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计算技巧

高中语文计算技巧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1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语文计算技巧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语文计算技巧

篇1

一、开展心理干预,放下思想负担,提高语文复习的积极性。

人们都知道高中生的学习压力特别大,尤其是当学生面临考试的时候,不但有身体上的折磨,还有心理上的压力。在我国,由于实行高考制度,所以,高中生的课余时间少之又少,生活节奏较快。为了取得好的期末成绩,绝大多数教师都会采用传统的复习方式“题海“战术,学生从早到晚只是机械性地去学习。在考试即将来临之际,教师都会让学生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学生每天都是重复着同样的生活,有些同学对此产生了恐惧的心理,更有些同学则疲惫不堪,当教师讲解知识点时,学生甚至会累到睡着,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率,进而导致“欲速则不达”的现象。所以,针对语文复习,教师应该科学地规划一个复习方案,既能够让学生放松心态又能够让学生的期末成绩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此期间,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思想变化,对那些思想消极低靡的学生,教师要进行思想教育,劝说他们放松身心,轻装上阵,从而让学生振奋精神。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小事去影响学生,让学生懂得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不要太注重结果,只要自己真正的努力过,没有辜负自己就好。教师要学着鼓励学生,让学生放弃消极和自卑,放下沉重的包袱,用心地去感受语文、复习语文,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与潜能。

二、科学安排时间,强化记忆技巧,提高语文复习效率

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拼的不是学习时间的长短,而是效率的高低。在高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会出现高投入、低回报的现象,这就是不科学的安排时间、学习盲目的表现。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复习时应该通过技巧性的记忆、科学地安排时间。所以,教师安排复习时,要将语文内容分为几个模块,然后根据这几个模块的重要程度来科学地分配时间,并进行有先后、有主次的考前复习,同时教师应该科学地计算各轮次复习之间的时间间隔,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力,避免浪费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技巧,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报纸、书刊上找一些加深记忆的方法,例如:联想记忆法、框架记忆法等一些方法来加深印象,从而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多方搜集资料,查漏补缺,提高语文复习的条理性

语文是一个比较具有开放性的一个学科,不是一朝一夕的学习就能看到成效的,因此,语文要注意平时的日积月累。在复习之前,教师要从各种报纸、杂志、网络等多方面收集一些有关近年来的考试资料。同时,教师从这些资料中挑选出比较重点的,考试出现频率高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讲解。除此之外,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变换,做到查漏补缺。例如:利用板块来细化汉子、造句仿写、改错、成语解释等等,通过这些模块将语文知识构成一个条理性的知识网络,从而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

篇2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

1.重视教师在推广与实践人文教学的重要地位

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和组织者,教师的教学行为往往对教学的实际效果具有直接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对自身的职责有个明确认识,即“传道授业解惑”。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时刻重视帮助培养学生人文价值观的教学理念,通过各种综合方式的利用,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从自身思想上突破高考的局限,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由考试成绩提升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通过优化改革教育方式,帮助进行人文教学意识的进行。其次,学校要始终关注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增长,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或者人文教学讲座等,为教师们创造一个实现自我能力提升的机会,进而推进人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

2.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教学的人文美

注重对学生正确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充实学生情感建设,帮助学生在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教学中收获学习的乐趣是人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文《劝学》对学习的重要性进行了相关论述,用“学不可以已”开篇指出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比喻句,去体会这篇文章的写作激情和写作技巧,进而品味出中国古典文学的美丽。再如,作为高中语文重点教学项目,作文也能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教师可以根据人文教学目标,结合社会热点,如“马航事件”或者“复旦投毒事件”等,引导学生了解事件发展的动态,端正自身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进而实现高中语文人文教学目标。

3.实施人文精神渗透学习成果评价

进行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能力的提升情况,也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的途径。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有很多,选择方式时要注重对学生个性差异的考虑,保持对高中生心理活动变化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因材施教。对于学生们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肯定学生做的对的部分,通过表扬和鼓励学生,加深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不需要统一的标准,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去引导他们,进而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1

新课标高中语文要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就必须理性地认识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和实施课堂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前准备、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反思等环节的有效性,科学创设和谐情境,优化教学节奏,以生为本,激活思维,回归语文教学根本。本文中,笔者针对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理性反思并提出了改进思路。

一、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反思

教育教学事业的高速发展为很多学校的教育都带来了活力以及生机,教育教学改革对于高中语文教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高中学校为了满足高考的要求,增强了对于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培养,而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教书不教学,所谓的教学就是要教会高中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是为了不再教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观点来看,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要注重培养高中学生语文的素养。语文教材的编写也是将新课标作为根据,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媒介以及载体,仅仅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的教学工具。但是,在语文教师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因为过去传统的观念十分陈旧,很多教师都产生了偏差,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将教学计划看成教书计划,将教学计划演变成为了高中语文单元教学时间的分配,对于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途径、语文素养的现状并没有研究,更加谈不上将高中学生语文素养作为原点的一种教学活动。有些教师还过分依赖语文教材,并且按部就班地教给学生教材的内容,从新课程改革的本质上来看,这给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自主地安排语文教学的时间以及语文教学的进度,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面态度十分呆板,缺少一定的激情,语文教育教学课堂也少了很多和谐以及愉悦的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还缺少一定的感情交流,再加上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比较乏味、枯燥以及庞杂,还缺少趣味,因此,并不是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没有趣味,是因为语文教师没有设计好语文课堂的环节,不能让学生按照教师自身的思路去学习和思考。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路径

(一)以培养自主探究能力为切入点,开展合作模式教学

高中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学习中的参与欲望更为强烈。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作为重要的抓手,将学习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强化师生互动、开展探究学习等途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搭建有效平台,促进语文教学成效提升。在教学中,笔者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融合进语文教学的特征,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的教学探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设计好教学载体。与灌输教学模式不同,合作探究教学主要依靠学生以及学习小组的努力来完成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中设计出探究题,作为引领学生开展学习的主要线索,教师的启发引导以及学生的自主探究,都是围绕着这一线索开展。探究题的设计上,笔者遵循了全面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能够让自主探究学习活动逐层深入。二是强化启发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虽然可以在集聚集体智慧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受到基础与思维方式的影响,学生并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合作与探究来完成全部学习目标,在这个环节,就需要教师发挥好启发引导作用。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难点的时候,教师要区分是个性还是共性问题,个性问题予以单独指点,共性问题要进行集中提示,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点拨,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二)以拓展语文教学空间为切入点,发挥课外活动效用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紧张节奏中,教师还可以适当穿插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一方面调节学生紧张的身心,同时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补充,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通过组织文学社团、开展学科知识竞赛等方式,深化语文教学成效,另一方面还为学生的专题研究提供有效指导,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笔者将具有文学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建立文学社,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写作技巧,提升写作能力。结合教学进度组织相关竞赛活动,如古诗文背诵竞赛、文学常识抢答赛等,深化教学成效。

(三)优化高中语文课堂评价方式

在新课改下,对高中语文课堂的评价方法进行不断地探究,是教师本身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在高中语文课堂学习中采取比较全面的评价方法,也能够充分的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新理念。全面的评价方法能够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到激发,在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科学、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中,增强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让每位教师能够在不断地探究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学校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除了有学校、教师、教育部门的参与,也应当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评价中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其学习语文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让学生们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实行学生的自我评价或者互相评价之前,教师要制定好一个比较合理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对自己或者同学大胆的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让学生能够在看到自己成绩的同时也能够看到自身的不足。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者互相评价时候的分数区间做一个界定,能够保证即使分数是最低的,也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评价的过程中不管采取哪种方式进行,都要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

在当今中学教学当中,多媒体计算机等技术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科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而由于高中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应用并不太广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掌握计算机以及多媒体的制作和运用技术,积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现代诗中的经典、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浪漫的抒情诗,它将对于康桥的不舍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康桥美丽的景色,不仅使读者身临其境在诗人想象的美丽世界,而且也驰骋在诗人的天马行空的情感之中。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通过那婉转悠扬的背景音乐以及那美丽至极的康桥图片,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再别康桥》,进而使学生学好这首诗歌,也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在这些专门领域,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相关知识,阅读大量(或相当艰深)的作品,还要有相当的评价能力和创作能力。如“小说和戏剧”这个模块,要求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能进行辩证的分析,分辨精华和糟粕,作出科学的评价”,“学写文学评论,能力求表达出自己独特新颖的见解”,“结合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背景,从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叙事方式、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不同角度解读小说、戏剧作品”,要组织文学社团,“对感兴趣的小说、戏剧进行专门研究”,还要“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写作小说、戏剧作品”。这就是说,学生既要成为“小说与戏剧”的研究者,还要成为“小说与戏剧”的创作者。其他选修模块都有类似的要求(恕不一一摘引)。这样的要求,即使是专门研习语言文学的大学中文系学生也嫌太高了,也是不可能办到的,何况是对还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学生呢?显然,高语课标完全忽视了高中语文的根本属性――基础性,竟然以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强加于高中语文,这是高中语文无力承担也不应当承担的。

高语课标也严重脱离了高中语文教学计划的实际。根据国家制订的教学计划,高中语文按每学期实际授课18周,高一每周5课时,高二、高三每周4课时计算,总共只有468课时,除去平时的复习考试和毕业前的总复习,实际能用来授课的,只有400课时左右。也就是说,高语课标规定的每个模块,要在36个课时内完成。下面我们来具体剖析一个模块,看能否在36课时内完成。

例如高语课标推荐的选修课程“唐诗鉴赏”,看看它所提出的六项要求和所需的课时吧:

①“选读唐代不同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重要诗歌流派和诗人的代表作品”――唐代的诗人数以千计,唐代的诗作数以万计,从中锁定15位能涵盖四个时期的重要诗人、平均选取每位诗人的代表作品10首,共计150首,该是很低的要求吧?以每课时学习3首的速度(达到一般理解,效率不低)计算,需要50课时。

②“对所读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自己独立的评价”――如果要求对所读的所有作品都有“新的发现”,都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自己独立的评价”,且不说学生的能力是否达得到(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也达不到),单说要查找、翻阅、摘抄相关的资料,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吧?就算每首作品只用1课时,那还得花去150课时。

③“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创意、构思、意境、意象、语言、节奏、修辞等方面对唐诗作品进行赏析”――要达到如此专业化的要求,学生该要多少时间来历练啊!这历练的时间姑且不作计算,仅就相关的知识总还要花时间学习吧?那么,再加上20个课时不为多吧?

④“了解有关诗词格律,运用诗词格律知识赏析唐诗作品”――诗词格律可是一门难度很大的学问,不但要了解还要运用这些知识,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有几人能够办到?姑且不说难度了,单说学习这些东西要花的时间,再加上30个课时不为多吧?

⑤“联系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了解唐代诗歌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对唐代诗歌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特色有初步的感受”――要把握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简史和唐代诗歌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这不仅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相关的“史”书,还要大量阅读除唐诗以外的古代诗歌作品。就算读三本“史”书和150首(唐诗以外的)古代诗歌,再加上80个课时不算多吧?

⑥“结合有关的‘诗话’(如《历代诗话》等)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对于所读的唐诗作品,就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的某一方面作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评述”――就算此处要求的“评述”可与第②处“评价”重合,仅阅读“有关的‘诗话’”和“相关资料”,也要花不少时间吧?那么,至少还得加上20个课时。

篇5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学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广义上来说,人文精神教学的基本要义就是以人为本,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方面更加重视,同时也对人本身的自由、尊严和价值提出了要求。学校作为学生们塑造人生观、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应当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净化心灵,进而实现对自身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提升。随着越来越方便的国际交流,不断发展的计算机网络科技和高科技数字技术正通过各种方式涌入学生的视野,其中一些糟粕的思想文化知识便利用学生较为单薄的防范意识和辨识能力对学生的心灵进行逐步地腐蚀。例如,很多学生宁愿花很多时间去追星,去过洋节,但是对我国自身的一些传统文明与文化却毫不关心,这样的现状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知识观是非常不利的。高中阶段正式学生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阶段,必须在这个阶段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高中语文教学也承担着帮助学生洗涤心灵,推进文明建设的重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与教学,对从根本上提升全民族的人文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

1.重视教师在推广与实践人文教学的重要地位

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和组织者,教师的教学行为往往对教学的实际效果具有直接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对自身的职责有个明确认识,即“传道授业解惑”。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时刻重视帮助培养学生人文价值观的教学理念,通过各种综合方式的利用,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从自身思想上突破高考的局限,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由考试成绩提升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上,通过优化改革教育方式,帮助进行人文教学意识的进行。其次,学校要始终关注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增长,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或者人文教学讲座等,为教师们创造一个实现自我能力提升的机会,进而推进人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发展。

2.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教学的人文美

注重对学生正确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充实学生情感建设,帮助学生在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教学中收获学习的乐趣是人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文《劝学》对学习的重要性进行了相关论述,用“学不可以已”开篇指出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比喻句,去体会这篇文章的写作激情和写作技巧,进而品味出中国古典文学的美丽。再如,作为高中语文重点教学项目,作文也能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教师可以根据人文教学目标,结合社会热点,如“马航事件”或者“复旦投毒事件”等,引导学生了解事件发展的动态,端正自身的行为规范和思想,进而实现高中语文人文教学目标。

3.实施人文精神渗透学习成果评价

篇6

一、高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缺少积极性和自主性,学习被动,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教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所以,语文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必须现代化、科学化。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信息传输手段,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拿演讲训练来说吧,听名人的演讲,在计算机多媒体环境下,学生除了听到演讲者的声音,还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达到主动训练的目的。可见,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势在必行!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显得枯燥无味,印象也不深刻。这时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进而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

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荷塘月色》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计算机及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

如教学杜甫诗歌时,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视、听感官上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象: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比如,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作文课上教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的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3.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将对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篇7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高中语文 建构主义 整合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刷新了整个教育。多媒体技术集声像、动画为一体,能进行超文本、超媒体链接等,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基于网络技术而提出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个人独有的方式主动地建构知识,并且,每个学习者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建构知识。特别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1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整合的可行性

语文其实就是国家的文化,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就拿演讲训练来说吧,听名人的演讲,用传统的工具,学生只能听到演讲者的声音,而不可近视,难以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内心对演讲的兴趣和欲望,所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势在必行!

2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整合的优势

2.1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是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的更新。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它们图文和声像并茂及独有的系统功能。如学习罗贯中《三国演义》一课,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什么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如海明威《老人与海》、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爱克曼《歌德谈话录》、杜牧《阿房宫赋》等等,要品味其中的美,人文的氛围和自然科学背景是必备的,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

中国要“师夷长技”,需长期的积累,学生难以深刻而快速地领悟西方文化的精粹,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学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时,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就可以迅速让学生享受人文科学的意境美和自然科学的创造美,通过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课前,做一个关于俄国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感受俄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自然科学的探索史,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一时期相关著名人士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18世纪和19世纪俄国开始大规模地学习西方进行工业化探究的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阅读,通过理性分析,深刻领会俄国人民在探索中不断开启革命思想的萌芽之谜,在发现中,辛勤追求科学真理的意义。

2.2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

互联网像一部百科全书,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英语。如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阅读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阅读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阅读,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学生阅读解决了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特别是整体把握和细节理解方面的创新。另外,学生还可以把自己的问题和心德放到网上论坛中,相互评议,让更多的人来给力。

3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关键: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

当代教师的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设计者、社会文化的诠释者、教育的研究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要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促进学习网络的形成,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而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相整合,其关键性、现实性在于教师,所以,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更新自我知识体系,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将教学手段、教学策略都融进信息技术里。

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创新能力;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给教师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等课程的整合可以为当代教育提供最理想的新型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 宗秋荣;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篇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种教学信息逐渐呈现多媒体化,高中教师应当与时俱进,让现代技术走进课堂,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众多教学信息结合起来,不断拓学生视野,实现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

一、实现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融合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轻松、自由、愉悦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主动接受知识、主动品味语言、主动进行思考。在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创设意境氛围时,教师应转变角色,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追求深入、切实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教育,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涵咏、体验、感悟、想象、品读,去感受文本的独特魅力,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语文教学虽然在网络时代面临着重大变革,但是其灵魂不会变,指向不会变,语文教师应当能在继承优秀教学传统的基础上,用崭新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让网络更好为语文教学服务。教师可结合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恰当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借助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实现教学信息的动静结合,加大语文课堂的容量和信息量,不断拓展学生视野。比如在学习《雷雨》这一课时,可先让学生收集与《雷雨》及作者相关资料,并了解戏剧特点,在课堂中,教师为学生播放《雷雨》电影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片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之后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引导学生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从而提升学生戏剧鉴赏能力,而利用多媒体片段让学生对人物特点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从更多层面解读文本,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具有重要作用。

二、优化网络环境下的读写训练

在网络环境下,电子读写已成为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多媒体阅读能力、超文本和超媒体阅读能力、检索式阅读能力、输入能力、多媒体写作能力、网上写作能力、电子投稿和发表能力以及电子读写一体化能力等,这些能力要求学生除了具备传统的文本知识,还应具有计算机操作技巧、策略以及其他特殊知识等。事实上,电子读写对传统文本读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电子读写具有交互性特征,网络资源极为丰富,情景化的多媒体与传统文本能够实现融合,这些使电子文本表达的观点更为复杂、多样、隐晦,要求学生具有批判性的阅读能力;在网上进行阅读,学生大可根据自己兴趣选择阅读目标,具有很强灵活性,网络极强的交互性能够使学生迅速跨越与作者的鸿沟,有利于学生与作者甚至是作品中的人物进行隐性对话。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多功能、交互性、环境宽松的技术优势为学生搭建读写训练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读写训练质量,使学生具备高水平的读写能力。

三、在作文讲评中引入多媒体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就是作文,作文能力不仅反映着一个学生的语文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还反映着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作文讲评,实现作文讲评与学生写作的同步进行,对于提高讲评效果、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建议在写作过程中同时完成作文讲评,努力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写作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自己想说的,写自己想写的,并引导学生自我点评和相互点评,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比如分组讨论学生草拟的作文,学生根据自己意见和其他学生意见做出修改,再通过讨论和交流推选出优秀作品或是学生自我推荐,在大屏幕上直接显示,每个学生都可发表意见,最后达成共识,这样通过讨论 ――展示――讨论的方式,学生作文的字词、语句、结构、题材等都会逐步完善,个人思维也会由混沌走向清晰,由感性走向理性。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形态应是多种多样的,且应以博览精读为目标。探究性阅读要求围绕专题搜集,进行相关材料的整理,并针对专题提出自己见解,在这种阅读过程中,阅读和写作能够产生一种很好的结合,比如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将“传记文学”作为主要阅读方向,要求学生在网络上将此文改为《刘和珍君传》,在明确方向后,要求学生搜集相关材料,通过博览精读进行信息的筛选和整理,并将重要信息制作成电子卡片,这样,学生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扩大了学习时空,写作兴趣得以激发,这有利于强化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五、结语

总之,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模式都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是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是适应现代教育必然选择。高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拓展学生视野,建立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在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后,提升整体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爽. 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与重建[J]. 读写算,2013,58(22):212.

篇9

从教的层面看,三多失衡的现状几成无厘头态势。就苏教版高中语文课程的编排来说,用作进行必修教学的时长只占高中三年的1.25,即用高一一个学年加高二四分之一学年的时间,完成必修一到五的教学任务。接下来的1.75学年,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应当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的选修课的教学,但实际情况基本上是以选修之名行复习迎考之实。首先是教材之选。选的都是与语文高考直接有关的,诸如《〈史记〉选读》《现代散文选读》《唐诗宋词选读》等,其余的基本不得入选。其次是教学之选。选修教材中的篇目章节,凡与高考不能直接联系的,则基本不做教学之用。再就是教法之选。大多依据考纲考点的要求来设计、指导、训练。如此之选,显然已不只是有悖选修课要旨的问题,而是高中语文教学早早地被迎考复习的套路所裹挟的问题了。而学业水平测试(俗称“小高考”)之后所腾空出来的课堂课时,则更如火箭的助推器,一下将复习应试型的教学顶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此时,才是高二下半学期的前半程。

再从学的层面看,三多明显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业水平测试之后的语文课,课内周均课时至少8-10节,还有林林总总名目繁多的加时。周练与月考只是起步价。问题还在于:在语、数、英三门功课均三多的情况下,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投入却又是最少的。投入的多少与考分的高低并不能成正比,甚而至于会有投入的多少结果都一样的情状,语文学科三多的信度在学这一方最先产生了动摇,并且呈崩溃之势。更为严重的是,以三多为主导的语文教与学,由于偏重于在如何得分上做文章,往往不仅没能给学生以正确掌握和准确调用学科知识的方法指导以及能力优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然也有一些语文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推波助澜,还会让考生逐渐产生某些或某种投机取巧的心理甚至行为。这只要看一下数量可观的高考作文之套作即无需赘言。

而从管理和安排的层面来看,三多的出现似乎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并且看起来很是合理的操作。一是课时和科目的考虑,在周课时总量不少而科目减少的情况下,现有的学科增加课时也很合理;二是科目和评价的考虑,严格计算得分的科目与宽泛划分等的科目权重有别,给以分划线的科目加量也很合理;三是目的和策略的考虑,以高考上线率为目的过程性策略,以掌握数据为要而时时测量环环相扣也很合理。三多俨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了。

完全冲着考来安排,高中语文教学所有的多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只算高考得分率,不问学科总目标。三多的操作,虽然有些时候也可见绩效,但从语文学科的属性看,以多取胜总体上还是机械盲目的碰撞。由于课时多、训练多、考试多并不能绝对保证得分多,所以,三多的信度其实早已大为下降。既如此,为何还要上那么多的课,做那么多的训练,搞那么多的考试,而且愈演愈烈呢?其实,这种看似没有办法的做法,正是没有信心的办法。这里的信心,涉及到学生、教师、家长以及行政领导等诸多方面。没有谁会理直气壮地抵制三多,因为信心只有各方共同建构才能产生力量,而任何一方的自信都很难改变其他各方的不自信。结果是,没了自信就他信,看看周围不都如此这般嘛。借用鲁迅笔下孔乙己的话“多乎哉?不多也”来解读:你说课多、练多、考多吗?与周围的或者某地的学校比比,还不算多吧!

高中语文教学的信度就这样纠结于三多之中:课上了,题做了,卷考了,是不是就确有价值意义;这一课和下一课,这一题和另一题,这一卷和再一卷,是不是就确有进展提高。在飘忽不定的信度面前,信心自然也就虚空起来了。心里不实在,就需要填补,三多也就大行其道了。从三多缺乏信度,到信度不足导致信心失落,再因无信心而笃行三多,高中语文教学多而怪又不以为怪的实况就这样形成了。

单凭直觉,恐怕没有哪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或高中学生会完全认同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三多的做法,但行为上却都由之行之。就连那些位在行政或管理层面的安排者,也并非完全以三多为是,可没有更好,也就只有如此最好了。这种皆知不当却又一哄而上的现象,根子还是信念方面出了问题。不会有人在理性上否定语文学科所独具的积淀性、综合性和拓展性的属性特征。现实的状况是:明知语文的能力素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却又是高一松、高二紧、高三疯,层层加码突击上量成风;明知语文的整体水平最能体现综合素质,却又毫无顾忌地砍削掉那些看似与考无关的方方面面;明知语文的学科目标重在拓展运用,却又只讲读写的模式套路和应试的策略技巧。这就是三多为盛背后的信念变异。

三多主导与三信变异,不仅扭曲甚至颠覆了高中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追求以及价值意义,而且更为令人警觉的是:语文课程改革反复强调的必须“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根本目标与核心要求,与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现实情形完全成了互不搭界的两张皮。“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主体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的主体教育教学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三多面前,不过是坐而论道罢了,一文之教、一课之学的研究,也情如一道道流星,不过是那种一晃而过的闪亮,有光而乏力。三信的变异则使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初衷渐趋弱化并呈消解之势。

篇10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探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的整合,可以从两方面探讨: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这点在讲唐诗宋词时就很明显,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讲教杜甫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和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作文课上,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也多了,这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并且,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让更多的人来评点,给意见,从中得到更好的提议,来提高写作水平。

篇1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2―0092―01

一、当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了写作主体的发展成长。 作文教学本该是循序渐进,长期实践才能见效的工作,但在课堂上讲的只是考场作文的写作而非日常写作。课堂上传授的也只是写作技法,拿着高考的评分标准来“规范”学生的思维和写作模式,忽视了写作主体的情感体验和创新表达,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更是缺乏系统性。教师单纯为考试而进行作文教学,学生也单纯为考试而写作,以致作文教学寡淡无味,写作毫无感情。

2. 教材编排存在缺失,导致了作文教学的随意空泛。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缺失,已有研究者指出:“以主题来划分单元,同一单元中的课文主题大都一致,全书有明确清晰的逻辑关系。”与之相一致的是作文训练也以主题划分,没有同时设计一个系统的、逻辑严谨的写作指导体系与之对应。加上教师的认识程度、理解水平不一致,专业素养层次水平有差别,给教师的写作教学增加了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的作文教学随意空泛。

3. 作文批阅量大效低,致使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鸡肋”。一般来说,高中语文教师大都上两个班的语文课,每班学生大都在50人左右,按每学期批阅6篇作文计算,也是一个巨大的作文批阅量。况且,单是批阅后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就不好说一定有效。据笔者了解,大多数学生对待老师批阅的作文都不会认真阅读,用心体悟,精心修改,这在某种意义上使老师批阅作文的巨大付出变成了徒劳无益的劳动。再者,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很难通过老师批阅几篇作文就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它需要时间、阅历、积累和长期实践才能逐步提高,这使学生对作文也不会特别有动力。这样,作文教学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鸡肋”,教师不愿花费精力和时间去搞作文教学便是自然的事了。

4. 主体面临新的困境,造成主体的写作生态出现萎缩退化。今天,电脑和互联网早已走进了普通中学生的生活,这使我们的写作主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困境。视图传媒的高度发展弱化了高中生本就贫乏的想象力和情感,冲淡了他们独立思考的个性品质,网络信息的复杂性造成了中学生对网络过度迷恋,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加之浮躁、喧嚣和功利的现代都市文化的误导,中学生的写作生态出现了严重的萎缩退化,导致中学生读书不够,感情体验不足,很难有抒写性灵的佳作。

二、 当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对策

1. 找回源头活水,回归重性灵抒写的作文本真。教师要教会学生用观察来打开认识客观世界的门户,汲取生活的源泉,获得写作的素材,增加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知与体验,丰富他们的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并逐步养成联想、想象和思考的习惯。同时,写作教学应少一些功利的色彩,不能只做技巧性的指导,为得高分服务;要给学生敢于说自己话的勇气,强调对真性情的写作,肯定学生作文中的主动体验和创新表达,重视学生自主写作意识的培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见到灵动的、言之有物的佳作。

2. 用好教材范例,开发读―悟―写结合的作文教学资源。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将教材中零散的、片断的写作知识系统化为整体知识,引导他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逐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当然,教材只是范例,面对着缺乏作文教学体系的教材,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努力挖掘语文教材的隐形功能,在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并驾齐驱,打破读写脱离的陋习,把仿写、续写、缩写、扩写、译写、补写等写作教学恰当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力求在“读中悟写、以读导写、以读促写”,让学生在阅读中吸收文学营养,并把这种营养转化为写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篇12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高中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

因为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如语文口语训练,高中语文课本的每一单元都设有口语练习。就拿演讲训练来说吧,听名人的演讲,用传统的工具,学生只能听到演讲者的声音,是种远听而不可近视的感觉,不能引发学生较浓厚的兴趣。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就不同了,学生除了听到演讲者的声音外,还能看到演讲者的动作、神态和表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受到感染,从而激发内心对演讲的兴趣和欲望,达到主动训练的目的。所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的整合是势在必行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信息技术和高中语文的整合,可以从两方面探讨:

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和学科相融,就如传统的“粉笔+黑板”,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课,对什么是极光,极光的形、色如何,只看文字,显得有点枯燥无味,印象也不能深刻。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播放极光的影像,让学生直接观看极光的形、色及极光发生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探讨极光发生的原理,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课文。而网络的运用,可拓宽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在高中教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腾王阁序》、《阿房宫赋》、唐诗、宋词、元曲、《荷塘月色》、《再别康桥》、《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这点在讲唐诗宋词时就很明显,唐诗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较难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把握诗人的写作风格,如果以信息技术作工具就不同了。如讲教杜甫诗歌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和网络,因为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情感的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所以在讲课前做了个关于杜甫生平和思想的课件,通过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像看电视一样从感观上的听、看来感受杜甫的生平,了解杜甫的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再通过画面想像: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会是如何呢?在回答问题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引导学生自动、自主地学习,之后,经过讨论,整理资料,然后对照作品,通过理性分析,更深刻地领会杜甫诗歌的思想风格。这样由感性到理性,一方面使学生得到情感的感悟和熏陶,并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对杜甫这一诗人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搜集材料,分析资料的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2、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篇13

一、高三语文复习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语文作为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培养以及品德素质的形成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语文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考试科目之一,在达成情感教育目标以外,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高考成绩。然而,高三语文复习课堂的现状却令人堪忧。首先,经过前两年的语文学习积累,学生需复习的语文知识已经形成一个“点多、线长、面广”的体系,繁重的复习任务使得学生在复习课上出现倦怠、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影响复习的质量和效率;其次,由于高三语文复习内容较为稳定,无更多新鲜知识的讲解和教学,教师既没有形成“复习教学创新”的理念,也没有在课堂上采取更多教学策略,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另外,高三阶段的教师和学生都较易在“分数”与“知识”两者的把控中失衡,过于重视“高分套路”教学以及极端追求新知识,在高三语文复习阶段均属于不明智的行为。以上现象在当前高三语文复习课上较为普遍,在降低语文课堂活力的同时,也对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二、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课活力的有效应对之策

针对以上总结的几方面问题,笔者经过思考和分析,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几方面提高高三语文复习课活力的有效应对策略,具体如下。

1.“重体验,轻任务”,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

高三语文复习课堂内容一般包括语文基础知识巩固、古代文言诗词识记、阅读理解能力锻炼以及写作技巧和能力培养等;且每个部分均包括大量的分支知识体系,学生在复习时容易产生期望效能降低的现象。对此,教师可在复习课堂上走“重体验,轻任务”的教学风格,通过灵活转换复习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教师在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时,可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提升课堂活力。例如,为提高学生“词语字形辨别”类题目的答题准确率,教师可在复习课前先使学生在10分钟内快速浏览已经学过的100个常考易错字形,如“玷污”“娇生惯养”“严厉”等;将学生分为若干竞赛小组,每一回合均由一名学生代表参加;利用投影仪等教学设备重现100个常考易错字形,平均每回合20个字形;计算每组学生完成100个字形辨认任务的时间,并对其正确率进行总结。该竞赛式的复习方法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课堂活动掌控能力,可在提高学生对零散基础知识的记忆水平基础上提升课堂活力。

2.着眼于教学创新,先提质,再提量

“题海战术”是多年来高考备战过程中永不褪色的战略之一,但“提量”策略的盲目实施极易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走出传统的“高三教学模式”,重新着眼于教学创新,做到保证复习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理性应用“题海战术”。

同样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在阅读理解的复习教学课程中,教师可对短文阅读的方法、思考框架、答题思路等模式进行创新。在高考现代文阅读理解部分中,通常要求学生先进行问题的初步浏览,并在文中做好问题的定位标记,然后阅读文章,分析问题。而在复习课上,教师可采用“术业有专攻”策略,在多篇现代文阅读中提取相似段落,并针对段落进行常考题型设计,使学生通过快速段落阅读进行答题,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思路建构答题的准确性。在确保学生段落阅读答题质量的基础上,再合理实施“题海战术”,从而达到复习目的。

3.合理避开“套路教学”,重回素质教育正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