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27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篇1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16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new social norm,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is in the formation of comm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aspect of training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the importance and cultivating mode has many shortcoming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ining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draws lessons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rom the university, explore 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ath of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and improves the training mechanism for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在许多高校尤其是教学型高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很不乐观,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培养机制,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1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提出

在国外,以美国高校为代表,首先提出了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了给本科生提供参加科研的机会,开始实施“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随后,加州理工学院等高校相继制定本科生科研计划,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几乎所有的美国研究型大学都不同形式的开展本科生科研计划。在国内,清华大学于1996年正式启动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首次提出了类似的本科生研究计划,北京大学自1998陆续设立了三项“基金”,鼓励和引导优秀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随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研究型大学相继开展本科生科研,本科生科研正在成为本科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2005年1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让本科生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为创造学校的科研创新环境。

2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 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

2014年9月,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在中国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并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吹响了创新的号角。社会的创新离不开科研创新能力,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相关研究表明,参加过科研训练的本科生与未曾参加过科研训练的本科生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着显著差异。①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让他们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学会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是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必然。

2.2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大学本科教育,应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2007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各层级举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都包括此项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其创业、就业能力的导向性。高校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良好的平台,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3 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客观需要

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一方面,有利于主动进行知识积累重构、培养自主自学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实践、协作等能力和严谨作风,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或创新性工作奠定基础;②另一方面,有助于挖掘大学生创新潜力,锻炼自主独立学习、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形成开创性思维,为今后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做好准备。

3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在高等教育领域已形成普遍共识,许多高校也在开展相关的工作,但实际培养情况与客观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3.1 培养机制不健全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健全的机制做保障,然而我国目前许多高校虽然都在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方面的工作,但从培养机制的角度来看还很不健全,缺乏系统的培养计划、相关机构以及制度保障,整个运行机制多处于自发自愿的无序状态。

3.2 学校重视不到位

任何一项工作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重视。现在,许多高校的工作重心大多集中在科研(教师的科研)、教学、学生管理和就业等方面。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等方面不便量化的工作往往重视不够。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在许多高校仅仅作为学生参加竞赛或者二课活动的形式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类型繁多,但大多项目缺少创新性、可行性,技术含量不高,许多科研创新活动周期短,深度和广度涉及不够,实际培养的效果也无关紧要,多流于形式。另外,任何形式的科研创新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多数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资金,有些只是小额度的资助,可以说这项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3 师生参与度较低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大多数老师一方面承担着教学和自身的科研任务,在缺乏相应激励措施的情况下,对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和培养缺乏动力,积极性和参与度都比较低。在没有浓厚的本科生科研创新氛围里,目前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较低,近年来,与本科生的人数相比较,科研创新活动的范围小,大多数学生还未能从该活动中受益。③

4 完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目前,创新成为社会新常态,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显得尤为急迫和必要。

4.1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

高校建立相关的制度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制,是促进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发展的当务之急。在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基础上设立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指导委员会,作为学术委员会的二级机构,专门负责本科生科研创新的指导、评定、审核和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由校级党政领导、校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事业代表共同组成,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和培养方案,定期召开会议,研讨工作开展情况,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在院系层面设置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配备或制定专门人员对接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相关工作,避免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的各自为战的无组织状态,为本科生科研创新拓通渠道,建立良好的组织保障和运行机制。

4.2 打造科研创新平台,营造良好氛围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平台建设,营造良好氛围。首先,加大实验室设施投入,实行开放式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同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和企业、行业的合作,强化实践动手环节,切实促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大学生科研创新动手实践活动提供平台;其次,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增加专题学术讲座,邀请专家举办报告会和研讨会,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与有关专家、学者及教授们直接互动,有助于本科生树立正确的科研方向,找到更有效的科研途径和方法。④同时在学校创办期刊上开辟本科生科研创新成果专栏,拓宽交流平台,营造科研创新氛围。

4.3 完善激励措施,调动师生积极性

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评价激励措施,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是保证工作顺利进展的必要前提。在教师层面,建立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将学生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业绩评价挂钩,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并对成绩优异的指导教师进行奖励;在学生层面,完善学生科研创新鼓励措施,将学生、评奖、申请专利等科研创新活动成果作为评先、评优、评奖,以及免试攻读研究生等工作的重要参考标准,形成学生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注释

① 江颖.科研训练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差异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2):31-33.

篇2

国务院于2015年6月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强调这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在一定领域具有专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力量之一。科研活动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而科研思维、科研能力等科研素质又是科研活动的必要前提。对于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将决定我国未来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能力水平。所以,如何在新时期培养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进而提升其创新能力是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日本在生命科学领域成果丰富、成绩斐然。这与日本科技界求真务实、认真严谨的作风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先进教育理念与有效措施的落实,使得日本科技领域有较高质量的后继者作为支撑。本文将浅谈日本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1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医药卫生实践中的重要性

医药卫生领域的实践需要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在医疗行业,医生的诊疗过程需要一定科研素质,应结合实践,跟踪前沿,这是对我国未来医疗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临床实践中,实验室诊断工作者更需要掌握检测指标的产生和意义及对动态发展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在药物研发领域,更需要自主创新药物的研发。如目前人源化抗体等药物绝大多数都为国外专利,我国需要加强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相关药品的研发。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由于相当比例研究生要求开展实验研究工作,科研素质也一定程度决定了其对研究目的和内容的把握及研究成果的质量。这就给医学相关专业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本科阶段有针对性地提高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但目前,我国本科生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学校甚至缺失。一方面,教师忙于科研工作,缺乏对相关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另一方面,某些提前接触科研等活动流于形式,出现短时间内“跟风”,效果有限。本科学生依然摆脱不了“上课划书,课后背书”的学习模式,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缺乏对“什么是科研”的基本认识。

2我国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我国多所高校已经开展了针对本科学生科研素质的教改及创新大赛等活动,也取得了巨大成功[1,2]。在本科生科研实践环境上,学生以导师制进入教学实验中心进行科研活动的较多;从参与人数上,多以通过选拔,进行科研实践活动[3,4]。即便如此,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背景下及面临大众创新能力普遍亟待提高的形势,仍显得杯水车薪。我们需要提升医学领域人才的整体科研能力,这样对更高级人才将提供有力的支撑。在国家提倡创新的大环境下,医学高等学校应该全面跟进,开展本科学生及长学制本科阶段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以我校为例,药学专业有为期半年左右的实习学习,参与科室部分实验工作,完成万字左右的毕业论文。但由于实习设置在毕业前的半年,由于考研和就业压力,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临床七年制在进入临床学习前有2-3个月的全时科研训练活动,以综述形式进行考核。笔者通常为其讲解科研活动的一般流程,并鼓励其将综述文章进行投稿。但由于时间短,较难完成完整的工作。临床医学等专业本科生虽开设生物技术、机能、形态等实验系列课程[5],但部分课程限于几种实验原理和操作的学习,并不系统;绝大多数学生不进具体教研室或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故对实验室工作和科研活动的认知几乎为零。为了增强以本科生为主的医学生的科研、人文素养,我校于2012-2014年进行了课余时间选修课的尝试。但从选课情况来看,同学们更关注就业、考研、人际关系、情感等较为实际的课程,而科研相关讲座少有问津,听者寥寥。此外,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另一重要手段是学术会议和讲座。本科学生难以听懂校内讲座,这与教学中科研素质培养的缺位有关。而专业的学术会议更是本科生难以企及的。

3日本大学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初探

我们以日本熊本大学为例,介绍日本大学药学专业(研究型)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这方面的培养模式情况。熊本大学于1949年5月由熊本地区的熊本医学校(其前身为1756年建立的“再春馆”)、熊本师范学校、熊本药学院、第五高等中学及第五高等学校工学部合并后建立,1955年设立研究生院医学研究科。2004年更名为国立大学法人熊本大学。熊本大学获批2013年日本促进研究型大学建设项目(RU-22),2014年日本文部科学省超级全球大学创建支援项目(批准37所)及地区(知识)据点整备项目(CenterofCommunity)。以获得科研经费排序,2014至2016年连续三年,熊本大学进入日本大学前20位(研究经费17.44亿日元)。目前拥有7个院系,8个研究生院和20个研究中心以及研究院;8100名本科生和2000名研究生,其中包括来自47个国家的470名外国留学生(2015年5月统计数字)。我们以该校药学(研究型)与临床医学专业的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模式为例进行介绍。熊本大学药学专业(研究型)近年每年招收40人,学制4年;临床医学专业招收60人,学制6年。二者理论教学均采用大班授课模式。都会在第3-4学期开展早期接触科研的活动。如:由上届学生进行实验技术讲座及实验室介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基础科室轮转(可能相当于我国的实验教学,只是地点为各个实验室,而非实验教学中心),并完成百页的实习报告。在5-8学期将进入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教研室及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熊本大学的科研素质培养模式包括:①医学相关本科教学活动中,有一半以上的学期,学生都会进入各科室进行实验活动,由教师或博士生等进行指导,感受科研工作,熟悉科研环境与基本流程。这里的实验室并非实验教学中心,而是各个专业的实验室。②药学等专业中,已经进入实验室三年级学生会为二年级学生进行实验室介绍及基本技术的专题讲座。从学生角度传授经验,对上届学生是督促,更是荣誉,使下届学生更感兴趣。③在科室的实习活动中,即使是本科学生仍然有机会参加日本国内学术会议,且本科生及高中生以下参会免会务费;甚至参加国外的专业性学术会议。平均本科生每年度1次,硕士生可达3-5次(熊本大学生命资源与研究援助中心(CARD)为例)。此外,在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PBL等形式的教学并不多,主要还是以大班授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考试分为期中与期末考试,题型同样包括选择、判断及问答等。不及格率一般在10%-20%,每年度有一门补考不及格将做留级处理。同学们也更关心分数,除此之外较为关注课程与实际应用结合的情况。同学大都从上届学生及教师授课过程中了解各个实验室和科室的情况,以选择进入的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后学生白天依旧会进行理论课的学习。以在CARD实习的学生为例:早9点至下午4点左右进行理论课学习,晚上及没有课的时间会在实验室做实验或自习,并定期安排实验进展汇报。学生大都具有较高的自律性,实验工作也比较敬业。通过在实验室的学习,可以培养对该专业方向的兴趣,也能够在考研时多一个选择方向。教学内容方面,以医学生物化学为例,所讲的内容与国内差别不大:生物大分子、物质代谢及其相互联系等,但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实验课。这可能与较早进入科室有关。可以看出,该熊本大学对医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科研实践的培养具有“早”和“真”的特点,即:早期进入科室进行科研活动和“真刀真枪”进行科研活动。绝不仅仅是兴趣小组的游戏,而是真正承担科研工作的一部分。

4我国医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启示

4.1学校和教研室/实验室适当提供平台医学相关专业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本科阶段开始进行。目前,我国实际情况是:人口基数大,每年本科生数量较多。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近年保持在400余人,全部本科专业学生800-1000人。而各基础科室空间有限,盲目实施本科学生进入实验室不太现实。以“根据兴趣,自愿参加”为基础,适当结合“择优选拔”可能会是比较好的形式。此外,科室需要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科研工作。目前,盲目追求SCI文章使得高校科研活动越来越“高大上”,很多实验对于本科生来说,短时间难以掌握,面对出现的问题更是无从分析。如何设置本科生能够完成的“小”课题也是科室相关教师需思考与创新的。4.2实际参与科研活动对本科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以真实的科研活动为基础。形式上应与研究生一致,在课题深度难度上可适当降低。不宜采取“兴趣小组”等模拟活动形式。让本科生真正参与科室的科研活动中,感受实验的失败和收获的惊喜,作为实验室的一员,又有利于其建立主人翁意识,并有助于培养其科研精神。考查可以是毕业论文等形式。4.3丰富认知科室的信息渠道一方面,授课教师应注重授课内容与科室科研工作的结合,有意识地提高同学对科室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应加强网站信息,甚至微信等新兴工具在科室介绍中的普及。如能建立本科进入科室参加实验工作1-2轮,再通过高低年级之间的交流将有助于形成科室信息传播的良性循环。4.4提供更多学术讲座与会议的机会最后,基础教育中应注重对科研素养的培养与引导。在让学生参加讲座前,增加适当的介绍工作或许有助于同学理解讲座内容。并适当为有科研兴趣、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与资金支持。经济水平及人口基数等因素在高等教育等领域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在坚定不移地推动高教领域的创新实践,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改革探索。通过不断借鉴与探索,相信我们会在医学基础医学教育工作中再创佳绩。

参考文献:

[1]李冬民,吕社民,孟列素,等.深化分子生物学实践教学,提高医学生创新能力[J].基础医学教育,2008,10(4):454-456.

[2]孙利军.现代医学生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复旦教育论坛,2007,15(6):88-90.

[3]陶怀,陈夏.以“助研计划”为契机,提高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8):680-682.

篇3

跨学科研究生属于符合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是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重点,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强弱体现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好坏。由于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学科研究生也越来越多,怎样提高跨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行研究生培养和评价机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要改革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和评价机制。

1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机制的内涵

从研究生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将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即教学环节、科研环节和管理环节。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教学监控机制等方面;科研环节主要包括论文研究、科研环境和导师指导等方面;管理环节主要包括助学方式、考评体系等方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内涵就是从以上三个环节出发,通过安排创新课程、讲授创新的理论和方法、跟教师搞科研、帮助导师助课、参与考评体系设计等方面加强跨学科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逐步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心理素质。教学是处于中心地位,是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的源泉。要把创新课程设置合理,禁止泛泛地教学,要让跨学科研究生自己多思考,勤动手,参与教学中来,开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使跨学科研究生开阔眼界,放宽思路,勤于律己,从而培养出跨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要以科研为重点,让跨学科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宽容的科研创新环境、规范的论文管理制度、精干的导师队伍及规范的导师指导制度,对培养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是保障,科学的考评体系可以从外部刺激和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而有效的助学方式则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使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无后顾之忧。三个环节互相作用,互为补充。

2现阶段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安排不合理很多高校将跨学科研究生看成是本科的延续,是大五年级的学生,因此重视理论教学,安排了很多理论课程,甚至还会抓补考,理论讲述的多,让学生实际动手和参与的机会少,课程安排涉及理论前沿的内容少,没有考虑跨学科研究生的具体情况,使得跨学科研究生每天都很忙碌,没有时间自己思考问题,虽然有选修课程,但学生能自己选择的机会也较少,基本是指定的课程去学习。2.2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教学内容仍旧偏重于对理论的记忆,甚至还有一些课程在本科阶段已经学过。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已有知识的传授,缺乏对未知领域的开拓和思考,这样的本科形式的教学方法,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的接收知识,不用去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接收的惯性,不愿意主动去探究知识,主动去获取知识,完全失去了创新的激情。2.3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仍然是照着教材讲授,没有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没有很好地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少组织课堂讨论。当前我国中小生都已开始提倡讨论式教学,但研究生的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主导的灌输式教学为主。老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记,都是机械的。老师给我什么,我就要什么,部分好坏,最后使跨学科研究生的完全失去了创新思维。2.4科研氛围不好跨学科研究生在参与教师的课题过程中,不会主动思考问题和领取任务,老师布置什么我就干什么,告诉我的任务必须明确,指明整个路径,否则就不知道如何做,缺乏创新的冲动,习惯按照传统思维,上传下达去做事,去思考和面对问题,而不愿意从课题中自己主动去寻找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导致跨学科变成了教师课题的整理者和工具,模仿别人设计一个模型等等,不考虑为什么去设计这个模型,有什么用。最后培养出了较强的模仿能力,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收和承认别人的观点比较容易,提出质疑的情况很少。2.5导师指导制度不规范有的导师由于要承担繁重的本科教学任务和承担课题,因此对研究生课程重视不够,认为已经是研究生了,上课已经不是主要的,不进行教学设计,上课比较随意,忽视培养制度的执行。还有的导师对跨学科研究生指导不上心,忙于自己的课题任务和本科教学工作,对跨学科研究生指导没有详细的指导规划,没有定期检查研究生的各个培养环节是否达到标准。2.6考试评价体系不科学考试成绩仍然是占考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成果、德育水平、社会实践等还没有系统纳入考评体系,或占得比重很小。考评体系由于只重视死记硬背得理论内容,学生为了考取好的成绩,往往将基本概念和理论学的很好,而没有考虑如何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考试评价体系结果是,学生对于高分沾沾自喜,认为这就是好学生,对考试特别重视,对于课后的思考和问题的挖掘不屑一顾,这样培养出的研究生一旦步入社会,面对现场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2.7现行研究生培养机制不合理目前高校都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大部分院校招生仍然有“在职”和“在校生”之分。,研究生在入学时国家按照公费下拨研究生培养经费。在校学生无论入学后如何努力,学业如何突出,待遇和在职学生没有差别。而对于在职学生,入学时就已经有了就业单位,即使入学后如何不思进取、荒废学业,他们依然可以各门课程合格。不引入竞争,使研究生产生学业上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就不会激发他们拼搏进取和锐意创新的潜能。

3完善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机制的建议

3.1调整课程设置首先是要对跨学科研究生开设科学研究方法课程,选有课题经验的教师讲授,选取现实中实际的科研问题,举例讲解,怎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去动手实践。其次要开设综述类课程。跨学科研究生往往在本科阶段只是被动接受了一些理论的学习,至于这个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当今有多少人在研究,研究到什么程度,都有哪些著名的观点和理论,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研究,跨学科研究生是很茫然的,缺少对学科前沿的综述能力。因此,讲授教师需要将自己的课题成果最为案例拿出来,让跨学科研究生学习知道应该怎样进行文献综述,怎样收集别人的成果内容,怎样进行归纳总结,怎样通过整理别人的研究成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确立自己将来的研究方向。最后,再开设论文写作课程,让学生学习研究论文的撰写,懂得学术规范,这对训练跨学科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是至关重要的。3.2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导师在授课时,应该采取问题式、讨论式、启发式和引导式等方法。任课导师应该结合自己做课题的亲身体会来讲授,积极组织和协调学生在课堂上就本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讨论,积极引导款学科研究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带着疑问去听课,建立研讨机制,每个学生都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发现的问题,提倡和鼓励解决复杂的问题,鼓励跨学科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教师还应不断将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堂,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活灵活现展示科学研究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兴趣和勇气,鼓励学生用外语讲述简单的专业问题。3.3完善教学监控机制对授课教师要成立督导委员会,定期监督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授课计划的执行情况,杜绝教师随意调串课程,要求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对一些讨论式的课程应该有专门的宏观规范,不应该和理论授课是一个规范,可以采取过程管理,最后累计计算和评价的方法。对学生,也要指定要求和加强管理,制定考核标准,应建立末尾淘汰制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4创设创新能力培养环境首先要鼓励研究生不仅要尊重权威还要要敢于提出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创设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得他们懂得学术自由,无政治立场和派别之分。同时任课导师还要对学生的质疑给予解答,并积极引导,不能误入歧途,帮助跨学科研究生知道自己的观点中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去的,对跨学科研究生可取的部分要给予肯定。其次,要让学生去参加一些学术会议,特别是学术性较强的国际性会议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再次,建立“研究生访学制度”,鼓励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同时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建立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涛,陈哲.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7)

2程萍,魏怡.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

3常宝英.关于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7(9)

篇4

随着我国“双一流”战略目标的提出,对于研究生教育理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理念也要随之更新。对于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让高校自身形成一种创新教育理念,我们高校应该更注重这一点。在基础医学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我们应更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将原来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自主创新型,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自主汲取知识和选择自己的科研方向,这样更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从学校层面出发,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保障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我校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来促进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改革。然而研究生教育最关键的是导师的作用,因此,我们首先应该督促导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往研究生教育很大程度上没有过多地关注研究生自身的兴趣,很大一部分学生都是根据导师意见确定自己的科研方向。在以前的研究生培养中,导师并没让学生自己一开始就选择科研方向,所以很多研究生都是因为要毕业才被迫去研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科研兴趣以及科研积极性。“双一流”目标下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是需要改变导师的培养理念的。因此,对于我校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应该首先形成和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理念。

二、积极搭建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平台

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包括课题的选择、实验室的硬件设施等很多因素,我院在现有实验条件下,积极为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创造更优越的环境。医学院现有陕西省实验示范中心、延安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延安市神经生物学科技创新团队、延安市慢性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4个研究平台,有医学实验中心、医学模拟中心、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三个实验中心,其中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为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一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地方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三所科研机构:陕北地方病研究院、遗传学研究所、免疫学研究所。近期,学院又进一步整合了医学实验中心,为研究生能够更多地停留在实验室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施,比如在实验中心配备了专门的研究生学习室。研究生进校后尽可能早地安排进入实验室,首先进行实验室的规划化、系统化的实验技能培训。这样更有利于研究生尽早进入科研状态,开始学生自己的课题研究,也就更有助于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建立健全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激励机制

我校鼓励并大力支持基础医学研究生参加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各种科研实践。利用学校已有的实验仪器设备、科研平台以及兄弟院校的实验室资源,让研究生更多地参与科研实践创新。同时,我校对研究生设有多种科研奖励,除了一些国家奖励,还有很多学校专门针对医学生的奖励机制,用以鼓励研究生更积极地参与科研实践和科研创新。学校对研究生的奖励措施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科研项目经费的支持,有现金奖励、优先评优评先等,另外对研究生的导师也是有相应奖励措施的。我校将建立健全灵活多变的奖励制度,让基础医学研究生参与科研、乐于科研、爱上创新,从而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基础医学人才。

四、整合相近交叉学科的科研团队,营造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促进科研创新

篇5

一当前我国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问题

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差,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严重不足

目前医学高等教育薄弱环节是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医学生最可贵的品格和素养。当代大学生,有许多人重理论而轻实践,因循守旧而不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目前仍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占据主流,在教学中仍然用的是“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人才有一部分是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庸才。虽然我国的医学生基础理论很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严重不足,缺乏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很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能脱颖而生,人才的发展失去其个性特征,使医学高等教育失去了活力。

2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参与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也明显不足

科研实践参与对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参与科研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极为重要的途径。但是,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曾参加科技普及性学术讲座的比例仅占28.6%,参加过科技节系列赛事的学生占21.8%,而有63.3%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术科技讲座和竞赛活动。从教育部直属高校医学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的情况(自然科学)的统计数据分析,一是医学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不够广泛,如2010年参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的医学生有61361人,仅占医学生在校生总数的21.73%;二是医学生参与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也明显不足,2010年参加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和其他科技服务的共计14444人,仅占医学生在校生总数的5.11%。科研创新往往与良好的专业基础、社会实践、实验技能密不可分,善于科研实践参与才会为科技创新的成功带来良好的机遇。

3研究与探索缺乏原创性,论文成果稀少,学术成果质量不高

从近几年我国入选的优秀论文来看,医学生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的只是极少数,论文的撰写内容上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从2005~2010年,美国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为12.31,而我国只有2.95,远远低于国际9.15平均水平。

4大学生片面强调提高科研能力,忽视基本知识学习

在相关部门的调查对象中,有19%的大学生过分重视科研,淡化基本知识学习,而在美国大学生教育特别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在本科的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授课时数达到45%以上,专业学科只占25%~35%。虽然花很多的时间来进行医学科研,但是研究的力度和深度都不够,研究成果的价值也不高。面对医学科研,他们虽然有很大的激情,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他们的科研能力大多数只能停留在基础水平状态。这样做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对策

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

对于一所医科院校来说,医学科学研究的核心就是创新,其科研创新程度又是衡量的综合实力、医疗技术水平和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要努力提高医学生研创新能力,把创新发展作为主导思想。医科院校在科研管理工作上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把科研管理活动做到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细致化。科研管理工作要有所突破和创新,要根据医科院校自身的情况,在学科队伍培养、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建立公平、完善的制度和措施,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自由公正的科研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高校要通过开放现有实验室的办法,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研究,提高其科研能力,在遵循科研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多想办法,实施新举措,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2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大学生内在科研创新能力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根本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医学生除了要不断更新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现代外语、计算机、心理学、管理学、知识产权等基础知识,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保证,掌握各学科前沿的研究态势,积极收集各类医学科研信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医院、医疗科研机构第一线学习。科研实践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必须加强科研实验环节,让大学生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联系,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优势,不断强化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功能。通过专门性的科研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内在科研创新能力。

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医学生参加高层次的科研实践,凡列入人才培养计划的大学生尽可能到医院或医疗科研单位参加有关的研修活动,学习高新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3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进一步加强大学自主创新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

良好的科研环境无疑对大学生取得科研成果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奠定坚实的基础。医科院校要创造有利于大学生科研发展的软环境,对大学生们以承担项目的种类、成果水平为主要考核内容,建立良好的科研支撑条件体系。想方设法筹措经费购置更加先进的、精良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满足大学生们从事科研的需要,加强如电子图书馆、科研查新站等医学信息、医学实验动物和实验室三大支撑条件的建设,医科院校可定期组织学术论坛、专题研究、网上研讨等学术交流活动,还可以举办学生科技年会、科技活动月(周),在此期间举办科技作品评审会、论文交流会、新产品展览会,宣传发动学生参加国家(省、部)级科技竞赛活动,积极鼓励校内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建立紧密型的国际合作伙伴,开展全面深入实质性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籍此来营造科研氛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4建立和健全良好的科研创新平台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加对医学科研创新的引导

政策和措施是促进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医科院校应当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创造有利的成才环境,优先安排与科研活动相关的训练,保证科研资源配置和改善科研条件等,扶持医学生早日成才。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在校大学生科研进步奖评选,鼓励大学生参加全国、省(部)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并参照国家、省(部)级的奖励标准对获奖大学生及其导师予以奖励,每年组织院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并给予相应奖励,把大学生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纳入全院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和科研精品评选表彰范围。

总之,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科技进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科研基本功,只有具备扎实的科研基本功,才能为科研的创新提供敦厚的基础。这将有利于大学生科研思维的拓展和开阔。

需要指出的是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牵涉到学校的教学、教务、科研、资料服务、团委甚至于学校之外的医院、医疗机构等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医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1]石枫等.通过学生科研立项培养大学生多方面能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王广顺,陈晓雷.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培养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篇6

【abstract】Major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s and graduate academic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rganic whole,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ask and the academic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posed relying on major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to develop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 academic 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 the maximum play to the important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for the promotion of academic innovation research;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ask and the academic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to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to improve the graduate student's academic ability to innovate, produce high level academic achievements.

【Key words】Graduate educati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ask; Academic innovation ability

1 引言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作为我军的高等学府,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使命任务[1][2],这两项核心任务是相互相成的关系。我校的研究生培养大都是依托科研项目进行的,而研究生又是承担众多科研任务的重要力量。一般的地方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以基础研究为主,比如各类基金项目,科研项目研究内容本身就可直接作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课题,科研任务和学术能力培养能较好的统一。与一般的地方高校不同,我校承担的许多科研项目具有很强的大型工程或者装备研制特色,科研项目的实际工作并不能直接作为研究生的研究课题。考虑到我校的特殊性,本文对如何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2 科研项目和学术能力培养的关系

大多数地方高校科研项目任务和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可较好的统一,国防科技大学因地位特殊,科研项目任务和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是即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与一般地方高校相比,我校科研项目的大型工程和装备研制特色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有优势也有劣势,需要协调处理好科研任务和学术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优势[3][4][5]。

2.1 科研项目可为学术研究提供实测数据

学术研究一般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但是作为一个工科学科,实际应用背景或应用价值才是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大多数科研项目都会研制实验系统,可为学术研究提供实测数据。具有实测数据结果的学术成果更容易被国际同行所认可,也更容易形成国际影响力。

2.2 科研项目中的问题可作为学术研究课题来源

科研项目一般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在科研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可能需要攻克某些关键技术,也可能是科研实验中发现的新问题,这些关键技术或问题都是已有工程实现方法中没有解决的或未认识到的,可作为很好的学术研究问题来源,并且学术研究的成果可同时推动技术的进步。

2.3 学术研究成果可在科研项目中实践检验

作为工科学科,获得实际应用是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对于来源于科研项目中的学术研究问题,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科研项目中,可对学术成果进行充分检验,经过实际系统验证过的学术成果更加完善,可充分证明其实际应用价值,更容易让国际同行所信服。

2.4 大型科研项目可凝聚和积累学术成果

大型科研项目往往是多个研究方向的综合,从研究规模上看,大型科研项目可将多个研究方向形成有机整体,形成规模上的优势。大型科研项目往往需要持续较长时间,从研究的时间延续性上看,可通过较长时间的成果积累形成优势。依托大型科研项目凝聚的学术研究方向更容易形成大的学术影响力。

3 科研任务和学术能力协同发展的举措

3.1 从科研任务中寻找学术问题

科研任务中可能会碰到一些有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以笔者所在课题组为例,在新体制步进频率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实验中,由于一组频率信号发射时间较长,平台在信号发射过程中的位移不可忽略,常规脉冲信号体制雷达成像中的“走-停-走”近似不再成立,笔者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在深入分析步进频率信号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频率间平台位移补偿方法,解决了步进频率信号体制成像的关键问题。

大型科研项目中的核心技术体制通常已论证其可行性和成熟度,但是基于科研项目中正在采用的技术体制,并结合当前本方向的学术前沿,可提出一些全新的技术体制。以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为例,在常规雷达成像技术体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兴起的压缩感知理论,提出了基于压缩感知的随机频率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新体制,可大大减少雷达系统的测量成本。又比如在某重大科研项目中,卫星平台的高频姿态抖动一直是姿态确定中的难题。传统方法若要直接测量出卫星的高频抖动,系统成本、体积重量等方面都代价太大。将压缩感知理论应用到高频姿态确定中,可通过现有的低频姿态测量数据恢复出高频姿态抖动信息,在不增加系统体积重量和成本的情况下解决了卫星高频姿态抖动确定的难题。

在科研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事先未考虑到的工程实现问题,必须对比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才能得出解决办法。以笔者所在课题组为例,在压缩感知雷达成像的数据处理中,重建过程将二维数据重排进行一次处理,相比于传统成像处理方法,数据量成平方关系增加。在仿真实验中,数据大小可自由调整,但是在实测数据处理中就遇到了计算机内存严重不足的情况。针对该问题,笔者分析了压缩感知重建过程和回波信号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分段式重建方法,解决了压缩感知雷达成像实测数据处理的工程实现问题。

3.2 在科研实验中检验学术成果

依托大型科研项目的学术研究一个主要优势就是具有实测数据。有些学术研究所需的数据可直接利用现有科研实验中的实测数据,例如上述的压缩感知分段重建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就直接采用了一段本课题组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实验数据,验证了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现有科研项目中的实验数据可能并不是专门为学术问题研究而设计,但是可通过一定的预处理得到符合要求的数据。在上述压缩感知随机频率成像体制的研究过程中,就是通过对步进频率合成孔径成像实验数据进行随机抽取得到,验证了压缩感知随机频率成像体制的正确性。

还有些已有的科研实验数据不能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但是可以通过对现有实验系统进行重新配置,录取新的数据,或者利用现有的科研仪器,搭建新的实验系统并进行数据录取。在上述的步进频率新体制雷达成像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就是利用已有的科研仪器搭建实验系统,对新成像体制进行了验证。

4 几点思考

4.1 时间安排

重大科研项目对学术研究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但是同时两者之间也有矛盾。科研项目侧重系统实现,里面有大量的工程性工作,因此需要合理安排科研任务和学术研究的时间。对于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课题组,不能把研究生的时间全部安排用来做工程性工作,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学术理论研究。同样也不要让研究生从事单纯的学术理论研究,应参与一定的科研项目,这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能很好的完成科研任务,又有利于出高水平学术成果。

4.2 任务分工

科研项目也有不同类型,比如型号项目偏重工程实现和规范化,探索项目和预研项目偏重理论验证和技术验证,为更有利于发挥科研项目对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应尽可能安排理论基础好、学术兴趣浓厚的研究生参与探索项目和预研项目,或是承担重大项目中偏重理论研究的工作。

5 结语

承担大型科研项目是我校许多课题组的特色,这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即是优势,也有一些制约。需要处理好科研任务和学术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才能发挥科研项目对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世练,杨力斌,张炜,朱江.科研成果在案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37):95-97.

[2] 唐九阳,胡升泽,葛斌,汤大权,肖卫东.面向创新能力提升的实验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4(37):107-109.

[3] 张胤,徐宏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实证的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43-47.

篇7

中图分类号:R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320(2016)03-0000-00

十以来,全民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举措。创新的核心是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支持创新的关键,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1]。科研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探索活动,综合性较强,涉及学科门类多,在这一复杂的认识过程中,遇到挫折、困难都必须坚持不懈地追求,才能将课题继续研究下去,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其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理论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对医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2]。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高学生学术水平,增强学生进行医学研究和学术探讨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意识,2010年我校制订了大学生科研立项管理办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努力,我校学生立项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结合我校大学生科研立项活动的情况,探索口腔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1注重项目的可行性

选定一个设计合理、起点高同时难度又不大的课题,是创新训练计划保质保量完成的前提条件[3]。从立项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本科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视野的宽度,切忌好高骛远。在选题时要注意课题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科研要立足于实际应用,落脚于临床实践。科研经费是立项可行性的另一个重要条件,课题设计时需要做好经费预算,尽量控制在规定预算内,这样可以保证科研过程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课题不能选的偏难、偏大。知识储备、科研应用和经费预算是学生科研立项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需要指导教师进行着重指导以保证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2强调综合素质能力

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并形成最终成果,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条件。在科研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可预知的问题,包括学术上和人员协调看上的。这时需要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资料的查找或咨询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清除实验中的问题和障碍。在科研中,有些实验指标需要应用特殊实验技术,这些技术在课堂上是无法学到的,学生需要协调沟通相关专业的教师请教,查阅相关专业资料,在反复操作中掌握该项技能,这对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理论及操作的学习能力都是不小的考验。此外,科研中的资料查找不单局限在本专业的知识上,可能会涉及到其他学科,同时会有国外文献的查找,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翻译专业文献并整合知识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需要整个科研团队的精诚协作,每个成员需要有团队精神,做好成员间的协调和沟通是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在答辩过程中需要通过专家的审议,提问,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口头表达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参与科研立项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探索,更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为社会提供了高竞争力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

3体现口腔专业特点

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是在大学三年级以后开始学习口腔专业课,这相比于国外的从一年级涉及专业课程的时间较晚,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认识没有达到逐渐融合的水平,大量的专业课内容使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弱,理论联系实际的时间也较短。学生科研立项为学生进一步接触口腔专业知识提供了机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口腔专业方向的项目,调动学生对口腔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并将口腔临床知识运用到科研实践中。

4总结

综上所述,口腔医学生科研立项全面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现场表达能力以及人员协调、团队合作能力。医学生的特点就是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科研项目研究为医学生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这对医学生今后的发展无疑是有着无法比拟的积极的影响。现今社会对医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有文凭会看病,而是要求看好病,能沟通,会创新,综合能力过硬的优秀医学人才。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社会的需要,对医学生的培养需要朝着多元化,创新型发展,这为高校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提供了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戴振东,吴庆宪.大学本科教育中创新意识培育的试验和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10):82-85.

篇8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是培养适应全球化竞争与科技进步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主渠道。随着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必将成为全球化竞争的焦点。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型人才的重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直接影响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是衡量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指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创新的需求比以前更迫切,因此切实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和知识创新的基地,更要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置于突出的地位。因此,加快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改革,培养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本文以某高校软件工程方向近五年的研究生为分析对象,首先论述了目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PTAMM”培养体系,并通过案例进行了说明。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研究是近些年来学术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指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发明新事物的能力,以及应用新技术、新手段的能力。目前,国内知名高等学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多种探索和实践。如: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其是为了促进高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促进高校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和研究型教学人才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在项目实践中掌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近年来教育部在国家层面上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计划。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提出:研究生教育基本方针是: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按需建设;注重创新,提高质量。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能力素质。此外,正在编写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1]”纳入其中,可见国家对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关注度之高。但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质量并未很好地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希望。根据中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全国97所普通高校、20个研究所的千余名研究生导师进行问卷调查显示[2],近50%的研究生导师认为研究生质量在下降。随后,西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对我国不同层次的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别从思想品德水平、专业素养、学术伦理道德、专业发展潜力、外语水平、交流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学术论文水平九个维度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调查,调查显示我国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论文水平的均值最低[3]。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研究生在整体素质上仍存在一些弱点,集中表现为缺乏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差。我国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还存在培养模式单一、评价学生能力的手段片面、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弊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以不断加强知识创新培养逐步取代过去单一以传授旧有知识为主的教育培养模式,创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良好环境。

创新能力培养是指教育机构在相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的组织形式及评价与激励途径,从而实现特定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目前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格局中,创新教育在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与水平的基本指标体系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传统的理工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运用学科知识和科技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相对较少,随着知识的创新发展、技术的进步,所学与所用之间出现脱节;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和专业拓展,对理工科毕业生的要求更多地体现在知识更新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创新教育思想已融入各高校的办学理念中,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部分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工作,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各种途径,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4]。虽然高校对创新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有的在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上已初显成效,但随着前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大,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和教育经费等教育资源突发性短缺,造成高校创新教育的培养理念、方式、手段和力度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创新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1.教学和考核方式单一、片面。

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其中的教学与考核有单一性和片面性的问题。它使考试分数依旧是衡量教学的标杆,这样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使学生成了考试机器,特别是使理工科学生成了“重理论、轻实验;重研究、轻实践”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惰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制约了学生的创造理念和创制思维能力的发展。

2.多学科交叉不足。

研究生教育学科性体系突出,存在具体的理工科学科方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情况并不同的情况,造成理工学科与其他学科(如:人文学科等)缺少通融,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正不断进行改革,比如文理科互相开设必修公共基础课程,开设一定范围的选修课等,但目前尚未完全建立起科学先进的学科专业体系及教学内容体系,无法满足人才、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3.骨干教师的国际交流不足。

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导者,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加大教师对过程教育、项目教学、产学研结合等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推广力度,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师生比例不协调,扩招影响。

出现教师少、学生多的情况,必然导致教师精力不够,无法设计满足所有学生的教学、科研计划,导致所指导的学生无法掌握实际设计、开发的能力,使学生容易产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惰性”思想。而且这种情绪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导致整体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

四、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理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教育机制,而这本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出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创新能力的模式研究等成果[5-6],但是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专业相比有共性,也具有其特殊性,因此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必然需要从创新教育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特点、培养方式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本文结合理工科研究生的特点,建立“项目引导(Project Guide)―梯队建设(Research Team Construction)―学术氛围营造(Academic Atmosphere Construction)―学术不端控制(Academic Misconduct)―创新管理(Innovation Management)”的“PTAMM”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如下图所示。

图 PTAMM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1.以项目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单一的课程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因此要以科研项目作为引导,一方面使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能够真正参与到实际的项目需求分析、设计、开发等软件工程各阶段,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课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建立多层次学术梯队。

学术梯队是按照学科、专业或特定领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科研队伍,由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博士、硕士等组成。公认的学科带头人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学科发展动态,跟踪学科前沿,围绕学科带头人,形成“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博士生―硕士生”的四级传帮带的“金字塔形”学术梯队,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奠定智力基础。

3.骨干教师的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和学术氛围的营造。

研究生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由专业入门转向深入探讨;由学习技能转向学习思考,由被动吸收转向主动创新。学术梯队中的骨干教师成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骨干教师除了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等素质外,更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并组织进行各种学术讨论、学术报告、国际(国内)会议等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4.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为提高研究生创造力提供保障。

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正在侵蚀学术的肌体,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随着科研诚信工作的不断开展,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科研诚信是保证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5.健全研究生科技创新的管理和制度。

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规范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制定研究生科技创新的管理制度,需要分析目前研究生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制定相配套的科技创新的管理制度,一方面调动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另一方面给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引导。

五、实施案例

我们按照“PTAMM”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要求对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进行了创新式培养,平均每年入学硕士研究生20人,博士研究生10人,平均在校研究生人数55人。经过5年的实践,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9项,获得省市基金近20项,年均发表科技论文4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为了营造学术氛围,实验室加强了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同行的沟通,邀请了20余位业界专家来校讲学,选派骨干教师付美国、新加坡等地进行了学术访问,组织了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及省市级的计算机学术年会,学院的CST(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论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在研究生毕业答辩环节,采用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主要检测学位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系统检测结果比较科学、客观,对于防范学位论文的抄袭、剽窃、伪造等典型表现的学术不端行为有比较好的作用。为了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领导和组织管理,积极组织研究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共获得立项8项,这些项目的成功申报,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训练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使得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更自信,同时学习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对于科研所产生的兴趣更浓厚,一到下课时间就全身心地积极投入科研训练。同时除各年级研究生成立科技创新兴趣小组,配备骨干教师作为临时学术指导教师外,还出台了《学术导师制度》、《实验室管理规范》、《编码规范》等制度。

在“PTAMM”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指导下,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得到不断的培养,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整体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六、结语

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过程。目前的高校创新教育的培养理念、方式、手段和力度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在论述了目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和提出了“PTAMM”培养体系,并以某高校软件工程方向近5年的研究生为分析对象进行了案例分析,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未来我们还要借鉴国内外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不断改革创新,并结合学科专业的实际和特色,形成自己的创新教育的培养理念和风格。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

[2]邹杰梅.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J].科学咨询,2011,10.

[3]郭雪娇,王冠杰.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调查分析[J].考试周刊,2013(74).

[4]云忠,汤晓燕.高等学校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69-72.

[5]杨跃.挑战与回应:理工科院校创新教育体系构建刍议[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70-75.

[6]陈芳艳,唐玉斌.论创新型理工科人才的培养[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8-100.

篇9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245-01

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所具备的创新素质和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技能的综合体现。肩挑培养创新人才这一艰巨任务的高等院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在研究生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研究生的必备素质。

一、农业院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生选拨标准过于单一

我国研究生选拨制度目前分为初选和复试两部分,初选方式即严格的统一考试,通过复试后方可录取。复试的比重虽在多数农业院校有所增加,但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初试成绩。初试反映知识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测试题目很少,以基础理论和书本上的知识为主,且一直以来农业院校存在研究生生源不足,一些院校需要降分才能录满学生。这就导致入学的复试考核大多流于形式,对学生运用知识及科研创新能力的考核不够全面。落实到实际中,就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虽然入学成绩较高,但是实践动手能力很差,科研创新能力不强。

(二)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和管理制度过于僵硬

当前,要想完全适应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农业院校的培养机制就需要做出相应改变。主要原因是: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单一,不能做到灵活应用,在培养过程中重视理论研究、不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主要是实行导师负责制。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受导师的科研素养、创新水平及责任心影响。但是由于研究生不断的扩招,一些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超出其能力范围,研究生没有足够的科研实践机会;虽部分研究生有机会参与科研实践,但只是让学生最一些机械重复的实验,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提高科研能力的机会;一些导师由于忙于教学、科研和管理等任务,对研究生采取放任的态度,不能给予研究生足够的科学指导和帮助。

(三)研究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一直以来,很多高校在研究生教学计划、教学课程等教学内容的设置,并没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更新,往往直接导致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不足。目前,多数农业院校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有关实践和实验内容的课程开设得很少。所以就使得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思维上的惰性,安逸的接受和掌握现成的知识,渐渐失去创新意识和能力。目前,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重点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创造力及个性能力的培养却往往被忽略了。教师在讲台上一直讲,学生于是就在下面一直听,课堂上罕见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研究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完全体现不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更是被严重制约了。

二、提高农业院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改革研究生选拨机制

在研究生选拨过程中,应该增加关于科研创新能力方面的考核。考试内容应增加可以体现应试者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考题。复试要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二)建立良好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农业院校可支配的教育资源还较匮乏,而研究生又逐年大规模扩招,无疑出现教育资源上的供给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管理机制。一是探索联合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二是探索联合企业、农场等的培养模式。前者可通过与其进行项目合作,让研究生切身进入到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学习研究,聘请兼职导师等。这样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研究生思路,开阔其视野,更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科研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至于后者,农业院校研究生毕业后多数会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所以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让研究生有机会见识企事业单位的科研模式,有条件还可以相互探讨交流,形成资源互补的良好局面,自然会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主要面向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全面素质及综合能力的要求,坚持“学生为本,基础宽厚、道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塑造高尚人格、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激情,面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总体目标,创新实验班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英型拔尖创新人才。

二 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构想

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面向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问题,总结其他高校在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现状、经验及问题,探索旨在提高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模式及对策,注重培养技术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科研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系统的培训和训练。各个高校应该结合本校特色,综合考虑不同专业的相关需求,开设一系列本科创新实验班。

英文阅读及写作创新实验班主要瞄准英文文献的阅读、英文论文的撰写、英文报告的准备等工作开展。英文文献阅读主要瞄准本专业国外近年来的英文文献。英文论文撰写主要是培养本科生提出写作创意、论文素材准备、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结果整理、论文的特色和完善等。英文报告准备主要培养本科生如何言简意赅地进行一次学术报告。通过以上专业化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主要包括程序设计思想、常用计算机语言的培训。各个学校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训练。以国防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在本科生的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上,主要培训学生使用MATLAB、C、C++和C#的培训和训练。通过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计算机编程和实现能力能得到极大提高。

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班主要瞄准本科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个班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实际场景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 对策和建议

为了更加有效地探索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广泛开展研究工作:(1)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现状。总结其他高校在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现状、经验及问题,试图从文、理、工三大类实验班培养模式入手,比较并分析三大类培养模式的不同特点、共同特点与发展趋势。(2)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理论及方法。在归纳、总结大学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与现实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提升途径。(3)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模式及对策。根据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特点与目标,尝试构建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及模式,并提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相应对策。

四 结束语

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研究的创新之处:分析与比较不同创新实验班的培养现状,得出各类实验班人才培养的不同特点、共同特征与发展趋势;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提升途径;构建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及模式,提出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相应对策。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任重道远,还需要众多教育者持续不懈地探索及研究。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13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及其形成

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的创造性潜力。它主要由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经验、创造性人格和认知风格、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实践技能等要素构成。[1]我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全日制在校研究生的年龄一般在22岁至30岁之间,该年龄段的研究生更具创新所需的生理机能、智力品质以及思维能力。处于此阶段的研究生应该已经具有基本创新能力要素,但还需要在学习和工作生活过程中逐渐完善创造性人格特征、创造性认知风格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且需要进一步学习特定领域的知识、专门技能和创造性实践技能。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在从事知识、技能获取过程中,在理论研究、社会服务和技术开发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能力,是一个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过程[2]。创造一个有益于研究生能力形成的外部环境是极其重要的,否则研究生将没有积极性积累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力。

二、影响农业高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

本文通过分层抽样方式发放调研问卷对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进行调查,调研对象为农业高校文科在学全日制研究生,博士生每个年级选取10名、硕士生选取5名,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42份。问卷中要求对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从“影响很大”到“影响很小”)的里克特(likert)五点量表上作唯一回答,统计时均按照5、4、3、2、1计分,统计分析采用SPSS进行。问卷中涉及到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有18项(表1)。其中来自学院及学科的因素9项(1-9),来自导师的因素3项(10-12),研究生自身因素6项(13-18)。

调查发现研究生对每一个项影响程度的评价都较高,18项指标评价中“影响较大”及以上的指标(M≥4.00)有7项,评价“影响一般”的指标(3.00≤M

调研中研究生普遍反映社会实践环节较少,部分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研究方法论的课程偏少,学科对研究生创新活动的投入不够,特别是研究生寒暑期社会实践经费不足。部分研究生课堂教育仍然采用灌输为主而不是像国外那样采用讲座式教学和小组讨论方式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动性。学界普遍认为,哲学和人文艺术教育对提高一个人的科学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我国农科类高校普遍存在哲学艺术教育和数理训练的匮乏,另外,学院及学科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也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从研究生自身来说,其本科阶段的学习状况也会影响其创新能力的提高。本科阶段基础知识为研究生阶段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很多本科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迫于就业压力继续读硕、博研究生,虽然能够通过考试,但是不利于长期发展,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加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建议

1.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①围绕建设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深化研究生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以创新为灵魂,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利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业界的影响力,多渠道搭建科学研究平台,建立多元创新培养模式,联合国内兄弟院校和国外优势办学资源,建立和完善校企、校所协同创新和联合培养机制。②探索建立跨学科、跨单位团队式联合培养,打破学科壁垒,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对部分有专长的研究生可不受培养方案的限制,实行个性化培养和个性化管理。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课程选修平台,鼓励研究生根据兴趣自由探索加入研究团队。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遴选机制。完善导师遴选标准和办法,对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导师进行分类遴选,分类考核。在选拔研究生导师时,不但要看重学术能力、学术成果,更要看重学术道德。要大力培养勇于创新、学风正派的青年学者,打破导师终身制,多渠道引进导师。在导师招生资格上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学科发展要求来确定导师的招生方向及招生数额,对有科研项目支撑的导师才能招生,无科研项目支撑的则少招生或不招生。改革研究生的指导形式,实行“双导师”制,可以尝试在不同高校之间实行导师共享,或聘请外国知名学者、教授、产业高层人员、政府及其他部门有一定理论或实践水平的专业人员担任导师或兼职导师。

3.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和案例库建设。全面推进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课程体系的贯通,删除内容重复或差别不大的课程,将能力培养作为重点,建立本、硕、博相互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加大案例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加强案例库建设,逐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大纲”培养。加强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及科研论著的出版工作。

4.强化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探索建立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体系、研究生创新培养环境等研究生创新平台,通过以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和主题实验室为基础,构建研究生创新活动平台;以创新基金资助体系为载体,构建创新活动激励机制;以实践创新为基础为研究生营造创新氛围,以此激发研究生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校企合作,加强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是规模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通过在企业工作站的生活学习,可以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提高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工作中锤炼个人的品行。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水平。国际化是衡量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标杆,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要坚持把国际化放到学科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国际化理念渗透到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探索建立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努力营造吸引国际顶尖科学家的学科生态环境[3]。

参考文献:

篇12

0、引言

以培养学生具有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工作。作为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启蒙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掘学生科研创新的潜力和动力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在基础教育环节,学生大多将升入大学作为学习的基本目标,进入大学校门后又习惯沿用中学被动接受教育的学习方法,但同时又有了解大学专业研究的渴望。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在一年级就采用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与意识,扭转学生的惯性思维,使学生尽早步入探索科学和创新的实践轨道。

大学一年级不仅是基础课学习的重要阶段,而且是培养科学研究素养、认识科学研究本质、提高创新意识的关键阶段,还是造就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的切入点。基于此种理念,我们从2008年开始开设了搜索引擎与数据管理新生研讨课程,目的是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接触学科前沿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索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我们已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研讨题目的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革新、考核和考试方法的变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与支持。

1、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及其实现途径

1.1 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动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意识和创新兴趣

维基百科对“创新”的解释:在人的主观作用推动下产生所有以前没有的设想、技术、文化、商业或者社会方面的关系,也指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创新来源于社会与人类的需求与问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改变传统知识传播的教学方式,借鉴科研项目的申请与研究过程,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首先应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考试仅仅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会做人和做事,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新的创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是以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课程的开始,而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以一系列的问题开始带领学生讨论回答,如为什么需要搜索引擎?为什么有些网址排名靠前,而有些排名靠后?google和百度有差别吗?网络数据如何存储与管理?现有的搜索引擎能满足你的需求吗?google靠什么盈利?学生在回答和讨论过程中,理解了搜索引擎的基本原理,了解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企业发展的驱动力。

学习的实质就是经常质疑、随时发问、深入思考的过程,质疑的问题解决了,也就获得了新知,取得了进步。创新则以质疑、批判为前提,以慎思为基础。在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与思考结合,让学生明白思考是学习的基础,思考由质疑和问题构成,而质疑是启迪智慧大门的钥匙,是勇于创新的前提。基于这个教学理念,我们对于每一个知识点以为什么开始,启迪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提高由疑而思、由思而问、由问而明、由明而知而会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将学科中不同学派的不同学术观点介绍给学生,特别是将学术界尚未解决或争论的疑难问题,以鼓励学生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讲授搜索引擎网页排名算法时,特意将百度和google的排名算法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搜索排名的结果;在讲授爬虫系统时,要求学生了解多个爬虫系统,比较功能和性能差异,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产生创新的思想萌芽。

1.2 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模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性循环

尽管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已基本成熟,但是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科研素养,能够较全面地分析和认知事物。我们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求+师生互动”的新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甚至是辩论;通过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讲授文献阅读方法,教会学生自主探求问题的来源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组织学生撰写科技

论文,教会学生清晰、正确、有效地表达问题、算法并进行实验设计,训练提高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核心是掌握学生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指导帮助学生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使学生学会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具备运用知识进行新创造的能力。我们在教学实施的每个环节都贯彻这个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求。课堂的教学内容是“问题+文献”,由教师提前,在课堂上,教师则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求解问题和讨论文献内容。

篇13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77-03

曾几何时,信息时代来临,知识经济一夜花开,科学发展一日千里,社会对人才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固然不可缺少,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则尤其需要具备。随着改革的深化,我们国家的教育迅速发展,为了与社会的需求相合,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势在必然。教学和科研都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学科建设最重要的两大支柱,二者的重要职能都是培养人才,并且科学研究的育人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大力提高高等学校的科研能力,促进科教融合,提高育人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国家赋予研究型大学的神圣使命,也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而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一、科教融合树立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观念

教学与科研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桴鼓相应、彼此相依、互促共进。科教融合将知识的产生、传播与传承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大学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体现了高水平大学的基本特征。教学与科研是辩证统一、互为一体的,教师授课要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能融会贯通当前学科的最新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在学科前沿上发现新问题,并对本学科的学术研究领域,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选题的针对性,同时把学生带到学术前沿,以科研促进教学,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帮助。社会上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把优秀的人才培养出来这个过程远非一朝一夕。《管子・权修》中提到: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一语道破教育的真谛,形象地解释了教育的艰辛和漫长。经过长期积淀形成各具特色的品格特征和学术底蕴,那么,各高校就应该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和优势,建设创新型高校,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如何使得大学生要有科研创新意识,怎样提高大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力,意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高校教师,他们应该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及早引导大学生进入科研领域,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使其树立科研信心。这要求高校教师要做到把科研精神融入教学理念,将科研方法转化成教学手段,把科研平台拓展为教学条件,以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以教学和科研促进大学生的探索与学习,在教学和科研的结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要强化大学生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各种事物规律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了解与探索其中的规律,使其对科研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师还应运用丰富的学术资源,把学术上的争论恰当地呈现给学生,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让大学生了解到相关领域的学术争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意识到即使采用同样的数理模型或方法,也有可能得到截然不同的结论,很多自然规律仍然有待探索。其次,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课题组的研究活动,为其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和研讨氛围,积极带领学生完成科研的各项具体工作,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并且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技应用活动和各种学术社团活动;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业余学术科研活动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质,找到他们未来科研的突破口。还有,教师要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阶段性培养,让他们逐步得到提高。如指导大学低年级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收集信息、查找资料、分析资料、进行体悟、归纳总结和撰写简单报告的能力,不仅仅他们的科研能力、思考能力提高了,也提升了其语言智慧和表述的能力。大学高年级学生在这个基础上,配合教师的指导参加科研课题的讨论,结合实验、实习等编写简单程序或撰写专题报告,最后完成理论分析和数据统计,根据自己别具一格的论点写出一份有份量、有创意的书面报告,同时也可以将毕业论文题目与指导教师的研究课题紧密结合,让学生展开思路,在实践中强化创新,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科研活动,将理论升华过渡到实际。社会实践是大学科研的源泉,通过对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开展科技公关,引导学生把科研训练计划的重点转向社会实践,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和为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是接受与发现的统一过程,也就是从知识转化能力的过程。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传播,多是单方向自老师到学生灌输、传授知识、布道教学的过程,这决定了学生的被动地位。局部地、片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而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则打破了这种单一的教授方式,既充实、巩固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又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加到创新实践教学中。

通过资料查找和整理,教师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理念,丰富其课外知识,使其开拓眼界;通过具体实践操作,教师可使学生逐步学会在获取信息、提炼信息、储存提取信息的教与学上探索。学生通过实践,学会辨别、学会深入问题进行体悟,学会洞幽察微,进一步将问题妥善解决。天长日久,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广度与深度方面会得到拓展,对理论的掌握更加透彻,对实践的兴趣会更加浓厚,这些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二、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锻炼和培养,要寻找有效的途径。高校率先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把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似响应声如影随形,知行合一,不断探索。首先,高校应加强课外学术的讨论交流活动,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邀请成绩卓越的专家学者来校举行报告会,让学生面对面和专家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全面沟通,增强学校的科研氛围,提高学术影响力。其次,高校作为国家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重任,要掌握基础的知识,要丰富自己的经验,要培养创新的意识,要有创新的行动和成绩,不间断的知识创新提升综合素质。作为学校,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氛围,同时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全面促进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活动,帮助他们成长,给他们提供各种保障。高校要全盘规划,把大学生的科技活动列入课程计划,有条不紊的实施,规定必要的科研学分,以此激发学生的斗志。另一方面,学校要规范大学生的科技活动,使之按照合理的方式进行,采用一定的手段,促进他们的成长,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在科技活动中取得优秀成果的学生进行表彰和推动,对落后的学生进行鞭策和提醒。同时,学校应对本科生采取项目化的运作方式,设立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通过本科生自主申报的方式确定立项,为学生科研立项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资助优秀学生的课外学术成果和和创业项目,使大学生能够像教师和研究生一样申请科研项目,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该研究项目。高校的学术刊物同时对学生开放,开辟专栏,学生的创新设计可以发表,创新成果予以公开宣扬,以此带动其他同学。高校的部分实验室适时开放,让学生一显身手,给予他们厚望,让他们知道老师和学校对他们的期待;科技园区也要为大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相关条件,促进学生们的思维空间不断拓展。并且,高校还可以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质,建立专门的科研活动基地,提供广阔的空间,组建大学生科研组织机构,选出带头人,建立计划,根据学生的兴趣,分建小组,尽力给学生提供经济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活动,为大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让他们热情高涨;坚持举办各类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展示大学生最新的科研成果,并对学生们的科技成果进行分类、甄拔、选评、商讨、交流。歌德提出:“单枪匹马的英雄永远做不出伟大的事业。”学校要向学生灌输合作精神,介绍合作的价值和方法,提升他们的创业素质和道德水平。学校形成科研创新的氛围,对学生的思想、能力都是极大的推动,大学生的科研学术成果迅速壮大,他们拥有了成就感,动力和热情不断提升。科研创新之余,举办赛事,争强好胜是年轻人的天性,你追我赶能激发无穷的动力,创造优秀的成绩。各类科技竞赛,活跃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技能实践比赛是一个展示才能的平台,比赛热火朝天,同学们龙腾虎跃,比赛层出不穷,同学们的创造力熠熠生辉,同学们的早期科技意识被充分唤醒,思维得到极大的拓展,人尽其才,活跃空前,例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最后,学校要充分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引领,是路标;教师的指导,是指南针,学生们的科研创新活动不会偏离,教学相长,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能力桴鼓相应,教师的经验丰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端正正确的科学研究态度,查找信息、整理资料、做出筛选,运用科学的方法展开学术研究。申报课题项目是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最好的平台,对项目与课题的研究是提高大学生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的重要途径,而这些科学研究同样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并且,教师还必须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培养。高校在教育方面,应不遗余力地采取有效措施,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建立科研项目,激励学生参与,教师积极引导,循循善诱,为学生竭尽所能,悉心培植,指导学生顺利完成项目;学生通过教师的科研指导,不但完成了学位论文,也完成了学术课题的一部分,这是科研带动教学的完美结合。

三、结语

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面对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需要,高校应以科教融合为主导,通过开展基础性的学术活动、实施科研训练计划和提供相关平台,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使其成为新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主动,以实现高校教育顺应现代化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廷奇.史加翠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1,(5).

[2]张士献.李永平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高教论坛,201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