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访问云杂志! 关于我们 企业资质 权益保障 投稿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课程性质

高中语文课程性质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34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13篇高中语文课程性质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高中语文课程性质

篇1

1.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首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对于学生繁重作业的解脱,从而体现了素质教育。其次,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可以大大节省师生的时间,可以有更多时间开展素质教育。因为语文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语文课堂中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动手能力,以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最后,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强调教师有效引导,重视学生自主学习。

2.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更好地提高

语文课堂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素养是一种包含语文知识、语文思维、语文情感、语文能力在内的人文素养,它不同于其他人文学科素养。在语文课上,教师通过传授语文知识,让学生学会用语文思维分析语文情感以提高语文能力。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关于人的教育。

3.加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可以为教师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语文学科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有利于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全程讲授,过于强调教师的重大作用,所以课后有繁重的作业批改任务,没有时间去学习新的知识,更没有精力去钻研科研成果。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无形中为教师减轻了一定的工作负担,教师可以趁机不断扩充知识视野,思考教学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并研究其处理措施,促进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方向

(1)要注意三维目标的设计。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三者缺一不可,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要注意分层设计。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除了设计一个总体目标外,还要兼顾优等生和“学困生”,给他们额外制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学目标。

2.激发学习兴趣,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精心设计导入,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其设计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整堂课的学习兴趣。

(2)多鼓励,善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他们的内心都渴望得到成功,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和表现得到他人的肯定。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教学中教师应多用赏识教育,多鼓励、表扬学生,从而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快乐,产生学习的兴趣。

3.灵活运用,适当拓展,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一要对教材进行选择,使之具有典型性。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教材中具有典型性的内容要精讲,不具有典型性的内容要少讲,同时教师还可以从课外精选具有典型性的文章作为例文来讲。

二要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教师可从教材中挖掘方法,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回答问题的规范。此外,教师还要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吟诵方法、阅读方法、鉴赏方法、写作方法与评价方法等。

三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拓展,做好“举一反三”训练。拓展时教师仍需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指出所提问题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理由何在。同时,教师应要引导学生在教材的基础上引起联想,想到与教材相关的材料并进行评价。评价时可以求同,也可以求异,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深入理解。

4.重视质疑问难,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更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探究、质疑的过程,忽略了他们思维的发展,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以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之深入思考,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质疑、释疑的时间。这样通过质疑、释疑,学生不仅获得了有效的思维训练,掌握了科学的认知方法,还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这就为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善用多媒体,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已发展成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因为年龄比较小,阅历不多,对很多文章还不能理解得十分透彻,这时教师借助于多媒体把原本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刻。然而教师教学也不能过多依赖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承“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多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文章情境,使其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能使教师的教学更加成功,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6.重视预习和复习,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强化课前预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它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准备好听新课必需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听课水平与笔记水平。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有了心理优势,且自己查工具书积累的知识也不易忘记,这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对学生主体性的要求。长期坚持自觉预习的学生,语文成绩进步大。

篇2

中高职作为我国重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在课程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技术培养,还要开展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文化课程。语文作为中高职院校的核心和重点教学科目,采用贯通教学模式,是中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学的发展趋势。但在中高职贯通模式背景下,语文学科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衔接,则成为中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课程现状分析

(一)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高

中职学生大多文化课水平较差,由于其学情限制,导致学生在语文科目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加之中职院校语文课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导致学生对语文科目学习的兴趣不足,甚至影响了其课堂表现。这意味着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课程教学质量达不到目标要求,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其他科目的学习。但语文作为核心教学科目,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学习欲望的,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课堂参与度,就需要改变教学理念、方法和方式。

(二)个人语文能力不足

中高职贯通班级不仅要学习文化课,还需要完成应用技术教育,这导致中高职学生面临着比较大的课业压力。正因如此,很多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十分欠缺,语文科目的学习水平也达不到目标要求。但语文作为基础教学科目,学生是有积累和学习的需求的,很多学生明确的表示希望通过语文课来提高其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化素养,但仍然采用灌输式课堂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使中职学生语文科目学习意愿下降,学习质量不达标。

(三)语文科目师资力量参差不齐

中职院校的语文科目教师无论是学历还是教学经验都有所欠缺。由于这些教师教学积极性不足,与其他院校和高职院校沟通交流欠缺,导致其教研能力较弱。这直接导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其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符合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科目的教学要求。

二、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课程有效性衔接

(一)加强对语文基本功教学,夯实学生语文基础

中职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是摆在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科目教学面前的难题之一。想要实现语文课程的有效衔接,首先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语文素养。只有通过对字词量积累训练、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的强化教学,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从而为语文科目教学的有效开展打好基础。为此,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要持续、有效的开展基本功训练,开发早自修或自习课的有效时间,开展写字训练、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从而让学生夯实语文学习基础,树立语文科目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和语文学习兴趣。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潜能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多彩的语文科目相关的活动,来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通过课本剧排练、朗诵比赛、阅读小组等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爱学语文、学好语文的良好习惯,从而使中高职贯通班级的语文课程衔接更顺畅。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还能够释放学生的语文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营造更加丰富的贯通班级的人文氛围,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三)融入高职元素,实现无缝对接

邀请高职语文教师进入中职课堂,不仅能给中高职贯通班级的学生带来高职院校的最新信息,更能提前感受到高职语文教学的魅力,对中高职贯通班级的学生学好语文无疑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课堂的参与不可少,同时中职语文的教研活动应积极邀请高职语文教师参加,通过更宏观的把握和指导性的意见,为中高职贯通班级的语文教学提出对接策略,达到真正贯通,无缝对接。

(四)提升教师素养,参与高职教研

想要实现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课程的有效衔接,就一定要提高中职语文教学师资力量。这就要求中职学校能够提高对贯通班级语文教师的重视,通过定期培训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除此以外,还要与高职院校和其他中职院校建立有效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研交流活动,提升中职贯通班级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这能够使中职教师更好的把握贯通班级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中高职贯通班级语文课程的有效衔接。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8-0075-02

[Abstract]Due to the educational targe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nd the utility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 the graduates are required to obtain the co-capability “FL+Professional Skill” to win in the sharp job hunting situation. It is urgent that the course corporate culture should be arranged in foreign language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ecause corporate culture plays the main carrier in social 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the course, easy to carry out, is important t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Foreign language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uld strengthen the talents of faculty, reinforce th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centre and the interactive educational“Booking Pattern”to accelerate the course corporate culture in foreign language major teaching.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Foreign language majorCorporate culture educationSignificance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与社会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外语专业的应用性在于学生不需要掌握丰富的语言理论知识而是要掌握专业技能,具备“外语+专业技能”的复合知识。由于企业文化在社会组织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要影响,外语专业学生从事跨国商业交流的需要,在高职高专院校外语专业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实施企业文化的课程教学。

一、高职高专院校外语专业开设企业文化课程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文化素质教育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特性。高职高专有鲜明的职业针对性和职业目标,即针对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高职高专的教育方式不局限于校园和理论教学,而是与行业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实际相结合。因此,高职高专文化素质教育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知识还包含体现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实际文化的众多方面。这些文化的集合与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紧密相连,能揭示不同岗位所在的部门文化、企业文化。新时期,鉴于企业在社会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其吸收的社会大众和高校毕业生的庞大数量,企业文化已经是社会组织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把培养社会综合文化素质作为目标的高职高专就必须把企业文化教育融入教育中,体现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完美结合。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信息快捷、科技发达,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追求战略差异化,突出地表现在企业文化的竞争上。企业文化扎根于企业,与企业相互依存,有鲜明国别文化特点。外资、合资和民族企业的企业文化都具有浓重的本土文化色彩,而企业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国际化、本土化、多元化、人性化。入世后,跨国公司大量涌入,需要有大批既懂企业文化又掌握外语工具的专门人才在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国际化、本土化过程中发挥作用。另外,中国企业已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我国的企业文化研究起步晚,民族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因此,加强高职高专外语专业学生的企业文化教育,使他们了解中外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差异,企业文化的传播方式、重要性,对迎接就业挑战是大有益处的。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培养精通企业文化的外语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外语专业。于是,能让企业员工、学生主动将吸收的外国优秀的企业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相融合;对企业而言,可以进一步宣传和培育新型企业文化。

目前,受金融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在与具备语言和其它多重技能的毕业生的竞争中失去优势。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科专业间交叉融合,专业淡化,外语类专业淡化将成为一个发展趋势。高职高专外语类专业必须加大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开设跨专业课程,在加强语言能力的同时,使外语人才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成为“外语+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开设企业文化课程,使外语人才具备一定的企业文化知识,使之成为“外语+企业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并进而在实际工作中拓展专业技能,在国际间商务活动、文化交流中将发挥重大作用,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企业文化课程对高职高专院校外语系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及员工在生产、经营和变革的实践中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称。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规章制度、精神风貌等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从管理科学丛林中分化出来的一门新学科。企业文化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内在驱动力,优良的企业文化能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形成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纽带和道德纽带。高职高专院校外语系专业开展企业文化教育较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能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是职业技术教育与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契合点。

首先,企业文化教育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强调人的作用,在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重视对人进行激励、培训、考核、任用、晋升和奖惩等措施。这种人文教育使外语专业的学生懂得:人在企业中处于首要地位,企业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学习企业文化,外语专业学生可以间接了解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方面的特点,尤其能具体感受、认识蕴含在企业文化中的民族文化传统,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一个企业的文化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科学精神。因此,学习企业文化,不但可以扩展知识,还可以提高科学素养,充实和拓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其次,企业文化教育有利于提高高职高专外语专业学生对现代企业性质的认识,增强高职高专外语专业毕业生对任职企业的文化认同感。高职高专外语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对任职企业文化的必要认识和认同,有了这种文化认同感,就能根据企业文化的要求,使自己尽快融入新的组织中,适应新的环境,实现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环境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进而施展自己的才能,并为企业文化建设作贡献。

三、高职高专院校实施企业文化课程教育的途径

1.开设企业文化必修课程,聘请教师专门从事企业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并支持教师的行业历练和进修。此外,尽可能聘请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家到学校授课。专家讲学能使学生在学习了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后,感知企业文化个性的行业共性、地域共性和企业个性,将经验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

2.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调查,进而开展企业文化课题研究。外语专业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展企业文化调查能使师生对高职高专毕业生企业的文化状况有感性和理性认识;另一方面调查研究的过程也是师生学习企业文化,逐步形成文化认同感的过程。此外,也可结合所学专业确立著名企业的文化研究课题,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挖掘其企业文化的内涵,分析成功的经验,提炼企业文化的特点,验证企业文化具有的功能。

3.建立实训基地、模拟公司企业文化。为了与专业教育有效整合,学校应在校内建立模拟企业文化的公司,实施企业文化模拟系统。该系统要在学校有实训室的基础上建设,与实训室融为一体。建立模拟公司企业文化要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对实训基地的环境形象、成员形象、领导形象、社会形象等进行设计,建立一整套仿真文化。

4.结合专业实习开展企业文化教育。通过专业实习这个渠道,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入到企业及其生产实践中,认识实习企业的文化,可以使专业学习和企业文化学习合二为一,实现有效整合。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师生在实习中彻底转换角色,使自己成为企业中的一员,和企业员工融为一体。

5.积极拓展“订单”培养模式,在与企业的长期互动中优化企业文化教学。以培养合格的“订单”人才为切入点,促使学校教育与企业文化教育优化组合、促进高职高专“订单”学生摆正位置、经受锻炼、参与企业经济建设、提高自身素质。高职高专院校要定期获得企业各个部门对毕业生的评价。在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时要把毕业生与企业相互适应的状况作为调查内容,以期在今后的学校教学中能更好地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同时,高职高专院校要重视“订单”企业,力争企业的参与和支持,诚邀企业的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营销精英等为在学校教育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实施企业文化教育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参考文献

1 王超逸、李 庆.企业文化教程[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1

2 刘慧清、李宏高.浅谈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1)

篇4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1.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课堂进行创新,是指一改原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新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教学。近些年来,许多教师都试图在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创新。这种改变是以前学生很少接触过的形式,所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而提高,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变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容较多。所以说,这种高中语文课堂创新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2.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

高中语文课程进行创新,是指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角色进行了转变,由原来的课程教授者转变为课程学习的引导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多种形式,并且这些形式会越来越丰富、新颖,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加,同时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机会,使课堂氛围更加和谐。

二、阻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因素

1.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我国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的教学体制严重影响了我国语文课程创新。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分数对教学评价的作用,拿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这一因素很难让课程进行创新。另外,语文课程本身所要学习的内容较多,尤其是学习文言文等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这一性质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愿意将时间用在课程形式的创新上。所以说,传统教学体制严重阻碍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创新。

2.教师自身职业能力水平有限

教师自身的能力有限,也是阻碍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许多学校,语文教师一般都是资历较深、年龄较大,这些教师虽然对知识的教学有很强的能力,但是创新的意识与创新的能力还有限,不能根据课程改革很好地与时俱进,并且在语文课程教授过程中掌握一些多媒体的能力还较差,这也是阻碍我国语文课程创新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语文课程的创新过程中,教师必须提高相关能力。

3.相P的教学设备投入力度不足

高中语文教学创新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设备,比如多媒体设备、虚拟现实技术设备等,这些设备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课堂氛围的活跃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先进设备,对于教学效果方面也会有很大的改善,所以,只有充分利用教学技术,才能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水平。但是,在目前现阶段,许多高中对于相关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不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资源,所以整堂课都较为老套陈旧。这也就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的创新性。

三、提高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创新的策略分析

1.克服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创新教育形式

针对这一策略主要从两个方面做起。首先,突破原有背景下的教育模式,学校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改变以往的评价模式,改变用成绩衡量教学质量的现状,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从不同的方面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其次,针对语文本身这一课程的特点和性质,教师可以组织辩论赛、演讲等形式进行课程教学,突破传统的教授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突破传统的教学体制,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发挥作用。

2.增强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与职业水平

增强教师的职业能力水平,是一个长期不断提升的过程。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授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总结经验,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活动的选择。另外,教师必须要多参加有关的职业培训,与时俱进,学习先进教师在语文课程中创新的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最后,语文教师还要更多地学习和掌握一些多媒体操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多媒体等辅教学工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设备的投入力度

加强相关的资金投入力度,相关政府必须密切关注本地高中的教学设备水平,及时进行财政拨款,为学校更新教学设备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学校也要不断重视对一些先进设备的完善,了解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了解课程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125-01

前言:

改革就是用新的方式方法取代以往的传统模式,来达到提升效率的目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问题和矛盾。自新课标提出以来,课程结构的改变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改变,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也同样产生了新问题和矛盾。

一、高中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普遍矛盾

1、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的矛盾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课程的结构产生了变化,语文课程分为了选修课和必修课,这种结构上的变化,导致了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的矛盾明显化。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必修语文课程要求在1.25年的时间内学习完,学生通过必修语文课程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选修语文课程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扩大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选修语文课程一般要求在1.75年修完。新课标这样的要求就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选修课内容的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的语文能力上来,这样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但是高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它的地位确实是十分的重要,高考在本质上就与其它考试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具有独特的评价形式,让语文的选修课带上了功利性质,造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不是从语文本身与学生的发展确定,而是和高考的关系确定,让语文课程的教学和考试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

2、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高中语文课程的选修课包含了五个内容: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这种设置让语文课程出现了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发展是课程和学生发展的必然。而基础性就是指“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打基础”。高中语文课程不管是选修还是必修,都要将基础性作为重点。但是经过实践证明,选修课的内容在学生的需求中,无法达到统一,造成了多样化需求与基础性要求出现客观上的对立。现在大部分学校将选修课程进行规划,并将这些选修课程能实现作为基础性前提,但却处于没有充分调查学生需求的情况下进行,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属于必修课的内容,与新课标开设选修课的最初目的相悖。

二、高中语言课程与教学之间矛盾的解决办法

1、展开核心目标的学习,解决教与考之间的矛盾

核心学习目标就是指各个学科都受到重视的共同培养目标,强调高中生必备的综合技能,具有指导学科课程实施和学习成果评价的功能。事实上,从本质上来看,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之间不存在矛盾,只是在以往的考试中把学科的基础知识放在了过重的位置上,涉及技能的部分过于简单,而且还存在着过多的限制,考评不够全面,但这些技能却在社会上或学业的深造上属于必备的能力,例如批判式思维,它就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分析,选择性吸收,提高学习的质量,这种知识就是无法在高考中得以考评,这种技能的优势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优化,质量更高,这就需要高中教育阶段制定一个完善的核心学习目标,既“根据未来社会行业所需的共同技能以及升学所需的各项技能制定可操作的核心学习目标”。这个核心的学习目标不需要对学科知识与技能做出硬性规定,而是高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用这样的学习目标来对各学科进行教学和评价。

2、考虑各种发展需求,解决多样性和基础性的矛盾

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多样性矛盾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如果对这个矛盾不加以重视,对于语文课程基础性的实现及选修课程的开设都是有害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做出全面和科学的评估,查找学生的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是简单的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选修课能解决的,需要从选修课程开设的针对性上入手,不同的教师开设同一门语文选修课程其侧重点不同,在同样的选修课达成语文教学的同时,又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的知识程度做出评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语文的选修课。总之选修课的开设和实施过程都要把学生的自由放在首位,这样才能解决高中教育阶段基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结语:

新课标的出现,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能够更好的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而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则是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的障碍,只有将这些矛盾进行解决,才能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翠萍.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的素质教育特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8)

篇6

一、语言理解在人类语言学习中的地位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汲取前人积累的大量的书本知识,而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的高中生则要把这个学习任务及知识理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知识理解的范围十分广泛,而其中语言理解就是最基础的。

我们都知道,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下的基本科学概念都是由语言文字来形成并定义的,而语文知识就更有意思,它以语言文字来定义语言、文字、文学以及文化的概念,如“汉语”、“甲骨文”、“启蒙主义文学”、“人文主义思想”等。基于这种特性,语言理解对人类语言(文)的学习就尤为重要。而高中语文学科作为社会人文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其知识体系中自然包含有大量的社会性概念,如“普通话”、“简化字”、“意识流小说”等,就更需要学生加强语言理解,形成活跃的思维内部言语,来和书面的文字达成统一。

二、语言理解是语文两大性质的和谐保证

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主要流通语言中最简省而又最深奥的古老表意语言体系,不仅独此一家,别无参照,而且在数千年的漫长演变进程中,又衍生出了一整套繁复而绵密的文化蕴涵,笔画繁难的繁体字,佶屈聱牙的文言文,曾经使汉字和我们汉民族的文学文化成为上层贵族的专享,愚民统治的工具。笔者以为,作为一门学科课程,有个定性也是必要的,这对于语文课程虽有难度,但仍然不宜回避,只是不可保守僵化,也不应随波逐流,总要取法中庸,道行和谐。如今新课标能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既承认了要重视语文课程中“语言”的工具基础,又肯定了要提升语文课程中“文学文化”的人文素养,于课程自身是实现了完整的两条腿走路,于一线教师是扫除了迷惘,明确了方向,相信将大大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和效率。所以,语言理解实际就是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融通的金桥,需要牢牢把握,紧紧立足。

篇7

当今,各种版本的课标实验教材都把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等作为与阅读鉴赏并列的几大块学习内容列入教材。这种编写理念,贯彻了国家课程改革精神,落实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课程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但现行的语文学习模式却依然是“删繁就简”,无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阅读”等学习方式对全面实现课程标准的独立价值,语文教学等同于“讲课文”的局面仍然是一统天下。基于上述尴尬现状,建构诵读、教读、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多种课型并行的全新的语文“课型化”学习方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克服“少慢差费”,走出高耗低效困境的突围之路。

一.课型及课时设置方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了高中语文课程性质: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对语文课的课型设置及各种课型的课时分配作如下设想:

高中学段(5天制,周课时5节+2节早自习)

1、诵读课 2节/周,将每周的2节早自习改为诵读课。

2、教读课(包括自读课)3节/周

3、阅读课 2节/隔周 连上

4、写作课 2节/隔周 连上

5、口语交际课 每节教读课前3分钟安排开放式口语训练

6、综合性学习课,1节/每周

二.各类课型实施思想

1、诵读课:①以课外篇目为主,课内篇目为辅,依据学段特点按学期作出推荐规划。②在诵读中培养语感,提高感悟能力,丰富语文积淀,提升语文素养,以亲近文字,形成语感为目标。③采用朗诵比赛等形式培养、检测、巩固诵读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2、教读课。整体构划五个模块阅读与鉴赏选文的教读目标。对同类文体的教读目标,各有侧重,不面面俱到,互为补充,形成体系,使学生学会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形成和发展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能力,提高鉴赏能力。

3、阅读课。①篇目为课外内容,依据学段特点,按学期、学年做出规划。②自由阅读,以拓展阅读视野为宗旨。③阅读成果为读书笔记和“读书论坛”等各类阅读交流活动。

4、写作课。①写作课应结合学期、学年作出系统、科学规划,遵循“有话可说—把话说充实---把话说精彩——把话说深刻”的语言表达发展之路。②写作训练课应充分勾连学生的阅读成果,采用教师批改与学生互批的方式,强化修正功能,“一文多改”,“一题多练”,在不断地修正中使学生明确表达要领,提升写作质量。③训练点应遵循学期、学年规划,明确具体,形成科学体系。

5、口语交际课:①课前三分钟是口语交际时空,交际内容呈现时代性、生活化和开放性。在交际中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感受、思考生活能力,增强人际交往能力。②口语交际全员参与,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与良好的表达能力。

篇8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职业院校教师面临的新任务就是:更新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自身素质结构,这是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采取的对策,教师应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辩证的否定”,努力使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改变低效,无效的状况;同时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困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尽力使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 、水平具有自身的竞争力。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在高职语文类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必要性。

1、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构成的,它所改变的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而学生仅是在教师指导下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的状况。推行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及其系列教学法,一则可提供给学生自我学习空间,二则有望将现行的课程教学改革引向社会发展所期望的、生产一线需要的人才这一目标。不容否认的是现今的职业教育中课程教学与普通教育的雷同与近似,因而推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鉴于高职院校所承担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职业后备人才的职责,而高职语文类课程的学习则是培养高职各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因此学好高职语文类课程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扩充知识面、培养其语文兴趣,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培养学生日后工作和生活实践所必须的一些基础素质和能力,比如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能力等。教学务必讲求实效,这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而高职语文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必然要汇入整个教学改革的洪流中去。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及其教学法的实践

1、实践行动导向教学理论,首选是项目任务教学法。项目任务教学法首要的是应设计一个具体明晰的工作任务并提出准确的要求,课程教学以工作任务为内容,以项目为载体,立足于教会学生如何出色的完成任务,即怎样去做?怎样做好?所以在项目教学中,笔者认为设置项目尤为重要,结合高职学生的水平和特点设置项目,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中真正感到成就感和学有所用,使项目活动具有可操作性。

2、分组讨论、确定内容。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师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任务。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讨论并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分工合作。

3、信息资料收集及处理。教师着重于启发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可以通过让学生查阅图书资料,上网等等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并进行归纳整理。

4、学生自主完成项目任务。学生按方案确定个人任务并共同完成,学生依据标准评价项目完成效果,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结果,教师对自评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

现以高职语文类课程以《应用文写作》教学为例。教学时首先进行兴趣引导:讨论教与学的方式,建立学习小组,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建立项目教学情境:创建一个虚拟公司,学生通过应聘成为该公司企划部的员工,公司举办人才招聘会,学生以应聘者的身份准备求职信、个人简历等应聘材料,继而进行岗位竞聘。然后进入教学主题:(1)告知:案例展示,分析评论,引出任务。(2)提出任务要求。(3)布置任务。(4)师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尽可能地收集本次任务所用应用文文种名称,了解其用途;分析案例,辨析文艺语体和应用语体的差异。最后学生自主完成招聘求职任务需用到的求职信、个人简历、竞聘演讲稿等各种文书。

再以《文学欣赏》为例加以说明,以往在进行《文学欣赏》教学时,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鉴赏,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的昏昏欲睡。用项目教学法就可以打破以往教材的限制,以主题为单元,可以选择古今中外的诗、词、散文、小说、戏剧等体裁的文学精品进行专题式教学。把每一个主体单元作为一个“项目”。教师结合教材,只介绍各种文学样式的鉴赏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鉴赏,通过小组讨论学习自主写出赏析文章。这样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代替学生去学习。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学生既能认识到其成功和优点也可反思其不足之处以取长补短。每次教学活动把活动的评价结果登记起来,使单项活动具有连续性。

就以上的操作而言,项目在形式上表现为完成一个文书或一个作品,内容上是工作任务,目标指向是职业能力,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要的行动者,以独立小组的形势完成完整的工作进程,包括从信息收集和工作计划的制定到工作任务的实施以及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并获得工作过程的知识,使知识转化为技能,为今后成为有用的职业人才奠定基础。

三、对在高职语文类课程教学推行项目教学法的思考。

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活动,笔者认为,项目教学法在我国目前职业学校的应用有大力试用推广的价值。尤其是对大学语文来说,可以改变传统的枯燥无味的填鸭式教学而使课堂变得生动起来活跃起来,不仅在课堂上,而且把语文教学渗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点点滴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素质。

尽管如此,务必说明的是,要使项目教学有效全面推行,我们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在学校领导重视下加强配套建设。

项目教学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种新教学法,打破了以往学科体系教学框架。从教师观念、能力 、育人模式、教材编著到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等都面临着变革,所以推行中将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因此作为高职院校领导,首先应从思想上足够重视,还要加强与教育教师沟通,做好整体教改计划,完善实训条件,建立教改有效激励机制等工作。

2、教师应提高自身职业技能。

教师要给予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所以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就必须自身具有一定技能,包括具有实际操作和教学技能。故而教师应苦练内功,精心设计好每门课,每堂课的教学过程,用项目教学法教育学生的同时自己也扎扎实实的埋头苦学,这样的努力最终有一天才可能化茧成蝶。

3、用生动的项目展示鼓励学生独立探索。

教师认真检查落实,对高职语文类来说,可以尝试用不同展示方法,例如文学鉴赏中用角色表现,情景模似法等,应用文写作可营造每种应用文实际需要的环境等。通过深思熟虑的项目设计,生动形象的角色表演,材料收集分析处理的过程,及适当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点评,应当会使平面的知识点“立”起来,鲜活起来,从而最终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恰当的评价具有调节和激励功能。

活动评价,恰当的评价具有调节和激励功能。通过各项评价,使学生逐渐学会正确客观的评价他人和自己,扬长避短。学生实际能力能否提高评价是不可短缺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的评价必须是画龙点睛的一笔,绝不可轻描淡写敷衍了事。

以上只是笔者对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及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粗浅尝试和体会。诚然,实现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指导下语文课程的设计和改革,目前只是万里走完的第一步,实践中尚需不断总结,最终才能使建构行之有效的职业课程教学模式这一重要任务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 姜大源 主编 / 2007--4 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9

语文新课程目标,是以优化学生“语文素养”为出发点和最后归宿的。这一核心概念,比较完整和透彻地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目标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

一、语文新课程目标的理念

从语文新课程目标体现的三维设计思路,我们就可以清晰地透视其理念。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继续坚持了这一三维设计的基本思路:“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反思建国以来半个多世纪的语文教育历程,曲折颇多,感慨颇深。从建国到“”时期,语文教育滑入“政治思想教育”的极端,愈陷愈深,几乎偏废了作为学科最基础内容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从阅读教学到写作教学,以狭隘的“阶级论”取代了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学生沦为特定“义理”的被动接受者,致使思想的复制和言语的克隆成为俯拾皆是的普遍现象。进入历史新时期,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又使语文教育滑入“唯知主义”的另一极端。过于细密以至繁琐的语文知识系列和周而复始的机械式语文技能训练,从另外一个角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与智慧之释放,使作为名义上的学习主体逐渐异化为存储语文知识的容器,正如巴西教育学学者保罗・弗莱雷所形象比喻的那样:“教育成了一种储蓄行为,学生是储蓄所,教师是储蓄者。”两部语文课程标准在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后,非常清醒、非常自觉地将课程目标定位在“语文素养”的优化上。正如前述,这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目标体系,不但是“全语文”,而且是“全育人”。所谓“全语文”,是指新课标纠正了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使课程目标回归到语文本位上:不但是独立、个性化的阅读能力,自主、有创意的写作能力,而且恢复了被偏废的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即动态的口语交际能力;而语文知识则在一种全新的视野中纳入课程目标框架和教学方法中,使之落实在服务“语用”这一基准上。所谓“全育人”,是因为课程标准中所用的“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概念,涵盖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发展的方方面面。除了狭隘的语文知识与能力要素外,恰如方智范先生所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是文质俱佳的言语作品,它们是作者思维、情感、智慧、道德等生命情意要素的完美结晶,是一个个崇高、美丽、深刻之灵魂的真实显现。读《死水》,自然感受闻一多在沉郁中的绝望,在绝望中的焦灼;读《致大海》,则为普希金自由奔放的才情和豪迈开阔的胸襟深深感染;读《项链》,更可体验作家对人的命运及主宰命运的神秘力量的深沉思索;读《巩乃斯的马》,怎不为作家对力量和美的强烈憧憬所激动,为其对生命境界和意义的执着探求所升华!因此,语文课程内容决定了在其实施过程中必然深深地熏陶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洗礼着一颗颗单纯的心灵,优化其精神、美化其人格――这就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性,这就是语文课程的“立人”、“成人”之功能。也正因如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组涵义丰富的动词去完整地阐释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去精辟阐释支撑课程目标的内在理念。

二、语文新课程目标的基本特征

综合两部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目标体现了下述一系列基本特征,这对各阶段语文课程的实施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和指导性。

第一,语文课程目标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两份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那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设计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别一一照应到了上述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语文课程标准颇有新意地突出了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也就是突出学习主体对文本的体验与内化,突出语言实践活动中文本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滋润、对其情感的怡养、对其德性的熏陶、对其思维的潜移默化。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维度,更是直接、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特殊性质对课程目标的内在规定,在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方面,在使之德、智、体、美、情的和谐发展方面,具有突出的功用。孙绍振教授认为:“关于语文教育,一直有两种对立的理论体系:分别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我看来,二者不应该绝对地对立起来,语文即便是工具色彩很强,人文色彩也应该是同样强烈的。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的历史、认识自我,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同时它又在潜移默化地,而不是以强迫灌输的形式陶冶青少年的心灵。我想,这些要比单纯的识字、阅读、作文的能力的培养更重要。这里的关键是潜移默化,这是一个漫长的、无声的过程,而不是立竿见影的过程。”

第二,语文课程目标凸显了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以全预制、全封闭、全垄断为基本特征的指令型课程,以国家教育意志为本位,严重轻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个性、能动性、创造性,在语文课程学习的目标上,视学生为特定义理和知识系列的容器;在语文课程的学习方式上,以单一的接受性学习为主要方式。从文本解读到作文教学,教师是课程指令的机械执行者,学生则是课程指令的被动接受者。“灌输”、“训练”、“测试”成了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关键词,导致学生“失掉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甚至沦为“知识和技术的奴隶”。现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性,并使“个性发展”获得了应有的合法地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_―这是语文新课标所发出的时代强音。诸如阅读中的独立自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写作中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口语交际(特别是演讲)中力求有个性和风度,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等。至于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的新学习方式的提倡,更是为达成语文课程目标而在学习方式上所发生的一次空前变革,其影响深远,将有助于造就出自信、自强、自主的划时代学习主体。自主学习则在尊重学生独特兴趣和潜能的前提下还其选择的权利、还其听说读写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这样,以“生本文化”为表征的教学就归正为一种顺应学生身心和谐成长的促进力量,一种使学生心智进发、思维敞开、心境澄明、视界敞亮的发展性力量。合作学习,则以其组织活动形式的开

篇10

“学习金字塔”显示,讨论组的学习内容平均保持率为50%,实践练习的学习内容平均保持率为75%,而向他人传授(对所学内容立即运用)的学习方式的平均保持率高达90%,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平均保持率之所以高,是因为在这三种学习方式指导下的学习,学生均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学习效果必然高效。这就告诉我们,讨论、实践、教会别人(对所学内容立即运用)的学习方式是高效的的方式,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优先选择,合理运用。

毋庸讳言,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处在一个很低的层次,关键一点就在于我们没有真正把握高中语文课程的根本性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有这样的表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这里十分明确地指出了创设高效课堂务必要重视学习方式的选择。

篇11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B-0006-01

魏书生被誉为“教育改革家”,是当代语文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笔者作为从事高中教育多年的语文教师,有幸两次聆听魏书生老师的学术报告。魏书生老师开拓创新的勇气、智慧和成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今天,我认为,学习、借鉴、践行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对全面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切实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意义。现在简谈几点体会,以期与同行分享。

一、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与语文课程标准理念之间精神实质相同

(一)民主平等。魏书生语文教育之民主平等思想体现在多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师生平等、友好,教学相长,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实行民主化,因材施教等。目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二)教书育人。魏书生说:“教书的同时始终注意育人,这是我个人心理上的需要,是学生切身利益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是国家利益的需要,是语文学科性质的需要,是提高语文成绩本身的需要……只有坚持育人才可能进入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这是深谋远虑之见。

(三)科学发展。魏书生的语文教育立足于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他把学生分成“新我”和“旧我”,使“新我”战胜“旧我”,成长为优秀人才,在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这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基本理念相吻合,值得语文教师学习借鉴。

二、学习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有效实施语文课程标准

我学习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学以致用”,教学工作有了目标,有了动力,有了信心;在实施语文课程改革过程中,“知难而进”,有效地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关于如何实现语文教育民主。我们常把“以学生为主体”放在嘴上,实际教学中却难改“师传生受”的旧习。且不说“满堂灌”的什么弊端,单从课堂效率来衡量,难道我们不应该“痛改前非”吗?魏书生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强调民主思想,创造出“六步教学法”、“学导法”等教学法,这只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我们不能只看到“手指”而忘了“月亮”。我们还要发现和创造更多的“手指”。近年来,玉林市教育界大兴“问题教学法”,其积极作用是公认的。这也是教育民主思想的成果之一。在教学高中语文诗歌单元内容时,鉴于诗歌教学重在通过朗读鉴赏来体会和领悟,我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对其中部分诗歌进行自主学习。按照自主组织、自由组合的方式,让学生每4-6人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负责诗歌朗诵、配乐、背景资料收集、诗歌鉴赏、鉴赏的点评等等,并鼓励他们动手自创诗歌,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成果,最后还由学生自己推荐优秀的创作成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对学生创作的诗歌作品进行点评,辨析诗歌与散文的区别,加深对诗歌创作的认识,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这些教学方法立足于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并非目的本身,也并非一成不变。对于“方法”“模式”的学习、借鉴,我牢记齐白石先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告诫。

(二)如何做到教书育人。魏书生老师认为“上语文课是最大的乐趣。”可是曾几何时,我认为语文学科难教,语文教师难当;特别是高中语文难教,高中语文教师难当。语文学科包括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章等,是五彩斑斓、光怪陆离的世界。语文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语文教育工作者责任更重、压力更大。听魏书生讲学后,有“听君一席话,胜读万卷书”的感觉。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使我震撼,我开始反思,开始感悟,开始求索。原来,语文很美,教语文是享受快乐、享受幸福的过程。我认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像魏书生一样,将一生的热爱献给母语教育;在语文教育工作中与学生教学相长,去体会职业幸福、享受美丽人生。语文课的意义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而掌握学习方法,而且在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世界,形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才是语文教育的真义。

篇12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研究方法论是否科学。

由于历史原因,受原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语文课程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经验总结、思辨分析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课程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理论研究上,语文课程改革对于以下几个语文教育的基本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语文教育是以促进社会发展为根本还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是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为本位还是以学生的言语能力、能使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为本位;是强调科学主义的语文教育观还是取向人文主义的语文教育观等。

在理论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强调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引进国外一些课程理论和流派时,缺乏本土化的过程。对建构主义、后现代课程观这些即使在当代西方社会也是仍有争议的课程理论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过于强调国际化,忽视了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继承和发扬。另外,如何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度”也一直困扰着语文教育。

在实践研究层面,语文教育开展了广泛的教改实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对一些语文教育命题进行了论证,并且激发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创造性,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应,这些都促进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验的准备不够充分,一个实验方案从出台到实验,显得过于仓促,缺乏充分的论证。教育改革实验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必要的规划,然后从小范围逐步推广到大范围。

这里简要介绍香港即将进行的高中学制与课程改革,或许对我们当前的高中语文课改有所启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已决定,2008年9月起升高中的学生,将实施新的学制与课程。香港特区政府教育统筹局的文件称,实施新课程最少需要四年准备时间,有关重点工作的进度表如下:

2004年――就科目的课程目标和设计进行咨询。

2005年――(1)确定所有科目的课程目标及设计;(2)开始编写课本,开发学与教的资源;(3)向学校公布大学招生的具体准则;(4)开发新的高三考试;(5)开始推进与高中新学制配套的教师及校长的专业发展。

2006年――完成所有科目的课程及评估指引。

2007年――8月份向学校下达考试手册。

2008年――(1)2月备妥适用书目表;(2)备妥学与教的资源;(3)9月,第一批修读学制新课程的高一学生入学。①

相比当前我国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缺乏整体的系统规划,课程评价方案迟迟未能出台,评价实验改革没有同步进行,使得广大语文教师对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缺乏全面的认识,对语文改革的方向显得茫然不知;语文课程结构改革必修选修已经开始实施近一年,然而选修课的教材还迟迟没有露面,有关学生如何进行选修、选修课程如何进入评价范畴都是一团雾水;高中课改实验才刚进行,就已经决定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推广,这对于高中这样一个敏感而重要的阶段,显得草率,即使改革的方案经过修订,也很难保证方案的成熟与完善;在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评估上也较多采用例证法,以局部地区个别学校个别案例来论证整个的实验方案,这从研究方法上说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从科学研究的态度上说是极不负责任的。

二、对语文新课程“新”的理解

新课程实施以来,听得最多的是这次新课改是一次“全新”的改革,是语文教育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革新”。如何恰当的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新”,对当前课改有很强的现实性。

的确,相对于以往的历次语文课程改革来说,这次课改有许多革新之处,它的“新”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在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中尽可能做到两者的统一;强调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实践性;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更新等众多方面。

但是,对语文新课程“新”的理解也要一分为二,不能为了“新”去片面强调“新”、追求“新”。任何教育改革都是对原有教育活动中不合理因素的抛弃,对合理因素的继承,而不是为了改革、为了求新去另立炉灶,以显其“新”、显其“革命”的一面。在我国的语文教育史中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能是一次“全新”的。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要警惕这种刻意求新的倾向。我国几千年语文教育有相当多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不断去挖掘。这次课改中所提出的一些语文课程“新”理念、课程实施的“新”方法其实很多都不是“新”的,只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总结和继承。例如,学科性质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对古代语文教育中“文道统一”的继承和发扬;语文新课改强调“诵读”法,古代语文教育中就提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须成诵”(宋代张载语);新课改提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写真情实感,发挥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写作被分为两个阶段,从“放胆文”到“小心文”,其实早已经体现这一语文教育思想,宋代的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更提出“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所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诸如此类的新课改中提出来的众多新理念其实不新,是“新”中有“旧”,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基础上的发展,近些年来我们在课改中的刻意求新,却忽视了求新与继承发展传统语文教育的内在关系。

三、语文课程改革的现实与理想

教育理想的实现要建立在教育现实的基础上,语文课程改革也是如此。

1.关于语文课程目标

以人为本语文教育思想的提出,使语文课程目标中单纯对知识技能的关注,发展到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观。三维目标观试图解决在关注语文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形成语文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高尚人格的形成。应该说,这种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观是以往知识本位的语文课堂教学难以企及的。但是,由于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我们应该看到三维目标在语文学科中也是有层次性的,不能将其看成是并行的三个层面。在三维目标中,言语知识与能力的形成是基本的,在这基本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学生言语知识与言语能力的形成是语文学科独特的任务,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所有基础教育共同的责任与目标,并不能奢望这些目标在语文一个学科中得到全部的实现。企图将三维目标在语文教育中同时全部实现,这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是语文教育改革中的理想主义。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出现这种语文课不像语文课、文化课不像文化课、伦理道德政治课不像伦理道德政治课的三不像课堂教学的倾向。

2.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

这次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设置了选修课(其实,早在1963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中就出现了选修课程,只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行,故大多数教师对此并不了解)。选修课程的设置,对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的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早在1963年已经提出的方案为什么得不到实施?当前是否已经具备了实施的条件?设想的美妙不一定在实践中可行。由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与现实,使得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高考仍然是相当多数的中国青年改变自己命运、争取自身发展机会的一条主要道路。高中学生并不会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主选择课程,他们会更为理智地做出判断,选择有利于高考的课程,这与开设选修课程的初衷却是相背离的。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我们至今还没有一种较为成熟的方案,能够将选修课制度和高考制度较好地结合。

当前我国语文学科的师资力量也是使语文选修课程只能成为理想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教育部最近公布的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个阶段,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7.85%、91.9%、75.71%②。在一个教师学历还远没有达标的高中阶段进行选修课的教学,显然对教师来说是很勉为其难的了。语文教师们如果缺乏对选修课的把握能力,很可能就照搬大学的一些课程(这种情形已经在某些中学出现),这样,中学语文的选修课就成了大学中文系学习课程的压缩,而学生为了高考却不得不选。选修课程非但没有起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却完完全全地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成了语文课程改革目标中高不可攀的理想。

四、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培训

语文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课程改革各项措施的落实最终都要由教师来完成。如何使语文教师认识新课程、接受新课程、满腔热情地实施新课程,这是目前语文课程培训的主要任务。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培训备受重视,使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新课程理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语文新课程改革也较为关注。

但是,语文教师的培训也有值得我们需要关注的地方。

1.培训的内容

在语文新课程培训的内容上过于注重知识培训、理念培训。就如同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一样,对知识的过于关注,忽视了对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情感态度的形成。据调查,教师对实施新课程很热情的只有9%,较热情的有34%,冷淡的竟达到49%,甚至8%的教师对新课程表示反感③。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与情感将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另外,培训中由于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过于关注,忽视了对语文教师将所掌握的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能力的培训。对语文课程新理念的了解并不等于就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实施新理念,如何将教师课程理念转化为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目前语文课程培训中要切实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培训的方式

当前的语文课程培训方式大多采用专家讲座的方式,这种接受性的培训方式和学生的接受性学习一样,它虽然可以使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对新课程有更多的了解,但是它的缺陷也非常明显,它忽视对语文教师能力的培养。目前在某些地方出现的案例分析培训、学员专家互动交流培训等方式,是对单纯专家讲座式培训的有效补充,或者说应该成为语文课程培训的主要方式。

另外,目前的语文教师培训主要采用的是集中培训形式,这种形式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这种单一的集中培训形式其弊端是显然的:培训时间太紧,培训内容没有时间消化;培训的技能和理论过多,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联系太少;语文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参加全程培训等。为此,语文课改培训应该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师采用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进行校本培训、语文教师自行研修等。

当前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起步,并将进入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的语文改革我们要慎之又慎,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关注,否则,延误的不是一批人,将是一代人。

篇13

新的高中语文教材现已正式颁布实施。它是在两省一市试验本的基础上,根据修订后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又作了比较大的修订。语文教材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改革旧的教材体系,总的指导思想是:贯彻“三个面向”的精神,体现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以全面提高语文素质和教学效率为主要目标,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知识性与实践性统一,科学性与民族性统一为基本原则。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分,’(读写分编),二“合,’(课内外结合),三个“转变”(变“文选系统”为“训练系统”,变“文体循环”为“能级递进”,变“讲读中心”为“自学指导”)。

1.高中阶段语文训练的重点是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高中阶段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在训练要求、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宜采取“读写结合”的办法,把二者混合一起进行教学,否则容易互相迁就、互相干扰,结果是顾此失彼,甚至两败俱伤。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根据教材改革的总体构想和高中阶段的整体训练计划,把全书分为阅读教材和写作教材两个部分。二者统一规划,分进合击,貌离神合,相互为用,共同完成高中阶段语文训练的任务。

2.理想的阅读教材,应该做到典范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代表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根据高中阅读训练的统一计划,把阅读教材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课内教材,作为主体教材,是进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依据。必须统筹兼顾,精益求精,使它尽可能保持高度的典范性、代表性和稳定性。课外教材,作为辅助教材,是课内训练必要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巩固课内训练成果,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凭借。应该既与课内紧密配合,又能充分放开手脚,使它体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3.传统的阅读教材,只是注重选文和划分单元,而对白话与文言,语言与文字,文章与文字等性质、要求、内容、方法各不相同的训练项目,往往不加区分,一律采取混合编排和混合教学的办法。这样做,容易造成各类知识概念的交叉,各种训练内容的交叉,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杂乱无章,不能形成一个严整的训练系统。高中语文实验课本,对阅读训练的内容,试着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科学的分类,并初步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探索科学训练的序列。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

语文一直是高中的主课,一般占总课时的1/5左右。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

1.语文与高考的交易―博取功名的敲门砖。很多人都把语文教育的失败以及种种积弊归罪于高考指挥棒,这是不公正的,至少是不准确的。现行高考提高了语文的地位,刺激了社会对语文的需求。有学生歌谣为证:学好语数外,考文考理都不败。而以往社会流传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语文地位的提高可见一斑。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现行高考制度实现了语文的价值,而并非致使语文异化的根源。

在教学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就是用测试的方法来替代教学,用各种各样的测试题来替代课文赏析与领悟,课文被废置一旁,或者在一些拙劣的设计者手下被切割成零乱的碎块。结果使人们认识事物的正常程序和流程被割断、破坏了,留在学生头脑里的只是一些杂乱无章的片断。这种教学模式偏重于智力教育,推崇能力主义。教学过程重视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忽视沟通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建立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的联系;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个性的充分发展。这种模式所暴露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训练。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利益旋涡中的高中语文教育,千疮百孔,沦落为一块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