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19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海绵城市建设难点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南京地区降暴雨,雨水渗入历史悠久的明城墙墙体内,经由其排水系统喷吐而出,形成了独特的“龙吐水”景观
海绵城市并非新鲜事。
按照北京建筑大学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车伍的说法,海绵城市是中国特色的称呼,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LID)。
而早在2015年4月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出台之前,深圳、北京、上海、常德、镇江等城市已自行开展了试点,经过多年实践,有的已较为成熟。
比如,深圳的光明新区2011年10月就被住建部列为国家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再比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建造了一整套雨水控制利用工程,使得该区域成为吸水、净水能力很强的“海绵体”。
然而,海绵城市却成为“热闹事”。
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联合了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名单。目前,16个试点的海绵城市建设均在推进之中。南宁、鹤壁、镇江、济南、常德、重庆、厦门、嘉兴等地已有项目开工建设。 四川省内江市新城区,谢家河湿地公园。该市依托新城区不断加快“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具备内涝防治的“海绵”功能
非试点城市的脚步也未停歇。上海正在抓紧编制一套上海建设“海绵城市”的综合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涉及建筑小区、绿化、道路和水务等多个系统,包括正在土地出让阶段即对开发商提出排水设计方面的要求。
安徽更是提出,到2020年,所有大中城市及60%以上的县城基本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城市建成区年径流控制率达80%。
此次海绵城市的建设“很急切”
据悉,此次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评选竞争激烈,全国130多个城市参与竞争,34个城市进入初选名单,最终仅16个城市列入海绵城市试点名单。
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连补三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据本刊记者了解,此次参评的城市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人民政府需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城市发展对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调蓄雨洪和应急管理能力需求强烈;试点区域面积原则上不少于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雨量不低于400毫米;已编制或修编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等专项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
在满足硬性条件的基础上,再通过对各城市的竞争性指标进行考核打分,按分数高低评出前16名城市。据评委透露,在竞争性审核中,除了考虑各个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上总体思路是否清晰、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项目可行性等指标之外,还看重其在投融资模式上的创新性。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工程规划院副院长谢映霞认为,这次评选出来的16个城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囊括了东西部各个地区。
对于海绵城市试点以二、三线城市为主,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主要是因为这些城市行动较早,有的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建设,多个海绵城市项目已经先行,而一线城市体量过大,尽管有试点但比例小。
海绵城市试点期为三年,也就是说,到2017年国家需要对试点城市建设情况进行验收。
2015年7月,住建部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各地将依据试行办法中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6个方面的指标,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
接受本刊采访的多位专家均认为,此次海绵城市的建设“很急切”。试点城市从申报到评选,只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而在试点城市数量上,最初的名额只有六七个,但最后结果为16个;财务补助数额也从当初的50多亿元增加到了200亿元左右。
“三年的试点期显得有些短,每个试点城市都涉及到上百个项目,怎么让这些项目有序的安排和落地,是非常紧迫和困难的。”车伍告诉《t望东方周刊》。
给城市重新装修
“我对海绵城市有一个比喻,相当于用生态的方法给城市重新装修。通过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中国水工业互联网站CEO张颖泉告诉《t望东方周刊》。
屋顶经过绿化,雨水先浇灌屋顶上的植物再排走;道路采用渗透铺装,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道路、屋顶、广场上的雨水,先排入下沉式的绿地、湿地或者新建蓄水池,使雨水先蓄存起来,日后再利用,用来浇灌、洗车、冲厕所等,这都属于“生态装修”。
深圳大学建设工程生态技术研究所教授佘年认为,海绵城市建设实质上是对过去粗放经济模式的补救和修正。“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之一就是人们理念上的转变。”他对《t望东方周刊》说。
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排水方式是采用快排模式,依靠管渠、泵站等设施,追求“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而海绵城市则以“慢排缓释”、“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过去我们的理念是重地下,把管道加粗加密,忽视了其实自然界具有天然的调节功能,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增大自然界的调节能力,减少人类的支出。”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院长车生泉告诉《t望东方周刊》。
专家们同时也认为,现在很多城市摩拳擦掌开展建设,然而海绵城市并不简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将城乡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来看待,要求对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系统、建筑小区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建设与管理。
比如,在佘年看来,不少城市对海绵城市的内涵还缺少理解,“运动式的速度”令人担忧,“海绵城市不是简单地建几个透水铺装,修几个下凹式绿地,做几个雨水花园那么简单。”
据车生泉介绍,海绵城市建设前,首先需要对城市的水文、土壤、地面径流、雨水下渗速度等进行精细测量,并构建数据模型。但遗憾的是,目前有些城市还没有搞清楚现状,就已经开工了。
边摸索边进行
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启动,可无论是从人才、经验储备,还是法律法规的完善方面,都略显不足。 南宁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力争两年之内还市民“水清岸绿”。图为航拍的老口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通过给南宁内河补水,提升内河水质
“设计工作是打造海绵城市中最高端的工作,涉及气象水文计算、建模等诸多工作。但是,我国的市政设计院和建筑设计院基本上都没有接触过海绵城市的设计工作,对此缺乏了解和实践,因此在这方面的设计只能边摸索边进行。”张颖夏说。
施工单位也需要慢慢适应。“海绵城市在施工过程中很注重细节,精工细作,可以说是对原先施工方法的颠覆。”佘年说。比如,做透水铺装时,为避免泥沙堵塞透水铺装,其中使用的鹅卵石需要全部清洗干净;铺设碎石前要先将地块边缘固定,防止泥土进入。对于施工队来说,这些要求很“奇怪”。
而摸着石头过河,可以说是很多城市的现状。
重庆两江新区建设管理局局长杨治洪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国外的海绵城市建设没有大型山地海绵城市建设的范例,重庆作为典型山地城市,建设的最大难点,就是大到相关政策和规划管控,小到透水路面下排水管网的面积和口径大小,都没有经验可循。
住建部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虽然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及管理过程中海绵城市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工程规划院副院长谢映霞承认,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大,各个区域的情况不同,指南只是一个宏观的指导,不一定完全适合每个城市。
此外,目前一些相关政策法规没有跟上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比如,海绵城市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控制面源污染,但最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城市区域而言,重点还是控制点源污染,也就是控制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针对雨水径流污染(面源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计划只提到:“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全国不少城市的绿地追求大场面,耗水又耗能,这与海绵城市的宗旨完全背道而驰,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是相关规范标准的编制和修编落后于时展。例如,《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中规定“绿地外部的地表排水不应引入绿地内”。这就使得设计人员不考虑绿地在城市中应承担的削峰减流、控制径流污染的重要作用,从而对雨水仅采取“重排轻蓄”的简单处理方式。
没有资金保障,都是纸上谈兵
海绵城市建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资金。
本刊记者对各地海绵城市投资情况进行了梳理后发现:16个试点城市中,镇江投资80亿元,池州投入211.62亿元,济南投入148.75亿元,嘉兴投资44亿元,厦门投资99.72亿元。而整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补助在200亿元左右。所以,从各地的预计投入可以看出,仅靠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海绵城市既要建设,又要运营、维护,各个阶段都需要花钱,如果没有统筹的规划,长期的资金保障,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济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燎告诉《t望东方周刊》。
为了拉动社会资本进入,此次试点城市评选中鼓励各地创新投融资模式。按照规定,国家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城市,将按补助基数奖励10%。
作为试点的贵州省贵安新区总投资将达46.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12亿元,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出资5亿元,剩余29.7亿元拟通过PPP模式筹措及通过财政奖补方式撬动。
据镇江市给排水管理处行业监督科科长曹德圣向《t望东方周刊》介绍,镇江的海绵城市的投资渠道分三块,一块是政府出资,比如城司这样的政府投资平台;第二块是由各个社会主体实施的项目,比如开发商;还有一块就是采用PPP模式,大概占到30%左右。
张燎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难点在于,钱花得分散又缺少赢利点。规划、水利、园林、路政等各个部门都在花钱,而海绵城市建设又属于公用事业性质,在这种情况下,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对于决策者来说是个挑战。
实际上,对于PPP模式是否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各方观点不一。张燎认为,PPP模式在客观上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比如,项目如何进行打包设计、效果评价机制怎么制定,这都需要考虑清楚。
而在张颖泉看来,中国不像欧美一些国家已征收暴雨管理费,国内海绵城市并没有一个持续的资金回报途径,现阶段要慎重推进。
新区老城的不同路径
什么样的城市适合建设海绵城市?
车生泉告诉本刊记者,海绵城市适用于任何土壤和气候条件,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老城区还是新城区都可以建设。只不过,针对每个城市的不同需求和特点,侧重点各有不同。
比如,东部水资源丰富地区更注重径流污染及径流峰值控制,而西部水资源缺乏的城市或地区,应以雨水资源的回收与利用为主。但即便同一个城市,在不同区域也需要对症下药。以北京为例,在亦庄经济开发区大片低洼区域可以以内涝控制为主,旧城区则应以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和排水能力提高为主。
张颖泉认为,如果城区的建设在规划阶段就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大力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其建设成本可大大降低。“在新城区以绿色基础设施为主,要比传统管网建设节省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投入。”
相较于新城区,在老城区进行海绵城市的改造难度要稍大一些。
济南近日确定将舜玉花园小区作为海绵城市试点,据媒体报道,其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既有建筑小区存在时间很长,很多基础资料都不健全,情况比较复杂。
接受本刊采访的多位专家也提醒:海绵城市是要改变原有的高强度土地开发模式,所以决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对现有问题进行生态修复。
此外,专家们也认为,海绵城市可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这种说法有夸大之嫌。“雨水来临时,首先是一个个海绵体发挥作用,等到海绵体已经饱和,那么再下雨就需要传统的管渠系统。”谢映霞认为,海绵城市对大排水系统不是取代,而是一种补充。
2012年,海绵城市这个概念首次被提出,就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海绵城市(LID)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利用一些绿化植物的保水功能和蓄水池等收集雨水,实现放内涝及蓄水抗旱等功能。从而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并助力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相比于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海绵城市建设在劳动力成本上又有了一大突破,调蓄设施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等相结合,“净增成本”减少。倘若海绵城市概念能够得以广泛实施,必然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生态革命。
一、海绵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新旧观念的对抗
从资源利用角度来看,不难发现,传统城市建设大都采用“以求应供”的模式,导致大量资源的不合理堆滞浪费。而海绵城市的建设模式却如它的名字一般,有弹性地“以供应求”。从根本上与传统的城市雨洪管理模式区别开来,也就使得大部分企业难以适应,从而成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大阻碍。传统的城市雨洪管理建设设施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地面下纵横交错的下水道正是最好的体现。仔细想想,我们不难发现:雨水直接变成了废水。事实上,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强,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的逐步稀缺,雨水——资源回收率及其低的天然水资源,是具有超能的创造力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效益,生态上带来的益处简直是国人的福音。所以,深入贯彻落实“海绵思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海绵思想,即有弹性的思想,以海绵城市为出发点,不拘泥与时代,不拘泥于生活。以此逐步构建生态和谐的社会。
2规模化系统的建立难题
此规模化系统大抵可以定义为建立在全国各地的完善的雨水湿地、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等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系统和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但是就目前来说,大多中小型城市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及管理意识,加之很多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能力来试水,前期投入资金的缺乏,相关技术经验的不足,市场行情的不确定性都为海绵城市的持续推进构成了一种隐形障碍。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从政府出发,企业为辅。借鉴于以往的“先富带动后富”,依旧可以采用“公带私,大带小”的管理经营策略。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盲目跟从,在发展中创新才是根本。
3各领域间的配合问题
生态建设的促进与利益的分工化及其合理化。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显得越发不可忽视,而海绵城市这种概念直观地体现了“循环”的意义。这是一场传统与新治的较量,各个领域。各个企业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海绵城市由于落实的反差性,在城乡规划具体实施中不占优势,使它成为了一种单一的概念。国家鼓励中小企业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技术捐赠、开设海绵城市专题讨研会、项目外包、组织交流沟通等均可以尝试一番。
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
1科技研发的滞后性
海绵城市建设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现有的雨洪管理经验和技术利用率不高,从“零”开始研发,需要大量的实验积累与经验海绵城市建设及相关技术问题分析杨振雷西安市第二市政工程公司陕西西安710075分析,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专业研发人才却很少,以致海绵城市的持续推进受阻。培养人才是关键,可以先从教育界入手,新增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之类的专业,加强对环境维护、给排水等专业的重视,注重实践。
2低影响开发技术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规划定位的目标是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从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等条件中筛选,开发出系统海绵体。既是要点,更是难点。因地制宜,分析各个城市的区域位置、气候特点、降雨规律、水文特点等,作出不同的规划定位目标,并在此过程中,遵循资源节约、经济适用、环境保护的原则,合理选择低影响开发雨水技术,例如,针对降水较多的南方城市,侧重点应该在雨水的储蓄与排放,而较之降水较少的北方城市,侧重点则是雨水的净化与利用。
3突袭式建设的挑战
作为一种新概念,我们可以亲切地把海绵城市叫做一个时代的衍生物,生态文明建设的促进与利益的分工化及其合理化一直是一项有意义的挑战。接纳新事物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旧模式的没落,反之,旧模式的正常运行,就是新模式最大的阻碍。政府及时制定出有关海绵城市的政策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鼓励海绵城市的推进,出面筹集资金等都行之有效。
海绵城市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一抹清泉般骤然冲击到社会这股浪潮中,是时代的战利品,也是时代的附属品。在国土、排水、道路、交通等各个方面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面临的挑战不少。但是,一旦成功覆盖实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衬映下,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也必然会使绿色生态家园在这个时代火树银花般精彩绽放。
作者:杨振雷 单位:西安市第二市政工程公司
【参考文献】
城市作为一个巨系统,与生态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由于城市化过多关注经济功能、忽视城市的生态功能,造成下垫面硬化,湿地、湖泊被部分填埋,绿地减少。此外,现有的管网设计多偏重末端集中控制,造成城市地表径流增大,既浪费了雨水资源又使城市埋下了内涝多发的隐患。实践表明,采取单一的工程措施很难全面解决城市旱涝、水体污染、绿地减少等问题,城市建设与管理亟需树立系统整合的理念,以此缓解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在此背景下,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建设理念,开始在我国推广。那么,如何建设海绵城市、避免一哄而上导致决策失误,首先要认知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其建设的核心主旨。
二、海绵城市内涵及核心主旨
海绵城市的内涵可概括为通过保护河流、湖泊、湿地等“海绵体”,修复已被破坏的城市水生态系统,通过采取“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的排水方式,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保障城市水安全,解决水污染及生态退化等问题。海绵城市的本质在于解决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协调问题,构建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最终目的是使城市具备能够“弹性”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正如有关专家所言:诸多水问题的本质是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失调,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出发,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因此,从海绵城市的内涵及建设的核心主旨出发不难发现,海绵城市项目具有不同于一般项目的自身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推进相比普通项目的推进,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和隐性。
三、海绵城市PPP项目特点
第一,多层次特征。从城市雨洪管理绿色海绵技术到城镇海绵系统,再到综合水安全系统与水生态基础设施,每一项海绵城市的建设项目都要为实现微观实效-中观实效-宏观实效服务。第二,集成性特征。海绵城市PPP项目是海绵城市系统的各微观组成要素,面对的是动态的生态系统,与轨道交通、管线建设等不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固定性特征,其内部运行机制更为复杂,集成性和隐性程度也更高。第三,动态性特征。海绵城市PPP项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运行上的灵活性,为不断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及项目间的协调配合留有一定的动态发展余量。第四,公用性特征。海绵城市承载的雨水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改善生态环境等职能使海绵城市PPP项目大多带有公用事业性质。第五,成本相对性特征。短期上,由于很多城市在生态规划、设计、建设等方面欠账过多,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的投入比较高;长期上,从理论上讲,综合经济收益高于运营成本,如果能在最初的规划阶段将这一理念融入建设过程中,其成本可大大降低,甚至比传统的以灰色基础为主体的城市建设设施更加节省成本,相对旧城区的改造成本也会更低。第六,不确定性特征。海绵城市项目生命周期较长,参与各方多且相互关系复杂,在立项、融资、建设、运营等环节会有很多不可测、不可控的因素出现。由于当事各方很难约定各种情形下的责权利,因此会呈现出资产专用性强、信息不对称等特征,导致不完全契约状态下风险和效率的不确定性且呈现动态化发展。
四、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
由于我国在海绵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技术与管理等方面处于起步阶段,加之海绵城市项目自身的特点,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海绵城市建设将面临项目选择、规划、设计、融资、运营、监管等方面的潜在问题。这些潜在的问题将会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浮出水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速度和实际成效。为了有效应对、妥善解决这些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应充分分析并探求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项目选择
海绵城市PPP项目前期评价机制的不完善。2014年12月,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物有所值”审查结果将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世界上很多国家运用资金价值(Value for Money,VFM)评价方法,对PPP项目进行评价,而我国PPP项目前期评价中VFM的评估体系尚不完善,对PPP项目本身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和外部性考虑不足,缺乏大量影子r格与行业数据等基础数据。由于缺乏大量准确的基础数据积累支撑,定量VFM不仅成本高而且缺乏准确性。
(二)规划层面
第一,规划过程中控制参数的选择问题。虽然美国低影响开发、英国可持续排水系统管理、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等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经验,但是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从我国提出建设海绵城市到具体实践,目前还没有成功的本土化案例可供研究。因此在规划的过程中,调控参数标准的选择成为瓶颈,亟需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进行全面论证。
第二,两类系统的有机衔接问题。从系统衔接角度讲,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建成了大量灰色基础设施,如何在实际管理和操作层面实现海绵城市建设与现有灰色基础设施的衔接,如何将绿色建筑(海绵建筑)有机纳入海绵城市的发展战略中亟需进行深入论证。
(三)设计层面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其在我国的具体实施需要大量详细的海量数据支持。但是,我国很多部门和企业尚不具备低影响开发的设计能力。
(四)融资层面
社会资本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普遍持谨慎态度。2014年7月,财政部第43号文件,提供了新一届政府对城市融资和地方债务治理的框架,其中明确提出将逐步剥离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虽然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创新型项目投融资模式,但是社会资本对此却普遍持谨慎态度,其中的原因之一即海绵城市PPP项目的融资环境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融资主体的地位和权责不清晰,无法律层面界定。特别是随着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逐步剥离,需要与PPP模式下的特殊项目公司(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实现市场机制下的分工合作,要求必须针对海绵城市各类项目的特点以及不同企业的自身条件和优势,探索不同阶段、面对不同主体下的运行模式,否则将很难形成持续的市场化推进力。
五、海绵城市项目在我国实行存量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操作层面缺乏可行性论证和实证研究
(一)建设运营模式
1.政府购买服务型,项目公司进行设计、建设、资金筹措和运营。这一类型的项目有可能出现项目资产所有权所属对运营服务价格管理的有效性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加大财政支出以及公私部门之间风险分配的纠纷,有悖于海绵城市PPP模式实现政府建设与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关于所有权的配置问题,即使是PPP模式做得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对所有权配置的部分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研究,但是在实证研究方面还很欠缺。
2.消费者付费型。政府部门仅参与项目计划和许可,项目公司独立进行设计,资金筹措和运营通过收费收回投资和实现利润。需要注意的是,海绵城市涉及的生态水基础设施服务如何与消费者的间接付费合理联系是难点之一。宏观上讲,这是一个在分税制基础上跨区域的水生态系统治理问题,决定了社会资本进入海绵城市建设的方式、数量和质量。而方式、数量和质量将会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进度和成效。
(二)监管层面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水生态质量信息问题需要智慧城市系统大数据支撑和物联网技术下的智能监测与信息传导,以提高政府内部监督和社会外部监督的质量和效率。从我国目前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看,很多城市还不具备提供大数据支撑和物联网技术的能力,由此必将为海绵城市项目的整体启动和运行带来影响。此外,从项目后评价层面的角度讲,PPP项目绩效指标多以问卷调查、模型计算归纳得出,很难动态纠正项目过程中的错漏,并且PPP的绩效指标体系也不尽完善。
六、对策
解决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诸多潜在问题是多方参与的一个系统方案,涉及法律体系、公共政策、技术体系、管理机制、公众参与等多个层面,最终这些层面的问题都将归结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因此明确分类管理是重要前提。
第一,推进PPP项目VFM评价体系建设,建立适用于我国水生态基础设施的计算条件和指标参数,为VFM执行制定统一的量化范围和标准,科学计算以往管理体制下政府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支出总量和采取PPP模式政府的支出总量。第二,每个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要因地制宜科学论证具体项目立项的可行性,以分区目标、用地分类目标、用地控制指标为基础,综合考虑现有的灰色基础设施的运行能力与拟建的绿色基础设施的运行能力,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海绵城市所涵盖的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有机融合的问题。因此要设立协调机构,协调住建、水利、财政、环保、交通、农林、气象、规划等部门,建立区域协调管理机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第三,加快开展LID技术应用研究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工作,提高海绵城市建设本土化的设计能力。第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分类管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很多城市组建了投资建设公司,对基础设施企业的资产进行重组上市,但是这些举措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基础设施有效管理的问题,对社会资本进入公共项目的作用很有限。海绵城市建设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其所涉及的水生态基础设施系统不仅是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项目属于非盈利性质,有些又属于盈利性质,因此必须区分海绵城市的项目组成并实行分类管理。比如,以非盈利性质项目为主的政府投资建设管理与以盈利性质项目为主的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必须分离管理,即以城司为代表的地方融资平台和SPV共生的局面,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各主体权责,保障海绵城市PPP模式的政府一方、项目一方和社会资本一方等各主体的利益。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和经营权有偿转让机制,促使政府投资从经营性水生态基础设施领域稳妥、有序地部分退出。此外还应完善金融市场,特别是要与发展银行、保险、信托、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开展海绵城市项目在我国实行存量资产证券化的实证研究工作。第五,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征收雨水排放费的法律法规。我国对于海绵城市项目的服务定价研究需要与监管环节相联系,结合实际数据研究并制定雨水排放标准,并对现有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加以改进和完善,确保政府对海绵城市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合理。第六,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变的进度,特别是要加快城市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的信息应达到实时网上公开化,让公众能够分享海绵城市项目的规划、设计、融资、建设及运营信息,这对于推进社会资本投入、加快混合制经济发展将会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第七,加强对海绵城市PPP项目的后评价实证研究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海绵城市PPP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积累理论与实践经验。
综上,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规划部门、项目公司、业界和社会资本必须针对本地实际,在建设模式、技术体系、城市管理体制等方面积极创新实践,这是推M海绵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1):11-18.
[2]叶晓东.海绵城市实施途径及规划应对策略研究――以宁波市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16(2):51-57.
[3]俞孔坚,李迪华,袁弘等.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6):26-36.
[4]胡振.公私合作项目范式选择研究――以日本案例为研究对象[J].公共管理学报,2010(3):13-12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053-02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内容
海绵城市,是城市降水管理一种新型模式,它是指城市在遭受气候变化和降雨等自然灾害时,能够表现出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抵御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2013年,在就城镇化建设中指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就要求我们顺应自然,建设自然,加强对城市成天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创造合适生态空间。通过合理地运用雨洪原理,创新新形势下的城市给排水工作,让我们合理去利用水资源,把其转化成有利方面,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和环境恶化,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发展绿色城市,营造环保人文的新环境。
二、建设海绵城市对于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1.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缺水问题。海绵城市,就像海绵一样,可以对于涵养水源、保护环境起到关键作用。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很多城市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这极大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建设现代化城市有极大的阻碍作用。在全国城市当中,多数一线城市开始出现了缺水的现状,尤其在北京、天津、河北地区,城市缺水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关键问题。有关资料显示,在降水中,将近一多半的雨水可以被土壤吸收,一小部分水作为径流水流失走。但是由于城市为公共交通让步,很多地方都地面硬化,造成大多数水白白流失,极少部分被土壤吸收。故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缓解城市缺水这一问题,即通过把水涵养起来转化为地下水供给人们利用,以减少缺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2016年是近10年来降水最多的一年,连续几天的特大降雨造成许多城市成为“威尼斯小镇”。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城市排水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这种情况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排水、渗漏、储存、滞留”等处理降水的设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城市降水不单单通过排水这单一手段来解决,通过综合手段来治理,极大地增强城市防洪排涝的能力,很大程度的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3.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人文和自然环境。由于地面硬化导致城市地下水位降低,城市缺少自然资源对气候的净化和吸附,造成空气质量降低和城市温度的显著提高,产生热岛效应,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安全生活。海绵城市的建设必然需要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分析,创造出适合城市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不仅可以提高城市抵御降水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城市的自然环境,促进城市发展成自然美丽宜居的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城市人民能够享受到海绵城市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三、海绵城市是科研与教学密切融合的标志
1.我们利用给排水的知识和原理,解决城市洪涝和缺水的重大难题。通常的雨水系统通常是及时、快速的处理城市表面径流,让降水快速的流到出城市,减少降水对城市的危害,也就是说,扩大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增大下水管道的管径,将雨水排放出去,但是这种指导思想忽略了对表面径流雨水的利用,会进一步加剧城市缺水问题。地下水不能得到很好的补给,造成城市用水困难,需要从周边县调水来解决,这就造成水资源的紧张,增加国家公共设施开支。这就需要我们给排水工程的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利用现学的技术和知识,把城市降雨转变为我们所需要的水资源。通过根据不同地区下垫面特征和土壤性状,采用不同雨水收集方式和吸收方式,对中小型降雨实现就地入渗和利用,对大型降雨实现就地滞留,在滞留后进行延期排放,错开城市排水设施使用的高峰期,缓解城市排水设施的压力。这种模式在新加坡已经开始实现了。新加坡作为著名热带国家,降水量处于世界前列,每天都有数场“说来就来”的瓢泼大雨,但是它极少出现洪涝灾害。因为他们国家设计了雨水收集与城市排水系统共同调节的设施,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在遇到暴雨同时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雨水储集设施,来应对特大降水。积极建立地面下渗,让雨水能够迅速被土壤吸收,增加城市地下水的需水量。
2.遵循城市规划和自然环境相统一的设计原理,增加城市抵抗风险能力。从20世纪开始,欧洲西方国家开始注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尽管不同国家绿色基础设计建设不尽相同,但是恼体理念上看,都是加强绿地、湿地、公园及雨水贮存渗透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开发和土地利用过程中,利用自然环境中植被防御自然灾害和水质净化这一特性,大力实施城市储水渗透设施建设和人工湿地的建设。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让城市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海绵城市是我们给排水工程的一种创新,它的实现正是对于给排水的专业知识的融合和发展,是一种新的模式下的城市管理和规划。如何进行科教融合促进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考虑。
四、科教融合促进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需要培养正确的科研态度
本科教学是本科生走入社会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本科教学思路,增加科研促进本科教学的影响力。科研工作是一个自我实现发展的重要手段。科研工作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不能存在一丝一毫的偏差。要求我们统筹兼顾,具备缜密思想,充分考虑需要面临的问题和潜在困难,提前做好打算,在实施当中避免重新设计,减少资源和人力物力的浪费,实现设计项目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将科研态度融入到本科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创新能力,积极去统筹考虑实验设计的原理,保证实验项目能够顺利的开展。
1.科教融合促进本科教学,需要积O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突出强调了实践在验证自己观点和设计是否合理的重要性。我们本科教学对于社会实践这一方面投入的力度不够,学生只能在书本上面学习有关给排水的知识,通过自己假想来设计城市规划,这种模式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书本和实践是有一定误差的,需要学生充分考虑一些实际的情况,积极的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只有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他们才会真正体会到课本知识的重要性,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习积极性具有很大作用。
2.科研融合促进本科教学,需要创新教师传授知识方法和思路。本科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课堂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讲的模式。由于大学上课人数增多,教室面积过大,使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效率显著降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创新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思路,通过丰富有趣的课堂知识,通过视频和PPT向学生展示本课程需要掌握的内容。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提问,以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不懂的知识和问题。同时要鼓励学生上台讲解课程和知识,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当中,增加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场重要的城市革命,它需要给排水工程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该积极去发现目前建设海绵城市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创新城市排水的方法和策略,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尽快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同时海绵城市建设是需要多学科、多技术、多部门、多人才来参与的革命,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需要统筹各个平台的工作,使其相互渗透和交融,这一工作也符合现代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飞,王岩.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与技术要点探析[J].园林科技,2015,(4).
[2]陈华.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J].净水技术,2016,35(1):102-106.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Undergraduate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Taking the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as a Case
QIU Fu-guo
二、建设海绵城市对于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1.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缓解城市缺水问题。海绵城市,就像海绵一样,可以对于涵养水源、保护环境起到关键作用。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很多城市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这极大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对于建设现代化城市有极大的阻碍作用。在全国城市当中,多数一线城市开始出现了缺水的现状,尤其在北京、天津、河北地区,城市缺水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关键问题。有关资料显示,在降水中,将近一多半的雨水可以被土壤吸收,一小部分水作为径流水流失走。但是由于城市为公共交通让步,很多地方都地面硬化,造成大多数水白白流失,极少部分被土壤吸收。故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缓解城市缺水这一问题,即通过把水涵养起来转化为地下水供给人们利用,以减少缺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减少城市洪涝灾害。2016年是近10年来降水最多的一年,连续几天的特大降雨造成许多城市成为“威尼斯小镇”。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城市排水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这种情况下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排水、渗漏、储存、滞留”等处理降水的设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城市降水不单单通过排水这单一手段来解决,通过综合手段来治理,极大地增强城市防洪排涝的能力,很大程度的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3.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提高城市人文和自然环境。由于地面硬化导致城市地下水位降低,城市缺少自然资源对气候的净化和吸附,造成空气质量降低和城市温度的显著提高,产生热岛效应,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安全生活。海绵城市的建设必然需要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分析,创造出适合城市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些不仅可以提高城市抵御降水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城市的自然环境,促进城市发展成自然美丽宜居的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城市人民能够享受到海绵城市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三、海绵城市是科研与教学密切融合的标志
1.我们利用给排水的知识和原理,解决城市洪涝和缺水的重大难题。通常的雨水系统通常是及时、快速的处理城市表面径流,让降水快速的流到出城市,减少降水对城市的危害,也就是说,扩大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增大下水管道的管径,将雨水排放出去,但是这种指导思想忽略了对表面径流雨水的利用,会进一步加剧城市缺水问题。地下水不能得到很好的补给,造成城市用水困难,需要从周边县调水来解决,这就造成水资源的紧张,增加国家公共设施开支。这就需要我们给排水工程的学生开动脑筋,充分利用现学的技术和知识,把城市降雨转变为我们所需要的水资源。通过根据不同地区下垫面特征和土壤性状,采用不同雨水收集方式和吸收方式,对中小型降雨实现就地入渗和利用,对大型降雨实现就地滞留,在滞留后进行延期排放,错开城市排水设施使用的高峰期,缓解城市排水设施的压力。这种模式在新加坡已经开始实现了。新加坡作为著名热带国家,降水量处于世界前列,每天都有数场“说来就来”的瓢泼大雨,但是它极少出现洪涝灾害。因为他们国家设计了雨水收集与城市排水系统共同调节的设施,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在遇到暴雨同时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雨水储集设施,来应对特大降水。积极建立地面下渗,让雨水能够迅速被土壤吸收,增加城市地下水的需水量。2.遵循城市规划和自然环境相统一的设计原理,增加城市抵抗风险能力。从20世纪开始,欧洲西方国家开始注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尽管不同国家绿色基础设计建设不尽相同,但是从整体理念上看,都是加强绿地、湿地、公园及雨水贮存渗透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开发和土地利用过程中,利用自然环境中植被防御自然灾害和水质净化这一特性,大力实施城市储水渗透设施建设和人工湿地的建设。增加城市的植被覆盖率,让城市融入到自然环境当中。海绵城市是我们给排水工程的一种创新,它的实现正是对于给排水的专业知识的融合和发展,是一种新的模式下的城市管理和规划。如何进行科教融合促进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本科生的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考虑。
四、科教融合促进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需要培养正确的科研态度
本科教学是本科生走入社会的一个重要学习阶段,这就需要我们创新本科教学思路,增加科研促进本科教学的影响力。科研工作是一个自我实现发展的重要手段。科研工作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不能存在一丝一毫的偏差。要求我们统筹兼顾,具备缜密思想,充分考虑需要面临的问题和潜在困难,提前做好打算,在实施当中避免重新设计,减少资源和人力物力的浪费,实现设计项目又好又快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将科研态度融入到本科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创新能力,积极去统筹考虑实验设计的原理,保证实验项目能够顺利的开展。1.科教融合促进本科教学,需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突出强调了实践在验证自己观点和设计是否合理的重要性。我们本科教学对于社会实践这一方面投入的力度不够,学生只能在书本上面学习有关给排水的知识,通过自己假想来设计城市规划,这种模式很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书本和实践是有一定误差的,需要学生充分考虑一些实际的情况,积极的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只有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他们才会真正体会到课本知识的重要性,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习积极性具有很大作用。2.科研融合促进本科教学,需要创新教师传授知识方法和思路。本科教学一般都是教师课堂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讲的模式。由于大学上课人数增多,教室面积过大,使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效率显著降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去创新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思路,通过丰富有趣的课堂知识,通过视频和PPT向学生展示本课程需要掌握的内容。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提问,以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不懂的知识和问题。同时要鼓励学生上台讲解课程和知识,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当中,增加学生自信心和学习的热情。海绵城市建设是一场重要的城市革命,它需要给排水工程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该积极去发现目前建设海绵城市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创新城市排水的方法和策略,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尽快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同时海绵城市建设是需要多学科、多技术、多部门、多人才来参与的革命,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需要统筹各个平台的工作,使其相互渗透和交融,这一工作也符合现代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
作者:仇付国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
中图分类号:TV2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178-02
1 现状评估
1.1 水资源评估
大伙房水库向我市总供水能力为166.7万立方米/日,关山水库供水能力5万立方米/日,浑河供水能力21万立方米/日,地下水供水能力为1.35万立方米/日,合计194万立方米/日。其中市政水源供水能力为169.7万立方米/日。
现状水厂总的设计规模为102万立方米/日。依据总规:规划2020年水厂合计规模为85万立方米/日。
对比水资源量和现状用水量,水资源不构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约束。
1.2 水安全评估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内涝风险评估在积水深度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区域重要性和敏感性,对城市进行内涝风险等级划分。具体评估情况如表1:
1.3 水环境评估
(1)城市面源污染
我市初期雨水污染物的类型主要是SS、COD、N、P,主要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大伙房水库、浑河及其支流河水体的上游有大量耕地及农作物大棚,为了保证农作物的产量,需要施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不仅污染农产品,使耕地土质退化,农田害虫的天敌数量锐减,而且大量化肥农药的流失不仅造成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同时随着降雨时地表径流的作用,对河流水体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2)合流制及其污染
我市望花区,新抚区南站地区、南北台地区、公园地区及老虎台等地区,东洲区绥化路南侧及章党地区均为合流制排水管网。排水干管为城市污水截留干渠,溢流口主要分布在浑河左岸,部分溢流口的溢流频率达到50%。浑河及支流河两岸还有23个主要生活污水排污口没有截流至污水管网,直排入河。
(3)点源污染
我市点源污染点主要分布在造纸、焦化、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农药、电镀等行业,污染物主要为一些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及无机物等。
1.4 水生态评估
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根据以往掌握的水体污染和投诉情况,对所有城市水体的黑臭情况进行预评估。评估结果见表2。
2 问题识别
2.1 水资源
(1)随意开采深层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无补给水源,目前中心城区周边的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取用深层地下水,如果任其随意开采,必然导致该层地下水的枯竭。
(2)浅层地下水污染日趋严重
近些年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和农药化肥用量逐年增加,对浅层地下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使有些地区原本水质较差的潜水,水质进一步恶化,有些过去水质好的地区,某些离子的含量已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2 水环境
我市浑河及其支流河等水体是城区雨水、污水(包括污水厂出水和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的污水)的收纳水体,大量污染物随雨水、污水进入水体。加之我市水系多为硬化堤岸,水体内生态系统简单、自净能力差;支流河旱季水位低,大量N、P等营养物质的排入使藻类极易快速增长,导致我市河道水体污染严重,水体景观效果差。中心城区有22条河道水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2.3 水安全
(1)城市排水防涝问题
①管网老化,需要翻建
我市老城区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始于1908年,由于近些年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部分既有排水管网建设年代久远,超出了服务年限,譬如南站地区、南北台地区、海城地区等地区污水管线建于解放前,老化严重,需要翻建。
②缺乏统一管理,管道私接、乱接现象严重
由于历史原因,管道私接、乱接现象严重,导致大量污水排入雨水管道捏,破坏了一些区域较为完善的分流制排水体系。
③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标准偏低
由于我市地下排水管线建设年代不一,建设时间跨度较大,原建设标准与现行“规范”存在一定的差距,大多数雨水管线的设计重现期为0.33年,建设标准不够造成雨季便发生内涝。
④城市透水面积的减少,调蓄能力降低
随着城市化进程,我市水面率普遍降低,对渗水地面没有硬性要求,建设的公园绿地比周边道路高,给城市排水造成径流量增加、调蓄能力下降的双重压力,导致城市雨水管渠排水压力增大,易产生内涝。
(2)城市防洪问题
浑河上游段和下游段防洪堤防洪能力不足50年一遇,其中,鲍家河口至大伙房水库段北岸为土堤,章党大桥至大伙房水库段南岸河堤为土堤。受城东三期规划设计影响,李其河尚未治理,基本无防洪能力。海新河现有堤防长约5.8公里,青年桥至河口段左岸堤基被沿岸厂矿占用,右岸滩地被农民开荒占用,是城市防洪的薄弱地段。
2.4 水生态
(1)浑河支流水系周围城市建设发展中忽略了河道水系湿地应起的积极的美化、水利安全作用,反而隐伏了污染、洪灾、恶化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
(2)滨水公共岸线严重缺乏,公共活动与优质河道景观脱节,浑河景观远未达到合理化的开发利用,产生足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3)城市主中心岸线近水不亲水,滨水绿化薄弱,不足以消解、软化岸线之刻板硬质。
2.5 其他
(1)城市文脉模糊 ,地域人文标识踪迹缺乏挖掘,滨河地带一个足以与名城匹配的城市风貌与景观体系未及建立。
(2)沿岸景观较差,生态建设贫乏。滨河建筑形式刻板陈旧,天际线缺乏韵律与变化,没有明显的标志性景观。
3 需求分析
3.1 重点解决的问题
(1)城市黑臭水体问题
我市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通过城市水体水生态评估结果,有22条水体存在不同程度的黑臭情况。
(2)排水防涝问题
通过城市内涝风险评估,我市存在易涝点36处,其中低风险区1处,中风险区22处,高风险区29处,极危险区2处。
3.2 解决存在问题的优势
(1)经济方面
传统模式是建设宽马路、大广场等,硬质铺装后,再建大排水管道等设施,且运行维护费用高。海绵城市建设重在理念和方式的转变,是更多的利用自然力量吸水、净水、排水,减少人工系统建设,并不意味着多花钱。同时其具有社会收益(城市防涝、增加就业等)、环境收益(减少污染、补充地下水等)、经济收益(地产升值、减少建设费用等)、美学收益(城市景观等)。
(2)技术方面
我市大部分为丘陵地区,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城市周边水体水质较好,局部有污染。特点是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敏感度高。海绵城市建设采用“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方式。实现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及生态恢复和修复。减小地块开发对水文循环的破坏。
(3)管理方面
加大管控力度,坚决杜绝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事件发生。作为老工业基地,在管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借国务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彻底解决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
3.3 可能存在的风险
海绵城市的“产业”需要边实践边学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设计工作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涉及气象水文计算,降雨模型、产流模型、汇流模型、管渠水力模型、水工设施水力模型、流域淹没模型、河道水力模型、水质模型等诸多建模工作。但规划设计部门对这些工作缺乏了解及实践。
(2)建设成果评估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与工程技术研究基础不足,没有同步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和专门队伍等问题也成为当前的建设难点。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发生最为频发的国家之一。本文在简述国内涝情后,指出城市抗涝问题涉及技术领域广、实时性强、数据量大及数学模型复杂等关键问题,而互联网正是恰逢其时的用武之地,让智慧城市把天、地、人三者关系更和谐发展、把雨水径流的带来的内涝,在互联网的全面、系统的控制下,在保证城市安全的同时,又把雨水径流变成宝贵的自然资源。
1抗涝工程是建设现代化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
在城镇化建设中,要提高城市建设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有效地防止城市内涝,以保障城市生态安全。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等方面工作,“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等要求。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
显然,在建设现代化智慧城市中,抗涝工程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互联网技术更是它的用武之地。
2我国城市内涝概况
据中国气象局的《气象蓝皮书》所载:“中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其暴雨洪涝灾害呈现逐步严重趋势。”
住建部于2010年曾经对全国351个城市进行调研,其结果指出:2008-2010年的三年间,全国有62%的城市都发生过内涝事件,而且内涝发生二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据媒体报道,上海在2015年6月16-17日凌晨,部分地区降雨量超过200毫米,多个地段积水成涝,上百条马路水深达500毫米以上,交通阻塞,大批小轿车抛锚。又如广州,就2015年5、6月份出现了大范围的强降雨,包括广州、深圳、在内的多个城市遭受内涝,致使道路中断、交通瘫痪,市民家中进水,受灾人口达42.41万人,直接损失达5亿元以上。与此同时,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多个城市,也因暴雨来袭而发生严重水涝。
虽然很多城市,在新建和改建过程中,都采取了防涝、抗涝措施,但仍然在暴雨来临时无济于事。以广州为例,自2008年以来,水务部门已完成300多个水浸点改造。当时预计效果,广州城区及建制镇的排涝标准将达到20年一遇的指标,对24小时的暴雨不会成灾。可是在2013年的一次暴雨,中心城区易涝点达44个,内涝黑点13个。24小时暴雨不成灾仍然是一个梦想而已!同样,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都对城市建设中的防洪排涝的设施年年进行改造,但年年内涝不断。
3城市抗涝工程的特点
3.1涉及技术领域广
在汛期,台风、暴雨、天文潮,向人们发起挑战的时候,通过电视台、短信、微信等各种通讯设备,向市民发出了不同级别的风雨警报。市民全动员,领导奔赴防汛第一线,严阵以待,保证万无一失,确保城市和市民安全。各路技术大军、相互配合、联合作战、共同奋斗!暴雨何时来、雨量有多大,这是通过气象预报提供信息。在地上,哪些地方下了雨,雨量有多大?这是由各地水文站,几十个、甚至上千个水文站提供数据。雨水径流的排放,涉及到城市给排水系统及水务、环保部门;还有屋顶花园、下沉式绿地则与园林,建筑行业有关;还有电器设备的自动化控制,通讯、互联网等等技术。
总之,抗涝工程涉及技术领域广,需要各路技术大军,大家通力合作,共同战斗,方可取得圆满结果。
3.2实时性强
在汛期,风雨交加,强降雨随时变化,犹如面临大敌,高度警惕,密切关注;随时发生交通堵塞,家中进水,民宅倒塌,救命逃生,事态岌岌可危。河系水位猛涨,天上雨水在无情地倾倒,地上雨水径流还在冲向河道,水位警戒线随时告急!一旦失误,河岸决口,崩坝事故发生,瞬间城市被淹,百姓生命垂危,一切行动,分秒必争,所以实时性极强。
3.3数据量大
暴雨来袭,各地上百个水文站的降雨量信息不断送来,又不断更新。各个地块的水涝在告急,多少道路被淹,多少房屋进水,又有多少消防战士和多少救护人员,抢救了多少市民?还有多少市民失踪和死亡等等。
现场情况不断变化,数据在不断更新,暴雨事件何时结束还不得而知。所以发生的数据量极大。
3.4事态危机难以评估
雨在何时下?风往哪儿刮?水涝在何处发生?设防的地方可能没有出现,而新的地方可能在强降雨的作用下,措手不及而产生新的涝区。
对于天灾的突发事件,防不胜防,因为变数太多,随机性大,各种不利因素可能一时会合,竟想不到的事情又可能发生。
由此可见,在防汛抗涝过程中,事态危机难以评估,所以对未来很难正确预测,而想达到理想效果也就难以控制。
3.5信息的系统化处理
综上所述,在防汛抗涝的非常时期,天、地、人三方面的信息在不断变化,天上的雨水、地上的径流、有些人在受灾、有些人在抗涝。涝区的水要迅速排除,同时还要保持本地块的雨水蓄、存,而超标径流雨水又不可随便排放而进入河道,国家有总量控制。
从总体来看,更要严格监视河道水位,同时必须根据气象预报,控制洪峰在警戒线以下,以保证城市安全。
正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
由此可见,信息的系统化处理,应该由智慧城市建设者们义无反顾地去完成这个任务。
4 抗涝工程智能化的技术难点在哪里?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对抗涝工程智能化,还有很多技术难题有待解决。
4.1数据采集难
在抗涝工程中,对来自天、地、人三个方面的信息,都有一个采样难的问题。如风速不稳定,大风影响下雨量又测不准,但是它毕竟还有固定的水文站。
雨水径流是抗涝工程中最重要参数,但是它不但受到风雨的影响,还受到天气干旱的历史和路途中的植被条件影响。
更重要的是径流发生的途径随机性很大,所以测试点无法固定,又增加数据采集的难度。
4.2 传感技术尚不完善
在抗涝过程中,信息种类很多,信息量又很大。但是这些信息都是非电量,而且信息发生的地方不固定,信息变化的随机性大。如风速、降雨量、地表径流、水位、温湿度等等,这些信息的传感技术在测量精度、信息传输、环境适应性及智能化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有待与进一步提高。
4.3数学模型复杂
在汛期的抗涝工程里,要实现智能化控制,其关键是要探索一个实用而精确的数学模型,它是整个抗涝工程的核心部分。
但是要建立这个数学模型,在客观上很多关系参数的规律性还没有摸透,而且各个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粘度又不大,用传统的统计方法难以圆满解决,只能用灰色理论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在不断实践中完善和提高。
其实,抗涝工程的控制过程,都是围绕着雨水径流的生成、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进行。首先是气象预报的雨情,然后是水文站所收集的实际降雨量,而雨水到地面后,一部分被蒸发和流淌过程中经过地貌、植被等吸收,最后形成地表雨水径流,并顺流而下。有的积水成涝,有的进入雨水井,流入河道,最后形成洪峰!
这里,雨情的预报精度受到气象部门水平的限制,雨水径流由于途径不同,其含有成分也不一样,如泥沙、树叶、杂物等,一方面影响汇流的时间;另一方面又影响雨水径流的数量。所以很难从降雨量与雨水径流之间建立一个简单的数学表达式,更难以由流域的降雨量与洪峰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5 智慧城市的抗涝工程势在必行
在城镇化建设中,生态城市建设是首要目标,而城市安全又是放在首位。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7102
1 园林景观水景的简介与设计要点
1.1 园林水景
水被誉为园林景观的灵魂,因为有水的参与,才使园林景观不显得呆板,变得灵动有趣,让人的思绪随着水的流动跳跃起来,让人沉浸在缠绵流淌的园林美景中。古往今来,我国十分重视水体景观的营造。在整个园林景观中,潺潺流水的景观为生硬的山石布置注入生机,呈现出一种灵动、活泼的形体。以水为衬托,能让人感受到在水一方,远离尘世的优雅环境。以水为主体,辅以园林植物、构筑物或者动物为衬托装饰,能为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体验,今天,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在很多的公园、住宅小区内,涌现出了大量的人工造山流水,水景也自然而然从传统的园林景观走入到人们的生活。尤其是近年来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更使水景景观渗透到我们城市中的每一个角落。园林水景主要功能是为了让人们欣赏、游玩、并且能融入其中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因而园林水景设计的初衷是如何展现景观的形式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引入,使其在兼顾美观的同时又赋予了其渗水、滞水、蓄水、净水、提供可利用水、排水等独特的功能,同时成为海绵城市建设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1.2 园林水景设计要点
1.2.1 水景主要类型
(1)自然型水景。利用地势或土建结构,挖池堆山仿照自然景观而建成。如人工湖、溪流,瀑布、叠水等,这些在我国传统园林中有较多应用。而今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公园中的人工湖成为自然调蓄池,自然水塘成为了雨水花园,水景被赋予新的概念和使命。
(2)人工型水景。依靠喷泉设备造景。建成各种各样的喷泉如音乐喷泉、程序控制喷泉、旱地喷泉、雾化喷泉等。这类水景是近年来才在建筑领域广泛应用的,主要应该于大型广场、住宅区入口等。
1.2.2 园林水景设计手法
(1)形――静态水面划分。水的形态因水体的形状而定,风景园林中的静态湖面,多设置堤、岛、桥、洲等,目的是划分水面,增加水面的层次与景深,从而扩大空间感;或是为了增添园林的景致与趣味。城市中的大小园林多有划分水面的手法,且多运用自然式,只有在极小的园林中才采用规则几何式。
(2)声――水声再造。水本无声,但可随其构筑物及其周围的景物而发出各种不同的声响,产生丰富多姿的水景。王维的“声暄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是动与静的对比,也是石与林的交替而产生的一种水景。如音乐喷泉,不仅有音乐配合,还可以声控使水体翩翩起舞。
水景设计应与项目实际的基本特征结合起来,使水景景观不显得单一独立,其景观效果及功能性才能得到完美的统一。生态性、节约性、环保性的水景景观及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紧密结合必然会成为现代人在园林水景设计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
2 园林景观水景的施工要点
水景工程的基础工程主要包括土建工程、管道工程、电气工程三大部分。土建工程是在需要浇筑钢筋混凝土的池底和池壁进行的,在水景工程施工过程中,池底施工必须确保不能使水渗透,保证它的坚实平整,摆脱过湿过软。在进行浇筑时,必须检查钢筋是否绑扎牢靠、位置是否准确,确保浇筑成型后,没有缝隙。池壁的施工比池底施工要求更加严格,处理毛壁两边施工前必须使表面干净,还要保证它的湿润性。在完成浇筑后,有必要对池壁池底进行装扮,增加美感。管道工程是处理水的重要桥梁,关系着园林景观水景设施的正常运行。管道要放置在合理的位置,要确保在维护时能够方便处理。在电气工程中,灯具的可靠性、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在日光照射下还会加速老化速度,极易出现漏电情况。根据这些情况,在施工时,要合理安排线路,对线路包装,安装漏电警报器,接地传导装置。要充分考虑到以上几种情况,才能保证水景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有效的运行。
3 园林景观水景施工的难点以及解决办法
3.1 管道材料的选择
以往热镀锌钢管多应用于园林水景工程,但是热镀锌钢管长时间使用后,表面一般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腐蚀,致使园林水景景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况且钢管使用的寿命也不长。然而在园林景观建设中采用不锈钢、铜管的造价又过高。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就水景工程中的管道问题,设计者应采用UPAC管材,尽管这种管材也存在自身的缺点,比如材质耐热性较低、在长时间照射下管道材质老化的速度会加快等,但是这种管道材质的优点是能明显的防止流水侵蚀。因此,在施工时可以用UPAC材质的管道放在水池的最下端,不锈钢或者铜管材质的管道放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如此合理的统筹材料应用既能加强水景的美观又能有效降低建设成本。
3.2 水泵形式的选择
日前,许多水景工程建设为了能降低工程造价或者建筑面积,都采用了不需要泵房的潜水泵作为水利提升设备。其危害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水景经常会出现局部的缺陷,影响了水景观赏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如若水泵的绝缘设备出现了损坏,将会导致水体带电,可能诱发触电等危险而存在安全隐患。但是如果采用离心泵,就会使管道的长度变大,而必须设置泵房,不仅增加水景的建设成本,还影响了水景的美观。然而综合权衡各个因素,安全性必须置于首位,因此离心泵是水景水利提升设备的首选。
3.3 灯光照明的选择和电气施工
在喷泉水景中必然少不了水下照明,照射灯和彩灯自然成为水景灯具的重点。就我国而言,较多的是使用具有塑料支架的飞利浦水下照明灯具,但这种灯具存在很多不稳定的现象。它的结构易于弯曲或者折断,在水波动很强时或遭到其他外力作用时易于损坏,并且在阳光照射下,会加速塑料的老化,从而易使这种照明灯漏电,使水景存在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一般采用水下LED灯,这种灯不仅颜色种类丰富,而且使用寿命也长。能为水景景观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
3.4 水景基底背景的应用
水景基底背景更多的时候能起到衬托水中景观的作用,水面还可以作为水岸或者水中景物的衬托映照,能引起水面倒影,起到开阔视野,满足视觉效果。在平静的水面,无论水景景观是否规则,是否经过开凿,都可以起到装饰园林的作用,同时平静的水面还可以完全展示出天空,建筑,树木的景物倒影。流动的水面则会加强反射效果,使整个景观看起来栩栩如生。在水体景观方面,要时刻保持水面的清洁,注意水体卫生,让水景为整个园林景观带来别样景色。
3.5 砌石类驳岸施工
施工单位在拿到设计图时要先确定设计图中水位线对驳岸的具体施工位置,用大概22 cm的距离设置水位防线。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以选择人工施工或者机械施工来进行对土方的开挖,土方开挖时一定要注意到驳岸放坡时的坡度,土方开槽后要立即打好基础,确定开槽厚的形状,加固土层,并且要在块石混凝土分隔处进行灌注。在墙体岸边的施工过程中,要确保水岸墙的平整和形式美,要严格对待每一个步骤,还要确保填充物具有防水性,防止水的泄露问题。在进行填充的时候,填充位置一定要比砌石墙面稍微低点,分隔缝要用水泥或者砂浆填满。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水的理解和审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水体的应用有了质的飞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发挥水体的特性,不仅能给人们的心理和生理带来愉悦感,还能赋予园区灵气,因此,水常常被称之为“园之灵魂”。 在我国传统的园林中,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的说法,使用水景能提升景观的审美趣味,为园林景观加上点睛之笔。水景建设要遵循自然生态平衡,同时要利用好水体的特征,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把水体和环境景观有机相结合,由此才能满足生理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需要,调节人的思想情操,使水景设计最终能服务于人。
参考文献:
[1]陈从周.中国园林鉴赏辞典[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8~62.
[2]张卫东.园林景观水景工程施工技术分析[M].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7):85~89.
在新时期,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材料被应用到市政园林工程中,极大地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绿色、环保、舒适的居住环境,促进了我国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该文对市政园林工程中应用的新技术、新材料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分析,希望能给相关领域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帮助。
1市政景观园林工程中新技术、新材料的意义
新技术、新材料在市政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是针对景观园林工程而言,及时进行土方工程施工,建设园林理水工程,塑造更具艺术性的园林艺术形象。目前,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是市政园林工程中的关键课题,它在很大程度上贯彻了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增强了其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又有效地协调了市政园林工程与景观设计和施工之间存在的矛盾。具体地说,市政园林工程新技术、新材料的含义如下。
1.1优化市政景观园林环境
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市政园林设计的环保性,优化市政园林环境,提高市政园林设计的应用水平,实现市政园林绿色环保材料的应用,协调市政园林设计与资源消耗之间的矛盾,解决市政园林设计中的内部矛盾,实现市政园林建设的水循环、绿色化。
1.2缓解市政景观园林工程资源消耗难题
新材料、新技术在市政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极大地缓解了市政园林工程的资源消耗难题。特别是目前市政园林设计中,居民对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更多的发展调整,不仅要实现市政园林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要提升市政园林设计的品质。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为景观园林工程提供了更多的绿化材料,并使部分资源得到回收和再利用,从而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市政园林工程设计更加理想,市政园林工程施工质量得到提高。
1.3带动市政景观园林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来说,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给相关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特别是景观园林设计所需的各种建筑材料,材料生产行业需要突破研究技术,研究更多市政景观园林工程所需材料。在供给侧改革和市场模式创新的推动下,市政景观园林相关工程的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新技术的研究不断创新,相关行业的发展模式也不断创新,以更好地满足市政景观园林产业的发展。
2当前市政景观园林工程中运用的新技术
2.1BIM技术
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三维可视化模型,BIM技术有助于提高设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长期以来,我国市政景观园林工程的设计一直停留在二维图纸的技术层面上,不仅对设计者的业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容易造成图纸设计和施工效果之间的差异。将BIM技术应用于市政园林工程,使整个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更高效、更精确,不仅使工程设计调整更方便,而且使设计与施工的衔接更紧密。
2.2绿色环保设计
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来说,其设计工作往往决定着工程建设水平和方向。受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我国市政园林工程设计越来越重视绿色环保设计,不仅增加了生态环境中绿色植被,而且在建筑材料的应用上也越来越绿色环保,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施工对环境的破坏。在我国市政园林工程中,绿色环保设计的普及和应用,使其在建设水平上不断发展和创新,促进城市景观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2.3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和趋势,其目标是建设具有海绵特征的城市,改善城市蓄水功能。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水资源需求缺口也日益增大,如何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关系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在市政园林工程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就是力求实现城市排水系统的功能调节,同时通过市政园林工程对雨水的有效吸收,最大限度地缓解城市缺水的不利状况,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当前市政景观园林工程中运用的新材料
3.1透水材料
透水材料是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发展起来的新型建筑材料,具有很好的渗透性能和防水性能。透水性材料在市政园林工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道路铺装环节上,通过透水性材料铺装的道路具有良好的排水性能,能在雨天迅速吸收路面和绿化带积水,排入园林工程给排水系统,达到雨水资源收集利用的效果。当前,在市政园林工程中所采用的渗透材料有渗透砖、渗透砼、渗透软管等,其效果和市场价值是非常理想的。
3.2万能支撑器
城市园林景观工程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些水景工程,起到了良好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形象。多能支撑体是一种高密度聚丙烯材料,具有抗腐蚀、质量轻、承载大、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广泛用于水景等工程的架空铺设,减少了相关施工作业的难度,减少了工程总量。通用支撑板的应用,解决了水景工程施工和维修养护的难题,同时也为市政园林工程的施工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向。
3.3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生长调节剂是市政园林工程中的一种重要材料,也是一种全新材料。特别是园林植被的设计,由于植被是营造植被景观的关键,因此,植被的生长和健康非常重要。在促进植物快速生长的同时,生长调节剂也能很好地调节植物,增强植物的生长发育能力,满足市政园林工程不同季节的植物需要。生长调节剂是一种新型杀虫剂,能满足各种植物的生长需要。通过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控,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当前景观园林工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植被生长新材料。
3.4仿木纹混凝土
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中常见的亭、椅等便民休闲设施,不仅能点缀园林景观,还能提升生态环境意境。木料在市政园林工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建筑材料,但由于木料具有易腐蚀的特性,在长期使用中易发生褪色、生虫和损坏。与实木相比,仿木纹混凝土在外观上更接近自然,厚重感和层次感更强,不但不会出现褪色、变形等问题,而且还减少了木材的消耗,具有较高的环保和实用价值。
4结语
总之,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政园林工程在满足生态保护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绿色与环保的设计,从而创造一个更适宜居住和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在新形势下,新技术、新材料是市政园林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我国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对市政园林工程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晓宁.市政景观园林工程中新技术与新材料运用[J].居舍,2019,(13):35.
[2]邹赞军.市政景观园林工程中新技术与新材料应用[J].城市建筑,2019,16(3):150-151.
着力提升建设现代化水平,加快完善城市硬件设施。城市硬件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城市建设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市民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但也出现地下管线老化、城市内涝、马路拉链、井盖伤人、垃圾围城等不少让老百姓诟病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提升城市功能,突出补齐短板,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代化,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当前要统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市民的切身利益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现实需要,更是长远之计。要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搭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统筹公共汽车、轻轨、地铁等多种类型公共交通协调发展,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提高道路通达性和出行便利性。充分挖掘城市地上地下空间潜力,多建停车楼、地下停车场等立体停车设施,努力缓解城市“停车难”。大力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着力解决城市“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问题。二是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抓住与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关键环节,推进城市组团紧凑开发,缩短居民居住地与工作、生活、就学的距离,减少城市内部不必要的人口移动。完善中小学、幼儿园、菜市场、便民超市以及公共管理、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养老等设施,形成以社区为基础、与其他设施相衔接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持续实施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老旧小区有机更新。三是提高建筑标准和工程质量。江苏不少城市建筑外在形象达到了欧美发达国家城市的水平,但现代化、国际化功能还比较欠缺。要坚持精致有序,追求高标准,运用新技术,提升工程质量。落实好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五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工程,建立绿色建材、设备、产品的评价推广制度。大力推动建造方式创新,积极推行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成品化装修、信息化管理”为特征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四是加强生态宜居环境建设。要抓好城市雾霾、水体黑臭、土壤污染防治和垃圾综合治理,消除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合理利用生物技术和工程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加大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力度,努力解决“逢雨必涝”、“城中看海”的问题。加快海绵城市建设,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今年以来,XX市规划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及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围绕“两聚一高”目标任务,紧扣“五个牢牢把握”工作导向,按照“大城市”定位,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积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努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在完善规划体系中强化发展导控
以总规修编为契机,加快完善《XX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确立的“总体规划-单元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四级规划编制体系,加强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控制,努力实现全市空间管控“一张蓝图”。
1.初步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多规融合、存量盘活”为导向,以“生产、生活、生态”和谐互动为要求,划定了统一的城镇开发边界,确定了建设用地总量,形成市域范围内功能结构完备、要素配置合理、通勤就业均衡、生态环境良好的空间发展格局,并积极融入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特色小镇等发展理念。目前正在优化调整用地布局方案,预计6月份完成最终成果论证工作。
2.积极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及调整。一是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以全市单元规划确定的边界逐步开展各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已完成F06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C12、E05单元控规初步成果,B11单元正在开展前期调研工作。二是落实水乡古镇发展要求,基本完成千灯、锦溪、周庄老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对重点地块进行修建性详细设计。三是协助相关区镇按照法定程序推进控规编制、调整、报批工作。报批完成张浦镇城东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花桥国际商务城南部生活区、北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完成花桥经济开发区、陆家镇、锦溪镇等相关区域控规调整方案。
3.组织开展重点地区城市设计。一是组织开展杜克科创小镇概念规划及城市设计方案征集工作,以“XX智谷”为总定位,征选国内外6家设计机构开展方案设计,现已全部提交最终成果。二是组织开展前进路、长江路道路沿线景观提升设计。根据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导则,以前进路、长江路为试点进行深化研究,着力提升城市形象品质,现已完成初步方案,正在进行深化设计,计划6月份形成最终成果。三是进一步完善苏州市域轨道交通S1线(XX段)沿线城市设计,以交通引导理念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已基本形成成果。
4.不断优化镇村规划。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编制完成《XX市锦溪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由省住建厅组织论证通过,报省政府批准实施。会同市文物部门开展第八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工作,经省住建厅、文物局组织审核并报省政府批准,巴城镇成功入选“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根据《XX市镇村布局规划》,我市所有31个特色村、189个重点村和218一般村(除高新区22个一般村无编制计划外)已全部形成规划成果,今年上半年,按计划继续推进村庄规划成果的公示、论证及审批,完成千灯镇歇马桥村村庄规划公示、锦溪镇计家墩新乡村生活项目规划报批工作,以及周市镇26个自然村、淀山湖镇6个自然村村庄规划的审查、论证工作。
(二)在狠抓专项规划中增强城市功能
1.增强城市民生功能。进一步推进《社区服务设施规划》,确定中心城区核心区范围内社区、街道的行政边界。并以亭林片区为试点,完成深化设计方案,构建社区服务设施配置模型,正在开展青阳片区深化设计,计划6月份形成详细方案。
2.优化城市生态功能。继续推进《XX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现已完成草案,基本形成市域各片区海绵设施建设管控原则及技术指引。加强区镇对接,进一步深化《XX市城市“六线”控制规划》,涉及道路红线、河湖水系蓝线、绿化绿线、重大市政设施黄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轨道交通橙线,并将道路红线、河湖水系蓝线录入规划综合信息平台,便于日常审批管控。
3.提升城市交通功能。继续积极推进苏州市域轨道S1线XX段规划建设,完成《苏州市域轨道S1线XX段沿线交通一体化交通详细规划设计》、《苏州市域轨道S1线施工期间交通疏解方案》中期成果。及时启动XX市综合交通规划、中心城区停车系统规划等。
4.升级城市市政功能。按照适度超前原则,编制完善《XX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成果,并报请市政府审批通过。为规范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建设步伐,配套起草了《XX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草案)》。为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综合管廊建设可行性,向市轨道办呈报了《关于与苏州市域轨道交通S1线同步建设综合管廊的请示》。目前,XX市中心湖二号路地下综合管廊已开工建设。为合理布局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有效指导我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XX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布局规划(2017-2030)》成果,并报请市政府审批通过。
5.完善城市文化功能。为提升我市文化软实力,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高质量完成市博物馆、美术馆方案设计。根据《XX市城市雕塑规划》和《XX市雕塑规划管理意见》,开展了第一批雕塑设计方案的征集活动。第一批公开招标的2个点位已经完成方案招标相关工作;另外7个点位海选工作也已完成专家评审。
(三)在推进改革创新中优化审批管理
1.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并报城建例会讨论。完善规划编制制度建设,拟定《关于进一步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通知》,从协调机制、成果入库、动态维护、调整程序等方面进一步规范我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为规范工业项目规划方案设计,加强对方案的审查指导,结合XX市规划管理实际,制定了《XX市工业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技术审查导则》。为全面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与市住建局、交通局、水利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在工程项目中运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审批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并在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实施运用。
2.努力推进审批服务创新。为提高审批效率,降低企业成本,方便群众办事,打破传统审批的固化模式,创新推出“容缺受理”弹性审批流程。对主要条件具备,次要条件或手续欠缺的审批事项,放宽受理门槛,提前进入审查,予以“容缺受理”。并通过跟踪服务,主动沟通,确保缺项及时补正,实现依法服务、特色服务、高效服务的同步到位。为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方便基层办事,在“表单整合、项目申报、网上审批”三个环节创新推出“嵌入式”服务。通过“三表合一”建立嵌入式申请、标准格式落实嵌入式管理、共享数据实行嵌入式审批,非工业建设项目申请材料由原16项缩减为9项;工业建设项目申请材料由原10项缩减为6项,切实方便了项目报建,提升了服务效能。上半年(截至2017年5月16日)共完成规划设计方案审查59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8张,用地面积75.34万平方米;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408张,建筑面积177.86万平方米;核发验线证明68张;核发建设项目规划核实证73张,建筑面积189.24万平方米;受理及审查店招店牌、户外广告21件。
3.着力加强规划执法监察。建立在建项目双随机抽查工作机制,对管辖范围内181项在建项目进行全覆盖监管。通过区域联动,开展拉网式违法建设排查认定工作。积极参与“263”专项行动,联合各区镇规建部门对全市538家重点监管工业企业的规划建设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已完成排查372家。对《2017年苏州市列入省第十三批清洁生产审核重点企业名单》中我市涉及企业(46家)规划建设情况进行专项排查,完成排查35家。对《XX市化工企业联合执法检查工作方案》中涉及企业(143家)规划建设情况进行排查,完成120家。上半年(截至2017年5月16日)共立案处罚违法建设案件6起,做出违法建设认定移交291件,切实维护了规划严肃性。
(四)在现代技术运用中夯实规划基础
1.启动全市用地信息普查(重点单元)。拟在测绘XX市大比例尺“全要素”地形图基础上,通过对用地信息和建筑信息的普查,生成带有多种属性信息的标准化地形图,并引入三维实景技术,构建具有实景可视信息和丰富用地、建筑信息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为XX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合理利用土地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已完成项目招投标。
2.完善规划综合信息平台。继续根据实际需要扩充平台功能,完成了规划监察系统建设工作,开发了在建项目“双随机”监察系统,实现了建设项目规划批后监管及违建入图入库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完成了全市城镇未治理D级危房档案信息化入库工作。配合经信委核对了全市工业企业信息。下一步,还将完成网上报建系统建设及应用拓展项目建设。
3.推进2017年XX电子地图更新、地下管线数据更新测绘。
(五)在“六个一”大走访中密切联系群众
制定了《XX市规划局常态化推进“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工作实施方案》,第一时间召开“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工作动员大会,对全局常态化开展走访调研目标、任务、要求、组织工作作了全面部署。领导干部带头,全员参与,紧扣“两聚一高”,强化政治责任,突出问题导向,全局19个走访调研小组对所挂钩的周庄镇高勇村、双庙村村民家庭已全部走访一遍以上,仔细了解家庭情况,深入收集村民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并作了详细记录。对能当场能解决的给予反馈解决,对不能解决或需转办的,做好解释工作或给予转办。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在积极延续、加快推进、全面完成上半年正在开展的工作的同时,下半年,我局还将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抓总规落实
在完成总规成果论证、报批的基础上,加快总规的实施步伐。根据总规要求,及时指导各镇开展镇总体规划的修编。根据《关于推进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及《XX市单元规划》,逐步对城市核心区所涉及的单元及跨区镇行政界线的单元组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下半年重点完成B11、C12、E05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对市域其它发展单元,指导各区镇根据单元定位,明确编制要点和内容,力争于年底前完成控规编制。
2.抓城市设计
适时开展城市总体设计,强化地域特色、建筑风貌、城市文化的“基因”传承,提升城市品质品位。积极推行全市拟出让地块必须预先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3.抓存量更新
结合危房治理,开展城市更新规划研究,计划完成老城区及城北地区6个片区的更新规划研究工作。突出民生改善,推进被撤并乡镇更新研究,重点完成张浦镇大市地区和千灯镇石浦地区更新研究。立足产业特色,围绕打造全市10个特色小镇目标,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引导和方案设计工作。
4.抓空间拓展
城市地下空间作为空间延伸拓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应予积极利用。按照建设紧凑型城市要求,大力开展XX市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修编,结合轨道交通S1线沿线站点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城市地下人防规划等,推进轨道、管廊、人防等多规合一,重点研究地下空间的横向连通开发及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进一步提升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5.抓生态控制
结合规划工作实际,继续全力配合及推进“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加快完成海绵城市、六线控制、绿道网等专项规划,切实在引导和保障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方面贡献规划力量。
6.抓交通引导
结合新一轮总规及控规编制,根据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布局及方向,高标准、高起点开展新一轮《XX市综合交通规划(2017-2030)》修编,进一步优化城市现代化交通体系。完善轨交S1线配套规划的同时,适时开展XX轨道K1线预可行性研究,为XX进入轨道交通时代奠定坚实基础。继续开展“自愿停驶,绿色出行”实施方案及运营管理平台建设,引导城市交通方式转型。
6.抓体制改革
继续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推进完善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继续推进“容缺受理”流程,将服务固化为制度。由规划综合信息平台支持,增设“容缺受理弹性流程(试运行)”,同步进行电子审批,实质性提速增效。促进全市统一运作规划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统筹规划智慧政务建设,强化对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支撑作用。
7.抓执法监察
继续完善、实质运用规划移动监察系统,推进违法建设认定情况入图入库,提升执法监察效率效能。运用双随机抽查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在建项目定期检查、抽查工作,力争早发现、早制止,减少未报先建、批建不一现象发生,切实履行好事中事后监管职能。
8.抓调研走访
扎实开展、圆满完成“六个一”基层走访调研,倾听搜集基层、百姓心声,切实解决基层、百姓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档案局201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模板:
上半年,我县档案局新一届领导班子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五大”发展理念,紧扣项目落地年,聚焦“一路二水三项目”中心工作,以面向社会,服务民生为重点,以拓宽档案发展领域、深挖档案文化资源、提高档案利用价值为抓手,树立“科技强档、依法治档、服务活档”的新理念,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基本做到时间过半,目标任务完成过半。
一、强化项目建设
一是启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项目建设。今年县上安排我局爱教基地建设专项资金x万元,主要用于多媒体报告厅建设。目前正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包括基础装修工程、视频器材、桌椅采购,项目将6月底前全面完成。
二是开展门禁系统项目建设。安排落实项目资金x万元,通过招标,配备馆内24小时温湿度监控设施和档案馆(库)门禁系统。项目正在施工中,6月底前将全面完成了各项设施的安装工作,届时将使我县档案馆库现代化、规范化建设大步向前迈进。
三是启动数字化项目建设。落实数字化项目资金50万元。近段时间以来,我局对多家档案数字化机构进行了调研,参观学习了遂宁市、市中区等档案局数字化工作先进经验,对比了我县档案工作和项目经费情况,研究确定了我县今年数字化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目前,该项目正开展需求论证,拟于6月份完成项目招标,年内完成今年的数字化目标任务。
二、强化档案资源体系建设
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是档案“三大”体系建设之本,是服务经济、服务民生、服务中心工作之本,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围绕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上半年,我局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我县档案工作纲领性文件。为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通过积极主动向县领导汇报,与县委办、县政府办等相关部门协调,由县委、县政府两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x委办发﹝2017﹞x号),对我县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的档案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工作目标。
二是加大我县档案移交力度。根据我县新馆建设的情况,由县政府办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县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到期档案移交工作的通知》,对全县近二十年应移交的到期档案制定了接收计划,明确了应移交进馆档案的范围、质量要求、移交程序、组织领导作出明确规定。今年底前,我局将对全县56个单位2006年前整理规范后的档案全部接收进馆。
三是创新档案工作,引入中介服务档案工作。自今年以来,县档案局大胆探索,立足单位工作实际和新形势下档案管理服务的要求,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在确保档案保密的前提下,推广政府购买档案事务服务。规范并支持档案中介机构、有关专业机构提供档案管理技术、设施、劳务等服务,激活社会资源、节约成本、规范服务、统一标准,通过政府采购,选出了两家质量可靠、服务优良的档案中介机构供各单位选择,作为我县各单位专业档案服务机构,促进了我县档案整理规范化上档升级。
四是加大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力度。根据我县档案移交工作实际和档案整理新规则的出台,今年4月11日,我局和县行政学校联合举办了全县档案工作人业务培训班,专门聘请乐山市档案局业务专家实地授课,全县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档案服务中介机构等100余名档案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我县基层档案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为全县档案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是规范整理遗留档案。对十年前移交到我馆的转制破产企业共22个单位未整理的档案约x卷,积极组织人力、物力进行规范性整理,于6月中旬整理完成进馆。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快档案数字化工作。数字化项目将是我局今后几年持续的一项重点工作,要制定和完善数字化三年规划和实施方案,力争于2020年我县馆藏档案全部实现数字化。
1 综合管廊相关问题背景
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旨在合理地对城市地下空间加以利用,统一管理市政民生管线。武汉市作为国家中部崛起的重要都市,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有轨电车,地铁均在有条不紊地建设进程之中,海绵城市建设也在逐步规划推进。随之而来的,关于城市基础管线的解决方案――综合管廊建设也被提上了议程。
2014年6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稳步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2016年5月24日,总理来到武汉CBD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现场,详细了解工程建设进展。2016年61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已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区域,该区域的所有管线必须入廊”。
燃气管道作为可燃气体为载体的压力管道,一旦泄露后果堪忧。燃气管道入廊是否能够同时兼顾安全性与经济性尚无定论。2016年6月17日,住房及城乡建设部陈政高部长在电视电话会议当中强调“坚决落实管线全部入廊的要求,决不能一边建设地下管廊,一边在管廊外埋设管线。排水、燃气管线要求入廊”。由此看来,燃气管道入廊全面推进加以实行具有较大的可能性。
2 针对燃气入廊的一些意见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的通知》(武政规[2016]7号)要求天然气管道入综合管廊,但由于国际上燃气管道入综合管廊的案例不多,为保证燃气管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根据武汉市燃气管网的具体现状情况,为保证管廊的安全性,需满足下列要求:
(1)天然气管线纳入综合管廊时应敷设在独立管舱内。天然气舱内用电设备必须防爆,通风系统必须强进强排,此外需另设通风舱,并在一定间距内设置路面通风口。天然气管线设置在独立舱室内,首先是GB-50838《城市综合管廊技术规范》的要求。天然气在特定条件下,遇到火源,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天然气舱室本身为密闭空间,自然通风状况较差,机械通风十分必要。此外,通风口占路面空间较大,需考虑与其他路面市政基础设施协调好施工区域。
(2)需考虑与其他市政管线的隔离与安全性问题及后期改管的作业断面。由于管廊的寿命较长,对于燃气管道路由变化产生了限制,也对后期管道维修施工造成了障碍。敷设在管廊中的燃气管道路由很难变更,造成一些改管的困难,应考虑后期燃气管道改管的作业断面和空间。另外,输配供管分支出舱与其他舱室的交叉,尤其对于供电线路交错的情形,需着重考虑隔离与安全性问题。
(3)鉴于防恐、防暴、防盗的相关需求,建议管廊内逃生舱设置为内部可开,外部不可开的模式。天然气遇明火易燃,密闭空间易爆,外部人员投掷火种易造成安全隐患。结合天然气易燃易爆的性质,天然气管廊很可能成为反恐关注的重点部位,需采取视频监控等措施加强对管廊的保护。
(4)由于天然气管廊为地下密闭空间,在运行安全方面专业性要求最高,建议管廊运行管理者应有专业化管理经验,政府对经营资格需严格审核把关,以便保障天然气管廊的安全运行。
(5)燃气管廊阀门若设置在综合管廊内部时,阀门应具有远程开关的功能,且舱内分段应设置可燃气体报警装置与燃气管网调度系统联动。
3 针对燃气管道入廊的要求,几种可行的施工方案
分析燃气管道入廊的难点,究其原因,一是燃气本身的化学性质决定了它对安全性具有很高的要求,二是目前燃气直埋的成本较之管廊要便宜许多。目前俄罗斯等部分欧洲国家的综合管廊中较少涉及到燃气管道,日本的燃气管道入廊率较高。此外,日本在综合管廊的建设过程当中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其关于综合管廊的《共同沟设计总则》中要求燃气管道最好具有单独的舱室。目前我国的《城市综合管廊技术规范》也要求燃气管道入廊需要有单独的舱室,也是因为考虑到了燃气遇明火的易燃易爆的特性。
图1为深圳大梅沙-盐田坳共同沟大样图简图,该项目建于2007年,2008年开始投产,运营S护成本较高且有多处泄漏隐患,期间曾发生过沟内补偿器法兰连接处漏气。
图1 深圳大梅沙-盐田坳共同沟大样资料
从图1中可以看出,燃气管道相当于以箱涵的形式内衬于管沟内部,右上方设置有燃气探头。在此方案的基础上,适当优化,有以下几种可以考虑的方案:
(1)考虑将燃气管道单独以小型舱室的形式置于侧上方,管廊内一侧设置可开启检修门,在燃气管道舱室顶部的燃气阀门位置处或其他易漏点处设置井室及通风泄压口,管线巡查人员既可以从管廊内部打开检修门对燃气管道进行检查维护,也可以通过开启特定位置的上部井盖对燃气管道进行维护。这既满足了燃气管道单独舱室的规范要求,也利于维护检修。管廊内内部检修用的可开启检修门可设置玻璃屏障,方便管道维护人员在不打开检修门的情况下了解燃气管室内部的异样。
图2 第一种方案示意图
(2)第二种方案相当于在管廊上方,以箱沟的形式将燃气管道舱室作为管廊的连接体进行处理。国内目前已有类似的管廊保护方案出现过。此方案与直埋燃气管道的保护方式较为接近,因此产生的运维费用较低。此方案由于与主管廊相互独立,因此燃气管道泄漏对于主管廊的影响是最小的。
4 燃气管道入廊的前景分析
笔者认为,在武汉地区,甚至全国地区,燃气管道入廊是大势所趋,可能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及继续探索研究的成果。已建的武汉CBD中央商务区综合管廊与规划建设的沿临空港大道、三店西路、泾河南路、规划五路及规划四路的综合管廊都曾经考虑过燃气管道入廊,最终因为条件不成熟暂缓进入。2016年,中国燃气协会举办了多次关于综合管廊的意见征集活动及研讨会,关于燃气管道入廊的具体细则将会在新版本的GB-50838《城市综合管廊技术规范》中给出。综合管廊本身作为一种规范化市政管线,减少拉链路,美化都市环境的工具,在国外已经取得成效,应该结合中国国情进行改良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燃气分会.2016年中国燃气运营与安全研讨会专题报告[R].
[2]GB50838.城市综合管廊技术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关于对《武汉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的通知》的建议[Z].
作者简介:徐小丰(1992,07-),男,籍贯:湖北随州,学历:大学本科,工作单位: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职称: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工作:技术策划、方案审查。
桥梁建设的快速发展,巨大的资金投入,在经济社会中的显赫作用,使得人们对桥梁的质量越来越重视。桥梁施工是桥梁建设的关键,对桥梁(特别是大桥)施工进行控制足桥梁施工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1.常见施工难题及其控制措施
1.1 桥面面层一次摊铺平整度控制
桥面面层一次摊铺平整度控制是桥面施工一大难点。通常, 桥面沥青混凝土面层一次摊铺平整度的提高, 有赖于桥面混凝土铺装平整度的提高。为提高面层施工质量, 创新开发了桥面混凝土可调高胀管螺栓角钢侧模系统施工新工艺, 精确控制桥面铺装层顶面标高。每幅铺装层纵向分成合适块数,弹线预埋螺栓,采用角钢打椭圆孔,固定在螺栓上,用上F 螺母精确调整侧模顶面高程,按正式混凝土路面施工工序施工。保证其实测混凝土铺装层表面平整度误差小于1mm( 每1m) 直尺,这样能大大提高一次摊铺施工的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质量。
1.2 模板安装
模板在安装前应除去表面污迹并进行整修, 使模板平整光洁无变形。模板安装要平整, 接缝要严密。所有接缝应采用粘结剂( 水泥与胶水配制而成) 刮平刮实, 而后用胶带纸粘贴整齐确保接缝光洁。尤其是侧模与底模的接缝外侧要用角钢加固, 角钢用螺丝钉固定在底模上,角钢与模板下压海绵条, 确保棱角直顺且不漏浆。另外, 模板接缝要规则有序, 要考虑到与连接段施工缝、端模、支座的协调统一。对于侧模与底模、侧模与翼缘板底模、翼缘板底模与翼缘板侧模3 道接缝要采取拉线检查。施工时, 要特别强调一下内模的接缝, 由于现浇箱梁的内表面为非外露面容易被质检人员忽视, 箱梁内模的接缝应采用海绵条填塞或粘结剂封堵, 并外裹―层塑料布, 确保内表面不漏浆。
模板的接缝, 表观处理好后, 模板的加固就显得至关重要。内模的加固一般采用方木框架配合碗扣钢管加固。腹板外侧模需要加固, 由于砼自重、人员、机具荷载及砼振捣荷载等的作用, 使腹板外侧模所受的向外的侧向力较大, 所以应对支架和侧模双重加固。首先我们对支撑侧模时直接受力的竖杆用斜钢管向内拉, 以消除其受力时的变形和位移, 其次采用短方木对侧模的同一断面进行上中下3 点加固, 侧模外表面设竖向肋木, 加固断面间隔, 与立杆同步。
1.3 伸缩缝的施工
伸缩缝的设置是桥梁工程中的重要施工部位, 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工程是否达到优良, 而且也关系到桥梁使用功能、行车平顺及结构的稳定性。桥梁主体结构的伸缩变形, 主要来源于温度变化引起的伸缩量和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收缩量。其收缩量由设计单位确定, 伸缩装置以此为依据来确定伸缩装置留设缝隙的宽度, 以满足桥面主体结构变形的需要。当前桥梁施工进度都很快, 伸缩装置安装与混凝土浇注时间相距较短(特别是混凝土现浇连续结构) ,且各部分梁体浇注时间与伸缩装置安装时间各不相同。由于新浇混凝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收缩现象, 因此在安装伸缩装置, 设置其宽度时也必须加以考虑, 以免造成伸缩装置安装后期伸缩间隙过大。缝内填充聚笨乙烯硬制泡沫板,侧面及底面用嵌缝胶密封或用压光不锈钢板封堵。不锈钢板一侧固定:检查伸缩装置的位置,确保伸缩缝装置符合设置要求, 伸缩缝如果分段安装的,接缝外焊接: 模板应具有水密性,防止沙尘堵塞缝隙。主梁伸缩缝处防撞体和中央隔离增伸缩缝与主梁伸缩缝等宽。另外, 防撞体和中央隔离增应在跨中和支撑处设置伸缩缝,缝内填充及封包材料同主梁。
安装伸缩缝装置之前完全清理干净缝中杂物、垃圾; 缝内要填足填缝料; 进行桥梁沥青路面铺装时,伸缩缝上的临时覆盖物要完全盖住伸缩缝,使沥青料不能灌到缝里。在工期允许情况下,可先铺装沥青路面( 覆盖伸缩缝位置) ,切割沥青路面安装伸缩缝装置,封闭交通, 养护伸缩缝混凝土,强度满足要求后即可开放交通。
2.加强桥梁施工的全面质量管理
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主要是监督项目的实施结果。在工程施工中必须建立新的质量概念, 工程质量的好坏是由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决定的, 管好工程质量首先要管好施工人员的工作质量, 施工企业中的每一个施工人员都要重视质量。工程施工是由很多的施工工序组成的, 因此工程质量应在施工全过程的每一道工序中实施控制与管理,以防为主, 动态控制, 把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规范办事, 施工企业要用数据干活, 施工质量好坏的根据是数据是否达到规范要求。
桥梁建设技术复杂,投资巨大,并且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桥梁质量固然由多个环节的控制构成,如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等等,但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桥梁施工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总结如下:
1)加强质量意识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是质量的根本保证,是施工质量控制的主体,只有发挥直接施工者的主导作用, 质量才有根本保证。因此,全面质量管理非常强调人的因素。施工之前,加强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教育, 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知识学习,人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使施工者具备职业道德, 施工质量才有保证的可能性。
2)施工之前,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和质量计划。科学的施工方案和质量计划是施工质量保证的必要措施。实践证明, 如果没有合理的施工方案和可行的质量计划, 施工质量将难以得到保证。制定施工方案与质量计划可以将施工中质量控制的难点找出,采取相应措施。这是进行质量预控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制定了科学的施工方案与质量计划,才能为施工质量控制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3)材料与设备的检验将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全面质量管理不仅强调人与技术因素的控制, 同时也包含材料与设备的管理。如预应力施工中,若有不合格的纲绞线进入施工工序, 或者液压表读数不准, 则预应力施工质量均难以保证。因此,在施工之前,必须作好材料检验。结构材料必须指派专人采购,有出厂质保单、实验数据、监理的书面认可和使用记录。
总之,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立交桥的建设越来越广泛, 桥梁的结构形式也变得多姿多彩。在桥梁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及原材料控制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优质的施工质量来源于施工过程中对各个环节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与质量预控。特别是在城市桥梁设计与施工中, 工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安全与美感, 需要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质量, 使实际的工程效果达到设计效果。只有针对具体桥梁施工中存在的通病,将质量创优目标管理与质量通病防治相结合,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措施,才能使工程质量得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