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33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后现代建筑设计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Abstract: Based on the simple post modern architecture design comprehension and exploration, this paper mine the future design mainstream and analysis works, and focus on the definition interpret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then initially demonstrates that simple post modern is the inexorable trend of the future design mainstream.
Key words: simple post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领悟
探索人类未来建筑的发展,创新建筑的前进方向,就必须思考未来建筑应该是什么? 其主流又该怎样走?在《未来的建筑》中,波利索夫斯基关于远期未来建筑曾进行过详尽的探讨,但那种建筑出现时就看不到地球上其静立的影子了。科技发展如此快迅,相信那不可预
见的久远的未来,建筑必定将不再狭义了。
笔者认为,建筑设计之未来主流应是:简约后现代!不过要申明的是,此处指的未来是近未来,即从现在起约两百年内。论道后现代建筑,似乎均是美学家、哲学家、理论家及建筑大师们的字幕。在国内,王其均的《后现代建筑语言》和尹国均的《后现代建筑的 N 个幻想》等,均体现出他们对后现代的独见之处,但笔者希望能有更多专业建筑师语言和实践作品出现,不是一味的批评和旁观。
时下建筑设计主流均努力走向后现代!只有个性体现才能突出创新与自我标榜!而后现代则主张个性的喧张。而吾之所想,则更盛:个性固然重要,然主流在何方?能否如现代式当初之一统江山,全换新颜?
2 理由
理论上,后现代太多分巢,过多窝,一下寻来,不知所踪。而茫茫然现实中,未来主流已初露阵容!简约后现代能风行当下之创新,独占未来主流,确有其理由:
2.1 后现代有现代之后之主宰趋势。现代之后就是未来,现代要发展,必须迈向后现代,现代式之同一呆板已不能束缚创新之发展与设计之进步。而后现代作为设计界公认之未来设计方向,其重个性表现、重造型立意、重创新构思之自由民主思维,不仅丰富着世人眼界,也推动着地球发展。然其并非全弃功能不顾,仅是缩小其在设计中比例,如从现代式设计 95%左右重功能到后现代约 70%,而后现代设计中功能仍居主要考虑范畴,仅将形式提高到 30%左右,所以后现代仍具备现代式之优点,并非全弃。当然也非父子关系,毕竟二者有着太多不同之风骨血液。如一切文明事物之发展进化一样,建筑设计也必须进化发展。纵观现代式之后的现实发展,后现代作为设计之未来主流就成为必然。
2.2 简约成为后现代主流。后现代大师与倡导者总是把后现代与现代对立,这确实太过非主流,太过极端,甚而太过仇怨。主流者必须具备平和心态,主流者必须接受弱者挑战,而非挑战弱者。究其原理,就是不认后现代之简约!作为现代式重功能之装饰简约,在后现代中,必须大量做到,但风格绝不类同。试想后现代之形式只重繁杂纷乱,能有头绪吗? 能经济节约吗?能被大众认可吗?能成就主流吗?答案很显然:决不可能!在当下与未久去的建筑师的共同努力下,现实中简约后现代正大批量地逐步竖立起来,坚定地成为未来发展
的主流!
2.3 主流中主流就是主流。设计未来之主流当属后现代,而后现代主流应归简约风,所以,简约后现代就成为了设计之未来主流。
3 解读
作为未来主流,小解构手法体现在:表面装饰简约,建筑体块丰富,体块运用又讲求加减、离贴、穿插、肢解、延构等等;表象为:层次虚实里外分明,造型高矮进退夸张,空间伸缩赏用考究,体块大小胖瘦新鲜,材质粗精对冲得当;觉悟是:不求色彩的复杂,只求体块对比与材质冲突的精心追溯。给观者感动是不俗不乱,手目一新;给住者领受是空间丰富、格调高雅!
其实,小解构也有派系,如:矩体穿离派、异型构建流、局部变异系、材色溯求组等等。而体块穿插有矩体穿插和异型体穿插,而以前者居多为主。而实践中,不少作品派系混搭,但仍有主次体显。
矩体穿离派即矩体穿插与独离派,矩体穿插系指用大小高矮长短不一的长方体块穿插组合,在平面或整体组合上表现有正交、有斜交、有同层、有异层、有凸进、有凹退,有内插,有外伸,等等。总之,其建筑整体层次丰富,造型突奇、空间变换,均无所匹敌,但其对色调要求一般不高,就一两种,且多还是同色系近色调,对材质只求两种或三种强烈对比,而其对比又求面积数量的多少悬殊,求材质新旧粗精软硬冷暖的冲突。
矩体独离系指只有一个独立的矩体或几个分离的矩体组合设计。独立矩体设计是一个独立方体或长方体的建筑设计,也包括其内部含及群落造型、场所或空间组合。分离矩体设计是少数几个方体或长方体不连接,而是有所分离的组合,其组合依地形条件或突破地形,讲究角度排列、隔离远近、体块大小、长短、高矮及材色的配合。
矩体穿离派,在立面细部设计中讲求虚实对比的悬殊处置,窗洞为虚,墙面为实,虚实比例约 1:9或 9:1,如需要功能采光通风的面虚者占大数,反之小数。而窗洞求变,一般以小点窗、横竖长条窄窗、小点矩洞或长缝隙,或局部墙面端部转角或不转角落地玻璃幕,窗形有飘窗或凹窗;栏杆或女儿墙求变异,甚者追求双层(夹层)效果,外是格网玻璃状空透层,内是白或红实墙体,偶尔也精求材质处理。
矩体穿离派占据小解构大数,约 70%,其代表作有落水别墅、10号住宅、光之教堂、京都陶板名画之庭、康的纪念馆、住吉长屋、水立方、重庆美术馆方案(汤桦),等等。
异型构建流系指异形体的平面四边形非矩形、梯形或平行四边形,而是其内三角或四角均带左右90°约 10°的锐角和钝角,形体一般呈长条状,一端粗一端细。这种异形体穿插数量不能太多,一般就两个或三个体块简单穿插为主,否则就太过混乱。 而左右 90°约 10°的锐角和钝角,为的是便于异形体内部空间的有效利用。
另外,要强调的是,此处讲解的异形体不算圆柱体、球体、多面体(大于 6 面),也非简单的非重力或倒三角体块。
材色溯求组指的是对材质色调有严格精道追求的设计派别,材质运用体现在粗野派和夹层皮(双层墙)的推敲,粗野派大家知道得多了,而夹层皮设计有安藤与赫尔佐格的作品为代表。
局部变异派,就是在局部构件上颠倒重力规律的派系。 这派定义和其他非小解构流派易模糊,主要体现在变异剧烈程度和变异体量多少尺度的把握。
4 简析
世界小解构看安藤,中国小解构找汤桦,而汤桦作品中又有安藤与早期艾森曼影子, 而不同的是,汤桦有中国固有格调,但并非没有创新和一味照抄,汤桦作品好在中西合璧有发展,不是简单组合,而是提炼精髓,他不是戴坡屋顶的高手,也不对舶来品的浅陋仿真。
汤桦作品总是给人感觉中国高雅现代古典,简约的线条正平处置、少数的对冲色调布局、悬殊的丰富体块穿插,交替的虚实明暗隐显,他设计的住宅区是中国风,又不是传统和乡土的那种感觉;他经手的公建群落造型层次空间丰富,装饰简约,真正体现出院落几进几出,本体建筑与景观建筑融为一体,大量灰空间、积极空间场所的过度性梳理;简约的几何解构精道组建,而非迷信的数字与浅显象征符号叠加;他充分运用了安藤几何空间造型小解构的设计手法,又附加了中国人自己的隐约元素,尤似淡妆西施出水芙蓉一般,实在雅透!
从经济层面考虑,简约后现代非大解构般造价夸张,简约的小解构其造价也必将从简,所以能主流。发达国家大量建设毕竟不多了,多数发展中国家,虽不是最富,但由于大量人口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需要,未来将是简约后现代的真正用武之地。
另外,简约后现代是不能和繁杂的装饰风拼凑的, 而现目前,大量出现的居住类建筑有小解构元素,却更多附和繁杂装饰风,甚者让小解构与复古装饰同流,并只简单地拼凑组合,这简直就是在辱没建筑师的智慧! 这是绝不容许的!
是的,简约后现代如任何事物样,也会有缺点和不足,设计中必须重点注意功能的完善!却不可牺牲功能炫示表皮! 相反须营造相应的积极功能空间。
5 结语
小解构必成大气候,简约而不简单!只要大家一起努力,相信不久将来的建筑,简约后现代的山花必定开满全球遍野!
参考文献:
[1] 王其均.《后现代建筑语言》.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0.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3-0039-01
建筑有着自身漫长的发展历程,但是建筑美学却是一个新兴学科。建筑美学融合了美学与建筑学的内容,是艺术美学、建筑学的重要分支。罗杰斯・思克拉顿被看作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建筑美学在中国也算是一个新兴学科,但却处在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研究和探讨当代中国建筑美学对丰富中国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让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以“鸟巢”和世博中国国家馆等场馆的兴建不仅给予中国还给国际建筑设计界以极大的震撼,体现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面对现有的成绩中国建筑设计又要何去何从,是立足于本民族特色还是跟上国际建筑潮流的发展是中国建筑设计师们面对的一大问题。
在我看来,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大发展为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进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同时,国内外建筑设计的信息交流让很过国外设计理念和思想不断涌入国内,不仅拓展了国内的建筑设计的形式还丰富了建筑美学的理论内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师应该在吸收国际建筑理念的同时融合中国传统建筑思想,走出一条既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跟得上国际建筑设计潮流的发展道路。
如何吸纳中西方建筑设计理论,融汇中西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建筑设计中华裔著名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可以说是后现代设计的典范。设计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天人合一、曲径通幽等观念,凭借酒店周围山势,在房屋高低错落的清淡、静穆氛围中寻求灵动性和超越性的中国传统思想。在这一方面,香山酒店区别了国际连锁饭店的统一建筑模式。在考虑传统建筑元素的同时,设计师还不乏运用现代建筑元素。比如,在建筑材料方面,设计师运用了大量的玻璃和轻金属材料;在于自然相结合的方面,不仅仅依靠于中国传统模式而加入了光影艺术效果使建筑本身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融合在同一空间之中。另外,从建筑的总体格局来看,酒店运用了矩形横式的造型,这是当代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建筑风格。
香山酒店作为一个成功的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代表表现了中国建筑设计对“后现代”的理解。那么“后现代”对中国建筑设计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样的影响?
实反思,并对失落空间提出整合,但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
关键词:城市空间设计;失落空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脉;场所精神;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Abstract: The western city planning theory evolution reflects the space design in the city plan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pace design must be human oriented. Postmodernism in city planning advocates respect for history, the humanist thought and realistic reflection on lost in space, and proposed the conformity, but also faces new challenge.
Key words: city space design; lost in space; modernism; postmodernism; context; place spirit; public space
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其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关于城市规划的任务,各国由于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和侧重,但基本内容大致相同,即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
比较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初是由于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的冲击,为了解决种种城市中的矛盾,出现各种学说及流派,包括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康帕内拉(Tommaso Campanella)的太阳城,霍华德(Ebenezer Howard)“田园城市”的理论,卫星城等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规划理论一直在改变,历经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范式变换 。
法国人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925年发表了《城市规划设计》一书,将工业化思想大胆地带入城市规划。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在雅典开会,制定了《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现代主义全面登上历史舞台。这个大纲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现代学派”的建筑观点,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这些规划思想为城市规划注入了新的活力,部分解决了工业化给城市带来的诸如居住拥挤,环境质量恶化,交通阻塞等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现代主义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立足点的问题,但过于沉迷功效而使城市失去了很多传统的空间。
很多观点认为,现代主义终结于1972年6月15日,位于美国圣路易斯市的普鲁伊特-伊戈住宅被爆破摧毁。普鲁伊特-伊戈的建筑曾荣获现代建筑与城镇规划范例奖,但这些建筑最终变的毫无人性且布局失当。美国世界贸易中心的设计师山崎实的这项设计采用了经典的柯布西耶手法,实现了其以绿色草地为开敞空间来分隔的由钢筋、玻璃和混凝土组成的高层蜂窝式住宅的主导思想。在每层都设有封闭的步行通道,这与勒柯布西耶空中街道的理念一致。在1971年,最后的特别行动小组召集仍然居住在该区中的居民开会,请他们提建议。这次会议具有历史性意义:一是在工人住宅50年的发展史中,第一次邀请当事人发表自己的意见;二是意见只有一个,居民异口同声地回答:“炸掉它!炸掉它!”
虽然说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成熟的思想体系,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它是一个与现代主义相对的概念。后现代主义大致上分为激进性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两个向度。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格里芬、霍伊等,其理论带有较强的建设性、积极性和乐观主义倾向。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对现代性的超越,而它的自信就来源于现代性及其世界观在社会和精神上的毁灭性。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超越,表现在超越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个人主义,人类中心论,机械主义,消费主义,民族主义等,也就是要人们摆脱现代机械的、科学化的、二元论的、人类中心论的、家长式的和还原式的世界。因此,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也强烈反对现代哲学中的二元论和还原论,以及现代世界观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另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倡导创造性,倡导生活中真正的乐趣就是创造;更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和倡导对世界的关心和爱护。总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从对现代性的超越出发,摆脱了激进性后现代主义的偏激性,面对现实世界和现代社会中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以便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辨析
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强烈反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大力倡导发展稳态经济。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经济是以单纯的、无限制地追求物质财富增长为特征的经济形态,这样会形成一个片面追求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畸形社会。所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深刻地批评了现代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的人类社会危机,因此,它提出了控制经济增长的生物物理要求和社会伦理要求,同时提出要限制对环境和生态资源的破坏与消耗,合理利用现有的物质资源,以便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认为,要想确保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就要发展稳态经济,它是一种使人口总量和人工生产的产品总量保持平衡的经济,即强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生产与消耗要控制在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消化和更新能力的范围之内,同时还要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法强烈反对现代国家主义政治观,大力倡导社会共同体政治。
随着国家主义政治统治的发展,国家建立起了强大的官僚政治机构,这种官僚机构严重制约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以及限制了人类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主张恢复人类社会中世代积淀下来的永久的合作习惯和平民主义制度等中介载体,这些中介载体一方面是微观层次上的家庭、朋友等,另一方面也可以是宏观层次上的城市、国家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还认为要建立一种能够支持生物区经济运动的政治权利结构,这种结构,能够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便消除现代主义政治的弊端,实现社会共同体政治。
3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强烈批判现代个人主义精神,大力倡导注重精神作用和创造性的文化精神。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不仅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弊端进行了严厉批判,而且也强烈反对现代主义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文化精神。因此,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主张倡导重视创造性和精神作用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反对个人主义,强调整体主义,主张倡导和实践,认为宗教是人们所有行为方式的巨大助推力,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总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强烈反对现代文化精神中个人主义对人们心灵的侵蚀,强调把道德的、社会的、精神性的和生态的考虑作为人们实践活动的落脚点。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发展观对我国的启示
1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观有助于人们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和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路径。
人类社会的现展模式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进步,但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认为,这并不能断定传统的发展道路是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民智之选。因为现展模式有许多的弊端,它引发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能源消耗过快带来的危机等许多灾难性后果,人类的生存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我们要从整体出发,重新认识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一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
论及后年代主义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用老庄的哲学来回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不是空穴来巢,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当米斯・凡德罗的“玻璃盒子”建筑席卷西方的时候必然注定着后现代主义的发生。米斯・凡德罗崇尚“少则多”的原则,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的“玻璃盒子”充斥着人们的视觉,用单一的设计方式对付复杂的设计问题,忽略了人们的感受,后现代主义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于后现代的一个科学的解释就是:“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
许多人对后现代的兴起抱着一种排斥的态度,纵然,后现代的兴起确实给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一种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人们认为后现代就是一种无可救药的胡作非为。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这种见解并不能说完全偏激的。利奥塔是西方后现论的代表人物,他说:“从科学知识的后现展来看,一个又一个的具体知识领域的出现,越来越专业化的分工,导致了一种自现代以来不曾有过的学科间互不通约状况的出现。不同学科的不同科学家们,操着不同的语言,言说不同的事物。在他们之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裂和隔阂。以至于不同学科间无法找到统一的共同的语言甚至话题。可通约性的消失,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后现代景观。一方面,各门学科知识越来越独立和自律,越来越专门;另一方面,各门知识之间共同的普遍的共识,已经不复存在。”[1]这只能说明各学科之间相通的语言已经逐渐消失了,但不意味着不可认知的东西就是必须要否定的。
的确,后现代给我们的冲击远远大于给我们的惊喜。举例来说,1984年,美国的建筑师约翰逊建成了美国电话电报大楼,这一著名的建筑坐落在纽约市曼哈顿区繁华的麦迪逊达大道,这位著名的建筑师把这座电话电报大楼的外表做成了石头建筑的模样。AT&T 美国电报电话公司大楼结构是现代的,但在形式上则一反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风格,采用传统的材料――石头贴面,采用古典的拱券,顶部采用三角山墙,并采用具有一定游戏成分的在三角山墙中部开一个圆形缺口的方式。因此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全部风格:装饰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历史建筑的借鉴,折衷式的混合采用历史风格,游戏性和调侃性地对待装饰风格。门洞模仿了巴齐礼拜堂。美国的电报电话大楼被成为对后现代主义最有冲击力的建筑。
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国也受到了这股强大力量的冲击。中国的建筑设计起步较晚。当西方国家经历了“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波普”设计运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时候,中国的设计运动还处于萌芽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甚重,对于我国的建筑设计也不例外,我国的建筑设计越来越向西方建筑模式靠拢。因此,我国刮起了一阵“后现代主义”风。
“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个大杂烩。我看其中有两个相反的趋向。一个是‘新学院派’,它抄袭古典主义,但这一派人并不去复兴真正的古典精神,不过摆弄而已……另一趋向是逃避一切规律,提倡‘爱怎样搞就怎样搞’,把互相矛盾的东西杂在一起。”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说。这就说明了“后现代主义”一方面是崇尚传统,令一方面崇尚“胡搞”。近百年十年来,中国社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这就决定了中国建筑很难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此刻出现在我们建筑师面前的后现代主义,使一部分中国建筑师找到了一个可以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进行的创新的捷径。因此,中国开始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以“鸟巢”和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等场馆的兴建不仅给予中国还是给国际建筑设计界以极大的震撼,体现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面对现有的成绩中国建筑设计又要何去何从,是立足于本民族特色还是跟上国际建筑潮流的发展是中国建筑设计师们面对的一大问题。
如何吸纳中西方建筑设计理论,融汇中西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建筑设计中华裔著名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2]可以说是后现代设计的典范。设计师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天人合一、曲径通幽等观念,凭借酒店周围山势,在房屋高低错落的清淡、静穆氛围中寻求灵动性和超越性的中国传统思想。在这一方面,香山饭店区别了国际连锁饭店的统一建筑模式。在考虑传统建筑元素同时,设计师还不乏运用现代建筑元素。比如,在建筑材料方面,设计师运用了大量的玻璃和轻金属材料;在与自然相结合方面,不仅仅依靠于中国传统模式而加入了光影艺术效果使建筑本身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的融合在同一空间之中。另外,从建筑的总体格局来看,酒店运用了矩形横式的造型,这是当代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建筑风格。香山饭店作为一个成功的后现代建筑设计的代表表现了中国建筑设计对“后现代”的理解。
但是,2003年,北京的城市规划却经历了不平静的一年,继国家大剧院的“鸟蛋”,CCTV的“Z” 之后,又一个崭新的建筑形象在北京诞生了。这就是耗资35亿元的“鸟巢”。它将后现代主义对视觉的孜孜追求表现到了极致。
它的意义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建筑设计逐渐走向了完满和成熟,一方面又给未来的建筑设计师们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拓展空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正确选择深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用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从观念到形式结构西方建筑设计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建筑设计,从而使中国当代建筑设计再创我们古典建筑设计繁荣时期的辉煌。
注释:
[1]《影视文化学》,陈默,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39页。
[2]香山饭店坐落在中国北京建成于1982年,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台北:新世纪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