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化学的知识

关于化学的知识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35

导语:想要提升您的写作水平,创作出令人难忘的文章?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5篇关于化学的知识范例,将为您的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灵感!

关于化学的知识

篇1

一个人不呼吸能活几天?一个人不喝水能活几天?一个人不吃饭能活几天?空气、水、食物均与人类联系密切、缺一不可,然而这些都是化学的研究范畴。由此可见,化学能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美好和更有品质。发展到今天,化学已经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自然界并从中获得自由的一种关键性武器。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每一章的序言都编排了很多关于化学物质应用于社会生活领域的内容,有关于化学在社会生活的作用不仅是老师要关注的,更是我们要认识的。因此,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化学知识的作用,并学会通过自己的思维与认知来应用化学知识,从而开阔思路、拓宽视野、培养应用意识,最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水平。社会生活是化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我们在学习中应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包括环境、能源、生命、材料、海洋、医药等领域,从而及时了解新发现、新科技,从社会生活中主动发现化学问题,通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去解决问题,培养在社会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的意识。

二、化学应用兴趣的激发及强化

我们掌握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我们在培养自己的化学兴趣时也应经历从淡薄到浓厚的一个过程,只要自己对学习化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就能将自身无穷的力量激发出来,培养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在学习上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如在学习了氧气的相关知识之后,我们可将该知识点用于生活中购买电灯泡。在学习空气的知识时,我们已经知道氮气、氩气的目的在于避免灯泡里面的钨丝氧化,从而使灯泡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然而在实际的社会工业生产中却很难将灯泡里面的空气彻底抽除,灯泡也很难形成真空状态,我们也很难明白残留在灯泡里的少量空气究竟应如何去除。通过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我们明白在购买灯泡时应仔细观察支持钨丝的金属或玻璃柱上面是否存在红磷,如果有,灯泡就是完好的,原因在于:4P+5O2在经过加热反应之后会生成2P2O5。如此一来,我们成功将社会工业生产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学习省力,还能更加深刻地记忆知识,不断激发和强化自己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又如,人类的食物里包括六大营养要素,分别是水、有机盐、维生素、蛋白质、脂类、糖类,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的盐、油、米、面、蛋等都无法离开化学单独存在。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逐渐明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的实际应用。

再如环保,它是新世纪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我们所掌握的绿色化学的认识也激发了对环保知识的应用兴趣。顾名思义,绿色化学就是指化学对环境无害,即使用无害、无毒的化学原料,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资源;生产无害、无毒,对环保有利的绿色产品;化学反应选择无害、无毒的溶剂、催化剂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化学知识。

三、社会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原理

在社会生活中,油条十分常见,它不仅是中国人热衷的早餐,更是大众化的、传统的老少皆宜食品。在中国,油条拥有悠久的历史,古代诗人甚至通过诗句来描述油条的外形及其操作过程,而人们在品味美味油条时也会对其制作过程产生疑问。作为学生,在产生疑问时就应进行探究,不可任由疑问一直存在,而油条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原理就是我们培养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的途径之一。一般情况下,制作油条的过程为:发面,在面粉中掺入酵面或鲜酵母,并加水糅合搅拌;当发酵到一定程度以后再向面团掺入一定量的食盐、食用碱,并进一步糅合;当面团被糅合到一定程度后就将其切成长约10cm、厚约1cm的条状形态;两两叠好之后用筷子压中间,拉长后放入热油锅里炸;在炸油条的过程中,面条状物逐渐膨胀成黄、香、松、脆的油条成品。

篇2

在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教学中,化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其中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液的稀释和配制知识模块,是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后续专业知识广泛化和深化的基础。比如《药物应用护理》学科中药物剂量的表示方法,《基础护理学》中各种消毒液、洗胃液、常用注射液等液体的配制和计算等,都涉及溶液的相关知识。近两年来,教学医院普遍反映:护士生在临床实习中对药物剂量运算知识掌握不理想。

基于以上情况,笔者就教学方面提出几点改进意见,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巩固基础化学知识,达到化学教学与专业课程及岗位需求有机结合的目的。

一、适当增加溶液基本知识模块的教学课时

当前笔者学校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化学》教材,适用于护理、农村医学、助产等医学专业。第三章的内容就是学习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液的稀释及配制基本知识,教学课时只有6个课时。由于涉及较多的化学公式和计算,理论性强,中职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往往难以理解、掌握。因此,在具体教学时可适当增加4到5个学时,以便在教学中可以充实一些内容。

例如,教学大纲本章只安排一次关于溶液的实验,教师可以根据临床案例多开设如下实验:患者,男性,40岁,车祸后臀部深部组织感染,需用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溶液冲洗伤口。护士发现处置室仅有5%苯扎溴铵10ml,欲配置伤口冲洗液,该护士应加蒸馏水至多少?这样先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教师再进行指导、总结,从而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

二、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预习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是学好课程的前提。叶圣陶先生说过:“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这一句话说出了预习的重要性。当前中职学生因普遍自学能力不高,有的没有预习的习惯,所以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该从具体细节入手,而不是草率地布置了事,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怎样去做。

对于溶液知识模块,教师在上课前通过举例向学生介绍本知识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使学生明确该内容的重要性,引起学生重视和兴趣。要求学生预习课本时,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溶液组成的几种表示方法,其含义、公式、单位,说出溶液配制的实验步骤;要求学生到图书馆或电子阅览室查看使用容量瓶、量筒、移液管应注意哪些问题及相关操作视频。这样让学生带着这些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预习,才能保证预习的质量。

三、采用多样化手段教学,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1.理论课堂教学

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和学习的动力。针对溶液基本知识模块的公式、运算多,理论知识比较枯燥,学生学起来积极性不高的情况,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使学生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提高学习兴趣。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可以先展示5%苯扎溴铵试液瓶、250~500mg/L含氯消毒剂试液瓶、1ml:0.1g的苯巴比妥钠注射液,让学生认真观察标签,结合预习,提出问题“这是什么浓度表示方法?是什么单位?”这样一开始以实例提出问题,理论结合实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各种浓度表示方法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或者演示实验的方法来呈现教学内容。譬如,称取一定质量的食盐,在烧杯中溶解,转移到量筒后定容,分析其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的含义,进而归纳其公式。这种采用演示、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直观有趣,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对理论知识容易理解、记忆。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完本次课程后,针对其内容较零散、杂乱的特点,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以归纳法进行小结,即以表格的形式,对这些公式、公式的含义、单位等知识加以整理归纳,对比来理解、记忆;或者制作成随身学习卡片,对知识结构进行分解和简化,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学习的热情和探究兴趣。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精选一些与临床有关的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又让学生巩固了已学的知识,缩小了基础课教学与临床教学的差距,强化了知识的联系。

2.实验课堂教学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是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重点内容,实验成败在于几种仪器的正确使用,尤其是正确的“读数”方法。

因此,实验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量筒、容量瓶、移液管等仪器的使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找出影响实验准确度的操作环节;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应重点查看操作不规范或不严格之处,及时给予纠正点评;实验过程应大力提倡提问式、启发式、参与式、探讨式教学方式,组织学生对实验精确度进行讨论,共同分析、交流,进而归纳出正确的操作要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定量”的意识,又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

四、开展化学实验竞赛活动

开展化学专业技能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推进化学教学改革,是一种较好的途径和做法。

化学教师可以组织护理专业班级开展关于溶液稀释和配制的实验竞赛,例如容量瓶或吸量管的操作使用竞赛。先在班级中比赛,选拔三名优秀选手参加校级比赛,既评个人成绩,又评团体成绩。平时开放实验室,在比赛的驱动下,学生会更多、更自觉地走进实验室进行学习训练。通过举办这样的竞赛,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热情,又可以让学生在训练阶段、比赛阶段互相交流学习,巩固已学习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五、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拓展教师的知识空间

卫生职业学校的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化学专业,不具备系统的医学知识,了解本学科前沿的知识渠道有限,很难将化学贯穿于医学教育体系中,教、学、用结合不紧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3

一、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文化知识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为了将有关的文化知识和体育教学结合好,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熟悉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以便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这样既能让学生学会体育技术要领,同时也是对文化知识的一个再加强。其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做到熟知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术原理,并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再次,体育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尽量使用引导思考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地进入到学习体育技术的过程中来,通过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教师的引导,学会新的体育技术要领。最后,体育教师在将体育原理与科学基础知识结合讲解时,最好安排在某一个科学基础知识原理刚教完时进行,同时要避免体育课上过多讲解文化课的内容。

二、文化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运动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其科学理论基础,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体育技术和技巧都是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的,而学生平时所学习的各科文化知识,又与这些科学理论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物理学中的力学和数学中的几何学尤其如此。例如,在进行跨越式跳高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过竿动作,体育教师可以用“力偶”的道理来引导学生,向学生说明只有积极地下压已经过竿的摆动腿,才能反射性地引起尚未过竿的踏跳腿上升。由于学生学过了“力偶”的特点和性质,从而使得他们在运用这一原理改正竿上动作时,就显得更加积极主动,同时跳高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三级跳远教学中,学生很难掌握前二跳的节奏和幅度,有时甚至因第一跳跳得过大、过猛,导致踝关节受伤。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好合乎自己身体素质的三级跳远节奏,我结合“平行四边形”法则,向学生讲解各级跳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从理论上明白了为什么第一跳不能过大、过高的道理,增强了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减少了伤害事故的发生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练习体育的自觉性。在铅球教学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物理学上的初速度与物体飞行的远度什么有关系?做抛物线运动的物体的飞行角度多少最合理?学生根据力学原理(物理中射程公式),很容易出回答v与S成正比关系,最适宜的出手角度为45°(由于出手点高于落地点形成地斜角,田径理论中正确的出手角度是42°)。于是我沿着这个思路,接着问道:铅球出手后运行轨迹也是一个斜抛运动。那么,我们在推铅球滑步和最后出手时是快好还是慢好,出手角度多少最合理呢?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出手速度越快越好,角度45°最适宜。由于学生从理论上了解和掌握了推铅球的原理,所以在学习推铅球的各种滑步技术时,自然性、积极性,以及动作的准确性都比以前有所提高,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据统计,听过运用这个原理讲解铅球投掷的学生,比未听过这个原理讲解的学生,对出手角度的掌握高出了30%以上。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感到让体育教学和知识相结合,有利于提高体育教育的科学性,让学生不再是单纯地模仿,从而激发更多的中学生立志体育事业;有利于调动那些文化成绩好,但体育水平较差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好文化知识,达到体育教学与文化知识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目的。

作者:顾志红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古溪初级中学

篇4

化学的学习与研究离不开观察。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和科学发现的基础,是生活的感性知识的重要方法,是从事自然科学学习和研究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化学实验,并在观察实践中培养学生优良的观察品质。

一、化学实验的观察

1、化学实验观察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实验仪器装置,对仪器装置进行整体观察并迅速找到其中心位置;(2)感知反应物、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硬度、气味、密度、溶解性等物理性质;(3)观察反应过程中所产生的色、味、光、热、声、燃烧、沉淀、气体等一系列特征现象;(4)观察教师示范操作,包括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实验方法,试剂滴加的顺序与多少,教师处理实验问题的态度等。应重视学生对教师示范操作的观察,因为只有学生认真观察、学生才能学习、模仿,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才能感受教师处理的科学态度和感悟实验中的科学方法。

2、化学实验现象的顺序。一般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例如:先观察仪器装置,再观察各种反应物,而后观察物质变化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最后观察生成物。

3、化学实验观察的"四会"。化学实验的观察必须通过眼、手、耳等多种感官的配合,才能获得整体的感性认识,期中眼的作用是主要的。化学实验观察中要做到"四会",即会看,用眼去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反应过程中的光,沉淀的生成与溶解、气体的逸出与吸收,体积的膨胀与缩小、颜色的聚变与消失、晶体的生成与转化等;会听,用耳去听化学变化中伴随来的声音,如金属钠跟水反应发出"嘶嘶"的响声;会闻,用鼻去闻气体的气味;会摸,用手去感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浓H2SO4稀释时用手去摸烧杯外壁,手感到发烫。

二、化学实验观察的品质

观察能力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起点,完善的观察能力应具有目的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客观性等优良的观察品质。

1、化学实验观察的目的性。由于观察主体的被动性,加之初学者只对那些感觉新奇、刺激强烈的实验现象有浓厚兴趣,容易忽略实质性的内容,所以对初学者要根据实验要求确定观察目的,明确告诉学生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这样观察,这样就能克服学生盲目被动的局面。对于高中学生要逐步锻炼根据实验内容和要求,自己独立的确定观察目的。

2、化学实验观察的整体性、选择性。整体性指对物质变化的过程、结果、有关的一起装置、实验操作等进行观察,以获得对实验、实验现象的完整性认识。选择性是根据实验观察目的、分清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有重点的观察、特别是较隐蔽或较易消失的现象的观察。在实验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既要全面又要有主次的观察,既要看到实验的整体又要看到关键部位的变化,既要看到反复出现的变化又要抓住瞬间的变化。学生观察实验常范的错误是:(1)只注意生成物的出现而忽略反应物的消失,如Zn与稀H2SO4反应,学生能观察到"有气体逸出"而忽略"锌粒在不断减少";(2)只注意物质的变化而忽视能的变化,如铝热剂的反应学生最容易忽视"熔融的金属球生成--反应放热";(3)只注意明显现象而忽视稍纵即逝的现象,如新制的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学生能观察到先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后又变成红褐色,而忽视了中间变化成灰绿色沉淀的现象;(4)只注意刺激强烈的现象,而忽视平淡无奇的现象,如镁带在空气中点燃,学生能观察到耀眼的白光,却很少观察到银白色的镁带变成白色粉末;(5)只注意明显主题的观察,而忽视隐蔽背景的观察,如钾的颜色反应,常忽视"隔钴玻璃看"背景的观察。针对上诉情况,应采取下列办法。①加强观察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②实验与现代教学媒体结合,扩大学生的观察面;③对某些现象不清的实验,可采用衬屏对比,实验对比,空白对比等方法,扩大背景与现象的反差;④对有些稍纵即逝或受次要现象干扰的实验,可采用重复演示的方法。

三、化学实验观察的理解性

在实验教学中,启发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积极思索,把观察引向深入。如CO还原CuO的实验,可提出尾气CO能否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如何处理?如何充分利用等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篇5

2.操作要规范,面向学生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对如何进行实验操作自然不了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演示实验时,要做到现象鲜明,操作规范。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所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让学生不仅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也学会注意操作,并充分模仿和思考。

3.保证成功,现象鲜明

这是演示实验最重要的要求。如果走过场的实验,则演示实验的所有目的都达不到。要保证实验成功,教师做好充分准备是关键。上课前应预做实验,用以检查药品的性能、装置的可靠性。对药品的浓度、用量、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所需的时间,成功的关键等诸方面都做到心中有数。实验现象应使最后一排学生清晰观察为宜。对不够鲜明的现象,可以采取辅助观察手段,如让颜色浅淡的火焰、引燃纸屑、对溶液、沉淀、火焰等的颜色的观察,衬以白色或黑色背景;对现象变化细微的实验,利用与投影仪使用进行实验的方法等等。

4.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演示实验在教学中一般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某些化学知识提供化学事实和思维表象为目的。观察到的诸多现象只有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思维活动而认识物质,或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甚至理论。这个过程需教师认真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教师的实验操作、板书、生动的讲述、师生的讨论等方式的协同配合来调动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维、实现知识的转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等都得到发展。 转贴于

5.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案例:在细铁丝燃烧演示实验时,可先让学生细致观察,然后提出以下问题:①本实验需要研究观察什么?怎样观察?②铁丝是什么颜色?③反应时观察到什么现象?④反应结束后产物形状、颜色是什么?⑤火柴的作用是什么?⑥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而在纯氧中却能?为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教师应该在没有出示以上问题时就让学生自由观察。待观察一段时间后,老师再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肯定有部分学生观察方法不当,老师可指导学生重新观察,这样做一定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观察中,要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让学生按部就班。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6.应重视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是对课堂演示实验的补充和延伸,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化学,知道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课本中有许多为学生准备的家庭小实验,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帮助或指导学生去做。这样,不仅让学生验证了所学的知识,细心的学生往往又从中发现了新的知识。

友情链接