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校园文化体会

校园文化体会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16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校园文化体会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校园文化体会

篇1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及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建设已成为广州市人民政府督导室2011年的重要任务之一,创建特色校园也摆上工作日程,为此,如何使校园文化环境更有教育性、科学性、有特色,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优美的环境和场所,对我们在进行新校园环境规划设计、老校园环境改造设计时提出了新的课题,让我们在进行规范化学校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相关指标的验收时有更清晰的指引。

进行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督导评估期间,走进大大小小的中小学校园,我们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像有百年办学历史的真光中学、古木参天的执信中学、宛如生态植物园的协和中学等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校园可谓少之又少,究其缘由,也许有诸多方面,但校园环境的大众化、人文氛围的缺失使众多的校园无法给我们留下太多的记忆。

1.校园绿化景观主题化,特色化

绿化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三化”的关键,是校园形象的主要构成要素。当我们提起武汉大学,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武大的樱花,在国内,我们要看樱花,我们会说去武大看;当我们进入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我们会被淡淡飘来的玉兰花香陶醉,玉兰路、紫荆花路是校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当我们走进广州市协和中学校园,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木印入眼帘,各类乔木、灌木、地披植物和谐共生、循环再用的生态水系,整个校园就是一个植物物种丰富的生态园,是学生认识植物,养护植物的基地;说起从化,是温泉、广州的后花园、漫山梅雪等等。如此可见,植物和绿化也是彰显特色和地域性的有效手段。

目前校园绿化普遍状况是植物配置比较杂乱,没有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区进行有针对性配植,缺乏主题化的景观点,基于此,我想我们的每间学校进行环境规划设计时,新校园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2-3种乔木作为主要的绿化树种,2-3个辅助树种,在这个基础上配植各色灌木花卉,或者说,校园的每个区域,如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都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植物配置,这样一来,校园的功能分区明确而富有高的识别性、观赏性和趣味性,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学校的人文元素进行主题化的设计;老校园改造前要对原有的植物树木进行普查,找出特色和优势树种加以发扬和展现,通过移植、组合进行优化配置,衬托重点,丰富植物层次搭配,发掘学校的人文历史、文化内涵等结合绿化进行主题景观设计,由此来加强每间学校,或者说每个片区学校的校园环境特色。

2.校园绿化配置注意能体现季节变化交替

广州地区地处亚热带,植物物种丰富常绿,因此四季变化交替在植物上的体现并不明显。

目前多数学校校园的树种配植都以常绿的乔木为主,常绿是校园的常态,显得单调,植物语言不够丰富多姿。我们可以考虑适当配植一些冬季落叶的树种,如:小叶榄仁、大叶榕、鸡蛋花、小叶紫薇等,既可以在夏天提供纳凉的树荫以调节气候,也可以在相对寒冷的冬季保证足够的日照,能够让学生直观地体会植物在季节气候中的变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做一些园林景观和校园公共艺术小品、雕塑、园林建筑等来丰富校园文化氛围,如从化吕田中学,以革命红色老区为题材,开设以红色吕田革命精神、事迹为主线的校本教材和文化长廊建设,从学生的饱满、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我们可以感受的环境和教育结合潜移默化的力量。通过绿化景观改造,做到四季有花,有色彩变化,校园有飘香。这样,整个校园环境不仅是感受美、欣赏美的场所,也是学生学习植物学、种植学、生物学、气候学的大课堂、感受大自然变化、提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舒适怡人的空间环境,聚美,陶情。

3.校园公共设施完善提升,人性化

校园的公共设施是校园的家具,是一个校园的形象代表之一,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校风和人文关怀进程,更是学校文明程度的体现。在评估验收进行校园巡视时我们可以发现,校园公共设施不够完善、布局不够合理、功能使用不够人性化是普遍的现象。很多校园要不缺少户外休闲的座椅,要不就是很多座椅成为摆设而没有学生去坐,究其缘由从大的层面讲这和公共设施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布点有关系,小的层面说,如座椅的摆放位置、式样、座椅的材质不合理;校园缺少垃圾桶,对垃圾桶的布点和垃圾的组成缺乏分析导致学生有乱堆垃圾的行为,垃圾桶的周边本身就是卫生死角,很多垃圾桶设计对清洁维护工作造成许多的不便利。我们可以借“创文”的契机,率先在学校开展垃圾分类收集的宣传和教育,向中小学生普及讲文明、讲卫生、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观念。学校是文明的窗口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基地,更有必要争当排头兵。我们可以在校园设置分类装收垃圾的垃圾桶,树立垃圾分类指引标识牌,制定垃圾桶的布点规范(如:人员密集的活动场所、主干道等每隔20-30米一个,其他地方50米一个)。希望通过这些措施,以每个学生为点影响到家庭从而将垃圾分类收集的观念推广到整个市区。

增加校园的休闲座椅设置。学校是个交流互动学习的场所,学生的活动空间不仅仅是课室、图书室和运动场,整个校园更是无形学习、相互学习、师生交流的最好场所。座椅的形式和摆放的组合方式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而避免流于形式;体育场周围也应适当增加座椅,一来可以为轮候的学生们提供休息的地方,二来运动需要观众,需要互动。设施的材质应该有针对性,如室外的座椅,和人接触的部分尽量使用实木,在广东高温多雨的气候中可以快速散去热气和消除积水,在寒冷的冬季也不会有石材和金属材质的冰冷感而多一份关怀和温暖,这也可以体现校园设施的人性化。

公共设施的设计不仅仅为了解决使用功能的问题,它还肩负着引导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任务。

4.校园色彩的规范化

除了在植物绿化色彩方面特色化和个性化之外,学校应该有自己的色彩体系。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徽等基本的CI系统(识别系统)的元素,现有的学校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完善学校的CI系统的其他构成部分,如:校徽、校歌、校服、校训、标准色、辅助色、标准字体、工作卡、办公系列用品等,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校园色彩规范化的设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对学校的地面铺装(如铺设彩色水泥路面等),建筑物的外墙色彩,室内色彩进行规划设计,每间学校有自己的主色调和辅助色,并运用到各个功能分区(教学区、生活区、办公区、运动区等),把学校CI系统中的色彩要素融入并在校园环境中体现出来,以此来突出每间学校色彩个性化,这方面的工作可以结合校园翻新时逐步进行;新的校园进行规划设计的同时,应完成学校的CI设计,为校园的建筑室内外和校园硬质铺装的色彩配置提供依据。

5.小结

篇2

什么是办学理念呢?办学理念是基于“办怎么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是统领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的纲领。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践行办学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味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个人认为一所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理念的学校是一所没有目标的学校,同样一个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办学理念的校园文化是一个没有价值的校园文化。

怎样提炼出自己的办学理念?不成熟的思考后认为:一是从学校积淀中提炼,具有学校特色。学校通过对自身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梳理学校优势或问题,剖析反思,提炼学校持续发展和领先发展的价值和因素,从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二是从学生需求中提炼,符合学生的立场和成长需求。三是从现代教育理念中提炼,符合时代呼唤,具有现代精神。

个人十分喜欢邓村中心小学的新芽文化提炼出“芽芽儿都出彩”的办学理念。一是因为符合学校特点。学校地处茶乡,多年来润浴在茶文化中,大部分师生都是种茶、采茶、制茶人,具有茶的气质和品性。二是因为展现了学校基于促进学生发展的立场。表述符合学生习惯,不生涩、不尖深,亲切、朴素,小学生一眼就能看懂。其次是符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成长成才的需求和渴望。它总能让人在脑海中浮现这样一幅画面:邓村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就像生机盎然的新芽儿,稚嫩、纯朴、向上、生机盎然,在阳光、雨露中吸收养分、吐露新芽、昂扬成长。三是因为“都出彩”的提出,符合“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和自立自强的时代需求。

当把校园文化建设变成一个剖析自我、挑战自我、重塑提升的历程,会不断丰富学校内涵,产生强大的教育功能,促进学校持续性发展。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从观念到行动特别需要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来推进。怎样才能让校园文化建设行之有效,生得了根基,具有生命力呢?

首先,管理要富有效能。去年开始,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各“创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我们片区更是把2015年定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年”,总干事朱义洲亲自抓,聘请专家、组建专班,五月举行了片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会,七月各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基本定形,年底将进行片区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展示及评比。在这种形式下,各校校长把文化建设工作抓在手里,成立了引领团队,确立了阶段性的目标。正因为富有效能的管理,截止现在,片区内的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比去年进了一大步,各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起了氛围,取得了一定成效。

其次,研究要助推实效。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问题研究的意识与用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式十分重要。用研究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能凝聚合力,调动起师生参与的主体意识和建设热情,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校长、校委会单一推进,老师、学生被动接受的尴尬状态。二是能优化过程,把学校里发生的一切事件看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资源来研究和开发,相应的,由校园文化建设到内化为学校文化的实施过程变得更贴近需求、富有实效。三是能激发潜能,当把校园文化建设变成一个剖析自我、研究问题的过程,学校会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自我审视,自我激励,蜕变提升。如:多年以来,鄢家河小学的善文化的建设不就是在研究中自我审视、不断激发潜能,不断改进提升,直到现在全国享有盛誉吗?

篇3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4)01-0019-06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校园文化是和谐大学校园的精神支撑。大学应客观冷静地分析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始终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不断地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熏陶效应。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四重四轻”现状分析

(一)重物质环境美化,轻精神文化建设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我国大学均扩大了办学规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办学力量不断增强,各校在校园物质环境美化上加大了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了一批硬件设施,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但一些大学对校园文化中精神因素的重要性认识不太到位,关注点也往往停留在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层面,一味注重物质环境美化,轻视精神文化建设,不少学校的物质环境未能承载丰富的人文因素、文化色彩和独特的校园精神,导致硬件建设缺乏内涵、物质环境建设徒有其表。学生很难通过感性直觉把握校园物质环境的本质内涵,从而与校园物质环境建立一种非功利性的精神归属。

(二)重娱乐活动策划,轻特色文化建设

现阶段,随着文化市场的逐步开放,电视及互联网等媒介中的娱乐元素迅猛扩展,使得大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弥漫着娱乐的味道。一方面,一些大学只关注文化活动表层的娱乐性和活跃性,忽略其哲理性和艺术性的追求,一味强调“娱乐”而远离“文化”,使校园文化本应具备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功能遭到抑制。简单的娱乐活动难以形成对校园主旋律的认同,仅仅沦落为一种娱乐方式,显得有“形”而无“神”大学教育的本真意蕴匮乏导致校园文化难具个性与特色;另一方面,娱乐性文化宣扬明星偶像崇拜,追求感官刺激,缺乏文化的社会性、道德性和公益性。这种文化往往将校园文化推向“市场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境况,容易促使大学生形成狭隘的文化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近年来,一些大学由于过于崇尚“趣味性”和“娱乐化”,学校的办学特色被淡化、学术氛围被稀释、学术精神被模糊,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不能显现,导致校园文化精神出现了记忆断层,大学之间的不同个性、特色和差异也逐渐消失殆尽。

(三)重专业知识培养,轻道德文化建设

近年来,大学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形势喜人,但其中不少大学的道德文化建设乏力,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现象相当普遍,在教育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知识培养轻道德文化建设的现象。不少学校在德育目标、内容、方式上几乎用一个固定的标准、模式来约束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德育变成了单一的知识传授和理论灌输,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个别大学教师缺乏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只讲学术性、不讲政治性,只讲知识性、不讲思想性,只注重教书、不注重育人。这样的教育只能称作为无“人”的课堂,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对道德文化的诉求。也导致了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不高的缺陷。

(四)重硬性制度管理,轻柔性文化建设

一些大学只注重学校文化建设中硬性的、有形的因素,而轻视柔性的、无形的因素,于是造成了学校制度规范的机械、呆板与僵化,也造成了教育实践活动中太多的清规戒律、条条框框,学校制度要么过于强调约束性而忽视人性化。要么执行标准过高、过严,过于放大制度的工具性。这样的制度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在于以人为本,过分强调标准化,不注重制度背后的价值观与文化。没有营造良好的柔性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不善于采用说服教育、关心帮助、人情感化等人本性的管理手段,缺乏对学生的温情关怀与情感关注,学生没有真正从情感上认同制度,反而对制度产生对立、不合作、恶意抵制等情绪,导致制度功能的异化。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探索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活力源泉,价值观则是文化的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通过“指导思想”的引领凸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指导新的实践。”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高举的旗帜。深入推进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迈出新步伐,促使学生用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国情、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和判断形势,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应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将“全体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注重人文精神关怀,引导学生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使学生在校园人本文化熏陶下,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这是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大学在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同时,一定要高度重视用理论引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应表现为一种无声语言,又应诠释着一种大学精神。任何脱离了精神层面的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必须挖掘“物质”和“制度”背后反映出的文化价值,认真研究学校传统文化、历史及社会的价值积淀,让它们蕴含着的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和隐性德育效能在新的时代得以清晰地延续和升华。并将其传递给师生,以便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要推动显性物质、硬性制度与柔性文化优势互补、劣势互克,共同构成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辐射圈,创设一种能唤起学生高尚的情感、激发他们健康成长的柔性文化环境,做到以柔克刚、以柔制强,以便达到深层次育人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校园物质景观和管理制度去领悟其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校园物质文化是“体”。制度文化是“形”,引领下的校园精神文化是“魂”。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要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意义,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校园文化外部的“体”和“形”体会其“魂”,这样也才能形成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增强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和责任心,进而有利于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种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表达的自由个性。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智力特征、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爱因斯坦曾深刻指出:“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教育来说是生命攸关的大事,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因此,大学应健全创新组织领导系统、创新教育教学系统、创新活动系统和创新保障激励机制,营造和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着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挑战权威的品质,着力培养学生终生探求知识、不断创新的兴趣。

(四)通过“荣辱观”的引领凸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态度,它集中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与文明程度。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人们活动的准则,明示对与错、荣与辱,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为指导,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活动的盲目性和自发性;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人的思想意识具有高屋建瓴的引领作用,为人的道德实践提供了价值标准,为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提供了精神力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为指导,可使其品位得到质的提升。因此,大学所承担的责任不仅是培养有丰富知识的人,还要培养有坚定信仰的、有道德的人。应改变注重专业知识培养,轻视道德文化建设的局面,做到“德”、“才”兼顾,采取有效手段强化荣辱观教育,以巩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1.营造校园舆论氛围

舆论的作用是巨大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被接受和认同需要借助于舆论的力量,这是促进价值认同的重要手段。大学应通过学校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橱窗等媒体,进一步深入解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进一步深入解读社会主义道德信仰与知识教育的关系,进一步深入解读社会主义荣辱观所体现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思想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大学生扬善抑恶、趋荣避辱,明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导向,知道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提高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重塑道德信仰,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2.更新道德教育方式

篇4

二、传播内容的引导和丰富

现在的传播更关注受众的需求,高校的传播媒介也应该如此。由于中国高校的校园媒体大多隶属于党委宣传部,所以校园媒体多偏重“正面宣传”功能,大部分版面或时段用于行政宣传,不容易受到学生喜欢。校园媒体需要实现由“宣传工具”到“信息平台”的转变,以满足学生的需求。网络时代的“超文本性”通过广泛链接建立起相互联系,满足读者非顺序访问信息的需要,极大地成全了读者的自主性、选择性。信息检索的非线性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习惯。信息搜索的跳跃性。读者会被抢眼的标题、图片吸引;信息搜索的联想性。搜索引擎为用户自主搜索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只需简单地输入关键词,页面上就会跳出众多与之意思相近的条目。针对这种变化,以校园网为例,一要做好新闻点的挖掘,使稿件内容更富有新闻性,新闻标题更简明扼要吸引眼球;二要把新闻亮点凸显在首页标题中,实现新闻的即时和及时更新;三要美化网站版面,借鉴热门新闻网站的版面,使网站形成自己的整体风格;四要注重采用图标、Flash、横幅等元素和新闻图片来丰富新闻版面和内容,增加新闻的可看性;五要将学生真正关心的新闻要点在首页设置链接,如校园重大事件、就业考研现状、国内外重大新闻;六要拓展新闻深度,运用传播策略,将热点新闻变成可持续的社会热点。

三、传播形式的多媒融合

“今天是一个混合媒介时代”、“媒体联动和整合不是简单的组合和拼装,而是建立在稳固合作关系上的一种互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协作关系。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合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的报道体系。总体上看,全媒体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台的,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全媒体时代,受众媒介接触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在大众传媒日益成熟的当下,“分众化”逐渐成为全媒体发展未来趋向,作为受众对象为学生的特定群体,传统媒体受众需求比较统一,有利于之后的发展。因此,传统媒体需要做到提升专业水平,选择满足学生群体需求的新闻点进行深度报道。作为传播媒介应该胜在权威性、精品化。对于校园媒体来说,校报、电视台、广播站都存在新闻报道平面化的现象,没有对新闻背景和事件因果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相关问题进行适当分析和准确评述。新媒介技术大大拓展了文化传播平台与样式。文化必须依赖于介质而传播。新的传播技术使地球上各不相同的文化形态和物质被“整合”在“全球化”的格局里,文化的整合过程被大大加快,各种新媒介成为大众们“狂欢”的广场和审美日常化的平台。同时,文化传播业呈现出“碎片化”“分众化”“速度化”的特征,各种信息海量涌现,文化更新频率越来越快,新的潮流风尚不断更迭。以开放式网络平台中的微博为例,微博集合了手机短信、社交网站、博客和即时通讯工具等四大产品的优点。它将播客、博客、社交网站整合为一体,并能够与手机终端以及诸多即时通讯工具无障碍对接。对于校园新媒体散乱无序的情况,应该整合取缔,校级组织、院级组织、学生组织都确定一个自己专门的传播通道,及时相关讯息,每条信息关键词准确便于学生查找。同时利用网络媒体时效性,每日更新新闻集合,和互动交流平台,以微视、图片、简要文字三方面提供新闻点,在内容中添加传统媒体全面详细报道点击平台,吸引受众媒介接触行为。

篇5

三,主持人:

四,记录员

五,参与对象

六,活动时间

七,活动地点

八,团会流程:1.班长清点到会人数。强调纪律

2.介绍团会主题并作简单叙述

3.引入主题

①介绍主题背景

②大家自由发言,讲述我们身边存在的不文明行为现象

③深入主题讲述

④撰写倡议书

篇6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文化

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统一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规定了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轴心。同时,校园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复杂性、多变性、虚拟性等特点,使各种思想、观念、文化,碰撞交融在一起,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正确的发展方向,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恰恰能够满足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需要,能够为其提供价值指导和思想动力。

2.校园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载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到2015年6月达6.6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0.6%,高校学生仍然是使用网络的重要群体,高校在网络文化建设中仍然处于重要地位。作为一种观念或看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来传播。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正是这样的传播载体。通过这一载体,二者融为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教育的全过程。因此,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不同形式与途径融入大学生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对高校师生产生影响,并逐步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和行为,最终使其得以弘扬和践行。因此,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统一,能够相互融合。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加强了网络文化建设,加大力度利用网络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也仍然存在着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

1.高校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引导力不足

大学生是网络利用率极高的社会群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处在尚未成熟阶段,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因此他们受网络舆论影响较大。高校网络文化是网络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网络文化进行正确引导对化解舆论危机、消除舆论的不和谐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在对网络文化正确引导方面明显存在引导力不足的问题。网络文化建设观念落后,缺乏对网络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另外网络舆论改变了以往舆论引导自上而下的格局,增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高校在校园网络文化正确引导方面一方面难于引导,另一方面多数高校对网络文化引导所做工作有限,最终致使对网络文化引导力欠缺。

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运行机制不健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高校师生带来宣传、思想教育、娱乐、知识传承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使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面临严峻挑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生、教师、学校等各个方面,其运行机制就是要求各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但目前部分高校缺少网络建设专任人员、网络技术水平不高、软硬件设施不全、管理权限不清、各部门协调能力差等问题,没有形成健全的运行机制。

3.高校校园网络文化软件平台建设落后

校园文化建设分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部分。硬件建设包括建筑、设备、人文景观、校园环境等,是软件文化的物质载体。近年来,国家对高校进行了多次评估,在评估中校园文化硬件建设成为重要指标参数,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因此,硬件基本能够满足网络文化建设的需要。但与此同时软件建设明显与硬件设施不匹配,没有充分认识到软件的重要性,致使多数校园网站缺少创新,没有自身的特色,信息滞后,甚至由于缺乏必要的运营维护,处于瘫痪状态。

4.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乏

当前,由于网络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乏。网络信息本身的快捷性、直观性等特点使部分大学生对事物缺乏深刻的认识,缺乏辨别能力,由此需要各高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但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乏。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各高校并没有充分运用网络文化教育平台,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没有形成有机对接;另一方面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即使运用了网络平台也过于重视网络文化的单向传播,没有重视交流与互动等问题。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之下,才能使广大高校师生在网络这一开放的环境中更好地以为指导思想;才能明荣辱、知事非,守住自身的道德底线;才能拥有改革创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终身。

1.完善网络规章制度,健全网络文化运行机制

当前,校园网络文化中存在网络犯罪、网络不良信息泛滥、伦理规范滞后、信息污染严重等不良现象,仅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软约束”往往效果不尽如人意,只有通过将一些基本规范上升为法规、法律,变成“硬约束”,用法律才能保证校园网络的基本秩序。因此,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及相关部门要健全网络规章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并用制度化的形式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经验固定下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经验可以借鉴,有规章制度可以作保障。在网络文化运行方面,要协调好各部门,网络管理权限要清晰,要设置专任教师管理更新网络信息,要定期维护更新网络设施,总之,要在加大人财物投入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网络运行机制。

2.完善校园网站建设,增加软硬件的投入

校园网站是校园网络文化的载体,是高校的网络门户,代表着学校网络文化发展的水平。各高校在增加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也要加大软件的开发力度,要培养一些专业性强的教师,定期维护校园网站的建设,定期更新网站的内容,在深入挖掘校园网站模块功能的同时,积极开设一些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新板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关注度,使网络真正成为高校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得到宣传与教育。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针对于当前网络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现状,学校要紧紧抓住校园网络这个平台,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高校要大力加强校园网站建设,使网站融教育、服务于一体,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通过学生感兴趣、有帮助的信息提高网站的吸引力;通过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内容的多样性来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陈旧的状况;利用计算机、手机等信息终端构建平等式、交互式教育模式,改变原有灌输式、说教式教育方法;通过网络的便捷性等特点建立网站互动反馈机制。

4.大学生要养成网络自律习惯

网络是一个内容庞杂、覆盖面广的信息共享平台,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便利地浏览新闻、查询资料、下载数据,适度上网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大学生中也存在沉迷于网络、自我保护意识差和网络自律精神欠缺等现象。因此,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出发,在网络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理性对待网络,养成网络自律习惯,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作为一种自觉行为。

综上所述,在网络文化境遇下,要引领大学生在全面客观地接触信息的基础上,能够排除有害信息的干扰,有选择地接收正确的信息,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大力加强网络建设,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

作者:周英华 沈丽巍 孟凡琦单位: 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2016-01-27]

篇7

学校组织学习了廉洁文化进校园的有关精神,从而使我更深刻感受到了在当今社会进行反腐倡廉的必要性,对自身的思想作风,廉洁自律,遵章守纪,权利运作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来,又深入了解一些腐败分子的典型事例,我觉得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通过学习观看具体心得体会如下:

一、通过学习廉洁文化进校园和观看反腐倡廉的图片展,提高了我们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了拒腐防变能力,使干部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无利不往来,少数干部放任自流,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流失,同时也带坏了一批干部,从而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在整个学习过程和观看过程中,我们做到了认认真真的学,扎扎实实的学,并深刻体会到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使自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工作中切实找到切入点,并做到学以致用,在自己的岗位上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起到带头和带动作用。

二、通过学习廉洁文化进校园和观看反腐倡廉图片展,我决定在工作中,要筑牢反腐防线,吸取他人的教训,防患于未然,坚持防微杜渐,时刻为自己敲醒警钟,要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然而真正品尝了其中的滋味,那后悔可就晚亦。所以,强化自律意识,构筑廉洁从政的警世防线,是对每个干部的考验。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少数腐败分子有机可乘,这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注目的一个焦点。在与时俱进的今天,我们学校相应采取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警示教育,通过讲座、报纸、去、宣传栏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警示教育,使我校教师的廉洁自律意识明显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也日益增强,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三、通过学习廉洁文化进校园和观看反腐倡廉图片展,我更深切体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要性。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做为自己的工作实践,时刻跟普通教师和广大学生联系在一起,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做谦虚朴实、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表率。在生活中,我的人生格言是: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快快乐乐生活。强化反腐倡廉意识是我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我要找准自己的人生航标,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真正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以上是我通过学习廉洁文化进校园和观看反腐倡廉图片展的一些体会和感想,我今后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拒腐防变的意识。

篇8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220-02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课堂教学的有力延伸。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师生接触形式最为广泛、最具有活力、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一种文化,它有着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贯彻“健康第一”教育思想,就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用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1、重视组织发动工作

(1)学校领导要重视与支持。学校领导要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提供经费和创造条件,各部门合力支持,使学校的体育文化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轨道,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反映学校广大师生的健身目标、健身理念与群体参与意识,而且本质上体现的是关于学生及教职员工的体育价值观念。当某种先进的校园精神一旦形成,必然会对全体师生的体育行为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形成一种强大的校园体育氛围,使生活在该校的人们具有某种特有的“体育精神特质”,更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一个个性特征。

(2)周密计划,狠抓落实。根据学校的情况、学生的实际、季节气候特点,讨论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层层落实,定期开展,把学校的体育工作、学生的体育竞赛活动落实到位,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同时制定相应的评价奖励制度,从完成工作的质量上、效果上进行考核。

(3)体育老师责无旁贷。 体育教师作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执行者,应义不容辞地担当重任。根据各年级的实际,多思考,坚持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做到实际、实效、实用,多增加一些融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特色项目,把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搞活,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2、活动内容与形式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1)内容要迎合学生的趣向 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可参与性,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发挥,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如,男生对球类(篮球、足球、乒乓球)、武术等一些对抗性较强的项目比较感兴趣,我们可多安排一些,满足学生要求;女生相对来讲,由于生理心理的因素,对形体、啦啦操、舞蹈、羽毛球等项目感兴趣,我们要尽可能地在场地布置、教师的配备上满足她们。这样,学生就有选择余地,使自己的兴趣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2)多搞专题性活动 除了各种运动会,有趣的体育比赛外,还可以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知识竞赛、图片资料展览,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闲暇生活,吸引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文化活动。

(3)注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 我们在选择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时候要以学生的学习、锻炼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运动能力为指导思想,既要考虑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科学性,更要增加趣味性,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

二、学生应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人。

1、充分发挥团组织与学生会的作用。

(1)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的学生体育组织。除了相应的管理部门以外,为了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落实,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需求,成立相应的学生体育组织,如球类兴趣队、艺术体操队等,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真正成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主人。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仅仅是参与者,也应该是一定程度上的组织者,让学生自己去组织,教师适当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广泛开辟体育宣传阵地。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运用标语、黑板报、校广播站、电视等宣传媒体,宣传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引导他们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用体育比赛中公平竞争、公开竞争、求真求实、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来感化教育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

(3)使课余体育工作成为学生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协助学生组织和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学到的体育知识,技能等得到巩固,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这样,既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又促进了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与巩固。

2、重视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

(1)对体育委员进行定期培训。体育委员是体育老师的得力助手,也是学生的领头羊。因此,加强对体育委员进行定期的知识、技能、救护、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如:新课程下学生参与自评与互评的组织,一些球类比赛规则的讲座,日常体育锻炼的科学常识等,这对搞好教学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十分有利。

(2)让运动员成为校园体育明星。学校的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特色的运动队常常成为凝聚学生的一块磁石,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运动员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我们要创造机会给他们有展示的平台,成为学生羡慕的对象。当校运动队员在某项比赛中获得了好的成绩,不仅要给予表扬,进行奖励,还要在校宣传栏目上及新闻媒体介绍他们的事迹,充分发挥他们的“广告效应”。如娄底二中的田径队,每年在省中学生运动会上争金夺银,校男子篮球队名列省前三甲,形成学校的特色品牌,更激发了每位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奋斗精神。

(3)培养学生学、练和实际裁判能力。在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教学比赛或其他小型比赛让学生自己充当裁判,把平时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战中去。这样,既调动学生参加校园体育文化的热情,又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锻炼、发展、提高。

3、所有的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运动场。

(1)制定相应的课外活动制度,保证出勤率。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让学生获得课外的时间上的保证,除了加强平时的考核之外,还必须制定一些课外活动的制度,让学生能自觉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同时,将班级出勤情况与先进班级的评选、先进个人的评选相结合。

(2)使其成为体育成绩评价的一部分。为督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我们可以把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作为体育成绩评价的内容之一。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是新课程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3)充分挖掘学校的体育资源。为保证学生人人能动起来,都有参与表现的机会,除了一些传统的运动项目内容之外,我们还可以对现有的运动项目进行改造,大力开发新兴的运动项目,如:广场舞、啦啦操等。同时大力开发课外与校外体育资源,如:社会体育活动竞赛、节假日体育活动与竞赛等,这样既增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快乐。

1、尊重学生的选择。

(1)重视学生在体育基础和性别上的差异。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组织者既要考虑丰富多样,又要注意学生的体育基础不同,水平不一,更要注意性别上的差异,不能一视同仁,要合理安排,统筹兼顾。

(2)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尊重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爱好,进行自主性选择,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选择提出参考意见,但仍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发挥。

(3)营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在活动的过程中,建立平等民主互助的师生关系,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建立多种学习小组,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控的能力,养成“会练”、“善练”的习惯。教师不仅要提供学生学习锻炼的舞台,更要为学生建立安全的活动环境,保证学生在安全适宜的环境下进行活动。

2、活动目标应有层次性。

(1)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基础自定目标。在目标的选择制定上,每位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要切合自我实际,目标一旦确立以后,就要朝这个目标去努力。

(2)重活动过程,重能力提高。我们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体验到体育的乐趣,身心得到发展。同时,通过活动,使学生对体育的认识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体育观赏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发展。

(3)紧密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并通过每年一次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体质与健康的状况,帮助学生自己监测一年来体质与健康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有助于在新的一年里有的放矢地设定自己的锻炼目标,有针对性的选择锻炼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

3、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成功者。

(1)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由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一样,体育基础不同,因此在体育活动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地加以肯定、表扬、激励学生的锻炼热情与期望。

(2)经常组织不同层次的小型比赛。充分发挥体育竞赛活动的优势,除了全校性的运动会、各单项比赛外,各班级应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学生喜爱的小型体育竞赛活动,使体育竞赛活动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校园体育文化的魅力。

篇9

基金项目:注:课题名称:“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探究”项目编号:12525112 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

校科研项目。

摘要:新时期高校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关键的教育更好地融入到思想政治和学生工作之中,本研究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的总体研究和总结,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大众化的观点,并结合高校和大学生的特点研讨了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的价值,提供了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措施,希望能够对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构建和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尽一份努力。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大众化;校园文化;网络

1.前言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放在

首位,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出对大学生规范和指导的价值,促

进大学生行为、认知和思想全方位的发展。特别在当前,大学生

中出现各种思想波动和行为异常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使大学生

做到进一步地综合发展,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整而全面

地建立在大学生的思想中,这就需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

到大众化,使大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进而

实现思想和认知的转变,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更好践

行,在完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前提下,加速对大学生全面

地培养和发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必然性

当今社会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大学生只有在拥有完整

的科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下才能恰当的

发挥才能,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朝着共同的方

向努力。大学生要胸怀天下,完善自己的人格,全面发展,注重

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丰富头脑,同

时,也要广交贤友,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重视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应该将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全面落实,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去防止大学生出现以小我为中心,短期的理想目标,而是要将个

人理想和中华民族共同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树立一个远期的,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只

有民族的理想实现了,个人才能得到利益最大化,只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落到实处。

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一个庞大的系统和坚实的基础,只有通过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才能够得到保证和实现。当前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工作更要解放思想,与国际接轨,辩证地

看待各种新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要通过大众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构建使大学生规范自己的人生态度,进而实现自身的发

展。

3.高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措施

3.1 建构高校通俗化的政治思想工作模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

只有通过全面而具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才能构筑出合理

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体系,也才能实现在高校范围内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建构高校通俗化思想政治模式的主导

思想是告别传统工作中单调而枯燥的理论教育,以学生喜闻乐见

的方式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的工作模式可以达到

对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观意愿,并可以从综合

的层次上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进而促进大学生形

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将思想政治工

作“沉下去”,要做到对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的贴近,使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为简明,让大学生通过各方面的感受来接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为学生创设适于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的环境,通过学生乐于参加的社团活

动、社区服务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教育的隐形课堂。

3.2 规范大学生的网络生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关注大学生网络生活,要重视通过

网络来实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要加强对大学

生网络的规范,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网络观念,使其自觉抵制网

络中消极、不健康的资讯。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管理,

通过校园网的建设将思想政治的素材和理论更为有效地传递到

大学生中间,使大学生在网络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与规范。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升高的引导,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为核心建立起大学生特有的网络文化,使其能够主动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网络生活的规范我们可以建立起坚固的思

政政治教育阵地,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为快捷和全面

地创建在大学生的周围,达到推广化和大众化的目标。

3.3 加强高校的学校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需要强烈而浓郁的环境氛围,

学校文化就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建形成潜移默化

的环境,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高校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融合在高校的主流文化之中,通

过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实践

典型,发挥校园和舆论的作用,真正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建立的学校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到思想和行动

深处,达到高校思政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大众化

发展。

结语

当前高校应该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大众

化目标的实现来创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形成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全体效应。要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在不断丰富,高校思想

篇10

1.通过本次授课,使大家明白礼仪就在我们身边,体会文明礼貌用语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会正确运用文明语言。

2.通过这次学习促进校园和-谐,提高学生素质。

3.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文明

礼仪修养,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2.教育学生做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

3.了解课间纪律及上下楼梯的礼仪。

4.向老师及长辈问好的礼仪。

5.注意同学之间的礼仪。

活动过程:

一.主持人上场

主持人主持活动,宣布文明礼仪班会开始,导入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礼仪之邦,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故事至今仍深深地教育着我们,比如,历史故事:《孔融让梨》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黄香诚心敬父母》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中国古代礼仪规范的不断发展,形成了我们的现代文明礼仪,在校园这个既庄严又活泼,既紧张又文明的环境中,我们少先队员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还要讲礼貌懂礼仪,做一个文明少先队员。

二.导入

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1.在我们每天生活学习的教室里应怎样做。

2.课间活动,上厕所应怎样做。

3.上下楼梯应怎样做。

4.进出老师办公室应怎样做。

5.上学路上及放学路队应怎样做。

三.礼仪之花开校园

1.文明礼仪在口中: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不说粗话,要说普通话,文明话。

做文明人使用文明用语

学生讨论文明用语都有那些,应怎样使用。

同学们,都知道,礼貌用语记得牢。

见到老师同学问声好。

分离时候别忘把手招。

影响别人,“对不起”,

回答要说“没关系”

从小讲文明,懂礼貌,

大家夸我是个好苗苗。

2.文明礼仪在手中:管好自己的手,不乱扔垃圾,不乱贴乱画,不损坏公共设施,不乱折乱踩,伸手帮助别人,弯腰捡垃圾,关灯、关水龙头。

3.文明礼仪在脚下: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灯,不逆行,不乱停乱放,不践踏草坪,上下楼梯靠右走,不推搡打闹。站队出校门,队伍要整齐,进出校门不乱跑,

4.文明礼仪在课堂:课前黑板要擦净,讲桌物品放整齐,无粉笔尘。课间休息时入厕,准备好当堂课用的书和学习用品放课桌左上角。上课不迟到,上课铃响立即有序进教室,立即归座,等待老师上课。不能在教室内、走廊上走动。上课迟到的同学先喊报告,经老师允许后走进教室并轻轻关好门。下课铃响后,如果老师还没有宣布下课,仍要安静听讲。老师宣布下课,值日生喊起立,学生须面带微笑,说老师再见。坐姿端正,课堂上不东张西望,听清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认真听取同学发言,不议论,仔细分析正误,等待同学发言完后再补充。排除内心环境与身边同学的干扰,倾听与学习相关的讲话。思维跟着老师走,及时回答老师的问题。发言要用普通话,课堂不说与学习无关的内容。课堂上不交头接耳说小话,老师提问自己时,应马上起立,大声回答。发现老师失误时,不要嘲笑或使老师难堪,下课的时候向老师提出。边听边思考,边思考边记忆。一边听讲,一边做笔记,或者在书上,卷子上圈圈点点。书写时要静心,姿势正确,做到提笔就是练字,尽量少用橡皮擦。课堂上不吃零食,不喝饮料,不做与本堂课学习无关的事,未经老师允许不得随意离开教室。文具不用时放文具盒。

5.文明礼仪在家中:家中讲文明,讲礼仪。

四、倡议书歌谣

1.听指挥,别乱跑,平平安安到学校。

2.上下楼梯靠右走,不滑滑梯不吵闹。

3.过道相遇互礼让,切莫低头来相撞。

4.不踏草,不摘花,我和草木是一家。

5.课间游戏很有趣,追逐打闹不可取。

6.有纸屑,我拾起,校园环境美无比。

7.清洁卫生用心记,桌子椅子摆整齐。

8.出言吐语要文明,行为举止要得体。

篇11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096-02

由于警察职业的特殊要求,使得其对警察院校学生社会化的要求较一般院校更高,如今,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更使得社会、尤其是警察工作对警察院校大学生的社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警察院校自身的发展、管理模式以及警察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要求,使得警察院校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而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主要的载体和平台,其在警察院校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各警察院校必须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社会化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化水平,以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融入社会。

一、警察院校大学生社会化的基本含义

社会化本身是个含义十分丰富的词汇,其在不同的语境和视角下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含义,因此,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了定义。如有学者认为,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1]。有学者认为,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2]。有学者认为,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3]。还有学者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化主要有三种角度,即个性发展的角度、文化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化,则社会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社会和群体向个体传输文化、个体学习和认同文化的过程;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社会化就是使个体变得具有社会性,而其结果是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4]。

由此可见,关于社会化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但尽管大家对社会化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些基本要素却是相通的,如强调社会化过程的终身化,强调对社会环境的认可与认同,强调个体与环境的双向互动等。而本文所说的警察院校大学生社会化主要是指警察院校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通过教育、学习、实践等活动所经历的社会化环节,逐步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社会的内化和角色知识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

二、警察院校大学生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警察院校作为一种特殊的院校类型,其在很多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这既使警察院校走上了一条特殊的发展道路,同时,也对警察院校自身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对警察院校大学生社会化而言,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更为明显,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警察院校特殊的性别结构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由于警察院校特殊的培养目标和工作需求,使得警察院校在招录过程中主要侧重于男生,由此导致警察院校男女比例失调,这虽然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但却不利于学生人际交往,尤其是异往能力的培养和学生青春期感情的发展。这对处于青春期且社会角色有待明晰和完善的大学生而言,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第二,警察院校的办学规模和单一的学科、专业设置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警察院校大多规模较小,专业较为单一,异质性不强,不利于学生多样化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此外,由于警察院校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的限制,使得警察院校社团活动类型较为单一,且社团规模较小,不利于学校校园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和沟通。

第三,警察院校的办学传统和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化。由于警察院校特殊的职能定位、专业学科结构以及与政府部门的特殊关系,使得警察院校大多相对较为独立,办学传统较为封闭,缺乏与兄弟院校及其他院校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这不仅不利于学校间的经验交流和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的更新和完善,也不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封闭的文化环境和教育理念既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增长和社会化的有效进行,也不利于其社会参与意识的养成。

此外,警察院校半封闭式的警务化管理方式,使得学生与外界的接触相对一般高校而言略显不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警察院校学生社会化的充分实现产生了一些消极的作用和影响。

三、警察院校提升学生社会化的方法与途径

第一,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程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和影响。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其不仅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理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学生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素质,尤其是对警察院校学生而言,因其特殊的管理方式和办学模式,课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更为明显和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各警察院校必须充分认识课程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并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以及通识课程建设等层面着手,着力凸显素质教育的基本宗旨和要求,努力挖掘课程在提升学生社会化方面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并依托课程建设,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化水平。此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各警察院校要注意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不断改革、完善教材内容和组织形式,使其成为学生社会化的有效载体和平台。

第二,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顺利实现。实践教学作为一般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学生实践的主要途径,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直接影响、制约学生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对警察院校学生而言,因其从事职业的实践性特征以及警察教育的职业性特征,更进一步增加了实践教学在学生学习、生活,尤其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因此,各警察院校务必要在不断加强一般课程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其一,根据警察职业及警察教育基本特点,结合自身专业、学科及一般课程设置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其二,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不断提升实践教学内容的综合性、社会性、现代性和实用性,凸显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其三,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不断提升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水平。其四,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和理念,真正从警察院校现代高素质警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出发,真正实行素质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第三,加强课外活动建设,不断拓展学生社会化途径。课外活动作为学校正规教学活动之外的重要补充和潜在资源,其虽然在形式上没有统一的要求和规定,但其对学生的知识习得、习惯养成、素养提升以及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由于警察院校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和警务化的管理特点,使得很多警察院校学生的社会化途径相对较少。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外活动对警察院校学生社会化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更为明显和深刻。因此,各警察院校要充分认识课外活动对学生社会化水平提升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并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活动的建设和完善。从现有警察院校课外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无论是在活动的数量,还是在活动的内容和质量方面都无法满足警察院校学生社会化的基本需要。因此,各警察院校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课外活动建设,丰富活动形式,改革活动内容,提升活动质量,完善组织方式,形成体系、机制,打造自身品牌,以此通过课外活动的建设和完善,在不断提升自身校园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促使学生参与其中,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及社会化水平。

当然,警察院校学生社会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其本身需要多个层面、长时间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因此,各警察院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依托现代高素质警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身实际水平和未来发展规划,多管齐下,从多个层面着手,全面提升警察院校学生社会化的水平和层次,以此,为学生踏入社会、胜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无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学:第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18-120.

篇12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1-0073-04

Intrinsic mechanism for campus sports culture to enhance the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 college students

FU Qiang1,JIN Lin-qun2

(1.Zhejiang Technical Institute of Economics,Hangzhou 310018,China;

2.Zhejiang College of Construction,Hang zhou 310012,China)

Abstract: Basing the medium on self,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mpus sports culture and social adaption ability. Campus sports cultural edification received by higher vocation college students is conducive to forming positive self expression and achieving self harmony, while self harmony is conducive to forming excellent campus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is close and very steady: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increases whenever self achieves harmony, or decreases otherwise; campus sports cultural refinement received by higher vocation college students can promote self harmony and thus enhance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campus sports culture;self harmonious;society adaption capability;higher vocation college student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社会输送了众多的职业人才,它是和普通高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它是根据职业岗位(群)实际业务活动范围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社会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这就决定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生涯之前,就有意识、有目标地提高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课堂教育、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3种渠道[1]。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高等体育教育的延伸体,是深受年轻学生喜爱的重要文化内容,它已成为校园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在强调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今天,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是巨大而无可替代的,对学生的身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众多文献讲述校园体育文化价值中也提到学生受到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及对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2-7],但是从未有研究揭示两者真正的内在机制。本研究以自我为中介分析校园体育文化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1 校园体育文化与自我的关系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体育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环境中的文化形态,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它包括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层[8]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和物质保障,主要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雕塑等与体育有关的物质实体。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层是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校园体育文化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的总和,包括高校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情感、体育道德、体育理想、体育行为风尚等。体育制度文化是通过人的行为活动或行为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规制、守则,包括体育规章制度,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代表队管理、业余体育竞赛、健身锻炼、各种体育组织、体育知识普及和体育交流等全方位的制度。“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各方面的直觉与判断,并产生情绪体验,它包括事实和价值判断。“自我”具有层次性,将自我分为学业自我和非学业自我,其中学业自我包括数学等具体学科领域,而非学业自我包括社会、情绪及身体自我[8]。校园体育文化从自我的各个层面来促进高职学生的自我,而自我达到和谐也有助于形成优良的校园体育文化。

1.1 校园体育文化促进自我的发展

1)校园体育文化提升学业自我。

学业自我指数学等具体学科领域文化知识的学习后对自己的知觉,它被自己行为的反馈与归因、他人的评价所影响,包括智力、态度、意志等等。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因此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和各种体育活动有益于大学生智力发展。人的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人的右半脑,由于大脑对身体的感觉和运动是对侧支配的,而体育锻炼又能经常活动平时较少活动的左侧肢体,所以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有利于挖掘大脑右半球的智力潜能,发展人的智力[9]。李建明等[10]研究发现适当的运动和适宜的文娱活动可减轻学习引起的紧张,改善机体协调性,促进思维和提高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业自我。

2)校园体育文化提高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需要人际认知与适应及社会规范和角色认知。从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来看,高职校园中的体育场馆、体育社团及各种体育活动,为高职学生交往提供了机会;其次校园中的体育场馆、体育氛围,其背后隐藏着相当大的教育意义,它对高职学生起着感召作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11-14]。从校园体育制度文化来看,学校制定的许多体育工作管理规章制度,高度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体育竞赛,使得学生在参与中体验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同时也给高职学生提供一个社会角色演练的平台,提高学生的社会规范和角色认知。

3)校园体育文化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情绪自我。

情绪是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反应、认知的互动,包括正面或负面情绪,情绪自我就是对正面和负面情绪的认知。美和尊严是良好情绪体现重要指标。顾拜旦(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曾评价体育文化价值:任何一个研究过古奥运会的学者都会发现其深远的影响在于美和尊严。体育这种“美和尊严”内在价值体现,使得每一个在校园体育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熏陶下的高职学生心灵得到感化,情操得到陶冶,学会敢于并善于正视自己,面对他人的态度和智慧,同时能够尊重他人和自己。校园体育文化更多的是通过体育活动来实现,研究显示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体育活动可以改变学生优柔寡断、孤僻抑郁的气质,树立自信的人生态度,同时运动员的矫健身姿与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使学生感受到人类的生命力与进取力量之美[15-17]。同时有研究发现,在有竞争性的、开心的并且有节奏的体育活动过程后,会让人产生意想不到的短期情绪效应,进而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18]。

4)校园体育文化提高认识身体自我的正确性。

身体自我亦或身体自尊,是对自己身体能力的评价,包括对自己的相貌、身高、体重、运动能力等方面的看法。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从不同方面为增强学生的身体自我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发现:参加体育活动者较之不参加者有更高的身体自尊,体质良好者倾向有更积极的身体自尊[19];运动参与者的身体知觉能力高于非运动参与者[20]。在校园体育文化中,学生通过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刻苦练习,塑造出健美的体魄,增强自身魅力,提高身体自尊,经过教师的指导在掌握高难度的动作过程中体验超越自己的成功;在体育比赛中品尝战胜对手的喜悦,这些都会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自我,促进自我的整体和谐,为成功地步入职业领域打造基础。

1.2 自我和谐发展有助于形成优良的校园体育文化

高职学生自我达到和谐发展,就会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从而产生和谐的情绪体验,并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形成优良的校园体育文化。根据自我影响机制,社会和环境固然影响了高职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但是自我调节理论认为这个评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整合的过程,其中涉及到了关键性的动机变量与自我过程。能力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对自我的知觉可以影响动机,从而影响其体育活动参与[21];孙延林[22]研究发现男生自我决定动机是参加体育活动的正相关预测指标。因此分析认为高职学生通过组织和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在体育精神的熏染下建立了和谐的学业自我和非学业自我,形成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强化和刺激参与体育活动、规范自己行为的动机,促使他们更多的去锻炼身体,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同时学校也因此会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更多的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和参与热情,形成良性循环,此外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校园的向心和凝聚力,影响和规范着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优良的校园体育文化。

可见,高职学生校园体育文化和自我的和谐形成良性的循环过程,两者呈现互为促进的关系,校园体育文化对自我的发展关系重大。

2 高职学生自我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关于社会适应能力的构成要素众说纷纭,难以确定。本研究所说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从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角度,根据社会的需求、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让学生具备积极应对,及时改变自身的属性、功能,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增强适应外部社会变动的能力。根据社会要素,认为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环境适应取向、人际适应取向和社会文化(主要指社会精神文化)适应取向,具体来说包括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学习适应能力、社会规范与角色认知和人际认知与适应、合作与竞争和耐挫折力等方面。众多研究发现自我与社会适应关系密切,也相当稳定。王楠[23]发现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有显著相关,自我概念对社会适应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概念越高表现在学习适应、情绪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校园生活适应(社会规范于角色适应)等社会适应越高。自我同一性与社会适应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24]。高职学生在建立正确的自我后,使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统一与协调,社会适应能力也随之增加。当个人认识到知觉的自我与经验的自我之间有差距时,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即一种“不和谐”的状态,社会适应能力随之下降。自我能力感也叫做自我效能,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李保娜[25]研究发现学业自我效能感高的高职生在学习方面较为自信,并且在学业上获得的自信会泛化到其他行为和领域,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适应新环境,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担任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知觉;而社会适应就要认知社会的各种角色,社会自我水平高的人,在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经验相对较多,也从他人的评价中获取角色的认知,从而更多的去认知社会环境中各种角色,确立自己真正的角色地位,从而提高社会角色认知,进而促进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情绪自我包括对自己及他人的情绪认知及控制,它对社会适应能力也影响较大,郝宗英[26]研究发现情绪感知对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情绪调控和对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总体认同有较高的预测作用。一般情绪自我水平较高的人具有较理智且稳定的情绪,能够及时感知到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新状况及其所带来的情绪变化,并合理运用这些情绪信息作出相应的决策,同时能够很好地识别及调控他人的情绪,具有很强的社交能力,相应的社会适应水平也较高;而情绪自我水平较低的人,一般缺乏对自身情绪的正确认识,常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自信心不强,人际交往较差,合作与竞争能力也较弱,社会适应能力相对偏低。此外身体自我对社会适应能力也有密切的关系,身体自我水平越高,对自我身体的认知程度也越高,提升显示或展示自我的能力也越强,从而也增强了自信、客服主观认知偏差,有助于产生人际吸引,同时能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并在潜移默化中使思维变得富有理性和弹性,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而人际交往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王军[27]研究发现:人际交往能力对自我和谐状况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不良的人际交往能力会引发自我的不和谐。因此以上认识,发现自我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也较为稳定,较为密切。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下有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表现,达到自我的和谐,而自我的和谐有助于形成优良的校园体育文化;其次自我和社会适应能力关系较为密切也很稳定,众多研究也证实自我达到和谐,社会适应能力也随之增加,反之就下降。因此,校园体育文化促进自我,从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培根,林虹. 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论建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9):83-85.

[2] 刘建国,范秦海,朱云波,等. 华北地区普通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 体育学刊,2006,13(1):95-96.

[3] 肖丽琴.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J]. 体育学刊,2007,14(2):79-82.

[4] 李树旺. 体育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证研究[J]. 体育与科学,2009,30(6):71-75.

[5] 曹政玉.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文价值功能及建构途径[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0):236-238.

[6] 魏琳洁. 校园体育文化与高校人才培养之研究-以独立学院为例[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7] 王慧,韩立森. 论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层次性及其功能解析[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1):91-93.

[8] 顾春先,邬红丽,肖波. 何文涛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研究[J]. 体育科学,2010,30(8):41-48.

[9] Stuart Biddle. 心理学在锻炼及与健康相关的相关身体活动中的应用[J]. 体育科学,2000,20(4):71-74.

[10] 李建明. 医学生参加文体活动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J]. 医学教育,2004(2):71-74.

[11] Berger B G,Cinman M A. Exercise and the qu ality of life[G]//Singer R N,Murpherm,Tennantlk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 sychology.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3.

[12] 喻坚.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 福建体育科技,1997(2):52-54.

[13] 赵纲. 体育活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114-116.

[14] 黄晓波. 培养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 体育学刊,2012,19(1):82-85.

[15] 胥万兵. 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的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7):83-85.

[16] 尹剑春,柏建清. 情绪调节体育教学模式对初中女生身体自我概念、状态焦虑的影响[J]. 体育学刊,2009,16(9):78-82.

[17] 邱芬,季浏,崔德刚,等.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情绪健康的调节作用[J]. 体育学刊,2011,18(2):86-90.

[18] 殷恒蝉,傅雪林. 对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应研究的分析与展望[J]. 体育科学,2004,24(6):37-39.

[19] 曾芊. 广州、澳门两地部分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比较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41-43.

[20] 何颖,季浏. 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对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及验证中介模型[J]. 体育与科学,2003,2 4(4):58-60.

[21] 任未多. 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J]. 体育科学,1997,17(3):75-81.

[22] 孙延林. 青少年体育活动中的目标定向和自我决定理论:年龄和性别的差异[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7):78-81.

[23] 王楠. 大学生自我概念、亲社会行为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24] 陈晓,李爽. 青少年劳教人员和中学生自我同一性与自尊、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13,21(7):45-47.

篇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战略任务,它是涉及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基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模式探索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构架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探讨 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框架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分析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沈壮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着力点[DB/OL]..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