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咨询热线:400-838-9661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统计学特征

统计学特征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18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统计学特征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统计学特征

篇1

案例教学法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界,它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密切。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统计学》授课中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得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统计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统计教学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基本要素。教学目的是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统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统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因此既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统计教学的目的。

统计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最优解决方案的过程。

与一般的课堂讨论不同,案例教学是以现实中的实践问题和实际观测数据为依据,以学生为主角,学生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对从社会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和论证,选取最优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只起引导作用。统计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模拟统计实践的过程,它对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方法的自觉性、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效果不佳的缺点,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创造能力的角度,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其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学生味同嚼蜡,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最后得到的效果就是使其不思进取缺乏新意。统计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一种信息的交流,学生会积极思考,相互启发、讨论,他们会觉得这一学习过程很有趣,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能有更直观、透彻的理解。

2.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传统讲授法是教给学生正确答案,下结论的教学方法。统计案例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案例与教科书上的例题不同,例题的作用是单一的、有限的,通过例题只是掌握和熟练所学的统计方法及计算公式,而案例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让学生了解了分析问题的思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应用什么理论和方法,需要什么数据,怎样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作用。

在传统讲授法中,教师的教色是讲解员,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教师的责任在于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很少。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者,其角色是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要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课堂上组织案例讨论过程,去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要进行总结,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师生之间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三、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有很多自己的独到之处,经过近百年的探索,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显示了案例教学法的重要作用和强大生命力。但全面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首先应编写出本专业特色的案例教材,建立教学案例库。

教学案例应该本着“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每个案例都必须是真实事例,并配有相应的数据库以供选择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为了使学生对案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还需对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数据的取得程序和方法、调查表的表式、样本点的分布、数据的含义以及案例的约束条件等作具体说明。

教学案例要突出“精”和“新”,所谓“精”就是不求量多,但求质高,所谓“新”就是案例要与时进步,具有时代特征。对此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体会:如每逢年末,组织学生适时地搜集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网络系统等公布的有关统计方面的主要资料和数据做与教学相关的新的案例,学生在完成案例的编写过程中,既锻炼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也提高学生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正是统计课的一个教学目的,因此这项工作能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2.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应和传统授课方法相结合。

案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而在理论知识普及和更新方面,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具有其独到之处,它能全面、系统地向学员传授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但在讲授中要注意理论部分力求少而精,并注意启示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员在系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统计案例教学方法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它要求统计教师不仅要融会贯通统计理论和方法,而且要对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有熟练的把握。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起引导作用,针对不同的统计教学案例,教师只有事先亲自采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才能对学生使用哪些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提出建议,并对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得到的分析结果作出比较透明的比较和评价。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4.实施统计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加教学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是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的方式。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有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取得的。因此在实施统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案例教学,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图形、统计图表,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与传统黑板加粉笔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还能节约板书时间,增大课堂信息量,而且图文并茂、动感力强的课件又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篇2

1公路桥隧工程施工班组现状

1.1施工班组组织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施工企业逐步转型为管理型企业,大多以劳务分包的方式组织施工,其用工机制也发生变革,施工现场一线职工已经由原先企业职工变成面向社会的劳务用工。原有的固化劳动用工被多元化的管理及用工模式所代替,催生出诸多“包工头”组建的施工劳务队伍和“散兵游勇”,随意用工、管理不到位,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问题可能会给工程质量和安全带来严重隐患,阻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广东省、江西省数个在建项目桥隧工程施工现场的走访和调研,发现除个别未进行分包外,施工企业普遍采用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的模式组织施工生产。由于采用不同的施工组织模式,导致施工班组管理存在多种形态。具体来说,桥隧工程施工班组组建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施工班组由本单位职工组成;(2)施工班组长由本单位职工担任,班组成员由劳务分包队伍组成;(3)施工班组长和班组成员全部由劳务分包队伍担任;(4)其他组成方式。其中第(1)种情况在目前的公路桥隧工程施工班组中已很少见;第(2)种情况存在于中铁系统中的架子队,是重难点工程主要采用的班组管理形式;第(3)种情况为现阶段主要的班组组织形式。

1.2施工班组管理水平施工企业对班组的管理,要么采取单一形式,要么同时采取多种形式。施工班组组成形式的不同,势必造成班组建设和管理的不对称和不完善。施工企业对班组的管理存在不规范的情况,如未签订合法劳动合同、未提供相应的劳动保护和职业健康保障、对班组临建和生活设施管理不到位等。另外,管理方法简单、方式粗放、缺乏系统性都是施工班组建设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1.3施工班组成员特点施工班组成员大多数来自农村,存在以下基本特点:(1)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程度低;(2)综合素质低、安全意识淡薄、自我防范意识差;(3)专业技术水平低、业务能力差;(4)缺乏纪律性和执行力;(5)班组成员年龄结构偏大,人员不固定,流动性大;(6)班组成员安全培训不足。我国在安全教育培训方面相当落后。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相比而言,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等国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则在70%以上。

1.4施工班组安全职责我国施工行业安全监管体系现已基本完善: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企业负责自身的安全生产管理。在当前形势下,施工组织基本为劳务分包模式,班组安全管理由分包队伍的负责人负责。但现实中由于安全管理需要相应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班组安全管理职责不明确,以包代管问题严重,班组内未设专人负责安全检查,各自为政。生产活动中,大多只重视进度和效益,而不重视安全管理。

2施工班组人口统计学特征

2.1研究对象及其特征变量的选取由于缺乏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选取的相关标准,本文将借鉴其他同类研究成果,结合公路桥隧工程施工班组特点,选取施工班组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开展研究。梁振东研究了煤矿工人的年龄、工龄与经验、工作岗位、婚姻状况、吸烟、饮酒、家庭经济压力等变量与不安全行为意向及不安全行为的关系;赵君等研究了武汉市员工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单位类型和组织规模对组织导向和人际导向工作场所偏差行为的影响;张贵群和方卫华研究了北京市科技工作者的性别、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及职称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主要以公路桥隧工程施工班组为研究对象,选择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从事本工种时间、人员流动性等变量进行研究,分析各变量对施工班组安全管理的影响程度。

2.2现场调研与调查问卷本文收集了在建项目的55个施工班组、530名桥梁施工人员、375名隧道施工人员的基本信息,得到桥隧工程施工班组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的相关数据。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施工人员对班组建设的合理化建议。调研现场如图1所示。

2.3人口特征学变量如前所述,本文主要以施工班组成员为研究对象,选择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从事本工种的时间、人员流动性等变量展开研究。

2.3.1性别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结果显示:530名桥梁施工人员中,519人有性别信息,其中男性498人、女性21人;375名隧道施工人员均有性别信息,其中男性361人,女性14人。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知:在所有桥梁施工人员中,男性人数约占96%,女性人数约占4%,男女性别比例约为24∶1;在所有隧道施工人员中,男性人数约占96.3%,女性人数约占3.7%,男女性别比例约为26∶1。另外,从调查收集的资料来看,桥梁施工班组中,女性施工人员的主要岗位为搬运工或后勤人员;隧道施工班组全部为男性,女性施工人员负责班组后勤工作,不从事隧道施工作业。由此可见,在桥隧工程施工班组中,以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例相差很大。男性施工人员从事主要工作,是施工班组的主力;女性施工人员从事后勤或辅助工作,是施工班组的辅助力量。

2.3.2年龄通过对班组人员(其中桥梁施工人员458人,隧道施工人员375人)身份信息进行核实,得到施工人员的年龄分布信息,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桥梁施工人员中,40~49岁的从业人员最多,共164人,占总数的35.8%;其次为50~59岁的从业人员,共113人,占24.7%;30岁以下人员共60人,占13.1%;60岁以上人员共37人,占8.1%。隧道施工人员中,40~49岁的从业人员同样最多,共137人,占总数的36.5%;30岁以下人员共计78人,占20.8%;60岁以上共5人,占1.3%。根据桥隧施工人员年龄调研情况,绘制施工人员年龄分布及趋势图,如图2和图3所示。由图2可知,桥梁施工人员中,60岁以上人数占比较大,达到8.1%,表明从事桥梁施工的作业人员年龄偏老龄化。由图3可知,隧道施工人员的年龄基本呈正态分布,表明该类施工人员年龄结构基本合理。

2.3.3受教育程度如前文所述,施工人员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不高,这是影响班组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了294名桥隧施工人员的学历信息,如表2所示。表2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桥隧工程施工班组中,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施工人员占全部施工人员的11.5%;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施工人员占全部施工人员的88.5%。高中及以上学历与初中及以下学历人数之比为1∶7.7。显然,受教育程度影响着施工人员对安全教育培训的接受程度和对安全教育内容的接受能力。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施工人员是桥隧工程施工的主力军,因而是安全教育的重点对象。

2.3.4从事本工种的时间施工人员从业时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技术水平与施工经验。本次调查问卷,共收集到294名桥隧施工人员的从业时间信息,如表3所示。表3的统计结果显示,从业5年以上的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72.4%。其中从业5~10年及10年以上的人数占比分别为45.9%和26.5%,说明现阶段桥隧施工人员的从业时间较长,施工经验丰富。从业1年及以下的施工人员占比较小,仅为4.1%,反映出现阶段桥隧施工人员相对稳定,流入人员较少。

2.3.5人员流动性工程建设行业施工人员流动性大,是施工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本次针对桥隧施工人员的调研中,通过项目人员进场、离场登记信息的方式,确定桥隧施工人员的项目流动性。对主体结构已完成的公路建设项目进行调研,共收集到336名桥梁施工人员和264名隧道施工人员进出场的信息记录,得到桥隧施工人员项目工作时间情况,如表4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桥隧施工人员的项目工作时间不超过1个月的人数为124,占总调研人数的20.7%;工作时间为1~3个月的人数为119,占比为19.8%;工作时间为3~6个月的人数为121,占比为20.2%;工作时间超过6个月的人数为236,占比为39.3%。按照工程经验推算,一般桥梁工程主体结构(按简支梁桥算)施工建设周期为6个月左右。从调研情况可以看出,桥隧施工人员流动人数占比约为60.7%,可见人员流动性很大。

3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模式构建

基于施工班组人口统计学特征的调研,结合班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保障建设3方面需求,构建桥隧工程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模式。

3.1管理模式框架(1)班组组织建设研究中,基于桥隧工程施工人员年龄(隧道施工人员年龄分布基本合理;桥梁施工人员年龄偏老龄化)、性别(以男性为主)、从事本工种的时间(施工经验丰富)进行班组组织建设,同时针对班组长及关键岗位提出重点要求,并考虑班组成员的合理搭配。(2)班组制度建设基于桥隧工程施工人员受教育程度(文化程度低)、从事本工种的时间(施工安全多为经验积累)、流动性(施工人员流动性大)开展班组制度建设,建立相对实用且有效的制度,并对以往适用于企业自有班组的管理制度进行精简,同时通过安全责任制、安全教育、安全奖惩和安全纪律等制度对班组进行安全管理。(3)班组保障建设在班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完善的基础上,基于桥隧工程施工人员流动性(由于施工作业环境差、待遇偏低等因素造成人员流动性过大),提出相应的配套投入,如采取规范工作环境、改善住宿条件、提高收入及增强劳动保护等措施。(4)班组现场管控基于桥隧工程施工人员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差)、从事本工种时间(缺乏系统的安全技术,多以个人经验为主)、流动性(流动性大,缺乏系统的安全技能和知识培训),通过对班组进行风险源控制(告知)、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等方式保障施工班组的施工安全。基于以上思路,结合施工人员安全能力的差异及施工班组管理的难点,从班组组织、内部管理、配套投入及现场控制等方面考虑,建立桥隧工程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模式,如图4所示。

3.2班组组织建设施工班组组织是班组管理的前提,也是班组安全管理的根本。由于公路工程建设规模庞大,施工人员来自不同地域,存在生活习惯不同、文化差异大、语言沟通不畅等问题,在班组组织时应予以考虑。

3.2.1班组长选择公路桥隧工程施工具有难度较大、专业技术要求高、交叉作业多及安全管理难度大等特点,这使得施工作业班组长的选择尤为重要。班组长较强的领导力可以对员工安全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14]。因此,班组长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优秀的组织执行能力、较好的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通过收集55个桥隧施工班组长的资料信息,了解到班组长年龄、性别(均为男性)、从业时间和受教育程度的情况,如表5~表7所示。通过现场与10位班组长进行交谈,并结合班组长调查情况,初步选择以下几条作为班组长选拔的基本能力,如表8所示。基于桥隧工程施工人员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工作时间等特征,桥隧施工班组长应选择年富力强的男性成员担任,年龄不宜超过55岁。桥隧施工人员受教育程度情况的统计分析表明,班组长宜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以满足安全教育和班组安全管理的需求。桥隧施工属于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班组长应具有丰富的施工经验,以应对施工过程中的突况。

3.2.2班组成员配备施工班组成员是施工作业的最前线人员,保障班组成员的安全就是保障工程的安全。桥梁、隧道施工因其自身的特点,对施工班组成员的要求较高,具体如下。(1)基本原则施工班组成员应按照“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原则进行配备,即实行“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组建班组。另外,对专业性特别强、需要持证上岗的岗位,应严格执行持证上岗,不得无证作业。班组人员配备还应坚持“熟悉”原则。来自同一地域的施工人员拥有共同的生活习惯,便于交流,故可安排在同一班组,以利于施工安全管理。(2)人员配置由于桥隧施工人员受教育程度低,结合班组安全管理及教育培训需求,建议实行“8人班组模式”:施工班组由班组长、副组长和班组成员组成;桥梁工程每个作业班组均应设置班组长;成员较多的班组可根据要求配备副组长;每名班组长或副组长管理6~7名班组成员;对于班组人数小于等于8人的,可仅设1名班组长;对于班组人数大于8人的,可设1名班组长、1名副组长;原则上,班组人数不宜超过16人,否则班组应按每名班组长管理6~7名班组成员的要求,增设副组长。(3)其他要求根据桥隧施工人员性别和年龄分布特征调研情况,施工班组成员应以男性为主,女性为辅;针对桥隧工程施工特点,桥隧施工人员年龄原则上不得超过60岁,桥梁工程中需要登高作业的施工人员不得超过55岁。另外,根据桥隧施工人员的性别比例,女性施工人员宜担任施工班组的后勤工作和辅助工作,同时可担任施工班组的安全协管员和安全宣传员,促进班组安全文化的建设。

3.3班组制度建设根据施工人员受教育程度分析,进行现场走访调研,发现桥隧工程施工班组内部管理普遍存在无管理制度、无岗位职责、无配套奖惩措施等问题,安全管理基本处于真空状态。施工企业仅与劳务分包商签订劳务分包合同,而对劳务分包商的内部管理基本不加干涉。施工班组内部管理是班组安全管理的内在要求。因此,施工班组内部管理应明确岗位职责、推行岗位(工种)责任制、制定相关安全制度(如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并严格落实相关制度,也即从制度建设、责任落实和兑现奖惩三方面加强班组内部管理。

3.3.1安全责任制基于现阶段班组安全管理现状,应完善班组安全管理体系。首先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班组岗位安全职责,保证安全生产。施工单位应要求劳务分包单位制定班组岗位责任制,若劳务分包商无相关制度,则应严格执行施工企业制定的班组岗位责任制(施工班组长及班组成员),将施工现场班组管理真正纳入施工企业自身安全管理体系。

3.3.2安全管理制度施工班组安全管理制度主要包含班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和班组安全奖惩制度。施工班组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统计结果表明,桥隧工程施工班组成员从业时间较长、年龄存在老龄化趋势(桥梁施工人员)且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主要源自以往的施工经验,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甚至有些经验并不符合安全作业要求,这势必造成施工人员对安全行为和安全教育培训的抵触。因此,应建立适应性安全教育制度,编制适用于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教材。同时,应建立安全奖惩制度。通过安全奖惩,对符合施工安全的行为进行激励,对违反安全要求的行为进行惩戒,使施工人员的安全行为规范化和持续化,从而形成一种安全习惯。

3.4班组保障建设施工班组安全管理应包含相关配套及投入,包括施工作业环境、生活环境、施工人员收入及相应的劳动保护等方面。通过现场走访、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形式,得知施工人员对工资收入的关注最高。但当收入相差不大或收入水平下调5%而其他配套(如生活环境、作业环境等)得到改善时,90%以上的施工人员会选择到工作环境相对较好的施工项目工作。由此可见,施工人员个人安全意识在逐步增强,对安全配套设施的关注度有很大提高。因此,为提高班组安全管理,有必要保障相关配套投入,为施工班组成员提供较好的生活环境,营造安全的作业氛围,同时加强其劳动保护,尤其是在高粉尘、高噪音的隧道施工中,应配备有效的防噪音装置、防尘口罩等。

3.5班组现场控制施工现场是施工班组安全管理的重点。现场控制是施工班组安全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现场控制包括安全防护、风险告知和安全检查。(1)安全防护。对重大风险区域进行安全防护,确保安全防护设施的有效性和可靠性。(2)风险告知。施工现场应严格落实风险源管控制度,实行风险预警和风险告知制度,使施工人员明白作业场所存在的重大风险,并引起重视。(3)安全检查。严格落实班组“三工”(工前、工中、工后)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隐患,确保安全防护设施有效、可靠,同时对施工班组成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纠正。总之,桥隧工程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模式是基于施工班组人口统计学特征建立的,并将班组安全管理中现存主要问题作为该模式建立的重要方面。目前,该班组建设管理模式已在安徽在建项目桥隧工程施工班组进行试点应用。

4施工班组安全管理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桥隧工程施工班组安全管理,本文针对班组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4.1建立班组安全管理制度施工单位应制定班组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将班组安全管理纳入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方面,同时加强对分包单位班组的安全管理。

4.2开展班组适应性教育培训开展针对性、适应性安全教育。编制班组安全教育培训教材,采取现场教学、班前三分钟安全教育、漫画或动漫宣传、观看安全警示片、安全实操等培训方式,丰富班组安全教育形式,防止培训教育走过场,达到安全教育培训的目的。

4.3形成相对稳定的作业队伍将施工技术骨干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其进行重点培养。通过提高其社会福利、收入水平等,吸引技术力量加入企业。组建专业化作业班组,承担专业施工任务:当企业有施工任务的时候,首先完成本单位施工任务;当企业无施工任务时,可对外从事相应专业化施工,保证施工队伍相对稳定。

4.4开展班组级安全活动针对桥隧工程施工工作内容单一、施工人员与外界沟通少的现象,可不定期地组织班组级安全活动,丰富施工人员业余生活,增强施工人员的企业归属感,比如:开展心灵关怀活动,对优秀施工人员进行表彰;开展家庭关怀活动,为施工人员子女寄送贺卡等。

篇3

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往往开门见山,不做过多铺陈渲染。以2009年-2011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报告一开始,随即进入前期工作回顾,把上一年有关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粮食产量、城镇新增就业等各项指标数据一一列举,毫不拖泥带水,显示出我国政府工作高效、务实的风格。

考虑到民众的不同接受程度,政府工作报告简洁明快,没有复杂的句式结构,多以总分总结构行文,逻辑清晰,便于理解。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为上一年工作回顾和本年度主要任务,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大小标题。例如: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大标题为:“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二、‘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三、2011年的工作”;小标题:“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二)毫不放松地做好“三农”工作;(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五)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条理清晰,便于民众翻阅查询各项措施和问题。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报告往往以“各位代表!”为段落开篇,向各位代表提出要求与号召,内容丰富又不失气势,行文自然达到,引起共鸣。

二、内容编排

(一)信息全面

政府工作报告全长近两万字,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报告中,涉及的内容不可谓不广泛,报告对经济、就业、医疗、教育、法制、环保、国防、财政、外交、创新等等均有阐述。报告中所涉及到的社会保障、物价、房价、养老、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等民生话题,也一直位居“两会”期间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排行榜前列。可见,在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以百姓民生为重,彰显了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百姓问题的关切。

(二)重点突出

政府工作报告的信息全面,但如果将每个信息都拓展开来,势必篇幅冗长,事倍功半,因此在报告中突出重点显得尤为重要。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的主题在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体现的淋漓尽致,近几年的报告均以大量篇幅阐述经济发展形势和相应的经济举措。从2009年-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高频词汇的统计汇总情况可以看出,经济类词汇引用率很高。这种不断重复出现的词汇,可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强化人们的印象,做到突出重点,事半功倍。

例如:扩大就业历年来都是我国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在每一年的报告中都有详尽的阐述: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最低工资制度等。2010年谈到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松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城镇新增就业5771万人,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等等。

(三)用数字说话

首先,政府工作报告通常把发展指标量化,以指标数字的形式直观醒目地规划了未来的发展蓝图,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有数字指标的同时又不失文字的配合叙述,向读者和听众传递了丰富的信息。例如:就GDP预期增长率而言,我国已经连续第七年把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设为8%左右,但同样是8%,实质却发生了变化。在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8%着眼于保增长;2010年8%在于巩固经济向好趋势,而2011年的8%,核心是稳住经济增速,致力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这里连续的8%表明了中国GDP从重量轻质向重质保量的转变。

篇4

统计学作为经济类、管理类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但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师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高职高专教育和普通本科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本科院校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主要以理论为主,而高职高专院校则以实践为主,强调学生学有所用。

前者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学习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而后者针对的对象则是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弱的学生,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本文意在分析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的一些特点以及应该采用的教学方法。

一、用通俗简洁的语言进行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对客观实际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预测或决策的学科。它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一直被学生认为是枯燥而难学的课程。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过于注重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理论的演绎,使学生深陷繁复的计算中,对于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则很少讲到。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一般都津津乐道于统计学基本概念的阐述和统计公式的推导,使用的语言都非常专业化、学术化。对一部分学生来讲,他们认为教师的语言是晦涩难懂的。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分数相对较低,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质量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总体水平偏低,参差不齐异常突出。

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要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这是高职高专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语言一定要简洁、通俗,只有这样才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这种语言形式要贯穿讲课的始终,不管是讲授统计思想、统计概念还是讲授统计公式。可以把公式具体化,删繁就简,挑选重点有代表性地着重讲解,而没有必要对每一个公式都推导其来龙去脉。还可以通过不断地举例来解释说明统计概念的实际意义,使学生活学活用。另外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多用些提问句、疑问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要和学生互动,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统计学的灵魂在于与经济管理类各实质学科相结合,用统计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与学生熟知或学过的课程联系,这样更加便于他们理解、掌握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并且能把所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其中。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分析案例,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理解理论知识。这个方法在高职高专的授课过程中运用得非常广泛,普遍反映效果良好,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在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

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就是精心选择适当的案例。所谓的适当是指:一要和所讲述的理论知识联系密切;二要难度适中,但要有综合性,不能只针对某个具体定义而编写,因为案例太容易就没有挑战性,不深入讨论就学不到东西,太难就会让一部分学生知难而退,不参与讨论;三是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所选的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而不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其次,要组织好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需要发生变化,要从教师的角色转化为一个普通学生,让自己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当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要直接作答,而是引导学生互答问题和辩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觉地归纳总结。第三,还要注意在案例课结束以后,要让同学们写总结,把课上所运用的理论知识,在讨论中领悟到的东西,以及自己归纳总结的东西书面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利用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授课重点转向过去传统教学顾及不到但实际上更加重要的方面,即从过去主要针对统计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转向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教学课件的制作。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该自觉地学习并掌握教学课件的制作:

首先,要学会运用PowerPoint,并且充分运用PowerPoint的动画功能,这些动画功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由于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或幻灯片信息的流量大、速度快,接受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可以不再记笔记,而是将不明白的作标记,课件可以让学生课下拷贝,以便于复习。

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选择一些分析软件,例如Excel办公软件。Excel是《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中的一部分,高职高专的课程普遍把《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这门课程安排在大一上学期,而《统计学》这门专业基础课则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开设。所以在学习《统计学》时,学生都已对Excel的使用比较熟悉,在具体授课时教师只需把其中的统计分析功能介绍给学生,再演示一些实例,学生一般很快就能掌握,另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操作来检查教学效果。

四、注重实践操作

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行业基层技术型应用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因此,高职高专教学中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的学时所占的比例相对高于普通的学历教育,即其教学目的应在于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重叠,重理论轻实践,实际操作能力很差。

高职高专的学制一般为3年,而学生的基础较差,理论上也很难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这使得很多高职毕业生难就业,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每个专业都建有相对应的实验实训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让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给学生联系的实训基地,让学生真正地接触现实,了解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还可以就具体问题,模拟问卷调查,从得到的调查数据里运用统计知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例如: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就曾组织过学生就生活费的花费问题做过调查,在具体调查过程中考查学生都是用了哪些统计方法,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姚波。建构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专业模式[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2).

篇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available microelements in farmland soils in Wendeng District of Weihai City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geostatistics and ArcGIS. The result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vailable B, Fe, Mn, Cu and Zn accorded with the logarithmic normal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ents of trace elements were all within the normal range, but the total level was lower.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s of soil microelements had greater differences and the distribution was not balanced. The available Fe, Mn, Zn and Cu belonged to moderate degree of variation (10%~100%), while the available B belonged to low degree of variation (

Keywords Plow layer soil; Trace elements; Spatial variability; Kriging interpolation

微量元素是土壤的重要?M成成分,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因子[1],虽然在土壤中含量比较低,但对作物正常生长影响广泛,有重要探究意义。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对土壤微量元素进行了多方面探究,基于地统计学的内插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推动对微量元素空间异质性研究探讨,比如徐尚平等[2]用克里格法分析了内蒙地区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结构,发现母质和以土类为代表的表生地球化学作用是影响分布模式的主要因素。张庆利等[3]对城郊蔬菜基地、赵彦峰等[4]对城乡交错区分析耕层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认为,有效锌和有效铜的含量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农业生产中施用的氮、磷肥等将导致土壤-植物系统中微量营养元素的失衡,从而引起微量元素的缺乏[5]。

本文在前人对文登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文登区土地类型、地形、利用现状等因素分析了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有效弥补了文登区土壤养分分析的不足,以更全面直观地了解文登区微量元素分布现状,有助于精准施肥,因地制宜,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指导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文登位于山东半岛东部,在北纬36°52′~37°23′、东经121°43′~122°19′之间。西阻于昆嵛山,与烟台市牟平区和乳山市相接,北连威海市环翠区,东邻荣成市,南濒黄海。总面积1 645 km2,海岸线155.88 km。全市土地总面积161 461.77 hm2,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4.90%。文登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的东部,总的地质特点是:地质简单,岩浆岩分布广泛,构造不太发育。全境两侧高,中间低,北部高,南部低,像一个簸箕,口向南,伸向黄海。境内地形复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平原沿河谷两岸及滨海地区呈带状展布。山地占总面积19%,丘陵占58.4%,平原占22.6%。文登地处北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分布不均,夏季较为集中,春秋季降水偏少,常发生干旱。根据全区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全区土壤有6个土类,10个亚类,14个土属,97个土种,179个变种。棕壤是全区主要土壤类型,分布于各地,可利用土地面积13.15×104 hm2,占可利用总面积的83.59%。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品采集与分析 2011 年 9 月(作物收割后) 进行耕层土壤(0~20 cm)的取样,以威海市文登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图件,结合研究区实地情况,根据均匀布点原则并进行实地采样,采取多点混合和四分法采集 0~20 cm 耕作层土壤,用手持GPS定位采样点,共布设2 387个土壤采样点,经筛选选取1 086个采样点(图1)。

土壤有效铁的测定采用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6];有效锌、锰的测定采用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7];土壤有效硼通常是指以沸水提取的硼,用甲亚胺比色法测定;有效铜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1.2.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利用 SPSS 19.0 对数据进行K-S检验和一般描述性统计,剔除原始数据中的异常值后,如不符合正态分布,需进行对数转换。利用GS+7.0和ArcGIS10.0软件互相辅助对数据进行半方差分析和拟合,依据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参数,选取最优拟合方法,在地统计模块中进行普通Kriging插值,生成微量元素空间变异分布图。

半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可用来分析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变异的随机性和结构性,它是地统计学特有的工具和分析的基础[8]。变异函数是研究空间变异的关键函数[9],该函数为:

r(h)=12δ2[Z(x+h)-Z(x)]。

式中:h―样本间距;Z(x)―在位置x处的数值;Z(x+h)―在距离x+h处的数值[10]。

实际工作中区域化变量的变异性往往很复杂,它可能在不同的方向上呈现不同的变异性,或者在同一方向上包含着不同尺度的多层次的变异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统计分析特征

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指标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按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文登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差异较大,有效Fe、Mn、Cu、Zn、B 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02~9.32、1.63~8.52、0.03~0.94、0.01~0.72、0.10~0.26 mg/kg,其平均含量分?e为4.26、4.35、0.31、0.22、0.24 mg/kg,其中有效Mn的平均含量最高,有效Zn的平均含量最低。按照山东省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分级标准,从平均含量来看,有效态Fe 处于低等水平(2.5~4.5 mg/kg),有效Mn处于低等水平(1~5 mg/kg),有效Cu处于中等水平(0.2~1.0 mg/kg),有效Zn处于低等水平(

2.2 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空间异质性特征分析

块金值也叫块金方差,反映的是最小抽样尺度以下变量的变异性及测量误差,表示随机部分的空间异质性。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为空间相关度,表示可度量空间自相关的变异所占的比例,表明系统变量的空间相关性的程度。如果比值75%说明空间相关性很弱。如表2所示,各个微量元素块金值/基台值均小于25%,说明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在该研究区内,受人为因素(耕作、施肥、种植制度等) 的影响较小。由表2可知,土壤微量元素的半方差函数拟合效果最优,有效Fe、Mn、Cu、Zn用指数模型拟合效果最优,有效B用球状模型拟合效果最优。

2.3 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的空间局部插值分析

空间插值分布图可以更直观地体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为便于全面、直观地揭示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在 ArcGIS10.0 中,对各个微量元素采用普通Kriging插值(图2)。中部低山丘陵区有效Fe含量较高,在 6.0 mg/kg 以上,中南部边界地带有效Fe 含量最低,且有区域性特征,基本在小观镇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是菜地和果园。有效Mn的分布特征与有效Fe有一定的相似性,环绕在铁元素密集区周围。有效Cu在北部山区、中北部圣经山以及中南部低山丘陵一带较为集中。有效Zn和有效B地域差异不明显,分布较为细碎化,说明受人类活动、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比较少。张忠启等[12]研究了江苏省沛县土壤全氮空间变异性,土壤类型对土壤全氮含量有着重要影响,成土母质是影响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微量元素空间分布较为复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与研究区的成土母质有关,成土母质是影响微量元素含量和空间分布的首要因素[13],文登区成土母质大部分为酸性岩风化物,土壤代换量平均在6.5 cmol/kg土,保肥能力弱。

3 讨论

通过对文登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分析,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研究:

(1)全面统计微量元素的空间信息,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地形、气候等相关数据,整合土壤有机质与氮磷钾大量元素信息,进行土壤养分综合分析,提高插值精度,为进一步开展文登区土壤监察与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2)文登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总体偏低,施肥是土壤养分补给的重要来源,在施肥过程中土壤微量元素也会产生动态变化,应根据不同乡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阶段和科学施肥水平,因地制宜加快配方肥推广,绿色防控,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应用,规范化、标准化使用化学投入品,不断改良土壤,使土壤养分达到生态平衡,改善缺乏现状,助力农业生产。

4 结论

本研究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借助GS+软件辅助调参,运用克里格内插的方法分析了威海市文登区耕层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钱学森教授曾经给系统下的定义是:系统就是由许多部分所组成的整体,所以系统的概念就是要强调整体,强调整体是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教学系统这一提法就是系统论思想作用于教育教学领域的体现,所以教学系统也符合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教学系统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它与社会系统相似,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杂大系统,但是它相对社会系统而言,是一个作用明确的系统,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的自组织系统。教学系统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以完成教学目标的整体系统,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内容。

教学是能动性要素是教师和学生,而教师与学生也属于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从社会大系统来看,教学系统是培养人的服务系统;从个体人的系统来看,教学系统是人的发展系统。教学系统作为一个复杂大系统也有自身特征。

1教学系统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的最鲜明、最基本的特征之一,系统之所以成为系统,首先就必须要有整体性。教学系统整体性是指,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等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教学系统整体,就具有单个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从而表现出教学系统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教学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

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多层次组合,同时也是一个表现出多层次整体性的活动。首先,教师及教师的活动体现着整体性。教师统一受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协调管理,不同学科教师分工组合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及其掌握和运用的教学要素中的教学方法共同作用于教学活动。其次,对于学生层面而言同样如此。学生不能等同于人和学习方法的简单家和,诸多学生一起还衍生出了竞争与合作。再次,在教学系统中,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知识体系的构建、知识的梳理直至学生的发展都是教学内容整体性的体现。

因此,教学系统的基本问题和研究的出发点就是教学系统的整体性问题。

教学系统既然能从社会系统中独立出来,并且有别于其他社会子系统,就说明了教学系统区别于其他系统的规定性,这也从事物存在的方面反映了教学系统的整体性。从系统整体性最根本的着眼点来看,“系统是有组织的群体,组织性表现为元素或部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联系”,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教学系统具有了整体性。

2教学系统的层次性

由于组成教学系统的诸要素的种种差异包括组合方式及相互作用形式上的差异,从而使教学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教学系统层次性就反映了这种有质的差异的不同的系统等级或教学系统中的等级差异性。

教学系统的层次是层层嵌套的,形成了一个层次网络,同时教学系统子系统中教的子系统、学的子系统、媒介子系统,以及每个子系统中的教学要素等概念都是相对的,例如教的子系统可以说成是教的要素,而教学内容这个要素又可以看作是各种知识、教学目标等组合形成的低级系统。所以子系统和层次的划分是客观世界层次多样性的反映。研究问题的侧重点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等都有可能导致系统层次的划分各式各样。

对教学系统来说,从物质的存在形式来看,教学系统是一个有形要素构成的层次与无形要素构成的层次的组合,当然,无形要素层次主要由有形要素层次衍生而来;若单论教学系统构成的要素“若教学要素作为第一层次,那么第二层次则是平凡要素与特质要素,平凡要素中的各要素和特质要素中的各要素组成第三层次,第三层次的要素又含有若干要素组成第四层次,如此类推”;从教学规模来看,存在着各种大、中、小型学校及教育教学机构,形成了规模上的层次差异;按个体成长发展顺序来说,教学是一种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至大学的递进层级系统;从观念形态来看,教学是一种知识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综合的知识累积系统;从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来看则教学系统则包括教的子系统层次、学的子系统层次、媒介子系统层次。

3教学系统的开放性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不能够独立的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相互的联系中”,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观点。教学系统作为社会子系统的一部分,同样也是整个世界系统的组成部分,必定与外部环境或其他系统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诚然,与社会系统联系最为紧密。社会系统也就成为了对教学系统影响最大的外部环境。

教学系统的开放性原理表现为教学系统具有不断地与社会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这是教学系统不断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也是教学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

教学系统的开放性体现在教学要素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上,按照耗散结构理论,教学系统的开放性表现为不断引入负熵的过程。每年大量的新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之中,学生不断地从学校走入社会,科技发展的新内容不断更新到教学内容之中,这些都是教学系统从社会环境中获取的负熵流。

教学系统的开放性不仅是指对于社会环境这种高一层次的系统开放,也包括向低层开放,即向教学系统内部开放。系统向{层开放,使得系统可以与环境引发生相互作用,可以发生与环境之间的既竞争又合作;而系统向低层开放,使得系统内部可能发生多层次的、多水平的在差异之中的协同作用,更好地发挥系统的整体。

4教学系统的自组织性

教学系统的自组织性是指,在教学系统的开放性而产生的内外因素的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下,内部要素的某些偏离系统稳定状态的涨落可能得以放大,从而在系统中产生更大范围的更强烈的长程 相关,最终自发组织起来,使教学系统从低级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

教学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这是教学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前提条件;教学系统是一个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在内的常常表现出混沌性的非线性系统,各要素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函数关系,这是教学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内在动力。

在教学系统中,各要素偏离平衡状态的涨落主要是由于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在教学系统内部,在教师、学生、教学评价等都是典型的非线性系统,在信息多向流通的过程中,每一个内部子系统皆有可能因其非线 性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并被逐级放大、最终影响整个系统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引起这种涨落的诱因,通过前文分析,教学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必不可少存在各种联系,社会系统作用于教学系统的影响便会造成内部的涨落。这种涨落成为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原初诱因。

(通讯作者:时小翠)

参考文献

[1] 钱学森,等.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204

[2] 李定仁,范兆雄.教学要素与教学系统最优化[J].教育科学,2003(6):17.

[3] 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1.

篇7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习这门课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自然观,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潜能。小学科学课其目的还是让学生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从而培养他们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达到科学启蒙教育的目的。

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如: 3岁以前是发展口语的最佳时间3岁:最适合学习词汇的一年,词汇量增强,用代词、形容词和介词,而应在实际环境中学习,说出完整的句子4岁:口语成熟的一年词汇和句法运用(复合句)趋于成熟,表达能力增强5-6岁:阅读能力增强、对书面语有较高的理解力。6、7岁到12、13岁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二小学高年级儿童则随着生理年龄的变化,逐渐步入青春发育期。小学时期往往被称为前青春发育期。外在表现有:儿童贪玩、好动、活泼、热情儿童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儿童自觉性和自制力较差、儿童自我表现欲强,喜欢被肯定、被表扬儿童可塑性强。[1]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在这就科学课中运用儿童的心理特征培养:儿童的学习科学课兴趣、儿童感知能力、观察能力、概念概括能力、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进行论述。

1.儿童的学习科学课兴趣

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最初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2]对有关具体实施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毫不感兴趣,那就会觉得学业负担很重,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必然学不好。相反,只要有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易于学好、记牢,有很好学习效果。从访谈小学生对象中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也喜欢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经常拆装一些小物品,会对一些奇怪的具体现象一直追问家人、朋友和老师,也会自己亲手做实验,进行小发明制作,也会深入思考和探索科学课上所学知识。因此学校多开展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的活动以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

2.儿童感知能力、观察能力

从小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善模仿、强记忆但注意力20分钟左右不太持久的年龄特点,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空洞说教,只会让学生注意力慢慢不集中。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事物具体地展现在小学生面前时,要让他们亲自去看看、听听、闻闻、尝尝,这实际上就是小学生探索他们生活中的世界的奥秘过程。三年级科学课程就有观察植物 、动物的及周围事物的活动:我看到了什么我的大树、各种各样的叶、寻访小动物、我的观察研究、观察自己身体、我的手、一杯水的观察等等。增长学生见识,认识到周围世界之博大,教师应带领小学生正确地去观察、去思考,在观察得到的感觉的基础上上升到知觉认识,并有一定的比较同种事和不同种事物的能力,如比较水的多少、各种各样的叶等等。

3.概念概括能力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掌握的概念大多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总是只看到事物形象的、外部的特征,要抽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比较困难,概括能力差。[3]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事物表象的作用。在感知到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直接经验,在经验的不断积累后促成对某事物概念的形成。在讲"沉和浮"这两个概念时,虽然学生可能见过物体沉或浮,老师也要通过联系学生的直接感知还有通过做实验、放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物体沉和浮的表象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表象归类概括出物体沉和浮的概念。

4.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有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完善、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小学时期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形式交错发展的时期,主要是发展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并不意味着形象思维的消亡。

低年级小学生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中、高年纪的小学生才逐步学会区分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同时也离不开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科学课教学还是要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使学生感知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其次,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用抽象的方法解决问题,抽象除了可以使思维概括、简约、深刻以外,还有发现真理的功能。教师在讲冷与热这章时,首先让学生感知冷水的冷与热水的热,然后在接下来的课程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冷是冷多少?热是热多少?学生必然会讲一些表象的结果如冷得发抖,热的出汗等等。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知道冷热的程度是可以计量的,再抽象出温度这个概念来。

参考文献

篇8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21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53-02

急性心包炎是发生在心包脏层与壁层间的急性炎症,病因大多是由于全身性疾病导致,症状常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等,大部分患者的心电图显示ST-T的变化。急性心包炎与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的症状相似,有时两者会出现误诊,本文将通过对比两者在临床表现、心电学特征等方面的异同对其加以区别[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分别搜集从2011年3月-2013年4月间确诊的急性心包炎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将其按病种分组。急性心包炎组:选择临床表现和(或)心电图特征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符合要求的患者共21例,年龄范围在21-77岁之间,平均年龄48.3±13.4岁。同时急性心肌梗死组:选择同期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1例(以ST段抬高)为选择标准,患者年龄范围51-82岁,平均年龄54.6±11.4岁。两组中的患者都合乎国际心脏病学会以及WT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规定的急性心肌梗死判定指标[2]。

1.2 方法。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详细病史记录、常规体检,并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检查时间分别是:入院24小时后一次、三天内每天至少检查两次,三至七天每天至少一次,有需要时随时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进行比较,各种症状显示的差别只有心包摩擦音(P

2.2 对两组患者的心电图进行比较,除了窦性心动过速外,其余各项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进行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的心电图进行比较(n,%)

3 讨论

急性心包炎的临床表现以及心电图特征有时候与急性心肌梗死非常相似,所以容易出现误诊,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而对患者进行溶栓等治疗,就会对病患产生不良作用。因此笔者通过对两种病症患者各21例进行比较,就两者的区别得出以下几个方法:①从胸痛症状区别:胸痛症状在两种病症中均有出现,但是急性心包炎的疼痛一般在胸部发生,所以患者进行呼吸或咳嗽等动作时,疼痛加重;将身体向前斜着疼痛就会缓解。急性心肌梗死的疼痛却不会因为动作或位置而有改变,这是两者的区别。②从心包摩擦音差异区别:这是两者最显著的区别,心包摩擦音是急性心包炎的明显特征,在急性心肌梗死病症中却不会出现。③两者在心电图(ECG)显示中的区别:从这点上对两者区别有一定难度,却还是有差异。急性心包炎在ECG中偶尔会出现损伤电流,致使在ECG中表现为大部分ST段偏移,但由于变化幅度小,所以没有产生Q波;急性心肌梗死ECG心电图中ST段大都呈现为弓背向上型,大都产生了病理Q波。此外急性心包炎ECG中PR段偏移形态也可以帮助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区别,PR段偏移和ST段抬高的出现率大体相同,并且PR段偏移维持的时间较ST段抬高的时间更长[3],因此具备相同诊断意义。④从心律失常判断两种病症:急性心肌梗死经常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有时还会出现阿斯综合征;急性心包炎偶尔发生心律失常,一般是由于基础心脏疾病导致。

综上所述,急性心包炎与急性心肌梗死在很多方面有差异,只要医生在治疗前进行详细而准确的检察和判断就可以避免误诊。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76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2-1101-02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Chronic Nasosinusitis Among Children Aged 4-14 in Yiwu/LOU Zheng-cai*,LOU Zi-han,LOU Peng. * 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Yiwu Central Hospital,Yiwu(322000),Zhejiang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pidemical features of pediatric chronic nasosinusitis and the correlative risk factors in Yiwu. Methods By randomized cluster sampling,from Mar to Sep in 2006 in Yiwu,3 919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aged 4-14 from seven schools were investigated about chronic nasosinusitis and paranasal sinus diseases with a self-filed questionnaire combining with confirmation from doctors' examination. Results Prevalence of chronic nasosinusitis in children was 36.72%(1 439/3 919) in Yiwu. However,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prevalence between girls(36.14%) and boys(37.35%).About 80.16% chronic nasosinusitis children suffered snuffling,65.71% suffered sniveling and 39.76% suffered headache. Percentage of asthma,bronchitis,and pharyngitis among 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 children were 0.82%,23.54% and 44.36%.Conclusion Prevalence of 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 is high in Yiwu children.Hence,strategy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RS should be practiced.

【Key words】 Nose diseases;Paranasal sinus disease;Prevalence;Epidemiologic factors

研究儿童慢性鼻及鼻窦炎的患病情况,掌握相应的科学数据和资料,探讨其流行和变化的规律,并通过实施行之有效的健康促进干预措施,降低患病率,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于2006年3-9月对义乌市4~14岁儿童进行了慢性鼻及鼻窦炎患病率及鼻相关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义乌市具有一定代表性、生源相对集中、学生同龄人数最多的城区和农村小学各2 所,城区及农村幼儿园各2所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4~14岁儿童共计3 919名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抽调具有3 a以上住院医师职称的专职医生组成体检组,严格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检测细则》进行耳鼻咽常规检查。制定问卷调查表,调查对象为学生家长、教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是否经常出现鼻塞、流涕、头痛、耳闷、干咳等症状;(2)出现上述症状能否及时就诊; (3)鼻腔鼻窦疾病引起头痛、干咳,首先选择哪个科就诊;(4)看电视时经常开大声音,是否注意自己的听力;(5) 是否经常感冒,哪个季节最多; (6) 经医生明确诊断鼻及鼻窦疾病能否及时遵医嘱治疗等。填写表格前,体检医生对表格内容、鼻及鼻窦疾病常见症状逐项加以解释说明,由家长及教师填写后统一收回。

1.3 鼻腔体征检查 在每个教室后面固定3~4只100 W灯泡,额镜照明下用前鼻镜及压舌板检查鼻腔及口咽部。鼻甲肥大或鼻中隔偏曲儿童,单纯前鼻镜检查困难者鼻腔内喷以少许1%地卡因麻黄素溶液,10~15 min后重新检查。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或生活指导教师监督下按学号先后顺序依次检查。同时配备专职人员记录鼻腔及口咽体征。对体征明显及高度怀疑慢性鼻及鼻窦炎对象定期辅以影像学检查。参照《耳鼻咽喉科全书(鼻科学)》[1]有关儿童鼻炎、鼻窦炎的诊断标准:(1)病程超过3个月;(2)持续性或间歇性鼻塞、流涕(黏液涕、黏液脓涕、黄脓涕);(3)鼻内镜检查见鼻腔黏膜慢性充血、下鼻甲肥大,鼻道多涕 (黏液涕、黏液脓涕、黄脓涕),引流见鼻道、嗅裂等处有脓涕流出或后鼻孔有脓涕流出;(4)影像学检查(X-ray、CT或MRI)示鼻窦炎性改变。有关上消化道、下呼吸道相关疾病资料(哮喘、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的获得来源于问卷中既往病史回答。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数据采用PEMS 3.1软件包分析,主要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共调查3 919名儿童,检出有患鼻病的儿童2 324名,总检出率为59.30%。部分学生存在数种疾病,总检出率按最主要疾病计。以慢性鼻及鼻窦炎检出率最高,达36.72%。共检出鼻腔鼻窦常见疾病11种,最常见的鼻病为慢性鼻及鼻窦炎、血管运动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

2.2 城乡及不同性别儿童患病情况比较 农村学生慢性鼻及鼻窦炎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区学生,而城区学生过敏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鼻中隔偏曲、萎缩性鼻炎患病率城区与农村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童各种鼻腔鼻窦疾病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1,2。

2.3 鼻腔及鼻窦疾病的症状及并发症分析 儿童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头痛,分别占80.16%,65.71%,39.76%,咽部症状、慢性干咳、支气管炎的检出率分别为44.36%,28.74%和23.54%。

2.4 学生家长对疾病的重视程度 此次共回收表格3 670份,应答率为93.65%,其中有效问卷3 435份。由调查结果可知,城区学生家长比农村家长更重视学生慢性鼻及鼻窦疾病的患者情况,比农村家长更易对学生鼻病及时并遵医嘱进行各种有序干预;但城区及农村家长对儿童慢性鼻及鼻窦炎多数易误认为感冒未愈而首先带子女到儿科就诊。

3 讨论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不断重视,儿童慢性鼻及鼻窦炎等各种鼻病的发病率较以往呈下降趋势。但由于鼻腔鼻窦疾病部位隐蔽,多表现为全身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如头痛、干咳等,常被家长及少数医生所忽视,因此儿童慢性鼻及鼻窦疾病仍有一定比例。其产生的各种症状已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学习及生长发育,如慢性鼻及鼻窦炎引起的鼻后滴漏综合征已成为慢性干咳的三大主因之一[2]。

鼻及鼻窦炎可分为急性、急性复发性和慢性鼻及鼻窦炎。鉴于急性和急性复发性鼻及鼻窦炎病程相对较短,发病机理与慢性鼻及鼻窦炎不尽相同[4],尤其是儿童及家长对急性和急性复发性鼻及鼻窦炎的问卷调查可信度较差,因此流行病调查仅涉及儿童慢性鼻及鼻窦炎相关问题。儿童鼻及鼻窦炎的发病机制有别于成人鼻窦炎,尤其是胃食管反流等全身及局部因素对鼻腔疾病的影响[3]。今后应继续对其发病原因、诱发因素等相关发病机制进行流行病学研究,以有效防治儿童慢性鼻及鼻窦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此次调查发现,市农村与城市儿童慢性鼻及鼻窦炎患病率存在较大差异,但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与城市学生耳鼻咽喉患病率的差异可能会逐步缩小。

4 参考文献

[1] 卜国铉,主编.耳鼻咽喉科全书:鼻科学.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364-373.

[2] 马洪明.慢性咳嗽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1,21(2):85-88.

篇10

一、储层类别划分

溱潼凹陷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孔隙,而且,各类成因的砂体都具有石英含量不高、长石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而岩屑含量较高且变化大的特点,这种变化明显受沉积相和岩相的控制;单矿物(石英、长石)含量高低与岩石粒级呈负相关关系;岩屑含量高低与沉积速率呈负相关关系;岩屑类型受母岩岩性控制。砂岩中杂基含量则受沉积相的控制。根据对各层序内每个体系域的沉积体系分析可知,凹陷内形成储层的沉积环境主要包括河流、三角洲、扇三角洲、水下扇及滨湖相等。各沉积相带储层物性特征如表1所示。除沉积环境外,砂岩储层在埋藏过程中还将受到成岩过程的改造。

根据岩石矿物组合判断,溱潼凹陷储层成岩后生作用阶段划分如下:早成岩A期(3500m)。因此,从凹陷内储层现今埋藏深度来看,大部分储层砂岩最多只经历了晚成岩A期,经历的成岩作用强度不大,原生孔隙比较发育,构成该区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同时该区和层位也发育有次生溶蚀孔隙,主要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膜孔及胶结物溶蚀形成的溶孔等。考虑该区大多数储层具中孔、中孔和中低渗的特点,结合孔隙结构特征、物性参数间的相互关系。

二、储层物性特征

溱潼凹陷储层孔渗性具有明显的层位性特点,泰州组―阜宁组储层以Ⅱ、Ⅲ、Ⅳ类为主,属于中低渗一特低渗储层。三垛一戴南组储层以I、Ⅱ为主,属中高孔渗性优质储层。各储层特征如下:

(一)泰州组储层特征

通过殷庄区块对泰州组储层的钻探表明,泰一段由上部砂、泥岩互层段和底块砂岩段组成。底块砂岩段以细砂岩为主,少量粉砂岩及中砂岩,属河流相沉积,分布较为稳定;上部砂、泥岩互层段为细砂岩―粉砂岩,属滨浅湖相沉积,沉积相变较大,砂体发育不稳定。

(二)阜一段储层特征

阜一段储集岩,主要集中于下部和上部,厚度一般为50~150m,最大累计厚度可达450m。单层厚度一般为2.5~4m,最大可达15m。阜一段下部砂体广泛分布于全盆地,阜一段上部砂体则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地区。早在1971年1月,就已经在祝庄构造东7井阜一段中获工业油流。

(三)戴一段储层特征

戴南组―三垛组砂岩,是溱潼凹陷储集层主要发育层段,具有厚度大、岩性粗而疏松、物性好、油气分布在纵横方向较分散等特点。

戴南组的砂岩厚达200多米,可占地层总厚度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戴一段下部砂岩粒度较粗,以砂岩及含砾砂岩为主,砂岩岩性一般比较疏松,孔隙度一般为20~30%,渗透率一般为(197.4~493.5)×10-3μm2,最高可达3481.84×10-3μm2。胶结物含量为10~20%,其中的泥灰质常呈局部富集。三垛组砂岩厚度达300米以上,砂岩物性以垛一段下部的含砾块状砂岩为最好,孔隙度最大可达39.1%,渗透率一般为296.1~987×10-3μm2,最大可达4352.35×10-3μm2。

(四)戴二段储层特征

戴二段油藏储层特征以陶思庄油田为代表,可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油组,而下油层组又分为上、下二个油层,苏200、苏201C、QK15和QK35井钻遇,油藏储层厚度在平面上变化较大,各井储层特征及含油气性见下表,钻井揭示的戴二段下油组层油水底界在2705~2710米左右。

三、总结

从以上对各储层的物性特征可以看出,阜三段上部、下部的砂层组和泰州组下部的块状砂岩以及阜一段上部砂层组,基本是浅湖一河流相的砂岩沉积,分选性差,分布极不均匀,各项物性指标普遍较戴南组、三垛组差。而且,对于每一个储层来说,平面上由于它们所处的沉积相带不同,而导致储层物性的差异。此外,在储层埋藏过程中,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欠压实作用和溶解作用可以一定程度的改善储层物性。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06-0008-03

要实现有效的教学领导,就需要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教学领导共同体。哈格里夫斯(Andy Hargreaves)和芬克(Dean Fink)指出,“领导的未来必须嵌入在众人的心灵中,而不能站在个别英雄的肩膀上”[1]。因此,为推动有绩效的教学领导,就必须在学校共同体内部创造与实施一种分布式领导的文化,而不是在每个学校训练与发展一小部分领导精英。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学校教育管理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校长个人权力过重,不会也不想给学校教师赋权,也没有培养学校教师领导能力的想法与动机;另一方,学校教师也抱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心态,把教学领导看成是校长一个人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校长独自推进教学领导,没有充分运用学校成员集体的领导能力,也会因为校长的离职或调职影响工作的开展。为此,就必须在学校培育与建构教学领导共同体,实现分布式领导,营造一种合作、积极、彼此信任的组织文化;要求共同愿景的分享与践行;要求责任共担与合理赋权[2]。

有效的教学领导需要依托于教学领导共同体的建构。为此,深层剖析与探讨教学领导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有利于我们明晰教学领导共同体的组织架构以及活动开展方式,有助于教学领导的有效推进,从而促进学校整体效能的提升。

一、教学领导共同体的内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有待于校长和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与行为,把工作重心从关注学生学习成绩转移到学校教学品质与整体效能的提升上来。基于此,学校面临的改革任务就是,要把过去那种行政式的、旨在督促教学规范的组织内涵,转化为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学校整体效能为核心要义的组织。教学领导共同体是指一个由教学领导者共同构成的团体,彼此在教学领导的过程中沟通、交流与分享,共同完成学校教学发展目标与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最终促进个体的成长以及学校整体效能的提升。教学领导共同体在交流与互动的团体活动中,有力地凝聚了多方的智慧与力量,共同为达成学校发展目标努力。

为更好地把握教学领导共同体的内涵,我们必须明确学校教学领导主体。领导的内涵是丰富的,因此还没有统一公认的领导观念,但是“设置有意义的方向、对影响或者权力的运用实质上是所有有关领导的观念的核心部分”[3]。这就表明:领导者必须要在组织设置方向、愿景和目标,在与组织成员的互动中,充分运用自身的影响力和权力。当今社会倡导民主与平等,文化多元与价值多样已经深入人心,这就要求学校管理组织从过去的“垂直化”管理走向“扁平化”领导,不仅发挥强制性的权力作用,更要强化专家型权威等非强制性的权力。也就是在一个组织中,一个团体或几个人发挥自身权力与影响,实现领导功能,促进组织愿景地实现。领导的内涵也就发生了延伸与扩展,它不再是某一个人的专制管理,而是走向一群人的民主领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品质提升,这就要求我们迈向转型领导,建构教学领导共同体。因此,学校教学领导主体,就是指在学校情境中利用影响力和权力实施教学领导,构建民主、合作、信任、赋权的教学文化,促进学校教学发展,实现学校发展愿景的个人和团体。这些个人和团体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教学改革,发挥着各自应有的教学领导作用。

教学领导主体的具体构成包括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以及专家学者,他们在组织系统内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可能运用制度化权力,也可能运用专家型权威,来影响或左右学校的教学改革,内在性地形成了学校教学领导主体系统。学校教学领导主体系统实质上就是教学领导共同体,在学校层面上,他们透过整体地发挥团体的影响力与权力,来推动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但实际上,各领导主体距离学校改革的核心事务有“远近”之别,而且各自担负的职责也不尽相同。1.充分发挥学校管理人员的引领作用。学校管理人员包括校长、中层人员以及基层行政人员,其中校长是学校发展的负责者和人,拥有学校发展与规划的法责权、奖惩权等制度化权力,主导着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命脉,同时又要充分发挥自身专家型权威的人格魅力,在学校改革中扮演示范与引领的作用;而中层人员一般拥有较资深的教学经历,可以通过向新进教师传承教学经验,促使学校教学文化的累积与延续;基层行政人员拥有一定的制度化权力,能够为学校改革发展计划的推行保驾护航。2.积极鼓励教师教学的有效实施。学校教学领导应该着眼于三个层面:教学方案的规划、执行与实施。教师作为教学方案的一线实施者,对学校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违背教师意愿或没有教师参与的教育改革从来就没有成功过”[4]。教师通过自己对学校发展目标与任务的理解与建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理念与计划渗透其中,并对教学效果做出自己的评价。3.合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传统学校教育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学生恰恰是课程与教学的感悟者,“学生是难以觉察的,无论从过去到现在,学生所面临的课程内容始终都是新的,他们不可能对新旧课程进行一个比较,因此无法感受课程变革对他们的意义”[5]。尽管“很少有教育者认为学生是改革的人。但人们已经开始慢慢意识到学生也能够在教育改革中发挥作用……如果学生们发现这些准备进行的课程活动与自己无关的话,他们将不愿意参与”[6]。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就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生发。4.有效发挥家长和社区人员的促进作用。学校正在由一个封闭的工厂转型为一个开放的学习型组织,学校教育与社区、社会的联系正变得越来越紧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教学环境的培育与建构,这些都离不开社区人员与家长的支持。当社区人员和家长变成学校改革的拥护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学校发展的谏言者,他们就有效地纳入了学校教学领导共同体,真正参与到了学校教学领导的事务中去。5.积极采纳专家学者的合理建议。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长期从事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掌握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能够为学校的教育改革计划提供理论支撑,并为其提供顶层的制度设计,从宏观上把握学校发展方向。此外,专家学者还能够为学校生成与滋养教学文化提供哲学支撑,促进学校形成自身办学哲学,实现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同时,在学校发展遭遇瓶颈与挑战的时候,专家学者能够为学校把脉,提供咨询建议,为学校改进建言献策。

二、教学领导共同体的特征

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学领导共同体,就应该理解和把握教学领导共同体的基本特征。

(一)学校愿景的合理性

教学领导共同体的建构需要依托于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并在此基础上凝聚组织成员的愿望,激发群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与分享经验,引领学校发展的方向。为使得学校发展愿景明确合理,就必须考虑学校发展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师生实际等历史与现实条件。学校领导者要结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学校所处社区的环境和条件、学校实际发展状况以及师生合理要求,广泛听取包括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以及课程与教学专家在内的共同体组织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在理性倾听沟通对话之后,确立共同且明确的学校发展愿景,让愿景得到大多数组织成员的认同,如此,学校成员才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齐心协力地促进共同愿景目标的达成。

(二)共同体的开放性

为促进学校可持续特色化发展,始终紧紧把握学校发展内在和外在环境的变化,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领导共同体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无论是人员组成还是组织运行,都要采取随机应变的姿态。就其人员机构而言,教学领导者一般包括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员以及课程教学专家等,共同体也应该能够随时接纳新的成员参与进来,产生新的话题与思想,而每个成员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不同的教育情境,成员的角色与身份也可能随着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组织运行的方式与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以集体协商对话与个体学习观摩等形式,通过正式会议与非正式会议的方式,深入推进教学领导共同体的良性运营,实现有效的教学领导。

(三)共同体内部的和谐共生性

把教学领导当作是不定期的教学管理活动,这不但曲解了教学领导的内涵,而且也使得教学领导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短暂的插曲和风景。教学领导共同体把学校看成是一个学习与生活交织共生的世界,是一个既能够增加教师与学生的智慧,同时又能够丰富其情感世界的场域。在学校教学领导共同体中,其组织目标指向学校整体效能的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幸福生活,还是学生的学业成就与生活体验,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与达成,组织成员不仅能够得到知识的分享,同时也能够获得思想的交流与情感的满足,这样就实现了组织目标达成与个体需求满足的内部和谐共生。

(四)成员行为的主体间性

所谓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以交往和对话为手段,以理解为目的所达成的一致性和共识[7]。学校教学领导共同体是教学领导者共同确立意义、构筑关系的社会与文化共同体,其人际关系是一种“借助交互主体式的实践构筑的共同体关系”。在教学领导过程中,校长透过权力和影响力来激发教师的生命意识,帮助教师实现自主的专业成长,而教师则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学习成就也影响着教师以及校长的教学领导内容和方式,家长和专家、学者因其处于学校教育教学的不同关注层面,也会相应地参与学校事务管理,与师生在相互尊重与关心的前提下,通过宽容、平等、民主的对话交流,从而实现自身对教学领导地有效参与。

(五)学校发展的促进性

教学领导包括理念、行为与结果三个层面,建立理念引领、行为跟进与结果保障的教学领导路径,有利于学校教学领导的整体推进,实现卓越的教学领导。在确定合理与明确的学校发展愿景、确保共同体的开放性、激发成员行为的主体性以及实现共同体内部的和谐共生性等教学领导共同体的规划与运营过程中,也为学校发展确定了适切的学校文化和远大的未来蓝图,制定了一系列合理的制度规章和正确的行为规范,从而为学校整体效能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学校教学领导共同体的文化引领、行为规约与制度保障,慢慢浸润与濡化为学校基质,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有效地推动着学校可持续特色化发展。

参考文献:

[1]Andy Hargreaves, Dean Fink. The Seven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Leadership[DB/OL].http://www2.bc.edu/-hargrean/docs/_seven_pri-nciples.pdf.

[2]陈学军.学校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可持续学校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0,(8):37-42.

[3]Leithwood K J,Chapman D C,Hallinger P,Hatr A,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M].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6:1-25.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7.

[5]于泽元.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领导[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序言.

篇12

(Xi'an Physical Educational University,Xi'an 710068,China)

摘要: 骨骼肌的力学性能是决定力量素质的基础。本文从骨骼肌的力学特性出发,采用不同的间歇时间,观察离体骨骼肌的力量变化。结果表明,训练6周后,骨骼肌的相对力量比对照组增加22.64%;间歇20秒后骨骼肌的相对力量下降7.78%,恢复效果最好。

Abstrac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keletal muscle is the basis for the quality of the strength. From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keletal muscle, this paper used different intermittent tim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the strength of isolated skeletal musc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6 weeks of training,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skeletal muscle was increased by 22.64%;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skeletal muscle declined 7.78% after 20 seconds intermittent, which had the best recovery effects.

关键词:间歇时间 骨骼肌 力学特性

Key words: intermittent time;skeletal muscle;mechanical properties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308-02

0引言

力量素质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特别对于力量性项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骨骼肌的力学性能是决定力量素质的基础。近年来,骨骼肌的力量训练方案、运动量、运动强度的研究已相当广泛,但训练界大多从生理、生化角度探讨对整体运动能力影响,而对力量性项目中的主要器官──肌肉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从骨骼肌的力学特性出发,采用不同的间歇时间,观察骨骼肌的力量变化。此种方法的研究将给该领域的研究开辟新的途径,注入新的活力。

1研究对象

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40只,体重为200-220g,两月龄,标准饲料分笼喂养,自由饮食。室内温度18~20°C,相对湿度50%±10%。

2研究方案

2.1 训练方案

2.1.1 动物分组将40只大鼠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NC)20只,力量训练组(PT―Power training)20只,练6周,每周测量大鼠体重、体长。

2.1.2 训练安排根据本实验的特点──力量训练采用电鼠笼(生理刺激器:波形―方波,频率―50Hz,电压―20-50V)刺激大鼠进行跳跃训练[1]。PT组(20只)动物均先进行1周的预训练,学习跳跃运动。以后隔天训练1次,共进行6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具体安排见表1。

2.2 实验仪器与测量方法

2.2.1 主要仪器电鼠龙、MULTI TELEMETER511(日本)4导记录仪、张力换能器、生理电刺激仪、ACS-ZJ型双面电子计重秤。

2.2.2 测量方法

2.2.2.1 肌肉试件的制备实验前先测量大鼠的体重,然后用2%巴比妥钠(100ml/kg),腹腔皮下注射醉麻大鼠。在生活状态下,分离出完整的腓肠肌,用断骨钳距腓肠肌近侧附着点2cm处剪断股骨,从小腿的中部剪断胫腓骨[2],将其放入乐氏液中(温度30℃)。整个过程在5分钟内完成。

2.2.2.2 腓肠肌最大等长收缩力的测试测试前对记录仪进行标定,然后将制备好的腓肠肌试件固定好。标本放置在内有30℃的乐氏液肌槽内;标本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细线和张力换能器相接;张力换能器与四导生理记录仪相连;用生理电刺激仪刺激(频率60c/s,波宽0.3ms,振幅60v,波型方波,复刺激)腓肠肌,使之发生强直收缩[3],记录仪在记录纸上描记出收缩力曲线,根据曲线读出力值大小;每个间歇时间段选用5个样本。

2.3 数据处理本研究数理统计采用国际通用的统计软件SPSS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相互比较采用LSD法检验。

3实验结果

3.1 大鼠训练过程中体重变化NC组的体重前5周呈直线上升,第6周后上升速度趋缓但始终是上升的趋势;PT组在训练2周后体重增加趋缓,训练6周后体重有所下降。

3.2 力量训练对骨骼肌的影响结果

3.2.1 训练6周后大鼠腓肠肌最大等长收缩力变化大鼠训练6周后最大等长收缩力/体重值增加22.64%,经LSD检验差异非常显著。具体情况见表2。

3.2.2 不同间歇时间大鼠腓肠肌最大等长收缩力变化

3.2.2.1 正常对照组不同间歇时间大鼠腓肠肌最大等长收缩力变化

3.2.2.2 训练组不同间歇时间大鼠腓肠肌最大等长收缩力变化4分析与讨论

4.1 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影响力量素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包括:肌肉因素,神经调节因素(大脑的兴奋性;突触的传递速度;神经肌肉兴奋传递;运动单位的募集等),骨杠杆的机械效率(肌肉的协同作用;关节的角度等)等[4],其中最关键的是肌肉因素。关于肌肉的收缩机理,肌肉收缩的微丝滑动学说已得到广泛的承认和应用。ATP是肌肉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首先神经活动需要ATP,Ga2+ 泵、Na+ 、K+泵离不开ATP,ATP水解释放能量是促使肌丝滑行的直接动力。而人体骨骼肌细胞中ATP储量少(4.7~7.8mmol/kg湿肌),运动训练也不能明显增加ATP储量,肌细胞也不能直接吸收血液或临近细胞的ATP。ATP消耗后的恢复速度是影响运动能力的最重要因素,而骨骼肌细胞内可以提供能量合成ATP的分解代谢途径主要有三条:①磷酸肌酸(CP)分解释放能量合成ATP,由ATP和CP分解反应共同构成磷酸原供能系统;②肌糖原和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中,释放能量合成ATP,构成不需要氧的糖酵解系统;③在有氧条件下,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的过程中,释放能量合成ATP,构成有氧代谢供能系统。这三种供能系统最大功率输出的次序是磷酸原>糖酵解>糖有氧氧化>脂肪酸氧化,其下降速率接近50%。在运动中供能系统的最大功率输出与人体运动的最大输出功率基本一致[5]。快速力量要求人体有较大的输出功率,这就决定了其供能形式只能是以磷酸原和糖酵解供能为主。

4.2 骨骼肌最大等长收缩力变化规律为了研究骨骼肌力量的变化规律,我们测试了大鼠离体腓肠肌的最大等长收缩力,用其相对值(最大等长收缩力/体重)间接反映骨骼肌快速力量的变化。实验表明:肌肉的相对力量在训练6周后与对照组相比增长22.64%。间歇10秒后,肌肉的相对力量下降了28.24%,这可能由于离体肌肉在经过强直收缩后,能源物质消耗过多,恢复时间短的原因所制。间歇15秒后,肌肉的相对力量下降了17.99%。间歇20秒后,肌肉的相对力量下降了7.78%,已恢复到所选间歇时间段的最高水平,这可能是由于间歇时间合理,能源物质得到了充分恢复。随着间歇时间的延长,肌肉的相对力量不在增加而是出现下降趋势。间歇25秒后,肌肉的相对力量下降了8.44%。本实验中的肌肉相对力量无论间歇时间多长,均没有恢复到原有水平,亦未表现出运动生理学中提及的超量恢复现象。原因首先可能由于所选样本是离体肌肉,尽管将离体肌肉放在30℃的乐氏液肌槽内也不能和在体肌的生理条件相匹配,致使肌肉工作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导致肌力下降。其次由于间歇时间长,肌肉的活性以及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亦受到影响。第三由于肌肉工作生理条件从机体到乐氏液肌槽内,导致能源物质的恢复受到很大程度的局限。由于动物实验的局限性我们只能以肌肉的最大等长收缩力的变化来间接的反映不同间歇时间肌肉力量的变化。建议对此应进一步进行人体实验,以便训练中合理的安排间歇时间。

5结论

5.1 根据本实验训练方案大鼠训练6周后,肌肉的相对力量(最大等长收缩力/体重值)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22.64%。

5.2 依据所选间歇时间段,间歇20秒后肌肉的相对力量与训练6周后相比下降了7.78%,已恢复到所选时间段的最高水平,恢复效果最为理想。

参考文献:

[1]李俊平,徐玉明等.常用动物运动模型的方式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69-1671.

[2]周里.大鼠骨骼肌急性拉伤的生物力学及组织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95级博士毕业论文.1998,12.

篇13

一、引言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会计学科作为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学科之一,开展双语教学,加强学生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意义深远。近几年,许多高校纷纷开展了会计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模式的探讨,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然而,会计学的双语教学是个特殊而且特殊的系统工程,从各个方面对高等院校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这个双语教学系统的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会计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师资。强大的师资力量是成功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要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就要求教师既要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又要具备扎实的英语水平。有研究表明:现有的高校扩招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巨大压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承受能力,现有教师也很少有机会在职进修,更缺乏定期出国提高自己语言能力,改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可能。许多大学双语教师都没有接受过系统,专门的双语培训。大多数外籍教师对会计专业知识不甚了解,尤其是我国的会计制度,会计方法更是知之甚少。

2.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加大,课堂信息不足。有研究表明:原来用母语教学10分钟就能完成的知识点,用“双语”后需要40分钟,甚至更多。而授课教师的英语应用能力高低不同,备课时间长短也不同。有教师认为双语教学备课量是非双语教学的三倍以上。

3.中西方会计准则和方法的差异增大教学难度。这种差异很大程度给教学带来了许多麻烦。比如西方会计对会计科目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和规定。而我国对此是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由于中西方国情,体制和文化等的差异。这些带给学生更多的是困惑。

4.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师生沟通不流畅。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参差不齐,不少学生对专业词汇掌握很少,听力和口语不是很少,这些都使得教师不得不把重点转移到词汇的讲解,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达不到预期目标。

5.国内外教材不统一。双语教学需要用国外的原版教材,但是国外原版教材难以与国内相应的学科教学要求相符。并且深浅程度不一致,理论和案例各自偏向不同的特点。许多国外教材是根据当地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编写的,中国学生缺乏理解发达国家经济制度运作的常识,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和案例还有很多困难。

6.教学中教育主体性缺失。会计学双语教学应该是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都是个和谐和统一的过程。但是目前是主体性的发挥存在不平衡。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主体性极度膨胀,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发挥出来。很多学生收到家庭环境,传媒信息,个性特征,知识基础,思维方式的影响,适应双语教学还需要一个过程。

7.教学方法需要配套改革。虽然目前,许多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来教学,但是也只是做了形式上的改变,把粉笔,黑板变成了电脑和幻灯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形成。

8.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缺乏专门的双语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目前许多高校对双语教学体系的评价,或者借助现有的单语教学评价指标,或者以查代评,以考代评,定性多于定量,片面代替全面,评价的科学性还不是很完善。

三、会计学双语教学系统的构建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会计学双语教学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对上述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归类。发现可以归类为:外部环境的问题(如学生的英语水平,师资的缺乏问题等),教学内容的问题(如会计准则和方法的差异问题,教材选用的问题等),教学方式,方法的问题(如教育主体性缺失问题),考核办法的问题(考核方式单一)。

考察、分析和解决会计学双语教学中的问题都要着眼整个系统,要以合作的精神从大系统的全局出发。当我们对双语教学实施管理的时候,就是管理着一组有特定目的和目标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要素的组合体,而当要解决其中任何一部分的问题时必须考虑到对系统其它部分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根据轻重缓急,予以通盘考虑,逐次解决。会计学双语教学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但是教学能否快速,良好的发展关键取决于自身的基础条件,内部教学系统的构建与运行以及外部环境的条件等。从这个意义来考虑,我们有必要构建一个会计学双语教学系统,从而实现会计的跨文化交流,把学生培养成国际化的人才。

首先,构建一个会计学教学系统必须有系统目标。系统的目标性要求我们在确定系统的目标时,运用各种调节手段把系统导向预定的目标,达到系统整体性最优的目标。根据国家教学要求,会计学双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语言进行会计专业课程的教授,向学生推进会计专业理论的逐步演绎。使得学习者掌握本课程严密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习者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思维的能力。

从系统论的角度,我们已经明确了系统中的子系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考核方法等),外部环境(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高等教学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等)自身的基础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的英语水平)现构建系统如下:

系统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系统的部件,系统的环境,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系统的部件,也就是系统下面的各个子系统,它们具有不同的属性,又相互影响。他们组合结构从整体上影响了系统的特征和行为。系统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运行的,它即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环境施加影响。系统与环境的交互影响就可以产生输入与输出的含义,输入与输出体现了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影响,系统在目标与要求明确以后,其部件就可以接受一系列的外界输入以及进行有效和高效率的处理后,提供系统所期望的实现目标的输出,返回到环境。

概括的说,会计学双语教学系统的部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1)教学内容。包括有课程设置和教材两个子系统。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与国际接轨,课程设置要借鉴国际知名同类院校的经验,但是一定要结合本校的资源状况,有辨别,有参考,有借鉴的学习和引进。并且要循序渐进,稳步实施。应该是先从高年级到低年级,先选修到必修,在大一和大二开设基础英语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构成基础模块。在大二下学期到大三开设会计专业的外语课程,跨文化方面的课程。为双语教学提供专业知识和文化环境作铺垫。构成过渡模块。在前两个基础作好的情况下,开设会计学双语课程。从目前实践情况看,许多高校都开设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的双语教学,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中西方的会计准则差异,方便教学。总之,所选课程要有代表性,衔接性和外延性。在教材方面,主张采用原版英文教材,所选教材必须在国际会计学术界公认先进水平,要有一定适应性,比如英,美两国的会计教材都可以迅速,全面反应最新的会计学术成果。

(2)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方式和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有教学工具的多样化和教学的互动化。除了传统教材,多媒体以外,还应该采用视频剪辑材料,网络材料,模拟实物等多种形式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原始材料,这样也容易产生更为直接的正向学习迁移。由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情感过滤的效应更为明显,不同学习者可能会产生差异较大的主观情感体验,因此设置互动的教学情景非常重要。比如讲座,讨论,辩论,小组活动。模拟游戏等教学活动都可以产生比较好的效果。

在系统中,我们必须注意环境的变化。可以考虑以立项的形式来加强会计双语课程建设,树立精品意识,以教改立项或者课程建设立项的形式来推行会计双语教学。学校明确建设目标,加大支持力度,严格验收,保证建设效果。并且要注意滚动支持。这样才能使得会计学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在反馈机制中,我们重点要研究教学评价机制,也是考核办法。应该通过合适的考核方式来判断,把平时考核和最后考试有机结合起来。平时考核采用灵活的方式,如课堂提问,小测验,作业,主体发言等。重点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等。要结合笔试,口试,开卷,闭卷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

除此以外,这个系统有个重要的支持平台,就是师资状况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没有这两个基本的平台。其双语教学将面临严重的问题。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各种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比如将一些双语教师送到国外进修,或者从条件好的院校聘请好的双语专家来进行外语授课,讲学等。同时提高双语教师的待遇,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贴等。鼓励年轻教师投身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中。

总而言之,会计学双语教学系统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构建,而影响系统的因素以及各个子系统本身都是在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特别是我国处于教育快速发展阶段,可变量会更多也会更加复杂,技术在不断的快速发展,相应的政策法规也会随着形式的需要不断完善。在对外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传统的文化受到冲击,因此系统本身就是动态变化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使系统紧紧围绕整体总目标来协调发展。同时兼顾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系统与环境的互相影响主要依靠有效信息的反馈来争取产生正面影响使整个系统健康协同的发展。

四、会计学双语教学系统的特征

双语教学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它应当具有的特征如下:

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的部件所组成,其中的部件及其结构是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各个子系统有独立的性质和功能。师资力量和学生一定的英语水平作为系统的硬件基础,新的技术水平在大大提高系统效率的同时,也会破坏系统的平衡,破坏系统的常态,对系统提出了适应变革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保持竞争力,必须要通过学习先进文化来增强系统的向心力,同时又需要对系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等做出新的调整。这些子系统有其各自的独立性,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教学系统具有动态整体性,它会在外部环境中不断演化发展,新的管理系统在发展中得到升华,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双语教学的发展。

系统应当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的部件及其结构的开发是为了实现管理的目的,不同的子系统有特定的目的。把我国会计学双语教学看作一个系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双语教学不仅仅学校的事项,而且同教师,政策的支持,学生的参与程度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还必须从宏观上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才能有效的推动这一个系统工程的健康发展。除此以外,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决定了各个教学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是互利和互补的。各子系统必须在合作中发展,在合作中竞争,共同促进会计学双语教学的发展。

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崇尚学习的系统。只有如此才能具有创新,不排斥不同的观点、理念,不失去生存的空间。在我国,高校的竞争已经异常激烈,因此会计学双语教学系统必须是个开放,包容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高校在发展的道路上坚持“拿来主义”方针,实现国外的先进科技和理念为我所用,可以少走许多弯路,缩小与国际会计间,国际教育间的差距。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秋明:集成管理 经济科学管理出版社,2004

[2]吴向阳: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教学研究2006,24期

[3]李灿:对我国高校实施会计教学的几个相关问题探讨-以会计学科为例.高等教学研究,2007.01期

[4]龙文彬:会计学专业“双语”教学实践探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08期

[5]宋京津:关于“国际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管理科学文摘,2007,03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