构比例,加强专业课程综合化,灵活选课制度。针对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对通识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使课程既覆盖全面又精简,从而减少课时,给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实行“平台+模块”的模式,即通识教育平台(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模块”“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大学外语课程模块”“计算机应用课程模块”“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课程模块”“专业认知及职业素养与发展课程模块”“综合教育课程模块”七个领域的课程模块构成)、学科基础平台(由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三个学科的基础课程构成)、专业教育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三个模块)、教师教育平台(包括基本的教育理论课程和五大领域课程)、实践教育平台(包括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降低通识课程比例,优化内部结构;可以整合内容上交叉、重复的专业课程,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加大选修课比例,使学生根据不同定位进行选择;增加了技能课程比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智慧。第二,加大技能课程比例,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加强课外训练。目前,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生艺术技能技巧较差是普遍现象,这与艺术课程开设不足和学生技能训练的质量有很大关系。因此,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师范生进行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努力做到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的常态化,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的主题化,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技能训练的任务化。其次要加大艺术技能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在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课程教学中,要强化艺术技能训练;要开设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技能强化班,使课内学习与课外训练有机结合,将艺术技能训练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阶段,保证训练时间,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要提出相应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前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技能达到一定的标准。第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教育效果。学前教育工作者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能力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发展与完善。只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实践智慧的形成。在新升格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育平台应主要由“通识教育实践”“教师教育实践”“学科专业实践”“学生实践创新与素质拓展”构成。“通识教育实践”主要培养学生在政治思想、军事、体育、外语、计算机、普通话等方面的实践能力;“教师教育实践”主要促使学生将所学习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科专业实践”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的专业实践技能;“学生实践创新与素质拓展”旨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拓展素质,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设计创作。要努力做到教育见习在时间上的常态化和内容上的序列化,教育实习的系统化。要加强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 增加教育实践环节的学分, 提高教育实践的学分比例。把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调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养成,加大技能课程和实践训练的比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